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花夕拾》教材解读-教学设计公开课
《朝花夕拾》简案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阅读《朝花夕拾》,了解鲁迅先生的生平经历及其在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能够分析作品中的典型人物和事件,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2. 过程与方法: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解读文本,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通过对比分析,了解《朝花夕拾》的艺术特色。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鲁迅先生对生活的热爱,对人民的关爱,培养学生的文学兴趣,提高人文素养。
二、教学内容1. 文本解读:《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的一部回忆性散文集,包含了作者对童年、少年、青年时期的回忆。
通过阅读,了解鲁迅先生的成长经历及其性格特点。
2. 人物分析:分析文本中的人物形象,如阿长、藤野先生等,理解作者对他们的情感态度。
3. 艺术特色:欣赏《朝花夕拾》中的优美文字,了解其艺术特色,如对比手法、讽刺手法等。
三、教学重点、难点1. 重点:通过阅读《朝花夕拾》,理解鲁迅先生的生平经历及其在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分析作品中的典型人物和事件,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2. 难点:欣赏《朝花夕拾》中的艺术特色,如对比手法、讽刺手法等。
四、教学方法1.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朝花夕拾》,了解文本内容,结合课后习题进行思考。
2. 合作学习:分组讨论,分析文本中的典型人物和事件,分享学习心得。
3. 探究学习:引导学生深入文本,欣赏鲁迅先生的艺术手法,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介绍鲁迅先生的生平经历及其在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引导学生了解《朝花夕拾》的背景。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朝花夕拾》,完成课后习题,了解文本内容。
3. 合作学习:分组讨论,分析文本中的典型人物和事件,分享学习心得。
4. 探究学习:引导学生深入文本,欣赏鲁迅先生的艺术手法,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六、教学后进生策略1. 关注后进生: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后进生的学习情况,及时发现并解决他们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名著导读《朝花夕拾》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大多数学生对本次课程表示满意, 认为课程内容丰富、教学方式新颖, 对自己的学习和思考有很大的帮助。
改进建议
部分学生建议增加课堂互动环节, 如更多的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 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 与度。
展望下一阶段名著导读课程安排
选择适合的名著 根据学生的年龄和认知水平,选 择适合的名著作为下一阶段的导 读对象,如《骆驼祥子》、《子 夜》等。
通过案例分析或角色扮演的形式,让学生深入体验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成长经历,培 养他们的跨文化意识和同理心。
提升学生跨文化意识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鼓励学生关注当代国际热点问题,如全球化、移民问题、文化冲突等,引导他们从跨文化的 视角进行分析和思考。
通过组织辩论赛或讨论课的形式,让学生就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价值观、道德观、人生观等问 题进行深入的探讨和辩论。
03 人物形象与心理分析
主要人物形象塑造及其特点
01 02
鲁迅(周树人)
作为主人公和第一人称叙述者,鲁迅通过自我揭露和自我批判,展现了 深刻的思想和复杂的情感。他的形象既是一个有着痛苦经历的怀旧者, 又是一个具有现代意识的启蒙者。
长妈妈
长妈妈是鲁迅儿时的保姆,她的形象充满了母性和温情。她虽然粗俗、 迷信,但心地善良,对鲁迅关怀备至,是鲁迅童年记忆中的温暖所在。
名著导读《朝花夕拾》公开课一等 奖创新教学设计
contents
目录
• 课程介绍与目标 • 文本解读与赏析 • 人物形象与心理分析 • 主题思想探讨与价值观引导 • 艺术手法鉴赏与创作实践 • 知识拓展与跨文化对比 • 总结回顾与展望未来
01 课程介绍与目标
《朝花夕拾》背景及作者简介
《朝花夕拾》是鲁迅的一部散文集,创作于1926年,收录了鲁 迅十篇回忆性散文。作品通过描绘作者童年和青少年时期的生 活经历,展现了封建社会的腐朽和人们精神的麻木,同时表达 了对美好未来的向往。
第三单元名著导读《朝花夕拾》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第三单元名著导读《朝花夕拾》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名著导读《朝花夕拾》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了解《朝花夕拾》产生的时代背景,鲁迅的创作思想,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鲁迅童年、少年、青年三个阶段的特点,形成对鲁迅成长轨迹的整体认识。
较深入的探究文本内涵,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学生能够运用品读人物的方法精读文章,对作品中感人的形象,并能够出说自己的体验。
深入理解《朝花夕拾》的内容,归纳总结鲁迅的批判精神爱国精神。
3、学生能够掌握名著阅读的方法如泛读和精读结合法、圈点批注法,熟悉精彩片断,并从中获得有益的启示。
教学重点:分析《朝花夕拾》中的人物形象及作者对其的情感,赏析《朝花夕拾》中的写作特色。
教学难点:理解《朝花夕拾》的内容,归纳总结鲁迅的批判精神爱国精神;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掌握一定的阅读方法。
教学方法:提问法、讨论法、自主探究法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1课时一、情境导入“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鲁迅先生一生笔耕不辍,给我们留下了大量作品,今天我们来学习他唯一的散文集《朝花夕拾》。
二、教学新课【作者作品】1.学生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教师补充。
2.简介《朝花夕拾》。
“朝”表示早年时期,“夕"表示晚年时期。
题目的意思是早上的花晚上来捡,这里指鲁迅先生在中年回忆童年、少年、青年时期生活为主的散文集,共收入十篇散文:《狗·猫·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和山海经》《父亲的病》《二十四孝图》《琐记》《五猖会》《藤野先生》《无常》《范爱农》,外加一篇《小引》,一篇《后记》。
【内容精要】《小引》一个人做到只剩了回忆的时候,生涯大概总要算是无聊了罢,但有时竟会连回忆都没有......1《狗·猫·鼠》在这篇文章里,鲁迅先生清算猫的罪行:第一,猫对自己捉到的猎物,总是尽情玩弄够了,才吃下去;第二,它与狮虎同族,却时而一副媚态;第三,它老在交配时嗥叫,令人心烦;第四,它吃了“我”小时候心爱的一只小隐鼠(鲁迅救的一只小鼠,并把它当做自己的墨猴)。
名著导读《朝花夕拾》优秀教案教学设计

名著导读《朝花夕拾》优秀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深入解读鲁迅先生的经典名著《朝花夕拾》。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教材第十五章《朝花夕拾》选文,详细内容为《狗·猫·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藤野先生》等经典篇目。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鲁迅先生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理解《朝花夕拾》的主题思想。
2. 通过分析文本,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感受鲁迅先生独特的文学风格。
3.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社会现象。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理解鲁迅先生的文学风格和作品中的隐喻手法。
重点:分析《朝花夕拾》中的经典篇目,感悟鲁迅先生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剖析。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教材、《朝花夕拾》原著、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鲁迅先生的画像和简介,引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2. 讲解:对《朝花夕拾》的经典篇目进行详细解读,分析鲁迅先生的文学风格和隐喻手法。
3. 实践情景引入:以《狗·猫·鼠》为例,让学生谈谈自己对现实生活中类似现象的看法。
4. 例题讲解:分析《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
5. 随堂练习:让学生针对《藤野先生》进行文本分析,锻炼批判性思维。
七、板书设计1. 板书《朝花夕拾》名著导读2. 板书内容:(1)鲁迅先生简介(2)经典篇目:《狗·猫·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藤野先生》(3)文学风格:讽刺、幽默、深刻(4)隐喻手法:象征、借代、讽刺八、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朝花夕拾》中的某篇目,谈谈你对鲁迅先生作品的理解。
2. 答案:待学生完成作业后,教师进行批改和指导。
九、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阅读鲁迅先生的其他作品,深入了解其文学思想。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希望学生能够真正理解鲁迅先生的文学价值,培养自己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从而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受益。
《<朝花夕拾>导读》 教案公开课

《<朝花夕拾>导读》教案公开课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师简要介绍鲁迅及其作品《朝花夕拾》的背景和意义。
1.2 引导学生关注《朝花夕拾》中的主题和人物形象,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第二章:《狗·猫·鼠》章节导读2.1 教师讲解章节内容,引导学生理解狗、猫、鼠在文中的象征意义。
2.2 学生分享对文中狗、猫、鼠角色的看法,讨论其在现实生活中的对应现象。
第三章:《阿长与<山海经>》章节导读3.1 教师分析阿长的形象特点,引导学生关注长妈妈对“我”的影响。
3.2 学生讨论现实生活中是否也有类似阿长的人物,以及他们对我们的影响。
第四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章节导读4.1 教师讲解百草园和三味书屋在文中的象征意义,以及作者对童年的怀念。
4.2 学生分享自己对童年的回忆,讨论童年对个人成长的影响。
第五章:《二十四孝图》章节导读5.1 教师讲解孝道在文中的批判意义,引导学生关注封建社会孝道的虚伪和残酷。
5.2 学生讨论在现实生活中,如何正确理解和践行孝道。
公开课总结:教师总结本次公开课的重点内容,强调《朝花夕拾》中的主题和人物形象对现实生活的启示。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极思考,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第六章:《五猖会》章节导读6.1 教师解读《五猖会》中反映的民间风俗和封建束缚,引导学生关注传统文化对个体的影响。
6.2 学生讨论在现代社会中,如何看待和处理传统文化与个人发展的关系。
第七章:《无常》章节导读7.1 教师分析文中无常的形象特点,引导学生思考生死观念和道德价值观。
7.2 学生分享自己对生死的看法,讨论如何在面对生死时保持正确的道德观念。
第八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续篇章节导读8.1 教师讲解文中对教育问题的反思,引导学生关注现代教育中的问题。
8.2 学生讨论如何改进现代教育,使之更符合个人发展和社会需求。
第九章:《父亲的病》章节导读9.1 教师解读文中对封建医德的批判,引导学生关注医疗道德和人文关怀。
《<朝花夕拾>导读》 教案公开课

《<朝花夕拾>导读》教案公开课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了解鲁迅及其作品《朝花夕拾》的背景和意义。
分析《朝花夕拾》中的主要人物和情节。
提高学生对现代文学作品的阅读和理解能力。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文学鉴赏能力。
1.2 教学内容鲁迅生平介绍《朝花夕拾》作品概述主要人物介绍重点情节分析第二章:教学方法与手段2.1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鲁迅生平、作品背景和情节分析。
互动讨论法:引导学生参与讨论,分享观点和感受。
小组合作法:分组讨论和分享,培养团队合作能力。
2.2 教学手段教材:《朝花夕拾》原著、教学指导书、相关论文和评论。
多媒体辅助教学:PPT、视频、音频等资料。
网络资源:鲁迅作品集、相关网站和论坛。
第三章:教学安排与步骤3.1 教学安排课时:共计10课时,每课时45分钟。
课程结构:介绍鲁迅生平与作品背景(2课时)、分析主要人物和情节(4课时)、小组讨论与分享(2课时)、总结与反思(2课时)。
3.2 教学步骤引入:通过PPT展示鲁迅生平照片和简介,引起学生兴趣。
讲解:详细介绍《朝花夕拾》的作品背景和情节,分析主要人物形象。
讨论:引导学生对重点情节进行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小组合作:学生分组讨论,选择一个情节进行深入分析,并准备分享。
分享与讨论:各小组代表分享自己的分析和观点,全班进行讨论和评价。
总结与反思: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课程要点,反思自己的阅读和理解过程。
第四章:教学评估与评价4.1 教学评估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和分享中的参与程度和积极性。
小组合作:评估学生在团队合作中的表现,包括沟通、协调和分析能力。
学生作业:布置相关写作作业,评估学生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4.2 评价标准课堂参与:积极发言、主动参与讨论。
小组合作:团队合作、有效沟通、分析深入。
作业完成:内容充实、观点明确、表达流畅。
第五章:教学资源与参考资料5.1 教学资源教材:《朝花夕拾》原著、教学指导书。
多媒体辅助教学:PPT、视频、音频等资料。
《朝花夕拾》公开课说课稿

个别访谈
针对部分学生进行个别访 谈,深入了解他们的学习 感受和需求,以及对课程 的期望和建议。
课堂观察
通过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 表现,了解他们的学习状 态和需求,及时调整教学 策略。
持续改进方向
教学内容更新
根据学生的反馈和学科发展,不断更新 教学内容,保持课程的新鲜感和时效性。
教学方法改进
尝试引入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如案例 教学、小组讨论等,以提高学生的学习 兴趣和参与度。
讲解环节
01
作品概述
简要介绍《朝花夕拾》的作者鲁迅、创作背景、主要内容及艺术特色等,
让学生对作品有初步的了解。
02 03
深入分析
选取作品中的几篇代表性散文,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藤野先 生》等,进行深入的分析和解读,引导学生理解作品的主题、情感和思 想内涵。
写作手法讲解
结合鲁迅的其他作品及时代背景等元素,讲解鲁迅在《朝花夕拾》中所 运用的写作手法和技巧,如讽刺、象征、对比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 和欣赏作品。
力。
02
教学内容与目标
教学内容
《朝花夕拾》作品背景及作者简介 作品主题、思想内涵及艺术特色
文本解读与赏析,包括重点篇章和段落
与《朝花夕拾》相关的文化背景和文学 知识
教学目标
01
知识与技能
掌握《朝花夕拾》的基本内容和 艺术特色,了解相关的文化背景
和文学知识。
02
过程与方法
通过文本解读、赏析和讨论,培 养学生的阅读、分析和鉴赏能力。
教学方法
03
激活学生的前知
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回忆与 《朝花夕拾》相关的背景知识。
教学策略
学生活动
采用讲解、示范、小组讨论和案例分析等 多种教学策略,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本。
《<朝花夕拾>导读》 教案公开课

《<朝花夕拾>导读》教案公开课第一章:课程简介1.1 课程目标了解《朝花夕拾》的作者鲁迅及其文学地位。
掌握《朝花夕拾》的文学特点和艺术风格。
深入解读《朝花夕拾》中的重要篇章,领会其思想内涵。
1.2 课程内容《朝花夕拾》简介鲁迅生平及文学成就《朝花夕拾》的文学特点解读重要篇章第二章:作者及文学地位2.1 鲁迅简介生平背景文学成就社会影响2.2 鲁迅的文学地位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对后世作家的影响第三章:《朝花夕拾》的文学特点3.1 题材特点回忆录的形式真实与虚构的结合3.2 艺术风格幽默与讽刺白话文的运用第四章:重要篇章解读4.1 《狗·猫·鼠》篇章主题思想内涵艺术特色4.2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篇章主题思想内涵艺术特色第五章:课堂活动与讨论5.1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朝花夕拾》中的篇章,分享解读心得。
5.2 小组展示每组选择一篇重要篇章,进行展示,分享解读成果。
第六章:鲁迅生平及文学成就(续)6.1 鲁迅的其他作品回顾鲁迅的其他重要作品,如《呐喊》、《彷徨》等。
了解这些作品的主题和艺术特点。
6.2 鲁迅的思想观念探讨鲁迅作品中的主要思想观念,如反封建、倡导民主等。
分析这些思想观念的形成和表现。
第七章:《朝花夕拾》的文学特点(续)7.1 叙事手法分析《朝花夕拾》中的叙事手法,如倒叙、插叙等。
探讨这些叙事手法对故事表达和人物塑造的作用。
7.2 语言艺术研究《朝花夕拾》中的语言艺术,如比喻、拟人等。
分析这些修辞手法如何增强文本的表现力。
第八章:重要篇章解读(续)8.1 《二十四孝图》解读篇章主题,探讨孝道观念在文中的表现。
分析鲁迅对传统孝道的批判和反思。
8.2 《五猖会》解读篇章主题,探讨家庭、亲情在文中的描绘。
分析鲁迅对家庭关系和社会现象的观察和思考。
第九章:课堂活动与讨论(续)9.1 角色扮演学生分组扮演文中的角色,进行情景再现。
通过角色扮演,深入理解人物性格和故事情节。
9.2 写作练习教师布置写作任务,要求学生结合《朝花夕拾》的主题和情节,创作一篇短文。
《朝花夕拾》阅读指导公开课教案设计(详案)

那花那人那年——《朝花夕拾》重读设计教学目标:1.丰富学生们对童年体验,消除他们对鲁迅先生的隔膜感,并从中获得有益的启示。
2.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鲁迅童年、少年、青年三个阶段的特点,形成对鲁迅成长轨迹的整体认识。
3.了解写作背景,感受作者对社会、对人生的极大关注和热情。
教学重点:运用品读人物的方法精读文章,对作品中个性鲜明人物形象有自己的体验。
教学难点:丰富对童年的体验,消除对鲁迅先生的隔膜感,并从中获得有益的启示。
教学方法:略读法、精读法、合作探究法教学准备:课前阅读《朝花夕拾》,了解散文集的内容梗概。
教学过程:一、轻嗅芳香师:撷朵朵朝花,悟缕缕情思,今天我们将一起走进鲁迅生命中的那些花儿,聊一聊他的《朝花夕拾》。
你知道它的原题是什么吗?“朝花”指什么?生:《朝花夕拾》原题《旧事重提》,“朝花”指作者童年、少年、青年回忆的往事。
师:作者所经历过的旧事,像花瓣一样散落在土壤上,这是一种比喻地、形象地、象征地说。
读完整本书后能用一句话描述你对这本书的印象吗?生1:鲁迅的童年生活充满童真。
生2:对社会生活的描写,让我们了解当时的社会。
师:孩子们你们不仅会读书还能勤思考。
生3:批判了封建旧道德、旧制度。
……二、花开那年(一)说有趣的事师:作为一部回忆性散文集,《朝花夕拾》中记述鲁迅童年、少年时期的很多往事,你觉得最有趣的事是什么?请同学们结合目录梳理趣事,完成读书卡。
(生讨论交流)生1:《狗•猫•鼠》中的小隐鼠吃剩饭吃墨汁。
生2:《五猖会》中的吹嘟嘟,我觉得很有趣。
还有热闹的五猖会让我想起过年的时候。
师:在别人的文字里读到自己的生活、回忆,这叫“勾连生活”,也是一种阅读方法。
生3:《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雪地捕鸟很好玩,下雪时我也想试试。
生4:寻蝉蜕,捉苍蝇喂蚂蚁,我小时还用糖喂过蚂蚁呢。
……师:通过大家的趣事分享,我们感受到先生无忧无虑的快乐,仿佛我们也回到了童年。
(二)聊难忘的人师:俄国文学评价家别林斯基说过:“在真正有才能的作家笔下,每个人物都是典型;对于读者,每个典型都是一个熟识的陌生人。
《朝花夕拾》公开课说课稿

《朝花夕拾》读前指导说课稿黄堡镇中心学校王冉一、教材分析《朝花夕拾》是语文新课标教学大纲推荐初中学生阅读的经典名著之一,在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后面安排的导读,《朝花夕拾》是鲁迅所写的唯一一部回忆散文集,原名《旧事重提》,作者说,这些文章都是“从记忆中抄出来”的“回忆文”。
共收入10篇作品。
可借此了解鲁迅从幼年到青年时期的生活道路和心路历程。
二、学情分析由于地域和学校条件的影响,学生们很少能真正接触到一些名著作品,所以就不能系统的去阅读,更谈不上仔细欣赏了。
因此教师有针对性的导读或引读至关重要,往往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三、教学目标分析根据上述教材的内容与特点及学生的基本情况分析,依据语文新课程标准,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①了解作者及《朝花夕拾》的写作背景,帮助学生理解作品内容。
②了解名著阅读方法。
2、能力目标:指导学生用粗读和细读相结合的方法,引领学生提高读整本书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分析具体篇目的同时对《朝花夕拾》产生兴趣。
依据上述目标,确定以下教学重难点:教学重难点: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教会学生一些阅读的基本方法。
四、教法、学法分析在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而且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语文阅读教学更要如此,《新课标》明确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评价的能力。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该以老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
”所以,结合本节课特点,我主要采用的教学方法是:情境激励法、读书指导法、合作-探究法等。
五、说课前准备为了让本节课教学内容更丰富,我除了认真研读课本上的知识点之外,还查阅并搜集了大量的课外资料,进行取舍,做成课件;同时,为了让学生能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教学中去,我安排了他们在课前做好预习准备工作。
六、说教学过程(一)培养兴趣提高能力1、新课导入同学们,请打开《朝花夕拾》的小引部分,听老师给你们念一段话。
《朝花夕拾》整本书阅读课教学设计

《朝花夕拾》整本书阅读课教学设计介绍:《朝花夕拾》是毛泽东主席的散文集,收录了他早年的散文作品。
本书以鲜明的语言直抒胸臆,通过个人思想感悟和对党与人民事业的热爱表达了作者对于人生、社会、爱情、革命等多个主题的思考和感悟。
一、教材分析《朝花夕拾》是一部富有文化底蕴的经典散文集,通过阅读这本书,学生可以深入了解毛泽东主席的思想和情感世界。
本教学设计将以《朝花夕拾》为主要教学内容,以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为目标。
二、教学目标1.了解《朝花夕拾》的作者毛泽东及其写作背景。
2.掌握《朝花夕拾》的内容和主题。
3.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4.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三、教学内容和教学步骤1.导入(5分钟)老师简要介绍《朝花夕拾》的作者毛泽东和他的代表作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分组阅读(15分钟)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并提供每一小组一篇或多篇散文作品进行阅读。
不同小组可以阅读不同的散文,以保证学生能够广泛涉猎毛泽东的思想和文学风格。
3.小组分享(15分钟)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分享他们阅读的散文内容,并从中选取一段或几段进行朗读,其他同学进行点评和讨论。
4.整本书阅读(20分钟)安排足够的时间,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独自阅读整本《朝花夕拾》。
学生可以对感兴趣的段落进行标注和做笔记,方便以后的复习和讨论。
5.文学鉴赏讲解(30分钟)老师针对散文的主题、韵律、文学手法等方面进行详细的讲解,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鉴赏作品。
同时引导学生思考作者的写作意图和表达方式。
6.课堂讨论(20分钟)老师提出几个问题,引导学生就《朝花夕拾》中的不同主题进行讨论,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并引导学生之间相互交流、互相启发。
7.写作练习(20分钟)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让他们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散文主题,撰写一篇与之相关的短文或评论。
鼓励学生加入个人观点和感受。
8.总结和展示(10分钟)学生将自己的作品进行展示,并结合阅读过程分享自己的收获和感受。
《<朝花夕拾>导读》 教案公开课

《<朝花夕拾>导读》教案公开课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师简要介绍鲁迅及其作品《朝花夕拾》的背景和意义。
1.2 引导学生关注《朝花夕拾》中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1.3 宣布本节课的目标和教学内容。
第二章:《朝花夕拾》的文学特色2.1 分析《朝花夕拾》的文学风格和特点。
2.2 探讨鲁迅在作品中运用的修辞手法和语言表达。
2.3 学生分享对文学特色的观察和感受。
第三章:人物形象分析3.1 教师引导学生关注《朝花夕拾》中的主要人物形象。
3.2 学生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动机。
3.3 小组讨论人物形象对故事发展的影响。
第四章:故事情节解读4.1 教师带领学生梳理《朝花夕拾》的故事情节。
4.2 学生分析故事中的冲突和高潮。
4.3 小组讨论故事情节对主题的揭示和表达。
第五章:主题探讨与反思5.1 教师引导学生关注《朝花夕拾》所探讨的主题。
5.2 学生分析作品中的社会背景和个人情感。
5.3 小组讨论作品对现实社会的启示和影响。
六章:文学技巧分析6.1 教师介绍《朝花夕拾》中的文学技巧,如象征、讽刺、对比等。
6.2 学生找出文中的文学技巧实例,并进行分析。
6.3 小组讨论文学技巧对主题表达的作用。
七章:作品中的情感表达7.1 教师引导学生关注作品中的情感表达。
7.2 学生分析作品中人物的情感变化和情感冲突。
7.3 小组讨论作品情感表达对读者的感染力。
八章:作品与现实的联系8.1 教师引导学生探讨作品与现实的联系。
8.2 学生分析作品中所反映的社会现象和问题。
8.3 小组讨论作品对现实社会的启示和影响。
九章:阅读理解训练9.1 教师设计阅读理解题目,测试学生对《朝花夕拾》的理解。
9.2 学生完成阅读理解题目,教师进行讲解和解析。
9.3 小组讨论阅读理解过程中的难点和解决方法。
十章:课程总结与拓展10.1 教师带领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成果。
10.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感受和收获。
10.3 教师提出对学生的阅读建议和拓展阅读材料。
《朝花夕拾》整本书阅读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朝花夕拾》整本书阅读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夕拾"朝花”,手留余香——《朝花夕拾》整本书阅读教学设计一、文本解读(一)作者简介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中国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新文化运动的旗手之一,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
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等;《狂人日记》(中国现代文学的第一篇白话小说);《阿Q正传》是鲁迅小说中最著名的一篇;散文集《朝花夕拾》等;散文诗集《野草》。
(二)文体特征《朝花夕拾》是一部散文集。
散文集是多篇散文集成的书。
文学意义上的散文,是指与诗歌、小说、剧本等并列的一种文学样式,包括抒情散文、叙事散文等。
文学散文是一种题材广泛,结构灵活,注重抒写真实感受、境遇的文学体裁。
《朝花夕拾》收录了1926年鲁迅专门为《莽原》半月刊撰写的10篇散文,加上1927年创作的《小引》与《后记》,共12篇散文,1928年由北平(今北京)未名社结集出版。
(三)作品价值《朝花夕拾》记述了鲁迅从孩童到青年的成长历程,追忆了那些纷繁复杂的人、事、物,抒发了对往日亲友、师长等的不同情感,同时也表达了对当下境遇的思考。
此作品的学习价值可以用两个关键词来概括:心路历程、审视当下。
1.心路历程童年时的鲁迅曾因得到一本《山海经》而欢欣雀跃(《阿长与《山海经》》),因在百草园泥墙根一带玩耍而获得无限乐趣(《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少年时,在经历前往异地求学。
青年了父亲延医不治、家境衰落的境遇后(《父亲的病》),他离开家乡时,经历了仙台“观影事件"后,他毅然决然地走上了弃医从文之路《藤野先生》)批判旧教育制度,批判清王朝的封建专制统治,批判换汤不换药的民国社会《范多也见证了他的思想农》)……鲁迅在人生道路上留下的印迹承载了他的温馨回忆,蜕变。
2.审视当下鲁迅在创作《朝花夕拾》时,正遭受“正人君子”们的攻击和守旧势力的排挤,其颠沛流离的生活处境正是1926—1927年的社会缩影。
《朝花夕拾》简案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

《朝花夕拾》简案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学目标:引导学生了解《朝花夕拾》的作者鲁迅及其文学地位。
激发学生对《朝花夕拾》的阅读兴趣。
1.2 教学内容:介绍鲁迅的生平和文学成就。
简介《朝花夕拾》的背景和主题。
1.3 教学活动:教师简要介绍鲁迅的生平和文学成就。
学生分享对《朝花夕拾》的初步了解和阅读期待。
1.4 教学评价:观察学生的兴趣和参与程度。
收集学生的阅读期待和问题。
第二章:作品梗概与人物介绍2.1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掌握《朝花夕拾》的作品梗概。
引导学生了解作品中的人物形象。
2.2 教学内容:概述《朝花夕拾》的故事情节。
介绍主要人物及其性格特点。
2.3 教学活动:教师讲解《朝花夕拾》的作品梗概。
学生阅读选段,了解人物形象。
2.4 教学评价:检查学生对作品梗概的理解。
收集学生对人物形象的分析和问题。
第三章:文本分析与解读3.1 教学目标: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朝花夕拾》的文本内容。
培养学生的文本分析和解读能力。
3.2 教学内容:分析《朝花夕拾》中的重要事件和情节。
解读作品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3.3 教学活动: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文本内容。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解读成果。
3.4 教学评价:观察学生的分析和解读过程。
收集学生的解读成果和问题。
第四章:作品主题与现实意义4.1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理解《朝花夕拾》的主题思想。
引导学生探讨作品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
4.2 教学内容:探讨《朝花夕拾》的主题思想。
分析作品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和启示。
4.3 教学活动:教师引导学生探讨作品主题。
学生分享对作品现实意义的理解和感悟。
4.4 教学评价:观察学生的主题理解和思考深度。
收集学生的感悟和问题。
第五章:课堂总结与拓展活动5.1 教学目标:总结本节课的学习成果。
激发学生对《朝花夕拾》的深入阅读和探究兴趣。
5.2 教学内容: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成果。
提出拓展阅读和研究的建议。
5.3 教学活动: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成果。
朝花夕拾公开课教学设计5篇

朝花夕拾公开课教学设计5篇《朝花夕拾》全文描述了色调不同,情韵各异的两大景片,下面是给大家分享的朝花夕拾公开课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阅读。
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朝花夕拾公开课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脉络;2、学习课文细致观察,抓住特点,具体、真切、生动地描写事物;3、体会作者在文章中表达的感情。
教学重点1、要求学生了解和学习写景的基本顺序和常用修辞手法;2、从语言入手,理解课文中的写景和抒情;教学难点1、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2、掌握写景状物的方法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每个人都有自己难忘的童年,童年的歌谣、童年的小伙伴、童年的小秘密、童年的故事是我们记忆中的珍宝。
我们伟大的文学家鲁迅先生在他46岁的时候,回忆起自己童年时期的往事,写下了一篇优美散文,字里行间蕴含着作者纯真、质朴的思想感情。
今天就让我们伴随这首优美的乐章走进鲁迅先生的童年!二、背景知识1、作者介绍鲁迅先生是我们非常熟悉的人。
哪一位同学来介绍一下有关鲁迅的情况?(文学创作,家庭背景,名言,获得的评价)2、关于《朝花夕拾》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选自哪里? 《朝花夕拾》为什么叫《朝花夕拾》?谁来介绍一下《朝花夕拾》是一部散文集,共收集了十篇文章,大部分都是回忆自己童年、少年时代生活的。
写这些文章时,鲁迅先生已经40多岁了,这本散文集题名为《朝花夕拾》,意思是早上的花到晚上才拾取,含有比喻的意思,指直到中年以后,才在回忆中把青少年时的事情写出来3、解题鲁迅的童年有哪些珍贵的回忆呢?让我们一起来看到这个课题“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作者用了介词“从……到……”,大家想一想,我们从中可以获得哪些信息呢?两个介词点明了作者回忆童年生活的地点范围。
写了两个地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先写了百草园,再写了三味书屋哪位同学来介绍一下百草园和三味书屋分别是什么地方百草园,绍兴城内鲁迅家房屋后面的园子。
三味书屋,在鲁迅家附近,鲁迅小时候(12岁到17岁)在这里读书。
《朝花夕拾》整本书阅读展示课教学设计

《朝花夕拾》整本书阅读展示课教学设计第一章:导入引入在课程开始前,教师可以通过展示一张插图或者播放一段相关视频来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对《朝花夕拾》的好奇心。
教师可以提问学生是否有了解过此书的内容,引导他们分享自己的观点与想法。
通过这样的导入引入,可以帮助学生进入课程的学习状态。
第二章:整本书介绍在这一章节中,教师会对整本书的内容进行总体介绍。
教师可以简要介绍《朝花夕拾》这本书的作者鲁迅,以及书中所涵盖的时代背景和主题。
教师可以结合图片、文学作品等形式,让学生对书中的故事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和认识。
第三章:分章节阅读在这一章节中,教师会将课堂分为多个小节,每个小节对应书中的一章或几章内容。
教师可以通过抽取部分内容进行课堂朗读,并深入探讨其中的文化内涵和意义。
教师可以提问学生有关这个章节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与分析。
同时,教师在这一章节中可以组织一些小组活动或讨论,让学生们进行合作学习,互相学习和借鉴。
第四章:文学作品的创作与批评在这一章节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了解鲁迅作为一位杰出的作家,他的文学创作思想和技巧。
教师可以选择鲁迅的一些作品进行深入分析,比如《狂人日记》或者《阿Q正传》。
教师可以让学生阅读这些作品的片段,并进行文本分析、情感诠释等活动,以便加深对鲁迅文学创作的理解和认识。
第五章:文学作品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在这一章节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讨论小说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并帮助学生理解小说对社会和人性的批判。
教师可以提供一些案例或者片段,让学生们进行分析和讨论,深入了解鲁迅作品中所表达的思想和价值观。
第六章:主题讲解与整理在这一章节中,教师可以对《朝花夕拾》这本书的主题进行总结和讲解。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书中的主题、人物形象、时代背景等元素,并帮助学生进行整理和总结。
同时,教师也可以与学生讨论作家通过这本书想要传达的信息和意义。
结语通过本整本书阅读展示课,学生们可以更好地了解《朝花夕拾》这本书。
他们将能够对鲁迅的作品有一个更深入的了解,并能够思考和分析文学作品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朝花夕拾》简案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

《朝花夕拾》简案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朝花夕拾》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关系。
(2)能够分析鲁迅先生的写作手法和文学特点。
(3)能够欣赏文学作品,提高文学素养。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阅读,感知作品内容。
(2)通过小组讨论,分析作品主题和人物性格。
(3)通过写作练习,提升写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和爱好。
(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朝花夕拾》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关系。
(2)分析鲁迅先生的写作手法和文学特点。
2. 教学难点:(1)深入理解作品中的反讽手法。
(2)联系现实生活,体会作品所传达的思想价值。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鲁迅先生及其作品《朝花夕拾》。
(2)学生分享自己对鲁迅先生的了解和阅读感受。
2. 自主阅读:(1)学生自主阅读《朝花夕拾》相关篇章。
(2)教师引导学生关注作品中的细节,体会鲁迅先生的写作风格。
3. 小组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作品主题和人物性格。
(2)各小组派代表分享讨论成果,全班交流。
4. 课堂讲解:(1)教师针对学生讨论中的重点问题进行讲解。
(2)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作品中的反讽手法及其现实意义。
5. 写作练习:(1)教师布置写作任务,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对《朝花夕拾》的感悟。
(2)学生现场写作,教师巡回指导。
(2)学生分享自己的写作心得和感悟。
四、课后作业:1. 完成《朝花夕拾》的自主阅读。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是否掌握了重点知识点,以及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反馈情况。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六、教学策略1. 互动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兴趣,促进师生之间的互动。
2. 案例分析:选取《朝花夕拾》中的典型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鲁迅先生的写作手法和文学特点。
《<朝花夕拾>导读》 教案公开课

《<朝花夕拾>导读》教案公开课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师简要介绍鲁迅及其作品《朝花夕拾》的背景和意义。
1.2 阐述本节课的目的,引导学生了解《朝花夕拾》的主题和艺术特色。
1.3 学生分享对《朝花夕拾》的初步了解和阅读感悟。
第二章:作品梗概2.1 教师详细介绍《朝花夕拾》的故事情节和主要人物。
2.2 学生跟随教师梳理作品脉络,理解作品的情节发展和人物关系。
2.3 学生分享对作品梗概的理解和感悟。
第三章:主题探讨3.1 教师引导学生关注《朝花夕拾》中的主题思想,如封建礼教、人性的扭曲等。
3.2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作品中的主题元素和表现手法。
3.3 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第四章:艺术特色分析4.1 教师引导学生关注《朝花夕拾》的艺术特色,如叙事手法、人物描写等。
4.2 学生通过阅读选段,分析作品的艺术特色和表现手法。
4.3 学生分享对作品艺术特色的理解和感悟。
第五章:课堂小结与拓展5.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朝花夕拾》的主题和艺术特色。
5.2 学生提出对《朝花夕拾》的疑问或建议,教师给予解答和引导。
5.3 教师布置课后作业,如阅读其他鲁迅作品、写一篇读后感等,以巩固所学知识。
六章:人物形象分析6.1 教师引导学生关注《朝花夕拾》中的人物形象,分析其性格特点及其在文中的作用。
6.2 学生选取自己喜欢的人物进行分析,分享对人物形象的理解和感悟。
6.3 教师点评学生分析的准确性,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人物形象。
七章:文学手法鉴赏7.1 教师引导学生关注《朝花夕拾》中的文学手法,如象征、讽刺、对比等。
7.2 学生通过阅读选段,分析作品中的文学手法及其作用。
7.3 学生分享对文学手法的理解和感悟,教师点评并总结。
八章:作品背景与文化8.1 教师介绍《朝花夕拾》的写作背景,如时代背景、社会环境等。
8.2 学生了解作品背景,分析作品与时代背景的关系。
8.3 学生分享对作品背景的理解和感悟,教师点评并总结。
名著导读《朝花夕拾》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

名著导读《朝花夕拾》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鲁迅先生的散文集《朝花夕拾》中的一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文章通过作者对童年时读书生活的回忆,反映了旧式教育的一些弊端,同时流露出对童年生活的怀念和对自由、快乐生活的向往。
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把握作者的观点和情感。
2. 学生能够运用阅读技巧,如略读、寻读、精读等,深入理解文章。
3. 学生能够通过文章,了解鲁迅先生的文学地位和对中国现代文学的贡献。
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学生能够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把握作者的观点和情感。
难点:学生能够运用阅读技巧,如略读、寻读、精读等,深入理解文章。
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学PPT、课文打印稿、红色马克笔、黑板、粉笔。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播放一段关于童年生活的短片,引导学生回忆自己的童年,激发学生对童年生活的怀念。
二、自主学习(5分钟)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使用红色马克笔标记出自己认为重要的句子或段落。
三、课堂讲解(15分钟)教师根据学生的自主学习情况,讲解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和段落,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章内容。
四、课堂讨论(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讨论课文中的难点问题,如鲁迅先生的观点和情感等。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问题。
五、课堂练习(5分钟)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及时进行反馈和指导。
六、课堂小结(5分钟)板书设计:板书设计以关键词和思维导图的形式呈现,突出文章的主题和结构。
作业设计:(1)文章主要讲述了什么内容?(2)鲁迅先生对童年生活的态度是怎样的?(3)鲁迅先生对中国旧式教育有哪些批评?2. 以“我的童年”为主题,写一篇作文。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教师应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看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是否掌握了课文内容。
同时,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拓展延伸,如阅读鲁迅先生的其他作品,了解他的文学地位和对中国现代文学的贡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朝花夕拾》教材解读一、框架分析《朝花夕拾》是鲁迅晚年回忆自己在童年、少年和青年时期的人和事的一部回忆性散文集。
整部文集结构简单、明晰,前七篇讲述了他童年时代在绍兴的家庭和私塾中的生活情景,后三篇叙述了他从家乡到南京,又到日本留学,然后回国教书的经历。
文集多侧面地记录了鲁迅青少年时期的生活,形象地反映了他性格和志趣形成的过程。
二.故事情节《狗・猫・鼠):作者针对人们对自己“仇猫”的态度,展开了反击。
他清算了猫的种种罪行:第一猫对自己提到的猎物,总是尽情玩弄够了才吃下去,这与人们幸灾乐祸、慢慢地折磨弱者的坏气相同:第二,它与虎同族,却是一副媚态;第三,它们总是在交配时嗥叫,令人心烦;第四,它吃了“我”小时候心爱的一只小隐鼠。
属然后来证实并非猫所害,但“我”对猫的好感却没有增加,而且它后来确实吃了小兔于。
文章取了“猫”这样一个典型,将批判的锋芒直指某些学者,并把他们与禽类作比较,尖锐而形象地讽刺了生活中与猫相似的人,表达了自己与反动派斗争到底的坚定信念。
《阿长与山海经》:记述了作者儿时与自己的保姆阿长相处的情景,描写了长妈妈善良、朴实而又迷信、唠叨、“满肚子是麻烦的礼节”的性格;对她害死自己的隐鼠一事,充满了懵恨和厌恶;而对于她寻购赠送自己渴求已久的《山海经》,却又充满了尊敬和感激。
文章用深情的语言,表达了作者对这位劳动妇女真诚的怀念。
《二十四孝图):作者从自己小时候阅读《ニ十四孝图》的感受入手,重点描写了在阅读“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两个愚孝故事时所产生的强烈反感,揭露了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展示了旧中国儿童的悲惨处境。
《五猖会》:文章记述了作者儿时渴望观看迎神赛会的急切、兴奋,和被父亲强迫背通《鉴略》时扫兴而痛苦的感受,展现了强制的封建教育对儿童天性的压制和推残。
《无常》:描述了作者儿时在乡间迎神赛会和戏剧舞台上所见的“无常”形象。
作者在夹叙夹议中展现了人们对“无常”这一“有人情味”的鬼的喜爱,对打着“公理”“正义”旗号的“正人君子”予以了辛辣的嘲讽。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作者先从百草园生活写起,点出那里曾经是“我的乐园”。
慢慢地,“我”长大了,家人要送“我”去读书,“我”不得不离开“我的乐园”了。
文章接着叙述了自己在三味书屋的读书生活。
私塾先生的严厉、学生们的调皮、读书的乏味生活皆恍如隔日。
通过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回忆,揭示了儿童广阔的生活趣味与束缚儿童天性的封建书塾教育的尖锐矛盾。
《父亲的病》:作者回忆了父亲生病后,两名庸医故作高深,勒索钱财,药引一个比一个独特,结果导致父亲的病一步步恶化,最终去世的事情。
作者通过家庭的变故表达了对庸医误人的深切痛恨。
《琐记》:作者回忆了表面对孩子好,实际上却是在暗中使坏的行太太。
她让孩子们做危险的事、给“我”看不健康的书籍、教“我”偷妈妈的首饰、四处散播流言等。
因对流言的厌恶,“我”决定离开绍兴去南京求学。
在求学的过程中,“我”见识了当时学堂上种种“乌烟瘴气”的弊端和学生求知的艰难。
后来,“我”初步接触《天演论》,表现出探求真理的强烈欲望。
《藤野先生》:文章回忆了作者在日本留学时期的学习生活。
主要叙述了自己在仙台医专受日本学生岐视、侮辱和决定弃医从文的经过。
作者突出地记述了日本老师藤野先生教“我”解剖学和帮“我”订正讲义等事情,展现了藤野先生的严灌、正直、热忱、没有民族偏见的高尚品格,表达了对藤野先生深切的怀念。
《范爱农):范爱农是鲁迅在日本求学时的同学。
开始鲁迅和范爱农有一些小误会,导致范爱农故意针对鲁迅。
后来鲁迅回到故乡做教员,偶然遇到了范爱农,两个人解除了误会并经常在一起喝酒聊天。
鲁迅的学生写了一些和反动派斗争的文章,请求以鲁迅的名义发表,鲁迅同意了。
后因派系斗争越来越激烈,鲁迅不得不离开故乡,去往南京。
不久鲁迅得知了范爱农与友人游湖时落水身亡的事。
文章表达了鲁迅对范爱农孤做耿直、不随波逐流性格的赞美和对他的缅怀,以及对辛亥革命前后病态社会现象的批判。
三、主题思想《朝花夕拾》十篇散文勾勒了从清末到辛亥革命时期的若干社会生活风貌,是一幅幅世态图和风俗画。
它虽然是回忆性散文,但却有现实的斗争性和深邃的思想性,蕴含着作者对历史的深刻思考和对现实的执着态度。
它的思想内容集中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具有强烈的反封建思想,具有对封建教育、封建道德和封建顽固派的批判意识。
《二十四孝图》揭露了封建孝道的虚伪、丑恶和残忍;《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和《五猖会》鞭挞了封建教育制度、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对儿童天性的東缚、压制和摧残:《无常》一文采用讽刺笔法,揭露了人间没有公正的裁判,嘲讽了那些打着“公理”“正义”旗号的“正人君子”;《父亲的病》有力地痛斥了那些勒索钱财、草营人命的庸医:《琐记》刻画了洋务学堂的“乌烟瘴气”;《藤野先生》则勾勒出昏庸无耻、不学无术的清国留学生的丑态。
(2)表现对亲友和师长的崇敬、怀念之情。
作者通过对自己青少年时期生活片断的回忆,记叙了他所接触到的一些人物的感人事迹,塑造了一批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如长妈妈、藤野先生、范爱农等,赞颂了他们身上表现出的优秀品质,表现出对他们的深切怀念之情。
(3)揭露思想文化战线上资产阶级文人的本质。
鲁迅先生一生都用手中的笔做武器,和资产阶级文人进行毫不爱协的战斗,揭露他们的丑恶形象,也反映了鲁迅极具初性的战斗精神。
《狗・猫・鼠》中,作者以猫喻人,将批判的锋芒直指某些打着“公理”“正义”旗帜的“正人君子”,讽刺了他们的虚伪奸诈。
(4)作者以炽烈的感情和浓重的笔墨,揭示了一个时代的各个侧面。
作者揭示了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社会生活的各个侧面,真实地再现了当时的历史情量。
《父亲的病》描写当时医学的落后,庸医横行乡里,不学无术,误人性命。
这就把当时社会的迷信呈现得非常清楚。
《狗・猫・鼠》介绍旧的婚俗,要问名、纳采、磕头作揖,烦琐至极。
《范爱农》描写了辛亥革命以后的一些情形,把辛亥革命换汤不换药的本质揭示了出来。
四、人物形象阿长:鲁迅幼年的保姆,她没有文化,睡相难看,平时喜欢“切切察察”,满肚子频琐的道理,常给鲁迅讲故事,“谋害”过鲁迅的隐鼠,后主动为鲁迅买来他渴盼已久的《山海经》性格特点:愚昧迷信,粗俗,好事,動劳,善良朴实,富有爱心。
藤野先生:鲁迅在日本仙台医学学校的解剖学老师。
他关心鲁迅的学习,耐心仔细地纠正鲁迅讲义中的错误,引导鲁迅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对待科学。
对鲁迅后来放弃学医感到很惋惜,并送照片给鲁迅留作纪念。
性格特点:热情,正直,海人不倦,治学严道,没有民族偏见。
范爱农:鲁迅的朋友,一位觉醒的知识分子,与鲁迅在日本留学时相识。
回国后直受到轻视、排挤和迫害,只得“躲在乡下,教着几个小学生糊口”。
他憎恨腐朽的封建统治,曾经搭船进城与鲁迅喝酒,抒发心中愤懑。
辛亥革命后他曾在绍兴师范学校任教,又受到排挤,最后溺水而亡。
性格特点:孤做,倔强,正直,不满黑暗社会,追求革命。
衍太太:在鲁迅的父亲临死前,一直怂恿鲁迅喊父亲的名字,使鲁迅的父亲死前不得安宁;鼓励小孩子吃冰;给鲁迅看不健康的书籍;教唆鲁迅偷母亲的首饰拿去变卖,并散布流言等,是一个心术不正、令人憎恶的封建妇女。
性格特点:封建迷信,自私自利,多嘴多舌,喜欢使坏。
五、艺术特色《朝花夕拾》是一部回忆性散文集,但它不是对往事的单调记录,而是作者运用娴熟的笔法写成的优美的散文珍品。
《朝花夕拾》充满温馨的回忆与理性的批判,其中的每一篇文章都展现了当时的世态人情、民俗文化,体现了鲁迅先生对社会的深刻观察和对家人、师友的真挚情感,叙述亲切感人,又有机地糅进了大量的描写、抒和议论,文笔优美清新,堪称现代文学史上最高水平的回忆性散文。
其艺术特色主要表现在:(一)把记叙、描写、抒情和议论有机地融合为一体,充满诗情画意。
(二在对往事深情地回忆时,作者无法忘却现实,时不时插入一些“杂文笔法”(即对现实的议论),显示了鲁迅先生真实而丰富的内心世界。
(三)摄取生活中的小细节,以小见大,写人则写出人物的神韵,写事则写出事件的本质。
如《无常》中,从无常也有老婆和孩子的事实中,作者既写出了无常富于人情味的特点,又巧妙地讽刺剌了生活中那些虚伪的知识分子,入木三分。
(四)作者在批判、讽刺封建旧制度、旧道德时,多用反讽手法(又称“双关”)表面上很冷静地叙述事件的始末,其实是反话正说,在叙述中暗含着“言在此而意在彼”的巧妙讽刺。
(五)作者在散文中常用对比手法。
如《五猖会》中,通过“我”前后心境的对比表达了对封建社会的反感和批判。
六、作品价值文学价值:《朝花夕拾》是一本具有鲜明的个性色彩的散文集。
它继承了中国古代散文的简约、严谨,又借鉴了西方散文的灵动、机趣,可谓博采众长又不为所,自成一体。
因此,《朝花夕拾》足以称得上是中国现代回忆散文的典范之作,其中的多篇文章被选入中、小学语文课本,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文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都是中国现代散文中的经典作品。
社会价值:《朝花夕拾》比较完整地记录了鲁迅从幼年到青年时期的生活道路和求学经历,生动地描了清末民初的生活画面,还原了一个特定历史时代中国社会的面貌,其丰富、湘=翔实的文献资料是研究鲁迅早期思想和生活以及当时社会的重要艺术文献。
《朝花夕拾》是鲁迅从自我生命的底蕴里,寻找光明的力量,以抵御由外到内的漫漫黑暗;是鲁迅在“战斗”的间歇期,以一种特殊的“休息”方式,去“更深刻地思考”人生的问题;亦是言志与载道的结合。
《朝花夕拾》将中国现代散文的写作拓展进一个新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