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希恕经方二百首辨析

合集下载

胡希恕中医临床精华

胡希恕中医临床精华

胡希恕中医临床精华2016-09-29美尼尔氏及癫痫水饮上犯最常见例10(美尼尔氏综合征)陈某,女,25岁,清华大学学生。

初诊日期1965年10月16日:四五个月来头晕、目眩、恶心、心慌、不能进食、不能看书,西医诊断为美尼尔氏综合征,服西药治疗无效,查血压正常,口干不思饮,思睡,乏力,但行动自如,月经后期量少,舌苔白根腻,脉沉细弦。

证属血虚水盛,治以养血利水,与当归芍药散合小半夏汤加吴茱萸:当归三钱,白芍三钱,川芎二钱,苍术三钱,泽泻五钱,茯苓三钱,半夏五钱,生姜四钱,吴茱萸三钱。

结果:上药服三剂,证已。

例11(美尼尔氏综合征)刘某,女,19岁,学生。

初诊日期1977年10月3日:因眩晕、耳鸣、耳聋一月,某医诊断为“美尼尔氏综合征”,中西药治疗不效,已休学两月,托亲友而找胡老诊治。

近头晕不能起,睁眼则晕甚,耳聋、耳鸣,口干不欲饮,时感胸闷心慌,舌苔白厚,脉沉细。

此寒饮上犯,蒙闭清窍,治以温中化饮,与苓桂术甘汤:茯苓六钱,桂枝三钱,苍术三钱,炙甘草二钱。

二诊10月12日:上方连服八剂,头晕已,耳鸣大减,耳聋好转。

前方增桂枝为四钱、茯苓为八钱。

三诊10月20日:上药服六剂,诸症已.因害怕再犯要求再服药巩固,嘱其不必服药。

例12(癫痫)王某,男,46岁,病案号136766。

初诊日期1966年3月8日:癫痫发作3年,原发无定时,经服西药曾一度好转,近年来发作较频,大约每半月左右发作一次,发则四肢抽搐、口吐白沫、不省人事,在当地治疗无效,由新疆来京求治,近期发作已一周,自感咽干、胃脘微胀,有时头晕。

耳鸣,别无明显不适,舌苔白,脉弦细。

证属饮踞少阳,治以和解化饮,与小柴胡合苓桂术甘汤加生石膏:柴胡四钱,半夏四钱,党参三钱,黄牛三钱,生姜三钱,苍术三钱,茯苓三钱,桂枝三钱,大枣四枚,炙甘草二钱,生石膏一两半。

结果:上药服六剂,头晕、胃脘微胀好转,癫痫未见发作上方生石膏减为一两,停服西药,继服两周仍未见发作。

嘱回家继服药,有病情变化再来信,但末见来信。

胡希恕常见病辨证用方提纲十九论内容

胡希恕常见病辨证用方提纲十九论内容

胡希恕常见病辨证用方提纲十九论内容
【实用版】
目录
一、胡希恕先生支气管炎、哮喘辨证用方
1.小青龙加石膏汤
2.厚朴加麻黄汤
3.大柴胡汤桂枝茯苓丸合剂
二、胡希恕《常见病辨证用方》十九论内容
正文
一、胡希恕先生支气管炎、哮喘辨证用方提纲
在胡希恕先生的《常见病辨证用方提纲》中,他为我们提供了一些治疗支气管炎和哮喘的辨证用方。

首先,对于发热恶寒,咳嗽干呕而脉浮的患者,胡希恕先生推荐使用小青龙加石膏汤。

这种汤剂的主要成分包括麻黄、桂枝、杏仁、甘草、生姜、大枣等,加入生石膏二两可以增强其清热泻火的功效。

其次,对于上方证痰涎稠黏而烦躁的患者,可以考虑使用厚朴加麻黄汤。

这种汤剂的成分包括厚朴、麻黄、杏仁、半夏、干姜、细辛、五味子、小麦等,加入生石膏二至三两可以增强其清热化痰的作用。

最后,对于咳而脉浮,呼吸迫促,满闷而烦躁的患者,胡希恕先生推荐使用大柴胡汤桂枝茯苓丸合剂。

这种汤剂的主要成分包括柴胡、桂枝、茯苓、黄芩、甘草、生姜、大枣等,可以有效地治疗咳嗽、胸闷等症状。

二、胡希恕《常见病辨证用方提纲》十九论内容
胡希恕先生的《常见病辨证用方提纲》共十九论,内容涵盖了内科、外科、妇科、儿科、眼科、耳鼻喉科等多个领域的常见病。

在这些论述中,
胡希恕先生详细地介绍了各种病的病因、症状、辨证方法和对应的方剂,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临床经验。

通过学习胡希恕先生的《常见病辨证用方提纲》,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医的辨证论治原则,更准确地诊断和治疗疾病。

胡希恕详解《金匮》:肺病咋治?(附柴胡剂经验谈,附案例方剂)

胡希恕详解《金匮》:肺病咋治?(附柴胡剂经验谈,附案例方剂)

胡希恕详解《金匮》:肺病咋治?(附柴胡剂经验谈,附案例方剂)胡希恕,是我国近代著名中医经方临床家、教育家。

被日本中医界赞誉为“中国有独特理论体系的、著名的《伤寒论》研究者、经方家”。

擅用小柴胡汤和桂枝汤。

本文选编胡希恕教授的柴胡剂经验谈,及“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第七”部分与大家分享(约26000字)。

欢迎文后互动。

用大青龙汤治愈自己肺炎胡希恕先生83岁时,冬月发热39.7℃,症见胸满、恶寒、鼻塞、苔白腻、脉浮弦,因是三阳合病,故服大柴胡汤合葛根汤加生石膏,一剂而愈。

以下为胡老先生亲述。

我方才讲了葛根汤。

大青龙汤也是太阳病的一个发汗剂,这个方剂的适应证恶寒也特别厉害,所以在临床上若是无汗、恶寒特别厉害的这种太阳病,对这两个方证,要好好辨:如果症状没有烦躁,就用葛根汤;如果有烦躁,口舌再干,就用大青龙汤,因为大青龙汤中有石膏。

这两个方证,都特别恶寒。

有一年,我得肺炎,就是恶寒特别重,我给自己开的方子,当时没用大青龙汤,我用的是葛根汤加石膏,吃了这个药热退了,但第二天又发热,这么反复了两三天,最后还是吃大青龙汤好的,用大青龙汤麻黄药非多搁不可。

其实要是开始就吃大青龙汤,就不会像后来发作那么重。

胡希恕柴胡剂经验谈仲景书中以柴胡为主要的配方共八首,其中柴胡加芒硝汤,柴胡去半夏加栝楼汤,柴胡桂枝汤,柴胡龙骨牡蛎汤四者,皆属小柴胡汤的加减方,兹所讨论者,为小柴胡汤,大柴胡汤,柴胡桂枝干姜汤,四逆散等四主方依次述之于下。

一、小柴胡汤方柴胡半斤黄芩三两人参三两半夏半升炙甘草三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方解:柴胡苦平,本经谓治心腹肠胃中结气,饮食积聚,寒热邪气,推陈致新,可见是一舒气行滞的解热药而有治胸胁苦满的特能,方中用为主药,佐以黄芩除热止烦,半夏、生姜逐饮止呕,复用人参大枣甘草补胃气以滋津液,病之所以内传少阳,主要是胃气不振于里,气血不足于外也,补中滋液,实此时驱邪的要着,徐灵苔曰:“小柴胡汤之妙在人参”,即指是也。

胡希恕经方传真精简版:所有伤寒类方最全总结(二)

胡希恕经方传真精简版:所有伤寒类方最全总结(二)

胡希恕经方传真精简版:所有伤寒类方最全总结(二)泻心汤类方一、泻心汤方【辨证要点】心烦吐衄、大便干者。

二、大黄黄连泻心汤方【辨证要点】心烦、心下痞者。

三、附子泻心汤方【辨证要点】心下痞、恶寒汗出者。

四、大黄硝石汤方【辨证要点】实热黄疸,大便干、小便黄少者。

五、茵陈蒿汤方(上热中湿下实)栀子柏皮汤(无表证无里实,上热下热)麻黄连翘赤小豆汤(有表证,无汗)【辨证要点】阳黄见大便干,小便不利者。

六、栀子大黄汤方【辨证要点】栀子豉汤证又见腹胀满、大便难者。

七、大黄汤或丸方【辨证要点】心烦、心下痞满、大便难者白虎汤类一,白虎汤【辨证要点】二,白虎加人参汤【辨证要点】第九章、瓜蒂散类方瓜蒂散方【辨证要点】胸脘满闷、欲吐而不能吐者。

干姜附子类一、干姜附子汤。

(少阴病,烦躁昼甚夜安)【辨证要点】四逆身冷脉沉微者二、四逆汤(温中祛寒,回阳救逆)【辨证要点】四逆脉微欲绝,里虚寒甚者三、通脉四逆汤(破阴回阳,通达内外)【辨证要点】四逆汤证虚寒更甚四、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回阳救阴)【辨证要点】通脉四逆汤证沉衰更甚,脉欲绝或脉不出五、四逆加人参汤(阳虚血脱。

吐利之后,汗多恶寒,四肢厥逆,脉微;或吐利未止)【辨证要点】吐利后,胃气虚衰,脉微弱者六、茯苓四逆汤(回阳益阴,兼伐水邪,伤寒,发汗或下后,病仍不解,烦躁者)【辨证要点】四逆加人参汤证又见心下悸,烦躁及小便不利七、白通汤(少阴病,寒利不止,破阴回阳,宣通上下,少阴病,下利脉微者,与白通汤)【辨证要点】少阴病见下利者。

桃花汤(热利不止)甘草干姜汤类方一、甘草干姜汤方【辨证要点】胃虚寒,吐涎沫呕逆者。

二、理中汤或丸方【辨证要点】心下痞,大便溏泄,小便少者。

三、大建中汤方(中焦寒重)小建中汤(少腹寒)乌梅赤石脂丸(胸的寒痛)【辨证要点】心腹痛剧、呕逆不能食属虚寒者。

四、吴茱萸汤方【辨证要点】胃虚寒干呕吐涎沫、胸闷或头痛者。

附子汤类一、附子汤,胃虚寒饮,骨节痛,下肢拘急痛而脉沉【辨证要点】四逆身冷脉沉微者二、真武汤(阳虚水泛)【辨证要点】头晕心悸,下肢浮肿或痛,脉沉三、附子粳米汤(小肠套叠)【辨证要点】里虚寒,腹痛肠鸣、恶心四、赤丸【辨证要点】五、大乌头煎【辨证要点】寒疝腹痛、手足厥逆、脉沉弦者六、大黄附子汤(下焦寒实)【辨证要点】寒湿偏注而见身体某侧、某处疼痛者赤石脂禹余粮类一、赤石脂禹余粮汤。

胡希恕六经体系辨证思路

胡希恕六经体系辨证思路

胡希恕六经体系辨证思路不学伤寒,难以成大家,纵观古往今来的中医大家,多是伤寒大家。

张仲景在序中说:若能寻余所集,思过半已。

这只不过是仲景的谦虚之辞,其实伤寒论创建的六经辨证体系,可以涵盖所有疾病,这个理论体系搭建好,运用得当,可以指导大多数疾病的治疗。

六经辨证体系,不只是外感疾病的辩证体系,而是所有疾病的辩证体系。

六经辨证体系,将人体病位分为表、里和半表半里三个层次,将病性分为阴和阳。

病位加病性就得出明确的诊断,六经病如下:表阳为太阳病,表阴为少阴病里阳为阳明病,里阴为太阴病半表半里阳证为少阳,半表半里阴证为厥阴病《医宗金鉴》说:漫言变化千般状,不外阴阳表里间。

意思就是说,世间疾病千千万,但疾病反应的部位要么在表,要么在里,要么在半表半里,而疾病反应出来的病性,要么是阳证,要么是阴证。

所以,我们要深入地去学习《伤寒论》,搭建起六经辨证体系,掌握六经辨证的思维体系,才能真正将六经辨证体系运用于临床。

第一、什么是六经体系?什么是六经病?胡希恕老师认为,六经病是六大类综合征。

疾病发生时,正邪相争,在人体表、里或半表半里三个病位表现出来的症状,当身体机能充盛时表现为阳性证,身体机能沉衰时则表现为阴性证。

表部、里部和半表半里部,分别有阴阳两种病性,就有了六经病: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少阴病,太阴病和厥阴病。

1.表证:是指由皮肤、肌肉、筋骨等所组成的机体外的躯壳,包括太阳病和少阴病。

太阳病:病位在表,病性属阳,是机体正气充足,感受寒邪后,抗邪于体表,表现为一派收缩寒凝的症状,聚集大量的津液在体表,欲汗出而不汗出的一种病理状态。

太阳病以脉浮,头项强痛,恶寒为主要症状,代表方是麻黄汤和桂枝汤。

举例来说,一个身体强壮的年轻人,感受风寒邪气后,就容易出现这种太阳病,正气充足,正邪交争在表,出现恶寒,怕冷,头项强痛,发高烧,脉浮等太阳证。

少阴病:病位在表,病性属阴。

人体阳气不足,风寒邪气侵犯人体的时候,无力抗邪,疾病就容易表现为在表的阴证,除了表证,还可能会出现阳虚的症候,少阴病恢复比较慢,也有一定的危险性。

胡希恕方证辨证说略

胡希恕方证辨证说略

胡希恕方证辨证说略作者:李国臣王冠民崔文艺近拜读《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书·胡希恕》(以下简称《胡希恕》)一书,欣喜万分。

笔者被胡老先生研究《伤寒论》的丰硕成果所吸引,同时折服于其独特的临床经验,故撷其精华于同道一起赏析。

一、胡希恕生平简介胡希恕,1898年生于沈阳,清末太医之学生王详徵的弟子。

1936年悬壶于京城,1952年约陈慎吾、谢海洲共同开设私立中医学校,1958年调入北京中医学院,1984年病逝,享年86岁。

胡先生行医50余载,早年即以“经方派”著称。

20世纪60年代初,其“《伤寒论》的六经论治与八纲的关系”的报告,《人民日报》给予高度评价,认为是解决“历代医学家缺乏论述的难题”;20世纪80年代初期,日本中医界称赞胡老是“中国有独特理论体系,著名的《伤寒论》研究者、经方家”。

《胡希恕》一书由胡先生的弟子冯世伦、李惠治等整理而成,汇集了胡老一生的理论建树与临证验案,对于后人学习、研究与运用《伤寒杂病论》有颇多启迪,是一部难得的上乘佳作。

二、胡希恕对《伤寒论》的阐释胡先生毕生致力于《伤寒论》的研究,提出如下独特的见解:其一,胡先生认为《伤寒论》取法于《伊尹汤液经》,为最古三大流派(神农本草、黄帝针灸、素女脉诀)的神农本草派。

其根据为:晋代皇甫谧《针灸甲乙经》序称“伊尹以元圣之才,撰用《神农本草经》以为汤液”;宋刻《伤寒论》序也有“仲景本伊尹之法,伊尹本神农之经”的记载;从药物理论来看,更能看出《伤寒论》《神农本草经》本一脉相承。

他指出,研究伤寒应重视它与《黄帝内经》体系有别。

其二,胡先生指出《伤寒论》于三阳篇,先太阳、次阳明、而后少阳,于三阴篇,也是先太阴、次少阴、而后厥阴,均把半表半里置于最末,这是论述上的需要或安排,但并不代表传变次序如此,临证也绝无阳明再传少阳,尤其传变又复回太阳之证。

他强调厥阴不是伤寒的最后阶段,只是重要的转归或枢纽。

其三,胡先生提出《伤寒论》的六经辨证不是脏腑经络辨证,而是八纲辨证。

中医大师胡希恕:辨方证是辨证的尖端

中医大师胡希恕:辨方证是辨证的尖端

中医大师胡希恕:辨方证是辨证的尖端学经方的话,基本上避不开中医大师:胡希恕,胡老是第一个提出伤寒六经与黄帝内经的六经不同的人,而且他经常用伤寒论原方,不加减,照样是效果惊人。

我猜想他一定是明白每个方证主证差别,不受其它证的影响,知道主证解决了,其它的证就迎刃而解!所以不需要加减?还有每个方子都是实践的结果,有其自身的适应证,适应证具备,其它症暂且不管也能收到良效?为什么说辩方证是辩证的尖端,一方面体现在他对各方证之间的细微差别都了如指掌,一方面也体现在这个不加减上?还有不谈病机,只谈方证相应,颠覆了大多数人的思维!因为我们的习惯思维就是问“为什么?”。

释义:不论是脏腑辨证、经络辨证,还是八纲六经辨证,最终都要落实在方证上。

也就是说,有无疗效,决定于方证对应与否。

例如八纲和六经,虽然是辨证的基础,并且在这个基础上也能够制定施治的准则,但在临床治疗、确保疗效上,是远远不够的。

具体来说,若已辨明为太阳病,其治疗原则是用汗法,但发汗的方药是很多的,是否任取一种发汗药即可用之有效呢?当然不是,中医辨证,不仅是辨八纲六经而已,而更重要的是,还必须通过它们辨方药的适应证。

如太阳病治须发汗,但发汗必须选用适应整体情况的方药。

更具体地讲,除太阳病的特征外,还要详审患者其他一切情况,选用恰当、有效、适应整体的发汗药,这样才能有可能取得预期的疗效。

即如,太阳病,若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则宜用桂枝汤;若无汗、身体疼痛、脉紧而喘者,则宜麻黄汤;若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者,则宜用葛根汤;若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则宜用大青龙汤。

这些方剂,虽都属太阳病的发汗剂,但各有其固定的适应证,若用得不恰当,不但无益,反而有害。

方剂的适应证,即简称为方证,某方的适应证,即称之为某方证。

这即《伤寒论》的方证对应的理论和经验。

如桂枝汤证、麻黄汤证、葛根汤证、大青龙汤证、柴胡汤证、白虎汤证等等。

故胡老称“方证是八纲六经辨证的继续,亦即辨证的尖端”。

胡希恕讲痹症经方治疗

胡希恕讲痹症经方治疗

希恕讲痹症经方治疗希恕讲痹症这个围相当的广啊,现代的风湿性关节痛当然属于这种,那么,像这个类风湿啊,骨质增生啊,都概括在的。

以至于这个神经发炎,骨节疼痛,古人啊分不开的,都叫做痹痛,现在呢,我们有几节书,要温习温习。

一、仲景关于痹症的条文在金匮要略里头,在痉湿暍篇里头,专门提出了一个湿痹。

①他说太阳病,关节疼痛而烦,脉沉而细,此名湿痹。

湿痹之候,小便不利,大便反快,但当利其小便,桂枝去桂(芍药)加茯苓白术汤主之。

这节说是啊,他就指这风湿。

所以他也当太阳病了,也有关节疼痛,发热而烦。

那么这种病,要是太阳病呢,这个关节疼痛而烦,这是一个表实这样一个证候。

太阳伤寒,他是一个身痛,腰痛,骨节疼痛。

那么要是真正的太阳伤寒证呢,他脉他要浮紧的。

那么现在这个脉呢,沉而细,这个沉脉呀,古人认为,这个沉脉也主里,也主寒,也主水,所以在这个《金匮要略》里头,这个水,就是这个水肿这类的病,他说脉得诸沉,当责有水。

那么这个,这一段,这个病主要的是这个里虚,所以脉沉细嘛,而饮不行,水不行,所以这个叫湿痹,这个不是太阳伤寒。

太阳伤寒应该脉浮紧呐,这里脉沉而细,说明是里虚有停水。

那么古人呢,管这种的身体疼痛叫作湿痹。

湿痹之候小便不利,大便反快,但当利其小便。

从这节上说,这个温痹的证候也不一样。

那么要假设这种情况,小便不利,大便反快,那我们遇到关节炎这种情况,身体疼痛而烦,类似表证,他这个主要由于小便不利,咱们这个讲伤寒论也有啊,那么里头有停饮,小便不利,你不利小便表不解。

所以在这种情形下,利小便,里气一通畅,外也和,也自然汗出而后解。

这一段就说明这个问题。

那么这个湿痹啊,所以有这种表热的证候。

就由于水不行于里,可表气也闭塞,所以发生这种表证。

那么这个呢,不要误于表的证候,一味发汗不行的,咱们在伤寒论,有多少节了。

有一节我还记得,说这个太阳病,发汗或下之,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恶寒,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者,他要用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主之。

胡希恕讲伤寒论301条~320条

胡希恕讲伤寒论301条~320条

胡希恕讲伤寒论301条~320条第301条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

【释】少阴病以不发热为常,始得之病在表,脉亦不当沉。

今反发热而脉沉,发热为邪在表,沉为寒饮在里,故以解表而兼温中逐饮的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

【按】太阳篇谓“发热而恶寒者,发于阳也。

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

故少阴病以不发热为常。

脉沉主里有寒饮,本不宜发汗,今以始得之反发热,则表邪明显,故以两解表里的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

《金贵》曰:脉得诸沉,当责有水。

水在里者,热反外郁,此少阴病始得之所以反发热脉沉也。

麻黄附子细辛汤,解表兼逐饮也。

【注】①反发热脉沉中间不当断句。

反字贯彻发热脉沉两者。

少阴病本虚,以不发热为常。

病在表,脉当见浮,发热、脉沉均不寻常,故曰反。

脉沉,当责里有水饮。

反发热的原因有二:一是邪在表,其人抗病能力较强;二是里有水饮。

此亦同表阳证邪在表、里有水饮者,单纯发汗不但表邪不去,且激动里饮而生变证,小青龙汤证即其例也。

不管是表阳证,还是表阴证里有水饮者,必须解表逐饮同时实施。

若是表阳证,先解表后逐饮,即有变证,尚容时调整方证。

若表阴证,解表逐饮分步治之则不可轻视也,必须同治。

盖虚寒之人里有水饮,并于里则转太阴病之下利也。

②得少阴病的人本来就虚(津虚血少),即使用发汗药解表,也得减轻麻黄的用量以小发其汗,且必加亢奋药。

若里有水饮,必加逐饮药以两解表里。

本方附子细辛正为此而设,故曰“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

【按】本条为少阴病兼里有水饮者,乃变治方剂,下条才是少阴病的正治方剂。

第302条少阴病,得之二三日,麻黄附子甘草汤,发微汗。

以二三日无证,故微发汗也。

【释】少阴病得之两三日,以不传里而无里证为常,宜麻黄附子甘草汤微发汗以解表。

【按】二三日无里证,说明少阴证本是表证。

以其本虚,维持在表的时间甚短,四五日即常传里,并发呕吐下利的太阴病。

若胃气衰败,则死也。

外感而现少阴病,宜抓紧时间治疗,稍有疏忽,极易转属太阴或厥阴而致死。

胡希恕经方辨证要点汇总

胡希恕经方辨证要点汇总

胡希恕经方辨证要点汇总第一章、桂枝汤类一、桂枝汤1。

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而脉浮弱者。

2。

病常自汗出,或时发热汗出者。

3。

发汗或下之,而表未解者。

4。

阳明病,脉迟,虽汗出多。

而微恶寒,表未解者。

5。

病下利而脉浮弱者。

6。

霍乱吐利止,而身疼不休者。

二、桂枝加桂汤方【辨证要点】治桂枝汤证而气上冲剧甚者。

三、桂枝加芍药汤方【辨证要点】桂枝汤证见腹拘急而满痛者。

四、桂枝加大黄汤方【辨证要点】桂枝加大黄汤证,即桂枝加芍药汤证又见里实拒按,或大便不通者。

五、桂枝加葛根汤方【辨证要点】桂枝汤证,又见项背肌肉强急。

六、栝蒌桂枝汤方【辨证要点】病见桂枝汤证,又见痉挛拘急症状,口渴、脉沉者,可辨为本方证。

七、桂枝加黄芪汤方【辨证要点】桂枝汤证更汗出恶风、不渴者,即表虚不固甚者宜用本方治之。

八、黄芪芍药桂枝苦酒汤方【辨证要点】桂枝汤证汗出恶风、汗色黄粘、口渴者本方主之。

九、桂枝加附子汤方【辨证要点】桂枝汤证更见汗出恶风明显,小便难,脉沉细、四肢微急者。

十、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方【辨证要点】桂枝汤证更见身疼明显,纳差、脉沉迟者可选用本方。

十一、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方。

【辨证要点】桂枝汤证,咳喘病人不论新久,见汗出恶风脉缓者宜用本方。

十二、桂枝加龙骨牡蛎汤方【辨证要点】桂枝汤证兼见失精梦交、脉见虚象者多可与本方。

十三、小建中汤方【辨证要点】桂枝汤证兼见腹中急痛,或见心悸而不呕者。

十四、当归建中汤方【辨证要点】桂枝汤证又见血虚明显者。

十五、黄芪建中汤方小建中汤证而有黄芪证者。

【辨证要点】里急腹痛,汗出恶风甚者宜本方主之。

十六、黄芪桂枝五物汤方【辨证要点】肢体麻木不仁,脉虚弱,无实象者可选用本方。

十七、桂枝去芍药汤方【辨证要点】桂枝杨证又见寸脉浮关尺脉沉,症见胸满,或心悸头晕,或气上冲者可用本方治之。

十八、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方【辨证要点】桂枝去芍药汤证又见脉沉细,症有恶寒者宜用本方。

十九、桂枝附子汤方【辨证要点】表虚寒,关节痛疼,脉浮虚而涩者;可用本方治之。

胡希恕老先生讲伤寒240条病人烦...

胡希恕老先生讲伤寒240条病人烦...

胡希恕老先生讲伤寒240条病人烦...240条病人烦热,汗出则解,又如疟状,日晡所发热者,属阳明也。

脉实者宜下之,脉浮虚者,宜发汗,下之与大承气汤。

发汗宜桂枝汤。

病人烦热,汗出则解,又如疟状,应该是个复字,复这里当反讲,复如热状,这是《玉函》经里头的,他后边有注,这个应该改个复字,日晡所发热者,属阳明也。

脉实者,这个宜下之,在《玉函》经里头是个当字,当下之,脉浮虚者,当发汗,下之宜大承气汤,不是个与字,发汗宜桂枝汤。

他这个改个当字可以,不改也行啊,这都讲得通,他改个当字呢,他下面用的宜,这个古人用字啊,他念着也顺口,他原来可能就是个当字,这个问题都不大,改不改都行,都能讲,但是这个又字,不如复字,复字当反讲。

那么病人发烦热,你们想想,那个烦热指的什么说的,这个是指大青龙汤证说的,咱们头前不讲了吗,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无汗,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一般的那个表实证啊,他不那么烦躁,他有热啊,不汗出而烦躁,所以他底下搁个汗出,也就是大青龙汤证不汗出而发烦躁,那么用大青龙汤,达到汗出,那么他这个就解了,他就这么来的。

可是解是解了,复如疟状,反而他就变了这个病,像发疟疾似的,指的什么说呢,指的这个发热有定时,日晡所发热,日间暮的时候他发热,那么这个时候的发热属阳明也,这是属于专属阳明证的,脉实者,当下之,这个时候看看他的脉,如果脉实,肯定他是由表传里了,应该下,脉浮虚者,当发汗,那么这个呢还是表不解呢,这个根据什么呢,头前讲了,时发热,汗出者,宜桂枝汤,他也是定时发热,这个日晡所发热呀,这个桂枝汤也肯定在这个时候每天发热,他定时发热,而要汗出,是桂枝汤证,那么这个日晡所发热又属阳明,因为在这个是两方面都可能的,那么这个这个辨他的脉呢,脉沉实而有力,肯定他是传里了,那就得泻,脉还浮,那还是在表,虚他是经过大发汗了,大青龙汤了,他津液不足了,当然还是桂枝汤证,所以脉浮虚者,没有明显的发热恶寒的那个表证和阳明病的这个身热汗出,不恶寒但恶热的这么一种征候,就是没有明显的那个表里证,发热七八日,就是发热,这个临床上是很多呀,一会儿我给你们讲一个病例,虽脉浮数者,咱们都说那个浮主表,浮也主热呀,虽然脉浮数像表,热在表似的,可下之,可泻,这个也要用泻药,这个属于里热,假令已下,脉数不解,就是说这个热也是不退啊,合热则消谷善饥,我们吃这个泻药,热应该退了,假如要是不退的肯定是瘀血,这个瘀血合热呀,能食之,合热则消谷善饥,所以有了这一句话呀,这个瘀血证,咱们治这个中消证,嗜食证,有这个瘀血的问题,这个就说明这个,他有瘀血,要是有热,瘀血与热合,这个人绝对能吃东西。

胡希恕72条经方笔记!(下)

胡希恕72条经方笔记!(下)

胡希恕72条经方笔记!(下)41、附子回阳治阳虚不免片面,附子是能亢进机能的药,哪个机能沉衰都好用,所以小便失禁可用,心衰也可用。

单说附子回阳不全面,因为机能沉衰都见于阴证。

汗出用附子是因皮肤失其收摄既脱汗,虚的厉害,附子可振奋这些机能,故附子泻心汤是泻心汤而陷于阴虚的证候。

42、生姜泻心汤(生姜4两炙甘草3两干姜1两半夏半升黄连1两黄芩3两生晒参3两大枣12枚)即半夏泻心汤加生姜,减干姜用量,此方用于凡是腹中雷鸣,心下痞硬,呕逆下利或不下利,干噫(嗳气)、食臭(伤食的味道)最重要,有干噫食臭用半夏泻心汤不行,此方偏于一般胃肠炎的治疗,嗳逆较明显。

此方易发生冥眩状态,要注意。

43、凡是胃肠炎类疾病,久而不愈,表现经常大便稀溏,不爱吃东西,恶心肚子叫,心下痞硬都可以用泻心汤类。

偏于下利,干噫食臭用生姜泻心汤;没有下利只呕,心下痞硬,腹中雷鸣,用半夏泻心汤。

44、旋覆代赭汤(旋复花3两人参2两代赭石1两生姜5两半夏半升炙草3两大枣12枚)用于嗳气不除,便秘,苦于打嗝难受,此方有治噎嗝作用,如胃食道发炎、癌症打嗝等,另胃反酸、胃痛均可用,胃酸过多可加乌贼骨或段瓦楞。

45、急性痢疾,有发热、恶寒者葛根汤主之;如果痢疾也发热汗出,恶风或恶寒,但脉缓弱用桂枝汤。

痢疾如表,实痢可用葛根汤发汗,虚痢可用桂枝汤解肌。

急性痢疾如有热,或恶心呕吐,用大柴胡汤(大黄6 柴胡12 枳实9 黄芩9 白芍9 半夏9 生姜15 大枣4枚),要是有口舌干,也可用大柴胡汤加石膏。

46、桂枝汤加附术治关节炎效好。

附子这个药有个反应,大剂量用就有眩冒,不但冒而且晕,还想吐,如醉酒,这是过量了,故此药开始不要大量用,逐渐加量没问题,附子中毒用到七两。

疼得厉害桂枝可加量,可给四两,用于风湿、类风湿、骨刺均好用,尤其骨质增生有压迫神经,不是整个疼,哪方重哪方就疼得厉害,这时加大黄,大黄不要太多,六克即可最多不超过十克,骨刺就用桂枝汤加附术加大黄。

摘自《胡希恕病位类方解》

摘自《胡希恕病位类方解》

摘自《胡希恕病位类方解》•桂枝汤……特别应当值得注意的是,以“伤寒是伤于寒邪,中风是中于风邪”解释太阳病、桂枝汤,将很难认识太阳病、桂枝汤、甚至,伤寒全书。

P62•桂枝加桂汤……经过多年的研究和经验,则知此所谓惊恐,不是指来自外界的可惊可恐的什么刺激,而是指一种发惊发恐的神经症,若瘀血痰饮诸病,皆可致惊恐为证明的发作,尤其不正当的错误治疗,更促使证的发生。

P63•桂枝加龙骨牺牲牡蛎汤……此实治失精的主方。

水品云:虚弱浮热汗出者,除桂加白薇10克、附子3克(是我经验用量,与原方稍异)名曰二加龙牡汤,于此二方适应证加减之,治此证确有奇效。

P73 •小建中汤……本方治腹痛如神,胃溃疡的剧痛,或痢症而腹痛甚者,用之亦多验。

P77•桂枝去芍药汤……临床如肝病证见腹满,大量使用芍药,可以起到很好的治下腹满的作用,相对于腹满的就是不满,故去芍药,此说更为合理。

P81•茯苓甘草汤……失眠而心下悸者,以本方加龙牡有良验。

P100•五苓散……基于多年的经验和苦心研究,小便频数,大多由于有液体废物的蓄积机体欲尽快自泌尿排出的反映,但限于自然的良能,虽则小便频数,终不能达到预期的要求,此时与以利尿的适方,使废物快速排出,则小便反不数矣。

P107•越婢加术汤……依据实践证明,本方所主水肿证,为由于肾功能的障碍,小便不利而致的水肿,对于肾炎患者的水肿和腹水,屡试皆验,尤其令人惊异者,不但水肿者,肾炎的本病亦得到彻底的治愈。

P116•越婢加半夏汤……咳逆喘甚,目突如脱者,曾以本方试之确有验。

P118•葛根黄芩黄连汤……葛根加石膏汤:于葛根汤加生石膏45~100克。

治葛根汤证口舌干燥而烦躁者。

葛根加桔梗汤:于葛根汤加桔梗9克。

治葛根汤证咽痛或排痰困难者。

葛根加薏苡仁汤:于葛根汤加生薏苡仁15~30克。

治葛根汤证关节痛、或有痈脓者。

葛根加苓术附汤:于葛根汤加茯苓、苍术、附子各10克。

治葛根汤证而有关节痛烦,尤其有作用腰背部拘急痛,故于脊髓炎亦有良效。

胡希恕经方方证

胡希恕经方方证

胡希恕经方方证对应第一章桂枝汤类方1、桂枝汤方:第12条: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

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第13条: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

第15条: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方用前法。

若不上冲者,不得与之。

第16条:桂枝本为解肌。

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之也。

常须识此,勿令误也。

第24条: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则愈。

第25条:服桂枝汤,大汗出,脉洪大者,与桂枝汤,如前法。

若形似疟,一日再发者,汗出必解,宜桂枝二麻黄一汤。

第44条:太阳病,外证未解、不可下也,下之为逆。

欲解外者,宜桂枝汤。

第45条:太阳病,先发汗不解,而复下之,脉浮者不愈,浮为在外,而反下之,故令不愈,今脉浮,故在外,当须解外则愈,宜桂枝汤。

第53条: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荣气和,荣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荣气谐和故尔,以荣行脉中,卫行脉外,复发其汗,荣卫和则愈,宜桂枝汤。

第54条:病人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先其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

第56条:伤寒不大便六七日,头痛有热者,与承气汤,其小便清者,知不在里,仍在表也,当须发汗;若头痛者必衄,宜桂枝汤。

第57条:伤寒发汗已解,半日许复烦,脉浮数者,可更发汗,宜桂枝汤。

第91条:伤寒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救里宜四逆汤,救表宜桂枝汤。

第95条:太阳病,发热汗出者,此为荣弱卫强,故使汗出。

欲救邪风者,桂枝汤主之,第164条:伤寒大下后复发汗,心下痞,恶寒者,表未解也。

不可攻痞,当先解表,表解乃可攻痞。

解表宜桂枝汤,攻痞宜大黄黄连泻心汤。

第234条:阳明病,脉迟、汗出多、微恶寒者,表未解也,可发汗,宜桂枝汤。

第240条:病人烦热,汗出则解;又如疟状,日晡所发热者,属阳明也。

脉实者,宜下之;脉浮虚者,宜发汗。

胡希恕经方传真精简版:所有伤寒类方最全总结(三)

胡希恕经方传真精简版:所有伤寒类方最全总结(三)

胡希恕经方传真精简版:所有伤寒类方最全总结(三)芎归胶艾汤类一、芎归胶艾汤【辨证要点】诸失血证属虚证而见腹中痛者二、当归芍药散【辨证要点】腹痛拘急、头晕心悸、小便不利者三、温经汤【辨证要点】芎归胶艾汤、当归芍药散、吴茱萸汤、麦门冬汤诸方证合并证者四、当归散【辨证要点】当归芍药散证腹痛较轻、或妊娠血虚有热者五、当归四逆汤【辨证要点】手足凉表虚而里寒不甚者六、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辨证要点】当归四逆汤证更见心腹痛、呕逆或头痛者七、当归生姜羊肉汤【辨证要点】血虚腹痛里急者八、赤小豆当归散【辨证要点】诸疮有痈脓者恶血者九、黄土汤【辨证要点】大便溏而下血黑紫、兼见四肢冷痹反心烦热者十、八味丸(肾气丸)【辨证要点】十一、炙甘草汤【辨证要点】心动悸、脉结代气阴两虚者十二、酸枣仁汤【辨证要点】因血虚见心悸虚烦不得眠者麦冬汤类一、麦冬汤【辨证要点】咳逆上气、咽干口燥者二、竹叶石膏汤【辨证要点】虚热上炎、气逆欲吐、烦渴者木防己汤类一、木防己汤【辨证要点】喘满心下痞坚烦渴者二、木防己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汤【辨证要点】木防己汤证心下痞坚甚、二便不利者薏苡附子散类一、薏苡附子散【辨证要点】寒湿痹痛、胸痹疼痛、时缓时急者二、薏苡附子败酱散【辨证要点】肠痈腹痛、皮肤甲错、或肿痒流黄水者三、苇茎汤【辨证要点】咳吐黄脓痰、微热烦满者猪苓汤类一、猪苓汤【辨证要点】小便不利、或淋痛尿血而渴欲饮水者二、猪苓散【辨证要点】呕咳而小便不利者三、泽泻汤(左肋痛,为脾积水设计)泽泻汤加白芍1茯苓5厚朴2治疗脾脏肿大【辨证要点】心下停饮见眩晕、小便不利者四、茯苓杏仁甘草汤【辨证要点】(缓痛,心脏有积水、寸脉弦可以确定水包围在心包、不渴)五、茯苓泽泻汤【辨证要点】呕吐、小便不利、渴欲饮水者六、甘姜苓术汤【辨证要点】腰冷重小便自利者七、茯苓杏仁甘草汤【辨证要点】咳喘胸闷、小便不利者八、葵子茯苓散【辨证要点】妊娠浮肿者其他一、乌梅丸【辨证要点】厥逆烦躁、或腹痛呕吐时缓时作、或虚寒久利二、柏叶汤【辨证要点】吐血下血、烦热腹痛而脉无力者三、蜀漆散【辨证要点】疟寒多热少者四、百合地黄汤【辨证要点】百合病口苦、小便赤、脉微数者五、瓜蒌牡蛎散【辨证要点】虚热而渴、或胸腹动悸者六、猪膏发煎【辨证要点】少腹满、大便干结、小便不利者七、猪肤汤【辨证要点】口干咽痛心烦、舌红少津、脉细数八、硝石矾石散【辨证要点】九、矾石丸【辨证要点】十、矾石汤【辨证要点】脚气痿弱不仁、气上冲心者十一、蛇床子散【辨证要点】十二、文蛤散【辨证要点】咳欲饮水者十三、蛇床子散方【辨证要点】妇人阴部寒湿肿痛、或瘙痒下白浊者。

胡希恕方证辨证应用:当归芍药散方证

胡希恕方证辨证应用:当归芍药散方证

胡希恕方证辨证应用:当归芍药散方证胡希恕方证辨证应用胡希恕先生的《伤寒论》“方证辨证”,为我们提供了一条临床辨证的捷径。

陈雁黎老在《胡希恕伤寒论方证辨证》一书中,展示了跟诊胡老期间实录的230个临证医案。

3月5日起我们将连载“胡希恕方证辨证应用”。

当归芍药散方证**参考处方**当归10~12g,白芍12~15g,川芎10~12g,茯苓15~18g,泽泻15~18g,白术12~15g。

水煎400mL,分2次服,日1剂。

**方解**1.“腹中”指小腹至胸下。

㽲,《辞海》无此字条。

《康熙字典》:“㽲,朽病也。

”《汉语大辞典》:“㽲,(一)jiao 同㽱,腹中急痛。

(二)xia 㽲,病也。

”各医家释:“腹中疔痛”为腹中拘急(《难病奇方》),或绵绵作痛(陈修园),或缓缓作痛(汤本求真)、或隐隐作痛、痛无休时(程门雪)。

与通脉四逆汤手足厥逆的腹痛(317)、桃花汤便脓血的腹痛(307)、大承气汤的腹满痛(241,254),小建中汤的腹中急痛(100)、黄连汤欲呕吐的腹中痛(173)、理中丸寒多不用水者的腹中痛(386)、附子粳米汤的腹中寒气雷鸣切痛(《金匮要略》)、当归生姜羊肉汤的寒疝腹中痛及胁痛里急(《金匮要略》)、乌头桂枝汤的寒疝腹中痛逆冷手足不仁(《金匮要略》),有明显区别。

2.“血不利则为水”(《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治第十四》),应以当归芍药散治之。

方中当归、川芎配伍芍药,治血虚不济而滞,茯苓、白术配伍泽泻,治水湿停留而肿。

重用芍药,缓腹部稍为软弱之挛急疼痛。

对眩晕疲乏、心悸肉惕、小便不利、下肢微肿最为适宜。

本方为妇科良方,临床常遇之。

焦树德谓:“有养血益脾之功。

”今日,本方已改用汤剂。

**方证应用**1.血虚多致水湿瘀滞,血水同病,发为“腹中诸疾痛”。

故本方广泛应用于妇科之常见病、多发病。

如慢性盆腔炎、宫颈炎、卵巢囊肿、输卵管积水、盆腔积液、功能性子宫出血、妊娠腹痛、产后腹痛、恶露不尽、产后贫血、剖宫产手术后腹痛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胡希恕经方二百首辨析
演讲人
202X-06-08
01
《胡希恕经方二百首辨析》编委会
《胡希恕经方二百首辨析》 编委会
02
主编简介
主编简介
03
黄煌序
黄煌序
一.
04
目录
目录
一.
05
第一章 表证类方
第一章 表证类方
06
一、桂枝汤及其加减类方
一、桂枝汤及 其加减类方
06
(六)桂枝 去芍药汤
01
【方解】
02
【仲景 有关的 论说】
一、桂枝汤及其加减类方
(八)栝楼桂枝汤
01
【方解】
02
【仲景 有关的 论说】
一、桂枝汤及 其加减类方
(九)桂枝加厚朴杏子 汤
01
【方解】
02
【仲景 有关的 论说】
一、桂枝汤及 其加减类方
(十)桂枝去芍药加皂荚 汤
01
【方解】
02
【仲景 有关的 论说】
一、桂枝汤及 其加减类方
(二十二)黄芪芍药桂枝苦酒 汤
01
【方解】
02
【仲景 有关的 论说】
一、桂枝汤及其加减类方
(二十三)防己茯苓汤
01
【方解】
02
【仲景 有关的 论说】
一、桂枝汤及其加减类方
(二十四)防己黄芪汤
01
【方解】
02
【仲景 有关的 论说】
一、桂枝汤及 其加减类方
(二十五)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 汤
01
【方解】

(四十六)苓甘五味姜辛
夏汤
4
(四十七)苓甘五味姜辛
5
夏仁汤
(四十八)苓甘五味姜辛
夏仁大黄汤
6
一、桂枝汤及其加 减类方
(四十九)半夏散及汤 (五十)乌头桂枝汤
一、桂枝汤及其加减类方
(一)桂枝汤
01
【方解】
02
【仲景 有关的 论说】
03
【小结】
一、桂枝汤及其加减类方
(二)桂枝甘草汤
01
【方解】
02
(十一)桂枝加龙骨牡蛎 汤
01
【方解】
02
【仲景 有关的 论说】
一、桂枝汤及 其加减类方
(十二)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 龙骨汤
01
【方解】
02
【仲景 有关的 论说】
一、桂枝汤及 其加减类方
(十三)桂枝甘草龙骨牡蛎 汤
01
【方解】
02
【仲景 有关的 论说】
一、桂枝汤及 其加减类方
(十四)桂枝加芍药生姜人参新 加汤
【仲景 有关的 论说】
一、桂枝汤及其加减类方
(三)桂枝加桂汤
01
【方解】
02
【仲景 有关的 论说】
一、桂枝汤及其加减类方
(五)桂枝加大黄汤
01
【方解】
02
【仲景 有关的 论说】
一、桂枝汤及其加减类方
(六)桂枝去芍药汤
01
【方解】
02
【仲景 有关的 论说】
一、桂枝汤及其加减类方
(七)桂枝加葛根汤
枝五物汤
05 ( 二 十 三 )防己茯
苓汤
02 ( 二 十 ) 黄芪建中

04 ( 二 十 二 )黄芪芍
药桂枝苦酒汤
06 ( 二 十 四 )防己黄
芪汤
一、桂枝汤及其加减类方
单击此处添加标题
单击此处添加文本具体内容, 简明扼要的阐述您的观点。根 据需要可酌情增减文字,以便 观者准确的理解您传达的思想。
01
【方解】
02
【仲景 有关的 论说】
一、桂枝汤及其加减类方
(十五)桂枝人参汤
01
【方解】
02
【仲景 有关的 论说】
一、桂枝汤及其加减类方
(十六)白虎加桂枝汤
【仲景有关的论说】
一、桂枝汤及其加减类方
(十七)桂枝加黄芪汤
01
【方解】
02
【仲景 有关的 论说】
一、桂枝汤及其加减类方
(十八)小建中汤

01 ( 十 三 ) 桂枝甘草
龙骨牡蛎汤
03 ( 十 五 ) 桂枝人参

05 ( 十 七 ) 桂枝加黄
芪汤
02 ( 十 四 ) 桂枝加芍
药生姜人参新加汤
04 ( 十 六 ) 白虎加桂
枝汤
06 ( 十 八 ) 小建中汤
一、桂枝汤 及其加减类

01 ( 十 九 ) 当归建中

03 ( 二 十 一 )黄芪桂
F
(三十六) 茯苓甘草

一、桂枝汤 及其加减类

0 1
(三十七)《外 台》茯苓饮
0 4
(四十)五苓 散
0 2
(三十八)茯 苓泽泻汤
0 5
(四十一)茵 陈五苓散
0 3
(三十九)泽 泻汤
0 6
(四十二)猪 苓汤
一、桂枝汤及其加减类方
(四十三)猪苓散
1
(四十四)苓桂五味甘草

2
(四十五)苓甘五味姜辛
3
02
【仲景 有关的 论说】
一、桂枝汤及 其加减类方
(二十六)桂枝加附子 汤
01
【方解】
02
【仲景 有关的 论说】
一、桂枝汤及 其加减类方
(二十七)桂枝去芍药加附子 汤
01
【方解】
02
【仲景 有关的 论说】
一、桂枝汤及其加减类方
(二十八)桂枝附子汤
01
【方解】
02
【仲景 有关的 论说】
一、桂枝汤及 其加减类方
一、桂枝汤及其加减类方
(三十三)苓桂术甘汤
01
【方解】
02
【仲景 有关的 论说】
一、桂枝汤及其加减类方
(三十四)苓姜术甘汤
01
【方解】
02
【仲景 有关的 论说】
一、桂枝汤及其加减类方
(三十五)苓桂枣甘汤
01
【方解】
02
【仲景 有关的 论说】
一、桂枝汤及其加减类方
(三十六)茯苓甘草汤
01
【方解】
(三十)甘 草附子汤
(二十八) 桂枝附子汤
(二十九) 桂枝附子去 桂加白术汤
(二十五) 桂枝去桂加 茯苓白术汤
(二十六) 桂枝加附子

(二十七) 桂枝去芍药
加附子汤
一、桂枝汤及其加减类方
A
(三十一) 附子汤
B
(三十二) 真武汤
C
(三十三) 苓桂术甘

D
(三十四) 苓姜术甘

E
(三十五) 苓桂枣甘

(二十九)桂枝附子去桂加白术 汤
01
【方解】
02
【仲景 有关的 论说】
一、桂枝汤及其加减类方
(三十)甘草附子汤
01
【方解】
02
【仲景 有关的 论说】
一、桂枝汤及其加减类方
(三十一)附子汤
01
【方解】
02
【仲景 有关的 论说】
一、桂枝汤及其加减类方
(三十二)真武汤
01
【方解】
02
【仲景 有关的 论说】
01
【方解】
02
【仲景 有关的 论说】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一、桂枝汤及其加减类方
(十九)当归建中汤
01
【方解】
02
【仲景 有关的 论说】
一、桂枝汤及其加减类方
(二十)黄芪建中汤
01
【方解】
02
【仲景 有关的 论说】
一、桂枝汤及 其加减类方
(二十一)黄芪桂枝五物 汤
01
【方解】
02
【仲景 有关的 论说】
一、桂枝汤及 其加减类方
02
【仲景 有关的 论说】
一、桂枝汤及 其加减类方
(三十七)《外台》茯苓 饮
01
【方解】
02
【仲景 有关的 论说】
01
(一)桂枝 汤
05
(五)桂枝 加大黄汤
02
(二)桂枝 甘草汤
04
(四)桂枝 加芍药汤
03
(三)桂枝 加桂汤
一、桂枝汤及其加减类方
(七)桂枝加葛根汤
(九)桂枝加厚朴杏子 汤
(十一)桂枝加龙骨牡 蛎汤
(八)栝楼桂枝汤
(十)桂枝去芍药加皂 荚汤
(十二)桂枝去芍药加 蜀漆牡蛎龙骨汤
一、桂枝汤 及其加减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