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虫的植物教学设计
冀美版美术二年级下册《17.吃虫子的植物》教学设计1

冀美版美术二年级下册《17.吃虫子的植物》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冀美版美术二年级下册《17.吃虫子的植物》是一节关于介绍自然界中独特的吃虫植物的美术课程。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和简单的文字描述,使学生了解吃虫植物的特点以及它们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教材内容丰富,贴近学生的生活,能够激发学生对自然界生物的兴趣和好奇心。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他们喜欢观察和探索周围的世界。
通过对吃虫植物的学习,学生可以拓宽视野,了解自然界生物的多样性和独特性。
同时,学生对美术课程有较高的兴趣,通过观察、描绘吃虫植物,可以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和绘画技巧。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吃虫植物的特点和种类,学会观察和描绘吃虫植物。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讨论、绘画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察能力和绘画技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自然界生物的兴趣和好奇心,提高他们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了解吃虫植物的特点和种类,学会观察和描绘吃虫植物。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观察吃虫植物的细节,并运用绘画技巧进行表现。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实物等创设情境,引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观察教学法:引导学生观察吃虫植物的图片,培养学生观察和描绘的能力。
3.讨论教学法:分组讨论吃虫植物的特点和种类,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交流能力。
4.绘画教学法:指导学生运用绘画技巧描绘吃虫植物,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绘画水平。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吃虫植物的图片、实物或视频资料,绘画工具,投影仪等。
2.学具:学生绘画用的纸张、颜料、画笔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或实物展示吃虫植物,引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引导学生观察吃虫植物的外观特点,如形状、颜色等。
2.呈现(10分钟)呈现吃虫植物的图片或视频资料,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吃虫植物的特点和种类。
同时,引导学生关注吃虫植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四年级语文下册《吃虫的植物》教案

四年级语文下册《吃虫的植物》精选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认读和理解文中生字词。
学生能够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学生能够掌握文章中介绍的吃虫植物的特点和作用。
1.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学生通过观察图片、举例说明等方式,培养观察和思考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培养对自然界的兴趣和好奇心,增强对科学知识的渴望。
学生树立正确的自然观,关注生态环境的保护。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概述:《吃虫的植物》是一篇科普文章,介绍了吃虫植物的特点、种类和作用。
文章通过举例说明了吃虫植物如何捕捉和消化昆虫,以及它们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性。
2.2 生字词学习:学生自主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词,通过查字典、组词等方式巩固记忆。
教师选取重点生字词进行讲解,确保学生正确理解词义。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新课:教师通过展示吃虫植物的图片,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
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植物是如何吃虫的。
3.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
学生合作探讨,交流对吃虫植物的特点和作用的理解。
3.3 课堂讲解:教师针对学生的自主学习情况,进行讲解和解答疑问。
教师通过举例说明,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吃虫植物的捕食过程。
3.4 练习与巩固:学生进行阅读理解练习,回答关于课文的问题。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讨论吃虫植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第四章:作业布置学生回家后,阅读更多关于吃虫植物的科普文章,增加对这一主题的了解。
第五章:教学评价教师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阅读理解练习的成绩,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
教师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出问题和解答疑问,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教师关注学生对吃虫植物的认识和关注程度,以及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的培养。
第六章:教学拓展6.1 科普知识分享:教师介绍一些特殊的吃虫植物,如瓶子草、捕蝇草等,并展示它们的图片。
吃虫的植物教案教学设计

吃虫的植物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生物学》教材第七章第五节,详细内容主要围绕“吃虫的植物”这一主题展开。
重点介绍捕蝇草、瓶子草、狸藻等食虫植物的形态结构、生活习性及捕食机制。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和掌握食虫植物的基本特征、捕食机制及其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生物学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增强学生对自然环境的保护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重点:食虫植物的形态结构、生活习性和捕食机制。
教学难点:食虫植物的捕食机制及其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捕蝇草、瓶子草、狸藻等食虫植物实物或图片,多媒体课件。
学具: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镊子、放大镜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捕蝇草捕捉昆虫的短视频,引发学生兴趣,导入本节课的主题。
2. 新课内容:(1)介绍捕蝇草、瓶子草、狸藻等食虫植物的形态结构特点。
(2)讲解食虫植物的捕食机制,如捕蝇草的触发毛、瓶子草的瓶子状结构等。
(3)分析食虫植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3. 实践操作:(1)观察捕蝇草、瓶子草、狸藻等食虫植物的形态结构。
(2)用显微镜观察食虫植物叶片的微观结构。
4. 例题讲解:通过讲解捕蝇草捕捉昆虫的原理,引导学生分析其他食虫植物的捕食机制。
5. 随堂练习: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分析食虫植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六、板书设计1. 食虫植物的形态结构特点2. 食虫植物的捕食机制3. 食虫植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列举三种食虫植物的名称及其捕食特点。
(2)简述食虫植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2. 答案:(1)捕蝇草:通过触发毛捕捉昆虫;瓶子草:利用瓶子状结构捕捉昆虫;狸藻:通过捕虫囊捕捉昆虫。
(2)食虫植物在生态系统中可以减少害虫数量,维持生态平衡。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实践操作和例题讲解,使学生掌握了食虫植物的基本特征和捕食机制。
吃虫的植物教案教学设计

吃虫的植物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自然科学》教材第五章第三节“植物的生活策略——食虫植物”。
详细内容包括:食虫植物的生态分布、捕食机制、种类介绍以及其与普通植物的区别。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学生能了解食虫植物的生态分布、捕食机制和种类,理解其独特的生活策略。
2. 技能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自然界的兴趣,培养学生关爱生物多样性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食虫植物的捕食机制及其与普通植物的区别。
教学重点:食虫植物的种类、生态分布以及其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实物模型、显微镜、食虫植物图片。
2. 学具:笔记本、笔、放大镜。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食虫植物的图片,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提出问题:“你们知道这些植物有什么特殊之处吗?”2. 新课导入:讲解食虫植物的生态分布、捕食机制、种类等知识,引导学生了解其独特的生活策略。
3. 实践情景引入:分组让学生观察显微镜下的食虫植物,引导学生关注其捕食器官的结构。
4. 例题讲解:分析捕蝇草的捕食过程,让学生理解食虫植物的捕食机制。
5. 随堂练习:让学生列举至少三种食虫植物,并说明其捕食对象。
6. 知识拓展:介绍食虫植物与普通植物的区别,引导学生了解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
六、板书设计1. 食虫植物的种类2. 食虫植物的生态分布3. 食虫植物的捕食机制4. 食虫植物与普通植物的区别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列举至少三种食虫植物,并描述其捕食对象和捕食过程。
2. 答案示例:捕蝇草,捕食对象为小型昆虫,如苍蝇、蚊子等。
其捕食过程为:当昆虫接触到捕蝇草的触发毛时,引发叶片迅速闭合,将昆虫困住,随后分泌消化酶分解昆虫。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方式,让学生了解了食虫植物的生态分布、捕食机制和种类。
课后,教师应关注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及时进行辅导。
四年级语文下册《吃虫的植物》教案范文

四年级语文下册《吃虫的植物》精选教案范文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了解吃虫植物的特点、种类及其捕食昆虫的原理。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讨论,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合作精神。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自然界的热爱和好奇心,提高环保意识。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教材分析《吃虫的植物》一文介绍了吃虫植物的特点、种类及其捕食昆虫的原理。
通过学习本文,学生可以了解自然界中的奇妙现象,培养对生物的兴趣。
2.2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对自然界的事物充满好奇心,有一定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
但在文本分析方面,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培养。
第三章:教学重点、难点3.1 教学重点:了解吃虫植物的特点、种类及其捕食昆虫的原理。
3.2 教学难点:吃虫植物捕食昆虫的原理。
第四章:教学过程4.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吃虫植物的图片,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
4.2 自主学习让学生默读课文,了解吃虫植物的特点、种类。
4.3 合作学习分组讨论吃虫植物捕食昆虫的原理,分享学习心得。
4.4 教师讲解针对学生讨论的结果,进行讲解和总结。
4.5 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加深学生对吃虫植物的认识。
第五章: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巩固知识点。
2. 观察身边的植物,了解它们的特点,试着找出吃虫植物的影子。
第六章:教学评估6.1 课堂提问: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吃虫植物特点、种类及其捕食昆虫原理的掌握情况。
6.2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课后作业,了解学生对课堂内容的巩固程度。
6.3 小组讨论:观察学生在合作学习中的表现,评估他们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合作精神。
第七章:教学拓展7.1 科普讲座:邀请专家进行科普讲座,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吃虫植物及其它奇特的生物现象。
7.2 实地考察:组织学生参观植物园或植物馆,亲眼观察吃虫植物,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7.3 亲子活动:鼓励学生与家长一起进行家庭科学实验,探究吃虫植物的生长习性。
第八章:教学反思8.1 教师自评: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过程进行反思,找出优点和不足,以便改进教学方法。
吃虫的植物课文教案

吃虫的植物课文教案第一章:引言教学目标:1. 引起学生对吃虫植物的好奇心,激发他们对自然科学的兴趣。
2. 帮助学生理解吃虫植物的特点和生存策略。
教学内容:1. 介绍吃虫植物的定义和特点。
2. 探讨吃虫植物为什么能够吃虫。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观察图片,引发对吃虫植物的好奇心。
2. 学生分享他们对吃虫植物的了解和疑问。
3. 教师讲解吃虫植物的特点和生存策略。
作业:1. 学生researching 吃虫植物的相关资料,了解其生存策略。
第二章:捕虫机制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了解吃虫植物的捕虫机制。
2. 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1. 介绍吃虫植物的捕虫机制。
2. 探讨吃虫植物如何利用捕虫机制吸引和捕捉昆虫。
教学活动:1. 教师展示吃虫植物的捕虫机制图片或视频。
2. 学生观察和分析吃虫植物的捕虫机制。
3. 学生分组讨论吃虫植物如何利用捕虫机制吸引和捕捉昆虫。
作业:1. 学生绘制吃虫植物的捕虫机制示意图。
第三章:消化过程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了解吃虫植物的消化过程。
2. 培养学生对生物学知识的兴趣。
教学内容:1. 介绍吃虫植物的消化过程。
2. 探讨吃虫植物如何利用消化酶分解昆虫。
教学活动:1. 教师讲解吃虫植物的消化过程。
2. 学生观察和分析吃虫植物的消化过程。
3. 学生分组讨论吃虫植物如何利用消化酶分解昆虫。
作业:1. 学生绘制吃虫植物的消化过程示意图。
第四章:生态作用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了解吃虫植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2. 培养学生对生态学的兴趣。
教学内容:1. 介绍吃虫植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2. 探讨吃虫植物对生态系统的贡献。
教学活动:1. 教师讲解吃虫植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2. 学生观察和分析吃虫植物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3. 学生分组讨论吃虫植物对生态系统的贡献。
作业:第五章:保护与研究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了解吃虫植物的保护现状和研究进展。
2. 培养学生对环境保护的意识。
吃虫的植物教案教学设计

吃虫的植物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生物学》教材第七章第五节,主题为“吃虫的植物”。
详细内容包括:食虫植物的定义、分类、生态特点、捕食机制以及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学生能理解并掌握食虫植物的基本概念、分类和捕食机制。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小组合作探讨食虫植物的生态特点及其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自然界生物多样性的兴趣,提高环保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食虫植物的捕食机制、分类及生态特点。
难点:食虫植物的进化原因及其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实物模型、挂图。
学具:显微镜、放大镜、实验材料(如捕蝇草、瓶子草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展示捕蝇草捕捉昆虫的视频,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这些植物会“吃”虫?2. 新课导入:通过PPT讲解食虫植物的定义、分类和生态特点。
3. 例题讲解:以瓶子草为例,讲解其捕食机制。
4. 随堂练习:让学生观察实物模型,分析各种食虫植物的捕食特点。
5. 小组讨论:探讨食虫植物的进化原因及其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六、板书设计1. 食虫植物的定义、分类、生态特点2. 捕食机制:瓶子草、捕蝇草等3. 食虫植物的进化原因及与生态环境的关系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一种食虫植物的捕食机制,并说明其在生态环境中的作用。
2. 答案:以捕蝇草为例,其捕食机制是通过叶片表面的敏感毛触发叶片迅速闭合,捕捉昆虫。
捕蝇草在生态环境中的作用是减少害虫数量,维持生态平衡。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食虫植物的兴趣浓厚,课堂氛围活跃。
但在讲解捕食机制时,部分学生理解不够深入,需要在课后加强辅导。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其他食虫植物的特点,提高对生物多样性的认识。
组织实地观察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食虫植物的捕食过程。
重点和难点解析1. 食虫植物的捕食机制2. 食虫植物的分类及生态特点3. 食虫植物的进化原因及其与生态环境的关系4.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情景引入和随堂练习5. 作业设计中的分析食虫植物的捕食机制及其在生态环境中的作用一、食虫植物的捕食机制1. 引诱:瓶子草叶片分泌出甜美的蜜汁,吸引昆虫靠近。
吃虫的植物教学设计一等奖3篇

1、吃虫的植物教学设计一等奖教学目标:1、了解茅膏菜和猪笼草的外形特点,知道它们是怎样吃虫的,以及能吃到虫子的原因,感受自然界的神奇,激发对植物的探究兴趣。
2、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体会举例说明方法的作用。
3、能够尝试运用比较的方法学习两种植物在写作方法上的相似与不同之处,学习作者的表达顺序,为仿写做铺垫。
教学重点:1、了解茅膏菜和猪笼草的外形特点,知道它们是怎样吃虫的,以及能吃到虫子的原因,感受自然界的神奇,激发对植物的探究兴趣。
2、能够尝试运用比较的方法学习两种植物在写作方法上的相似与不同之处,学习作者的表达顺序,为仿写做铺垫。
教学难点:1、了解吃虫的原因。
2、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体会举例说明方法的作用。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今天我们继续学习19课,请大家齐读课题。
1、通过第一课时的学习,我们认识了大自然中的两种植物,大家还记得它们是谁吗?——(板书:茅膏菜猪笼草)2、平时我们看到的大都是虫子吃植物,而这两种植物却是?此时你有什么问题吗?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
先来看看茅膏菜为什么能够吃掉虫子。
二、引导学习“茅膏菜”部分(一)理解茅膏菜为什么能够吃到小虫子?1.抓住“柔毛、黏液”,联系“马上被它粘住”,体会黏液粘性很强,并联系资料知道黏液还能消化小虫。
(依据学生发言出示句子)预设:学生能抓住“柔毛、粘液”并联系下文“要是小虫落在上面,马上就会被它粘住”,知道茅膏菜是靠粘液粘住小虫子的。
教师可继续引导学生关注“马上”,体会柔毛上的粘液粘性很强,所以粘小虫子的速度很快,让小虫子跑不了。
2.出示资料,知道黏液还能消化小虫,感受神奇。
茅膏菜的叶子上长满了感觉灵敏的、像露珠一样的柔毛,上面布满腺体,能分泌消化酶。
当昆虫飞过来来取食时,叶子卷起,最终把小虫消化掉。
自己读一读,谁来说说你又体会到什么?过渡:你们发现了吗?就是因为这位同学把茅膏菜的外形上有粘液和它粘住小虫子联系起来思考,就知道茅膏菜为什么能吃虫了。
四年级语文下册《吃虫的植物》教案

四年级语文下册《吃虫的植物》精选教案1.1 设计理念1.1.1 激发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1.1.2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1.1.3 引导学生关注生态环境,提高环保意识1.1.4 培养学生的合作和探究精神二、知识点讲解2.1 课文内容分析2.1.1 介绍吃虫植物的特点和生存方式2.1.2 分析吃虫植物的捕虫机制2.1.3 探讨吃虫植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2.2 教学方法2.2.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2.2.2 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深入了解吃虫植物2.2.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2.3 教学目标2.3.1 知识与技能:了解吃虫植物的特点、捕虫机制和作用2.3.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提高阅读分析和探究能力2.3.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对自然科学的兴趣,关注生态环境,提高环保意识三、教学内容3.1 课文朗读与理解3.1.1 学生自读课文,感受文章的语言风格3.1.2 教师引导分析课文中的关键信息3.1.3 学生分享阅读感悟,讨论吃虫植物的神奇之处3.2 吃虫植物的特点3.2.1 举例介绍吃虫植物的形态特征3.2.2 分析吃虫植物的捕虫器官和捕虫机制3.2.3 讨论吃虫植物的生态适应性和生存优势3.3 吃虫植物的捕虫机制3.3.1 讲解吃虫植物的捕虫原理3.3.2 分析吃虫植物的捕虫器官功能3.3.3 引导学生思考吃虫植物对捕虫的需求和适应四、教学目标4.1 知识与技能4.1.1 能够准确地复述吃虫植物的特点4.1.2 能够分析吃虫植物的捕虫机制4.1.3 能够理解吃虫植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4.2 过程与方法4.2.1 能够运用阅读分析技巧,理解课文内容4.2.2 能够通过小组讨论,表达自己的观点4.2.3 能够运用案例分析法,探究吃虫植物的捕虫机制4.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4.3.1 对自然科学产生浓厚的兴趣4.3.2 关注生态环境,提高环保意识4.3.3 培养合作和探究精神,增强团队协作能力五、教学难点与重点5.1 教学难点5.1.1 理解吃虫植物的捕虫机制和适应性5.1.2 掌握课文中的专业术语和概念5.1.3 运用课文内容,进行实际案例分析5.2 教学重点5.2.1 掌握吃虫植物的特点和生存方式5.2.2 培养阅读分析和探究能力5.2.3 关注生态环境,提高环保意识六、教具与学具准备6.1.1 课件或投影片6.1.2 实物模型或图片6.1.3 教学视频或动画6.2.1 阅读课文的相关材料6.2.2 笔记本和笔6.2.3 小组讨论记录表七、教学过程7.1 导入新课7.1.1 激发兴趣:通过展示实物模型或图片,引发学生的好奇心7.1.2 明确目标:介绍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和内容7.1.3 回顾旧知:简要回顾上节课的内容,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7.2 自主学习7.2.1 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吃虫植物的特点7.2.2 学生完成阅读理解练习,巩固所学知识7.2.3 学生通过思考题,深入探究吃虫植物的捕虫机制7.3 合作交流7.3.1 分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吃虫植物的适应性和生存优势7.3.2 分享成果:每组选派代表,分享讨论成果7.3.3 教师点评:总结学生的讨论,强调重点知识点7.4 课堂小结7.4.1 学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知识点7.4.2 教师补充和巩固学生的总结7.4.3 布置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八、板书设计8.1 设计原则8.1.1 突出重点,简洁明了8.1.2 结构清晰,条理分明8.1.3 图文并茂,生动形象8.2 板书内容8.2.1 吃虫植物的特点8.2.2 吃虫植物的捕虫机制8.2.3 吃虫植物的生存优势和作用九、作业设计9.1 作业内容9.1.1 复习课文,总结吃虫植物的特点和捕虫机制9.1.2 结合生活实际,思考吃虫植物在生态环境中的应用9.1.3 撰写小论文,阐述对吃虫植物的认识和看法9.2 作业要求9.2.1 字数适中,难易适度9.2.2 注重作业质量,要求条理清晰、观点明确9.2.3 教师及时批改,给予学生反馈和指导十、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0.1 反思教学效果10.1.1 学生对吃虫植物的了解程度10.1.2 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和合作能力10.1.3 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对教学方法进行调整和改进10.2 拓展延伸10.2.1 引导学生关注生态平衡和环境保护10.2.2 组织课外实践活动,如参观植物馆或科普基地10.2.3 鼓励学生进行科学探究,如开展校园植物调查或实验研究重点和难点解析在上述教案中,有几个环节是重点关注的,它们分别是:一、知识点讲解环节在这个环节中,教师需要重点讲解吃虫植物的特点、捕虫机制和其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吃虫子的植物教案

吃虫子的植物教案
教案标题:吃虫子的植物
教学目标:
1. 了解和认识吃虫子的植物的种类和特点。
2. 探讨吃虫子的植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和意义。
3. 培养学生对自然界的好奇心和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点:
1. 吃虫子的植物的种类和特点。
2. 吃虫子的植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和意义。
教学难点:
1. 学生理解吃虫子的植物如何适应环境并吸引昆虫。
2. 学生掌握吃虫子的植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和意义。
教学准备:
1. 图片或视频展示吃虫子的植物。
2. 吃虫子的植物标本或模型。
3. 有关吃虫子的植物的科普读物或资料。
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展示吃虫子的植物的图片或视频,引发学生对吃虫子的植物的好奇心和兴趣。
2. 讲解:介绍吃虫子的植物的种类和特点,如捕虫草、茅膏菜等,并结合图片或模型进行展示。
3. 实践:组织学生观察吃虫子的植物标本或模型,让他们亲自感受和了解吃虫
子的植物的外观和特点。
4. 探究:引导学生思考吃虫子的植物如何适应环境并吸引昆虫,讨论吃虫子的植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和意义。
5. 总结:通过讨论和总结,让学生对吃虫子的植物有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
6. 拓展:鼓励学生自主阅读有关吃虫子的植物的科普读物或资料,拓展对吃虫子的植物的知识。
教学反思:
1. 学生是否对吃虫子的植物产生了兴趣和好奇心。
2. 学生是否理解吃虫子的植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和意义。
3. 教学过程中是否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参与和思考。
小学美术《吃虫子的植物》教案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个具体的案例。这个案例展示了捕虫植物如捕蝇草、瓶子草等在实际中的应用,以及它们如何帮助解决植物生长环境中昆虫过多的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掌握捕虫植物的基本特征和分类,如捕蝇草、瓶子草等。
-学会运用线条、形状和色彩描绘捕虫植物的形态结构。
-培养学生观察大自然的能力,激发想象力,创作出富有生动形象的捕虫植物作品。
举例解释:在讲解捕虫植物的基本特征时,教师可通过实物、图片或视频资料,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捕虫植物的捕食原理和形态结构。在绘画技巧方面,教师应着重指导学生如何运用线条、形状和色彩表现捕虫植物的细节,如叶片的形状、颜色和纹理等。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观察到的捕虫植物特点。
பைடு நூலகம்(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捕虫植物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其次,在讲解捕虫植物的捕食机制时,我意识到这是一个较为抽象的难点。尽管我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学生理解,但仍有部分学生表示难以掌握。为此,我计划在下一节课中,尝试运用一些简单的模型或教具,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捕虫植物的捕食原理。
此外,在实践活动环节,学生们的讨论和实验操作表现出较高的热情。但我也发现,部分小组在讨论过程中,存在观点重复和思路混乱的问题。为了提高讨论效果,我打算在下一节课中,加强对学生讨论过程的指导,引导他们更加有条理地展开讨论,并提出具有创新性的观点。
二年级美术下册《吃虫子的植物》教案、教学设计

学生在绘画过程中,与教师、同学进行交流,互相学习、互相借鉴。教师巡回指导,给予学生及时反馈和鼓励。
3.教学目标:
提高学生的绘画技巧和创作能力,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创新意识和审美观念。
(五)总结归纳
1.教学活动设计:
教师组织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进行自评、互评和教师评价。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教师进行总结,强调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情感层面:通过本章节的学习,使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神奇与美妙,培养对自然生命的敬畏之情。激发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树立自信心,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
2.价值观层面:引导学生认识到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培养关爱自然、珍爱生命的价值观。通过美术创作,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美好事物,提高审美情趣,塑造健全的人格。
(3)采用实践法,让学生通过绘画、手工等形式表现吃虫子的植物,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2.教学步骤:
(1)导入:通过展示吃虫子的植物的实物、图片或视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新授:介绍吃虫子的植物的形态特征、生长习性等知识,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植物的特点。
(3)实践:指导学生运用绘画、手工等方法,创作表现吃虫子的植物的作品,鼓励学生发挥创意,注重细节描绘。
4.作业评价:
(程中的优点和不足,为下一次创作做好准备。
(2)互评:学生之间互相评价,学习他人的优点,提出建设性意见,促进共同成长。
(3)教师评价:教师针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评价,关注学生的绘画技巧、创作能力和审美观念,给予及时的反馈和鼓励。
5.作业提交:
(4)展评:组织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进行自评、互评和教师评价,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冀美版美术二年级下册《17.吃虫子的植物》教学设计3

冀美版美术二年级下册《17.吃虫子的植物》教学设计3一. 教材分析《吃虫子的植物》这一课是冀美版美术二年级下册的一节课程。
通过学习,学生将了解吃虫子的植物的特点、形态和色彩,并能够运用观察、想象和动手能力,创作出具有个性的吃虫子的植物作品。
教材中提供了多种吃虫子的植物图片,以及创作方法和步骤,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和想象力,他们对于色彩鲜艳的植物图片会产生浓厚的兴趣。
同时,他们也具备了一定的绘画基础,能够运用简单的线条和色彩进行创作。
但是,对于吃虫子的植物的特点和形态,他们可能还比较陌生,需要通过观察和讲解来了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吃虫子的植物的特点、形态和色彩,学会观察和描绘吃虫子的植物。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想象和动手能力,创作出具有个性的吃虫子的植物作品。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自然界的热爱和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审美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了解吃虫子的植物的特点、形态和色彩,学会观察和描绘吃虫子的植物。
2.难点:如何运用观察、想象和动手能力,创作出具有个性的吃虫子的植物作品。
五. 教学方法1.观察法:通过观察吃虫子的植物的图片,了解其特点、形态和色彩。
2.讲授法:讲解吃虫子的植物的相关知识,引导学生了解和思考。
3.示范法:教师示范创作过程,引导学生动手实践。
4.评价法:学生互相评价,教师进行总结性评价。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吃虫子的植物的图片、作品示例、绘画材料。
2.学生准备:绘画材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展示吃虫子的植物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你们知道这些植物是什么吗?它们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介绍吃虫子的植物的特点、形态和色彩。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吃虫子的植物的作品示例,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这些作品是如何表现吃虫子的植物的特点和形态的?”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讲解创作方法和步骤。
四年级语文下册《吃虫的植物》教案

四年级语文下册《吃虫的植物》精选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理解课文《吃虫的植物》的主要内容,了解吃虫植物的特点和生存方式。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概括文章的主旨和重点信息。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通过观察图片和思考问题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课文,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和阅读技巧,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通过小组讨论和分享,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利用图片和实物,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自然界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对生物多样性的认识和尊重。
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明白保护植物的重要性。
引导学生正确对待科学知识,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简介:《吃虫的植物》是一篇关于介绍吃虫植物的文章。
文章介绍了吃虫植物的特点、生存方式和它们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通过阅读课文,学生可以了解到吃虫植物的独特之处和它们与普通植物的区别。
2.2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掌握吃虫植物的特点和生存方式。
提高阅读理解能力,能够概括文章的主旨和重点信息。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通过观察图片和思考问题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第三章:教学步骤3.1 导入:利用图片或实物展示吃虫植物,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提问学生对吃虫植物的了解,引导学生思考并激发学习兴趣。
3.2 阅读理解:学生自读课文,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和吃虫植物的特点。
教师提问,检查学生的阅读理解情况,引导学生思考和回答问题。
3.3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课文中的重点信息和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教师巡回指导,给予学生必要的帮助和指导。
第四章:课堂活动4.1 观察和思考:教师展示图片或实物,引导学生观察吃虫植物的特点和结构。
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回答相关问题,加深对吃虫植物的理解。
4.2 角色扮演:学生分组扮演文章中的植物和虫子,进行角色扮演活动。
吃虫的植物课文教案

吃虫的植物课文教案第一章:引言1.1 课程目标:引导学生了解吃虫植物的特点和生存策略。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思考能力,提高对自然界的兴趣。
1.2 教学内容:介绍吃虫植物的定义和特点。
引发学生对吃虫植物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
1.3 教学方法:采用图片和实物展示,引起学生兴趣。
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吃虫植物的生存策略。
第二章:吃虫植物的特点2.1 课程目标:帮助学生了解吃虫植物的主要特征。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描述能力。
2.2 教学内容:介绍吃虫植物的主要特征,如捕捉器官、消化系统等。
引导学生观察吃虫植物的图片,并进行描述。
2.3 教学方法:展示吃虫植物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
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观察结果。
第三章:捕食策略3.1 课程目标:引导学生了解吃虫植物的捕食策略。
培养学生的分析和思考能力。
3.2 教学内容:介绍吃虫植物的捕食策略,如陷阱、粘性液体等。
分析吃虫植物如何利用这些策略捕捉昆虫。
3.3 教学方法:进行实验观察,模拟吃虫植物的捕食过程。
引导学生思考并分析吃虫植物的捕食策略。
第四章:消化过程4.1 课程目标:帮助学生了解吃虫植物的消化过程。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
4.2 教学内容:介绍吃虫植物的消化过程,包括消化器官和消化液的作用。
进行实验观察,模拟吃虫植物的消化过程。
4.3 教学方法:进行实验观察,模拟吃虫植物的消化过程。
引导学生观察并记录实验结果,进行分析。
第五章:总结与反思5.1 课程目标:帮助学生总结吃虫植物的特点和生存策略。
培养学生的反思和总结能力。
5.2 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总结吃虫植物的特点和生存策略。
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吃虫植物的理解和思考。
5.3 教学方法:进行小组讨论,引导学生总结和分享。
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强调吃虫植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第六章:实例分析:捕蝇草6.1 课程目标:让学生深入了解捕蝇草的捕食机制。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6.2 教学内容:详细介绍捕蝇草的结构特点和捕食过程。
冀美版美术二年级下册《17.吃虫子的植物》教学设计4

冀美版美术二年级下册《17.吃虫子的植物》教学设计4一. 教材分析冀美版美术二年级下册《17.吃虫子的植物》是一节关于介绍自然界中一种特殊现象——吃虫子的植物的课程。
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吃虫子的植物的特点、生长习性以及生存优势,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审美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具有较强的好奇心,对自然界中的新鲜事物充满好奇。
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但审美能力和创新能力还有待提高。
此外,学生对植物有一定的了解,但关于吃虫子的植物可能较为陌生。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吃虫子的植物的特点、生长习性以及生存优势,培养学生观察和审美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讨论、创作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关注生态环境的观念,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吃虫子的植物的特点、生长习性以及生存优势。
2.难点:如何培养学生观察、审美和创新能力。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观察教学法:引导学生观察吃虫子的植物,培养学生观察能力。
3.讨论教学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表达能力。
4.创作教学法:鼓励学生动手实践,提高创新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吃虫子的植物的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2.学生准备:绘画工具、彩色铅笔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吃虫子的植物,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介绍吃虫子的植物的特点、生长习性以及生存优势,引导学生观察和了解。
3.操练(10分钟)分组讨论:让学生围绕吃虫子的植物的特点和生长环境,展开讨论,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
创作练习:学生根据讨论的结果,动手实践,绘制吃虫子的植物,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4.巩固(5分钟)展示学生作品,让学生分享自己的创作思路和感受,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四年级语文下册《吃虫的植物》教案

四年级语文下册《吃虫的植物》精选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会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吃虫植物的特点及其生存意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图片,激发学生对吃虫植物的兴趣。
(2)运用多媒体手段,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3)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探索科学的兴趣。
(2)教育学生学会珍惜生命,尊重生命。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会生字词,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吃虫植物的特点及其生存意义。
2. 教学难点:(1)吃虫植物捕食昆虫的原理。
(2)引导学生运用想象力,理解吃虫植物的生存意义。
三、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多媒体等手段,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2. 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合作学习的能力。
3. 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问,学生思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问题。
四、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1)展示吃虫植物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
(2)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吃虫植物的了解。
2. 朗读课文:(1)学生自读课文,理解大意。
(2)教师辅导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节奏的把握。
3. 学习生字词:(1)学生自学生字词,组内交流。
(2)教师选取重点生字词进行讲解,引导学生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4. 理解课文内容:(1)学生讲述吃虫植物的特点及其生存意义。
(2)教师补充讲解,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5. 小组讨论:(1)分组讨论吃虫植物捕食昆虫的原理。
五、课后作业:1. 家庭作业:(1)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2)观察身边的植物,了解它们的生存方式,并结合吃虫植物进行思考。
2. 拓展作业:(1)收集有关吃虫植物的资料,进行阅读分享。
(2)以“我眼中的吃虫植物”为主题,绘画一幅作品。
六、教学反思:1. 教师要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反馈,及时调整教学节奏和难度,确保学生能够跟上教学进度。
冀美版美术二年级下册《17.吃虫子的植物》教学设计5

冀美版美术二年级下册《17.吃虫子的植物》教学设计5一. 教材分析冀美版美术二年级下册《17.吃虫子的植物》是一节关于介绍自然界中一种特殊的植物——吃虫子的植物的课程。
通过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吃虫子的植物的特点、生活习性以及它们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教材以图文并茂的形式,生动地展示了吃虫子的植物的外貌和捕食过程,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对于自然界中的生物已有了一定的认识,他们好奇心强,喜欢观察和探索。
但他们对吃虫子的植物的了解可能较为有限,对于这种植物的捕食过程可能感到惊奇和好奇。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通过生动有趣的方式,引导学生了解和认识吃虫子的植物。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吃虫子的植物的特点、生活习性以及它们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讨论、创作等方式,提高学生对吃虫子的植物的认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自然界的热爱和保护意识,激发学生对科学探索的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了解吃虫子的植物的特点、生活习性以及它们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2.难点:对吃虫子的植物的捕食过程的理解和创作。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主动观察、思考和探索。
2.问题驱动法: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3.合作学习法:鼓励学生相互讨论、交流,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创作展示法:鼓励学生创作,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六. 教学准备1.教材:冀美版美术二年级下册《17.吃虫子的植物》2.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电脑、音响等3.教学素材:图片、视频、模型等4.画具:彩笔、水粉、画纸等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吃虫子的植物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你们知道这些植物是什么吗?它们有什么特别之处?”2.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吃虫子的植物的特点、生活习性以及它们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让学生初步了解这种植物。
四年级语文下册《吃虫的植物》精选教案范文

四年级语文下册《吃虫的植物》精选教案范文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目标:让学生了解吃虫植物的特点,知道它们为什么能吃虫。
1.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通过课文内容,自己探索吃虫植物的生长环境和捕食方式的能力。
1.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自然界的热爱和好奇心,激发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兴趣。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简介:《吃虫的植物》这篇课文主要介绍了几种吃虫的植物,如猪笼草、瓶子草等,以及它们的特点和捕食方式。
2.2 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吃虫植物的特点和捕食方式。
2.3 教学难点:让学生理解吃虫植物的生长环境和适应策略。
第三章:教学方法3.1 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课文内容,让学生了解吃虫植物的特点和捕食方式。
3.2 互动法: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兴趣。
3.3 小组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吃虫植物的生长环境和适应策略。
第四章:教学步骤4.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吃虫植物的图片,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入新课。
4.2 讲解课文:教师详细讲解课文内容,让学生了解吃虫植物的特点和捕食方式。
4.3 互动环节: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巩固所学知识。
4.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吃虫植物的生长环境和适应策略。
4.5 总结课程:教师总结吃虫植物的特点和捕食方式,强调重点知识。
第五章:课后作业5.1 抄写生字词:让学生抄写课文中的生字词,巩固词汇。
5.2 家庭作业: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更多的吃虫植物,并在课堂上分享。
5.3 思考题:让学生思考吃虫植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和意义。
第六章:教学评价6.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学生对吃虫植物的特点和捕食方式的理解,评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6.2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和思考深度,了解学生对吃虫植物生长环境和适应策略的理解。
6.3 课后作业:通过检查学生的家庭作业,了解学生对课堂内容的巩固情况。
第七章:教学拓展7.1 参观植物园:组织学生参观植物园,观察和研究吃虫植物,增强学生对吃虫植物的理解和兴趣。
吃虫的植物课文教案

吃虫的植物课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掌握课文中所涉及的吃虫的植物的特点和生存方式。
(3)能够运用课文中的知识,解释现实生活中类似的生物现象。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了解吃虫的植物的生态意义。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生物世界的好奇心,激发学生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
(2)培养学生关爱生态环境,保护植物资源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吃虫的植物的特点和生存方式。
(2)吃虫的植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2. 教学难点:(1)吃虫的植物捕食昆虫的原理。
(2)学生能够运用课文知识解释现实生活中类似的生物现象。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课文原文及相关资料。
(2)PPT或其他教学辅助工具。
(3)实物模型或图片。
2. 学生准备:(1)预习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2)搜集有关吃虫植物的资料,增加对课题的认识。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通过展示实物模型或图片,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导入新课。
(2)学生分享自己搜集到的有关吃虫植物的资料,增加对课题的了解。
2. 自主学习(1)学生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生结合课文内容,总结吃虫植物的特点和生存方式。
3. 合作探讨(1)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探讨吃虫植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2)每组选代表进行汇报,分享讨论成果。
4. 知识拓展(1)教师引导学生运用课文知识,解释现实生活中类似的生物现象。
(2)学生举例说明,增强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5. 总结反馈(1)教师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
(2)学生谈收获,提出疑问,教师解答。
五、课后作业1. 根据课文内容,绘制吃虫植物的结构示意图。
3. 观察身边的植物,发现生活中的吃虫植物,记录下来并与同学分享。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教师通过提问的方式,了解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吃虫的植物(第二课时)
东高地三小王海岩教学目标:
1、了解茅膏菜和猪笼草的外形特点,知道它们都是吃虫的能手,以及能吃到虫子的原因,感受大自然的神奇。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结合课外资料交流世界上奇妙的植物,产生探索自然界奥秘的兴趣。
4、体会举例说明的作用,通过读写结合学习运用先概括后具体的方法。
教学重点:
知道茅膏菜、猪笼草是怎样吃虫的,以及能吃到虫子的原因。
学习运用先概括后具体的写法。
教学难点:
学习运用先概括后具体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感知神奇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19课《吃虫的植物》,回忆一下,这篇文章介绍了哪两种吃虫的植物?(师板书:茅膏菜猪笼草)
过渡:通过上节课的学习,这两种吃虫的植物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神奇)这两种植物真的那么神奇、真的可以吃虫子吗?那么今天就让我们再次走进这两种有趣的植物,一起感受自然界的神奇!
二、精读课文,感悟神奇
(一)根据读书提示,自主学习课文
1.课件出示自学提示:
(1)默读课文,用“——”画出描写茅膏菜样子的语句,用
“~~~~~ ”画出它是怎样吃虫的。
(2)想一想:它们为什么能吃到虫子?
(3)读一读这些词句,感受神奇之处。
2.汇报:谁来说说茅膏菜长什么样子?到底有什么奇特之处?
(半月形、又嫩又绿、有黏液)
3.茅膏菜的样子这么奇特,它又是怎样吃虫的呢?
A.要是小虫落在上面,马上就会被它粘住。
同时,叶片紧紧地卷起来,小虫怎么也逃脱不了。
(1).读了这句话,你有什么感受?
(吃虫快、粘得牢、卷得紧)读出你的感受。
过渡:一片小小的叶子竟然能这么快速地把小虫牢牢粘住,并且紧紧地卷起来,你说它神不神奇?
(2)读出神奇。
B.有一次……只剩下两片翅膀与六条细腿。
(拼命地、越…越、竟、只剩下)
过渡:其实茅膏菜并不大,直径长约1厘米,最后把苍蝇消化得只剩下两片翅膀和六条细腿,可见它真是——吃虫的能手。
4.想象
(1).此时你们每个人都是一个小虫,可以是一只小蜜蜂,可以是
一只苍蝇、也可以是一只蚊子,你飞啊飞,来到了一片茅膏菜旁,你会
看到什么样的茅膏菜?你又会想些什么呢?
(2).此时你们就是那一株株的茅膏菜,看到身边有一只小虫飞来
飞去,此时你们这些茅膏菜又在想些什么?
(3).你们同桌合作,一人是茅膏菜,一人是小虫,表演一下茅膏
菜是怎样吃掉小虫的?
(4).一组表演,其他同学评价
(5).那你们想不想看看茅膏菜到底是怎么吃虫的啊?现在就让我
们观看一段视频,看看茅膏菜在现实生活中到底是怎样吃虫的?
(6)看了视频你有什么感受?(读出神奇)
(7)对比体会举例说明的好处。
两段话同样是描写茅膏菜吃虫,但有什么不同呢?
(第一段话概括写出茅膏菜怎么吃虫的,第二段用了一个例子写出茅膏
菜怎样吃虫)
这个例子有什么好处么?(具体、生动地写出茅膏菜到底是怎样吃虫的)
这正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一种说明方法,举例子或举例说明。
(板书)
5.那茅膏菜为什么能吃到虫子呢?(因为…所以)
它是靠什么来吸引小虫的呢?
——因为叶子又嫩又绿,黏液带有香味
它为什么能牢牢地粘住小虫呢?
——因为黏液的黏性强
它为什么能紧紧地把小虫紧紧地卷起来呢?
——因为半月形的叶子容易卷紧。
总结:正是因为茅膏菜有这样的结构,所以才能吃到虫子啊!
6.归纳写作方法
①课文在介绍茅膏菜时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写的?
先写——样子,再写——怎样吃虫,并通过一个例子说明它是吃虫的能手。
②回顾课文第一部分,围绕哪句话写的?
这种写法就叫做先概括后具体(板书)
先概括写出植物的特点是“可以吃虫”,接着分几方面具体说明他长什么
样,怎样吃虫。
(二)、学习第二部分“猪笼草”
1、还有一种吃虫的能手,是猪笼草。
现在就请你按照这样的顺序来学习描写猪笼草的部分。
(指板书)
2、自学提示:
默读课文第二部分,画出体现猪笼草神奇的词句,并进行小组交流。
3、小组交流
4、全班汇报。
预设:
外形:全身红红绿绿,挂着一个袋子,袋子上面有盖,半开着口,袋口和盖上全是细毛。
细毛上有很甜的蜜汁。
袋子的袋口和内壁都很滑,袋底还有“积水”
吃虫:那些贪吃蜜汁的小虫飞到袋口上,脚还没站稳就跌了下去,小虫跌进口袋,就再也爬不出来了。
等小虫腐烂以后,猪笼草就吸收那些液汁来维持自己的生命。
举例:一条蜈蚣跌进猪笼草的袋子里,半截身体露在袋外,正竭力挣扎着想爬出袋子。
可是那袋里的半段身体已经腐烂得不成样子了。
①渗透数字说明方法:(具体、准确)
它的袋子有多大,课文是怎样写的?谁来读一读?
(“袋子小的不过5厘米左右长,大的有100厘米长,可以盛四五碗水。
”)
②知道“积水”是什么?(消化液)
5、谁来说一说猪笼草为什么会吃到虫子?
预设:因为猪笼草全身红红绿绿,很美丽,所以可以吸引虫子。
因为猪笼草有袋子,所以能装虫子。
因为猪笼草的柔毛上有蜜汁,会吸引小虫子。
因为袋口滑,所以小虫会掉入袋子。
因为有“积水”,所以会消化虫子。
小结:大家分析的很对,正是因为猪笼草叶子的构造上有这些特点,它
才能吃到虫子的。
6、归纳写作方法:
①描写猪笼草的这部分是按怎样的顺序写的?
(先写植物的样子,再写植物怎样吃虫及原因,最后举例说明)
②课文第二部分,围绕哪句话写的?
(先概括,后具体)
③文章是怎样把这两种植物很自然地衔接在一起的?(过渡句)
三、读写结合,拓展神奇
1.这篇文章为我们讲述了两种特别神奇的吃虫的植物,其实,自然界还有很多这样奇妙的植物
2.结合手中“奇妙植物”的资料或者你生活中的经验,抓住植物的特点,仿照课文先概括后具体的写法写一段话。
一会发言的时候请你先不要读出总起句,看同学们能不能从你的具体描述中猜出这个植物的特点。
3.拓展交流自然界中一些奇妙的植物。
(课件出示图片)
4.我们的世界上有许多奇妙的植物、动物和事情,还有许多未解之谜等待着人们去探索和发现。
如果你想了解更多的奇妙植物,老师向你们介绍一本书,可以
去读一读或登陆相关的网站去查阅一番。
相信你们在享受着无穷乐趣的同时也能收获更多的知识。
板书设计:
外形
茅膏菜
19吃虫的植物吃虫能手
(神奇)
猪笼草
举例子(举例说明)
先概括后具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