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传介绍及其相关作品
关于《左传》的文学常识详细介绍
《左传》:中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文学与史学的完美结合《左传》,全称《春秋左氏传》,又被称为《左氏春秋》,是一部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的儒家经典,同时也是中国古代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
西汉时称之为《左氏春秋》,东汉班固改称为《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
相传这部作品是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根据鲁国国史《春秋》编成,记叙范围起自鲁隐公元年(前722年),迄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前468年),主要记录了周王室的衰微以及诸侯争霸的历史,是研究中国先秦历史极具价值的文献,也是优秀的散文著作。
一、内容与结构《左传》以《春秋》的内容为基础进行记述,但并不完全按照《春秋》的编排方式进行。
它按照事件的发展顺序,详细描述了春秋时期各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等方面的活动。
全书内容丰富,事件众多,人物形象鲜明,语言简练生动,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二、文学特点叙事详实:《左传》以丰富的历史材料为基础,叙事详实,情节生动,故事性强。
它善于描写战争,如晋楚城濮之战、秦晋邩之战、齐晋鞌之战等,都有出色的叙述。
同时,它也善于刻画人物,通过细腻的描绘展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内心世界。
语言简练:《左传》的语言简练而富有表现力,善于运用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使得文字既生动又富有感染力。
此外,《左传》还善于运用对话和内心独白等手法,使得人物形象更加立体鲜明。
三、影响与价值《左传》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它不仅是中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也是优秀的散文著作。
它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古代散文进入了成熟阶段,对后世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同时,《左传》也是研究中国古代历史的重要文献之一,为我们了解春秋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总之,《左传》是一部文学与史学完美结合的著作,它以详实的叙事、生动的语言和鲜明的人物形象展现了春秋时期的历史风貌。
在今天,我们仍然可以通过阅读《左传》来领略古代历史的魅力以及文学的艺术魅力。
左传
取材:《左传》是记录春秋时期社会状 况的重要典籍。取材于王室档案、鲁史 策书、诸侯国史等。 记事特征:基本以《春秋》鲁十二公为 次序,内容包括诸侯国之间的聘问、会 盟、征伐、婚丧、篡弑等,对后世史学、 文学都有重要影响。
内容分类
主要记录了周王室的衰微,诸侯争霸 的历史。 对各类礼仪规范、典章制度、社会风 俗、民族关系、道德观念、天文地理、 历法时令、古代文献、神话传说、歌谣 言语均有记述和评论。
长于记述战争,故有人称之为 “相砍书”。 善于刻画人物,重视记录辞令。 其声律兼有诗歌之美,言辞婉转, 情理深入,描写入微,是中国最为 优秀的史书之一。
《左传》的记事特点
1.善于将每一战役都放在大国争霸的背景 下展开。 2.注重故事的生动有趣,常常以较为细致 生动的情节,表现人物的形象。 3.善于将许多头绪纷杂、变化多端的历史 大事件,处理得有条不紊。
二、作者简介
左传的作者相传是左丘明。 姓左,名丘明(一说姓丘,名明,左乃 尊称),春秋末期鲁国人。 左丘明知识渊博,品德高尚,孔子言与 其同耻。 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 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 耻之,丘亦耻之。” 太史司马迁称其为“鲁之君子”。
三、主要内容
四、作品评价
1.是一部集大成式的史学巨著作。
是继《尚书》、《春秋》之后,开 《史记》、《汉书》之先河的重要典籍, 代表了先秦史学和文学的最高成就,是 研究先秦历史和春秋时期历史的重要文 献,对后世的史学产生了很大影响,特 别是对确立编年体史书的地位起了很大 作用。
2.是一部非常优秀的文学著作。
《左传》
左传简介 作者简介 主要内容 作品评价一、左传简介 Nhomakorabea
左传的主要内容
左传的主要内容《左传》是我国古代史书之一,记录了春秋时期鲁国的历史和政治事务,以及与其他国家发生的关系。
该书共计50篇,涉及了从文公到昭公的40年间鲁国的变迁和发展。
整部书的核心是鲁国国君的变化,描写了从文公到昭公的鲁国君主们的政治态度和行为,其中最突出的是鲁国先王之争,记录了文、武、成、庄等王者之间的斗争。
他们之间的争斗,是鲁国变迁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这部史书最重要的内容之一。
其中,文公是一位仁爱之王,他不为物欲所动,不听取谄媚之言,而是恪守正义,以仁爱之心治理国家。
武公是一个多愁善感的王者,他对权力十分渴望,却缺乏才干和决策能力。
成公则是一个能干、果断的君主,他推行勤政善治,重视周边国家的关系,使鲁国逐渐富强。
庄公则是一个推崇礼仪之君,他注重礼仪文化的传承,深入民间,了解各族的生活,使鲁国得到了一些财政上的收益。
《左传》不仅记录了国君的变化,也涵盖了各种意外事件的发生,如卫灵公之死、晋楚之盟、鲁襄公之死等等,这些事件使得整个鲁国的政治生态更加复杂。
对于外交方面,左传中也有许多重要记录,如鲁国和晋国的关系、鲁国和陈国的关系等,这些关系深刻地影响了鲁国的发展。
在历史繁华和国家运转中,鲁国的地位和影响力十分重大。
《左传》中记载了鲁国的舆情、政治事件和人物,描述了鲁国的文化、经济和社会发展,深入剖析鲁国的政治生态,深刻地反映了春秋时期鲁国的历史时代。
总的来说,《左传》是一部关于鲁国历史的重要文献,通过对鲁国国君,政治、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全面描述,使我们对春秋时期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
同时,也是对后世政治家和历史学家的极大启示,对中国历史学术研究具有重要的借鉴和启示作用。
春秋时期,是我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变革时期,文化也开始出现了多样性的特点。
在这个时期,形成了正义宽容的风气,注重礼教和文化的传承。
在文化方面,春秋时期是我国古代文化的重要发展阶段,也是自由开放的文化杂交期。
道家、儒家和墨家三大哲学流派相继兴起并影响了整个社会。
《左传》经典篇目
《左传》经典篇目
《左传》是中国古代的一部编年体史书,被誉为中国古代散文的巅峰之作。
以下是《左传》中的一些经典篇目:
1. 郑伯克段于鄢:这是《左传》中非常著名的一篇,讲述了郑庄公与其弟共叔段之间的斗争。
共叔段野心勃勃,欲夺取王位,最终在鄢陵之战中被郑庄公所败。
这篇文章通过生动的人物刻画和情节描写,展示了人性的复杂和权力斗争的残酷。
2. 曹刿论战:这篇文章描述了曹刿在长勺之战中的表现。
曹刿是鲁国的一位智者,他通过观察敌我双方的布阵和士兵的精神状态,准确地预测了战争的结果,并提出了有效的战略建议。
这篇文章体现了曹刿的智慧和远见卓识。
3. 肴之战:这篇文章讲述了晋国公子重耳在流亡期间与楚国军队的一场战斗。
在这场战斗中,重耳展现出了卓越的领导才能和军事才能,成功地击败了楚军。
这篇文章不仅展示了重耳的英勇和智慧,也揭示了战争的残酷和无情。
4. 子产告范宣子轻币:这篇文章讲述了郑国大夫子产向晋国大夫范宣子提出批评的故事。
子产认为范宣子使用
轻币(劣质货币)是不道德的行为,会破坏市场秩序和社会信任。
这篇文章体现了子产的正义感和道德观。
5. 烛之武退秦师:这篇文章讲述了烛之武如何巧妙地说服秦穆公撤回其军队的故事。
烛之武是郑国的一位智者,他利用秦穆公的心理弱点和政治利益,成功地说服了秦穆公放弃进攻郑国的计划。
这篇文章展示了烛之武的机智和口才。
以上只是《左传》中的部分经典篇目,实际上《左传》中还有很多其他精彩的故事和篇章等待读者去探索和发现。
春秋左氏传的故事情节 春秋左氏传的内容
春秋左氏传的故事情节春秋左氏传的内容1、《左传》原名为《左氏春秋》,汉代改称《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是中国古代一部编年体的历史著作。
《左传》实质上是一部独立撰写的史书。
它起自鲁隐公元年(前722年),迄于鲁悼公十四年(前453年),以《春秋》为本,通过记述春秋时期的具体史实来说明《春秋》的纲目,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
2、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旧时相传是春秋末年左丘明为解释孔子的《春秋》而作。
对后世的史学产生了很大影响,特别是对确立编年体史书的地位起了很大作用。
3、《左传》代表了先秦史学的最高成就,是研究先秦历史和春秋时期历史的重要文献。
4、《左传》主要记录了周王室的衰微,诸侯争霸的历史,对各类礼仪规范、典章制度、社会风俗、民族关系、道德观念、天文地理、历法时令、古代文献、神话传说、歌谣言语均有记述和评论。
5、《左传》不仅是历史著作,也是一部非常优秀的文学著作。
它表现在:长于记述战争,故有人称之为“相砍书”;又善于刻画人物,重视记录辞令。
1.《左传》艺术成就。
作为编年史,《左传》的叙事艺术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成就。
晋·范宁《谷梁传集解自序》中说:“《左传》艳而富”,其“艳而富”的特点具体表现为:《左传》生动地展示了春秋时期五彩缤纷的历史画卷。
作者不仅记载各国君位的嬗变、执政者的谋权夺势、政客的宦海升沉、贵族内部的倾轧火并、侯国之间的欺诈侵掠、辽阔战场千军万马的厮杀格斗、阴暗一隅数人的密谋策划,各种各样的矛盾、大大小小的动乱、五花八门的变故,无不网罗其中;而且作者采集了大量的历史传说、民间故事,甚至于还有风俗遗闻、童谣民歌。
这些材料通过细心的组织编排,极大地丰富了《左氏春秋》的内容。
《左氏春秋》广采博取各种文字的、口头的资料进行编撰,从现代编年史的标准看,显得芜杂,说明历史科学尚在草创之中。
然而正是这一特点,才更体现了中国史传文学的特点。
《左氏春秋》的作者善于对庞杂的资料进行取舍与剪裁,全书所载历史前略而后详,后期更详于襄公与昭公,二公在位共63年,不足全书的三分之一,二篇幅却近于全书的一半。
第一部编年体史书《左传》简介
第一部编年体史书《左传》简介第一部编年体史书《左传》简介《左传》不仅是一部杰出的编年史著作,同时也是杰出的历史散文著作。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左传》简介,欢迎阅读。
《左传》简介《春秋》是我国现存第一部编年体的史书。
“春秋”本来是春秋时代各国史书的通称,那时不少诸侯国都有自己按年代记录下的国史。
到战国末年,各国史书先后失传,只有鲁国的《春秋》传了下来。
它虽然用了鲁国的纪年,却记录了各国的事,实际上是一部通史。
《春秋》的作者是鲁国历代的史官,后来经过孔子编辑、修订。
它的记事年代上起鲁隐公元年(前722),到鲁哀公十四年(前481)为止,一共二百四十二年。
它的取材范围包括了王室档案,鲁史策书,诸侯国史等旧闻。
后来,儒家学者把《春秋》尊为“经”,列入“五经”当中,称为《春秋经》。
流传到现在的《春秋》有三种,即《左传》、《公羊传》和谷梁传》,汉代学者认为它们都是讲解《春秋》的著作。
这三传的内容大体相同,最主要的差异是《左传》用秦以前的古文写成;公羊传》和《谷梁传》则用汉代的今文写成,《公羊》和《谷规两传记事只到鲁哀公十四年,《左传》则到鲁哀公十六年;《公羊传》和〈谷梁传》在鲁襄公二十一年(前552)记了“孔子生”,而《左传》中却没有。
在讲解《春秋》的三传中,《左传》被认为较重要,也有学者认为它是一部与《春秋》有关的、相对独立的史书。
《左传》原名为《左氏春秋》,汉代改称《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
《左传》全书约十八万字,按照鲁国从隐公到哀公一共十二个国君的`顺序,记载了春秋时代二百五十四年间各诸侯国的政治、军事、外交和文化等方面的重要史实,内容涉及到当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作者在记述史实的同时,也透露出了自己的观点。
理想和情感态度,记事写人具有相当的艺术性,运用了不少巧妙的文学手法,儿其是写战争和外交辞令,成为全书中最为精彩的部分。
因此,《左传》不仅是一部杰出的编年史著作,同时也是杰出的历史散文著作。
有关《左传》的作者,至今仍然没有一致的看法。
左 传
《左传》的文学成就 左传》
二、善于写人 二、善于写人 《左传》中的人物有:天子、诸侯、卿大 左传》 夫、将相、武士、学者、说客、祝史、良 医、商贾、倡优、役人、盗贼、侠士等, 公一千四百多个。 1、《左传》塑造人物形象的方式: 左传》 一是“累积型” 一是“累积型” 二是“闪现型” 二是“闪现型”
2、善于通过人物自己的语言、行动、对话 和细节描写来刻画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 象。 3、有的人物描写展现了人物性格的丰富性 和复杂性。 三、工于语言 叙述语言:准确、生动而富有文采;简洁 凝练;言近旨远。ຫໍສະໝຸດ 《左传》的文学成就 左传》
人物语言:包括人物对话、外交辞令、谏说、 议论 《左传》行人辞令的特点: 左传》 委婉含蓄 说理透彻 言辞雅正、简洁精练 具有煽动性和诱导性
《左传》的思想内容 左传》
天道远,人道迩。 天道远,人道迩。 “非神败令尹,令尹其不勤民,实自败也。” 非神败令尹,令尹其不勤民,实自败也。 2、民贵君轻、重民 民贵君轻、 “苟利于民,孤之利也。天生民而树之君,以利之 苟利于民,孤之利也。天生民而树之君, 也。” 师旷论卫人出其君:“夫君,神之主而民之望也。若 师旷论卫人出其君: 夫君,神之主而民之望也。 困民之主,匮神乏祀,百姓绝望,社稷无主, 困民之主,匮神乏祀,百姓绝望,社稷无主,将安用 弗去何为?……天之爱民甚矣 天之爱民甚矣。 之?弗去何为?……天之爱民甚矣。岂其使一人肆于 民上,以从其淫,而弃天地之性?必不然矣。 民上,以从其淫,而弃天地之性?必不然矣。”
《左传》的文学成就 左传》
“初,魏武子有嬖妾,无子。武子疾,命颗曰: 魏武子有嬖妾,无子。武子疾,命颗曰: ‘必嫁是。’疾病,则曰:‘必以为殉!’及 必嫁是。 疾病,则曰: 必以为殉! 卒,颗嫁之,曰:‘疾病则乱,吾从其治也。’ 颗嫁之, 疾病则乱,吾从其治也。 及辅氏之役,颗见老人结草以亢杜回, 及辅氏之役,颗见老人结草以亢杜回,杜回踬 而颠,故获之。夜梦之曰:‘余,而所嫁妇人 而颠,故获之。夜梦之曰: 之父也。尔用先人之治命。余是以报。’” 之父也。尔用先人之治命。余是以报。
《左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左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左传是中国古代史书《春秋左传》的简称,是孔子弟子左丘明
根据春秋时期的历史事件和政治斗争所编写的一部史书。
左传是春
秋时期的重要史料之一,其内容丰富,对于研究春秋时期的政治、
经济、文化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左传的主要内容包括了春秋时期的历史事件、政治斗争、各国
之间的关系以及一些重要人物的言行等。
左传以春秋时期的历史为
背景,以鲁国为中心,记载了春秋时期各国的政治斗争和社会变革。
其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是对于鲁国的历史事件和政治斗争的详细
记录,这对于了解春秋时期的政治格局和国家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左传还记载了一些重要人物的言行,如孔子、孟子等春
秋时期的伟大思想家和政治家,他们的言行在左传中得到了生动的
描述。
通过对这些人物的描写,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春秋时期的风
貌和社会思潮。
另外,左传还对春秋时期的社会风貌、风俗习惯等方面进行了
生动的描写,这对于了解春秋时期的社会生活和文化传统具有重要
意义。
左传中所记载的春秋时期的社会生活,使我们可以更加直观
地了解春秋时期的社会面貌和人们的生活状态。
总的来说,左传是一部非常重要的史书,它对于研究春秋时期的历史和文化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通过对左传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春秋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情况,从而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的历史和文化。
左传不仅是中国古代史书中的重要篇章,也是中国文化传统中的珍贵遗产,其价值和意义不可忽视。
初高中学过的左传篇目
初高中学过的左传篇目一、左传概述《左传》是我国古代史书《春秋》的一部分,记载了春秋时期鲁国历代君主及其朝政的变迁。
全书共有三十卷,分为左传和公羊传两部分,其中左传是主体部分,公羊传是附录。
左传的作者是鲁国的左丘明,他以客观、详实的史料和独到的见解,生动地描绘了春秋时期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情况,被誉为史家之宗,是我国古代史书中的精品之一。
二、《左传》的篇目《左传》一共有三十篇,每篇都有自己独特的主题和内容。
下面将逐一介绍其中几篇具有代表性的篇目。
1.《昭公二十九年》这篇是《左传》的第一篇,也是全书的开篇之作。
它记载了鲁昭公二十九年的重要事件,主要内容是介绍了鲁国内部的政治斗争和昭公的治国方略。
通过这篇篇目,读者可以了解春秋时期的政治风云和君臣之间的相互关系。
2.《僖公十四年》这篇篇目是《左传》中的一篇重要篇目,它记载了鲁国僖公十四年的重要事件。
主要内容是介绍了鲁国内部的纷争和僖公的政治手段。
通过这篇篇目,读者可以了解春秋时期的政治斗争和君臣之间的权谋。
3.《庄公七年》这篇篇目是《左传》中的一篇重要篇目,它记载了鲁国庄公七年的重要事件。
主要内容是介绍了庄公的政治改革和对外战争。
通过这篇篇目,读者可以了解春秋时期的政治改革和国家的外交政策。
4.《襄公十六年》这篇篇目是《左传》中的一篇重要篇目,它记载了鲁国襄公十六年的重要事件。
主要内容是介绍了襄公的政治手段和对外战争。
通过这篇篇目,读者可以了解春秋时期的政治斗争和国家的外交政策。
5.《成公十四年》这篇篇目是《左传》中的一篇重要篇目,它记载了鲁国成公十四年的重要事件。
主要内容是介绍了成公的政治手段和对外战争。
通过这篇篇目,读者可以了解春秋时期的政治斗争和国家的外交政策。
三、《左传》的价值和意义《左传》作为我国古代史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首先,《左传》是研究春秋时期历史的重要史料,它详实地记载了春秋时期各国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情况,为我们了解春秋时期的社会生活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左传》简介及概要
《左传》简介及概要
《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左氏春秋》,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编年体史书,相传为春秋时期鲁国太史左丘明所著,但现代学者大多认为其成书时间可能晚至战国时期。
《左传》以孔子所编的《春秋》为基础,详细记载了从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至鲁哀公二十七年(公元前468年)共二百五十五年的历史。
概要内容:
《左传》不仅记述了春秋时期各诸侯国之间的政治、军事活动和外交关系,而且对当时的社会制度、道德观念、文化风俗等进行了深入的描绘。
全书叙事详尽,语言生动,人物形象鲜明,对于研究先秦社会历史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
《左传》在讲述历史事件的同时,还强调道德伦理和社会秩序的重要性,反映了儒家思想的影响。
《左传》中的许多故事和人物成为了后世文学作品和教育素材,如赵盾弑君、烛之武退秦师、邲之战、崤之战等经典篇章,以及重耳流亡、子产相郑、季札挂剑等脍炙人口的故事,充分展示了作者卓越的历史叙述能力和深刻的思想内涵。
作为“春秋三传”之一,《左传》与《公羊传》和《谷梁传》并称为解读《春秋》的重要文献,对中国古代史学和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春秋左传简介
春秋左传简介《左传》,全称《春秋左氏传》,原名《左氏春秋》,汉朝时又名《春秋左氏》《春秋内传》《左氏》,汉朝以后才多称《左传》。
以下是店铺为你精心整理的春秋左传简介,希望你喜欢。
春秋左传内容提要《春秋》是我国最早的编年体史书,传为孔子所作。
“春秋”一词,本是东周列国史官所撰编年史的通称。
古人之所以重视写史,是因为历史不仅是祖先的生活记录,还可以从中学习各种知识,指导现世人生。
传说孔子写《春秋》的目的就是要原始察终,见盛知衰,惩恶扬善,拨乱反正。
为达此目的,孔子在写作时非常讲究遣词造句,这就是后人说的微言大义,以一字寓褒贬。
古人特别重视《春秋》,汉代为《春秋》立官学,列为“五经”之一。
阐述《春秋》经最著名的有《左传》、《公羊传》、《穀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至隋代,盛行《左传》,其馀二传渐衰。
《左传》原名《左氏春秋》,到西汉班固时才改称《春秋左氏传》。
相传为鲁国史官左丘明所著,大约成书于战国初期。
全书六十卷,以《春秋》为纲,并仿照春秋体例,按照鲁国君主的次序,记载了自鲁隐公元年至鲁悼公十四年间春秋霸主递嬗的历史,保存了许多当时社会文化、自然科学等方面的珍贵史料,在史学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梁启超称《左传》的出现是“商周以来史界之革命”。
《左传》除了阐释《春秋》思想之外,艺术成就也很高,是我国古代文学与史学完美结合的典范,对后世史书、小说、戏剧的写作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左传》语言精炼,文辞优美,其叙事手法历来为人称道。
唐刘知几评曰:“或腴词润简牍,或美句入咏歌,跌宕而不群,纵横而自得。
”春秋之际,战争频仍,《左传》对战争的记叙尤其令人称道,善于通过侧面描写烘托战场氛围,不闻刀剑之声,却如亲历沙场,扣人心弦。
并且,人物成为《左传》的主角,将历史从神的阴影下解放出来。
遥想当年周王室衰微,诸侯崛起,齐桓晋文争霸,楚庄王也要问鼎中原,礼崩乐坏,同时又在外交场合吟诗作乐,说古论今,也足见古人风致。
现存最早的《左传》注本为晋杜预《春秋经传集解》,传世有宋刻本;清代有顾炎武《左传杜注补正》、惠栋《左传补注》、洪亮吉《春秋左传诂》、刘文淇《春秋左氏传旧注疏证》等;现代有杨伯峻《春秋左传注》。
《左传》简介
《左传》简介《左传》是中国古代一部编年体的历史著作。
《左传》全称《春秋左氏传》,原名《左氏春秋》,汉朝时又名《春秋左氏》、《左氏》。
汉朝以后才多称《左传》。
它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左传》相传是春秋末期的史官左丘明所著。
司马迁、班固等人都认为《左传》是左丘明所写。
唐朝的刘知几《史通·六家》:“左传家者,其先出于左丘明。
”唐朝的赵匡首先怀疑《左传》不是左丘明所作。
此后,有许多学者也持怀疑态度。
很多人都认为写《左传》的左氏并非左丘明。
叶梦得认为作者为战国时人;郑樵《六经奥论》认为是战国时的楚人;朱熹认为是楚左史倚相之后;项安世认为是魏人所作;程端学认为是伪书。
清朝的纪昀在《四库全书总目》中却仍然认为是左丘明所著。
康有为则认为是刘歆所作。
今人童书业则认为是吴起所作,赵光贤认为是战国时鲁国人左氏所作。
现在一般认为《左传》非一时一人所作,成书时间大约在战国中期(公元前4世纪中叶),是由战国时的一些学者编撰而成,其中主要部分可能是左丘明所写。
《左传》以《春秋》为本,通过记述春秋时期的具体史实来说明《春秋》的纲目。
司马迁《史记·十二诸侯年表》说:“鲁君子左丘明惧弟子人人异端,各安其意,失其真,故因孔子史记具论其语,成左氏春秋。
”《左传》代表了先秦史学的最高成就,是研究先秦历史和春秋时期历史的重要文献,对后世的史学产生了很大影响,特别是对确立编年体史书的地位起了很大作用。
而且由于它具有强烈的儒家思想倾向,强调等级秩序与宗法伦理,重视长幼尊卑之别,同时也表现出“民本”思想,因此也是研究先秦儒家思想的重要历史资料。
《左传》主要记录了周王室的衰微,诸侯争霸的历史,对各类礼仪规范、典章制度、社会风俗、民族关系、道德观念、天文地理、历法时令、古代文献、神话传说、歌谣言语均有记述和评论。
《左传》不仅是历史著作,也是一部非常优秀的文学著作。
它表现在:长于记述战争,善于刻画人物,重视记录辞令。
左传原文及翻译
左传原文及翻译《左传》是中国古代史书《春秋》的一部注疏,共有五十九篇。
全书共记载了鲁国庄公到昭公二十四位君王的事迹,时间跨度为公元前722年至公元前481年,共计二百四十一年。
《左传》的作者是战国时期的左丘明,他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史学家。
《左传》的创作目的是通过批判、评价和记录历史事件,来发掘历史的教训和启示。
作为《春秋》注疏,它叙述了一系列的政治斗争、国家兴衰和社会风貌,展现了当时时局的变化和封建王国之间的关系,同时也揭示了人物品德和人性的复杂性。
《左传》被誉为中国古代史学的瑰宝,对后世的历史研究和文化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左传》中的篇章以年号为标题,每篇以“鲁庄公三年”之类的年号开篇,然后详细叙述相关事件,以左丘明自己的观点和评论贯穿其中。
以下是《左传》中的一段原文及翻译:《左传》第二篇:庄公二十五年吾闻之也,君不可如是而治也。
齐桓公,葬之日,言于国曰:“有臣有过,请和。
”公曰:“有臣,吾用之;有过,吾弗能改也。
如其过之,无以加于已。
有臣者,吾用之;如无有臣,吾取诸敌。
是亦君之过也,无能改也。
有过者,君之师也;无过者,君之贼也。
”如是者,可以无敌,不可不务也。
今君霸王之事虽云勉矣,弗怠能弗敌,吾是以知君之过也。
杀臧罪也,不胜任杀,不仁;曰杀而不喜,杀不足以代民,不智。
罚人以罪,德之贼也;不胜任德,不怀其民;曰予犹善也,罚不怠也,罚不至于民也;予小伯之德,予之罪也。
曰杀无罪,不胜任杀也,暴戾,不仁。
虽杀无罪,有罪者,不忍;不胜任杀也。
曰杀无罪,不胜任杀也,不辜罪;不胜任诛也。
曰小伯之德,小伯犹罪也。
诚念小伯之德,则不失矣。
夫失君者,罪之也;失臣者,过之也。
如夫背君之师,而求胜敌以亡国,则可乎?有背君之师,则众怨背矣。
In the twenty-fifth year of Duke Zhuang's reign...I have heard that a ruler cannot govern as you have. When Duke Huan of Qi died, on the day of his burial, he said to his subjects, "Some have served well, some have made mistakes. I ask for harmony." The duke said, "Those who have served well, I will continue to use them. As for those who have made mistakes, I cannot change that. If I were to change it, it would not add to what has already been done. Those who have served well, I will use them. If there are none who have served well, I will take them from enemies. This is also a mistake of the ruler, one that cannot be changed. Those who have made mistakes are the ruler's teachers; those who have not made mistakes are the ruler's enemies." In this way, one can be invincible and one must strive for it. Now, the ruler's ambition to become a hegemon is commendable, but if he does not slack off, he will not succeed. This is how I know the ruler's mistake. Killing Zang was a crime that Duke Zhuang was not capable of. To kill him was not benevolent. He said he killed him but did not rejoice in it. Killing him is not enough to replace the people; it is not wise. Punishing people for their crimes is the enemy of virtue. He was not capable of virtue, did not care for his people. He said he was still good, that he would not slack off in hispunishments, but his punishments did not reach the people. He compared himself to Xiaobo, but used Xiaobo's crime to punish him. He said killing him, who was innocent, was because he was not capable of killing him, was impulsive and not benevolent. Even if killing him is without fault, to kill those who have faults, he could not bear it. He said killing him, who was without fault, was because he was not capable of killing him, that he did not deserve punishment. He said the good he did for Xiaobo was like punishing him. If he truly considers the good he did for Xiaobo, he will not lose his way. To lose a ruler is a fault; to lose a subject is a mistake. If one turns away from the ruler's teachings and seeks victory over the enemy to destroy the country, is that possible? If one turns away from the ruler's teachings, then one will be hated by the people.。
左传中的经典篇目
左传中的经典篇目左传是中国古代的一部经典史书,记录了春秋时期鲁国的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重要事件和人物。
下面将介绍左传中的十篇经典篇目,带您领略这部古代史书的魅力。
1.《隐公二年》这篇篇目记载了鲁隐公二年的重要事件,主要是关于隐公登基后面临的政治困境以及他采取的措施。
篇中描写了隐公如何处理内外矛盾,展现了他的政治智慧和果断决策能力。
2.《隐公十年》在这篇篇目中,隐公十年的政治形势愈发严峻,鲁国内部各大家族之间的矛盾日益激化。
隐公在这种复杂局势下如何应对,展现了他的政治手腕和智慧。
3.《隐公十三年》这篇篇目记录了隐公十三年的重要事件,主要是关于鲁隐公在位期间的一次重大政治决策。
隐公在这次事件中表现出了强烈的政治意志和坚定的立场。
4.《庄公二年》庄公二年是另一篇重要的左传篇目,主要讲述了鲁庄公登基后面临的政治挑战和他的政治改革措施。
庄公在这一年中展现了他的政治魄力和改革决心。
5.《庄公三年》在这篇篇目中,庄公三年的政治形势变得更加复杂,鲁国内外的各种矛盾不断升级。
庄公在这种困难局势下如何应对,展现了他的政治智慧和果断行动。
6.《庄公十年》在这篇篇目中,庄公十年的政治形势愈发严峻,各大家族之间的矛盾愈发尖锐。
庄公在这种危机时刻展现了他的政治才能和决断力。
7.《庄公十三年》这篇篇目记载了庄公十三年的一次重要事件,主要是关于鲁庄公在位期间的一次政治决策。
庄公在这次事件中表现出了他的政治智慧和果断决断。
8.《闵公元年》闵公元年是一篇记录了鲁国闵公登基后的政治局势和他的政治改革措施的篇目。
闵公在这一年中展现了他的政治魄力和改革决心。
9.《闵公二年》在这篇篇目中,闵公二年的政治形势变得更加复杂,鲁国内外的各种矛盾不断升级。
闵公在这种困难局势下如何应对,展现了他的政治智慧和果断行动。
10.《宣公元年》宣公元年是另一篇记录了鲁国宣公登基后的政治局势和他的政治改革措施的篇目。
宣公在这一年中展现了他的政治魄力和改革决心。
小学左传知识点总结
小学左传知识点总结《左传》是中国历史上一部重要的史书,也是一部关于礼乐制度和国家政治制度的重要著作。
它是我国古代史书中的一部,描写了春秋时期国家政治、军事、外交和社会风貌,对于研究春秋时期历史和文化,具有很大的价值。
以下是对《左传》的重要知识点总结:1. 《左传》的作者:《左传》是春秋时期邹国大夫左丘明所作,全称为《春秋左氏传》,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史书之一。
左丘明在《左传》中通过对史料的整理和分析,揭示了春秋时期的政治、军事、外交和文化等方面的历史真相,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2. 《左传》的内容:《左传》共分为二十篇。
其中,《昭公二年》至《懷公七年》所记,皆自述编,共十一篇,史料可靠,价值最大,因又聚众经营而挨所聚成,作为历史典籍来看,欲当取就先生最注重的《左氏传》而用,已足矣。
3. 《左传》的作者:《左传》的分量远不及《左丘明所作的全篇。
据考证,《左传》成书的时间应在战国时期。
虽然《左传》在晋文公的时候已经成书,又在战国后期影响很广。
关于《左传》,当指出有多个作者,《左传》除左氏之编外,尚有古之策志者、学者家族、宣扬休休,而也常一家之言,維救寡闻"4. 《左传》的价值:《左传》是研究春秋时期历史和文化的重要史书,它记录了春秋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以及当时社会制度、风俗习惯、政治制度等内容,对于了解春秋时期的社会、政治和文化状况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5. 《左传》的思想观点:《左传》是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珍贵遗产,它呈现了春秋时期的社会风貌和人们的思想观念。
《左传》中记录了许多春秋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作者对这些事件进行了深刻思考和评述,体现了古代中国人对政治、社会和伦理道德的认识和思考。
6. 《左传》的影响:《左传》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远的影响。
它对后世的历史学、文学、哲学等方面产生了重要影响,成为研究中国古代社会和思想的重要文献。
在中国历史上,《左传》被视为具有重要历史价值的经典著作,对于研究春秋时期的历史和文化具有不可替代的意义。
左传简介文档
左传简介1. 背景概述《左传》是中国古代史书之一,也是《春秋》时期最重要的史书之一。
《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是一部详细记载了鲁国的政治、军事、社会等方面的历史文献。
这部史书的作者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左丘明,共有55篇,分为列传和本纪两类。
2. 《左传》的内容和结构《左传》主要记述了春秋时期东周国家的政治、社会、文化等方面的重大事件。
它的文字简练明快,意境深远,同时又包含了丰富的史料,成为研究中国春秋时期的重要史书之一。
《左传》的内容丰富多样,包括春秋时期的政治斗争、诸侯国之间的战争和外交、各国的礼仪制度、春秋社会的风俗习惯等等。
它通过详细的记述和分析,揭示了当时的政治局势、社会风貌和人物形象,使后世对春秋时期的了解更加全面和深入。
《左传》的结构分为列传和本纪两类。
列传是以各国君臣的列传为主,主要记述各国执政者的政治行为和思想理念。
本纪则是以历代国君为主,重点介绍各国君王即位和去世等重要历史事件。
3. 《左传》的价值和影响《左传》作为中国古代历史文献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远的历史价值和学术影响。
首先,它对中国春秋时期的历史、文化和政治发展进行了详实的记载和描述,为后世研究春秋时期提供了重要的史料和参考资料。
其次,通过《左传》的详细叙述和分析,我们可以了解到春秋时期的政治现象、思想动态和人物形象,对当时的社会制度、风俗习惯等方面有了更加全面和深入的认识。
另外,由于《左传》的独特价值和学术影响,它也成为了后世历代文人墨客的重要研究对象和创作素材。
许多重要的历史评论、研究和文学作品都有《左传》的影子,使得这部史书在中国文化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4. 阅读和研究《左传》的方法《左传》作为一部史书,阅读和研究的方法也有一定的特点和技巧。
首先,由于《左传》的文字古老,阅读时需要有一定的古文基础和阅读经验。
对于没有古文基础的读者来说,可以借助一些注释和译文来帮助理解。
其次,在阅读《左传》的时候,要注重整体把握和细节分析的结合,既要理解全文的脉络和主旨,又要注意到每一篇的细节描写和事件叙述。
左传的记述范围
左传的记述范围左传是中国古代史书《春秋左传》的简称,是一部记述春秋时期历史的重要文献之一。
本文将从左传的记述范围、左传的作者、左传的价值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左传的记述范围1. 春秋时期左传主要记述春秋时期(公元前722年-公元前481年)的历史,这个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分水岭,也是中华文明发展的关键时期。
在这个时期,诸侯国之间互相征战,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孔子、墨子等众多思想家和政治家也纷纷涌现。
2. 以鲁国为主线在春秋时期中,鲁国是最为强盛和稳定的一个国家。
在《春秋左传》中,以鲁国为主线贯穿全书。
书中不仅详细地记录了鲁国各个王朝的兴衰历程,还对其他诸侯国和各种事件进行了广泛而深入地描述。
3. 记录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春秋左传》不仅记录了春秋时期的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的历史事件,还涉及到了文化、哲学、道德等方面的内容。
书中记载了孔子的言行和思想,对于后世的儒家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左传的作者关于《春秋左传》的作者,历史上一直存在争议。
目前学术界普遍认为,《春秋左传》是由鲁国官员左丘明所著。
1. 左丘明左丘明(公元前550年-公元前456年),字子上,是春秋时期鲁国人。
他曾担任过鲁国官员,也曾随鲁国君主进行过外交活动。
根据《史记》记载,左丘明曾经撰写过一部名为《左氏春秋》的著作,但这个著作已经失传了。
2. 作者身份争议虽然学术界普遍认为《春秋左传》是由左丘明所著,但也有一些学者对此提出了质疑。
《史记》中就有一种说法认为,《春秋左传》是由多人合作完成的。
三、左传的价值《春秋左传》是中国古代文化遗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非常高的历史、文化和思想价值。
1. 历史价值《春秋左传》是对春秋时期历史的一次全面记录,它不仅涵盖了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的历史事件,还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人民的生活状况。
《春秋左传》对于研究中国古代历史和文化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2. 文化价值《春秋左传》中记载了孔子等众多思想家和政治家的言行和思想,这些内容对于后世儒家思想和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庄公-庄公二十年》(左传)简介、原文全文及翻译白话译文
《左传》庄公·庄公二十年关于左传《左传》,相传为著,原名为《左氏春秋》,汉代改称《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是中国古代一部叙事完备的编年体史书,更是先秦散文著作的代表,它标志着我国叙事散文的成熟。
汉朝时又名《春秋左氏》、《左氏》。
汉朝以后才多称《左传》。
它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旧时相传是春秋末年左丘明为解释孔子的《春秋》而作。
《左传》实质上是一部独立撰写的史书。
它起自鲁隐公元年(前722年),迄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前468年),以《春秋》为本,通过记述春秋时期的具体史实来说明《春秋》的纲目,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
庄公二十年原文【经】二十年春,王二月,夫人姜氏如莒。
夏,齐大灾。
秋七月。
冬,齐人伐戎。
【传】二十年春,郑伯和王室,不克。
执燕仲父。
夏,郑伯遂以王归,王处于栎。
秋,王及郑伯入于邬。
遂入成周,取其宝器而还。
冬,王子颓享五大夫,乐及徧舞。
郑伯闻之,见虢叔,曰:“寡人闻之,哀乐失时,殃咎必至。
今王子颓歌舞不倦,乐祸也。
夫司寇行戮,君为之不举,而况敢乐祸乎!奸王之位,祸孰大焉?临祸忘忧,忧必及之。
盍纳王乎?”虢公曰:“寡人之愿也。
”庄公二十年译文【经】二十年春季,周历二月,夫人姜氏去莒国。
夏季,齐国发生大灾。
秋季七月,无事。
冬季,齐国攻打戎人。
【传】二十年春季,郑厉公调解周惠王和子穨之间的纠纷,没有成功。
逮捕了燕仲父。
夏季,郑厉公就带了周惠王回国。
惠王住在栎地。
秋季,惠王和郑厉公到了邬地,于是就进入成周,取得了成周的宝器而回。
冬季,王子穨设享礼招待五位大夫,奏乐及于各个时代所有的舞蹈。
郑厉公听到这件事,见到虢叔说:“我听说,悲哀或者高兴,若不是时候,灾祸一定会到来。
现在王子穨观赏歌舞而不知疲倦,这是以祸患为高兴。
司寇杀人,国君为此而减膳撤乐,何况敢以祸患而高兴呢?篡夺天子的职位,祸患还有比这更大的吗?面临祸患而忘记忧愁,忧愁一定到来。
何不让天子复位呢?”虢公说:“这是我的愿望。
《左传》简介
《左传》简介《左传》简介一、《左传》的书名及作者《左传》是我国第一部记事详实而又完整的编年体史书,也是优秀散文的典范,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都有不少新的特点,标志着我国史家之文发展到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左传》是《左氏春秋》的简称,又称《春秋左氏传》、《春秋古文》、《左氏传》、《古文春秋左氏传》、《春秋内传》等。
汉代经学家认为它是一部解释《春秋》的书。
汉代解释《春秋》的书,最著名的有三大家:齐人公羊高的《春秋公羊传》(又称《公羊传》)、鲁人谷梁赤的《春秋谷梁传》(又称《谷梁传》)和《春秋左氏传》,合称“春秋三传”。
对于《左传》的作者和成书年代,自古就有不同的看法。
影响最大的,相传是春秋时期鲁国人左丘名。
司马迁的《史记》、班固的《汉书》都持此说,但对此观点,后人多有疑议,在没有确凿证据之前,我们仍权且说是左丘明。
二《左传》的思想内容《左传》书中体现出来的主要的是儒家的思想观点和道德观念。
具体地说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尊礼尚德的思想《左传》强调等级秩序和宗法伦理,维护旧礼制,重视长幼尊卑之别,评判人物常常以礼的规范作为重要标准。
(二)、以民为本的思想《左传》中的民本思想,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1、在作者看来,有德才能被上天保佑;2、得民心和失民心,是一个国家兴亡的重要条件;3、在人与神的关系上,人的地位提高了;4、在君与民的关系上,民的地位提高了。
(三)、爱国主义的思想《左传》中所表现出来的爱国主义思想,是通过对人物的行为的描述来实现的。
书中有许多地方,通过对人物的爱国主义的行为,宣扬了爱国主义思想[(四)、先进的军事思想《左传》中记录了数以百计的大大小小的战争,通过这些战例,表现出了先进的军事思想。
(五)、抗暴除恶的思想《左传》中有许多篇章都揭露了统治者的残暴和荒淫无耻,鞭挞了暴君的滥杀无辜的罪行。
(六)、鬼神占卜之类的迷信思想《左传》中也有许多表现迷信思想的成分,这是《左传》的糟粕。
这种局限的出现,也反映了当时人们认识水平的低下。
左传介绍及其相关作品
左传介绍及其相关作品左传介绍及其相关作品《左传》简介【简介】《左传》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第一部较为完备的编年体史书。
相传是春秋末年左丘明为解释孔子的《春秋》而作。
它起自鲁隐公元年(前722年),迄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前464年),以《春秋》为本,通过记述春秋时期的具体史实来说明《春秋》的纲目,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
西汉时称之为《左氏春秋》,东汉以后改称《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
它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考证】《左传》的作者,至今都是未解之谜。
西汉史学家司马迁、班固等人都认为《左传》是左丘明所写。
司马迁《史记?十二诸侯年表》说:“鲁君子左丘明惧弟子人人异端,各安其意,失其真,故因孔子史记具论其语,成左氏春秋。
”唐朝的赵匡首先怀疑《左传》不是左丘明所作。
此后,有许多学者也持怀疑态度。
叶梦得认为作者为战国时人;郑樵《六经奥论》认为是战国时的楚人;朱熹认为是楚左史倚相之后;项安世认为是魏人所作;程端学认为是伪书。
清朝的纪昀在《四库全书总目》中却仍然认为是左丘明所著。
清末康有为断言它是西汉末刘歆伪造。
但在刘歆以前《左传》已被许多人抄撮或征引过,故康氏之说也难成立。
今人童书业则认为是吴起所作,赵光贤认为是战国时鲁国人左氏所作。
当代学者多认为是战国初年人所作。
据杨伯峻考证,大约作于公元前403~前386年之间。
【内容】《左传》是记录春秋时期社会状况的重要典籍。
取材范围包括了王室档案,鲁史策书,诸侯国史等。
记事基本以《春秋》鲁十二公为次序,内容包括诸侯国之间的聘问、会盟、征伐、婚丧、篡弑等,对后世史学文学都有重要影响。
主要记录了周王室的衰微,诸侯争霸的历史,对各类礼仪规范、典章制度、社会风俗、民族关系、道德观念、天文地理、历法时令、古代文献、神话传说、歌谣言语均有记述和。
晋范宁评《春秋》三传的特色说:“《左氏》艳而富,其失也巫(指多叙鬼神之事)。
《谷梁》清而婉,其失也短。
《公羊》辩而裁,其失也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左传介绍及其相关作品
《左传》简介
【简介】
《左传》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第一部较为完备的编年体史书。
相传是春秋末年左丘明为解释孔子的《春秋》而作。
它起自鲁隐公元年(前722年),迄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前464年),以《春秋》为本,通过记述春秋时期的具体史实来说明《春秋》的纲目,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
西汉时称之为《左氏春秋》,东汉以后改称《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
它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考证】
《左传》的作者,至今都是未解之谜。
西汉史学家司马迁、班固等人都认为《左传》是左丘明所写。
司马迁《史记?十二诸侯年表》说:“鲁君子左丘明惧弟子人人异端,各安其意,失其真,故因孔子史记具论其语,成左氏春秋。
”唐朝的赵匡首先怀疑《左传》不是左丘明所作。
此后,有许多学者也持怀疑态度。
叶梦得认为作者为战国时人;郑樵《六经奥论》认为是战国时的楚人;朱熹认为是楚左史倚相之后;项安世认为是魏人所作;程端学认为是伪书。
清朝的纪昀在《四库全书总目》中却仍然认为是左丘明所著。
清末康有为断言它是西汉末刘歆伪造。
但在刘歆以前《左传》已被许多人抄撮或征引过,故康氏之说也难成立。
今人童书业则认为是吴起所作,赵光贤认为是战国时鲁国人左氏所作。
当代学者多认为是战国初年人所作。
据杨伯峻考证,大约作于公元前403~前386年之间。
【内容】
《左传》是记录春秋时期社会状况的重要典籍。
取材范围包括了王室档案,鲁史策书,诸侯国史等。
记事基本以《春秋》鲁十二公为次序,内容包括诸侯国之间的聘问、会盟、征伐、婚丧、篡弑等,对后世史学文学都有重要影响。
主要记录了周王室的衰微,诸侯争霸的历史,对各类礼仪规范、典章制度、社会风俗、民族关系、道德观念、天文地理、历法时令、古代文献、神话传说、歌谣言语均有记述和。
晋范宁评《春秋》三传的特色说:“《左氏》艳而富,其失也巫(指多叙鬼神之事)。
《谷梁》清而婉,其失也短。
《公羊》辩而裁,其失也俗。
”
《左传》是研究先秦历史和春秋时期历史的重要文献,它代表了先秦史学的最高成就,对后世的史学产生了很大影响,特别是对确立编年体史书的地位起了很大作用。
它补充并丰富了《春秋》的内容,不但记鲁国一国的史实,而且还兼记各国历史;不但记政治大事,还广泛涉及社会各个领域的“小事”;一改《春秋》流水账式的记史方法,代之以有系统、有组织的史书编纂方法;不但记春秋时史实,而且引征了许多古代史实。
这就大大提高了《左传》的史料价值。
由于《左传》具有强烈的儒家思想倾向,强调等级秩序与宗法伦理,重视长幼尊卑之别,同时也表现出“民本”思想,因此也是研究先秦儒家思想的重要历史资
料。
《左传》本不是儒家经典,但自从它立于学官,后来又附在《春秋》之后,就逐渐被儒者当成经典。
《左传》受到学界重视是在魏晋时期,先后有郑玄、杜预为其作注解,以后成为研究《春秋》的重要典籍。
《左传》在史学中的地位被为继《尚书》、《春秋》之后,开《史记》、《汉书》之先河的重要典籍。
《左传》不仅是历史著作,也是一部非常优秀的文学著作。
它表现在:长于记述战争,故有人称之为“相砍书”;又善于刻画人物,重视记录辞令。
【体例】
按照鲁国十二公的顺序,记录了当事各方面的历史。
共18万字。
1.隐公11年(公元前722年——前712年)
2.桓公18年(公元前711年——前694年)
3.庄公32年(公元前693年——前662年)
4.闵公2年(公元前661年——前660年)
5.僖公33年(公元前659年——前627年)
6.文公18年(公元前626年——前609年)
7.宣公18年(公元前608年——前591年)
8.成公18年(公元前590年——前573年)
9.襄公31年(公元前572年——前542年)
10.昭公32年(公元前541年——前510年)
11.定公15年(公元前509年——前495年)
12.哀公27年(公元前494年——前468年)
13.书末附悼公4年及智伯灭亡
【文学色彩】
《左传》虽是历史著作,但与《尚书》、《春秋》的质木无文不同,它“情韵并美,文彩照耀”,是先秦时期最具文学色彩的历史散文。
第一,文学性的剪裁和历史时间的故事情节化。
第二,刻画人物性格神形毕现,有立体感。
第三,生动的场面描写和传神的细节描写。
第四,擅长叙写外交辞令,理富文美。
注释
【后人注释】
《春秋左传正义》,晋杜预注,唐孔颖达正义《春秋左传诂》,清洪亮吉撰
《春秋左氏传旧注疏证》,清刘文淇等撰《春秋左传注》,杨伯峻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