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构形中的“天人合一”思想
汉字结构与传统汉民族思维方式
汉字结构与传统汉民族思维方式作者:母丹丹来源:《名作欣赏·学术版》 2018年第8期摘要:汉字作为世界上唯一在使用的自源文字,其产生和发展深深地受到了汉民族的思维方式的影响。
汉字的结构特征体现出了直观性思维、整体性思维、“天人合一”思维以及意象性思维。
它承载着汉民族的思维方式和文化特征,是传统思维的综合产物。
关键词:汉字结构直观性思维整体性思维“天人合一”思维意象性思维汉字是目前世界上使用人口最多的文字,是当今世界上唯一在使用的自源性文字,也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文字。
与汉字关系最为密切的莫过于汉语。
汉字不仅是汉语的书写符号系统,更是承载着民族文化的代表。
一、汉字与汉民族远古人类已具备了相应的思维基础和发音器官,且经过漫长的发展,他们可以发出简单而有意义的音节。
追溯汉民族漫长的发展史,我们可了解汉字与汉语的发展状况。
学界一致认为,汉民族起源于华夏民族。
何为华夏?范文澜说:“文化高的地区即周礼地区称之为夏,文化高的人或族称之为华,华夏合起来称为中国。
将文化低即不遵守的人或民族称之为蛮夷戎狄。
”随着华夏民族的不断壮大,汉语与汉字也不断发展与传播。
据知,黄帝时代已有仓颉作书,民族共同语的出现与使用促进了汉民族历史的发展进程。
同样,汉民族的历史发展也巩固了汉语与汉字地位。
且不说汉语与汉字的长盛不衰使它们能够高高地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就连几千年间朝代的数次政权变革,也没有迫使新兴的政府完全废除汉字与汉语,是所谓“亡国而未亡种”也。
汉民族的思维方式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汉字的方方面面,如为何汉字起源之初被制定成了表意文字而不是表音文字。
反过来说,几千年经久不衰的汉字必然长期影响着汉民族的思维方式,如汉字作为表意文字,使得人们更习惯于以形求义等等。
二、汉字与传统思维(一)汉字与直观思维所谓直观性思维,就是人们不需要经过逐层分析,而能够迅速地对问题做出合理的猜测或设想。
汉字是当今世界上唯一在使用的自源性文字,也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文字。
浅析汉字构形的文化意蕴
浅析汉字构形的文化意蕴韩莹莹【摘要】汉字构形体现了上古社会的文化形态,承载了汉民族传统的思维方式,蕴涵了浓郁的文化意味。
%Chinese character is a live specimen and fossil of the Han nationality's traditional cul- ture and way of thinking. The structure of Chinese character has a profound cultural connotation.【期刊名称】《唐山学院学报》【年(卷),期】2012(025)005【总页数】3页(P90-92)【关键词】汉字;构形;文化【作者】韩莹莹【作者单位】唐山学院文法系,河北唐山063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122汉字从甲骨文、金文开始,在3000多年的历史进程中,一直保持了表意体系的基本特点。
在世界文字体系中,汉字以其构形所蕴涵的浓郁的文化意味而独树一帜。
这种浓郁的文化意味首先表现在汉字构形所描绘的上古社会各个方面的文化风景上,其次表现在汉字构形所体现的汉民族传统思维方式上。
可以说,汉字是汉民族传统文化的活标本、活化石。
一、汉字构形体现了上古社会的文化形态“文化形态”是指文化在一定条件下的表现形式。
汉字的构形体现了上古社会的文化形态。
(一)农耕文化的象形例如,早期甲骨文的“田”字和“井”字构形,反映出我国古代社会“井田”制度的影子。
早期的甲骨文“田”字构形大多比较复杂,或被写作一个方块里面一个“井”字形,或被写成今天的“田”这个样子。
甲骨文的“井”字和现在的“井”字大致相同,好像一口水井井口四周交叉的井栏,中间空出为井口。
两者都是象形字。
据《孟子·腾文公上》:“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
”这就是古代盛行的“井田”制度。
具体是将一里(《谷梁传·宣公十五年》:“古者三百步为里,名曰井田”……“井田者,九百亩,公田居一。
汉字的艺术价值
汉字的艺术价值汉字是一个服务于汉语表达的书面符号系统。
从某种程度上说。
汉字是中国社会的多姿多彩的投影,汉字可以反映汉族人民从心理、礼俗到生活习惯的许多情况,提供了解中国社会和文化发展的许多线索,以至于有不少专门研究汉字的学者认为:“解释一个汉字常常就是作一部中国文化史。
”所以汉字在一定程度上直接、间接地表现了古代中国人的思想特点和思维方式。
中国古代哲学的精义之一,是“天人合一”。
对于这个命题。
可以有许许多多的诠释。
我们取其本义而言,“天”就是大自然,“人”就是人类自身。
在大自然与人类之间,存在许多共同之处。
乃至可以合而为一。
这就是“天人合一”的朴素含义,是先民们对于人类和大自然关系的质朴的理解。
汉字在其产生的初始形态上反映着中国人对自然美法则的认识及其非凡的表现力。
我们的先人在造字的时候是“按美的规律建造”的,或“因物构思”,或“博采众美”,造出丰富多姿。
生动优美的形象。
汉字的形象是宇宙万物与人的生理、心理同形的,是“天人合一”的生活形象。
人们从这些形象中,观照到自己的力量、智慧、才能,看到了“人的本质力量”而引起精神愉悦。
“形美”是汉字重要的审美特质。
汉字独特的美学价值植根于汉字与生俱来的象形性。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所谓“书画同源”之说,汉字直接脱胎于图画。
“近取诸身,远取诸物”是早期汉字的构形原则。
多数象形、指示、会意字都有是由原始的文字画演变而来。
甲骨文、金文中的大量的象形字,就是画出一个物体,叫人一看就知道这是什么。
在早期汉字里,“天”字就是用一个正面站立的人像,并突出了他的大脑袋。
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解释道:“天,颠也。
”天就是人头顶上方的无垠的空间。
天的意象,是通过人的形象来体现的。
另一方面。
我们也不难看出:在古人眼里,天是具有人的性格的。
因此,在中国上古时期,山川林木、江河湖海、风雨雷电,举凡自然界中的重要物类,都被先民们赋以人格、尊为神祗而加以崇拜、祭祀。
因此,可以说汉字结构的基本特征就是以象形字是全部汉字的基础,“象形”统摄着六书。
汉字构形中的“天人合一”思想
汉字构形中的“天人合一”思想“天人合一”是汉字构形中的终极哲学意蕴。
古人创造汉字,以天地之象为基础,也是因古人认识到自身与天地的关系。
在古人的认识里,人在天地之间,是天地万物孕育的万灵之长,来于天地,生于天地,大自然是一个天地,人自身也应是一个天地。
而天地万物之性与人性是一致的,尽人之性则可以尽物之性。
这在《中庸》中就有描述,“唯天下之至诚,为其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能尽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
”汉字的创造过程即是古人用汉字描绘天地万事万物的过程。
这便有个巧妙的逻辑:天地精华孕育了万物之灵的人类,人类在经历漫长的进化后,用自身逐渐开化的灵智,根据自己的理解用符号将天地万事万物重新描绘与诠释。
天地万物与汉字的关系是被表现和表现的关系,在这两者之间夹着一个重要的联系——人。
古人不单是创造了汉字“象”天地之形,更赋予汉字兼具天地至理及天地之气的神韵。
一、汉字“六书”构形中的“天人合一”汉字是古人从天地间获得感悟,抽取天地大自然之中的形、质、意、理创造出来的。
然后在象形文字的基础上发明了指事、会意、形声等方法,创造出了更多的汉字。
所以汉字的构造本于自然,体现自然规律。
汉字在形体构造所代表的意义上体现“天人合一”的理论。
如,“一”,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一,唯初太始,道立于一,造分天地,化成万物。
”许慎认为,“一”是天地未分之前的混沌状态,即“太始”,或谓“太一”,简单的“一”,是万物的起源,天地的本源,证明汉字最基本的意蕴就是天人合一。
如:“三”字,在《说文解字》:“三,天地人之道也。
”许慎认为,“三”是天道、地道、人道的结合。
老子在《道德经》中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这里认为“三”成为衍生万物最相近的事物,由此体现“三”字与天地的密切关系。
又如:“王”字,《说文解字》中说:“王,天下所归往也。
”“王”字的三横画表示“天”、“地”、“人”,一竖则表示贯通“天”,“地”,“人”。
2024届山西省临汾市高考考前适应性训练考试(一)语文试题及答案
临汾市2024年高考考前适应性训练考试(一)语文注意事项:1.本试题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2.全部答案在答题卡上完成,答在本试题上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和合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核心,它既有民族性,又有时代性。
从古代“天人合一”“和而不同”的思想观念,到如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中国式现代化”理念的提出,体现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独特魅力。
汉字具有独特的审美特质和文化内涵,它的构形美和形音义的结合美分别体现了和合文化中的“天人合一”与“和”思想。
汉字构形原则体现了“天人合一”思想。
汉字构形方式以“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为主,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体现了汉字造字中的象形思维。
汉字多以人体部位、自然中的物,单独成字或作为部件。
比如,日、山、水、火、口、手等。
有一些汉字将自然之物与人的情感合二为一,体现了中国人传统的整体思维方式。
比如,许慎《说文解字》中“天,颠也”。
甲骨文像正面站着的“人”形,本义是表示人的头顶,又表示人头顶上方的天空。
俞水生发现,在古代,各民族都崇拜天,认为它神秘莫测。
所以,“天”还关联着传统文化中的命和运,像“天理良心”“天随人愿”等。
再比如,“木”的甲骨文是,上半部分为叶,下半部分为根,表明一棵小树想要枝繁叶茂必定要向下扎根。
这与做人一样,需要不断学习,不断历经风霜,向下扎根才能向阳生长。
汉字构形组合也体现了“天人合一”思想。
从汉字的构形组合角度来看,一笔一画组合成的形态不仅给人以美感,也传达着人文精神。
比如,“王”字由三横和一竖组成,董仲舒曾解释三横可以看做“天”“人”“地”,一竖贯通三横,表义为王,这也体现了“天人感应”的思想。
“立”字甲骨文为,由人和一横构成,一横代表大地,表明人站立在土地之上,行走于天地之间。
我们常说“三十而立”“顶天立地”,“立”字中也体现着一个人要承担责任,将自己的心量修炼到与天地一样大,才能够顶天立地。
“天人合一”在书法艺术中的完美体现
“天人合一”在书法艺术中的完美体现“天人合一”在书法艺术中的完美体现何谓“天人合一”,实际上,就是天人相通和天人相类。
天人相通,就是认为天与人不是相对侍之物,而是息息相通的整体,其间没有判隔;天人相类,是认为天是人伦道德之本原,人伦道德原出于天。
天人相通为天人相类提供了理论基础,天人相类则是将天人相通便布于人与人之间。
正像老子所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以此来看人与自然是同一性的。
所以,我们的书法家们只有紧紧地把握住这一点才能对学习书法走向巅峰有所启迪和帮助。
说到书法线条的质感美,其实就是从自然界取象,又合于自然之象,这是中国书法产生的审美思维依据,它基于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和宇宙观。
正是这个“象”,才使得中国文字在体现自然的法则中诞生,也是这个“象”,使中国文字具有了耐人寻味和与生俱来的生命美感。
书法艺术它始终蕴含着阴阳大道,蕴含着哲学,蕴含着文化。
其主要原因是,中国书法艺术与中国文化相表里,与中华民族精神成一体,这种强调整体和谐的思想,肯定事物是多样性的统一,主张以广阔的胸襟、海纳百川的气概,兼容并包,使社会达到“太和”的理想境界。
因此书法的理想境界也是讲究和谐,但这种和谐不是简单的线条均衡分割,状如算子的等量排列,而是通过参差错落、救差补缺、调轻配重、浓淡相间等艺术手段的运用,达到的是一种总体平衡,即“中”、“和”意义上的平衡。
当我们看到书法线条间的映带之势,顾盼之姿,在注重个体存在的同时,兼顾补充其它的功用。
如《兰亭序》的章法整体雅致匀衡,也是通过对每一纵行的左偏右移不断调整、造险救险而实现的。
可见,一点一画,互相牵制,互为生发,彼此衬托;一字一行,小大参错,彼此渲染等等。
这些中国文化“和为贵”的价值观,都充分说明是通过书法艺术的中和之美得到了完美体现。
7 l$ Z* Q/ n" ~* n5 v7 o& O从历史与现状两方面来看,天人合一”作为儒家文化,是当之无愧的。
主客观的“天人合一”才是书法的最高境界
主客观的“天人合一”才是书法的最高境界中国的文字是从简单的描绘自然的物象和自身的形体而发展起来的,在几千年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中国的文字艺术从来就没有把刻画自然界的外在形象作为艺术的终极目标,而更看重的是心理感受和主观再创造,强调主客观的“天人合一”。
这种“天人合一”并不是数量上的重合,而是真正意义上的合为一体。
正因为如此,汉字不再起到直观地再现客观事物的功能,逐渐离开了具象成为抽象图形,书法线条也抽象为艺术符号,溶人艺术和哲学的理念之中。
神采上升为第一位,形质则下降到次要的地位。
只要有利于神的传达,创作主体可以在汉字的形体上进行大幅度的简化和强烈的变形,中国的汉字恰恰在这方面有它的优长。
在这里我们并不否认书法线条的艺术承载力,比如,点如高山坠石、撇似钢刀利刃等等,它像戏曲的程式动作一样,一招一式都能给人以美感。
这种把书法的线条与自然界的某种现象直接对应的审美方法,只能满足一定层次的审美需求,它不可能从根本上或整体上显示出超现实的精神需要,不少朋友在这个问题上走上了“唯物”的道路而误人歧途,他们把书意简单地理解为重点描绘汉字初创时期的自然形态,比如写龙字,好像画一条龙,写水字好像画一条河。
如此发展下去,毫无道理非常勉强的变形和非书非画的写真,不是归为“龙蛇云露之流,龟鹤花英之类”(孙过庭《书谱》),就是误人野狐禅。
清代刘熙载有一段名言,从一个侧面阐述了形和神的关系。
他说,“学书者始由不工求工,由工求不工,不工者,工之极也”。
学书者始由不工求工,这是说明初学者必须有严格的基础技法训练,这好理解。
字写得工整了为什么要求不工,而且还说所求的不工整是工整得到了极端的表现呢?回答的理由:一是书法技法的学习和掌握是手段而不是目的,过分强调技法而忽视神韵、意境无疑等于舍本求末,最终是理智压制了情感,法度左右了性灵,而走上人工雕琢的工艺美术道路上去。
二是由工求不工的动因,是精神在起主导作用。
由工求不工,求的是精神、求得是气格、求得是意境。
天人合一小篆书法
天人合一小篆书法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天人合一小篆书法是一种中国传统艺术形式,是中国书法中的精华之一。
它融合了古代哲学思想,将自然界和人类生活融为一体,以表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天人合一小篆书法的独特之处在于它所蕴含的深刻意义和独特风格,让人感受到一种内在的精神力量。
天人合一小篆书法不仅在形式上有独特之处,更在书法的意境和内涵上有独到之处。
在书法的创作过程中,书法家需要深刻体会自然界的美丽和奥秘,感受自然界的力量和韵味,从而将这种美丽和奥秘、力量和韵味融入到自己的书法之中。
天人合一小篆书法的每一笔每一画都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和内涵,让人感受到一种超脱尘世的快意。
天人合一小篆书法的每一字每一画都体现了书法家对自然的理解和对生命的领悟。
在他们的笔下,山水鸟兽、花木草虫都成为了字里行间的形象,展现了一种生生不息、物我两忘的境界。
通过书法家对自然的观察和思考,人和自然之间的界限逐渐消失,书法的意境也愈发深邃。
与其他书法形式相比,天人合一小篆书法更注重心灵的表达和情感的传递。
书法家在书写的过程中需要深入思考,感悟自然界的壮丽和崇高,唤起自己内心深处的情感,通过笔墨将这些情感表达出来。
天人合一小篆书法传达的是一种内心的感悟和境界,让人在字里行间感受到一种意境的超脱和思想的升华。
在当今社会,天人合一小篆书法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随着现代化的进程和城市化的发展,人们对自然的关注和热爱逐渐减弱,自然环境也受到了严重破坏。
天人合一小篆书法通过书法家的笔墨表达,让人重新认识自然的美丽和力量,激发人们对自然的热爱和保护。
正如古人所言:“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
”只有与自然和谐共生,人类才能得到真正的幸福和快乐。
天人合一小篆书法是中国传统书法中的瑰宝,它融合了古代哲学思想,体现了中国人对自然界的敬畏和对生命的尊重。
通过书法的笔墨表达,人们可以感受到一种超脱尘世的快意和境界,让人重新认识自然的美丽和力量。
天人合一小篆书法不仅是一种书法形式,更是一种文化传统和精神遗产,它让人们在书写和欣赏中体会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汉字中的传统文化(精选5篇)
汉字中的传统文化(精选5篇)汉字中的传统文化范文第1篇一、天人合一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说文解字》第一个字就是“一”,“造分天地,化成万物”。
天有天之道,天之道在于“始万物”;地有地之道,地之道在于“生万物”。
人之道是实现原则,二者缺一不可。
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解释道:“天,颠也。
”天就是人头顶上方无垠的空间,天的意象,是通过人的形象来体现的;另一方面,我们也不难看出:在古人眼里,天是具有人的性格的。
因此,在中国上古时期,山川林木、江河湖海、风雨雷电,举凡自然界中的紧要物类,都被先民们给与人格,尊为神而加以崇敬、祭祀。
二、重视伦理汉字中含有中国古人的伦理信念,即关于善恶是非以及人的行为的道德判定和评价标准。
如“信”为人言,即是以信用为人言之道德标准,尊崇诚信。
“孝”字从“老”,从“子”,则是以子女敬老为孝、为美德。
“示”是汉字的一个部首,其义多与祭祀、礼仪有关。
这个部首古时的写法与中国祭祖时写有历代先人姓名的神主牌位形状相同,也与后来中国传统纪念碑的形状同构,所以汉字中表示神或表示祝福的字总是包含一个“示”部。
而汉字如“福”字中包含“示”部就由于或说明古人认为,若想能够幸福,就离不开神的保佑,特别是历代先人的保佑。
“口”字与“田”字,这说明古人认为幸福的构成成分除了历代先人和神的保佑以外,还应包含人口和土地。
可见,汉字中保管了古人关于如何对待历代先人的伦理观,以及对幸福的理解。
三和谐对称之美有天就有地,有乾就有坤,有阴就有阳,有上就有下,有左手就有右手。
汉字在造字的时候就有很多是成对显现和互为补释的。
另外,最初的图画简化后,左右不平衡的时候就会添加或削减部件来使之对称。
“启”字的原型只有一个“户”字,意为打开窗户之意,后来由于“户”字头重脚轻,便加添了“口”字以作平衡,这样就显得协调美观了。
四、中庸思想《论语・雍也》:“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朱熹注:“中者,无过无不及之名也。
庸,平常也。
天人合一的汉字灵魂
龙源期刊网 天人合一的汉字灵魂作者:张轶西来源:《醒狮国学》2013年第05期天,《说文》云:“天,颠也。
至高无上。
从一大。
”颠即颠顶,也就是头顶,这是天的本义。
至高无上是指最高而无以上加的部位。
“天”的字形在金文中夸大人的头部,许氏“从一大”,是就小篆而言。
天本指颠额。
天空在人们头顶上“至高无上”的地方,天颠义就引申为青天义。
后来,天字为青天义所专有,就另造了颠字。
远古祖先从认识自身开始,把身体最高部位定名为“天”,并用图画文字表现出来,记录下来。
由于远古人认识的局限,或者是源于对神秘物的崇拜,便把未能清晰认识的颠额以上的茫茫宇宙当作神物崇拜,这个神物依然被命名为“天”,因为颠额以上的宇宙依然模糊难认,只好指“天”以示意。
上推到无文字阶段,先祖们用手指自身至高部位以示“颠额”义,随着认识的扩延,颠额以上的茫茫与混沌也须认识,于是先祖们以同样的手势指示颠额以上茫然宇宙。
反映到图画文字里,天便兼容了上述的两层意义。
地,从土从也。
《释名》云:“土,吐也,吐生万物也。
”这种解释自然是后人的演义,但却启发人们的文化思考。
吐生万物是地之本分,但先人造字时也许还没想那么多。
再来看“也”字,《说文》云:“也,女阴也。
”。
在尚不能完全直立的原始人看来,既然人体的最高部位是颠额,那么最低部位应是女阴部,这样的命名当在母系氏族社会。
天与地的对应其实就是人体最高和最低两部位的对应。
而在老子看来,牝牡之门乃是万物之源,正与《释名》之“吐生万物”合流。
人体最低部位以下是可触摸可感知的土地,本没有神秘色彩,但是“土”的“吐生万物”与“也”的“生命之源”二者的巧妙结合其实正是先祖认识的统一,土地产生万物,人类便可以赖以生存、繁衍,而生命的繁衍则源于生命之门,也即老子所指的牝牡之门——女阴。
庄子说过,世上万物“比形于天地”,人类是万物之一类,自然是由天地具备了形体。
人类对土地的关注无异于对母性的关注,因为大地与母亲本为一体。
正是因为土地的原生性和对人类的恩赐,先祖终于崇其为神灵而加以膜拜,于是就有了“社”字,意思是“土神”,这样一来大地有了神秘色彩。
汉字形体的审美特质
汉字形体的审美特质世界所有的文字都具有三个要素,即形、音、义。
汉字是以形为主,一字一音,表形、表意、表音俱备的文字。
它不仅是“科学、易学、智能型、国际性的优秀文字”,科学性程度很高;而且是世界最优美的文字,具有独特的艺术性。
与世界各国文字相比,如果说在科学性方面只是量的差异的话,那未,在艺术性方面便有质的不同。
汉字的书写之所以能成为一种特有的艺术——书法,并在书法艺术中处于支配的地位,就在于她的“天生丽质”具有多方面的审美因子。
本文就从汉字的象形性、表意性、结构特点、字体风格等方面论述它的审美特质——形美、意美、力的美和韵味美。
一、以象形为基础的“形美”汉字是由绘画发展而来的。
由图画而变为笔画简单的文字,再由笔画简单的文字进一步创制出大量新的文字。
最早的文字都是象形的,在甲骨文、金文中有大量的象形字,画出一个物体,或一些惯用的记号,叫人一看就知道这是什么。
凡是实物有形可画的大都用图形来表示,其(附图)形体组合在一起的会意字。
后来的大量的形声字,也还是以形为主,以声为辅。
所有从“山”的字都与山有关,如“岳”、“峰”等,所有“水”旁的字都与水有关,如“河”、“涉”等。
表形部分自不必说,其表声部分原也是表形的。
因此,可以说汉字结构的基本特征就是以象形为基础,“象形”统摄着“六书”,几乎渗透于所有的汉字。
古文字学家姜亮夫先生说:“象形字是全部汉字的基础,因为每个字不论它有几个部分,或二合,或三合,或四五合,而每个部分溯其原始,都必然是一个象形,即使是表音部分,也是以其形所应有的音为音,而不是一个单纯作音标用的符合,至多只有几个作象征符合的‘文’”。
(《古文字学》,浙江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113页)汉字在其产生的初始形态上即反映着中国人对自然美法则的认识及其非凡的表现能力。
我们的先人在造字的时候也是“按美的规律建造”的,或“因物构思”,“灿焉成章”(成公绥《隶书体》),或“纪纲万事”(卫恒《四体书势》),“博采众美”(张怀ɡuàn①《书断》),造出丰富多姿、生动优美的形象。
汉字结构体现的中国文化基本精神
文化纵横汉字结构体现的中国文化基本精神孔德会渤海大学文学院摘要: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渗透在书法、绘画、科技、汉字等各个领域,本文就其在汉字结构中的基本精神进行探究,从写实主义精神、人体本位精神、原始社会条件这三方面探究汉字的文化内涵,力求从这三个角度体验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
关键词:汉字;汉字结构;基本精神汉字是我们中华文化的载体,因为它不仅继承了文化发展的历史轨迹还展示了中国文化丰富的成果。
汉字不仅是构成汉语的符号,更是中国社会的多姿多彩的投影,一横一竖一撇中都蕴含着历史的大智慧,在发展过程中凝聚了五千年文明的精华,反映出古人的正统信仰、道德至上、天人合一思想等多种信息,是我国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
汉字由图形、符号文字发展成为与拼音文字完全不同的方块字,并不是一种偶然性的结果,它是跟中国人重实际、多想象、包容万物的那种实用理性思维和天人合一、物我一体的精神密切相关的。
从汉字的构成来看,六书中的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属于造字法,而转注和假借只是用字法而已。
在四种造法中,象形字是最基本的。
纵观象形字,有的取决于事物的外形、有的取决于事物的意义,而这些物是天地间的客观存在,是人的智慧的结晶。
一、写实主义精神汉字中的象形文字最好的体现了这一特点。
许慎对于“象形”的定义为“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诸拙,日月是也。
象形字可以这样理解,就是通过描述事物的样子或者描画事物的形状来表示汉字汉义的一种汉字类型,它是一种最原始的描摹,对事物的记录方式的一种传承,也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字,也是最形象,演变至今保存最完好的一种汉字字体。
同时它是又指纯粹利用图形来作文字使用,而这些文字又与所代表的东西,在形状上极为相似。
对于现代汉字中仍有部分汉字保存完好,多为一些独体字,所以在汉字教学初期仍然可以从象形字角度出发,来讲解部分独体汉字,例如:瓜、羊、牛、月、雨、口等象形的写实性。
即便是会意字,也法队两个成两个以上的具体实在的事物去象征和它的意义。
汉字哲学中的核心思想与观念
汉字哲学中的核心思想与观念汉字哲学是一种独特的哲学思维方式,以汉字的形义结构和文化内涵为基础,深刻地影响了中国古代哲学的发展和演变。
在汉字哲学中,涵盖了许多核心思想与观念,其中包括天人合一、阴阳平衡、五行生克、道法自然等。
天人合一是汉字哲学中的核心思想之一。
它认为天地与人类是一个整体,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作用。
这一思想源自于古代中国人对宇宙的观察和思考。
人类被视为宇宙的一部分,与自然万物相通,因此应当与自然和谐相处。
天人合一的思想反映在许多古代哲学理论中,如儒家的仁德、佛家的菩萨悲心等。
它提醒人们要尊重自然、尊重他人,并追求内外相合的和谐状态。
阴阳平衡是汉字哲学的又一重要观念。
阴阳起源于中国古代观察自然现象的认识,它意味着事物世界的两种对立但又相互依赖的力量。
阴阳观念在中国哲学中有着广泛的应用,被用来解释宇宙万物之间的关系以及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
阴阳思想提醒人们要理解事物的多样性和变化性,认识到对立面的相互作用会促进事物的发展。
五行生克是汉字哲学中的另一个重要观念。
五行指金、木、水、火、土这五种基本元素,它们相互制约、相互促进,保持着一个相对平衡的系统。
五行生克的思想被应用于古代哲学、医学、农学等众多领域。
人们在实际生活中可以通过调整五行的平衡来维持身体健康、实现人生的平衡。
五行生克观念的存在意味着人类应当积极调整自身与外部环境的关系,以达到动态的平衡状态。
道法自然是汉字哲学中的基本思想之一。
道法自然强调人们应当顺应自然规律,不要过度干预和改变自然的本质。
这一思想与中国古代哲学中的道家思想有着密切的关联。
道法自然认为,自然是智慧而强大的,人类应当虚心向自然学习,并以自然为师。
这一观念提醒人们要保持与自然的连接并尊重自然,避免对自然的破坏,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汉字哲学中的核心思想与观念在中国古代哲学的发展和演变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它们不仅在古代思想中具有深刻的影响,也为后世哲学家提供了重要的思考方向。
汉字文化与中国人的形象思维
汉字文化与中国人的形象思维作者:高玉敏来源:《人文天下》2020年第03期汉字作为中华文明的载体,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极大地促进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与传承交流,成为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重要纽带。
汉字本身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其意蕴、形态都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生动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哲学认知、道德审美、心理特征和风俗习惯等。
虽然历经数千年,但古老的汉字历久弥新,必将为中华文明传承发展和世界文明进步作出更大的贡献。
一、汉字的文化精神王能宪先生在《汉字的魅力》一文中说:“作为中华文化载体的汉字,二者是合二为一不可分割的,汉字的精神就是中华文化的精神。
”正是有了汉字,中华文明才得以传承。
若无汉字的记载,无论大汉雄风,还是魏晋风流,抑或隋唐气象,都将湮没在历史的长河里,无从得知。
(一)天人合一的哲学认知中华文明建立在农业文明基础之上,农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为了维护农业生产,保证春种秋收,古代人认为收成来自于上天的惠赐,所以中国自古特别重视“天人合一”的思想,《道德经》载:“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庄子·齐物论》载:“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这种“天人合一”的思想观念在古人的造字中有深刻的体现。
甲骨文的“天”写作“”,实际上就是一个人形,突出的是最上面的头,本来指头顶,后来指头顶以上的高高在上的“天”。
“天”主宰着人世间的一切,甚至管理人间的帝王也只是“天子”。
“合”的甲骨文写作“”,下面是一个器皿,上面是器皿的盖子,盖子要与容器严丝合缝。
“天人合一”预示着人要与“天”保持一致,“物”與“我”和合为一,“人”是自然界的一员,要与自然万物和谐共存,从而衍生出“仁”的思想。
“仁”字拆开来就是“二人”,表示两个人关系亲密仁爱,也就是相处和睦、和谐,这就产生了“和”的思想。
“和”本作“咊”,《说文解字》载:“咊,相应也。
从口,禾声。
”左边的“禾”表示谷子,谷子二月开始生长,八月成熟,“得时之中”,正好处在一年当中最好的季节,所以古人认为“禾”是“嘉谷”。
一个汉字,蕴含了天道、地道、人道,是中国人慧悟的最高形式
一个汉字,蕴含了天道、地道、人道,是中国人慧悟的最高形式华夏先祖创制文字的方式是“六书”,即六种文字的造字方法,其中最根本的就是“图画文字”,这也是“书画同源”之说的依据。
因此,每一个汉字都具有生生不息的生命能量,携带着先祖对世界万物的认知、感悟,流淌着华夏先民的思想情感和是非判断,通过她,我么可以对话先贤,感知世界。
汉字不仅仅是表达的工具,更是思想的载体,情感的凝聚,价值的归所。
一个“谦”字可以连接古今,贯通三才,给我们提供了圆融天道、地道和人道的根本方法与捷径。
《周易》谦卦中有“四道说”:“天道亏盈益谦,地道变盈流谦,鬼神害盈福谦,人道恶盈好谦”,“盈”为满而将外溢;“谦”为不满而能受。
谦卦是《周易》中唯一的一个六爻全吉的卦象。
卦象中,高大的山体隐没地下,用于人道,则德行高大,却能谦恭处下,光而不耀。
万物的本性是损盈而益谦的,故“谦”者福。
能“谦”者,则天地人神共佑之,得天地人神共佑则能万事“亨通”,这就是“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意义,也是中国人视谦虚为美德的原因所在。
谦卑本是境界,低处才是高处《周易》说“谦谦君子,卑以自牧”。
牧就是自理、自守,“卑以自牧”就是谦卑以自守。
君子有大海般的胸怀,“江海所以能为百浴王者,以其善下之,是以能为百浴王”,人若成其大,须以谦卑的姿态守住低处,这才是至高境界。
《道德经》说,“水善利万物而有静。
居众人之所恶,故几於道矣”。
水能“静居”于众人讨厌的低处,微则无声,巨则汹涌;处下能容、滋养万物,利益万物而不争,人生境界,莫过于此。
所以至善至柔,堪称“上善”。
谦卑不是卑微,而是一种姿态,是“知其雄守其雌”的高姿态,只有高境界的人才有此等姿态。
一个成年人对待一个幼小的孩子,总是谦恭能让,因为他知道,这不是卑微,恰恰是自己的强大,故能谦卑慈柔。
只有内心自卑的人才会处处逞强,处处碰壁。
虚而能受,故能自强不息;满而自溢,故不能进步谦虚是一种自然规则,“日中则昃,月盈则亏”,当事物达到顶点,必将返回,这是物极必反的法则,所以有道君子永不自满。
汉字构形表现出的“天人合一”思想和人文主义精神
常 州 工 学 院 学 报 ( 科版) 社
Junl f hnzo steo ora o agh uI t t f C ni u g ! 型璺 ! 里 ! ! ! !
V19 o o2 . N. 2
垒 !兰 :Q !
汉字构形 表现 出的“ 天人合一 ” 思想 和人 文 主义 精神
关 键词 : 字 ; 汉 天人 合一 ; 文主 义精 神 人 中图分 类号 : 2 H1 2 文献标 志码 : A 文章编 号 :6 3—0 8 (0 1 0 0 7 0 17 8 7 2 1 )2— 0 9— 3
语 言 “ 一 件 看 不 见 的外 衣 , 挂 在 我 们 的 是 披
精神上 , 先 决 定 了 精 神 的 一 切 符 号 表 达 的 形 预
张武 英
( 常州工学院 , 江苏 常州 2 30 ) 10 2
摘要 : 作为传 承 民族 文化 的重要 工具 , 字 构形 体 现 出汉 民族“ 汉 天人 合 一” 习惯 思维 方 式和 的
浓郁 的人 文精神 , 并且在 民族 传 统思维 方式 的形成 和巩 固中起 着很 大的作 用。深入 进行 汉 字研 究 , 能 够为 民族 思维特 质 的深入 认识 与研 究提 供 现 实的材料 和 强有力 的理论 依据 。
形 成和发 展 , 掌 握 汉 语 意 味 着 运 用 不 同 于 西 方 “
向来 重视 的思 维 机 制 和 能 力 ” 。作 为 传 承 民 族
文化 重要工 具 的表意 体 系 汉 字 , 构形 本 身 就 是 其
一
所谓汉 字构 形 上 的 以人 示 物 , 是用 取 象 于 就 人身 而创构 的符 号形 象来 表示人 身 以外 的事物 与
刍议书论中“天人合一”的书法之美
刍议书论中“天人合一”的书法之美作者:吉人来源:《江苏教育.书法教育》 2018年第5期【摘要】书法是汉字的书写艺术,汉字本身就是对自然物象的抽绎概括,那么自然物象的美则包蕴于汉字之中,这便是书法在汉字的基础上与自然物象之美建立的第一层关系。
但是书法不单单是造型艺术,它的艺术语言凝结了古人对生命律动的把握与表现,通过文辞、用笔、结字、章法等可以感知其中的情感意蕴。
书法与自然的第二层关系就在中国人独特的审美自然观中得到展开,而这种审美自然观建立在中国传统哲学的“天人”思想中。
【关键词】书论;天人合一;书法之美【中图分类号】G292.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18)37-0028-03【作者简介】吉人,江苏电视台(南京,210000)编辑,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
书法和自然的第一层关系建立在文字的基础上,以文字的象形为中介。
古人传述仓颉造字时的情形说:“颉首四目,通于神明,仰观奎星圆曲之势,俯察龟文鸟迹之象,博采众美,合面为字。
”仓颉是传说中的人物,他用四只眼睛来看世界,意指他对世界有极广的观察力,而他创造文字是汲取大自然的各种物象,从天上的星象造型到地上的鸟兽形状,都成为他采集美的形态来造字的素材。
从这个神话性质的解释中显而易见的是中国文字具有象形的特征,这也是书法形态之美的第一步:将自然界的美投射到文字之上。
许慎《说文解字序》解释文字的定义说:“仓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字者,言孽乳而浸多也。
”(此依大徐(徐铉)本,段玉裁据左博正义,补“文者物象之本”句),文和字是对侍的。
单体的字,像“水”“木”,是“文”,复体的字,像“江”“河”“杞”“柳”,是“字”,是由“形声相益,孳乳浸多”而来的。
写字在古代正确的称呼是“书”。
书者,“如”也,书的任务是“如”,写出来的字要“如”我们心中对于物象的把握和理解。
用抽象的点画表现出“物象之本”,这也就是说物象中的“文”,就是交织在一个物象里或物象和物象的相互关系里的条理:长短、大小、疏密、朝揖、应接、向背、穿插等等的规律和结构。
汉字与“天人合一”
汉字与“天人合一”汉字与“天人合一”都说“天人合一”由儒家的理念形成,其实是由汉字特有思维方式导致的。
以法国传教士白晋、李明为代表的“索引派”坚持认为:汉语是上帝给予人类的“原初语言”,是人类造巴比塔之前通用的语言(为此他们倍受“欧洲中心主义者”的非议,李明因此还受到教廷的严厉惩罚)。
高耸入云的巴比塔震怒了上帝,上帝才把人类原本统一的语言分为七十一支(一说七十二支),让不同地域的人各说各话,达到削弱人的智慧与能力的目的。
他们甚至举例说汉字“船”就是“八人乘坐之舟”,暗指诺亚方舟,还说汉字的基本笔画是十字架,复杂的汉字是由十字架演化而来。
汉语很可能就是人类的“原初语言”。
因为汉语书面语在稳定性方面首屈一指。
不可想象上帝给予人类的原初语言是不稳定的,如是上帝权威焉在?查遍世界所有的语种文种,保持数千年无大变的书面语,惟有汉文。
虽然汉语书面语已于二十世纪初叶被解构,但那纯属人为,中国书面语(文言文)是在四千年高龄时被解构,足以成为一个纪录。
无论汉语是否为“原初语言”,世界绝大多数学者并不否认汉字是被“一揽子”制造出来的(代表人物为仓颉),而不是一点点缓慢出现的。
若不是“上帝”授权给仓颉,仓颉哪里来的如此巨大的智慧?人类文明具有显著的累积与渐进特征。
凡是“一揽子”出现的东西,十有八九是“原初物”,而非人类的发明创造。
比如埃及众多的金字塔就是在一个并不很久的期间相继建成的,可以断定金字塔是人类的“原初建筑”。
汉字的一揽子出现比金字塔更加不可思议。
就是以二十一世纪人类之智慧,也不可能一揽子制造出成千上万有机联系却不重复的体用俱佳的图像符号。
在西文中,文字是表现自然客体的,西文强调文字忠诚于客体。
在汉文中,文字几乎可以与自然客体平起平坐,二者成为绝妙的对偶。
甚至在某种意义上文字还起到升华自然客体美的功用。
自然客体的目的性被中国特有的文字夸张到近于极限。
无论在审美方面还是在写实方面,文字都不亚于自然客体本身。
剑门关再险,险不过李白的描述(“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蜀道难》的意义远远不止于对自然客体的“描述”,这些优美的文。
书法与茶艺的天人合一思维
书法与茶艺的天人合一思维书法与茶艺的天人合一思维天人合一思想是中国文化的内核,它是中国文化的形而上思维方式,是把人和自然界看作一个互相对应的有机体。
“自然界是一个有结构一功能的统一整体.(《中国哲学主体思雄》),它在历史长河中成为中华审美文化精神发展的一种支配力量与文化底蕴,它不仅仅贯穿于中国书法和茶文化的形成与发展之中,而且还是二者最高的精神理念。
其一。
书法与茶文化的发展受到天人合一思维方式的影响。
在天人合一的思维方式下,人不仅是自然界的产物,而且人的情感、观念、思想也来源干自然界。
人是结构一功能整体的具体体现.人类能够自觉的将人类社会的产物比附于自然物,寻求合理的来源。
“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干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象向性思维在中国人观察事物,认识事物的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尽管历史学家认为在中国汉字起源的历史过程中有“指事”和“象形”两个系统,但是象形系统支抹汉字走过从半坡陶刻符到甲骨金文的漫长发展历程,在汉字母体中孕育出了独树一帜的书法艺术。
中国书法文化的形成有赖于中国汉字的象形性,汉字之所以能够成为书法艺术的素材,就在于汉字的象形超越了被模拟的客观对象而获得了独立的符号愈义,却又不乏其象形的质地。
在古代书论理论家的眼中,他们更看中的是汉字的象形性系统。
中国古代最早的书法理论—六书(《汉书·艺文志》)理论认为“象形”、“指事,’.“会意”构成空间结构的三大基本元素,而且“象形”居于六书之首。
其中引含了书法是“象形”,即“观物取象”的结果,但书法的“象形”并不是对自然万象的机械模拟,而是一种主体介入的抽象化提取—立象见意的主体活动。
张怀班在《书断》中描述汉字起源时说:“仰观奎星目曲之势,俯察龟文鸟迹之象,博采众美,合而为字。
”他将汉字的起源看成是利用和改造世间万物的形态而成的,对于汉字而言象形性是至关重要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汉字构形中的“天人合一”思想
“天人合一”是汉字构形中的终极哲学意蕴。
古人创造汉字,以天地之象为基础,也是因古人认识到自身与天地的关系。
在古人的认识里,人在天地之间,是天地万物孕育的万灵之长,来于天地,生于天地,大自然是一个天地,人自身也应是一个天地。
而天地万物之性与人性是一致的,尽人之性则可以尽物之性。
这在《中庸》中就有描述,“唯天下之至诚,为其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能尽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
”
汉字的创造过程即是古人用汉字描绘天地万事万物的过程。
这便有个巧妙的逻辑:天地精华孕育了万物之灵的人类,人类在经历漫长的进化后,用自身逐渐开化的灵智,根据自己的理解用符号将天地万事万物重新描绘与诠释。
天地万物与汉字的关系是被表现和表现的关系,在这两者之间夹着一个重要的联系——人。
古人不单是创造了汉字“象”天地之形,更赋予汉字兼具天地至理及天地之气的神韵。
一、汉字“六书”构形中的“天人合一”
汉字是古人从天地间获得感悟,抽取天地大自然之中的形、质、意、理创造出来的。
然后在象形文字的基础上发明了指事、会意、形声等方法,创造出了更多的汉字。
所以汉字的构造本于自然,体现自然规律。
汉字在形体构造所代表的意义上体现“天人合一”的理论。
如,“一”,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一,唯初太始,道立于一,造分天地,化成万物。
”许慎认为,“一”是天地未分之前的混沌状态,即“太始”,或谓“太一”,简单的“一”,是万物的起源,天地的本源,证明汉字最基本的意蕴就是天人合一。
如:“三”字,在《说文解字》:“三,天地人之道也。
”许慎认为,“三”是天道、地道、人道的结合。
老子在《道德经》中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这里认为“三”成为衍生万物最相近的事物,由此体现“三”字与天地的密切关系。
又如:“王”字,《说文解字》中说:“王,天下所归往也。
”“王”字的三横画表示“天”、“地”、“人”,一竖则表示贯通“天”,“地”,“人”。
人的君王,代表天统治人间。
古人认为:既然是代表天统治的,王应该是对天,地,人之道皆通的圣人,也由此体现了“天人合一”的思想。
如“天”字,甲骨文中上部为人的头,下部是“大”,一个正面站立的人形,其字看上去特别突出了人的头部,可见“天”字的本义为头顶,是象形字。
《说文解字》说:“天,颠也,至高无上,从一大。
”许慎认为天的引申义是至高无上,认为“天”是由“一”和“大”构成的会意字,将“一”解释为世间第一大物,并把“天”分成“一”和“大”两部分,显得形象逼真,体现着宇宙永恒无穷的真理。
在古人的心目中,天是人头顶上的东西,是最高的地方,没有什么比天更高的了,因而产生了天“至高无上”的观念。
同时,我们可以看到“天”是有“人”在其中的,这就更形象地说明“天人合一”的哲学理念。
如:“人”,《说文解字》:“人,天地之性最贵也。
”古人常说:“人是万物的灵长”,他们认为人的灵性与智慧接近于天的意志,除了天地之外,世上万物,人是最有智慧和最尊贵的。
“人”字表现着天地之间最尊贵的理念,人与天相比,人夹于天中,人是有尊贵思想的,但也只是在天地之间,也只能与天地并称“三才”,证明了古人对“人”,对自身价值的评价与认识,更符合了“天人合一”的哲理。
二、汉字书法构形中的“天人合一”
古人在创造汉字之时,用其高超的智慧,用线条将万事万物抽象成字。
汉字代表着万物,也代表着人类对万事万物的认识和理解。
书法家将气脉注于汉字构造中,赋予它们新的生命,使汉字自身拥有生生不息的机能,汉字成为沟通天地与人的媒介,让人的心灵和思维更贴近天地万物,更能领会到天地之美,天地之理。
所以它的每一个笔画都有深刻的内涵。
“S”形运动模式,有点像太极阴阳,是古人领悟到天地运动的轨迹,是非直线的运动,是生生不息,循环不已的。
书法家在书写汉字时,就运用“S”形运动模式,汉字在笔的运动下,动而成势,汉字写于纸上,虽似死物却给观者静中含动的气势。
如“一”,它是万物之始,代表着万物的最初形态。
书写“一”时,历代书法家总结其运笔用笔的轨迹,不绘成一条死板平直的横线条,而讲求曲直相间,充满动感地绘成曲线,恰如平放的“S”。
“一”,像天地之初形,该线条不但美,又内蕴丰富,哲理深刻,表现了古人在抽象的线条中容纳万象,又蕴涵形而上的哲学智慧,也表现出古人用丰富意蕴的汉字表现天地万物的“天人合一”思想。
汉字简单的线条里赋予灵动的神韵。
汉字的书法构形极重意象,天地间万物之美,是汉字意象美取之不竭的源泉。
书法家认为,书写汉字应是表现天地的自然美的,汉字就应像一个自足统一和谐的整体,像一个“小自然”。
这些书法理念都表明了汉字在书法构形中蕴涵着书法家的“天人合一”的哲学理念,他们通过自己对天地万物的认识和理解,用汉字再现了天地至理与天地之美,人—汉字—天地,三者和谐统一地联系在一起。
综合上述,迄今已有三千三百多年历史的汉字,诠释了人自身的另一个自然,以及天地、人、汉字三者互相反映,和谐统一。
无论是汉字“六书”构形,还是书法构形中都包含着“天人合一”的思想。
“天人合一”思想是汉字构型的终极哲学意蕴,它蕴涵了先民们的无穷智慧,具有无穷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