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作业13 金属与非金属、酸、水的反应

合集下载

高中化学 第三章 第一节《金属的化学性质》第一课时教材教法解析 新人教版必修1

高中化学 第三章 第一节《金属的化学性质》第一课时教材教法解析 新人教版必修1

高中化学新教材第三章第一节《金属的化学性质》第一课时教材教法分析1、课时安排 1课时(教材46页—50页)一、金属与非金属的反应;二、金属与酸和水的反应(钠和水的反应)2、教材内容分析①教材编写在第一章从实验学化学和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基础上,本章开始学习具体的元素化合物知识。

包含以下内容:编者用宏观和微观的章图来展示金属及其化合物在生产、生活、科技发展中的应用,引入本章学习;从人类社会发展中,谈金属的重要作用;从青铜器、铁器、铝合金的发展,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引入本节学习。

引入并提出问题:金属单质与化合物的性质截然不同,从而引入钠、铝、铁、铜及其重要化合物知识的学习。

本节课主要学习金属与非金属、与水、与酸的反应,教材编写时将化学基本理论(物质的分类、氧化还原反应理论、离子反应理论)融入其中。

②教材内容前后关系、地位:初中知识——从实验学化学——化学物质及变化——金属及其化合物——非金属及其化合物这一章学习金属及其化合物的知识,下一章将要学习非金属及其化合物的知识。

要想了解物质世界,了解化学,就要从构成常见物质的元素知识开始。

通过这些知识的学习,既可以为前面所学的实验和理论知识补充感性认识的材料;又可以为在化学2中下册学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化学反应与能量等等理论知识打下重要的基础;因此本章在全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高中阶段的重点之一。

从知识的深广度把握上,教师一定要注意与旧教材的区别,正确把握学习目标,严格按照必修1模块的标准进行教学,不要随意扩展、拔高。

教师一定要放弃过去“跑族式”的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和渗透研究物质的程序和方法。

新教材中对元素化合物知识讲述的内容看似零散,但是其中隐含着元素化合物知识的研究方法和思路,即以分类方法为线索、以实验、概念、原理为基础,呈现单质化合物应用的编排思想。

在教学过程中反复渗透、验证分类思想。

为了使学生对金属及其化合物有一个整体的了解,在内容的编排上对钠、铝、铁、铜的知识采用横向对比的方法,突出了个别物质的特性反应,从化合价来分析反应实质。

高一化学钠与水反应(1)

高一化学钠与水反应(1)

二、金属与非金属的反应 1.钠与氧气的反应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钠是 银白色 金属,硬 新切开的钠具有 银 度小,熔点 低 ,通常 常温下 白色 金属光泽,在空 保存在煤油中。 气中表面很快变暗 与 O2 反应为: 4Na+ O2===2Na2O 把一小块金 属钠放在坩 埚里,加热 钠先熔化为 闪亮 小 球 ,然后燃烧 ,火焰呈 加热时与 O2 反应为:
第三章 第一节
第1课时
金属及其化合物 金属的化学性质
金属与非金属反应 钠与水反应
第三章 金属及其化合物
第一节 第 1 课时 金属的化学性质 钠与水反应 金属与非金属反应
基础梳理
一、金属的共性 1.物理性质
银白
导热性
导电性
延展性
2.化学性质 (1)与非金属的反应 (2)与酸的反应 ①Mg 与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Mg+2HCl===MgCl2
解析 钠的密度比水小, 比苯大, 故浮在水面上沉在苯底部。
5.等质量的两块钠,第一块在足量氧气中加热,第二块与 足量氧气(常温)充分反应,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B A.第一块钠失去电子数多 B.两块钠失去电子数一样多 C.第二块钠的反应产物质量较大 D.两块钠的反应产物质量一样大 )
解析
钠常温下与 O2 反应生成 Na2O ,加热时生成
入到 CuSO4 溶液中,会置换出金属铜。这种说法对吗? 为什么?
答案 不对,钠投入到 CuSO4 溶液中,钠首先与水反应生 成 NaOH 和 H2, 生成的 NaOH 再与 CuSO4 反应生成 Cu(OH)2 沉淀,故不能置换出 CuSO4 溶液中的铜。
随堂训练
1.下列关于金属钠的叙述中,说法正确的是 A.Na 在空气中燃烧,发出黄色火焰 B.Na 在空气中燃烧,产物是 Na2O C.Na 是银白色金属,硬度大,熔点高 D.Na 可以在空气中稳定存在 (

第三章 金属及其化合物 (第1课时 金属与非金属的反应)课时作业

第三章  金属及其化合物 (第1课时 金属与非金属的反应)课时作业

第三章金属及其化合物第一节金属的化学性质(第1课时金属与非金属的反应)【学习目标】1、通过回忆初中学过的镁、铝、铁、铜的部分性质,梳理金属单质的物理通性和化学共性。

2、认识金属与非金属的反应(O2),了解钠是一种活泼金属。

【学习重点】钠及铝与氧气反应原理【课时作业】选择题1.金属材料在人类社会的发展史上一直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人类历史上使用最早的金属是() A.铜B.铁 C.铝 D.钛2.下列关于金属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所有的金属常温下都是固态 B.金属具有导电性、导热性和延展性C.金属都能与酸反应D.金属元素在自然界中都是以化合态存在的3.实验室中保存少量金属钠的方法是()A.保存在水中B.密封,保存在广口瓶中C.用铝箔包裹,密封在广口瓶中D.密封,保存在煤油中4.从生活常识角度考虑,试推断钠元素在自然界中存在的主要形式是A.Na B.NaCl C.NaOH D.Na2O5.下列物质中,有一种物质的颜色与其它三种的颜色不同,这种物质是A.NaOH B.Na2O C.Na2O2D.NaHCO36.铝在空气中能够稳定存在的原因是()A.铝的活泼性差B.铝的还原性差C.铝与氧气不反应D.铝表面有氧化膜7.下列关于金属Na的叙述中,说法正确的是()A.Na在空气中燃烧,发出黄色火焰B.Na在空气中燃烧,产物是Na2OC.Na是银白色金属,硬度大,熔点高D.钠比钾的化学性质活泼8.下列关于金属铝的叙述中,说法不正确的是()A.Al 是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B.Al 是比较活泼的金属,在化学反应中容易失去电子,表现还原性C.Al箔在空气中受热可以熔化,且发生剧烈燃烧D.Al箔在空气中受热可以熔化,由于氧化膜的存在,熔化的Al 并不滴落9. Na2O2与水反应能够产生O2,这一反应在呼吸面具、潜水艇及太空飞船中可为人体提供呼吸所用的O2。

下面对该反应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这是一个氧化还原反应,Na2O2既是氧化剂,又是还原剂B.这是一个氧化还原反应,Na2O2是氧化剂,水是还原剂C.这是一个氧化还原反应,Na2O2是还原剂,水是氧化剂D.这是一个置换反应,有单质O2产生10.2.3g纯净金属钠在干燥空气中被氧化后得到3.5g固体,由此可判断产物是()A.只有Na2O B、只有Na2O2 C 、Na2O和Na2O2 D、无法确定11. 除去镁粉中的铝粉,应选用的试剂是A. 稀盐酸B. 氯水C. 烧碱溶液D.纯碱12. 两份铝屑,第一份与足量稀盐酸反应,第二份与足量氢氧化钠溶液反应,产生的氢气的体积比为1∶2则第一份与第二份铝屑的质量比为A.1∶1B.1∶2C. 1∶3D.2∶113.若在加入铝粉能放出H2的溶液中,分别加入下列各组离子,肯定不能共存的是()A. Fe3+、NO3-、Cl-、Na+ B.Ba2+、Mg2+、HCO3-、AlO2-C.NO3-、Na+、K+、CO32- D.NO3-、K+、AlO2-、OH-14. 1989年世界卫生组织把铝定为食品污染源之一,而应加以控制使用。

高中化学第四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第三节化学键第2课时共价键课时作业新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高中化学第四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第三节化学键第2课时共价键课时作业新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第2课时共价键必备知识基础练进阶训练第一层1.下列关于共价键的说法正确的是()A.共价键只存在于非金属原子间B.两个原子形成共价键时,原子之间只能存在一对共用电子对C.两个原子形成共价键时,每个原子周围都有8个电子D.共价键是通过共用电子对形成的一种相互作用2.下列分子中所有原子都满足最外层8电子结构的是()①光气(COCl2)②六氟化硫③HCHO ④三氟化硼⑤PCl3⑥PCl5⑦CH4⑧二氟化氙⑨N2A.⑥⑦⑨B.①⑤⑨C.①④⑤⑦ D.①④⑤⑨3.在共价化合物中,化合价有正负的原因是()A.有金属元素存在B.有电子得失C.有共用电子对偏移D.既有电子得失,又有共用电子对偏移4.下列分子中,共价键数目最多的是()A.H2O B.HClC.NH3 D.CH45.下列物质中,只含有共价键的是()A.氯化钠 B.硫酸钠C.氯化氢 D.氯化镁6.水煤气变换反应的过程如图所示。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 .过程Ⅰ、Ⅱ中均有氧氢键断裂B .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CO +H 2O =====催化剂 CO 2+H 2C.H 2O 和CO 2分子中均含有共价键D .该反应反应物中的化学键全部断裂形成原子,原子再重新结合生成生成物7.关于化学键的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①化学键只存在于分子之间 ②两个非金属和非金属原子间只能形成共价键 ③化学键是一种静电作用 ④化学键是相邻原子之间强烈的相互吸引 ⑤离子化合物可能含共价键 ⑥共价化合物可能含离子键 ⑦金属和非金属只能形成离子键A .②③④B .②③⑤C .①⑤⑦D .③⑤⑥8.实验室常用H 2O 2制取O 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H 2O 2=====MnO 2 2H 2O +O 2↑。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H 2O 2分子中含有极性键和非极性键B .H 2O 分子中只含极性键C .H 2O 2分子中所有原子都达到8电子稳定结构D .该反应中H 2O 2既是氧化剂也是还原剂9.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HCl 溶于水能导电,所以HCl 为离子化合物B .熔融状态下不能导电的物质一定是共价化合物C .化学物质都由共价键或离子键结合而成D .Na 2O 溶于水既有极性共价键的断裂又有极性共价键的形成10.下列物质中,含有极性共价键的是( )A .单质碘B .氯化镁C .溴化钾D .水11.下列物质的化学式中,可以表示为分子式的是( )A.NaF B .Ca (OH )2C .HID .Na 2O1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通过化学变化可以实现16O 与18O 之间的转化B .金刚石熔化时不破坏化学键C .某化合物熔融状态下能导电,该化合物中一定有离子键D .化学键是相邻分子之间的强烈的相互作用13.下列反应过程中,同时有离子键、极性共价键和非极性共价键的断裂和形成的反应是( ) A .H 2+CuO =====△Cu +H 2OB .2Na 2O 2+2H 2O===4NaOH +O 2↑C .H 2+Cl 2=====点燃 2HClD .2NaOH +Cl 2===NaCl +NaClO +H 2O关键能力综合练 进阶训练第二层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初三化学反应式大全

初三化学反应式大全

初三化学反应式大全一、氧化还原反应(Redox Reactions)1. 金属与非金属氧化物反应:M + O₂ → MO例如:2Na + O₂ → 2Na₂O2. 非金属与非金属氧化物反应:N₂O₅ + H₂O → 2HNO₃例如:CO₂ + H₂O → H₂CO₃3. 金属与酸反应:2Fe + 6HCl → 2FeCl₃ + 3H₂例如:Zn + H₂SO₄ → ZnSO₄ + H₂4. 还原剂与氧化剂的反应:H₂O₂ + 2KI → I₂ + 2KOH例如:KMnO₄ + 5HCl → KCl + MnCl₂ + 3H₂O + Cl₂5. 氧化剂与还原剂的反应:Cl₂ + 2KI → 2KCl + I₂例如:HNO₃ + 3Cu → 3Cu(NO₃)₂ + H₂O + 2NO 二、酸碱反应(Acid-Base Reactions)1. 强酸与强碱的反应:HCl + NaOH → NaCl + H₂O例如:HNO₃ + KOH → KNO₃ + H₂O 2. 强酸与碱性氧化物的反应:HCl + Na₂O → 2NaCl + H₂O例如:HCl + CaO → CaCl₂ + H₂O3. 酸与碱的中和反应:H₂SO₄ + 2NaOH → Na₂SO₄ + 2H₂O例如:HNO₃ + NH₃ → NH₄NO₃4. 酸与金属的反应:2HCl + Zn → ZnCl₂ + H₂例如:2HCl + Mg → MgCl₂ + H₂5. 酸与金属碱的反应:2HNO₃ + Ca(OH)₂ → Ca(NO₃)₂ + 2H₂O 例如:HCl + NaOH → NaCl + H₂O三、沉淀反应(Precipitation Reactions)1. 双盐交换反应:AgNO₃ + NaCl → AgCl + NaNO₃例如:CaCl₂ + Na₂CO₃ → CaCO₃ + 2NaCl2. 酸与相应的盐反应:2HCl + Ba(OH)₂ → BaCl₂ + 2H₂O例如:2HCl + Cu(OH)₂ → CuCl₂ + 2H₂O3. 溶液中的钠盐与其他金属盐反应:Na₂S + Cd(NO₃)₂ → CdS↓ + 2NaNO₃例如:Na₂S + Pb(NO₃)₂ → PbS↓ + 2NaNO₃4. 氨与金属离子反应:2NH₃ + Cu²⁺ → Cu(NH₃)₄²⁺例如:2NH₃ + Fe³⁺ → Fe(NH₃)₆³⁺四、酸、碱、盐的相关反应(Acid, Base, Salt Reactions)1. 酸钠与碳酸钙的反应:2HCl + Na₂CO₃ → 2NaCl + H₂O + CO₂例如:2HCl + CaCO₃ → CaCl₂ + H₂O + CO₂2. 硝酸银与氯化钠的反应:AgNO₃ + NaCl → AgCl + NaNO₃例如:AgNO₃ + KCl → AgCl + KNO₃综上所述,初三化学反应式大全包含了氧化还原反应、酸碱反应、沉淀反应以及酸、碱、盐的相关反应。

金属和酸的反应顺序

金属和酸的反应顺序

金属和酸的反应顺序金属和酸的反应是化学中常见的一种反应类型,通过金属与酸之间的化学反应,我们可以观察到金属溶解的过程,产生气体的释放,以及溶液的pH值的变化等现象。

在这些反应中,金属通常会失去电子形成阳离子,而酸则会将阳离子吸收,产生氢气等副产品。

金属和酸的反应顺序对于化学教育和实验研究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金属和酸的反应顺序主要受到金属的活性和酸的种类等因素的影响。

一般来说,金属的活性越高,与酸反应的速度就越快。

在常见的金属和酸的实验中,钾、钠、钙等活泼金属可以与稀盐酸或稀硫酸迅速反应,释放出大量氢气。

而铜、铁等较不活泼的金属对酸的反应则相对缓慢,甚至需要一定的外界条件才能促使反应发生。

除了金属的活性外,酸的种类也会影响金属和酸的反应顺序。

强酸如硫酸和盐酸对金属的侵蚀作用更为明显,因而与金属的反应速度更快。

而弱酸如乙酸等则对金属的侵蚀作用较弱,反应速度相对较慢。

此外,酸的浓度和温度等因素也会对金属和酸的反应速度产生影响。

金属和酸的反应顺序不仅仅是一种实验现象,更是化学原理的体现。

通过研究金属和酸的反应顺序,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金属在不同环境下的性质和行为,为金属的应用和加工提供理论依据。

同时,金属和酸的反应顺序也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简便的金属活性测试方法,用于判断金属的活性程度和化学稳定性。

在教学实践中,金属和酸的反应顺序也被广泛应用。

通过实验观察金属与不同酸的反应情况,学生可以直观地感受到金属的活性差异,进而理解金属与酸之间的化学作用。

在化学课堂上,我们常常通过瓶中实验或者电化学实验等形式来呈现金属和酸的反应过程,引导学生思考背后的化学原理,培养他们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

除了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金属和酸的反应顺序也在科研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研究。

通过对金属和酸反应机理的深入探究,我们可以揭示金属在酸性环境中的溶解规律,为金属材料的腐蚀防护提供科学依据。

同时,金属和酸的反应也为新型金属材料的研发和应用提供了启示,帮助科研人员设计出更具性能优越和稳定性的金属制品。

高中化学金属与水反应教案

高中化学金属与水反应教案

高中化学金属与水反应教案
教材:高中化学课本
目标:
1. 理解金属与水反应的基本理论和实验现象。

2. 掌握金属与水反应的相关方程式和性质。

3. 能够辨别金属与水反应的规律和特点。

教学步骤:
1.导入(5分钟)
引导学生回顾以往所学化学知识,了解金属与酸反应的特点,引出金属与水反应。

2. 理论讲解(15分钟)
a. 介绍金属与水反应的基本原理:金属与水反应会生成金属氢氧化物和氢气。

b. 讲解金属与水反应的规律:活泼的金属与水反应剧烈,而稳定的金属则较不活泼。

3. 实验演示(20分钟)
a. 展示几种常见金属与水反应的情况,观察生成的气体和氢氧化物。

b. 学生进行实验操作,自行观察和记录金属与水反应的现象。

c. 引导学生讨论不同金属与水反应的规律和特点。

4. 拓展练习(15分钟)
配发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所学内容。

例题:铝和钠分别与水反应,观察到的现象有哪些?写出反应方程式。

5. 总结(5分钟)
回顾本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金属与水反应的规律和特点,引导学生思考金属与水反应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方式:理论讲解、实验演示、互动讨论、拓展练习
教学资源:实验材料、化学品、化学实验室设备
评估方法:课堂表现、练习题成绩
扩展阅读:
1. 了解其他金属与水反应的情况。

2. 探索金属氢氧化物的性质和用途。

3. 深入研究金属与水反应的机制和影响因素。

红对勾45分钟·人教版化学必修1高中化学3-1-1

红对勾45分钟·人教版化学必修1高中化学3-1-1
最后完全消失 与水反应发出 嘶嘶响声 反应后溶液的 颜色逐渐变 红
钠与水反应剧烈
反应生成碱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原因解释
常温下,钠与水剧烈反应,生成
NaOH和 H2 ,化学方程式为2Na
实验结论
+2H2O===2NaOH+H2↑;离子
+ 方程式为: 2Na+2H2O===2Na
+2OH +H2↑
注意事项 取用的钠要小,过大易发生危险
Zn+2H+===Zn2++H2↑ 、Fe+2H+===Fe2++H2↑。
四、金属与水的反应 1.钠与水的反应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钠浮 在水面上 原因解释 钠的密度比水小
钠 熔化成闪亮的 钠熔点 低,反应 小球
放热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小球在水面上
原因解释 反应产生的气体 推动小球运动
四处游动 ,
基础训练 课堂练习
限时:20分钟 总分:50分
1.下列关于金属钠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钠在空气中能发生缓慢氧化而自燃
)
B.金属钠可保存在煤油中,也可保存在CCl4中 C.钠能和CuSO4溶液反应置换出Cu D.钠投入到水中立即熔化成小球,说明其熔点低, 且钠与水的反应是放热反应
解析:钠在空气中能发生缓慢氧化但不会自燃;钠的 密度小于CCl4的密度,不能保存在CCl4中;钠放入CuSO4 溶液中,钠先与水发生反应生成NaOH,NaOH可与 CuSO4发生反应生成Cu(OH)2蓝色沉淀,不会将Cu置换出 来;钠与水反应放热且钠熔点低,故钠熔化成小球。
(2)实验结论 a.钠是 银白色金属,硬度小 ,熔点 低 ,通常保存在
煤油或石蜡油中。
b.钠与氧气反应,条件不同,产物不同,反应的化 学方程式分别为: 常温下: 4Na+O2===2Na2O ;

金属的化学性质教学设计

金属的化学性质教学设计

金属的化学性质教学设计金属的化学性质教学设计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常常需要准备教学设计,编写教学设计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

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金属的化学性质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金属的化学性质教学设计1一、教材结构和内容分析本节内容在全章以及在整个中学化学课程中的地位:本章开始学生初步、系统地接触元素化合物知识,内容在化学实验基本方法和化学物质及其变化之后。

在本章和本节中,学生初步尝试从实验操作和实验现象去探索(金属)物质化学性质;从基本原理(氧化还原反应原理)去深化对这些性质的理解,这种学习方式的过程和方法一经掌握后,可以驾轻就熟地学习后一章非金属及其化合物的内容。

二、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依据新课程理念,本着对教材结构和内容的深刻理解,我提出本节教学的目标:1.知识和技能目标:了解金属和非金属的反应,探索金属的性质和金属的原子结构的关系,初步学会从实验的角度探索和认识物质的化学性质的本领。

2.过程与方法目标:体验通过实验发现化学问题,揭示物质性质的过程与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通过奇妙的化学实验的操作(如钠的切割)和精彩的化学实验现象(如钠的燃烧反应)感受化学世界的美妙变化,提高学习化学的兴趣。

要实现以上的教学目标,我认为:我们不可能在一节课中面面俱到的讲清楚所有的金属的所有的性质,要有所侧重,其中钠在不同条件下和氧气的反应以及如何从实验的角度揭示这些反应的过程是本节课堂的重点。

但是由于学生以前没有看到过钠,更谈不上钠的化学反应了,燃烧后得到的过氧化钠化学式特殊,学生比较难以接受,因此钠在不同条件下的反应及其产物的比较分析是本节教学的难点。

同时也应该由点到面,能够学会几种金属之间性质的比较具体情况,以及金属的性质和金属原子的结构之间的密切关系,这些都是本节教学的难点所在。

三、教法和学法以上的重点和难点的突破是本节成功与否的关键,通过什么样的教法和学法显得异常重要。

高中化学专题2从海水中获得的化学物质13氧化剂、还原剂及氧化还原反应的规律作业

高中化学专题2从海水中获得的化学物质13氧化剂、还原剂及氧化还原反应的规律作业

12/11/2021
第十八页,共三十六页。
12.在一定条件下,PbO2 与 Cr3+反应,产物是 Cr2O72-和
Pb2+,则与 1 mol Cr3+反应所需 PbO2 的物质的量为( B )
A.3.0 mol
B.1.5 mol
C.1.0 mol
D.0.75 mol
解析:解本题的关键是抓住 PbO2 得到的电子与 Cr3+失去的 电子相等。PbO2 中 Pb 元素为+4 价,Cr2O27-中 Cr 元素为+6 价。 在反应中化合价的变化为
12/11/2021
第九页,共三十六页。
7.常温下,在溶液中可发生以下反应: ①2Fe2++Br2===2Fe3++2Br-,②2Br-+Cl2===Br2+2Cl-, ③2Fe3++2I-===2Fe2++I2;
由此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
A.铁元素在反应①和③中均被氧化 B.当反应②中有 1 mol Cl2 被还原时,有 2 mol Br-被氧化 C.氧化性强弱顺序为:Cl2>Br2>Fe3+>I2 D.还原性强弱顺序为:I->Fe2+>Br->Cl-
12/11/2021
第十页,共三十六页。
解析:①中 Fe2+作还原剂,在反应中被氧化,③中 Fe3+作 氧化剂,在反应中被还原,A 错误;反应②中 Cl2 作氧化剂,当 1 mol Cl2 被还原时,有 2 mol Br-被氧化,B 正确;由反应①可 知:氧化性:Br2>Fe3+,还原性:Fe2+>Br-;由反应②可知: 氧化性:Cl2>Br2,还原性:Br->Cl-;由③可知:氧化性, Fe3+>I2,还原性:I->Fe2+,故 C、D 正确。
化合物中氯元素的化合价由低到高的顺序为( B )
A.GQZYX B.GYQZX C.GYZQX D.ZXGYQ 解析:根据化合价升降得氯元素的化合价关系:①Q>G, ②X>Q,③G<Y<Q,④Q<Z<X,则综合以上关系得 X>Z>Q>Y>G。

课时作业本九年级化学下册沪教版

课时作业本九年级化学下册沪教版

课时作业本九年级化学下册沪教版一、酸、碱、盐的组成酸是由氢元素和酸根组成的化合物如:硫酸(h2so4)、盐酸(hcl)、硝酸(hno3)碱就是由金属元素和氢氧根共同组成的化合物例如:氢氧化钠、氢氧化钙、氨水(nh3·h2o)盐是由金属元素元素(或铵根)和酸根组成的化合物如:氯化钠、碳酸钠酸、碱、盐的水溶液可以导电(原因:溶水时解离构成民主自由移动的阴、阳离子)二、酸1、淡盐酸、浓硫酸的物理性质、特性、用途浓盐酸浓硫酸颜色、状态“清澈”:无色液体工业用盐酸:黄色(含fe3+) 无色黏稠、油状液体气味有刺激性气味无特性挥发性(资产规模放在空气中,瓶口存有白雾) 吸水性水解性弱水解性腐蚀性用途①金属除锈②制造药物③人体中含有少量盐酸,助消化①金属除锈②浓硫酸作干燥剂③生产化肥、精炼石油2、酸的通性(具备通性的原因:酸解离时所分解成的阳离子全部就是h+)(1)与酸碱指示剂的反应: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不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色(2)金属 + 酸→ 盐 + 氢气(3)碱性氧化物 + 酸→ 盐 + 水(4)碱 + 酸→ 盐 + 水(5)盐 + 酸→ 另一种盐 + 另一种酸(产物符合复分解条件)3、三种离子的检验试剂cl- agno3 及hno3so42- ①ba(no3)2及hno3②hcl 及bacl2co32- hcl 及石灰水三、碱1、氢氧化钠、氢氧化钙的物理性质、用途氢氧化钠氢氧化钙颜色、状态白色液态,极易溶于水(熔化吸热) 白色粉末,微溶水俗名烧碱、火碱、苛性钠(具有强腐蚀性) 熟石灰、消石灰用途①氢氧化钠液态并作干燥剂②化工原料:制肥皂、造纸③除去油污:炉具清洁剂中不含氢氧化钠①工业:制漂白粉②农业:改进酸性土壤、分体式波尔多液③建筑:2、碱的通性(具有通性的原因:离解时所生成的阴离子全部是oh-)(1)碱溶液与酸碱指示剂的反应:并使紫色石蕊试液变小蓝色,并使无色酚酞试液变小红色(2)酸性氧化物+碱→ 盐+水(3)酸+碱→ 盐+水(4)盐+碱→ 另一种盐+另一种碱(反应物均可溶,产物符合复分解条件)备注:①容易溶性碱熔化极易水解(不属于碱的通性)如cu(oh)2 δcuo +h2o2fe(oh)3 δfe2o3+3h2o③复分解反应的条件:当两种化合物互相交换成分,生成物中有沉淀或有气体或有水生成时,复分解反应才可以发生。

金属的化学性质教案

金属的化学性质教案

第三章金属及其化合物《金属的化学性质》第一课时教案一、教材分析新课程标准要求“根据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实例或通过实验探究,了解钠、铝、铁、铜等金属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能列举合金材料的重要应用”。

金属单质的性质是金属元素性质的反映,是了解金属化合物性质的基础。

本节要介绍的金属,也仅是课程标准所确定的几种常见金属。

初中化学中介绍的金属主要是铝、铁和铜,金属的性质以物理性质为主,化学性质只提及铝与氧气的反应,同时介绍了金属活动性顺序,使学生初步了解金属与酸或盐溶液反应的规律。

本节“金属的化学性质”是在初中介绍的金属和金属材料的基础上,进一步加深和提高。

二、学情分析1、初三已经学习过铁、镁、铝等金属的有关性质;2、曾经背过金属活动性顺序表,知道金属的活动性顺序;3、对于高中阶段的元素化合物知识,他们还没有开始接触,一般都不懂得从结构上去分析演绎。

三、教学目标(1)知识和技能目标:①了解金属和非金属的反应,探索金属的性质和金属的原子结构的关系。

②初步学会从实验的角度探索和认识物质的化学性质的本领。

③通过演示、探究实验,学会观察、记录实验现象,以及从分析现象中得出结论。

(2)过程与方法目标:①体验通过实验发现化学问题,揭示物质性质的过程与方法。

②通过思考和交流、实验和观察、探究实验,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解决问题,同时培养勇于质疑、敢于创新的精神。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通过奇妙的化学实验的操作(如钠的切割)和精彩的化学实验现象(如钠的燃烧反应)感受化学世界的美妙变化,提高学习化学的兴趣。

四、重点难点重点:钠在不同条件下与氧气的反应及其产物的比较分析难点:铝为何可以在空气中稳定存在六、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在日常生活用品中,自行车、铁钉、铝锅、导线等,关于这些用品使用了什么金属?它们在自然界中是以怎样的状态存在的呢?又是什么因素决定了它们的存在状态?大多数金属在自然界中能以化合物形式存在,而只有少数金属能以单质形式存在,如铂,金,银;金属活动性决定了它们在自然界的存在状态。

金属的化学性质教学设计

金属的化学性质教学设计

《金属的化学性质》教学设计一、二、教学设计思路:教材分析:本节是在初中有关金属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加深和提高。

内容安排上主要介绍了“钠、铝、铁”的相关知识,通过金属与非金属的反应,金属与酸和水的反应,及铝与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对金属的化学性质较系统的作了阐述,学好这部分知识对以后学习元素周期律等有很大帮助。

本节最后还安排了“物质的量在化学方程式计算中的应用”,引导学生进一步从量的方面认识化学。

学情分析:初中阶段介绍了铝、铁和铜,金属性质以物理性质为主,化学性质提及了铁与氧气的反应,同时介绍了金属活动性顺序,使学生初步了解了金属与酸或盐溶液反应的规律,因此学生已具备了必要的相关学习经验和知识,且本节中除钠外的铁、铝是生活中常见的金属,学生已有感性认识。

通过本节学习学生将会对金属的化学性质有一个较系统的认识。

教学思路:将本节内容定为三课时,第一课时以钠为例介绍金属的有关性质,第二课时铝、铁的有关性质,第三课时物质的量在化学方程式计算中的应用。

教学中通过思考、实验、观察、分析、得出结论的方法进行探究式教学,注重培养学生探究、分析、推理和判断的能力,引导学生善于思索,与人合作,掌握知识的同时,提高化学素养。

三、教案授课人李金源学科化学学校鸡西市第一中学课题高中化学必修1第三章第一节金属的化学性质(第一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掌握钠的化学性质;了解钠的物理性质及其保存方法。

过程与方法:通过思考、实验、观察、分析、得出结论的方法进行探究式教学,培养探究、分析、推理和判断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多种活动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探究意识和合作意识,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钠的氧化;钠与水的反应教学难点对钠与水的反应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教学方法实验、探究、讨论、归纳教具、实验情况使用多媒体课件,演示实验,学生分组实验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多媒体播放“神七”点火精彩瞬间,展示新闻资料,说明高科技金属复合材料的使用为“神七”的遨游提供了物质保证。

2021高考化学一轮复习课时作业13氯及其化合物卤族元素含解析鲁科版

2021高考化学一轮复习课时作业13氯及其化合物卤族元素含解析鲁科版

氯及其化合物 卤族元素(本栏目内容,在学生用书中以独立形式分册装订!)1.某地化工厂的贮氯罐意外发生泄漏,下列关于安全处理措施不正确的是( )A .紧急组织群众沿逆风方向疏散B .消防队员向贮氯罐周围空气中喷洒稀NaOH 溶液C .处在该环境中的群众,应用浸有稀氨水的毛巾捂住鼻子,趴在低洼处等待救援D .处在该环境中的群众,应用浸有一定浓度NaHCO 3的毛巾捂住鼻子,向高处转移C [稀氨水挥发出的NH 3具有强烈的刺激性气味;氯气的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大,应往高处转移。

]2.化学来源于生活,也服务于生活。

下列有关生活中的化学知识叙述正确的是 ( )A .氯气和活性炭均可作为漂白剂,若同时使用,漂白效果会明显加强B .氯气与烧碱溶液或石灰乳反应都能得到含氯消毒剂C .测定溶液pH 的实验中,用干燥pH 试纸测定新制氯水的pH ——测定结果无影响D .洁厕灵不能与“84”消毒液混用,原因是两种溶液混合产生的HClO 易分解B [A 项,活性炭具有吸附性,可以吸附氯气,错误;B 项,氯气与烧碱溶液或石灰乳反应均可生成次氯酸盐,正确;C 项,氯水中的次氯酸具有漂白性,错误;D 项,不能混用的原因是消毒液中的NaClO 与洁厕灵中的HCl 反应生成Cl 2,错误。

]3.氯气是一种化学性质很活泼的非金属单质,它具有较强的氧化性,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 .红热的铜丝在氯气里剧烈燃烧,产生棕黄色的烟B .通常状况下,干燥的氯气能和Fe 反应C .纯净的H 2在Cl 2中安静地燃烧,发出苍白色火焰,集气瓶瓶口呈现雾状;光照H 2和Cl 2的混合气体时,因迅速化合而爆炸D .氯气能与水反应生成HClO 和HCl ,久置氯水最终变为稀盐酸B [Cl 2与Fe 反应需要点燃或加热,通常状况下,Fe 与干燥Cl 2不反应。

]4.有关液氯和新制氯水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 .液氯和氯水都是纯净物B .液氯无酸性,氯水有酸性C .液氯较氯水有更强的漂白性D .氯水久置后漂白性增强B [液氯是氯气的液态形式,具有Cl 2的性质,无酸性,无漂白性,是纯净物;Cl 2溶于水得氯水,溶解的Cl 2部分与H 2O 反应生成HCl 、HClO ,故氯水兼有Cl 2、HCl 、HClO 的性质,是混合物;氯水久置后发生反应2HClO=====光照2HCl +O 2↑,使反应Cl 2+H 2O ⇌HCl +HClO 平衡右移,反应完全,最后得到稀盐酸而失去漂白能力,故B项正确。

人教版化学选修课时作业:-- 原子半径及金属性、非金属性递变

人教版化学选修课时作业:-- 原子半径及金属性、非金属性递变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4分)1.已知下列元素的原子半径:原子N S O Si 半径r/(×10-10 m) 0.75 1.02 0.74 1.17 根据以上数据,磷原子的半径可能是(B)A.0.8×10-10 m B.1.10×10-10 mC.1.20×10-10 m D.0.7×10-10 m解析:根据原子半径大小的变化规律,P的原子半径应在S和Si原子之间,比N原子的半径大。

2.已知A n+、B(n+1)+、C n-、D(n+1)-都有相同的电子层结构,则原子半径由大到小的顺序是(D)A.C>D>B>A B.A>B>C>DC.D>C>A>B D.A>B>D>C解析:A、B、C、D四种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相对位置如下表:根据原子半径大小变化规律可知原子半径:A>B>D>C。

3.下列微粒半径的大小顺序不正确的是(A)A.F->O2->Na+>Mg2+B.Fe>Fe2+>Fe3+C.S2->Cl->K+>Ca2+D.S>O>F解析:电子层数越多,半径越大;电子层数相同,核电荷数越小,半径越大;具有相同电子层结构的粒子,核电荷数越大,粒子半径越小;电子层数、核电荷数都相同时,核外电子数越少,半径越小。

4.下列关于原子结构、元素性质的说法正确的是(B)A.非金属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只含共价键B.ⅠA族金属元素是同周期中金属性最强的元素C.同种元素的原子均有相同的质子数和中子数D.ⅦA族元素的阴离子还原性越强,其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越强解析:A项错误:NH4Cl全部由非金属元素组成,但含有离子键和共价键。

B项正确:同周期元素从左到右金属性逐渐减弱,各周期中ⅠA族元素的金属性最强。

C项错误:同种元素的原子的质子数相同,但中子数不同。

高三化学一轮总复习 讲与练课时作业13 元素周期表

高三化学一轮总复习 讲与练课时作业13 元素周期表

课时作业13 元素周期表时间:45分钟分值:100分一、选择题共55分,每小题5分1.YBa2Cu8OY为元素钇是磁悬浮列车中的重要超导材料,关于错误!Y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属于金属元素B.质子数与中子数之差为50C.原子的核外电子数是39Y和错误!Y是两种不同的核素[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原子结构。

错误!Y中质子数为39,中子数为89-39=50。

质子数与中子数之差为11。

2.简单原子的原子结构可用下图形象地表示:其中●表示质子或电子,○表示中子,则下列有关①②③的叙述正确的组合是a.①②③互为同位素b.①②③互为同素异形体c.①②③是三种化学性质不同的粒子d.①②③具有相同的质量数e.①②③具有相同的质量f.①②③是三种不同的原子A.a、f B.b、cC.d、e D.e、f[答案]A[解析]①②③分别代表错误!H、错误!H、错误!H,三者互为同位素,物理性质不同,化学性质相同,是三种不同的原子。

3.“氢原子失去电子后,剩余由1个质子构成的核,即氢离子。

氢离子是‘裸露’的质子,半径很小,易被水分子吸引生成水合氢离子,通常用H3O+表示”,下列是某同学对这段文字的理解①氢离子都是裸露的质子②错误!H失去电子变成裸露的质子③1 mo H3O+含10××1023个电子④电子数相等、原子总数相等的粒子互为等电子体,等电子体的结构和性质相似,由此可推知H3O+呈正三角形⑤H3O+含极性共价键,不含非极性共价键其中不正确的是A.②③ B.②⑤C.①④ D.③⑤[答案]C[解析]氢原子包括氕、氘、氚,只有氕原子没有中子失去电子后变成裸露的质子;H3O+与NH3的原子数和电子数都相等,互为等电子体,所以H3O+呈三角锥形。

H3O+中3个氢与氧形成极性共价键。

4.某短周期元素X,其原子的电子层数为n,最外层电子数为2n+1。

下列有关元素X 的说法错误的是A.元素X不可能是金属元素B.元素X的气态氢化物不一定是电解质C.元素X一定能形成化学式为KXO3的含氧酸钾盐D.工业上制取X的单质时一定采用氧化还原反应[答案]D[解析]若n=2,则该元素为N,若n=3,则该元素为C,A正确;HC为电解质,NH3为非电解质,B对;N与C均有+5价,C对;工业制取C2用氧化还原反应电解饱和食盐水,制取N2只需液化空气即可,D说法错误,选D。

《红对勾》2021版高一化学人教版必修1课时作业13 金属与非金属、酸、水的反应 Word版含答案

《红对勾》2021版高一化学人教版必修1课时作业13 金属与非金属、酸、水的反应 Word版含答案

课时作业13金属与非金属、酸、水的反应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金属使用的年月与金属的性质无关B.铁能置换出CuSO4溶液中的铜,故银也能置换出CuSO4溶液中的铜C.金属原子最外层电子数越少,其还原性越强D.将金属钠投入CuSO4溶液中,得不到金属铜解析:大多数金属以化合态存在,人类首先发觉与利用的金属是自然界中的金属单质,然后渐渐通过化学方法冶炼出不同的金属,金属活动性越强,其冶炼难度越大,A错误;Ag的活动性比Cu的弱,Ag不能与CuSO4反应,B错误;如铜原子最外层只有1个电子,铝原子最外层有3个电子,但Al的还原性大于Cu的,C错误;将金属钠投入CuSO4溶液中,最终生成Na2SO4、Cu(OH)2沉淀和H2,D正确。

答案:D2.下列关于钠与水反应的叙述,不正确的是()①将一小粒钠投入滴有紫色石蕊溶液的水中,反应后溶液变红②将一小粒钠投入稀盐酸中,钠先与水反应,后与HCl反应③钠在水蒸气中反应时因温度高会发生燃烧④将两小粒质量相等的金属钠,一粒直接投入水中,另一粒用铝箔包住,在铝箔上刺些小孔,然后投入水中,则二者放出氢气的质量相等A.①②B.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③④解析:钠与水反应生成的氢氧化钠使滴有紫色石蕊溶液的水变蓝,①错误。

钠与水反应的本质是钠与H+反应,所以将钠投入稀盐酸中,钠先与HCl电离出的H+反应,②错误。

钠在水蒸气中反应产生的是氢气,尽管温度高且反应放热,因无氧气参与,所以钠在水蒸气中反应时不能燃烧,③错误。

④中发生反应:2Na +2H2O===2NaOH+H2↑、2Al+2NaOH+2H2O===2NaAlO2+3H2↑,因此,用铝箔包住的钠与水反应时放出的H2较多,④错误。

答案:D3.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铝表面易形成一层致密的氧化膜疼惜层,故铝可以广泛用于制造炊具和包装食品B.5.6 g Fe在纯氧中燃烧和与足量水蒸气反应,转移电子的物质的量均为0.83 molC.金属钠在空气中燃烧得到白色固体D.钠、镁等活泼金属着火时,可直接用水灭火解析:人体摄入过多铝会导致老年性痴呆,A错误;Fe在纯氧中燃烧和与水蒸气反应均生成Fe3O4,1 mol Fe参与反应转移83mol电子,5.6 g(0.1 mol)Fe转移0.83 mol电子,B正确;金属钠在空气中燃烧得到淡黄色Na2O2,C错误;钠、镁等活泼金属能与H2O反应放出H2,故钠、镁等活泼金属着火时,不能用水灭火,D错误。

高中化学第三章铁金属材料1_1铁的单质课时作业含解析第一册

高中化学第三章铁金属材料1_1铁的单质课时作业含解析第一册

铁的单质时间:45分钟错误!1.下列关于金属性质的叙述中正确的是(C)A.钠与氧气反应时,产物由氧气的量决定B.铝箔在空气中受热可熔化且会剧烈燃烧C.金属与非金属单质发生反应时,被氧化的一定是金属D.铁丝在空气和纯氧中都不会燃烧解析:钠与氧气反应的产物由反应条件决定,A错误;铝箔在空气中受热可熔化,但因表面有熔点较高的Al2O3,因此不会剧烈燃烧,B错误;金属与非金属单质发生反应时,金属只能失电子,即被氧化,C正确;铁丝在纯氧中可燃烧生成Fe3O4,D错误。

2.下列反应发生时,会产生棕黄色烟的是(A)A.铁在氯气中燃烧B.磷在氧气中燃烧C.氢气在氯气中燃烧D.钠在氧气中燃烧解析:铁在氯气中燃烧,产生棕黄色烟,A正确;磷在氧气中燃烧冒白烟,B错误;氢气在氯气中燃烧,发出苍白色火焰,瓶口有白雾,C错误;钠在氧气中燃烧,火焰为黄色,D错误。

正确选项为A.3.下列反应中,通过置换反应得到铁的是(C)A.铜浸入氯化铁溶液中B.一氧化碳通过炽热的氧化铁C.铝与氧化铁混合物加热至高温D.铜浸入氯化亚铁溶液中解析:铜浸入氯化铁溶液中生成氯化亚铁和氯化铜,A错误;一氧化碳通过炽热的氧化铁生成CO2和铁,但不是置换反应,B错误;铝与氧化铁混合物加热至高温生成铁和氧化铝,属于置换反应,C正确;铜浸入氯化亚铁溶液中不反应,D错误。

答案选C。

4.把铁片放入下列溶液中,铁片溶解、溶质质量增加,但没有气体放出的是(C)A.稀硫酸B.CuSO4溶液C.Fe2(SO4)3溶液D.AgNO3溶液解析:铁和稀硫酸反应有氢气生成,故A错误;铁和硫酸铜发生置换反应,析出铜的质量大于铁的质量,导致溶液质量减小,故B错误;铁和硫酸铁反应生成硫酸亚铁,没有气体生成且溶液质量增加,所以符合题意,故C正确;铁和硝酸银发生置换反应,析出银的质量大于铁的质量,导致溶液质量减小,故D错误。

故选C。

5.下列物质不能由两种单质直接化合得到的是(D)A.Fe3O4B.Na2O2C.FeS D.FeCl2解析:Fe与氧气在点燃下反应生成四氧化三铁,可由两种单质直接化合得到,故A不选;钠与氧气在点燃或加热下反应生成过氧化钠,可由两种单质直接化合得到,故B不选;铁与单质硫加热反应生成FeS,可由两种单质直接化合得到,故C不选;氯气具有强氧化性,Fe与氯气反应生成氯化铁,FeCl2不能由两种单质直接化合得到,故选D。

高中化学《金属的化学性质》教案及课后题

高中化学《金属的化学性质》教案及课后题

高中化学《金属的化学性质》教案及课后题高中化学《金属的化学性质》教案及课后题本节重点介绍金属的化学性质,教材在兼顾学生已有金属与氧气反应的实验基础上,采用对比的方法,引导学生根据反应的难易和剧烈程度不同,初步感受金属的活动性。

教材特别注重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通过对重点内容置换反应和金属活动性顺序采用探究的方式,通过实验,层层引导,深入讨论,让学生自己归纳得出结论。

通过练习,应用置换反应和金属活动性顺序解释一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

在提高学生应用知识的同时,也为后面学习酸的化学性质作了知识上的铺垫.金属的化学性质(1)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初步认识常见金属与酸、与盐溶液的置换反应;能利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对有关反应能否发生进行简单的判断。

2、能力目标:对学生进行实验技能的培养和结果分析的训练,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探究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协作能力。

能用置换反应和金属活动性顺序解释一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

3、情感目标:①通过学生亲自做探究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浓厚兴趣。

②通过对实验的探究、分析,培养学生严谨、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③使学生在实验探究、讨论中学会与别人交流、合作,增强协作精神。

重点金属活动性顺序的理解和应用。

难点1、用置换反应和金属活动性顺序判断反应能否发生。

2、用置换反应和金属活动性顺序解释某些与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

学情分析本课题知识贴近生活,是学生很感兴趣的一个课题。

作为九年级的学生,在本课题之前,已经多次进行过实验探究,初步掌握了科学探究的方法;在学习了氧气、碳等非金属单质的性质后已具备了一定的元素化合物知识,为学习金属的性质奠定了知识和方法基础。

而且整个课题的引入、探究、得出结论、练习巩固都完全由学生参与,学生的积极性和热情会被充分的调动起来,可轻松学习并应用知识。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讨论。

课前准备仪器药品试管、镊子、镁条、铝丝、锌粒、铜片、稀盐酸、稀硫酸、硫酸铜溶液、硝酸银溶液、硫酸铝溶液等。

初中化学 课时作业本

初中化学 课时作业本

初中化学课时作业本第一课时:化学基础概念1.1 化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性质、变化以及与能量之间的关系的科学。

它主要研究物质在不同条件下的相互转化和性质变化。

1.1.1 物质的定义物质是指构成宇宙万物的一切事物,包括固体、液体、气体和等离子体。

1.1.2 化学的研究对象化学主要研究元素、化合物和混合物。

元素是由相同类型原子组成的纯净物质,而化合物是由不同类型原子按一定比例结合而成的纯净物质。

混合物则是由两种或多种不同类型的纯净物质混合而成,可以通过简单分离方法分离其组分。

1.2 物质与能量1.2.1 物质与能量的关系物质和能量密切相关,二者之间可以相互转换。

例如,在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原有的能量会发生变化,同时伴随着物质的转化。

1.2.2 物质的三态及其相互转化物质存在三种常见的态:固体、液体和气体。

这些态之间可以通过加热或降温来相互转化。

例如,固体可以通过加热变为液体,液体可以通过降温变为固体。

1.3 化学计量1.3.1 原子与分子原子是构成物质的最小单位,由质子、中子和电子组成。

分子是由两个或多个原子结合而成的粒子。

1.3.2 摩尔与摩尔质量摩尔是表示物质数量的单位,摩尔质量是指一个物质中含有1摩尔该物质的质量。

1.3.3 化学方程式和化学计量关系化学方程式用于描述化学反应过程,反应物和生成物之间的比例关系称为化学计量关系。

根据化学方程式和摩尔比例,可以计算出反应中各种物质的摩尔数。

第二课时:元素周期表与元素性质2.1 元素周期表的发展历程元素周期表是用来分类、归纳和组织元素信息的工具。

它是根据元素的原子序数和化学性质排列的。

2.1.1 门捷列夫周期表门捷列夫周期表是最早的元素周期表,它将元素按照原子质量从小到大排列,并将相似性质的元素放在同一列。

2.1.2 现代元素周期表现代元素周期表是根据门捷列夫周期表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它将元素按照原子序数从小到大排列,并且根据电子层结构和化学性质进行分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时作业13金属与非金属、酸、水的反应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金属使用的年代与金属的性质无关B.铁能置换出CuSO4溶液中的铜,故银也能置换出CuSO4溶液中的铜C.金属原子最外层电子数越少,其还原性越强D.将金属钠投入CuSO4溶液中,得不到金属铜解析:大多数金属以化合态存在,人类首先发现与利用的金属是自然界中的金属单质,然后逐渐通过化学方法冶炼出不同的金属,金属活动性越强,其冶炼难度越大,A错误;Ag的活动性比Cu的弱,Ag不能与CuSO4反应,B错误;如铜原子最外层只有1个电子,铝原子最外层有3个电子,但Al的还原性大于Cu的,C错误;将金属钠投入CuSO4溶液中,最终生成Na2SO4、Cu(OH)2沉淀和H2,D正确。

答案:D2.下列关于钠与水反应的叙述,不正确的是()①将一小粒钠投入滴有紫色石蕊溶液的水中,反应后溶液变红②将一小粒钠投入稀盐酸中,钠先与水反应,后与HCl反应③钠在水蒸气中反应时因温度高会发生燃烧④将两小粒质量相等的金属钠,一粒直接投入水中,另一粒用铝箔包住,在铝箔上刺些小孔,然后投入水中,则二者放出氢气的质量相等(已知铝与碱溶液反应产生H 2)A .①②B .②③C .②③④D .①②③④解析:钠与水反应生成的氢氧化钠使滴有紫色石蕊溶液的水变蓝,①错误。

钠与水反应的本质是钠与H +反应,所以将钠投入稀盐酸中,钠先与HCl 电离出的H +反应,②错误。

钠在水蒸气中反应产生的是氢气,尽管温度高且反应放热,因无氧气参与,所以钠在水蒸气中反应时不能燃烧,③错误。

④中发生反应:2Na +2H 2O===2NaOH +H 2↑、2Al +2NaOH +2H 2O===2NaAlO 2+3H 2↑,因此,用铝箔包住的钠与水反应时放出的H 2较多,④错误。

答案:D3.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铝表面易形成一层致密的氧化膜保护层,故铝可以广泛用于制造炊具和包装食品B .5.6 g Fe 在纯氧中燃烧和与足量水蒸气反应,转移电子的物质的量均为0.83mol C .金属钠在空气中燃烧得到白色固体D .钠、镁等活泼金属着火时,可直接用水灭火解析:人体摄入过多铝会导致老年性痴呆,A 错误;Fe 在纯氧中燃烧和与水蒸气反应均生成Fe 3O 4,1 mol Fe 参与反应转移83mol 电子,5.6 g(0.1 mol)Fe 转移0.83mol 电子,B 正确;金属钠在空气中燃烧得到淡黄色Na 2O 2,C 错误;钠、镁等活泼金属能与H 2O 反应放出H 2,故钠、镁等活泼金属着火时,不能用水灭火,D 错误。

答案:B4.某同学将金属钠露置于空气中,观察到下列现象:银白色――→①变灰暗――→②变白色――→③出现液滴――→④白色固体,根据钠与其化合物的性质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①发生了氧化还原反应B .①变灰暗是因为生成了过氧化钠C .③是碳酸钠吸收空气中的水蒸气形成了溶液D .④只发生物理变化解析:①变灰暗是因为钠与氧气反应生成了氧化钠,发生了氧化还原反应,A 项正确,B 项错误;③是氢氧化钠吸收空气中的水蒸气形成了溶液,C 项错误;④中氢氧化钠与空气中的CO 2反应生成了碳酸钠,发生了化学变化,D 项错误。

答案:A5.由Zn 、Fe 、Mg 、Al 四种金属中的两种组成的10 g 混合物与足量的盐酸反应产生1.0 g H 2,则混合物中一定含有的金属是( )A .ZnB .FeC .AlD .Mg解析:方法一:假设法。

假设10 g 分别是纯锌、纯铁、纯镁、纯铝,则与足量盐酸反应生成H 2的质量分别为413 g 、514 g 、56 g 、109g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只有10 g铝生成H2的质量大于1.0 g,其他三种金属生成氢气的质量均不够1.0 g,因此当两种金属(共10 g)与酸反应生成氢气为1.0 g时,必须含有铝。

方法二:本题可以采用平均摩尔电子质量法。

该混合物的平均摩尔电子质量=10 g0.5 mol×2=10 g·mol-1,Zn、Fe、Mg、Al的摩尔电子质量分别为32.5 g·mol-1、28 g·mol-1、12 g·mol-1、9 g·mol-1,由于是两种金属组成的混合物,平均摩尔电子质量必介于两种金属的摩尔电子质量之间,故混合物中一定含有金属Al。

答案:C6.将11.5 g钠、9 g铝、28 g铁分别投入200 mL 1 mol/L的盐酸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钠与盐酸反应最剧烈,产生的气体最多B.铝与盐酸反应的剧烈程度仅次于钠,但产生的气体最多C.铁与盐酸反应产生的气体比钠多D.反应结束时产生的气体一样多解析:钠、铝、铁与盐酸反应,钠最剧烈;且三者与盐酸反应时,HCl均不足,而过量的钠还可跟H2O反应放出氢气,故钠产生气体最多。

答案:A7.将铁加入到100 mL某浓度的盐酸中恰好完全反应,反应后生成的气体为V L(标准状况下),将铝加入到100 mL 2 mol·L-1NaOH溶液中恰好完全反应,充分反应后生成的气体为3V L 。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已知2Al +2NaOH +2H 2O===2NaAlO 2+3H 2↑)( )A .铁和铝的物质的量相等B .原盐酸的浓度为2 mol·L -1C .铁加入盐酸中的离子方程式为2Fe +6H +===2Fe 3++3H 2↑D .盐酸与NaOH 溶液中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之比为13 解析:Al 与NaOH 溶液的反应为2Al +2NaOH +2H 2O===2NaAlO 2+3H 2↑2 mol 2 mol3 moln (Al)0.1 L ×2 mol·L -1 n (H 2)列比例式 2 mol 0.1 L ×2 mol·L-1=3 mol n (H 2), 解得n (H 2)=0.3 mol由Al 与NaOH 溶液反应生成的气体为3V L ,得3V L 22.4 mol·L -1=0.3 mol 则V =2.24。

再根据反应Fe +2HCl===FeCl 2+H 2↑,可求出反应的Fe 的物质的量为0.1 mol ,HCl 的物质的量为0.2 mol ,则c (HCl)=0.2 mol 0.1 L=2 mol·L -1,B 正确;由上述数据分析知铁、铝物质的量不相等,A 错误;Fe 与盐酸反应生成Fe 2+,C 错误;盐酸与NaOH 溶液中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之比为11,D 错误。

答案:B8.相同物质的量的Fe、Mg、Al、Na各0.1 mol投入到含HCl 0.01 mol的稀盐酸中,置换出H2由多到少的顺序是()A.Al>Mg=Fe>Na B.Al=Mg=Fe=NaC.Al=Mg=Fe<Na D.Na>Al>Mg>Fe解析:Fe、Mg、Al投入到盐酸中均发生反应:R+n H+===R n++n/2H2↑,由于金属相对酸过量,故三者产生的H2应以HCl的量为准进行计算,即产生H2的量分别为:Fe=Mg=Al,而Na除与HCl 反应外,还与H2O反应,故放出H2的量最多,故正确答案为C。

答案:C9.将一小块钠投入盛有5 mL饱和石灰水的试管中,不可能观察到的现象是()A.钠熔化成光亮的小球,在液面上四处游动B.有气体产生C.溶液底部有银白色物质生成D.溶液变浑浊解析:钠与饱和石灰水反应的实质是钠与水发生反应,消耗溶剂生成了氢气,同时反应放出大量的热,致使Ca(OH)2析出,溶液变浑浊。

钠不能置换出石灰水中的钙,所以不能生成银白色物质。

故正确答案为C。

答案:C10.在一定条件下,将钠与氧气反应的生成物1.5 g溶于水,所得溶液恰好能被80 mL浓度为0.50 mol/L的HCl溶液中和,则该生成物的成分是( )A .Na 2OB .Na 2O 2C .Na 2O 和Na 2O 2D .Na 2O 2和NaO 2解析:采用元素守恒法,n (HCl)=0.08 L ×0.50 mol/L =0.04 mol ,n (Na +)=n (Cl -)=0.04 mol ,所以n (O)=1.5 g -0.04 mol ×23 g·mol -116 g·mol -1=0.5816mol 。

n (Na )n (O )=0.04 mol 0.5816mol =3229 即1<n (Na )n (O )<2。

答案:C11.分别将23 g 金属钠放入足量的m g 水中和24 g 金属镁放入足量的m g 稀盐酸中,反应后所得溶液的质量分别为a g 和b g 。

那么a 和b 的关系应是( )A .a >bB .a <bC .a =bD .无法确定解析:Na ―→12H 2 23 123 g m 1=1 ga =(23+m -1) g =(22+m ) g 。

Mg ―→H 224 224 g m 2=2 gb=(24+m-2) g=(22+m) g。

答案:C12.在杠杆的两端分别挂着质量和体积都相同的铝球和铁球,此时杠杆平衡。

然后将两球分别浸没在稀硫酸和硫酸铜溶液中片刻,如图所示,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铝球一定是空心的B.左边烧杯中的溶液质量减少了C.去掉两烧杯杠杆仍平衡D.右边铁球上出现红色解析:因为Al的密度小,Fe的密度大,故Al可以是实心,而Fe必须是空心的,A项错误;左边烧杯中Al与稀H2SO4反应生成Al2(SO4)3,Al3+进入溶液,溶液质量增加,B项错误;而右边Fe与CuSO4溶液反应置换出红色的Cu,因为反应的Fe的质量小于析出的Cu的质量且析出的Cu附着在铁球上,故铁球一侧质量增大,C项错误。

答案:D二、非选择题(共52分)13.(10分)A、B、C是中学化学中常见的单质,常温下甲、乙两种化合物分别是黑色固体和无色液体,这些化合物和单质之间有如图所示关系。

据此判断:(1)元素A有可变化合价,则单质A是________,化合物甲是________。

(2)写出反应①②③的化学方程式。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A有可变化合价且与B点燃后生成黑色固体甲,因此可假设A元素为Fe,点燃条件下与O2反应可生成黑色Fe3O4,同时与无色液体H2O生成H2,而Fe3O4在高温下能被H2还原得到Fe和H2O,与题意相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