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苏教版四下科学---11探究昆虫的奥秘教案
新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科学第11课《探究昆虫的奥秘》说课稿
新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科学第11课《探究昆虫的奥秘》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探究昆虫的奥秘》是新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科学第11课的内容。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了解昆虫的主要特征,知道昆虫的身体结构和发育过程。
通过观察和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教材内容丰富,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学习中既掌握了知识,又培养了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动手能力,对周围的事物充满好奇。
他们在生活中接触过昆虫,对昆虫有一定的了解,但并不深入。
因此,在本节课的学习中,学生可以通过观察、操作、讨论等方式,进一步了解昆虫的特征,提高自己的科学素养。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昆虫的主要特征,知道昆虫的身体结构和发育过程。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使学生热爱大自然,关注身边的生物。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昆虫的主要特征,昆虫的身体结构和发育过程。
2.教学难点:昆虫的发育过程,昆虫的分类。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观察、操作、讨论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图片等教学手段,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昆虫的图片,引导学生回顾已知的昆虫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探究昆虫的特征:学生分组观察昆虫模型,总结昆虫的身体结构特征,了解昆虫的发育过程。
3.讨论昆虫的分类:学生根据昆虫的特征,讨论昆虫的分类,进一步加深对昆虫的了解。
4.实践活动:学生动手制作昆虫模型,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5.总结提升: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所学知识。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1.昆虫的身体结构2.昆虫的发育过程3.昆虫的分类八. 说教学评价1.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讨论积极性和团队协作能力。
2021新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科学第三单元《昆虫》教案
2021新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科学第三单元《昆虫》教案2021新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科学教案第三单元:昆虫教学目标:1.通过有序观察,了解昆虫的共同特征。
2.能够描述昆虫的共同特征,运用文字、数据、图示、列举等方式。
3.能够关注昆虫,提高对昆虫的研究兴趣。
教学重点:描述昆虫的共同特征。
教学难点:通过观察,了解昆虫足的数量及所在部位。
教学准备:教师材料:昆虫实物或实物标本、图片或教学课件。
学生分组材料:制作昆虫模型所需的枯树枝、开心果果壳、热熔胶枪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出示课本25页的一首小诗:我们的家族很庞大。
大到超乎你的想象!从天空到草地。
从沙漠到森林。
从高山到平原。
从河流到海洋……到处都有我们的身影。
到处都有我们的足迹。
2.学生读一读这首小诗,想一想这首小诗描述的是什么?昆虫家族。
这首小诗向我们描述了昆虫家族的哪些特点?昆虫的家族很庞大,世界上每个角落,都有他们的身影。
3.教师引导:你们对昆虫这个家族又有多少了解呢?从今天开始,我们就一起来走进昆虫大家庭。
板书课题:第3单元昆虫。
4.这节课,我们首先来大致了解一下昆虫这个庞大的家族。
板书课题:9庞大的家族。
二、研究新课活动一:观察昆虫,找出它们的相同之处1.教师引导:我们周围有许多昆虫,大家知道哪些昆虫呢?学生说一说自己知道的昆虫的名称。
2.出示课本26页上面的昆虫图片,引导学生认一认,并相机出示这些昆虫的名称。
3.教师出示课本27页上面的一句话:至今,科学家已经发现了约150万种动物,其中数量和种类最多的是昆虫,约占动物总数的61%。
学生认真读一读,体会昆虫家族的庞大的数量。
4.提出要求:请同学们观察课本26页上的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昆虫,找出它们的相同之处。
教师引导学生在观察这些昆虫的时候,可以数一数它们各有几条腿?这些腿长在身体的什么部位?全班交流,学生说一说自己观察到的昆虫的相同之处,预设:他们都有6条腿。
这些昆虫都有翅膀。
昆虫头上都有触角。
小学科学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11课《探究昆虫的奥秘》教案(2021新版)
11.探究昆虫的奥秘【课标对应】(一)本课通过提出问题、制定方案、搜集证据、得出结论等一系列过程,落实《课程标准》低、中年段课程目标。
[科学知识]了解生物体的主要特征,知道生物体的生命活动和生命周期;认识生物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科学探究]提出问题:在教师引导下,能从具体现象与事物的观察、比较中,提出可探究的科学问题。
制订计划:在教师引导下,能基于所学知识,制订简单的探究计划。
搜集证据:在教师引导下,能运用感官和选择恰当的工具、仪器,观察并描述对象的外部形态特征及现象。
得出结论:在教师引导下,能依据证据运用分析、比较、推理、概括等方法,分析结果,得出结论表达交流:在教师引导下,能正确讲述自己的探究过程与结论, 能倾听别人的意见,并与之交流。
[科学态度]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表现出对现象和事件发生的条件、过程、原因等方面的探究兴趣。
乐于尝试运用多种材料、多种思路、多样方法完成科学探究,体会创新乐趣。
能接纳他人的观点,完善自己的探究;能分工协作, 进行多人合作的探究学习;乐于为完成探究活动,分享彼此的想法,贡献自己的力量。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珍爱生命,保护身边的动植物本单元学习内容基于《课程标准》课程内容中“生命科学领域”的低、中年段要求。
9.1动物通过不同的器官感知环境。
举例说出动物可以通过眼、耳、鼻等感知环境。
11.1生物有生有死;从生到死的过程中,有不同的发展阶段。
11.2生物繁殖后代的方式有多种。
12.1动物和植物都有基本生存需要,如空气和水;动物还需要食物,植物还需要光。
描述动植物维持生命需要空气、水、温度和食物等。
举例说出水、阳光、空气、温度等的变化对生物生存的影响。
12.2动物的生存依赖于植物,一些动物吃其他动物。
12.3动物会给植物的生存带来影响。
【教材分析】《探究昆虫的奥秘》是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下册第3单元《昆虫》的第三课时。
通过生活经验、课外阅读、幼儿园《有趣的昆虫》、本单元前两课《庞大的“家族”》《养昆虫》等学习活动,学生已经了解部分昆虫的存在及颜色、形态、食物等,因此对学生来讲昆虫是一种非常熟悉的动物。
小学科学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11课《探究昆虫的奥秘》说课稿5
小学科学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11课《探究昆虫的奥秘》说课稿5一. 教材分析《探究昆虫的奥秘》是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第11课。
本节课主要内容是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探究,了解昆虫的主要特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
教材中提供了丰富的图片和文字材料,为学生提供了直观的学习资源。
此外,教材还设计了多样的探究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体验。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和探究能力,他们对昆虫有一定的了解,但可能只限于表面现象。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进一步深入认识昆虫的特征,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引导他们主动参与探究活动,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认识昆虫的主要特征,了解昆虫的分类和习性。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培养科学探究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对大自然充满好奇心,培养关爱动植物、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昆虫的主要特征及其分类。
2.教学难点:昆虫的特征及其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观察、实验、讨论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昆虫标本等教学资源,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昆虫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昆虫的特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2.自主学习:学生通过观察昆虫标本,了解昆虫的主要特征。
3.合作探究: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昆虫的触角、翅膀、足等特征,讨论昆虫的分类。
4.成果展示:学生汇报探究成果,分享学习心得。
5.教师讲解:针对学生的探究成果,进行点评和讲解,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昆虫的特征。
6.实践应用:学生通过动手制作昆虫模型,巩固所学知识。
7.总结反思: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收获,教师进行课堂小结。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昆虫的主要特征:1.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2.有触角、复眼、单眼3.有三对足、两对翅八. 说教学评价1.学生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提问、实验等环节的表现,评价学生的参与程度。
2023~2024新苏教版四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探究昆虫的奥秘》教案
2023~2024新苏教版四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探究昆虫的奥秘》教案一. 教材分析《探究昆虫的奥秘》这一单元旨在让学生了解昆虫的基本特征、生活习性和生态作用,激发学生对昆虫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和探究能力。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昆虫的基本特征、昆虫的分类、昆虫的生活习性、昆虫的生态作用等。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将能够掌握昆虫的基本知识,提高对生物科学的认识。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思考能力,对周围的事物充满好奇。
他们在生活中可能已经接触过一些昆虫,但对昆虫的了解还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和探究,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建立昆虫的基本概念。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昆虫的基本特征、分类、生活习性和生态作用;学会观察昆虫,并能用文字和图片记录观察结果。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思考、探究和合作,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昆虫的兴趣和好奇心,增强他们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昆虫的基本特征2.昆虫的分类3.昆虫的生活习性和生态作用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观察法:学生观察昆虫,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3.讨论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4.探究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的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PPT:制作包含图片、视频等的多媒体课件。
2.实物标本:准备昆虫标本或图片,方便学生观察。
3.观察工具:如放大镜、望远镜等。
4.讨论材料:准备相关话题,以便进行分组讨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昆虫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昆虫的美妙世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提问:“你们在生活中见过哪些昆虫?它们有什么特点?”2.呈现(10分钟)介绍昆虫的基本特征,如身体结构、翅膀、触角等。
通过实物标本或图片,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昆虫的外貌特征。
新苏教版四年级科学下册10.《探究昆虫的奥秘》说课稿
新苏教版四年级科学下册10.《探究昆虫的奥秘》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探究昆虫的奥秘》是新苏教版四年级科学下册的一课。
本课旨在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探究昆虫的特点,了解昆虫的生活习性和生态环境,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究能力。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昆虫的基本特点、昆虫的分类、昆虫的生活习性等方面的知识。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思考能力,对周围的事物充满好奇心。
他们可能在生活中见过一些昆虫,但对昆虫的分类和特点了解不多。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探究和交流,主动获取知识,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昆虫的基本特点、分类和生活习性,能识别常见的昆虫。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探究和交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关爱自然、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昆虫的基本特点、分类和生活习性。
2.教学难点:昆虫的分类方法和昆虫的特点。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观察、探究、交流和合作等教学方法。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物标本、图片等教学资源,引导学生直观地了解昆虫的特点和分类。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昆虫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昆虫的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探究昆虫的基本特点:引导学生观察昆虫的标本,分析昆虫的基本特点,如昆虫的身体结构、翅膀、触角等。
3.探究昆虫的分类: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昆虫标本,了解昆虫的分类方法,能够正确识别常见的昆虫。
4.探究昆虫的生活习性:分组讨论昆虫的生活习性,如昆虫的食性、繁殖方式等,并展示各组的探究成果。
5.总结与拓展:总结昆虫的基本特点、分类和生活习性,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保护昆虫和生态环境。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1.基本特点–昆虫的分类方法–常见昆虫的识别2.生活习性–与人类的关系八. 说教学评价1.学生能够准确回答昆虫的基本特点、分类和生活习性的问题。
小学科学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11课《探究昆虫的奥秘》教案(2021新版)
11.探究昆虫的奥秘【教材分析】从课标领域看,本单元通过观察、描述、记录、实验探究等活动,落实《课程标准》中年段的课程目标。
科学探究方面:在教师引导下,能基于所学知识,制订简单的探究计划。
在教师引导下,能正确讲述自己的探究过程与结论,能倾听别人的意见,并与之交流。
在教师引导下,能对自己的探究过程、方法和结果进行反思,作出自我评价与调整。
科学态度方面:在科学探究中能以事实为依据,不从众,不轻易相信权威与书本。
能分工协作,进行多人合作的探究学习;乐于为完成探究活动,分享彼此的想法,贡献自己的力量。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方面:了解人类的生活和生产可能造成对环境的破坏,具有参与环境保护活动的意识,愿意采取行动保护环境、节约资源。
从内容安排来看,在前面三年半的学习中,在学生已经认识常见的动物及其特征,寻访了土壤里的小动物,学会给动物分类、了解鱼类、鸟类和哺乳类的基础上,本单元以“昆虫”为题,延续了低年段的学习方式,强调在亲历中发展科学思维。
通过观察、饲养、实验探究等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将动手与动脑结合起来,在发展概念的同时促进学生思维水平的提升。
本单元也是专项学习“像科学家那样”的深入,再次呼应“像科学家那样”的教材主线,为学生发展科学探究能力提供了一次实操机会。
本课是这一单元的第三课,围绕科学问题进行合理的实验设计,引导学生学会提问,学会设计合理的实验去搜集证据,得出科学的结论,在活动中发展科学思维,提升探究技能,发现昆虫的奥秘。
【学情分析】1.已有认知情况分析作为本单元的最后一课,学生经过前两课的观察、饲养昆虫活动,学生们对昆虫的共同特征、生命周期有了一定的认识和了解,积累了丰富的观察日记,对昆虫的错误认识和模糊认识都得到了调整。
四年级学生经过三年半的“那样科学家”的专题学习,已经具有了一定的科学探究能力。
2.可能遇到的问题及对策但对四年级学生而言,找到可研究的问题,并设计对比实验找到答案,这一难度还是很大的,为了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本课给学生先是提供了一个案例,让学生通过案例学习了解怎样才能合理设计实验。
小学科学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昆虫》教案(2021新版)2
第三单元昆虫9.庞大的“家族”【教材分析】本单元是学生对某一类动物(昆虫)的共同特征及从生到死要经历哪些阶段的学习。
本课是本单元的第一课,意在了解昆虫具有的共同特征,建立起昆虫的概念,认识到昆虫的“家族”的庞大。
本课第一个环节通过先观察昆虫,总结特征,掌握昆虫的共同特点;接着通过阅读资料了解昆虫“庞大”的意义;第二个环节:结合昆虫中数量最多的甲虫及其特征来更深层次的了解昆虫这类生物;第三个环节借助昆虫模型的建构,进一步了解并应用昆虫的特征;最后一个环节:“你来描述我来猜的活动”,学会描述昆虫的特征,一步步掌握昆虫的特点,并在学习过程中能自主利用知识辨别昆虫。
在小学低年级,一下《动物与植物》,二下《土壤与生命》以及四上《给动物分类》,同学们已经初步掌握了对动物进行分类学习的方法,但还没有对某种动物进行从生到死要经历的阶段,进行完整的研究。
因此这个单元,从昆虫外型特征入手,掌握昆虫判断方法,引出昆虫的“庞大”,继而通过养昆虫,掌握昆虫数量庞大的秘密,了解昆虫的一生,对动物的研究有了更深层次的要求。
本内容的学习,有助于激发学生了解和认识自然界的兴趣,帮助学生初步形成生物体的结构与功能、局部与整体、多样性与共同性相统一的观点,形成热爱大自然、爱护生物的情感。
【学情分析】昆虫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四年级学生大多有扑蜻蜓、捉蝴蝶、养蚂蚁的经历,他们对昆虫并不陌生,但是他们的认知中,蜘蛛、蜈蚣、蜗牛等小的虫子都称作昆虫,它们无法对昆虫进行准确的判断,很多孩子无法进行区分。
在四年级上册的学习过程中,孩子们对于动物的研究已经掌握了一些基本方法:要想研究一类动物,要先从它们的外形特性开始研究,并利用这些关键性特征进行动物的判别。
四年级的孩子知道昆虫都有触角,但对它的数量、形状没有细致的研究,知道昆虫有足,但不知道昆虫只有3对足。
因此我们需要在昆虫区别其余动物的关键特征上下功夫,帮助孩子建立起昆虫的模型,掌握判定的标准,纠正认知偏差,形成清晰完整的昆虫概念。
2024新苏教版四年级科学下册10.《探究昆虫的奥秘》教案
2024新苏教版四年级科学下册10.《探究昆虫的奥秘》教案一. 教材分析《探究昆虫的奥秘》这一课旨在让学生了解昆虫的主要特征,培养学生对生物的探究兴趣。
通过观察和分析昆虫的形态结构、生活习性,使学生认识到昆虫在自然界中的多样性和重要作用。
教材内容丰富,既有知识性,又有趣味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分析能力,对周围的事物充满好奇。
他们可能对昆虫有一定的了解,但知识体系尚不完善。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进一步丰富自己的知识,提高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昆虫的主要特征,能识别常见的昆虫。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比较等方法,探究昆虫的特征。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生物的兴趣,增强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昆虫的主要特征。
2.难点:昆虫的分类和识别。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观察比较法、小组合作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收集各种昆虫的图片、实物标本,制作课件。
2.学生准备:观察身边的昆虫,了解昆虫的基本特征。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昆虫的图片,引导学生回顾已知的昆虫特征,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教师呈现各种昆虫的实物标本,让学生观察、比较,找出昆虫的共同点和不同点。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观察,用笔记录昆虫的特征。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5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总结昆虫的主要特征。
学生代表发言,总结本组的观察结果。
5.拓展(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昆虫在自然界中的作用是什么?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教师点评并总结。
6.小结(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强调昆虫的主要特征和作用。
7.家庭作业(5分钟)学生课后观察和研究更多关于昆虫的知识,准备下一节课的分享。
8.板书(5分钟)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板书昆虫的主要特征和作用。
2021新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下册11.探究昆虫的奥秘 教案
2021新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下册教案第三单元昆虫11探究昆虫的奥秘1.教学内容经过前两课的观察、饲养昆虫活动,学生们对昆虫的共同特征、生命周期有了一定的认识和了解,积累了丰富的观察日记,对昆虫的错误认识和模糊认识都得到了调整。
接下来要在前面学习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像科学家一样进行科学探究活动,把动手与动脑结合起来,在提升科学探究技能的同时,发展科学思维。
为此,本课安排了以下教学活动:首先,通过甄别“哪名同学的实验设计更合理”,帮助学生学会有了探究问题后,如何科学、合理地设计实验。
其次,遴选出前期活动中产生的有价值、可以研究的问题。
最后,选择一个自己想研究的问题,写出实验设计和研究发现,引导学生像科学家一样探索昆虫世界。
2.教学目标能够提出有价值、可以研究的问题,并进行合理的实验设计。
经历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学做科学家。
3.重点与难点重点:能够针对想要研究的问题,设计合理的实验方案。
难点:经历科学探究的完整过程。
4.教学准备教师材料:相关的课件资料。
学生分组材料:观察日记、研究问题需要的材料。
5.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上一周,我们学习了有关昆虫的内容,下面老师问问大家:蚂蚁的家在哪里?昆虫吃什么?蚂蚁为什么要搬家?蚊子用什么吸人血?蝴蝶的家在哪里?瓢虫都有七个星吗?这些问题大家都会吗?对于这些不会的问题,我们怎么办?出示:除了通过观察、分析和整理观察日记,我们还可以通过实验探究昆虫更多的奥秘。
今天,我们就学习利用实验来了解昆虫的秘密。
板书课题。
二、学习新课活动一:谁的实验设计更合理科学课上,老师提出了一个问题——“莴笋叶能不能代替桑叶喂蚕”,同学们根据老师提出的问题,设计了不同的实验。
以下是三位同学的实验设计,请大家来看一看,你认为哪个同学的实验设计更为合理?出示三位同学的实验设计,想一想哪个同学的实验设计更合理?结论:在这三名同学的实验设计中,阳阳的实验设计更合理,这份实验设计考虑到了实验的公平性,除了对比因素不同之外,其他因素保持一致。
11探究昆虫的奥秘(教学设计)-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下册
教师活动:
-布置作业:根据昆虫的观察和实验课题,布置适量的课后作业,巩固学习效果。
-提供拓展资源:提供与昆虫的观察和实验课题相关的拓展资源(如书籍、网站、视频等),供学生进一步学习。
-反馈作业情况:及时批改作业,给予学生反馈和指导。
学生活动:
-完成作业: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课后作业,巩固学习效果。
11探究昆虫的奥秘(教学设计)-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下册
学校
授课教师
课时
授课班级
授课地点
教具
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名称:探究昆虫的奥秘
2.教学年级和班级:四年级(4)班
3.授课时间:2022年3月15日,上午第2节
4.教学时数:45分钟
核心素养目标分析
1.科学探究: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培养观察力和实验操作能力,提高科学探究能力。
4.昆虫的生活习性:
-昆虫的生活习性有夜行性、日行性、杂食性等
-夜行性昆虫在夜间活动
5.昆虫的生态环境:
-昆虫生活在不同的生态环境中,如水域、陆地、森林等
-昆虫与生态环境密切相关,相互影响
6.昆虫的感官功能:
-昆虫具有视觉、嗅觉、触觉、听觉等感官功能
-昆虫通过感官功能感知环境并作出反应
7.昆虫的益处与害处:
-观察身边的昆虫:鼓励学生在课后观察身边的昆虫,记录昆虫的种类、生活习性和生态环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对昆虫的兴趣。
-制作昆虫标本:鼓励学生在课后制作昆虫标本,通过制作标本,学生可以更深入地了解昆虫的特征和生态环境。
-开展昆虫知识竞赛:鼓励学生在课后开展昆虫知识竞赛,通过知识竞赛,学生可以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对昆虫的兴趣。
5.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有待培养:部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科学知识缺乏敬畏之心,容易产生不严谨的学习态度。
2021年新苏教版四年级科学下册3.11《探究昆虫的奥秘》教案
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下3.11《探究昆虫的奥秘》教学设计小组讨论的结果填写在表格中明确:①轩轩的实验设计,是同一个饲养盒里的10条蚕在前后两个不同时间段的比较,实验时间太长。
②晨晨的实验设计,是两个饲养盒里各放1条蚕放在相同地方同时比较,实验时间虽然比轩轩短,但1条蚕宝宝的实验结果存在偶然性,没有说服力。
③阳阳的实验设计具有公平性,除了对比因素不同外,其他因素保持一致:两个饲养盒,放在相同的地方;蚕的数量10条更具说服力。
二、遴选研究问题1、我们还有哪些问题可以通过实验来研究?【温馨提示】①提出的问题要带有“谁、什么、怎么样、什么样、哪里……”这类词语。
②提自己能够通过观察和实验找到答案的问题。
2、哪个问题是我们眼下通过实验就可以找到答案的?①蚕宝宝喜欢生活在明亮的地方还是黑暗的地方?②米在什么情况下不容易生虫?③蚂蚁是如何传递信息的?填写表格归纳提出问题遴选遴选出前期活动中产生的有价值、可以研究的问题。
明确:研究蚕宝宝和蚂蚁的生活习性就是当下可以选择的问题。
在什么情况下不容易生虫,是需要一段时间才能找到问题的答案,是一个不能马上通过实验研究解决、找到答案的问题。
3、小结提出问题:通过观察和实验找到答案的问题。
实验设计:公平、合理、可操作三、选择与设计1、如果我们选择“蚕宝宝喜欢明亮的地方还是黑暗的地方”这个问题,你该怎么设计实验?(见学生活动手册第10页)2、这是姚明明同学的实验设计。
对照一下,修订自己的实验设计方案。
3、实验探究(1)实验材料:纸盒、蚕(2)实验探究(3)各小组实验现象汇总(4)实验结论:蚕喜欢黑暗的地方【知识卡片】俗话说:蚕无夜食不长。
蚕对光线比较敏感,归纳设计对照,修订实验选择一个自己想研究的问题,写出实验设计和研究发现,引导学生像科学家一样探索昆虫世界。
在有光的情况下孵化较慢。
幼虫初期对光线的把控可以稍微松一点,但要避免持续的明亮光线。
中后期可以偶尔保持明亮的环境,但还是以昏暗为主。
2021新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科学11.探究昆虫的奥秘 知识点整理
2021新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下册知识点整理
第三单元昆虫
11.探究昆虫的奥秘
1.评价谁的实验设计更合理。
问题:莴笋叶能不能代替桑叶喂蚕?
在这三名同学的实验设计中,阳阳的实验设计更合理,原因:这份实验设计考虑到了实验的公平性,除了对比因素不同之外,其他因素保持一致。
第一,两个饲养盒;第二,放在相同的地方。
另外,一条蚕宝宝的实验结果存在偶然性,而10条蚕宝宝的实验结果则更具有说服力。
2.蚕对光线比较敏感,在有光的情况下生长发育较慢,养蚕时光线以昏暗为主,避免明亮光线。
3.选择一个你想研究的问题,写出实验设计和你的发现。
四年级科学下11探究昆虫的奥秘
(一)提出问题:莴笋叶能代替桑叶喂蚕吗?
(二)作出假设:
• 怎样证明 我预测…… • 怎样设计实验
(三)设计方案:哪个实验方案更合理?为什么?
轩轩的实验设计:
晨晨的实验设计:
阳阳的实验设计:
. • 1.准备一个饲
养盒,里面放
• 1.准备两个饲养盒, 1 准备两个饲养盒, 里面各放1条蚕宝宝;里面各放10条蚕宝宝;
十条蚕宝宝; • 2.把两个饲养盒放 2.把两个饲养盒放在
• 2.前十天给蚕 宝宝喂桑叶;
在相同的地方;
• 3.给一个盒子里的 蚕宝宝喂桑叶,给
• 3.后十天给蚕 另一个盒子里的蚕
宝宝喂莴笋叶。 宝宝,喂莴笋叶。
相同的地方; 3.给一个盒子里的蚕 宝宝喂桑叶,给另一 个盒子里的蚕宝宝喂 莴笋叶。
(四)搜集证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 怎样证明
• 怎样设计实验
(五)处理信息:
• 怎样证明
(六)得出结论:
(七)分享交流:
还有哪些可以通过实验研究的问题?
1.蚕宝宝喜欢生活在明亮 的地方还是黑暗的地方? 2.米在什么情况下不容易 生虫? 3.蚂蚁是如何传递信息的?
2021扬州新苏教版四年级科学下册《昆虫》第三单元全部教案(共3课时)
9.《庞大的“家族”》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课是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下册第3单元《昆虫》中的第1课本单元是学生对某一类动物(昆虫)的共同特征及从生到死要经历哪些阶段的学习。
本课第一个环节通过先观察昆虫,总结特征,掌握昆虫的共同特点;接着通过阅读资料了解昆虫“庞大”的意义;第二个环节:结合昆虫中数量最多的甲虫及其特征来更深层次的了解昆虫这类生物;第三个环节借助昆虫模型的建构,进一步了解并应用昆虫的特征;最后一个环节:“你来描述我来猜的活动”,学会描述昆虫的特征,一步步掌握昆虫的特点,并在学习过程中能自主利用知识辨别昆虫。
一、学习目标●能利用描述的方法,明确昆虫的基本特征。
●在教师引导下,能从具体现象与事物的观察比较,并描述对象的外部形态特征及现象。
●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表现出对现象和事件发生的条件、过程、原因等方面的探究兴趣。
二、重点与难点重点:描述昆虫的共同特征难点:通过观察,了解昆虫足的数量及所在部位。
三、教学准备昆虫标本昆虫卡片放大镜四、教学过程(一)体会“庞大”引出课题1.谈话: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个“庞大的家族”(板书),听到“庞大”一词,你想到了什么?2.谈话:老师这里还有一条关于他们的信息:科学家已经发现了150万种动物,而这个家族,占其中的61%,是动物中数量和种类最多的。
现在,你知道这个家族的“庞大”指的是什么?3.提问:你知道它们是哪类动物吗?4.总结:没错,它们就是(PPT出示):昆虫。
5.引导:这个“庞大的家族”究竟藏有什么秘密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昆虫。
(补充板书:昆虫)(二)探究昆虫共同特征1.提问:你在生活中见过或知道哪些昆虫?2.引导:同学们说的这些动物都是昆虫吗?带着这个问题,我们先来看看老师带来的昆虫,你认识他们吗?3. 提问:仔细观察,这些昆虫在外形上有什么共同特点?4. 提问:仔细观察图片,是否每只昆虫都长有你说的这些器官?它们的数量有什么共同点吗?5. 谈话:同意吗?通过观察我们发现昆虫都有触角(板书),虽然不同昆虫的触角形态各不相同,但数量是一定的,都是?6. 谈话:没错,昆虫都有一对触角。
11 探究昆虫的奥秘 课件 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下册
还有哪些可以通过实验研究的问题?
√
√
不是可以马上通过 实验研究解决、找 到答案的问题
选择一个你想研究的问题,写出实验设计和你的发现。
研究者:姚乐乐 研究的问题 蚕宝宝喜欢生活在明亮的地方还是黑暗的地方?
实验设计
1. 找一个长方体扁纸盒,在盒盖的窄边开一条约 1 厘米宽的缝。
2. 将五六条蚕宝宝放入盒内,盖上盒盖。 3. 半小时后,打开盒盖,观察蚕宝宝在什么位置。
我的发现
关于昆虫,还有很多问题值得研究。比如,菜青 虫冬天去了哪里?蝉是怎么发声的?……让我们像科学 家那样走进昆虫世界吧!
3单元 昆虫
11.探究昆虫的奥秘
除了通过观察昆虫、整理分析观察日 记,还可以通过实验探究昆虫的奥秘。
研究“莴笋叶能不能代替桑叶喂蚕”这个问题,你认为下面 哪名同学的实验设计更合理?
轩轩的实验设计: (1)准备一个饲养盒,里面放10条蚕宝宝; ( 2)前10天给蚕宝宝喂桑叶; ( 3)后10天给蚕宝宝喂莴笋叶。
晨晨的实验设计: (1)准备两个饲养盒,里面各放1条蚕宝宝; (2)给一个盒子里的蚕宝宝喂桑叶,给另一个盒子里 的蚕宝宝喂莴笋叶; 宝宝的实验结果存在偶然性, 10条更具说服力。
阳阳的实验设计更合理。考虑到了实验的公平性,除了 对比因素不同外,其他因素保持一致。
幼儿园自然学习《昆虫的奥秘》教案
幼儿园自然学习《昆虫的奥秘》教案幼儿园自然学习《昆虫的奥秘》教案1. 引言在幼儿园的自然学习课程中,教师们往往以生动有趣的故事和活动来引导孩子们深入了解自然世界。
《昆虫的奥秘》教案是一个富有趣味性和教育性的教学主题,通过了解昆虫的生活习性、特点和意义,培养幼儿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在本文中,我将从浅入深地探讨《昆虫的奥秘》教案,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一主题。
2. 教案概述《昆虫的奥秘》教案是为幼儿园自然学习课程设计的一个全面、丰富的教学主题。
该教案主要包括昆虫的种类介绍、昆虫的生活习性和环境影响、观察昆虫的方法以及与昆虫的亲密接触等内容。
通过这些内容的学习,幼儿们将能够对昆虫有一个全面、深入的了解,并培养对大自然的热爱和珍惜之情。
3. 昆虫的种类介绍在《昆虫的奥秘》教案中,首先介绍了一些常见的昆虫种类,如蝴蝶、蚂蚁、蜜蜂等。
通过图片、故事和实物展示,让幼儿们对这些昆虫的外形、生活习性和生命周期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这样的学习方式不仅能激发幼儿们的好奇心,还能帮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和探索。
4. 昆虫的生活习性和环境影响教案中还包括了昆虫的生活习性和对环境的影响。
通过观察昆虫的行为,幼儿们能够了解到昆虫在大自然中的作用和意义,比如蜜蜂的授粉、蚂蚁的劳动等。
教师们还应该引导幼儿们关注昆虫对环境的影响,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让他们意识到昆虫在生态平衡中的重要性。
5. 观察昆虫的方法为了更好地了解昆虫,教案中还包括了观察昆虫的方法。
教师们可以带领幼儿们到户外或者室内的环境中,利用放大镜、显微镜等工具观察昆虫的外貌、行为等特点。
通过这样的活动,幼儿们能够近距离地观察昆虫,激发他们对昆虫的好奇心和热爱之情。
6. 与昆虫的亲密接触除了观察,教案还包括了与昆虫的亲密接触。
教师们可以组织幼儿们到昆虫园或者自然环境中,进行捉昆虫、观察昆虫等活动。
通过这样的亲身接触,幼儿们能够更深入地了解昆虫的生活习性和特点,增强对自然的敬畏和热爱之情。
昆虫的秘密教案
昆虫的秘密教案教案主题:昆虫的秘密教学目标:1. 了解昆虫的基本特征和分类。
2. 了解昆虫的生活习性和生存方式。
3. 通过观察和实践,培养学生对昆虫的兴趣和保护意识。
教学准备:1. 图片或模型展示昆虫的不同种类。
2. 昆虫标本或昆虫观察箱。
3. 彩色笔、画笔、铅笔和纸张。
4. 青团、水果和蜜蜂蜜等食物。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出示一张昆虫的图片或模型,让学生观察。
2. 引导学生谈论观察到的特点和形态特征。
二、学习昆虫的基本特征和分类(15分钟)1. 教师用简单明了的语言介绍昆虫的基本特征,如昆虫有六只腿、有翅膀等。
2. 引导学生观察不同种类的昆虫,让他们用画笔或铅笔画下来,并用彩色笔给予不同的标记。
3. 教师介绍昆虫的分类,如甲壳纲、鳞翅目、膜翅目等,并用实物或图片展示不同分类的昆虫。
三、了解昆虫的生活习性和生存方式(20分钟)1. 教师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昆虫的生活习性,如觅食、繁殖和躲避天敌等。
2. 学生进行小组活动,选择一个昆虫进行观察,并记录下它的生活习性和生存方式。
3. 学生展示自己观察到的昆虫,并与全班分享。
四、培养学生对昆虫的兴趣和保护意识(15分钟)1. 教师组织学生参观昆虫标本或昆虫观察箱,让他们近距离观察不同种类的昆虫。
2. 教师引导学生探讨和讨论昆虫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性,以及如何保护昆虫资源。
3. 学生用青团、水果和蜜蜂蜜等食物制作昆虫饲料,并放置在校园的合适地点,观察吸引到的昆虫种类。
五、课堂总结(5分钟)1. 教师带领学生回顾课堂所学内容,总结昆虫的基本特征、分类和生活习性。
2. 教师激发学生对昆虫保护的兴趣,强调昆虫在生态平衡中的重要作用。
六、课后练习1. 学生写一篇关于昆虫保护的小短文,表达自己对昆虫重要性的认识和保护意识。
2. 学生观察周围环境,寻找和记录身边存在的昆虫,包括名称和特征。
备注:教学内容可以根据学生的年级和实际情况进行适当调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单元昆虫11探究昆虫的奥秘教学目标1.能够提出有价值、可以研究的问题,并进行合理的实验设计。
2.经历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学做科学家。
教学重点能够针对想要研究的问题,设计合理的实验方案。
教学难点经历科学探究的完整过程。
教学准备教师材料:相关的课件资料。
学生分组材料:观察日记、研究问题需要的材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上一课,我们通过饲养蚕宝宝,分析和整理观察日记,探索了有关蚕宝宝的知识。
除了通过观察分析和整理观察日记,我们还可以通过哪些方式探究昆虫更多的奥秘呢?(做实验)2.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用实验探究更多的昆虫的奥秘。
板书课题:11探究昆虫的奥秘二、学习新课活动一:讨论交流谁的实验设计更合理1.教师引导:一次科学课上,老师提出了“莴笋叶能不能代替桑叶喂蚕”这个问题,让同学们通过实验去探究一下。
同学们根据老师提出的问题,设计了不同的实验。
以下是三位同学的实验设计,请大家来看一看,你认为哪个同学的实验设计更为合理?2.分别出示课本33页三位同学的实验设计,学生认真读一读,比较这三位同学的实验设计,并想一想哪个同学的实验设计更合理?为什么?3.全班交流,学生选择自己认为更为合理的实验设计,并说一说自己的理由。
4.教师小结:在这三名同学的实验设计中,阳阳的实验设计更合理,这份实验设计考虑到了实验的公平性,除了对比因素不同之外,其他因素保持一致。
第一,两个饲养盒;第二,放在相同的地方。
另外,一条蚕宝宝的实验结果存在偶然性,而10条蚕宝宝的实验结果则更具有说服力。
活动二:还有哪些可以通过实验研究的问题1.教师引导:对于昆虫,我们有许多奥秘想要去探究。
但是,有一些问题更值得我们去通过实验研究,而有一些问题不太适合通过实验探究。
因此,我们要对提出的问题进行选择。
2.出示课本34页上面的三幅图片,引导学生看一看,并读一读旁边的文字,初步了解这三个问题是什么问题?是针对什么而提出的问题?想一想这三个问题,哪些问题值得通过实验研究?问题1:蚕宝宝喜欢生活在明亮的地方,还是黑暗的地方?问题2:大米在什么情况下不容易生虫子?问题3:蚂蚁是如何传递信息的?3.教师引导:这三个问题中,哪个问题是我们现在通过实验就可以找到答案的?预设:第1个问题,蚕宝宝喜欢生活在明亮的地方还是黑暗的地方?4.教师强调,大米在什么情况下不容易生虫子,也是一个需要通过实验探究的问题,不过这个问题需要一段时间才能找到问题的答案。
活动三:选择一个你想研究的问题,写出实验设计和你的发现1.教师引导:刚刚我们列举出了三个问题,通过讨论讨论交流,发现“蚕宝宝喜欢生活在明亮的地方还是黑暗的地方”这个问题,我们现在就可以通过实验去解决。
下面我们就来就“蚕宝宝喜欢生活在明亮的地方还是黑暗的地方”这个问题进行探究,请同学们就这个问题写出自己的实验设计,并且进行实验,得出实验结论。
2.学生分小组活动,针对“蚕宝宝喜欢生活在明亮的地方还是黑暗的地方”这个问题设计一个实验。
3.全班交流,各小组展示本小组的实验设计。
全班交流,看看哪一组的实验设计更为合理。
4.出示实验设计的范例(课本34页姚乐乐同学的实验设计),学生认真阅读姚乐乐同学的实验设计,并且将姚乐乐同学的实验设计与本小组的实验设计进行对照,取他之长,补己之短。
5.学生修订自己的实验设计,使自己的实验设计更为优秀、合理。
6.教师引导:我们的实验方案已经设计好了,下面就请大家根据自己的实验设计来进行实验,寻找问题的答案。
7.学生分小组活动,根据自己的实验设计进行实验,仔细观察实验现象,并且得出实验结论。
教师巡视,了解学生实验情况并加以适当的指导。
8.全班交流,各小组展示本小组的实验,并且说一说自己得出的实验结论。
预设:实验现象:发现蚕宝宝全都聚集在盒子昏暗的地方。
实验结论:蚕宝宝喜欢生活在昏暗的地方,不喜欢明亮的地方。
9.教师小结:刚刚我们自己提出问题,然后根据问题设计实验,接着根据自己的实验设计进行实验,最后得出了实验结论。
这个过程就是科学家科学研究的方法。
其实关于昆虫还有许多问题值得我们研究。
同学们还想探究关于昆虫的哪些问题呢?学生说一说自己想要探究的关于昆虫的问题。
预设:问题1:菜青虫冬天去了哪里?问题2:知了是怎么发声的?问题3:蚊子喜欢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中?10.教师引导:关于昆虫的世界,有许多的奥秘等着我们去探索,课后,有兴趣的同学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设计实验,然后进行实验,找出问题的答案。
三、课堂总结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我们认识到我们除了通过观察分析和整理观察日记,还可以通过实验探究昆虫更多的奥秘。
让我们像科学家那样勤于观察,善于提问,善于思考,善于动手实验,走进昆虫的世界,探究更多的奥秘吧。
第四单元繁殖12用种子繁殖教学目标1.能够提取实景和图片中的重要信息,知道种子的内部构造及其与萌发成的植株的关系。
2.能针对问题提出假设,探究种子萌发的特点和条件。
3.能够根据种子的外形特点,推测植物传播种子的方式。
教学重点了解植物用种子繁殖的方式。
教学难点猜测种子的特点与其传播方式之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教师材料:双子叶植物的种子发育成植株的快镜头视频。
学生分组材料:蚕豆或玉米的种子、苍耳种子、悬铃木的果球、放大镜、镊子、葵花子、玻璃瓶、纱布、水、土壤、盛土的容器、直尺、小木牌、毛皮。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出示课本35页的一首小诗:呼——吹一口气,蒲公英的小伞飞满天空, 它们会在哪里安家?折一段柳枝,插在河边。
来年春天,它会不会长大?那一群毛茸茸的小鸡,是刚从蛋壳里出来的吗?它们长大后,会不会也有自己的娃娃?……2.学生朗读这首小诗,想一想,在这首小诗里面向我们介绍了哪些东西?预设:这首小诗主要向我们描述了蒲公英、柳树、小鸡繁殖后代的方法。
蒲公英的种子飞向各地,到处安家。
春天,把一根柳枝插在河边,它就会长成一棵小柳树。
小鸡从蛋壳里孵出来了。
3.教师引导:蒲公英、柳树、小鸡他们繁殖后代的方式是不一样的。
蒲公英靠种子繁殖后代,柳树靠树枝繁殖后代,小鸡靠鸡蛋繁殖后代。
其他的动物、植物是依靠怎样的方式繁殖后代的呢?4.从今天开始我们就来探究动植物的繁殖后代的方式。
板书课题:第四单元繁殖这节课,我们先来探究植物繁殖后代的方式。
板书课题:12用种子繁殖二、教学新课活动一:解剖种子,观察种子的内部构造1.教师引导:种子是植物的繁殖器官,它能萌发成新的植株与种子的结构是密不可分的。
2.出示课本36页中间的一段文字:种子是有生命的。
一粒种子就是一个新生命,只要落在适合的环境里,它就能生根、发芽,长成一株新的植物。
学生读一读这段文字体会,种子的作用。
下面我们就来观察种子的内部构造,了解植物为什么能用种子繁殖后代?3.出示用水浸泡过的蚕豆或玉米种子,引导学生看一看,初步了解用水浸泡过的蚕豆或玉米种子的外部特点。
提出要求:用镊子轻轻剥开经水浸泡过的蚕豆或玉米种子,并用放大镜仔细观察它的内部构造。
4.教师示范解剖种子,并且提醒学生动作要轻,要慢。
5.学生分小组活动,解剖种子并用放大镜仔细观察种子的内部构造。
全班交流,学生说一说自己解剖种子之后,用放大镜观察到的种子的内部构造。
6.出示课本36页下面的种子的内部构造图,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这幅图片,初步了解种子的内部构造。
7.教师讲解:一粒完整的种子,它的内部分为子叶、胚芽和胚根三个部分。
师生共同观察这幅图片,教师借助图片引导学生认识种子内部子叶、胚芽和胚根的位置及样子。
8.相机出示课本36页最下方的一幅图片,引导学生看一看,从这幅图片中认识植物的种皮、根和子叶,并将这幅图与种子的内部构造图联系起来看,进一步认识种子的内部构造。
9.教师小结:经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初步了解了种子的内部构造,知道种子的内部主要有子叶、胚芽和胚根三部分组成。
活动二:探究种子的萌发情况1.教师引导:我们已经知道了种子的内部构造,那么种子究竟是怎样萌发的?对于种子的萌发,大家又有哪些感兴趣的问题呢?2.学生提出对于种子的萌发感兴趣的问题。
预设:种子的根都会向下长吗?种子要埋在土里多深才会发芽?种子发芽需要要哪些条件?没有土壤,种子也会发芽吗?3.教师引导:看来,关于种子的萌发,大家有很多问题要问,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两个方面的问题。
4.问题一:把蚕豆种子按不同的方向摆,根都会向下长吗?(1)出示一粒蚕豆的种子,引导学生看一看,引导:我们的爸爸妈妈在种蚕豆的时候,是随便把蚕豆种下去,还是特意的把蚕豆横着或竖着摆下去?大家有注意过这个问题吗?学生回答:种蚕豆的时候,蚕豆是被随意放进泥土中去的。
那么随意种下去的蚕豆,根都会向下长吗?针对这个问题,我们通过实验来探究。
(2)首先,请大家对这个问题提出自己的假设。
学生提出自己的假设,预设:根都会向下长。
(3)出示课本37页上面的实验设计,引导学生看一看,读一读相关的文字,初步了解本次实验的材料及方法。
(4)全班交流实验材料:透明的瓶子、蚕豆种子、水、纱布等等。
实验方法:①选几颗蚕豆种子放在水中浸泡几小时。
②向瓶内倒水,使水位达到1厘米。
将纱布弄湿后贴在瓶壁。
③将种子摆放在纱布和瓶壁之间,有正放的,有倒放的,有横放的。
把瓶子放在温暖的地方。
④几天以后,观察种子的萌发情况。
(5)学生分小组活动,按照实验方法进行实验,在瓶子中种下蚕豆的种子。
说明:由于种子发芽需要几天时间,因此教师可将此活动分为两段时间,先利用一段时间,安排提出假设和实验操作,等待各小组的种子发芽后,再利用一段时间组织学生交流实验现象和探讨实验结论,完成活动手册。
(6)学生观察瓶子中蚕豆种子的发芽情况,并且完成活动手册上的题目。
(7)全班交流,各小组展示本小组发芽的蚕豆种子,并且说一说得出的实验结论。
预设:经过实验,我们发现瓶子中的蚕豆不管是横着放,还是竖着放,他们的根都是向下生长,芽都是向上生长。
(8)教师小结:通过这个实验,我们可以发现植物的种子,不管怎样摆放在泥土中,种子萌发的时候,根都是向下生长,芽都是向上生长的。
5.问题二:葵花子埋在多深的土里可以出苗?(1)教师引导:葵花子就是向日葵的种子。
这是大家都非常熟悉的,现在我们要探讨的问题是葵花子埋在多深的土里可以出苗。
请同学们先对这个问题作出自己的预测。
(2)学生预测,教师引导:我们仍然要通过实验来验证自己的预测是否准确。
(3)出示课本37页下面有关葵花子的实验,学生仔细观察图片,认真读一读相关的文字,初步了解本次实验的材料及方法。
(4)全班交流实验材料:葵花子、水、盆子、泥土等等。
实验方法:①选择10多粒差不多大小的葵花子,放在水中浸泡半天。
②2粒葵花子为一组,尖头朝下分别插入不同深度的湿润松软的土里。
③把坑填平,做好深度标记。
④10天后,观察哪些深度的种子发芽了,哪些没有发芽。
(5)学生分小组活动,按照实验的方法进行实验,将葵花子按照要求种在盆子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