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课程标准

合集下载

技工院校德育课程标准

技工院校德育课程标准

技工院校德育课程标准技专在教育既提高知识技能,也应该教育学生良好的道德修养。

技工院校的德育课程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培养他们良好的品德与行为习惯,促进学生正常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技专校园德育课程标准分为三类,即共性德育、专业德育和课程德育标准。

一、共性德育标准技专的共性德育标准强调学生要形成良好的道德标准,拒绝腐朽落后的思想观念,发展适应现代社会科学发展趋势的健全人格,追求卓越性、完善性和可持续发展性。

具体表现为:1.尊重生命,尊重他人,崇尚正义;2.尊重法律,维护社会公平和秩序;3.热爱祖国,尊重责任,服从决定;4.保护环境,切实行动,坚定不移;5.推动社会进步,追求社会公正;6.健康生活,节约精神,守正不阿。

二、专业德育标准技工院校的专业德育标准要求学生要崇尚真理,热爱科学,勤奋学习,勇于实践,具有实际创新能力。

具体表现为:1.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做到独立思考、发挥创造力;2.形成自我调节和自律性,拒绝虚假和空谈;3.科学实践,真实实践,勇于探索;4.具有创新意识,主动创新,勇敢冒险;5.尊重知识,传承文化,弘扬大学精神。

三、课程德育标准技工院校的课程德育标准要求学生要适应知识经济的要求,牢记核心价值观,遵守法律法规,把经济学的理论应用到实践中,形成经济发展的观念、思想和行为模式。

具体表现为:1.立足国情,根据国家经济政策,形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观念;2.尊重原则,严格遵守法律法规,热爱经济学;3.探索问题,科学分析,提出解决方案;4.理解行为,深入研究,发现问题;5.大胆实践,创造机会,发展经济;6.坚定信念,持续创新,不断进步。

从上述标准来看,技工院校德育课程充分体现出,技工院校要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修养、健全的人格、适应社会发展趋势的能力及实践知识,使其能够成为有社会责任感、积极努力的国才。

只有不断丰富和完善课程内容,提高课程质量,才能实现学校的教育使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国家的发展创造更大的贡献。

五年级德育与法制教育课程大纲

五年级德育与法制教育课程大纲

五年级德育与法制教育课程大纲一、课程简介德育与法制教育是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途径。

本课程旨在通过系统的德育与法制教育,使五年级学生树立法制观念,养成良好道德品质,成为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课程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基本的法律法规知识,增强法制观念,自觉遵纪守法。

2. 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关爱他人,乐于奉献。

3. 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使其能够积极地参与社会生活,为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

三、课程内容第一部分:法制教育1. 宪法基本知识- 宪法的定义、地位和作用- 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国家机构及其职能2. 刑法基本知识- 犯罪的概念和特征- 刑罚的种类和适用- 预防犯罪,自我保护3. 民法基本知识- 民事法律关系- 公民的财产权- 合同的订立和履行4. 行政法基本知识- 行政行为的合法性- 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 公民与行政机关的关系第二部分:德育教育1. 道德品质教育- 诚信、友善、尊重他人- 勤奋、自立、勇于创新- 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2. 社会公德教育- 遵守公共场所秩序- 保护环境,节约资源- 关爱弱势群体,乐于助人3. 家庭美德教育- 尊敬父母,孝老爱亲- 兄弟姐妹间相互关爱- 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4. 个人品德教育-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锻炼坚强的意志力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通过讲解法律法规、道德故事等形式,使学生掌握相关知识。

2.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典型案例,引导学生运用法律知识解决问题。

3. 讨论法:组织学生就道德问题进行讨论,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道德素养。

4. 实践教学法: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和法制观念。

五、课程评价1. 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出勤等,占总评的40%。

2. 考试成绩:包括法律法规知识测试、道德素养测试等,占总评的60%。

思想(政治)品德课程标准

思想(政治)品德课程标准

(一)思想政治(品德)课程目标的含义及功能
含义: 课程目标就是一定学校某门、某类课程或课程体系所 要达到具体目标,即“学生学习所要达到的结果” 。
指向学生,而不是教师; 是预期的结果和标准。 学生对课程的学习是实现课程目标的基本途径。
为什么要制订课程目标?
指向功能 功能: 规范功能 评价功能
课程目标
体现课程性质
课程目标的表达方式,体现了课程改革的基本要 求,更体现了思想政治课的课程性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思想政治观点是主体。 优先设置和实施的课程 目标。
能 力
认知能力和行为能力 的发展。
课程目标
组织和呈现教学内容 的主导。
知 识
支撑全部课程目标实施的基础。 服从并服务于能力目标及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目标。

学 常 识
思想政治课程内容主题结构
高中思想政治必修课程
经济生活
生活与消费
投资与创业 收入与分配 面对市场 经济
政治生活
文化生活
生活与哲学
生活智慧与 时代 精神 探索世界与 追求真理
公民与政治生活 文化与生活 为人民服务 的政府 文化传承与 创新 中华文化与 民族精神 发展先进文 化
建设社会主义 政治文明 当代国际社会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基本结构
第一,前言。包括:①课程性质;②课程理念; ③设计思路。 第二,课程目标。包括①总目标;②分类目标(知识与技能、过
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
第三,内容标准(课程目标的具体化)。包括:①学习领域;②
学习主题;③目标要素 第四,实施建议。包括:①教学建议;②评价建议;③教材编写 建议;④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 第五,附录。包括术语解释、案例等。

2024年春季小学德育课程计划

2024年春季小学德育课程计划

2024年春季小学德育课程计划一、课程目标为了加强我校学生的道德修养,培养他们具有良好的品德行为和文明习惯,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我们特制定本课程计划。

二、课程内容1. 爱国主义教育- 学习国家的历史和文化,培养学生的国家认同感。

- 学习国旗、国徽、国歌,了解其含义和背后的故事。

- 学习伟人传记,了解他们的爱国精神和伟大贡献。

2. 道德修养- 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解其内涵和意义。

- 学习传统美德,如诚实守信、尊敬师长、团结友爱等。

- 学习良好的生活习惯,如守时、整洁、节约等。

3. 法治教育- 学习基本的法律知识,如宪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

- 学习如何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如防范校园欺凌、防止性侵害等。

- 学习遵守公共秩序,如交通规则、公共场所规定等。

4. 心理健康教育- 学习认识自己的情绪,掌握情绪管理的方法。

- 学习与人沟通的技巧,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 学习应对压力的方法,提高心理承受能力。

三、教学方法- 采用讲解、讨论、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参与度。

- 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以问题为导向,解决他们在生活中遇到的道德和法律问题。

- 定期进行德育课程的考核,以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

四、课程安排- 每周一节德育课,共计16周,共计16课时。

- 每节课时40分钟,其中讲解20分钟,讨论和活动20分钟。

五、课程评价- 学生的课堂表现,包括参与度、讨论和活动的积极性等。

- 学生的作业和测试成绩,检验他们对课程内容的掌握程度。

- 学生的行为变化,观察他们在生活中是否能应用所学知识和技能。

六、教学资源- 教材:《小学生德育教程》- 辅助材料:PPT、视频、案例分析、角色扮演剧本等。

七、课程实施注意事项- 教师应具备专业的德育知识和教学能力,以保证课程的质量和效果。

- 学校应提供良好的教学环境和支持,确保课程的顺利进行。

- 家长应积极配合学校的教学工作,共同培养学生的道德素质。

道德与法治新课程标准2022版

道德与法治新课程标准2022版

道德与法治新课程标准2022版《德育与法治新课程标准》2022版将以泛基础教育为基础,着力落实素质教育改革任务,为学生建立基于法治的文化素养,以培养拥有优秀的道德品质和法治意识的新生代。

一、基本理念推进传统道德教育和法治教育的交叉融合与发展,从接受和认知弥补社会变革过程中的缺失,在法治视野下引领和规范道德行为。

二、教育目标(一)道德教育培养学生拥有正确且深入的道德观念,并能够属于不同文化背景的良好道德行为;理解共和国宪法,建立对于基本民主制度和国家制度法律规范的认知;掌握全民义务教育的理念及文化传统,建立公民道德观。

(二)法治教育培养学生对基本法律的认知和运用的能力,通过活动和实践形式,让学生充分体会到法治社会的必要性和优势;引导学生探寻和随机应对社会变革带来的挑战与机遇,建立正确而全面认识宪法和法律规范,积极参与法治实践;感受法律原则和原则的真正力量,将法治理念深植心底,在思想、意识、行为等方面形成积极健康的价值观。

三、教学要求(一)联系实际、强调实践突出实践导向,积极引导学生从日常的身边文化生活中认知道德价值观和法治价值观,拓展学生的视野,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引导学生从实际出发,通过模拟和演练,深刻扎实地掌握具体历史和现实中道德和法治的应用;积极推动道德教育和法治教育结合起来,形成实践能力。

(二)突出思想道德将思想性、道德性和素养融入道德教育和法治教育,以道德观和法治观为指导,在认知层面突出道德和法治理念,培养学生的健康的价值观、自律的道德良知和规范的行为习惯,培养学生正确理解法律精神和拥护宪法的思想养成。

四、评价方式贯彻以学生发展为导向的评价观,结合多种评价方式,进行综合多维度地评价学生的道德成熟度和法治意识。

包括观察评价、作品评价、问卷调查等,针对评价结果弥补不足,不断推进道德教育和法治教育的升级发展。

技工院校德育课程标准

技工院校德育课程标准

技工院校德育课程标准一、引言在技工院校,德育课程的实施具有重要意义。

这是因为,技工院校的学生通常是来自不同背景、教育程度和年龄层的人群,而德育课程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道德素质、职业操守和公民意识等方面的能力。

因此,制定一套适合技工院校的德育课程标准是非常必要的。

二、标准制定的目的德育课程标准的制定目的是为了确保德育课程的质量和有效性。

通过制定标准,可以为技工院校的德育教师提供指导和支持,帮助他们确保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和实施的可行性,进一步提升学生的道德水平。

三、德育课程标准的内容1.课程目标德育课程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和职业操守。

具体包括培养学生的自律、创新、团队协作和社会责任感等能力。

2.课程内容德育课程的内容应该包括传统文化教育、法律法规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和公民意识教育等几个方面。

其中,传统文化教育可以通过讲授经典著作、文化传统和民族精神等内容来实施;法律法规教育可以通过学习相关法律知识和案例分析等方式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可以通过实施职业道德评价和培训等措施来达成;公民意识教育可以通过开展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等活动来实施。

3.教学方法德育课程的教学方法应该多样化,包括讲授、讨论、案例分析、小组合作学习等多种形式。

师生互动、合作探究和实践活动应该得到重视,以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和实践能力。

4.评价体系德育课程的评价体系应该与课程目标相匹配。

可以采用笔试、口试、实际操作评估和个人陈述等多种形式,综合评价学生的道德素质和职业操守。

四、实施与监督机制1.实施机制技工院校应该成立德育教学研究小组,负责制定、修改和推广德育课程标准。

组织教师进行培训,提高其教学能力和德育观念。

2.监督机制技工院校应该建立完善的德育课程监督机制。

可以通过定期检查、教学观摩和学生评价等方式,对教学质量和课程实施情况进行监督,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调整。

五、结语德育课程标准的制定对于技工院校的德育教育既具有重要意义又具有实际操作性。

中学德育课程标准

中学德育课程标准

中学德育课程标准一、德育课程的重要性德育课程是中学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旨在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思想道德意识,使其能够成为有社会责任感和健全人格的公民。

德育课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二、德育课程目标的设定德育课程的目标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道德观和行为规范,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具体来说,德育课程的目标包括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民主意识、团队合作精神、自律能力等。

三、德育课程的内容德育课程的内容应包括道德理论知识的传授、道德实践能力的培养和道德情感的培育。

在道德理论知识方面,学生需了解基本的道德原则和伦理规范,了解社会公德、家庭美德等。

在道德实践能力方面,学生应通过社会实践、学校文化活动等形式,培养他们的道德行为能力和道德决策能力。

在道德情感方面,学生需要培养对他人的关爱、友情、亲情等积极的道德情感。

四、德育课程的教学方法德育课程的教学方法应注重实践性和互动性。

教师可以通过案例教学、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参与到道德实践中,培养他们的道德判断和决策能力。

此外,教师还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通过让学生自主展示和分享自己的道德思考和实践,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五、德育课程的评价方法德育课程的评价方法应综合考虑学生的道德行为表现、道德思考能力和道德情感培养等方面。

评价方法可以采取日常观察、案例分析、讨论参与度等方式,既注重定性评价,也注重定量评价。

六、德育课程与其他学科的关系德育课程与其他学科之间应该存在紧密的联系和互动。

德育课程可以与语文、历史、地理等学科相结合,借助其他学科的教学资源和教学方法,丰富德育课程的内容和形式,提高学生对道德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七、德育课程的改革与创新德育课程的改革与创新是不断发展的过程。

教育部门应加强对德育课程的研究和改进,推动德育课程的更新和优化。

同时,教师也应积极参与德育课程的设计和实施,不断探索适合学生特点和社会需求的德育教育方法和手段。

6.德育类课程标准

6.德育类课程标准

经济政治与社会课程标准一、课程性质与任务经济政治与社会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德育课。

本课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相关基本观点教育和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与社会建设常识教育。

其任务是使学生认同我国的经济、政治制度,了解所处的文化和社会环境,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积极投身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

二、课程教学总体目标引导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相关基本观点和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有关知识;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提高辨析社会现象、主动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及具体教学目标和要求(一)透视经济现象教学目标使学生透过常见的经济现象,掌握有关的经济知识,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劳动观,增强创新、诚信、效率、公平等意识,树立依法纳税的观念,提高参与经济生活的能力。

教学要求认知:了解有关商品交换、消费、生产以及收入分配的基本知识,理解价值规律的作用、企业发展的重要条件、我国的分配制度。

情感态度观念:正确看待金钱,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崇尚诚信,树立依法纳税的观念。

运用:正确辨析常见的经济现象,理性消费,以实际行动提高自身素质,尝试设计家庭理财方案。

教学内容1.商品的交换与消费(1)透视商品交换的现象,了解商品的基本属性,理解货币在商品交换中的作用。

(2)透视商品价格的变化,懂得影响价格的因素,认识价格变动的影响,理解价值规律的作用。

(3)透视选购商品的现象,评析常见的消费心理,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2.企业的生产与经营(1)透视企业的不同类型,了解企业的含义和分类,理解企业提高经济效益的主要途径。

(2)透视企业经营的状况,理解企业形象、诚实守信、名牌产品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增强诚信意识和创新意识。

(3)透视人在生产经营中的作用,理解提高劳动者素质的重要意义,全面提高自身素质。

2020中职德育课程标准

2020中职德育课程标准

2020中职德育课程标准
2020年中职德育课程标准主要变化是调整课程名称并优化结构,将“德育”的课程名称调整为“思想政治”,与普通高中保持一致;优化语文课程体例和组织形式,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等内容;增设历史课程,历史成为中等职业学校一门公共基础必修课,安排72学时。

研制课程标准的背景和意义主要有:一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需要;二是推进职业教育现代化的需要;三是深化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需要。

如需更多信息,可以查阅教育部官网。

语文历史德育课程标准

语文历史德育课程标准

语文历史德育课程标准
语文课程标准:
1. 培养学生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包括听说读写等方面。

2. 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使其能够欣赏、理解和评价文学作品。

3. 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使其具备分析、思考、判断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使其具备良好的道德修养和行为习惯。

历史课程标准:
1. 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热爱,使其能够主动了解和探究历史知识。

2. 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使其能够分析和解释历史事件和人物的原因和影响。

3. 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和文化观,使其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念和民族自豪感。

4. 培养学生探索历史背后的价值观和意义,使其在今后的生活中更好地面对和应对挑战。

德育课程标准:
1. 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使其具备良好的道德修养和道德判断能力。

2. 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使其能够正确面对各种诱惑和挑战。

3. 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意识和公民意识,使其能够主动参与社会事务并为社会做出贡献。

4. 培养学生正确的人际关系和沟通能力,使其能够和他人和谐相处和合作。

《德育课程标准》

《德育课程标准》

《德育课程标准》(试行)(适用于我校中职各专业)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按照部颁《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课程标准》,结合学校教学设施设备状况和社会对我校中职专业人才的实际需要,对课程的教学要求、教学内容及课时进行了适应性的调整和安排。

《德育》是我校中职各专业的公共课。

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紧密联系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国梦的实际,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按照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坚持以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课程教学目标(一)总目标把学生培养成为爱党爱国、拥有梦想、遵纪守法、具有良好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习惯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成为敬业爱岗、诚信友善,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1. 树立实现中国梦的远大理想,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中国共产党,拥护党的领导。

2.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勤学、修德、明辨、笃实,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自己的基本遵循,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养成科学的思想方法。

3. 养成良好的法治意识和文明行为习惯,提高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增强公民意识,依法办事,待人友善。

4. 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和职业理想,提高综合职业素质和能力,热爱劳动,崇尚实践,奉献社会。

5. 养成自尊、自信、自强、乐群的心理品质,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和职业心理素质,人格健全,乐观向上。

6. 树立安全意识、环保意识、节俭意识、廉洁意识,珍爱生命,尊重自然。

三、课程教学要求与内容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统领,科学设置教育教学内容。

1. 理想信念教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教育;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立足岗位、奉献社会的职业理想教育。

(完整word版)德育课程标准

(完整word版)德育课程标准

《德育》课程标准(一)课程性质与任务课程性质:德育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课程。

它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道德、法律和心理健康的教育。

它是中等职业学校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智育、体育、美育等相互联系,彼此渗透,密切协调,对学生健康成长成才和学校工作具有重要的导向、动力和保证作用。

课程任务:德育主要涵盖了四门课程,分别是:《职业生涯规划》、《职业道德与法律》、《经济政治与社会》、《哲学与人生》。

德育课程的任务就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把立德树人做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坚持育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通过遵循职业学校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增强针对性、时效性、时代性和吸引力,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职业生涯规划》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教育和职业理想教育,其任务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念和职业理想,学会根据社会需要和自身特点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并以此规范和调整自己的行为,为顺利就业、创业创造条件。

《职业道德与法律》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和法律教育,其任务是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与法律意识,引导学生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增强社会主义法制意识。

《经济政治与社会》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相关基本观点教育和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与社会建设常识教育。

其任务是使学生认同我国的经济、政治制度,了解所处的文化和社会环境,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积极投身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

《哲学与人生》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观点和方法以及如何做人的教育。

高中德育课程设计方案

高中德育课程设计方案

高中德育课程设计方案1. 引言德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在高中阶段,学生的道德品质、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正处于关键的形成期。

为了更好地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我们特制定本德育课程设计方案。

2. 德育目标依据《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和高中阶段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德育课程设计的总体目标是:- 增强学生的国家意识,培养爱国主义情怀。

- 加强学生的道德修养,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 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 提高学生的法制观念,增强法治意识。

- 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康的生活方式。

3. 德育内容德育课程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3.1 爱国主义教育- 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革命传统教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 国家安全教育3.2 道德修养- 社会公德教育- 职业道德教育- 家庭美德教育- 个人品德教育3.3 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育-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科学精神教育3.4 法制教育- 宪法教育- 刑法、民法教育- 行政法规教育- 法律援助和维权意识教育3.5 心理健康教育- 自我认知与自尊教育- 情绪管理与压力应对- 人际交往与沟通技巧- 青春期心理健康教育4. 德育途径与方法德育应贯穿于高中教育的各个环节,采取多种途径与方法实现德育目标:- 课程教学:将德育内容融入语文、历史、地理、政治等课程教学中,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接受德育教育。

- 主题教育活动:定期举办爱国主义、优秀传统文化、心理健康等主题教育活动,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和道德情感。

- 社会实践:鼓励学生参与社会服务和志愿活动,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

- 校园文化建设:通过校园广播、板报、橱窗、网络媒体等形式,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

- 班级管理:加强班级德育工作,发挥班主任主导作用,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自我管理能力。

- 家校合作:加强家庭教育指导,发挥家庭在德育中的作用,形成家校共育的良好局面。

技工学校德育课程标准

技工学校德育课程标准

全国技工学校德育课课程标准(修订稿)第一部分前言《全国技工学校德育课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是指导全国技工学校德育课教学、评估、考核,以及规范教材编写与审查标准的规章,是技工学校开展德育课程教学工作的基本规范,也是衡量教师教学质量的基本依据。

当前,我国已经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日益增多,价值观之间的冲突也日益明显。

社会发生了复杂而深刻的变化,影响着青少年学生的价值取向。

面对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新任务和青少年思想教育工作的新情况,技工学校的德育课教学必须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适应当前时代发展的新要求,积极适应学生群体的新变化,增强德育课教学的时代感、针对性和实效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使其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一、课程性质技工学校德育课是对学生开展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渠道,是各专业学生必修的公共基础课,体现了社会主义教育的方向和本质要求。

它对学生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养成文明的行为习惯,增强法制意识和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

对于全面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提高劳动者素质,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技工学校德育课,应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从学生的思想实际出发,以学生的思想、道德、态度和情感发展为线索,围绕学生德育需求的发生时机,紧密联系实际,生动具体地对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法制意识、经济政治与社会常识教育;进行公民道德、职业道德、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进行思想方法、心理品质、就业创业教育。

《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与《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德育目标的异同

《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与《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德育目标的异同

《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与《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德育目标的异同一是贯通性。

《指南》既能准确体现国家顶层设计的大局方向,又能密切契合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实践操作,因此具有“顶天立地”的贯通性。

一方面,《指南》定位于“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始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指导思想之下,有效彰显了党和国家对于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宏观要求;另一方面,《指南》也将具体实施范畴落实、落小、落细于中小学德育工作全程。

二是渐进性。

《指南》表达了对于学生的真正尊重,在“德育目标”的设定上,完全遵循其身心发展特点和规律,充分体现出螺旋上升式的渐进性。

在勾勒了“为学生一生成长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的总体目标基础上,详细地提出了不同学段的具体目标:小学低年级侧重“养成基本文明行为习惯”;小学中高年级侧重“初步形成规则意识和民主法治观念”;初中学段侧重“引导国家认同和培养公民意识”;高中学段侧重“学习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和方法观察问题、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这一针对不同学段层层递进设定不同目标的德育体系,根源于对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规律的理性把握,也反映了《指南》具有较强的科学性。

三是关联性。

《指南》不是第一个强调立德树人思想的政策文本,却是一个集系列相关政策文本核心内容于一身的综合文本,与系列相关政策文本有着纵横交错的关联性。

自从党的十八大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以来,教育部出台了系列政策文本突出立德树人的重要性,可谓“重拳连击”。

而所有这些政策文本强调的核心内容,无一不是集中体现于《指南》的系统阐述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德育》课程标准(试行)(适用于我校各专业)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按照部颁《技工学校德育课课程标准》,结合学校教学设施设备状况和社会对我校专业人才的实际需要,对课程的教学要求、教学内容及课时进行了适应性的调整和安排。

《德育》是我校各专业的公共课。

技工学校的德育课,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从学生的思想实际出发,以学生的思想、道德、态度和情感发展为线索,围绕学生德育需求,生动具体地对学生进行公民基本道德、心理品质、法制意识教育,进行社会经济、政治常识的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帮助学生初步形成正确观察社会、分析问题、选择人生道路的科学人生观,逐步提高参加社会实践的能力,成为具有良好思想道德素质的公民和企业欢迎的从业者。

技工学校德育课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途径,是我国学校教育社会主义性质的重要标志之一。

它对学生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提高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技工学校的德育课,同初中思想品德课以及高等职业院校政治理论课相互衔接,其教学内容充分考虑到技工学校学生的理解和接受能力,深入浅出,浅显易懂,重在运用。

技工学校的德育课教学,同学校时事政策教育、创新教育、创业教育等其他各项教学密切配合,共同完成学校的素质教育任务。

二、课程教学目标(一)总目标通过对职业生涯规划、职业道德与法律、经济政治与社会、哲学与人生等知识的系统学习,使学生具有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关心国家发展的基本品质,具有热爱集体、奉献社会、团结友善、认真负责的基本素质,提高他们面对实际问题做出正确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能力,以及就业后继续学习、创业、创新的能力。

(二)分类目标1.知识和能力(1)了解职业、职业道德的含义和特点,理解和掌握职业教育与个人成才的关系,尽快适应技工学校的学习生活。

(2)学会正确处理竞争与合作的关系,能够客观地看待事物、分析问题,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了解基本的法律法规,熟悉基本道德规范。

遵守社会公德,增强依法办事、依法律己、依法维护自身权益的能力。

(4)结合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学习经济政治常识,提高理解身边的经济现象和政治现象的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5)学会收集、整理、筛选、运用社会信息的方法,具有阅读、理解和通过各种途径获取信息的能力。

(6)了解职业道德的基本内容,增强遵守职业道德的自觉性。

2.过程和方法(1)注重探究式学习,从不同角度探究个人、学校、企业和社会现象,学会提出问题、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

(2)学习法律知识,结合所见所闻理解社会公德、职业道德的内涵,逐步理解社会规范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3)从关注社会到积累社会知识,从积累社会知识到理解社会的发展,不断丰富对社会经济、政治生活的认识,增强对当前社会生活的认同感,实现个体的社会化。

(4)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实践,乐于与他人合作,加强自身职业道德的培养,增强就业和创业的信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形成健全的人格,确立积极进取、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和自尊、自信、合作、诚信的心理品质。

(2)培养爱国主义情感和集体主义观念,具有国家、企业主人翁的责任感,确立为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做贡献的人生理想。

(3)增强民主和法制观念,养成遵纪守法的意识,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标准。

(4)了解我国国情,热情关注和参与经济、政治生活。

(5)认同所学专业,认同即将从事职业的岗位价值,具备爱岗敬业的思想。

三、课程教学要求与内容德育课程必修内容包括“职业生涯规划”“职业道德与法律”“经济政治与社会”和“哲学与人生”四部分。

每个部分分设若干个学习领域,每个学习领域由学习目标和内容目标组成。

一、职业生涯规划中职学生,需要有自己的梦想。

就职业生涯规划这门课程的灵魂——“发展”而言,它要体现“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教育本质属性,即引导学生树立自信、自强,追求职业生涯可持续发展。

本书着力于引燃中职学生内心深藏着的向往美好未来的火花,帮助中职学生燃起心中充满激情的烈火,引导中职生敢于有梦,勇于追梦,勤于圆梦。

使学生掌握职业生涯规划的基础知识和常用方法,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和职业观、择业观、创业观以及成才观,形成职业生涯规划的能力,增强提高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的自觉性,做好适应社会、融入社会和就业、创业的准备。

(一)职业生涯规划与职业理想。

教学目标:引导学生增强职业意识,形成正确的职业观,理解职业生涯规划的特点及其与职业理想的关系,明确职业理想对人生发展的重要性。

教学要求:认知:了解职业生涯规划以及中职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特点,了解职业、职业生涯、职业理想的内涵。

理解职业理想对人生发展的作用,理解职业生涯规划对实现职业理想的重要性。

情感态度观念:初步形成正确的职业理想,基本形成正确的职业价值取向,形成关注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及未来职业发展的态度。

运用:区分中职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其他人群职业生涯规划的不同,培养自信、自强的心态。

教学内容:1.面向未来的职业生涯规划(1)职业与职业生涯。

(2)职业生涯的特点与职业生涯规划重要性。

(3)中职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特点。

2.职业理想的作用(1)职业理想对人生发展的作用。

(2)职业理想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3)职业生涯规划与职业理想的实现。

(二)职业生涯发展条件与机遇。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从职业的角度了解所学专业、了解个人特点、了解社会需要,树立正确的成才观,立足本人实际,把个人发展和经济社会发展结合起来,热爱专业,增强职业生涯成功的自信心。

教学要求:认知:了解所学专业及其对应职业群和相关行业,了解职业资格与职业生涯发展的关系,了解不同职业对从业者的个性要求和自己的个性特点。

理解职业对从业者的素质要求,理解“兴趣能培养、性格能调适、能力能提高”对职业生涯发展的重要意义。

情感态度观念:树立行行出状元、中职生能成才的信念,形成正确的职业价值取向。

运用:分析所学专业应达到的职业资格标准,分析本人发展条件,了解本专业的社会需要;体验个性调适和自我控制的过程;挖掘自己与职业要求相符的长处,找到存在的差距。

教学内容:1.发展要从所学专业起步(1)专业和专业对应的职业群。

(2)职业对从业者的素质要求。

(3)职业资格与职业生涯发展。

(4)树立正确的成才观。

2.发展要立足本人实际(1)兴趣分析与培养。

(2)性格分析与调适。

(3)能力分析与提高。

(4)就业价值取向分析与调整。

(5)个人学习状况和行为习惯分析与改善。

3.发展要善于把握机遇(1)家庭状况变化分析。

(2)行业发展动向分析。

(3)区域经济发展动向分析。

(三)职业生涯发展目标与措施。

教学目标:指导学生掌握确定职业生涯发展目标、构建发展台阶和制定发展措施的要领,发挥职业生涯规划激励学生勤奋学习、敬业乐群、积极进取的作用。

教学要求:认知:了解职业生涯发展目标构成。

理解发展目标与发展条件的关系,理解近期目标和发展措施的重要性。

情感态度观念:形成制定职业生涯规划必须实事求是的观念,确立“适合自己的发展目标是最好的目标”的发展理念,形成脚踏实地实现发展目标的态度。

运用:根据本人实际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确立职业生涯发展目标、构建发展台阶、制定发展措施。

教学内容:1.确定发展目标(1)职业生涯发展目标的构成。

(2)职业生涯发展目标必须符合发展条件。

(3)职业生涯发展目标的选择。

2.构建发展阶梯(1)阶段目标的特点和设计思路。

(2)近期目标的重要性和制定要领。

(3)围绕近期目标补充发展条件。

3.制定发展措施(1)制定发展措施的重要性。

(2)措施制定三要素(任务、标准、时间)。

(3)实现近期目标的具体计划。

(四)职业生涯发展与就业、创业。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了解就业形势和创业的意义,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择业观、创业观,初步掌握求职基本方法,了解创业的基本方法和主要途径,做好就业、创业的准备。

教学要求:认知:了解就业形势和有关创业的政策,理解角色转换的重要性;理解适应社会、融入社会的能力及其与职业生涯发展的关系;理解就业、创业与职业生涯发展的关系。

情感态度观念:初步形成创业意识,形成关注适应社会、融入社会能力的态度,确立正确的就业观、择业观、创业观。

运用:修改、完善发展目标和发展台阶,针对自己与“职业人”和创业者素质的差距,制订提高措施,践行适应社会、融入社会的行为,尝试求职的基本方法,编制模拟创业计划书。

教学内容:1.正确认识就业(1)职业生涯发展与就业观。

(2)就业形势与择业观。

2.做好就业准备(1)做好由“学校人”到“职业人”的角色转换。

(2)做好适应社会、融入社会的准备。

(3)掌握求职的基本方法。

3.创业是就业的重要形式(1)创业的重要意义。

(2)创业者应有的素质和能力。

(3)中职生创业的优势。

(4)在校期间的创业准备。

(五)职业生涯规划管理、调整与评价。

教学目标:使学生理解职业生涯规划管理和调整对实现职业理想的重要性,明确在校学习与终身学习、职业生涯发展的关系,引导学生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和自身条件变化,对职业生涯规划进行科学管理与适时调整。

教学要求:认知:了解经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对职业演变的影响。

理解职业生涯规划管理、调整、评价的必要性,理解终身学习与职业生涯发展的关系。

情感态度观念:形成科学管理、适时调整职业生涯规划的观念,培养成功者的心态,确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养成珍惜时间的习惯,努力追求职业理想的实现。

运用:掌握管理、调整职业生涯规划的方式方法,认真践行发展措施,学会科学评价职业生涯发展。

教学内容:1.管理规划,夯实终身发展的基础(1)认真执行职业生涯规划的各项措施。

(2)定期检查职业规划执行实效。

(3)珍惜在校生活,奠定终身学习基础。

2.调整规划,适应发展条件变化(1)调整职业生涯规划的必要性。

(2)调整职业生涯规划的时机。

(3)调整职业生涯规划的方法。

3.科学评价职业生涯发展(1)评价职业生涯成功的不同价值取向。

(2)评价职业生涯发展的要素。

(3)评价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

二、职业道德与法律职业道德与法律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德育课程。

本课程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

其任务是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引导学生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增强社会主义法治意识。

帮助学生了解文明礼仪的基本要求、职业道德的作用和基本规范,陶冶道德情操,增强职业道德意识,养成职业道德行为习惯;指导学生掌握与日常生活和职业活动密切相关的法律常识,树立法治观念,增强法律意识,成为懂法、守法、用法的公民。

(一)习礼仪,讲文明。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个人礼仪、交往礼仪、职业礼仪的基本要求,理解礼仪蕴含的道德意义,提高礼仪素养,养成文明礼仪习惯。

教学要求:认知:了解礼仪的基本要求,理解礼仪的意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