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匮真言论

合集下载

黄帝内经第四篇金匮真言论读后感

黄帝内经第四篇金匮真言论读后感

黄帝内经第四篇金匮真言论读后感(中英文版)英文文档:After reading "The Book of Huangdi Neijing: Chapter 4 - Jin Kui Zhen Lun", I was deeply impressed by the profound wisdom and knowledge contained within.This chapter highlights the importance of understanding the natural world and how it relates to human health and well-being.One of the key concepts discussed in this chapter is the importance of aligning one"s lifestyle and habits with the natural rhythm of the seasons.It emphasizes the significance of living in harmony with nature, as this is essential for maintaining good health.For example, it advises adjusting one"s diet and exercise routine according to the changing of the seasons to ensure balance within the body.Another aspect that stood out to me was the emphasis on preventative healthcare.The chapter emphasizes the importance of taking proactive steps to maintain good health, rather than waiting for diseases to manifest.This includes adopting a healthy lifestyle, maintaining a balanced diet, and engaging in regular exercise.Furthermore, "Jin Kui Zhen Lun" also discusses the importance of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methods used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It highlights the significance of observing and understanding the body"sresponses to illness, such as the color of the tongue, the pulse, and the overall appearance of the patient.Overall, this chapter of the Huangdi Neijing provides valuable insights into the principle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the importance of living in harmony with nature.It serves as a reminder of the importance of preventative healthcare and the need to adopt a holistic approach to maintaining good health.中文文档:读完《黄帝内经》第四篇《金匮真言论》,我深受其深刻智慧和知识的启发。

金匮真言论原文及注释

金匮真言论原文及注释

金匮真言论原文及注释
金匮真言论是中医学中的经典之一,由傅青主编,主要内容涵盖了诊断、治疗、预防等方面的知识。

以下是金匮真言论的原文及相应的注释:
原文:
1、病症加减,常有苦乐,搏坚降服,以成艰苦。

注释:病情的变化常常伴随着病人的苦乐之情,医生需要立足于病人实际情况,采取恰当的治疗方法,以取得艰苦之果。

2、万差之方,纷纭闇昧,诊必战心,无失天机。

注释:疾病的治疗方法繁多,有时难以确定正确的治疗方案,医生必须坚定决心,细心观察病情,捕捉到治疗的关键。

3、发干正气,抒泄里急,充塞关格,无立四极。

注释:治疗疾病应当注重增加人体的正气,排除内部的不适感,并保持各种腔隙通畅,以防止病情恶化。

4、万恶之源,存与虚极,便用此经,按之可诊。

注释:疾病的产生常常与生活中的不良因素有关,通过使用金匮真言论中的方法,医生能够准确诊断病情。

5、虚邪与实,代相表里,决战胜负,立决生死。

注释:疾病分为虚症和实症两类,医生需凭借丰富的经验和对病情的判断,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以期战胜病魔,保住患者的生命。

以上是金匮真言论的原文及注释,金匮真言论是中医学中的重要经典之一,对于医生诊断病情和制定治疗方案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素问·金匮真言论》原文译文赏析

《素问·金匮真言论》原文译文赏析

《素问·金匮真言论》原文|译文|赏析《素问·金匮真言论》是创作于战国时期的一篇内经散文,内经是医学论文汇编,论文即由中心、论点、论据、论证及核心五要素构成。

在学习过程中,要紧紧围绕这五要素来取舍。

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素问·金匮真言论》原文作者:佚名黄帝曰:天有八风,经有五风,何谓?岐伯对曰:八风发邪,以为经风,触五藏,邪气发病。

所谓得四时之胜者:春胜长夏,长夏胜冬,冬胜夏,夏胜秋,秋胜春,所谓四时之胜也。

东风生于春,病在肝,俞在颈项;南风生于夏,病在心,俞在胸胁;西风生于秋,病在肺,俞在肩背;北风生于冬,病在肾,俞在腰股;中央为土,病在脾,俞在脊。

故春气者,病在头;夏气者,病在藏;秋气者,病在肩背;冬气者,病在四支。

故春善病鼽衄,仲夏善病胸胁,长夏善病洞泄寒中,秋善病风疟,冬善病痹厥。

故冬不按跷,春不鼽衄,春不病颈项,仲夏不病胸胁,长夏不病洞泄寒中,秋不病风疟,冬不病痹厥,飧泄而汗出也。

夫精者,身之本也。

故藏于精者,春不病温。

夏暑汗不出者,秋成风疟。

此平人脉法也。

故曰:阴中有阴,阳中有阳。

平旦至日中,天之阳,阳中之阳也;日中至黄昏,天之阳,阳中之阴也;合夜至鸡鸣,天之阴,阴中之阴也;鸡鸣至平旦,天之阴,阴中之阳也。

故人亦应之。

夫言人之阴阳,则外为阳,内为阴;言人身之阴阳,则背为阳,腹为阴;言人身之藏腑中阴阳,则藏者为阴,腑者为阳,肝、心、脾、肺、肾五藏皆为阴,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六腑皆为阳。

所以欲知阴中之阴、阳中之阳者何也?为冬病在阴,夏病在阳,春病在阴,秋病在阳,皆视其所在,为施针石也。

故背为阳,阳中之阳,心也;背为阳,阳中之阴,肺也;腹为阴,阴中之阴,肾也;腹为阴,阴中之阳,肝也;腹为阴,阴中之至阴,脾也。

此皆阴阳表里、内外、雌雄相输应也,故以应天之阴阳也。

帝曰:五藏应四时,各有收受乎?岐伯曰:有。

东方青色,入通于肝,开窍于目,藏精于肝,其病发惊骇;其味酸,其类草木,其畜鸡,其谷麦,其应四时,上为岁星,是以春气在头也,其音角,其数八,是以知病之在筋也,其臭臊。

金匮真言论篇第四

金匮真言论篇第四

金匮真言论篇第四金匮,古帝王藏书之器。

此篇论经脉之道,乃上帝之所贵,藏之心意,非其人弗教,非其真弗授,乃金匮中之真言,不知道者,不易得也。

黄帝问曰:天有八风,经有五风,何谓?八风,八方之风。

经,谓五脏之经俞。

五风,五经之风也。

上章论阳气,此章论经脉,故首提曰经有五风,末结曰善为脉者。

岐伯对曰:八风发邪,以为经风,触五脏,邪气发病。

八风发邪,谓八方不正之邪风,发而为五经之风,触人五脏,则邪气在内而发病也。

盖言在天则为八方之风,在人则为五经五脏之风矣。

所谓得四时之胜者,春胜长夏,长夏胜冬,冬胜夏,夏胜秋,秋胜春,所谓四时之胜也。

所谓得四时之胜者,如春时之西南风,长夏之北风,冬之南风,夏之西风,秋之东风,此得四时所胜之气,而不为风所触。

盖五脏因时而旺,能胜其所不胜也。

上节言八风发邪者,发所胜之风,而克贼所不胜之时也。

此言得四时之胜者,得四时所胜之气,而能胜所不胜之邪风也。

以上皆论四时不正之风气。

东风生于春,病在肝,俞在颈项。

南风生于夏,病在心,俞在胸胁。

西风生于秋,病在肺,俞在肩背。

北风生于冬,病在肾,俞在腰股。

中央为土,病在脾,俞在脊。

此言四时之正气,而亦能为五脏经俞作病也。

“五运行论”曰: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肝。

盖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是以先言风气之伤五脏,而后言五脏之气,禀于五方五气而生也。

俞者,经气之所注也。

首言八风发邪以为经风,触五脏发病者,言天之阳邪始伤阳气,由气而经,由经而脏也。

此言东风生于春,病在肝,俞在颈项者,言脏气实则病气,脏气虚则病脏,是以下文反复以申明之。

故春气者,病在头。

所谓气者,言四时五脏之气相为病也。

肝俞在颈项,而春病在头者,春气生升,阳气在上也。

故病在气者,病在头,病在经者,别下项也。

是以下文之有病在气者,有病在经者,有病在脏者,有病鼽衄之在上者,有病洞泄之在内者,有病风疟之在外内出入者,分别脏气经俞之有虚实也。

(眉批:春时阳气上升而风生,其风气在上故病在头。

国学堂梁冬对话徐文兵黄帝内经之金匮真言论精华版二

国学堂梁冬对话徐文兵黄帝内经之金匮真言论精华版二

国学堂梁冬对话徐文兵黄帝内经之金匮真言论精华版二金匮真言论(二)帝曰:五脏应四时,各有收受乎?岐伯曰:有。

东方青色,入通于肝,开窍于目,藏精于肝。

其病发惊骇,其味酸,其类草木,其畜鸡,其谷麦,其应四时,上为岁星,是以春气在头也。

其音角,其数八,是以知病之在筋也,其臭臊。

南方赤色,入通于心,开窍于耳,藏精于心,故病在五脏。

其味苦,其类火,其畜羊,其谷黍,其应四时,上为荧惑星。

是以知病之在脉也。

其音徵,其数七,其臭焦。

中央黄色,入通于脾,开窍于口,藏精于脾,故病在舌本。

其味甘,其类土,其畜牛,其谷稷,其应四时,上为镇星。

是以知病之在肉也。

其音宫,其数五,其臭香。

西方白色,入通于肺,开窍于鼻,藏精于肺,故病在背。

其味辛,其类金,其畜马,其谷稻,其应四时,上为太白星⑩。

是以知病之在皮毛也。

其音商,其数九,其臭腥。

北方黑色,入通于肾,开窍于二阴,藏精于肾,故病在溪。

其味咸,其类水,其畜彘,其谷豆,其应四时,上为辰星。

是以知病之在骨也。

其音羽,其数六,其臭腐。

故善为脉者,谨察五脏六腑,一逆一从,阴阳表里,雌雄之纪,藏之心意,合心于精,非其人勿教,非其真勿授,是谓得道。

“五脏应四时,各有收受乎”。

当四季出现了变化,人的内在的脏腑是怎么合着这个拍子呢、合着这个步点呢?黄帝就代表我们大家问了,说:有种说法五脏也跟着四季的气的变动,重点落在下一句:“各有收受乎?”收受区别在那儿?我经常给大家提个建议,当你研究汉字搞不清楚的时候,什么“疼者痛也、痛者疼也”,那就想把它翻译成英文。

这下你觉得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一下跳出汉语思维的圈子,你就能有一种新的理解,你比如说把这个“收”翻译成英文可以翻译成receive。

I receive a letter。

受翻译成accept。

Receive the gift doesn’t mean I accept it.当春天发生的时候,各个脏腑都receive,收到了这个春天的信息。

但谁跟它和谐共振跳起舞来了,谁受了!就是说五脏皆收,唯肝受之。

金匮真言论原文及注释

金匮真言论原文及注释

金匮真言论原文及注释摘要:一、引言二、金匮真言论原文三、金匮真言论注释四、金匮真言论对中医理论的贡献五、结论正文:一、引言金匮真言论是《黄帝内经》中的重要篇章,主要讲述了疾病与自然环境、人体脏腑的关系,以及四时气候对五脏六腑的影响。

这篇文章通过问答的形式,由黄帝向岐伯请教,探讨了中医理论中的一些核心问题。

二、金匮真言论原文原文分为五个部分,分别是:1.八风发邪,以为经风,触五脏,邪气发病。

2.春胜长夏,长夏胜冬,冬胜夏,夏胜秋,秋胜春,所谓四时之胜也。

3.东风生于春,病在肝,俞在颈项;南风生于夏,病在心,俞在胸胁;西风生于秋,病在肺,俞在肩背;北风生于冬,病在肾,俞在腰股;中央为土,病在脾,俞在脊。

4.春气者病在头,夏气者病在脏,秋气者病在肩背,冬气者病在四肢。

5.春善病鼽衄,仲夏善病胸胁,长夏善病洞泄寒中,秋善病风疟,冬善病痹厥。

三、金匮真言论注释1.八风发邪,以为经风,触五脏,邪气发病:八风是指自然界中的八方之风,风邪侵袭人体,进入经脉,导致五脏受到伤害,从而引发疾病。

2.春胜长夏,长夏胜冬,冬胜夏,夏胜秋,秋胜春,所谓四时之胜也:这里讲述了四季之间的相生相克关系,表明了春、夏、秋、冬四季的更替和相互制约。

3.东风生于春,病在肝,俞在颈项;南风生于夏,病在心,俞在胸胁;西风生于秋,病在肺,俞在肩背;北风生于冬,病在肾,俞在腰股;中央为土,病在脾,俞在脊:这段描述了不同季节的风邪侵入人体脏腑的情况,以及五脏与俞穴的对应关系。

4.春气者病在头,夏气者病在脏,秋气者病在肩背,冬气者病在四肢:这里讲述了四季气候对人体的影响,以及脏腑与四肢的关系。

5.春善病鼽衄,仲夏善病胸胁,长夏善病洞泄寒中,秋善病风疟,冬善病痹厥:这段描述了四季常见疾病的发病情况。

四、金匮真言论对中医理论的贡献金匮真言论系统地阐述了中医理论中疾病与自然环境、人体脏腑的关系,以及四季气候对五脏六腑的影响。

这篇文章对中医理论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后世中医诊断和治疗疾病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徐文兵解读《金匮真言论》十三讲-南方赤色

徐文兵解读《金匮真言论》十三讲-南方赤色

徐文兵解读《金匮真言论》十三讲-南方赤色徐文兵解读《金匮真言论》十三讲-南方赤色【一】南方赤色,入通于心,开窍于耳,藏精于心,故病在五藏;其味苦,其类火,其畜羊,其谷黍,其应四时,上为荧惑星,是以知病之在脉也,其音徵,其数七,其臭焦。

上一周的时候我们学到《素问?金匮真言论篇第四》,讲到了“五脏应四时”,其中讲到东方与青色这样的关系,就是说一系列的东西都是有呼应关系的,只要和木有关。

是应的!他这儿不知不觉已经把地域的概念、季节的概念、植物动物的概念、数学的概念、音律的概念都给你灌输进去。

刚才你讲到“地域”的时候,我一身冷汗,呵呵……是方位对吧!而且呢,重点我觉得有趣的地方就在于说,原来他是全息统一场,什么样的动物它居然跟植物,还跟数字,尤其上礼拜我们还讲特别有意思的,对应木的, 3、8这个数字,所以说这个人是个三八,真的是很深刻的!我们学辩证唯物主义就说到了普遍联系,变化发展,那么大家就细问下事物之间到底哪根线牵儿着呢?有一种普遍的联系呢?几千年前《黄帝内经》告诉你了,这就是他们的普遍联系。

至于他们怎么变、怎么化、怎么发、怎么展,那是以后我们再讲……今天我们就接着往下讲!南方!方位转到南边了!记住是我们北半球,中国,你到澳大利亚、南非……反过来!所以在香港有一个堪舆学家叫苏民峰,他说他年青的时候专门去了南半球,去澳洲考察当地风水,发现风水的格局恰好与香港相反!对!轻易不要去做这种长途的旅行。

要慢慢适应,因为什么,你的气血流动变化和地域环境是有关系的。

突然去改变它,一旦不适应,就会得出一种莫名其妙的病。

很多人说,跑到西藏说我要去干吗,回来以后闹一身怪病。

很多人去两极,他要探险!你也不想想,那些地方都是没有人烟、寸草不生的地方,不适合人类居住,你跑那儿去干吗去!那当然是找地狱呢。

所以我建议大家,现在科学发达了,交通工具确实也方便了,一日千里飞得很远。

是,可以了,但是呢,得病的机会也增大了。

“南方赤色,入通于心”。

《黄帝内经》第四篇:金匮真言论

《黄帝内经》第四篇:金匮真言论

《黄帝内经》第四篇:金匮真言论《黄帝内经》第四篇:金匮真言论金匮,用金子制成的柜子。

这里是指古代帝王收藏珍贵文献和书籍的地方;真言,真切而重要的言论,也就是高深而重要的科学理论。

由于本篇重点阐发“四时五脏阴阳”理论的重要篇章,应当重视、也值得珍藏,故篇名为“金匮真言论”黄帝问曰:天有八风,经有五风,何谓?岐伯对曰:八风发邪,以为经风,触五脏,邪气发病。

所谓得四时之胜者,春胜长夏,长夏胜冬,冬胜夏,夏胜秋,秋胜春,所谓四时之胜也。

东风胜于春,病在肝,俞在颈项;南风生于夏,病在心,俞在胸胁;西风生于秋,病在肺,俞在肩背;北风生于冬,病在肾,俞在腰股;中央为土,病在脾,俞在脊。

故春气者病在头,夏气者病在脏,秋气者病在肩背,冬气者病在四肢。

故春善病鼽衄,促夏善病胸胁,长夏善病洞泄寒中,秋善病风疟,冬善病在痹厥。

故冬不按蹻,春不鼽衄;春不病颈项,仲夏不病胸肋;长夏不病洞泄寒中,秋不病风疟,冬不病痹厥,飧泄而汗出也。

夫精者,身之本也。

故藏于精者,春不病温。

夏暑汗不出者,秋成风疟,此平人脉法也。

黄帝问道:自然界的气候有八风的异常,人体的经脉受邪有五风的病变,这是怎么回事呢?岐伯回答说:八风变化过度,成为致病因素侵犯人体后,首先进入经脉,再通过经脉进一步深入,而触动五脏,于是发生疾病。

一年四时的气候之间有相胜的关系,如春气能胜长夏气,长夏气能胜冬气,夏气能胜秋气,秋气能胜春气,这就是一年四时之气相胜的情况。

东风常发生在春季,最容易引起肝脏生病,而肝脏的气血盛衰情况,常在颈项部位反映出来;南风常发生在夏季,最容易引起心脏生病,而心脏的气血盛衰情况,常在胸胁部位反映出来;西风常发生在秋季,最容易引起肺脏生病,而肺脏的气血盛衰情况,常在肩背部位反映出来;北风常发生在冬季,最容易引起肾脏生病,而肾脏的气血盛衰情况,常在腰及大腿根部位反映出来;长夏季在春夏与秋冬四季的中间,也就是夏季最后的一个月---六月,这个季节在五行中属土,最容易引起脾脏的气血盛衰,常在脊背部的腧穴上反映出来。

黄帝内经原文译文4《金匮真言论篇第四》

黄帝内经原文译文4《金匮真言论篇第四》

黄帝内经原文译文4《金匮真言论篇第四》《素问》金匮真言论篇第四(1)本篇讨论:天有八风、经有五风、春夏秋冬、年有四时、东南西北中、地有五方对人体五脏六腑的影响和至病的原因。

原文:黄帝问曰:天有八风,经有五风,何谓?岐伯对曰:八风发邪,以经为风,触五脏,邪气发病。

所谓四时之胜者,春胜长夏,长夏胜冬,冬胜夏,秋胜春,所谓四时之胜也。

译文:黄帝问:天有八方之风,人的经脉又有五脏之风的说法,这是怎么回事?岐伯答复:八方之风是外部的致病邪气,它侵犯经脉,侵害五脏,因而发病。

一年四季,有相克的关系,如春胜长夏,长夏胜冬,冬胜夏,夏胜秋,冬胜春,某个季节出现了克制它的季节气,这就是所谓四时相胜。

原文:东风生于春,病在肝,腧在颈项。

南风生于夏,病在心,腧在胸胁。

西风生于秋,病在肺,腧在肩背。

北风生于冬,病在肾,腧在腰股。

中央为土,病在脾,腧在脊。

译文:东风生于春季,病多发生在肝,肝的经气输注于颈项。

南风生于夏季,病多发于心,心的经气输注于胸胁。

西风生于秋季,病多发于肺,肺的经气输注于肩背。

北风生于冬季,病多发于肾,肾的经气输注于腰腰股。

长夏季节和中央的方位属于土,病多发生于脾,脾的经气输注于脊背。

原文:故春气者,病在头。

夏气者,病在脏。

秋气者,病在肩背。

冬气者,病在四肢。

译文:所以春季邪气伤人,多病在头部;夏季邪气伤人,多病在心脏;秋季邪气伤人,多病在在肩背;冬季邪气伤人,多病在四肢。

原文:故春善病鼽衄,仲夏善病胸胁,长夏善病洞泄寒中,秋善病风疟,冬善病痹厥。

译文:春天多发生鼻衄,夏天多发生胸胁疾患,长夏多发生里寒洞泄,秋天多发生风疟,冬天多发生痹厥。

原文:故冬不按〔足乔〕,春不病颈项,仲夏不病胁,长夏不病洞泄寒中,秋不病风疟,冬不痹厥,飧泄而汗出也。

译文:假设冬天不懂的善保阳气,不扰动筋骨,来年春天就不会发生鼻衄之疾和颈顶疾病,夏天就不会发生胸胁部疾患,长夏季节就不会发生寒洞泄疾病,秋天就不会发生风疟,冬天也不会发生痹厥、飨泄、汗出过多等病症。

黄帝内经原文译文4《金匮真言论篇第四》

黄帝内经原文译文4《金匮真言论篇第四》

黄帝内经原文译文4《金匮真言论篇第四》《素问》金匮真言论篇第四(1)本篇讨论:天有八风、经有五风、春夏秋冬、年有四时、东南西北中、地有五方对人体五脏六腑的影响和至病的原因。

原文:黄帝问曰:天有八风,经有五风,何谓?岐伯对曰:八风发邪,以经为风,触五脏,邪气发病。

所谓四时之胜者,春胜长夏,长夏胜冬,冬胜夏,秋胜春,所谓四时之胜也。

译文:黄帝问:天有八方之风,人的经脉又有五脏之风的说法,这是怎么回事?岐伯回答:八方之风是外部的致病邪气,它侵犯经脉,侵害五脏,因而发病。

一年四季,有相克的关系,如春胜长夏,长夏胜冬,冬胜夏,夏胜秋,冬胜春,某个季节出现了克制它的季节气,这就是所谓四时相胜。

原文:东风生于春,病在肝,腧在颈项。

南风生于夏,病在心,腧在胸胁。

西风生于秋,病在肺,腧在肩背。

北风生于冬,病在肾,腧在腰股。

中央为土,病在脾,腧在脊。

译文:东风生于春季,病多发生在肝,肝的经气输注于颈项。

南风生于夏季,病多发于心,心的经气输注于胸胁。

西风生于秋季,病多发于肺,肺的经气输注于肩背。

北风生于冬季,病多发于肾,肾的经气输注于腰腰股。

长夏季节和中央的方位属于土,病多发生于脾,脾的经气输注于脊背。

原文:故春气者,病在头。

夏气者,病在脏。

秋气者,病在肩背。

冬气者,病在四肢。

译文:所以春季邪气伤人,多病在头部;夏季邪气伤人,多病在心脏;秋季邪气伤人,多病在在肩背;冬季邪气伤人,多病在四肢。

原文:故春善病鼽衄,仲夏善病胸胁,长夏善病洞泄寒中,秋善病风疟,冬善病痹厥。

译文:春天多发生鼻衄,夏天多发生胸胁疾患,长夏多发生里寒洞泄,秋天多发生风疟,冬天多发生痹厥。

原文:故冬不按(足乔),春不病颈项,仲夏不病胁,长夏不病洞泄寒中,秋不病风疟,冬不痹厥,飧泄而汗出也。

译文:若冬天不懂的善保阳气,不扰动筋骨,来年春天就不会发生鼻衄之疾和颈顶疾病,夏天就不会发生胸胁部疾患,长夏季节就不会发生寒洞泄疾病,秋天就不会发生风疟,冬天也不会发生痹厥、飨泄、汗出过多等病症。

阴阳应象大论-倪海厦《黄帝内经》第四篇金匮真言论(5.0)

阴阳应象大论-倪海厦《黄帝内经》第四篇金匮真言论(5.0)

阴阳应象大论-倪海厦《黄帝内经》第四篇金匮真言论(5.0)第五篇阴阳应象大论第31 页,我们看“阳应象大论'。

这一章呢对应的相不好懂,就是对阴阳的一个很顶级的一篇,这一篇是对阴阳非常的比较深一点的。

中医呢一定要懂阴阳,不懂阴阳没有办法看病,黄帝就说了,'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的纲记,变换的父母,生杀之本,生命之辅',治病一定要求本,那积阳为天,积阴为地。

那阴和阳本身呢,慢慢慢慢我们会很多一套书这个整本《黄帝内经》从头到尾就在讨论阴阳。

天阳,有个想法哦,比如说你在煮水,这个水很脏对不对,你在煮水,你想喝干净的水,那这个水很脏,那你就滚,那你煮滚的时候,蒸汽就往上跑,清阳就往上升,所以清阳在上,浊阴在下,是个常态,正常的。

我们刚刚讲人体呢,人体呢如果横隔来说的话,这是人的上焦,横隔上面呢就是肺,心,这两个脏呢是属于清阳的地方,清阳之上升。

那这个横隔膜在这边能够分清浊,所以隔的功能呢最主要把清和浊分开来,所以浊气的位置呢最多只能到这里,这是横隔膜的功能。

那下呢就是所谓地,所谓阴在这个地方,所谓阴,那上面是清阳的位置。

那如果说哪一天人病得反过来,浊阴在上,清阳在下,这就是病态,病态。

以后你们会看到很多,各种不同的病态。

那基础理论基础医学要强,那疾病再怎么改变,或者你哪天碰到一个你从来没有,找遍医书找不到的病你也可以把它解决掉,因为你的原则是一样的,世界上什么怪人都有,得什么怪病都有。

那常态呢,积阳为天,积阴为地。

阴静阳躁,阳生阴长,阳杀阴藏,这就是阴阳之间的互动的关系,阳化气,阴成形。

这个讲的就是阴阳要平衡,如果说有一个不平衡,就会影响到另外一个,马上影响到,简单讲就是这样子。

那第三行下方开始,寒极生热,热极生寒。

寒气生浊,热气生清。

如果说反过来,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䐜胀,我用一个简单的例子让你了解,阴极生阳。

阳极生阴。

我们人呢这个脚,脚后跟,心脏在上面,离胸腔呢清阳最远的地方从心脏一直达到脚跟,这个脚跟的地方和手指头是一个末梢的地方,就是我们的阴经和阳经交汇点,所以阴经和阳经的经穴是不是都在四肢的末梢?那阳经下来的时候,阳经在表面上呀,阳侧,阴经都在内测,那阳经到底的时候,就会转成阴经,阴和阳,阴经到极的时候也会生阳,阴经下来“手太阴肺经“对不对,到了那个鱼际,少商再回头的话,是阴到极点了,过不去了,回头就会生阳,这是本身阴阳的性。

徐文兵解读版《金匮真言论》第十五讲

徐文兵解读版《金匮真言论》第十五讲

徐文兵解读版《金匮真言论》第十五讲徐文兵解读版《金匮真言论》第十五讲其味甘,其类土,其畜牛,其谷稷,其应四时上为镇星,是以知病在肉也,其音宫,其数五,其臭香。

【一】上周我们讲到了《素问》啊,《金匮真言论篇第四》。

其中就讲到:从“中央黄色”这一段哪讲起呀,其实按照“五行”的观念,无论是气味呀,颜色呀,方位呀,时间呀,动物呀,五脏呀,其实都可以归入所谓的五行系统。

在上周我们讲到这个“其味甘,其类土,其畜牛……”这个“甘”是甜的意思。

但是“甘”还有一个意思,就是“淡”,就是没有味道的那个味道。

就“甘出鸟来”嘛,这个是《水浒》里边的一句话。

经常这些人是大块儿吃肉,大碗儿喝酒。

几天不这么吃呢,嘴里“淡出个鸟来”。

就是嘴里没味。

那嘴里没味呢,我们喝的这个水就淡水,有的人也管它叫甜水。

也不叫“泔水”,这个甜水是相对于,有些地方是盐咸,它那个水是苦涩的,就是不能喝的那种水。

所以我们管它这叫甜水井呀,那个叫咸水井、枯水井。

但是这种淡水,这种味道也是归到脾里边。

我们现在流行一句生活哲学叫“平平淡淡才是真”。

但如果你饮食里面老是搞这种麻辣鲜咸的这种东西,太多了,你想过一种平平淡淡的生活,你也过不了。

因为这些物质,或者这些气,这些信息,会在你肚子里边闹腾。

真正想过平淡生活的人,是很容易满足的人,就是这种甘淡的味道。

古人讲“嚼得菜根”,就是菜根没有什么味道,但是如果你吃那个菜根的时候,你都能吃得甘滋如意,觉得能吃出味道来,那说明什么?说明你的元气足!是这样吗?对呀。

人吃饭是个……,食物是谷气,我们用元气来化谷气,这才能把它们变成我们自身的营养和物质。

如果一个人元气耗尽,那给你放再多的食物,你能吃吗?吃不了!所以,道家说,人这一辈子的吃饭是有定数的。

总共就那么多顿?不是说外面食物是有限的,是你化食物的那个元气,是有限的,你把它用完了,吃了很多不必要的东西,吃了很多难以消化的东西,这时候你多损耗元气,你就折寿。

所以呢,吃得平淡一些,吃得少一些,不要吃太撑太饱,这元气就节约下来,你就会活得长。

禅解《黄帝内经》素问第四篇:金匮真言论

禅解《黄帝内经》素问第四篇:金匮真言论

禅解《黄帝内经》素问第四篇:金匮真言论【原文】黄帝问曰:天有八风,经有五风,何谓?岐伯对曰:八风发邪以为经风,触五脏,邪气发病。

所谓得四时之胜者,春胜长夏,长夏胜冬,冬胜夏,夏胜秋,秋胜春,所谓四时之胜也。

【表意】黄帝问:天有八种风气,而人的经络受到邪气侵犯时,却有五种风性,为什么这么说呢?岐伯回答说:自然界的八种风气触犯人的经络,产生经络的气变之邪,因邪气的不同性质而影响其所对应的五脏,所以经络可以产生五种邪气引发疾病。

所谓得四时之胜,就是说春气克长夏之气,长夏之气克冬气,冬气克夏气,夏气胜秋气,也就是说四时之胜。

【内义】太极内分,可二可三以至于九。

八风以八分为论,五风以五分为论。

八分为外在最全者,如树之叶,在表;六分与经络配应,如树之枝,在中;五分与五脏配应,如树之干,在里。

五气相克相胜,是道义的本然。

相克,非如金斧砍折树木,乃如夫妻,夫制妻、妻承夫,妻应其夫之意。

夫强则妻承应费力、终力弱而病;夫弱则制妻不利、妻反侮夫。

【禅解】天有八风,是太极八分之说,为乾坤震巽离坎兑艮。

天八地五之应,就是震巽应木为东风、兑乾应金为西风、艮坤应土为中、离应火为南风、坎应水为北风。

人之经络为六分系统,五生六,六气源于五行、终归于五行所属。

少阳相火,源于胆与三焦之和;阳明燥金,源于胃大肠之和;太阳寒水,源于小肠大肠之和;厥阴风木,源于心包肝之和;少阴君火,源于心肾之和;太阴湿土,源于脾肺之和。

天之八风乘人体阳虚而感应经络,经络气乱而产生邪气,以五行分类邪气性质,则邪气也就有了五分之说。

天之八风触及经络,如果是在春季,则经络产生木性邪气克土而引发脾病,脾病为标、肝病为本;如果是在长夏,则经络产生土性邪气克水而引发肾病,肾病为标、脾病为本;如果是在冬季,则经络产生水性邪气克火而引发心病,心病为标、肾病为本;如果是在夏季,则经络产生火性邪气克金而引发肺病,肺病为标、心病为本;如果是在秋季,则经络产生金性邪气克木而引发肝病,肝病为标、肺病为本。

精注04金匮真言论篇第四

精注04金匮真言论篇第四

金匮真言论篇第四新校正云:按全元起注本在第四卷。

马莳注证发微:金匮者,藏书之器也。

《尚书·金滕篇》,蔡注释为金滕之匮。

《灵枢·阴阳二十五人篇》有金柜藏之,其柜从本义,盖同也。

真言者,至真之言也。

故名篇。

吴崐注:“金匮”,帝王藏书者也,范金为之。

“真言”,至真之言,见道之论也。

张隐庵集注:“金匮”,古帝王藏书之器,此篇论经脉之道,乃上帝之所贵,藏之心意,非其人弗教,非其真弗授,乃金匮中之真言。

不知道者,不易得也。

姚止庵节解:通篇文义,约分三段:前段泛泛而已;中段言人身之阴阳,分配天地;末段言人之五脏上应五行,配合五方、五音、五味等项,皆一定不易之理,为医宗纲领,故以金匮真言命篇,诚重之也。

高士宗直解:金匮,藏书之器也。

真言,至真不易之言也。

天之阴阳四时,合人之阴阳藏府,人之五藏五行,合天地之五方五色、五谷五味、五星五音、五畜五臭,各有收受,三才合一,至真不易。

然此真言者,非其人勿教,非其真勿授,藏之心意,不可轻泄,犹以此言藏之余匮者然,故曰金匮真言也。

丹波元简识:简按汉高帝纪。

如淳云。

金匮。

犹金藤也。

师古曰。

以金为匮。

保慎之义。

丹波元坚绍识:此篇太素全存森立之考注:此篇《大素》卷三·阴阳杂说次前篇“长有天命”与《素问》合。

黄帝问曰:天有八风,经有五风,何谓?王冰注:经谓经脉,所以流通营卫血气者也。

吴崐注:“八风”,八方之风。

“经”,风论也。

“五风”,五脏之风。

“何谓”?问其目之不同也。

类经:经,经脉也。

八风,八方之风也,出九宫八风篇。

五风,五藏之风也,出风论。

张隐庵集注:“经”,谓五脏之经俞。

“五风”,五经之风也。

上章论阳气,此章论经脉,故首提曰经有五风,末结曰善为脉者。

姚止庵节解:按:经谓人之经络。

高士宗直解:天有八风,四方四隅之风也。

经有五风,人身经俞五藏之风也。

帝欲详明天人相应之理,故有是问。

丹波元简识:灵九宫八风篇。

大弱风。

谋风。

刚风。

折风。

大刚风。

凶风。

婴儿风。

金匮真言论原文及注释

金匮真言论原文及注释

金匮真言论原文及注释摘要:一、金匮真言论的背景和意义二、金匮真言论的内容概述三、金匮真言论的具体理论四、金匮真言论的临床应用五、金匮真言论的现代价值正文:金匮真言论是《黄帝内经》中的一篇重要篇章,是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篇经典之作主要阐述了五脏应四时、疾病发生的原理以及治疗方法。

一、金匮真言论的背景和意义金匮真言论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是当时医学发展的重要成果。

这篇文章的主要作者是岐伯,他是黄帝时期的一位著名医学家。

金匮真言论的命名寓意着这篇论文的价值珍贵,需要用金属制成的藏书柜来保存。

二、金匮真言论的内容概述金匮真言论主要讲述了以下内容:1.阐明了四时气候和五脏的对应关系,以及各类季节性疾病的发生。

2.介绍了一日之中各个时段以及人体各个部位的阴阳关系,说明阴阳学说在医学上的作用。

3.论述人体、四时、五行、五色、五味、五音等之间的联系和对应情况。

三、金匮真言论的具体理论金匮真言论提出了五脏应四时的理论,即五脏与自然界的四时气候有密切联系。

这一理论主要包括:1.东风生于春,病在肝,俞在颈项。

2.南风生于夏,病在心,俞在胸胁。

3.西风生于秋,病在肺,俞在肩背。

4.北风生于冬,病在肾,俞在腰股。

5.中央为土,病在脾,俞在脊。

此外,金匮真言论还论述了疾病的发生与防治方法。

它认为,八风发邪,以为经风,触五脏,邪气发病。

因此,要预防疾病,就需要顺应四时之气,调整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

四、金匮真言论的临床应用金匮真言论的理论在临床应用中具有很高的指导价值。

医生可以根据患者的病症和脏腑功能,结合四时气候和五行理论,制定针对性的治疗方案。

五、金匮真言论的现代价值虽然金匮真言论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但它的理论和观念至今仍具有很高的现代价值。

在现代医学领域,金匮真言论的理论被广泛应用于中医诊断和治疗,为现代医学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

国学堂黄帝内经金匮真言论篇

国学堂黄帝内经金匮真言论篇

国学堂黄帝内经金匮真言论篇【国学堂】之重新发现中医太美《黄帝内经金匮真言论篇》第一讲梁冬:重新发现中医太美,大家好,欢迎收听今天晚上的国学堂,现在很多朋友啊都定期收听,我们觉得非常的感激哦。

对面呢依然是厚朴中医学堂堂主徐文兵老师。

徐老师,您好。

徐文兵:梁冬好,听众朋友们大家好。

哎,梁冬: 在过去的十几个礼拜里面噢我们已经分别讲了上古天真论和四气调神大论篇,噢。

徐文兵:我们用了半年的时间。

梁冬:没有吧徐文兵:去年十二月开始到现在都五月多了。

梁冬:哎呦,真是时光经不起过啊。

但是呢,我觉得非常充实。

非常非常充实,也非常感谢徐老师哈徐文兵:我们用了半年,讲了黄帝内经的头两篇。

头一篇是上古天真,第二篇叫四气调神。

梁冬:对~本来呢今天我们要马上开始呢就是讲金匮真言论,就是第四篇。

徐文兵:本来应该按顺序讲,讲第三篇。

第三篇讲生气通天。

但这一篇呢我们先跳过去,因为这一篇呢主要讲阴阳。

阴阳呢我们就放在讲完四气就是四季变化对人的影响之后我们再讲阴阳。

所以呢,今天我们就跳到第四篇讲。

第四篇的题目叫金匮真言论。

我讲过了,凡是带论,又是问答。

这个字呢,我们先破下题。

这个金匮,我们平常念这个匮念什么呢,匮乏的匮。

(是吗,是吗,)就这个字儿。

所以很多人就是不了解这个传统的文字或者不了解中医的话,经常把这个字儿念金匮(kuì)。

因为什么,我们经常买的一个补肾的药叫什么,金匮肾气丸。

所以很多人买药:我要那个金kuì 肾气丸。

不对,在古代这个字呢发guì 的音。

它和我们放衣服的那个柜子的柜,繁体字那个柜子的柜,一个木字边儿,它的右边就是这个匮乏的匮。

这个金匮,什么叫金匮,这是古代作为皇室储存最珍贵的经书的那个柜子。

这个我记得我在参观那个世纪坛那个博物馆,它里面有个柜子,贴了个标签叫金匮。

我一看,呦跟我学的中医对上了。

它那个柜子呢首先木材质地非常好,另外它那个柜子是镶金边的。

所以还要跟金匮做一个对联的话呢,同样也要放很珍贵典籍叫玉函。

精注04金匮真言论篇第四

精注04金匮真言论篇第四

金匮真言论篇第四新校正云:按全元起注本在第四卷。

马莳注证发微:金匮者,藏书之器也。

《尚书·金滕篇》,蔡注释为金滕之匮。

《灵枢·阴阳二十五人篇》有金柜藏之,其柜从本义,盖同也。

真言者,至真之言也。

故名篇。

吴崐注:“金匮”,帝王藏书者也,范金为之。

“真言”,至真之言,见道之论也。

张隐庵集注:“金匮”,古帝王藏书之器,此篇论经脉之道,乃上帝之所贵,藏之心意,非其人弗教,非其真弗授,乃金匮中之真言。

不知道者,不易得也。

姚止庵节解:通篇文义,约分三段:前段泛泛而已;中段言人身之阴阳,分配天地;末段言人之五脏上应五行,配合五方、五音、五味等项,皆一定不易之理,为医宗纲领,故以金匮真言命篇,诚重之也。

高士宗直解:金匮,藏书之器也。

真言,至真不易之言也。

天之阴阳四时,合人之阴阳藏府,人之五藏五行,合天地之五方五色、五谷五味、五星五音、五畜五臭,各有收受,三才合一,至真不易。

然此真言者,非其人勿教,非其真勿授,藏之心意,不可轻泄,犹以此言藏之余匮者然,故曰金匮真言也。

丹波元简识:简按汉高帝纪。

如淳云。

金匮。

犹金藤也。

师古曰。

以金为匮。

保慎之义。

丹波元坚绍识:此篇太素全存森立之考注:此篇《大素》卷三·阴阳杂说次前篇“长有天命”与《素问》合。

黄帝问曰:天有八风,经有五风,何谓?王冰注:经谓经脉,所以流通营卫血气者也。

吴崐注:“八风”,八方之风。

“经”,风论也。

“五风”,五脏之风。

“何谓”?问其目之不同也。

类经:经,经脉也。

八风,八方之风也,出九宫八风篇。

五风,五藏之风也,出风论。

张隐庵集注:“经”,谓五脏之经俞。

“五风”,五经之风也。

上章论阳气,此章论经脉,故首提曰经有五风,末结曰善为脉者。

姚止庵节解:按:经谓人之经络。

高士宗直解:天有八风,四方四隅之风也。

经有五风,人身经俞五藏之风也。

帝欲详明天人相应之理,故有是问。

丹波元简识:灵九宫八风篇。

大弱风。

谋风。

刚风。

折风。

大刚风。

凶风。

婴儿风。

黄帝内经素问金匮真言论直解

黄帝内经素问金匮真言论直解

《黄帝内经素问》金匮真言论直解金匮,藏书之器也。

真言,至真不易之言也。

天之阴阳四时,合人之阴阳脏腑,人之五脏五行,合天地之五方五色、五谷五味、五星五音、五畜五臭,各有收受,三才合一,至真不易。

然此真言者,非其人勿教,非其真勿授,藏之心意,不可轻泄,犹以此言藏之金匮者然,故日金匮真言也。

黄帝问日:天有八风,经有五风,何谓?天有八风,四方四隅之风也。

经有五风,人身经俞五脏之风也。

帝欲详明天人相应之理,故有是问。

岐伯对日:八风发邪,以为经风,触五脏,邪气发病。

八风发邪,天之八风,发为邪气也。

以为经风,触五脏八风之邪,以为人身经俞之风,更触人之五脏也。

邪气发病,邪风之气伤人,则发而为病也。

所谓得四时之胜者,春胜长夏,长夏胜冬,冬胜夏,夏胜秋,秋胜春,所谓四时之胜也。

邪气发病,是以胜相加。

所谓得四时之胜者,春胜长夏,木胜土也;长夏胜冬,土胜水也;冬胜夏,水胜火也;夏胜秋,火胜金也;秋胜春,金胜木也。

所谓四时之胜而发病也,是知邪气发病,乃以胜相加矣。

东风生于春,病在肝,俞在颈项。

所谓八风发邪,以为经风,触五脏而有四时之胜者,如东风生于春,即八风发邪,而有四时之胜也。

病在肝,触五脏也,俞在颈项,以为经风也。

南风生于夏,病在心,俞在胸胁。

南风生于夏,八风发邪,而有四时之胜也。

病在心,触五脏也,俞在胸胁,以为经风也。

西风生于秋,病在肺,俞在肩背。

西风生于秋,八风发邪,而有四时之胜也。

病在肺,触五脏也,俞在肩背,以为经风也。

北风生于冬,病在肾,俞在腰股。

北风生于冬,八风发邪,而有四时之胜也。

病在肾,触五脏也,俞在腰股,以为经风也。

中央为土,病在脾,俞在脊。

中央为土,以应四隅,亦八风发邪,而有四时之胜也。

病在脾,触五脏也,俞在脊,以为经风也。

此言八风发邪,则有四时之胜,触五脏而为经风者如此。

故春气者,病在头。

所谓俞者,乃人身之经俞,非五脏之穴俞。

上文云,春俞在颈项,故春气者,病在头,头连颈项也。

夏气者,病在脏。

夏俞在胸胁,故夏气者,病在脏。

4、金匮真言论

4、金匮真言论

【原文】黄帝问曰:天有八风①,经有五风,何谓?岐伯对曰:八风发邪以为经风,触五脏,邪气发病。

所谓得四时之胜者,春胜长夏,长夏胜冬,冬胜夏,夏胜秋,秋胜春,所谓四时之胜也。

东风生于春,病在肝,俞在颈项;南风生于夏,病在心,俞在胸胁;西风生于秋,病在肺,俞在肩背;北风生于冬,病在肾,俞在腰股;中央为土,病在脾,俞在脊。

故春气者,病在头;夏气者,病在脏;秋气者,病在肩背;冬气者,病在四肢。

故春善病鼽衄②,仲夏善病胸胁,长夏善病洞泄寒中,秋善病风疟,冬善病痹厥。

故冬不按,春不鼽衄;春不病颈项,仲夏不病胸胁;长夏不病洞泄寒中,秋不病风疟,冬不病痹厥,飧泄而汗出也。

夫精者,身之本也。

故藏于精者,春不病温。

夏暑汗不出者,秋成风疟,此平人脉法也。

故曰:阴中有阴,阳中有阳。

平旦至日中,天之阳,阳中之阳也;日中至黄昏,天之阳,阳中之阴也;合夜至鸡鸣,天之阴,阴中之阴也;鸡鸣至平旦,天之阴,阴中之阳也。

故人亦应之,夫言人之阴阳,则外为阳,内为阴。

言人身之阴阳,则背为阳,腹为阴。

言人身之脏腑中阴阳,则脏者为阴,腑者为阳。

肝、心、脾、肺、肾,五脏皆为阴,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六腑皆为阳。

所以欲知阴中之阴,阳中之阳者,何也?为冬病在阴③,夏病在阳④,春病在阴⑤,秋病在阳⑥,皆视其所在,为施针石也。

故背为阳,阳中之阳,心也;背为阳,阳中之阴,肺也;腹为阴,阴中之阴,肾也,阴中之阳,肝也;腹为阴,阴中之至阴,脾也。

此皆阴阳表里,内外雌雄,相输应也。

故以应天之阴阳也。

帝曰:五脏应四时,各有收受乎?岐伯曰:有。

东方青色,入通于肝,开窍于目,藏精于肝。

其病发惊骇,其味酸,其类草木,其畜鸡,其谷麦,其应四时,上为岁星⑦,是以春气在头也。

其音角,其数八,是以知病之在筋也,其臭臊。

南方赤色,入通于心,开窍于耳,藏精于心,故病在五脏。

其味苦,其类火,其畜羊,其谷黍,其应四时,上为荧惑星⑧。

是以知病之在脉也。

其音徵,其数七,其臭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金匮真言论【本章要点】一、从四时气候与五脏的关系,阐述季节性的多发病。

二、从一日之间的变化、体表部位以及脏腑位置等,来说明阴阳学说在医学上的灵活运用。

三、从四时阴阳五行为中心来演绎、讨论人体脏腑功能和自然界气候变化的有机联系。

【原文】黄帝问曰:天有八风①,经有五风,何谓?岐伯对曰:八风发邪以为经风,触五脏,邪气发病。

所谓得四时之胜者,春胜长夏,长夏胜冬,冬胜夏,夏胜秋,秋胜春,所谓四时之胜也。

东风生于春,病在肝,俞在颈项;南风生于夏,病在心,俞在胸胁;西风生于秋,病在肺,俞在肩背;北风生于冬,病在肾,俞在腰股;中央为土,病在脾,俞在脊。

故春气者,病在头;夏气者,病在脏;秋气者,病在肩背;冬气者,病在四肢。

故春善病鼽衄②,仲夏善病胸胁,长夏善病洞泄寒中,秋善病风疟,冬善病痹厥。

故冬不按,春不鼽衄;春不病颈项,仲夏不病胸胁;长夏不病洞泄寒中,秋不病风疟,冬不病痹厥,飧泄而汗出也。

夫精者,身之本也。

故藏于精者,春不病温。

夏暑汗不出者,秋成风疟,此平人脉法也。

故曰:阴中有阴,阳中有阳。

平旦至日中,天之阳,阳中之阳也;日中至黄昏,天之阳,阳中之阴也;合夜至鸡鸣,天之阴,阴中之阴也;鸡鸣至平旦,天之阴,阴中之阳也。

故人亦应之,夫言人之阴阳,则外为阳,内为阴。

言人身之阴阳,则背为阳,腹为阴。

言人身之脏腑中阴阳,则脏者为阴,腑者为阳。

肝、心、脾、肺、肾,五脏皆为阴,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六腑皆为阳。

所以欲知阴中之阴,阳中之阳者,何也?为冬病在阴③,夏病在阳④,春病在阴⑤,秋病在阳⑥,皆视其所在,为施针石也。

故背为阳,阳中之阳,心也;背为阳,阳中之阴,肺也;腹为阴,阴中之阴,肾也,阴中之阳,肝也;腹为阴,阴中之至阴,脾也。

此皆阴阳表里,内外雌雄,相输应也。

故以应天之阴阳也。

帝曰:五脏应四时,各有收受乎?岐伯曰:有。

东方青色,入通于肝,开窍于目,藏精于肝。

其病发惊骇,其味酸,其类草木,其畜鸡,其谷麦,其应四时,上为岁星⑦,是以春气在头也。

其音角,其数八,是以知病之在筋也,其臭臊。

南方赤色,入通于心,开窍于耳,藏精于心,故病在五脏。

其味苦,其类火,其畜羊,其谷黍,其应四时,上为荧惑星⑧。

是以知病之在脉也。

其音徵,其数七,其臭焦。

中央黄色,入通于脾,开窍于口,藏精于脾,故病在舌本。

其味甘,其类土,其畜牛,其谷稷,其应四时,上为镇星⑨。

是以知病之在肉也。

其音宫,其数五,其臭香。

西方白色,入通于肺,开窍于鼻,藏精于肺,故病在背。

其味辛,其类金,其畜马,其谷稻,其应四时,上为太白星⑩。

是以知病之在皮毛也。

其音商,其数九,其臭腥。

北方黑色,入通于肾,开窍于二阴,藏精于肾,故病在谿。

其味咸,其类水,其畜彘,其谷豆,其应四时,上为辰星。

是以知病之在骨也。

其音羽,其数六,其臭腐。

故善为脉者,谨察五脏六腑,一逆一从,阴阳表里,雌雄之纪,藏之心意,合心于精,非其人勿教,非其真勿授,是谓得道。

【注释】①天有八风:八风,指来自东、西、南、北、东南、西南、东北、西北八方之风;天有八风,指自然界中来自八方不正之邪气。

②鼽衄:鼽,指鼻流清涕;衄,指鼻出血。

③冬病在阴:肾五行属水,为阴脏,又居于下焦,为阴中之阴。

冬病在肾,所以说冬病在阴。

④夏病在阳:心五行属火,为阳脏,又居于上焦,为阳中之阳。

夏病多在心,所以说夏病在阳。

⑤春病在阴:肝五行属木,为阴脏,体阴而用阳,又居于下焦,为阴中之阳。

春病多在肝,所以说春病在阴。

⑥秋病在阳:肺五行属金,为阴脏,又居于上焦,为阳中之阴。

秋病多在肺,所以说秋病在阳。

⑦岁星:即木星,五行属木。

⑧荧惑星:即火星,五行属火。

⑨镇星:即土星,五行属土。

⑩太白星:即金星,五行属金。

辰星:即水星,五行属水。

【译文】黄帝问道:自然界有八风,人的经脉病变又有五风的说法,这是怎么回事呢?岐伯答说:自然界的八风是外部的致病邪气,它侵犯经脉,产生经脉的风病,风邪还会继续循经脉而侵害五脏,使五脏发生病变。

一年的四个季节,有相克的关系,如春胜长夏,长夏胜冬,冬胜夏,夏胜秋,冬胜春,某个季节出现了克制它的季节气候,这就是所谓四时相胜。

东风生于春季,病多发生在肝,肝的经气输注于颈项。

南风生于夏季,病多发生于心,心的经气输注于胸胁。

西风生于秋季,病多发生在肺,肺的经气输注于肩背。

北风生于冬季,病多发生在肾,肾的经气输注于腰股。

长夏季节和中央的方位属于土,病多发生在脾,脾的经气输注于脊。

所以春季邪气伤人,多病在头部;夏季邪气伤人,多病在心;秋季邪气伤人,多病在肩背;冬季邪气伤人,多病在四肢。

春天多发生鼽衄,夏天多发生在胸胁方面的疾患,长夏季多发生腹泄等里寒证,秋天多发生风疟,冬天多发生痹厥。

若冬天不进行按脐等扰动阳气的活动,来年春天就不会发生鼽衄和颈项部位的疾病,夏天就不会发生胸胁的疾患,长夏季节就不会发生腹泄一类的里寒病,秋天就不会发生风疟病,冬天也不会发生痹厥、飨泄、汗出过多等病症。

精,是人体的根本,所以阴精内藏而不妄泄,春天就不会得温热病。

夏暑阳盛,如果不能排汗散热,到秋天就会酿成风疟病。

这是诊察普通人四时发病的一般规律。

所以说:阴阳之中,还各有阴阳。

白昼属阳,平旦到中午,为阳中之阳。

中午到黄昏,则属阳中之阴。

黑夜属阴,合夜到鸡鸣,为阴中之阴。

鸡鸣到平旦,则属阴中之阳。

人的情况也与此相应,就人体阴阳而论,外部属阳,内部属阴,就身体的部位来分阴阳,则背为阳,腹为阴,从脏腑的阴阳划分来说,则脏属阴,腑属阳,肝、心、脾、肺、肾五脏都属阴,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六腑都属阳。

了解阴阳之中复有阴阳的道理是为什么呢?这是要分析四时疾病的在阴在阳,以作为治疗的依据,如冬病在阴,夏病在阳,春病在阴,秋病在阳,都要根据疾病的部位来施用针刺和砭石的疗法。

此外,背为阳,阳中之阳为心,阳中之阴为肺。

腹为阴,阴中之阴为肾,阴中之阳为肝,阴中的至阴为脾。

以上这些都是人体阴阳表里、内外雌雄相互联系又相互对应的例证,所以人与自然界的阴阳是相应的。

黄帝说:五脏除与四时相应外,它们各自还有相类的事物可以归纳起来吗?岐伯说:有。

比如东方青色,与肝相通,肝开窍于目,精气内藏于肝,发病常表现为惊骇,在五味为酸,与草木同类,在五畜为鸡,在五谷为麦,与四时中的夏季相应,在天体为岁星,春天阳气上升,所以其气在头,在五音为角,其成数为八,因肝主筋,所以它的疾病多发生在筋。

此外,在嗅味为臊。

南方赤色,与心相通,心开窍于耳,精气内藏于心,在五味为苦,与火同类,在五畜为羊,在五谷为黍,与四时中的夏季相应,在天体为荧惑星,它的疾病多发生在脉和五脏,在五音为徵,其成数为七。

此外,在嗅味为焦。

中央黄色,与脾相通,脾开窍于口,精气内藏于脾,在五味为甘,与土同类,在五畜为牛,在五谷为稷,与四时中的长夏相应,在天体为镇星,它的疾病多发生在舌根和肌肉,在五音为宫,其成数为五。

此外,在嗅味为香。

西方白色,与肺相通,肺开窍于鼻,精气内藏于肺,在五味为辛,与金同类,在五畜为马,在五谷为稻,与四时中的秋季相应,在天体为太白星,它的疾病多发生在背部和皮毛,在五音为商,其成数为九。

此外,在嗅味为腥。

北方黑色,与肾相通,肾开窍于前后二阴,精气内藏于肾,在五味为咸,与水同类,在五畜为彘,在五谷为豆,与四时中的冬季相应,在天体为辰星,它的疾病多发生在谿和骨,在五音为羽,其成数为六。

此外,其味为腐。

所以善于诊脉的医生,能够谨慎细心地审察五脏六腑的变化,了解其顺逆的情况,把阴阳、表里、雌雄的对应和联系,纲目分明地加以归纳,并把这些精深的道理,深深地记在心中。

这些理论,至为宝贵,对于那些不是真心实意地学习而又不具备一定条件的人,切勿轻意传授,这才是爱护和珍视这门学问的正确态度。

异法方宜论一:说明东、南、西、北、中央五方的地理环境、自然气候的差异,以及生活习惯的不同,对人体生理活动和疾病发生的影响.二:指出医生临床上要了解病情和掌握治疗大法,必须结合具体情况,因地、因人制宜.原文与译文:黄帝问曰:医之治病也,一病而治各不同,皆愈何也?黄帝问道:医生医疗疾病,同病而采取各种不同的治疗方法,但结果都能痊愈,这是什麽道理?岐伯对曰:地势使然也。

岐伯回答说:这是因为地理形式不同,而治法各有所宜的缘故。

故东方之域,天地之所始生也。

鱼盐之地,海滨傍水,其民食鱼而嗜咸,皆安其处,美其食。

鱼者使人热中,盐者胜血,故其民皆黑色疏理。

其病皆为痈疡,其治宜砭石。

故砭石者,亦从东方来。

例如东方的天地始生之气,气候温和,是出产鱼和盐的地方。

由于地处海滨而接近于水,所以该地方的人们多吃鱼类而喜欢咸味,他们安居在这个地方,以鱼盐为美食。

但由于多吃鱼类,鱼性属火会使人热积于中,过多的吃盐,因为咸能走血,又会耗伤血液,所以该地的人们,大都皮肤色黑,肌理松疏,该地多发痈疡之类的疾病。

对其治疗,大都宜用砭石刺法。

因此,砭石的治病方法,也是从东方传来的。

西方者,金玉之域,沙石之处,天地之所收引也。

其民陵居而多风,水土刚强,其民不衣而褐荐,其民华食而脂肥,故邪不能伤其形体,其病生于内,其治宜毒药。

故毒药者亦从西方来。

西方地区,是多山旷野,盛产金玉,遍地沙石,这里的自然环境,象秋令之气,有一种收敛引急的现象。

该地的人们,依山陵而住,其地多风,水土的性质又属刚强,而他们的生活,不堪考究衣服,穿毛巾,睡草席,但饮食都是鲜美酥酪骨肉之类,因此体肥,外邪不容易侵犯他们的形体,他们发病,大都属于内伤类疾病。

对其治疗,宜用药物。

所以药物疗法,是从西方传来的。

北方者,天地所闭藏之域也。

其地高陵居,风寒冰冽,其民乐野处而乳食,脏寒生满病,其治宜灸焫。

故灸焫者,亦从北方来。

北方地区,自然气候如同冬天的闭藏气象,地形较高。

人们依山陵而居住,经常处在风寒冰冽的环境中。

该地的人们,喜好游牧生活,四野临时住宿,吃的是牛羊乳汁,因此内脏受寒,易生胀满的疾病。

对其治疗,宜用艾火炙灼。

所以艾火炙灼的治疗方法,是从北方传来的。

南方者,天地所长养,阳之所盛处也。

其地下,水土弱,雾露之所聚也。

其民嗜酸而食胕,故其民皆致理而赤色,其病挛痹,其治宜微针。

故九针者,亦从南方来。

南方地区,象自然界万物长养的气候,阳气最盛的地方,地势低下,水土薄弱,因此雾露经常聚集。

该地的人们,喜欢吃酸类和腐熟的食品,其皮肤腠理致密而带红色,易发生筋脉拘急、麻木不仁等疾病。

对其治疗,宜用微针针刺。

所以九针的治病方法,是从南方传来的。

中央者,其地平以湿,天地所以生万物也众。

其民食杂而不劳,故其病多痿厥寒热。

其治宜导引按蹻,故导引按蹻者,亦从中央出也。

中央之地,地形平坦而多潮湿,物产丰富,所以人们的食物种类很多,生活比较安逸,这里发生的疾病,多是痿弱、厥逆、寒热等病,这些病的治疗,宜用导引按#的方法。

所以导引按#的治法,是从中央地区推广出去的。

故圣人杂合以治,各得其所宜,故治所以异而病皆愈者,得病之情,知治之大体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