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默大师林语堂共40页文档
幽默大师林语堂
名人轶事幽默大师林语堂文/张素闻林语堂,福建龙溪(今漳州)人,原名和乐,后改玉堂,又改语堂,中国现代著名作家、学者、翻译家、语言学家,新道家代表人物。
林语堂的幽默,并不是单纯的搞笑,他的幽默,折射出他的机敏与睿智,同他深厚的文学修养和深刻的思想凝结而成的哲理密切相关。
一次,林语堂应邀参加一所学校的毕业典礼,在他前面有不少人做演讲,都讲的冗长乏味。
轮到他演讲时,时间已经过了正午,学生们已经开始不耐烦了。
林语堂走上讲台,开口就说:“绅士的演讲,应当像女孩子穿的裙子一样,愈短愈好。
”此言一出,全场哄堂大笑,听众们精神为之一振。
林语堂的这句幽默语,对那些“懒婆娘的裹脚布”似的演讲,提出了中肯的批评,紧紧抓住了听众的心理。
这句话就成为演讲界知名度极高的名言,广为流传,至今不衰。
林语堂曾经应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邀请,去做关于中国文化的演讲。
他在演讲中大谈中国文化的优越性,认为无论是衣食住行还是人生哲学,中国的都比西方的好。
美国学生既觉得耳目一新,又觉得颇为怀疑。
有一位女学生实在忍不住了,举手发言,问:“林博士,您好像是说,什么东西都是你们中国的最好,难道我们美国没有一样东西比得上中国的吗?”林语堂略加思考,乐呵呵的回答:“有的,你们美国的抽水马桶要比中国的好啊!”这机智的回答,引起满堂哄笑和议论。
林语堂在这里幽默的指出美国人追求物质享受的特点,是大实话,但似褒实贬,发人深思。
林语堂在演讲中善于讲一些幽默故事,讲得绘声绘色,妙趣横生。
有一次,他到一所大学去访友,校长得知名人林语堂来了,认为这是一次难得的机会,就临时请他给学生做演讲,林语堂很为难,无奈之下,就讲了一个笑话:古罗马时代,皇帝常派人将活人投到斗兽场中给野兽吃掉,皇帝就在活人撕心裂肺的喊叫中、在淋漓的鲜血中观赏取乐。
有一天,皇帝命令将一个人扔进斗兽场,让一头狮子去吃。
这人见了狮子,并不害怕,他走近狮子,在它耳边轻轻说了几句话,只见那狮子掉头就走,不吃他了。
林语堂-幽默是一种人生的态度.doc
林语堂:幽默是一种人生的态度-林语堂被尊称为“幽默大师”,他富有创造性地把英文的Humour音译为中文的幽默,从而使幽默一词在中国迅速流行开来。
对此功劳,林语堂表现得很谦虚,他在自己的《八十自叙》中说:“并不是因为我是第一流的幽默家,而是在我们这个假道学充斥而幽默则极为缺乏的国度里,我是第一个招呼大家注意幽默的重要的人罢了。
”关于“幽默”的定义,林语堂这样解释:“幽默是一种人生的观点,一种应付人生的方法。
幽默没有旁的,只是智慧之刀的一晃。
”林语堂不是为了人们发笑而去制造幽默,他的幽默更像是生活的一种调味品,不刻意,不做作,顺手拈来,水到渠成。
这样的幽默有别于讽刺、滑稽和诙谐,它从不把挖苦他人和世界当成笑料,而是处处洋溢着温馨的人文关怀。
林语堂式的温情幽默的源头,或许有几分先天遗传的因素。
林语堂的父亲林至诚是个善良的牧师,在乡村里布道。
有一次,林父在教堂里唾沫横飞地布道时,下面的信徒们对他的热情却反应得相当冷漠,男人们在椅子上打瞌睡,女人们在一旁肆无忌惮地聊天。
林父见此情景,并没有拍案大怒,而是表现出了其令人叫绝的幽默感,他在讲坛上向前弯了一下身子,说:“诸位姊妹如果说话的声音不这么大,这边的弟兄们可以睡得更安稳一点儿了。
”关于林式幽默,有许多经典的例子让人回味无穷。
有一次,林语堂应邀参加台北一个学校的毕业典礼,在他说话之前,许多冗长乏味的演讲已经让学生们昏昏欲睡。
林语堂作为特邀嘉宾上台压轴发言时,已经十一点半了,他站起来,只说了一句话:“绅士的讲演,应当像女人的裙子,越短越好。
”说完走下讲台,台下顿时掌声雷动,欢呼叫好。
还有一次,林语堂在美国的哥伦比亚大学讲演,在互动的时刻,一个女学生站起来质问他:“你老是批判我们美国,称赞你们中国。
难道我们美国就没有一样东西比你们中国强吗?”林语堂笑答:“有,你们美国的马桶就比中国的好!”林语堂还有一个着名的关于理想生活的语录:世界大同的理想生活,就是住在英国的乡村,屋子里安装有美国的水电煤气管子,有个中国厨子,有个日本太太,再有个法国的情人。
林语堂
百
辜鸿铭 冯友兰 梅贻琦 胡适 陈寅恪 梁漱溟
人
百
林语堂 傅斯年 马寅初 宋庆龄 陶行知 王国维 Nhomakorabea事
林语堂,福建龙溪(现 福建省漳州市平和县 坂仔镇)人。原名和乐, 后改玉堂,又改语堂。 笔名毛驴、宰予、岂青 等,中国当代著名学者、 文学家、语言学家。早 年留学国外,回国后在 北京大学等著名大学任 教,后定居台湾,一生 著述颇丰。
人生经历
求学经历:1912年入上海圣约翰大学,毕业后在清
华大学任教。1919年秋赴美哈佛大学文学系,1922年获 文学硕士学位,转赴德国入莱比锡大学,专攻语言学。 1923年获博士学位后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北京女 子师范大学教务长和英文系主任。1924年后,为《语 丝》主要撰稿人之一。1926年,到厦门大学任文学院 长,写杂文,并研究语言。1927年任外交部秘书。1932 年主编《论语》半月刊。1934年创办《人间世》。1935 年创办《宇宙风》,提倡“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 格凋”的小品文,成为论语派主要人物。1935年后, 在美国用英文写《吾国与吾民》《风声鹤唳》在法国 写《京华烟云》等文化著作和长篇小说。
人生经历
任教经历 1944年,曾一度回国到重庆讲学。1945年,赴新加 坡筹建南洋大学,任校长。1947年,任联合国教科 文组织美术与文学主任。1952年,在美国与人创办 《天风》杂志。1966年,定居台湾。1967年,受聘 为香港中文大学研究教授。1975年,被推举为国际 笔会副会长。1976年3月26日,去世于香港,四月 移灵台北,长眠于故居后园中,享年八十二岁。
两脚踏中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
“两脚踏中西文化,一心只做宇宙文章”,幽默诙 谐的自我评价,道出了林语堂的那种善对生命,宽 慈仁和的人生态度。林语堂以他所信奉的老庄之道, 去看待一切,保持着一分乐观,一份闲适,一份豁 达。他将古老而神秘的中国用自己独特的艺术化, 幽默化的语言去诠释,将一个活生生的中国展现给 西方,展现给世界。让世界了解中国,让世界看到 一个真实的中国。有多少双语作家如林语堂,可以 将中国的文化、中国的人性清晰淋漓的剖析给世人 看?
林语堂
林语堂所执教的课程从不举行考试,每到学期最后一节课时,林语堂 便端坐在讲台上,随手捡起学生的花名册一一唱名,念到名字的学生 依次站起来。这时,林语堂便如相面先生一般,细细把这个学生打量 一番,然后在成绩册上记上一个分数,这就是该生本学期的成绩了。 林语堂“相面打分”的故事堪称教育界的一大奇闻,并引起了一些老 师的模范
林语堂经常撰写文章,阐发幽默,林语堂及其同人积 极提倡幽默文学,主张文风“清淡”、“隽永”、 “甘美”,作品具有“性灵”、“闲适”的特一生都喜欢跟小孩子在一起,他认为孩子那种纯朴与天真才是 真正的人性,跟孩子在一起无忧无虑,让人忘记一切烦恼。到了晚年, 女儿们长大了,林语堂就和自己的外孙玩。林语堂还经常和外孙一起 出去钓鱼、捉螃蟹,在钓鱼时他有时会将妻子廖翠凤的指甲油涂到做 鱼饵的苍蝇翅膀上,他说这样苍蝇就有了笑容,不会因为即将被鱼儿 果腹而闷闷不乐了。家里聚餐的时候,林语堂也总是大家的开心果。 他吃猪脚的时候会故意让猪脚把自己的嘴唇粘住,然后利用嘴的张合 吐出很长的丝来。
人物评价
林语堂被称为幽默大师,他谈吐诙谐,热衷幽默。对 中国幽默文学的异军突起起了作用。他也一向以童心 未泯自况。他富有创造性地把英文的Humour音译为中 文的幽默,从而使幽默一词在中国迅速流行开来。
林语堂的幽默像是生活的一种调味品。林语堂抗战前 寓居上海近九年,并被谑称为“幽默大师”。林语堂 在自己的《八十自叙》中说:“并不是因为我是第一 流的幽默家,而是在我们这个假道学充斥而幽默则极 为缺乏的国度里,我是第一个招呼大家注意幽默的重 要的人罢了。”
个人生活
婚姻家庭
林语堂婚前曾有两位恋人,妻子廖翠凤是他的第三位恋人。育有三女,长女林凤如 (如 斯)、次女林玉如 (太乙)、小女儿林相如。 廖翠凤是鼓浪屿的首富廖家的二小姐。虽然廖翠凤的母亲认为林语堂家里太穷而有异议, 但廖翠凤还是坚决果断地和林语堂在1919年1月9日成婚。结婚后,他征得廖翠凤的同意, 将结婚证书烧掉了,他说“结婚证书只有离婚才用得上”。婚后不久,林语堂和廖翠凤到 美国哈佛大学留学,攻读硕士学位。 尽管婚后生活清贫,但林语堂认为,“只有苦中作乐的回忆,才是最甜蜜的回忆。”他认 为婚姻并不是以善变的爱情为基础的,而是爱情在婚姻中滋长,男女互补所造成的幸福, 是可以与日俱增的。林语堂夫妇在五十周年结婚纪念日时曾经表示他们“金玉缘”的秘诀 就是“给”与“受”。
林语堂资料
林语堂的散文创作
林语堂的文风有别于左翼作家所主张之战斗的 文风,而是站在高于现实处,以自由主义精神 写“热心冷眼看人间”的智慧文章。他的文章 虽也讲要直面人生,不过并不缀以惨淡的笔墨; 也讲改造国民性,但并不攻击任何对象,他以 观者的姿态把世间纷繁视为一出戏,书写其滑 稽可笑处,进而追求一种心灵的启悟,以达到 冲淡的心境为最上乘。他最终也没能听取鲁迅 关于不要把小品文当成“小摆设”的规劝 (参看鲁迅《小品文的危机》),坚持用散文 的笔调本色为文,从而广达自喜、独抒性灵。
林语堂的散文创作
纵观五四时期的散文作品,林语堂这种融 汇了东西方智慧的幽默情味,虽缺乏主流 文学的批判力度,却也拓展了现代散文的 审美维度,另辟蹊径,对当时、尤其是当 下的读者意义重大。
林语堂的小说创作
林语堂小说作为一种跨语言、跨文化、跨时空 的比较文学现象,体现出鲜明的承续与超越特 征,这种特征展现在“艺术家”、“世界”、 “读者”这种三元框架之中,透过“艺术家” 把握林语堂的文化边缘特征、自由主义知识分 子人格符号和人格滋养,透过“世界”把握林 语堂的性灵与表现中西合璧的审美世界观,透 过“读者”把握林语堂的文学追求和文化传播 策略,构成了“在场”地把握林语堂小说创作 和艺术成就的基础。
母语情深
1966年定居台湾开始,林语堂更是把听乡音当成了 他最大的欣慰和人林语堂墓 生享受。到了晚年他按闽南话语音写了一首五言诗, 甜美地回忆和描述家乡的民风民情:"乡情宰 (怎) 样好,让我说给你。民风还淳厚,原来是按尼 (如 此)。汉唐语如此,有的尚迷离。莫问东西晋,桃 源人不知。父老皆伯叔,村妪尽姑姨。地上香瓜熟, 枝上红荔枝。新笋园中剥,早起 (上)食谙糜 (粥)。胪脍莼羹好,呒值 (不比)水 (田)鸡 低 (甜)。查母 (女人)真正水 (美),郎郎 (人人)都秀媚。今天戴草笠,明日装入时。脱去 白花袍,后天又把锄。 (黄)昏倒的困 (睡), 击壤可吟诗。”
名人趣事快乐的林语堂
名人趣事快乐的林语堂林语堂是蜚声国际文坛的大作家、大学者、大翻译家,他性格幽默诙谐,妙语连珠,他一生趣事很多,下面选录数则,供大家欣赏。
首译“幽默”英文中“Humor”一词进入中国之后有多种译法,有的是音译,有的是意译,有的是音译加意译。
1906年,著名学者王国维曾在《屈子文学之精神》一文中首次将“Humor”一词译为“欧穆亚”,此后又有李青崖译为“语妙”;陈望道译为“油滑”;易培基译为“优骂”;唐桐侯译为“谐稽”。
林语堂却将它译为“幽默”,并在《晨报副刊》上连续撰文,说明定“幽默”为“Humor”汉译名的缘由。
他认为幽默与粗鄙显露的笑话不同,幽默中所含的谐趣越幽隐、越静默,读起来就会越美妙。
为了使“幽默”这个译名更加普及,他还在《论语》上与李青崖开展“幽默”与“语妙”的讨论。
最后,林语堂的译法流行于世,沿用至今。
林语堂也因一生倡导幽默而被称为“幽默大师”。
妙用王勃名句1934年,林语堂、胡秋原、郁达夫及其夫人王映霞同游杭州西湖。
夕阳西下时,郁达夫眼见天边的红霞,顿时想起《滕王阁序》,脱口吟道:“落霞与孤鹜齐飞。
”胡秋原笑着补吟道:“映霞与孤鹜齐飞。
”林语堂随即接上一句:“秋原共长天一色。
”两人妙用王勃名句,将名字“映霞”、“秋原”嵌在其中。
随手拈来,情趣盎然,真不愧是文人本色。
出卖《吾国与吾民》1935年,林语堂在美国出版了《吾国与吾民》一书,被看作是关于中国人与中国文化的经典著作,在当时颇为畅销,在畅销书排行榜上久居不下。
有一次,林语堂去美国的一家夜总会。
交谈中,有个美国绅士见他身穿长袍,口里衔着烟斗,误认为他是唐人街的洗衣店老板,随口问他开什么店。
林语堂十分生气,说:“我是林语堂。
”不料,对方毫无反应,仍追问道:“那么你做点儿什么买卖?”林语堂见对方对自己一无所知,就幽默地答道:“我出卖《吾国与吾民》。
”“林语堂”是人还是马巴西有一个贵妇,在听了林语堂的演讲,看了他的《吾国与吾民》之后,对他佩服得五体投地。
名人智辩 林语堂的妙才演讲
名人智辩林语堂的妙才演讲----WORD文档,下载后可编辑修改----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范本,欢迎您借鉴参考阅读和下载,侵删。
您的努力学习是为了更美好的未来!林语堂的妙才演讲幽默大师林语堂对演讲特别重视。
首先,他认为演讲,尤其是对群众演讲,必须像女孩子穿的迷你裙一样,越短越好。
其次,他认为,一篇成功的演讲,必须在事前有充分的准备,但在演讲时又让人觉察不到有准备的功夫。
因此,林语堂最反对令人措手不及的临时演讲。
有一次,林语堂到一所大学参观。
参观之后,校长陪同他到大餐厅和同学们共进午餐,校长深感机会难逢,临时请他对学生讲几句话。
林语堂十分为难却又推无可推,于是即景生情地讲了一个笑话。
他说:“罗马时代,皇帝残害人民,时常把人投到斗兽场中,活生生地被野兽吃掉,这实在是一种残忍不堪的事。
有一次,皇帝又把一个人投进斗兽场里,让狮子去吃。
岂料此人浑身是胆,只见他慢腾腾地走到狮子身旁,在它耳边讲了几句话,那狮子掉头就走,并不吃他。
皇帝看在眼里,备感诧异,于是再放一只老虎进去,那人依然无所畏惧地走近老虎身旁,同样和它耳语一番,那只老虎也悄悄走开了,照旧不吃他。
皇帝百思不解,就把那人叫出来盘问:‘你到底对狮子和老虎说了些什么,竟使它们不吃你而掉头就走呢?'那人答道:‘简单得很,我只是提醒它们,吃我很容易,不过吃了以后,你得演讲一番。
'”讲罢,博得满堂喝彩,然而,那位校长却被弄得啼笑皆非,显得十分尴尬。
另有一次,纽约某林氏宗亲会邀请林语堂演讲,希望借此宣扬林氏祖先的光荣事迹。
他深知这种演讲是背儿媳过河----费力不讨好。
因为不说些称颂祖先的话,同宗会大失所望;倘若过于吹嘘,又有失学人风范。
于是他认真思索,策划了一篇短小精悍的讲稿。
他说:“我们姓林的始祖,据说有商朝的比干丞相,这在《封神榜》里提到过;英勇的有《水浒传》里的林冲;旅行家有《镜花缘》里的林之洋;才女有《红楼梦》里的林黛玉。
此外,还有美国大总统林肯,独自驾机飞越大西洋的林白,可谓人才辈出。
林语堂_讲台上的幽默大师
! 一 " 考 试 绝 活 #$ ## 相 面 打 分% 林语堂有一 种 绝 活 "就 是 #相 面打分 $% 他 的 英 文 课 从 不 举 行 任 何形式的考试 % 每 当 学 期 结 束 前 " 要评定学生的成 绩 了 " 他 便 坐 在 讲 台上 " 拿一本学生名 册 " 轮 流 唱 名 " 唱到的学生依次 站 起 " 他 则 像 一 个 相面先生一样 " 略 为 朝 站 起 的 学 生 一相 " 就定下分 数 % 难 得 有 几 位 他 吃 不 准 "心 中 没 十 分 把 握 "便 请 他 们 到 讲 台 前 "略 为 谈 上 几 句 "他 便 测知端详 " 然后定分 % 他 说 &# 倘 使 我 只 在 大 学 讲 堂 演讲 " 一班 !" 个 学 生 " 多 半 见 面 而 不 知 名 "少 半 连 面 都 认 不 得 "到 了 学 期 终 叫 我 出 #$ 个 考 题 给 他 们 考 " 而凭这 #$ 个 考 题 " 定 他 们 及 格 不及格 " 打死我我也不肯 % $ 于是他 反其道而行之 % 他 的 记 性 特 好 " 一 个 班 的 学 生 "几 节 课 下 来 "他 便 能 直呼其名了 % 他在课堂上总是随时 指认学生起立回 答 问 题 " 未 及 学 期 结束 " 每位学生 的 学 力 和 程 度 " 他 已有了一个清晰 的 轮 廓 和 印 象 了 " 这就是他敢于 # 相面 打 分 $ 的 秘 诀 % 据他的学生们回忆 " 林 语 堂 # 相 面 $ 打 下 的 分 数 "其 公 正 程 度 "远 超 过 一般以笔试命题 计 分 的 方 法 " 同 学 们心中无不服贴 % ! 二 " 天 生 口 才& && 把 讲 台 变 舞台 林语堂从小便有了登上讲台 的愿望 % 很小的时候有人问他长大 之后要入哪一种行业" 他的回答 是 &一 ’做 一 个 英 文 教 员 (二 ’做 一 个 物 理 教 员 (三’开 一 个 #辩 论 商 店 $% 所谓开一个 # 辩 论 商 店 $ 是 漳 州当地的一种说 法 " 而 不 是 指 一 个 真正的行业% 通常说你开一个商 店 " 参加论战的一边 " 向 对 方 挑 战 " 像称一件白东西 为 黑 " 或 称 一 件 黑 东 西 为 白 "这 样 向 人 挑 战 "同 人 辩 论 % 林语堂从小 便 以 辩 才 著 称 " 兄 弟姊妹们都称他 为 # 论 争 顾 客 $" 退 避三舍 % 林语堂的口才在读大学的时 候终于发展成熟 % 在上海圣约翰大 学读二年级的时 候 " 他 领 导 了 一 支 讲演队参加比赛 " 击 败 了 不 少 对 手 而获银杯 % 他登 台 领 奖 " 令 全 校 轰 动% 那一次他一人独得了三种奖 章 " 还有讲演队的银杯 % 大学毕 业 以 后 " 他 便 赴 清 华 担 任了一个地位并 不 高 的 英 文 教 员 % 教了三年 " 获得 一 份 赴 美 半 官 费 奖 学金 %#%&’ 年回国 " 又在北京大学 ’ 厦门大学等校教 书 近 四 年 " 此 后 " 他便没有在大学担任专席 % 东吴大 学 等 处 "也 不 过 是 兼 兼 课 "打 打 擦 边球而已 % 算起 来 " 林 语 堂 活 跃 在 大学的讲台上 " 总 共 不 过 七 八 年 时 间 % 然而 " 林语 堂 并 未 从 讲 台 上 退 出 " 相反 " 讲台是他 热 恋 的 战 场 ’ 陶 醉的舞台 " 讲演 贯 穿 了 他 的 一 生 " 也 记 下 了 关 于 #幽 默 大 师 $的 无 数 的笑话 % 在巴西 的 一 个 集 会 上 演 讲 " 他 说了一个轰动世界的玩笑话% 他 说 &# 世界大同的理 想 生 活 " 就 是 住 在英国的乡村 " 屋 子 里 安 装 有 美 国 的水电煤气管子 " 有 个 中 国 厨 子 " 有个日本太太 )!$ 林语堂 是 一 位 杰 出 的 演 讲 家 " 也是一位杰出的美食家 % 他自诩为 * 伊壁鸠鲁派的 信 徒 $" 极 喜 饕 餮 而 食 % 他虽然喜爱 演 讲 " 但 碰 到 饭 后 被人拉去作临时 演 讲 " 则 是 深 恶 痛 绝 % 有一次他真 的 遇 到 了 这 种 事 " 饭是吃了 " 盛情邀讲 话 " 推 无 可 推 " 只得作一次无可 奈 何 的 临 时 演 讲 % 他说 " 诸位 " 我讲一 个 小 笑 话 " 助 助 消化 % 古罗马时 代 " 皇 帝 常 指 派 手 下将活人投到斗兽场中给野兽吃 掉 " 他就在撕吃 活 人 的 撕 心 裂 肺 的 喊叫中和淋漓的鲜血中观赏 % 有一 天" 皇帝命令将一个人关进斗兽 场 " 让一头狮子 去 吃 % 这 人 见 了 狮 子 " 并不害怕 % 他走近狮子 " 在它耳 边轻轻说了几句 话 " 只 见 那 狮 子 掉 果
智慧圆熟的幽默大师
智慧圆熟的幽默大师智慧圆熟的幽默大师——林语堂一提起林语堂,首先进入我们脑海的便是“幽默大师”这个称号。
林语堂的名字总是与幽默联系在一起的。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林语堂首先提出把英文humour译成“幽默”,可谓是将幽默引入中国的功臣,开创了一个影响颇大的幽默散文流派。
他从文学艺术的内部规律来探求幽默,把幽默当作是“人生的一部分”,“一种应付生活的方式”,追求的是一种生活的幽默化,艺术的幽默化。
在林语堂的幽默随笔中,运用戏谑,委婉的语言,保留着未泯的童心童趣,行文自然,不拘章法,符合现代人的审美情趣;同时,丰富的人生阅历和复杂的现实斗争又使他的文章具有一种成熟之美,恰似一种风平浪静后老舵手的欢笑与谈论,散发着智慧光芒。
1.亲切闲谈的娓语式笔调。
林语堂对于散文艺术是有自己独特的艺术追求的,称“我所要搜集的理想散文,乃得语言自然节奏之散文,如在风雨之夕围炉谈天,善拉扯,带情感,亦庄亦谐,深入浅出,如与高僧谈禅,如与名士谈心,似连贯而未尝有痕迹,似散漫而未尝无伏线,欲罢不能,欲删不得,读其文如闻其声,听其语如见其人。
此是吾所谓理想散文”。
在这种独特的艺术追求下面,亲切闲适的娓语式笔调成为林语堂散文的鲜明特色。
在《写作的艺术》一文中称“作者与读者之关系不应如庄严之塾师对其生徒,而应如亲熟故交,如是文章始能亲切有味”。
“有价值的文学,也即是诚实的文学,就是用笔说话而已”。
林语堂的随笔,用笔从容不迫,娓娓道来,如叙家常,闲适亲切。
据说“林语堂生性憨直,浑朴天真,假令生在美国,不但文学上可以成功,就是从事事业,也可以睥睨一世,气吞小罗斯福之流”。
[39]所以行文更加洒脱自然,无所拘羁。
如《冬至之晨杀人记》,写自己在圣诞节早晨遇到的一件事。
因是圣诞节,本总偷懒闲坐,但终于还是坐下来写作以应付催稿,不料竟有陌生人来访,真觉得是“不速之客”。
如果一般粗人,三两句也可以打发走了,但来客却是文人学者,其中寒暄礼让、绕弯子、说废话就免不了的了。
幽默何以成小品——以林语堂小品为例(一)
幽默何以成小品——以林语堂小品为例(一)【内容提要】幽默作为一种文化,因林语堂等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倡导广为人知,对小品文的文学实践,体现了“五四”后一部分文化精英于集体主义甚嚣尘上的时代坚守个性启蒙立场的话语策略。
林语堂等人所说的小品文,突出了它在文体风格上的独特性,同时又强调小品文是针对“大品文”而表现出的特立独行的姿态。
在文学史叙述中,幽默似乎与林语堂和小品文是合而为一的。
“三十年代前期,文坛上曾风行过幽默小品与闲适小品,活跃了散文创作,拓宽了散文文体探索的路子,是现代散文发展史上的引人注目的现象。
推动这一风气的是后来被称为“幽默大师”的林语堂……”①“林语堂以《论语》而传,《论语》呢,也以林语堂而传……一般人总把‘《论语》——幽默——林语堂’看作三位一体的”②。
但是,注意林语堂自己对幽默和小品文的说法,会发现这两者的关系并非如此紧密,或者说幽默和小品文不是一个范畴中的概念。
幽默并不是小品文的“专利”,正如有不幽默的小品文一样,也有幽默的非小品文。
即以林语堂本人的创作而言,他的《中国人》一书就被赛珍珠评价为“它写得骄傲,写得美妙,既严肃又欢快,对古今中国都能给予正确的理解和评价”③。
可以说幽默是一种文化而小品文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能够将这种文化体现出来并实现他改造国民性理想的文学载体。
林语堂并不奢望全部人类精神世界都能具备幽默精神,成为自由的空间,因为人们的生活已被各种各样的物质追求占据,精神空间太逼仄了,他只希冀在生活中能够留有一片精神上的空地,让挤压在逼仄空间里的人性得以舒展。
而文学就是这样的“精神空地”。
且不说在《幽默杂话》中明确地表示“只有一样我须声明的,就是我是绝对不会做幽默文的人。
若有人问我何不以身作则,我只能回答:幽默之事不能勉强的”④。
这就说明幽默最初并不是林语堂擅长的文学风格,起码在20世纪20年代他更多采用直言无晦酣畅淋漓的表达。
在1928年他自己编定的《翦拂集》中就并未收进写于1924年的《征译散文并提倡幽默》和《幽默杂话》,而是津津乐道于“天安门前的大会,五光十色旗帜的飘扬,眉宇扬扬的男女青年面目,西长安街揭竽抛瓦的巷战,哈达门大街赤足冒雨的游行,这是何等的悲壮!国务院前哔剥的枪声,东四牌楼沿途的血迹,各医院的奔走舁尸,北大第三院的追悼大会,这是何等的激昂”⑤!这些并不刻意幽默的文字被林语堂作为最值得珍惜的精神肖像而保留了下来,而且这种蛮性终其一生影响着他的为人处世。
论林语堂的“幽默”
论林语堂的“幽默”论林语堂的“幽默”内容提要: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林语堂最先提出把英文homou 译成“幽默”,于三十年代提倡幽默,并在自己的散文创作中加以实践,与周作人南北呼应,形成一个影响颇深远的“闲适幽默”散文流派。
林语堂是对幽默的探讨与创建是对中国文化的一大贡献。
关键词:林语堂幽默观幽默所具备的因素影响林语堂被人称作“幽默大师”,主要是因为他的随笔创作,林语堂随笔写作中的的幽默乃一家之长,他不会用笑话引人发笑,而是在生活中捕捉有幽默感的事物透出哲理,并使人会心一笑。
如在《粘指民族》里,为了揭露国民党史官僚搜刮民脂民膏的丑行,他用“粘性液质“这一貌似荒诞事实的渲染营造出幽默的意境和氛围。
当然,我更喜欢他生活气息浓郁的幽默风格,如《我怎样买牙刷》、《冬至之晨杀人记》等,读来令人哑然失笑,妙趣横生。
林语堂精通中、英文,学贯中西,广闻博见。
他最先引进幽默一词,在文章中也极力主张幽默,有了丰富的文化蕴,所以在《论幽默》、《论孔子的幽默》、《论解嘲》等文章中旁征博引,精彩的例证是信手拈来,随处可见。
林语堂是第一个将英文humor译为幽默的人。
1924年5月23日,林语堂在《晨报副刊》上攥文《征译散文并提倡幽默》,首次在中国文坛引进了幽默这一概念。
之后,他又写了《幽默杂话》,进一步从文学风格,审美心态,人生倾向等方面阐述了幽默在社会与文学中的作用。
林语堂在文章中指出:“素来中国人富于…诙摹?而于文学上不知道运用他及欣赏他,于是…正经话?与…笑话?遂截然不胫而走:正经话太正经,不正经话太无体。
”因此,“我们应该提倡在高谈学理的书或大主笔的社论中不妨夹些不关紧要的玩意的话,以免生活太枯燥无聊。
”在这里,林语堂是把幽默作为当时的文学创作或文章中欠缺的一种美学要素来提倡的,这是颇有积极意义的,很快就得到了鲁迅的呼应1932年,当林语堂创办并主编《论语》杂志后,则进一步在理论与创作实践两个方面大力提倡“幽默文学”从而使幽默文学成了一股颇有影响,创作队伍颇为壮观的文学思潮。
孔子的幽默林语堂
孔子的幽默林语堂孔子的幽默文/林语堂孔子自然是幽默的。
《论语》一书,有很多他的幽默语,因为他脚踏实地,说很多入情入理的话。
可惜前人理学气太厚,不曾懂得。
他十四年间,游于宋、卫、陈、蔡之间,不如意事,十居八九,总是泰然处之。
他有伤世感时的话,在鲁国碰了季桓子、阳货这些人,想到晋国去,又去不成,到了黄河岸上,而有水哉水哉之叹。
桓魋一类人,想要害他,孔子“恒其如予何”的话,虽然表示自信力甚强,总也是自得自适君子不忧不惧的一种气派。
为什么他在陈、蔡、汝、颖之间,住得特别久,我就不得而知了。
他那安详自适的态度,最明显的例子,是在陈绝粮一段。
门人都已出怨言了,孔子独弦歌不衰,不改那种安详幽默的态度。
他三次问门人:“我们一班人,不三不四,非牛非虎,流落到这田地,为什么呢!”这是我所最爱的一段,也是使我们最佩服孔子的一段。
有一次,孔子与门人相失于路上。
后来有人在东门找到孔子,说他的相貌,并说他像一条“丧家犬”。
孔子听见说:“别的我不知道。
至于像一条丧家狗,倒有点。
”须知孔子是最近人情的,他是恭而安,威而不猛,并不是道貌岸然,冷酷拒人于千里之外,但是到了程朱诸宋儒的手中,孔子的面目就改了。
以道学面孔论孔子,必失了孔子原来的面目。
仿佛说,常人所为,圣人必不敢为。
殊不知道学宋儒所不敢为,孔子偏偏敢为。
如孺悲欲见孔子,孔子假托病不见,或使门房告诉来客说不在家。
这也就够了,何以在孺悲犹在门口之时,故意取瑟而歌,使之闻之,这不是太恶作剧吗?这就是活泼泼的孔丘。
但这一节,道学家就难以为解释。
朱熹犹能了解,这是孔子深恶而痛绝乡愿的表示。
到了崔东壁(述)便不行了。
有人盛赞崔东壁的“洙泗考信录”,我读起来,就觉得赞道之心有余,而考证的标准太差。
他以为这段必是后人所附会,圣人必不出此。
这种看法,离了现代人传记文学的功夫(若Lytton.Strochey“维多利亚女王传”那种体会人情的看法),离得太远了。
凡遇到孔子活泼泼所为示能完全与道不定时想符合,或言宋儒之所不敢言(“老而不死是为贼”),或为宋儒之所不敢为(“举杖叩其胫”,“取瑟而歌,使之闻之”),崔东壁就断定是“圣人必不如此”,而斥为伪作,或后人附会。
林语堂幽默大师的生活艺术
林语堂幽默大师的生活艺术他是中国现代著名学者、文学家、语言学家和发明家,他曾三度获得诺贝尔奖的提名。
他是“两脚踏东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的文化名人,他熟读东西文化,是第一位以英文书写扬名海外的中国作家。
他把“幽默”一词引入中国文化,并用其一生诠释了这个词的含义。
他是一代文豪,他是幽默大师——林语堂。
除了大文豪的身份外,林语堂还是一位发明家,他一生拥有若干项小发明并且大多获得专利,其中比较出名的是一款可以挤出牙膏的牙刷,还有最著名的“明快中文打字机”,这项伟大的发明可谓挑战了当时西方技术的垄断,推动了中国汉字的蓬勃发展。
据悉,林语堂早年的时候就立志发明“中文打字机”,但由于当时汉字符号的不完善,使得这项工作困难重重,许多人都抱着质疑的态度觉得这项发明完成不了。
林语堂没有放弃,他花了数十年的时间苦心钻研,倾尽家产研发和购买设备。
在他的坚持不懈地尝试下,“明快中文打字机”成功问世,但林语堂也因此负债累累,生活愈加陷入贫困。
可以说这是林语堂这一生做的最大的一次投资,他花了整整一个十年,花光了全部家产,也用尽了全部的精力,但最后这项发明却没有给他带来太多的金钱和荣誉。
因为当时境况和资金缺乏的缘故,这项发明没有办法大量生产,后来也就渐渐退出了大众的视野。
从长远的角度看,林语堂的这项发明确实推动了中国技术的发展,但如果我们把目光聚焦到林语堂,却不见得这是一次成功的投资,甚至我们会替他感到不值。
为了一个“不确定的理想”,可以义无反顾丢弃现在安稳的生活,甘于堕入贫困。
这种勇气和抱负值得我们钦佩和赞赏,这也是林语堂先生注定不平凡的原因。
放至今天,试问有多少人能像林语堂那样为了事业和理想放弃安逸稳定的现在?因为对未来的不确定,所以我们总是对梦想望而却步,徘徊不定。
于是一如既往地过着平凡枯燥的生活,踏着循环往复的步调,继续无聊的人生。
“你厌恶危险,害怕坠入厄运深渊,会输掉一切,所以你小心翼翼地前行,以为拥有了貌似圆满的人生。
林语堂:和草木为友被称“幽默大师”
林语堂:和草木为友被称“幽默大师”1976年3月,中国现代作家林语堂病逝于香港。
林语堂,1895年10月10日生,福建龙溪人,1916年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1919年去美国哈弗大学留学,后又到德国留学,1923年获博士学位后归国。
相继任北大学、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夏门大学教授,并为《语丝)刊撰稿。
1954年新加坡南洋大学校长,1966年定居台湾,1967年任香港大学研究教授,主持编写词典。
林语堂著作有《语言学论丛》、《逃向自由城》、《语堂文集》、(大荒集》,长篇小说《京华烟云》、《朱门》、《远景》,《红牡丹》、《赖柏英》等。
《活的艺术》:和草木为友让我和草木为友,和土壤相亲,我便已觉得心满意足。
我的灵魂很舒服地在泥土里蠕动,觉得很快乐。
当一个人优闲陶醉于土地上时,他的心灵似乎那么轻松,好像是在天堂一般。
事实上,他那六尺之躯,何尝离开土壤一寸一分呢?一林语堂《生活的艺术》《生活的艺术》是林语堂影响最大的著作,此书全方位地阐述了他本人“思想和生活所得的经验”他怀着一颗仁慈之心引领着人们,以旷达的态度去面对现实,以淡漠之心去对待名利,以火热情感去拥抱生活。
就此书在美国重印40多次,并被译成英、法、意、荷等文字,成为欧美各阶层的“枕上书”。
林语堂自己一生的全部生活,不仅患实地践行了自己的思想观点,也充分展示了他对待生活的智慧和艺术,因而他本人一生及整个家庭都充满了快乐和幸福。
可见林语堂不仅是一个学贯中西、成就卓越的著名大师,也是一个可敬、可亲,可爱的血肉、情感丰富的“人”。
林语堂的妻子廖翠凤是在不嫌贫穷、不顾家人反对的情况下与他结婚的。
婚后二人即把结婚证书烧掉,表示了永远相爱、白头到老的决心。
对于美女,他的态度是,“美色当前,欣赏一番,幽他一默,亦不讳其所好,惟不及乱耳”。
《一夕话》:不可无幽默没有幽默滋润的国民,其文化必日趋虛伪,生活必日趋欺诈,思想必日趋迁腐,文学必日趋平枯,而人的心灵必日趋顽固。
——林语堂《一夕话》第一个将英文单词“humour”译成中文的是王国维,翻译为“欧穆亚”,此后,“humour”出现多种译法,林语堂译为“幽默”,最终是林语堂译法普及开来,他也被称作“幽默大师”。
林语堂《论幽默》
林语堂《论幽默》幽默本是人生之一部分,所以一国的文化,到了相当程度,必有幽默的文学出现。
人之智慧已启,对付各种问题之外,尚有余力,从容出之,遂有幽默——或者一旦聪明起来,对人之智慧本身发生疑惑,处处发见人类的愚笨、矛盾、偏执、自大,幽默也就跟着出现。
如波斯之天文学家诗人荷麦卡奄姆,便是这一类的。
“三百篇”中《唐风》之无名作者,在他或她感觉人生之空泛而唱“子有车马,弗驰弗驱,宛其死矣,他人是愉”之时,也已露出幽默的态度了。
因为幽默只是一种从容不迫达观态度,《郑风》“子不我思,岂无他人”的女子,也含有幽默的意味。
到第一等头脑如庄生出现,遂有纵横议论捭阖人世之幽默思想及幽默文章,所以庄生可称为中国之幽默始祖。
太史公称庄生滑稽,便是此意,或索性追源于老子,也无不可。
战国之纵横家如鬼谷子、淳于髡之流,也具有滑稽雄辩之才。
这时中国之文化及精神生活,确乎是精力饱满,放出异彩,九流百家,相继而起,如满庭春色,奇花异卉,各不相模,而能自出奇态以争妍。
人之智慧在这种自由空气之中,各抒性灵,发扬光大。
人之思想也各走各的路,格物穷理各逞其奇,奇则变,变则通。
故毫无酸腐气象。
在这种空气之中,自然有谨愿与超脱二派,杀身成仁,临危不惧,如墨翟之徒,或是儒冠儒服,一味做官,如孔丘之徒,这是谨愿派。
拔一毛以救天下而不为,如杨朱之徒,或是敝屣仁义,绝圣弃智,看穿一切如老庄之徒,这是超脱派。
有了超脱派,幽默自然出现了。
超脱派的言论是放肆的,笔锋是犀利的,文章是远大渊放不顾细谨的。
孜孜为利及孜孜为义的人,在超脱派看来,只觉得好笑而已。
儒家斤斤拘执棺椁之厚薄尺寸,守丧之期限年月,当不起庄生的一声狂笑,于是儒与道在中国思想史上成了两大势力,代表道学派与幽默派。
后来因为儒家有“尊王”之说,为帝王所利用,或者儒者与君王互相利用,压迫思想,而造成一统局面,天下腐儒遂出。
然而幽默到底是一种人生观,一种对人生的批评,不能因君王道统之压迫,遂归消灭。
向大师学幽默
向大师学幽默作者:李惠玲来源:《七彩语文·高年级》2012年第20期凡善于幽默的人,其谐趣必愈幽隐;而善于鉴赏幽默的人,其欣赏尤在于内心静默的理会,大有不可与外人道之滋味。
——林语堂幽默,能让我们的生活变得轻松,能让我们的交际变得愉悦。
今天,我们就向“幽默大师”——林语堂学点幽默。
走近大师林语堂:现代著名文学家,美国哈佛大学文学硕士;曾任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教授,厦门大学文学院长。
他的文学创作及演讲,都具有幽默的特点。
他被人们称为“幽默大师”。
“诸君请吃我的长生果。
”林语堂有次在当时的东吴大学法学院讲课,登上讲台后,便不慌不忙地打开皮包,里面竟是一包带壳花生。
他把花生分给学生享用,然后说:“吃花生必吃带壳的,一切味道与风趣,全在剥壳。
剥壳愈有劲,花生米愈有味道。
”同学们饶有兴味地边剥边吃边听,他继续说:“花生又叫长生果。
诸君请吃我的长生果,祝诸君长生不老!我讲课从不点名,诸位吃了长生果多长记性,不要逃学,则幸甚!幸甚!”【赏析】瞧,林先生独特的行为,别具创意的话语,一下子就拉近了师生的距离,把美好的祝愿、合理的要求都包含其中了,妙吧!【感悟】幽默的行为,独特的风采“我们林氏家族可说是人才辈出,光宗耀祖哇!”林先生上课很幽默,演讲也很幽默。
有一次,纽约林氏宗亲会请他演讲,希望借此宣扬林氏祖先。
这种演讲,不夸赞祖先吧,同宗会失望;过于吹嘘吧,又失学者风范,该怎么讲呢?来听——我们姓林的始祖,据说是商朝的比干,这在《封神榜》里提到过……英勇无敌的林氏祖先,有《水浒传》里的林冲……姓林的旅行家、航海家有《镜花缘》里的林之洋……诗人、才女有《红楼梦》里的林黛玉……我们林氏家族可说是人才辈出,光宗耀祖哇!【赏析】这段演说一结束,台下的各宗亲都雀跃万分。
其实,仔细体味就能看出,演讲中谈到的人物大都是文学作品中虚构的,林先生这么说既没有对本姓祖先进行吹嘘,又满足了诸宗亲的要求,还能发人深思,绝吧!【感悟】幽默的话语,非凡的智慧“吃了以后你得开口说话,要作演讲的。
讲台上的幽默大师
讲台上的幽默大师讲台上的幽默大师上传: 陈九秀更新时间:2013-8-6 20:07:48讲台上的幽默大师郭济舫第一节课——请吃长生果林语堂在东吴大学法学院兼英文课的时候,开学第一天,上课钟打了好一会儿他还没有来,学生引颈翘首,望眼欲穿。
林先生终于来了,而且夹了一个皮包。
皮包里的东西装得鼓鼓的,快把皮包撑破了。
学生们满以为林先生带了一包有关讲课的资料,兴许他是为找资料而弄得迟到了。
谁知道,他登上讲台后,不慌不忙地打开皮包,只见里面竟是满满一包带壳的花生。
他将花生分送给学生享用,课堂变成了茶馆。
但学生们并不敢真的吃,只是望着他,不知他葫芦里卖的到底是什么药。
林先生开始讲课,操一口简洁流畅的英语,开宗明义,大讲其吃花生之道。
他说:“吃花生必吃带壳的,一切味道与风趣,全在剥壳。
剥壳愈有劲,花生米愈有味道。
”说到这里,他将话锋一转,说道:“花生米又叫长生果。
诸君第一天上课,请吃我的长生果。
祝诸君长生不老!以后我上课不点名,愿诸君吃了长生果,更有长学生们哄堂大笑。
林语堂微笑着招呼学生:“请吃!请吃!”教室里响起了剥花生壳的声音。
林语堂宣布下课,夹起皮包飘然而去。
林语堂痛恨上课点名,但他的学生却从不缺课,不像其他课,老师点名后,居然还有人乘机溜课。
他上课时,教室里总是挤得满满的,座无虚席,甚至连别班别校的学生,也往往会赶来旁听。
一则因为他的名气响,他编了《开明英文读本》和《开明英文文法》等,俨然是一位英语教学的权威专家。
再则他的课讲得确实有水平,德国莱比锡大学毕业的语言学博士算是货真价实的。
学生来不来,悉听尊便;上课讲什么,怎样讲,则悉听林语堂之便了。
他从不要求学生死记硬背,上课用的课本也不固定,大多是从报章杂志上选来的,谓之《新闻文选》,生动有趣,实用易懂。
他也不逐句讲解,而是挑几个似同而异的单词比较。
比如他举中文的“笑”为例,引出英文的“大笑”、“微笑”、“假笑”、“痴笑”、“苦笑”等以作比较。
学生触类旁通,受益无穷,大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