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中的50个成语典故
出自论语的成语173个
![出自论语的成语173个](https://img.taocdn.com/s3/m/08cfec07842458fb770bf78a6529647d27283435.png)
出自论语的成语173个《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和思想。
《论语》中的许多语句和思想影响深远,形成了大量的成语和格言。
以下是一些出自《论语》的成语及其出处:1. 温故而知新 - 来自《论语·为政》:“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2. 知之为知之 - 来自《论语·为政》:“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3. 见贤思齐 - 来自《论语·里仁》:“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4. 君子不器 - 来自《论语·为政》:“君子不器。
”5. 君子求诸己 - 来自《论语·卫灵公》:“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6. 不以规矩 - 来自《论语·子路》:“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
”7. 三人行,必有我师 - 来自《论语·述而》:“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8. 有教无类 - 来自《论语·雍也》:“有教无类。
”9.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 来自《论语·雍也》:“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10.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来自《论语·学而》:“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11. 过犹不及 - 来自《论语·子路》:“过犹不及。
”12. 子不语怪 - 来自《论语·述而》:“子不语怪力乱神。
”13. 朝闻道,夕死可矣 - 来自《论语·里仁》:“朝闻道,夕死可矣。
”14. 不患寡而患不均 - 来自《论语·季氏》:“不患寡而患不均。
”15.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 来自《论语·子张》:“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16. 君子坦荡荡 - 来自《论语·阳货》:“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17. 君子慎独 - 来自《论语·述而》:“君子慎独。
”18. 克己复礼 - 来自《论语·颜渊》:“克己复礼为仁。
初中语文古诗文赏析《论语》的30个成语典故,助你修身养性
![初中语文古诗文赏析《论语》的30个成语典故,助你修身养性](https://img.taocdn.com/s3/m/f57ba78933d4b14e8424684b.png)
初中语文古诗文赏析《论语》的30个成语典故,助你修身养性1.【有教无类】【出处】子曰:“有教无类。
”(《卫灵公》)【释义】不论什么人都给以教育。
2.【诲人不倦】【出处】子曰:“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
”(《述而》)【释义】教别人时耐心、不厌倦。
3.【学而不厌】【出处】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述而》)【释义】学习感到不满足。
形容勤奋好学。
4.【不耻下问】【出处】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公冶长》)【释义】并不认为向学问不如自己或职位比自己低的人请教是丢脸的事。
5.【温故知新】【出处】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释义】温习旧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认识和体会。
6.【闻一知十】【出处】“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
”(《公冶长》)【释义】听到一件事,便可以推知很多。
多用来形容聪明而善于推理。
7.【举一反三】【出处】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述而》)【释义】原指教人认识四方形的东西,举出一个角就能类推另外三个角。
后比喻从一件事类推而知道许多事情。
指善于推理,能由此知彼,触类旁通。
《论语》的30个成语典故,助你修身养性8.【名正言顺】【出处】“名不正则言不顺。
”(《子路》)【释义】原指名分正当,说话合理。
后指名义正当,道理也说得通。
多形容(做事、说话)理由正当而充分。
9.【祸起萧墙】【出处】“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
”(《季氏》)【释义】祸乱就发生在内部。
10.【分崩离析】【出处】“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
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
”(《季氏》)【释义】四分五裂,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
形容家庭、集团、组织或国家分裂瓦解。
11.【待价而沽】【出处】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
”(《子贡》)【释义】等有了好价钱再卖。
比喻怀才待用。
12.【欲速不达】【出处】“无欲速,无见小利。
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精选出自《论语》的成语典故
![精选出自《论语》的成语典故](https://img.taocdn.com/s3/m/52713496360cba1aa811da41.png)
精选出自《论语》的成语典故篇一1.【有教无类】[出处]子曰:“有教无类。
”(《卫灵公》)不论什么人都给以教育。
此教育理念为孔子所倡导,在教育对象问题上,孔子明确提出了'有教无类'的思想。
'有教无类'的意思是无分贵族与平民,不分国界与华夷,只要有心向学,都可以入学受教。
2.【诲人不倦】[出处]子曰:“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
”(《述而》)教别人时耐心、不厌倦。
春秋时期,孔子带领弟子们周游列国,经历新郑之病,他们不得不在当地住了几月,弟子樊迟问孔子怎样干农活。
孔子心里不高兴,一反诲人不倦的习惯,承认不如老农。
樊迟只好向当地农民请教,终于种出了葫芦、扁豆等瓜菜。
3.【学而不厌】[出处]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述而》)学习总感到不满足。
形容勤奋好学。
反映了孔子教育方法的一个侧面。
这对中国教育思想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以至于在今天,我们仍在宣传他的这一教育学说。
4.【不耻下问】[出处]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公冶长》)并不认为向学问不如自己或职位比自己低的人请教是丢脸的事。
清·刘鹗记的第七回也表明:真正的大学问家,在学术上都是精益求精,不断完善认知,有时甚至不耻下问,全方位的汲取营养。
5.【温故知新】[出处]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温习旧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认识和体会。
春秋时期,孔子在教学上有丰富的经验,常常与学生们一道研讨问题,给学生解决各种疑难问题,他鼓励学生培养很好的品德,深入钻研,提出'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学生赞扬孔子教学的耐心,孔子谦逊地说:'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6.【闻一知十】[出处]“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
”(《公冶长》)听到一件事,便可以推知很多。
多用来形容聪明而善于推理。
有一天,孔子故意问子贡:“你和颜回相比,到底哪个强一些呢?”子贡回答说:“我怎么敢和他比呢”他闻一知十,我呢,闻一知二。
出自《论语》的50个常用四字成语
![出自《论语》的50个常用四字成语](https://img.taocdn.com/s3/m/f50c4b4f2a160b4e767f5acfa1c7aa00b52a9d07.png)
出自《论语》的50个常用四字成语1、【犯上作乱】犯:干犯。
封建统治者指人民的反抗、起义。
《论语学而》:“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2、【巧言令色】巧言:花言巧语;令色:讨好的表情。
形容花言巧语,虚伪讨好。
《尚书皋陶谟》:“何迁乎有苗,何畏乎巧言令色孔壬?”《论语学而》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3、【温故知新】温:温习;故:旧的。
温习旧的知识,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
也指回忆过去,能更好地认识现在。
《论语为政》:“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4、【见义勇为】看到正义的事便勇敢地去做。
《论语为政》:“非其鬼而祭之,谄也。
见义不为,无勇也。
”5、【尽善尽美】极其完善,极其美好。
指完美到没有一点缺点。
《论语八佾》:“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
’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6、【朝闻夕死】早晨闻道,晚上死去。
形容对真理或某种信仰追求的迫切。
《论语里仁》:“朝闻道,夕死可矣。
”7、【中道而废】中道:中途。
半路就停止了。
《论语雍也》中道而废:冉求曰:“非不说子之道,力不足也。
”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
”8、【文质彬彬】彬彬:配合谐调。
原形容人既文雅又朴实,后形容人文雅有礼貌。
《论语雍也》:“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9、【见贤思齐】看到德行高的人,就想学得与他一样。
《论语里仁》:“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10、【举一反三】反:类推。
从一件事情类推而知道其它许多事情。
比喻善于学习,能够由此及彼。
《论语述而》:“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11、【暴虎冯河】暴虎:空手搏虎;冯:同凭,冯河,过河不用工具(如船、木筏之类),赤脚水。
比喻有勇无谋,鲁莽冒险。
《诗经小雅小F(mín)》:“不敢暴虎,不敢冯河;人知其一,莫知其他。
”《论语述而》:“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
”12、【任重道远】任:负担;道:路途。
担子很重,路很远。
[来自[论语]的30个成语典故,助你修身养性]孔子论语
![[来自[论语]的30个成语典故,助你修身养性]孔子论语](https://img.taocdn.com/s3/m/d226f7526529647d26285200.png)
[来自[论语]的30个成语典故,助你修身养性]孔子论语来源:MOOC来自《论语》的30个成语典故,助你修身养性学而不厌、名正言顺、见贤思齐、杀身成仁、成人之美……这些成语都是源于《论语》。
孔子与其弟子在论道讲学留下了大量经典言论,包括教育、为政、修养、处事等方面。
你知道这些成语出自哪句话吗?1.【有教无类】出处:子曰:“有教无类。
”(《卫灵公》)释义:不论什么人都给以教育。
2.【诲人不倦】出处:子曰:“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
”(《述而》)释义:教别人时耐心、不厌倦。
3.【学而不厌】出处: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述而》)释义:学习总感到不满足。
形容勤奋好学。
4.【不耻下问】出处: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公冶长》)释义:并不认为向学问不如自己或职位比自己的人请教是丢脸的事。
5.【温故知新】出处: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释义:温习旧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认识和体会。
6.【闻一知十】出处:“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
”(《公冶长》)释义:听到一件事,便可以推知很多。
多用来形容聪明而善于推理。
7.【举一反三】出处: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述而》)释义:原指教人认识四方形的东西,视之为一个角就能类推另外三个景荔径角。
后比喻从一件事类推而知道许多两件这事。
指善于推理,能由此知彼,触类旁通。
8.【名正言顺】出处:“名不正则言不顺。
”(《子路》)释义:原指名分正当,说话合理。
后指名义正当,道理也说得通。
多形容(做事、说话)理由正当而充分。
9.【祸起萧墙】出处:“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
”(《季氏》)释义:祸乱就发生在内部。
10.【分崩离析】出处:“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
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
”(《季氏》)释义:四分五裂,到了不可收拾的无论如何。
形容家庭、集团、组织或国家分裂瓦解。
100个《论语中的成语典故》
![100个《论语中的成语典故》](https://img.taocdn.com/s3/m/fe38820a168884868762d690.png)
1. 哀而不伤【解释】:哀:悲哀;伤:伤害。
忧愁而不悲伤,形容感情有节制;另形容诗歌、音乐优美雅致,感情适度。
比喻做事没有过头也无不及。
【出自】:《论语·八佾》:“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2.饱食终日,无所用心【解释】:终日,整天。
整天吃饱饭,什么事也不关心。
【出自】:《论语·阳货》:“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3.北辰星拱【解释】:北辰:北极星;拱:环绕。
北极星高悬不动,群星四面环绕。
旧时比喻治理国家施行德政,天下便会归附。
后也比喻受众人拥戴的人。
【出自】:《论语·为政》:“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4.比而不周【解释】:搞帮派,但是不团结。
结党营私。
【出自】:《论语·为政》:“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5.屏气凝神【解释】:屏气:抑制呼吸;凝神:聚精会神。
形容注意力高度集中,违心一致。
【出自】:《论语·乡党》:“摄齐升堂,鞠躬如也,屏气似不息者。
”6.博施济众【解释】:博:广泛;济:救济。
给予群众以恩惠和接济。
【出自】:《论语·雍也》:“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
”7.博文约礼【解释】:博:金我,广;约:约束。
广求学问,恪守礼法。
【出自】:《论语·雍也》:“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8.不耻下问【解释】:乐于向学问或地位比自己低的人学习,而不觉得不好意思。
【出自】:《论语·公冶长》:“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9.不得其死【解释】:指人不得好死。
也表示对恶人的诅咒。
【出自】:《论语·先进》:“若由也,不得其死然。
”10.不舍昼夜【解释】:舍:放弃。
不放弃白天和黑夜。
比喻夜以继日。
【出自】:《论语·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11.不亦乐乎【解释】:用来表示极度、非常、淋漓尽致的意思。
【出自】:《论语·学而》:“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12.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解释】:不担任这个职务,就不去过问这个职务范围内的事情。
《论语》中的50个成语典故,你知道几个?
![《论语》中的50个成语典故,你知道几个?](https://img.taocdn.com/s3/m/3b2d98b5d0d233d4b14e69f3.png)
《论语》中的50个成语典故,你知道几个?《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
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论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与《大学》《中庸》《孟子》《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并称“四书五经”。
通行本《论语》共二十篇。
《论语》中的50个成语典故1.[犯上作乱]犯:干犯。
封建统治者指人民的反抗、起义。
《论语,学而》“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2.[巧言令色]巧言:花言巧语,令色:讨好的表情。
形容花言巧语,虚伪讨好。
《论语.学而》“巧言令色,鲜矣仁!3. [三省吾身]省检查、反省身自身原指每日从三个方面检查自己,后指多次自觉地检查自己。
《论语.学而》:“曾子日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4. [行有余力]做了事情以后,还有剩余的精力和时间。
《论语.学而》:“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5. [言而有信]说话靠得住,有信用。
《论语,学而》: 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6. [慎终追远]终:人死;远指祖先。
旧指慎重地办理父母丧事,虔诚地祭祀远代祖先。
后也指谨慎从事,追念前贤。
《论语,学而》“曾子日:‘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7.[贫而乐道]家境贫穷,却以获得知识、懂得道理为乐事。
《论语。
学而》“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日:“可也,末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8.[三十而立]指人在三十岁前后有所成就。
《论语。
为政》:“吾十有五而志于学,E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9. [不惑之年]不惑:遇到事情能明辨不疑。
以此作为40岁的代称。
《论语●为政》:“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感,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
”10. [知命之年]知道自己命运的年龄。
指50岁。
《论语●为政》:“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感,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
”11.[耳顺之年]六十岁时听别人言语便可判断是非真假。
《论语》中的50个成语典故
![《论语》中的50个成语典故](https://img.taocdn.com/s3/m/db9e845526284b73f242336c1eb91a37f11132b1.png)
《论语》中的50个成语典故《论语》中的50个成语典故导语:关于《论语》中的成语典故你知道多少呢?下面是语文迷小编为大家整理的50个成语故事,欢迎阅读,谢谢!1.暴虎凭河《论语.述而》暴虎凭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
(赤手空拳与猛虎相搏斗,泅手渡河,死了也毫不悔悟,我不能和这种胡作非为有勇无谋的人同进同出。
2.举一反三《论语.述而》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用一个四角形作譬喻,列举一个角而不能推想其余三个角的人,我是没有兴趣再教导他了。
)3.巧言令色《论语.学而》巧言令色,鲜矣仁。
(口头上说些甜言蜜语奉承谄媚的话,是缺乏德性修养的人。
4.过勿惮改《论语.学而》贤者勇于认错勇于改进,并时时警惕自己不再犯同样的过错。
5.三十而立《论语.为政》十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踰矩。
(孔子言他三十岁的时候,不论在精神或物质上都能独立自主,且合乎礼节的要求。
)6.温故知新《论语.为政》追溯过去并研讨当时的情状,作为发掘将来新思想、新方式的基石。
7.君子不器《论语.为政》立志成为伟大人物,应避免自己变成像器皿一般只有单一用途的人。
8.周而不比《论语.为政》与人交际应酬,应该一视同仁公正无私,不偏袒一方或结成党派树立敌人。
9.见义勇为《论语.为政》见义不为,无勇也。
(被利益所诱感或为保护自己而畏缩不前是没有勇气的人。
)10.既往不咎《论语.八佾》对于己经成为过去的事,不要再苦苦追究、或说些悔不当初的话。
11.不耻下问《论语.公冶长》遇到困惑难解的事情,恭敬地请教比自己年轻或地位比自己低*的人,并不是不件可耻的事。
12.闻一知十《论语.公冶长》回也闻一以知十。
(形容颜回十分地聪慧,有推演事理的能力。
)13.文质彬彬《论语.雍也》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后天修养的文彩与天生朴素的本质,两相调和适当的人,才是名符其实的君子。
)14.先难后获《论语.雍也》有仁德的人凡事总比别人先尝苦头,而对于应得的利益从不斤斤计较,这便是仁者的风度。
《论语》三十个典故故事
![《论语》三十个典故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342cbaf3aeaad1f347933f18.png)
《论语》的30个成语典故1.【有教无类】【出处】子曰:“有教无类。
”(《卫灵公》)【释义】不论什么人都给以教育。
2.【诲人不倦】【出处】子曰:“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
”(《述而》)【释义】教别人时耐心、不厌倦。
3.【学而不厌】【出处】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述而》)【释义】学习感到不满足。
形容勤奋好学。
4.【不耻下问】【出处】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公冶长》)【释义】并不认为向学问不如自己或职位比自己低的人请教是丢脸的事。
5.【温故知新】【出处】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释义】温习旧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认识和体会。
6.【闻一知十】【出处】“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
”(《公冶长》)【释义】听到一件事,便可以推知很多。
多用来形容聪明而善于推理。
7.【举一反三】【出处】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述而》)【释义】原指教人认识四方形的东西,举出一个角就能类推另外三个角。
后比喻从一件事类推而知道许多事情。
指善于推理,能由此知彼,触类旁通。
8.【名正言顺】【出处】“名不正则言不顺。
”(《子路》)【释义】原指名分正当,说话合理。
后指名义正当,道理也说得通。
多形容(做事、说话)理由正当而充分。
9.【祸起萧墙】【出处】“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
”(《季氏》)【释义】祸乱就发生在内部。
10.【分崩离析】【出处】“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
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
”(《季氏》)【释义】四分五裂,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
形容家庭、集团、组织或国家分裂瓦解。
11.【待价而沽】【出处】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
”(《子贡》)【释义】等有了好价钱再卖。
比喻怀才待用。
12.【欲速不达】【出处】“无欲速,无见小利。
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子路》)【释义】过于性急求快,反而不能达到目的。
《论语》中115个成语典故及完整解释
![《论语》中115个成语典故及完整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f0cd1aa2eefdc8d377ee327a.png)
《论语》中115个成语典故及完整解释A1. 哀而不伤【解释】:哀:悲哀;伤:伤害。
忧愁而不悲伤,形容感情有节制;另形容诗歌、音乐优美雅致,感情适度。
比喻做事没有过头也无不及。
【出自】:《论语·八佾》:“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B2. 饱食终日,无所用心【解释】:终日,整天。
整天吃饱饭,什么事也不关心。
【出自】:《论语·阳货》:“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3. 北辰星拱【解释】:北辰:北极星;拱:环绕。
北极星高悬不动,群星四面环绕。
旧时比喻治理国家施行德政,天下便会归附。
后也比喻受众人拥戴的人。
【出自】:《论语·为政》:“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4. 比而不周【解释】:搞帮派,但是不团结。
结党营私。
【出自】:《论语·为政》:“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5.屏气凝神【解释】:屏气:抑制呼吸;凝神:聚精会神。
形容注意力高度集中,违心一致。
【出自】:《论语·乡党》:“摄齐升堂,鞠躬如也,屏气似不息者。
”6.博施济众【解释】:博:广泛;济:救济。
给予群众以恩惠和接济。
【出自】:《论语·雍也》:“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
”7.博文约礼【解释】:博:金我,广;约:约束。
广求学问,恪守礼法。
【出自】:《论语·雍也》:“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8.不耻下问【解释】:乐于向学问或地位比自己低的人学习,而不觉得不好意思。
【出自】:《论语·公冶长》:“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9.不得其死【解释】:指人不得好死。
也表示对恶人的诅咒。
【出自】:《论语·先进》:“若由也,不得其死然。
”10.不舍昼夜【解释】:舍:放弃。
不放弃白天和黑夜。
比喻夜以继日。
【出自】:《论语·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11.不亦乐乎【解释】:用来表示极度、非常、淋漓尽致的意思。
《论语》中的成语典故
![《论语》中的成语典故](https://img.taocdn.com/s3/m/38a558d70722192e4436f6a6.png)
《论语》中的成语典故《论语》,一部不朽之作,影响了两千年来的中华文明。
书中的许多警语格言,广为流传。
1.哀而不伤解说:忧虑而不伤心,形容感情有克制;别的也形容诗歌、音乐优美精致,感情适量。
常用来比喻做事情没有过头也无不及。
出处:《论语·八佾》:“《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2.饱食整天,无所专心解说:整天:成天。
成天吃饱饭,什么事也不关怀。
出处:《论语·阳货》:“饱食整天,无所专心,难矣哉!”3.北辰星拱解说:北辰:北极星;拱:围绕。
北极星高挂不动,群星四周围绕。
旧时比喻治理国家实行德政,天下便会归附。
后也比喻受大家拥护的人。
出处:《论语·为政》:“为政以德,比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 (共,同“拱”。
)4.比而不周解说:搞帮派,可是不团结。
指歹人为谋求私利勾通在一同,做事没有原则、背弃忠信。
出处:《论语·为政》:“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5.屏气凝思解说:屏气:临时抑制呼吸;凝思:全神贯注。
形容注意力高度集中。
出处:《论语·乡党》:“摄齐升堂,鞠躬如也,屏气似不息者。
”6.博施济众解说:赐予民众以恩泽和救济。
出处:《论语·雍也》:“若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堪称仁乎?”7.博文约礼解说:约:拘束。
广修业识,遵守礼制。
出处:《论语·雍也》:“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能够弗畔矣夫!”8.不耻下问解说:不把向学识、地位等不如自己的人讨教当作可耻的事。
形容谦逊、勤学。
出处:《论语·公冶长》:“敏而勤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9.不得其死解说:指人不得好死。
也表示对恶人的诅咒。
出处:《论语·先进》:“若由也,不得其死然。
”10.不舍日夜解说:舍:停止,逗留。
不论白日黑夜都不只息。
出处:《论语·子罕》:“子在川上曰: '逝者如斯夫,不舍日夜。
”11.不亦乐乎解说:原意是“不也是很快乐的吗 ?”现用来表示程度极深,达到极致。
出自《论语》的50个常用四字成语
![出自《论语》的50个常用四字成语](https://img.taocdn.com/s3/m/65113078a45177232f60a24e.png)
1、【犯上作乱】犯:干犯。
封建统治者指人民的反抗、起义。
【出处】《论语·学而》:“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2、【巧言令色】巧言:花言巧语;令色:讨好的表情。
形容花言巧语,虚伪讨好。
【出处】《尚书·皋陶谟》:“何迁乎有苗,何畏乎巧言令色孔壬?”《论语·学而》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3、【温故知新】温:温习;故:旧的。
温习旧的知识,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
也指回忆过去,能更好地认识现在。
【出处】《论语·为政》:“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4、【见义勇为】看到正义的事便勇敢地去做。
【出处】《论语·为政》:“非其鬼而祭之,谄也。
见义不为,无勇也。
”5、【尽善尽美】极其完善,极其美好。
指完美到没有一点缺点。
【出处】《论语·八佾》:“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
’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6、【朝闻夕死】早晨闻道,晚上死去。
形容对真理或某种信仰追求的迫切。
【出处】《论语·里仁》:“朝闻道,夕死可矣。
”7、【中道而废】中道:中途。
半路就停止了。
【出处】《论语·雍也》中道而废:冉求曰:“非不说子之道,力不足也。
”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
”8、【文质彬彬】彬彬:配合谐调。
原形容人既文雅又朴实,后形容人文雅有礼貌。
【出处】《论语·雍也》:“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9、【见贤思齐】看到德行高的人,就想学得与他一样。
【出处】《论语·里仁》:“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10、【举一反三】反:类推。
从一件事情类推而知道其它许多事情。
比喻善于学习,能够由此及彼。
【出处】《论语·述而》:“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11、【暴虎冯河】暴虎:空手搏虎;冯:同凭,冯河,过河不用工具(如船、木筏之类),赤脚蹚水。
比喻有勇无谋,鲁莽冒险。
《论语》中的27个成语典故
![《论语》中的27个成语典故](https://img.taocdn.com/s3/m/6d55d140a517866fb84ae45c3b3567ec102ddcff.png)
《论语》中的27个成语典故1.【有教无类】[出处]子曰:“有教无类。
”(《卫灵公》)<释义>不论什么人都给以教育。
此教育理念为孔子所倡导,在教育对象问题上,孔子明确提出了"有教无类"的思想。
"有教无类"的意思是无分贵族与平民,不分国界与华夷,只要有心向学,都可以入学受教。
2.【诲人不倦】[出处]子曰:“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
”(《述而》)<释义>教别人时耐心、不厌倦。
春秋时期,孔子带领弟子环游世界,经历了新郑之病。
他们不得不在那里住了几个月。
弟子樊迟问孔子如何做农活。
孔子心里不高兴,非但没有孜孜不倦地教导别人的习惯,反而承认自己不如老农。
樊迟不得不向当地农民咨询,最终种植了瓜类和蔬菜,如葫芦和扁豆。
3.【学而不厌】[出处]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述而》)<释义>学习总感到不满足。
形容勤奋好学。
它反映了孔子教育方法的一个方面。
这对中国教育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以至于今天,我们仍在推广他的教育理论。
4.【不耻下问】[出处]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公冶长》)<释义>并不认为向学问不如自己或职位比自己低的人请教是丢脸的事。
清·刘鹗记的第七回也表明:真正的大学问家,在学术上都是精益求精,不断完善认知,有时甚至不耻下问,全方位的汲取营养。
5.【温故知新】[出处]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释义>温习旧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认识和体会。
春秋时期,孔子在教学上有丰富的经验,常常与学生们一道研讨问题,给学生解决各种疑难问题,他鼓励学生培养很好的品德,深入钻研,提出"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学生赞扬孔子教学的耐心,孔子谦逊地说:"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6.【闻一知十】[出处]“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
出自《论语》的50个常用四字成语
![出自《论语》的50个常用四字成语](https://img.taocdn.com/s3/m/f50c4b4f2a160b4e767f5acfa1c7aa00b52a9d07.png)
出自《论语》的50个常用四字成语1、【犯上作乱】犯:干犯。
封建统治者指人民的反抗、起义。
《论语学而》:“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2、【巧言令色】巧言:花言巧语;令色:讨好的表情。
形容花言巧语,虚伪讨好。
《尚书皋陶谟》:“何迁乎有苗,何畏乎巧言令色孔壬?”《论语学而》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3、【温故知新】温:温习;故:旧的。
温习旧的知识,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
也指回忆过去,能更好地认识现在。
《论语为政》:“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4、【见义勇为】看到正义的事便勇敢地去做。
《论语为政》:“非其鬼而祭之,谄也。
见义不为,无勇也。
”5、【尽善尽美】极其完善,极其美好。
指完美到没有一点缺点。
《论语八佾》:“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
’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6、【朝闻夕死】早晨闻道,晚上死去。
形容对真理或某种信仰追求的迫切。
《论语里仁》:“朝闻道,夕死可矣。
”7、【中道而废】中道:中途。
半路就停止了。
《论语雍也》中道而废:冉求曰:“非不说子之道,力不足也。
”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
”8、【文质彬彬】彬彬:配合谐调。
原形容人既文雅又朴实,后形容人文雅有礼貌。
《论语雍也》:“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9、【见贤思齐】看到德行高的人,就想学得与他一样。
《论语里仁》:“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10、【举一反三】反:类推。
从一件事情类推而知道其它许多事情。
比喻善于学习,能够由此及彼。
《论语述而》:“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11、【暴虎冯河】暴虎:空手搏虎;冯:同凭,冯河,过河不用工具(如船、木筏之类),赤脚水。
比喻有勇无谋,鲁莽冒险。
《诗经小雅小F(mín)》:“不敢暴虎,不敢冯河;人知其一,莫知其他。
”《论语述而》:“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
”12、【任重道远】任:负担;道:路途。
担子很重,路很远。
《论语》三十个典故故事(最新整理)
![《论语》三十个典故故事(最新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97f60f0676a20029bc642d4e.png)
《论语》的30个成语典故1.【有教无类】【出处】子曰:“有教无类。
”(《卫灵公》)【释义】不论什么人都给以教育。
2.【诲人不倦】【出处】子曰:“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
”(《述而》)【释义】教别人时耐心、不厌倦。
3.【学而不厌】【出处】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述而》)【释义】学习感到不满足。
形容勤奋好学。
4.【不耻下问】【出处】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公冶长》)【释义】并不认为向学问不如自己或职位比自己低的人请教是丢脸的事。
5.【温故知新】【出处】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释义】温习旧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认识和体会。
6.【闻一知十】【出处】“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
”(《公冶长》)【释义】听到一件事,便可以推知很多。
多用来形容聪明而善于推理。
【出处】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述而》)【释义】原指教人认识四方形的东西,举出一个角就能类推另外三个角。
后比喻从一件事类推而知道许多事情。
指善于推理,能由此知彼,触类旁通。
8.【名正言顺】【出处】“名不正则言不顺。
”(《子路》)【释义】原指名分正当,说话合理。
后指名义正当,道理也说得通。
多形容(做事、说话)理由正当而充分。
9.【祸起萧墙】【出处】“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
”(《季氏》)【释义】祸乱就发生在内部。
10.【分崩离析】【出处】“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
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
”(《季氏》)【释义】四分五裂,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
形容家庭、集团、组织或国家分裂瓦解。
11.【待价而沽】【出处】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
”(《子贡》)【释义】等有了好价钱再卖。
比喻怀才待用。
12.【欲速不达】【出处】“无欲速,无见小利。
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子路》)【释义】过于性急求快,反而不能达到目的。
【出处】“一言而可以兴邦,有诸?”(《子路》)【释义】一句话可以使国家兴盛。
论语中的典故和成语
![论语中的典故和成语](https://img.taocdn.com/s3/m/e12269ed6294dd88d0d26bfd.png)
论语中的典故和成语犯上作乱:〖出处〗《论语卷一·学而第一》:“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一日三省、三省吾身:〖出处〗《论语卷一·学而第一》:“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三十而立:〖出处〗《论语卷一·为政第二》:“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温故知新:〖出处〗《论语卷一·为政第二》:“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周而不比:〖出处〗《论语卷一·为政第二》:“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出处〗《论语卷一·为政第二》:“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多闻阙疑:〖出处〗《论语卷一·为政第二》:“子张学干禄。
子曰:…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
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
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
‟”见义勇为:〖出处〗《论语卷一·为政第二》:“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谄也。
见义不为,无勇也。
‟”尽善尽美:〖出处〗《论语卷二·八佾第三》:“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
‟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见贤思齐:〖出处〗《论语卷二·里仁第四》: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讷言敏行:〖出处〗《论语卷二·里仁第四》: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朽木不可雕:〖出处〗《论语卷三·公冶长第五》:宰予昼寝。
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
”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
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
于予与改是。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出处〗《论语卷三·公冶长第五》: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出自《论语》的50个常用四字成语
![出自《论语》的50个常用四字成语](https://img.taocdn.com/s3/m/a0a8e778ad02de80d5d8400f.png)
1、【犯上作乱】犯:干犯。
封建统治者指人民的反抗、起义。
【出处】《论语·学而》:“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2、【巧言令色】巧言:花言巧语;令色:讨好的表情。
形容花言巧语,虚伪讨好。
【出处】《尚书·皋陶谟》:“何迁乎有苗,何畏乎巧言令色孔壬?”《论语·学而》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3、【温故知新】温:温习;故:旧的。
温习旧的知识,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
也指回忆过去,能更好地认识现在。
【出处】《论语·为政》:“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4、【见义勇为】看到正义的事便勇敢地去做。
【出处】《论语·为政》:“非其鬼而祭之,谄也。
见义不为,无勇也。
”5、【尽善尽美】极其完善,极其美好。
指完美到没有一点缺点。
【出处】《论语·八佾》:“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
’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6、【朝闻夕死】早晨闻道,晚上死去。
形容对真理或某种信仰追求的迫切。
【出处】《论语·里仁》:“朝闻道,夕死可矣。
”7、【中道而废】中道:中途。
半路就停止了。
【出处】《论语·雍也》中道而废:冉求曰:“非不说子之道,力不足也。
”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
”8、【文质彬彬】彬彬:配合谐调。
原形容人既文雅又朴实,后形容人文雅有礼貌。
【出处】《论语·雍也》:“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9、【见贤思齐】看到德行高的人,就想学得与他一样。
【出处】《论语·里仁》:“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10、【举一反三】反:类推。
从一件事情类推而知道其它许多事情。
比喻善于学习,能够由此及彼。
【出处】《论语·述而》:“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11、【暴虎冯河】暴虎:空手搏虎;冯:同凭,冯河,过河不用工具(如船、木筏之类),赤脚蹚水。
比喻有勇无谋,鲁莽冒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