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形势的特点
(汪美华教案)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社会的大变局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社会的大变局陆行中学汪美华2011年3月10日下午学情分析:学生情况:授课对象是一所普通中学高三学生知识储备:高中第一轮复习已经基本结束,对近代中外历史有一定了解。
教材分析:历史脉络,往往体现在阶段特征中。
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人类历史进程中的重要阶段,更是世界现代化进程中一个重要阶段,也是现代世界形成的一个重要阶段,还是近代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重要阶段,无论对中国还是世界来说都产生着重要的影响,了解了这段历史能够使学生懂得人类文明的进步是在不断的交流和冲撞中不断向前发展的,同时知道人类文明的进步是有代价的,近代中国充当了西方现代文明的垫脚石同时,也开始了艰难、曲折的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嬗变。
教学目标:一、知识和技能:1、归纳:19世纪末20世纪出初中国社会发生的变化。
2、理解:理解社会产生变化的原因及其影响。
二、过程和方法:1、通过有层次的问题设计,启迪思维,提升思维品质。
2、通过相关的系列图片、文字等史料,提升汲取历史信息的能力,学会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
3、通过对这一阶段中国社会变化及其原因的分析,学会思考历史问题的路径和方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推动社会变革是多种因素的结果,19世纪末20世纪初历史是中国人不断探索的历史,经验和教训是中国实现民族独立和现代化宝贵财富。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9世纪末20世纪出初中国社会发生的变化。
难点:分析导致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社会变化的原因及其影响。
教学方法:问题教学与史料教学相结合;多媒体教学。
板书设计: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社会的变化一、变的表现二、变的原因(历史与现实原因、外因与内因共同作用的结果)1、外因——主要原因:“接锺而来外力冲击”2、内因—外力冲击下近代中国社会内部新社会机制的发生发展及其相互运动三、变的启示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多媒体展示两幅图片:提问1:从孙中山的两幅图片中我们可以汲取那些历史信息?(表层和深层信息):(提问“从孙中山的两张照片和民国初年社会习俗变革的表格中可以汲取哪些信息?”)学生回答,教师引导:汲取历史信息应该从表层和深层来思考 表层:发型和服饰的变化深层信息:折射出孙中山人生和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社会的变化。
19世纪末20世纪初:国内各阶级如何应对危机
骗局
19c末20c初 国内各阶级如何应对危机
三、影响: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 危机、变法与革命(19c末20c初)
甲午中日战争、戊戌变法、八国联军侵华、辛亥革命。 该时期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高峰期,资产阶级在政治、经 济、文化舞台异常活跃。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
1.政治上:先后提出君主立宪、民主共和等救国方案,开始探索 在中国建立民主政治的道路; 2.经济上:在“实业救国”思潮影响下,积极创办实业,甲午 战后,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一战期间形成“黄金时期”; 3.思想上:维新思想、三民主义、民主与科学精神,起到了思想 启蒙的作用; 4.生活上: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都推动了社会生活 向文明化方向发展。
19c末20c初 国内各阶级如何应对危机
二、各阶级的应对 4.地主阶级(清政府):清末新政“预备立宪 “预备立宪”(1905-1911年)
(1)序幕:1905年,清政府派五大臣出洋考察“宪政”。
(2)目的:遏制发展的革命形势,维护清政府专制统治。
(3)内容:1908年颁布《钦定宪法大纲》 1911年 成立 “皇族内阁”
19c末20c初 国内各阶级如何应对危机
二、各阶级的应对
1.资产阶级维新派
戊戌变法
2.农民阶级
义和团运动
3.资产阶级革命派 4.地主阶级(清政府)
辛亥革命
清末新政 “预备立宪”
19c末20c初 国内各阶级如何应对危机
1901年1月29日,慈禧太后以光绪帝名义在西安发布变法 诏谕:“我中国之弱,在于习气太深,文法太密。庸俗之吏 多,豪杰之士少……至近之学西法者,语言文字、制造机械 而已,此西艺之皮毛,而非西政之本源也”。“舍其本源而 不学,学其皮毛而又不精,安得富强耶?”“著军机大臣、 大学士、六部、九卿、出使各国大臣、各省督抚,各就现在 情形,参酌中西政要,举凡朝章国故、吏治民生、学校科举、 军政财政,当因当革,当省当并,或取诸人,或求诸己,如 何而国势始兴,如何而人才始出,如何而度支始裕,如何而 武备始修,各举所知,各抒所见”。以奕劻、李鸿章、荣禄 等人为督办政务大臣,以刘坤一、张之洞为参预政务大臣, 共同负责主持新政工作。在随后五年左右的时间中,改革逐 步推行。史称“清末新政”。
汪美华: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社会大变局
❖ “民主科学”与新文化运
动
上述事件之间关系任何?❖请马用克叙思述主的义方与法“五来四说运明动。”
❖举例说明19世纪末20世纪初重大历史 事件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影响。(任举 一列即可例辛亥革命的影响)
思考:
❖ 上述史实直接引发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 社会哪些变化?
❖ 同学们可以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 等方面去归纳整理
❖ “和中国古代那种静态的、有很大凝固性的社会 不同,中国近代是一个动态的、新陈代谢迅速 的社会;和西方从中世纪到近代是通过自我更 新机制来实现社会变革也不一样,中国近代社 会的新陈代谢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接锺而来的 外力冲击,又通过独特的社会机制由外来变为
近内代在中,国推社动会民的族冲新突旧和更阶替级的对根抗本,原表现因为是一个
❖经济:小农经济为主 ❖政治:君主专制集权 ❖文化:文化专制主义与理学盛行 ❖观念:等级观与华夷观 ❖外交:朝贡贸易与闭关锁国
❖ ……
中国近代基本国情历史发展特点及规律
中国近代基本国情历史发展特点及规律
中国近代基本国情的历史发展特点及规律,主要涉及中国在近代时期(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的社会、经济、政治等方面的演变。
以下是一些主要特点和规律:
封建社会的崩溃:近代中国经历了封建社会的崩溃。
清朝晚期,由于外有列强侵略、内有社会动荡,封建体制逐渐瓦解,经济逐渐衰退。
列强入侵与不平等条约:19世纪末,列强入侵中国,导致多次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中国失去了许多领土和主权,经济受到剥削,社会动荡不安。
思想启蒙与维新运动:近代中国涌现了一系列的思想启蒙和维新运动,如戊戌变法、战国时期的百日维新等,试图推动社会变革和国家现代化。
辛亥革命与建立中华民国: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建立了中华民国,这标志着中国进入近代国家体制。
民族解放与抗日战争:在20世纪初至中期,中国经历了抗日战争,抵抗日本侵略,同时进行了土地改革和解放战争,最终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逐步实行社会主义制度,进行了土地改革、公有制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
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1978年以来,中国实施改革开放政策,
逐步推动经济建设,吸收外资,加强与国际合作,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发展和现代化建设成就。
科技进步与全球影响:近年来,中国在科技、经济等领域取得了显著的进步,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对国际事务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
总体来说,近代中国基本国情的演变经历了封建社会的崩溃、列强侵略、社会变革、国家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以及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等多个阶段。
这一历史发展过程表明,中国在不同历史时期都在不断适应变革,努力寻找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
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中国历史阶段特征
没有触动到封 建土地所有制
4、变法的结果——无力回天
A、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弱小,而封建势力十分强大
B、脱离人民群众,仅依靠无权的皇帝
C、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
局限
D、变法手段单一,新政无法落实
例:清末颁布的一份懿旨称:‚嗣后乡试会试及岁 考科考等,悉照旧制,仍以四书文试帖经文策问等 项分别考试。经济特科,易滋流弊,并着即行停 罢。‛与这一懿旨的颁布有直接关系的历史事件是 A.百日维新 B.戊戌政变 C.清末新政 D.预备立宪
(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方式;促进了中国自然 经济的解体)
B、从清末至民国初,政府都鼓励兴办实业 C、中国人民反帝爱国运动高涨和实业救国思潮 的兴起
②对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发展不利的因素
A、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的压迫和剥削 B、民族资本主义先天不足,缺乏市场、资金、技 术等 C、近代中国政局长期动荡不安
(2)建设性
A、列强的侵略使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促进了 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B、列强的侵略使民族意识开始觉醒,民族救 亡运动此起彼伏
例 1: (1)1900年前后列强对华政策的转变及其实质(4分) (2)简要分析分析列强改变侵华政策的原因以及中国 局势的影响。(8分)
(1)转变:由瓜分到‚以华制华‛。(2分) 实质:进一步侵略和共同控制中国。(2分) (2)原因:中国人民的反抗;列强在中国的争夺加 剧,需要调整利益关系。(3分) 影响:A、清政府进一步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 具,殖民地程度加深 B、 列强在华矛盾暂时缓和; C、进一步激发了反帝反封建斗争。
二、中国人的抗争与探索
中国人抗争与探索的主要事件
A、义和团运动
B、戊戌变法 ①列强掀起瓜分狂潮,民族 危机空前严重 ②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民族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力 量壮大 ③西方民主思想和政治学 说广泛传播
在二十世纪初的中国为什么会出现一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在二十世纪初的中国为什么会出现一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1.中国民族危机的加深。
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的订立,中国已经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危机空前加深。
教师可指导学生阅读有关帝国主义掠夺路权的小字部分内容,然后,从经济、政治两方面加以归纳。
①经济上,帝国主义在1900年以后的几年间加强对中国的经济掠夺,特别是对路矿权的掠夺。
例如,控制中国机煤产量的95%,航运业的84 9%,铁路运输的92 7%。
帝国主义对中国的疯狂掠夺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经济的发展,加剧了中国的贫困与落后。
②政治上,帝国主义为了维护其在华利益,列强之间已经达成了扶植清政府作为自己进一步侵华的共识。
而清政府在遭到列强的屡次打击之后,已经完全妥协投降,成为帝国主义的驯服走狗。
2.清政府的“新政”。
从背景角度看:1901~1904年间所实行的“新政”,是在《辛丑条约》之后,中外反动势力完全勾结起来的情况下实行的。
伴随着民族危机的空前加剧,以资产阶级为领导的革命斗争风起云涌,清朝统治岌岌可危。
这种形势使得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封建统治者要乔装改扮,以挽救灭亡的命运。
从“新政”内容角度看,“新政”的实行对外是为了取悦于列强,以表明清政府能适应列强的需要;对内则为了恢复包括民族资产阶级在内的社会上层对其统治的支持,以寻求同资产阶级的某种妥协,从而遏制革命,摆脱危机。
但“新政”无法挽救满清政权灭亡的历史命运。
3.民族资本主义较迅速发展。
20世纪初处于夹缝中的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了比较迅速的发展。
其客观原因是:①《马关条约》订立以后,清政府被迫放松了对民间办厂的限制。
②清政府的“新政”鼓励私人投资办厂。
③帝国主义对中国的资本输出进一步破坏了中国的自然经济。
④中国人民收回利权的斗争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
其主观原因是:①资产阶级的维新变法运动,促进了自身经济的发展。
②许多人认为实业是救国的良策,积极投资办厂。
③20世纪初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推动。
中国近代化的发展历程
1840—1860年资本主义列强的侵略下,中国社会在不自觉地孕育着进步因素, 虽然传统自然经济根深蒂固专制势力仍很强大,广大的中国人思想仍然僵化,近 代化的历程也并没有真正开始,但中华文明出现新的拐点。
第二阶段
现代化的艰难起步 (1860--1895)
政治:甲午战争、《马关条约》 经济:洋务运动、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思想: “中体西用” 世界:第二次工业革命 社会生活: 1881年,唐胥铁路建成通车,这是中 国人自办的第一条铁路。
第一阶段
中华文明的拐点 (1840--1860)
政治: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南京条约》、太平天国运动 经济:“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外国资本主义入侵中国社会。 思想:鸦片战争后林则徐、魏源、等有识之士“开眼看世界”、
世界(整体史观):第一次工业革命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发展、殖民体系的 影响。
阶段特征阐释
政治:中国社会开始一步步沉沦,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开始沦为 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 ,中国人民开始了抵抗外来侵略维护国家主权斗争 经济:自然经济逐步解体,新的经济因素尚在萌芽状态。 思想:中国被迫与西方列强接触,一部分先进的中国人认识到中国的落后开始主 张向西方学习,开启了民智,专制势力仍很强大,广大的中国人思想仍然僵化。 从世界角度看: 中国经济开始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政治: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辛丑条约》;维新变法运动,辛亥 革命:中国同盟会、武昌起义、中华民国成立、清帝退位、《中华 民国临时约法》颁布、袁世凯窃取政权,北洋军阀统治,孙中山捍 卫民主共和的斗争 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民族工业出现“短暂春天”
思想:维新变法思想“进化论” 、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民主共 和,实业救国,民主科学,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 世界:第二次工业革命及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殖民体系的影 响,第一次世界大战,俄国十月革命 社会生活:近代以来,随着西学东渐规模的扩大和西方文明礼 仪的传入,尤其是民国建立以后,南京临时政府发布了一系列革除 “旧染污俗”的政令,涉及剪发辫、禁缠足、易服饰、改称谓、废 跪拜等方方面面,极大地推进了社会习俗的变革。
20世纪中国史学特点和趋势
传播紧紧联系在一起的。191卜1920年,李大钊在《新
青年》等刊物上发表《唯物史观在现代史学上的价值》、《马 克思的历史哲学》、《史观》、《研究历史的任务》、《物质变动 与道德变动》、《由经济上解释中国近代思想变动的原因》 等文章,开始用唯物史观认识和分析中国历史,向封建主 义史学和当时颇有影响的历史进化论提出了强有力的挑 战。这一切表明他在社会生活和科学研究的实践中,已彻 底摆脱了庸俗进化论的影响。 如果说李大钊的《史学思想史讲义》是我国最早用唯 物史观总结西方史学发展历程的西方史学理论研究的专 著的话,那么,他在1924年5月出版的《史学要论》,则是 我国第一部系统论述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的专著。他强 调历史学应该重视理论的概括和总结。而不能永远停留在 史料的记述和整理上,为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建立奠定 了坚实的理论方法论基础。 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是风云变幻的中国大革命时代 的产物,它自诞生之日起,就同中国革命实践保持着密切 的联系。马克思主义史学家结合中国的历史与现实,自觉 地回答当时中国社会发展中提出的一系列尖锐的问题,如
20年代末、30年代初形成了以傅斯年为代表的“史料 学派”,该学派在理论上主张“史学本是史料学”,并贯穿于 史学研究实践中。傅斯年认为,中国的历史研究,“如不问 西洋人的研究学问法,仍然是一无是处”o。1920--1926 年,他先后就读英国伦敦大学、德国柏林大学,研读心理学 和哲学。在德国,深受兰克学派的影响。1928年中央研究 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成立时,傅斯年任所长。他在《历史语 言研究所工作的旨趣》中提出了以下著名的命题:“历史学 不是著史”,“近代的历史学只是史料学,利用自然科学供 给我们的一切工具,整理一切可逢着的史料”。他的这个 主张,同兰克所标榜的“历史学家只追求事实真相”的“纯 客观主义”同出一辙。 抗日战争爆发后,在中国史坛出现了以西方“文化形 态史观”为理论基础的“战国策派”,主要代表人物有陈铨、 何永估、林同济、雷海宗等。他们因在昆明创办《战国策》 杂志,后又在重庆《大公报》创办《战国副刊》,并在这些报 刊上论述自己的历史学理论而得名。文化形态史观的创 始人是德国学者斯宾格勒,他在《西方的没落》中系统地阐 释了文化形态史观。英国学者汤因比继承并发展了斯宾 格勒的理论,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文化形态史观。林同济 在《形态历史观》一文中指出,“大凡欧美三四十年来社会 科学方法论的发展略加留意之人,恐怕都晓得他们各科门 的权威学者正在如何不谋而合地朝着我所指出的方向迈 进。其中尤堪参照的,我认为是所谓‘历史形态学’者”o。 1946年,林同济、雷海宗合著的《文化形态史观》出版,集中 反映了战国策派的史学理论和思想。 20世纪上半期,除了上述论及的“新史学”、“疑古派 或古史辨派”、“史料学派”、“战国策派”外,还有一些学者 在历史研究的实践中,提出了有较广泛影响或较大反响的 理论与方法。 王国维在《古史新证》中提出“二重证据法”。所谓“二 重证据法”,就是将地上、地下的文献资料相结合,尽可能 地运用更多更新的资料相互印证,去进行历史研究,以求 更符合历史的真实。陈寅恪曾概括指出王国维的史学方 法是20世纪初中西史学交融的产物。 陈寅恪是在20世纪初新史学的影响下,开始其史学 生涯的。在治学方法上,深受王国维的影响,并以其为楷 模。他提出“诗史互证,以诗证史”的史学方法,主张扩大 历史认识的视野,将其放在广泛的历史背景中去分析。他 还主张历史研究应有一定的时代的特点,顺应历史的潮 20世纪初,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开始传入中国。“五四” 之后,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诞生,成为20世纪中国史坛最 重要的内容之一,它的出现,是和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 后,唯物史观及以它为核心的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的广泛 此新材料,以研究问题,则为时代学术之潮流”。 陈垣的史学方法被后人公认为是“竭泽而渔”的方法, 他的研究领域在宗教史、元史、中西交通史等方面,而为了 在这些领域求真求实,他在目录学、年代学、校勘学、史源 学、史讳学以及在文献学和辑佚、编纂等方面进行了大量 艰苦的开创性和奠基性的工作,表现出他严谨的治学精 神。陈垣针对当时国际汉学中心不在国内,而是在外国的 现实,表示一定要将汉学中心夺回中国。陈垣虽致力于古 史研究,但他始终强调发挥史学的社会功能,“提倡有意义 之史学”,抗日战争期间,他完成的研究成果表现出强烈的 爱国主义精神。
19世纪末20世纪初期的中国社会转型
19世纪末20世纪初期的中国社会转型1. 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中西方历史是一个波澜壮阔风云变幻的时代,也值得关注。
清末民初是一个急剧变化的时代,也是近代中国重要的转型期。
这一时期的社会转型具有三个特征:一是社会的沉沦与进步共生。
工业文明从内外两个层面冲击传统中国。
中国社会也在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沉沦的同时,因为中国近代化的全面展开得到升华。
这一时期,中国在经济、政治、思想文化和社会生活等方面都有迅速发展。
这也为中国社会从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变奠定了基础。
同时也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做了必要的准备。
二是传统与现代的生活方式并存。
中国近代化进程大大加快的同时,封建专制制度虽然被推翻,民国建立、约法颁布,但是仍然出现帝制复辟的逆流,整个中国仍然处在北洋军阀统治下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资本主义一再出现迅速发展的势头,但仍受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民主科学日益被中国社会各阶层接受,但专制独裁、愚昧落后的儒家思想为代表的封建文化仍然占统治地位;社会生活呈现中西合辟、土样并存的局面。
三是多重统治区域的分立导致中国社会在转型过程中呈现出多形式、多线条的发展姿态。
2.依据:从现实热点看,今年(2011年)是辛亥革命100周年,同时也是民国建立、清帝退位和临时约法颁布100周年。
国共两党都高度评价辛亥革命。
从当今社会看,中国改革开放进入关键时期,很多问题需要突破与变革。
百年前清朝与民国政府的治乱得失,对现实中国很多启示。
从命题人角度看,丁贤勇教授对江南区域史、民国浙江史、近代交通史颇有研究。
李学功教授对孙中山思想、南浔为代表的晚清民国江南市镇变迁和辛亥革命时期的湖州有研究。
陶水木教授对浙江商帮与近代金融、辛亥革命、康有为对外开放思想、自治运动、浙江地方史等有研究。
从教材角度看,涉及必修一辛亥革命、民国建立、清帝退位和临时约法颁布,必修二19世纪末20世纪初和1912-1919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两大时期以及相应的社会生活变迁,必修三维新思想和民主革命思想-三民主义和选修四人物孙中山的革命理论与实践。
19世纪末20世纪初
戊戌变法背景:1.社会危机严重①民族危机(直接原因):甲午战争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加深。
②统治危机:财政危机激化政治危机。
2.社会基础:19世纪末,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包括经济基础与阶级基础)。
3.思想基础:19世纪60年代早期维新思想产生及90年代康梁维新思想的进一步传播和维新派同顽固势力的论战。
4.组织基础:强学会、保国会等资产阶级政治团体的形成。
变法过程:第一阶段——康、梁等维新思想的传播(19世纪末)(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第二阶段——维新派宣传维新思想的活动(1895年公车上书——揭开序幕;论战、创办报纸、设立学会、学堂、施纲。
)第三阶段——百日维新(1898)(高潮)戊戌变法的内容:(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军事)政治方面:允许官民上书言事。
经济方面:奖励农工商业的发展;兴办商会、农会等民间团体;改革财政,编制预算决算。
文化教育方面:设立中小学堂,京师大学堂;准许设报馆,奖励科学著作和发明。
军事方面:精练陆军,扩建海军。
戊戌变法的意义:①戊戌变法是一次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资产阶级维新派为挽救民族危机、发展资本主义奔走呼号,提出变法的首要目的是救亡图存,具有爱国性。
②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
资产阶级维新派要求实行有利于发展资本主义的政策,实行君主立宪制,在当时符合中国历史发展的趋势,具有进步性。
③戊戌变法是近代中国的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具有启蒙性。
结果:失败。
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根本原因: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不充分,资产阶级力量过于弱小。
①客观上:反动势力强大。
变法损害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封建顽固派的利益,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
②主观上:A.维新派缺乏坚强领导核心; B.脱离群众,依靠的皇帝没有实权;C.缺乏政治策略,急于求成;D.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
教训:戊戌变法的失败证明,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行不通。
20世纪初的中国局势
性质:第一个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革命纲领是 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
同盟会成立后,一方面宣传革命的理论和主 张,另一方面频频发动武装起义。
五、清政府的“新实业 结果:没有使清政府摆脱内外困境——失败
目的:为了遏止蓬勃发展的革命形势;维护风雨飘摇的 封建统治
庚子新政
1.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是( ) A.三民主义 B.君主立宪 C.中体西用 D.自强求富 2.中国第一个全国规模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是 ( ) A.兴中会 B.华兴会 C.光复会 D.同盟会 3.20世纪初,列强对华经济侵略最大的经济领域是 ( ) A.铁路 B.棉纺织业 C.水上运输业 D.钢 铁 4.在《革命军》中宣传“我中国欲独立,不可不革命” 的是( ) A.孙中山 B.张謇 C.邹容 D.黄兴
兴中会会员在檀香山秘密宣誓的地方
1894年11月,孙中山联合一些反清志士,在檀香山建立 革命团体——兴中会。
光复会领导人及在日本的部 分会员(1904年)
光复会誓词
蔡元培
1904年,一些留日学生在上海组织革命团体光复会, 蔡元培任会长。
1904年2月15日,中国留日学生黄兴等人在长沙秘密组织革命团体——华 兴会。1905年,华兴会部分成员在日本合影。 前排左起第一人黄兴,第三人 胡瑛、第四人宋教仁,第五人柳扬谷后排左一章士钊,左四刘揆一。
一、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资本输出
20世纪初,列强不仅在政治上控 制清政府,经济上也加紧对中国的 掠夺。铁路是列强在华投资最大的 一个经济领域。它们通过直接投资、 向清政府贷款等多种方式,控制筑 路大权,夺取在铁路沿线开发土地、 开采矿藏等特权。 20世纪初,列强对中国的投 资时在中国丧失国家独立主权下 进行的。投资的重点是利润最优 厚并便于资源掠夺的
列强在华竞争
日本帝国主义的对华政策又不同于德国。中日甲午战争议和谈判期间日本政府提出的议和条款清楚表明,日本帝国主义对整个中国都怀有独吞之心。不过三国干涉还辽以后,日本政府却是把确立日本在朝鲜的优越地位置于首位的。对华政策是“北守南进”。所谓“北守”,就是在中国东北问题上对俄国采取妥协态度。希翼以承认俄国在中国东北的优越地位为条件,换取俄国对日本在朝鲜半岛的地位的承认。所谓“南进”,是将侵略矛头指向中国东南沿海和华中腹地。尽管美国政府提出“门户开放”政策以后,日本政府积极赞同,但瓜分中国却是渗透着日本“北守南进”这一国策的骨髓的,是日本对华政策的基本出发点和归宿点。山县有朋在1900年8月20日提出的《关于北清事变善后》的意见书,较为突出、较为集中地反映了这一时期日本对华政策的基本精神。山县有朋指出,“中国……虽可暂免瓜分,但因国家生气久以衰耗,自身已无恢复之力”,将来被瓜分的可能性是很大的。日本“自当谋求将来遇有瓜分之机,不至误算。”“其方案宜扩张势力范围,并要求在该范围内取得驻屯军队、铺设铁路、采掘矿山等特权”。“于福建之外,应更将浙江划归我势力范围”。“在划定此种势力范围时,其界限应达到江西,抑或涉及浙江及江西之一部”,“将来可与台湾相对,成犄角之势,平时可为我在中国内地工业贸易之根据地,一旦有事则可扼东亚之咽喉,以制敌方之侵犯”
然后通过几对最主要的对手,来看看列强因中国而起的纠纷:
英、俄两国是争夺在华优势最主要的帝国主义国家,英俄矛盾是影响、制约远东国际关系变化的主要因素。在我们论述的这一时期内,英俄两霸从中国东北到西南边陲西藏的漫长战线上,都展开了拚死地争夺。英国对华商品输出的总额表明,中国市场对于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也有力地说明了英国在中国的势力远远超过其他资本主义国家。因此,英国外交在华所谋求的是优势而不是均势,暂时谋求均势也是为了重新取得优势。从这一特点出发,它既不放松和其他帝国主义国家竞争,又不放弃和其他帝国主义国家勾结,纵横捭阖,千方百计保持在华商业利益和政治地位。英国虽然和德国、法国,特别是和沙皇俄国相互划定势力范围,但它坚决反对在势力范围内实行门户关闭,反对彻底瓜分中国,主张在势力范围内确立所谓“贸易自由”的原则,主张“保全”中国领土的“完整”。毋须赘言,这不是出于维护中国的领土主权,而是借此保证英国独占中国的全部市场,把其他帝国主义国家的殖民势力从中国境内排挤、驱逐出去。在与其他帝国主义列强较量的紧要关头,英国政策的这种性质一再显露出来。1898年4月1日,英国殖民大臣张伯伦在与德国驻英大使的谈话中说,保全中国是符合英、德两国的共同的利益的。“如果没有这一点,肯定地可以预料到俄国将更进一步地伸入中国,它不仅将威胁英国在中国的利益,而且也将威胁德国在胶州湾腹地的利益”。坚持这一点,则可以“确定俄国以后不得逾越的界限”(约瑟夫:《列强对华外交》,1959年商务印书馆译本,第281—282页。)。义和团运动爆发后的1900年8月2日,英国外交大臣在向议会说明英国对华政策时也再次申明,英国“反对任何瓜分中国的行动”(胡滨:《英国蓝皮书有关义和团运动资料选译》,1980年中华书局版,第157页。)。可以说,英帝国主义的殖民利益决定了英国对华政策的基本点恰恰不是瓜分中国,划分势力范围在英国侵华活动中只处于从属地位。
历史阶段特征
历史阶段特征中国古代历史阶段特征(远古~1840年)一、先秦时期(远古~公元前221年)——中华文明的勃兴(1)原始社会(远古~BC2070年)——中华文明的缓慢演进。
中国历史早在170万年前的元谋人就开始了。
原始人类经历了群居到氏族公社的发展,耕作方式是刀耕火种,工具是石器。
土地归氏族公社所有。
原始社会末期,政治上出现禅让制,原始手工业有所发展,出现原始绘画(鹳鱼石斧图)。
(2)夏商西周(BC2070~BC771)——奴隶社会的形成和发展。
政治上:BC2070年夏朝建立,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国家出现。
西周代商之后实行分封制和宗法制,西周成为奴隶社会的鼎盛时期。
经济上:商周时代,出现了青铜农具,青铜器的铸造进入繁荣时期,商朝人善于经商。
文化上:夏朝“夏小正”,商朝甲骨文,金文,“学在官府”,教育由官府垄断,贵族享有受教育的权利。
(3)春秋战国时期:(BC770~BC476~BC221年)——奴隶制度瓦解,封建制度确立政治上:春秋五霸,战国七雄,田氏代齐,春秋争霸和战国兼并战争,分封制遭破坏,各国纷纷变法。
经济上:铁犁牛耕出现,封建土地所有制逐渐确立,井田制瓦解,小农经济逐渐成为中国古代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纺织业、冶铁业等成为手工业的主要部门,私商成为社会的一大群体,商业兴盛,但受重农抑商政策限制。
文化上:思想领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道、法、儒、墨成为主要流派。
天文学发达,战国《石氏星表》。
文学上以《诗经》和《离骚》为代表奠定了中国古典文学的基础。
二、秦汉时期(BC221~220年)——封建大一统政治上:秦代开始出现大一统局面,确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包括中央的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和地方的郡县制,汉承秦制,皇帝制度、郡县制、三公九卿制得以沿袭,并发展形成了“中外朝制度”,地方上实行郡国并行制,导致“王国问题”,酿成“七国之乱”,汉武帝实行“推恩令”解决了“王国问题”。
经济上:封建经济得到较大发展。
辛亥革命 19世纪末20世纪初
辛亥革命19世纪末20世纪初,帝国主义加紧对中国的侵略,中国的民族危机日益严重,“新政”的破产进一步暴露了清政府腐朽的本质。
这一时期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得到了迅速发展,资产阶级强烈要求摆脱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封建主义的压迫。
人民的反帝反封建斗争风起云涌。
资产阶级革命党人为挽救民族危机,发展资本主义,掀起了一场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史称“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采取一系列革命措施,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成立了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性质的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资产阶级共和国性质的《临时约法》,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洪宪帝制袁世凯在镇压二次革命后,加紧复辟帝制。
为取得帝国主义的支持,他大肆出卖国家主权,接受“二十一条”。
帝国主义为扩大侵略利益,也积极支持袁世凯。
1916年,袁世凯做上“中华帝国”的皇帝,改元“洪宪”。
袁世凯称帝不得人心,遭到举国上下的一致反对。
革命党人掀起了护国运动,袁世凯调兵镇压无效,被迫于1916年3月22日宣布取消帝制。
6月6日,袁世凯忧郁而死。
新文化运动辛亥革命失败后,帝国主义通过扶植北洋军阀,加深对中国的侵略,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继续深化。
一战期间,中国资本主义有了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强烈要求在中国实行民主政治,以更好地发展资本主义。
西方启蒙思想在中国进一步传播,辛亥革命又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但袁世凯又在文化领域推行尊孔复古逆流。
以陈独秀等人为代表,深受西方自由、平等、博爱思想影响的进步知识分子,1915年在上海创办《新青年》,提出了民主和科学的口号,开始了一场思想文化领域的反封建斗争——新文化运动。
它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人们的思想得到了空前的解放,推动了中国自然科学的发展,对五四运动的爆发起了宣传动员作用。
后期传播的社会主义思想,为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所接受,作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的思想武器。
1920~1929年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十月革命以后,马克思主义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进一步的传播;一战期间,中国民族工业出现了短暂春天,工人阶级队伍壮大;五四运动中,中国工人阶级登上了政治舞台,工人运动有了较大的发展,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了广泛传播;共产国际对中国给予大力的帮助;1920年秋开始,共产主义小组在中国各地纷纷建立,这一切都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条件。
近代中国-近代化的整体发展
(5)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912年3月
国体: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政体:责任内阁制 主权: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全体国民 政治原则: 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
《临时约法》的意义:
是近代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具 有反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成为中国近代 化历程中的重要里程碑,为后来的制宪提供了 蓝本,是中国宪政史上的重要一页。
德国:山东 胶州湾
俄国:长城北和新疆 旅顺和大连 法国:两广和云南 广州湾 英国:长江流域 “新界”和威海卫 日本:福建
(2)对中国的影响
①经济上,列强大量向中国输出资本,通过 做中国债主,抢夺路矿和办厂权,逐步控制 了中国的经济命脉。
②政治上,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 实际上是走向殖民地的过渡形式,中国面临 着从半殖民地沦为殖民地的严重危机。
④文化教育方面:开办京师大学堂,各地设立中小 学堂,兼习中西文科;废除八股,开设经济特科; 设立译书局,翻译外国新书;准许设立报馆、学会; 派人出国留学、游历。
评价:
政治方面: 有利于具维新思想的人参与政治;提高 政府办事效率,打击封建官僚制度; 经济方面: 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军事方面: 有利于增强军事和国防力量;
资产阶级力量薄弱,政治不 成熟,对皇帝、袁世凯和列 强寄望。 变法法令如“一纸空文”, 各地阳奉阴违。 发生在向帝国主义过渡阶 段,成为列强瓜分对象; 帝国主义不愿中国独立强 大,国际环境不利。
具体 措施
国际 环境
洋务派和维新派的比较
①相同点: 都主张向西方学习,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富国强兵, 创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 ②不同点: A.政治上:洋务派维护清朝的封建制度,维新派主张 实行君主立,两者阶级属性不同。 B.经济上:洋务派兴办官办工业;维新派鼓励发展民 族工商业。 C.思想文化上:洋务派主张“中体西用”;维新派主 张不仅要学习西方科学技术,更应该学习先进的思 想文化和制度。 ③内在联系:洋务派与维新派都是 “向西方学习”的 新思潮的产物;随着洋务运动的开展,从洋务派中 分离出一部分,形成早期的维新派。
中国历史上重要的社会转型期
高三历史专题复习 2016-5-6社会转型期的含义:1、是指社会结构变动,一种整体的和全面的结构状态过渡,而不仅仅是某些单项发展指标的实现,具体包括结构转换、机制转轨、利益调整和观念转变。
在社会转型时期,人们的行为方式、生活方式、价值体系都会发生明显的变化。
2、从唯物史观角度看:指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五种社会形态更替的重要历史阶段。
从文明史观角度看:指人类由采集渔猎文明到农耕文明再到工业文明更替的重要历史阶段。
一、中国历史上重要的社会转型期1、春秋战国(公元前5~3世纪)总体特征:中国社会经历着大变革。
具体而言:①、从国家政局看:国家由分裂逐步走向统一。
②、从社会性质看:井田制的瓦解、土地私有制的兴起预示着中国社会由奴隶社会逐步向封建社会过渡。
③、从生产力和生产方式看: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表明生产力的显著提高,中国历史由青铜时代进入铁器时代;耕作动力由人力转向畜力;耕作方式由商周时期的大规模简单协作转向以户为单位,以男耕女织为特点的家庭个体经营。
④、从民族关系看:诸侯争霸和兼并战争直接推动了中原华夏族与周边少数民族的交往,我国历史出现了第一次民族融合。
⑤、从思想文化看,呈现出繁荣景象: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其中儒家的“以德治民”,法家的“以法治国”,道家的“无为而治”,墨家的“兼爱”、“尚贤”等思想主张,不仅在当时具有进步意义,而且对当今构建和谐社会也具有重大的现实借鉴意义。
中外联系:春秋战国时期,正值西方(欧洲)古典文化(古代希腊、罗马奴隶制繁荣)时代。
古典文化倡导的“人文思想”,为14~16世纪“文艺复兴”的兴起提供了最为直接的思想武器。
2、明末清初(17~18世纪)总体特征: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巩固和封建制度的渐趋衰落。
具体而言:①.政治领域:中央集权空前强化,充分暴露了封建统治的腐败。
②.经济领域:商品经济活跃,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但自然经济仍占统治地位。
中国近现代史各阶段特征
中国近现代史各阶段特征中国近现代史各阶段特征1、19世纪后半期:①政治:封建制度日益衰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日益形成。
②经济:自然经济日益解体,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并得到初步发展;近代工业体系慢慢形成,但不完整。
③思想:开始向西方学习,民主思想逐步产生,人民反侵略反封建的意识不断增强。
④文化:新式学校逐步建立,民主科学不断得到弘扬。
⑤外交:闭关锁国的局面逐渐被打破,中国被迫日益对外开放。
⑥军事:火枪利炮逐步武装军队,新式的海军、陆军诞生。
2、19世纪末—20世纪初①中国社会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②清王朝不断衰落,并走向覆亡。
③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相继过渡到了帝国主义阶段,对华的侵略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开始强烈要求资本输出和瓜分世界。
④中华民族出现了第一次严重的民族危机,救亡图存的斗争不断。
如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和辛亥革命。
⑤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开始登上中国的政治舞台。
⑥民主思想进一步得到发展,掀起了两次思想解放的潮流。
3、北洋军阀统治时期①政治上,军阀政府专制独裁;革命党人为维护民主共和制度进行斗争;无产阶级开始登上中国的政治舞台,并成立了中国共产党;国共合作开始反帝反封建的斗争。
②经济上,一战前后民族资本主义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一战之后,民族资本主义开始走向萧条。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以后,官僚资本主义产生。
③军事上,前期革命党人领导反袁斗争;袁世凯死后,出现军阀割据的局面;国共合作期间进行反对北洋军阀的东征和北伐。
④思想上,一方面袁世凯大搞尊孔复古运动,另一方面,新文化运动兴起大力弘扬民主科学。
⑤外交上,袁世凯等对外卖国;国共合作期间国民政府坚决反帝。
4、十年对峙时期①政治上,国民党右派背叛革命反共反人民;日本开始局部的侵华战争;中国共产党一方面反蒋,另一方面抗日。
②军事上,国民党对中共红军进行数次反革命围剿并迫使红军长征;日本以九一八为开端,逐步侵略我国的东北华北地区。
③思想上,一二九运动促进了民族的新觉醒,停止内战一致抗日成为全国人民的共同要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进步 意义: 意义:
改良社会经济,同情劳动人民. 改良社会经济,同情劳动人民.
缺陷: 缺陷:
不触动封建土地所有制来实现土地国有 是做不到的. 是做不到的.
“三民主义”三者之间的关系
民族主义 用革命手段推翻清王朝统治
前提 (民族革命) 民族革命)
关系: 民权主义 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推翻封建帝制,
中国同盟会的建立
可能性 必要性 时间 地点 领国同盟会的建立
可能性 必要性 时间 地点 领导人 政治纲领 机关刊物 性质 意义
思想基础、组织基础、 思想基础、组织基础、阶级基础 从起义实践中认识到 1905年8月 年 月 日本东京 孙中山与黄兴(职务) 孙中山与黄兴(职务) 十六字 民报 第一个全国性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 党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一个新阶段
( 政治上:要求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民权主义) 政治上:要求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民权主义)
2、在中华民族危机不断加深的背景下, 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民族独立的愿望。 民族主义) 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民族独立的愿望。 民族主义) ( 3、在人民群众反帝反封建斗争风起云涌背景下, 反映了人民要求民主权利的愿望。 民权、民生主义) 反映了人民要求民主权利的愿望。 民权、民生主义) (
两次论战的比较
• 相同: 相同: 民主政治 作用推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传播 • 不同: 不同: 双方阶级 具体内容
思考题四
• 资产阶级维新派与革命派在反封建方面有哪些相同与 不同点? 不同点? • 相同: 相同: 1、采用西方的政治学说 、 2、反封建思想不彻底 、反封建思想不彻底 不同: 不同: 1、对清的态度 、 2、思想来源 、 3、具体斗争的方式与目标 、
思考题三:
• 三民主义为什么是一个比较完整的资产 阶级革命纲领? 阶级革命纲领? • 明确的政治目标 • 明确的夺权、建权方案 明确的夺权、
三民主义的局限性
1、反帝旗帜不明显 2、土地革命纲领不彻底 3、狭隘的民族主义倾向 资产阶级革命派 不可能彻底完成 反帝反封建的民 主革命的任务。 主革命的任务。
◇为什么会具有这些局限性?
是由民族资产阶级的局限性决定的。 是由民族资产阶级的局限性决定的。
保皇派与革命派之论战
起因 内容 实质 意义
保皇派与革命派之论战
起因 内容 实质 意义
康梁转变为保皇派极力维护清统治 三个要与不要(与前一个论战比较) 三个要与不要(与前一个论战比较)
资产阶级不同派别之间的斗争方式与 政权形式之争 传播民主革命思想
民族主义
驱除鞑虏,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内涵: 内涵:
民族主义
推翻清朝统治,实现民族独立. 推翻清朝统治,实现民族独立.
进步 意义: 意义:
以革命手段推翻清王朝统治, 以革命手段推翻清王朝统治,客观上 打击帝国主义
缺陷: 缺陷:
没有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的要求. 没有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的要求.
民权主义
19世纪末 世纪初中国形势的特点 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形势的特点 世纪末
1、列强侵华加剧,民族危机空前。 、列强侵华加剧,民族危机空前。 2、社会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出现高潮。 、社会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出现高潮。 3、清政府成为列强工具。 、清政府成为列强工具。 4、社会主要矛盾,两大主要矛盾合流。 、社会主要矛盾,两大主要矛盾合流。 5、思想:三股进步思潮。 、思想:三股进步思潮。 反帝和反封建必须结合起来,才能取得民主革命胜利。 反帝和反封建必须结合起来,才能取得民主革命胜利。
思考题一: 思考题一:
• 中国同盟会为什么是第一个全国性统一的 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 全国性:有广泛的组织基础 全国性: • 统一的:三统一(领导机构、机关刊物、纲领) 统一的:三统一(领导机构、机关刊物、纲领) • 资产阶级革命政党:阶级基础、政治目标、手段 资产阶级革命政党:阶级基础、政治目标、
核心 (政治革命) 政治革命)
民生主义 资本主义的土地纲领
补充与发展 (社会革命) 社会革命)
因此,三者是相互联系、 因此,三者是相互联系、相互补充
02:50
三民主义的进步性
(结合时代背景分析) 结合时代背景分析)
1、在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获得比较迅速背景下, 反映了资产阶级政治上和经济上的要求 经济上:要求发展资本主义。(民生主义) 。(民生主义 经济上:要求发展资本主义。(民生主义)
革命党人发动起义
名称 时间 领导人 意义
选择题三
• 资产阶级革命派提出的民权主义较维新派兴民 权思想要进步, ( ) 权思想要进步,主要体现在 A.反对民族压迫 . B.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 . C.国家的阶级性质 D.反对封建土地私有 . . 制 • 答案:B 答案:
选择题四
• 三民主义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 ( ) A.中华民族与帝国主义的矛盾 . B.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 . C.民族资产阶级与满洲贵族的矛盾 . D.革命派与立宪派的矛盾 . 答案: 答案:B
创立民国
民权主义
内涵: 内涵: 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进步 意义: 意义:
反映了人民反对封建专制统治的愿望, 反映了人民反对封建专制统治的愿望, 有利民主政治的发展. 有利民主政治的发展.
缺陷: 缺陷:
侧重于对满洲贵族的斗争
民生主义
平均地权
民生主义
内涵: 内涵: 核定地价
选择题一
• 中国同盟会被称作第一个全国性的统一资产阶 ( ) 级革命政党是因为 以兴中会、 ①以兴中会、华兴会和日知会等革命团体的联合 为基础 ②有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 领 ③建立了从中央本部到各地支部的组织系 统 ④推举产生了公认的革命领袖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 . . D.②③④ . • 答案:D 答案:
思考题二: 思考题二:
• 中国同盟会成立为什么标志着资产阶级 民主革命进入一个新阶段? 民主革命进入一个新阶段?
• 从组织上:分散的革命团体到统一政党领导 从组织上: • 从纲领上:形成完整的民主革命纲领三民主义 从纲领上: • 从武装上:分散起义到统一领导武装 从武装上:
选择题二
• 中国同盟会的成立标志着中国的资产阶级民主 革命进入一个新阶段, ( ) 革命进入一个新阶段,这主要是指 A.与保皇派论战 . B.积极发动人民群众参加革命 . C.资产阶级革命派开始形成 . D.革命有了统一领导和纲领 . 答案: 答案:D
选择题五
• 平均地权的方案①是反封建的土地纲领 平均地权的方案① ②本质上是资本主义的土地纲领 ③是 彻底的土地纲领 ④具有促进社会生产 发展的作用( ) 发展的作用 A.①②③ ①②③ B.①②④ ①②④ C.① ① D.②③④ ② ②③④ 答案: 答案: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