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 左传
春秋左传注 白话文
《春秋左传》是《春秋》的一部传记,又名《左氏春秋》,汉代时又名《春秋左氏》、《春秋内传》,汉代以后才多称《左传》。
它与《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春秋左传》的原文是古文,对于一般读者来说可能较难理解。
因此,有一些版本的《春秋左传》会附带白话文的翻译或注释,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原文的意思。
这些白话文翻译或注释通常会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解释原文中的难词难句,以及介绍相关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常识。
需要注意的是,由于《春秋左传》的原文较为简略,而且有些词句的含义在古代和现代可能有所不同,因此不同的白话文翻译或注释版本可能会存在一些差异。
此外,由于翻译或注释者的理解和表达方式也可能不同,因此读者在阅读时应该结合自己的理解和背景知识来判断其准确性。
总之,通过白话文翻译或注释版本的《春秋左传》,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这部古代经典的含义和价值,同时也能够更深入地了解古代中国的历史和文化。
春秋左传赏析
春秋左传赏析春秋左传是中国古代史书之一,记载了战国时期齐国左丘明所写的历史事件。
它以独特的史传体结构,生动地描绘了春秋时期诸侯国的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的故事。
本文将对春秋左传的作者、内容、意义等进行赏析。
一、左丘明与春秋左传左丘明,春秋时期中期齐国人,被认为是春秋左传的作者。
据传,他是一位卓越的政治家、战略家和文学家,担任齐国的官职,具有深厚的学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
左丘明通过春秋左传,以客观、中立的态度,记录了他所亲眼目睹的历史事件,通过史事记载,表达了他对政治道德、君主治理和社会变革的看法。
二、春秋左传的内容春秋左传的内容主要围绕着春秋时期众多诸侯国的政治斗争、战争冲突以及诸侯国与中央政权的关系展开。
它以年代为序,按照齐国历史年表的顺序,详细叙述了每年的重要事件。
春秋左传的记载方式独特,以年号为标题,下面列出主要政治事件及其影响,通篇记述兼及正史事和纪实述。
春秋左传以其独特的记述方式,生动地刻画了那个时代动荡的政治格局。
它详细记录了各个国家之间的交战和征伐,展现了春秋时期百家争鸣的思想纷争。
文章中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他们的思想、言行和命运都得到了精确的描绘,使读者能够深刻感受到那个时代的风云变幻。
三、春秋左传的意义1.历史记载:春秋左传为后世提供了大量关于春秋时期的史料。
它记录了那个时代的政治变革、战争动荡以及贵族社会的兴衰,为研究春秋时期的历史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2.政治思想:春秋左传中蕴含丰富的政治思想。
它通过对各国政治斗争的描述,展示了各国政治家的智慧和才干,为后世政治家提供了借鉴和启示。
3.文学价值:春秋左传以其独特的文学风格和描写手法,成为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作品之一。
它以独特的史传体结构,使得历史事件更加生动有趣,给读者带来了愉悦的阅读体验。
总之,春秋左传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历史文献,它记录了春秋时期的重大事件和当时社会政治变革的方方面面。
通过赏析春秋左传,读者可以深入了解春秋时期的历史背景、政治格局以及政治家的智慧和才干,同时也能领略到左丘明作为古代文学家的风采。
《左传》文及译文
《左传》文及译文
《左传》是中国古代的一部重要史书,又称《春秋左氏传》或
《左氏春秋》,是《春秋》三传之一,与《公羊传》、《谷梁传》并
称为“春秋三传”。
《左传》主要记录了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年公
元前476年)各国的政治、军事、外交等事件,以及一些重要的历史
人物和他们的言行。
《左传》的作者相传是左丘明,但具体作者和成
书时间尚无定论。
原文:
隐公元年,郑伯克段于鄢。
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庄公
及共叔段。
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
爱共叔段,欲立之。
亟请于武公,公弗许。
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
公曰:“制,岩邑也,虢叔死焉。
佗邑唯命。
”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
译文:
鲁隐公元年,郑庄公在鄢地打败了共叔段。
起初,郑武公从申国
娶了妻子,名叫武姜,生下了庄公和共叔段。
庄公出生时,武姜受到
了惊吓,所以给他取名叫“寤生”,从此就厌恶他。
武姜偏爱共叔段,想立他为太子。
她多次向武公请求,但武公不同意。
等到庄公即位后,武姜又为他请求分封到制邑。
庄公说:“制邑是个险要的地方,虢叔
就死在那里。
其他的地方,您随意选择。
”武姜于是请求分封到京邑,庄公答应了,让共叔段住在那里,称他为京城大叔。
《左传》不仅记录了历史事件,还通过这些事件展现了古代社会
的道德观念、政治智慧和人性的复杂性。
它是中国古代史学的瑰宝,
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春秋左传故事
春秋左传故事
春秋左传是一部中国古代史书,相传为鲁国史官左丘明所著。
它以《春秋》为纲,记载了自鲁隐公元年至鲁悼公十四年间春秋霸主递嬗的历史。
春秋左传故事讲述了春秋时期各诸侯国之间的政治斗争和战争,以及历史人物的传奇故事。
以下是几个春秋左传故事的例子:
1. 齐桓公称霸:齐桓公是春秋时期齐国的一位霸主,他在位时,推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使得齐国经济繁荣,国力强盛。
相传齐桓公在与诸侯会盟时,曾订立了“葵丘之盟”,成为了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
2. 晋文公重耳逃亡:晋文公重耳是春秋时期晋国的一位君主,他在位时,经历了多次逃亡和困境,但最终回到了晋国,成为了一位伟大的君主。
相传他在逃亡期间,曾饥饿难耐,向农夫讨要食物,但农夫拒绝了他,最终他得以成就大业。
3. 楚庄王一鸣惊人:楚庄王是春秋时期楚国的一位霸主,他在位时,推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使得楚国国力强盛。
相传楚庄王曾在宫中养了一群鸟儿,但他并没有立即处置它们,而是让它们自由自在地飞翔,最后他下令将鸟儿们处死,以此来警示自己的臣子们。
4. 晏子使楚:晏子是春秋时期齐国的一位宰相,他曾奉命前往楚国,处理齐国与楚国之间的纷争。
相传他在楚国期间,巧妙地化解了楚国对齐国的敌意,使得齐国得到了和平发展的机会。
这些春秋左传故事,不仅反映了春秋时期的政治斗争和战争,还
展现了历史人物的传奇经历和人格魅力。
它们不仅在古代中国享有盛誉,而且在当今世界也具有深远的影响力。
春秋左传原文及翻译
春秋左传原文及翻译春秋左传原文及翻译《春秋》是我国最早的编年体史书,传为孔子所作。
“春秋”一词,本是东周列国史官所撰编年史的通称。
下面和小编一起来看春秋左传原文及翻译,希望有所帮助!春秋左传原文初,郑武公娶于申[1],曰武姜,生庄公及共叔段。
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
爱共叔段,欲立之。
亟请于武公[2],公弗许。
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
公曰:"制,岩邑也,虢叔死焉[3]。
佗邑惟命"。
请京[4],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
祭仲曰:"都,城过百雉[5],国之害也。
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
今京不度[6],非制也,君将不堪"。
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对曰:"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7],无使滋蔓。
蔓,难图也。
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公曰:"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
公子吕曰[8]:"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欲与大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
公曰:"无庸,将自及"。
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至于廪延[9]。
子封曰:"可矣,厚将得众"。
公曰:"不义,不昵[10]。
厚将崩"。
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11],将袭郑,夫人将启之。
公闻其期,曰:"可矣"。
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
京叛大叔段。
段入于鄢。
公伐诸鄢。
五月辛丑,大叔出奔共。
书曰:"郑伯克段于鄢[12]"。
段不弟,故不言弟;如二君[13],故曰克;称郑伯,讥失教也,谓之郑志;不言出奔,难之也。
遂寘[14]姜氏于城颍,而誓之曰:"不及黄泉,无相见也"。
既而悔之。
颍考叔为颍谷[15]封人,闻之,有献于公。
公赐之食,食舍肉。
公问之,对曰:"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请以遗之"。
春秋左传原文带翻译注释
综上所述,《春秋左传》是一部极富价值的古代史书,它记录了春秋时期鲁国的历史事件和各国权力斗争。无论是历史学研究还是文学创作,都离不开对《春秋左传》的研究和借鉴。它不仅是研究春秋时期的重要史料,也是揭示古代中国社会和文化发展的重要文献。通过深入学习和解读,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和理解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与演变。
三、价值
《春秋左传》作为一部重要的历史文献,具有极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首先,它记录了春秋时期的历史事件,是研究春秋时期的主要史料之一。它不仅提供了丰富的历史细节和重要事件,还展现了当时各国的政治面貌和思想风俗。对于研究春秋时期的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都有极高的参考价值。
其次,《春秋左传》在文学艺术上也有重要价值。鲍氏家族有着优秀的文学传统,他们在《春秋左传》中运用了辩证的思想和修辞手法,使得文本更富有艺术性和表现力。这也为后世的文学创作提供了重要的范本和模板。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一、作者
《春秋左传》的作者是鲍氏家族的鲍照和鲍叔牙。鲍照是成公之子,曾经任鲁国官职。他开始撰写《春秋左传》时,已经是一个著名的大夫,对于春秋时期的政治和历史有深入的研究。而鲍叔牙是鲍照的父亲,他也是春秋时期著名的大夫,具有很高的声望和知名度。鲍照和鲍叔牙一起完成了《春秋左传》的撰写工作。
二、内容
《春秋左传》的内容主要是记载了春秋时期鲁国的历史事件和各国权力斗争。书中重点描述了鲁国的政治斗争、外交关系以及国内的社会情况。它以鲁国的政治中心和文化中心为基础,通过对当时历史事件的细致描述和分析,展现了春秋时期各国之间的政治纷争和国家命运的变迁。
左传的名词解释
左传的名词解释
左传是中国古代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也是儒家经典之一。
本文将介绍左传的作者、成书时间、内容以及特点等方面的名词解释。
左传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史书,全称《春秋左氏传》,旧时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的左丘明为《春秋》做注解的一部史书。
据传,左丘明是春秋末期鲁国的一位史官,他对春秋时期的历史进行了详细的记录和整理,编写了《左传》。
《左传》共三十五卷,记述范围从公元前 722 年至公元前 468 年,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
左传的内容主要是对《春秋》的解释和补充。
春秋是鲁国的史书,记载了鲁国从公元前 722 年至公元前 481 年的历史。
左传以春秋为本,通过记述春秋时期的具体史实来说明春秋的纲目。
左传记述了春秋时期各诸侯国之间的政治斗争、战争、外交、文化等方面的历史事件,对中国古代历史研究具有重要的价值。
左传的特点在于它是一部独立的史书,和《春秋》没有直接的联系。
左传在记述历史事件时,注重对人物的描写和事件的叙述,语言简练,文笔优美,是中国古代散文的代表作之一。
同时,左传还保存了大量古代文化、语言、风俗等方面的资料,对研究中国古代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综上所述,左传是一部重要的古代史书,它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春秋左氏传
春秋左氏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完整的编年体史书。
原名《左氏春秋》、又称《春秋左氏传》,相传为鲁国史官左丘明所著。
《左传》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对后世影响很大,不仅在历史著作的撰写方面作出了光辉的榜样,还为散文的叙事,议论和小说、戏剧的题材提供了丰富的养料。
《春秋》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史书。
《春秋》,是鲁国的史书,记载了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到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年)的历史。
它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
《春秋》一书的史料价值很高,记载的内容基本是可信的,但是却不完备。
在中国上古时期,春季和秋季是诸侯朝聘王室的时节。
另外,春秋在古代也代表一年四季。
而史书记载的都是一年四季中发生的大事,因此“春秋”是史书的统称。
而鲁国的史书的正式名称就是《春秋》。
以前曾认为《春秋》一书孔子曾经修订。
现在则认为是鲁国的史官所作,与孔子没有关系。
《春秋》中的文字非常简练,事件的记载很简略,最初原文仅18000多字,现存版本则只有16000多字。
因此古人为此书又写了一些著作,对书中的记载进行解释和说明,称之为“传”。
据《汉书·艺文志》记载,为春秋作传者共5家:《左氏传》30卷《公羊传》11卷《谷梁传》11篇《邹氏传》11卷《夹氏传》11卷其中后两种已经不存。
公羊传和谷梁传成书于西汉初年,用当时通行的隶书所写,称为今文。
左传有两种,一种出于孔子旧居的墙壁之中,使用秦朝以前的古代字体写的,称为古文;一种是从战国时期的荀卿流传下来的。
公羊传和谷梁传与左传有很大的不同。
公羊传和谷梁传将的是所谓“微言大义”,就是希望试图阐述清楚孔子的本意(作者认为《春秋》是孔子所作。
),因而许多内容太过牵强附会,经不起推敲。
而左传则以史实为主,补充并纠正《春秋》中错误或没有记录的大事。
而且左传的文学性也很高,因此它的史料价值和影响力都大于公羊传和谷梁传。
本文选自《左传》,是一部文学名著和史学名著,传说是春秋时期左丘明(由于左丘明双眼失明而史记中,左丘与明之间有一块破损,所以也有可能叫左丘。
《左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左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左传是中国古代史书《春秋左传》的简称,是孔子弟子左丘明
根据春秋时期的历史事件和政治斗争所编写的一部史书。
左传是春
秋时期的重要史料之一,其内容丰富,对于研究春秋时期的政治、
经济、文化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左传的主要内容包括了春秋时期的历史事件、政治斗争、各国
之间的关系以及一些重要人物的言行等。
左传以春秋时期的历史为
背景,以鲁国为中心,记载了春秋时期各国的政治斗争和社会变革。
其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是对于鲁国的历史事件和政治斗争的详细
记录,这对于了解春秋时期的政治格局和国家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左传还记载了一些重要人物的言行,如孔子、孟子等春
秋时期的伟大思想家和政治家,他们的言行在左传中得到了生动的
描述。
通过对这些人物的描写,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春秋时期的风
貌和社会思潮。
另外,左传还对春秋时期的社会风貌、风俗习惯等方面进行了
生动的描写,这对于了解春秋时期的社会生活和文化传统具有重要
意义。
左传中所记载的春秋时期的社会生活,使我们可以更加直观
地了解春秋时期的社会面貌和人们的生活状态。
总的来说,左传是一部非常重要的史书,它对于研究春秋时期的历史和文化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通过对左传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春秋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情况,从而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的历史和文化。
左传不仅是中国古代史书中的重要篇章,也是中国文化传统中的珍贵遗产,其价值和意义不可忽视。
春秋左传原文译注原文与解析
春秋左传原文译注原文与解析《春秋左传》原文译注【引言】《春秋左传》是我国古代经典史书之一,记载了春秋时期鲁国的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重大事件。
作为一部重要的历史文献,它对于我们了解春秋时期的社会状况、思想观念以及当时的政治局势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
本文将为您带来《春秋左传》的原文译注,以及对其中重要事件的解析。
【原文译注】左丘明撰,公元前4世纪成书。
本文所选取的是《春秋左传》中的若干重要篇章。
【篇章一】季孙之忧【原文】昭公十年,战于牧野,晋败我国,庸入于河。
公将以兵伐蔡。
左牵牛、公孙何救蔡。
公将国人于蔡。
弗可。
伐人于军。
旅于下有丘。
革车一双,大病于西河。
君子受伤,乘骑戒.疆任乃盈。
【译注】在鲁国昭公十年的时候,春秋时期鲁国与晋国发生战争,鲁国战败,庸地被晋国占领。
春秋时期鲁国的统治者公将组织军队进攻蔡国,左牵牛、公孙何前去支援蔡国。
然而,公将希望能够带领国人直接进攻蔡国,但没有得到支持。
因此,他在军营中发动叛乱。
他在下有丘一带集结兵力,但他的身体状况非常不佳,无法亲自指挥作战。
君子们看到公将受伤之后,强调要警惕战乱带来的伤害和代价,同时呼吁大家保护边疆,尽职尽责。
【篇章二】晋献公之死【原文】公死于胡。
【译注】这一篇章记录了晋国献公去世的情况。
他在战斗中身亡。
【篇章三】桓公摈诸侯【原文】春,齐、晋、楚、宋、卫、郑伐我郈。
【译注】这段原文描述了春季时,六个国家齐国、晋国、楚国、宋国、卫国和郑国联合进攻鲁国的情况。
【篇章四】季氏入于宋冬,十有二月,季孙行于陈。
宋华修人缺。
【译注】在冬季的十二月,季孙前往陈国,而此时,宋国内部出现了官员的职位空缺,需要进行人员调整。
【篇章五】闰月灭楚【原文】夏,闰月,宁、庄出奔,宫成去归。
【译注】在夏季闰月期间,宁国和庄国的王子流亡他国,宫成离开国内回归故乡。
【篇章六】晋宋之盟【原文】吴子、伋姑之盟,卫石、谷弢之盟,齐尹、公孔之盟。
【译注】这一段描述了吴国和伋姑国的盟约、卫国和谷弢国的盟约,以及齐国尹国和公孔国之间的盟约。
古诗春秋左传翻译赏析
古诗春秋左传翻译赏析《春秋左传》又名《左传》,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编年体史书,我国第一部较为完备的编年体史书。
相传为春秋末年的左丘明为解释孔子的《春秋》而作。
实际上,成书时间当在战国中期。
春秋时期,各诸侯国有史官记录其派驻国的史事,还有称为瞽蒙的盲史官讲述历史,左丘明便是一位盲史官。
后人根据左丘明的讲史记录和其他史官留下的各种材料整理成《左传》。
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止于鲁悼公十四年(公元前454年),比《春秋》记事时间延长了许多。
是学习、研究先秦历史、文学、哲学和语言必读的典籍。
《左传》是儒家经典之一,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公羊传》、《谷梁传》是从政治和思想方面去解释《春秋》,而《左传》则从丰富的历史材料去诠释《春秋》。
唐刘知几《史通》评论《左传》时说:“其言简而要,其事详而博。
”对研究春秋史和远古史提供了珍贵的史料。
《左传》叙事敢于直书不讳,揭示事情的真实面貌,全书有关战争的文字较多,这些文字翔实生动,如晋楚城濮之战、秦晋郩之战、齐晋鞍之战、晋楚鄢陵之战,都有出色的叙述。
善于叙事,讲究谋篇布局,章法严谨,都是《左传》的独到之处。
正因为如此,它在中国文学史上也占有重要的地位。
历代注释《左传》的著作颇多,西晋大学者杜预撰《春秋经传集解》,把《春秋》与《左传》合为一编。
唐孔颖达遵循杜预注而为疏,成为历史上最有影响的注释之作。
清洪亮吉撰《春秋左传诂》、刘文淇撰《春秋左传旧注疏证》、今人杨伯峻撰《春秋左传注》,都是比较重要的注本。
《春秋左传》目录:◎隐公(元年~十一年)◎桓公(元年~十八年)◎庄公(元年~三十二年)◎闵公(元年~二年)◎僖公(元年~三十三年)◎文公(元年~十八年)◎宣公(元年~十八年)◎成公(元年~十八年)◎襄公(元年~二十年)◎襄公(二十一年~三十一年)◎昭公(元年~十年)◎昭公(十一年~二十年)◎昭公(二十一年~三十二年)◎定公(元年~十五年)◎哀公(元年~二十七年)---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
《左传》原文翻译及赏析
《左传》原文翻译及赏析《左传》原文翻译及赏析古籍,是指未采用现代印刷技术印制的书籍。
图书在古代称作典籍,也叫文献,兼有文书、档案、书籍三重意义。
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左传》原文翻译及赏析,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原文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庄公及共(gōng)叔段。
庄公寤(wù)【通.wǔ】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wù)之。
爱共(gōng)叔段,欲立之。
亟(qì)请于武公,公弗(fú)许。
及庄公即(jí)位,为之请制。
公曰:“制,岩邑也,虢(guó)叔死焉。
佗(tā)【通.他】邑唯命。
”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大【通.太】叔。
祭(zhài)仲曰:“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
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通三】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
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
”公曰:“姜氏欲之,焉辟【通避bì】害?”对曰:“姜氏何厌【通餍yàn】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蔓难图也。
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公曰:“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
公子吕曰:“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欲与大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
无【通毋】生民心。
”公曰:“无庸,将自及。
”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至于廪(lǐn)延。
子封曰:“可矣,厚将得众。
”公曰:“不义不浚昵),厚将崩。
”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shèng),将袭郑。
夫人将启之。
公闻其期,曰:“可矣!”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
京叛大叔段,段入于鄢,公伐诸鄢(yān)。
五月辛丑,大叔出奔共【旧读gōng】。
书曰:“郑伯克段于鄢。
”段不弟【通悌tì】,故不言弟;如二君,故曰克;称郑伯,讥失教也;谓之郑志。
不言出奔,难之也。
遂(通置)姜氏于城颍,而誓之曰:“不及黄泉,无相见也。
”既而悔之。
颍考叔为颍谷封人,闻之,有献于公,公赐之食,食舍肉。
左传全文及译文
左传全文及译文1. 引言《左传》是中国古代文化宝库中的一颗明珠,是中国古代史书《春秋》的注释。
它以其丰富的内容、精细的描写和独特的风格,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经典之一。
本文将介绍《左传》的全文及译文,并对其进行详细解读。
2. 《左传》概述《左传》是春秋时期鲁国大夫左丘明所著,共计50篇。
它主要记载了春秋时期(公元前722年-公元前481年)鲁国和其他列国之间的政治、军事、外交等重大事件。
《左传》通过对历史事件的描述和分析,展示了当时社会政治变迁和人物命运起伏。
3. 《左传》全文及译文下面是《左传》第一篇“襄公”原文及译文:原文:襄公二十五年春王正月,曹伯盟于戚。
夏,曹伯、宋子皆盟于牧野。
秋,曹伯、宋子、卫侯盟于曹。
冬十有二月,公会齐侯、宋子、卫侯、曹伯于泺。
译文:襄公二十五年春天正月,曹国的伯爵在戚地进行盟约。
夏天,曹国的伯爵和宋国的子爵在牧野地进行盟约。
秋天,曹国的伯爵、宋国的子爵和卫国的侯爵在曹地进行盟约。
冬天十二月,鲁国公爵与齐国侯爵、宋国的子爵、卫国的侯爵以及曹国的伯爵在泺地举行会议。
4. 《左传》解读《左传》是一部注释性的史书,它对春秋时期各个重要事件进行了详细描述和分析。
通过对《左传》全文及译文中的第一篇“襄公”的解读,我们可以看到以下几点:首先,在春秋时期,各个列国之间经常进行盟约活动。
这些盟约旨在维护各个列国之间的关系稳定和平衡。
《左传》中提到了曹伯和宋子在不同场合进行盟约,这反映了当时列国之间外交关系密切。
其次,在冬天的十二月,各个列国的贵族会聚集在一起进行会议。
这些会议通常是为了商讨共同关心的事务,解决争端或者加强合作。
在《左传》中,这次会议是由鲁国公爵主持,齐国侯爵、宋国子爵、卫国侯爵和曹国伯爵都参与其中。
这表明鲁国在当时是一个有影响力的列国。
最后,《左传》通过对春秋时期历史事件的描述和分析,展示了当时社会政治变迁和人物命运起伏。
它以客观的态度记录了各个列国之间的争斗、联盟和外交活动,为后世研究春秋时期提供了重要资料。
春秋左传集解原文与解析
春秋左传集解原文与解析左传是中国古代文化瑰宝之一,也是中国古代史书中的重要著作之一。
它是战国时期鲁国的史官左丘明所作,记录了从春秋末年到战国初年的历史事件。
《春秋左传》中包含了丰富的历史材料,对于研究春秋时代的政治、社会、经济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价值。
本文就《春秋左传》的集解原文以及解析进行介绍。
一、《春秋左传》的集解原文《春秋左传》的集解原文是指对该书进行解读和解释的一系列注解。
这些注解主要有三种类型:直解、词解和疏解。
直解是对《春秋左传》文本的逐字解释,对文中的人物、事件、政治制度等进行详细解读。
直解注释力求准确传达原文的含义,帮助读者理解背后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词解是对《春秋左传》中的一些特殊词汇进行解释。
由于《春秋左传》使用了古代的文字和词汇,有些词汇在现代汉语中已经不常见,所以需要通过词解来理解其真正的意义。
疏解是对《春秋左传》文本进行梳理和解释,去除冗余和复杂的句子结构,使其更具可读性和易于理解。
疏解注释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把握整个故事情节和事件发展。
二、《春秋左传》的解析对于《春秋左传》的解析,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1. 政治解析:《春秋左传》是一部反映春秋时代历史的著作,其中涉及到各个诸侯国的交战、政治斗争等事件。
通过对政治背景和人物行为的解析,可以深入理解当时的政治制度和权力争夺。
2. 社会解析:《春秋左传》中描绘了春秋时代的社会风貌和民生状况。
通过解析其中的社会关系、礼制、家族观念等内容,可以了解当时的社会结构和人民生活。
3. 经济解析:春秋时期是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农业社会向商业社会转型的阶段。
通过分析《春秋左传》中关于农业、商业、货币等经济方面的情节,可以了解当时的经济状况和变迁。
4. 文化解析:《春秋左传》融合了春秋时代的文化精华,包括礼制、音乐、文学等方面。
通过解析其中的文化内涵,可以体味到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
5. 历史评析:《春秋左传》是一部具有重要史料价值的历史书籍,通过对其内容的解析和评析,可以对春秋时代的历史进行系统的研究和评价。
左传原文及翻译
左传原文及翻译《左传》是中国古代史书《春秋》的一部注疏,共有五十九篇。
全书共记载了鲁国庄公到昭公二十四位君王的事迹,时间跨度为公元前722年至公元前481年,共计二百四十一年。
《左传》的作者是战国时期的左丘明,他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史学家。
《左传》的创作目的是通过批判、评价和记录历史事件,来发掘历史的教训和启示。
作为《春秋》注疏,它叙述了一系列的政治斗争、国家兴衰和社会风貌,展现了当时时局的变化和封建王国之间的关系,同时也揭示了人物品德和人性的复杂性。
《左传》被誉为中国古代史学的瑰宝,对后世的历史研究和文化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左传》中的篇章以年号为标题,每篇以“鲁庄公三年”之类的年号开篇,然后详细叙述相关事件,以左丘明自己的观点和评论贯穿其中。
以下是《左传》中的一段原文及翻译:《左传》第二篇:庄公二十五年吾闻之也,君不可如是而治也。
齐桓公,葬之日,言于国曰:“有臣有过,请和。
”公曰:“有臣,吾用之;有过,吾弗能改也。
如其过之,无以加于已。
有臣者,吾用之;如无有臣,吾取诸敌。
是亦君之过也,无能改也。
有过者,君之师也;无过者,君之贼也。
”如是者,可以无敌,不可不务也。
今君霸王之事虽云勉矣,弗怠能弗敌,吾是以知君之过也。
杀臧罪也,不胜任杀,不仁;曰杀而不喜,杀不足以代民,不智。
罚人以罪,德之贼也;不胜任德,不怀其民;曰予犹善也,罚不怠也,罚不至于民也;予小伯之德,予之罪也。
曰杀无罪,不胜任杀也,暴戾,不仁。
虽杀无罪,有罪者,不忍;不胜任杀也。
曰杀无罪,不胜任杀也,不辜罪;不胜任诛也。
曰小伯之德,小伯犹罪也。
诚念小伯之德,则不失矣。
夫失君者,罪之也;失臣者,过之也。
如夫背君之师,而求胜敌以亡国,则可乎?有背君之师,则众怨背矣。
In the twenty-fifth year of Duke Zhuang's reign...I have heard that a ruler cannot govern as you have. When Duke Huan of Qi died, on the day of his burial, he said to his subjects, "Some have served well, some have made mistakes. I ask for harmony." The duke said, "Those who have served well, I will continue to use them. As for those who have made mistakes, I cannot change that. If I were to change it, it would not add to what has already been done. Those who have served well, I will use them. If there are none who have served well, I will take them from enemies. This is also a mistake of the ruler, one that cannot be changed. Those who have made mistakes are the ruler's teachers; those who have not made mistakes are the ruler's enemies." In this way, one can be invincible and one must strive for it. Now, the ruler's ambition to become a hegemon is commendable, but if he does not slack off, he will not succeed. This is how I know the ruler's mistake. Killing Zang was a crime that Duke Zhuang was not capable of. To kill him was not benevolent. He said he killed him but did not rejoice in it. Killing him is not enough to replace the people; it is not wise. Punishing people for their crimes is the enemy of virtue. He was not capable of virtue, did not care for his people. He said he was still good, that he would not slack off in hispunishments, but his punishments did not reach the people. He compared himself to Xiaobo, but used Xiaobo's crime to punish him. He said killing him, who was innocent, was because he was not capable of killing him, was impulsive and not benevolent. Even if killing him is without fault, to kill those who have faults, he could not bear it. He said killing him, who was without fault, was because he was not capable of killing him, that he did not deserve punishment. He said the good he did for Xiaobo was like punishing him. If he truly considers the good he did for Xiaobo, he will not lose his way. To lose a ruler is a fault; to lose a subject is a mistake. If one turns away from the ruler's teachings and seeks victory over the enemy to destroy the country, is that possible? If one turns away from the ruler's teachings, then one will be hated by the people.。
《左传》(春秋左氏传)原文全文及白话文翻译译文
《左传》原文及翻译左传简介《左传》,相传为著,原名为《左氏春秋》,汉代改称《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是中国古代一部叙事完备的编年体史书,更是先秦散文著作的代表,它标志着我国叙事散文的成熟。
汉朝时又名《春秋左氏》、《左氏》。
汉朝以后才多称《左传》。
它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旧时相传是春秋末年左丘明为解释孔子的《春秋》而作。
《左传》实质上是一部独立撰写的史书。
它起自鲁隐公元年(前722年),迄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前468年),以《春秋》为本,通过记述春秋时期的具体史实来说明《春秋》的纲目,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
《隐公·隐公元年》原文【经】元年春,王正月。
三月,公及邾仪父盟于蔑。
夏五月,郑伯克段于鄢。
秋七月,天王使宰咺来归惠公、仲子之赗。
九月,及宋人盟于宿。
冬十有二月,祭伯来。
公子益师卒。
【传】元年春,王周正月。
不书即位,摄也。
三月,公及邾仪父盟于蔑,邾子克也。
未王命,故不书爵。
曰仪父,贵之也。
公摄位而欲求好于邾,故为蔑之盟。
夏四月,费伯帅师城郎。
不书,非公命也。
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
生庄公及共叔段。
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
爱共叔段,欲立之。
亟请于武公,公弗许。
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
公曰:“制,巖邑也,虢叔死焉,佗邑唯命。
”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
祭仲曰:“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
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
今京不度,非制也。
君将不堪。
”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对曰:“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蔓,难图也。
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公曰:“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
公子吕曰:“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欲与大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
无生民心。
”公曰:“无庸,将自及。
”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至于廪延。
子封曰:“可矣,厚将得众。
”公曰:“不义不暱,厚将崩。
”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
春秋左传注释原文与解析
春秋左传注释原文与解析春秋左传是中国古代散文的重要代表作之一,《左传》以史事为编写对象,记载了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的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重要事件和变迁。
它不仅是一部史书,更是一部通俗易懂的散文作品,具有较高的文学和历史研究价值。
本文将对《春秋左传》进行注释原文与解析,以便读者更好地理解其内涵与意义。
(以下是分节的内容,不包含具体的小节标题)1.关于《春秋左传》《春秋左传》是春秋时期的史书,作者是鲁国宰相左丘明,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较完整的编年体史书。
它以春秋时期鲁国的史事为主线,描绘了春秋时代诸侯国的政治、国内外战争等重要事件。
其文风流畅自然,以简洁明快的叙述方式吸引了很多读者。
2.注释原文解析在对《春秋左传》进行注释原文解析时,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首先,注释原文解析可以从人物角度入手。
《春秋左传》中出现了很多历史人物,如鲁国公子重耳、吴国王阖庐等,通过注释原文解析,我们可以深入了解这些人物的思想、行为以及他们对历史事件的影响。
其次,注释原文解析可以从历史事件角度进行。
《春秋左传》中记录了春秋时期的重要事件,如鲁国革命、吴楚之争等,通过对这些历史事件的注释原文解析,我们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春秋时期的政治、外交等方面。
再次,注释原文解析可以从写作风格角度探讨。
《春秋左传》的散文风格独特,注释原文解析可以分析作者的写作手法、修辞技巧等,这有助于读者对文本的理解和欣赏。
最后,注释原文解析还可以从文化内涵角度考察。
《春秋左传》不仅是一部历史记载,更反映了当时的文化背景和价值观念。
通过对注释原文的解析,我们可以发现其中的文化内涵并进行深入思考。
3.结语通过对《春秋左传》的注释原文与解析,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古代中国历史的重要时期和文化内涵。
阅读《春秋左传》有助于拓宽视野、提升修养,并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更全面的认识。
因此,我们应该重视并加以研究,以便更好地继承和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
春秋和左传的区别
春秋和左传的区别【范文一】春秋和左传的区别大家好,我是一名历史爱好者,现在请允许我向大家介绍一下关于春秋和左传的区别。
首先,春秋和左传都是中国古代的史书,但它们的作者却不同。
春秋是厉鹗编纂的,而左传则是鲁国的史官左丘明所作。
另外,春秋记述的是从周公姬旦到鲁隐公这一段时间的历史,而左传则是聚焦在鲁国的历史上,最早从周公孙振起,到鲁庄公十七年。
其次,春秋和左传的叙事方式也有差别。
春秋通常采用简明扼要的方式,而左传则比较详细地描述了人物的思想、动机和行为等方面。
同时,左传的叙事风格也比春秋更加优美,用词更加工整、准确。
最后,春秋和左传所关注的内容也有差异。
春秋主要是关注诸侯之间的战争、政治斗争和社会变迁等方面。
而左传则是注重人物的品格和行为,讲述了鲁国各位贵族的生活、身世、行为与风度等方面。
总之,春秋和左传都是文化艺术复兴时期的史书,对于深入了解中国古代历史以及中华文化的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
它们不仅呈现了一个时代的政治、文化现象,更是记录了几代人的人生境遇和个性风貌,成为我们探究古代历史、文化的重要窗口之一。
【要点分析】本文重点围绕春秋和左传的区别进行了论述,语言简明扼要,结构清晰。
文章在论述两者之间的区别时,采用了配对比较的方式,有助于读者更加直观准确地品味两者之间的差异。
同时,本文还对两者所关注的内容、叙事方式、作者等进行了比较研究,梳理出了两者的特点和不同点。
用词方面,文章使用了生动、形象的词汇对两者进行描绘,如“简明扼要”,“优美的叙事风格”以及“详细描述人物思想、动机和行为等方面”等,使文章更加生动、感性。
使用了“聚焦”、“注重”的词汇,突出两者在叙事内容方面的区别。
【范文二】论春秋和左传的不同之处大家好,我是一名历史爱好者,现在我想从一个不同的角度讨论一下春秋和左传之间的差异。
首先,虽然春秋记载了大量的历史事件,但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它是一部礼仪文化的书。
它关注的不仅是历史事件,还包括了社会风俗、政治制度、科技发展、生态环境等各个方面,是一部集大成的文化汇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左传》还是一部文学名著。它语言简洁精炼,叙事层次分明,能用少量的笔墨描绘出事件的曲折情节和人物的生动形象,尤其擅长描绘战争,生动地再现了春秋时期争霸斗争和互相征伐的情况。《左传》是我国历史散文的典范,在文学史上同样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春秋 左传(附公羊传,谷梁传,个个书纪年)
编年体:以年月为经,以事实为纬,将同时发生的历史事件备载一处,便于比较,了解各史事发生经过的时间十分清晰。
缺点是记事前后割裂,“一事而隔越数卷,为尾难稽”同时,对历史人物的生平和典章制度等史事,也无从祥其原委。
自汉代以来,研究《左传》的学者和著述很多。汉代学者贾逵,服虔,郑玄等人的注本都没有流传下来。西晋初年,杜预将《春秋》经文按年拆开,分别放在各年的传文之前,为之作注,称为《春秋左氏经传集解》,从此经传合一。这是今见《左传》的最早注本。唐初,孔颖达据以作正义,亦称孔疏。杜注,孔疏,后收入《十三经注疏》,成为古注中的通行读本。
四 左传
今天所通行的《左传》一书包括有“经”,“传”两大部分。“经”就是《春秋》,“传”就是《左氏传》。
《春秋》是春秋时期鲁国的一部历史。据先秦文献记载,周朝王室与各诸侯国都有自己的史官,负责记载王室与各诸侯国的史事。史官记的,即为史书。“春秋”就是这些史书的统称。据《国学》记载,晋悼公因叔向“习于《春秋》,乃召叔向使傅太子彪”(《国语·晋语》),此当指晋史;楚庄王询问教育太子的事,申叔说:“教之《春秋》,而为之从善而抑恶焉,以戒劝其心。”(《国语·楚语》)此当指楚史。《墨子》讲到“周之《春秋》”,“燕之《春秋》”,“宋之《春秋》”,“齐之《春秋》(《墨子·明鬼》)”,甚至还说“吾见百国《春秋》”(《隋书·李德林传》)。也有的国家把本国史书另起专名。《孟子·娄下》:“晋之《乘》,楚之《》,鲁之《春秋》,一也:其事则齐桓,晋文,其文则史。”史书何以名《春秋》?杜预在《春秋左氏经传集解序》中说:榼以史之所记,必表年以首事,年有四时,则错举以为所记为名。”意思是年有四时,不可遍举,于是就交错互举,节取春夏秋冬中的“春秋”二字以代表全年。这种传统的说法。近年有人通过对甲骨文和金文的研究,认为商代和西周一年内只有春,秋二季,所以称年为“春秋”,史书即由此得名。
《左传》的记事时间,起自鲁隐公元年(前722年),与《春秋》同;止于晋国赵,魏,韩灭智氏(前453年),比《春秋》下延二十八年。其内容,即解释《春秋》,却不受《春秋》记事范围的局限,不仅记载了鲁国的史事,还较详细的记述了晋,秦,齐,楚,郑,宋,卫等诸侯国的史事。记事以政治和战争为至,同时兼及社会的各个方面。其中包括了国与国之间,各国内部各种政治力量之间,人民群众与统治阶级之间的矛盾与斗争。这些记载,反映了当时王权的衰落,诸侯的强大,卿大夫的专权;统治阶级的荒淫残暴,劳动人
记载体优点在于融五体之长为一体,以历史人物为中心,记事“显隐必该,洪纤靡失”。
缺点在于它以人物为中心。因而记事时,“同为一事,分在数匾,断续相离,前后屡出”。而且在记述人物时,以类相从,不以时为序,不便读者了解大背景和前因后果。
《春秋》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编年史书。相传是孔子依据鲁国史官的记录整理而成,是按年,时,月,日编排史事的。近年有人通过对甲骨文和金文的研究,认为商,周一年只有春,秋二季,故称年为“春秋”,史书亦由此得名。汉武帝时,把《春秋》列为五经之一,后世称为《春秋经》。它依鲁国13个君主的顺序编写,起自鲁隐公元年(前722),历桓公,庄公,闵公,僖公,文公,宣公,成公,襄公,昭公,定公,终于鲁哀公十六年(前479),共242年。其主要内容是政治事件,人物活动。据统计,其中征伐占百分之四十,会盟占百分之二十,朝聘占百分之二十,祭祀婚丧等占百分之十,日月食,星变,地震,陨石,雨,雹,水旱,虫等自然现象占百分之十。它基本上是一部信史,如所记日食36次,其中33次经现代天文学家推算,肯定是正确的。这不是古人所能伪造的,此书显著优点是有了明确的时间顺序,缺点是记事过于简略,如《隐公八年》十,十一月只有一个“螟”字,《僖公三年》六月只有一个“雨”字。最长的一条也只有45字。全书总共只有1.8万字。故王安石称它为“流水帐薄”。
我们在这所谈的《春秋》,是鲁国的历史。相传经过孔子删订整理而成。此书以年,时,月,日为次记事,是我国流存下来的一部最早的编年史。因为《春秋》一书记载了这一时期的历史,所以后人就把这一段历史称为“春秋时期”。因为《春秋》是鲁国的历史,所以记事以鲁国国君在位的时间纪年。始起自鲁隐公元年(前722),终于哀公十四年(前481年),共242年。鲁哀公在位二十八年,为什么《春秋》只写到十四年呢?《春秋》哀公十四年只记了一句话:“十有四年春,西狩 麟。”后世的经济学家认为,麟是一种传说中的神兽,它的出现本是一种祥瑞,但因当时时无明主,礼崩冻坏,麟出非其时,就到此为止。我们今天看到的《左传》本《春秋》,记事到哀公十六年(前479年),最后一句是:“夏四
《春秋》被尊为经,对它进行解释的称为传。汉代有五种传:《左传》三十卷,《公羊传》,《谷梁传》,《邹氏传》,《夹氏传》各十一卷。后两传早已佚。其实流传下来而完全可以确定是孔门后学解释《春秋》的专著,只有《公羊传》,《谷梁传》。《公羊传》相传是孔子门徒子夏弟子齐人公羊高所传,至汉景帝时其玄孙公羊寿和弟子胡母生写定成书。《谷梁传》相传子夏弟子鲁人谷梁赤口传,也是西汉时编辑成书。两传均以义理疏证《春秋》,逐字逐句阐释其所谓的“微言大义”。公羊学家属“今文经学家”,主张“大一流”。他们用自己的政治观点解经,迎合了西汉统治者的需要,汉武帝时公羊学成为显学,然其中史料价值不及《左传》。
月乙丑,孔子卒。”一般认为,这是孔子弟子在孔子死后,又参据鲁国史书把孔子修订的《春秋》续补到了孔子去世。但是,《春秋》的下限,一般不把后两年计算在内,而将其起讫年代简单的概括为:始于鲁隐,绝笔 麟。《春秋》记载的内容,多是政治活动,也有少量的自然现象。据粗略统计,证代占百分之四十,会盟占百分之二十,朝聘占百分之二十,祭祀婚丧等占百分之十,日月食,星变,地震,陨石,雨,雹,水旱,虫等自然现象占百分之十。这些,都是春秋史事的信实记录。
《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是一部春秋时期的编年史。相传为春秋末期鲁国史官左丘明编撰,司马迁和班固都持此说。到了唐代,开始有人对这种说法提出异议。此后,不少学者对《左传》的作者及成书年代提出不同看法,概括起来,主要有三种意见:一仍主旧说,认为作者是左丘明;二战国时人的作品;三西汉末年提倡古文经学的刘 所伪造。根据近代学者研究,认为《左传》大约成书于战国初期,很可能开始为左丘明口头传授,后由其门人著之于简策,编撰成书。
《春秋》三传:《春秋》一书,文句极简短。记载二百余年间的众多史事,才用了一万六,七千字,记一件事最短的只用一个字,最长的也只有四十多字,而且措词也比较隐晦。这样一部史书,人们想要读懂它,通过它了解史事的原委,是很不容易的。所以孔门后学在世代传习《春秋》的过程中,出现了几种解释《春秋》的传授本,叫做“传”。《春秋》原是一部独立的书,后来被按年或按事拆开,与各种“传”合并,先“经”后“传”。于是,《春秋》不再有单行本传世,而出现了“经”,“传”合编的传授本,据《汉书·艺文志》著録,这样的传本共有五家,即《左传》三十卷,《公羊传》,《谷梁传》,《邹氏传》,《夹氏传》。因为“《邹氏》无师,《夹氏》未有书”,二传未得世;逗人看到的只有前三传,合称“《春秋》三传”。
现存通行本是杜预的《春秋经传集解》唐孔颖达作疏,称《春秋左传正义》。清洪亮是《春秋左传诂》,刘文淇的《春秋左氏传旧注疏证》(未完稿),近人章炳麟的《春秋左传读》,今人杨伯峻的《春秋左传注》,均为专家之作。另有沈玉成的《左传译文》和杨伯峻,徐提合编的《春秋左传辞典》都是与杨注配套的著作。
《个个书纪年》是晋太康二年(281)在河南汲郡(今汲县)的战国时魏襄王墓中出土。当时共得个个书数十车,简长二尺四寸,文字皆先前大纂,以漆书之,计16种古书。现在能见到的,尚有《逸周书》《个个书纪年》,《穆天子传》《锁语》四种。《个个书纪年》是编年体史书,共13篇,历述夏,商,西周,春秋,战国史事,至魏襄王二十年(前299)(一说魏安王)而止。其中,周平王东迁以后晋事为多,三家分晋以后,独记魏事。晋杜预断定它是魏国史书。唐以后,汲书逐渐散失,南宋时《个个书纪年》只剩下3卷。但嘉靖年间,天一阁出了一部名为梁朝沈约注的《个个书纪年》上下卷。后人称《今本个个书纪年》,今本与古本多有不同古本叙事起自夏代今本起自黄帝,古本用夏历,今本用周历;古本谓“夏年多殷”,今本记夏为471年,殷为496年,反而殷年多于夏;古本有益干启位,启杀之,自周受命之穆王百年,非穆王百岁也,舜囚尧复偃塞丹朱,今本俱元。经清人考证,《梁书,沈约传》,《隋书,经籍志
《左传》到西汉末年才在宫廷藏书内发现。古
文经学派说它也是专为解释《春秋》的,据传是左丘明所作。但今文经学派不承认,斥之为刘韵的伪作。现代多数学者认为,它是战国初年的作品,撰之者非一人,诚之者非一世,可能出自鲁国史官手笔,由鲁太史左丘明编辑而成,西汉末年刘韵曾作过整理。西晋杜预在注解此书时把它分年附在《春秋》之后,成为目前这个样子。现行本《左传》共60卷,18万字。上起鲁隐公元年,下迄鲁袁公二十七年(前468),最后附智伯之亡(约前453),所记史事共269,比《春秋》多27年。内容十分丰富,不但记鲁国的史事,还记载了当时几个重要诸侯国的历史。作者重视交代历史事件的原委,注意记录各种历史人物的政治主张,历史见解和宗教观点,《左传》特别重视记录战争活动,它叙述的不少战役,都已成为中国战争史中有名的战例。它还记录了许多春秋前的史事和传说,文辞优美,人物影响生动,文学价值也很高。总之,《左传》是一部内容丰富,体例比较完备的古代编年体,是研究先秦历史的重要文献,《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合称为《春秋》三传,唐宋后尊称为“经”成为“十三经”一部分。
》都未提到沈约注《个个书纪年》,今本标沈约注语多采自《宋书,符瑞志》,从而认为今本是明人辑录各种古书所引《古本竹书纪年》之文,加以删削,补充而成。朱右曾在《汲纪年存真》中举止今本可疑者12条,古本可信者1 6条。本书辑校本有王国维《古本个个书纪年辑校》,范祥雍《古本个个书纪年辑校订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