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共45页文档
左传
左传导读:《左传》原来的名字是《左氏春秋》,和《春秋》一样,都是史书,不过《春秋》是鲁国史,而《左传》包涵各国史事,两书是分别独立通行的。
汉朝把《春秋》列为经书,认为《左氏春秋》是解经的作品,而改名为《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
与《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到了西晋,杜预(222〜284)按照《春秋》的编年,把《左传》的内容分列在经文之后,从此以确立经传合刊的体系。
《左传》以「叙事」为主力,其内容多叙述历史事件的原委与过程。
不过,在鲁隐公元年到鲁悼公十四年,这二百六十九年的各国史事当中,史料的取舍是有所侧重的,例如在隐公到宣公有一百三十二年,成公到悼公有一百二十七年,但前者的篇幅,只有后者的约四分之一;在书中提到的二千五百多人里,详细刻画的不过管仲、子产、晋文公、晋悼公、秦穆公这几个人;对各国的叙述,也偏重在鲁、齐、魏、晋、楚、宋、卫、郑等国。
可谓「前代史从简,近代史周详」,「一般人物从简,重要人物周详」,「一般国家从简,重要国家周详」。
此外,《左传》擅于叙事的特征,使其在战役的描写,如僖公十五年的秦晋「韩之战」、僖公二十七、八年的晋楚「城濮之战」、成公二年的齐晋「鞌之战」、成公十六年的晋楚「鄢陵之战」;外交言辞的折冲与策略应用,如僖公四年的「齐桓公伐楚」、僖公二十六年的「鲁展喜犒齐师」、僖公三十年的「烛之武退秦师」、成公十三年的「吕相绝秦」,都有相当精采的表现。
而其典章制度、天文历法、古代文献、神话传说、歌谣谚语等的记载,更是研究或认识上古社会的重要史料。
只是,这种编年体式的叙事,往往一件事情横跨数年,阅读时需要一些跨年连缀的工夫。
《左传》的作者,司马迁和班固都说是左丘明,并且说他是鲁国的太史。
也有人认为这个左丘明就是《论语》里与孔子同时的左丘明。
但是,从唐代开始就有人怀疑这种说法。
到现在一般主张《左传》不是一时一人的作品,大约完成于战国中期,是战国时期的一些学者编撰的,但主要的部分可能是左丘明写的。
左传
方面是在考验郑伯,从而决定自己的行为。
8、郑伯的话为何能打动烛之武?
郑伯先自我检讨,再说明利害,言辞恳切,令人感动
。 9、烛之武最终答应去说秦,表现了他怎么样的性格 品质?
在关乎国家命运的时刻,不计私怨,捐弃前嫌,表现
出他深明大义、以国家利益为重的高贵品质。 10、烛之武为何“夜缒而出”?
这次战争。
②晋国为什么要联合秦国围攻郑国呢?这是因为 ,秦国当时也要争夺霸权,也需要向外扩张。发 生在公元前632年的城濮之战,事实上是两大军事 集团之间的战争。一方是晋文公率晋、宋、齐、 秦四国联军,另一方则是以楚国为主的楚、陈、 蔡、郑四国联军。两年后,当晋国发动对郑国的 战争时,自然要寻找得力的伙伴。秦、晋历史上 关系一直都很好;更重要的是,这时的秦国也有 向外扩张的愿望,所以秦、晋联合也就是必然的 了。
《左传》
关于《左传》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完 整的编年体史书。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 官左丘明所作。“传”意为注释,《左传》 是给儒家经典《春秋》所作的注释性文字。 《左传》全称是《春秋左氏传》,又名 《左氏春秋》,另外还有两本书也是对 《左传》的阐发:《春秋公羊传》、《春 秋谷梁传》。因此我们把这三本书叫做 “《春秋》三传”。
4、特别交代秦晋分驻有何目的?
为下文 烛之武临危受命。 6、佚之狐的话对塑造烛之武形象有何作用? 未见其人,先知其才,侧面表现烛之武的才能。
7、烛之武为何推辞?
满腹的牢骚和委屈,拒绝邀请,并不是故作姿态 ,而是表达他壮年不遇、英雄末路之感慨,另一
梳理文本
1、第一段写了什么事情?
秦晋围郑
2、秦晋为何围郑?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课外阅读】《左传》简介
【课外阅读】《左传》简介《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又名《左氏春秋》。
相传《左传》为传述《春秋》而作,作者是左丘明,后人对此颇多疑义。
《左传》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722),迄于鲁哀公二十七年(468),基本与《春秋》重合,还有个别战国初年的史料。
今人一般认为此书大约成书于战国早期,最后编定者是一位儒家学者。
与《春秋》一样,《左传》不只是对历史事件作客观的罗列,而且还表达了对历史事件的认识和理解,并站在儒家立场上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作出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道德伦理评价,为人们提供历史的借鉴。
《左传》维护周礼,尊礼尚德,以礼之规范评判人物。
同时,作者以敏锐的历史眼光,记述了周王室的衰落和诸侯的争霸,公室的卑弱和大夫兼并,表现了新旧政治势力的消长,揭示了社会变革的趋势。
书中还揭露了暴虐昏庸、贪婪荒淫之辈,肯定赞扬了忠良正直之士,尤其是重民、以民为本的思想,更反映了《左传》进步的历史观。
在《左传》作者看来,有德才能为天所佑;得民或失民,被有识之士当作取国或灭国的重要条件;在人与神的关系上,人的地位提高了;在君与民的关系中,民的地位提高了。
《左传》以《春秋》的记事为纲,增加了大量的历史事实和传说,叙述了丰富多彩的历史事件,描写了形形色色的历史人物。
把《春秋》中的简短记事,发展成为完整的叙事散文。
《左传》发展了《春秋》笔法,不再以事件的简略排比或个别字的褒贬来体现作者的思想倾向,而主要是通过对事件过程的生动叙述,人物言行举止的展开描写,来体现其道德评价。
《左传》还创立了一种新形式,即在叙事中或叙事结束后直接引入议论,以“君子曰”、“君子是以知”、“孔子曰”等来对事件或人物作出道德伦理评价。
这种形式,更鲜明地表现出作者的立场和感情,增强了叙事的感情色彩。
《左传》确为先秦散文“叙事之最”,标志着我国叙事散文的成熟。
作为编年史,《左传》的情节结构主要是按时间顺序交代事件发生、发展和结果的全过程。
但倒叙与预叙手法的运用,也是其叙事的重要特色。
左传简介
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又名《左氏春秋》,是配合《春秋》的编年史。
相传作者是战国时鲁国史官左丘明。
《左传》一书,丰富多彩。
其主要内容是记载春秋列国政治、外交、军事等方面的活动及言论。
另外,关于天文、鬼神、灾祥、占卜等方面,也有记载。
《左传》本是一部历史著作,却在文学史上占据重要位置,主要是因为它从文学角度看有着显著特点。
首先是记叙历史事件时不是平铺直叙,毫无选择,而是抓住事件中的重要环节着力描写,使所叙之事具有很强的故事性和戏剧性。
如“赵盾弑君”事件是由情节异常紧张、变化莫测的小故事串联而成,使所叙之事既有历史的真实,又有传奇的色彩。
其次,《左传》非常善于描写战争。
描写战争不只是简单地写军事斗争,而是把它与政治经济外交联系起来写,并且能够抓住每次战争的特点写得千姿百态,绝少雷同。
如:晋楚城濮之战、秦晋殽之战、晋楚邲之战、齐晋鞍之战、晋鄢陵之战、吴楚柏举之战等,不仅以委屈尽致的笔调来描写复杂的战争事件和场面,而且能够写出战争的性质和成败关键。
第三,《左传》塑造了许多形象鲜明个性突出的人物形象。
这些人物几乎都是以鲜明的面目出现,或善良、或正直、或阴险、或邪恶,如明镜照物,妍媸毕露。
如《郑伯克段于鄢》,通过对郑庄公兄弟母子间矛盾斗争发展过程的入微刻画,表现了郑庄公阴险虚伪的丑恶面目。
《左传》的另一个特点,是它的辞令十分优美,运笔灵活,变化万千,语言简括,却含义丰富。
特别是其中选择性地收录了不少外交官精彩的外交语言,也为它增添了光彩,前人将《左传》这个特点称之为“行人辞令之美(行人:外交特使)。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详细完整的编年体历史著作,为“十三经”之一。
因为《左传》和《公羊传》《谷梁传》都是为解说《春秋》而作,所以它们又被称作“春秋三传”,《左传》又名《春秋左氏传》。
也有人认为《左传》是一部独立的自成体系的历史著作。
《左传》以《春秋》的记事为纲,以时间先后为序,详细地记述了春秋时期各国内政外交等大小事实(起于鲁隐公元年,终于鲁哀公二十七年)。
先秦历史散文 ——左传
பைடு நூலகம்
第三节 《左传》的人物描写特色
(四)人物行动、对话构成表现人物的主要手段,绝少 人物外貌、心理等主观静态描写。
通过在重大历史事件中的言行,展现人物性格。如
齐晋鞌之战中郤克、解张、郑丘缓三人的形象。
第四节 《左传》的语言特色
(一)《左传》的记言文字主要是行人应答和大夫辞令, 包括出使专对之辞和向国君谏说之辞等。这类文字“文 典而美”,“语博而奥”,简洁精练,委曲达意,婉而 有致,栩栩如生。
第四节 《左传》的语言特色 (二)《左传》叙述语言简练含蕴,词约义丰。 如晋楚邲之战中,写晋师溃败之状云:“舟中之指
可掬也。”
刘知几《史通·叙事》:“言近而旨远,辞浅而义深。 虽发语已殚,而含意未尽,使夫读者望表而知里,扪毛 而辨骨,睹一事于句中,反三隅于字外。”
参考文献
[1]杨伯峻著:《春秋左传注》(修订本),北京:中华书 局,1990年。
(2)插叙和补叙:性质作用与倒叙类似。常用“初” 字领起。
第二节 《左传》的叙事特色 (三)历史与道德统一的正史叙事范式。
(1)对事件因果关系的叙述常有道德化、神秘化特点。
①道德化。如在总结城濮之战经验时云:“谓晋于 是役也,能以德攻。”(僖公二十八年)。
②神秘化。以常出现的预兆为例,大都有道德化倾 向:符合礼义要求之事,常有吉兆,而悖于礼义之事, 则常有凶兆。如“僖公十四年”晋卜偃“期年将有大咎, 几亡国”的预言。
第二节 《左传》的叙事特色
(四)第三人称全知叙事视角。
第三人称作为叙事角度,视角广阔灵活。
如“密室之谋”与“床笫之私”。有的不是对历史
的真实记录,而出于臆测或虚构。
第三节 《左传》的人物描写特色 (一)人物言行事迹大多分散记录在事件发生的各个年
《左传》参考资料
人们对故事的兴趣,是产生文学的基本动力之一;故事情节、人物描写,也是小说和戏剧的基本要素。在整个中国文学史上,小说与戏剧的产生相当迟,但与此有关的文学因素,却不可能很迟才出现。只不过它借了历史著作的母胎孕育了很久才分离出来。而《左传》正是第一部包含着丰富的这一类文学因素的历史著作,它直接影响了《战国策》、《史记》的写作风格,形成文史结合的传统。这种传统既为后代小说、戏剧的写作提供了经验,又为之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从文学上看,《左传》最值得注意的地方,还在于它记叙历史事件与历史人物时,不完全从史学价值考虑,而是常常注意到故事的生动有趣,常常以较为细致生动的情节,表现人物的形象。这些都是显著的文学因素。
一般说来,史籍记载中,愈是细致生动的情节,其可信程度愈低。因为这一类细节,作为历史材料的价值不大,在发生的当时或稍后,也不大可能被如实地记载下来。尤其所谓“床笫之私”、“密室之谋”,更不可能是实录。由此我们可以推想:《左传》作者所依据的材料,虽主要出于史官记录,但也有不少原来就是社会上以各种方式流传着的历史故事,其中已经包含了若干虚拟的成分;在完成这部著作的过程中,作者又根据自己对历史的悬想、揣摩,添加了不少内容。当然,这种虚拟和揣摩,不同于小说、戏剧的虚构,它是完全依附于历史的,是为了更好地表现历史,并表现作者的历史观念。但不能够说,这里就没有追求一种“故事趣味”以满足作者自身和读者的搜奇心理的潜在意识。
左传简介
“子谓子产,有君子之道四焉。” (四)通“为”。《左传·僖公四年》:“一
之谓甚,其可再乎?”
2、昭
(一)明亮。《诗经·大雅·抑》:“昊天孔 昭。”
(二)宗庙的次序。祖庙居中,左为昭,右为 穆。《左传·僖公五年》:“大伯、虞仲,大 王之昭也。”
3、享
谒诸姑。 ” (三)夫之姊妹。 《古诗·为焦仲卿妻作》:“新妇初来时,小姑始扶
牀。” (四)姑且,暂且。 《左传·隐公元年》“子姑待之。”
6、贰
(一)重复一次。论语雍也:“不迁怒,不贰 过。”
(二)属于二主,事二主。《左传·隐公元 年》:“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
(三)不一样,不相同。《孟子·滕文公上》: “从许子之道,则市贾不贰。”
《左传》的思想
《左传》有鲜明的政治与道德倾向。其观念较 接近于儒家,强调等级秩序与宗法伦理,重视 长幼尊卑之别,同时也表现出“民本”思想。
《左传》的内容
记事基本以《春秋》鲁十二公为次序,内容包 括诸侯国之间的聘问、会盟、征伐、婚丧、篡 弑等,对后世史学文学都有重要影响。主要记 录了周王室的衰微,诸侯争霸的历史,对各类 礼仪规范、典章制度、社会风俗、民族关系、 道德观念、天文地理、历法时令、古代文献、 神话传说、歌谣言语均有记述和评论。
(三)放弃,不要,不取。 《左传·隐公元年》: “食舍肉。”
引申为释放。《孟子·梁惠王上》“舍之,吾不忍其觳 觫。”
11、语
(一)动词,谈话。《论语·乡党》“食不语, 寝不言。”
(二)告诉。 《左传·隐公元年》:“公语之 故,且告之悔。”
(三)名词,言语,话。《论语·季氏》: “吾闻其语矣,未见其人也。”
《左传》的后人注释
左传
庄公幽禁姜氏及母子和好如初。
(矛盾的解决)
人物形象
郑庄公 共叔段 武 姜 祭 仲 公子吕 阴险狡诈、老谋深算、胸有城府、工于 心计、伪孝伪悌、善于应变的政治家 贪婪狂妄、得寸进尺、愚昧无知
偏狭昏聩 多谋老成 忠诚急躁 聪慧机敏
颖考叔
艺术特色
1 叙事脉络清晰
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
①封人:管理疆界的官。 ②羹:带汤汁的肉。 ③遗:音wè i,给,这里指留给。 ④繄:音yī,句首语气词。 ⑤阙地及泉:挖地一直到地下有水的地方。“阙”同“掘”。 ⑥泄泄:音yì ,形容快乐的样子。
不久庄公后悔这件事。颖考叔是颖谷管理疆界的官员,他听到 这件事,有东西献给庄公。庄公赐给他食物,他把肉放在一旁 不吃。庄公问他为什么,颖考叔回答说:‚我家中有母亲,我 的食物她都吃过了,就是没有吃过君王带汤汁的肉,请让我把 这些肉带给她。‛庄公说:‚你有母亲可以带东西给她,唯独 我没有!‛颖考叔说:‚我冒昧问一下您说的是什么意思?‛ 庄公把缘故告诉了他,也把心里后悔的事告诉了他。颖考叔说: ‚您在这件事情上忧虑什么呢?如果掘地见水,挖隧道见面, 谁说不是这样(指黄泉相见)?‛庄公听从了颖考叔的话。庄 公进入地道,赋诗说:‚大隧之中,心中快乐融融!‛武姜走 出隧道,赋诗说:‚隧道之外,心中快乐舒畅!‛于是母子关 系又与从前一样了。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作者:沈玉成 版次:中华书局1998年版
内容提要: 本书是我国先秦史学、文 学名著《春秋左氏传》的 今译本,与杨伯峻先生的 《春秋左传注》相辅相成。 本书采用直译的方法,不 易直译的,酌用意译,文 字力求信、达、雅。本书 宜配合杨伯峻的《春秋左 传注》阅读 。
郑伯克段于鄢
《左传》概述
《左传》概述扩展资料《左传》原名《左氏春秋》,后人将它配合《春秋》作为解经之书,称《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
它与《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但是,《公羊传》和《谷梁传》纯用义理解释《春秋》,而《左传》实质上是一部独立撰写的史书。
只是后人将它与《春秋》配合后,可能做过相应的处理。
一些专门解释《春秋》“书法”而与史实无关的文字,显然是后加的。
《左传》的作者,司马迁和班固都说是左丘明,并说他是鲁太史。
有人认为这个左丘明就是《论语》中提到的与孔子同时的左丘明。
但对此,唐代以后颇有人怀疑,现在一般人认为是战国初年无名氏的作品。
其记事年代大体与《春秋》相当,只是后面多十七年。
与《春秋》的大纲形式不同,《左传》相当系统而具体地记述了这一时期各国的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的重大事件。
作为一部历史著作,《左传》有鲜明的政治与道德倾向。
其观念较接近于儒家,强调等级秩序与宗法伦理,重视长幼尊卑之别,同时也表现出“民本”思想。
书中虽仍有不少讲天道鬼神的地方,但其重要性却已在“民”之下。
如桓公六年文引季梁语:“夫民神之主也。
是以圣王先成民而后致力于神。
”庄公三十二年文引史嚚语:“国将兴,听于民;将亡,听于神。
”此类议论,都是作者所赞同的。
诸子散文(尤其《孟子》)也有类似的议论,可以看出这是春秋战国时代一种重要的思想进步。
但应该看到,所谓“民本”思想是有具体背景的。
在春秋战国大兼并的时代,“民”作为财赋和士兵的来源,其人口众寡直接关系到国力的盛衰。
而当时北方诸国,仍处于地广人稀的状态;国与国之间,也不存在封锁的疆界,“民”可以自由迁徙。
故争取民众,甚至比占领土地更为首要。
《孟子》记载,梁惠王对“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很感焦急,便是此意。
说到底,这还是从统治者的利益来考虑的。
作者所信奉的准则始终贯穿于对历史事件与历史人物的评述,可谓褒贬分明。
书中不少地方揭示了统治阶级中某些人物暴虐淫侈的行为,也表彰了许多忠于职守、正直和具有远见的政治家。
春秋 左传
《左传》到西汉末年才在宫廷藏书内发现。古文经学派说它也是专为解释《春秋》的,据传是左丘明所作。但今文经学派不承认,斥之为刘韵的伪作。现代多数学者认为,它是战国初年的作品,撰之者非一人,诚之者非一世,可能出自鲁国史官手笔,由鲁太史左丘明编辑而成,西汉末年刘韵曾作过整理。西晋杜预在注解此书时把它分年附在《春秋》之后,成为目前这个样子。现行本《左传》共60卷,18万字。上起鲁隐公元年,下迄鲁袁公二十七年(前468),最后附智伯之亡(约前453),所记史事共269,比《春秋》多27年。内容十分丰富,不但记鲁国的史事,还记载了当时几个重要诸侯国的历史。作者重视交代历史事件的原委,注意记录各种历史人物的政治主张,历史见解和宗教观点,《左传》特别重视记录战争活动,它叙述的不少战役,都已成为中国战争史中有名的战例。它还记录了许多春秋前的史事和传说,文辞优美,人物影响生动,文学价值也很高。总之,《左传》是一部内容丰富,体例比较完备的古代编年体,是研究先秦历史的重要文献,《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合称为《春秋》三传,唐宋后尊称为“经”成为“十三经”一部分。
《左传》
• 倒叙的结构——打破了编年体的限制。 • 从情节的角度看,这篇文字给我们展示了
一个重大历史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从人物的角度看,它记述了一个重要历史 人物的成长历程。
《晋公子重耳之亡》:选材
• 重耳流亡过程中的事件都不约而同地指向一个中心,这个 中心就是重耳心理的成熟以及力量的积蓄。
• 2、《左传》记录了春秋时期诸多诸侯国政治上的动荡与 变故:君王的生卒和更替,强宗大族的争权夺势,以及执 政者的阴谋权术、国与国之间的盟会、往来与战争等等。
• 3、《左传》记录了春秋时代人们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 人们的心理等等,堪称春秋时代的“百科全书”。
四、《左传》的思想:
• 《左传》主要是站在儒家的立场上总结历史的经 验教训。尊礼尚德、人道思想、民本思想是其主 要的思想倾向。
• 中心人物——重耳 :落难的贵族公子(骄 横、平庸、贪恋安乐) ——成熟的大国国 君(忍辱负重 、冷静、理智)
• 次要人物 ——重耳的追随者 、女性 、小人 物:对中心人物的陪衬作用、自身也有较 鲜明的性格。
塑造人物的方法
• 富有戏剧性的细节及场面描写 :重耳乞食野人、 姜氏杀蚕妾,重耳以戈逐子犯、重耳挥怀嬴、介 之推与母的对答。
• 蹇叔:忠诚倔强、有政治远见 秦穆公:专横气盛但能自 责改过
• 先轸:耿直粗犷,深谋远虑 弦高:赤心为国、灵活机智
• (4)精彩的外交辞令
• 弦高犒师:语意双关,弦外有音;皇武子辞杞子:旁敲侧 击,外柔内刚;孟明视谢赐:绵里藏针,话中有刺
•
这些隽永含蓄的精彩辞令,表现出春秋时期外交家们
思维敏捷、善于应酬的本领。
五、《左传》的体例
春秋左传简介
春秋左传简介《左传》,全称《春秋左氏传》,原名《左氏春秋》,汉朝时又名《春秋左氏》《春秋内传》《左氏》,汉朝以后才多称《左传》。
以下是店铺为你精心整理的春秋左传简介,希望你喜欢。
春秋左传内容提要《春秋》是我国最早的编年体史书,传为孔子所作。
“春秋”一词,本是东周列国史官所撰编年史的通称。
古人之所以重视写史,是因为历史不仅是祖先的生活记录,还可以从中学习各种知识,指导现世人生。
传说孔子写《春秋》的目的就是要原始察终,见盛知衰,惩恶扬善,拨乱反正。
为达此目的,孔子在写作时非常讲究遣词造句,这就是后人说的微言大义,以一字寓褒贬。
古人特别重视《春秋》,汉代为《春秋》立官学,列为“五经”之一。
阐述《春秋》经最著名的有《左传》、《公羊传》、《穀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至隋代,盛行《左传》,其馀二传渐衰。
《左传》原名《左氏春秋》,到西汉班固时才改称《春秋左氏传》。
相传为鲁国史官左丘明所著,大约成书于战国初期。
全书六十卷,以《春秋》为纲,并仿照春秋体例,按照鲁国君主的次序,记载了自鲁隐公元年至鲁悼公十四年间春秋霸主递嬗的历史,保存了许多当时社会文化、自然科学等方面的珍贵史料,在史学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梁启超称《左传》的出现是“商周以来史界之革命”。
《左传》除了阐释《春秋》思想之外,艺术成就也很高,是我国古代文学与史学完美结合的典范,对后世史书、小说、戏剧的写作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左传》语言精炼,文辞优美,其叙事手法历来为人称道。
唐刘知几评曰:“或腴词润简牍,或美句入咏歌,跌宕而不群,纵横而自得。
”春秋之际,战争频仍,《左传》对战争的记叙尤其令人称道,善于通过侧面描写烘托战场氛围,不闻刀剑之声,却如亲历沙场,扣人心弦。
并且,人物成为《左传》的主角,将历史从神的阴影下解放出来。
遥想当年周王室衰微,诸侯崛起,齐桓晋文争霸,楚庄王也要问鼎中原,礼崩乐坏,同时又在外交场合吟诗作乐,说古论今,也足见古人风致。
现存最早的《左传》注本为晋杜预《春秋经传集解》,传世有宋刻本;清代有顾炎武《左传杜注补正》、惠栋《左传补注》、洪亮吉《春秋左传诂》、刘文淇《春秋左氏传旧注疏证》等;现代有杨伯峻《春秋左传注》。
《左传》简介
《左传》简介《左传》是中国古代一部编年体的历史著作。
《左传》全称《春秋左氏传》,原名《左氏春秋》,汉朝时又名《春秋左氏》、《左氏》。
汉朝以后才多称《左传》。
它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左传》相传是春秋末期的史官左丘明所著。
司马迁、班固等人都认为《左传》是左丘明所写。
唐朝的刘知几《史通·六家》:“左传家者,其先出于左丘明。
”唐朝的赵匡首先怀疑《左传》不是左丘明所作。
此后,有许多学者也持怀疑态度。
很多人都认为写《左传》的左氏并非左丘明。
叶梦得认为作者为战国时人;郑樵《六经奥论》认为是战国时的楚人;朱熹认为是楚左史倚相之后;项安世认为是魏人所作;程端学认为是伪书。
清朝的纪昀在《四库全书总目》中却仍然认为是左丘明所著。
康有为则认为是刘歆所作。
今人童书业则认为是吴起所作,赵光贤认为是战国时鲁国人左氏所作。
现在一般认为《左传》非一时一人所作,成书时间大约在战国中期(公元前4世纪中叶),是由战国时的一些学者编撰而成,其中主要部分可能是左丘明所写。
《左传》以《春秋》为本,通过记述春秋时期的具体史实来说明《春秋》的纲目。
司马迁《史记·十二诸侯年表》说:“鲁君子左丘明惧弟子人人异端,各安其意,失其真,故因孔子史记具论其语,成左氏春秋。
”《左传》代表了先秦史学的最高成就,是研究先秦历史和春秋时期历史的重要文献,对后世的史学产生了很大影响,特别是对确立编年体史书的地位起了很大作用。
而且由于它具有强烈的儒家思想倾向,强调等级秩序与宗法伦理,重视长幼尊卑之别,同时也表现出“民本”思想,因此也是研究先秦儒家思想的重要历史资料。
《左传》主要记录了周王室的衰微,诸侯争霸的历史,对各类礼仪规范、典章制度、社会风俗、民族关系、道德观念、天文地理、历法时令、古代文献、神话传说、歌谣言语均有记述和评论。
《左传》不仅是历史著作,也是一部非常优秀的文学著作。
它表现在:长于记述战争,善于刻画人物,重视记录辞令。
左传文学常识
左传文学常识:
1、《左传》原名为《左氏春秋》,汉代改称《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是中国古代一
部编年体的历史著作。
《左传》实质上是一部独立撰写的史书。
它起自鲁隐公元年(前722年),迄于鲁悼公十四年(前453年),以《春秋》为本,通过记述春秋时期的具体史实来说明《春秋》的纲目,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
2、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旧时相传是春秋末年左丘明为解释孔子的《春秋》而作。
对后世的史学产生了很大影响,特别是对确立编年体史书的地位起了很大作用。
3、《左传》代表了先秦史学的最高成就,是研究先秦历史和春秋时期历史的重要文献。
4、《左传》主要记录了周王室的衰微,诸侯争霸的历史,对各类礼仪规范、典章制度、社会风俗、民族关系、道德观念、天文地理、历法时令、古代文献、神话传说、歌谣言语均有记述和评论。
5、《左传》不仅是历史著作,也是一部非常优秀的文学著作。
它表现在:长于记述战争,故有人称之为“相砍书”;又善于刻画人物,重视记录辞令。
《左传》
《左传》简介【简介】《左传》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第一部较为完备的编年体史书。
相传是春秋末年左丘明为解释孔子的《春秋》而作。
它起自鲁隐公元年(前722年),迄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前464年),以《春秋》为本,通过记述春秋时期的具体史实来说明《春秋》的纲目,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
西汉时称之为《左氏春秋》,东汉以后改称《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
它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考证】《左传》的作者,至今都是未解之谜。
西汉史学家司马迁、班固等人都认为《左传》是左丘明所写。
司马迁《史记•十二诸侯年表》说:“鲁君子左丘明惧弟子人人异端,各安其意,失其真,故因孔子史记具论其语,成左氏春秋。
”唐朝的赵匡首先怀疑《左传》不是左丘明所作。
此后,有许多学者也持怀疑态度。
叶梦得认为作者为战国时人;郑樵《六经奥论》认为是战国时的楚人;朱熹认为是楚左史倚相之后;项安世认为是魏人所作;程端学认为是伪书。
清朝的纪昀在《四库全书总目》中却仍然认为是左丘明所著。
清末康有为断言它是西汉末刘歆伪造。
但在刘歆以前《左传》已被许多人抄撮或征引过,故康氏之说也难成立。
今人童书业则认为是吴起所作,赵光贤认为是战国时鲁国人左氏所作。
当代学者多认为是战国初年人所作。
据杨伯峻考证,大约作于公元前403~前386年之间。
【内容】《左传》是记录春秋时期社会状况的重要典籍。
取材范围包括了王室档案,鲁史策书,诸侯国史等。
记事基本以《春秋》鲁十二公为次序,内容包括诸侯国之间的聘问、会盟、征伐、婚丧、篡弑等,对后世史学文学都有重要影响。
主要记录了周王室的衰微,诸侯争霸的历史,对各类礼仪规范、典章制度、社会风俗、民族关系、道德观念、天文地理、历法时令、古代文献、神话传说、歌谣言语均有记述和评论。
晋范宁评《春秋》三传的特色说:“《左氏》艳而富,其失也巫(指多叙鬼神之事)。
《谷梁》清而婉,其失也短。
《公羊》辩而裁,其失也俗。
”。
《左传》
教学目标:1、积累文言文基础知识,熟练掌握课文内容。
2、了解《左传》的叙事特点,掌握本文叙事特点。
3、通过想象和推理,分析本文主要人物的语言艺术,学会在错综复杂的矛盾中抓住要矛盾的思考方法。
4、了解我国古代语言文字的文化内涵,积累常识性的文史知识。
教学重点:1、积累文言文基础知识,熟练掌握课文内容。
2、分析本文主要人物的语言艺术,学会在错综复杂的矛盾中抓住要矛盾的思考方法。
教学难点:梳理文章的结构和内容。
教学方法:讲读法、分析推导法、讨论探究法教学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一位伟人曾说过“不会善待自己民族文化遗产的民族是一个没有前途的民族”。
史书典籍是一个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所以读史书就是去了解继承我们民族的文化。
今天,我们就来读读春秋时期,郑国一位叫烛之武的说客退秦师的事件。
二、阅读全文(一)创设氛围,合作学习1、本篇文章出自《左传》,对这同一事件在《春秋》里也做了记录,内容却仅仅是一句话,那就是“晋人秦人围郑”,请问同学们,这两部书有关系吗?有什么关系?明确:《春秋》是我国第一部编年史书。
《左传》是为《春秋》作注的三传之一,又名《左氏春秋》《春秋左氏传》,它以《春秋》所记的年代为次序记录史实。
2、仅从对这一事件的记录看,你能说说两部书特点上有哪些差别吗?《春秋》客观记录历史事件,只作大事记式的记录,语言精炼,《左传》中出现戏剧性的故事情节和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侧重于以故事的形式记录事件的始末,叙事详细,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史著作。
…… (角度不同、侧重点不同)(记录学生的分析)(二)整体感知课文1、让学生听本文的录音带,并让学生注意重点字的读音。
汜(fàn)南佚(yì)之狐夜缒(zhuì)而出共(gōng)其乏困阙(jué)秦秦伯说(yuè)逢(páng)孙2、展示简介背景: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
在此之前,郑国做了两件对不起晋国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