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高中政治必修三文化生活全套教案(表格版)
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三《文化生活》1.1体味文化教学设计
在导入新课的基础上,教师将结合课本内容,系统讲授以下知识点:
1.文化的内涵与外延:介绍文化的定义、基本特征和功能,使学生了解文化对个人和社会的重要意义。
2.文化的多样性:讲解不同地域、民族、国家的文化特点,强调尊重文化多样性,培养学生的全球意识。
3.体味文化的方法:指导学生如何从生活中感受文化、认识文化,提高对文化现象的敏感度和洞察力。
4.引导学生关注社会问题,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积极参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在本章节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他们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同时,教师还需关注教学评价,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质量。
二、学情分析
高中阶段的学生在认知、情感和价值观等方面已具备一定的基础,但在文化领域的理解和认知仍有待提高。他们对文化现象充满好奇,但往往缺乏深入思考和理性分析。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学生对文化的理解较为表面,需要通过生动、具体的案例,帮助他们深入理解文化的内涵和特点;
2.学生在分析文化现象时,容易受到个人情感和价值观的影响,教师应引导他们客观、全面地看待问题,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讲授过程中,教师运用生动的案例、形象的语言,结合多媒体教学手段,使抽象的知识变得具体、易懂。
(三)学生小组讨论
在讲授新知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个与文化相关的话题,如“流行文化对青少年成长的影响”、“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等。要求学生在讨论中积极发表自己的观点,倾听他人的意见,形成共识。
5.结合所学知识,对家中或社区中的某一文化现象进行调查,分析其发展趋势及其对个人、家庭、社区的影响。
高中政治 文化生活全套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3
集体备课部分 课题 第一课文化与社会 一、体味文化 (一)知识目标:识记文化的内涵;理解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 要标志。 (二)能力目标: 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全面的、辩证的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培养学生重视自身文化素质的意识。2、理 解文化的地位和作用,为增强综合国力贡献力量的意识。 文化的涵义 文化的涵义 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学习成果。 教学中通过展示文化素材和实例,让学生感悟文化的涵义,以及文化的力量。 前面我们接触过经济生活和政治生活两个模块, 这学期我们要开设一门全新的课 程——文化生活。如果说经济生活的主题是物质财富的创造,政治生活的主题是 根本利益的保障,那么文化生活的主题就是精神家园的耕耘。 提到“文化”一词,我们都很熟悉,但是它的真正内涵,我们却不一定懂得。本 课就此提出问题:究竟什么是“文化”?就是我们这节课要解决的问题。 一、文化“万花筒”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 4 页材料,并思考所提问题 学生活动:积极思 考并讨论问题 教师点评:这些图片材料表现了人类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但这只是文化的一部 分内容――艺术。文化的内容和存在形式是多种多样的,请大家阅读教材 5―6 页内容。 1、文化现象无时不在 回顾人类社会发展历程,从原始部落的“图腾崇拜”到现代社会的“信息高速公 路” ,文化现象无时不在。 2、文化现象无处不在 环顾我们身边的生活,有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社区文化,还有转瞬间已不再新 奇的网络文化等,文化现象无处不在。 3、文化现象丰富多彩 不同的区域,有不同的自然环境,也有不同的文化环境。无论身处繁华的都市、 新兴的乡镇,还是偏居边远、古朴的村落,人人都有自己的文化生活。这些文化 生活无不呈现出各自特有的色彩。 二、文化是什么 1、文化的涵义 我们这里的“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其 中,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 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 个人补充部分
高中政治必修三《文化生活》教案:第04课 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
高中政治必修三《文化生活》教案:第04课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第四课 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 4.1 传统文化的继承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理解传统文化的继承性;分析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和鲜明的民族性,解析中华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阐述继承传统文化,发货传统文化积极作用的正确态度。
2、能力目标:探究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的能力;分辨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与糟粕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领悟我国传统文化的价值,激发学生热爱、学习、继承传统文化的热情,树立正确看待传统文化的态度;树立正确认识传统文化价值的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传统文化的继承性;2、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教学难点】传统文化的双重性作用三、教学设计【知识体系】【知识要点】1、传统文化的含义:传统文化是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并保留在现实生活中的、具有相对稳定性的文化。
2、传统文化的表现:传统习俗:传统文化的基本形式之一传统建筑: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传统文艺: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思想:中华文化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3、传统文化的特点:(1)继承性(2)相对稳定性:传统文化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基本特征,而具体内容因时而变。
(3)鲜明民族性:传统文化作为特定历史发展的产物,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4、传统文化的作用:5、如何对待传统文化:在批判中继承四、本课使用的资源1、三大国粹:京剧、中国书画、中医材料一:京剧,清朝光绪年间形成于北京。
其前身为徽剧,通称皮簧戏,同治、光绪两朝,最为盛行。
同治、光绪年间皮簧班中陆续出现了一批著名演员,他们善于吸取其他地方戏的各种优点,并在艺术形式方面敢于革新尝试,迅速促进了皮簧戏的发展,终于形成一个崭新的剧种——京剧。
近百年来,这个剧种遍及全国,已成为中国影响最大,最具有代表性的一个剧种。
材料二:中国画简称“国画”,是中华民族创造的具有悠久历史与鲜明民族特色的绘画。
高中政治必修三《文化生活》教案:第05课 文化创新
高中政治必修三《文化生活》教案:第05课文化创新第五课文化创新 5.1 文化创新的源泉和作用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识记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理解文化继承与文化发展的关系。
教育在文化传承中的重要作用;联系具体事例,说明应如何正确继承和发展传统文化;结合自身体会,谈谈教育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
2、能力目标:结合分析文化继承与文化发展的关系,提高归纳与分析问题的能力;利用教材提供的情景和问题,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本课内容,使学生认识文化发展的历史过程,正确把握文化传承中继承和发展的辩证关系,从而作出正确的文化选择,做自觉的文化传承者和享用者。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2、影响文化发展的因素【教学难点】1、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2、教育在文化发展中的作用Array三、教学设计【知识体系】【知识要点】一、文化创新与社会实践的关系:1、社会实践要求进行文化创新:(1)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实践:作为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社会性活动。
离开社会实践,文化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人们就不能作出任何有价值的文化创造。
(2)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①社会实践中不断出现新情况,提出新问题,需要文化不断创新,以适应新情况,回答新问题;②社会实践的发展,为文化创新提供了更为丰富的资源,准备了更加充足的条件。
2、文化创新反作用于社会实践:(1)文化创新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文化源于社会实践,又引导、制约着社会实践的发展。
①进行文化创造、实现文化创新是适应社会实践的需要,为社会实践服务的。
②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也是检验文化创新的根本标准。
(2)文化创新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失去了创新能力的文化是没有发展前途的。
文化创新,是一个民族的文化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证。
二、文化创新的原因:1、必要性:(1)文化创新是社会实践发展的必然要求(2)文化创新是文化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2、重要性(作用/意义):(1)文化创新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2)文化创新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三、文化创新的措施:1、繁荣文化的必由之路: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推动文化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传播手段创新,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不断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2、主体: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也是文化创造的主体要求:①自觉地投身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②向人民群众学习,走同人民群众实践相结合的道路(关注、理解、学习)。
高中政治必修3《走进文化生活》教案
高中政治必修3《走进文化生活》教案高中政治必修3《走进文化生活》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识记:(1)什么是大众文化(2)什么是落后文化(3)什么是腐朽文化◇理解:(1)大众文化的内涵(2)发展大众文化的举措(3)在我们社会主义国家,存在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的原因(4)社会主义文化的导向作用(5)流行文化作品和经典文化作品的价值(6)在我国现代化进程中,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避免文化发展的误区◇分析(1)联系实际,分析文化生活的多样性(2)通过事例,正确看待文化生活(3)结合现实比较、鉴别一些文化现象(4)通过事实分析落后、腐朽文化的表现及危害2、能力目标(1)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2)对现实问题的判断、比较、鉴别、概括的能力(3)树立全面看问题的观点3、情感、态度、值观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全面了解文化生产和文化消费的多样性及文化生活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从而正确地选择健康有益的文化生活,发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和精神,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二、【课程标准】:4.12辨析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的表现,把握大众文化的丰富内涵,认识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三、【整体感知】:通过本课的学习,同学们将了解现代文化产业和大众传媒的发展,使文化生活更加色彩斑斓;如何看待多样化的精神需求和文化消费;面对纷繁复杂的文化现象,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把握大众文化的丰富内涵;选择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认识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四、【相关知识】:(1)回顾现代文化传播的主要方式及特点。
(2)回顾现代信息技术对文化传承的影响。
(3)回顾文化多样性的价值、多元文化存在的意义。
(4)回顾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5)回顾国家职能的相关知识。
(6)回顾经济生活中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五、【方法点津】:(1)列举生活中的事例,分析文化生活的复杂性、多样化。
(2)结合本地文化生活的具体事例,全面看待文化中的“喜’’与“忧”。
高中政治 《文化生活》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3
高二思想政治(必修3)文化生活教案05/06学年度第一学期第一单元文化与生活第一课文化与社会第一框体味文化课程标准1.1观察不同区域、不同人群和不同阶层的文化生活,体察广大人民的文化需求,知道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教学目标:1、结合学生参加文化活动的体验,使学生认识文化是指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掌握文化人文性、实践性、物质性的特征;2、通过活动及讨论,让学生理解“文化”一词的多义性,从而更准确地把握本书所指“文化”的内涵;3、培养同学们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和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认识到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从而领悟到当前抓精神文明建设的必要性。
教学重点:理解文化的涵义和特征;教学难点:1、文化的不同含义;2、文化力量对世界的影响。
教学方法:情境创设导引法、对比法、谈话讨论法、探究学习法;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1、初步了解本书的结构脉络:观察目录,让学生找出教材四个单元的联系,想想每单元都回答什么问题?(1)什么是文化?(2)文化怎么样传承和创新?(3)中华文化是什么?(4)怎么样发展中国当代的先进文化?2、观察本单元的结构图表,点出本单元的知识脉络,然后用2008年奥运会的口号和“科技奥运、绿色奥运、人文奥运”的理念导入新课。
二、学习新课:1、引导同学们观察P4~5的组图,回答讨论相关问题,重点理解芯片为我们创造的新的文化景观是什么?(网络文化)它有什么特点?(交流共享)2、探究学习:探究1:人们通常认为,掌握了科学知识的人,“有文化”或“文化水平高”。
在企业和学校,人们在工作和学习之余,参加演讲会、歌咏比赛、读书俱乐部等活动,欣赏音乐、戏剧等文艺节目,我们通常称之为“业余文化生活丰富多彩”。
(1)有人认为文化就是知识,也有人认为文化就是艺术。
你是否赞同这两种看法?为什么?(2)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吗?提示:(1)不赞同。
高中政治必修三《文化生活》教案:第06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
高中政治必修三《文化生活》教案:第06课我们的中华文化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 6.1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知道古老的中华文化走过的辉煌历程和近代衰微的过程,识记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主要见证是文字和史书典籍;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再创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2、能力目标:提炼、解读信息的能力。
本课信息量比较大,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提炼有效信息、解读信息的能力。
综合分析的能力。
教学过程中注重提高学生整合不同学科之间知识的综合能力。
对文化的理解离不开历史和地理知识,教师要引导学生以“文化”为主线,整合不同学科知识,帮助学生加深对中华文化的理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增强对中华文化和社会主义祖国的热爱之情;增强对中华文化和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自信心;坚信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一定能创造出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教学重点】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历程和见证【教学难点】怎样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三、教学设计【知识体系】【知识要点】一、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1、古代辉煌:殷周(早期)──春秋战国(初步形成)──秦朝(促进)──汉朝(进一步发展)──隋唐(全盛)──宋元明(延续)──清(面临冲击)2、近代衰微:随着中国封建统治的日渐衰落和西方近代工业文明的巨大大冲,中华文化也经历衰微的过程。
以英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用洋枪大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与清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疯狂掠夺中国的资源,从此掀开了中华民族最为屈辱的一段历史。
3、当代复兴: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马克思主义指引下,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二、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1、见证之一:汉字(1)作用: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记载了文化发展的历史轨迹和丰富成果。
汉字为书写中华文明,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2)意义: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
2、见证之二:史书典籍(1)意义:是中华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2)特点:规模之大,存留之丰,为世界所仅有【补充】P66对待中华文化的态度: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取其糟粕,使中华文化的发展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既保持民族性,又体现时代性。
思想政治人教版高中必修3 文化生活(2017年修订)文化生活全套学案
高二政治组 1--1 体味文化第1课时【学习要求】了解文化的概念理解文化的内涵(重点)分析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难点)【自学过程】自主探究基础知识(抓关键词)小组合作探究一、文化万花筒1、文化现象无时不在2、文化现象无处不在3、文化现象丰富多彩1、请列举不同时期、不同地区的文化现象与大家分享。
2、参照P6的内容,选择你熟悉的区域谈谈它们留给你的文化记忆。
3、不同的自然环境也会产生不同的文化环境,你能举例吗?二、文化是什么1、文化是一种精神现象2、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3、文化又是人们的一种素养(1)文化素养的形成(2)文化素养的表现--物质载体4、正确理解文化的内涵(1)广义的“文化”(2)狭义的“文化”(3)我们所讲的“文化”4、请阅读P6—7,了解什么是文化,它有哪些特点?三、文化的力量1、文化的形式是多样的2、文化是一种社会精神力量(1)文化对个人成长的影响(2)文化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5、结合教材P4的图片,你还能给大家列举一些你所知道的文化形式(现象)吗?6、选择你最爱的一本好书或是一个其他的文化现象,谈谈它对你的影响。
7、根据历史知识,说说不同的文化对社会产生的不同影响。
【知识测评】一、最佳选择题:1.下列活动属于文化现象的有①工人、农民从事生产活动②参加学校运动会③参加演讲会、辩论会④购买蔬菜水果⑤参加文学社、书画协会、读书俱乐部⑥合唱团、舞蹈队、装表演队⑦浏览网站,领略世界各地风土人情⑧某国议员竞选( )A.①③⑤⑦ B.②④⑥⑧ C.②③⑤⑥⑦ D.①②④⑦⑧2.下列属于文化现象的是①西双版纳的植物王国②张家寨、九寨沟的自然风光③敦煌莫高窟的飞天壁画④大汶口文化遗址⑤宗教活动、宗教教义和宗教建筑⑥克隆技术⑦伦理道德观念⑧生产资料所有制和分配制度⑨乡镇企业⑩军队、警察、法庭、监狱等国家统治机器( )A.①②③④⑤ B.⑥⑦⑧⑨⑩ C.③④⑤⑥⑦ D.③⑤⑦⑨⑩3.2001年9月中共中央印发了《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2004年2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党的十六大报告强调,按照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要求,大力发展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三《文化生活》8
-采取多元化评价方式,包括课堂表现、小组讨论、课后作业等,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态度、思考、实践等方面的表现,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勇于表达。
4.教学策略:
-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和特点,采用分层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有趣、富有挑战性的教学情境,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结合现实生活,组织学生开展文化实践活动,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和文化素养。
2.教学过程: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具有代表性的文化现象图片,引发学生对文化多样性的思考,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新课内容呈现:结合教材内容,详细讲解文化多样性的表现、内涵及其意义,引导学生理解并尊重不同文化。
3.结合现实生活,组织学生开展文化实践活动,提高他们的文化参与意识和实践能力。
4.通过课堂讲授、课外阅读、网络查询等途径,帮助学生拓宽知识视野,提高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他们的文化自信。
2.培养学生尊重、包容、理解不同文化,树立平等、开放、包容的文化观念。
二、学情分析
高中阶段的学生在认知、情感、价值观等方面已具备一定的基础,他们对文化现象具有一定的观察力和思考能力。在学习本章节《色彩斑斓的文化生活》前,学生对文化的认识多停留在表面,对文化多样性的理解和接纳程度有限。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关注以下几点:
1.学生在政治学科学习中对文化知识的掌握程度,了解他们对文化概念、文化多样性等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
4.文化交流与互鉴:正确对待不同文化,尊重差异,学习借鉴优秀文化,促进本民族文化的发展。
高中政治必修三《文化与生活》教案设计
高中政治必修三《文化与生活》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o学生能够理解文化的基本概念及其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
o学生能够掌握文化多样性的表现形式及其对全球化的影响。
o学生能够分析文化对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的影响。
2.能力目标:o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通过案例分析理解文化现象背后的深层原因。
o提高学生团队合作能力,通过小组讨论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o增强学生的信息筛选与整合能力,能从多种渠道搜集文化相关资料并进行分析。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o培养学生尊重文化多样性,树立文化包容意识。
o激发学生对本土文化的自豪感,同时欣赏和理解其他文化。
o引导学生认识到文化在个人发展和社会进步中的重要性,形成积极的文化观。
二、教学内容-重点:文化的定义、文化的多样性及其价值、文化对个人与社会发展的影响。
-难点:全球化背景下文化冲突与融合的分析,文化对个人价值观形成的作用机制。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用于介绍文化的基本概念和理论知识。
-讨论法:分组讨论文化多样性的案例,促进思维碰撞。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文化现象,深化对文化作用的理解。
-多媒体教学法:利用视频、图片等多媒体资源,直观展示文化多样性。
-网络探究法:引导学生利用网络资源,自主探究特定文化主题。
四、教学资源-教材:《高中政治必修三》-教具:多媒体投影仪、电脑、音响设备-多媒体资源:文化多样性相关视频、图片、课件-实验器材:无(本课为理论教学)-网络资源:在线教育平台、文化类网站、相关论坛五、教学过程六、课堂管理-小组讨论:每组分配明确任务,设定时间限制,确保讨论高效有序。
-课堂纪律:制定课堂规则,如举手发言、尊重他人意见等,维持良好学习氛围。
-激励机制:对积极参与讨论、作业完成质量高的学生给予表扬或小奖励,激发学习动力。
七、评价与反馈-课堂小测验:通过在线平台即时检测学习效果,及时反馈。
-课后作业:布置文化现象分析报告,要求学生结合实例深入分析,提交电子版作业便于批改和反馈。
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三《文化生活》6.2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教学设计
2.针对课堂讨论的中华传统节日、民间艺术等主题,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设计一份文化宣传海报。要求:海报内容丰富、形式美观,能够充分展示中华文化的特色和魅力。
5.学生对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较为熟悉,教师可充分利用这一优势,引导学生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学习、传播中华文化,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学情特点,因材施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其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和创新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知识与技能方面: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涉及多个领域,如哲学、历史、艺术等,如何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500字)
1.教师通过展示一组图片,包括长城、故宫、兵马俑等具有代表性的中华文化符号,引发学生对中华文化的关注和兴趣。
2.提问:“同学们,你们对中华文化有什么了解?这些图片中的符号代表了什么?”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3.教师简要介绍本节课的主题:“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并阐述学习中华文化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3.掌握中华文化的发展脉络,了解中华文化的辉煌成就,激发学生热爱中华文化的情感。
4.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审美鉴赏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采用案例分析、讨论、小组合作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特点和价值观。
2.通过对比分析,使学生了解中华文化与其他文化的差异,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 年 月 日A4打印 / 可编辑高中新课程政治必修三《文化生活》知识要点高中新课程政治必修三《文化生活》知识要点第一单元文化与生活第一课文化与社会1.文化是指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其中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文化仅指文学艺术和科学知识,或指人们受教育的程度。
“文化生活”中的“文化”,是同经济、政治相区别、相对应的,其实质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2.文化的特点(1)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2)每个人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特别是通过参与文化活动、接受文化知识教育而逐步培养出来的(3)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3.文化的形式(1)精神产品—————思想、理想、信念、信仰、道德、教育、科学、文学、艺术等(2)精神活动—————人们进行文化生产、传播、学习、积累的过程4.文化的力量(1)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2)一个民族、国家,只有物质和精神都富有,才能自尊、自信、自强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5.文化与经济、政治(1)相互影响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又反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1.文化有古今和地域之别,又有先进与落后、腐朽之分。
不同的文化,对政治、经济的影响不同,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也不同。
不同民族的文化,影响不同民族和国家各具特色的发展道路。
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
(2)相互交融①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在经济发展中,科学技术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发展教育事业、培养各种高素质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对推动经济建设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图书出版等文化产业快速发展,文化消费更加丰富,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②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人们为了参与政治生活,需要更高的文化素养;霸权主义国家,借助文化渗透的方式,推行强权政治2.经济发展是文化发展的基础,并不意味着文化的发展始终与经济的发展完全同步。
不能简单地认为文化是经济、政治的派生物和附属品。
文化有其自身的传承性、相对独立性6.文化与综合国力(1)文化对综合国力的影响(文化在综合国力中的地位)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文化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2)我国的对策把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为经济建设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不竭的精神动力和强大的智力支持第二课文化对人的影响7.文化对人的影响①特定的文化环境(1)来源②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①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2)表现②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1.潜移默化一般不是有形的、强制的。
但人们也不都是消极被动、无目的地接受,人们接受健康向上的文化影响,往往是自觉学习、主动接受文化熏陶的过程(3)特点②深远持久对交往方式、思维方式、生活方式的影响都是深远持久的,如“乡音难改”;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一经形成,就具有确定的方向性,对人的综合素质和终身发展产生深远持久的影响①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4)文化塑造人生②增强人的精神力量③为人的健康成长提供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
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在长期的生活和学习过程中形成的,是各种文化因素交互影响的结果。
综合探究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文化是综合国力竞争中维护国家利益和安全的重要精神武器。
冷战结束后,国外敌对势力把中国当作意识形态的主要对手,加紧对我国进行文化渗透,以实现西化、分化我国的政治图谋,因此,维护我国的文化安全更加重要。
第二单元文化传承与创新第三课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1.文化多样性:不同民族和国家文化的内容和形式各具特色(1)主要表现①民族节日,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
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也是民族情感的集中②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
它们不仅对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具有独特作用,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2)作用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是文化创新的重要基础,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对人类社会来说,就像生物多样性对于维持生态平衡那样必不可少2.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民族文化与世界文化的关系)(1)世界文化是由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文化共同构成的,文化是世界性与民族性的统一(2)文化是民族的,各民族间经济、政治、历史、地理等多种因素的不同,决定了各民族文化之间存在差异,都有自己的文化个性和特征;文化又是世界的,各民族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各民族的社会实践有其共性,有普遍的规律,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的不同民族文化也有共性和普遍规律。
3.对待文化多样性的正确态度: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4.尊重文化多样性(1)意义①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
民族文化起着维系社会生活、维持社会稳定的重要作用,是本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根基。
尊重文化多样性,首先要尊重自己民族的文化,培育好、发展好本民族文化②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
一个民族的文化成就,不仅属于这个民族,而且属于整个世界,共同推动了人类文明的发展和繁荣(2)要求必须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
在文化交流中,要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睦相处,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5.文化传播:人们通过一定的方式传递知识、信息、观念、情感和信仰,以及与此相关的所有社会交往活动★文化交流的过程,就是文化传播的过程。
商业贸易、人口迁徙、教育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
小到亲朋聚会、外出旅游,大到经济、政治、文化活动,都可以成为文化传播的途径。
文化传播,就在我们的生活中2.大众传媒(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能够最大程度地超越时空的局限,汇集来自世界各地的信息,日益显示出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已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第四课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6.传统文化:是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并保留在现实生活中的、具有相对稳定性的文化①历史继承性(传统文化历史中形成,保留在现实生活中。
表现在传统习俗的继承、传统建筑的继承、传统文艺的继承、传统思想的继承) ②相对稳定性(传统文化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基本特征,同时,它的具体内涵又又能够因时而变 )③鲜明的民族性(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过程中创造的,具有鲜明的民 族特色、民族风格、民族气派,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1.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经济、政治的变化,传统文化如果能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 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就能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积极作用。
② 如果一成不变,传统文化也会起阻碍社会进步、妨害人的发展的消极作用7.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对于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对于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东西,必须“移风易俗”,自觉地加以改造或剔除8.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1)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
继承与发展,是同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2)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9. (1)根本因素: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决定着文化的发展方向,有力地促进文影 化的进步(体现了“经济决定文化”)响文 ①科学技术的进步 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使收集、选择、传递、储存文化 化资源的手段和方式发生了根本变特点作 用革,极大地促进了发文化传播、继承与发展展(2)重要因素②思想运动催生社会变革,促进文化自身的发展的③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具有选择、传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
随着教育方式的不断变革,素教育在人类文化的传承中将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第五课文化创新10.文化创新文化在交流的过程中传播,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都包含着文化创新的意义。
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文化创新(1)源泉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
人类在改造自然和社会的实践中,创造出自己特有的文化。
离开社会实践,就不能进行有价值的文化创造(2)动力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①社会实践中不断出现新情况,提出新问题,需要文化不断创新,以适应新情况,回答新问题②社会实践的发展,为文化创新提供了更为丰富的资源,准备了更加充足的条件(3)作用创新是文化富有生机与活力的重要保证①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文化源于社会实践,又引导、制约着社会实践的发展。
文化创新是适应社会实践的需要,为社会实践服务。
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也是检验文化创新的根本标准②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
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创新,传统文化才能焕发生机、历久弥新,民族文化才能充满活力、日益丰富。
文化创新是一个民族的文化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证(4)主体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也是文化创造(创新)的主体(5)途径①立足于社会实践,关注人民群众利益,向人民群众学习,锐意创新②“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改造传统文化,“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创造新文化、发展先进文化③不同民族文化之间交流、借鉴、与融合,博采众长,充分吸收外国文化的有益,成果,以我为主,为我所用④把握好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克服“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保证文化创新沿着正确的方向、采用正确的方法进行第三单元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汉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
汉字与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1.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表现(1)独树一帜,独领风骚(独特性)(2)一方水土,一方文化(区域性)(3)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民族性)2.中华各民族文化和中华文化的关系(1)中华民族是多民族的共同体,中华文化呈现着各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2)各民族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色,都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瑰宝(3)各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熔铸了灿烂的中华文化(4)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强烈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中华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它所特有的包容性3.中华文化的包容性(1)含义: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