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文言文考点解析
高考文言文断句题解题技巧
高考文言文断句题解题技巧一、考点解析断句是考查文言文的传统方式,是学习文言文的基本功。
明辨句读,要综合运用古汉语字词句及古代历史文化等方面的常识,因而断句能力高低,成了阅读文言文能力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
古人之所以重视断句,是因为断句正确与否,直接影响对文意的理解,断句失误,必然误解古文原意。
古书中就有一些记录断句不当而造成理解错误的材料。
《韩非子·外储说左下》有这样一个故事:哀公问于孔子曰:“吾闻夔(读音kui二声,人名)一足,信乎?”曰:“夔,人也,何故一足?彼其无他异,而独通于声。
尧曰:‘夔一而足矣。
’使为乐正(官名)。
故君子曰:‘夔有一足,非一足也。
’”感想:断章取义的确笑话百出。
凡事没弄清原委就妄下结论,可能会出大麻烦的。
这个小故事,对于人们认识断句的重要性,其意义是不言而喻的。
二、方法指津1、读文段:文言文断句,传统上称之为“句读”。
明辨句读,是阅读古文最基本的能力。
平时教学中,我们就重视文言文的诵读,目的就在于能通过熟读培养学生文言文学习的语感。
而文言文断句的基础在于对通篇文章的领会,因此诵读就显得尤为重要。
我们碰到断句篇段,不要急于答题,应当先诵读这个篇段,通过诵读,力求对全文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
2、找虚词:文言虚词(特别是语气词),往往是该断句的地方。
①句首的语气词“其、盖、唯、盍、夫、且夫、若夫”等前面可断句,常用于句首的相对独立的叹词,如嗟夫、嗟乎、呜呼等,前后都可断句;②句末语气词“也、矣、耶、哉、乎、焉、兮、耳、与(欤)、而已、(邪)”等后面可断句;③有些常用在句首的关联词,如“苟”“纵”“是故”“于是”“向使”“然而”“无论”“至若”“是以”“继而”“纵使”“然则”等前面大多可以断句;④常在句首的时间词,如“顷之”“向之”“未几”“已而”“斯须”“既而”“俄而”等,也可以帮助断句。
高考文言文的词类活用考点解析
高考文言文的词类活用考点解析文言文是古代优秀文化的重要载体。
阅读文言文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手段之一。
文言文,顾名思义,由文和言两部分构成。
文是文雅的辞采,言是特殊的古代语言用法。
因此,我们读懂文言文就要首先掌握大量的古代文化常识和文学典故,其次就是了解古人行文的特殊词法和句法的应用。
鉴于此,笔者这篇文章主要探讨文言文中的词类用现象,以便莘莘学子阅读学习文言文。
现代文,几乎所有识字的人都能读明白,为什么呢?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们熟悉现代文的语法构成,或者说现代文的写作语言就是我们的生活常用语言。
文言文之所以会出现词类活用现象,很大程度上是相对于现代汉语语法而言的。
我们首先要弄明白现代汉语的句子成分。
一个规范完整的现代汉语句子具有六种句子成分: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
主语、谓语、宾语是主干成分,其他三种成分的位置是“定语定在主宾前,谓前状语谓后补”。
例如:帅气的小明在球场上不经意地踢出了一脚漂亮的贝氏弧线球。
而在文言文当中可能不会这么繁琐,也没区分的这么明白—比如谓语必须是动词或形容词,状语必须是副词等等。
但是在阅读文言文时我们要牢记一点:词,在其位谋其政。
意思就是不管这种词性能不能充当这种句子成分,它只要在这个位置上就一定要具有这个功能,所以就有了词类活用这种现象。
文言文中的词类活用现象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的活用。
一、名词作状语这类现象是名词用在动词前,如果这个名词不做主语,那么它就只能活用作状语。
因为汉代汉语的句子成分排列是“谓前状语谓后补”。
例句:乃遂收盛樊无期之首,函封之。
《鸿门宴》在这个句子中,“函”就是名词,放在了动词“封”的前边,但是“函”不做主语,主语是太子丹。
谓语是“封”,所以“函”在这就只能活用作状语来修饰“封”这个动作,翻译成“用匣子”。
例句:朝济而夕设版焉。
《烛之武退秦师》在这里“朝”和“夕”都是方位名词用在动词“济”和“设”前面,但是不能作主语,因为主语是晋文公。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言文概括分析考点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言文概括分析考点一、考点解析概括分析题是近些年高考文言文板块必考题型,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
题目要求往往是“选是”或“选非”。
选项内容多是命题者对原文的概括、转述和分析。
在这一过程中,命题者有意识地设置错误干扰,让考生进行判断。
而比对法是解答这类题较好的方法之一。
二、解题技巧1.仔细比对,找异同。
比对法主要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仔细比对:关键词句、增减内容、人物、时间、地点、关系等。
2.比对方法①比对选项中在“谁在何时何地说何做何”与原文是否一致。
②检查选项中对人物的分析、文本的道理阐述等有无夸大、歪曲、偷换概念。
③理清人物与事件的关系以及事件产生的原因、结果及其内在的逻辑关系。
三、常见设错误点命题设误1曲解文意故意曲解文中某一关键词语的意义,从而制造干扰项迷惑考生,这种设误方式是命题的主要陷阱无中生有故意添加原材料中未涉及的人物、事件或观点等内容,致使选项的分析概括于文无据以偏概全将原文对某一方面的判断通过增加或删减表范围或程度及其他类的词语的方式,故意扩大或缩小判断对象的范围张冠李戴即把甲人物所为说成是乙人物所为,或者把甲事件的结果说成是乙事件的结果命题设误2时序颠倒概括人物的典型事件时,故意将事情发生的时间顺序颠倒空间错位把不同地点发生的事件糅合起来表述,故意使事情发生的地点错位改变因果将原因说成结果,或将结果说成原因,或给句子强加因果关系,或将因果关系改变成其他关系事件杂糅将文段叙述的几件事情或事情的细节进行杂糅混编,或把多个人做的事说成一个人做的,故意制造事实的混乱状态四、概括分析题解题“两步骤”第一步:定比对区间文言文概括分析题,通常按照文本内容的先后顺序设置四个选项。
解答时,应依据选项内容,回归文本,筛选出与选项相对应的句段,锁定比对区间第二步:定比对角度将选项内容与锁定的比对区间的内容相比较,特别是要从人物、地点、时间、词义、关系、依据与结论等设误角度进行细致比对,找出似是而非之处,然后做出是否相符的准确判断【真题回顾1】(2022年全国乙卷)文言文阅读圣人之于天下百姓也,其犹赤子乎!饥者则食之,寒者则衣之,将之养之,育之长之,唯恐其不至于大也。
高考文言文考点解析高考文言文考点详细解析
高考文言文考点解析高考文言文考点详细解析高考文言文考点解析文言文是高考语文科目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考生需要特别关注的考点之一。
下面我们将对常见的高考文言文考点进行详细解析,希望能对广大考生有所帮助。
一、古文词汇考点在文言文中,古代的词汇使用频繁,考生需要熟悉并理解这些词汇的含义。
例如,考生需要掌握“夙兴夜寐”、“莫衷一是”等固定词组的意思,同时还要了解一些古代人名、地名的典故。
另外,考生需要注意同一字词在不同上下文中可能有不同的含义,需要具备较高的辨别能力。
例如,“知”在不同文言文中的含义是有差异的,有的是指了解某种情况,有的是指明确、确信等意思,考生需要根据具体上下文来进行正确的理解。
二、文言文句法考点文言文的句法结构与现代汉语存在较大差异,因此,考生需要掌握关于文言文句法的基本规则。
1. 成分的名称和位置:应该能够判断一个结构成分是主语、宾语、谓语、状语等,并能够判断其在句中的位置。
2. 句子结构:了解文言文中常见的四种句子结构,即主谓结构、主谓宾结构、主谓补结构和主系表结构,以及其它一些特殊的句式。
3. 句子成分的省略:要了解文言文中可以省略的成分,以及省略后的句子结构。
三、文言文修辞手法考点文言文中常使用各种修辞手法,这些修辞手法在高考中也是重要的考察点。
1. 比喻、夸张、反问:考生需要了解文言文中使用的各种修辞手法,并能够正确理解其含义。
2. 排比、对偶、插句:考生需要注意文言文中对修辞的高度追求,要能够辨别出各种修辞手法的使用。
3. 修辞的辨析:有时候文言文中出现多种修辞手法,考生需要能够辨析它们之间的区别,理解为什么选择某种修辞手法来进行表达。
四、文言文文化知识考点文言文作为古代文化的代表,其中蕴含了众多的文化知识和典故。
在阅读文言文时,考生需要了解一些与文化有关的知识,这对于正确理解文意以及进行推理判断是非常重要的。
五、文言文阅读技巧考点除了了解文言文的词汇、句法和修辞手法等内容外,考生还应该掌握一些阅读技巧,以提高解题的准确性和效率。
专题文言概述与分析考点解析(课件)-2024年新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各考点解析宝鉴
(2022新高考Ⅰ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秦将伐魏,魏王闻之,夜见孟尝君,告之曰:“秦且攻魏,子为寡人谋,奈何?”孟 尝君曰:“有诸侯之救,则国可存也。”王曰:“寡人愿子之行也!”重为之约车百乘。 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魏王受到强秦武力威胁之际,连夜向孟尝君问计,孟尝君表示有了诸侯的帮助, 国家就可以存续下来,并表示希望替魏王出使诸侯,搬取救兵。 B.孟尝君见赵王不愿出兵,劝说赵王,指出魏国每年地危民死,而赵国土地与民众 一直安全,如果不救魏,赵国将面临危险,赵王这才同意出兵。 C.孟尝君请燕王出兵救魏,燕王犹豫不决,孟尝君指出魏国倘若联合他国合力攻打 燕国,将会对燕国十分不利。燕王听从了建议,出兵救助魏国。 D.孟尝君计谋得以实现,魏王非常高兴,夸奖他短时间内搬来很多援军。秦王非常 恐慌,割地给魏国,魏王于是让燕、赵援军返国,封赏孟尝君。 【答案】A
二.张冠李戴(偷换对象) 文言中会出现多个人物,不同的人物所任官职,所做之事,相关要素的时间 、地点略有不同,命题者为了迷惑考生,考查考生对文章具体内容的理解掌握能 力,于是把以上各要素之间相互穿插,造成张冠李戴。(时间、地点、官职、人 物、事件五个要素匹配) 命题方式:这类陷阱设置就是在选项中将原文某人做的事、说的话“移花接 木”到另一个人物身上,导致对象错位。 比对方法:分清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做的不同事,产 生的不同结果,防止张冠李戴、颠倒事实。辨析时应重点抓住“是谁,在何时何地 ,说过什么话,做过什么事,涉及到什么对象”,尤其要看主语、谓语与原文是否 一致。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突破途径:通过作者对人物的描写, 对人物关系的叙述,对事件的详略安排来体察其“观点态度”;要运用辩证的观 点分析作者思想的精华和局限性;要弄懂文章的主旨是要读者吸取什么教训还是 获得什么启示;要能够把作者的观点态度与文章中人物的言论加以区分;对议论 文也要通过对论点、论据和论证的分析,联系作者的身世和所处的时代,弄清作 者的观点态度。
语文 高考专题知识点复习 文言文阅读(解析版)
文言文阅读一、(2022·唐山市开学摸底检测)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宪宗成化二十三年九月壬寅..,皇太子即位,诏赦天下,以明年为弘治元年。
先朝妖佞之臣,放斥殆尽。
冬十月,召致仕南京兵部尚书王恕为吏部尚书。
时恕昂重望,其居冢宰,铨政多厘正焉。
先是大学士万安结万贵妃兄弟进奸僧继晓以固其宠上在东宫稔闻其恶已而科道交章论之遂命罢去。
礼部..右侍郎丘浚进所著《大学衍义补》,上览之甚喜,擢礼部尚书,仍命礼部刊行。
元年春正月,召南京兵部尚书马文升为左都御史。
二月,上耕籍田毕,宴群臣,教坊以杂伎承应,或出亵语。
文升厉色曰:“新天子当知稼穑艰难,岂宜以此渎乱宸聪!”即斥去。
马文升条时政十五事,上嘉纳之,悉施行。
五年五月,遣廷臣赍内帑银,赈杭、嘉、湖大水。
十年二月,上屡游后苑,侍讲王鏊侍经筵..,讲文王不敢盘于游畋。
上悟,纳之。
太监李广以左道见宠任,权倾中外。
会幼公主痘殇,太皇太后归罪于广。
广惧,饮鸩死。
上命搜广家,得纳贿簿籍。
上怒,籍没之。
召两广总督刘大夏为兵部尚书。
大夏素以安内攘外为己任,命下,人心翕服。
先是,大夏在广东、西,一岁再求去,皆不许。
既廷谢,上御帷殿,召问之曰:“朕素用卿,而数辞疾,何也?”大夏对曰:“臣老且病,故辞耳。
”上默然。
五月,帝不豫。
庚寅,召大学士刘健等受顾命。
上曰:“东宫聪明,但年幼,好逸乐,诸先生须辅之以正道,俾为令主。
”健等皆叩首..曰:“臣等敢不尽力。
”翼日,上崩。
谷应泰曰:孝宗恭俭仁明,勤求治理,置亮弼之辅,召敢言之臣,求方正之士,绝嬖幸之门。
世岂有无小人之日哉?人君进贤退不肖之间,安危倚伏,不可不审也。
(节选自《明史纪事本末·卷四十二》)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D)A.先是/大学士万安结万贵妃兄弟/进奸僧继晓以固其宠/上在东宫稔/闻其恶/已而科道交章论之/遂命罢去B.先是/大学士万安结万贵妃/兄弟进奸僧继晓以固其宠/上在东宫稔/闻其恶/已而科道交章论之/遂命罢去C.先是/大学士万安结万贵妃/兄弟进奸僧继晓以固/其宠上/在东宫/稔闻其恶/已而科道交章论之/遂命罢去D.先是/大学士万安结万贵妃兄弟/进奸僧继晓以固其宠/上在东宫/稔闻其恶/已而科道交章论之/遂命罢去【解析】“大学士万安”结交的对象是“万贵妃兄弟”,因此“万贵妃兄弟”不能断开,排除B、C项;“上在东宫”中,“上”是主语,“在东宫”是谓语,主谓结构,表意完整,应与后文断开,排除A项。
文言文断句题解题技巧
高考文言文断句题解题技巧一、考点解析断句是考查文言文的传统方式,是学习文言文的基本功。
明辨句读,要综合运用古汉语字词句及古代历史文化等方面的常识,因而断句能力高低,成了阅读文言文能力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
古人之所以重视断句,是因为断句正确与否,直接影响对文意的理解,断句失误,必然误解古文原意。
古书中就有一些记录断句不当而造成理解错误的材料。
《韩非子·外储说左下》有这样一个故事:哀公问于孔子曰:“吾闻夔(读音kui二声,人名)一足,信乎?”曰:“夔,人也,何故一足?彼其无他异,而独通于声。
尧曰:‘夔一而足矣。
’使为乐正(官名)。
故君子曰:‘夔有一足,非一足也。
’”感想:断章取义的确笑话百出。
凡事没弄清原委就妄下结论,可能会出大麻烦的。
这个小故事,对于人们认识断句的重要性,其意义是不言而喻的。
二、方法指津1、读文段:文言文断句,传统上称之为“句读”。
明辨句读,是阅读古文最基本的能力。
平时教学中,我们就重视文言文的诵读,目的就在于能通过熟读培养学生文言文学习的语感。
而文言文断句的基础在于对通篇文章的领会,因此诵读就显得尤为重要。
我们碰到断句篇段,不要急于答题,应当先诵读这个篇段,通过诵读,力求对全文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
2、找虚词:文言虚词(特别是语气词),往往是该断句的地方。
①句首的语气词“其、盖、唯、盍、夫、且夫、若夫”等前面可断句,常用于句首的相对独立的叹词,如嗟夫、嗟乎、呜呼等,前后都可断句;②句末语气词“也、矣、耶、哉、乎、焉、兮、耳、与(欤)、而已、(邪)”等后面可断句;③有些常用在句首的关联词,如“苟”“纵”“是故”“于是”“向使”“然而”“无论”“至若”“是以”“继而”“纵使”“然则”等前面大多可以断句;④常在句首的时间词,如“顷之”“向之”“未几”“已而”“斯须”“既而”“俄而”等,也可以帮助断句。
2021年新高考二卷文言文解析
2021年新高考二卷文言文解析一、背景介绍2021年新高考二卷文言文试题是高考语文的重要组成部分,试题难度较大,涉及的知识点较多,对于考生来说,这是一道具有挑战性的题目。
本文将从试题特点、考点解析、解题技巧等方面进行分析,帮助考生更好地理解和应对这一题型。
二、试题特点1. 文本难度较大:试题所采用的文言文文本难度较大,考生需要具备一定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才能较好地完成题目。
2. 考点覆盖面广:试题涵盖了文言文词汇、语法、人物性格特点、历史背景等多个方面,对于考生来说,需要全面掌握相关知识才能应对题目。
3. 题目设置灵活:试题题目设置灵活,既有选择题也有主观题,形式多样,考生需要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来解题。
三、考点解析1. 实词理解:试题中涉及一些常见的文言实词,考生需要结合上下文语境和历史背景来理解这些实词的含义。
2. 虚词用法:试题中涉及一些常用的文言虚词,如“以”、“为”等,考生需要掌握这些虚词的用法和意义,才能正确理解句子的含义。
3. 语法结构:试题中涉及一些文言文语法结构,如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等,考生需要具备一定的语法知识才能正确理解句子的结构。
4. 人物性格特点:试题中涉及到一些历史人物的性格特点,考生需要结合历史背景和人物经历来理解这些特点。
5. 历史背景:试题中涉及到一些历史事件和背景,考生需要了解相关历史事件的发生背景和影响,才能更好地理解文本的含义。
四、解题技巧1. 把握文章主旨:在阅读文言文文本时,考生需要把握文章的主旨和主要内容,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文本的含义。
2. 注重语境分析:在理解文言实词和虚词的含义时,考生需要注重语境分析,结合上下文语境来理解词语的含义。
3. 对比翻译版本:在解答一些主观题时,考生可以参考翻译版本的书籍,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句子的含义。
4. 合理安排时间:在解答文言文试题时,考生需要合理安排时间,不要因为个别题目难度较大而耽误了其他题目的解答。
五、总结2021年新高考二卷文言文试题对于考生来说具有一定的挑战性,需要考生具备较好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
2017-2023年上海市高考语文真题解析之传记类文言文篇目及考点汇总
韩亿传
北宋
15、实词的填空2分:束、均。
16、实词的选择2分:廉、济。
17、句子翻译:5分。
18、断句:3分。
19、内容理解 :原因分析。4分
20、人物形象分析:人物特点与事件的匹配。4分。
18、句子翻译6分。
19、次要人物的作用分析。4分
20、人物形象:填空。2分
19年
项经传
15、实词的填空、冒。
17、句子翻译5分。
18、断句3分。
19、内容理解:策略分析与原因分析。3分
20、语言的说理性。4分
20年
宋若水传
(宋)朱熹
15、实词的填空2分:夺、俾。
16、实词的选择2分:遂、历。
17、句子翻译6分。
18、断句3分。
19、内容理解:原因分析。3分
20、语言的说理性。4分
21年
吴仅传
[北宋]郑獬
15、实词的填空2分:披、置。
16、实词的选择2分:遣、索寞。
17、句子翻译:5分。
18、断句:3分。
19、语言的艺术:说话方式、语气。4分
20、人物形象分析:人物特点与事件的匹配。4分。
近六年上海高考文言文一篇目及考点
年份
题目
考点
17年
李大亮传
旧唐书
15、实词的填空2分:寇、讽。
16、实词的选择2分:与、当、
17、断句2分:选择。
18、句子翻译6分。
19、情感分析:选择。.2分
20、人物形象:填空。4分
18年
周鼎传
15、实词的填空2分:倾、垂。
16、实词的选择2分:屏息、寝。
17、断句2分:选择。
高考文言文专题辅导:特殊句式之“定语后置句”
高考文言文专题辅导:特殊句式之“定语后置句”【高考考点】《考试大纲》对文言句式作了这样的要求:“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定语后置句是该考点的重要内容,知识面较广,需要掌握的东西较多。
在阅读过程中,如果对古汉语中一些定语后置句式特点不熟悉、不理解,必然会造成阅读的困难和翻译句子的不准确。
定语后置句式这一考点的考查类型有两种,一种是在断句中考查,一种是在文言翻译题中考查,高考中定语后置句式这一考点主要以结合文意理解和文句翻译形式进行呈现。
考试频率为必考。
【知识建构】请同学们采用多元归纳法,以个性化形式建构本单元知识体系。
【问题解决】问题一:什么是定语后置句?请谈谈你的理解。
定语后置句:在现代汉语中,定语是修饰和限制名词的,一般放在中心词前。
在文言文中,有时为了突出中心词的位置,强调定语所表现的内容或使语气流畅,定语也可以放在中心词后,这种现象就叫做定语后置。
那么,在翻译的时候,要注意把后置定语提到中心词前面去翻译。
问题二:翻译下列两组例句并分别总结它们的特征:第一组:1.求人可使报秦者(《廉颇与蔺相如传》)译文:寻求可以出使秦国回来复命的人。
2.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愚公移山》)译文:于是率领能挑担子的子孙三个人。
3.荆州之民附操者(《赤壁之战》)译文:荆州依附曹操的百姓。
它们的特征是:中心词+定语+者第二组:1.马之千里者(《马说》)译文:千里马。
2.僧之富者不能至(《为学一首示子侄》)译文:富有的和尚不能到达。
3.石之铿然有声者(《石钟山记》)译文:铿然有声的石头。
它们的特征是:中心词+之+定语+者第三组:1.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译文:蚯蚓没有锋利的爪子牙齿和强健的筋骨。
2.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岳阳楼记》)译文:在朝廷做官,就要忧虑老百姓的疾苦,退隐江湖远离朝廷,就要为国君担忧。
它们的特征是:中心语+之+定语第四组: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与?(《五人墓碑记》)译文:“能够不改变自己志向的官员,普天之下,有几个人呢?'”缙绅( jin shen) :原意是插笏(古代朝会时官宦所执的手板,有事就写在上面,以备遗忘)于带,旧时官宦的装束,转用为官宦的代称。
高考文言断句考点解析及应对策略
高考文言断句考点解析及应对策略一、考点解析福建省以《2021年一般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语文)为依据,参照教育部颁发的现行《全日制一般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的要求,结合福建省中学语文教学的实际,专门出台《2021年福建省高考语文考试说明》,对高考语文的考点及题型等作了详细规定,其中在文言文阅读部分明确提出文言断句的考测要求。
《礼记·学记》有“一年视离经辨志”的说法。
郑玄注:“离经,断句绝也。
”也确实是给古书断句。
可见断句是古代启蒙教育的第一步,是读书人的一项差不多功,也是考察文言文的传统方式。
在一句话的末了用“。
”断开,叫“句”;在一句之内语气停顿的地点用“、”断开,叫“读”(dòu)。
文言断句事实上考测学生对文句内容的明白得。
因此,将断句考点单列符合中学语文教学大纲的要求。
二、试题分析2021年北京卷考题将下面文言文中画线的部分用斜线断句。
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①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数月②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为祸乎家③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入塞④丁壮者引弦而战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⑤故福之为祸祸之为福化不可极深不可测也从考生答题情形看,存在的问题是:1、读不明白文段,不知如何下手,不知从哪断开,致使断的位置不对,该断的没断,不该断的断了。
2、可不能使用技巧。
缺少文言断句知识,不能借助句首词、句尾词。
3、文言句式把握得不行,或者说不能区分古今词义。
如:第⑤句“故福之为祸祸之为福化不可极深不可测也”,在“福”与“化”之间、“极”与“深”之间能断开的人专门少,都断成“故福之为祸祸之为福化/不可极深/不可测也”。
学生们错误地认为“福化”“极深”都为一个词,不能区分古今词义,不明白得句意,没有把握文言对称句式而造成断句错误。
因此,第一通读全段把握总体意思;其次了解实词“亡”“将”的词义,把握虚词“而”的用法;最后还要注意到前后有相同的句式。
高考语文:知识讲解文言特殊句式之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
文言特殊句式之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编稿:李静考点透视考点明确《考试大纲》要求“能阅读浅易的文言文”。
包含“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和“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B级;“筛选文中的信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和“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C级。
命题趋势“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这一考点在近几年高考中虽未单独设题,但其知识点遍布文章,阅读理解时许多句子涉及这方面的知识。
在文言的阅读过程中,如果对古汉语中一些句式特点,尤其是像谓语前置、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等比较特殊的句式不熟悉、不理解,必然会造成阅读的困难和翻译句子的不准确。
因此,对文言与现代汉语中不同的句式的理解,应该有足够的认识。
知识讲解古代汉语中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有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包括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谓语前置句、状语后置句)、固定结构等几类。
判断句、被动句要从结构特征上去掌握,省略句则要联系上下文去推求省略的部分,倒装句要掌握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主谓倒置、状语后置的规律,固定句式要记住它们的习惯用法。
本讲主要介绍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中的宾语前置句和省略句。
【高清课堂:文言特殊句式和特殊用法:开始】判断句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做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
文言文判断句的最大特点不是用判断词“是”,而往往以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直接充当谓语,用以对主语进行判断。
译成现代汉语时要加上判断词。
常见的文言判断句有以下几种:“……者,……也”式这是文言判断句最常见的形式。
主语后用“者”,表示提顿,有舒缓语气的作用,谓语后用“也”结句,对主语加以肯定的判断或解说。
例,1、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2、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游褒禅山记》)“……,……者也”式在句末连用语气词“者也”,表示加强肯定语气,这时的“者”不表示提顿,只起称代作用。
文言文阅读考点解析与解题技巧(一)
文言文阅读考点解析与解题技巧(一)一、文言实词、虚词考点解析(一)文言实词实词的考点是理解常见的实词在文中的含义,主要包括:1)通假字通假字是古汉语中较为常见的语言现象。
它包括三类:通用字、假借字、古今字。
如“反”通“返”,“知”通“智”(通用)。
如“蚤”通“早”,“直”通“值”(假借)。
如:“莫”通“暮”,“益”通“谥”(古今字)。
2)古今异义古今异义包括五种情况:1词义扩大。
其特点为:今义大于古义,古义又包含在今义之中,如“江”、“河”、“睡”(“打瞌睡”)。
2词义缩小。
其特点为:今义小于古义,今义又包含在古义之中,如“金”、“让”(“责备”)。
3词义转移。
其特点为:原来表示的对象转移为表示另一种对象,如“交通”、“去”(“离开”)。
4感情色彩变化。
其特点为:褒贬意义相互转化,如“爪牙”、“谤”。
5名称说法变化。
如“目”改称“眼睛”,“日”改称“太阳”。
6双音节词偏义复词。
双音节词,如“亲戚”、“中国”;偏义复词,如“父兄”、“浅深”。
3)一词多义一词多义是指同一个词在这个句子里是一个意义,在那个句子里又是另一个意义,由本义引申或假借而形成。
词的本义是指该词的最初意义、基本意义,如“兵”是兵器,是兵士;“走”是跑。
词的引申义是从基本意义发展出来的,同基本义有相类似、相对立或相关联的意义,如“深”的基本义有“河很深”、“深山”、“深耕”等。
引申义为“道理深”、“友谊深”、“夜深人静”等。
词的比喻义是指使用比喻释义,如“手足之情”、“乱扣帽子”。
对文言实词的考查,重点在辨析常见的古今词语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之处,认定多义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的特定意义。
(二)文言虚词虚词的考点是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
文言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语气词,文言代词也归入文言虚词之中。
常见文言虚词有:安、但、而、耳、故、何、乎、或、既、乃、其、且、然、若、虽、遂、所、为、焉、也、以、已、矣、因、犹、于、哉、则、者、之等。
高考语文复习 第2板块 专题1 文言文阅读 考点1 理解文言实词的含义
专题一|文言文阅读| 专题导读 |高考文言文阅读命题在坚持立德树人和增强文化自信的同时,综合考查语文核心素养。
2019年全国卷文言文阅读3篇文章展现了贾谊、商鞅、吴起3位古代改革家的事迹,他们锐意进取、敢于改革的精神对中国古代特定历史时期产生过较大影响。
高考命题模式基本稳定,断句与古代文化常识是常考题型,文言实词、虚词、句式在翻译中考查。
微课3 史传类文本的读文技巧一、史传类文本的特点1.选文特点高考文言文阅读人物传记类文本一般多为四五百字的浅易文言文,命题人对一些疑难生僻的字句都有恰当的处理,或加注释。
一般记载几个人,有的人物关系简明,有的人物关系复杂。
这些人的品格,不外乎“忠、孝、仁、义、礼、智、信、勇”。
选文以叙事为主,含有一定的议论抒情。
虽然经过了命题人的删减调整,但不管是一篇还是一段,都有一定的独立性和完整性。
2.内容特点传记一般有下面几部分内容:(1)人物的基本情况;(2)人物的主要事迹;(3)人物的性格作风。
人物的性格作风一般分性格、工作作风和生活作风三种情况,多出现在文章结尾,有时也穿插在全文中。
具体到高考文言文阅读人物传记类文本,一般都包含下列内容:传主的姓名、字号、朝代和籍贯,传主的官职及其变动情况,传主的工作地点及其变动情况,传主的主要政绩、成就、特长、特点,传主生前和死后受到的封赏等。
3.形式特点(1)结构与线索高考文言文阅读所选人物传记类文本开头部分都很简短,主要是对传主的姓名、字号、籍贯等的介绍,有些还有祖上的简单情况。
中间部分是传记的主体部分,一般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是传主的生平履历及主要事迹,二是交代人物或事件的结局。
结尾部分是作者对传主的评价,包括对传主的功绩、性格、人品等几方面的评价。
其结构形式如下:(2)用语传记的语言通常凝练概括,间有传神的细节描写,尤其是对传主的评价,或用“春秋笔法”,或用最概括的几个字词点到为止。
这些特点告诉我们要细读文本,不放过每一个字。
高考语文 文言文阅读必做题(详解版)
1答案B.于是孙子谓田忌曰/君弟重射/臣能令君胜/田忌信然之/与王及诸公子逐射千金/C.于是孙子谓田忌曰/君弟重射/臣能令君胜田忌/信然之/与王及诸公子逐射千金/D.于是孙子谓田忌曰/君弟重射/臣能令君胜田忌/信然之与王及诸公子/逐射千金/A.①②③B.②③⑤C.①④⑤D.②③⑥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表现孙膑军事才能的一组是①孙子曰:“今以君之下驷与彼上驷,取君上驷与彼中驷,取君中驷与彼下驷”②居辎车中,坐为计谋③君不若引兵疾走大梁,据其街路,冲其方虚,彼必释赵而自救④孙子度其行,暮当至马陵⑤乃弃其步军,与其轻锐倍日并行逐之⑥于是令齐军善射者万弩,夹道而伏(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孙膑因受迫害而沦为刑徒,后来逃到齐国,受到齐国将军田忌的信任和热情的款待。
B.在田忌与齐国几位贵公子赛马时,孙膑让田忌用下等马与对方上等马比,用上等马与对方的中等马比,用中等马与对方的下等马比,结果一负、一平、一胜,赢了千金。
C.本文记叙的“围魏救赵”和“马陵道之役”的故事,充分表现出孙膑的卓越军事才能。
其中“马陵道之役”的胜利,更是由于他通过仔细研究,充分掌握了敌我情况而取得的。
D.文章刻画人物,生动逼真。
尤其对孙膑的语言描写丰富,体现出人物谦逊、稳重、睿智等特点。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既驰三辈毕,而田忌一不胜而再胜,卒得王千金。
1兵法,百里而趣利者蹶上将,五十里而趣利者军半至。
2庞涓果夜至斫木下,见白书,乃钻火烛之。
3(6)D(1)A(2)B(3)D(4)B(5)三个等级的马都已比赛完毕,田忌负了一场却胜了两场,终于赢得了齐王的千金赌注。
1《兵法》说:每天行军百里去争利,一定会使大将受挫折;每天行军五十里去争利,军队只有一半能到达。
2(6)2答案解析考点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岂非以其流落饥寒,终身不用,而一饭未尝忘君也欤?1余苦其多,畏其敏,而服其工也。
高考语文一轮专项复习-文言文突破(考点溯源、探根教材)(含解析)
古代诗文阅读文言文阅读考点溯源探根教材【教材溯源·考点链接】教材中的文言文梳理教材单元文体篇目考点链接必修上册第六单元政论文10劝学/《荀子》 1.推敲句子含义,把握文中有关学习的主要观点,学习文中的新内涵;2.连词“而”的多种语义关系*师说/韩愈第七单元游记16赤壁赋/苏轼 1.体会古代写景抒情文章中,景与情的关系;2.梳理文章情感起伏变化的脉络,体会景情理完美融合的特点;3.积累整理古人记录时间的方法,纪年、纪月、纪日等*登泰山记/姚鼐必修下册第一单元语录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论语》1.语录对话,言简意赅;2.句首、句中、句末语气助词,表判断、陈述、疑问、感叹等语气政论文*齐桓晋文之事/《孟子》1.取譬设喻,因势利导,思辨性强;2.体会语气助词“也”、“乎”、“矣”、“哉”、“焉”等在不同语境中所表达的不同语气政论文庖丁解牛/《庄子》寓言说理,形象生动,富有启发性传记2烛之武退秦师/《左传》1.把握说辞的语言艺术和蕴含的智慧;2.探究“礼”的内涵政论文3*鸿门宴/司马迁关注人物描写和人物的性格特征,注意人物关系、人物言行与事件发展之间的联系第五单元奏疏11谏逐客书/李斯体会精心构思,巧妙措辞第六小说14促织/蒲松龄体会幻想与现实相交融写法的独特魅力,单元精练生动的语言、叙事状物、细腻形象第八单元奏疏15谏太宗十思疏/魏征 1.体会作者对国家大事的担当精神,领略文章骈散结合的行文特点;2.把握文章行文简洁,说理严谨,理足气盛的艺术特点书信*答司马谏议书/王安石赋16阿房宫赋/杜牧 1.感受文章赋和论的文体特点;2.注意古今异义词,准确把握文言文的语义史论*六国论/苏洵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政论文5《论语》十二章1.分析孔子关于“君子”之德及修身养性的基本观点;2.论述道理上的巧妙之处政论文大学之道/《礼记》理解“三纲”“八目”的具体所指及其内部关联政论文*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孟子》孟子“四端”对为人处世、治理天下的重要性政论文6《老子》四章1.学习老子思辨性论说对现实人生的启示;2.把握文章“有与无、知人与自知、胜人与自胜”的辩证关系政论文*五石之瓠/《庄子》借寓言故事婉曲达意说理,小大之辩政论文7*兼爱/《墨子》墨子追求语言的浅显、逻辑的严谨和结构的层次感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三单元传记9屈原列传/司马迁1.把握屈原的精神品质,品味作品精湛的叙事艺术;2.积累古今异义词语,理解语境义10*苏武传/班固1.梳理情节脉络,感受苏武的人格魅力,探寻他备尝艰辛却矢志不渝的精神力量源泉;2.关注文章叙事艺术,体会作者寓于其中的情感倾向;3.掌握意动和使动用法,体会其语境义史论11过秦论/贾谊 1.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及写作意图;2.对比赋体写史论和散体写史论的写作方法*五代史伶官传序/欧和论述风格;3.掌握名词作状语,体会其用法阳修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三单元奏表9陈情表/李密 1.理解作者是怎样以孝道贯串全文,以情感人,以理服人;2.奏表文体中的谦敬词语记叙*项脊轩志/归有光诗序10兰亭集序/王羲之 1.领悟作者生命的哲理,体现了魏晋文士的旷达和善思;2.两文的语言淡雅生动,文辞精致素朴之美;3.古诗文对偶句的运用,语义的相近或相反,借此课文阅读的推知应用辞序归去来兮辞并序/陶渊明传记11*种树郭橐驼传/柳宗元1.体会文章融叙事说理于一体,婉而多讽的写法,把握对举、类比的说理方式;2.积累人称代词,归纳总结游记12*石钟山记/苏轼1.学习质疑和求实精神;2.体会古代散文的不同特点,格局谨严而不乏情采,潇洒随性而自有法度等【必备知识·核心聚焦】文言文文本阅读选文广泛,涉及记人类、纪事类、写景游记类、议论说理类、墓志铭、神道碑、墓表等。
语文高考复习讲义第3部分 文言文考点突破 课时33 理解四类文言实词及其推义方法—勤于积累,善于推断
课时33理解四类文言实词及其推义方法——勤于积累,善于推断知识清单(五)文言实词著名语言学家王力如是说:古汉语的问题,应该说是词汇的问题,解决了词汇问题,古代汉语就解决了一大半了。
一、四类文言实词文言实词主要指名词、动词、形容词和数量词。
这些词构成文言文的主体,是学习文言文的关键。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必须掌握通假字、古今异义词、多义实词、活用实词和偏义复词等相关方面的知识。
1.通假字“通假字”中的“通”是通用之意,“假”是借用之意。
所谓“通假”,就是两字通用或这个字借用为那个字。
它可分为通用字、假借字、古今字三类。
虽然学习中教材对这三类作了区分,但是对于考生来说没有必要去细分它,只要能够在语境中判断出来即可。
学习通假字,一方面要积累教材中出现的通假字,另一方面要根据通假特点去推断语境中的通假字。
2.古今异义词古今异义词,既指单音节词古今词义不同,又指双音节词古今词义不同。
它是文言实词学习的重点与难点之一。
(1)古今词义演变类型演变类型示例词义扩大“中国”,古义指中原地区,现指整个中国词义缩小“谷”,古义指庄稼、粮食,今义指小米或稻谷词义转移“脚”,古义指小腿,今义指脚词义弱化“羞”,古义是“羞愧,感到耻辱”,今义是“害羞,不好意思”词义强化“宣言”,古义是“扬言”,今义是“宣告,声明”感情色彩变化“爪牙”,古义是中性词,今义是贬义词(2)古今同形异义双音节词古代汉语以单音节词为主,当两个单音节词与现代汉语双音节词同形时,多数情况下它与现代汉语不同,它是两个词,须拆开来讲,不要误认为它是一个现代汉语双音节词。
古今同形异义古义今义双音节词示例妻子妻子儿女(“妻”与“子”两词)男女两人结婚后,女子是男子的妻子祖父祖辈父辈(“祖”与“父”两词)父亲的父亲亲信亲近信任(“亲”与“信”两词)亲近而信任的人(多含贬义)博学广泛地学习(“博”与“学”两词)学问广博精深3.多义实词多义实词,一直都是文言文阅读考查的重点。
考点15 文言文阅读之文言翻译关注实词(解析版)-备战2022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微专题
备战2022年高考语文考点微专题考点15 文言文阅读之文言翻译关注实词【命题趋势】实词翻译是是文言文的重中之重,一般不单独考核,放到实词或翻译中考核,尤其在翻译中逐点赋分,平时要注意积累,掌握一些规律。
【真题再现】【2021年新高考全国1卷】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上患吏多受赇,密使左右试赂之。
有司门令史受绢一匹,上欲杀之,民部尚书裴矩谏曰:“为吏受赂,罪诚当死。
但陛下使人遗之而受,乃陷人于法也,恐非所谓‘道之以德,齐之以礼’。
”上悦,召文武五品已上告之曰:“裴矩能当官力争,不为面从,傥每事皆然,何忧不治?”臣光曰:古人有言:“君明臣直。
”裴矩佞于隋而忠于唐,非其性之有变也,君恶闻其过则忠化为佞,君乐闻直言则佞化为忠。
是知君者表也,臣者景也,表动则景随矣。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贞观君臣论治》)(1)上患吏多受赇,密使左右试赂之。
(2)君恶闻其过则忠化为佞,君乐闻直言则佞化为忠。
【答案】(1)唐太宗担心官吏中多有接受贿赂的,便秘密安排身边的人去试探他们。
(2)君主讨厌听人揭短,则大臣的忠诚便转化为谄谀;君主乐意听到直言劝谏,则谄谀又会转化成忠诚。
【解析】第一句话的得分点为:“患”,担心;“赇”,贿赂;“左右”,身边的人。
第二句话的得分点为:“恶”,讨厌;“过”,过错;“佞”,谄媚。
参考译文:太宗担心官吏中多有接受贿赂的,便秘密安排身边的人去试探他们。
有一个刑部的司门令史收受绢帛一匹,太宗得悉后想要杀掉他。
民部尚书裴矩劝谏道:“当官的接受贿赂,罪的确应当处死;但是陛下派人送上门去让其接受,这是有意引人触犯法律,恐怕不符合孔子所谓‘用道德加以诱导,以礼教来整齐民心’的古训。
”太宗听了很高兴,召集文武五品以上的官员,对他们说:“裴矩能够做到在位敢于力争,并不一味地顺从我,假如每件事情都能这样做,国家怎么能治理不好呢?”臣司马光曰:古人说过:君主贤明则臣下敢于直言。
裴矩在隋朝是位佞臣而在唐则是忠臣,不是他的品性有变化。
成人高考高起点语文考点解析常用文言文虚词七
更多成人高考信息请访问:/crgk/
猎学网-为学员提供最优质的教育服务 成人高考高起点语文考点解析常用文言文虚词七
合音词
1.“之于”的合音(即取“之”的声母、“于”的韵母和声调拼合而成。
“于”古音同“乎”).“之”为指示代词,“于”为介词,所以此时“诸”只出现在句中:“之”是前面出现的动词的宾语,指代上文提到的人、事、物:“于”则与后面的词或短语组成介宾结构,介绍前面的动宾结构关涉到对象、处所、地点、内容等。
例如:
(1)用与舍属诸人。
(《答李翊书》)
(2)用则施诸人,舍则传诸其徒,垂诸文而为后世法。
(《答李翊书》)
(3)更譬诸操舟……(《论毅力》)
(4)公伐诸鄢。
(《郑伯克段于鄢》)
2.“之乎”的合音。
“之”为指示代词,“乎”为语气词,此时“诸”只出现在句末:“之”是前面出现的动词的宾语,“乎”用来结束句子。
例如:
(1)有美玉于斯,韫椟而藏诸?求善贾而沽诸?(《论语子罕》)
(2)文王之囿方七十里,有诸?(《孟子梁惠王下》)
约数词
此时“诸”作定语,表示某一范围的全体,或全体中的每一个体,可译为“各位”、“众”等。
例如:驱而之薛,使吏召诸民当偿者,悉来合卷。
(《冯谖客孟尝君》)
而诸部校尉以下,才能不及中人,然以击胡军功取侯者数十人。
(《李将军列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龙源期刊网
高考文言文考点解析
作者:蒋宝清
来源:《教育界·上旬》2017年第07期
【摘要】文章论述了高考文言文的考法和考点,并重点论述了解答文言文必须要在学习文言文中重点培养两种习惯:一是养成推断知识点的习惯,二是养成调整倒装句式的习惯。
【关键词】文言文;推断知识点;倒装句式
一、考点解析
近年来,高考选择的文言文均是传记中的典范之作,有较强的故事性,文字较为浅易。
文言文阅读,翻译句子10分,新考纲中明确文言文考查能力层级为B级。
文言文考查内容侧重考查实词、活用词、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识点,所以要求考生不仅要疏理把握文章大意,更要对文本内容深入理解。
历年来,文言文阅读皆是考生面对的难点之一。
要解决这个难题就要着重培养两种习惯。
第一,推断知识点的习惯。
如“副使崔应麟见民啖泽中雁矢,囊示登云。
”根据前文“岁大饥,人相食”,可推断出“矢”绝不是“箭”,而是同音字“屎”。
试想,百姓饥饿,当然是求生而不是求死,怎么可能吃射杀大雁的箭呢?“囊”仅译为“口袋”就与前句无关联了,如果译为“用口
袋装的雁粪”这一名词性短语就结构了前后句。
又如“吾得兄事之”中的“兄”应推断为我对待“之”的态度应该“像亲哥哥一样”,名词“兄”活用为状语。
第二,调整倒装句式的习惯。
如“属天下丧乱,乃退耕于阳城,有终焉之志。
”句中的“乃退耕于阳城”,按现代语序应调整为“乃退于阳城耕”,译为“于是抽身引退在阳城种田”。
再如“周文帝欲官之,虬辞母老,乞侍医药,周文许焉。
”句中“母老”是“辞”的原因,语序应调整为“虬母老辞”,在“虬”后“母”前省略“以”字,译为“柳虬以母亲年迈为由推辞”。
以上两个倒装句是状语后置。
又如“今当事之臣,任意予夺,忠勤反捐弃,何以鼓士气,激军心?”“何以鼓士气”的现代语序是“以何鼓士气”,译为“用什么鼓舞士气”,属于宾语“何”置介词“以”前了。
又如“岁凶,清官银十万两为籴费”中“十万两”是数量词应限定官银,属于定语后置。
状语后置句式大多有“于”“以”等介词标志,如果没有也可以补充出来,表明其后的内容是前面动词的处所、方式、原因等。
定语后置句中,后面的定语限定前面的名词的数量、归属、性质、特点等。
宾语前置句中的宾语是后面动词或介词的对象,如“何陋之有”“不自信”“何以
知之”等。
二、典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