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光绪帝在戊戌变法中的作用
【推荐下载】中考历史考点解析:戊戌变法为何没有实行君主立宪制的内容
[键入文字]
中考历史考点解析:戊戌变法为何没有实行君主立宪制的内容
中国近代社会发展的首要问题是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维护民族独立,维新派虽然没有正面提出反对帝国主义的口号,但是他们鼓吹变法的首要目的却是为了救亡图存。
康有为在历次上书中,不厌其详地说明只有变法才能御侮、图存。
光绪皇帝进行变法,也主要是因为外强的侵逼。
在慈禧太后发动政变那一天,她当面指斥光绪:变乱祖法背祖宗而行康(有为)法,何昏愦至此!光绪战战兢兢地回答:是固自己胡涂,洋人逼迫太急,欲保存国脉,通融试用西法,并不敢听信康有为之法也。
①在慌乱中的光绪皇帝仍然说明了列强的侵逼和变法的关系。
众所周知,戊戌变法前,康有为、梁启超政治上的最高理想是开国会、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但是,百日维新期间变法法令最大的缺陷却是没有实行君主立宪制的主张,对此,人们大多将其原因归结为光绪帝不愿使自己的权力受到限制;其实,这仅仅是问题的一个方面,而且是次要方面,最主要的还在于康有为变法思想、策略的变化:即由倡导民权变法演变为君权变法。
1888 年12 月10 日,康有为利用参加顺天乡试的机会,第一次上书光绪,提出变成法、通下情、慎左右,上书由国子监祭酒盛是转交翁同龢,恳请代递,遭拒绝,康有为十分沮丧,虎豹狰狞守九关,帝阍沉沉叫不得。
1895 年5 月6 日,继震惊中外的公车上书之后,康有为又连续两次上书,提出设议院以通下情,其中第三次上书终于送达光绪手中,引起重视,维新派开始得到光绪帝的支持。
梁启超也在其《变法通议》中大声疾呼君权日益尊,民权日益衰,为中国致弱之根源,呼吁伸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制。
随着变法实践活动的逐步开展,康有为认识逐步趋于现实,变法看似简单,其
1。
光绪皇帝与戊戌变法
光绪皇帝与戊戌变法光绪皇帝是清朝的倒数第二位皇帝,他执政期间发生了许多重大事件。
其中最为著名的便是戊戌变法,这一事件对中国近代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逐步讨论光绪皇帝与戊戌变法的相关内容,并探究其历史意义。
一、光绪皇帝光绪皇帝,生于1871年,溥仪,是慈禧太后和同治皇帝的儿子。
由于其父亲早逝,他在1875年成为了继位的皇帝。
然而,在他执政的早期,他的权力受到了慈禧太后的严密控制,事实上,光绪皇帝很少能独立行事。
直到慈禧太后逝世之后,他才开始积极掌握政权。
二、戊戌变法的背景戊戌变法发生在1898年,是光绪皇帝积极推动的一场变革运动。
当时,清朝正在遭受着来自西方列强的侵略,而封建社会和落后的国内体制也使得国家面临着巨大的危机。
为了挽救国家,光绪皇帝开始着手改革。
三、戊戌变法的内容戊戌变法是一系列的改革举措,旨在实现政治、经济、军事、教育等多个方面的创新。
这些改革包括废除科举制度、设立新学堂、建立新军队、推行民主制度等。
其中,最有争议的便是废除科举制度,这一改革举措引起了保守派的强烈反对。
四、戊戌变法的阻力与失败戊戌变法虽然充满了理想主义的味道,但却遭到了保守派势力的强烈反对。
作为清朝统治者的保守派不希望放弃既得利益,而改革往往会对旧有体制产生冲击。
此外,列强干涉与慢性病的肆虐也给变法带来了巨大的阻力。
最终,因为反对力量的压制和清廷内部的腐败,戊戌变法无法成功。
五、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尽管戊戌变法在当时没有取得成功,但它对中国历史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首先,它开启了中国现代化的大门,为后来的变革奠定了基础。
其次,戊戌变法为中国的知识分子提供了一个表达声音、争取权益的平台,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的社会进步。
虽然变法失败,但它所酝酿的变革思潮却在后来引发了更为激进的革命运动。
光绪皇帝与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段扣人心弦的故事,它展示了一个年轻的皇帝试图拯救国家的决心与努力。
尽管变法的结果并不如人意,但这一事件影响了当时的中国社会,塑造了中国近代史的命运。
光绪年间的戊戌变法
光绪年间的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段重要历史事件。
该事件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互渗透,互相促进的结果,它的发生和推动是中国现代化的一次重要尝试。
戊戌改革具体是在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6月11日由清政府召开的议和会上宣布的。
这场改革企图通过政治、经济和文化多方面的改革来改变封建专制的政治制度,推动中国的现代化。
一、戊戌变法的背景光绪年间,中国政治内部有诸多不稳定的因素。
一方面,光绪皇帝是一个有抱负和开明的人,但是他的权力并不充足,被清廷的重臣所遏制。
另一方面,外国列强在中国殖民、教育、贸易、传教等方面的渗透,严重破坏了中国自己的文化和传统制度,导致民族危机的形成,民族主义思潮的激发。
在这样的背景下,戊戌变法应运而生。
借鉴西方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管理方式,试图依靠科技和科学在思想和制度上改造中国。
二、戊戌变法的主要内容1.政治制度改革戊戌变法的第一个重点就是政治制度改革。
旨在推行君主立宪制度,加入议会制度,增强皇帝的权力,削弱官僚主义。
这是一项非常艰难的任务,因为这种复杂的改变涉及到清王朝中的既得利益者,而且大部分人都缺乏对这种改变的深入了解。
此外,这项改革还需要建立公正、透明、知识化的法律和政治制度,符合时代的要求,更好地推进现代化进程。
2.经济改革戊戌变法还致力于加强经济上的变化。
当时,中国的经济处于一个相当落后的状态,民众对外贸易和国内贸易的期待越来越高。
改革尝试加强对企业家的支持,扶持私有企业发展,提倡科学管理,以及利用现代银行、寿险、贷款等工具推动经济发展。
3.文化改革戊戌变法的第三个重点是文化改革。
中国在这方面处于一个相当闭塞的状态,有必要通过知识和文化的普及来开启未来的道路。
改革尝试推广普及教育,建立现代学派,以及通过良好的文化交流来加强国际竞争力。
四、戊戌变法的失败戊戌变法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成功地引领了中国现代化进程,但是由于种种复杂的原因,最后还是无法顶住清政府内部的压力。
在清政府的保守派攻心挑拨下,刘坤一、章太炎等改革者被逮捕,他们不幸成为改革运动的牺牲品。
光绪新政的历史背景及影响
光绪新政的历史背景及影响中国历史上的光绪新政是清朝末年政治变革的一段历程,这段历程始于庚子事变,终于光绪帝崩逝世。
这个时期,光绪新政以“中兴大业”为口号,旨在进行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改革,以适应现代化发展的需要。
本文将从历史背景和影响两个方面来探究光绪新政的内容和意义。
一、历史背景1860年代以来,西方列强的侵略和割据,给中国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清政府的外交战略和内部治理策略都彰显了清政府的腐败无能。
1873年,庚子事变的爆发使地方官员和士绅们感到激烈的民族危机。
此时,慈禧太后和其它与他联手的权臣,如何改变旧的治理方式,是摆在清政府面前的首要问题。
光绪新政从发生庚子事变后开始,主要分为两个阶段:一是1898年发动戊戌变法,二是1901年宣布其失败后,被共和派推翻,直到光绪帝崩逝世。
在戊戌变法的推动下,清政府进行了一系列的政治改革。
例如:设立理藩院和地方参议局,加强地方治理,推行法制改革;修订典章制度,改革科举制度,使科举考试民主化,取消“千金散尽”等悔过规定;改革军事制度,派遣官员赴国外考察军事制度,开始组织第一支新式军队等。
但改革的力度最终未能撼动清王朝根基,依然无法扭转中国面临的困境。
二、影响光绪新政虽然失败了,但是其目标依然明确,其带来的意义也长久地存留在中国的历史中。
政治方面:光绪新政对于中国政治体系的改革,为改良运动和维新运动奠定了基础。
以戊戌变法为代表的这次改革,旨在借用西方的现代化机制,打破旧有的封建势力和藩镇割据的局面,使得中国的中央政府变得更为集权。
经济方面:光绪新政对于中国经济的影响,强化了对外贸易的重要性,在经济上开放中国的大门,吸收了先进技术和产品。
清王朝认识到,只有通过对经济合作和技术交流来弥补中国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巨大空缺,才能使中国赢得前进的机会。
文化方面:光绪新政对于中国文化的意义在于,其在思想和文化上的开放,为后来的文化“百花齐放”运动和新思潮打下了基础。
对戊戌变法的思考:基于政治关系视角
对戊戌变法的思考:基于政治关系视角戊戌变法是指1898年光绪帝下令改革东北制造局等六部和独立法庭等七机关的一系列改革措施。
这些措施主要是由康有为等人提出的,并得到了清廷的一定支持。
由于一系列的原因,戊戌变法最终失败了,清朝未能实现真正的改革。
从政治关系的视角来看待戊戌变法,可以明确变法的失败是由于政府内部的斗争和外部的反对所导致的。
政府内部的斗争是戊戌变法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
当时的清政府内部充满了宦官、太监等低级官员的权力斗争。
这些人利用自己的特权,干预朝政,阻碍了变法的进程。
光绪帝对变法持有犹豫不决的态度,没有给予变法派足够的支持和信任,使得变法派在政府内部的地位非常脆弱。
外部的反对是戊戌变法失败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当时的政权之外存在着强大的保守势力,如领导义和团的庙堂派和一些封建武装势力。
这些势力反对变法,主张保持传统制度和价值观,他们担心变革会破坏他们的利益和地位。
他们积极抵制变法,并以暴力手段对抗变法派,给变法造成了巨大的困难。
戊戌变法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之处。
一方面,变法派增加了国家的财政负担,推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虽然这些改革对于改善国家状况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有着积极的作用,但是这种改革也影响了一些既得利益集团的利益,引发了一些抵制和反对的力量。
变法派的改革措施还没有形成一个整体的系统,缺乏支持和配套的政策和法律,导致改革过程中存在一些混乱和不确定性,这给反对变法派以可乘之机。
戊戌变法的失败也与当时国内外形势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有关。
当时国内外形势错综复杂,列强对中国进行了殖民和分割,中国面临着割地赔款和民族危机等多重困境。
中国政府在这种情况下进行改革,面临着极大的压力和困难,变法派面临的是一个既复杂又庞大的改革任务,难免会面对各种挑战和困难。
从政治关系的角度来看待戊戌变法,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戊戌变法的失败主要是由于政府内部的斗争和外部的反对所导致的。
当时国内外形势复杂,政权内外都存在着强大的保守势力,他们主张保持传统制度和价值观,反对变革。
论光绪帝在戊戌变法中的作用
论光绪帝在戊戌变法中的作用内容摘要:戊戌变法是晚清史上最重大的历史事件之一,也是光绪帝,这位大志未酬、郁郁寡欢的末世皇帝十年短暂的亲政生涯中最绚烂的政治成就。
作为一位毫无实权的封建帝王,光绪帝果断进行资本主义改良挽救民族危机,同时由于他的现实处境和自身因素又使戊戌变法仅仅存在了一百零三天便惨遭扼杀。
那么这位戊戌变法的实际领导者究竟对戊戌变法起到了什么作用?本文将以此问题为中心展开研究。
关键词:光绪帝戊戌变法慈禧太后康有为资产阶级维新派正文:历史上每到王朝末期常常会出现一些救世统治者试图通过各种改革来延长他们祖先的帝业。
光绪帝正是这样一位试图力挽狂澜的末代改革者。
自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起,大清帝国的国力日趋衰微,统治危机愈发加深。
面对日益严重的王朝危机,满清皇族内部不断进行自救运动,从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兴起的洋务运动到1898年的戊戌变法,清朝地主阶级完成了向西方学习由器物到制度的转变。
这些改革主要发生在同治、光绪二帝年间,其中前者是在慈禧太后的领导下进行的,而戊戌变法是由皇帝直接领导的改良运动,这位封建帝王尝试进行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决定了他自身在此次运动中的复杂性。
一、光绪帝的生平介绍光绪帝名爱新觉罗·载湉,是清朝倒数第二位皇帝。
他的父亲是咸丰皇帝的弟弟醇亲王奕譞和慈禧亲妹妹的儿子。
1875年,亲政刚满一年的同治皇帝爱新觉罗·载淳因病逝世。
同治皇帝无子,慈禧太后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权和叶赫那拉的利益,她从年龄和血缘的角度考虑,最终选择了自己的侄子和亲外甥——年仅四岁的载湉,改元光绪。
光绪帝从小生活在慈禧太后的“严加管教”的训斥下,慈禧要求光绪叫她“亲爸爸”,对她事事毕恭毕敬,不得违背“亲爸爸”的旨意。
幼小的光绪在慈禧太后的淫威下造成了严重的心理阴影和生理疾病。
由于不同寻常的成长环境,光绪帝形成了软弱的性格,加之慈禧太后的强势压制,他尽管贵为帝王,却毫无自由、实权,形同傀儡。
戊戌变法内容影响意义
戊戌变法内容影响意义戊戌变法是指清朝光绪帝在1898年发起的一次运动,以推动中国现代化。
1.政治:提议设立宪政,实行宪法政体,建立议会,增加王臣合议机构,增设各地议政府等。
2.教育:提倡新学制,以适应现代社会需求。
增设新式学堂和实验学堂,推行普及义务教育。
3.传媒:建立新闻机构,鼓励新闻自由。
成立《自强报》、《德兴报》等新闻媒体。
4.军事:提倡练兵备战,加强中国军队的现代化建设。
5.经济:提倡工商业发展,扩大对外贸易,鼓励民间创业,合理利用国内资源。
戊戌变法的影响:1.开创了中国近代化的思想,为后续的维新运动和辛亥革命奠定基础。
2.推动了社会进步,推测激发了历史的进展,为中国摆脱封建专制制度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契机。
3.促进了中国现代化教育的发展,培养了许多后来的新文化运动和革命活动的人才。
4.振兴了京剧并将其推向全国。
5.引入了西方文化和科技知识,是中国学术界对西方文化的接纳与借鉴的重要时期。
6.加强了中国与西方国家的交流,推动了对外文化交流和科技合作。
7.激发了民众的思想觉醒和民族自尊心,加速了中国民主和人权观念的兴起。
戊戌变法的意义:1.表明了清政府对中国社会的态度,并试图通过变法来推动中国社会现代化,为中国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推动了中国社会进步的思想,促进了中国社会变革和现代化的发展,为中国近代史的进程做出了积极贡献。
3.引入了西方的科技、文化和思想,推动了中国社会向外开放,促进了中国与外部世界的交流和合作。
4.振兴了中国教育,为后续的教育提供了借鉴和基础,为培养中国人才打下了基础。
5.振兴了中国传媒,增加了新闻的自由度,促进了社会的舆论和思想交流,为后续的新闻业发展做出了贡献。
6.激发了民众的思想觉醒和民族自尊心,促进了中国人民的意识觉醒,为中国的现代化和国家发展奠定了基础。
7.戊戌变法的失败也提醒了中国人民和政府,需要在过程中注重政府的稳定统一和民众的利益。
总之,戊戌变法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虽然变法未能成功,但其对中国社会的推动,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影响和对中国人民意识觉醒的激发都具有积极的价值。
光绪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如何评价?
光绪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如何评价?一、引言:光绪帝是中国晚清时期的最后一位皇帝,他的统治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极其重要的时期。
然而,对于他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评价众说纷纭。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对光绪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进行评价。
二、政治影响力:光绪帝在位期间,中国经历了多次政治变革,他的政治影响力凸显。
首先,光绪发起了戊戌变法,试图进行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的改革,以挽救清朝政权的衰败。
然而,由于内外因素的阻力,变法未能成功,却为后来的革命运动奠定了基础。
其次,光绪帝亲政后,积极推动大学堂教育,倡导科学知识的普及,为现代教育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最后,光绪帝维护中国的领土主权,坚决抵抗列强的侵略,尽管在战争中取得了一些胜利,但未能真正改变中国底牌的命运。
三、文化贡献:光绪帝对中国文化的贡献也不容忽视。
他积极支持文化事业的发展,为文人提供更多机会。
在他的支持下,新文化运动兴起,许多文化人物脱颖而出,为中国文化的创新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光绪帝本身也是一位文化爱好者,尤其热衷于书法和绘画,他的作品影响了后世的艺术家们。
四、社会影响:光绪帝统治时期,中国社会发生了许多重大变革。
首先,他的政治改革试图打破旧的封建制度,为中国社会带来了一丝希望和变革的呼声。
其次,光绪帝的统治期间发生了许多重大事件,如洋务运动、义和团运动等,这些事件使中国社会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发生激烈冲突,最终为中国社会的进步打下了基础。
再次,光绪帝的统治时期也是中国近代教育的萌芽期,他的推动使得中国的教育体系逐渐与世界接轨。
五、遗留问题:光绪帝统治时期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争议。
他的统治虽然力图改革,但是却未能解决国家面临的深层次问题。
政治腐败、经济落后、社会不公等问题依然存在,为后来的革命运动埋下了伏笔。
另外,光绪帝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保护和继承也未能跟上时代的步伐,这导致了传统文化的一些价值逐渐被摒弃,给中国文化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隐患。
综上所述,光绪帝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辩证而复杂。
戊戌变法名词解释
戊戌变法名词解释
戊戌变法指的是清朝光绪十四年(1888年)至光绪十五年(1889年)的一次政治改革运动。
下面是戊戌变法中几个重
要的名词解释:
1. 戊戌:是指光绪十四年戊戌年,按照中国的天干地支纪年法,十个天干和十二地支组合成六十个年份,戊戌是其中之一。
2. 变法:指的是对现有政治、经济、社会制度进行改革和创新的行为。
变法的目的是通过改革来强化国家的实力、提升人民的福祉,以应对外部的挑战和内部的矛盾。
3. 光绪帝:清朝的第十一位皇帝,年号光绪,继位于1875年,当时年仅四岁。
光绪帝对国家政务相对无能,因此戊戌变法的推行离不开一些重臣和知识分子的支持。
4. 慈禧太后:清朝的皇太后,曾长期掌握政权。
慈禧太后对改革持保守态度,限制变法运动的进展,并试图恢复她的权力。
5. 百日维新:指的是戊戌变法的最初阶段,时间从光绪十四年的戊戌年到光绪十五年的甲申年,持续了102天,因此被称为百日维新。
百日维新期间,变法派试图推行一系列政治、经济和军事改革。
6. 戊戌政变:指的是慈禧太后在变法派努力推行改革之际发动的政变。
慈禧太后利用她的权威,将一些变法派的重要人物革职、流放或处死,以终结变法运动,恢复她的专制统治。
戊戌变法是中国晚清时期一次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政治改革运动。
尽管变法最终以失败告终,但它揭示了当时中国面临着的一系列深层次问题,如国家的软弱、政治制度的腐败、外国列强的压力等。
它也为后来中国的改革开放奠定了基础,为中国近代化进程作出了重要贡献。
戊戌变法比较完全意义上的改革运动(论文资料)
∙戊戌变法:比较完全意义上的改革运动(图)∙∙时间:2009年01月12日18:25 稿源:北京日报/ 字体:大中小∙∙∙戊戌变法发生在1898年,按中国传统干支纪年,这一年是戊戌年。
它是以康有为为领袖,得到光绪皇帝充分支持的政治运动;又是以救亡图存为目的的爱国运动和近代中国比较完全意义上的改革运动,在中国历史上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戊戌变法的历史经验至今仍然值得我们重视。
∙在维新派推动下,近代中国出现了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1840年的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
中国闭关锁国的大门被英国打开之后,在清朝统治阶级中逐渐出现了一批“睁眼看世界的人”。
他们针对时局提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承认西方“夷人”(洋鬼子)也有比我们高明的地方,可以学习、效仿,用以制服“夷人”。
这是近代中国最早向西方学习思想的萌芽,是了不起的进步。
但是,学习西方,接着就产生了一个问题,如何对待中国的传统文化,于是,就有人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这时候,西方世界已经不再被轻蔑地称为“夷”,而且,其优长之处,也从“技”上升为“学”了。
这表明,中国人对西方世界的认识又进了一步。
不过,这里的“西学”主要指的还是西方的科学和技术。
这批人主张办工厂、兴学堂,用新式武器装备陆军、海军,以求富国强兵,但是,他们认为,中国的伦理纲常和传统文化还是根本,是“体”,必须坚决维护。
历史上称这批人为“洋务派”,他们的一系列作为被称为“洋务运动”,或“自强运动”。
洋务运动促进了中西文化的交流,一部分知识分子走出国门,或留学、或出使,他们发现,“洋鬼子”在文化教育及政治制度方面也有许多长处,主张进一步扩大向西方学习的范围。
这一部分人被称之为早期改良主义知识分子,其代表人物有王韬、容闳、薛福成等,但是,他们的主张还没有转化为政治行动,还没有形成规模和气候。
∙1894年发生中日甲午战争,堂堂的中国败在岛国日本的手上,其结果是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
谈谈你对戊戌变法的看法 研究生硕士论文
谈谈你对戊戌变法的看法研究生硕士论文《浅析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摘要: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有很多,前人对此进行过大量的总结。
本文将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大方向上对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进行一次新的探究。
关键词:戊戌变法宏观微观改革原因1895年4月《马关条约》的签订,列强对于中国的瓜分已经变得有恃无恐,中国即将陷入亡国灭种的境况。
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1898年6月11日,光绪皇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变法。
这场变法历时103天,史称百日维新。
通过分析戊戌变法过程中,维新派的表现,中国的国情,能构帮助我们更加全面的认识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同时,对我们更好的了解中国现代化的进程也有着重大的意义。
甲午战后,民族危机日益严重,就此改革者开始了他们与各种保守力量的较量。
从微观上看,原因如下:一、康有为本人对于皇权的过度依傍和自我膨胀。
之前的洋务运动,在康有为眼里过于温和,而且这样一点一滴的改良,满足不了当时中国的迫切需要。
所以,他希望进行一次大手笔的改良。
1888年,康有为第一次上书光绪皇帝,他一直在幻想有一天自己可以出将入相,皇帝能够对他言听计从,使他可以利用手中的君权发动一场变法。
这种思想必然会造成康有为对权力的渴望,对皇权的依傍。
在今天,我们不得不承认,康有为不管是作为一个学者,还是一个政治家,他都是有很多过人之处的。
但是,他的自我膨胀也是他不能克服的顽疾。
汪大燮说他听张元济说,康有为和弟子曾在广西刻过俚言书多册分送,其中说话亦无甚奇!惟每说及己则称康子,而康字必大于余字数倍;。
[1]在1897年,康有为游历桂林时,居然自命不凡的把它看到的山川,洞穴命名为;康岩素洞,[2]康有为犯了一个大忌,那便是他触动了中国士人的伤疤。
在士人心中,孔子是万世师表,他们是习孔子之道的儒士,只有孔子才是唯一的圣人。
但是有人想要取代孔子的圣人地位。
这是不能容忍的。
所以,康有为这种以圣人自居的狂妄使得很多对变法有好感和开明士人对他很反感。
光绪在戊戌变法中的作用
光绪在戊戌变法中的作用摘要:甲午战争战败后,清政府和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
同时,西方列强虎视眈眈,内部起义纷争不断。
清政府面临着内忧外患的局面。
国内不少有识之士提出要变法图强,这样的想法得到了清朝最高统治者光绪皇帝的支持。
于是以光绪和康有为梁启超等资产阶级维新派在国内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变法运动。
关键词:光绪戊戌变法百日维新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列强逐渐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中国在抵抗外国侵略的过程中接连失利,被迫与西方列强签订了不少卖国条约。
第一次鸦片战争战败,清政府被迫与英国签订了中英<<南京条约>>,条约包括赔偿2100万银元并开放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等五处港口为通商口岸等。
之后,清政府有和各国陆陆续续签订了《望厦条约》,《黄埔条约》,《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等,使中国逐渐走向半殖民地化。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席卷半个中国的太平天国运动更加使清政府的统治摇摇欲坠,虽最终镇压了起义,但是也给清政府以沉重打击。
之后的中国各地起义仍然不断,自然灾害也是常有发生,水旱蝗饥防不胜防。
1875年2月25日,光绪皇帝即位。
由于即位后皇帝才4岁,所以朝中大小事务都由两宫皇太后把持。
而在1881年东慈安暴死之后,两宫垂帘听政的局面被打破,大权便落在了西太后慈禧手中。
“慈禧(太后)可以唯己独尊,以专执国政”①“西太后不仅在实质上,而且在形式上也使她登上了权利的顶峰,她被人称之为‘老佛爷’,完全由其一人控制了清王朝“②1887年光绪帝亲政。
在这之后,虽然光绪帝有了一定的权利,“然朝中大事,帝与大臣皆知,必须禀白而后行。
”③西太后所谓的归政,不过是挂羊头卖狗肉,使光绪帝在百官面前更加像一个傀儡罢了。
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
以光绪帝为首的抵抗派以及一些忧虑国家命运的大臣纷纷要求对日作战。
礼部右侍郎志锐说:“皇上明诏下颁赫然致讨,天下皆闻风思奋。
”④然而控制外交和军事大权的李鸿章则对光绪帝下发的诏书置若罔闻并变相拖延。
光绪皇帝戊戌变法与戊戌政变
光绪皇帝戊戌变法与戊戌政变光绪皇帝的治世,是晚清时期的重要时期之一。
而其中光绪皇帝戊戌变法和戊戌政变更是这个时期的重要事件。
本文将就光绪皇帝戊戌变法和戊戌政变这两个事件进行深入探究,分析其原因、影响以及相关的历史背景。
一、历史背景光绪皇帝,是晚清时期的最后一位君主,其在位期间有着众多的挑战和困境。
清朝在光绪皇帝即位之前,已经逐渐衰落,国家面临着内忧外患的严重局面。
西方列强的侵略、民族矛盾的日益激化,使得清朝统治早已岌岌可危。
二、光绪皇帝戊戌变法为了挽救国家命运,光绪皇帝开始推行变法,试图改革满清政权。
戊戌变法是光绪皇帝在戊戌年(1898年)实行的一系列政治、经济、文化改革措施。
变法的宗旨是以自强求富、扭转国家衰落的趋势。
1.政治改革方面光绪皇帝尝试通过建立宪政体制来改革政治。
他下令成立了直奉大臣,试图推行君主立宪制度。
此外,光绪皇帝还试图增强中央集权,削弱地方绅士势力。
2.经济改革方面光绪皇帝意图通过改革经济来提升国家实力。
他推动重工业、冶金、煤炭等现代工业的发展,并鼓励商业和贸易的繁荣。
此外,他还取消了免税特权,实行统一的税制。
3.文化改革方面为了加强国家的文化实力,光绪皇帝推行了一系列的文化改革措施。
他鼓励科举制度的改革,并引入了西方的教育体系。
同时,他也重视新式军事教育和外语教育的普及。
然而,光绪皇帝戊戌变法并未取得预期的效果。
清廷保守势力与底层民众的抵抗、西方列强的干涉等种种问题使得光绪皇帝的改革计划未能成功实施。
三、戊戌政变由于戊戌变法遭到了保守势力和底层民众的反对,光绪皇帝的改革计划很快遭到了终止。
1898年9月21日,庚子十日,慈禧太后下令废止新政,控制了最高决策权。
慈禧太后领导的清廷以极端手段对抗变法派,将维新派人士逮捕、杀害,并以“戊戌政变”结束了戊戌变法。
四、事件影响尽管光绪皇帝的戊戌变法最终以失败告终,但这一事件却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启发了人民觉醒戊戌变法的失败,让中国人民深刻认识到改革与革命的重要性。
光绪在戊戌变法中的作用
光绪在戊戌变法中的作用作者:张志诚来源:《群文天地》2011年第07期2008年是光绪皇帝逝世100周年。
光绪皇帝是值得我们纪念的。
他有两点突出的事迹为历代帝王所不及。
其一,他充当了把古代中国和平改造成为现代中国的尝试——戊戌变法的领导人,甚至可以说他就是一个维新党人。
其二,在变法中,当大学士孙家鼐提出“若开议院,民有权而君无权”时,光绪回答:“吾欲救中国耳,若能救国,则朕虽无权何碍?”即为了国家而不惜自己的权位,说明他是一位真正无私的爱国者。
戊戌变法是近代中国最有希望获得成功的改革,其中一条论据,就是为政者在对改革的认识与决心方面,戊戌时期的中国皇帝光绪实际上超出了作为现代化改革成功者的俄国沙皇彼得一世和日本天皇明治。
当年的俄国沙皇彼得一世通过游历国外,见识了先进事物,产生了学习外国达致富强的愿望;日本明治天皇在倒幕志士帮助下从幕府手中获得了权力,于是顺从他们发展资本主义的要求。
而中国皇帝光绪对变法的觉悟则来自民族危机和国家存亡的千钧压力,其教训刻骨铭心,其认识达到相当的高度。
甲午战败,一直主战的光绪“愤极愧极”,为了“不做亡国之君”,他通过老师翁同龢接触到了康有为的上书,进而又以各种途径“考读西法新政之书,日昃不惶”,逐步认识到学习西方必须进行根本制度的改革。
这样他就从思想上与维新派渐趋一致,最后成为心心相印的同志。
光绪对变法有横下一条心的决心,他曾当着慈禧面表示,甘愿“坏祖宗之法”,也要推进新政。
在百日维新中,光绪下达的一系列“上谕”,从政治改革到经济、军事、文化教育改革等等方面,几乎都突破了“祖制”,也突破了张之洞等人把“西学”、“西法”限制在“中体”框框内的主张,从而在国内形成了“除旧更新”的令人振奋的改革大潮。
最让人感佩的,还是我们前面提及的,光绪皇帝有一种为了改革、为了国家利益而不惜自己权位的精神,这是十分难能可贵和了不起的。
在中国几千年君主制制度下,皇权历来是为君者的命根子,为了得到这东西,人们可以杀得血流成河,让亿万生灵涂炭。
历史趣谈戊戌变法的作用 戊戌变法对后世有什么启示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戊戌变法的作用戊戌变法对后世有什么启示
导语:戊戌变法是光绪在位第二十四年,也就是一八九八年六月十一日到九月二十一日所发生政治改革运动,也叫做百日维新和维新变法。
那么戊戌变法的
戊戌变法是光绪在位第二十四年,也就是一八九八年六月十一日到九月二十一日所发生政治改革运动,也叫做百日维新和维新变法。
那么戊戌变法的背景是什么呢?
关于戊戌变法的背景有几点,首先是十九世纪甲午战争后国家危机的逐渐加深,让变法逐渐露出水面,甲午战争的失败激发了人们对民族存亡的意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和早起维新思想实在产生。
第二国际形势,经济政治上需要的完善和进步改革。
国内的时局动荡,帝国主义(英、法、美、德、意、日、俄、葡萄牙)的入侵和瓜分裂土,好好的一个国家被分割成七零八碎的,民族存亡危在旦夕。
之后签订的《马关条约》让中国再一次割地和赔钱。
清政府的统治让许多爱国志士对它非常不满,腐朽封建的统治让民族一步步的走向沦陷。
政府没有积极采取改善,反而加税减少军队薪水,加剧变法的成长。
另外甲午战争以后帝国主义侵略也加剧,本来对清政府存有希望的爱国的人们,也改变了不在安于现状投身革命。
民族资本主义也受到官府压迫,很多商家逼于无奈被迫关门。
康有为、梁启超等人通过光绪同意发动政变,开始了救国的戊戌变法运动,他们通过变法来改革新政,就民族于水火,让人不受压迫,学习西方文化,促进思想的新解放。
所以说戊戌变法的背景主要是当时的国内外形势非常严峻。
戊戌变法的目的
戊戌变法作为近代中国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它推动了近代中
生活常识分享。
对戊戌变法的思考:基于政治关系视角
对戊戌变法的思考:基于政治关系视角【摘要】戊戌变法是晚清末年的一次重要政治改革,其背景是二次鸦片战争后政治形势的动荡。
变法派与保守派的政治对立导致了变法的失败,主要原因在于保守派对改革持消极态度。
本文从政治关系视角对戊戌变法进行了深入分析,认为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是政治力量对立和内部矛盾。
通过对政治关系的研究,可以揭示政治变革的动力和困境,提供了启示性的思考。
进一步的研究可以从更广泛的政治关系视角出发,探讨晚清政治变革的历史意义和影响。
戊戌变法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一个重要事件,对其进行深入思考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戊戌变法、政治关系、二次鸦片战争、变法派、保守派、政治对立、变法失败、思考、分析、启示、未来研究。
1. 引言1.1 背景介绍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初,中国面临着极度动荡和危机的局面。
二次鸦片战争后,中国的政治形势更加动荡不安,各种政治力量开始在国家内部展开激烈争斗。
清政府的腐败和软弱使得国家面临着外敌入侵和内部分裂的危险。
此时,一些有识之士开始呼吁变法,希望通过改革来挽救国家危机。
在这种背景下,戊戌变法应运而生。
变法派力图借助变革来加强国家实力,改变中国落后的政治体制,融入世界潮流。
变法过程中遭遇到了强大的保守势力的抵制,最终以失败告终。
戊戌变法的失败不仅导致了政治动荡和社会混乱,也给中国的现代化进程蒙上了一层阴影。
探讨戊戌变法的历史背景和政治关系,对于我们深入理解中国近现代史的发展脉络,了解中国政治变革的困境和挑战,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1.2 文献回顾文献回顾是对戊戌变法的历史事件进行系统性总结和分析,通过对相关文献的回顾可以深入了解该时期政治背景、社会环境以及变法派与保守派之间的政治斗争。
在过去的研究中,许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戊戌变法进行了分析,包括政治、经济、社会等不同层面。
一些研究强调了戊戌变法的背景和原因,认为当时社会面临着种种危机和挑战,变法是当时政府应对危机的一种尝试。
光绪帝维新变法
光绪帝与维新变法光绪皇帝,姓爱新觉罗,名载湉,生于1871年8月14日,出生在北京宣武门内太平湖的醇王府。
他生不逢时,那时清政府已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内有西太后的专权控制,腐败无能;外有资本主义列强的侵略扩张。
在短短的一生中他与封建势力进行自强不息的斗争,毅然革新变法,使黑暗中的中国人逐渐觉醒,为中国旧民主主义觉醒准备了条件。
一、在特殊的历史背景下登上皇帝的宝座当时正值西太后利用傀儡同治皇帝的特殊条件,对外屈辱、对内施以高压政策,竭力稳固清王朝反动统治的时候。
1875年1月12日,做了13年傀儡皇帝的同治病死。
同治皇帝载淳,只活了19年,身后无嗣。
按照清王朝的“家法”,皇帝死去无子,要从皇族近支里选一个晚辈立嗣继位。
在当时,载淳之下属于溥字辈,依据清廷惯例,应从溥字辈里选出一个人继位。
但如果这样西太后将因孙辈为帝被晋尊为太皇太后了,而太皇太后“虽尊而疏”,就不能继续干预政事。
对于这个权欲熏心的西太后来说,这无疑深深的刺痛了她的心。
为了继续控制清廷大权,西太后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于同治帝死去的当天,便把刚刚四岁的小载湉推上了皇帝的宝座,完成了她揽权的把戏。
真是“因揽权一念,随牺牲一切而不顾”。
载湉是被清廷矛盾的漩涡卷上了皇帝的宝座的。
二、小载湉的境遇西太后为了把载湉培养成她永久性的惟命是从、得心应手的政治工具,来稳定她在清王朝中凌驾一切的地位,使封建地主阶级的统治得以延续下去,从多方面对小皇帝加以精心的塑造。
载湉被接入宫中之后,西太后不顾人之骨肉亲情,强行切断了小载湉与生身父母的日常联系,通过潜移默化的办法,使光绪帝逐渐树立起他与西太后之间的所谓的“母子关系”,因而以封建主义的“孝道”伦理来拢住光绪帝。
西太后还按照他们所谓的“家规”,规定光绪帝必须作为一条不可违反的条规,向她“每日问安一次”,在精神上对光绪帝进行“以威钳制”。
通过种种驯服,在光绪头脑中渐渐形成了惟独西太后才是“绝对权威”。
西太后很重视对光绪帝进行集中的教育和培训。
光绪新政的历史意义与现实作用
光绪新政的历史意义与现实作用光绪新政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段重要历史时期,从1898年光绪帝发动戊戌变法开始,历时两年,到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结束。
这一时期的历史事件虽然只有短暂的两年,却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不仅在历史上留下了重要的史实,而且在今天的中国社会中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作用。
一、光绪新政的历史意义1. 开启中国的新时代光绪新政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里程碑,它开启了中国从封建专制到现代民主的转型之路,为中国社会的后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这个历史时期,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发生了很多重要变化,特别是在中国社会思想观念和制度改革方面,它成为中国近代历史上的转捩点。
2. 促进中国现代化进程在光绪新政时期,一系列的改革措施被实施,如废科举、创新局、兴学堂、练兵处等,这些都是为了推进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光绪新政时期推出的一些制度和政策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国现代化进程,如《戊戌变法大纲》中提出的“西学为主,中学为辅”的思路,确立了中国学术发展的新方向,同时为中国近代的工业化、城市化、科学技术发展等方面奠定了基础。
3. 引发中国的新思潮光绪新政时期,中国社会出现了新思潮,如资产阶级自由主义、社会民主主义等,这些思想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社会的变革和思想文化的更新。
思想文化的领域的更新也引发了一系列的学术研究和文化创新,为中国现代文化的诞生奠定了基础。
二、光绪新政的现实作用1. 对现代化进程的启迪和推动光绪新政时期的一些思想、制度和政策对中国现代化进程仍然很有启迪和推动作用,比如民主制度、科学技术、教育、媒体、文化创新等,这些都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内容,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基础。
2. 引发当代思想文化新发展光绪新政时期新思潮的出现,对中国当代思想文化的新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
在当代社会,自由、平等、民主、公正等是社会关注的焦点,这些价值观念就是在光绪新政时期西方思想引进中国时传播的。
“两个光绪”:戊戌变法时期维新派与守旧派对光绪帝的评价
“两个光绪”:戊戌变法时期维新派与守旧派对光绪帝的评价发布时间:2022-07-10T07:09:00.706Z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2年5期作者:顾芳[导读] 戊戌变法时期,新旧之争趋于激烈,维新派基于君主立宪、依靠皇权进行变法的政治主张认为光绪帝是“圣主明君”、“爱国皇帝”,保守派从传统的儒家政治理想和维护自身政治利益的角度出发,认为光绪帝是变乱祖制的“昏聩之君”。
顾芳(甘肃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甘肃兰州 730070)摘要:戊戌变法时期,新旧之争趋于激烈,维新派基于君主立宪、依靠皇权进行变法的政治主张认为光绪帝是“圣主明君”、“爱国皇帝”,保守派从传统的儒家政治理想和维护自身政治利益的角度出发,认为光绪帝是变乱祖制的“昏聩之君”。
随着民主共和逐渐取代祖宗家法成为主流话语,守旧派所谓的“昏聩之君”的评价逐渐被淹没,维新派“圣主明君”、“爱国皇帝”的评价虽然产生了一定影响,但在更为激进的革命思潮下,也逐渐丧失其话语权。
从近代社会转型、新旧代谢的历史视域来看,维新派、守旧派关于光绪帝截然相反的评价是近代社会大转型下新旧矛盾在思想意识层面的映射,同时也反映了戊戌变法时期光绪帝身上新旧杂糅的时代烙印。
关键词:戊戌变法;光绪帝;维新派;守旧派一、引言戊戌变法时期,不同政治力量对光绪皇帝褒贬不一,维新派把实现维新变法的希望寄托在光绪帝身上,而保守派则坚决反对光绪帝进行政治变革。
戊戌变法是光绪帝一生的关键所在,但学术界对光绪帝在戊戌变法中的作用评价不一,大致有三种主流观点:一是陈旭麓、孔祥吉、孙孝恩等人的“维新皇帝”说,持肯定态度;二是胡绳、苏沛的“洋务皇帝”说,认为光绪帝没有超越封建阶级的历史限制;三是汤志钧、叶林生等人的“爱国开明皇帝”说,介于前两种观点之间,强调光绪帝处于由封建帝王向资产阶级维新皇帝转变的过程中,但尚未完成转变。
[[]]本文通过分析维新派、守旧派对光绪帝的评价,尝试从近代社会大变局的视角探讨关于光绪帝的评价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光绪帝在戊戌变法中的作用内容摘要:戊戌变法是晚清史上最重大的历史事件之一,也是光绪帝,这位大志未酬、郁郁寡欢的末世皇帝十年短暂的亲政生涯中最绚烂的政治成就。
作为一位毫无实权的封建帝王,光绪帝果断进行资本主义改良挽救民族危机,同时由于他的现实处境和自身因素又使戊戌变法仅仅存在了一百零三天便惨遭扼杀。
那么这位戊戌变法的实际领导者究竟对戊戌变法起到了什么作用?本文将以此问题为中心展开研究。
关键词:光绪帝戊戌变法慈禧太后康有为资产阶级维新派正文:历史上每到王朝末期常常会出现一些救世统治者试图通过各种改革来延长他们祖先的帝业。
光绪帝正是这样一位试图力挽狂澜的末代改革者。
自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起,大清帝国的国力日趋衰微,统治危机愈发加深。
面对日益严重的王朝危机,满清皇族内部不断进行自救运动,从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兴起的洋务运动到1898年的戊戌变法,清朝地主阶级完成了向西方学习由器物到制度的转变。
这些改革主要发生在同治、光绪二帝年间,其中前者是在慈禧太后的领导下进行的,而戊戌变法是由皇帝直接领导的改良运动,这位封建帝王尝试进行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决定了他自身在此次运动中的复杂性。
一、光绪帝的生平介绍光绪帝名爱新觉罗·载湉,是清朝倒数第二位皇帝。
他的父亲是咸丰皇帝的弟弟醇亲王奕譞和慈禧亲妹妹的儿子。
1875年,亲政刚满一年的同治皇帝爱新觉罗·载淳因病逝世。
同治皇帝无子,慈禧太后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权和叶赫那拉的利益,她从年龄和血缘的角度考虑,最终选择了自己的侄子和亲外甥——年仅四岁的载湉,改元光绪。
光绪帝从小生活在慈禧太后的“严加管教”的训斥下,慈禧要求光绪叫她“亲爸爸”,对她事事毕恭毕敬,不得违背“亲爸爸”的旨意。
幼小的光绪在慈禧太后的淫威下造成了严重的心理阴影和生理疾病。
由于不同寻常的成长环境,光绪帝形成了软弱的性格,加之慈禧太后的强势压制,他尽管贵为帝王,却毫无自由、实权,形同傀儡。
这也直接影响了他日后政治态度的形成和对戊戌变法的领导情况。
光绪皇帝在位三十四年,然而他实际亲政的时间只有短短的十年。
戊戌变法把他的帝王生涯推向了辉煌的顶点,同时也埋葬了他的后半生。
二、光绪帝支持维新变法的原因封建帝王受到的多是中国传统的儒家帝王封建思想,对资本主义了解较少且一般带有阶级偏见。
然而,光绪帝却向往西学,崇尚改革。
他支持维新变法是空穴来风的,背后有着多种原因。
1.时代背景:光绪帝出生于中国历史上最黑暗和清朝封建统治最危机的时期。
近代中国贫穷落后、政治腐朽,封建社会已走向了末路。
在封建君主君主专制日益强化的同时,在大洋的彼岸,西方资本主义民主政治早已普遍确立并且成熟,第一次工业革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1840年,英国以走私鸦片为手段发动了第一次鸦片战争,从此国门洞开,清朝由原来独立的中央集权国家逐渐沦落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此后有经历了第二次鸦片战争、太平天国农民大起义等动乱,到了载湉登基,清朝统治已是“山雨欲来风满楼”了。
光绪初期,中英战争中国“不败而败”更是加重了民族矛盾。
尽管清政府为了挽救统治危机,先后尝试了“师夷长技以制夷”和“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洋务运动,但是洋务派只局限于“器物”的学习,实际成效甚微。
1894年,日本在明治维新国力强盛的背景下向它的一直以来学习的榜样——中国发起了甲午战争。
虽然清政府于1885年10月在北京成立了海军衙门,在李鸿章等洋务大臣的经营下中国近代现代化水军——北洋水师卓有成效,但是清朝统治阶级内部腐朽黑暗,使其“徒有其表”,导致在战争中输给了“蕞尔小国”——日本,于1895年签订了耻辱的中日《马关条约》。
这深深挫败了国人的民族自尊心,也坚定了光绪皇帝的改革内政的决心。
光绪皇帝正是由于生活在这种时代背景下,目睹了皇权统治日趋衰亡、社会矛盾日益尖锐、民族危机愈发深重的环境,加之邻国日本经过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走向了强盛,年轻的他决心力挽狂澜实行维新变法。
2.宫廷环境的影响:晚清两代帝师翁同龢是光绪帝一生中最重要的导师。
出身状元的翁同龢学识渊博,除了正常教授《四书》、《五经》等儒家必读课外,还特意安排了许多中外史地、科技和早期改良主义著作,新学旧学兼顾,中学西学结合,循循善诱,引导光绪帝关心现实政治,留意中外大势,清除积弊,力振纲纪。
翁同龢把他经世致用的教育思想渗透在他从政、从教的实践活动中,使光绪帝扩大了知识领域,为以后发动维新变法运动打下了思想基础。
翁同龢也成为日后戊戌变法运动中的主要倡导者,是“帝党”的重要成员。
慈禧太后是一个权力欲极强的女人,她自光绪帝登基时就开始了垂帘听政,并不断推迟光绪帝婚龄来拖延归政时间。
1889年,十九岁的光绪帝亲政后,希望通过一番作为来加强自己的权力来摆脱太后的钳制、挽救民族危机。
维新变法在此时便成为了一个很好契机。
珍妃是光绪皇帝一生中最珍爱的女人,这位性格活泼、思想开放的深宫女性不仅把夕阳照相术带进了中国宫廷,而且通过老师文廷式了解西方,支持光绪帝维新变法。
这无疑对光绪帝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支持。
3.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先进资产阶级改良派的宣传:鸦片战争后,中国传统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逐渐解体。
十九世纪末,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进入了一个发展的黄金阶段。
有了雄厚的经济基础,民族资产阶级应运而生,其中产生了一部分先进的知识分子,康有为、梁启超等就是杰出的代表。
康有为先后出版了《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否定传统的政治思想理论,打着“孔子”的旗号来宣扬资产阶级维新思想,这在当时的社会掀起了轩然大波。
康有为曾多次上书光绪皇帝呼吁变法。
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后,康有为率众举子进行的联名上书——公车上书,轰动了整个中国。
尽管上书未送到光绪帝本人手中,但在朝廷内外已众人皆知。
第三次上书送达到了光绪帝手中,其中阐述的变法主张深深打动、启发着年轻气盛、盼有作为的光绪帝。
此后,康有为又先后四次进行上书,尤其是《应诏统筹全局折》全面陈述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及变法理念,成为了整个戊戌变法的纲领,先进的民族资产阶级改良派在北京、上海等地成立强学会,创办报刊传播资产阶级改良思想。
民族资产阶级努力宣传的改良进步思想不仅使维新变法有了一定的思想理论基础,同时也开阔了光绪帝的视野、丰富了他对资产阶级改良的认识,坚定了变法维新的决心。
三、光绪帝在戊戌变法中的作为当维新思潮在全国高涨、变法的呼声越来越强烈地时候,封建统治阶级内部的顽固势力与资产阶级维新派之间进行了一场激烈的关于要不要变法的争论。
在此次争论中,清朝名义上的最高统治者光绪皇帝已经把权力的天平倒向了维新派。
这场维新与守旧、变法与反变法的争论拉开了戊戌维新的序幕。
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变法。
从此日开始,到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反动政变,共103天,史称“百日维新”。
1变法分为前后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从6月11日到7月下旬,光绪皇帝颁布的新政主要是经济、军事、文教方面的改革。
经济方面有:保护农工商业,设立农工商局,切实开垦荒地,提倡开办实业,奖励新发明、新创造;设立铁路、矿产总局,修筑铁路,开采矿产;设立全国邮政局,裁撤驿站;改革财政,编制国家预算,等等。
文教方面有:改革科举制度,废八股,改试策论;设立学校,开办京师大学堂;设立译书局,翻译外国新书;允许自由创立报馆、学会;派人出国留学、游历,等等。
2第二阶段是从7月下旬到9月下旬,新政由经济、文教、军事方面扩展到政治方面。
主要改革有:删改则例,裁汰冗官,取消闲散重迭的机构;准许“旗人”自谋生计;准许百姓向朝廷上书,等等。
3在短短的一百零三天里,光绪帝几乎每天都要有数道改革御旨要颁布,改革蒸蒸日上,一副新朝景象。
然而光绪帝过于急躁,迫切追求变法成效,使得多数御旨无法落实。
显然,在戊戌变法的推进中,光绪帝是一位积极又激进的改革者。
改革的中流砥柱——资产阶级维新派在此时得到了光绪皇帝的青睐和器重。
1898年6月16日,光绪皇帝第一次召见康有为,商讨和确定变法的步骤和措施。
随后,光绪皇帝特许康有为专擢奏事,并任命他在总理衙门章京上行走。
4光绪皇帝对于维新派首领的肯定与赏识无疑鼓舞了资产阶级维新派改革的动力。
戊戌变法后期,帝党和后党的权力斗争日趋激烈。
慈禧太后曾在变法初就罢免了翁同龢,此后又广插心腹,试图扼杀维新运动。
光绪皇帝在此情形之下,果断于1898年9月5日任命谭嗣同、刘光第、杨锐、林旭等四人担任军机章京,即“军机四卿”,加紧推行变法。
这一举措是光绪帝向顽固派反扑的重要手段,也显示了光绪帝对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的憎恶和变法的决心。
到9月21日戊戌政变发生前,光绪帝依旧对变法心存幻想,乃至寄希望于袁世凯,直至他被囚禁中南海瀛台、维新派惨遭捕杀、戊戌变法失败、慈禧太后重新训政。
以上史实都表现出光绪帝在戊戌变法之中试图大有作为的雄心壮志,他以一个积极向上的改革领袖的姿态出现,尝试效法日本明治天皇,救中国于水火,挽救王朝危机和祖宗家业,作为一位毫无实权、受制于人的“傀儡”1《中国近代史1840——1919(第四版)》第251页2《中国近代史1840——1919(第四版)》第251页3《中国近代史1840——1919(第四版)》第252页4《中国近代史1840——1919(第四版)》第251页皇帝,光绪帝这种不畏反动、力图改革的维新精神是值得历史肯定的。
然而,在整个戊戌变法中,光绪帝操之过急的变法步骤是略有消极的。
四、评价光绪帝在戊戌变法中的作用马克思主义强调,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因此对任何事物都要一分为二地看待,这也包括对历史人物的评价。
光绪帝是戊戌变法中的关键人物,因此对戊戌维新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他只是一位“虚位君主”,手无权力,代表的仍然是封建地主阶级的利益,所以,后世对待这位特殊的封建帝王,不能断然进行肯定或否定,也要一分为二地予以评价。
1.积极作用:戊戌变法是光绪帝短暂一生中做的最光鲜的事情,也是他让历史铭记的荣耀资本。
尽管光绪帝没有实权,听命于珠帘背后的太后,但他作为一位革新的皇帝,对于变法的积极作用是不能抹杀的。
光绪帝之所以选择变法除了维护自身统治、摆脱慈禧太后的牵制,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挽救民族危机,拯救中国。
“不做亡国之君”是他变法的主要原因,这充分体现了他救亡图存的决心。
这种爱国热情是中国历代帝王中不多见的。
尤其是中日甲午战争战败,清政府被迫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割让台湾、赔偿巨额,中国的危境更是触动了这个刚刚亲政的年轻帝王。
他企图效法日本明治天皇进行资产阶级改良,学习西方资本主义经济、政治、文化,是清朝统治阶级内部不可多得的进步改革者。
戊戌变法中,光绪皇帝是一位比较杰出的领导者。
在戊戌变法期间,光绪帝积极采纳维新派的意见。
从1898年6月11日到9月21日103天之间,光绪帝每天都颁布新诏书,推行新政策,大刀阔斧进行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