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肝临床分型

合集下载

乙肝传染病报告标准

乙肝传染病报告标准

乙肝传染病报告标准一、诊断依据临床诊断:乙肝病毒感染者通常无明显症状,不易被察觉。

诊断依据包括患者乙肝病毒血清学检测呈阳性,且有流行病学史或乙肝密切接触史。

病原学诊断:乙肝病毒核酸检测(HBV DNA)呈阳性,是确诊乙肝病毒感染的金标准。

分型诊断:根据HBV基因型别和亚型别进行分型,有助于指导临床治疗和预后判断。

二、病例报告报告范围:所有乙肝病毒现症感染者和确诊患者应作为病例进行报告。

报告内容:包括患者基本信息(如姓名、性别、年龄、住址等),症状和体征,就诊及诊断时间,HBV血清学和病毒载量检测结果,既往感染和接种史等。

报告程序:遵循我国传染病报告的相关规定和程序,可通过电子病历系统、疾病监测系统或专报系统进行报告。

三、疫情通报通报内容:包括乙肝病毒感染和确诊病例数,疑似病例数,密切接触者数等。

通报频次:根据疫情变化和防控需要,可实时或定期进行疫情通报。

通报方式:可通过卫生部门或疾控机构官网、新闻发布会、媒体报道等多种渠道进行通报。

四、检测策略常规筛查:针对乙肝病毒感染高风险人群,如既往感染者、患者家属、医护人员等进行常规筛查。

扩大检测:在特定场合如献血员、婴幼儿、入学或就业体检等进行乙肝病毒检测。

监测与评估:对乙肝病毒感染者进行定期检测,评估病情变化和治疗效果。

五、预防措施疫苗接种:推广乙肝疫苗接种,降低人群感染率。

个人防护:提高个人卫生意识,避免非必要的乙肝病毒暴露。

传播途径控制:加强血液及血液制品安全管理,防止输血及注射传播乙肝病毒。

消毒隔离:实施消毒措施,防止病毒传播扩散。

六、治疗措施抗病毒治疗:针对乙肝病毒感染者,根据病情采用合适的抗病毒药物进行治疗。

支持治疗:对患者进行营养支持、休息、对症治疗等。

疗效评估:定期评估抗病毒治疗效果,根据病情调整治疗方案。

七、监测与评估监测内容:对乙肝病毒感染和确诊病例进行监测,包括患者病情变化、治疗效果、不良反应等。

监测时限:对乙肝病毒感染者的监测应持续至治愈或病情稳定后至少一年以上。

乙型肝炎

乙型肝炎

传播
乙型肝炎主要通过与被感染的人的血和其它体液的接触传染。通过血液、精液和阴道分泌液可以传染乙型肝炎。一般病毒 通过皮肤上的小伤口或者粘膜进入体内。危险因素包括:不安全的性交、静脉注射毒品(与其他人共用针头)、在卫生机 关工作日常接触大量乙型肝炎患者、获得没有检验乙型肝炎病毒的血制品、牙医和其它医学手术、美容手术(刺青、穿 孔)。幼儿可能通过抓挠和咬被感染。日常生活中容易造成伤口的物件比如刮胡刀、指甲刀等等也可能传染乙型肝 炎[16][17],但并非主要的传染途径。携带病毒的母亲在生育时感染给新生儿是最常见的传染途径之一。
流行病学分布
乙型肝炎尤其在东南亚和非洲热带地区流行。通过推进种疫苗的方法在北欧、西欧、美国、加拿大、墨西哥和 南美洲南部乙型肝炎的分布得以下降到所有慢性病毒病的0.1%以下。黄种人看起来比白种人对乙型肝炎病毒更 为易感染。阿拉斯加、加拿大、格陵兰的因纽特人,以及亚马逊丛林中的印第安人都是乙型肝炎显著高发,阿 拉斯加的爱斯基摩人的乙肝表面抗原阳性率为45%。
no data
100-125
<10
125-150
10-20
150-200
20-40
200-250
40-60
250-500
60-80
>500
80-100
病原体
乙型肝炎的病原体是一种属于肝病毒科的有外壳的双链脱氧核糖核酸病毒。它的直径为42纳米。它的脂蛋白外壳上携带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近年的研究 证明这种病毒的基因的稳定性比过去想象的要差。现在也已经发现了数种不带乙型肝炎表面抗原的、但是仍然可以致病的病毒。
在大部分发达国家献血后的血液都要检查肝炎病毒,因此在这些地区通过受血感染肝炎的可能性几乎为零。

乙型肝炎患者凝血功能与临床分型及血清HBV—DNA定量检测关系的研究

乙型肝炎患者凝血功能与临床分型及血清HBV—DNA定量检测关系的研究
邹 宇 , 丽华 , 小g ( 王 邓 - 重庆 市 江津 区人 民 医院 4 26 ) 0 2 0
【 要】 目 的 研 究 乙型 肝 炎 ( 称 乙肝 ) 者 凝 血 功 能 与 乙肝 临 床 分 型 及 血 清 乙肝 病 毒 核 糖 核 酸 ( V— 摘 下 患 HB
DN 定 量检 测 之 间 的 关 系。 方 法 收 集 乙肝 患 者 3 0例 为 研 究 组 , 集健 康 人 群 5 A) 3 收 O例 作 为 健 康 对 照 组 , 别 检 分
健 康 对 照 组 相 比差 异 有 统 计 学 意 义 ( < O 0 )且 D P .5 , NA 定 量 大 于或 等 于 1。 o y mI 0 cp / 的各 组 患 者 的 A T 值 都 显 P T
著 高 于健 康 对 照 组 ( O 0 ) P< . 1 。结 论
慢 性 乙肝 患 者 凝 血 功 能 异 常 程 度 随 临 床 分 型 的 加 重 而 加 重 , 与 病 毒 拷 贝 但
cn e to V- o tn fHB DNA Z OU u, Y WANG — u DE~G a —i g.Th o l Ho p t lo a g i sit Lih a, Xioln ePe p e s s ia f Jin Jn Ditc ,
Cho gq n 4 26 Chi a n i g 02 0, n
与健 康 对 照组 差异 有统 计 学 意 义 ( < 0 0 ) 特 别 是 慢 性 乙肝 ( 度 ) 乙 肝 后 肝 硬 化 组 与 健 康 对 照 组 、 性 乙肝 P .5 , 重 和 慢
( 度 ) 相 比 3项 值 差 异 有 统计 学 意 义 ( < 0 0 )。按 血 清 HB D 轻 组 P .1 V— NA 定 量 分 组 的 各 组 ( T) 活 化 部 分 凝 血 酶 原 时 间 ( P T) 纤 维 蛋 白原 ( I ) 凝 血 功 能 指 标 及 血 清 HB D P 、 A T 、 FB 等 v_ NA 含 量, 比较 临床 分 型 各 组 的 P AP T、 TT、 I FB的 关 系 和 按 血 清 的 HB — NA 定 量 分 组 的 各 组 P A T F B的 关 系。 VD T、 P T、 I 结果 除 了慢 性 乙肝 ( 度 ) 的 P 值 与 健 康 对 照 组 差 异 无 统 计 学 意 义 外 , 他 各 组 乙肝 患 者 的 P AP 轻 组 T 其 T、 TT 值 都

乙型肝炎病毒耐药基因及分型检测

乙型肝炎病毒耐药基因及分型检测

乙型肝炎现状如何?乙型病毒性肝炎是由乙肝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引起的、以肝脏炎性病变为主,并可引起多器官损害的一种疾病,主要存在于肝细胞内,可引起肝细胞炎症、坏死和纤维化。

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呈世界性分布,全球约有3.6亿感染者,每年约有100万人死于与HBV相关的肝脏疾病.我国属于感染的高发区,现有的慢性HBV感染者约9300万例。

乙型肝炎病毒(HBV)基因分型的临床意义HBV根据DNA差异可分为A、B、C、D、E、F、G、H八种类型,不同型别在流行特征,致病性,对药物治疗反应等方面存在差异,其中,我国以B型和C型为主,感染HBV基因型B的患者发生肝纤维化及肝细胞癌的平均年龄要比感染HBV基因型C的患者的年龄大。

通过分型检测,可判断病毒复制活跃程度及突变发生率情况.研究表明,与HBV—B型相比,C型复制较活跃,不易发生HBeAg血清转换;HBV—B型易产生前C区突变,C型核心启动子区变异发生率更高,与重型肝炎发病机制密切相关,可作为肝癌高危指标之一.同时,HBV-B、C型患者易产生拉米夫定耐药突变,通过分型检测,可指导临床治疗方案制定,有针对性进行临床治疗,更大程度上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乙肝的治疗方式有哪些?HBV感染主要的治疗方法是抗病毒治疗,国内外普遍使用的药物有干扰素和核苷(酸)类。

由于干扰素需要反复注射,且副作用较多,近年来,核苷(酸)类似物(NA)已成为抗HBV感染的主要方法之一,NA因其抑制病毒复制能力强、使用方便、耐受性好且疗效确切,适用于不同阶段的肝病患者,是长期治疗的合理选择.但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往往会出现病毒耐药株,从而需要监测乙型肝炎病毒耐药基因型,指导临床用药。

乙肝病毒产生耐药的机理是什么?HBV对某种药物的耐药性一般是指由HBV基因组上某些位点的变异导致这种药物对HBV的抑制作用减弱或无作用。

通常分为以下几种:(1)原发性耐药变异:指药物作用靶位的基因及其编码的氨基酸发生变异,导致变异病毒株对治疗药物的敏感度下降;(2)继发性耐药变异(又称补偿性耐药变异):指由于原发性耐药变异病毒株复制能力下降,在原发性耐药变异的基础上,病毒株也可在其他位点发生变异,这些变异可部分恢复变异病毒的复制能力或可导致变异病毒对药物敏感度的进一步下降;(3)基因型耐药:指检测到已在体外的表型分析研究中被证实与抗病毒药物耐药相关的HBV变异;(4)表型耐药:通过体外复制系统证实检测到的HBV变异会降低其对抗病毒药物的敏感度。

乙肝五项临床意义

乙肝五项临床意义

HBV DNA:位于HBV核心部位,是HBV感染最直接、特异和灵敏的指标。慢性HBV感染时候可以整合到肝细胞基因组中,称为整合型HBV DNA。
01
02
*
乙肝五项的临床意义
*
序号
HBsAg
抗-HBs
HBeAg
抗-HBe
抗-HBc
临床意义
1
-
-
-
-
-
过去和现在未感染过HBV。
2
-
-
-
-
+
(1)既往感染未能测出抗-HBs;(2)恢复期HBsAg已消, 抗-HBs尚未出现;(3)无症状HBsAg携带着
5
-
+
-
+
+
急性HBV感后康复。
6
+



+
(1)急性HBV感染;(2)慢性HBsAg携带者;(3)传染性弱。
序号
HBsAg
抗-HBs
HBeAg
抗-HBe
抗-HBc
临床意义
7
-
+
-
-
+
既往感染,仍有免疫力。HBV感染,恢复期。
8
+
-
-
+
+
(1)急性HBV感染趋向恢复;(2)慢性HBsAg携带者; (3)传染性弱。即俗称的“小三阳”。
*
急性乙肝五项标志图表
*
1 2 3 4 5 HBsAg 抗-HBs HBeAg 抗-HBe 抗-HBc 1 潜伏期 + + + 2 急性期 + + + 3 空窗期 + + 4 恢复早期 + + + 5 恢复期 + + 6 恢复后期 + 7 HBV携带 + + +

乙肝五项检查详解

乙肝五项检查详解

乙肝五项检查详解/乙肝五项定量检查的正常值1、乙肝表面抗原(HBsAg)的正常值是<0.5ng/ml。

大于0.5单位,就是阳性,乙肝表面抗原阳性是感染乙肝的标志。

2、乙肝表面抗体(HBsAb)的正常值是<10miu/ml,大于10miu/ml,就是阳性,乙肝表面抗体阳性一般表示有抗体,不会被传染。

3、乙肝e抗原(HBeAg)的正常值<0.5PEIU/ml,大于0.5PEIU/ml,为阳性,这是乙肝传染性强弱的重要指标,数值越大,传染性越强。

4、乙肝e抗体(HBEAB)定量0-0.2PEIU/ml,大于正常值为阳性,这表面乙肝的复制趋于停止,传染性较小。

5、乙肝核心抗体(HBCAB)定量0-0.9PEIU/ml,阳性表示曾经感染乙肝病毒,或正处于康复期。

乙肝五项检查的正常值是什么乙肝五项检查的正常值是什么?乙肝五项作为检查是否感染乙肝病毒,以及感染乙肝病毒的具体情况,区分乙肝大三阳,乙肝小三阳具有很大的作用,那么乙肝五项检查的各项正常值是多少?1、乙肝表面抗原(HBsAg)的正常值是<0.5ng/ml。

大于0.5单位,就是阳性。

乙肝表面抗原阳性是感染乙肝的标志,它的出现常伴随乙肝病毒的存在。

2、乙肝表面抗体(HBsAb)的正常值是<10miu/ml,大于10miu/ml,就是阳性。

HBsAb-表面抗体是否康复或是否有抵抗力的主要标志。

3、乙肝e抗原(HBeAg)的正常值<0.5PEIU/ml,大于0.5PEIU/ml,为阳性。

e抗原(HBeAg)为病毒复制标志,数值越大,传染性越强,e抗原持续阳性3个月以上则有慢性化倾向。

4、乙肝e抗体(HBEAB)定量0-0.2PEIU/ml,大于正常值为阳性,HBeAb-e抗体为病毒复制停止标志,病毒复制减少,传染性较弱但,抗-HBe和抗-HBs不同,e抗体不是保护性抗体,不代表患者有了免疫力。

5、乙肝核心抗体(HBCAB)定量0-0.9PEIU/ml,阳性表示曾经感染乙肝病毒,或正处于康复期。

慢性乙型肝炎临床分型与病理关系的研究

慢性乙型肝炎临床分型与病理关系的研究
2 003, 42: 94・ 97. 5 5
p n e c fse p a n a i e e mi i g b n ft o a t e d n e o l e p e n d t r n n e e i t u o— CPAP s
teay J . u epr ,0 1 1 1 01 5 h rp [ ] E rR siJ 2 0 , 7 -7 . 8: [ ] LnC . f c o aa C A nvni t ydi nnr oanead 5 i C Ef t f sl P Po eta r r ei om ep i n e n lo v hpra n aet wt osut es e p e ydo e J . u yecp i pt ns i bt ci l panasn rm [ ] E r c i h r v e
2 1 A、 . B两组患者肝组织炎症活动程度 比较 : 见表 1 。从表 1 中可 以看出 ,4例临床 分型分度 为轻 度的病例 中, 2 肝病理分度 为轻度 的病例有 l , 6例 符合率为 6 % , 中有 3例发部 病 例 检测 血 清 两 对 半 和 D A 定 量 全 N
( 本文编辑 : 方华玲 )
[ ] Sr sF, r .mpoa e f le tg n oyp sind — 4 ei MacI I rtneo eps eadb d oio e e s a t
慢 性 乙型肝 炎 临床 分型 与病 理 关 系 的研 究
冯灏 殷 杰
【 摘要 】 目的 探 讨慢 性 乙型肝 炎临床分 型与病 理 的关 系。方法 对 4 7例 慢 性 乙型肝 炎患 者进 行肝 组 织
2 结果
型肝炎患者的临床分型与病理 的相关性 , 我们现对 4 7例轻 、 中 度慢性 乙型肝炎患者肝 活检结果 与生化检 测结果作 一 回顾性 分析 , 现报告如下 :

乙肝等传染病诊断报告

乙肝等传染病诊断报告

28
• (六)病原携带者:不进行网络直报,但需在 门诊日志上注明。
– 采供血机构非诊疗活动;
– 医疗机构健康体检、采血检测等非诊疗活动;
– 医院门诊或住院术前等常规检测HBsAg阳性,如果 没有进一步临床检查或肝功等实验室检测结果支持, 也不需进行报告,但应注明为“术前检查”。
– 所有诊断阳性病例,应指引到相关医疗机构、诊室 进一步诊断。
由本单位删除;不同报告单位共同报告导致的重卡,
由报告卡所在地的区县疾控中心删除。删除卡片时要
做好删除记录,并在备注中注明具体原因。
编辑ppt
32
• 删除重卡原则:
– 同一报告单位多次报告或不同单位共同报告同 一病例的传染病报告卡时,保留初次报告时间 最早的卡片,其余卡片应作出删除标记;
– 若保留卡片的诊断级别低于其他卡片的诊断级 别,则依诊断级别最高的卡片信息(病例分类、 诊断时间等)对初次报告时间最早的卡片信息 进行订正。
• (二)严格依据诊断标准
– 所有被诊断报告的乙肝(急性、慢性)病例的基本条件是 HBsAg检测阳性,同时具备显性临床表现(症状、体征)或 肝功能检测(阳性)生化异常条件之一。如需进一步判断为疑 似或确诊,需结合调查和详细的实验室或病例检测。
– 实验室确诊:实验室确诊病例必须有乙肝病毒标记物、乙肝病 毒DNA检测或肝组织病理学检查。
– 疾控机构和防保医生在审核时发现不符问题,应及 时核查、订正。
编辑ppt
25
• (四)急性和慢性分型
– “急性”和“慢性”诊断用于区分新发和既 往病例。其中“急性”肝炎是指半年内有过 感染史或首次发病的新发病例;其它所有病 程超过半年尚未痊愈者(包括慢性肝炎的急 性发作)均作为“慢性”肝炎报告。

乙肝诊断分型标准

乙肝诊断分型标准

乙肝诊断分型标准乙肝是一种由乙型肝炎病毒(HBV)引起的肝炎,其诊断分型标准涉及多个方面,包括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病理学检查等。

以下将对乙肝诊断分型标准进行详细阐述。

一、临床表现乙肝的临床表现因感染者的年龄、免疫状态、病毒复制水平等因素而异。

一般来说,急性乙肝病毒感染者可能会出现乏力、食欲不振、恶心、呕吐、黄疸等症状。

而慢性乙肝病毒感染者的临床表现则更为复杂,可能会出现肝区疼痛、肝脾肿大、肝硬化、肝衰竭等严重并发症。

二、实验室检查1.肝功能检查:肝功能检查是乙肝诊断的重要指标之一。

常用的肝功能指标包括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总胆红素(TBil)等。

这些指标可以反映肝脏的炎症程度和损伤情况。

2.HBV标志物检查:HBV标志物检查是乙肝诊断的核心内容,包括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乙型肝炎表面抗体(HBsAb)、乙型肝炎e抗原(HBeAg)、乙型肝炎e抗体(HBeAb)和乙型肝炎核心抗体(HBcAb)等。

这些标志物的不同组合可以反映乙肝病毒感染的不同阶段和状态。

(1)HBsAg阳性:HBsAg是HBV感染的主要标志,其阳性表示存在HBV感染。

HBsAg持续阳性超过6个月,可诊断为慢性乙肝病毒感染。

(2)HBeAg阳性:HBeAg是HBV复制活跃的标志,其阳性表示HBV复制活跃,传染性较强。

HBeAg阳性患者往往伴有ALT升高,提示肝脏炎症活动。

(3)HBcAb阳性:HBcAb是HBV感染的早期标志,其阳性表示曾经感染过HBV或正在感染HBV。

HBcAb分为IgM和IgG两种类型,IgM 型HBcAb阳性表示近期感染,IgG型HBcAb阳性表示既往感染或慢性感染。

三、病理学检查肝脏病理学检查是乙肝诊断的金标准,可以直接观察肝脏组织的炎症、坏死和纤维化程度。

肝脏病理学检查包括肝穿刺活检和腹腔镜肝活检等。

通过病理学检查,可以对乙肝进行更准确的诊断和分型。

四、乙肝诊断分型根据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病理学检查结果,可以将乙肝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急性乙肝:急性乙肝是指HBV感染后6个月内发病的肝炎。

常见传染病诊断标准及病例分类

常见传染病诊断标准及病例分类
✓ 无临床诊断病例 ✓ 无病原携带病例 ✓ 无阳性检测病例 ✓ 复诊病例不报告 ✓ 随访病例不报告 ✓ 跨年度随访血清检查阳性者不报告 ✓ 不能将胎传梅毒报告为三期梅毒
隐性梅毒的诊断标准与病例报告
❖ 疑似病例-疑似病例 ▪ 性接触史/性伴感染史
✓ 无临床诊断病例
▪ 无任何梅毒症状与体征
✓ 无病原携带病例
3.实验室检查
血清筛查试验(RPR/TRUST)阳性,未做确证试验
确诊病例-实验室诊断病例
疑似病例+实验室检查
血清确证试验(TPPA/TPHA/ELISA)阳性;
或脑脊液检查:WBC、蛋白量异常,VDRL或FTA-ABS阳性;或三期梅毒组织病理变 化。
三期梅毒病例报告要求
✓ 无三期梅毒临床表现者不能报告为三期梅毒 ✓ 仅分实验室诊断病例与疑似病例
乙肝诊断分类
根据临床特点和实验室检查等将乙肝分为不同临床类型,包括急性乙肝、慢性乙肝、乙肝肝硬化、乙肝 病毒相关的原发性肝细胞癌等。 急性乙肝和慢性乙型又分别为疑似病例和确诊病例。
注意:乙肝肝硬化、乙肝病毒相关的原发性肝细胞癌不做为传染病报告。
诊断 急性乙肝 慢性乙肝
疑似急性乙肝病例:符合下列任何一项可诊断 1.HBsAg 阳性;同时有 :近期出现无其他原因可解释的乏力和消化道症状,可有尿黄、眼黄 和皮肤黄疸。
2. HBsAg 阳性;同时有: 肝脏生化检查异常,主要是血清ALT 和AST 升高,可有血清胆红素 升高。
确诊急性乙肝病例
疑似病例+下列任何一项可诊断: 1.有明确的证据表明6个月内曾检测血清HBsAg 阴性。(时间指标?)医生询问?
2. 抗-HBc IgM 阳性1:1000 以上。 3. 肝组织学符合急性病毒性肝炎改变。 4. 恢复期血清HBsAg阴转,抗HBs阳转 。

常见传染病诊断标准及病例分类

常见传染病诊断标准及病例分类

确诊病例-实验室诊断病例
疑似病例+实验室检查 血清确证试验(TPPA/TPHA/ELISA)阳性
二期梅毒病例报告要求
无二期梅毒临床表现者不能报告为二期梅毒
仅分实验室诊断病例与疑似病例
无临床诊断病例
无病原携带病例
无阳性检测病例
复诊病例不报告
随访病例不报告
跨年度随访血清检查阳性者不报告 不能将胎传梅毒报告为二期梅毒
全身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和右季肋部疼痛或不适等。
疑似丙肝病例:符合下列任何一项可诊断:
2、 流行病学史和实验室生化指标 流行病学史: 曾接种过血液、血液制品或其他人体组织、细胞成分治疗 ,或器官移植。 有血液透析史、不洁注射史,或其他消毒不严格的有创检 查、治疗史,有静脉注射毒品史。 职业供血者,特别是接受过成分血单采回输者。 与HCV感染者有性接触史,或HCV感染者(母亲)所生的 婴儿。 实验室: 血清ALT、AST升高,部分病例可有血清胆红素升高。
三期梅毒的诊断标准与病例报告
无临床诊断病例
疑似病例 同时具备以下3项
无病原携带病例
血清筛查试验(RPR/TRUST)阳性,未做确证试验 确诊病例-实验室诊断病例
疑似病例+实验室检查
1.性接触史/性伴感染史(或) 2.可有一期或二期梅毒史,病期2年以上,皮肤粘膜损害:头面部及 四肢结节梅毒疹、皮肤、口腔、舌咽树胶肿,上腭、鼻中隔等穿 孔性损害;骨、眼损害,其它内脏损害。神经梅毒、心血管梅毒 3.实验室检查
3、(血清ALT反复或持续升高,可有血浆白蛋白降低和(或)球蛋白升高,或胆红
素升高等。) 4、(肝脏病理学有慢性病毒性肝炎的特点) 5、(血清HbeAg阳性或可检出HBVDNA,并排除其他导致ALT升高的原因。)

乙肝

乙肝

乙肝乙型病毒性肝炎,简称乙肝,是一种由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机体后所引起的疾病。

乙型肝炎病毒是一种嗜肝病毒,主要存在于肝细胞内并损害肝细胞,引起肝细胞炎症、坏死、纤维化。

乙型病毒性肝炎分急性和慢性两种。

急性乙型肝炎在成年人中90%可自愈,而慢性乙型肝炎表现不一,分为慢性乙肝携带者、慢性活动性乙型肝炎、乙肝肝硬化等。

乙肝的致病原因乙肝的致病原因并不复杂,且非常单一,无关于外界因素,而只是由于乙肝病毒的感染。

乙肝病毒抵抗力极强,在60℃的条件下都难以将其杀灭,在100℃的高温下能存活7-8分钟左右。

在各种类型的肝炎中,乙肝病毒潜伏期最长,在4-22周之间。

而且一旦感染乙肝病毒,就会终身携带。

乙肝病毒在肝细胞内生存、复制后。

再排出到血液中,所以不仅血流中病毒高负荷,而且肝脏的大多数肝细胞都被感染。

乙肝的致病因素——乙肝病毒本身并不直接引起肝细胞的病变,只是在肝细胞内生存、复制,其所复制的抗原表达在肝细胞膜上,激发人体的免疫系统来辨认,并发生清除反应。

导致一系列的乙肝症状和病变的产生。

乙肝的发病机制:(1)免疫因素:肝炎病毒感染时对病毒抗原的免疫应答与病毒消除和发病机制相关。

HBV 感染时,对外膜抗原的体液抗体应答利于清除血液中的病毒颗粒;对核壳和复制酶抗原的细胞免疫应答清除病毒,也损害肝细胞。

①病毒免疫清除和肝组织免疫损伤对在肝细胞表面的病毒抗原所引起宿主的细胞免疫应答,一般认为是肝细胞损伤的决定因素。

细胞免疫应答表现单个核细胞在肝组织中的浸润,继以不同程度的组织破坏;组织破坏也与体液免疫相关,可由于反应抗体、抗体和补体、或免疫复合物的形成和在组织内的沉积。

肝内T 细胞:CHB(慢性乙型肝炎)病人的大量致敏淋巴细胞进入肝内,外周血仅能部分反映发生在肝内的免疫过程,有复制的比无复制的病人,肝内CD4/CD8 细胞比率显著较高,提示原位的辅助-诱导性CD4T 细胞,可能经HBcAg 激活,正调节CD8CTL 的细胞毒活性。

乙肝五项检查意义

乙肝五项检查意义

乙肝五项检查乙肝五项检查是用来判断是否感染乙肝,粗略估计病毒复制水平的初步检查,虽然项目少,检查简单,但是意义非常重要。

乙肝五项检查分别是:1.表面抗原(HBsAg)2.表面抗体(抗HBs)3.е抗原(HBeAg)4.е抗体(抗HBe)5.核心抗体(抗HBc),乙肝五项又叫乙肝两对半。

目录意义检查时间定量检查结果分析检查费用婚前检查孕前检查检查对照化验单全阴性检查吃饭大三阳注意事项定期疗效多久检查定量检查1优点1正常值1治疗方法1法律禁止结果对照常见组合常见误区意义1、HBsAg-表面抗原[1]:是乙肝病毒的外壳蛋白,本身不具有传染性,但它的出现常伴随乙肝病毒的存在,所以它是已感染乙肝病毒的标志。

临床意义:为已经感染病毒的标志,并不反映病毒复制和传染性的强弱。

乙肝表面抗原滴度与肝病严重程度没有必然联系乙肝表面抗原(HBsAg)滴度表示HBsAg在血清中的含量。

高滴度的HBsAg 常表示病毒的高复制水平;低滴度的HBsAg可能是由于在感染恢复时期病毒低复制,或者在炎症活动时病毒和抗原部分清除;少数情况下是由于病毒变异,引起HBsAg抗原性改变,从而与试剂抗体的亲和性降低,表现为临床检查HBsAg低滴度。

2、HBsAb-表面抗体:一般简称表面抗体。

当乙型肝炎病毒侵入人体后,刺激人的免疫系统产生免疫反应,人体免疫系统中的B淋巴细胞分泌出一种特异的免疫球蛋白G。

它可以和表面抗原特异地结合,在体内与人体的其他免疫功能共同作用下,可把病毒清除掉,保护人体不再受乙肝病毒感染,故称表面抗体为保护性抗体。

临床意义:为中和性抗体标志,是否康复或是否有抵抗力的主要标志。

3、e抗原(HBeAg):一般通称e抗原。

它源于乙型肝炎病毒的核心,是核心抗原的亚成分,或是核心抗原裂解后的产物。

e抗原是可溶性蛋白。

当核心抗原裂解时,可溶性蛋白部分(即e抗原)就溶于血清中,存在于血液循环中,若取血化验就可查出来。

临床意义:为病毒复制标志,持续阳性3个月以上则有慢性化倾向。

常见传染病诊断标准及病例分类

常见传染病诊断标准及病例分类
4. 恢复期血清HBsAg阴转,抗HBs阳转 。
注意:对临床可疑病例作特异性血清学诊断(监测抗-HBcIgM抗体), 排除误诊和漏诊率。
疑似慢性乙肝病例,符合下列任何一项可诊断(时间+临床症状或生化指标)
1. 急性HBV感染超过6个月仍HbsAg阳性或发现HbsAg阳性超过6个月。 慢性肝病患者的体征如肝病面 容,肝掌、蜘蛛痣和肝、脾肿大等。
三、梅毒
梅毒 临床分期:一期、二期、三期、隐性和胎传梅毒
诊断分类
• 疑似病例 • 确诊病例
一期梅毒的诊断标准与病例报告
疑似病例 同时具备以下3项
1.有多性伴/不安全性行为/性伴感染史
无临床诊断病例 无病原携带病例
血清ALT、AST升高,部分病例可有血清胆红素升高。
临床诊断丙肝:符合下列任何一项可诊断:
1、血清抗-HCV阳性和流行病学史 2、血清抗-HCV阳性和临床表现 3、血清抗-HCV阳性和实验室检测: 血清ALT、AST升高,部分病例可
有血清胆红素升高。
确诊丙肝病例:符合下列任何一项可诊断
1、疑似病例和血清HCV RNA阳性; 2、临床诊断病例和血清HCV RNA阳性。
符合下列任何一项可诊断:
(1) 1+3+5 (2) 1+4+5 (3) 2+3+5 (3) 2+4+5
乙肝报告要求
一、报告管理原则
• 乙肝诊断分型包括疑似病例和实验室确诊病例,其临床类型包括急性乙肝, 慢性乙肝,乙肝肝硬化,乙肝相关的原发性肝细胞癌。
• 其中诊断为乙肝肝硬化,乙肝相关的原发性肝细胞癌不进行传染病报告。
• 全身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和右季肋部疼痛或不适等。

不同临床类型慢性乙肝患者乙肝病毒基因型检测

不同临床类型慢性乙肝患者乙肝病毒基因型检测

( . p r n fP d arc meThr f l td Hop tlo u a—e iest, a g o g 1De at to e itis, idAf i e s i fS n Y tsn Un v ri Gu n d n 、Gu n z o me i a a y agh u
分子诊断与治疗杂志
21  ̄ 1 0 0 月第 2 卷第 1 期
JMo an T e aur 0 0V 12 N . lDi hr n a 2 1. o. o 1 g ,J y基因型检测
牟一坤 顾琳 。 曾淑珍 【 摘

要】
目的
探讨本院慢性乙型肝炎患者 乙肝病毒基 因型分布特征及 与临床类 型的关 系。 方
gn tp fH V wa e ome ytel epo easy( iA) R s l A ttlo 2 p tnswee e o eo B sp r r db h i rb sa LP . e ut y f n s oa f5 a et i r
icu e 3 lsa d 1 e ls n erme ina ewa 6y as(a g 2 7 e r ) Ofte5 ain s n ld d( 9mae 3fmae )a dt i da g s3 e r rn e 1 - 6y as . n h h 2p te t,
Gu n d n , a g h u5 0 8 , ia a g o g Gu n z o 1 0 0 Chn )
【B T A T A S R C 】
Obe t e T td eds iuino ea t i s( B jci os yt ir t f p tiB v u H V)gn tp s npt ns v u h tb o h is r e o e a et y i i

乙肝

乙肝

肝病常见问题解答·预防篇1、什么是乙肝?临床上有何症状?有哪些分型?乙肝是由乙型肝炎病毒(简称乙肝病毒HBV)引起的肝脏炎性损害,是我国目前流行最广泛、危害最严重的传染病。

临床上主要表现为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厌油、腹泻腹胀,部分人发热黄疸,但约有半数患者无明显不适,只是在查体中发现感染了乙肝病毒。

临床上分为:(1)急性乙肝:急性黄疸型和急性无黄疸型。

(2)慢性乙肝:轻、中、重三变。

(3)重症性乙肝:急性、亚急性、慢性三型。

(4)瘀胆型乙肝。

(5)乙肝后肝硬化。

2、乙肝病毒有哪些特征?乙肝病毒是一种脱氧核糖核酸病毒,属于嗜肝脱氧核糖核酸病毒族。

在电子显微镜观察下该病毒有3种不同形态:(1)小球形颗粒:直径为22纳米(2)管型颗粒:直径长度为200-700纳米。

(3)大球型颗粒:即丹氏(Dane)颗粒或完整的乙肝病毒,直径为42纳米。

乙肝病毒为双层结构。

不管是小球型、管型,还是丹氏颗粒它们的衣膜均由表面抗原组成,丹氏颗粒外层为表面抗原,核心为独特的乙肝核心抗原(HBcAg),从中可分离出病毒的基因。

乙肝病毒形态的特殊性,决定了它的外膜可与丁型肝炎病毒组配。

在感染人的过程中可呈急性病变,又可持续迁延或慢性化。

病毒的基因一旦整合到人的肝细胞中,又可成为原发性肝癌的病因。

3、乙肝病毒变异是怎么回事?乙肝病毒为了逃脱抗病毒药物及人体免疫力的攻击,学会了乔装打扮即变异,乙肝病毒S基因变异可导致隐匿性HBV感染,表现为血清HBsAg阴性,但仍可有HBV低水平复制(血清HBV DNA常<104拷贝/ml) 前C区和基本核心启动子(BCP)的变异可产生HBeAg阴性变异株。

P基因变异主要见于POL/RT基因片段(349-692aa,即rt1-rt344)。

在拉米夫定治疗中,最常见的是酪氨酸-蛋氨酸-天门冬氨酸-天门冬氨酸(YMDD)变异,即由YMDD变异为YIDD(rtM204I)或YVDD(rtM204V),并常伴有rtL180M变异,且受药物选择而逐渐成为对拉米夫定耐药的优势株。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肝脏病理组织检查可出现三类情况:慢性小叶性肝炎主要是肝小叶内的炎症和肝细胞的变性及坏死;慢性间隔性肝炎主要是汇管区有纤维细胞向小叶内伸展形成间隔;慢性门脉性肝炎门脉区有少量炎性细胞浸润,致使门脉区增大。
疑似病例:2-1) + 2-2) + 2-3)。
确诊病例:疑似病例 + 2-4)或2-3) + 2-4)。
2)临床表现为肝内梗阻型黄疸,并能除外其他原因所致的肝内外梗阻型黄疸
3)实验室检查:血清胆红素升高以直接胆红素为主,碱性磷酸酶,r-GT,胆固醇明显升高
4)HBV标记物检查:符合急性乙肝的病原学指标
5)肝脏病理组织学特点:必要时可做肝脏活检,其表现与急性黄疸型肝炎相似,并有毛细胆管内胆栓形成,该细胞内胆色素滞留,肝细胞内出现小点状颗粒,汇管区有小胆管扩张及中性白细胞浸润等。
\
乙肝临床诊断标准 2012年07月26日14:48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乙型肝炎的临床表现形式多样,诊断的依据除病人症状,体征外,需根据流行病学,实验室检查和/或肝活检等手段进行综合分析,动态观察诊断。
1.急性型肝炎
1)流行病学资料:半年内接受过血及血制品或曾有其他医源性感染,生活中的密切接触,尤其是性接触。
2.慢性迁延型肝炎(简称慢迁肝)
1)急性乙肝病程超过半年尚未痊愈者:如无急性乙肝史,乙肝病程超过半年未痊愈者;病情较轻不足以诊断慢性活动性肝炎者
2)肝功能检查ALT持续或间歇异常
3)HBV标记物检查:符合慢性乙肝的病原学指标,抗HBc IgM滴度低于1:32或阴性,血清HBsAg或HBV-DNA任何一项阳性,病程持续半年以上。
5)HBV标记物检查: 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阳性, 抗HBc-IgM高滴度(1:1000稀释仍阳性),两项阳性或仅后者阳性。
疑似病例:1-2) + 1-3) + 1-4);
确诊病例:疑似病例 + (三)1-5)如患者皮肤,巩膜无黄染,肝功能检查血清胆红素正常,尿胆红素阴性为急性无黄疸性乙型肝炎,反之为急性黄疸性乙型肝炎。
2)症状:近期出现的无其他原因可解释的持续一周以上的明显乏力和消化道症状。
3)体征:A. 肝肿大,伴有触痛或叩痛。
B. 皮肤,巩膜黄染。
4)肝功能检查:A. 谷丙转氨酶(ALT)明显增高。
B. 血清胆红素(Bil)大于17.1μmol/L(大于1mg/dL)和/或尿胆红素阳性并排除其他疾病所致的黄疸。
疑似病例:4-2)A + 4-2)B。
确诊病例:疑似病例 + 4-2)C或4-2)C + 4-2)D
3)慢性重型肝炎,在慢活肝或乙肝后肝硬化基础上发生,临床表现和肝功能变化基本上同亚急性重型肝炎
5.淤胆型肝炎
1)急性黄疸型肝炎起病,黄疸持续2~4个月或更长
3.慢性活动性肝炎(简称慢活肝) 有明显的肝炎症状。
1)体征:可有肝病面容,肝掌,蜘蛛痔,脾肿大或黄疸(排除其他原因)
2)肝功能检查:ALT反复和/或持续升高,血浆蛋白降低,A/G蛋白比例失常,r-球蛋白升高和/或胆红素长期或反复异常。
3)HBV标记物检测:同2-3)。
疑似病例:4-1)A + 4-1)B + 4-1)C 。
确诊病例:疑似病例 + 4-1)D或4-1)C + 4-1)D。
2)亚急性重型肝炎
A。以急性黄疸型肝炎起病,病程在10天以上8周以内,出现意识障碍(II度以上的肝性脑病),同时黄疸迅速升高,并有出血倾向。
疑似病例:5-1) + 5-2) + 5-3)。
确诊病例:疑似病例 + 5-4)或疑似病例 + 5-4) +5-5)。
确诊病例:疑似病例 + 3-5)或3-4) + 3-5)。
4.重型肝炎
1)急性重肝
A。既往无乙肝病史,以急性黄疸型肝炎起病,并在起病后10天内迅速出现精神神经症状(II度以上的肝性脑病),黄疸迅速加深,严重的消化道症状。
B。体征:肝浊音界迅速缩小等。
C。肝功能异常: 特别是凝血酶原时间延长,凝血酶原活动度低于40%。
D.HBV检பைடு நூலகம்:符合急性乙肝的病原学指标,但HBsAg可阴性而早期出现抗HBs阳性和抗HBe阳性。
E。肝病理组织特点:有条件者可做肝活检,急性水肿性重型肝炎表现为严重的弥漫性肝细胞肿胀,胞膜明显,胞浆淡染或近似透明,细胞相互挤压呈多边形,小叶结构紊乱,小叶中有少数大小不等的坏死灶,肿胀的肝细胞间有明显的毛细胆管淤胆,急性坏死性重型肝炎表现有广泛的肝细胞坏死,坏死处肝细胞消失,遗留网织支架,肝窦充血,有中性、单核淋巴细胞及大量吞噬细胞浸润,部分残留的网状结构中可见小胆管淤胆。
B。实验室检测:肝功能全面损害,血清胆红素大于171μmol/L或每天上升大于17.1μmol/L,胆固醇降低,凝血酶原活动度小于40%。
C.HBV标记物检查:符合急性乙肝的病原学指标。
D。肝脏病理组织学特点:可见新旧不等的大片坏死和桥型坏死,网织支架塌陷,有明显汇管区集中现象,可见大量增生的胆管和淤胆残存的肝细胞增生呈团,呈假小叶样结构。
4)肝脏病理组织学特征:临床上慢活肝轻型与慢迁肝很难区别,确诊须借助病理组织学特征与临床表现相结合加以鉴别。慢活肝的病理改变以碎屑状坏死为主要特征,小叶内点状或灶状坏死,甚至灶性融合性坏死以及变性和炎症反应。并依据坏死程度分为轻型,中型和重型慢活肝。
疑似病例:3-1) + 3-2) + 3-3) + 3-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