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托班科学教案:什么东西不见了

合集下载

什么东西不见了托班科学活动教案

什么东西不见了托班科学活动教案

《什么东西不见了》托班科学活动教案一、活动目标:1. 引导幼儿观察和发现生活中常见物品的消失现象。

2. 培养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和表达能力。

3. 培养幼儿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培养幼儿的合作精神和分享意识。

二、活动准备:1. 教具准备:神秘箱子一个,各种物品(如玩具、文具、生活用品等)若干,透明袋子若干,小卡片若干。

2. 环境准备:安静、舒适的活动室。

三、活动过程:1. 导入:教师向幼儿介绍本次活动主题,引导幼儿观察和思考生活中常见的消失现象。

2. 游戏1:“找找看”(1)教师将神秘箱子放在桌上,邀请幼儿观察箱子里的物品。

(2)教师随机拿走一件物品,请幼儿闭上眼睛,提问:“什么东西不见了?”(3)幼儿猜测,教师揭晓答案。

3. 游戏2:“消失的魔法”(1)教师将透明袋子放在桌上,邀请幼儿观察袋子里的物品。

(2)教师用手遮住袋子,快速拿走一件物品,提问:“什么东西不见了?”(3)幼儿猜测,教师揭晓答案。

四、活动延伸:1. 家园共育:教师与家长沟通,建议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引导幼儿观察和发现消失现象,鼓励幼儿表达自己的观点。

2. 环境创设:在活动室设置“神秘角落”,放置一些隐藏的物品,邀请幼儿寻找。

3. 教学活动:开展“猜猜看”主题活动,邀请幼儿观察图片或实物,猜测其中隐藏的物品。

五、教学评价:1. 观察幼儿在活动中的参与程度,了解他们对消失现象的认识和兴趣。

2. 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表达能力和合作精神,鼓励他们的积极表现。

3. 收集家长反馈,了解幼儿在家庭环境中对消失现象的关注和探究情况。

4. 分析幼儿在延伸活动中的表现,评估他们的观察力、想象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活动内容:1. 复习消失现象:教师通过游戏1和游戏2,帮助幼儿复习和巩固对消失现象的认识。

2. 探索消失原因:教师邀请幼儿一起探讨为什么物品会消失,引导幼儿思考和表达自己的观点。

3. 创意表达:教师引导幼儿用绘画、手工等方式,表达自己对消失现象的理解和感受。

幼儿园小班科学《什么不见了》教案

幼儿园小班科学《什么不见了》教案

幼儿园小班科学《什么不见了》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园小班科学教材《什么不见了》,主要内容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让幼儿观察和体验物品的消失现象;第二部分是让幼儿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物质的变化和消失的原因。

二、教学目标1. 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让他们能够主动发现和描述物品的消失现象。

2. 培养幼儿的思维能力和想象力,让他们能够理解物质的变化和消失的原因。

3. 培养幼儿的探究精神和合作意识,让他们能够在实验和观察中积极互动,共同解决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让幼儿能够观察和描述物品的消失现象,了解物质的变化和消失的原因。

难点:让幼儿能够通过实验和观察,发现和理解物质的变化和消失的原因。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教学卡片、实验材料(如杯子、水、玩具等)。

2. 学具:每个幼儿准备一个实验包,内含实验材料。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教师通过出示教学卡片,让幼儿观察和描述卡片上的物品消失的现象,引导幼儿关注和思考物品的消失。

2. 实验操作(10分钟):教师引导幼儿进行实验,观察和描述实验中物品的消失现象。

实验过程中,教师要确保幼儿能够积极参与,动手操作,并观察和描述实验结果。

3. 例题讲解(10分钟):教师通过讲解例题,让幼儿了解物质的变化和消失的原因。

例题要结合实验结果,让幼儿能够理解和掌握物质的变化和消失的原因。

4. 随堂练习(5分钟):教师布置随堂练习,让幼儿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

练习题目要结合幼儿的生活实际,让他们能够在实践中巩固所学。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简洁明了,突出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如物品的消失现象、物质的变化和消失的原因等。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幼儿回家后,观察和描述生活中常见的物品消失现象,并尝试解释原因。

2. 答案: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描述和解释不同物品消失的现象,如水蒸发、食物被吃掉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教师要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针对幼儿的反馈情况进行调整和改进。

什么东西不见了托班科学活动教案

什么东西不见了托班科学活动教案

《什么东西不见了》托班科学活动教案一、活动目标:1. 引导幼儿观察和思考,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2. 培养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让他们能够清楚地描述自己看到的景象。

3. 培养幼儿的团队协作精神,让他们在活动中学会与他人共同探究问题。

二、活动准备:1. 教具准备:神秘袋、小物品(如玩具、文具等)、线索卡片、画纸、彩笔等。

2. 环境布置:将活动室布置成一个侦探工作室,贴上侦探海报,营造神秘氛围。

三、活动过程:1. 导入:教师以故事形式引入活动,讲述一位小侦探在寻找丢失的物品。

激发幼儿兴趣,引导他们积极参与。

2. 观察神秘袋:教师展示一个神秘袋,里面装有各种小物品。

让幼儿仔细观察,记住里面的物品。

3. 物品消失:教师将神秘袋遮盖,迅速取出其中一件物品。

让幼儿观察并描述物品消失的过程。

4. 寻找线索:教师给出线索卡片,让幼儿根据线索寻找消失的物品。

在这个过程中,鼓励幼儿相互讨论、合作。

5. 揭晓答案:幼儿找到消失的物品后,教师让他们展示成果,并解释找到答案的过程。

四、活动延伸:1. 家园共育:教师与家长沟通,让家长在日常生活中鼓励幼儿观察、思考,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2. 环境创设:在活动室设立一个“侦探角”,放置一些神秘物品,定期更新,引导幼儿持续观察和探究。

3. 教学游戏:设计一款侦探题材的游戏,让幼儿在游戏中锻炼观察力、逻辑思维和团队合作能力。

五、教学评价:1. 观察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评价他们的观察力、逻辑思维和团队合作能力。

2. 收集家长反馈,了解幼儿在家庭中的表现,评估活动对幼儿的影响。

3. 通过活动记录,分析幼儿在活动中的成长和进步。

六、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难点:让幼儿能够清晰地描述自己看到的景象,并运用线索找到消失的物品。

七、活动步骤:1. 故事导入:教师讲述一个关于小侦探寻找丢失物品的故事,引发幼儿兴趣。

2. 观察神秘袋:教师展示一个神秘袋,里面装有各种小物品,让幼儿观察并记住里面的物品。

2024年幼儿园小班科学《什么不见了》精彩教案

2024年幼儿园小班科学《什么不见了》精彩教案

2024年幼儿园小班科学《什么不见了》精彩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幼儿通过操作活动,感知物体的消失与存在。

2.培养幼儿观察、思考和表达的能力。

3.激发幼儿对科学的兴趣,培养探究精神。

二、教学内容1.教学材料:玻璃杯、水、盐、糖、小石子、木块等。

三、教学过程1.情境导入(1)教师出示一杯水和一些物品,如盐、糖、小石子、木块等,引起幼儿兴趣。

(2)教师提问:“小朋友们,你们猜猜看,把这些东西放进水里会发生什么现象呢?”2.操作体验(1)教师将盐、糖分别放入两个玻璃杯中,然后倒入水,让幼儿观察变化。

(2)教师将小石子、木块放入水中,让幼儿观察它们的浮沉现象。

(3)教师提问:“小朋友们,你们发现盐和糖放进水里后,水有什么变化?小石子和木块在水里的表现一样吗?”3.讨论交流(1)教师组织幼儿分组讨论,引导幼儿表达自己的观察和发现。

(2)教师鼓励幼儿分享自己的操作体验,让幼儿相互启发,共同探究。

(1)教师通过故事、儿歌等形式,帮助幼儿巩固所学知识。

(2)教师出示一些生活中的实例,如海水、饮料等,引导幼儿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现象。

(3)教师鼓励幼儿回家后,尝试用今天学到的知识进行实验,并与家人分享。

四、教学反思1.教师要关注幼儿的操作过程,引导幼儿仔细观察、积极思考。

2.教师要善于发现幼儿的亮点,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提高幼儿的自信心。

3.教师要注重培养幼儿的探究精神,引导幼儿主动参与科学活动。

五、教学延伸1.组织幼儿参观实验室,了解实验室里的科学仪器和实验操作。

2.邀请科学家或科普工作者来园进行科普讲座,拓展幼儿的科学视野。

3.开展家庭科学实验活动,让幼儿与家人一起探索科学的奥秘。

六、教学评价1.观察幼儿在操作活动中的参与程度,了解幼儿的学习兴趣。

2.评估幼儿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表达能力。

3.检验幼儿对所学知识的运用和巩固情况。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幼儿对物体消失与存在的现象有了初步的认识,培养了观察、思考和表达的能力,激发了探究科学的兴趣。

托班科学教案《什么东西不见了》

托班科学教案《什么东西不见了》

《什么东西不见了》一、教学目标1.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注意力。

2.帮助幼儿了解物体消失的原因。

3.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幼儿学会观察和发现物体消失的现象。

2.教学难点:引导幼儿思考物体消失的原因。

三、教学准备1.教具:一个透明的玻璃杯、一张白纸、一支笔、一块橡皮泥。

2.教学场地:宽敞的教室。

四、教学过程1.导入教师拿出一个透明的玻璃杯,里面装有半杯水,问幼儿:“你们猜猜,这杯水里面有什么东西?”2.观察和发现教师将一张白纸揉成一团,放入玻璃杯中,问幼儿:“你们看,现在这杯水里面有什么变化?”幼儿观察并回答后,教师继续引导:“那你们猜猜,如果我把这张白纸放回原处,水里面的东西会消失吗?”3.实验操作教师将白纸放回原处,让幼儿观察水中的变化。

教师再拿出一支笔,问幼儿:“你们猜猜,这支笔放入水中会发生什么现象?”教师将笔放入水中,让幼儿观察并回答。

教师再拿出橡皮泥,问幼儿:“那如果我把橡皮泥放入水中,会发生什么现象?”教师将橡皮泥放入水中,让幼儿观察并回答。

教师再引导幼儿思考:“那你们猜猜,如果我把玻璃杯放在桌子上,不碰它,里面的东西会消失吗?”5.拓展活动教师拿出一些小物品,如石头、树叶、塑料玩具等,让幼儿自由选择,将它们放入水中,观察并记录它们的变化。

教师引导幼儿分享观察结果,并进行讨论。

6.结束语五、作业1.让幼儿回家后,与家长一起观察家里的物品,找出一些消失的例子,并记录下来。

2.家长协助幼儿完成观察记录,并在下节课分享。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操作和观察,让幼儿了解物体消失的原因,培养了他们的观察力和思考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幼儿积极参与,鼓励他们提问和发表自己的想法。

同时,教师还要关注幼儿的操作过程,确保他们安全地进行实验。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幼儿对物体消失的现象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激发了他们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

重难点补充:1.教学重点:教师引导幼儿通过观察,发现物体消失的现象,如:“小朋友们,你们看,这张白纸放进水里后,它好像不见了,水变得不一样了,你们能告诉我发生了什么吗?”教师鼓励幼儿用语言描述观察到的变化,如:“哦,小明说水变浑浊了,很好,那我们一起来想想,为什么水会变浑浊呢?”2.教学难点:教师通过提问引导幼儿思考物体消失的原因,如:“小华,你说说看,为什么白纸放回原处后,我们又能看到杯子里的东西了呢?”教师帮助幼儿理解光和物体之间的关系,如:“对了,因为我们把白纸拿开了,光线又能透过水面了,所以杯子里的东西又出现了。

小班科学教案《什么不见了》

小班科学教案《什么不见了》

小班科学教案《什么不见了》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小班科学教材第四章《有趣的观察》,详细内容为“什么不见了”。

通过该章节的学习,引导幼儿观察日常生活中的物品,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

二、教学目标1. 让幼儿能够仔细观察周围的环境,发现生活中的小秘密。

2. 培养幼儿的想象力、表达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 培养幼儿团结合作、积极探究的科学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让幼儿学会观察、思考,并能够表达自己的观察和思考。

教学重点:培养幼儿的观察力、思考力和表达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一个不透明的袋子、若干小物品(如小球、小玩具、水果等)。

2. 学具:画纸、画笔、彩泥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教师神秘地拿出一个不透明的袋子,告诉幼儿:“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位神秘的朋友,它有很多有趣的小秘密,我们一起去发现吧!”2. 例题讲解(1)教师从袋子中逐一取出小物品,让幼儿观察并说出物品的名称。

(2)教师将小物品放入袋子中,让幼儿闭上眼睛,悄悄拿走一个物品。

(3)让幼儿睁开眼睛,猜测哪个物品不见了。

3. 随堂练习幼儿分成小组,每组都有一个不透明的袋子,里面装有若干小物品。

小组内进行观察、猜测,找出哪个物品不见了。

4. 小组讨论(1)让幼儿说说自己在观察过程中的发现。

(2)引导幼儿思考为什么能够找出不见的物品。

六、板书设计1. 《什么不见了》2. 内容:(1)观察方法:看、摸、闻、听(2)观察物品:小球、小玩具、水果等(3)思考与表达:找出不见的物品,并说出理由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找一找,家里不见了的东西答案:略2. 作业要求:观察家里的环境,找出一个不见了的东西,并描述它的特征。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教师应关注幼儿在课堂上的表现,及时发现问题,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2. 拓展延伸:(1)开展家庭实践活动,让幼儿在家中发现、观察、思考。

(2)鼓励幼儿用绘画、手工等方式记录自己的观察和发现,提高幼儿的表达能力。

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教案《什么东西不见了》含反思

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教案《什么东西不见了》含反思

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教案《什么东西不见了》含反思《大班科学活动教案《什么东西不见了》含反思》这是优秀的大班科学教案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活动目标1.探究物体的溶解速度与物品的颗粒大小及水的温度的关系。

2.提升边操作边做记录的能力。

活动准备透明罐子、石子、沙子、菊花等、绵白糖、砂糖、冰糖、热水、凉水、记录表、筷子、笔若干。

活动过程一、开始部分导入:师:老师这里有好几种东西,想请小朋友来猜一猜哪些物品放进水里能化,哪些物品放进水里不化?(幼儿自由交流讨论后进行分类:能溶化的一组,不能溶化的一组。

)师:如果把这些能溶化的物品放到水里,哪些化得快、哪些化得慢?二、基本部分幼儿分组做实验验证。

(一)实验一:什么样的物品化的快?什么样的物品化得慢?1.请幼儿观察桌上的各种试验用具并说出它们的名字。

(教案出自:快思老师教案网)(三种糖:绵白糖、砂糖、冰糖,将所有幼儿分为四组,每组三个贴有不同糖的图案的实验透明罐子、筷子、水、一份调查表、一支彩笔)师:如果我们把这三种糖分别放进水里,哪种糖会先化完呢?为什么?(每组桌上有3个透明的罐子,在老师的指令下,同时将3种糖放入罐子中,观察那种糖最先化完。

)师:小朋友们,如果你们杯子里的糖全部化完后在表格中做记录,第一个化完的写上数字1,第二个化完的写2,依次类推。

(幼儿相互交流实验结果)教师小结:物体的溶解速度与物体的颗粒大小有关系,可溶于水的物品越是颗粒小的溶解的越快。

(二)实验二师:老师准备了同样大小的冰糖,请你动脑筋、想办法,看看谁能让糖最先化完?1.每组桌上有两个透明的罐子,罐子里分别是凉水、热水、教师发出口令请幼儿同时将块糖放进杯子里,观察一下究竟是那个杯子里的糖最先化完。

2.实验结束,记录结果,幼儿相互交流、讨论。

师:通过刚刚这个实验,我们又了解到物体的溶解速度和什么有关?(水的温度)教师小结:物体的溶解速度除了和颗粒大小有关,和水的温度也有关系。

幼儿园科学教案什么东西不见了

幼儿园科学教案什么东西不见了

幼儿园科学教案什么东西不见了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园大班科学领域教材第四章第一节《观察与发现》,详细内容围绕“什么东西不见了”这一主题,引导幼儿通过观察、思考和动手操作,探索物质的变化和隐形现象。

二、教学目标1. 让幼儿能够通过观察、比较,发现物体之间的相同与不同,培养观察能力。

2. 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 培养幼儿对科学现象的好奇心,激发他们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让幼儿理解物质的变化和隐形现象。

重点: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神秘箱、白纸、透明玻璃杯、水、盐、色素、勺子、放大镜等。

2. 学具:每组一套神秘箱、白纸、透明玻璃杯、水、盐、色素、勺子、放大镜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老师展示一个神秘箱,告诉幼儿箱子里有一些东西,邀请幼儿猜测并找出箱子里不见了的东西。

2. 例题讲解(10分钟)老师通过讲解“盐在水中的溶解”现象,让幼儿了解物质的变化和隐形现象。

结合白纸、透明玻璃杯、水、盐、色素等材料,让幼儿动手操作,观察盐在水中的溶解过程。

3. 随堂练习(10分钟)幼儿分组进行实践操作,观察并记录物质的变化过程。

老师巡回指导,解答幼儿的疑问。

老师点评并给予鼓励。

六、板书设计1. 主题:什么东西不见了2. 内容:物质的变化隐形现象盐在水中的溶解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观察家中常见的物质变化现象,记录下来并与家长分享。

2. 答案:略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幼儿对物质的变化和隐形现象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动手操作能力得到了锻炼。

但在观察过程中,部分幼儿注意力不够集中,需要老师多加引导。

2. 拓展延伸:邀请家长参与,让幼儿在家中观察更多物质变化现象。

带领幼儿参观科学馆,了解更多科学现象。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明确;2. 实践情景引入的设置;3. 例题讲解的深度和方式;4. 随堂练习的组织与指导;5. 板书设计的清晰度与逻辑性;6. 作业设计的实践性与开放性;7. 课后反思与拓展延伸的针对性。

幼儿园科学教案什么东西不见了

幼儿园科学教案什么东西不见了

幼儿园科学教案什么东西不见了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园大班科学领域教材第四章《有趣的物理现象》第二节“什么东西不见了”。

详细内容包括:引导幼儿观察日常生活中的物体,探讨物质的存在与消失,通过实验活动,让幼儿感知和理解溶解、隐藏等物理现象。

二、教学目标1. 帮助幼儿认识物质的存在与消失,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

2. 通过实践操作,让幼儿了解溶解、隐藏等物理现象,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

3. 激发幼儿对科学现象的兴趣,培养他们的探究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让幼儿感知物质的存在与消失,了解溶解、隐藏等物理现象。

难点:引导幼儿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探究物质消失的原因。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实验材料(白砂糖、水、玻璃杯、勺子、布娃娃等)。

学具:画笔、画纸、调色盘、抹布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1)教师准备一杯糖水,让幼儿观察糖块在水中逐渐消失的过程。

(2)教师用布娃娃表演“捉迷藏”游戏,引导幼儿关注物体隐藏的现象。

2. 例题讲解(1)教师提问:“刚才糖块为什么会消失呢?”引导幼儿思考溶解现象。

(2)教师提问:“布娃娃为什么会不见了?”让幼儿了解隐藏现象。

3. 随堂练习(1)让幼儿动手进行实验,观察糖块在水中溶解的过程。

(2)分组进行“捉迷藏”游戏,让幼儿体验物体隐藏的现象。

(2)让幼儿举例说明生活中还有哪些物质会消失。

六、板书设计1. 什么东西不见了2. 内容:(1)物质的存在与消失(2)溶解现象(3)隐藏现象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观察生活中的物体消失现象,并记录下来。

2. 答案示例:(1)冰块放在室温下会消失,变成水。

(2)妈妈把糖果藏在枕头底下,糖果不见了。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教师应关注幼儿在实验活动中的参与程度,观察他们对物质消失现象的理解程度。

2. 拓展延伸:让幼儿回家后与家长一起探讨生活中的其他物质消失现象,提高他们的观察力和探究精神。

重点和难点解析:1. 实践情景引入中的实验活动设计。

小班科学什么不见了教案9篇

小班科学什么不见了教案9篇

小班科学什么不见了教案小班科学什么不见了教案9篇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班科学什么不见了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班科学什么不见了教案1活动意图:小班幼儿刚入园,年龄小、动手能力弱,所以选择了直观、操作性强的活动《什么不见了》,让幼儿初步感知溶解现象,把自己的发现运用简单的语言告诉老师和同伴。

活动目标:1.感知溶解现象。

2.把发现用语言表达出来。

3.通过活动发展思维,激发求知欲。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1.每人一个杯子,一根搅拌器。

2.白糖、盐、奶粉、果珍、味精、肥皂片、水果(苹果片、橘子瓣等)、大豆、红豆、绿豆、小石子,沙子等。

活动过程:一、引起幼儿观察与学习的兴趣1.出示一杯清水,白糖,观察白糖放进水里的变化?2.又拿出一杯清水,小石子,小石子放进水里的变化?什么东西放进水里能溶化?二、任选一种材料幼儿实验1.让幼儿知道实验材料的名称。

盐、奶粉、果珍、味精、肥皂片、水果片、红豆、绿豆、大豆、小石子、沙子等。

2.选一种材料放进水里,观察结果。

3.知道有的东西放进水里看不见,溶化了,有的东西不溶化能看得见。

三、教师提问说一说你把什么东西放在水里了?怎么样了?把自己的发现告诉老师和小朋友。

活动延伸:在日常生活中观察物质溶解于水的现象。

活动反思:科学活动要选择贴近幼儿生活,又能激发幼儿的兴趣,具有生活性和游戏性的内容。

整个活动的步骤比较清晰,操作性和探索性很强,操作过程中,初步感知溶解现象,进而发展发展幼儿的思维和语言,激发求知欲。

在整个活动进行中,幼儿自己发现有些能溶解,有些不能溶解的现象,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不足之处:每位幼儿一个杯子,只能做一次实验,减少了幼儿的操作次数,局限了幼儿的思维发展。

小班科学什么不见了教案2活动目标:1、用摸、闻、观察等方法,感知水果的外部特征。

幼儿园科学教案什么东西不见了

幼儿园科学教案什么东西不见了

幼儿园科学教案什么东西不见了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园大班科学领域教材第四章《生活中的科学》,详细内容为“什么东西不见了——探索物质的变化”。

二、教学目标1. 让幼儿了解物质守恒的概念,知道物质不会消失,只是形态或状态发生了变化。

2. 培养幼儿的观察力、思维力和动手操作能力,激发他们对科学现象的兴趣。

3. 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和交流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让幼儿通过实验观察物质的变化,理解物质守恒的概念。

难点:引导幼儿观察细微的变化,并能用语言准确描述。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水、盐、糖、杯子、勺子、搅拌棒、小苏打、醋、气球、实验操作台。

学具:每组一份水、盐、糖、小苏打、醋、杯子、勺子、搅拌棒。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教师以故事形式引入:“小朋友们,有一天,小兔子在家里做了一碗糖水。

可是,它找遍了整个房间,都没找到糖水去哪儿了。

你们能帮小兔子找找看,糖水去哪儿了吗?”2. 例题讲解(10分钟)(1)教师演示实验,将糖放入水中,搅拌至糖消失。

(2)引导幼儿观察并思考:糖去哪儿了?为什么看不见了?(3)教师解释:糖没有消失,它溶解在了水里,变成了糖水。

3. 随堂练习(10分钟)(1)教师分发学具,让幼儿分组进行实验:将盐放入水中,观察盐消失的过程。

(2)讨论:盐去哪儿了?为什么会消失?(2)拓展:让幼儿思考还有哪些物质会发生变化。

六、板书设计1. 物质守恒:物质不会消失,只是形态或状态发生了变化。

2. 实验过程:糖 + 水→ 糖水盐 + 水→ 盐水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观察家里的盐、糖、醋等物质,记录它们在不同状态下的变化。

2. 答案: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教师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让幼儿了解了物质守恒的概念,但在引导幼儿观察细微变化方面还有待加强。

2. 拓展延伸:让幼儿回家后,与家长一起探索更多物质的变化,分享发现。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确定2. 实践情景引入的方式3. 例题讲解的深度与引导方式4. 随堂练习的组织与讨论5. 板书设计的逻辑性与简洁性6. 作业设计的实用性与开放性7. 课后反思的内容与拓展延伸的指导一、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确定重点应放在让幼儿通过直观的实验感受物质守恒的概念,理解物质不会消失,而是以不同的形态存在。

幼儿园托班科学教案:什么东西不见了(精选2篇)

幼儿园托班科学教案:什么东西不见了(精选2篇)

幼儿园托班科学教案:什么东西不见了(精选2篇)幼儿园托班:什么东西不见了篇1目标:通过幼儿动手操作,引起幼儿对物体在水中有沉有浮这一现象的兴趣。

准备:脸盆、小碗、水桶、积木、雪花片、木珠、小勺、玻璃球、小石块过程:1、激发兴趣“桌上的小篮子里有许多东西,小朋友想不想看一看?玩一玩?(请幼儿说一说篮子里的物品)“盆里的水蓝荧荧的,真漂亮,小朋友喜欢不喜欢?我们小朋友可喜欢玩水了,小篮子里的东西也想到水里去玩一玩,等一下请小朋友把小篮子里东西放到水盆里去,看看它们到水里后会怎么玩?看看会有哪些东西不见了?”2、第一次尝试a、幼儿每人一份材料,引导幼儿将物品放入水中,并观察什么东西不见了。

b、讨论:什么东西是浮在水面上?什么东西不见了?不见的东西哪里去了?3、第二次尝试a、让幼儿把浮在水面上的物品拿出,用小碗将盆里的水舀到小水桶里(提醒幼儿注意不要将水撒到外面)b、幼儿操作,引导幼儿注意观察水底的东西。

4、总结“我们把放到水里后不见了的东西这一现象叫沉,把放到水里后看的见东西的这一现象叫浮。

”幼儿园托班科学教案:什么东西不见了篇2目标:通过幼儿动手操作,引起幼儿对物体在水中有沉有浮这一现象的兴趣。

准备:脸盆、小碗、水桶、积木、雪花片、木珠、小勺、玻璃球、小石块过程:1、激发兴趣“桌上的小篮子里有许多东西,小朋友想不想看一看?玩一玩?(请幼儿说一说篮子里的物品)“盆里的水蓝荧荧的,真漂亮,小朋友喜欢不喜欢?我们小朋友可喜欢玩水了,小篮子里的东西也想到水里去玩一玩,等一下请小朋友把小篮子里东西放到水盆里去,看看它们到水里后会怎么玩?看看会有哪些东西不见了?”2、第一次尝试a、幼儿每人一份材料,引导幼儿将物品放入水中,并观察什么东西不见了。

b、讨论:什么东西是浮在水面上?什么东西不见了?不见的东西哪里去了?3、第二次尝试a、让幼儿把浮在水面上的物品拿出,用小碗将盆里的水舀到小水桶里(提醒幼儿注意不要将水撒到外面)b、幼儿操作,引导幼儿注意观察水底的东西。

科学教案小班科学活动什么不见了(精选

科学教案小班科学活动什么不见了(精选

科学教案小班科学活动什么不见了(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园小班科学活动教材》第三单元“生活中的科学”,具体内容为“什么不见了”。

通过本章的学习,引导幼儿观察和探索日常生活中的物品消失现象,理解一些简单的科学原理。

二、教学目标1. 让幼儿能够观察和描述日常生活中的物品消失现象,提高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

2. 培养幼儿对科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激发学习科学的兴趣。

3. 帮助幼儿理解一些简单的科学原理,如溶解、遮挡等。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让幼儿理解和掌握物品消失的原理。

教学重点:培养幼儿观察、表达和探索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实验器材(透明杯、白砂糖、勺子、水、餐巾纸等),教学课件。

学具:画纸、彩笔、剪刀、胶水。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教师展示一个透明杯,杯子里装有白砂糖,让幼儿观察。

教师将白砂糖慢慢加入水中,让幼儿观察白砂糖消失的过程。

2. 例题讲解(5分钟)教师通过课件展示其他物品消失的例子,如遮挡、溶解等。

教师讲解这些现象背后的科学原理,引导幼儿思考和讨论。

3. 随堂练习(10分钟)教师分组进行实验,让幼儿亲自动手操作,观察物品消失的过程。

教师引导幼儿用画纸、彩笔记录实验过程和结果。

教师邀请幼儿分享实验过程中的观察和发现。

六、板书设计1. 什么不见了2. 内容:实践情景引入:透明杯、白砂糖、水例题讲解:遮挡、溶解等原理随堂练习:分组实验、记录结果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观察家中的物品消失现象,记录下来并与家人分享。

2. 答案:根据观察到的现象,解释背后的科学原理。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教师应关注幼儿在实验过程中的观察、思考和表达能力,了解他们在科学探索中的兴趣和需求。

2. 拓展延伸:教师可组织幼儿进行家庭科学小实验,让幼儿在家长的帮助下,观察和探索更多科学现象。

同时,鼓励幼儿将实验过程和结果带到幼儿园与同学分享。

重点和难点解析1. 实践情景引入的设置;2. 例题讲解的深度和幼儿的理解程度;3. 随堂练习中幼儿的参与度和实验观察;4. 板书设计的信息准确性和简洁性;5. 作业设计的实践性和家庭参与度;6. 课后反思与拓展延伸的有效性。

幼儿园小班科学《什么不见了》教案范文

幼儿园小班科学《什么不见了》教案范文

幼儿园小班科学《什么不见了》教案范文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园小班科学教材《什么不见了》,主要内容涵盖了对常见物品的认知和观察能力的培养。

通过观察和实验,让幼儿了解物品的消失现象,培养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二、教学目标1. 帮助幼儿认识和了解常见物品,提高幼儿的观察能力。

2. 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提高幼儿的实验兴趣。

3. 引导幼儿通过观察、实验和交流,培养幼儿的科学探究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让幼儿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物品的消失现象。

难点:让幼儿能够主动观察、发现并描述消失的现象,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表达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实验物品(如杯子、水、玩具等)。

学具:每个幼儿准备一个实验盒子,内含实验物品。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个有趣的魔术视频,引导幼儿观察并提问:“你们看到了什么?有什么奇怪的现象吗?”让幼儿初步了解物品消失的现象,激发幼儿的兴趣。

2. 观察与认知(5分钟)教师展示实验物品,让幼儿观察并说出物品的名称。

然后,教师将物品放入杯子中,覆盖上杯子,提问:“你们看到了什么?物品去哪里了?它是不是不见了?”引导幼儿观察和描述消失的现象。

3. 动手操作(5分钟)教师分发实验盒子给每个幼儿,指导幼儿按照实验步骤进行操作。

教师巡回指导,帮助幼儿解决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4. 交流与分享(5分钟)教师邀请幼儿分享自己的实验结果和感受。

鼓励幼儿用语言描述消失的现象,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表达能力。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简洁明了,主要包括本节课的主题《什么不见了》和教学重点内容。

可以用图片和文字结合的方式,展示实验物品和消失的现象。

七、作业设计作业题目:请幼儿回家后,与家长一起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观察并描述物品消失的现象。

答案:请家长协助幼儿完成实验,观察并描述物品消失的现象。

可以拍照记录实验过程,并在课堂上与同学分享。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反思教学效果,观察幼儿在课堂上的表现和参与程度。

小班科学活动《什么不见了》教案:探究物质的消失去向

小班科学活动《什么不见了》教案:探究物质的消失去向

小班科学活动《什么不见了》教案:探究物质的消失去向一、活动目标通过观察、探究和实验,让幼儿了解物质的消失去向,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实验能力,启发幼儿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二、活动准备1.实验器材:一小袋白色粉末(小班教师请准备食用小苏打)、两个透明玻璃杯、漏斗、滤纸、红色碘液、滴管、水。

2.活动环境:科学实验室、或是不易脏污的场地。

3.教师准备:按照实验步骤先做一遍,准备好讲解。

三、活动步骤1.引导幼儿思考:“你们有没有发现,有些东西好像消失了,找不到了。

那么这些东西去哪里了呢?”2.将一小袋粉末倒入一杯子里,将另一杯子放在旁边。

3.让幼儿观察并说出两个杯子中有什么不同,引导幼儿去揣摩物质的消失。

4.向幼儿介绍实验器材,让幼儿逐一探究:小苏打和碘液,滤纸和漏斗,水和滴管。

5.将一杯子中的粉末用漏斗过滤到另一个杯子里面,观察粉末的消失去向,引导幼儿分析现象。

6.再利用滤纸过滤水,观察水的变化,引导幼儿思考物质的消失去向和形成过程。

7.最后加入少量的碘液,观察反应,引导幼儿思考另一方面的物质消失去向,让幼儿明白物质可以被转化。

四、教学反思通过这次小班科学活动《什么不见了》,幼儿得到了很好的启发和教育,增强了他们对科学的认识和兴趣。

通过观察和实验,让幼儿探究物质的消失去向,理解物质可以被转化的概念,培养了幼儿的观察力和实验能力。

课堂过程中,教师注重引导幼儿思考,让幼儿在实验尝试中自主探究,提高了幼儿的自主性和独立思考能力,促进了他们的全面发展。

这一活动是小班科学教育的一次成功尝试,具有较高的教育价值和实践意义。

什么东西不见了托班科学活动教案

什么东西不见了托班科学活动教案

《什么东西不见了》托班科学活动教案一、活动目标1. 引导幼儿观察和发现物体消失的现象,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2. 通过活动,培养幼儿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3. 培养幼儿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二、活动准备1. 教具:故事课件、神秘袋、小玩具等。

2. 环境:安静、舒适的活动室。

三、活动过程1. 导入:教师讲述一个关于东西不见了的故事,引发幼儿的兴趣。

2. 观察:教师展示神秘袋,引导幼儿观察神秘袋中的物品,讨论物品的特点。

3. 探索:教师引导幼儿轮流将手伸入神秘袋,感受物品的消失现象,引导幼儿表达自己的感受。

4. 实践:教师将神秘袋中的物品逐一取出,让幼儿观察物品的回归,引导幼儿理解物品的消失与出现。

5. 总结:教师与幼儿一起总结活动内容,强调物品消失和出现的原理。

四、活动延伸1. 家园共育:教师与家长沟通,鼓励家长在家中与孩子一起进行类似的科学探索活动。

2. 环境创设:在活动室中设置一个“神秘角落”,放置一些可以引发幼儿探索兴趣的物品。

五、教学评价1. 观察幼儿在活动中的参与程度,了解他们对物体消失现象的理解。

2. 关注幼儿在团队合作中的表现,评估他们的沟通能力和协作精神。

3. 收集家长反馈,了解幼儿在家庭中的科学探索情况。

六、活动准备1. 教具:神秘袋、小玩具、图片、音频设备。

2. 环境:安静、舒适的活动室,适当布置神秘氛围。

七、活动过程1. 导入:教师播放神秘音乐,带领幼儿进入活动氛围。

2. 观察:教师展示神秘袋,引导幼儿观察神秘袋的变化。

3. 探索:教师引导幼儿轮流将手伸入神秘袋,感受物品的消失与出现。

4. 互动:教师与幼儿一起讨论物品消失的原因,鼓励幼儿表达自己的想法。

5. 总结:教师带领幼儿总结活动内容,强调物品消失和出现的原理。

八、活动延伸1. 家园共育:教师与家长沟通,鼓励家长在家中与孩子一起进行类似的科学探索活动。

2. 环境创设:在活动室中设置一个“神秘角落”,放置一些可以引发幼儿探索兴趣的物品。

什么东西不见了托班科学活动教案

什么东西不见了托班科学活动教案

《什么东西不见了》托班科学活动教案一、活动目标1. 让幼儿体验到寻找失踪物品的乐趣。

2. 培养幼儿的观察力、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幼儿之间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二、活动准备1. 教具准备:故事课件、神秘箱子、各种物品(如玩具、文具等)。

2. 环境准备:安静、舒适的活动室。

三、活动过程1. 导入:教师讲述一个关于物品失踪的故事,引发幼儿兴趣。

2. 游戏:教师将神秘箱子放在桌上,邀请幼儿观察箱子里的物品。

教师用手遮住箱子,迅速拿掉一件物品,问幼儿:“什么东西不见了?”让幼儿猜测。

3. 寻找:幼儿分小组,轮流寻找失踪的物品。

教师提供线索,如物品的颜色、形状等,帮助幼儿找到失踪的物品。

4. 总结:教师和幼儿一起总结寻找失踪物品的过程,让幼儿分享自己的感受和发现。

四、活动延伸1. 家园共育:教师与家长沟通,让家长在家中开展类似的活动,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思维能力。

2. 环境创设:在活动室中设置一个“神秘角落”,定期更换里面的物品,让幼儿自由探索和寻找。

五、教学评价1. 观察幼儿在活动中的参与程度,了解他们的兴趣和积极性。

2. 关注幼儿在寻找失踪物品过程中的观察力、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搜集家长反馈意见,了解幼儿在家庭中的表现。

教案编写说明:本教案以故事为主线,结合游戏和寻找活动,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提高观察力、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活动过程注重幼儿的参与和合作,旨在培养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

教案中的活动延伸和教学评价环节,旨在让幼儿将所学能力应用到家庭和日常生活中,实现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

六、活动材料1. 故事课件:《什么东西不见了》2. 神秘箱子3. 各种物品:玩具、文具、日用品等4. 线索卡:用于提供寻找失踪物品的线索5. 记录表:用于记录幼儿寻找过程和结果七、活动步骤1. 导入:教师讲述一个关于物品失踪的故事,引发幼儿兴趣。

2. 游戏:教师将神秘箱子放在桌上,邀请幼儿观察箱子里的物品。

什么东西不见了托班科学活动教案

什么东西不见了托班科学活动教案

《什么东西不见了》托班科学活动教案一、活动目标1. 培养幼儿对周围事物的观察力和注意力。

2. 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和合作意识。

二、活动准备1. 教具准备:故事课件、神秘袋、小玩具、卡片等。

2. 环境准备:安静、舒适的活动室。

三、活动过程1. 导入:教师讲述一个关于“什么东西不见了”的故事,引导幼儿关注故事中的物品消失现象。

2. 游戏:神秘袋游戏。

教师展示一个神秘袋,里面装有各种小玩具。

幼儿轮流摸出一件物品,猜猜看是什么东西不见了。

3. 讨论:教师引导幼儿分享在游戏中观察到的物品消失现象,鼓励幼儿用口语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4. 操作:教师分发卡片,每张卡片上有一件物品。

幼儿需要在卡片上找到对应的物品,并将它们贴在正确的地方。

5. 总结:教师引导幼儿总结本次活动,强调观察和动手操作的重要性。

四、活动延伸1. 家园共育:教师与家长沟通,鼓励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引导幼儿观察物品消失现象,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2. 环境创设:在活动室中设置一个“神秘角落”,放置一些隐藏的物品,供幼儿自由探索和寻找。

五、教学评价1. 观察幼儿在活动中的参与程度和兴趣。

2. 评价幼儿在游戏中的观察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3. 收集家长反馈,了解幼儿在家庭中的表现。

六、活动一:寻找丢失的玩具1. 活动目标: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注意力。

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和合作意识。

2. 活动准备:教具准备:玩具、隐藏物品的场所、线索卡片。

环境准备:安静、舒适的活动室。

3. 活动过程:导入:教师讲述一个关于玩具丢失的故事,引导幼儿关注故事中的玩具消失现象。

游戏:寻找丢失的玩具。

教师将一个玩具藏起来,并提供一些线索卡片,幼儿需要根据线索找到丢失的玩具。

讨论:教师引导幼儿分享在游戏中的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过程,鼓励幼儿用口语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操作:教师分发线索卡片,每张卡片上有一张图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修订幼儿园阶段原创精品配套教材
幼儿园托班科学教案:什么东西不见了教材定制 / 提高课堂效率 /内容可修改
Kindergarten day care lesson plans: what is missing
教师:风老师
风顺第二幼儿园
编订:FoonShion教育
幼儿园托班科学教案:什么东西不见了
目标:
通过幼儿动手操作,引起幼儿对物体在水中有沉有浮这一现象的兴趣。

准备:
脸盆、小碗、水桶、积木、雪花片、木珠、小勺、玻璃球、小石块
过程:
1、激发兴趣
“桌上的小篮子里有许多东西,小朋友想不想看一看?玩一玩?(请幼儿说一说篮子里的物品)
“盆里的水蓝荧荧的,真漂亮,小朋友喜欢不喜欢?我们小朋友可喜欢玩水了,小篮子里的东西也想到水里去玩一玩,等一下请小朋友把小篮子里东西放到水盆里去,看看它们到水里后会怎么玩?看看会有哪些东西不见了?”
2、第一次尝试
a、幼儿每人一份材料,引导幼儿将物品放入水中,并观察什么东西不见了。

b、讨论:什么东西是浮在水面上?什么东西不见了?不见的东西哪里去了?
3、第二次尝试
a、让幼儿把浮在水面上的物品拿出,用小碗将盆里的水舀到小水桶里(提醒幼儿注意不要将水撒到外面)
b、幼儿操作,引导幼儿注意观察水底的东西。

4、总结
“我们把放到水里后不见了的东西这一现象叫沉,把放到水里后看的见东西的这一现象叫浮。


FoonShion教育研究中心编制
Prepared by foonshion Education Research Center。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