课文《一双手》优秀教学设计
《一双手》教案3

《一双手》教案3
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词语的辨析能力和语法
2.练习口语表达和听力理解能力
3.通过文学作品培养学生的情感和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
1.掌握课文词汇的正确发音和意义
2.掌握句子的基本语法结构和基本表达方式
3.能够根据课文理解和讨论
教学难点
1.通过文学作品引导学生思考生命的真谛和重新审视生活
2.培养学生自己的想象和协调能力
教学过程
1.自主学习学生个人阅读本课的课文,理解词语的意义,标注生词,并思考课文中可能出现的问题。
2.听力练习听老师朗读课文,重点是掌握正确的发音、语调和语气。
学生在听完后可以向老师提出自己的疑问并共同讨论。
3.合作阅读学生自由组合小组,合作阅读课文,讨论问题,表述思考,加强自己语言能力。
4.词语辨析在组内讨论时,老师提供一些可能出现的词语辨析,例如“幸福”和“快乐”的区别等,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5.讨论与思考让学生在阅读和讨论的过程中畅所欲言,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思考,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批判性思维和表达能力。
6.练习写作针对课文的主题,让学生自行撰写一篇短文,从自己的角度出发,写一些句子,来表达一下自己的想法。
总结
通过本次教学,学生能够通过文学作品培养自己的情感和审美能力,加强自己的语言能力和反思能力,从而更好地理解生命的意义和重新审视生活。
同时,老师应鼓励学生主动批判、思考并表达自己的想法,提高学生的自信和个性。
小学四年级语文《一双手》精选备课教案三篇

5、张迎善的手"奇"在哪里呢?
(1)计算启情。
好,我们一起来为张迎善算一算,栽一棵树手往土里插――就算三次吧,一天栽一千棵,这双手往土里插多少次?十天这双手往土里插多少次?二十天呢?张迎善一共栽了多
少棵树?这双手又往土里插了多少次呀?(780000次)。
(感悟:这么多次呀,怪不得这双手会布满老茧,怪不得这双手会坚硬、粗糙得象鼓皮,像干蘑。从而体悟张迎善的勤劳、奉献、了不起等。)
三、2004年感动中国年度人物毕生梦想消除饥饿:袁隆平
颁奖词: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当他还是一个乡村教师的时候,已经具有*世界的胆识;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却仍然只是专注于田畴,淡泊名利,一介农夫,播撒智慧,收获富足。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的人远离饥饿。喜看稻菽千重浪,最是风流袁隆平。
四、2005年感动中国年度人物地球之巅的勇者:青藏铁路建设者
八、教师小结
一双手,平平常常,本没有什么奇妙之处,作者也未刻意雕琢,但却能平中见奇、小中见大。通过主人公张迎善“一双手”,让我们从中看到他平凡而又不平凡的事迹,更让我们感受到他的崇敬的精神世界和独特的人格魅力。
教学目标:
1、养成圈点批注的读书习惯。
2、学会抓住பைடு நூலகம்征多角度描写人物的写法。
3、体会和理解林业工人对造林事业无比热爱的思想感情。
作业:
其实在我们的身边还有许许多多这样普通而又不普通的手,不怕风寒清洁工人的手,传递知
识老师的手,勤劳能干爸爸的手,温暖细腻妈妈的手,还有你们,稚嫩灵巧的手等等,课后
请你仔细观察,试着把它写一写。以“的手”为题,写一篇短文。
教学目标:
1、体会和理解林业工人对造林事业无比热爱的思想感情。
《一双手》教案设计

一双手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小学生能够认识自己的手指,包括手指名称和位置;•小学生能够通过手操活动练习手部协调能力;•小学生能够初步理解手部创伤的预防和日常保护。
(二)能力目标•小学生能够通过观看、模仿和实践来学习护理自己的双手;•小学生能够在手操活动中加深对手部协调能力的认识和掌握;•小学生能够通过手操活动简单判断某些比较困难的操作时需要用到的手指。
(三)情感态度目标•小学生能够通过本节课的合理设计,增强对自己的爱护意识;•小学生能够通过手操活动,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和平等竞争的思想;•小学生能够在关注自己的同时,学会采取安全措施保护身体。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一)教学重点•学生能够清晰地认知和描述自己的手指;•学生能够在手指操练活动中获得手部协调能力的提升;•学生能够以正确、科学的方式预防日常手部创伤。
(二)教学难点•学生能够在课后自主探究手部护理的重要性;•学生能够在课后自主总结手部护理的重点技巧;•学生能够在课后自主维护手部卫生和保持手部健康的意识。
三、教学方法(一)教学组织及设备准备1. 教学准备•手绘画板和粉笔;•课件PPT;•手指模型雕塑品;•活动装备(如手工制作材料等);•生活用品(如剪刀、绷带、手套、手霜等)。
(二)教学步骤1. 导入进入教室后,老师和学生首先打招呼,老师会以唤醒学生的方式介绍本课程的主题,并简单描述本节课程的主要内容。
此外,老师还可以通过展示手指模型雕塑品等物品来介绍手指。
2. 基础知识首先,老师将展示手绘画板和粉笔,并以极具互动性质的方式讲解手指的位置和名称,同时请求学生通过模仿来记忆。
3. 手指操练活动为了增强学生们的手部协调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老师会在这一环节请求学生们练习手绣、化妆、手工制作等活动,以此来促进学生在手工制作的时候加强对手指的控制。
4. 保护手部健康在这一环节,老师会介绍手部创伤的原因、危害和预防方法,并向学生展示如何用简便的手腕锻炼来增强手部强度。
《一双手》教学设计2篇

《一双手》教学设计2篇《一双手》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学习抓住最具特征的部分描写人物外貌的写作方法,培养学生有意识地细致观察生活、积累写作素材的良好习惯。
2、学习描写、记叙、说明等表达方式,了解打比方、作比较、列数字等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1、运用“学思同步”的教学思想,巧妙地设置疑问,启迪学生丰富的联想,激发学生的新鲜感、新奇感,让学生在积极思维的王国里遨游。
2、教给学生“眼到、手到、口到、心到”的阅读方法,通过学生的自主阅读训练,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1、体会和理解林业工人对造林事业无比热爱的感情及作者对为人类创造绿色的普通劳动者的赞美之情。
2、理解“美,是以丑作为代价的”的哲理。
教学重难点:重点:1、体会林业工人无私奉献的精神。
2、学习抓住特征表现人物的写作方法。
难点:1、品味文章语言风格、揣摩句子深刻含义、感悟文章蕴含的感情。
2、理解“美,是以丑为代价的”这一哲理。
课时安排:1课时教与学互动设计(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我们每个人都有一双手,在我们的手上都捧着人生美好的希望,但是汶川大地震却埋葬了多少个美丽的童话,而我们的救援人员和白衣天使又用他们的双手拯救了多少宝贵的生命,创造了多少美丽的故事。
一双手,让世界更美好,世界如此美好,正是因为我们拥有一双手。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姜孟之笔下的一位林业工人张迎善的手,看看他这双手有什么特点。
(板书课题)(二)自读感知整体把握1、检查预习情况(1) 简介作者(请学生介绍,老师补充并给予表扬)姜孟之,男,1938年生,山东省乳山县人。
毕业于黑龙江省函授广播学院中文系,当代作家,现为“伊春市拔尖人才”、“自学成才标兵”、“伊春市劳动模范”,全国第五次作家代表会代表。
(2) 生字词的音形义(请同学准确清晰地朗读、解释,师明确)惺忪xing1song1 瞬间shun4 老茧jian3 洋镐gao3 垧shang3惺忪:形容因刚醒而眼睛模糊不清。
瞬间:形容时间极短。
一双手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一双手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一双手教案教学设计1本文将详细介绍一份教案教学设计,主题为“一双手”,教学目标旨在让学生认识到手的重要性和保护手的方法。
一、教学目标1.了解手的重要性,认识到手是人体最重要的部位之一。
2.掌握日常生活中保护手的方法。
二、教学内容1.手的结构及功能,比较人手和动物的差异。
2.日常生活中的手部扭伤、劳损等问题及其对生活的不良影响。
3.手的照顾与保护方法,包括正确使用电脑时间,适当休息、大小拇指按摩等手部运动,洗手保洁、正确使用消毒剂等。
三、教学策略1.通过图片、视频等多媒体形式讲授手的结构及功能,增强学生理解和记忆。
2.通过实例和PPT演示讲解手部扭伤、劳损等问题及其影响,让学生深刻认识到保护手的重要性。
3.通过互动讲解、小组讨论等活动,引导学生探讨保护手的方法,培养学生保护自己的意识。
四、教学过程1.引导学生了解手的结构及功能(1)介绍手的基本结构,手腕、手掌、手指等部位。
(2)对比人手和动物的手的差异,强调人手的重要性。
2.讲授日常生活中的手部扭伤、劳损等问题(1)PPT演示手部扭伤、手腕劳损、手指关节劳损等手部疾病。
(2)引导学生思考手部疾病对生活的影响,如不能完成日常生活或工作任务等。
3.讲解手的照顾与保护方法(1)通过互动讲解的形式,引导学生讨论如何正确使用电脑时间。
(2)教授手部运动,包括大小拇指按摩等,缓解手部劳损。
(3)介绍洗手保洁、正确使用消毒剂等手部保护知识。
4.总结通过小结、总结的形式,强化教学,让学生理解到手的重要性并掌握保护手的方法。
五、教学评估1.课堂作业控制电脑使用时间,每小时做手部运动;每日彻底清洗双手。
2.考试考查对课程内容的掌握,包括手的结构及功能,手部疾病和手部保护知识。
六、课后延伸1.带领学生进行手部保护实践,如指压、按摩等,巩固学习成果。
2.指导学生了解手部疾病的预防和治疗。
七、教学反思通过这堂课的教学,学生进一步了解了手的重要性,并掌握了保护手的方法。
《一双手》教案

一双手教案1. 教学目标•能够读懂《一双手》这篇课文,并理解其中的含义;•能够谈论作者所表达的主题和人类的智慧;•能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手的功能以及手的重要性;•能够感受到手的力量和人类的创造力。
2. 教学重点•理解《一双手》这篇课文的主题和含义;•描述手的功能以及手的重要性。
3. 教学准备•课本《一双手》;•翻译本《一双手》;•课堂讲义;•纸笔。
4. 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用盲人摸象的教学方法来导入课题。
教师提出以下问题,让学生回答:•你们知道盲人摸象的故事吗?•你们觉得盲人能摸出大象的全貌吗?•你们知道人类最神奇的器官是什么吗?问题的目的是让学生知道人类最神奇的器官是双手,它让我们能够和外界直接联系,感受到外界的事物。
步骤二:阅读课文教师让学生阅读《一双手》这篇课文,并带着学生一起理解其中的含义。
学生可以通过自己的方式来理解课文,例如画图、写注释等等。
完成阅读后,教师可以提问:•课文中的作者想表达什么意思?•课文中提到了手的哪些功能?这些问题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并思考作者所要表达的主题。
步骤三:谈论作者的主题教师可以借助课文,为学生讲解作者所表达的主题以及人类的智慧。
然后,教师可以提出以下问题,让学生回答:•你们觉得用手做很多事情有哪些好处?•你们使用手来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吗?•你们认为用手做出的东西有什么意义?这些问题可以帮助学生思考手的重要性,并了解人类的智慧。
步骤四:描述手的功能教师可以要求学生自己写一篇短文来描述手的功能和手的重要性。
学生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描述手的功能:•抓物体;•接触事物;•创造和发明;•表达情感。
通过这样的写作练习,学生可以更深入地认识手的功能和重要性。
步骤五:感受手的力量在本节课的最后,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分组来讨论以下问题:•你们身边有哪些事情是手做出来的?•你们触摸过哪些事物后产生了什么感受?•你们感受到手的力量和人类的创造力了吗?通过小组讨论,可以加深学生对手的功能和重要性的理解,同时也可以让学生更深刻地感受到手的力量。
北师大版语文《一双手》公开课教案优秀教案

北师大版语文《一双手》公开课教案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1.2学习描写手部的词汇和表达,提高写作能力。
1.3了解课文中所表达的亲情、友情和爱情等情感。
2.过程与方法:2.1通过图片、实物等引导学生观察手部的特征。
2.2运用讨论、分享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2.3创设情境,让学生学会运用课文中的描写手法进行写作。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1培养学生关爱他人、珍惜亲情的情感。
3.2培养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细节,发现生活中的美好。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1理解课文内容,掌握课文中的描写手法。
1.2学会运用课文中的词汇和表达进行写作。
2.教学难点:2.1理解课文中所表达的情感。
2.2学会观察和描绘手部的细节。
三、教学过程1.导入1.1教师出示一张手部照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手部的特征。
2.课文朗读与理解2.1学生自读课文,注意理解课文大意。
2.2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重点讲解生词和句型。
2.3学生复述课文内容,检查理解程度。
3.课堂讨论3.1教师提问:课文中的手部描写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3.3学生讨论:如何运用课文中的描写手法来描绘自己的手部?4.实践活动4.1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位同学作为模特,观察并描绘其手部特征。
4.2学生将描绘的手部特征写成一篇短文,教师巡回指导。
4.3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其他同学进行评价。
5.课堂小结5.2学生分享自己的收获,教师给予鼓励和评价。
6.课后作业6.1学生选择一位亲人或朋友,观察其手部特征,写一篇描绘手部的短文。
6.2家长签字确认,下节课分享。
四、教学反思1.本节课通过观察、讨论、实践等环节,让学生学会描绘手部的细节,提高了写作能力。
2.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较高,能够积极参与讨论和分享,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3.教师在课堂上的引导和评价较为及时,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课文内容。
4.课后作业的布置有助于巩固所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一双手》教学设计6篇

《一双手》教学设计《一双手》教学设计6篇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时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促进我们快速成长,使教学工作更加科学化。
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一双手》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一双手》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通过学习,调动学生情感参与,与主人公在情感方面产生共鸣,深刻体会课文内容。
3、通过朗读,体会课文内容,用读启发学生的理解,从而加强自读自悟的能力。
教学重点:1、调动学生情感参与,引导学生角色互换。
2、读中质疑,读中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一、课前预习:1、读课文,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1)初读课文,借助认字表、字典,认识课文中的生字。
注意:“忪”“茧”的正确读音。
(2)学习会写的字:先给生字注音。
读一读。
确定容易记住的字,将难字标画出来。
用你喜欢的方法记字。
找出形近字,写在练习本上,并练习组词:均()程()奖()张()钧()逞()桨()章()(3)重点学习易错字:“皂”的下面是七。
2、找出课文需要解决的问题,作出标记。
自学:“语文天地”中“金钥匙”的内容。
试着做学习笔记。
3、查找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资料,放入资料袋。
二、预习汇报、提高:1、同桌互读课文,认真听生字词语是否读得正确,并根据情况给予评价。
2、同学范读,同学评议。
3、扩词练习。
评判组词。
4、书写指导:把难字写正确。
5、交流资料。
三、学习课文内容:课文内容介绍:这篇文章写的是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张迎善的真实的事情。
1、用你喜欢的形式朗读课文。
2、你是怎样做摘录笔记的?汇报给大家听。
(以强带弱。
)(1)不懂的词语方面:礼节性、镐、次生林(2)积累喜欢的词语。
(3)喜欢的句子:对大手的描写及带有数字的句子。
(4)不懂的句子:“我握的是手吗?分明是半截老松木。
”“我的手火燎燎地痛,看看,红了,他的手仍呈木色。
”(5)有感想的地方:布满老茧、看到一山翠绿的森林、植树26万多棵3、自我小结:本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作者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在文中课题下做简单笔记。
(北师大版)语文四年级下册《一双手》优秀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掌握《一双手》这篇课文的基本内容,理解文中记叙的事情和描绘的景象,能够正确朗读并背诵课文。
2.通过学习本课,使学生掌握必要的生字、生词,并能运用到日常口语和写作中,提高学生的词汇积累和语言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对散文的阅读兴趣,学会通过细节描写来体会作者的情感,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二、学情分析
针对四年级下册《一双手》这一课,学情分析如下:学生在前三个学年的学习中,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语文基础知识,包括字词、句子、段落的理解和运用。在此基础上,学生对散文有一定的了解,但深入理解课文细节、体会作者情感的能力还有待提高。此外,学生对家庭、亲情等主题有一定的认知,但抽象思维能力尚在发展中,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进行引导和启发。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以一首关于勤劳的诗歌或歌曲作为课堂的开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让学生初步感受勤劳的主题。
2.引导学生思考:勤劳是什么?它在我们生活中有哪些体现?通过这个问题,让学生将注意力转向勤劳这一主题。
3.教师展示一双勤劳的双手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思考:这双手有什么特别之处?它们可能经历了什么?这样的观察和思考,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三)学生小组讨论
1.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针对以下问题进行讨论:
a.课文中的这双手具有哪些特点?
b.作者通过这双手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c.你在生活中见过类似的勤劳场景吗?可以分享一下你的感受。
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对学生的发言进行点评和指导。
(四)课堂练习
1.教师设计以下练习题,检验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掌握:
九年级语文《一双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掌握课文《一双手》的基本内容;3.培养学生通过分析、解读文本的能力;4.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
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的内容和核心观点;教学难点:1.准确理解课文中的主题和感情;2.分析文章的写作手法。
教学准备:1.课文《一双手》的复印件;2.针对课文的问题和答案。
教学过程:一、导入(15分钟)1.通过图片或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什么是最重要的东西?2.学生回答后,教师进行讨论并引出本课的主题。
二、预习导引(15分钟)1.让学生快速浏览课文,并回答:文章主要讲了什么?2.分组讨论并向全班汇报。
3.教师梳理学生的回答,引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阅读课文(25分钟)1.让学生自己阅读课文,并回答指导问题:b.课文通过哪些具体事例来表达主题?c.通过阅读课文,你体验了什么?四、小组合作探究(20分钟)1.将学生分成小组,让每个小组选择一段课文进行分析:a.这段课文通过哪些细节描写来表达主题和情感?2.让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进行介绍。
五、整体讨论和总结(15分钟)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课文的主题和情感。
3.教师进行总结,强调课文中的核心观点和表达技巧。
六、拓展延伸(15分钟)1.教师展示相关的诗歌或文学作品,让学生体验相关主题的表达。
2.学生以小组形式进行创作活动,写一篇类似《一双手》的短文或诗歌。
七、作业布置(5分钟)1.让学生回家复述课文的内容和主题。
2.要求学生写一篇读后感,分享自己的感受和思考。
教学反思:。
《一双手》教案15篇

《一双手》教案15篇《一双手》教案1教学目标1、了解张迎善一双手的特点,探讨这双手形成的原因,从而感受张迎善甘愿奉献的高尚情怀和造福大家的美好心愿;2、体会数字说明的好处,认识以小见大,借手写人的写作手法。
教学重点:体会数字说明的好处,认识以小见大,借手写人的写作手法。
教学难点:体会数字说明的好处,认识以小见大,借手写人的写作手法。
教法:自学法学法:讨论法教具:课件教学过程:一、定向导学:(3分)出示张迎善的手图片,你觉得这是一双怎样的手?(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课文中是怎样描写张迎善的这双手的?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一双手》。
揭题板书。
出示目标:1)、了解张迎善一双手的特点,探讨这双手形成的原因,从而感受张迎善甘愿奉献的'高尚情怀和造福大家的美好心愿;2)、体会数字说明的好处,认识以小见大,借手写人的写作手法。
二、自主自学:(6分)自学提示:默读课文,想一想:这是一双怎样的手?请把具体描写这双手的句子用线划下来,并做批注。
按要求自学。
三、合作探究:(19分)1、小组按顺序交流自己的见解,其余组员可以补充。
2、各组4号组员负责记录,3号组员汇报,其他组员可以补充。
3、小组汇报交流。
要求按段落顺序汇报,可以说我们组认为:这是一双-----的手,我们是从-----知道的。
4、出示句子,指导朗读(课件出示)5、他的手为什么会成为这样呢?跟随着作者的询问,我们来听听。
(请两位同学分角色读。
)你从文字中听出了什么?你想说些什么?挑选出你感受最深的数字读一读。
6、我们一起来为张迎善算一算,栽一棵树手往土里插三四次吧,一天栽一千棵,这双手往土里插多少次?(三四千次)十天这双手往土里插多少次?(三四万次)二十天呢?张迎善一共栽了多少棵树?这双手又往土里插了多少次呀?(780000次)。
我丈量土地似的量起他的手来:长24厘米,宽10厘米,厚2.5厘米,这是我今生见到的天下第一号大手。
一垧就是15亩地,33垧就是495亩。
一双手教学设计

一双手教学设计《一双手》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学生能够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张迎善一双手的特点。
学生能够学习作者抓住特征、多角度描写人物的方法。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
通过朗读、分析、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通过仿写、拓展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张迎善一双手的伟大,体会他为造林事业做出的巨大贡献。
培养学生热爱劳动、尊重劳动人民的情感。
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张迎善一双手的特点。
学习作者抓住特征、多角度描写人物的方法。
2. 教学难点体会张迎善一双手的伟大,感受他为造林事业做出的巨大贡献。
学习作者通过描写一双手来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写作方法。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课文的重点内容,如张迎善一双手的特点、作者的写作方法等。
讲解课文中的生字、生词,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2. 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课文中的问题,如张迎善一双手的伟大之处、作者的写作意图等。
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和感受,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 朗读法指导学生朗读课文,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课文的情感和意境。
组织学生进行朗读比赛,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和积极性。
4. 仿写法引导学生模仿课文的写作方法,描写自己熟悉的人的一双手。
组织学生进行仿写比赛,展示学生的仿写成果,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3 分钟)展示一些手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说说这些手的特点。
提问学生:你们认为什么样的手是最美的?引出课题:《一双手》。
2. 初读课文(7 分钟)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重点检查生字、生词的读音和理解。
让学生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3. 精读课文(20 分钟)让学生默读课文,找出描写张迎善一双手的句子,并在旁边做批注。
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一双手》教案、教学设计

针对小学四年级的学生,他们在语文学习方面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基础,如掌握了基本的字词、句型,具备初步的阅读和写作能力。但在本节课《一双手》的学习中,学生可能存在以下问题:
1.对故事情节的理解不够深入,难以把握文章的主旨。
2.对重点词语和成语的理解和运用不够熟练,需要进一步巩固。
3.在朗读和复述课文时,可能存在语调、语气不够自然等问题,影响表达效果。
3.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情况进行点评,强调勤劳、坚持和助人为乐的价值观,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践行。
4.布置作业,要求学生运用本节课学到的词语和成语,写一篇关于勤劳、坚持的小短文。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所学内容,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1.写一篇关于勤劳、坚持的小短文,要求运用本节课学到的词语和成语,不少于200字。
4.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感悟到勤劳、坚持和助人为乐的价值观,并将其内化为自己的行动指南。
(二)教学设想
为了有效突破教学重难点,我设想以下教学策略:
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与课文相关的实物或图片,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导他们关注手的作用和价值,从而自然导入新课。
2.课文学习:
a.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初步感知故事内容。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出示一双粗糙的手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你们知道这双手的主人是谁吗?这双手为什么这么粗糙?”
2.学生自由发表观点,教师适时引导,揭示课题:《一双手》。
3.教师简要介绍课文的背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讲授新知
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感知文章内容,了解课文讲述了一双手的故事。
(三)学生小组讨论
1.学生分组,每组挑选一个重点词语或成语,讨论其在课文中的作用和意义。
《一双手》教学设计

《一双手》教学设计《一双手》教学设计1教材简析:__内容比较简单,关键是要学习如何抓住特征表现人物的写作方法。
同时让学生认识到只有培养有意识的细致的观察生活的良好习惯,才能积累丰富的素材写好__的道理。
教学目标:1、学习抓住特征表现人物的方法;2、体会文中一双手所蕴涵的深情教学重点:1、体会林业工人无私奉献的精神;2、学习抓住特征表现人物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品味课文的语言风格,揣摩句子的深刻含义;感悟__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一套。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一、情境引入每个人都有一双手,同学们的手上都捧着人生美好的希望。
但是汶川大地震却埋葬了多少个美丽的童话,而我们的救援人员和白衣天使们又用他们的双手拯救、创造了多少美。
一双手,让世界更美好;世界如此美好,正是因为一双手。
这节课,我们的学习目标是:一、学习抓住特征表现人物的方法;二、体会文中一双手所蕴涵的深情。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边快速阅读课文边划出相关句子。
(不会读的字词请)画出描写这双手的词语、句子,并读一读。
质疑:有什么不会读的字和不懂的句子吗?讨论:这是一双的手?(天下第一奇手)作者是在和被采访者张迎善的一系列接触中,通过所见所闻来写“天下第一奇手”的。
哪位同学能从各段中找出反映采访过程的几个主要动词?(握、抽、裹、察看、问、量、搓、介绍)课文的哪一段是写“一双手”给作者的最初印象的?主要是哪几句话?“那简直是半截老松木”,想一想作者用半截老松木比喻这“一双手”,说明“一双手”有哪些“奇”的特征?粗——松木表皮粗糙老——老松木干、硬、色深、厚等。
你们觉得用“半截老松木”比喻一双“奇手”有什么不足?还有手的哪一个特征没有表现出来?(大)课文中哪里写“大”的,能否找出来?(三处)“裹”字用得好不好?同位互相裹一裹手,看能不能裹起来,为什么裹不起来?为什么又用“紧紧”呢?可否去掉?这句话中的“裹”能否换成“包”?(用“紧紧”、“裹”意思很深:第一,说明手很大;第二,写手很有力量;第三,这个人很热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文《一双手》优秀教学设计教材分析:《一双手》是四年级下册第4单元的第二篇课文。
这篇文章通过对林业工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张迎善一双奇手的细节描写,透射出这位普通劳动者为绿化祖国,为大家的幸福甘愿奉献的高尚情怀。
课文两次对张迎善的手作了特写,第一处:第5―7自然段,作者从颜色、纹络、掌面、手指、左手、关节等几个方面进行了细节描写,并多次运用了比喻句:掌面像鼓皮一样硬。
一个手指好似三节老干蘑。
这些打比喻句,凸现了这双手的与众不同。
第二处:第17自然段:我丈量土地似的量起他的手来:长24厘米,宽10厘米,厚2.5厘米,这是我今生见到的天下第一号大手。
这里通过数字描写的方法让人感受到这双手是天下第一号大手。
这样一双手就在作者浓墨重彩之下像特写镜头一样展示在读者面前,透过这双手我们看到的是张迎善这位普通劳动者甘心奉献的高尚情怀和造福人们的美好愿望。
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2、了解张迎善一双手的特点,探讨这双手形成的原因,从而感受张迎善甘愿奉献的高尚情怀和造福大家的美好心愿;3、学习抓住关键词句、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经验理解文章的阅读方法。
体会数字说明的好处,认识以小见大,借手写人的写作手法。
重点难点:文章两次对手作了特写,分别从颜色、纹络、掌面、手指、左手、关节等几个方面进行了细节描写,并多次运用了打比方和数字描写的方法凸现了这双手的与众不同。
而这双手所透射出的是一位平凡又不平凡的林业工人甘心奉献,造福大家的美好心愿。
所以了解这双手的特点,在探讨形成原因的过程中,感受张迎善的美好心灵应该是学习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过程:一、课前活动――猜手诱趣1、人人都有一双手,可它们绝对不会是相同的。
老师这儿有四双手的具体描写,猜猜他们的主人是谁好不好?(出示相关的句子,鼓励学生积极参与,通过评价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2、这四双手大家一下子就猜对了,有什么秘诀?(学生回忆活动过程,总结抓关键词句的阅读方法。
)3、小结:不同的年龄、不同的经历使每双手各有特点。
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也是一双手。
想了解这双手吗?(板书课题)[评析:喜欢游戏是孩子的天性,在游戏中学习最为轻松快乐。
课前的猜手游戏,不仅调动了学生的无意注意,诱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还使知识在情意的参与下进行记忆,能力在自主中高效建构,可谓一举多得。
]二、初读感知,直奔重点1、把预习时发现读不准的、读不好的生字说出来,提醒大家注意。
2、轻声读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具体描写这双手的句子用线划下来。
3、你划了哪些关于这双手的具体描写?和大家交流一下。
三、品读感悟,层层深入1、形象感知,联系生活,从外观的角度了解这双手。
(1)(出示学生划出的具体描写)把这些具体描写多读几遍,想一想这是一双怎样的手?你是从哪里知道的?(鼓励学生运用不同的阅读方式,如抓关键词句、结合生活经验、联系上下文、角色转换、比较等大胆的谈出自己对这双手的初步感受。
)(学生可能从不同的方面谈认识和感受,他们可能会说是一双布满伤痕的手,与众不同的手,木色的手,不可思议的手等,教师要鼓励学生谈出自己独特的体验并给以肯定。
当学生谈到大、硬、粗的特点时,教师要根据具体情况,通过下面的方式方法给以引导。
)[评析:语文课程总目标对阅读教学的要求有: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
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在以下环节中,老师鼓励学生运用不同的阅读方法感知文本,大胆交流初步阅读后的个性理解和体验,此处设计很好地贯彻了课程标准的要求,也折射出教师对学生主体的尊重,它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和全面发展。
](2)比手感知――大。
出示句子:我丈量土地似的量起他的手来:长24厘米,宽10厘米,厚2.5厘米,这是我今生见到的天下第一号大手。
①方法指导:抓住具体数字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课文。
②展示按照这个尺寸塑的一只手,先组织学生比一比,然后老师也来比。
(在形象直观的比手过程中使学生对张迎善手大的特点有直接、真切的感受。
)板书:大③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读一读。
(3)生活感悟――硬、粗。
出示句子:掌面像鼓皮一样硬,老茧布满每个角落,手指肥圆。
一个手指似三节老干蘑。
板书:硬、粗。
①方法指导:这里运用了打比方的手法,把掌面比作,把手指比作。
②生活中你见过鼓皮和干蘑吧,是怎样的?你从中体会到什么了?(联系已有经验进一步体会出手的硬和粗。
)③结合自己的体会进行有感情的朗读。
④出示老茧:指读。
什么是老茧?见过谁长老茧?张迎善的手不仅磨出了老茧,而且布满每个角落。
(学生通过对关键词老茧的理解,并拿生活中见到的长老茧的人的手和张迎善布满老茧的手比较,更深层的体会到底坚硬和粗糙到什么程度。
)⑤结合此时的体会再来读。
[评析:《课程标准》中倡导: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
个人知识,直接经验,生活世界都是语文课程的重要资源。
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这双手的大、粗、硬的特点,老师运用了直观对比、与生活经验相结合等方法,帮助学生形象感知,深化理解。
从而也启发我们:回归生活,把学生的已有经验与学习内容结合起来,是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有效方式。
](4)小结:对这双手大家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面对这样一双与众不同的手,你想说点什么?(学生们可以结合自己的认识,谈独到的感受,阐发议论,说自己的猜测,讲引发的思考,提不解的问题等)(学生可能会谈:这是一双令人敬佩的手;可能会猜:这双手一定干了很多活;可能会问:张迎善的手为什么会成为这样呢?等等。
教师可以通过张迎善的手到底干了些什么,让这位同学如此敬佩?或张迎善的手为什么会成这样呢?等问题,请学生默读课文,自主学习。
)(5)把你的想法说给小组的同学听,一个同学讲,其他成员要注意倾听,然后一起讨论,总结出一个大家认为最准确,最全面的答案。
(学生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互相补充,互相完善,寻求准确、全面的答案。
)(6)组织交流,及时评价。
[评析:看似简单的小结,却将学生对这双手关注的视角,由表层的特点认识,转移到形成原因上。
由此,把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引入深入。
]2、引入计算,关注数字,从价值的角度佩服这双手。
(1)计算启情。
好,我们一起来为张迎善算一算,栽一棵树手往土里插――就算三次吧,一天栽一千棵,这双手往土里插多少次?十天这双手往土里插多少次?二十天呢?张迎善一共栽了多少棵树?这双手又往土里插了多少次呀?(780000次)。
[设计意图:把数学的内容引进来,使学生在一次次计算的过程中,在得出的一串串数字的结论中,真正的感触到:这么多次呀,怪不得这双手会布满老茧,怪不得这双手会坚硬、粗糙得象鼓皮,像干蘑。
从而体悟张迎善的勤劳、奉献、了不起等。
](2)圈数促情课文中还有哪些数字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把它圈出来,大声地说一说。
[设计意图:课文中出现了33垧,44.5垧,1300立方米,3500层积立方米,这些生活中不常见的数字和单位,站在孩子的角度上想一想,他们认识起来是有障碍的。
为了让作者的生活、主人公张迎善的生活和学生的生活进行多层面地接触,这里通过联系他们天天见的教学楼、学校,使这些数字具体化,从而帮助学生有真实、立体的认识。
]①咱们学校占地13亩,这33垧有38个学校那么大,44.5垧,就相当于50个学校这么大。
②把张迎善生产的1300立方米的木材,放在咱们的教学楼里,要盖400层。
(3)过渡:看呀,就是这双手,和土壤的几十万次接触,创造了如此这般的财富。
静下心来再想想,难道这双手所付出的,所创造的就仅仅是这些吗?(学生通过联系上下文和抓关键词的方法,了解这26万棵树只是张迎善在1988年以前栽下的,这些木材、林场、枝丫只是1981年到1985年之间完成的,也就是说如果张迎善今天仍然在工作的话,他付出的、创造的将不仅仅是这些,从而感悟张迎善的可贵和伟大。
) [评析:语文学习中常常蕴含着时间操作的因素,以上环节中老师适宜的把握住了这些因素,巧妙地将数学计算引入语文课堂,通过一串串数字的形象感知与比较,既帮助学生深刻体悟到了语言文字,突破了学习难点,也打破了学科界限,在语文学科与数学学科的整合中,促进了学生整体的实践能力的发展,实现了语文学科的多重功能价值。
](4)看看这些数字,再想想这双手,孩子们你又想说些什么?(怎么想的就怎么说,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并请他们来板书。
)(5)拓展丰情。
林业局负责人说:这是一双创建绿色金库的手。
什么是金库?绿色的金库指什么?为什么说森林就是绿色的金库?小结:这大森林啊,的的确确是绿色的金库,而这金库的创造者就有张迎善,就有张迎善的这双手。
让我们再来重温这双手的具体描写好吗?有感情的读一读。
3、借助课件,引发想象,从情感的角度赞美手,赞美人。
(1)课件燃情。
(出示树木渐渐连成林场、又连成一山山森林的课件,在音乐的渲染下教师语言描述)大家看,就是这双神奇的手,栽下了一株株树木;就是这双神奇的手,育成了一片片林场;就是这双神奇的手,连起了一山山的森林。
(2)联想升情。
作者说:看着这双手我看到了一山山翠绿的森林,孩子们看着这双手你看到了什么?(此时透过这双手学生看到的已经不仅仅是一双手了,可能是一车车的木材,可能是一弯弯的清泉,可能是一群群的小动物,也可能是张迎善以及和张迎善一样的劳动者美好的心灵,幸福的笑脸)[评析:语文教学中的情境营造不仅在于提供刺激物,增强氛围,还在于语文学习需要熏陶感染。
运用课件的精巧设计与相机呈现,把学生在一次带入文本情境,使学生在语文本的对话中展开联想,在联想中情感进一步升华。
]小结:张迎善,一个平凡的林业工人,用这双普通却又不普通的手,创造了不凡的事迹。
四、作业其实在我们的身边还有许许多多这样普通而又不普通的手,不怕风寒清洁工人的手,传递知识老师的手,勤劳能干爸爸的手,温暖细腻妈妈的手,还有你们,稚嫩灵巧的手等等,课后请你仔细观察,试着把它写一写。
板书一双手硬美丽 1天 3000次 26万多棵粗一双手创造财富 10天 30000次 33垧44.5垧木色了不起 20天 60000次 1300立方米大奇 26万棵 780000次 3500层积立方米与众不同创建绿色金库总评:读过《一双手》这篇入选教材的文章,我一下子就被作者细腻的文笔所折服。
而在听过徐慧颖老师执教《一双手》之后,我则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闪现出的智慧火花而惊叹――细微之处起波澜!这正是徐老师教学艺术之所在。
一、无声之处拨响心灵之弦,让感悟与对话共舞。
《一双手》这篇文章尽管朴实无华,但对于四年级的小学生来说,要透过一双手,体会出林业工人张迎善这位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平凡之中的伟大,并产生敬佩之情实属不易。
徐老师在教学过程中紧紧抓住文中描写手的外形,以及形成这双手的原因几段文字,让学生潜心会文本,借助看、比手的模型这种方式,让学生在静心回想中调动起对鼓皮、干蘑这些事物已有经验的体会,感受张迎善这双手的与众不同,引发学生的好奇之心,在探究原因的过程之中关注数字描写,在圈画、演算中思考,在师生、生生对话中升华,从而帮助学生将无声的文字变成了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一个看似普通实则不普通的林业工人――张迎善在学生的心目中立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