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谊论原文及翻译
贾谊论文言文解析翻译
原文:贾生曰:“秦之末世也,始有并吞天下之心,而天下弗从也。
当是之时,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此五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约从连横,为天下先。
然而秦人视之,固将非笑之,曰:‘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翻译:贾谊说:“秦朝的末期,开始有了并吞天下的野心,但是天下的人并不跟随。
在那个时代,齐国有着孟尝君,赵国有平原君,楚国有着春申君,魏国有信陵君,这五位君子,都是明智而忠诚守信,宽厚而爱人,尊敬贤能而重视士人,通过联合抗秦的策略,成为了天下的先锋。
然而秦人看待他们,一定会嘲笑他们,说:‘燕雀怎么能知道鸿鹄的志向呢!’”解析:贾谊在这段文字中,首先点明了秦朝末期的政治背景,即秦国开始有了统一天下的野心,但并未得到天下人的支持。
接着,他列举了当时齐、赵、楚、魏四国的五位杰出人物,他们是孟尝君、平原君、春申君、信陵君,他们都是明智、忠诚、宽厚、爱人、尊贤重士的君子,他们通过联合抗秦的策略,试图阻止秦国的统一。
然而,贾谊指出,尽管这五位君子才德兼备,但秦人却对他们嗤之以鼻,认为他们如同燕雀一般,无法理解鸿鹄的远大志向。
这里的“燕雀”比喻见识短浅的小人,“鸿鹄”则比喻志向远大的人。
贾谊通过这一比喻,揭示了当时秦国统治者的傲慢自大,以及他们对天下英才的轻视。
在现代汉语中,这段文字可以这样理解:贾谊说:“在秦朝快要结束的时候,秦国开始有了统一全世界的野心,但是全天下的人都不愿意跟随。
在那个时代,齐国有孟尝君,赵国有平原君,楚国有春申君,魏国有信陵君,这五位都是聪明而忠诚,宽厚而关心他人,尊重贤能而重视士人的君子。
他们通过联合抗秦的策略,想要阻止秦国的统一。
然而,秦人看待他们,却只会嘲笑他们,认为他们就像小燕子一样,根本不懂大雁的远大志向。
”通过这篇《过秦论》的文言文解析和翻译,我们可以看到贾谊对秦朝政治的深刻洞察,以及他对人才的重视和对秦国统治者的批判。
这篇论文不仅展现了贾谊的文学才华,也体现了他的政治理想和抱负。
《贾谊论》文言文3篇
《贾谊论》文言文3篇《贾谊论》文言文3篇《贾谊论》文言文1非才之难,所以自用者实难。
惜乎!贾生王者之佐,而不能用其才也。
夫君子之所取者远,则必有所待;所就者大,则必有所忍。
古之贤人,皆负可致之才,而卒不能行其万一者,未必皆其时君之罪,或者其自取也。
愚观贾生之论,如其所言,虽三代何以远过?得君如汉文,犹且以不用死。
然则是天下无舜尧,终不可有所为耶?仲尼圣人,历试于天下,苟非大无道之国,皆欲勉强扶持,庶几一日得行其道。
将之荆,先之以冉有,申之以子夏。
君子之欲得其君,如此其勤也。
孟子去齐,三宿而后出昼,犹曰:“王其庶几召我。
”君子之不忍弃其君,如此其厚也。
公孙丑问曰:“夫子何为不豫?”孟子曰:“方今天下,舍我其谁哉?而吾何为不豫?”君子之爱其身,如此其至也。
夫如此而不用,然后知天下果不足与有为,而可以无憾矣。
若贾生者,非汉文之不用生,生之不能用汉文也。
夫绛侯亲握天子玺而授之文帝,灌婴连兵数十万,以决刘、吕之雌雄,又皆高帝之旧将,此其君臣相得之分,岂特父子骨肉手足哉?贾生,洛阳之少年,欲使其一朝之间,尽弃其旧而谋其新,亦已难矣。
为贾生者,上得其君,下得其大臣,如绛、灌之属,优游浸渍而深交之,使天子不疑,大臣不忌,然后举天下而唯吾之所欲为,不过十年,可以得志。
安有立谈之间,而遽为人痛哭哉!观其过湘为赋以吊屈原,纡郁愤闷,趯然有远举之志。
其后卒以自伤哭泣,至于夭绝,是亦不善处穷者也。
夫谋之一不见用,安知终不复用也!不知默默以待其变,而自残至此。
呜呼!贾生志大而量小,才有余而识不足也。
古之人有高世之才,必有遗俗之累,是故非聪明睿哲不惑之主,则不能全其用。
古今称苻坚得王猛于草茅之中,一朝尽斥去其旧臣而与之谋。
彼其匹夫略有天下之半,其以此哉!愚深悲生之志,故备论之。
亦使人君得如贾谊之臣,则知其有狷介之操,一不见用,则忧伤病沮,不能复振。
而为贾生者,亦谨其所发哉!翻译:不是才能难得,而是自己把才能施展出来实在困难。
贾谊论_文言文翻译
贾生,洛阳人也。
年十八,以能属文,称于郡中。
河南守吴公闻其名,召置门下,甚爱幸之。
吴公为廷尉,事有不便,辄白予吴公。
吴公乃言于上,以为贾生才下愚,宜可试以事。
上以为然,乃拜贾生为博士。
贾生对策,为天下言,其论甚高。
梁怀王自进,常与吴公等坐,吴公为傅,常称引古人以为言。
怀王好之,尝问贾生曰:“吾闻古之善御者,必善马也,吾能御马,独不能御人乎?”贾生曰:“马之能御,在其才;人之所以不能御者,在其不能御己也。
故曰:‘马之能御,在其才;人之所以不能御者,在其不能御己也。
’”怀王曰:“善。
”于是贾生乃作《过秦论》。
怀王崩,吴公亦死。
梁孝王即位,贾生为梁相。
梁孝王,景帝之子也,为人仁孝,好儒术,招致游士。
贾生至梁,与梁孝王游,得为上宾。
梁孝王与诸侯王争权,诸侯王多附梁,汉室权轻。
贾生谋议,欲使诸侯王归汉,乃上书曰:“臣闻古之王者,必贵师而重傅,所以尊道而贵德也。
今陛下既已尊道贵德,又何患乎诸侯王之不归汉?”上览其书,善之,乃下诏曰:“朕闻古之王者,必贵师而重傅,所以尊道而贵德也。
朕既尊道贵德,诸侯王宜各归朕,共尊道贵德。
”于是诸侯王皆归汉。
贾生为梁相,居梁数岁,梁孝王卒。
贾生免相,居洛阳,奉养其母。
居洛阳数岁,贾生卒,年三十三。
贾生之死,汉事可知矣。
夫使贾生在朝,则天下大治;使贾生在野,则诸侯不敢有异心。
使贾生在朝在野,则天下大治,诸侯不敢有异心。
然而贾生不遇时,卒以死。
呜呼,使贾生逢时,其为汉家功业,岂可量哉!《贾谊论》译文:贾谊,洛阳人。
十八岁时,因为擅长写文章,在郡中名声大噪。
河南守吴公听说了他的名字,便将他召来,安置在自己的门下,对他非常宠爱。
吴公担任廷尉时,遇到不便处理的事情,就会向贾生请教。
吴公于是向皇上进言,认为贾生虽然才智平庸,但可以尝试让他处理一些事务。
皇上认为吴公说得有理,于是任命贾生为博士。
贾生在对策中,为天下人陈述自己的观点,他的论述非常高明。
梁怀王自幼聪明,常与吴公等人同坐,吴公担任他的师傅,常常引用古人言论来教导他。
贾谊论
《贾谊论》第一段:【非才之难,所以自用者实。
惜乎!贾生王者之佐,而不能自用其才也。
】注释:非才之难“才”——指才能。
苏轼认为人有两种才能:第一,有才干、智商高。
第二,使自己的才能得以发挥的本领。
他认为,贾有前者而无后者,而后一种才能更难得。
翻译:不是才能难得,而是使自己的才能得到发挥这种才能真正难得。
可惜啊!贾谊是能够辅佐帝王的人,而不能自己使自己的才能得到发挥。
第二段:1、【夫君子之所取者远,则必有所待;所就者大,则必有所忍。
】注释:“就”——达到。
这句是前一句的变文,表达的意思相同,这是苏轼历来的主张。
比如他写的《留侯论》(对留侯张良的评价)“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
此其所挟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彼其能有所忍也,然后可以就大事”,“忍小忿而就大谋翻译:君子追求的理想远大,那么一定要有所等待;追求的目标宏大,那么一定要有所忍耐。
2、【古之贤人,皆负可致之才,而卒不能行其万一者,未必皆其时君之罪,或者其自取也。
】注释:“负”——持有、凭借。
“致”——招致、招来。
卒,最后。
时君,当时的国君。
或,无定指代词,有的。
这几句话,苏轼提出了自己一贯的看法:人要有才,还要有所忍耐、等待,才能使自己的才能得到发挥,然后指出有才之士不被重用的原因,也往往在于他们自己。
翻译:古代的贤人都具有可被帝王招致(即为帝王服务)的才能,但是最终并不能发挥自己才能的万分之一,不一定都是当时国君的过错,有的也是这些贤人自己造成的。
第三段:1、【愚观贾生之论,如其所言,虽三代何以远过?得君如汉文,犹且以不用死,然则是天下无尧舜,终不可有所为耶?】翻译:我仔细地看了贾生的政见言论,像他所说的那些(政见言论),即使是夏商周三代的贤人,用什么来超过他呢!但是,)他现在遇到象汉文帝这样的君主,尚且因为不被重用而死,既然这样那么这是天下没有尧舜这样的圣君,人们就最终也不能做什么事儿了吗?2、【仲尼圣人,历试于天下,苟非大无道之国,皆欲勉强扶持,庶几一日得行其道。
贾谊论文言文翻译
夫贾生者,洛阳人也。
年二十有五,始为长沙文学。
二十有八,召为博士。
年三十,为太中大夫,而色赤如丹,貌若美玉。
其为文也,气盛而辞严,法度严整,有古文之遗风。
孔子曰:“吾与点也。
”其谓此乎?贾生之才,盖天授也。
少时诵诗书,即能成诵。
及长,博通群籍,天文地理,无所不通。
尝游说诸侯,诸侯皆敬之。
其为诸侯也,言辞锋利,善辨是非,能以辞服人。
诸侯闻其名,皆以礼待之。
及为博士,益自矜,言辞益高,人莫能及。
贾生尝谓人曰:“吾读《春秋》,所闻多矣。
诸侯之兴也,多由名士。
名士之兴也,多由文学。
文学之兴也,多由士人。
士人之所以兴也,由其才也。
”夫才者,天地之精也,得之者昌。
故贾生之才,盖天授也。
夫贾生之才,固非寻常之才也。
然而其仕途不遇,命也。
夫贾生之才,固非世之所需也。
夫贾生之才,固非时之所能容也。
是以其仕途不遇,命也。
命也,岂非天哉?贾生之才,盖天授也。
然其才不用于世,命也。
夫贾生之才,固非世之所需也。
夫贾生之才,固非时之所能容也。
是以其才不用于世,命也。
命也,岂非天哉?然则贾生之才,虽天授,而不用于世,何也?曰:时也。
夫时也,非人力所能为也。
贾生生于战国之末,当秦、汉之际,诸侯割据,天下大乱。
是以其才虽高,而不得施于世。
夫时也,岂非天哉?贾生之才,固非世之所需也。
夫贾生之才,固非时之所能容也。
是以其才不用于世,命也。
命也,岂非天哉?嗟乎!贾生之才,固非世之所需也。
夫贾生之才,固非时之所能容也。
是以其才不用于世,命也。
命也,岂非天哉?《贾谊论》翻译:贾谊,洛阳人氏。
二十有五岁时,开始在长沙担任文学职务。
二十有八岁,被召入朝廷担任博士。
三十岁时,成为太中大夫,脸色红润如丹,容貌如同美玉。
他的文章,气势磅礴而辞藻严谨,法度严谨,有古文的风范。
孔子说:“我与点也。
”大概就是指的贾谊吧。
贾谊的才华,可以说是天赋异禀。
从小诵读诗书,就能过目成诵。
长大后,博学多才,精通各种典籍,天文地理,无所不通。
他曾游说诸侯,诸侯都对他表示尊敬。
贾谊论翻译
贾谊论翻译贾谊论译文:人要有才能并不难,要使自己的才能施展出来实在不容易。
可惜啊,贾谊虽然能够做帝王的辅佐之巨,却未能施展自己的才能。
君子要想达成长远的目标,就一定要等待时机;要想成就伟大的功业,就一定要能够忍耐。
古代的贤能之士,都有建功立业的才能,但有些人最终未能施展其才能的万分之一的原因,未必都是当时君王的过错,也有可能是他们自己造成的。
我看贾谊的议论,照他所说的规划目标,即使夏、商、周三代的成就又怎能超过他呢?遇到像汉文帝这样的明君,尚且因未能尽才而郁郁死去,照这样说来,如果天下没有尧、舜那样的圣君,就终身不能有所作为了吗?孔子是圣人,曾周游天下,只要不是极端无道的国家,他都想勉力扶助,希望终有一天能实践他的政治主张。
将到楚国时,先派冉有去接洽,再派子夏去联络。
君子要想得到国君的重用,就是这样的殷切。
孟子离开齐国时,在昼地住了三夜才出走,还说:“齐宣王大概会召见我的。
”君子不忍心别离他的国君,感情是这样的深厚。
公孙丑向孟子问道:“先生为什么不高兴?”孟子回答:“当今世界上(治国平天下的人才),除了我还有谁呢?我为什么要不高兴?”君子爱惜自己是这样的无微不至。
如果做到了这样,还是得不到施展,那么就应当明白世上果真已没有一个可以共图大业的君主了,也就可以没有遗憾了。
像贾谊这样的人,不是汉文帝不重用他,而是贾谊不能利用汉文帝来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啊!周勃曾亲手持着皇帝的印玺献给汉文帝,灌婴曾联合数十万兵力,决定过吕、刘两家胜败的命运,他们又都是汉高祖的旧部,他们这种君臣遇合的深厚情分,哪里只是父子骨肉之间的感情所能比拟的呢?贾谊不过是洛阳的一个青年,要想使汉文帝在一朝一夕之间,就完全抛弃旧有的规章制度,采用他的新主张,也太困难了。
作为贾谊这样的人,应该上面取得皇帝的信任,下面取得大臣的支持,对于周勃、灌婴之类的大臣,要从容地、逐渐地和他们加深交往,使得天子不疑虑,大臣不猜忌,这样以后,整个国家就会按自己的主张去治理了。
《贾谊论》原文及欣赏
《贾谊论》原文及欣赏《贾谊论》原文及欣赏《贾谊论》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篇人物评论文,评论对象为西汉初年文帝时期的政治家贾谊。
下面就是小编跟大家分享一篇《贾谊论》原文及欣赏,欢迎大家阅读!《贾谊论》原文非才之难,所以自用者实难。
惜乎!贾生,王者之佐,而不能自用其才也。
夫君子之所取者远,则必有所待;所就者大,则必有所忍。
古之贤人,皆负可致之才,而卒不能行其万一者,未必皆其时君之罪,或者其自取也。
愚观贾生之论,如其所言,虽三代何以远过?得君如汉文,犹且以不用死。
然则是天下无尧、舜,终不可有所为耶?仲尼圣人,历试于天下,苟非大无道之国,皆欲勉强扶持,庶几一日得行其道。
将之荆,先之以冉有,申之以子夏。
君子之欲得其君,如此其勤也。
孟子去齐,三宿而后出昼,犹曰:“王其庶几召我。
”君子之不忍弃其君,如此其厚也。
公孙丑问曰:“夫子何为不豫?”孟子曰:“方今天下,舍我其谁哉?而吾何为不豫?”君子之爱其身,如此其至也。
夫如此而不用,然后知天下果不足与有为,而可以无憾矣。
若贾生者,非汉文之不能用生,生之不能用汉文也。
夫绛侯亲握天子玺而授之文帝,灌婴连兵数十万,以决刘、吕之雌雄,又皆高帝之旧将,此其君臣相得之分,岂特父子骨肉手足哉?贾生,洛阳之少年。
欲使其一朝之间,尽弃其旧而谋其新,亦已难矣。
为贾生者,上得其君,下得其大臣,如绛、灌之属,优游浸渍而深交之,使天子不疑,大臣不忌,然后举天下而唯吾之所欲为,不过十年,可以得志。
安有立谈之间,而遽为人“痛哭”哉!观其过湘为赋以吊屈原,纡郁愤闷,趯然有远举之志。
其后以自伤哭泣,至于夭绝。
是亦不善处穷者也。
夫谋之一不见用,则安知终不复用也?不知默默以待其变,而自残至此。
呜呼!贾生志大而量小,才有余而识不足也。
古之人,有高世之才,必有遗俗之累。
是故非聪明睿智不惑之主,则不能全其用。
古今称苻坚得王猛于草茅之中,一朝尽斥去其旧臣,而与之谋。
彼其匹夫略有天下之半,其以此哉!愚深悲生之志,故备论之。
古诗贾谊论翻译赏析
古诗贾谊论翻译赏析《贾谊论》出自古文观止。
其诗文如下:【前言】《贾谊论》,出自《古文观止.卷十·宋文》,作者宋代苏轼.论述如何施展抱负才能的文章。
【原文】非才之难,所以自用者实难。
惜乎!贾生,王者之佐,而不能自用其才也。
夫君子之所取者远,则必有所待;所就者大,则必有所忍。
古之贤人,皆负可致之才,而卒不能行其万一者,未必皆其时君之罪,或者其自取也。
愚观贾生之论,如其所言,虽三代何以远过?得君如汉文,犹且以不用死。
然则是天下无尧、舜,终不可有所为耶?仲尼圣人,历试于天下,苟非大无道之国,皆欲勉强扶持,庶(hù)几一日得行其道。
将之荆,先之以冉有,申之以子夏。
君子之欲得其君,如此其勤也。
孟子去齐,三宿而后出昼,犹曰:“王其庶几召我。
”君子之不忍弃其君,如此其厚也。
公孙丑问曰:“夫子何为不豫?”孟子曰:“方今天下,舍我其谁哉?而吾何为不豫?”君子之爱其身,如此其至也。
夫如此而不用,然后知天下果不足与有为,而可以无憾矣。
若贾生者,非汉文之不能用生,生之不能用汉文也。
夫绛侯亲握天子玺(xǐ)而授之文帝,灌婴连兵数十万,以决刘、吕之雌雄,又皆高帝之旧将,此其君臣相得之分,岂特父子骨肉手足哉?贾生,洛阳之少年。
欲使其一朝之间,尽弃其旧而谋其新,亦已难矣。
为贾生者,上得其君,下得其大臣,如绛、灌之属,优游浸渍而深交之,使天子不疑,大臣不忌,然后举天下而唯吾之所欲为,不过十年,可以得志。
安有立谈之间,而遽(ù)为人“痛哭”哉!观其过湘为赋以吊屈原,纡郁愤闷,趯(yuè)然有远举之志。
其后以自伤哭泣,至于夭绝。
是亦不善处穷者也。
夫谋之一不见用,则安知终不复用也?不知默默以待其变,而自残至此。
呜呼!贾生志大而量小,才有余而识不足也。
古之人,有高世之才,必有遗俗之累。
是故非聪明睿智不惑之主,则不能全其用。
古今称苻坚得王猛于草茅之中,一朝尽斥去其旧臣,而与之谋。
彼其匹夫略有天下之半,其以此哉!愚深悲生之志,故备论之。
121. 贾谊论(〔宋〕苏轼)
121. 贾谊论(〔宋〕苏轼)121. 贾谊论(〔宋〕苏轼)【原文】非才之难,所以自用者实难。
惜乎!贾生王者之佐,而不能用其才也。
夫君子之所取者远,则必有所待;所就者大,则必有所忍。
古之贤人,皆负可致之才,而卒不能行其万一者,未必皆其时君之罪,或者其自取也。
愚观贾生之论,如其所言,虽三代何以远过?得君如汉文,犹且以不用死。
然则是天下无舜尧,终不可有所为耶?仲尼圣人,历试于天下,苟非大无道之国,皆欲勉强扶持,庶几一日得行其道。
将之荆,先之以冉有,申之以子夏。
君子之欲得其君,如此其勤也。
孟子去齐,三宿而后出昼,犹曰:“王其庶几召我。
”君子之不忍弃其君,如此其厚也。
公孙丑问曰:“夫子何为不豫?”孟子曰:“方今天下,舍我其谁哉?而吾何为不豫?”君子之爱其身,如此其至也。
夫如此而不用,然后知天下果不足与有为,而可以无憾矣。
若贾生者,非汉文之不用生,生之不能用汉文也。
夫绛侯亲握天子玺而授之文帝,灌婴连兵数十万,以决刘、吕之雌雄,又皆高帝之旧将,此其君臣相得之分,岂特父子骨肉手足哉?贾生,洛阳之少年,欲使其一朝之间,尽弃其旧而谋其新,亦已难矣。
为贾生者,上得其君,下得其大臣,如绛、灌之属,优游浸渍而深交之,使天子不疑,大臣不忌,然后举天下而唯吾之所欲为,不过十年,可以得志。
安有立谈之间,而遽为人痛哭哉!观其过湘为赋以吊屈原,纡郁愤闷,趯然有远举之志。
其后卒以自伤哭泣,至于夭绝,是亦不善处穷者也。
夫谋之一不见用,安知终不复用也!不知默默以待其变,而自残至此。
呜呼!贾生志大而量小,才有余而识不足也。
古之人有高世之才,必有遗俗之累,是故非聪明睿哲不惑之主,则不能全其用。
古今称苻坚得王猛于草茅之中,一朝尽斥去其旧臣而与之谋。
彼其匹夫略有天下之半,其以此哉!愚深悲生之志,故备论之。
亦使人君得如贾谊之臣,则知其有狷介之操,一不见用,则忧伤病沮,不能复振。
而为贾生者,亦谨其所发哉!——选自《四部丛刊》本《经进东坡文集事略》【译文】不是才能难得,而是自己把才能施展出来实在困难。
贾谊论文言文重点词翻译
一、原文及翻译1. 原文:“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
”翻译:“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
”(天地,万物之逆旅也;光阴,百代之过客也。
)2. 原文:“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翻译:“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3. 原文:“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翻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4. 原文:“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翻译:“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5. 原文:“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
”翻译:“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
”(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
)二、重点词解释1. 逆旅:指旅店,比喻人生短暂,如同行旅之人。
2. 过客:指过路的人,比喻人生如梦,转眼即逝。
3. 一瞬:一刹那,极短的时间。
4. 尊:古代酒器,此处指酒。
5. 酹:古代祭祀时洒酒于地。
6. 须臾:极短的时间。
7. 赋:赋予,给予。
8. 流形:指形态各异的事物。
三、总结贾谊论文言文中的重点词,寓意深刻,富有哲理。
通过对这些重点词的翻译和解释,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贾谊的思想和观点,领略其独特的文学风格。
同时,这些重点词也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语言资源,有助于提高我们的文学素养。
《贾谊论》诗词鉴赏
《贾谊论》诗词鉴赏《贾谊论》诗词鉴赏贾谊论(苏轼)◇原文非才之难,所以自用者实难。
惜乎!贾生,王者之佐,而不能自用其才也。
夫君子之所取者远,则必有所待;所就者大,则必有所忍。
古之贤人,皆负可致之才,而卒不能行其万一者,未必皆其时君之罪,或者其自取也。
愚观贾生之论,如其所言,虽三代何以远过?得君如汉文,犹且以不用死①。
然则是天下无尧、舜,终不可有所为耶?仲尼圣人,历试于天下,苟非大无道之国,皆欲勉强扶持,庶几一日得行其道。
将之荆,先之以冉有,申之以子夏,君子之欲得其君,如此其勤也。
孟子去齐,三宿而后出昼,犹曰:“王其庶几召我②。
”君子之不忍弃其君,如此其厚也。
公孙丑问曰:“夫子何为不豫?”孟子曰:“方今天下,舍我其谁哉?而吾何为不豫?”君子之爱其身,如此其至也。
夫如此而不用,然后知天下果不足与有为,而可以无憾矣。
若贾生者,非汉文之不能用生,生之不能用汉文也。
夫绛侯亲握天子玺而授之文帝,灌婴连兵数十万,以决刘、吕之雌雄,又皆高帝之旧将,此其君臣相得之分,岂特父子骨肉手足哉?贾生,洛阳之少年,欲使其一朝之间,尽弃其旧而谋其新,亦已难矣。
为贾生者,上得其君,下得其大臣,如绛、灌之属,优游浸渍而深交之,使天子不疑,大臣不忌,然后举天下而唯吾之所欲为,不过十年,可以得志。
安有立谈之间,而遽为人“痛哭”哉!观其过湘,为赋以吊屈原,萦纡郁闷,趯然有远举之志③。
其后以自伤哭泣,至于夭绝,是亦不善处穷者也。
夫谋之一不见用,则安知终不复用也?不知默默以待其变,而自残至此。
呜呼!贾生志大而量小,才有馀而识不足也。
古之人,有高世之才,必有遗俗之累。
是故非聪明睿智不惑之主,则不能全其用。
古今称苻坚得王猛于草茅之中,一朝尽斥去其旧臣,而与之谋。
彼其匹夫略有天下之半,其以此哉!愚深悲生之志,故备论之。
亦使人君得如贾生之臣,则知其有狷介之操,一不见用,则忧伤病沮,不能复振④。
而为贾生者,亦谨其所发哉!◇注释①汉文,汉文帝刘恒。
②庶几:也许可以,这里表示希望。
贾谊论的注释与译文
贾谊论的注释与译文【原文】非才之难,所以自用者实难。
惜乎!贾生,王者之佐,而不能自用其才也。
夫君子之所取者远,则必有所待;所就者大,则必有所忍。
古之贤人,皆负可致之才[1],而卒不能行其万一者[2],未必皆其时君之罪,或者其自取也。
愚观贾生之论,如其所言,虽三代何以远过?得君如汉文[3],犹且以不用死,然则是天下无尧、舜,终不可有所为耶?仲尼圣人,历试于天下,苟非大无道之国,皆欲勉强扶持,庶几一日得行其道[4]。
将之荆[5],先之以冉有,申之以子夏。
君子之欲得其君,如此其勤也。
孟子去齐,三宿而后出昼,犹曰:“王其庶几召我。
”君子之不忍弃其君,如此其厚也。
公孙丑问曰:“夫子何为不豫[6]?”孟子曰:“方今天下,舍我其谁哉?而吾何为不豫?”君子之爱其身,如此其至也。
夫如此而不用,然后知天下果不足与有为,而可以无憾矣。
若贾生者,非汉文之不能用生,生之不能用汉文也。
夫绛侯亲握天子玺而授之文帝[7],灌婴连兵数十万[8],以决刘吕之雌雄。
又皆高帝之旧将,此其君臣相得之分,岂特父子骨肉手足哉?贾生,洛阳之少年,欲使其一朝之间尽弃其旧而谋其新,亦已难矣。
为贾生者,上得其君,下得其大臣,如绛、灌之属,优游浸渍而深交之[9],使天子不疑,大臣不忌,然后举天下而唯吾之所欲为,不过十年,可以得志。
安有立谈之间,而遽为人“痛哭”哉[10]?观其过湘,为赋以吊屈原,萦纡郁闷[11],趯然有远举之志[12]。
其后以自伤哭泣,至于夭绝。
是亦不善处穷者也。
夫谋之一不见用,则安知终不复用也?不知默默以待其变,而自残至此。
呜呼!贾生志大而量小,才有余而识不足也。
古之人,有高世之才,必有遗俗之累。
是故非聪明睿智不惑之主,则不能全其用。
古今称苻坚得王猛于草茅之中[13],一朝尽斥去其旧臣,而与之谋。
彼其匹夫略有天下之半,其以此哉!愚深悲生之志,故备论之。
亦使人君得如贾生之臣,则知其有狷介之操[14],一不见用,则忧伤病沮,不能复振;而为贾生者,亦谨其所发哉!【注释】[1]致:成就功业。
《贾谊论》原文及翻译
贾谊论原文入则无法家,出则无敌国,乡原不改其文,邦大不易其俗。
此中国之大要也。
原文解读这句话的意思是,一个人如果只在家里待着不出门,虽然可以避免很多麻烦,但是从长远来看,他就无法了解外面的世界,不会有大的成就。
而如果一个国家不开放,不与外界接触,那么这个国家很难变得富强。
所以说,一个人和国家都要开放心态,去接受来自外界的东西,这样才能有新的发展。
而一个人和国家的根本要保持不变的是内心的文化和思想,这个才是最核心的东西。
翻译If one does not go out, he does not know how to manage a country; if the home does not change its customs, neither can the nation change its laws. This is the most important thing in China.Translation interpretationThis sentence means that if a person stays at home and does not go out, although he can avoid many troubles, in the long run, he will not know the outside world and will not have great achievements. And if a country is not open and does not have external contacts, it will be difficult for the country to become prosperous. Therefore, a person anda country must have an open mind to accept things from the outside world, so that there can be new development. The fundamental thing for a person and a country to keep unchanged is the culture and thoughts that come from their hearts. This is the most important thing in China.总结贾谊,汉朝文学家、政治家,他在治国方面也非常有见地。
贾谊论战文言文翻译
秦自孝公以来,至于始皇,凡五百余年,吞并诸侯,兼并天下,威震四海。
始皇既没,二世而亡。
夫秦之所以亡者,非其政也,其治也。
何也?秦之政,尚法;其治,尚力。
法者,法也;力者,力也。
法不严,则法不行;力不重,则力不兴。
是以秦之政,尚法而法不严;其治,尚力而力不兴。
法不严,则民不惧;力不兴,则民不附。
民不惧,则法之威废;民不附,则治之权弱。
威废权弱,而国危矣。
译文:秦自孝公以来,直至始皇,历经五百余年,吞并诸侯,统一天下,威震四海。
始皇去世后,二世而亡。
秦之所以灭亡,并非因为其政治制度,而是因为其治理方式。
为什么呢?秦朝的政治崇尚法治,其治理则崇尚武力。
法治即法律,武力即力量。
法律不严格,则法律无法执行;力量不强大,则力量无法振兴。
因此,秦朝的政治崇尚法治,但法律不严格;其治理崇尚武力,但力量不强大。
法律不严格,则民众不敬畏;力量不强大,则民众不归附。
民众不敬畏,则法律的威严丧失;民众不归附,则治理的权力减弱。
威严丧失,权力减弱,国家就陷入了危机。
夫天下之所以治者,民也;天下之所以乱者,民也。
民之从治,从其所安也;民之从乱,从其所苦也。
是以天下治,则民安;天下乱,则民苦。
秦之乱,乱在民苦。
民苦,则国必危。
夫秦之所以危,以其政不仁,治不公也。
政不仁,则民不亲;治不公,则民不附。
民不亲,则国危;民不附,则国亡。
是以秦之亡,非其政也,其治也。
译文:天下之所以能够治理,是因为民众;天下之所以陷入混乱,也是因为民众。
民众之所以顺从治理,是因为他们感到安定;民众之所以追随混乱,是因为他们感到痛苦。
因此,天下治理得当,民众就感到安定;天下混乱,民众就感到痛苦。
秦朝的混乱,是因为民众感到痛苦。
民众痛苦,国家必然陷入危机。
秦朝之所以陷入危机,是因为其政治不仁,治理不公。
政治不仁,则民众不亲近;治理不公,则民众不归附。
民众不亲近,国家就陷入危机;民众不归附,国家就灭亡。
因此,秦朝的灭亡,并非因为其政治制度,而是因为其治理方式。
《贾谊论》原文及欣赏
《贾谊论》原文及欣赏《贾谊论》原文非才之难,所以自用者实难。
惜乎!贾生,王者之佐,而不能自用其才也。
夫君子之所取者远,则必有所待;所就者大,则必有所忍。
古之贤人,皆负可致之才,而卒不能行其万一者,未必皆其时君之罪,或者其自取也。
愚观贾生之论,如其所言,虽三代何以远过?得君如汉文,犹且以不用死。
然则是天下无尧、舜,终不可有所为耶?仲尼圣人,历试于天下,苟非大无道之国,皆欲勉强扶持,庶几一日得行其道。
将之荆,先之以冉有,申之以子夏。
君子之欲得其君,如此其勤也。
孟子去齐,三宿而后出昼,犹曰:“王其庶几召我。
”君子之不忍弃其君,如此其厚也。
公孙丑问曰:“夫子何为不豫?”孟子曰:“方今天下,舍我其谁哉?而吾何为不豫?”君子之爱其身,如此其至也。
夫如此而不用,然后知天下果不足与有为,而可以无憾矣。
若贾生者,非汉文之不能用生,生之不能用汉文也。
夫绛侯亲握天子玺而授之文帝,灌婴连兵数十万,以决刘、吕之雌雄,又皆高帝之旧将,此其君臣相得之分,岂特父子骨肉手足哉?贾生,洛阳之少年。
欲使其一朝之间,尽弃其旧而谋其新,亦已难矣。
为贾生者,上得其君,下得其大臣,如绛、灌之属,优游浸渍而深交之,使天子不疑,大臣不忌,然后举天下而唯吾之所欲为,不过十年,可以得志。
安有立谈之间,而遽为人“痛哭”哉!观其过湘为赋以吊屈原,纡郁愤闷,趯然有远举之志。
其后以自伤哭泣,至于夭绝。
是亦不善处穷者也。
夫谋之一不见用,则安知终不复用也?不知默默以待其变,而自残至此。
呜呼!贾生志大而量小,才有余而识不足也。
古之人,有高世之才,必有遗俗之累。
是故非聪明睿智不惑之主,则不能全其用。
古今称苻坚得王猛于草茅之中,一朝尽斥去其旧臣,而与之谋。
彼其匹夫略有天下之半,其以此哉!愚深悲生之志,故备论之。
亦使人君得如贾生之臣,则知其有狷介之操,一不见用,则忧伤病沮,不能复振。
而为贾生者,亦谨其所发哉!《贾谊论》翻译/译文人要有才能并不难,要使自己的才能施展出来实在不容易。
苏轼《贾谊论》原文翻译及赏析
苏轼《贾谊论》原文翻译及赏析苏轼《贾谊论》原文非才之难,所以自用者实难。
惜乎!贾生,王者之佐,而不能自用其才也。
夫君子之所取者远,则必有所待;所就者大,则必有所忍。
古之贤人,皆负可致之才,而卒不能行其万一者,未必皆其时君之罪,或者其自取也。
愚观贾生之论,如其所言,虽三代何以远过?得君如汉文,犹且以不用死。
然则是天下无尧、舜,终不可有所为耶?仲尼圣人,历试于天下,苟非大无道之国,皆欲勉强扶持,庶几一日得行其道。
将之荆,先之以冉有,申之以子夏。
君子之欲得其君,如此其勤也。
孟子去齐,三宿而后出昼,犹曰:“王其庶几召我。
”君子之不忍弃其君,如此其厚也。
公孙丑问曰:“夫子何为不豫?”孟子曰:“方今天下,舍我其谁哉?而吾何为不豫?”君子之爱其身,如此其至也。
夫如此而不用,然后知天下果不足与有为,而可以无憾矣。
若贾生者,非汉文之不能用生,生之不能用汉文也。
夫绛侯亲握天子玺而授之文帝,灌婴连兵数十万,以决刘、吕之雌雄,又皆高帝之旧将,此其君臣相得之分,岂特父子骨肉手足哉?贾生,洛阳之少年。
欲使其一朝之间,尽弃其旧而谋其新,亦已难矣。
为贾生者,上得其君,下得其大臣,如绛、灌之属,优游浸渍而深交之,使天子不疑,大臣不忌,然后举天下而唯吾之所欲为,不过十年,可以得志。
安有立谈之间,而遽为人“痛哭”哉!观其过湘为赋以吊屈原,纡郁愤闷,?然有远举之志。
其后以自伤哭泣,至于夭绝。
是亦不善处穷者也。
夫谋之一不见用,则安知终不复用也?不知默默以待其变,而自残至此。
呜呼!贾生志大而量小,才有余而识不足也。
古之人,有高世之才,必有遗俗之累。
是故非聪明睿智不惑之主,则不能全其用。
古今称苻坚得王猛于草茅之中,一朝尽斥去其旧臣,而与之谋。
彼其匹夫略有天下之半,其以此哉!愚深悲生之志,故备论之。
亦使人君得如贾生之臣,则知其有狷介之操,一不见用,则忧伤病沮,不能复振。
而为贾生者,亦谨其所发哉!苏轼《贾谊论》注释.贾生:即贾谊。
2.所取者:指功业、抱负。
贾谊论原文翻译及赏析
贾谊论原文翻译及赏析贾谊论原文翻译及赏析1原文:非才之难,所以自用者实难。
惜乎!贾生,王者之佐,而不能自用其才也。
夫君子之所取者远,则必有所待;所就者大,则必有所忍。
古之贤人,皆负可致之才,而卒不能行其万一者,未必皆其时君之罪,或者其自取也。
愚观贾生之论,如其所言,虽三代何以远过?得君如汉文,犹且以不用死。
然则是天下无尧、舜,终不可有所为耶?仲尼圣人,历试于天下,苟非大无道之国,皆欲勉强扶持,庶几一日得行其道。
将之荆,先之以冉有,申之以子夏。
君子之欲得其君,如此其勤也。
孟子去齐,三宿而后出昼,犹曰:“王其庶几召我。
”君子之不忍弃其君,如此其厚也。
公孙丑问曰:“夫子何为不豫?”孟子曰:“方今天下,舍我其谁哉?而吾何为不豫?”君子之爱其身,如此其至也。
夫如此而不用,然后知天下果不足与有为,而可以无憾矣。
若贾生者,非汉文之不能用生,生之不能用汉文也。
夫绛侯亲握天子玺而授之文帝,灌婴连兵数十万,以决刘、吕之雌雄,又皆高帝之旧将,此其君臣相得之分,岂特父子骨肉手足哉?贾生,洛阳之少年。
欲使其一朝之间,尽弃其旧而谋其新,亦已难矣。
为贾生者,上得其君,下得其大臣,如绛、灌之属,优游浸渍而深交之,使天子不疑,大臣不忌,然后举天下而唯吾之所欲为,不过十年,可以得志。
安有立谈之间,而遽为人“痛哭”哉!观其过湘为赋以吊屈原,纡郁愤闷,趯然有远举之志。
其后以自伤哭泣,至于夭绝。
是亦不善处穷者也。
夫谋之一不见用,则安知终不复用也?不知默默以待其变,而自残至此。
呜呼!贾生志大而量小,才有余而识不足也。
古之人,有高世之才,必有遗俗之累。
是故非聪明睿智不惑之主,则不能全其用。
古今称苻坚得王猛于草茅之中,一朝尽斥去其旧臣,而与之谋。
彼其匹夫略有天下之半,其以此哉!愚深悲生之志,故备论之。
亦使人君得如贾生之臣,则知其有狷介之操,一不见用,则忧伤病沮,不能复振。
而为贾生者,亦谨其所发哉!译文人要有才能并不难,要使自己理才能施展出臣实在不容易。
贾谊论原文、翻译及赏析
贾谊论原文、翻译及赏析贾谊论原文、翻译及赏析贾谊论原文、翻译及赏析1贾谊论非才之难,所以自用者实难。
惜乎!贾生,王者之佐,而不能自用其才也。
夫君子之所取者远,则必有所待;所就者大,则必有所忍。
古之贤人,皆负可致之才,而卒不能行其万一者,未必皆其时君之罪,或者其自取也。
愚观贾生之论,如其所言,虽三代何以远过?得君如汉文,犹且以不用死。
然则是天下无尧、舜,终不可有所为耶?仲尼圣人,历试于天下,苟非大无道之国,皆欲勉强扶持,庶几一日得行其道。
将之荆,先之以冉有,申之以子夏。
君子之欲得其君,如此其勤也。
孟子去齐,三宿而后出昼,犹曰:“王其庶几召我。
”君子之不忍弃其君,如此其厚也。
公孙丑问曰:“夫子何为不豫?”孟子曰:“方今天下,舍我其谁哉?而吾何为不豫?”君子之爱其身,如此其至也。
夫如此而不用,然后知天下果不足与有为,而可以无憾矣。
若贾生者,非汉文之不能用生,生之不能用汉文也。
夫绛侯亲握天子玺而授之文帝,灌婴连兵数十万,以决刘、吕之雌雄,又皆高帝之旧将,此其君臣相得之分,岂特父子骨肉手足哉?贾生,洛阳之少年。
欲使其一朝之间,尽弃其旧而谋其新,亦已难矣。
为贾生者,上得其君,下得其大臣,如绛、灌之属,优游浸渍而深交之,使天子不疑,大臣不忌,然后举天下而唯吾之所欲为,不过十年,可以得志。
安有立谈之间,而遽为人“痛哭”哉!观其过湘为赋以吊屈原,纡郁愤闷,趯然有远举之志。
其后以自伤哭泣,至于夭绝。
是亦不善处穷者也。
夫谋之一不见用,则安知终不复用也?不知默默以待其变,而自残至此。
呜呼!贾生志大而量小,才有余而识不足也。
古之人,有高世之才,必有遗俗之累。
是故非聪明睿智不惑之主,则不能全其用。
古今称苻坚得王猛于草茅之中,一朝尽斥去其旧臣,而与之谋。
彼其匹夫略有天下之半,其以此哉!愚深悲生之志,故备论之。
亦使人君得如贾生之臣,则知其有狷介之操,一不见用,则忧伤病沮,不能复振。
而为贾生者,亦谨其所发哉!翻译人要有才能并不难,要使自己的才能施展出来实在不容易。
贾谊论原文及翻译
贾谊论原文及翻译概述:《贾谊论》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篇人物评论文,评论对象为西汉初年文帝时期的政治家贾谊。
全文紧扣贾谊失意而终展开,对贾谊的人格特质进行了深入分析,同时剖析当时的历史背景,虚实结合、正反对比,用逐层推进的方式与坚定的语气来凸显贾谊的个性,认为贾谊悲剧的原因在于不能“自用其才”、“不善处穷”、“志大而量小”,并强调“有所待”、“有所忍”的生命修养。
末段总结文章目的:劝说人君遇到贾谊这样的人才,要大胆使用,不要错过时机;劝解贾生式的人,要自爱其身,要善于自用其才。
论证有理有据、层次分明。
贾谊论[ 宋] 苏轼原文:非才之难,所以自用者实难。
惜乎!贾生,王者之佐,而不能自用其才也。
夫君子之所取者远,则必有所待;所就者大,则必有所忍。
古之贤人,皆负可致之才,而卒不能行其万一者,未必皆其时君之罪,或者其自取也。
愚观贾生之论,如其所言,虽三代何以远过?得君如汉文,犹且以不用死。
然则是天下无尧、舜,终不可有所为耶?仲尼圣人,历试于天下,苟非大无道之国,皆欲勉强扶持,庶几一日得行其道。
将之荆,先之以冉有,申之以子夏。
君子之欲得其君,如此其勤也。
孟子去齐,三宿而后出昼,犹曰:“王其庶几召我。
”君子之不忍弃其君,如此其厚也。
公孙丑问曰:“夫子何为不豫?”孟子曰:“方今天下,舍我其谁哉?而吾何为不豫?”君子之爱其身,如此其至也。
夫如此而不用,然后知天下果不足与有为,而可以无憾矣。
若贾生者,非汉文之不能用生,生之不能用汉文也。
夫绛侯亲握天子玺而授之文帝,灌婴连兵数十万,以决刘、吕之雌雄,又皆高帝之旧将,此其君臣相得之分,岂特父子骨肉手足哉?贾生,洛阳之少年。
欲使其一朝之间,尽弃其旧而谋其新,亦已难矣。
为贾生者,上得其君,下得其大臣,如绛、灌之属,优游浸渍而深交之,使天子不疑,大臣不忌,然后举天下而唯吾之所欲为,不过十年,可以得志。
安有立谈之间,而遽为人“痛哭”哉!观其过湘为赋以吊屈原,纡郁愤闷,趯然有远举之志。
贾谊论
贾谊论非才之难,所以自用者实难。
惜乎!贾生,王者之佐,而不能自用其才也。
夫君子之所取者远,则必有所待;所就者大,则必有所忍。
古之贤人,皆负可致之才,而卒不能行其万一者,未必皆其时君之罪,或者其自取也。
愚观贾生之论,如其所言,虽三代何以远过?得君如汉文,犹且以不用死。
然则是天下无尧、舜,终不可有所为耶?仲尼圣人,历试于天下,苟非大无道之国,皆欲勉强扶持,庶几一日得行其道。
将之荆,先之以冉有,申之以子夏。
君子之欲得其君,如此其勤也。
孟子去齐,三宿而后出昼,犹曰:“王其庶几召我。
”君子之不忍弃其君,如此其厚也。
公孙丑问曰:“夫子何为不豫?”孟子曰:“方今天下,舍我其谁哉?而吾何为不豫?”君子之爱其身,如此其至也。
夫如此而不用,然后知天下果不足与有为,而可以无憾矣。
若贾生者,非汉文之不能用生,生之不能用汉文也。
夫绛侯亲握天子玺而授之文帝,灌婴连兵数十万,以决刘、吕之雌雄,又皆高帝之旧将,此其君臣相得之分,岂特父子骨肉手足哉?贾生,洛阳之少年。
欲使其一朝之间,尽弃其旧而谋其新,亦已难矣。
为贾生者,上得其君,下得其大臣,如绛、灌之属,优游浸渍而深交之,使天子不疑,大臣不忌,然后举天下而唯吾之所欲为,不过十年,可以得志。
安有立谈之间,而遽为人“痛哭”哉!观其过湘为赋以吊屈原,纡郁愤闷,趯(yuè)然有远举之志。
其后以自伤哭泣,至于夭绝。
是亦不善处穷者也。
夫谋之一不见用,则安知终不复用也?不知默默以待其变,而自残至此。
呜呼!贾生志大而量小,才有余而识不足也。
古之人,有高世之才,必有遗俗之累。
是故非聪明睿智不惑之主,则不能全其用。
古今称苻坚得王猛于草茅之中,一朝尽斥去其旧臣,而与之谋。
彼其匹夫略有天下之半,其以此哉!愚深悲生之志,故备论之。
亦使人君得如贾生之臣,则知其有狷介之操,一不见用,则忧伤病沮,不能复振。
而为贾生者,亦谨其所发哉!不是才能难得,而是自己把才能施展出来实在困难。
可惜啊,贾谊是辅佐帝王的人才,却未能施展自己的才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贾谊论原文及翻译
《贾谊论》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篇人物评,评论对象为西汉初年文
帝时期的政治家贾谊。
这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贾谊论原文及翻译,希望能帮助
到大家。
贾谊论原文及翻译
原文
非才之难,所以自用者实难。
惜乎!贾生,王者之佐,而不能自用其才也。
夫君子之所取者远,则必有所待;所就者大,则必有所忍。
古之贤人,皆
负可致之才,而卒不能行其万一者,未必皆其时君之罪,或者其自取也。
愚观贾生之论,如其所言,虽三代何以远过?得君如汉文,犹且以不用死。
然则是天下无尧、舜,终不可有所为耶?仲尼圣人,历试于天下,苟非大无道
之国,皆欲勉强扶持,庶几一日得行其道。
将之荆,先之以冉有,申之以子夏。
君子之欲得其君,如此其勤也。
孟子去齐,三宿而后出昼,犹曰:“王其庶几
召我。
”君子之不忍弃其君,如此其厚也。
公孙丑问曰:“夫子何为不豫?”
孟子曰:“方今天下,舍我其谁哉?而吾何为不豫?”君子之爱其身,如此其
至也。
夫如此而不用,然后知天下果不足与有为,而可以无憾矣。
若贾生者,
非汉文之不能用生,生之不能用汉文也。
夫绛侯亲握天子玺而授之文帝,灌婴连兵数十万,以决刘、吕之雌雄,又
皆高帝之旧将,此其君臣相得之分,岂特父子骨肉手足哉?贾生,洛阳之少年。
欲使其一朝之间,尽弃其旧而谋其新,亦已难矣。
为贾生者,上得其君,下得
其大臣,如绛、灌之属,优游浸渍而深交之,使天子不疑,大臣不忌,然后举
天下而唯吾之所欲为,不过十年,可以得志。
安有立谈之间,而遽为人“痛哭”哉!观其过湘为赋以吊屈原,纡郁愤闷,趯然有远举之志。
其后以自伤哭泣,
至于夭绝。
是亦不善处穷者也。
夫谋之一不见用,则安知终不复用也?不知默
默以待其变,而自残至此。
呜呼!贾生志大而量小,才有余而识不足也。
古之人,有高世之才,必有遗俗之累。
是故非聪明睿智不惑之主,则不能
全其用。
古今称苻坚得王猛于草茅之中,一朝尽斥去其旧臣,而与之谋。
彼其
匹夫略有天下之半,其以此哉!愚深悲生之志,故备论之。
亦使人君得如贾生
之臣,则知其有狷介之操,一不见用,则忧伤病沮,不能复振。
而为贾生者,
亦谨其所发哉!
翻译
人要有才能并不难,要使自己的才能施展出来实在不容易。
可惜啊,贾谊
虽然能够做帝王的辅佐之臣,却未能施展自己的才能。
君子要想达成长远的目标,就一定要等待时机;要想成就伟大的功业,就
一定要能够忍耐。
古代的贤能之士,都有建功立业的才能,但有些人最终未能
施展其才能的万分之一的原因,未必都是当时君王的过错,也有可能是他们自
己造成的。
我看贾谊的议论,照他所说的规划目标,即使夏、商、周三代的成就又怎
能超过他呢?遇到像汉文帝这样的明君,尚且因未能尽才而郁郁死去,照这样
说来,如果天下没有尧、舜那样的圣君,就终身不能有所作为了吗?孔子是圣人,曾周游天下,只要不是极端无道的国家,他都想勉力扶助,希望终有一天
能实践他的政治主张。
将到楚国时,先派冉有去接洽,再派子夏去联络。
君子
要想得到国君的重用,就是这样的殷切。
孟子离开齐国时,在昼地住了三夜才
出走,还说:“齐宣王大概会召见我的。
”君子不忍心别离他的国君,感情是这样的深厚。
公孙丑向孟子问道:“先生为什么不高兴?”孟子回答:“当今
世界上(治国平天下的人才),除了我还有谁呢?我为什么要不高兴?”君子
爱惜自己是这样的无微不至。
如果做到了这样,还是得不到施展,那么就应当
明白世上果真已没有一个可以共图大业的君主了,也就可以没有遗憾了。
像贾
谊这样的人,不是汉文帝不重用他,而是贾谊不能利用汉文帝来施展自己的政
治抱负啊!
周勃曾亲手持着皇帝的印玺献给汉文帝,灌婴曾联合数十万兵力,决定过吕、刘两家胜败的命运,他们又都是汉高祖的旧部,他们这种君臣遇合的深厚
情分,哪里只是父子骨肉之间的感情所能比拟的呢?贾谊不过是洛阳的一个青年,要想使汉文帝在一朝一夕之间,就完全抛弃旧有的规章制度,采用他的新
主张,也太困难了。
作为贾谊这样的人,应该上面取得皇帝的信任,下面取得
大臣的.支持,对于周勃、灌婴之类的大臣,要从容地、逐渐地和他们加深交往,使得天子不疑虑,大臣不猜忌,这样以后,整个国家就会按自己的主张去治理了。
不出十年,就可以实现自己的理想。
怎么能在顷刻之间就突然对人痛哭起
来呢?看他路过湘江时作赋凭吊屈原,郁结烦闷,心绪不宁,表露出退隐的思想。
此后,终因经常感伤哭泣,以至于早死,这也真是个不善于身处逆境的人。
谋划一次没有被采用,怎么知道就永远不再被采用呢?不知道默默地等待形势
的变化,而自我摧残到如此地步。
唉,贾谊真是志向远大而气量狭小,才力有
余而见识不足。
古人有出类拔萃的才能,必然会不合时宜而招致困境,因此没有英明智慧、不受蒙蔽的君主,就不能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
古人和今人都称道苻坚能从草
野平民之中起用了王猛,在很短时间内全部斥去了原来的大臣而与王猛商讨军
国大事。
苻坚那样一个平常之辈,竟能占据了半个中国,这道理就在于此吧。
我很惋惜贾谊的抱负未能施展,所以对此加以详尽的评论。
同时也要使君主明白:如果得到了像贾谊这样的臣子,就应当了解这类人有孤高不群的性格,一
旦不被重用,就会忧伤颓废,不能重新振作起来。
像贾谊这种人,也应该有节
制地发泄自己的情感呀,谨慎的对待自己的立身处世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