脉交会穴总讲
关于人体的八脉交会穴
关于人体的八脉交会穴【八脉交会穴】一、关于八脉交会穴八脉交会穴,又称为“流注八穴”,“交经八穴”,是指奇经八脉与十二正经脉气相交通的八个腧穴,均分布于肘膝关节以下的部位。
八穴包括公孙、内关、外关、足临泣、照海、列缺、申脉、后溪。
八脉交会穴首见于宋子华的《流经八穴》,后被窦汉卿收于《针经指南》一书中.因窦氏擅用此八穴而名声渐起,故后世又称此八穴为“窦氏八穴”。
在窦汉卿《针经指南》中详细介绍了八穴的位置、经络所属、取穴方法及临证应用范围,对八脉交会穴在后世的流传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八脉是指奇经八脉,即任、督、冲、带、阴维、阳维、阴蹻、阳蹻。
而这八脉与十二正经相交会的八个特定腧穴即称为八脉交会穴。
交,有交通、交会的含义;会,是聚会、会合的含义。
交会穴是指两条或两条以上的经脉相互交通、交会的穴位。
奇经八脉正是通过八脉交会穴与十二正经脉气相交通的。
具体交会为:脾经公孙与冲脉相交通,心包经内关与阴维脉相交通,二者同会于心、胃、胸部位;小肠经后溪与督脉相交通,膀胱经申脉与阳蹻脉相交通,二者同会于目内眦、肩胛部位;胆经足临泣与带脉相交通,三焦经外关与阳维脉相交通,共同会合于目外眦、肩部;肺经列缺与任脉相交通,肾经照海与阴蹻脉相交通,共同会合于咽喉、肺、胸膈部位。
在这八穴中,只有申脉、照海分别是足太阳膀胱经与阳蹻及足少阴肾经与阴蹻直接交经汇聚之处,余六穴均未直接在所在穴处与奇经交会,只是通过所属经脉与奇经在躯干等部位相交而通会于其穴,因而是经交而穴通。
窦氏称八穴为“交经八穴”更符合八穴的交通方式。
八脉交会穴在针灸临床上应用十分广泛.受到历代医家的重视,其配伍应用可分为随证配穴法和按时配穴法两类。
杨甲三教授在多年的临床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八脉交会穴理论及其临床应用方面有许多独到的见解。
在他的指导之下,其博土研究生马秀玲以八脉交会穴为研究内容,结合前人经验,对八脉交会穴交通、会合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对八脉交会穴的主治范围进行了总结、归纳,完成了一篇有较高学术水平的毕业论文,并获得博士学位。
八脉交会八穴
八脉交会八穴
八脉交会八穴歌诀
公孙冲脉胃心胸,内关阴维下总同,
临泣胆经连带脉,阳维目锐外关逢。
后溪督脉内眦颈,申脉阳跷络亦通,
列缺任脉行肺系,阴跷照海膈喉咙。
解释:
1.公孙(属脾经而通冲脉)与内关(属心包经而通阴维脉)二穴相配,能治疗心、胸、胃三个部位的病症。
2.足临泣(属胆经而通于带脉)与外关(属三焦经而通于阳维脉)二穴相配,主要能治目外眦、耳后、颊、颈、肩等部位的病症。
3.后溪(属小肠经而通督脉)与申脉(属膀胱经而通阳跷脉)二穴相配,主要能治目内眦、颈项、耳、肩、小肠、膀胱等部位的病症。
4.列缺(属肺经与任脉相通)和照海(属肾经与阴跷脉相通)穴相眦,主要能治肺系、喉咙和胸膈三个部位的病症。
交会穴总结精选
交会穴总结八脉交会穴,又称为“流注八穴”,“交经八穴”,是指奇经八脉与十二正经脉气相交通的八个腧穴,均分布于肘膝关节以下的部位。
八穴包括公孙、内关、外关、足临泣、照海、列缺、申脉、后溪。
八脉交会穴首见于宋子华的《流经八穴》,后被窦汉卿收于《针经指南》一书中。
因窦氏擅用此八穴而名声渐起,故后世又称此八穴为“窦氏八穴”。
在窦汉卿《针经指南》中详细介绍了八穴的位置、经络所属、取穴方法及临证应用范围,对八脉交会穴在后世的流传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博粹堂中医介绍。
八脉是指奇经八脉,即任、督、冲、带、阴维、阳维、阴蹻、阳蹻。
而这八脉与十二正经相交会的八个特定腧穴即称为八脉交会穴。
交,有交通、交会的含义;会,是聚会、会合的含义。
交会穴是指两条或两条以上的经脉相互交通、交会的穴位。
奇经八脉正是通过八脉交会穴与十二正经脉气相交通的。
具体交会为:足太阴脾经公孙与冲脉相交通,手厥阴心包经内关与阴维脉相交通,二者同会于心、胃、胸部位;手太阳小肠经后溪与督脉相交通,足太阳膀胱经申脉与阳蹻脉相交通,二者同会于目内眦、肩胛部位;足少阳胆经足临泣与带脉相交通,手少阳三焦经外关与阳维脉相交通,共同会合于目外眦、肩部;手太阴肺经列缺与任脉相交通,足少阴肾经照海与阴蹻脉相交通,共同会合于咽喉、肺、胸膈部位。
在这八穴中,只有申脉、照海分别是足太阳膀胱经与阳蹻及足少阴肾经与阴蹻直接交经汇聚之处,余六穴均未直接在所在穴处与奇经交会,只是通过所属经脉与奇经在躯干等部位相交而通会于其穴,因而是经交而穴通。
窦氏称八穴为“交经八穴”更符合八穴的交通方式。
八脉交会穴在针灸临床上应用十分广泛。
受到历代医家的重视,其配伍应用可分为随证配穴法和按时配穴法两类。
杨甲三教授在多年的临床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八脉交会穴理论及其临床应用方面有许多独到的见解。
在他的指导之下,其博土研究生马秀玲以八脉交会穴为研究内容,结合前人经验,对八脉交会穴交通、会合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对八脉交会穴的主治范围进行了总结、归纳,完成了一篇有较高学术水平的毕业论文,并获得博士学位。
八脉交会穴.
八脉交会穴
正常字体放大字体
宋元时期的针灸家提出:四肢部列缺、后溪、内关、外关、照海、申脉、公孙、足临泣八穴分别通向任、督、阴维、阳维、阴跷、阳跷、冲、带八脉。
意指这些穴位分别能主治头面躯干部有关奇经八脉的病症。
其相通的意义,应当理解作是通过各穴本身所属经脉而通向奇经八脉。
后来将这种相通关系说成“交会”,所以称作“八脉交会穴”。
八穴始载于《针经指南》,《标幽赋》说的“阳跷,阳维并督、带,主肩背腰腿在表之病;阳跷、阳维、任、冲脉,去心腹胁肋在里之疑。
”即指此八穴的治疗作用而言。
明代刘纯《医经小学》卷三载有八穴的歌诀:
“公孙冲脉胃心胸,内关阴维下总同;
临泣胆经连带脉,阳维目锐外关逢;
后溪督脉内眦颈,申脉阳跷络亦通;
列缺任脉行肺系,阴跷照海膈喉咙。
”
附:八脉交会穴表
内关(手厥阴)→阳维
公孙(足太阴)→冲脉心、胸、胃
后溪(手太阳)→督脉
申脉(足少阳)→阳跷项、肩胛、耳、目内眦
外庆(手少阳)→阳维
临泣(足少阳)→带脉颈、肩、颊、耳、目外眦
列缺(手太阴)→任脉
照海(足少阴)→阴跷咽喉、胸膈。
八脉交会穴
八脉交会穴八脉交会穴,经穴分类名。
见《针经指南》。
又称流注八穴、交经八穴等。
是四肢上与奇经八脉脉气相通的八个穴位。
即脾经的公孙(通冲脉),心包经的内关(通阴维脉),小肠经的后溪(通督脉),膀胱经的申脉(通阳蹻脉),胆经的足临泣(通带脉),三焦经的外关(通阳维脉),肺经的列缺(通任脉),肾经的照海(通阴蹻脉)。
临床上常配合应用,如公孙配内关治心、胸和胃部疾患;后溪配申脉治目内眦、颈项、耳、肩膊、小肠、膀胱部疾患;临泣配外关治目外眦、耳后、颊、颈、肩、缺盆、胸膈部疾患;列缺配照海治咽喉、胸膈部疾患。
如这些穴位配合天干、地支、八卦等应用,则成灵龟八法、飞腾八法。
详见各该条。
八脉交会穴奇经八脉与十二正经脉经气相通的八个腧穴。
均分布在肘膝以下。
因这八个穴是金元时代窦汉卿常用的有效穴位,故又称窦氏八穴(见表)。
由于奇经与正经的经气通过八穴相会通,所以此八穴既能治奇经病,又能治正经病。
如公孙通冲脉,故公孙既能治足太阴脾经的病,又能治冲脉的病。
在临床上常采取上下相应的配穴法。
如下肢公孙配上肢内关治疗胃、心、胸部病证。
上肢列缺配下肢照海穴治咽喉、胸膈、肺等疾病。
另外,上述八穴可结合天干、地支、九宫、八卦等应用,称为飞腾八法和灵龟八法,是一种按时取穴治疗疾病的方法。
临床上常配合应用,如公孙配内关治心、胸和胃部疾患;后溪配申脉治目内眦、颈项、耳、肩膊、小肠、膀胱部疾患;临泣配外关治目外眦、耳后、颊、颈、肩、缺盆、胸膈部疾患;列缺配照海治咽喉、胸膈部疾患。
如这些穴位配合天干、地支、八卦等应用,则成灵龟八法、飞腾八法。
八脉交会穴经穴分类名。
见《针经指南》。
又称流注八穴、交经八穴等。
是四肢上与奇经八脉脉气相通的八个穴位。
即脾经的公孙(通冲脉),心包经的内关(通阴维脉),小肠经的后溪(通督脉),膀胱经的申脉(通阳蹻脉),胆经的足临泣(通带脉),三焦经的外关(通阳维脉),肺经的列缺(通任脉),肾经的照海(通阴蹻脉)。
临床上常配合应用,如公孙配内关治心、胸和胃部疾患;后溪配申脉治目内眦、颈项、耳、肩膊、小肠、膀胱部疾患;临泣配外关治目外眦、耳后、颊、颈、肩、缺盆、胸膈部疾患;列缺配照海治咽喉、胸膈部疾患。
八脉交会穴
八脉交会穴今天我们接着讲特定穴,上次讲到八会穴,八会穴治疗各种疾病,尤其是相应的五体疾病,都可以选用相应的穴位,疗效可靠,不再赘述。
今天我们来学习八脉交会穴。
首先要了解为什么叫八脉交会穴,八脉指奇经八脉,八脉交会穴为奇经八脉与十二正经交会的穴位。
奇经八脉没有表里关系,与脏腑也没有直接的络属关系,除了任督二脉,其余六条经没有独立的腧穴,但奇经八脉都有独立的走行,和其他正经有交叉的地方。
临床中用的比较多,应用最多的是后人研究的为飞腾八法与灵龟八法,我们科的曾大夫研究生课题即为灵龟八法,灵龟八法的优点为取穴少,见效快。
八脉交会穴分别为:手厥阴心包经的内关通阴维脉,手少阳三焦经的外关通阳维脉;足少阳胆经的足临泣通带脉,足太阴脾经的公孙通冲脉;足少阴肾经的照海通阴跷脉,足太阳膀胱经的申脉通阳跷脉;手太阳小肠经的后溪通督脉,足太阴肺经的列缺通任脉。
上次我和大家讲过痛经,痛经为妇科常见病,许多人认为针灸治疗痛经很简单,临证时遇到痛经患者,就取地机、三阴交。
没错,这两个穴是治疗痛经的要穴;不知道大家注意到没有:以腹痛为主的痛经,用地机、三阴交不是都有效。
十几年前一患者,因痛经找我治疗,传统治痛经的穴位我都用了,什么地机、三阴交、太冲、中极、气海、关元、水道、归来这些穴位交替使用,甚至连次髎都用了,但就是无效。
冥思苦想,终于找到了症结,该痛经患者疼痛部位正是为脐下正中,呈针刺样疼痛,我想正处于任脉,列缺通任脉,试用列缺,针刺后,疼痛立止,这是我们临床中经常遇到的。
前年,保定的医生在我这里进修,第一天来了一个痛经女性,正值经期,小腹疼痛,扎的三阴交,针入痛止。
两天后,该患者又领来一个(痛经)病人,疼痛部位为脐下正中,我问进修大夫扎哪,他们说还扎三阴交,我说这个还那么扎无效,他们说前天那个患者就是扎三阴交好的呀,后来让其扎三阴交,无效,我扎了列缺当时就不疼了,进修的医生愕然。
我们来看,列缺治疗痛经,教科书上并没有,所以我们要用中医理论指导临床,不要只看哪一个穴治哪一个病,这是很局限的。
八脉交会歌诀的讲解
八脉交会歌诀的讲解八脉交会歌诀是中医里的一种诊疗方法,其复杂的论述交叉了伤寒、阴阳五行、针灸和经络穴位等多个学科。
我们现在来简单介绍一下它的相关内容。
一、八脉交会的起源八脉交会源自《伤寒论》,是古代中医认识和利用经络内伤脉交会处的理论,用以治疗内伤病症。
除此之外,它还具有复杂的数学图形,这使得它从现实的心理和生理病理方面保护病人的健康。
二、八脉交会的内容1. 伤寒等五行:伤寒论认为病症来自失调的阴阳五行,伤寒之中的伤寒、风寒、热寒等原则,融入八脉交会的理论,以还元正一统天下。
2. 针灸养生:针灸技术正统,是中医在治疗内伤病人时常用的一种方式。
八脉交会也涉及到针灸技术,以促进经络的正常流通,再现健康机体。
3. 经络穴位:根据人体各穴位之间的结构关系,八脉交会把伤寒、针灸和经络穴位结合起来,解决许多复杂的身体病症。
三、八脉交会的实施方法1. 根据临床所需,考虑患者的检查及其他护理因素,搭配八脉交会的论述,为患者确定最佳诊疗方案。
2. 设计具体交会策略,根据患者的体质以及伤脉的状态和特点,制定个体化的方案。
3. 经典伤寒辨证,把五行论述融入针灸治疗,在指定穴位进行针法处理,达到更深层次本质病因症方面的治疗。
四、八脉交会的注意事项1. 加强饮食保健,把八脉交会的理论与营养健康搭配,给患者规定卫生饮食的养生原则。
2. 保持心情平静,学习相关的中医内科理论,发挥内在力量,调节患者情绪,以平和的态度来接受治疗。
3. 选择合适的针刺技术,规范施针,应用正统的无菌技术,不宜过急或过激。
八脉交会歌诀是中医内科理论中辨证论治的重要部分,它将中医内科理论和五行论述融合在一起,对医生施针辨证论治、保护患者健康具有积极的作用。
在实施八脉交会前,医生需根据患者的体质和具体情况,完善治疗计划,需要重视给患者规定养生原则,正规施针,以确保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中医经穴分类 四总穴,八脉交会穴
四总穴:指足三里、委中、列缺、合谷四个穴位。
四总穴歌诀:肚腹三里留,腰背委中求,头项寻列缺,面口合谷收。
八脉交会穴:八脉交会穴在临床应用上十分广泛,临床上应用时常将八穴分为四对,上下配穴以治疗疾病:
1、内关、公孙(治疗胃、心胸病变为主)。
2、后溪、申脉(治疗目内眦、颈项及耳肩等处疾患)。
3、外关、足临泣(治疗目外眦、颊、颈、耳后、肩的病变)。
4、列缺、照海(主治肺系、咽喉、胸膈的疾病)。
八脉交会穴歌诀:公孙冲脉胃心胸,内关阴维下总同;
临泣胆经连带脉,阳维目锐外关逢;
后溪督脉内眦颈,申脉阳跷络亦通;
列缺任脉行肺系,阴跷照海膈喉咙。
八脉交会穴分别为:
1、阴维脉:内关。
2、阳维脉:外关。
3、阴跷脉:照海。
4、阳跷脉:申脉。
5、任脉:列缺。
6、督脉:后溪。
7、冲脉:公孙。
8、带脉:足临泣。
八脉交会穴与交会穴
八脉交会穴与交会穴八脉交会穴八脉交会穴都是十二正经的腧穴,主要分布在四肢腕、踝关节上下,而奇经八脉的循行路线有的不到四肢,故八脉交会穴必须通过所属的正经而通向奇经八脉,即经交而穴通。
具体如下:公孙,属于足太阴脾经,通过足太阴之脉入腹会于关元处,与冲脉相通。
公孙是足太阴脾经络穴,别走足阳明胃经,胃脉于气冲穴部位与冲脉交会而至少腹关元,夹脐上行,故公孙与冲脉经气相通。
内关,属于手厥阴心包经,通过手厥阴之脉起于胸中,与阴维脉相通。
内关是手厥阴心包经络穴,其脉起于胸中,下行至手臂内侧,络脉由此别走手少阳三焦经,阴维脉起于诸阴之交,其脉气发于足少阴筑宾穴,上行入少腹而上胸膈,故在胸中与手厥阴经交会。
因此,内关穴与阴维脉经气相通。
足临泣,属于足少阳胆经,通过足少阳之脉过季胁与带脉相通。
足临泣是足少阳胆经输穴,其经脉由头侧交肩上,从缺盆下腋,循胸过季胁,经髀枢循股外侧,下至足第四趾,而带脉出于季胁,围身一周,状若束带,其所属带脉、五枢、维道等穴位,皆属足少阳胆经腧穴,故足临泣与带脉经气相通。
外关,属于手少阳三焦经腧穴,通过手少阳之脉经上肩循天髎,与阳维脉相通。
外关是手少阳三焦经络穴,其经脉沿前臂贯肘,循臑外上肩,阳维脉起于诸阳之会,其脉气发于足太阳经之金门穴处,循膝外廉上髀厌,行身侧胁肋,达肩前与三焦经交会于臑会、天髎、肩井等穴处,故外关与阳维脉经气相通。
后溪:属于手太阳小肠经,通过手太阳之脉交肩部而会于大椎,与督脉相通。
后溪是手太阳小肠经输穴,其经脉从手走头,循肩外后廉上行交肩上而会督脉于大椎处,故后溪与督脉经气相通.申脉:属于足太阳膀胱经,通过足太阳之脉与跷脉相通。
申脉穴的部位即是阳跷脉所生之处,如《奇经八脉考》载述:“阳跷者,足太阳之别脉,其脉起于跟中,出于外踝,下足太阳申脉穴。
”故申脉与阳跷脉经气相通。
列缺,属于手太阴肺经,通过手太阴之脉循喉咙与任脉相通。
列缺属于手太阴经络穴,其经脉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上膈属肺,从肺系横出腋下而循桡臂内侧前廉行至列缺,任脉起于中极之下,循腹里上关元,至咽喉,故列缺与任脉经气相通。
八脉交会穴解析及应用
八脉交会穴解析及应用一、冲脉:考穴:公孙二穴,脾经。
足大趾内侧,本节后一寸陷中,举足,两足掌相对取之。
针一寸,主心腹五脏病,与内关主客相应。
治病:〔西江月〕九种心疼延闷,结胸翻胃难停,酒食积聚胃肠鸣,水食气疾膈病。
脐痛腹疼胁胀,肠风疟疾心疼,胎衣不下血迷心,泄泻公孙立应。
○凡治后症,必先取公孙为主,次取各穴应之(徐氏):九种心疼,一切冷气:大陵中脘隐白。
痰膈涎闷,胸中隐痛:劳宫膻中间使。
气膈五噎,饮食不下:膻中三里太白。
脐腹胀满,食不消化:天枢水分内庭。
胁肋下痛,起止艰难:支沟章门阳陵泉。
泄泻不止,里急后重:下脘天枢照海。
胸中刺痛,隐隐不乐:内关大陵彧中。
两胁胀满,气攻疼痛:绝骨章门阳陵泉。
中满不快,翻胃吐食:中脘太白中魁。
胃脘停痰,口吐清水:巨阙中脘厉兑。
胃脘停食,疼刺不已:中脘三里解溪。
呕吐痰涎,眩晕不已:膻中中魁丰隆。
心疟,令人心内怔忡:神门心俞百劳。
脾疟,令人怕寒腹痛:商丘脾俞三里。
肝疟,令人气色苍,恶寒发热:中封肝俞绝骨。
肺疟,令人心寒怕惊:列缺肺俞合谷。
肾疟,令人洒热,腰脊强痛:大钟肾俞申脉。
疟疾大热不退:间使百劳绝骨。
疟疾先寒后热:后溪曲池劳宫。
疟疾先热后寒:曲池百劳绝骨。
疟疾心胸疼痛:内关上脘大陵。
疟疾头痛眩晕,吐痰不已:合谷中脘列缺。
疟疾骨节酸痛:魄户百劳然谷。
疟疾口渴不已:关冲人中间使。
胃疟,令人善饥,不能食:厉兑胃俞大都。
胆疟,令人恶寒怕惊,睡卧不安:临泣胆俞期门。
黄疸,四肢俱肿,汗出染衣:至阳百劳腕骨中脘三里。
黄疸,遍身皮肤、面目、小便俱黄:脾俞隐白百劳至阳三里腕骨。
谷疸,食毕则心眩,心中拂郁,遍体发黄:胃俞内庭至阳三里腕骨阴谷。
酒疸,身目俱黄,心中痛,面发赤斑,小便赤黄:胆俞至阳委中腕骨。
女痨疸,身目俱黄,发热恶寒,小便不利:关元肾俞至阳然谷。
○杨氏治症:月事不调:关元气海天枢三阴交。
胸中满痛:劳宫通里大陵膻中。
痰热结胸:列缺大陵涌泉。
四肢风痛:曲池风市外关阳陵泉三阴交手三里。
神奇的八脉交会穴
神奇的⼋脉交会⽳照海⽳——告别咽痛和失眠的强肾降⽕妙⽳申脉⽳——体贴⾝寒多病者的纯阳⼤药内关⽳——打开⼼结,养颜养⼼的美丽⽳外关⽳——瞬间恢复听⼒的“聪⽿神⽳”列缺⽳——专治落枕、偏头痛的随⾝医师后溪⽳——统治⼀切颈肩腰椎病的奇效⼤⽳公孙⽳——摆平痛经和脾胃疾患的第⼀温阳⼤⽳临泣⽳——⼀⽣守护⾝体少阳之⽓的“⼩柴胡汤”照海⽳——告别咽痛和失眠 照海⽳释名:照,照耀之意;海,⼤⽔之意。
该⽳不但能主治咽喉肿痛,配肾腧、关元、三阴交,还可以主治⽉经不调。
照海最早见于《针灸甲⼄经》,《千⾦要⽅》称“漏阴”,属⾜少阴肾经,是⼋脉要⽳之⼀,通阴跷脉,有滋肾清热,通调三焦之功。
其主要功效为:可缓解胸闷、嗓⼦⼲痛、声⾳嘶哑、慢性咽炎等症状,对肩周炎、失眠有辅助作⽤。
孙思邈在《千⾦要⽅》⾥称此⽳为“漏阴”,就是说这个⽳位出了问题,⼈的肾⽔减少了,会造成肾阴亏虚,引起虚⽕上升。
因此,只要我们感到胸⼝闷得不舒服、嗓⼦⼲痛、声⾳嘶哑,甚⾄得了慢性咽炎,都可以按⼀按这个⽳,既有滋肾清热的功效,还能让⾝体的三焦功能顺畅起来,可谓是⼀举两得、⽴竿见影的妙法。
申脉⽳——专治⾝寒 申脉别名阳跷,属⾜太阳膀胱经。
⼋脉交会⽳之⼀,通阳跷。
在⾜外侧部,外踝直下⽅凹陷中,布有腓肠神经和外踝动脉⽹,有补阳益⽓、疏导⽔湿之功效。
主要功效为:可缓解眩晕、双眼发红肿痛、腰酸背痛、⾜踝关节痛等症状,对腹泻、消化不良有辅助作⽤。
“腰背曲强腿痛”,是明显的膀胱经感受寒邪之⽓后的受凉之象。
因为阳跷通膀胱经,⽽申脉本⾝就是膀胱经的⼀个重要⽳位。
所以申脉⽳是阳中⾄阳,⽤这个⽳位既能散除体内寒邪,⼜能使阳⽓通达巅顶,对⼈体不仅起到平衡的作⽤,还可以使⼈步履轻健矫捷。
有的⼈会说,我⼜不会扎针,虽然知道这个⽳位的妙⽤,也是纸上谈兵啊。
其实,道家医学所讲的⼋脉交会⽳,既能针⼜能灸,“膀胱经交会的重要⽳位,它的取⽳法也很简单,在外踝内向下凹陷处。
⼈体受到寒邪之后会缩成⼀团,瑟瑟发抖,这在中医⾥叫做“拘急收引”,⽽申脉⽳有伸展脉络之意,可以快速调动⼈体阳⽓,阳⽓⾜则寒邪⾃散。
《中医针灸学》必背内容:八会穴、八脉交会穴(内含背诵歌诀)
《中医针灸学》必背内容:八会穴、八脉交会穴(内含背诵歌
诀)
《中医针灸学》是执业中医医师资格考试的中药内容,今天小编给大家汇总的是八会穴、八脉交会穴!《中医针灸学》是各位中医需要掌握的内容,医学教育网今日头条将不定期为大家更新此类内容!希望对各位中医的工作学习有所帮助
八会穴
点击查看大图
八脉交会穴
【考频指数】★★★★
【考点精讲】
八脉交会穴是指与奇经八脉相通的十二经脉在四肢部的八个腧穴。
原称“交经八穴”、“流注八穴”和“八脉八穴”。
1.分布特点和组成:八脉交会穴均分布于肘膝以下,包括公孙、内关、后溪、申脉、足临泣、外关、列缺、照海。
2.临床应用:古人认为这八个腧穴分别与相应的奇经八脉经气相通。
临床应用中,八脉交会穴可以单独应用,治疗各自相通的奇经病证,如督脉病变出现的腰脊强痛,可选通督脉的后溪治疗,冲脉病变出现的胸腹气逆,可选通冲脉的公孙治疗。
又常把公孙和内关、后溪和申脉、足临泣和外关、列缺和照海相配,治疗两脉相合部位的疾病,如公孙配内关治疗胃、心、胸部病证和疟疾,后溪配申脉治内眼角、耳、项、肩胛部位病及发热恶寒等表证,外关配足临泣治疗外眼角、耳、颊、颈、肩部病及寒热往来证,列缺配照海治咽喉、胸膈、肺病和阴虚内热等。
点击查看大图
【趣味歌诀】
公孙冲脉心胸胃,内关阴维下总同;
临泣胆经连带脉,阳维目锐外关逢;
后溪督脉内眦颈,申脉阳跷络亦通;
列缺任脉行肺系,阴跷照海膈喉咙。
【考情分析】
此部分知识在历年考试中容易考查与奇经八脉相通的十二经脉在四肢部的八个腧穴,复习时结合歌诀加强记忆,考试题型以A1、B型题较多见。
八脉交会穴
公孙通冲脉、内关通阴维脉:合于心、胃、胸
临泣通带脉、外关通阳维脉:合于目锐眦、耳后、颊、颈、肩
后溪通督脉、申脉通阳跷脉:合于目内眦、颈项、耳、肩
列缺通任脉、照海通阴跷脉:合于肺系、咽喉、胸膈
从上面可以看:第一组公孙配内关可以治疗胸腔和腹腔部位的病症,第四组列缺配照海可以治疗腹腔和盆腔部位的病症。这4个穴位均为奇经八脉交会于十二正经中阴经上的穴位,算得上是“阴穴”,主治部位为五脏六腑的病症,为内为阴,所以,可以将第一组穴位和第四组穴位联合应用治疗内脏疾患,如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的疾病,均可同时取此四穴,谓之“四阴同施”,可起到协同和相加的作用。
公孙冲脉胃心胸,内关阴维下总同;
临泣胆经连带脉,阳维目锐外关逢;
后溪督脉内眦颈脉交会穴的实践中,的确发现每对配穴均可发生循经感传现象,产生上下相通的作用,尤其在某些经络敏感患者身上更突出。如针刺列缺穴,运用手法后,患者针感可下窜到脚,再让其指出具体部位,则准确地指在内踝尖下照海的位置上。
八脉交会穴的取穴方法,其实也是根结本标的临床应用。根据经脉气血的交会相通关系,用以治疗全身疾病;取穴操作方便,疗效显著。
临床运用时,对于“四阴同施,四阳同治”的原则可灵活选穴。如左上配左下,右上配右下,左上配右下,右上配左下,或左右上下共同施针。
我国古代的医典对八脉交会穴的记录是经验的总结,是一种归纳法。而“四阴同施”、“四阳同治”则是利用演绎法对配穴组合加以扩大。本篇仅就八脉交会穴的临床应用提供了一种针刺取穴的探索思路,这种取穴法是否优于传统的配对取穴法,还有待于做大样本临床对照观察才能印证。
由于奇经与正经的经气通过八穴相会通,所以此八穴既能治奇经病,又能治正经病。如公孙通冲脉,故公孙既能治足太阴脾经的病,又能治冲脉的病。在临床上常采取上下相应的配穴法。如下肢公孙配上肢内关治疗胃、心、胸部病证。上肢列缺配下肢照海穴治咽喉、胸膈、肺等疾病。另外,上述八穴可结合天干、地支、九宫、八卦等应用,称为飞腾八法和灵龟八法,是一种按时取穴治疗疾病的方法。
八脉交会穴
(九)八脉交会穴八脉交会穴是奇经八脉与十二正经脉气相通的八个腧穴,又称交经八穴、流注八穴、八脉八穴(表1-17)。
分布于四肢腕踝关节上下。
八穴的记载首见于窦汉卿的《针经指南》,因窦氏善用此法,故又称“窦氏八穴”。
奇经八脉与十二正经的八穴相互交汇的关系是:公孙属足太阴络穴,其络别走足阳明胃脉,通过胃脉“入气街中”与冲脉相通。
内关属手厥阴络穴,经脉从胸走手,在胸中与阴维相通。
冲脉和阴维脉系通过足太阴脾经、足阳明胃经及足少阴肾经的联属关系,而相合于胃、心、胸部。
足临泣属足少阳经之输穴,通过足少阳胆经过季胁,与带脉相通。
外关属手少阳络穴,经脉循臑外上肩与阳维脉相通。
带脉和阳维脉系通过手、足少阳经的联属关系,而相合于目锐眦、耳后、肩、颈、缺盆、胸膈部。
申脉属足太阳经,为阳蹻脉所起之处,故与阳蹻脉相通。
后溪属手太阳之输穴,通过经脉“出肩解,绕肩胛,交肩上”,于大椎穴处与督脉相通。
阳蹻脉与督脉系通过手、足太阳经的联属关系,而相合于目内眦、项、耳、肩膊。
照海属足少阴经,为阴蹻脉所起之处,故与阴蹻脉相通。
列缺属手太阴经,通过经脉从肺系与任脉相通。
阴蹻脉与任脉系通过手太阴、足少阴经的联属关系,而相合于肺系、咽喉、胸膈。
由于正经与奇经八脉的脉气在八穴相通,八脉交会穴除能治疗本经病症外,还能治疗与之相通的奇经八脉的病症。
如后溪通督脉,既能治手太阳经病,又能治督脉病;申脉通阳蹻脉,既能治足太阳经病,又能治阳蹻脉病。
八脉交会穴既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配伍应用。
为了增强疗效,临床上常将八穴分为四组,一个上肢穴配一个下肢穴,为上下配穴法的典型代表。
阴经两对按五行相生关系配伍,偏治五脏在里之疾;阳经两对按同名经同气相应关系配伍,偏治头面肢体在表之病。
如内关配公孙,治疗胃、心、胸部病症;后溪配申脉,治疗目内眦、耳、项、肩胛部位病及发热恶寒等表症;外关配足临泣,治疗目锐眦、耳、颊、颈、肩部病及寒热往来症;列缺配照海,治咽喉、胸膈、肺病和阴虚内热等症。
轻松学会八脉交会穴
轻松学会八脉交会穴•内关【类属】手厥阴心包经络穴。
八脉交会穴之一,通阴维脉。
【位置】掌长肌腱和桡侧腕屈肌腱之间,大致在腕上2寸,靠近桡侧腕屈肌腱的尺侧。
【取穴方法】患者先握拳,定好桡侧腕屈肌腱和掌长肌腱后放松,从腕关节处沿着两条肌腱之间循摸,到桡骨头的近端有一个“下坡”,从此处继续往上循摸,沿着桡侧腕屈肌腱的尺侧缘有一个较明显的凹陷,大致在腕上1~2寸的地方。
也可以参考内关部位横行的静脉来定位。
部分人的内关位于此静脉和桡侧腕屈肌尺侧交叉处的近端(上缘)。
但是有一部分人这条静脉不明显,或是静脉和肌腱并行,因此必须循摸才能找准位置。
【刺灸法】直刺,0.2~0.5寸。
可灸。
【针感】手法要柔细,出现徐徐的传导,针感传到手指。
心脏供血不好、心肌梗死的患者,针刺后针感可传到胸部,病人有豁然开朗的感觉。
重刺激能留下后遗针感,只有治疗上肢麻木或是关节下垂,可针刺稍微重一些。
【功效】通络理气(止痛),和胃降逆,通络安神。
【主治】心痛,心悸,怔仲,胸胁痛。
失眠,健忘,癫痫,郁症,偏头痛,眩晕,中风,偏瘫。
脾胃不和,胃胀、胃痛,恶心、呕吐,泻泄,便血。
月经不调,妊娠恶阻。
胸闷、气短时间咳嗽。
热病无汗,黄疸。
心律不齐,心动过缓,心动过速;心肌炎、心内膜炎,心脏神经官能症。
【考证】《百症赋》曰:建里内关,扫尽胸中之苦闷。
《标幽赋》曰:胸胁腹痛刺内关。
内关是手厥阴心包经的络脉,阴维脉起于足之胫内侧(筑宾),上行入腹,上夹咽喉的,上至顶,维系一身之阴。
阴者,血也,手厥阴心包亦主血,主脉,所以心包经的络穴通于阴维。
对阴经和它所联系脏的气血供应和平衡、调整发挥很重要的作用。
•公孙【类属】足太阴脾经络脉,八脉交会穴之一,通冲脉。
【位置】位于第一跖骨底和内侧楔骨关节下的赤白肉际处。
【取穴方法】首先在第一跖骨头的近端循摸到太白,从太白向足太阴的缝隙循摸至第一跖骨底和内侧楔骨关节,公孙就位于此关节之下,筋上的缝隙中。
循摸时,手下常见几种感觉:〈1〉关节缝有一个倒转的“V”字;〈2〉关节缝有一个“L”(跖骨底较粗大,内楔骨较小);〈3〉关节缝有一个“L”(跖骨底较小,内侧楔骨较大);(4)关节缝较平,不明显。
八脉交会穴妙用资料讲解
内关内关最早见于《黄帝内经·灵枢·经脉篇》,为手厥阴心包经之络穴。
有益心安神、和胃降逆、宽胸理气、镇定止痛之功。
适用人群:渴望延缓衰老的女性、中老年朋友;心情抑郁、烦躁、紧张的朋友;冠心病等急性心脏病患者。
主要功效:可缓解打嗝、手心发热、肘臂疼痛、腋下红肿等症状。
主治孕吐、晕车、腹泻。
对治疗心脏病、肺脏疾病、乳腺疾病有辅助作用。
我很少和我的病人或朋友谈及衰老的问题,有两个原因:其一,人人都怕老;其二,老之将至,许多人都不愿坦然面对,尤其是女性朋友。
很多女性朋友在40岁至50岁之间,经常容易产生心慌、气短、出虚汗等不适症状。
在医院检查时,各项指标又基本正常,医院也查不出是什么病,只能说是更年期综合征,或者亚健康,没有什么特效药和好的治疗方法。
实际上,按照古人的说法,女人一到这个年龄段,基本上身体就到了衰退的阶段。
《黄帝内经》里说,女子的衰老首先从阳明经开始,慢慢地导致三条阳经气血逐渐衰退。
头为诸阳之会,气血不能上达于面部,皱纹和斑点就产生了。
从养生和美容的角度讲,中国古人讲究心灵美,是很有深意的。
人的美实际上与气血息息相关。
心主神,其华在面。
心之神主要靠气血来充盈,气血充足,自然反映到脸上。
为什么女孩子在十八九岁的时候最漂亮?就是这个道理。
所以女人养颜首先要养心。
我有一位比我年长几岁的影视界朋友,整天为美容的事绞尽脑汁,有一阵子甚至动了打肉毒素的念头。
我听了之后,赶紧劝阻她,这种方法无异于饮鸩止渴。
我给她开了一个养颜方,并告诉她一个小窍门:平时多按揉内关穴,坚持下去,自然会有奇效。
她得到之后如获至宝,每天坚持服药并认真按摩这个穴位。
过了一段时间,她的皱纹明显减少,气色也好了很多,每天心情都很舒畅。
内关穴的真正妙用,在于能打开人体内在机关,有补益气血、安神养颜之功。
实际上,我给她开的养颜方就是从补益气血上入手,但补气血只是个“药引子”,妙就妙在让她按揉内关穴,帮她打开内心的结。
大家可以观察一下周围的人,越是心情抑郁、烦躁、爱发脾气的人,衰老的迹象越明显。
#古中医传承#【八脉交会穴】黄贵生(古派...
#古中医传承#【八脉交会穴】黄贵生(古派...
#古中医传承#
【八脉交会穴】
黄贵生(古派巨灵针灸传承人)笔课:
列缺主任脉,后溪主督脉。
内关主阴维脉,外关主阳维脉。
照海主阴跷脉,申脉主阳跷脉。
足临泣主带脉,公孙主冲脉。
你不用主字,用通字,也行,比如说列缺主任脉,说成是列缺通任脉,如此类推。
这个关系古书里头这样记载的“公孙冲脉胃心胸,内关阴维下总同。
临泣胆经连带脉,阳维目锐外关逢。
后溪督脉内眦颈,申脉阳跷络亦通。
列缺任脉行肺系,阴跷照海膈喉咙。
”
看古人的书,你要有智慧。
把心胸打开,你才可以看出藏着古书里头的道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关于八脉交会穴八脉交会穴,又称为“流注八穴”,“交经八穴”,是指奇经八脉与十二正经脉气相交通的八个腧穴,均分布于肘膝关节以下的部位。
八穴包括公孙、内关、外关、足临泣、照海、列缺、申脉、后溪。
八脉交会穴首见于宋子华的《流经八穴》,后被窦汉卿收于《针经指南》一书中.因窦氏擅用此八穴而名声渐起,故后世又称此八穴为“窦氏八穴”。
在窦汉卿《针经指南》中详细介绍了八穴的位置、经络所属、取穴方法及临证应用范围,对八脉交会穴在后世的流传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八脉是指奇经八脉,即任、督、冲、带、阴维、阳维、阴蹻、阳蹻。
而这八脉与十二正经相交会的八个特定腧穴即称为八脉交会穴。
交,有交通、交会的含义;会,是聚会、会合的含义。
交会穴是指两条或两条以上的经脉相互交通、交会的穴位。
奇经八脉正是通过八脉交会穴与十二正经脉气相交通的。
具体交会为:脾经公孙与冲脉相交通,心包经内关与阴维脉相交通,二者同会于心、胃、胸部位;小肠经后溪与督脉相交通,膀胱经申脉与阳蹻脉相交通,二者同会于目内眦、肩胛部位;胆经足临泣与带脉相交通,三焦经外关与阳维脉相交通,共同会合于目外眦、肩部;肺经列缺与任脉相交通,肾经照海与阴蹻脉相交通,共同会合于咽喉、肺、胸膈部位。
在这八穴中,只有申脉、照海分别是足太阳膀胱经与阳蹻及足少阴肾经与阴蹻直接交经汇聚之处,余六穴均未直接在所在穴处与奇经交会,只是通过所属经脉与奇经在躯干等部位相交而通会于其穴,因而是经交而穴通。
窦氏称八穴为“交经八穴”更符合八穴的交通方式。
八脉交会穴在针灸临床上应用十分广泛.受到历代医家的重视,其配伍应用可分为随证配穴法和按时配穴法两类。
杨甲三教授在多年的临床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八脉交会穴理论及其临床应用方面有许多独到的见解。
在他的指导之下,其博土研究生马秀玲以八脉交会穴为研究内容,结合前人经验,对八脉交会穴交通、会合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对八脉交会穴的主治范围进行了总结、归纳,完成了一篇有较高学术水平的毕业论文,并获得博士学位。
她还从杨甲三教授应用八脉交会穴之病案入手,从单独用、相生配穴、同气配穴、灵活配穴及与其他腧穴配用等几个方面,分析了杨甲三教授运用八脉交会穴辨证、立法、处方用穴、针刺手法等方面的经验,尤其对杨甲三教授对八脉交会穴有独特见解的几个问题进行了探讨。
如八脉交会穴固定配穴法中,阴经为何要用相生配,阳经为何要用同气配,八穴中为何用了四个络穴、两个输穴、两个蹻脉穴,为什么无手足阳明、足厥阴、手少阴四经之经穴,而单用此八穴就能治疗十二正经及奇经八脉的病症等。
二、八脉交会穴的交通途径在八脉交会穴中.只有申脉、照海分别是足太阳膀胱经与阳蹻及足少阴肾经与阴蹻直接交经汇聚之处,余六穴均未直接在所在穴处与奇经交会,只是通过所属经脉与奇经八脉在身体的某些部位相交通而会于其穴,是经交而穴通。
(一)公孙通冲脉公孙通过足太阴脾经与冲脉在腹部关元、大趾和胸中等处相交通。
《灵枢·经脉》载:“脾足太阴之脉,起于大趾之端,循趾内侧白肉际……入腹。
”元·滑伯仁《十四经发挥》曰:“…历公孙…入腹经冲门、府舍,会中极、关元……上膈,注于膻中。
”《灵枢·逆顺肥瘦》曰:“冲脉者……并于少阴之经,渗三阴,下循跗入大趾间。
”《素问·举痛论》曰:“冲脉起于关元,随腹直上,”《难经·二十八难》载:“冲脉者……至胸中而散也。
”(二)内关通阴维脉内关通过手厥阴心包经与阴维脉在胸膈部互相交通。
《灵枢·经脉》曰:“心主手厥阴心包络之脉,起于胸中……下膈……下臂,行两筋之间。
”《十四经发挥》载:“循郄门、间使、内关……”《奇经八脉考》曰:“阴维起于诸阴之交……上胸膈……”足临泣通过足少阳胆经与带脉在季胁及带脉、五枢、维道穴处相互交通。
《灵枢·经脉》曰:“胆足少阳之脉……循胁里……循胸过季胁。
”《十四经发挥》曰:“过季胁,循带脉、五枢、维道。
”《难经·二十八难》载:“带脉者,起于季胁,回身一周。
”《奇经八脉考》载:“带脉者,起于季胁足厥阴之章门穴,同足少阳循带脉穴,围身一周,如束带然。
又与足少阳会于五枢、维道,凡八穴。
”(四)外关通阳维脉外关通过手少阳三焦经与阳维脉在肩臂部臑会、天髎处相互交通。
《灵枢·经脉》:“三焦手少阳之脉……循臑外上肩。
”滑伯仁注曰:“上肩循臑会……天髎……肩井。
”《针灸甲乙经》:“天髎为手少阳、阳维之会。
”《奇经八脉考》:“阳维(起于诸阳之会)……过肩前,与手少阳会于臑会、天髎。
”(五)后溪通督脉后溪通过手太阳小肠经与督脉在大椎穴处相互交通。
《灵枢·经脉》曰:“小肠手太阳之脉,起于小指之端,循手外侧……交肩上。
”《十四经发挥》载:“循手外侧之前谷、后溪……乃上会大椎,因左右相交于两肩之上。
”《奇经八脉考》载:“督乃阳脉之海。
其脉起于肾下胞中……并脊里上行。
历腰俞……陶道、大椎,与手足三阳会合。
”(六)申脉通阳蹻脉足太阳膀胱经之申脉与阳蹻脉直接相交。
《针灸甲乙经》:“申脉为阳蹻脉所生也。
”《十四经发挥》:“阳蹻脉者……本太阳之别……生于申脉。
”(七)列缺通任脉列缺通过手太阴肺经与任脉在腹部中焦胃脘相互交通,又通过手太阴经别与仔脉在喉咙部相互交通。
《灵枢·经脉》曰:“肺手太阴之脉,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其支者,从腕后(列缺穴)直出……”《灵枢·经别》:“手太阴之正,别入渊腋少阴之前……上出缺盆,循喉咙。
“《奇经八脉考》:“任为阴脉之海。
其脉起于中极之下,少腹之内……同足厥阴、太阴、少阴,并行腹里,循关元……会足太阴于下脘,历建里,会手太阳、少阳、足阳明于中脘……上喉咙……”(八)照海通阴蹻脉足少阴肾经之照海穴与阴蹻脉直接相交,且照海又通过足少阴肾经与阴蹻脉在喉咙部位相互交通。
《针灸甲乙经》:“照海,为阴蹻脉所生。
”《灵枢·经脉》:“肾足少阴之脉……循内踝之后,别入跟中……循喉咙。
”《难经·二十八难》:“阴蹻脉者.亦起于跟中.循内踝,上行至咽喉。
”《奇经八脉考》:“阴蹻者,足少阴之别脉,其脉起于跟中……同足少阴循内踝、下照海穴……至喉咙。
”三、八脉交会穴的会合途径(一)公孙与内关脾经公孙(通冲脉)和心包经内关(通阴维),主要通过足太阴脾经、手厥阴心包经、冲脉和阴维脉会合于胃、心、胸。
其具体途径分别是:①会于脾胃。
如《灵枢·经脉》:“脾足太阴之脉……属脾络胃……心主手厥阴心包络之脉……下膈,历络三焦。
”故滑伯仁注:“历络于三焦之上脘、中脘。
”而《十四经发挥》也说:“冲脉者……其在腹也,行于幽门、通谷。
”又说:“阴维……与足太阴会于腹哀。
”滑伯仁注曰:“历腹哀过日月、期门之分,循本经之里,下至中脘、下脘之际,以属脾络胃也。
”②会于心。
如《灵枢·经脉》:“脾足太阴之脉……注心中……心主手厥阴心包络之脉,起于胸中,出属心包络。
”③会于胸。
如《素问·骨空论》:“冲脉者一夹脐上行,至胸中而散。
”《奇经八脉考》又说:“阴维……其脉发于足少阴筑宾穴……上行入小腹……循胁肋……上胸膈。
”胆经足临泣(通带脉)和三焦经外关(通阳维),主要通过足少阳胆经和手少阳三焦经会合于肩及目外眦。
其具体途径是:①会于肩。
如《灵枢·经脉》:“胆足少阳之脉……循颈行手少阳之前,至肩上……三焦手少阳之脉……上贯肘.循臑外上肩。
”②会于目外眦。
如《灵枢·经脉》:“胆足少阳之脉,起于目锐眦……三焦手少阳之脉……至目锐眦。
”(三)后溪与申脉小肠经后溪(通督脉)和膀胱经申脉(通阳蹻脉),主要通过足太阳经、手太阳经、阳蹻及督脉会合于肩胛、目内眦。
其具体途径是:1会于肩胛。
如《灵枢·经脉》:“膀胱足太阳之脉……其支者,从膊内左右,别下贯胛……小肠手太阳之脉……出肩解,绕肩胛。
”2会于目内眦。
如《灵枢·经脉》:“膀胱足太阳之脉,起于目内眦……小肠手太阳之脉……别颊上出页抵鼻,至目内眦。
”《素问·骨空论》载:“督脉者…与太阳起于目内眦。
”《奇经八脉考》载:“阳蹻者……至目内眦.与手足太阳、足阳明、阴蹻五脉会于睛明穴。
”(四)列缺与照海肺经列缺(通任脉)和肾经照海(通阴蹻),主要通过足少阴、手太阴、任脉及阴蹻会合于肺、胸膈、喉咙。
其具体途径是:①会于肺。
如《灵枢·经脉》:“肺手太明之脉……属肺……肾足少阴之脉……入肺中。
”《灵枢·营气》认为任脉“入缺盆,下注肺中,复出太阴”。
2会于胸膈。
《灵枢·脉度》载:“蹻(阴)脉者,少阴之别……上循胸里入缺盆。
”《灵枢·经脉》:“肺手太明之脉……上膈……肾足少阴之脉……从肾上贯肝膈。
”③会于喉咙。
《灵枢·经脉》:“肾足少阴之脉……循喉咙。
”《灵枢·经别》:“手太阴之正……上出缺盆,循喉咙。
”《素问·骨空论》:“任脉者……循腹里……至咽喉。
”《灵枢·脉度》:“蹻(阴)脉者,少阴之别……上出人迎之前。
”四、八脉交会穴的应用规律(一)阴经八脉交会穴《标幽赋》:“阴蹻阴维任冲脉,去心腹胁肋在里之疑。
”1.公孙配内关(1)公孙①冲脉病候《素问·骨空论》:“冲脉为病,逆气里急。
”《素问·举痛论》:“寒气客于冲脉……寒气客则脉不通,脉不通则气因之,故喘动应手矣。
”《素问·痿论》:“冲脉者……与阳明合于宗筋……故阳明虚,则宗筋纵,带脉不引,故足痿不用也。
”《难经·二十九难》:“冲之为病,逆气而里急。
”《脉经·平奇经八脉病》:“冲督之脉者,十二经之道路也。
冲督用事,则十二经不复朝于寸口,其人皆苦恍惚狂痴。
”“(脉来中央坚实,经至关者,)冲脉也。
动苦少腹痛,上抢心,有瘕疝,绝孕,遗矢溺,胁支满烦也。
”逆气,指升降之失常,气应上升而反下行,气应下降而反上升,则喘逆。
气机升降不通可引起疼痛里急、九种心疼、脐腹疼痛等病。
②公孙主治肝气横逆与肝气下迫从生理上看,五脏配属五行,根据五行生克制化的理论,五脏之间既有相生的联系,又有相克的制约。
从病理上看.如果肝有病则可以影响脾,因为肝五行属木,脾属土、肝木克脾土,所以治疗当实脾土,故公孙能治肝气横逆、下迫之疾病。
这是“上工治未病”的原则,是古代预防医学的方法。
它不但运用在未病前的预防上(如《内经》中的摄生法),也可用来预测疾病的传变及发展趋向,及早地加以处理,达到防止疾病传变、缩短病程的目的。
③公孙治妇科病《奇经八脉考》:“冲为经脉之海,又曰血海,其脉与任脉皆起于少腹之内胞中。
”因此,冲脉功能为主胞宫孕子育胎.滋养肾之精气,以荣发充鬓和精成,故通冲脉之公孙能治妇科疾病。
④公孙与内关相应配伍《灵枢·经脉》:“手心主之别.名日内关,去腕二寸,出于两筋之间,循经以上系于心包,络心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