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第十集《朝花夕拾》
人教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 整本书阅读《朝花夕拾》精读、略读、浏览

活动三:认识鲁迅笔下的“那些人”
1.猜一猜:根据提示,说出人物名字。
(1) 她生得黄胖而矮,说话时喜欢切切察察,还竖起第二个手指,在空中上下摇动, 或者点着对手或自己的鼻尖。(长妈妈) (2)他是一个高而瘦的老人,须发都花白了,还戴着大眼镜。(寿镜吾先生) (3) 她对自己的儿子虽然狠,对别家的孩子却好的,无论闹出什么乱子来,也决不 去告诉各人的父母。(衍太太) (4) 黑瘦,八字须,戴着眼镜,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据说是穿衣服太模胡了, 有时竟会忘记带领结;冬天是一件旧外套,寒颤颤的。(藤野先生) (5)这是一个高大身材,长头发,眼球白多黑少的人,看人总像在渺视。(范爱农) (6) 他的诊金也是一元四角,他开的药方,难以寻找、颇为奇特,如:原配蟋蟀一 对、平地木十株、特别的药丸:败鼓皮丸。(陈莲河)
整本书阅读《朝花夕拾》 精读、略读、浏览
第三单元
■语言运用 继续指导学生提高阅读整本书的能力;引导学生用略读和精读相 结合的方法,了解 全书的内容,熟悉精彩片段。 ■思维能力 了解作品的文化历史背景,帮助学生理解作品内容,并能够对重 要的作品作深入的 分析。(重点) ■审美鉴赏 要有自己的阅读体验;能联系作品,分析主要人物。(重点) ■文化自信
读后感
经典名著需要常读,每次阅读都会有新的感受。今天我们学习了阅 读方法,希望大家能在接下来的 阅读中,感受到鲁迅先生文字的魅力。 最后,我想对同学们说两句话:第一,读书要“读懂作者”;第二, 读 书要“读出自己”。
实践性作业:1.制定阅读周计划,并每周完成设定 的阅读任务。 2.好的封面,或传递书的整体内容,或表现代表人 物,或展示主题思想……请你为《朝花夕拾》 设计 一个封面,并阐述理由。
导入形式2(视频导入):(播放鲁迅相关视频)
人教统编七上语文《朝花夕拾》课堂笔记

朝花夕拾(一)作者简介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20世纪中国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代表作: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并第一次使用“鲁迅”这个笔名;中篇小说《阿Q正传》,回忆性散文集《朝花夕拾》,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诗集《野草》等。
(二)写作背景创作《朝花夕拾》时鲁迅已是文坛举足轻重的作家。
1926年“三一八”惨案后,鲁迅写了《纪念刘和珍君》等文,愤怒声讨政府的无耻行径,遭到政府的迫害,不得不过起颠沛流离的生活。
他尽管生活艰苦,仍写了不少的散文诗和《二十四孝图》《五猖会》《无常》等三篇散文,它们后来与鲁迅在惨案发生之前写作的《狗·猫·鼠》《阿长与〈山海经〉》收入了散文集《朝花夕拾》。
1926年9月鲁迅接受了厦门大学的聘请,南下教书,但他在厦门大学只呆了四个多月,因为他发现厦门大学的空气和北京一样,也是污浊的。
鲁迅在这里见识了种种知识分子的丑恶嘴脸,毫不留情地进行抨击。
在繁忙的教学之余,鲁迅写了很多作品,这其中就包括《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父亲的病》《琐记》《藤野先生》和《范爱农》五篇散文。
这五篇散文与在北京创作的另五篇散文就构成了《朝花夕拾》的全部。
《朝花夕拾》于1927年出版。
(三)作品分类1.童年、青年经历意趣类这类文章通过描述作者童年、青年时期的生活片段,在夹叙夹议中,表达了对往日时光的眷恋或反感,展现了当时的人情世态和社会风貌,是了解童年、青年鲁迅的可贵篇章。
(1)《五猖会》①内容介绍记述儿时盼望观看迎神赛会的急切、兴奋的心情,和被父亲强迫背诵《鉴略》的扫兴而痛苦的感受。
②人物父亲:严肃、对孩子严厉教育的封建人物。
③主题思想表现了家长与儿童在心灵上的隔膜,控诉和批评了强制的封建教育对儿童天性的压制和摧残。
(2)《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①内容介绍描述了儿时在家中百草园得到的乐趣和在三味书屋读书的经历。
10分钟快速读名著:《朝花夕拾》每章概括

10分钟快速读名著:《朝花夕拾》每章概括《朝花夕拾》每章内容概括1、《狗·猫·鼠》——在这篇文章里,鲁迅先生清算猫的罪行:第一,猫对自己捉到的猎物,总是尽情玩弄够了,才吃下去;第二,它与狮虎同族,却天生一副媚态;第三,它老在配合时嗥叫,令人心烦;第四,它吃了我小时候心爱的一只小隐鼠。
虽然后来证实并非猫所害,但我对猫是不会产生好感的,何况它后来确实吃了小兔子!这篇文章取了“猫”这样一个类型,尖锐而又形象地讽刺了生活中与猫相似的人。
2、《阿长与〈山海经〉》——阿长是鲁迅小时候的保姆。
记述儿时与阿长相处的情景,描写了长妈妈善良、朴实而又迷信、唠叨、“满肚子是麻烦的礼节”的性格;对她寻购赠送自己渴求已久的绘图《山海经》之情,充满了尊敬和感激。
文章用深情的语言,表达了对这位劳动妇女的真诚的怀念。
3、《二十四孝图》——所谓《二十四孝图》是一本讲中国古代二十四个孝子故事的书,配有图画,主要目的是宣扬封建的孝道。
鲁迅先生从自己小时阅读《二十四孝图》的感受入手,重点描写了在阅读“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两个故事时所引起的强烈反感,形象地揭露了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
4、《五猖会》——五猖会是一个迎神赛会,在童年的我的心目中是一个节日。
记述儿时盼望观看迎神赛会的急切,兴奋的心情,和被父亲强迫背诵《鉴略》的扫兴而痛苦的感受。
指出强制的封建教育对儿童天性的压制和摧残。
5、《无常》——无常是个具有人情味的鬼,去勾魂的时候,看到母亲哭死去的儿子那么悲伤,决定放儿子“还阳半刻”,结果被顶头上司阎罗王打了四十大棒。
文章在回忆无常的时候,时不时加进几句对现实所谓正人君子的讽刺,虚幻的无常给予当时鲁迅寂寞悲凉的心些许的安慰。
6、《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描述了儿时在家中百草园得到的乐趣和在三味书屋读书的乏味生活,揭示儿童广阔的生活趣味与束缚儿童天性的封建书橱教育的尖锐矛盾,表达了应让儿童健康活泼地成长的合理要求。
大型记录片《江南》解说词

大型记录片《江南》解说词一缕清风,一片悠云,一份随意,感受梦里水乡的风姿绰绰;一杯香茗,一窗碎月,一份闲心,细读江南文化的古韵。
悠悠一部展示中华区域文化的开篇之作,诗人杨晓民与众名家精心打造的文化艺术精品,色彩斑斓的历史文化长卷,令人心动的电视文化苦旅。
江南,一个让人心旌摇曳的历史文化盆景。
这里山青水秀、人杰地灵、文明悠远,是中国最具特质与魅力的独特之地。
古往今来,多少才子佳人在这片充满神奇的土地上留下了动人的故事与情怀。
《江南》用大文化的视野,将抒情、叙述、思辩融为一体,全方位、多视点解读中国传统文化里一个包含魅力的意象,诠释吴越文化的灵魂以及江南的园林、山水、风俗、饮食、民居、市井、工艺、戏曲等,展现生态、形态、情态浑然天成的东方农耕文明、乡土建筑文化、社会发展文脉等山河画卷,使我们在有限的地域中领略无限的空间意韵和中华文明生气勃勃的创造力。
《江南》,触摸中国文化根系的一幅生动且雅致的人文镜像,具有很纯粹的文化品质和极高的审美价值。
1在水一方在水一方——江南水乡古镇:周庄·同里·乌镇水乡的古镇在江南生长,在古镇上走一走,以这样的方式体会江南,我们细致而明确地感受到江南的精神和风采。
在朴实无华中超凡脱俗,在超凡脱俗中反朴归真,小桥、流水、人家,这是江南最灿烂的风花雪月,这是江南最根本的从前以来。
2水源木本水源木本——徽州文化,徽派建筑三绝——民居·祠堂·牌坊。
在徽州的老街上走走,会感觉到静与寂这两种声音;黑色墙面,白色马头墙,青石板路和那插着鸡毛掸子的青花翩翩的高脚瓷瓶,黑是黑得彻底,白则白得坦然,让我们感受到的不仅仅是恍若隔世的复旧感,更主要的是加深了我们对徽州传统生活的理性认识。
3莲叶田田莲叶田田——西湖故事杭州人说,西湖是“晴湖不如雨湖,雨湖不如月湖,月湖不如雪湖”。
南宋《梦梁录》记:“临安风俗,四时奢侈,赏观殆无虚日。
”春夏秋冬幽赏西湖,景色各异,西湖之美,贵在自然与人工的结合,湖山与人文的结合。
整本书阅读《朝花夕拾》精读、略读、浏览(教学设计)七年级语文上册(统编版2024)

《整本书阅读<朝花夕拾>精读、略读、浏览》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学习精读、略读、浏览三种阅读方法,并在《朝花夕拾》的阅读中运用。
2.梳理《朝花夕拾》主要内容及人物形象,明确各篇的主旨情感。
3.了解《朝花夕拾》成书过程,明白作者心路历程。
【重点难点】1.学习精读、略读、浏览三种阅读方法,并在《朝花夕拾》的阅读中运用。
2.梳理《朝花夕拾》主要内容及人物形象,明确各篇的主旨情感。
【任务群】任务一:学·精读略读浏览方法任务二:探·鲁迅“朝花”何以“夕拾”任务三:寻·鲁迅生活的“那些年”任务四:识·鲁迅笔下的“那些人”任务五:察·鲁迅心中的“那些情”【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在本单元《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课的学习中,我们初步了解了《朝花夕拾》和鲁迅,知道了《朝花夕拾》是鲁迅回忆少年、青年时期生活的散文集。
那么,这本书到底记载了鲁迅先生怎样的人生历程,回忆了哪些人与事呢?今天让我们一起跟随鲁迅先生走进那些难以忘怀的记忆吧。
二、教学新课任务一:学·精读略读浏览方法读一本书,首先要掌握正确的读书方法。
根据兴趣或读书目的不同,可以采取精读、略读或浏览的方法。
那么,什么是精读、略读、浏览呢?请阅读教材72页“阅读指导”,并完成相应任务。
1.什么是精读、略读、浏览?预设:①精读指向细腻的感受、透彻的理解和广泛的联想;②略读就是粗略地阅读以粗知大意,观其大略;③浏览则是快速地扫视、有意地跳读,以抓住关键信息,求得更高的阅读效率。
2.如何做好精读?预设:①细品。
即逐字逐句地认真阅读,把书“读”。
②精思。
即边读边思考,对书中的内容提出疑问或质疑等,把书“读深”。
③鉴赏。
围绕内容、主题、手法某一方面对作品进行探究,思考书的时代价值与当代意义,把书“读透”。
3.略读和浏览,与精读相比有何不同?预设:略读和浏览都是“检阅式”的阅读,只求多多收益,不求句句确解。
鲁迅的散文集《朝花夕拾》

鲁迅的散文集《朝花夕拾》鲁迅的散文集《朝花夕拾》《朝花夕》是鲁迅所写的唯一一部回忆散文集,原名《旧事重提》,一向得到极高的评价。
作者说,这些文章都是“从记忆中抄出来”的“回忆文”。
本书为鲁迅一九二六年所作回忆散文的结集,共十篇。
前五篇写于北京,后五篇写于厦门。
亦舒也有同名小说《朝花夕》。
《朝花夕》同时也是一部港产电影的名称。
文章主要内容《狗·猫·鼠》——对猫的讨厌和仇恨及原因《阿长与<山海经>》——怀念长妈妈《二十四孝图》——批评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五猖会》——描绘封建家长对儿童的压制和摧残《无常》——描绘迷信传说的勾魂使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描写作者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回忆以及儿童时代对自然的热爱写出了对三味书屋喜爱以及热爱三味书屋的学习生活。
《父亲的病》——揭露庸医害人的实质《琐记》——描写一个心术不正令人憎恶的衍太太形象《藤野先生》——写最使鲁迅感激的日本老师《范爱农》——写一个潦倒一生的同乡好友的故事写作背景《朝花夕》最初以《旧事重提》为总题,陆续发表于《莽原》半月刊。
1927年7月,鲁迅在广州重新加以编订,并添写《小引》和《后记》,1928年9 月结集时改名为《朝花夕》。
于1928年9月由北京未名社出版,列为作者所编的《未名新集》之一。
1929年2月再版。
1932年9月第三版改由上海北新书局重排出版。
书的封面为陶元庆所绘。
《朝花夕》共收入十篇作品。
包括:对猫的厌恶和仇恨的《狗·猫·鼠》;怀念长妈妈又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阿长与<山海经>》;批判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的《二十四孝图》;表现封建家长制阴影的《五猖会》;描绘迷信传说中的勾魂使者《无常》;写童年之事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揭露庸医误人的《父亲的病》;描写一个心术不正,令人憎恶的衍太太形象的《琐记》;最使鲁迅感激的日本老师《藤野先生》;潦倒一生的同乡好友《范爱农》。
统编版2024语文七年级上册-整本书阅读 《朝花夕拾》(分层作业)(原卷版+解析版)

整本书阅读《朝花夕拾》1.(4分)(23-24七年级上·江苏南通·期中)《朝花夕拾》是鲁迅的回忆性的① (体裁)集,原题是① 。
这部作品集共10篇。
在鲁迅深情的笔下,我们认识了那位“给哥儿买来‘三哼经’”的保姆① ;我们记住了那位正直善良的异国老师① 。
2.(4分)(23-24七年级上·四川内江·期末)于记忆中采摘一朵带露的花,隐隐沁香能慰藉半生!在《朝花夕拾》中,作者回忆了读过的《天演论》《鉴略》《① 》等书,经历过的“三味书屋”“江南水师学堂”“矿务铁路学堂”“① ”“浙江两级师范学校”等学校,遇到过的阿长、衍太太、① 、等人。
3.(4分)(23-24七年级上·天津红桥·期末)班级召开主题班会,请你为《朝花夕拾》做荐读演讲,下面是讲演稿的片段,请按要求填空。
亲爱的同学们,《朝花夕拾》是一本值得一读的好书。
鲁迅先生在《① 》一文中,以饱含深情的笔触,书写了对一位潦倒的同乡旧友的真切同情与怀念。
另一文《① 》则记述了作者儿时盼望观看迎神赛会的急切、兴奋的心情。
在书中有他与日本老师① 的交往,更有喜欢“切切察察”的保姆① ,这些温馨的回忆真令人回味无穷。
4.(3分)(23-24七年级上·辽宁大连·期中)阅读《朝花夕拾》节选,回答问题。
我的报仇....,就从家里饲养着的一匹花猫起手,逐渐推广,至于所见的诸猫。
最先不过是追赶,袭击;后来却愈加巧妙了,能飞石击中它们的头,或诱入空屋里面,打得它垂头丧气。
这作战继续得颇长久,此后似乎猫都不来近我了。
这段文字出自《朝花夕拾》中的《》(篇名)。
“我”为什么要向猫报仇呢?5.(2分)(23-24七年级上·山东潍坊·期中)下列关于《朝花夕拾》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意指作者晚年回忆童年、少年、青年时期的人和事,犹如早上盛开的花傍晚采摘。
第三单元名著导读《朝花夕拾》课件(共33张PPT)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朝花夕拾
消除与经典的隔膜
壹
文学常识
目录
贰
篇目讲解
叁
课堂总结
壹
文学常识
名著介绍
《朝花夕拾》是鲁迅在1926年所作一本 回忆性散文集,共十篇。包括《范爱农》 《二十四孝图》《藤野先生》《阿长与<山 海经>》《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五猖会》 《狗·猫·鼠》《琐记》《无常》《父亲 的病》。
名著介绍
相关人物:无常 主要事件:无常放魂还阳半刻,却被阎罗 王惩罚 人物性格:有人情味的鬼 主题思想:表达了鲁迅对对现实所谓正人 君子的讽刺,以及旧时代中国人民对黑暗 社会电脑绝望和不公正的愤慨。
6.家庭教育: 《五猖会》
相关人物:父亲 主要事件:父亲强迫“我”背《鉴略》 人物性格:父亲传统、严厉 主题思想:指出强制的封建教育对儿童天 性的压制和摧残。 此文第二次出现迎神赛会
9.第二位老师: 《藤野先生》
相关人物:藤野先生 主要事件:①藤野先生订正讲义,修改解剖 图,询问中国文化;②交代鲁迅弃医从文的 原因 人物性格:严谨认真、平等待人、和蔼可亲 主题思想:表达了对藤野先生深切的怀念
师生后续
播放视频
10.同乡与朋友: 《范爱农》
相关人物:范爱农 主要事件:徐锡麟事件、酒楼叙旧、报馆案 风波和范爱农之死 人物性格:不合群、难以接近、有些古怪、 爱憎分明、为人正直、敢于斗争 主题思想:表现了对旧民主革命的失望及对 这位正直倔强的爱国者的同情和悼念
贰
篇目讲解
学习目标
相关人物
壹
主题思想
肆
主要事件
贰
人物性格
叁
童年·故乡生活
7篇
《狗·猫·鼠》 《阿长与<山海经>》 《二十四孝图》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无常》 《五猖会》
鲁迅---《朝花夕拾》

《藤野先生》——记录作者在日本留学 时期的学习生活,叙述在仙台学医专受 日本学生歧视、侮辱和决定弃医从文的 经过。作者突出地记述了日本老师藤野 先生的严谨、正直、热诚、没有民族偏 见的高尚品格,表达了对藤野先生深切 的怀念。(写于1926年10月12日)
《范爱农》——追叙作者在日留学时 和回国后与范爱农接触的几个生活片段, 描述了范爱农在革命前不满黑暗旧社会、 追求革命,辛亥革命后又倍受打击迫害 的遭遇,表现了对旧民主革命的失望和 对这位正直倔强的爱国者的同情和悼念。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描述了儿 时在家中百草园得到的乐趣和在三味书 屋读书严格但不乏乐趣的生活,揭示儿 童广阔的生活趣味与束缚儿童天性的封 建书塾教育的尖锐矛盾,表达了应让儿 童健康活泼地成长的合理要求。
《父亲的病》——父亲被江湖庸医耽误, 死去了,一直是埋在鲁迅心中的痛苦。 文章重点回忆儿时为父亲延医治病的情 景,描述了几位“名医”的行医态度、 作风、开方等种种表现,揭示了这些人 巫医不分、故弄玄虚、勒索钱财、草菅 人命的实质。
对猫的讨厌和仇恨《狗· 猫· 鼠》 怀念长妈妈《阿长与<山海经>》 批评封建孝道的《二十四孝图》 描绘封建家长制的《五猖会》 描绘迷信传说的勾魂使者《无常》 描写童年生活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揭露庸医误人的《父亲的病》 描写一个心术不正令人憎恶的衍太太形象的《琐 记》 写最使鲁迅感激的日本老师《藤野先生》 写一个潦倒一生的同乡好友的故事《范爱农》
鲁迅简介
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伟大的无产 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人称“文思革”。世界十大文 豪之一。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了中国现代 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化运动的 基石。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文学史上不朽的杰作,已 经成为一部“必读的民族典籍”。回忆性散文集《朝花夕拾》, 短篇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 《坟》.《二心集》.《华盖集》.《而已集》.《三闲集》.《南腔 北调集》等。 在他写的人物中虽然没有一个坏形象,但是却间 接表现出了封建社会的残忍。鲁迅先生以笔代戈,战斗一生, 被誉为“民族魂”。
第三单元整本书阅读《朝花夕拾》+精读、略读、浏览+课件-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追念故友.倡导新北京任职
1918鲁迅发表《《年人日记》(中国第-篇白话文心施)
- 188 1891 1892 1893 1996 1898 19 1902 19-4
【梳理人生历程】《朝花夕拾》展 现了鲁迅一段段人生历程,请将具 体篇目填写到相应的人生阶段。
篇目
内容
《狗 ·猫 · 鼠》
作者追忆童年时救养的一只可爱的隐鼠遭到摧残的经历和感受。
《阿长与《山海经》》
记叙“我”儿时与保姆长妈妈相处的情景,刻画了一位虽然没有文化、粗俗、 好事,但是心地善良、乐于助人,对生活有着美好希望,热心帮助孩子解决疑 难的旧社会劳动妇女形象。
这 鲁2 3 年 时 收 助 一只隐鼠的经历表过
父亲生病, 请医治病。太标)
读《=十四老图》
(臣名信事件) (有电影事件)
十(1881-1918)
鱼 迅
19.9鲁迅回 国数书
1926年1月218O
魉到南京学习(水 师学堂)
《藤野先》60o
鲁楚入 后录矿路 学望
鱼迅祖父摊上
《 会92434
《朝花夕拾》整本书阅读
任务1了解鲁迅生活的 “那些年”《朝花夕拾》是鲁迅从自己童年、少年、青年时代 的“记忆中抄出来的”片段,展现了他的一段段人生历 程。浏览全书,精读部分篇章、段落,小组合作,从时 空、事件等角度梳理书中鲁迅的成长经历,以自己喜欢 的形式,有创意地呈现“鲁迅成长史”。
鲁迅简历
画像
相关情节
①怂恿孩子们冬天吃冰;②鼓励孩子们“打旋子”,孩子摔倒又推卸责任;③给“我”看不健康的画;④教唆“我”偷母亲的首饰卖钱,并散布谣言;⑤在父亲弥留之际,让“我”在旁大声喊叫父亲,增加了父亲临终的痛苦。
追寻鲁迅足迹,探索成长奥秘——七年级上册《朝花夕拾》整本书阅读之那些事篇(统编版2024)

追寻鲁迅足迹,探索成长奥秘——部编版七年级上册《朝花夕拾》整本书阅读之那些事读《朝花夕拾》,我们可以从多篇文章发现那些被称为“事件”的故事片段,总结出可以撇开阅读的零碎性质,对原著有一个整体的观照,而且还可以窥见鲁迅先生的思想历程,对原著作更深入的批判性思考阅读。
我们所说的“事件”不是一般的事情,而是指生活中发生的不寻常的事情,而且带有主观上不愿意发生的事故特征。
它与人物形象塑造、故事情节发展、文章情感表达有着重要的勾连。
1.《狗·猫·鼠》说,隐鼠是“我”小时侯非常喜欢的一种小老鼠,一天,“我”发现隐鼠不见了,长妈妈告诉“我“,隐鼠是昨天晚上被猫吃去了!于是,“我”就从此痛恨起猫来。
后来,“我”竟偶然得到一个意外的消息:那隐鼠其实并非被猫所害,倒是它缘着长妈妈的腿要爬上去,被她一脚踏死了。
从此,“我”就特别记恨长妈妈,对长妈妈的所言所为也就特别厌烦。
《阿长与<山海经>》写敬重长妈妈的两个故事中间,再次穿插这个“隐鼠事件”,一是为使文章顿起波澜,二是与下文写敬重形成鲜明的对比。
2.“背书事件”——《五猖会》在看庙会之前,父亲突然提出让“我”背书的要求,“背不出,就不准看会”。
事件表现了父亲的专制、威严、不容争辩的封建家长形象和受封建礼数束缚的家庭氛围,反映了强制的封建教育对儿童天性的束缚和摧残,体现了“我”并非快乐、扫兴和痛苦的童年生活。
3.“庸医事件”——《父亲的病》鲁迅的父亲被几位庸医治死。
第一次治的时候,是叶天士医生来诊断病情,吃了他开的药后却没有见效。
第二次是被本领高的陈莲河医生所治,用药也不同了,最后还是没治好。
最后是著名的西医凡国手,他用的药最终以失败告终。
最后,鲁迅的父亲死了。
作者笔下的医生成了不学无术、庸俗愚昧、酸腐迷信、巫医不分、故弄玄虚、勒索钱财、草菅人命的形象。
4.“衍太太事件”——《琐记》指怂恿孩子吃冰、给孩子们数旋子,给鲁迅看不健康的书,让鲁迅偷妈妈的首饰变卖并散布谣言等三件事。
初中语文名著阅读《朝花夕拾》

肉体更为重要,于是弃医从文。 1909 年回国,回国以后,鲁迅先后在杭州 . 绍兴 等地教过书, 后又去北京的教育部做事, 其间目睹了辛亥革命从胜利到失败的整 个过程,更加坚定了中国社会的当务之急是国民性的改造的认识。 1917 年前后, 新文化运动以及文学革命已经开始提倡, 鲁迅开始写作,随着第一篇白话小说《狂 人日记》的发表,一发不可收拾,创作了大量的文学作品。 二、写作背景
父亲——父亲曾让童年鲁迅困惑过, 因为在他兴高采烈地要去看五猖会时, 勒令他背书。 但是,鲁迅从来没有指责过自己的父亲, 他忏悔的是自己没有让父 亲安静地死去,这让他的心灵永远不安永远痛苦。我们感到鲁迅先生强烈的爱。 五、艺术手法
1.把记叙 . 描写. 抒情和议论有机地融合为一体,充满诗情画意。如描写百 草园的景致,绘声绘色,令人神往。
三、判断
1.《狗?猫?鼠》是针对“正人君子” 的攻击引发的, 嘲讽了他们散布的 “流言”,
表述了对狗“尽情玩弄”弱者 . 对人又是一副媚态的憎恶。
()
2. 《琐记》 . 《藤野先生》 . 《范爱农》三篇作品,记述了作者离开家乡到南京 .
日本求学和回国后的一段经历。 3. 范爱农常常从乡下搭船进城,是因为他向往城市生活。 4. 范爱农对辛亥革命是非常欢迎的。 5. 《琐记》中有“肚子疼”绰号的是衍太太。
如《
》,《
》。
11.鲁迅在《无常》一文中 , 通过对 以讽刺当时社会上的“正人君子”之流。
描述, 指出“公正的裁判是在阴间” ,
12.鲁迅在日本留学时认识的一位朋友, 当时彼此都没有什么好感, 但回国偶遇
之后,交往甚密,这位朋友是
。
13.在《 二、选择
》中,父亲强迫我背诵《鉴略》一书后,才可去玩。
《朝花夕拾》10篇主要内容

《朝花夕拾》10篇主要内容《朝花夕拾》是鲁迅唯一一部回忆性散文集。
包含《狗·猫·鼠》《阿长与〈山海经〉》《二十四孝图》《五猖会》《无常》《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父亲的病》《琐记》《藤野先生》《范爱农》共计10篇。
《狗·猫·鼠》——通过对猫和鼠的一些秉性、行为的描写来比喻所谓的“正人君子”并阐述作者仇猫的原因。
《五猖会》——对旧的教育制度和教育方法的抨击,表达了作者对此的厌恶之情。
《无常》——描绘迷信传说的勾魂使者,讽刺了当时自称“正人君子”的军阀统治文人。
《阿长与〈山海经〉》——本文通过记叙“我”儿时与长妈妈相处的八件事,刻画了一位虽然没有文化、粗俗、好事,但心地善良,乐于助人,对生活有着美好希望,热心帮助孩子解决疑难的普通保姆形象,表达了作者对长妈妈的尊敬、感激和怀念,祝愿之情。
《二十四孝图》——批评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通过对百草园自由欢乐生活和三味书屋学习生活的对比,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追求自由快乐的心理,同时对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封建教育表示不满。
《父亲的病》——揭露庸医害人和对封建孝道的不认同。
《琐记》——介绍鲁迅先生冲破封建束缚,追求新知识,离家求学的一段故事。
《藤野先生》——本文回忆藤野先生对自己亲切关怀和严格教诲,赞扬了他的政治热忱,严谨治学和博大胸怀,抒发了感激和怀恋之情,并追述自己当年弃医从文的思想变化过程,表现了思恋老师的教导,认真做人的决心。
《范爱农》——追叙作者在日本留学时和回国后与范爱农接触的几个生活片段,描述了范爱农在革命前不满黑暗社会、追求革命,辛亥革命后又倍受打击迫害的遭遇,表现了鲁迅对旧民主革命的失望和对这位正直倔强的爱国者的同情和悼念。
《朝花夕拾》10篇主要内容情折磨”弱者、“到处噑叫”、时而“一副媚态”等特性的憎恶;追忆童年时救养的一只可爱的隐鼠遭到摧残的经历和感受。
表现了对弱小者的同情和对暴虐者的憎恨。
《朝花夕拾》10篇主要内容精编版

《朝花夕拾》10篇主要内容《朝花夕拾》是鲁迅唯一一部回忆性散文集。
包含《狗·猫·鼠》《阿长与〈山海经〉》《二十四孝图》《五猖会》《无常》《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父亲的病》《琐记》《藤野先生》《范爱农》共计10篇。
《狗·猫·鼠》——通过对猫和鼠的一些秉性、行为的描写来比喻所谓的“正人君子”并阐述作者仇猫的原因。
《五猖会》——对旧的教育制度和教育方法的抨击,表达了作者对此的厌恶之情。
《无常》——描绘迷信传说的勾魂使者,讽刺了当时自称“正人君子”的军阀统治文人。
《阿长与〈山海经〉》——本文通过记叙“我”儿时与长妈妈相处的八件事,刻画了一位虽然没有文化、粗俗、好事,但心地善良,乐于助人,对生活有着美好希望,热心帮助孩子解决疑难的普通保姆形象,表达了作者对长妈妈的尊敬、感激和怀念,祝愿之情。
《二十四孝图》——批评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通过对百草园自由欢乐生活和三味书屋学习生活的对比,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追求自由快乐的心理,同时对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封建教育表示不满。
《父亲的病》——揭露庸医害人和对封建孝道的不认同。
《琐记》——介绍鲁迅先生冲破封建束缚,追求新知识,离家求学的一段故事。
《藤野先生》——本文回忆藤野先生对自己亲切关怀和严格教诲,赞扬了他的政治热忱,严谨治学和博大胸怀,抒发了感激和怀恋之情,并追述自己当年弃医从文的思想变化过程,表现了思恋老师的教导,认真做人的决心。
《范爱农》——追叙作者在日本留学时和回国后与范爱农接触的几个生活片段,描述了范爱农在革命前不满黑暗社会、追求革命,辛亥革命后又倍受打击迫害的遭遇,表现了鲁迅对旧民主革命的失望和对这位正直倔强的爱国者的同情和悼念。
《朝花夕拾》10篇主要内容《狗•猫•鼠》是针对“正人君子”的攻击引发的,嘲讽了他们散布的“流言”,表述了对猫“尽情折磨”弱者、“到处噑叫”、时而“一副媚态”等特性的憎恶;追忆童年时救养的一只可爱的隐鼠遭到摧残的经历和感受。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朝花夕拾》文本解读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朝花夕拾》文本解读鲁迅先生,总是以斗士的姿态,向“流言”“诽谤”和“不怀好意的教唆”宣战。
然而写《朝花夕拾》时,他将时光倒带,从辗转流徙、苦闷彷徨的中年“此时”,回到纯真无邪、敏感倔强的少年“彼时”。
他在“小引”中写道:“书桌上的一盆‘水横枝’,是我先前没有见过的:就是一段树,只要浸在水中,枝叶便青葱得可爱。
”那逝去的往事,经时间的水浸泡后,就像书桌上的“水横枝”一般,温暖鲜活、郁郁青青。
一、那些年,那些人《朝花夕拾》共有10篇文章组成,这些文章是鲁迅成长的动态过程,时间跨度长达二十多年,在记忆的大海中打捞出的难忘片段,串联成文。
细读文本,分类如下:读过的书:《山海经》《二十四孝图》《鉴略》《左传》《天演论》等。
求过的学:三味书屋—水师学堂—矿路学堂—仙台医学专门学校。
遇过的人:阿长、寿镜吾先生、藤野先生、衍太太、范爱农、中医、父亲等。
当然,更丰富的是经过的事。
从宏观角度,对各篇进行梳理,提炼出核心事件:1.《狗·猫·鼠》:失鼠仇猫 2.《阿长与山海经》:保姆买书 3.二十四孝图:批判伪孝 4.五猖会:被迫背书 5.无常:无常有情 6.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别园入塾7.父亲的病:庸医害人8.琐记:离家求学9.藤野先生:弃医从文10.范爱农:凡人不凡奥地利心理学家阿德勒曾说:“幸运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
在《朝花夕拾》的诸多事件中,哪些事是能“被童年治愈”的?哪些又是需要“治愈童年”的?二、治愈性的往事鲁迅先生写《朝花夕拾》是“想在纷扰中寻出一点闲静来”,在“小引”中,他写道——我有一时,曾经屡次忆起儿时在故乡所吃的蔬果:菱角、罗汉豆、茭白、香瓜。
凡这些,都是极其鲜美可口的;都曾是使我思乡的蛊惑。
后来,我在久别之后尝到了,也不过如此;惟独在记忆上,还有旧来的意味留存。
他们也许要哄骗我一生,使我时时反顾。
在这本书中,有一些事就像故乡的蔬果一样,在鲁迅先生的记忆上,还有旧来的意味存留,使他时时反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江南》第十集《朝花夕拾》男:平常的生活,和茶朝夕相处荣辱与共,茶仿佛就是我们办公室的同事或者家庭中的一员。
外国人喝茶讲顿,而我们是一种连绵不断的喝法,比如老舍。
老舍到莫斯科开会,苏联人知道中国人爱喝茶,替老舍预备了一只热水壶,可是他刚沏(期)了一杯茶,还没畅畅地喝起来,服务员就给倒掉了。
老舍狠狠地骂了一句粗话,然后说:“他不知道中国人喝茶是一天喝到晚的吗?”。
老舍是文化人,为人厚道,各方面修养也是又高又全面,他骂人,是因为喝不到茶,真的急了。
女:江南人喝茶,是很随意的喝法。
所谓的“茶道”,都不是太能适4应。
不适应,也许就是有了一点为茶鸣不平的含意。
茶叶好比是长在田野山岗1的乡村女子,她轻松、自然、活泼1,也将这样的气息传递给我们。
非要进入一种程式,用“三纲五常”去束(树)缚4她,真是不好。
男:因为茶。
这是一个理由。
无论是西湖,西湖的山青水秀,或者苏东坡,苏东坡的千古风流。
女:色绿、香郁、味甘、形美,西湖龙井,在中国人的心里,这是一个光辉灿烂的名字。
《茶经》说:“杭州钱塘天竺,灵隐二寺产茶。
”这是一千多年前的事情了,一千多年前的现在,在杭州担任太守的白居易,为了疏通西湖,正在修筑白堤,收工以后,就泡上一杯龙井茶。
这是唐朝的诗意生活。
男:乾隆是一个很有性情的皇帝,所以我们可以想象,乾隆下江南不是视察工作,乾隆一次次地下江南,就是游山玩水和吃喝玩乐。
女:“地炉微火徐徐添(天),乾(甘)釜(斧)柔风旋旋炒。
慢炒细焙(被)有次第,辛苦功夫殊不少。
”乾隆十六年(即1752年),乾隆皇帝第一次到杭州,在天竺观看了茶叶采制的过程,颇有感受,写下了《观采茶作歌》。
皇帝在游山玩水的时候还能够体知茶农的辛苦与制茶的不易,也算是难能可贵。
男:乾隆再到杭州的时候,正好是阳春三月,乾隆来到狮峰山下胡公庙前的茶地里,他来和大家一起采茶,大家就微笑地看着他,他一付心情很好的样子,从一株一株茶树前走过,然后随意地采下几片茶叶来,乾隆说,朕想的是与民同乐。
大家跟在后面数数字,一圈走下来了,大家说,正好是十八棵,乾隆哈哈一笑说,朕就给它们个封号吧,这一些树是“御树”。
女:其实这一些树在乾隆采撷(鞋)之前就一向清气袭人,被皇帝碰了以后,也没有成为特别的金枝玉叶。
但这一个故事却是让种茶采茶的乡亲们,数百年来心情愉快。
所以龙井和故事生生不息,回味久远。
形状扁平挺直,大小长短匀(云)齐,色泽翠绿,鲜艳有光,香气清新高爽,滋味甘甜。
冲泡在玻璃杯中,茶叶嫩匀(云)成朵,一旗一枪,交错相映。
茶汤清碧,悦目动人。
这是我们面前的龙井茶。
男:喝着龙井茶,我们想起了扬州的秦少游。
“乌台诗案”东坡入狱,秦少游闻之大惊,专程到江南询问,得知苏轼安然无恙(让)才放心。
那一晚,月明风清,秦少游至龙井赏月,泉冽茶香,众人据石饮茶。
龙井寿圣院元净是苏轼好友,于是请秦观留下墨宝,秦观欣然命笔,为龙井题名,并作《龙井记》,“泉者,山之精气所发也。
西湖深靓空阔,纳光景而涵烟霏,阴晴之中各有奇态,而2不可言尽也……”秦观后人说,龙井之名何以著,“以余远祖淮海先生为法师作《龙井记》著也。
”女:在江南,茶不仅仅是一种日常饮品,更是一份独特的文化的蕴体。
因为茶,平凡普通的日子,有了诗情画意,因为茶,春来秋去的时光,成了艺术享3受。
男:然后,让我们想起茶具。
黄如犁皮,褐如墨菊,绿如松柏,赤如红枫1,紫如葡萄,这样的五彩缤纷和多姿多彩的,是宜兴的陶器。
“人间珠玉安足取,岂如阳羡溪头一丸土”。
古时候的宜兴称作阳羡,古时候的人们说道,宜兴的紫砂陶器啊,不是珠玉,胜似珠玉。
而紫砂陶器中的茶具,则是宜兴紫砂陶器中最有代表性,最具神采的一种。
紫砂的美,让我们想起了西施,想起了范蠡(离)。
女:在宜兴,范蠡(离)被人们尊称为“陶朱公”,当地人奉他为陶业祖师。
相传春秋战国时期,范蠡帮助越王勾践灭亡了吴国之后,就弃官隐退,带着西施,乘一叶轻舟,来到太湖之滨的宜兴定居,并以制陶为业。
男:绵延起伏的山丘里,是别具一格和卓尔不群的紫砂泥,而沿河两岸,就是紫砂人家,壶坯(批)在门前的檐下放着,敲坯的声音忽远忽近地响着,平常和普通就在潜(前)移默化中,化为神奇。
或坚毅,或高洁,或灵动,或清秀,或古雅,或雄浑,或灿烂,或平实,这就是紫砂壶之品德,也是人们爱她的根据和原因。
女:而紫砂壶之所以能够独步千秋,是因为她在悠远漫长的岁月里,自始至终地抚慰着人们的心灵,并成为个人品格和性情的一部分。
男:《砂壶图考》中说,郑板桥曾经自制一壶,亲笔刻诗云:“嘴尖肚大耳偏高,才免饥寒便自豪。
量小不堪容大物,两三寸水起波涛。
”点石成金是在超凡脱俗中,让人产生焕然一新的体会。
落在内心深处的古典情怀和东方情调挥之不去。
女:清晨或黄昏,独坐书斋之中,这时候阳光滤过木格长窗,轻意地敷在紫砂壶上,壶不能言,人也默默,相友相伴,随意又随和。
男:梅一样的苏东坡,兰一样的王维,竹一样的郑板桥,菊一样的陶渊明。
或者是其它的谁,自然而然,飘逸潇洒,倜(替)傥(躺)风流,清标脱俗。
这样的气息让人会心和舒展!从中参悟艺术真谛,发现自然奥秘,品味佛家禅意,领会人生哲理,净化意识灵魂。
我们和紫砂壶很沟通,也很投机。
这样的茶具里,应该是泡过一些不平淡的生活,但是我们不能说清曾经经历的春花秋月,已经烟消云散的春花秋月,而留下来的是好茶,好茶还在。
女:“喝茶当于瓦屋纸窗之下,清泉绿茶,用素雅的陶瓷茶具,同三二人共饮,得半日之闲,可抵十年尘梦。
喝茶之后,再去继续修各人的胜业,无论为4名为利,都无不可,但偶然的片刻优游乃正亦断不可少。
”这话是周作人说的。
就在这一座茶楼,想起周作人的这一段话语的时候,我们遥望绍兴。
那一年,鲁迅十五岁。
男:三味书屋的四周散3放着一些桌子和椅子,我们仿佛听到了绍兴城里“极其方正、质朴、博学”的私塾老师寿老夫子大叫的声音:“读书!”手中的戒尺高高举起,鲁迅老老实实地坐到了书桌前,放开喉咙,也是大声地念起书来:“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以)。
”这个在私塾后园写着“栽花十年,看花十日,珠璧春光,岂容轻失”的老夫子说自己的学生“聪颖过人,品格高贵,自是读书世家子弟”。
但是,他绝没有想到的是,数十年之后,自己得意门生的一声呐喊,石破天惊。
女:走出三味书屋的鲁迅,还是去了百草园。
这一座台门后的菜园子,总是能给少年鲁迅枯寂的心灵添上一些情趣和一些安慰。
“我家的后面有一个很大的园,相传叫作百草园。
现在是早已并屋子一起卖给朱文公的子孙了,连那最末次的相见也已经隔了七八年,其2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
男: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启),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2树,紫红的桑椹;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银),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
女: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
油蛉(灵)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
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毛),倘(躺)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3梁,便会拍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
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拥肿的根。
男: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象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也曾2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没有见过有一块根象人样。
女: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负)盆子,象小珊瑚珠攒(cuan2)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椹要好得远。
”好多好多年以后的鲁迅,说起百草园的时候,还是那样的一往情深,意犹未尽。
男:然后,我们走过绍兴。
遍地风流。
走过绍兴的时候,我们真切地感受到遍地风流。
女:亘(哏)地黄河出,天开此一门,千秋凭大禹(雨),万里下昆仑。
这是手执耒(磊)锸(叉),以为2民先,理解水性,顺其自然,将漫天大水接引到该地的大禹3。
男:十年生聚,十年教训,卧薪尝胆的勾践。
女:崇2山峻岭,茂林修竹间写下天下第一行书的王羲之。
男:还有“六十年长啸牖(友)下,一万卷独步江南”的陆游。
女:还有青藤书屋“几间东倒西歪屋,一个南腔北调人”的徐渭。
男:当这一些先贤名士随着从前的岁月远去的一刻,他们举手投足感染了这一片青山绿水,并且使这一片青山绿水对他们的音容笑貌久久缅怀。
女:先贤名士远去了,青山绿水还在,青山绿水之间的乌蓬船还在。
“船头一壶酒,船尾一卷书,钓得紫鳜(贵)鱼,旋洗白莲藕。
勾践说,绍兴是“水行而山处4,以船为车,以楫(及)为马,往若飘风,去则难从”。
绍兴的历史和船是分不开,绍兴,是船上的绍兴。
男:这一些用橹摇的“棱飞”和“三明瓦”之类的船只,用竹子编成的船蓬,中间夹着竹箬(弱),呈半圆形。
再以烟煤和桐油将其漆成黑色,这就是乌蓬船了。
而所谓“明瓦”,是指船舱的两扇固定的乌蓬之间,有一扇用蛎壳薄片做成的窗蓬,蛎壳薄片半透明,既可遮太阳,又能避风雨,同时还解决了船内采光的问题。
女:“轻舟八尺,低蓬三扇,占断苹洲烟雨。
镜湖元自属闲人,又何必官家赐与3!”这是陆游笔下的乌蓬船,南宋的乌蓬船,在古鉴湖上飘来荡去,而因为古鉴湖上飘来荡去的乌蓬船,南宋的诗人,是一派超然物外的闲情逸志。
男:而现在,乌蓬船的物质特性日渐削弱,但它在精神层面上的意义,依旧是那样的丰富。
乌蓬船,就是绍兴的一件摆设,一种风情,一个不可替代的地域风貌,一种持2之以恒的文化特征。
人在江南。
因为鲁迅,我们在绍兴久久停留,而因为天一阁,我们走向宁波。
女;“维殷(音)先人,有册有典”。
还在范钦(亲)建造天一阁之前,宁波月湖一带,已经出过不少著名的藏书家。
“藏书之富,南楼北史”,指的是宋代建造东楼的楼钥和碧沚(只)的史守之。
此后还有元代袁桷(绝)的清容居,明代丰坊的万卷楼。
只是,多少年以后,这一些著名的藏书楼留在漫长岁月里的,仅仅是一个名字,以及由此引伸的绚丽的梦想和悠远的惆怅。
男:天一阁在月湖西面的绿树深处,清朝乾隆间的学者追记,天一阁建于嘉靖四十年,就是范钦辞官回家以后,至嘉靖四十五年之间。
一百多年前,清代学者阮(软)元在《定香亭笔谈》中已经说到:“范氏天一阁自明至今数百年,海内藏书之家,惟此岿(亏)然独存。
”范钦是在嘉靖十一年考中的进士,然后出任湖广随州知州。
嘉靖十五年升工部员外郎,这期间因为触4犯了权臣武定侯郭勋,被诬遭廷杖。
嘉靖十九年,范钦任江西袁州府知府。
嘉靖三十七年,补河南,升副都御史,巡抚南安、赣州、汀(听)州、漳州诸(猪)郡。
嘉靖三十九年,升兵部右侍郎,同年十月,去官归里。
女:如果没有天一阁,这样的履历,有一些起伏,却终究还是波澜不惊;如果没有天一阁,这样的人生,有一点光彩,却终究不是灿烂辉煌。
这一时刻,就在范钦的天一阁,我们真的不能说清楚,他是因为做官才藏书,还是因为藏书走上了仕途,但我们能够明确地感受到范钦的人格魅力和文化良知,感受到这样的人格魅力和文化良知,在中国书生心灵深处的一脉相承和源2远流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