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型肝炎诊断标准
乙型肝炎诊断标准( WS 299-2008)解读
乙型肝炎诊断标准( WS 299-2008)解读《乙型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 WS 299-2008)(简称《乙肝诊断标准》)是原国家卫生部制定的行业标准。
为便于医疗卫生人员对乙型肝炎(简称乙肝)诊断标准的理解,提高乙肝病例诊断和报告的准确性,现对《乙肝诊断标准》进行解读。
一、制定《乙肝诊断标准》的背景我国是乙肝疾病负担严重的国家,乙肝病毒( HBV)慢性感染者基数巨大。
通过实施乙肝疫苗预防接种为主的综合性防控措施,我国的乙肝防控工作取得了显著成就,HBV感染率显著下降。
但全国报告的乙肝发病率仍维持在较高水平,其中医务人员对乙肝病例诊断不统一,存在着较多的错报、误报、重报、漏报等是其中的主要原因。
为规范乙肝诊断和报告,根据工作需要,卫生部传染病标准专业委员会提出重新修订乙肝诊断标准,委托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和中国CDC联合起草制定了《乙肝诊断标准》。
2008年12月11日,原国家卫生部批准并发布《乙肝诊断标准》,并于2009年6月15日正式实施。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国家标准委员会制定的《乙型病毒性肝炎的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 GB 15990-1995)(简称1995年国家标准)白《乙肝诊断标准》实施之日起废止。
二、《乙肝诊断标准》与1995年国家标准的异同(一)适用范围和目的1995年国家标准规定了乙肝的诊断标准和处理原则,适用于各级医疗机构作为对乙肝病例诊断及治疗的依据。
制定《乙肝诊断标准》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的相关要求,更注重了乙肝病例诊断和报告的需要。
因此,在《乙肝诊断标准》中规定了乙肝的诊断原则、诊断分类、诊断及鉴别诊断依据,适用于全国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及其工作人员根据传染病疫情报告要求,对乙肝病例做出准确的诊断和报告。
(二)诊断原则1995年国家标准规定应根据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和体征、实验室检查和(或)肝活体组织学检查等手段进行综合分析,并根据动态观察做出诊断,更强调疾病的严重程度和临床特征。
乙肝诊断标准
急性乙肝疑似病例诊断(符合任何一项即可诊断):1. HBsAg阳性+近期出现无其他原因可解释的乏力和消化道症状,可有尿黄、眼黄和皮肤黄疸。
2. HBsAg阳性+肝脏生化检查异常,主要是血清ALT和AST升高,可有血清胆红素升高。
急性乙肝确诊病例诊断(符合任何一项即可诊断):1. 疑似乙肝+有明确的证据表明6个月内曾检测血清HBsAg阴性。
2. 疑似乙肝+抗-HBc IgM阳性1:1000以上。
3. 疑似乙肝+肝组织学符合急性病毒性肝炎改变。
4. 疑似乙肝+恢复期血清HBsAg阴转,抗HBs阳转。
慢性乙肝疑似病例诊断(符合任何一项即可诊断):1. 慢性肝病患者的体征如肝病面容,肝掌、蜘蛛掌和肝、脾肿大等+急性HBV感染超过六个月仍HBsAg阳性或发现HBsAg阳性超过6个月2. 慢性肝病患者的体征如肝病面容,肝掌、蜘蛛掌和肝、脾肿大等+HBsAg阳性持续时间不详,抗-HBc IgM阴性3. HBsAg阳性持续时间不详,抗-HBc IgM阴性+血清ALT反复或持续升高,可有血浆白蛋白降低和(或)球蛋白升高,或胆红素升高慢性乙肝确诊病例诊断(符合任何一项即可诊断):1. 急性HBV感染超过六个月仍HBsAg阳性或发现HBsAg阳性超过6个月+血清ALT反复或持续升高,可有血浆白蛋白降低和(或)球蛋白升高,或胆红素升高+ 血清HBsAg阳性或可检出HBV DNA,并排除其他导致ALT升高的原因2. 急性HBV感染超过六个月仍HBsAg阳性或发现HBsAg阳性超过6个月+肝脏病理学有慢性病毒性肝炎的特点+血清HBsAg阳性或可检出HBV DNA,并排除其他导致ALT升高的原因3. HBsAg阳性持续时间不详,抗-HBc IgM阴性+血清ALT反复或持续升高,可有血浆白蛋白降低和(或)球蛋白升高,或胆红素升高+ 血清HBsAg阳性或可检出HBV DNA,并排除其他导致ALT升高的原因4. HBsAg阳性持续时间不详,抗-HBc IgM阴性+肝脏病理学有慢性病毒性肝炎的特点+血清HBsAg阳性或可检出HBV DNA,并排除其他导致ALT升高的原因乙型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WS299-2008)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乙型病毒性肝炎(简称乙肝)的诊断依据、诊断原则、诊断标准和鉴别诊断。
慢性乙型肝炎诊断标准
慢性乙型肝炎诊断标准慢性乙型肝炎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病毒感染,它会影响肝脏的正常功能,导致一系列消化道症状和肝功能异常。
为了有效管理和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准确的诊断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将详细介绍慢性乙型肝炎的诊断标准,包括定义、流行情况、诊断标准、鉴别诊断、治疗和预防等方面的内容。
一、慢性乙型肝炎的定义和病理生理机制慢性乙型肝炎是指乙肝病毒检测阳性,超过半年以上,或有慢性乙肝病史、或肝活检病理检查有慢性炎症改变、或影像学检查有慢性肝病表现的一类疾病。
其主要病理生理机制是乙肝病毒感染肝细胞后,在肝细胞内进行复制,并释放入血液,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应答,导致肝细胞损伤和肝功能异常。
二、慢性乙型肝炎的流行情况慢性乙型肝炎在全球范围内流行,发病率和病死率较高。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全球有超过3.5亿人感染乙肝病毒,其中约75%为慢性感染。
在发展中国家,由于卫生条件和医疗资源相对不足,慢性乙型肝炎的发病率和病死率更高。
三、慢性乙型肝炎的诊断标准1、流行病史:患者在过去半年的时间内,乙肝表面抗原(HBsAg)或乙肝病毒脱氧核糖核酸(HBV DNA)持续阳性。
2、临床特点:患者有乏力、食欲减退、厌油腻、肝区疼痛等肝功能受损的表现。
3、实验室检查:血清谷丙转氨酶(ALT)或谷草转氨酶(AST)升高,血清总胆红素(TBIL)或直接胆红素(DBIL)升高,白蛋白(ALB)降低,球蛋白(GLB)升高,白蛋白/球蛋白比值(A/G)降低或倒置。
四、慢性乙型肝炎的鉴别诊断慢性乙型肝炎需要与以下疾病进行鉴别诊断:1、酒精性肝病:长期大量饮酒导致的肝损伤,临床上表现为酒精性肝炎、酒精性肝硬化等。
鉴别要点是饮酒史和戒酒后病情的变化。
2、非酒精性脂肪肝:由于脂肪代谢紊乱导致的肝细胞脂肪变性,鉴别要点是除外饮酒和其他致病因素。
五、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和预防1、抗病毒治疗:目的是抑制乙肝病毒的复制,减少病毒对肝细胞的损伤,改善肝功能。
常用的抗病毒药物包括干扰素和核苷类似物。
乙型肝炎表面抗原标准
乙型肝炎表面抗原标准一、定义和检测方法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是乙型肝炎病毒(HBV)的外壳蛋白,其本身不具有传染性,但它的存在常常提示HBV的存在。
HBsAg的检测是临床上诊断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重要手段之一。
检测方法主要采用酶联免疫法(ELISA)和化学发光法(CLIA)。
二、正常参考值范围一般来说,HBsAg的阴性正常参考值范围为0-0.5ng/mL。
不同实验室和不同检测方法可能存在一定差异,因此应参照特定实验室的正常参考值范围。
三、阳性结果的意义如果HBsAg检测结果阳性,通常表示患者感染了HBV。
这是HBV感染的标志,也是乙型肝炎诊断的重要依据。
阳性结果可能出现在急性乙型肝炎的早期,或者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肝癌等情况下。
四、阴性结果的意义如果HBsAg检测结果阴性,一般认为患者未感染HBV。
但这并不绝对,有些情况下HBsAg可能出现假阴性结果,如病毒变异、抗体抑制等。
因此,对于阴性结果也需要结合其他实验室检查结果和临床表现进行综合判断。
五、影响因素和注意事项1. 检测方法的影响:不同检测方法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存在差异,可能导致结果出现偏差。
因此,应选择可靠的检测方法,并定期对试剂进行校准和质量控制。
2. 疾病状态的影响:HBsAg的水平在疾病的不同阶段会有所变化。
一般来说,急性感染期HBsAg滴度较高,而慢性感染期HBsAg滴度较低。
因此,应结合其他实验室检查结果和临床表现进行综合判断。
3. 药物影响:某些药物可能会影响HBsAg的检测结果。
例如,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的患者可能会出现HBsAg假阴性结果。
因此,对于服用药物的患者,应向医生说明情况并谨慎解释检测结果。
乙肝的检查报告
乙肝的检查报告摘要本文档提供了乙肝的检查报告,包括其定义、病因、传播途径、临床表现、诊断标准、检查方法和结果解读等内容。
通过阅读本文档,读者可以了解乙肝的相关知识,并对乙肝的检查结果有所了解。
一、定义乙肝,全称乙型肝炎,是由乙型肝炎病毒(HBV)引起的一种传染病,主要通过血液和体液传播。
乙肝病毒可以引起急性和慢性乙肝,其中慢性乙肝可进一步发展为肝硬化和肝癌等严重后果。
二、病因乙肝病毒主要通过血液和体液传播,包括:1.母婴传播:孕妇携带乙肝病毒时,可通过胎盘传给新生儿;2.血液传播:包括输血、注射药物、共用注射器等途径;3.性传播:性接触是乙肝的主要传播方式之一;4.输液/输血:使用受感染的输血、血液制品和注射药物;5.其他途径:如吸毒人员共用注射器、纹身、穿耳洞和其他身体穿刺等。
三、传播途径乙肝病毒主要通过以下途径传播:1.垂直传播:即孕妇将病毒传给胎儿;2.非垂直传播:包括输血、注射药物、共用注射器、性接触等;3.医疗操作传播:通过不符合消毒标准或使用受感染仪器进行的医疗操作。
四、临床表现乙肝感染的临床表现因个体差异而有所不同,常见症状包括:•乏力•食欲不振•黄疸•恶心和呕吐•上腹部不适•黑便五、诊断标准根据乙肝感染的不同阶段和临床表现,诊断乙肝需要综合判断。
一般诊断乙肝需要满足以下条件:1.有乙肝感染的传染病史或易感人群;2.有肝炎相关症状或体征;3.实验室检查结果显示HBsAg阳性。
六、检查方法乙肝的检查主要通过以下几种方法进行:1.血清学检测:包括HBsAg、HBsAb、HBcAb、HBeAg、HBeAb、HBVDNA等项目;2.肝功能检查:包括血清转氨酶、胆红素、血清白蛋白等指标;3.影像学检查:如肝脾B超等。
七、结果解读根据乙肝检查的结果,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HBsAg阳性:表示感染者处于急性或慢性乙肝期,需要进一步检查和治疗;2.HBsAg阴性,HBsAb阳性:表示曾经感染过乙肝病毒,但已康复或接种乙肝疫苗;3.HBsAg、HBsAb阴性:表示未感染乙肝病毒或未接种乙肝疫苗。
乙肝病原携带者诊断标准
乙肝病原携带者诊断标准
乙肝病原携带者诊断标准通常根据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标志物进行判断,以下是常见的诊断标准:
1. HBsAg(乙型肝炎表面抗原)阳性:HBsAg是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重要标志物,阳性结果表明个体体内存在乙型肝炎病毒。
2. HBV核心抗体(HBcAb)阳性:HBcAb是乙型肝炎病毒的核心抗原抗体,一般在HBsAg阳性后出现。
3. HBsAb(乙型肝炎表面抗体)阴性或者低滴度:HBsAb是乙型肝炎表面抗体,一般在HBV感染恢复后产生,具有保护效果,阴性或低滴度可能表示持续感染。
4. HBV DNA(乙型肝炎病毒DNA)阳性:HBV DNA阳性表示体内存在乙型肝炎病毒的DNA,是乙肝病毒生物学活跃性的标志。
根据上述标准,如果一个人HBsAg阳性,HBcAb阳性,HBsAb阴性或低滴度,而且HBV DNA阳性,就可以诊断为乙肝病原携带者。
但需要注意的是,乙肝病原携带者可以分为急性或慢性,具体的诊断需要医生通过临床症状、肝功能指标和其他有关检查来综合判断。
如果怀疑自己携带乙型肝炎病毒,应尽早就诊并进行相关检查和咨询。
乙型肝炎肝硬化的诊断标准
乙型肝炎肝硬化的诊断标准
乙型肝炎肝硬化的诊断标准
乙肝肝硬化是具有一个明确的诊断标准的,尤其是在早期,发现的越早有治疗效果就越好,那么它的诊断标准如下:
1、肝功能可能正常或有轻度异常。
2、肝纤维四项检查绝大多数有明显异常。
3、HBV-DNA检查有病毒复制。
4、肝脏超声波检查:
(1)在排除脂肪肝和其他的肝病情况下肝脏内血管显示不清晰。
(2)门静脉内径≥1.3cm。
(3)脾脏厚度大于4.0cm。
由于一次肝穿刺所做的组织病理检查结果往往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且患者很难反复接受这样的创伤性检查,因此,采用无创伤性检查往往是最合适的,从临床治疗学的角度讲,这样做能够尽早发现乙肝患者是否出现肝硬化状况,因而是很有必要的。
1。
乙肝表面抗原定量范围
乙肝表面抗原定量范围乙肝表面抗原定量范围是指对乙肝病毒感染的检测结果进行定量分析,确定感染者体内乙肝表面抗原(HBsAg)的含量。
HBsAg是乙型肝炎病毒外壳蛋白的主要成分,也是诊断乙型肝炎的重要指标之一。
根据国际标准,HBsAg定量结果通常以IU/mL(国际单位/毫升)为单位报告。
根据不同检测方法和仪器的不同灵敏度和准确性,不同实验室对于HBsAg定量范围的划分可能略有差异。
一般来说,常见的HBsAg定量范围如下:1. 阳性:HBsAg含量大于等于0.05 IU/mL。
这意味着感染者体内存在足够多的乙型肝炎病毒颗粒,可以被检测出来。
2. 阴性:HBsAg含量小于0.05 IU/mL。
这意味着感染者体内乙型肝炎病毒颗粒数量较少或已经被免疫系统清除。
3. 边缘区域:一些实验室将HBsAg含量在0.05-0.1 IU/mL之间的结果称为“边缘区域”,表示检测结果不确定,需要进一步确认。
4. 高值区域:一些实验室将HBsAg含量大于等于1000 IU/mL的结果称为“高值区域”,表示感染者体内乙型肝炎病毒颗粒数量非常多,需要密切监测和治疗。
需要注意的是,HBsAg定量范围只是乙型肝炎诊断的一个指标,不能单凭此项检测结果作出诊断。
临床医生还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临床表现、血液学指标、肝功能等多个方面的信息,结合其他检测结果进行分析和判断。
总之,HBsAg定量范围是乙型肝炎诊断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指标。
及早发现和治疗乙型肝炎可以有效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因此,建议有相关风险人群定期进行乙型肝炎筛查,并根据医生建议进行相应的治疗和管理。
乙型肝炎监测报告流程图
乙型肝炎监测报告流程一、乙肝诊断标准(一)急性乙肝1、近期出现无其他原因可解释的乏力和消化道症状,可有尿黄、眼黄和皮肤黄疸。
2、肝脏生化检查异常,主要是血清丁和AST升高,可有血清胆红素升高。
3、HBsAg阳性。
4、有明确的证据表照个月曾检测血;^BsAg阴性。
5、抗-HBc IgM 1:1000日性。
6、肝组织学符合急性病毒性肝炎改变。
7、恢复期血清IBsAg阴转,抗HBs阳转。
疑似病例:符合1+3,或2+3任一项。
实验室诊断病例:疑似急性乙肝病例符合4、5、6、和7中任一项。
(二)慢性乙肝1、急性乙肝感染超过个月仍HBsAg阳性或发现HBsAg阳性超过6个月。
2、HBsAg阳性持续时间不详,揄Bc IgM 1:1000月性。
3、慢性肝病患者的体征如肝病面容,肝掌、蜘蛛痣和肝、脾肿大等。
4、血清ALT反复或持续升高,可有血浆白蛋白降低和或、球蛋白升高,或胆红素升高等。
5、肝脏病理学有慢性病毒性肝炎的特点。
6、血清HBeAg阳性或可检出HBV DNA,并排除其他导致ALT升高的原因。
疑似病例:符合1+3,或2+3,或2+4。
实验室诊断病例:符合1+4+6,或1+5+6,或2+4+6,或2+5+6。
二、、监测容1、按照《乙型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在5299-2008),监测地区诊断通过法定传染病网络直报系统上报的所有乙肝病例,并通过传网络直报系统上(工作流程见附件1)。
2、监测地区各级医疗机构对所有急性乙后或未明确慢性乙肝病人采血送区疾控中心检测抗HBc IgM1:1000,作为急性乙肝病例实验室诊断指标之一。
3、监测地区报告的、现住址为本辖区的未能明确诊断为慢性乙肝病例流行病学^案调。
三、监测方法(一)病例报告填写乙肝专用报)1、填写传染病报告卡:临床医生接诊乙肝病例,完成诊断后须填写《乙型病毒性肝炎专用报告卡》,专用报告卡包含疫情报告卡和附卡信息(2附)件。
2、审核传染病报告卡:按法定传染病报告流程,医疗机构疫情报告员每日收集临床医生填写的《乙型病毒性肝炎专用报告卡,》疫情报告员在收集传染病报告卡后,注意审核报告卡《附卡》一栏信息是否填写完整。
肝病临床诊断标准
(六)重叠感染 —— (四)病原不明 ——
×型、×型病毒性肝炎重叠感染 如:乙型、甲型病毒性肝炎重叠感染急性 甲型黄疸型慢性HBV携带者 对诊断病毒性肝炎而病毒学标志均阴性者:
如:急性病毒性肝炎病原未定(限入院诊断)
急性病毒性肝炎病原未明(限出院诊断)
二、肝衰竭的规范诊断
肝衰竭不是一个独立的临床诊断,而是一种功能判断。因此,原 则上肝衰竭不能独立存在,而应首先列出病因诊断,将肝衰竭作为 一种补充诊断。病因待查或未明时,肝衰竭可作为独立诊断,此时 应注明原因待查或原因未明。
2016/3/7 4
诊断依据
临床表现 急性丙型病毒性肝炎 ①病程在6个月以内,全身乏力、食欲减退、恶 心和右季肋部疼痛或不适等。 ②可有轻度肝肿大、部分患者可出现脾肿大;少 数患者可伴低热或出现黄疽。 ③部分患者可有关节疼痛等肝外表现。 ④部分患者可无明显症状和体征。
2016/3/7 5
诊断依据
2016/3/7 不明原因长期发热-FOU 7
诊断依据
实验室检查 1.急性丙型病毒性肝炎有血清ALT、AST升 高,部分病例可有血清胆红素升高。部分 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和丙型病毒性肝炎肝 硬化患者亦可有ALT、AST升高。 2.血清抗-HCV阳性。 3.血清HCV RNA阳性。
2016/3/7 不明原因长期发热-FOU 8
影像学检查 1.急性丙型病毒性肝炎 B超、CT或MRI可显示肝脾轻度肿大。 2.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 B超、CT或MRI显示肝实质不均匀.可见肝 脏或脾脏轻度增大。 3.丙型病毒性肝炎肝硬化 B超、CT或MRI可显示肝脏边缘不光滑甚至 呈锯齿状、肝实质不均匀甚至呈结节状,门静脉 2016/3/7 9 不明原因长期发热-FOU 增宽,脾脏增大。
乙型肝炎诊断报告标准
乙型肝炎诊断报告标准
乙型肝炎的诊断通常基于临床症状、体格检查和一系列实验室检查。
以下是乙型肝炎诊断的一般标准:
1.临床症状和体格检查:包括但不限于乏力、食欲减退、黄疸、腹痛、恶心、呕吐等症状。
体格检查可能会发现肝脏肿大、压痛等征象。
2.病史调查:病史中包括是否接触过乙型肝炎病毒患者、是否有过输血史、药物或药物滥用史等。
3.实验室检查:一系列实验室检查有助于确诊乙型肝炎:
4.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检测:包括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乙型肝炎表面抗体(HBsAb)、乙型肝炎e抗原(HBeAg)、乙型肝炎e抗体(HBeAb)、乙型肝炎核心抗体(HBcAb)等。
5.肝功能检查:血清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碱性磷酸酶(ALP)、总胆红素等指标。
6.乙型肝炎病毒DNA检测:PCR(聚合酶链式反应)等技术可以检测乙型肝炎病毒的DNA。
7.影像学检查:有时医生可能会建议进行肝脏超声、CT扫描或MRI等影像学检查,以评估肝脏的形态和功能。
8.组织学检查:在某些情况下,可能需要进行肝组织活检,以确认肝脏损伤和炎症程度。
诊断乙型肝炎的标准涉及到以上多个方面的检查和评估。
通常来说,HBsAg 阳性是诊断乙型肝炎的首要指标之一,其他病毒标志物和肝功能检查的结果也能提供诊断所需的重要信息。
在诊断和治疗过程中,最好由专业医疗机构和医生进行详细的评估和确诊。
乙型肝炎诊断标准解读模板
中华预防医学杂志-09-23 发表评论(2人参与)分享作者: 李黎崔富强张国民王贵强贾继东庄辉《乙型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WS 299- )( 简称《乙肝诊断标准》) 是原国家卫生部制定的行业标准。
为便于医疗卫生人员对乙型肝炎( 简称乙肝) 诊断标准的理解, 提高乙肝病例诊断和报告的准确性, 现对《乙肝诊断标准》进行解读。
一、制定《乙肝诊断标准》的背景中国是乙肝疾病负担严重的国家, 乙肝病毒(HBV) 慢性感染者基数巨大。
经过实施乙肝疫苗预防接种为主的综合性防控措施, 中国的乙肝防控工作取得了显著成就, HBV 感染率显著下降。
但全国报告的乙肝发病率仍维持在较高水平, 其中医务人员对乙肝病例诊断不统一, 存在着较多的错报、误报、重报、漏报等是其中的主要原因。
为规范乙肝诊断和报告, 根据工作需要, 卫生部传染病标准专业委员会提出重新修订乙肝诊断标准, 委托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和中国CDC 联合起草制定了《乙肝诊断标准》。
年12 月11 日, 原国家卫生部批准并发布《乙肝诊断标准》, 并于年6 月15 日正式实施。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国家标准委员会制定的《乙型病毒性肝炎的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GB 15990-1995)( 简称1995 年国家标准) 白《乙肝诊断标准》实施之日起废止。
二、《乙肝诊断标准》与1995 年国家标准的异同( 一) 适用范围和目的1995 年国家标准规定了乙肝的诊断标准和处理原则, 适用于各级医疗机构作为对乙肝病例诊断及治疗的依据。
制定《乙肝诊断标准》时,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的相关要求, 更注重了乙肝病例诊断和报告的需要。
因此, 在《乙肝诊断标准》中规定了乙肝的诊断原则、诊断分类、诊断及鉴别诊断依据, 适用于全国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及其工作人员根据传染病疫情报告要求, 对乙肝病例做出准确的诊断和报告。
( 二) 诊断原则1995 年国家标准规定应根据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和体征、实验室检查和( 或) 肝活体组织学检查等手段进行综合分析, 并根据动态观察做出诊断, 更强调疾病的严重程度和临床特征。
慢性乙型肝炎诊疗方案
肝病科慢性乙型肝炎诊疗方案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是由于乙型肝炎病毒(HBV)持续感染造成的肝脏慢性坏死性炎症,可分为HBeAg阳性和HBeAg阴性的慢性乙型肝炎。
慢性乙型肝炎在中医学中归属于“黄疸”、“胁痛”的范畴。
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中医临床诊疗术语疾病部分》和《中药新药临床指导原则》以及中华中医药学会内科肝胆病专业委员会制定的诊断标准(2002年)。
本病多因人体正气不足,感受湿热疫毒,侵入血分,内伏于肝,影响脏腑功能,损伤气血,导致肝脏气血郁滞,着而不行,病情的发生发展可与饮食不洁(节)、思虑劳欲过度有关。
本病病程多久,缠绵难愈。
常见胁痛、乏力、纳差、腰膝酸软、目黄、尿黄等症候,部分病人可见蜘蛛痣及肝掌,脾脏一般无明显变化。
肝病病程超过6个月,症状持续和肝功能异常者,即为本病。
部分病例因病时日久,病史可不明确。
而于检查后发现。
2、西医诊断标准有乙型肝炎或HBsAg阳性史超过6个月。
现HBsAg和(或)HBV DNA 仍为阳性者,可诊为慢性HBV感染。
慢性乙型肝炎可分为(1) HBeAg 阳性慢性乙型肝炎血清HBsAg、HBV DNA和HBeAg阳性。
抗一HBe 阴性,血清ALT 持续或反复升高,或肝组织学检查有肝炎病变(2)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血清HBsAg和HBV DNA阳性,HBeAg 持续阴性,抗一HBe阳性或阴性,血清ALT持续或反复异常。
或肝组织学检查有肝炎病变。
(二)证候诊断1•湿热蕴结证:身目黄染,黄色鲜明,小便黄赤,口干苦或口臭,脘闷,或纳呆,或腹胀,恶心或呕吐,右胁胀痛,大便秘结或粘滞不畅,舌苔黄腻,脉弦滑或滑数。
2•肝郁气滞证:两胁胀痛,善太息,得暧气稍舒,胸闷、腹胀,情志易激惹,暧气,乳房胀痛或结块,舌质淡红,苔薄白或薄黄,脉弦。
3•肝郁脾虚证:胁肋胀痛或窜痛,急躁易怒,喜太息,纳差或食后胃脘胀满,乳房胀痛或结块,暧气,口淡乏味,便溏,舌质淡红,苔薄白或薄黄,脉弦。
慢性乙型肝炎(ALT≥2×ULN)中医证候诊断标准
慢性乙型肝炎(ALT≥2×ULN)中医证候诊断标准慢性乙型肝炎( ALT≥2 × ULN) 中医证候诊断标准肝郁脾虚证主要症状: 1) 情志抑郁; 2) 腹胀; 3) 纳呆。
次要症状: 1) 乏力; 2) 烦躁易怒; 3) 胁胀; 4) 便溏; 5) 脉弦细。
辨证要求: 具备所有主症者,即属本证; 具备主症任意1 项与次症中任意1 项者,即属本证; 具备主症1) 与次症1) 、4) 两项者,即属本证。
肝胆湿热证主要症状: 1) 身目发黄,色泽鲜明; 2) 尿黄; 3) 苔黄腻。
次要症状: 1) 胁痛; 2) 口苦; 3) 恶心;4) 厌油腻。
辨证要求: 具备所有主症者,即属本证; 具备主症中任意2 项与次症中任意2 项者,即属本证;具备主症中任意1 项与次症中任意3 项者,即属本证。
肝血瘀阻证主要症状: 1) 面色晦暗; 2) 肝掌; 3) 舌暗或有瘀斑。
次要症状: 1) 胁肋刺痛; 2) 胁下痞块; 3) 蜘蛛痣; 4) 舌下络脉青紫或曲张。
辨证要求: 具备所有主症者,即属本证; 具备主症中任意2 项与次症中任意2 项者,即属本证; 具备主症中任意1 项与次症中任意3 项者,即属本证; 具备所有次症者,即属本证。
肝肾阴虚证主要症状: 1) 腰膝酸软; 2) 目涩; 3) 舌红少苔或无苔或有裂纹。
次要症状: 1) 胁肋隐痛; 2) 失眠多梦; 3) 耳鸣; 4) 手足心热; 5) 脉弦细数。
辨证要求: 具备所有主症者,即属本证; 具备主症中任意2 项与次症中任意2 项者,即属本证; 具备主症中任意1 项与次症中任意3 项者,即属本证; 具备所有次症者,即属本证。
脾虚湿困证主要症状: 1) 腹胀; 2) 便溏; 3) 苔白腻。
次要症状: 1) 乏力; 2) 身重; 3) 口淡; 4) 齿痕舌。
辨证要求: 具备所有主症者,即属本证; 具备主症中任意2 项与次症中任意2 项者,即属本证;具备主症中任意1 项与次症中任意3 项者,即属本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乙型肝炎诊断标准
乙型肝炎的临床表现形式多样,诊断的依据除病人症状,体征外,须根据流行病学,实验室检查和/或肝活检等手段进行综合分析,动态观察诊断。
1.急性型肝炎
1)流行病学资料:半年内接受过血及血制品或曾有其他医源性感染,生活中的密切接触,尤其是性接触。
2)症状:近期出现的无其他原因可解释的持续一周以上的明显乏力和消化道症状。
3)体征:A. 肝肿大,伴有触痛或叩痛。
B. 皮肤,巩膜黄染。
4)肝功能检查:A. 谷丙转氨酶(ALT)明显增高。
B. 血清胆红素(Bil)大于17.1μmol/L(大于1mg/dL)和/或尿胆红素阳性并排除其他疾病所致的黄疸。
5)HBV标记物检查: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阳性,抗HBc-IgM高滴度(1:1000稀释仍阳性),两项阳性或仅后者阳性。
疑似病例:1-2)+ 1-3)+ 1-4);
确诊病例:疑似病例+ (三)1-5)如患者皮肤,巩膜无黄染,肝功能检查血清胆红素正常,尿胆红素阴性为急性无黄疸性乙型肝炎,反之为急性黄疸性乙型肝炎。
2.慢性迁延型肝炎(简称慢迁肝)
1)急性乙肝病程超过半年尚未痊愈者:如无急性乙肝史,乙肝病程超过半年未痊愈者;病情较轻不足以诊断慢性活动性肝炎者
2)肝功能检查ALT持续或间歇异常
3)HBV标记物检查:符合慢性乙肝的病原学指标,抗HBc-IgM滴度低于1:32或阴性,血清HBsAg或HBV-DNA任何一项阳性,病程持续半年以上。
4)肝脏病理组织检查可出现三类情况:慢性小叶性肝炎主要是肝小叶内的炎症和肝细胞的变性及坏死;慢性间隔性肝炎主要是汇管区有纤维细胞向小叶内伸展形成间隔;慢性门脉性肝炎门脉区有少量炎性细胞浸润,致使门脉区增大。
疑似病例:2-1)+ 2-2)+ 2-3)。
确诊病例:疑似病例+ 2-4)或2-3)+ 2-4)。
3.慢性活动性肝炎(简称慢活肝)有明显的肝炎症状。
1)体征:可有肝病面容,肝掌,蜘蛛痔,脾肿大或黄疸(排除其他原因)
2)肝功能检查:ALT反复和/或持续升高,血浆蛋白降低,A/G蛋白比例失常,r-球蛋白升高和/或胆红素长期或反复异常。
3)HBV标记物检测:同2-3)。
4)肝脏病理组织学特征:临床上慢活肝轻型与慢迁肝很难区别,确诊须借助病理组织学特征与临床表现相结合加以鉴别。
慢活肝的病理改变以碎屑状坏死为主要特征,小叶内点状或灶状坏死,甚至灶性融合性坏死以及变性和炎症反应。
并依据坏死程度分为轻型,中型和重型慢活肝。
疑似病例:3-1)+ 3-2)+ 3-3)+ 3-4)。
确诊病例:疑似病例+ 3-5)或3-4)+ 3-5)。
4.重型肝炎
1)急性重肝
A.既往无乙肝病史,以急性黄疸型肝炎起病,并在起病后10天内迅速出现精神神经症状(II度以上的肝性脑病),黄疸迅速加深,严重的消化道症状。
B.体征:肝浊音界迅速缩小等。
C.肝功能异常:特别是凝血酶原时间延长,凝血酶原活动度低于40%。
D.HBV检测:符合急性乙肝的病原学指标,但HBsAg可阴性而早期出现抗HBs阳性和抗HBe阳性。
E.肝病理组织特点:有条件者可做肝活检,急性水肿性重型肝炎表现为严重的弥漫性肝细胞肿胀,胞膜明显,胞浆淡染或近似透明,细胞相互挤压呈多边形,小叶结构紊乱,小叶中有少数大小不等的坏死灶,肿胀的肝细胞间有明显的毛细胆管淤胆,急性坏死性重型肝炎表现有广泛的肝细胞坏死,坏死处肝细胞消失,遗留网织支架,肝窦充血,有中性、单核淋巴细胞及大量吞噬细胞浸润,部分残留的网状结构中可见小胆管淤胆。
疑似病例:4-1)A + 4-1)B + 4-1)C 。
确诊病例:疑似病例+ 4-1)D或4-1)C + 4-1)D。
2)亚急性重型肝炎
A.以急性黄疸型肝炎起病,病程在10天以上8周以内,出现意识障碍(II度以上的肝性脑病),同时黄疸迅速升高,并有出血倾向。
B.实验室检测:肝功能全面损害,血清胆红素大于171μmol/L或每天上升大于17.1μmol/L,胆固醇降低,凝血酶原活动度小于40%。
C.HBV标记物检查:符合急性乙肝的病原学指标。
D.肝脏病理组织学特点:可见新旧不等的大片坏死和桥型坏死,网织支架塌陷,有明显汇管区集中现象,可见大量增生的胆管和淤胆残存的肝细胞增生呈团,呈假小叶样结构。
疑似病例:4-2)A + 4-2)B。
确诊病例:疑似病例+ 4-2)C或4-2)C + 4-2)D
3)慢性重型肝炎,在慢活肝或乙肝后肝硬化基础上发生,临床表现和肝功能变化基本上同亚急性重型肝炎
5.淤胆型肝炎
1)急性黄疸型肝炎起病,黄疸持续2~4个月或更长
2)临床表现为肝内梗阻型黄疸,并能除外其他原因所致的肝内外梗阻型黄疸
3)实验室检查:血清胆红素升高以直接胆红素为主,碱性磷酸酶,r-GT,胆固醇明显升高
4)HBV标记物检查:符合急性乙肝的病原学指标
5)肝脏病理组织学特点:必要时可做肝脏活检,其表现与急性黄疸型肝炎相似,并有毛细胆管内胆栓形成,该细胞内胆色素滞留,肝细胞内出现小点状颗粒,汇管区有小胆管扩张及中性白细胞浸润等。
疑似病例:5-1)+ 5-2)+ 5-3)。
确诊病例:疑似病例+ 5-4)或疑似病例+ 5-4)+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