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跷脉、阴跷脉

合集下载

阳跷脉阴跷脉 ppt课件

阳跷脉阴跷脉 ppt课件
侧卧位,在髂前上棘与股 骨大转子之最高点连线的中点处 取穴。 【特异性】
阳跷、阳维、足少阳之交 会穴。
2020/11/24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25
7
阳跷脉
一、循行部位:
阳跷脉起于足跟外侧足太阳经的申脉穴,沿外踝后 上行,经下肢外侧后缘上行至腹部。沿胸部后外侧,经 肩部、颈外侧,上挟口角,到达眼内角。与足太阳经和 阴骄脉会合,再沿足太阳经上行与足少阳经会合于项后 的风池穴。
2020/11/24
8
阳跷脉
2020/11/24
9
阳跷脉
2020/11/24
2020/11/24
22
跗阳 Fuyang
【主治病症】 1. 运动系统疾病:急性腰扭伤,下肢瘫痪,腓肠肌
痉挛; 2. 精神神经系统疾病:面神经麻痹,三叉神经痛,
头痛等。 【刺灸法】
刺法:直刺0.5~1寸,局部酸胀,针感可向足底放 散;
灸法:艾炷灸或温针灸3~5壮,艾条灸5~10分钟
2020/11/24
23
跗阳 Fuyang
【配穴】 1、配足三里穴、仆参穴、飞扬穴、复溜穴、完骨
穴,有补益气血,润养经筋的作用,主治足痿失履不 收。
2、配丰隆穴,有豁痰宁神的作用,主治狂妄行走 ,登高而歌,弃衣而走。
2020/11/24
24
居髎Juliao
【定位】 在髋部,当髂前上棘与股
骨大转子最凸点连线的中点处 【取法】
【刺灸法】 刺法:直刺0.3~0.5寸,局部酸胀。 灸法:艾炷灸3~5壮,艾条温灸5~10分钟。
2020/11/24
20
仆参 Pucan
【配穴】 配太溪穴治足跟痛。
2020/11/24
21

阳跷脉、阴跷脉

阳跷脉、阴跷脉

【特异性】
阳跷、手足阳明之交会穴。
【功用】
清热熄风,明目退翳。
Jǜliáo(ST 3)
【主治病症】 1.精神神经系统疾病:面神经麻痹,面肌痉挛,三叉神 经痛; 2.五官科系统疾病:青光眼,近视,白内障,结膜炎, 鼻炎,上颌窦炎,牙痛。 【刺灸法】 刺法:1.直刺0.3~0.6寸,局部酸胀; 2.向颊车方向透刺治疗面瘫等; 3.针尖向同侧四白穴或瞳子方向透刺,可治疗面 瘫、近视等。 灸法:温针灸3~5壮,艾条灸5~10分钟。
居髎Juliao
【配穴】
1、配环跳、委中治腿风湿痛。
2、配腰夹脊穴环跳、跳跃、风市、阳陵泉、条
口、悬钟治中风下肢瘫痪、根性坐骨神经痛、腓总神
经麻痹。
臑腧 Naoshu
【定位】
在肩部,当腋后纹头直上,肩 胛冈下缘凹陷中。
【取法】
正坐垂肩位,上臂内收时, 当肩贞直上,肩胛冈下缘取穴。
【特异性】
手、足太阳,阳维脉与阳跷 脉交会穴。
【标准定位】 在肩部,三角肌上,臂外展,或 向前平伸时,当肩峰前下方凹陷处。 【取法】1.将上臂外展平举,肩关节部 即可呈现出两个凹窝,前面一个凹窝中 即为本穴; 2.垂肩,当锁骨肩峰端前缘直 下约2寸,当骨缝之间,手阳明大肠经 的循行线上处取穴 【特异性】 手阳明、阳跷脉之交会穴。 【功用】通经活络,疏散风热。
下垂或两目开合失司,舌淡,苔白,脉虚。
阳 跷 脉
四.病机分析:
阴跷脉、阳跷脉行于下肢,维持下肢正常的生
理活动。气血虚衰,跷脉失养则腿腹肌削,屡痹无力
,行走欹斜或两足瘛疭;跷脉上行至目内毗,阴跷脉
、阳跷脉阴阳失调,则嗜睡或失眠;跷脉虚衰,经脉
失养,则司眼睑开合功能失司或眼睑下垂;舌淡,苔

阳跷脉阴跷脉讲义

阳跷脉阴跷脉讲义

阳跷脉
二.生理功能:
阳跷主一身左右之阳,阴跷主一身左右之阴。同 时还有濡养眼目,司眼睑的开合和下肢运动的作用。
阳跷脉
三.主要临床表现:
腿腹肌削,痿痹无力,下肢阴经弛缓或阳经拘急 的足外翻,癫狂、嗜睡或失眠,目内眦赤痛,眼睑下 垂或两目开合失司,舌淡,苔白,脉虚。
阳跷脉
五、阳 蹻 脉 常 用 腧 穴(交会腧穴):
穴,有补益气血,润养经筋的作用,主治足痿失履不 收。
2、配丰隆穴,有豁痰宁神的作用,主治狂妄行走 ,登高而歌,弃衣而走。
居髎Juliao
【定位】 在髋部,当髂前上棘与股
骨大转子最凸点连线的中点处 【取法】
侧卧位,在髂前上棘与股 骨大转子之最高点连线的中点处 取穴。 【特异性】
阳跷、阳维、足少阳之交 会穴。
灸法:艾炷灸或温针灸5~7壮,艾条灸10~20分钟
居髎Juliao
【配穴】 1、配环跳、委中治腿风湿痛。 2、配腰夹脊穴环跳、跳跃、风市、阳陵泉、条口
、悬钟治中风下肢瘫痪、根性坐骨神经痛、腓总神经 麻痹。
臑腧 Naoshu
【定位】
在肩部,当腋后纹头直上,肩 胛冈下缘凹陷中。
【取法】
正坐垂肩位,上臂内收时, 当肩贞直上,肩胛冈下缘取穴。
Jiānyǘ(LI 15)
【标准定位】 在肩部,三角肌上,臂外展,或
向前平伸时,当肩峰前下方凹陷处。 【取法】1.将上臂外展平举,肩关节部 即可呈现出两个凹窝,前面一个凹窝中 即为本穴;
仆参 Pucan
【主治病症】 1. 运动系统疾病:足跟痛,膝关节炎,下肢瘫痪; 2. 其它:尿道炎,癫痫,鼻出血。
【刺灸法】 刺法:直刺0.3~0.5寸,局部酸胀。 灸法:艾炷灸3~5壮,艾条温灸5~10分钟。

中医经络之阳跷脉、阴跷脉

中医经络之阳跷脉、阴跷脉

天髎 tianliao (SJ 15)
【配穴】: 配秉风、天宗、清冷渊、臑会治颈肩综合
征、上肢 不遂。
地仓 Dìcāng(ST 4)
【定位】
在面部, 口角外侧, 上直
瞳孔。
【取法】
正坐或仰卧, 眼向前平视,
于瞳孔垂线与口角水平线之交
点处取穴。
【特异性】
跷脉、手、足阳明之交 会穴
【功用】
祛风止痛, 舒筋活络。
“言此脉是人行走之机要,动足之所由也,故曰跷脉
焉。”
阳跷脉
一、循行部位:
阳跷脉起于足跟外侧足太阳经的申脉穴,沿外踝后
上行,经下肢外侧后缘上行至腹部。沿胸部后外侧,经
肩部、颈外侧,上挟口角,到达眼内角。与足太阳经和
阴骄脉会合,再沿足太阳经上行与足少阳经会合于项后
的风池穴。
阳跷脉
阳跷脉
阳跷脉
悬钟治中风下肢瘫痪、根性坐骨神经痛、腓总神经麻 痹。
臑腧 Naoshu
【定位】
在肩部, 当腋后纹头直上,
肩胛冈下缘凹陷中。
【取法】
正坐垂肩位, 上臂内收
时, 当肩贞直上, 肩胛冈下缘取
穴。
【特异性】
手、足太阳, 阳维脉与
阳跷脉交会穴。
臑腧 Naoshu
【功用】
舒筋活络,化痰消肿。
【主治病症】:
肩周炎,脑血管病后遗症,颈淋巴结结核等。
【附】《奇经八脉考》
阳蹻者, 足太阳之别脉, 其脉起于跟中, 出于外
踝下足太阳申脉穴, 当踝后绕跟, 以仆参为本, 上外踝
上三寸, 以跗阳为郄, 直上循股外廉, 循胁后髀, 上会
手太阳、阳维于臑俞, 上行肩外廉, 会手阳明于巨骨,
会手阳明, 少阳于肩髃, 上人迎, 挟口吻, 会于手足阳

跷脉

跷脉

“ 阴蹻者,足少阴之别脉,其脉起于跟中足 少阴然谷穴之后(然谷在内踝前一吋陷 中),同足少阴循内踝下照海穴(在内踝 下五分)上内踝之上二吋,以交信为郄 (交信在内踝骨上少阴前太阴后廉筋骨 间),直上循阴股,入阴,上循胸里,入 缺盆,上出人迎之前,至喉咙,交贯冲脉, 入頄内廉,上行属目内眦,与手足太阳、 足阳明、阳蹻五脉,会于睛明而上行。” 明· 李时珍《奇经八脉考》
(一)阴蹻、阳蹻皆起于足跟,相交于目内眦。 《灵枢· 脉度》:“蹻脉者,少阴之别,起于然 骨之后,……属目内眦,合于太阳,而上 行。”《太素》杨上善注:“则知阴阳二喬 俱起于跟,皆至目内眦。又注曰:“皆起跟 中上行,是同入目内眦,……然骨之后,即 跟中也。”《难经· 二十八难》:“阳蹻脉者, 起于跟中。”“阴蹻脉者,亦起于跟中。” 阴蹻、阳蹻皆起于足跟,沿不同循行路线上 行,至目内眦相交会合。
蹻脉对肌肉运动的调节也包括了面部肌肉、 眼睑肌肉及维持眼球运动的肌肉。阳蹻脉 与地仓、巨髎、承泣、睛明等面部穴相交 会,阴蹻脉亦与承泣、睛明等面部穴相交 会,表明二蹻脉皆循行于面部,蹻脉又在 额角与足少阳经筋相交,故面部肌肉的正 常运动和蹻脉生理功能密切相关。 阴阳蹻脉在目内眦与手足太阳、足阳明经 五脉交会,又与足太阳并行于目内眦,
(二)阴蹻、阳蹻循行路线描述由简略到具体 阴蹻、阳蹻二脉的循行路线描述首见于《内 经》,但简略而不具体,根据其文字表达很 难画出清晰的路线图。《难经》对此的描述 也很粗略。隋· 杨上善《黄帝内经太素》对蹻 脉的循行作了部分补充,对蹻脉循行过程中 与一些腧穴的联系作了说明,但由于内容不 完整,也难以据此画出蹻脉具体的循行路线 图。宋 · 《圣济总录 · 针灸门》首次对于蹻脉 循行过程中交会的穴位作了交代,将这些穴 位连结起来就成为了清晰具体的循行路线, 并可由此作出清楚明瞭的循行路线图。

阴跷脉和阳跷脉的作用和功能主治

阴跷脉和阳跷脉的作用和功能主治

阴跷脉和阳跷脉的作用和功能主治阴跷脉的作用和功能主治阴跷脉是人体经络系统中的一条重要脉络,它在中医学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和功能主治。

以下是阴跷脉的一些作用和功能主治的列点:1.通络活血:阴跷脉是经络系统中的一条重要脉络,它能够促进气血的流通,畅通经络,活血化瘀,有助于治疗经络阻滞、气血不畅等相关疾病。

2.温经散寒:阴跷脉是体内阴气的主要流动渠道,在寒气侵袭的时候,阴跷脉可以通过调节体内的阴阳平衡,起到温经散寒的作用,有助于治疗寒疾、阳痿遗精等疾病。

3.调理脏腑:阴跷脉通过与脏腑的相互联系,可以调理脏腑功能,平衡体内阴阳,改善内脏功能失调引起的疾病,如肝郁、脾虚等。

4.缓解疼痛:阴跷脉是经络系统中的一条重要脉络,它具有缓解疼痛的作用,可以通过调理气血、疏通经络,缓解各种痛症,如头痛、风湿痛等。

5.养护精神:阴跷脉和心经有相互连接的关系,通过调理心经,阴跷脉可以养护精神,改善睡眠质量,缓解焦虑、失眠等情绪相关问题。

阳跷脉的作用和功能主治阳跷脉同样是人体经络系统中的一条重要脉络,它在中医学中也有着重要的作用和功能主治。

以下是阳跷脉的一些作用和功能主治的列点:1.活化阳气:阳跷脉作为阳气的主要流动渠道,可以通过调理阳气的运行,活化阳气,有助于治疗阳气不足、寒疾等疾病。

2.强健体魄:阳跷脉可以通过活化阳气,增强体质,强健体魄,提高抵抗力,有助于预防疾病和增强机体的免疫力。

3.开窍醒脑:阳跷脉与头部有相互联系,通过调理阳气的运行,可以开窍醒脑,改善头晕、头痛等问题。

4.改善气滞血瘀:阳跷脉具有疏通经络、活血化瘀的作用,可以改善气滞血瘀引起的疾病,如痛经、痛肩等问题。

5.调节内分泌:阳跷脉对于内分泌系统的调节具有重要作用,可以促进内分泌的平衡,缓解内分泌失调引起的疾病,如经闭、月经不调等。

阴跷脉和阳跷脉作为人体经络系统中的两条重要脉络,它们各自具有不同的作用和功能主治。

通过恰当调理和运用,可以有效地改善相关疾病和保持身体的健康状态。

阴跷阳跷,主一身左右之阴阳

阴跷阳跷,主一身左右之阴阳

阴跷阳跷,主一身左右之阴阳感冒,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冬春尤为多见,而治疗感冒一个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按摩阳维,方法是用手指在阳维脉的循行路线一路按压过去,在感觉疼痛、有硬结或凹陷的地方坚持按摩或敲打。

此外,我建议大家可以重点按摩阴维脉与手少阳交汇之处的风池穴。

风池穴位于项部,枕骨之下,与风府相平,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处。

按揉风池穴可祛风解表,清头明目,通利空窍。

按摩风池穴的方法有三种,大家可以选择使用:一是按揉风池穴用两手食指或中指,或二指并拢,以一定的力度按揉风池穴,顺时针和逆时针各60~100次。

二是双手十指自然开张,紧贴枕后部,以两手的大拇指按压双侧风池穴,用力上下左右推压,稍感酸胀为好。

每次按压不少于60次,以自感穴位处发热为度。

上面两种方法是针对已感冒者。

此外,还有一种手法既可治感冒,亦可预防,即用双手食指、中指按住风池,用力按压100次左右,直至有发热感,每天坚持做。

按摩后,会觉得头部很轻松,鼻塞也会明显减轻,因为风池有通窍的作用。

阴跷阳跷,主一身左右之阴阳阴跷脉从脚踝处的照海穴开始,一直沿着腿部上行到腹部,再向上进入胸内,到达锁骨处的缺盆穴;然后沿脖子和脸颊到达鼻子旁,最后抵达内眼角,与足太阳膀胱经、阳跷脉会合。

阳跷脉从外踝下申脉穴分出,沿外踝后上行,经腹部,沿胸部后外侧,经肩部、颈外侧,上挟口角,到达目内眦,与手足太阳经、阴跷脉会合,再上行进入发际,向下到达耳后,与足少阳胆经会于项后。

跷,有跷捷轻健的含义。

跷脉左右成对,分主一身左右之阴阳。

阴跷脉、阳跷脉均起于足踝下,故有保持肢体动作矫捷的作用,均达于目内眦,故有濡养眼目、司开合的作用。

大家可能都有这么一个体会,一到春天,自己就特别容易犯困,所谓"春眠不觉晓"就是这么个意思,这在人体来说属于正常现象。

可是,也有些人,不止是春天,是什么季节都容易犯困,这可就不正常了,在排除疾病的前提下,就该注意多休息了。

如果因为工作或别的原因,休息时间没有那么多,那也不要紧,我们可以多拍打按摩阴跷脉,因为它有濡养眼目、司开合的作用,可以助你提神醒脑。

经络辨证系列之十一:跷脉辨证

经络辨证系列之十一:跷脉辨证

经络辨证系列之十一:跷脉辨证一、跷脉概述(一)阳跷、阴跷脉循行路线(图19-1,图19-2)足太阳经脉有通过项部入于脑内的,正属于眼睛根部名叫目系……在后项正中两筋之间入脑,分为阴、阳跷二脉,阴跷、阳跷相互交会,交会于目内眦。

1. 阳跷脉阳跷脉起于足跟部,沿着足外踝向大腿外侧上行,进入项部的风池穴。

2. 阴跷脉阴跷脉是足少阴经的支脉,起于然谷穴之后的照海穴,上行于内踝上方,向上沿大腿的内侧,进入前阴部,然后沿着腹部上入胸内,入于缺盆,向上出人迎的前面,到达鼻旁,连属目内眦,与足太阳、阳跷脉会合而上行。

阴跷脉也起于足后跟中,沿着足内踝向大腿内侧上行,到达咽喉部,交会贯通于冲脉。

(二)跷脉病证《难经·二十九难》:“阴跷为病,阳缓而阴急;阳跷为病,阴缓而阳急。

”就是说阴跷脉气失调,会出现肢体外侧的肌肉弛缓而内侧拘急;阳跷脉气失调,会出现肢体内侧肌肉弛缓而外侧拘急的病症。

这说明跷脉与下肢运动功能有密切关系。

据《针灸大全》所载八脉八穴,申脉通于阳跷,其主治证有腰背强直,癫痫,腿肿,恶风,自汗,头痛,雷头风,目赤痛,眉棱骨痛,手足麻木,拘挛厥逆,吹乳,耳聋,骨节疼痛,遍身肿,满头出汗等;照海通于阴跷,其主治证有咽喉气塞、小便淋沥,膀胱气痛,肠鸣,肠风下血,黄疸,吐泻,反胃,大便艰难,难产昏迷,腹中积块,胸膈嗳气,梅核气等。

(三)归经选药严西亭《得配本草》谓,“防己入阳跷”“肉桂入阴跷”“穿山甲、虎骨入阴阳二跷。

”《灵枢经》用半夏秫米汤治阳跷病不寐,则半夏、秫米也入阳跷,《续名医类案》记载黄锦芳说:“古入论虚痫之证,昼发责之阳跷虚损,用十补汤加益智仁。

夜发责之阴跷虚损,用六味丸加鹿角胶,或用紫河车、当归、人参。

”癫痫“若阳跷而兼阳维虚损,则于补中益气汤加桂枝、益智”,“阴跷而兼阴维虚损,则于六味丸加鹿胶、鹿茸、人参、故纸、当归、河车、紫石英。

”二、跷脉辨证病案评析跷脉的“跷”字有足跟和跷捷的含意。

因跷脉从下肢内、外侧上行头面,具有交通一身阴阳之气,调节肢体运动的功用,故能使下肢灵活跷捷。

经络讲记丨阴阳二跷脉

经络讲记丨阴阳二跷脉

经络讲记丨阴阳二跷脉阴阳跷脉是经络的组成部分之一,属于奇经八脉,分别为足太阳膀胱经与足少阴肾经的支脉,上会于目内眦。

《内经》中有关跷脉的内容散见于《灵枢·脉度》、《灵枢·寒热病》等篇中。

阴阳跷脉循行及主治各具特点 , 与头面部联系密切 , 简要探讨如下。

跷脉的循行与生理特点关于阴阳跷脉的分布,《灵枢·寒热病》中记载:“足太阳有通项入于脑者 , 正属目本 , 名曰眼系……在项中两筋间 , 入脑乃别。

阴跷、阳跷,阴阳相交, 阳入阴, 阴出阳,交于目锐眦。

”足太阳经脉于项部两筋间当风府穴处入脑 , 由此分为阳跷、阴跷 , 两脉交会于目内眦 (睛明穴)。

《灵枢·脉度》中记载:“(阴)跷脉者 , 少阴之别 , 起于然骨之后,上内踝之上 , 直上循阴股,入阴,上循胸里 , 入缺盆上, 出人迎之前, 入鼽 , 属目内眦 , 合于太阳, 阳跷而上行。

”是说阴跷脉起于然骨之后 , 以内踝下的照海为主穴 , 交信为郄穴, 沿内踝的上方、大腿内侧上行入阴部, 经胸部、缺盆 , 于颈部人迎的前面左右交贯冲脉, 上鼻旁, 与足太阳膀胱经及阳跷脉交会于眼内角的睛明穴 , 会合阳跷通过目系属于脑。

总之,阳跷、阴跷两脉的循行,上部均与头面相联系,分别为足太阳膀胱经与足少阴肾经的支脉, 起于足跟 , 上达头面部 , 同会于目 , 并联系于脑, 与头面部联系密切。

跷脉的生理功能阳跷脉交通左右两侧阳经的脉气, 主一身左右之阳;阴跷脉交通左右两侧阴经的脉气,主一身左右之阴,所以阴阳跷脉有协调一身左右阴阳经气的功能。

《灵枢·脉度》曰:“ 气之不得无行也, 如水之流 , 如日月之行不休, 故阴脉荣其脏 , 阳脉荣其腑 , 如环之无端 , 莫知其纪 , 终而复始 , 气流溢之气 , 内溉脏腑 , 外濡腠理。

”“ 男子数其阳 , 女子数其阴 , 当数者为经 , 不当数者为络也。

” 意指男子多动 , 以阳跷为主;女子多静 , 以阴跷为主。

奇经八脉图

奇经八脉图

奇经八脉图人体奇经八脉图奇经八脉,包括任脉、督脉、冲脉、带脉、阴跷脉、阳跷脉、阴维脉、阳维脉。

奇者,异也。

因其异于十二正经,故称“奇经"。

它们既不直属脏腑,又无表里配合。

其生理功能,主要是对十二经脉的气血运行起着溢蓄、调节作用。

一、督脉循行图督脉穴歌督脉行脉之中行,二十八穴始长强,腰俞阳关入命门,悬枢脊中中枢长,筋缩至阳归灵台,神道身柱陶道开,大椎哑门连风府,脑户强间后顶排,百会前顶通囟会,上星神庭素髎对,水沟兑端在唇上,龈交上齿缝之内。

督脉的循行及其生理功能:1.循行部位:督脉起于小腹内,下出会阴,向后至尾骶部的长强穴,沿脊柱上行,经项部至风府穴,进入脑内,属脑,沿头部正中线,上至巅顶的百会穴,经前额下行鼻柱至鼻尖的素寥穴,过人中,至上齿正中的龈交穴。

2.分支:第一支,与冲、任二脉同起于胞中,出于会阴部,在尾骨端与足少阴肾经、足太阳膀胱经的脉气会合,贯脊,属肾。

第二支,从小腹直上贯脐,向上贯心,至咽喉与冲、任二脉相会合,到下颌部,环绕口唇,至两目下中央。

第三支,与足太阳膀胱经同起子眼内角,上行至前额,于巅顶交会,人络于脑,再别出下项,沿肩胛骨内,脊柱两旁,到达腰中,进入脊柱两侧的肌肉,与肾脏相联络。

3.生理功能:(1)调节阳经气血,为“阳脉之海”:督脉循身之背,背为阳,说明督脉对全身阳经脉气具有统率、督促的作用。

另外,六条阳经都与督脉交会于大椎穴,督脉对阳经有调节作用,故有“总督一身阳经”之说.(2)反映脑、肾及脊髓的功能:督脉属脑,络肾.肾生髓,脑为髓海。

督脉与脑、肾、脊髓的关系十分密切。

(3)主生殖功能:督脉络肾,与肾气相通,肾主生殖,故督脉与生殖功能有关.任脉穴歌任脉中行二十四,会阴潜伏二阴间,曲骨之前中极在,关元石门气海边,阴交神阙水分处,下脘建里中脘前,上脘巨阙连鸠尾,中庭膻中玉堂联,紫宫华盖循璇玑,天突廉泉承浆端。

任脉的循行及其生理功能:1.循行部位:任脉起于胞中,下出于会阴,经阴阜,沿腹部正中线上行,经咽喉部(天突穴),到达下唇内,左右分行,环绕口唇,交会于督脉之龈交穴,再分别通过鼻翼两旁,上至眼眶下(承泣穴),交于足阳明经。

阴跷脉和阳跷脉

阴跷脉和阳跷脉

阴跷脉和阳跷脉阴跷脉阴跷脉,“奇经⼋脉”之⼀,乃⾜少阴肾经之别脉。

阴跷脉起于跟中,起于⾜少阴肾经之然⾕⽳,再循内踝上⾏腹股、⽣殖器、胸腹,再上⾏⾄咽喉,并⾄睛明⽳。

《难经》:“阴蹻为病,阳缓⽽阴急。

”患阴跷脉疾病者,阳⽓不⾜,阴⽓偏盛,欲闭⽬⽽睡。

基本功能:跷,有跷捷轻健的含义。

跷脉的主要功能有:1、主司下肢运动:跷脉从下肢内、外侧分别上⾏于头⾯,具有交通⼀⾝阴阳之⽓和调节肢体肌⾁运动的功能,主要可使下肢运动灵活跷健。

2、司眼睑开合:由于阴阳跷脉交会于⽬内眦,故认为跷脉具有濡养眼⽬和司眼睑开合⽽影响寤寐的作⽤。

阴跷脉经脉循⾏图:起于⾜⾈⾻后⽅,上⾏的内踝上,直上沿⼤腿内侧,经阴部,上⾏沿胸部内侧,进⼊锁⾻上窝,进颧部到⽬内眦,与⾜太阴经和阳跷脉相会合。

《灵枢·脉度》:(阴)跷脉者,少阴之别,起于然⾻之后,上内踝之上,直上循阴股,⼊阴,上循胸⾥,⼊缺盆上,出⼈迎之前,⼊鼽,属⽬内眦,合于太阳、阳跷⽽上⾏。

阴跷脉循⾏⽅向:⾜→⽬阴跷脉联系脏腑:咽喉、眼⽬、脑。

阴跷脉循⾏路线⽰意:起于⾜内→内踝→⼤腿内侧→阴部→胸内→锁⾻上窝→⼈迎→颧→⽬内眦阴跷脉主要病候:多眠,癃闭。

其病变主要表现为肢体外侧的肌⾁弛缓⽽内侧拘急,以及嗜睡等。

患阴跷脉疾病者,有下列病候:阳⽓不⾜,阴⽓偏盛,常常多眠。

阴跷脉交会腧⽳;照海、交信(⾜少阴经)、晴明(⾜太阳经)。

阳跷脉阳跷脉,奇经⼋脉之⼀,是⾜太阳之别脉。

起于跟中⽳,循外踝上⾏,⼊风池⽳。

阴阳跷脉交会于⽬内眦,⼊属于脑,故《灵枢寒热病》有“阳⽓盛则⽬,阴⽓盛则瞑⽬”的说法。

阳蹻盛,则不易⼊睡。

阳跷脉失调时,会出现肢体内侧肌⾁弛缓⽽外侧拘急的病症。

基本功能:跷,有跷捷轻健的含义。

跷脉的主要功能有:1、主司下肢运动:跷脉从下肢内、外侧分别上⾏于头⾯,具有交通⼀⾝阴阳之⽓和调节肢体肌⾁运动的功能,主要可使下肢运动灵活跷健。

2、司眼睑开合:由于阴阳跷脉交会于⽬内眦,故认为跷脉具有濡养眼⽬和司眼睑开合⽽影响寤寐的作⽤。

阴阳跷脉原文及译文

阴阳跷脉原文及译文

阴阳跷脉原文及译文
阴阳跷脉是中医诊断中的一种重要方法,它是通过观察脉象来判断人体阴阳之间的平衡与失调。

以下是《灵枢·大惑论》中关于阴阳跷脉的原文及译文:
原文:阴阳相错者,脉以沉滑,阴阳俱盛,其脉长细而紊。

译文:当阴阳失衡时,脉象会变得沉滑,阴阳双方都处于亢盛状态,脉象会变得长细而不规律。

原文:阳气胜者,脉大而浮,足脉实满而长,数至徐。

译文:当阳气过盛时,脉象会变得强大而浮起,足脉会变得实满而延长,脉搏会逐渐加快。

原文:阳气乘阴,脉短细数。

译文:当阳气侵犯了阴气时,脉象会变得短小、细弱且频繁。

原文:阴气胜者,脉微而迟,手脉虚而反而长;足脉长而急,乏力。

译文:当阴气过盛时,脉象会变得微弱而缓慢,手脉会变得虚弱且拉长;足脉会变得长而急促,人体会感到乏力。

原文:阴气乘阳,脉大数。

译文:当阴气侵犯了阳气时,脉象会变得强大而频繁。

这些原文及译文描述了阴阳跷脉在脉象上的表现特征,通过观察这些特征可以判断人体阴阳之间的平衡与失调情况,进而辅助中医诊断和治疗。

中医经络之——17、阳跷脉、阴跷脉

中医经络之——17、阳跷脉、阴跷脉

行健疾,此脉所能,故因名也。”《太平圣惠方》也
说:“言此脉是人行走之机要,动足之所由也,故曰
跷脉焉。”
阳跷脉
一、循行部位:
阳跷脉起于足跟外侧足太阳经的申脉穴,沿外踝后
上行,经下肢外侧后缘上行至腹部。沿胸部后外侧,经
肩部、颈外侧,上挟口角,到达眼内角。与足太阳经和
阴骄脉会合,再沿足太阳经上行与足少阳经会合于项后
下垂或两目开合失司,舌淡,苔白,脉虚。
阳跷脉
四.病机分析:
阴跷脉、阳跷脉行于下肢,维持下肢正常的生
理活动。气血虚衰,跷脉失养则腿腹肌削,屡痹无力,
行走欹斜或两足瘛疭;跷脉上行至目内毗,阴跷脉、
阳跷脉阴阳失调,则嗜睡或失眠;跷脉虚衰,经脉失
养,则司眼睑开合功能失司或眼睑下垂;舌淡,苔白,
脉虚为虚弱之象。
的风池穴。
阳跷脉
阳跷脉
阳跷脉
【附】《奇经八脉考》
阳蹻者,足太阳之别脉,其脉起于跟中,出于外
踝下足太阳申脉穴,当踝后绕跟,以仆参为本,上外踝
上三寸,以跗阳为郄,直上循股外廉,循胁后髀,上会
手太阳、阳维于臑俞,上行肩外廉,会手阳明于巨骨,
会手阳明,少阳于肩髃,上人迎,挟口吻,会于手足阳
明,任脉于地仓,同足阳明上而行巨髎、复会任脉于承
【刺灸法】
刺法:直刺或略向下斜刺0.2~0.3寸,局部酸胀。
灸法:艾炷灸3~5壮,艾条温灸5~10分钟。
申脉 Shenmai(别名:鬼路穴,阳跷穴)
【配穴】 1、配肾俞穴、肝俞穴、百会穴治眩晕。 2、配阳陵泉、足三里,有舒筋的作用,主治下
肢痿痹。
仆参 Pucan
【定位】在足外侧部,外踝后 下方,昆仑直下,跟骨外侧, 赤白肉际处。

难经,阴蹻为病,阳缓而阴急,阳蹻为病,阴缓而阳急。

难经,阴蹻为病,阳缓而阴急,阳蹻为病,阴缓而阳急。

难经,阴蹻为病,阳缓而阴急,阳蹻为病,阴缓而阳急。

第二十九难奇经八脉的症候〔原文〕难曰:奇经之为病何如?然:阳维维于阳,阴维维于阴,阴阳不能自相维,则怅然失志,溶溶①不能自收持。

阳维为病苦寒热,阴维为病苦心痛。

阴蹻为病,阳缓而阴急,阳蹻为病,阴缓而阳急。

冲之为病,逆气而里急。

督之为病,脊强而厥。

任之为病,其内苦结,男子为七疝②,女子为瘕聚③。

带之为病,腹满,腰溶溶若坐水中。

此奇经八脉之为病也。

〔译文〕问:奇经八脉发生病变的症候是怎样的?答:阳维脉是维系着全身属阳的经脉;阴维脉是维系着全身属阴的经脉。

阴维脉和阳维脉不能起到相互维系的作用,就会使人感觉到精神恍惚、失去意志、体倦乏力、在动作上不能由自己来控制。

如果阳维脉单独发生病变,就常有怕冷发热的症候;阴维脉单独发生病变,则常患心痛症。

阴蹻脉发生病变,会在属阳的外侧表现弛缓,而属阴的内侧则表现拘急。

阳蹻脉发生病变,在属阴的内侧表现弛缓,属阳的外侧表现拘急。

冲脉发生病变,会使气逆上冲,而感觉到腹内胀急不舒。

督脉发生病变,会出现脊柱强直,甚至有昏厥的现象。

任脉发生病变,腹内的脉气凝阻结滞,常感急结不爽,在男子可发生七种疝气,在女子则成为瘕聚症。

带脉发生病变。

腹中胀满,腰部纵缓无力,有好象坐在冷水里的感觉。

以上这些,就是奇经八脉发生病变时所出现的症候。

〔词解〕①溶溶:《脉经》作容容。

丁德用说:“溶溶者缓慢。

”滑伯仁说:“无力貌。

”也就是形容体倦乏力的病态。

②七疝:即冲疝、狐疝、(广+颓)疝、疲疝、(广+贵tui)疝、癃疝七种疝气。

③瘕聚:是两种在腹部有块状的病症。

疲是结聚浮瘕,推移乃动,假借他物而成形。

聚是积聚,痛无常处,所谓“六腹之积”都属于结聚的疾病。

《奇经八脉考》·二蹻为病明朝奇经八脉考李时珍著秦越人《难经》曰:阴络者,阴蹻之络。

阳络者,阳蹻之络。

阴蹻为病,阳缓而阴急,阳蹻为病,阴缓而阳急。

王叔和《脉经》曰:阴蹻脉急,当从内踝以上急,外踝以上缓。

探讨“奇经六脉”

探讨“奇经六脉”

探讨“奇经六脉”探讨“奇经六脉”按照“⼀分为三”看“经脉”理论框架,“经脉”分为“⼗⼆正经”、“任督⼆脉”、“奇经六脉”三部分。

在探讨过“⼗⼆正经”和“任督⼆脉”之后,继续《探讨“奇经六脉”》。

“奇经六脉”是指:冲脉;带脉;阴跷脉、阳跷脉;阴维脉、阳维脉等“六脉”,因为这六条经脉与“⼗⼆正经”不同,在内不络属于脏腑,在外彼此不形成配偶关系;⼜与“任督⼆脉”不同。

“奇经六脉”在上肢没有本经分布。

故称为“奇经”,“奇”⽽⾮“偶”,⼜有“异”意。

⼀、冲脉:⼜叫“太冲脉”。

“冲”意指上冲,冲脉上⾛头,下⾛⾜,总领诸经的⽓⾎,故有“⼗⼆经之海”之称。

(⼀)、⼤体循⾏:冲脉与任脉、督脉都是起于胞中,下出会阴,冲脉“⼀分为三”分为三⽀⽽⾏:1、出会阴,环绕后阴,沿腹腔后壁上⾏于脊柱内。

2、出会阴,环绕前阴,沿腹腔前壁,挟脐上⾏,经咽喉络⼝唇上⾄两⽬下。

3、出会阴下⾏,沿股内侧下⾏经内踝后⼊⾜下,其别⽀经⾜背⾄⾜⼤趾、次趾之间。

(⼆)、基本功能:1、调节⼗⼆经⽓⾎,为“⼗⼆经脉之海”。

2、调节⽉经,特别是初潮、绝经时期,以及⽉经的量的多少。

因为冲脉与⽉经有关,⼜涵蓄⼗⼆经⽓⾎,所以⼜称冲脉为“⾎海”。

3、调节⽓机升降。

(三)、主要病症:1、妇科疾病:⽉经不调、崩漏、经闭、乳少等。

2、泌尿、⽣殖系统疾病。

3、⽓机升降失常病症,如吐⾎、⽓逆、上呃等。

⼆、带脉:带脉起于季肋下,环⾏腰⼀周,状如束带,故称“带脉”。

有约束诸经之功能。

带脉是唯⼀横⾏的经脉。

其余都是纵⾏的经脉。

(⼀)、⼤体循⾏:起于季肋(约在第⼗⼆肋⾻端),斜向下⾏到带脉⽳,横⾏绕腰⼀周复⾄季肋。

并且于带脉⽳处再向前下⽅沿髂⾻上缘斜⾏到少腹。

(⼆)、基本功能:1、约束纵⾏的所有经脉。

2、主司带下。

3、强壮腰部。

(三)、主要病症:1、妇⼥带下病、⼦宫脱垂。

2、腹部胀满。

3、腰软⽆⼒。

(《难经·⼆⼗九难》“带之为病腰溶溶若坐⽔中”)。

三、阳跷脉、阴跷脉:“跷”原意是“脚向上抬”,有轻灵矫健之意。

八:阴阳跷脉是什么?_阴阳跷脉穴位图及作用分析

八:阴阳跷脉是什么?_阴阳跷脉穴位图及作用分析

八:阴阳跷脉是什么?_阴阳跷脉穴位图及作用分析[导读]一、睛明穴——卫阳之气升起的地方。

“是故平旦阴尽,阳气出于目,目张则气上行于头,循项下足太阳,循背下至小趾之端。

其散者,别于目锐眦,下手太阳,下至手小指之间外一、睛明穴——卫阳之气升起的地方。

“是故平旦阴尽,阳气出于目,目张则气上行于头,循项下足太阳,循背下至小趾之端。

其散者,别于目锐眦,下手太阳,下至手小指之间外侧。

其散者,别于目锐眦,下足少阳,注小趾次趾之间。

以上循手少阳之分侧,下至小指之间。

别者以上至耳前,合于颔脉,注足阳明以下行,至跗上,入五趾之间。

其散者,从耳下下手阳明,入大指之间,入掌中。

”《灵枢·卫气行》我们看到伴随着日出,卫阳之气从阴出阳的主要出口就是睛明穴(内眼角)。

由此可以更深刻理解师父的刺攒竹为何功效强大。

希望同门们重视。

二、阳跷脉——卫气从阴到阳的桥梁。

白天日出,卫气从足太阳膀胱经开始(始出于睛明穴)通过膀胱经分行于诸阳经,阳跷脉渐盛,目张而醒。

【循行】阳跷脉为足太阳膀胱经之别,起于申脉穴,沿腿部膀胱经逆行,到大腿及臀部外侧,到肩胛外侧,经巨骨到人迎、地仓、最后到内眼角,五脉会于睛明穴。

三、阴跷脉——卫气从阳到阴的桥梁。

【卫气从阳入阴】“......阳尽于阴,阴受气矣。

其始入于阴,常从足少阴注于肾,肾注于心,心注于肺,肺注于肝,肝注于脾,脾复注于肾为周。

”《灵枢·卫气行》卫气由表返内的主要通道是肾与足少阴肾经,阴跷脉为足少阳肾经之别,故阴跷脉是主要桥梁。

【循行】阴跷者足少阴之别脉,其脉起于跟中足少阴然谷穴之后,同足少阴循内踝下照海穴,上内踝上二寸,以交信为郄,直上循阴股,入阴,上循胸,入缺盆,上出人迎之前,至喉咙,交贯冲脉,入鼽内廉,上行属目内眦,与手足太阳、足阳明、阳跷五脉会于睛明而上行。

《奇经八脉考》其中脾胃是卫气周而复始的关键所在,所以有“胃不和,则卧不安”之说,是因为脾胃问题影响了卫气的运行,卫气的正常运行是维持正常睡眠的基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交会穴之一,手足少阳、阳维 之会(《针灸甲乙经》);《素问。 气府论》王注作手足少阳、阳维之会 。《外台秘要》作足少阳、阳维之会
天髎 tianliao (SJ 15)
【功用】 祛风除湿,通经止痛。
【主治病症】 颈项强痛,缺盆中痛,肩臂痛,胸中烦满,热病无
汗,发热恶寒等。 伤科疾病:颈椎病,落枕,冈上肌腱 炎,肩背部疼痛。 【刺灸法】
申脉 Shenmai(别名:鬼路穴,阳跷穴)
【配穴】 1、配肾俞穴、肝俞穴、百会穴治眩晕。 2、配阳陵泉、足三里,有舒筋的作用,主治下肢
痿痹。
仆参 Pucan
【定位】在足外侧部,外踝后下 方,昆仑直下,跟骨外侧,赤白 肉际处。 【取法】正坐垂足着地或俯卧位 ,在外踝后下方,昆仑直下,当 跟骨凹陷处赤白肉际取穴。 【功用】舒筋活络,强壮腰膝。
地仓 Dìcāng(ST 4)
【配穴】 1、配颊车、巨髎、合谷,有祛风通络活血的作
用,主治唇缓不收,齿痛。 2、配颊车、承浆、合谷,有通气滞利机关的作
用,主治口噤不开。
巨髎 Jǜliáo(ST 3)
【定位】
在面部,瞳孔直下,平鼻翼 下缘处,当鼻唇沟外侧。
【取法】
正坐或仰卧,目正视,瞳孔 直下,与鼻翼下缘平齐处取穴。
周围酸胀。 3.不可深刺,以免刺入胸腔造成气胸。
灸法:艾炷灸或温针灸3~5壮,艾条灸5~10分钟
巨骨 Jǜgǔ(LI 16)
【配穴】
1、配肩髃,肩髎治肩痛 2、配前谷治臂不能举
天髎 tianliao (SJ 15)
【定位】 在肩胛部,肩井穴与曲垣穴的
中间,当肩胛骨上角处。 【取法】
正坐或俯卧位,于肩胛骨的内 上角端取穴。 【特异性】
阳跷脉、阴跷脉
关系密切,只有跷脉功能正常,人们才能保持“昼精夜 瞑”.
另一方面,跷脉起于足,与人的肢体运动,特别 是下肢运动有密切关系。杨上善《太素》注:“人行健 疾,此脉所能,故因名也。”《太平圣惠方》也说:“ 言此脉是人行走之机要,动足之所由也,故曰跷脉焉 。”
阳跷脉
一、循行部位:
阳跷脉起于足跟外侧足太阳经的申脉穴,沿外踝后 上行,经下肢外侧后缘上行至腹部。沿胸部后外侧,经 肩部、颈外侧,上挟口角,到达眼内角。与足太阳经和 阴骄脉会合,再沿足太阳经上行与足少阳经会合于项后 的风池穴。
居髎Juliao
【功用】舒筋活络,益肾强健。 【主治病症】 1.消化系统疾病:阑尾炎,胃痛,下腹痛; 2.泌尿生殖系统疾病:睾丸炎,肾炎,膀胱炎; 3.妇产科系统疾病:月经不调,子宫内膜炎,白带多; 4.运动系统疾病:腰痛,腿痛,髋关节及周围软组织诸
疾患等。 【刺灸法】
刺法:直刺或斜刺1.5~2寸,局部酸胀可扩散至整 个髋关节、臀部和腹外侧。
【特异性】
手、足太阳,阳维脉与阳跷 脉交会穴。
臑腧 Naoshu
【功用】 舒筋活络,化痰消肿。
【主治病症】: 肩周炎,脑血管病后遗症,颈淋巴结结核等。
【刺灸法】 刺法:
直刺或斜刺0.5~1.5寸,局部酸胀,可扩散至肩部。 灸法:
艾炷灸或温针灸3~5壮,艾条灸10~20分钟。
臑腧 Naoshu
【配穴】 配肩髃、曲池治肩臂疼痛。
阳跷脉
五、阳 蹻 脉 常 用 腧 穴(交会腧穴):
本经脉脉共有12个腧穴,起于申脉、仆参 、跗阳(足太阳经)、居髎(足少阳经)、臑 俞(手太阳经)、肩髃、巨骨(手阳明经)、 天髎(手少阳经)、地仓、巨髎、承泣(足阳 明经)、止于睛明(足太阳经)。
申脉 Shenmai(别名:鬼路穴,阳跷穴)
【定位】在足外侧部,外踝直下 方凹陷中。 【取法】正坐垂足着地或俯卧位 ,在外踝正下方凹陷处取穴。 【特异性】八脉交会穴之一,通 于阳蹻脉。 【功用】清热安神,利腰膝。
祛风清热的作用,主治眼胞睑外翻及口眼歪斜。 3、配太阳穴治目赫肿痛。
睛明Jingming(BL 1)
经络腧穴各论
奇经八脉
---之阳跷脉、阴跷脉
阳跷脉、阴跷脉
跷,“举足行高”,跷脉起于跟中; 跷,“活动敏捷”的意思, 跷脉主肢体运动
阳跷脉、阴跷脉
跷脉的功能主要为“司目之开阖”和主肢体运动。 《灵枢•脉度》言:“跷脉者,……气并相还则为濡目, 气不荣则目不合。”阴、阳跷卖交会于目内眦,阴阳气 相并,能共同濡养眼目。当阳跷气盛时,则表现为精 神振作,目开而不欲睡;阴跷气盛时,则表现为目合 而入睡。即《灵枢•寒热病》所说的:“阳气盛则瞋目 ,阴气盛则瞑目。”也就是说跷脉与人的睡眠Leabharlann 巨髎 Jǜliáo(ST 3)
【配穴】 1、配合谷穴治齿痛; 2、配地仓穴,颊车穴治口歪。
承泣 Chéngqì(ST 1)
【定位】 在面部,瞳孔直下,当眼
球与眶下缘之间。 【取法】
正坐位,两目正视,瞳孔 之下0.7寸,当眼球与眶下缘之 间取穴。 【特异性】
阳跷、任脉、足阳明之交 会穴。 【功用】散风清热,明目止泪。
【特异性】
阳跷、手足阳明之交会穴。
【功用】
清热熄风,明目退翳。
巨髎 Jǜliáo(ST 3)
【主治病症】 1.精神神经系统疾病:面神经麻痹,面肌痉挛,三叉神
经痛; 2.五官科系统疾病:青光眼,近视,白内障,结膜炎,
鼻炎,上颌窦炎,牙痛。 【刺灸法】 刺法:1.直刺0.3~0.6寸,局部酸胀;
2.向颊车方向透刺治疗面瘫等; 3.针尖向同侧四白穴或瞳子方向透刺,可治疗面 瘫、近视等。 灸法:温针灸3~5壮,艾条灸5~10分钟。
阳跷脉
阳跷脉
阳跷脉
【附】《奇经八脉考》
阳蹻者,足太阳之别脉,其脉起于跟中,出于外 踝下足太阳申脉穴,当踝后绕跟,以仆参为本,上外踝 上三寸,以跗阳为郄,直上循股外廉,循胁后髀,上会 手太阳、阳维于臑俞,上行肩外廉,会手阳明于巨骨, 会手阳明,少阳于肩髃,上人迎,挟口吻,会于手足阳 明,任脉于地仓,同足阳明上而行巨髎、复会任脉于承 泣,至目内眦与手足太阳、足阳明、阴蹻五脉会于睛明 穴,从睛明上行入发际,下耳后,入风池而终
【特异性】
跷脉、手、足阳明之交会穴
【功用】
祛风止痛,舒筋活络。
地仓 Dìcāng(ST 4)
【主治病症】 1.精神神经系统疾病:面神经麻痹,面肌痉挛,三叉神
经痛; 2.其它:口角炎,小儿流涎。 【刺灸法】 刺法:1.直刺0.2寸,局部胀痛;
2.治面瘫时向颊车方向平刺1.0~2.5寸; 3.向迎香穴透刺治疗三叉神经痛,局部酸胀可扩 散至半侧面部,有时出现口角牵掣感。 灸法:温针灸3~5壮。
承泣 Chéngqì(ST 1)
【主治病症】 1.五官科系统疾病:急慢性结膜炎,近视,远视,散光,青光
眼,色盲,夜盲症,睑缘炎,角膜炎,视神经炎,视神经萎 缩,白内障,视网膜色素变性,眶下神经痛; 2.精神神经系统疾病:面肌痉挛,面神经麻痹。 【刺灸法】
刺法: 1.直刺0.5~0.8寸,左手推动眼球向上固定,右手持针沿眶下
穴,有补益气血,润养经筋的作用,主治足痿失履不 收。
2、配丰隆穴,有豁痰宁神的作用,主治狂妄行走 ,登高而歌,弃衣而走。
居髎Juliao
【定位】 在髋部,当髂前上棘与股
骨大转子最凸点连线的中点处 【取法】
侧卧位,在髂前上棘与股 骨大转子之最高点连线的中点处 取穴。 【特异性】
阳跷、阳维、足少阳之交 会穴。
阳跷脉
二.生理功能:
阳跷主一身左右之阳,阴跷主一身左右之阴。同 时还有濡养眼目,司眼睑的开合和下肢运动的作用。
阳跷脉
三.主要临床表现:
腿腹肌削,痿痹无力,下肢阴经弛缓或阳经拘急 的足外翻,癫狂、嗜睡或失眠,目内眦赤痛,眼睑下 垂或两目开合失司,舌淡,苔白,脉虚。
阳跷脉
四.病机分析:
阴跷脉、阳跷脉行于下肢,维持下肢正常的生理 活动。气血虚衰,跷脉失养则腿腹肌削,屡痹无力, 行走欹斜或两足瘛疭;跷脉上行至目内毗,阴跷脉、 阳跷脉阴阳失调,则嗜睡或失眠;跷脉虚衰,经脉失 养,则司眼睑开合功能失司或眼睑下垂;舌淡,苔白 ,脉虚为虚弱之象。
仆参 Pucan
【主治病症】 1. 运动系统疾病:足跟痛,膝关节炎,下肢瘫痪; 2. 其它:尿道炎,癫痫,鼻出血。
【刺灸法】 刺法:直刺0.3~0.5寸,局部酸胀。 灸法:艾炷灸3~5壮,艾条温灸5~10分钟。
仆参 Pucan
【配穴】 配太溪穴治足跟痛。
跗阳 Fuyang
【定位】在小腿后面,外踝后 ,昆仑穴直上3寸。 【取法】正坐垂足或俯卧位, 在足外踝后方,昆仑直上3寸处 取穴。 【特异性】阳蹻脉之郄穴。 【功用】舒筋活络,退热散风
跗阳 Fuyang
【主治病症】 1. 运动系统疾病:急性腰扭伤,下肢瘫痪,腓肠肌
痉挛; 2. 精神神经系统疾病:面神经麻痹,三叉神经痛,
头痛等。 【刺灸法】
刺法:直刺0.5~1寸,局部酸胀,针感可向足底放 散;
灸法:艾炷灸或温针灸3~5壮,艾条灸5~10分钟
跗阳 Fuyang
【配穴】 1、配足三里穴、仆参穴、飞扬穴、复溜穴、完骨
肩髃 Jiānyǘ(LI 15)
【标准定位】 在肩部,三角肌上,臂外展,或
向前平伸时,当肩峰前下方凹陷处。 【取法】1.将上臂外展平举,肩关节部 即可呈现出两个凹窝,前面一个凹窝中 即为本穴;
2.垂肩,当锁骨肩峰端前缘直 下约2寸,当骨缝之间,手阳明大肠经 的循行线上处取穴 【特异性】
手阳明、阳跷脉之交会穴。 【功用】通经活络,疏散风热。
灸法:艾炷灸或温针灸5~7壮,艾条灸10~20分钟
居髎Juliao
【配穴】 1、配环跳、委中治腿风湿痛。 2、配腰夹脊穴环跳、跳跃、风市、阳陵泉、条口
、悬钟治中风下肢瘫痪、根性坐骨神经痛、腓总神经 麻痹。
臑腧 Naoshu
【定位】
在肩部,当腋后纹头直上,肩 胛冈下缘凹陷中。
【取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