派金森定理 彼得原理 墨菲定律
墨菲定理&帕金森定律&彼得原理
“墨菲法则”、“派金森定理”和“彼德原理”并称为二十世纪西方文化中最杰出的三大发现。
★★★墨菲法则★★★它源于1949年,一名叫墨菲的美国空军上尉工程师,发现:假定你把一片干面包掉在地毯上,这片面包的两面均可能着地。
但假定你把一片一面涂有一层果酱的面包掉在地毯上,常常是带有果酱的一面落在地毯上(麻烦)。
换一种说法:如果某件事有可能变坏的话,这种可能就会成为现实。
这就是墨菲法则。
它的适用范围非常广泛,它揭示的了一种独特的社会及自然现象。
它的极端表述是:如果坏事有可能发生,不管这种可能性有多小,它总会发生,并造成最大可能的破坏。
墨菲法则另类表述:1、如果第一次便成功,显然你已经做错某事。
2、如果某事不值得去做,则不值得把它做好。
3、绝不记住忘掉的事。
4、当一切都朝一个方向进行时,最好朝反方向深深的看一眼。
5、今天是你前半生的末日。
6、寻求单纯----然后不信。
7、教育无法取代才智。
8、要是知道自己所值几何,你就会变成一文不值。
9、寂寞是你赶不走的东西。
10、自动消失的问题会自动回来。
墨菲法则总则一、别试图教牛唱歌,这样不但不会有结果,还会惹牛不高兴二、别跟傻瓜吵架,不然旁人会搞不清楚,到底谁是傻瓜三、不要以为自已很重要,因为没有你,太阳明天还是一样从东方升上来墨菲定律:凡事只要有可能出错,那就一定会出错。
墨菲哲学:笑一笑,明天未必比今天好。
墨菲准则:东西越好,越不中用。
墨菲法则体现好的开始,未必就有好结果。
坏的开始,结果往往会更糟。
你若帮助了一个急需用钱的朋友,他一定会记得你——在他下次急需用钱的时候。
有能力的——让他做。
没能力的——教他做。
做不来的——管理他。
你爱上的人,总以为你爱上他是因为,他使你想起你的老情人。
你最后硬着头皮寄出的情书,寄达对方的时间有多长,你反悔的时间就有多长。
你早到了,会议却取消。
你准时到,却还要等。
迟到,就是迟了。
东西久久都派不上用场,就可以丢掉。
东西一丢掉,往往就必须要用它。
墨菲定律帕金森定律彼得定律
墨菲定律帕金森定律彼得定律
墨菲定律(Murphy's Law):墨菲定律是一种常见的说法,意思是如果有可能出错的事情,那么它就有可能出错。
墨菲定律常用来形容事情出错的可能性或者错误的发生概率。
帕金森定律(Parkinson's Law):帕金森定律是由英国历史学家西西尔·帕金森提出的法则,即工作会填满给定的时间。
换句话说,如果给人们设定一个时间限制去完成一项任务,他们可能会利用全部时间去完成,而不会提早完成。
彼得定律(Peter Principle):彼得定律是由劳伦斯·J·彼得在1970年提出的管理原则,即员工在某个组织中的升职,直至他达到他无法胜任的职位。
彼得定律暗示了在组织中升迁和晋升可能导致员工达到他们的“无能力区域”,而无法继续向上发展。
定律大全
布利丹效应 美即好效应
波特定律 马斯洛理论
布利斯定理 曼狄诺定律
波特法则 冒进现象
布朗定律 毛毛虫效应
伯恩斯定律 摩尔定律
布利斯原则 木桶歪论
名人效应
拜伦法则 N
冰淇淋哲学 鲶鱼效应
比林定律 南风法则
邦尼人力定律 尼伦伯格原则
13.鲇鱼效应一种动物如果没有对手,就会变得死气沉沉。同样,一个人如果没有对手,那他就会甘于平庸,养成惰性,最终导致庸碌无为。
14.光环效应人们对人的某种品质或特点有清晰的知觉,印象比较深刻、突出,这种强烈的知觉,就像月晕形式的光环一样,向周围弥漫、扩散,掩盖了对这个人的其他品质或特点的认识。
吉格定理 150定律
吉德林法则 Yerkes-Dodson
法则
竞争优势效应 约翰逊效应
监狱角色模拟
实验 野鸭精神
棘轮效应 邮票效应
近因效应 优先效应
经验的逻辑
推理效应 优势富集效应
金属切削试验 延迟满足实验
K 因果定律
苛希纳定律 异性心理
快鱼法则 雁阵效应
坏苹果法则 西点军校的
经典法则
霍布森选择效应 希望效应
海因里希法则 虚荣效应
和谐定理 Y
哈罗效应 羊群效应理论
J “100-1=0”定律
酒与污水定律 鱼缸理论
激励倍增法则 影响世界的
100个定律
金鱼缸效应 蚁群效应
吉格勒定理 雅格布斯定理
吉尔伯特定律 印刻效应
杜嘉法则 手表定律
杜邦定律 水坝式经营法
登门槛效应 首因效应
60个经典管理学定律
60个经典管理学定律1.吉尔伯特定律:员工的价值,在于他们的问题。
2.彼得原理:在一个等级制度中,每个人都趋向于上升到他所不能胜任的地位。
3.帕金森定律:事情总是会膨胀到所需的时间和资源的程度。
4.不值得定律:不值得做的事情,就不值得做好。
5.马蝇效应:再懒惰的马,只要身上有马蝇叮咬,也会精神抖擞,奔跑起来。
6.华盛顿合作定律:一个人敷衍了事,两个人互相推诿,三个人则永无成事之日。
7.木桶定律:一只水桶能装多少水,完全取决于它最短的那块木板。
8.多米诺骨牌效应:在一个相互联系的系统中,一个很小的初始能量就可能产生一连串的连锁反应。
9.刺猬法则:保持适度距离,以免互相刺伤。
10.破窗效应:环境中的不良现象如果被放任存在,会诱使人们仿效,甚至变本加厉。
11.格雷欣法则:在竞争中,劣币会驱逐良币。
12.二八法则:大部分成果是由少数的原因、投入和努力产生的。
13.墨菲定律:如果事情有变坏的可能,不管这种可能性有多小,它总会发生。
14.南风法则:温暖胜于严寒。
15.奥卡姆剃刀定律:如无必要,勿增实体。
16.鲶鱼效应:通过引入竞争对手来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17.巴纳姆效应:人们常常认为一种笼统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十分准确地揭示了自己的特点。
18.青蛙法则: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9.皮格马利翁效应:期望和赞美能产生奇迹。
20.蓝斯登原则:在你往上爬的时候,一定要保持梯子的整洁,否则你下来时可能会滑倒。
21.吉格勒定理:设定一个高目标,就等于达到了目标的一部分。
22.鸟笼效应:如果你在房间里挂一只空鸟笼,那么一段时间后,你可能会买一只鸟回来养。
23.斯坦纳定理:在哪里说得愈少,在那里听到的就愈多。
24.古特雷定理:每一处出口都是另一处的入口。
25.波特法则:当遭受许多批评时,下级往往只记住开头的一些,其余就不听了,因为他们忙于思索论据来反驳开头的批评。
26.蓝斯登定律:跟一位朋友一起工作,远较在父亲之下工作有趣得多。
二十世纪西方文化中最杰出的三大发现
二十世纪西方文化中最杰出的三大发现“墨菲法则”、“派金森定理”和“彼德原理”并称为二十世纪西方文化中最杰出的三大发现。
1、墨菲定律美国爱得华空军基地的一个叫墨菲的测试工程师发明了一条著名的定理,人们就用这位悲观主义大师的名字来命名这条定理,将这条在工程建设和企业管理界名闻遐迩的定理称之为墨菲定理。
墨菲定理的表述如下:“如果一件事情有可能向坏的方向发展,就一定会向最坏的方向发展”。
比方说有一个工具箱在收工后没有及时地收走而是被遗忘在某个高处,根据墨菲定理该工具箱一定会自行从高处落下来,工具箱不会只是在地面上摔个稀巴烂,按墨菲定理工具箱应该是落在某人的脑袋上,当然受害者不会是随随便便的什么人,墨菲定理指出受害者会是一位来视察的政界要人,接踵而至的是死者难缠的寡妇能干的律师愤怒的同僚和刻薄的记者,最后由于事发一周前人们在千里之外的首都对法律作过的一项修订,于是有关人士在巨额赔偿的同时还得面临二级谋杀的指控。
一条“羚牛伤害两条人命引发的话题—谁的生命更重要?”的贴子,在这件事里墨菲定理玩的不是偶然性的把戏,墨菲定理是以必然的不可抗拒的方式在起作用。
事情是这样的:某日的8时30分,一只羚牛蹿进村民刘永昌家,把刘顶倒在了血泊中。
怪物把刘撞伤后在屋里来回躁动,刘妻周存风吓晕了过去。
围观村民辨认出怪物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野生羚牛,村支书立即通知了乡政府。
乡政府向县林业局作了汇报并赶到了事发地点。
而这时羚牛更加狂躁。
县林业局和县领导赶到现场并在现场成立指挥部。
按照《野生动物保护法》的规定,对危及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野生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采取伤害措施解除危险,必须报经国家林业部门批准。
县领导立即向省林业厅汇报情况,而羚牛已进屋3个小时,屋内不断地传出周存风凄惨的呼救声。
13时20分从省林业厅传来消息,可以击毙羚牛。
13时30分,刘的女婿冒险爬进屋内救出了周存风,现场指挥部立即安排车辆,把周送往县人民医院抢救。
14时20分武警打了40多发子弹,怪物被击毙。
帕金森定律、墨菲法则、彼得原理-20世界三大发现
“墨菲法则”、“帕金森定理”和“彼得原理”并称为二十世纪西方文化中最杰出的三大发现帕金森定律帕金森定律(Parkinson'sLaw)是官僚主义或官僚主义现象的一种别称,被称为二十世纪西方文化三大发现之一。
也可称之为“官场病”、“组织麻痹病”或者“大企业病”,源于英国著名历史学家诺斯古德·帕金森1958年出版的《帕金森定律》一书的标题。
帕金森定律常常被人们转载传诵,用来解释官场的形形色色。
帕金森在书中阐述了机构人员膨胀的原因及后果:一个不称职的官员,可能有三条出路,第一是申请退职,把位子让给能干的人;第二是让一位能干的人来协助自己工作;第三是任用两个水平比自己更低的人当助手。
这第一条路是万万走不得的,因为那样会丧失许多权利;第二条路也不能走,因为那个能干的人会成为自己的对手;看来只有第三条路最适宜。
于是,两个平庸的助手分担了他的工作,他自己则高高在上发号施令,他们不会对自己的权利构成威胁。
两个助手既然无能,他们就上行下效,再为自己找两个更加无能的助手。
如此类推,就形成了一个机构臃肿,人浮于事,相互扯皮,效率低下的领导体系。
[1]帕金森得出结论:在行政管理中,行政机构会像金字塔一样不断增多,行政人员会不断膨胀,每个人都很忙,但组织效率越来越低下。
这条定律又被称为“金字塔上升”现象。
[2]具体定律定律一冗员增加原理:官员数量增加与工作量并无关系,而是由两个源动因帕金森定律中反映的官僚主义现象[7]造成的。
每一个官员都希望增加部属而不是对手(如“投票”);官员们彼此为对方制造工作(如行政审批,工商、税务、审计、公安,既得利益驱使)。
[8]定律二中间派决定原理:中间派是指对决定的内容不十分清楚的、意志薄弱、耳朵不大灵光的人,他们在组织的“票决制”议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为了争取中间派的支持,双方颇费心机进行争取,特别是双方势均力敌的情况下。
所以,不是竞争对手而是中间派成了主角。
[8]定律三鸡毛蒜皮定律:大部分官员由不懂得百万、千万元而只懂得千元的人组成,以至于讨论各种财政议案所费的时间与涉及的金额呈反比,即涉及的金额越大,讨论的时间越短,反之时间则越长,越是鸡毛蒜皮的事情越花费很多时间。
帕金森定律、梅菲定律、哈默定律、墨菲定律、不值得定律、赫克金法则、科斯定理、彼得原理
帕金森定律、梅菲定律、哈默定律、墨菲定律、不值得定律、赫克金法则、科斯定理、彼得原理帕金森定律Parkinson's Law1958年,英国历史学家、政治学家诺斯科特·帕金森(C.Northcote Parkinson)。
1958年,英国历史学家、政治学家诺斯科特·帕金森(C.Northcote Parkinson)出版了《帕金森定律》(Parkinson's Law)一书。
帕金森经过多年调查研究,发现一个人做一件事所耗费的时间差别如此之大:他可以在10分钟内看完一份报纸,也可以看半天;一个忙人20分钟可以寄出一叠明信片,但一个无所事事的老太太为了给远方的外甥女寄张明信片,可以足足花一整天:找明信片一个钟头,寻眼镜一个钟头,查地址半个钟头,写问候的话一个钟头零一刻钟……特别是在工作中,工作会自动地膨胀,占满一个人所有可用的时间,如果时间充裕,他就会放慢工作节奏或是增添其他项目以便用掉所有的时间。
由此得出结论:在行政管理中,行政机构会像金字塔一样不断增多,行政人员会不断膨胀,每个人都很忙,但组织效率越来越低下。
这条定律又被称为“金字塔上升”现象。
帕金森举例说:当官的A君感到工作很累很忙时,一定要找比他级别和能力都低的C先生和D先生当他的助手,把自己的工作分成两份分给C、D,自己掌握全面。
C和D还要互相制约,不能和自己竞争。
当C工作也累也忙时,A就要考虑给C配二名助手;为了平衡,也要给D配两名助手,于是一个人的工作就变成七个人干,A君的地位也随之抬高。
当然,七个人会给彼此制造许多工作,比如一份文件需要七个人共同起草圈阅,每个人的意见都要考虑、平衡,绝不能敷衍塞责,下属们产生了矛盾,他要想方设法解决;升级调任、会议出差、恋爱插足、工资住房、培养接班人……哪一项不需要认真研究,工作愈来愈忙,甚至七个人也不够了……帕金森用英国海军部人员统计证明:1914年皇家海军官兵14 6万人,而基地的行政官员、办事员3249人,到1928年,官兵降为10万人,但基地的行政官员、办事员却增加到4558人,增加40%。
四大类效应定律
四大类效应定律作文素材丰富多样,名人名言自不必说。
科学定律也非常值得用一用!别再抓着“蝴蝶效应”不放,今天给大家整理了四大类效应定律,范文必备!01心理学1.贝勃定律原本1块的报纸变成了10元一份,你定会感到无法接受;相比较而言,原本5000元的电脑涨了50元,你一定不会有这么大的反应。
贝勃规律表明,当人经历强烈的刺激后,之后施予的刺激对他来说也就变得微不足道了。
贝勃定律告诉我们,给予方要多做雪中送炭的事,少做锦上添花的事,尽量不做画蛇添足的事;而受予方要懂得珍惜自己的点滴所得,善待身边的人。
【适用主题】适度;珍惜2.晕轮效应所谓晕轮效应,就是在人际交往中,人身上表现出的某一方面的特征,掩盖了其他特征,从而造成人际认知的障碍。
在日常生活中,“晕轮效应”往往在悄悄地影响着我们对别人的认知和评价。
比如有的老年人对青年人的个别缺点,或衣着打扮、生活习惯看不顺眼,就认为他们一定没出息;有的青年人由于倾慕朋友的某一可爱之处,就会把他看得处处可爱,真所谓“一俊遮百丑”。
【适用主题】第一印象;以貌取人3.狄德罗效应狄德罗效应,是由18世纪法国哲学家叫丹尼斯·狄德罗发现。
狄德罗效应是一种常见的“愈得愈不足效应”,即在没有得到某种东西时,心里很平稳,而一旦得到了,却不满足。
18世纪法国有个哲学家叫丹尼斯·狄德罗。
有一天,朋友送他一件质地精良、做工考究的睡袍,狄德罗非常喜欢。
可他穿着华贵的睡袍在书房走来走去时,总觉得家具不是破旧不堪,就是风格不对,地毯的针脚也粗得吓人。
于是,为了与睡袍配套,旧的东西先后更新,书房终于跟上了睡袍的档次,可他却觉得很不舒服,因为“自己居然被一件睡袍胁迫了”,就把这种感觉写成一篇文章叫《与旧睡袍别离之后的烦恼》。
200年后,美国哈佛大学经济学家朱丽叶·施罗尔在《过度消费的美国人》一书中,提出了一个新概念——“狄德罗效应”,或“配套效应”,专指人们在拥有了一件新的物品后,不断配置与其相适应的物品,以达到心理上平衡的现象。
帕金森定律和彼得原理
帕金森定律和彼得原理帕金森定律和彼得原理:探索个人及组织发展的规律引言:在个人和组织发展的过程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些看似无法解决的问题或困境。
然而,通过深入研究和探索,我们可以发现一些规律,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应对这些问题。
本文将讨论两个重要的规律,即帕金森定律和彼得原理,它们对于个人和组织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一、帕金森定律:工作填满时间的规律帕金森定律,也被称为“工作会填满时间的定律”,是由英国学者帕金森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
它指出,无论工作的复杂程度如何,我们总能在给定的时间内完成它。
也就是说,如果我们给自己设定一个时间限制,我们就能在这个时间内完成任务。
帕金森定律的原理可以通过一个简单的实例来说明。
假设我们有一个任务,需要在一天内完成。
如果我们不设定具体的时间限制,很可能会拖延时间,导致任务完成的时间无限延长。
然而,如果我们给自己设定一个明确的时间限制,比如说六个小时,我们就会更专注地去完成任务,从而提高效率。
帕金森定律的应用不仅限于个人,同样适用于组织。
在组织中,如果没有明确的工作时间规划和时间管理机制,员工可能会陷入无休止的工作状态,导致效率低下。
因此,合理地利用帕金森定律,设定明确的工作时间和目标,对于个人和组织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二、彼得原理:个人和组织的发展达到顶峰后停滞不前的规律彼得原理由劳伦斯·彼得在1969年提出,他认为在个人和组织的发展过程中,一旦达到某个水平,就会停滞不前。
也就是说,个人和组织在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很难再取得进一步的突破。
这个原理可以通过一个常见的例子来解释。
比如说,一个员工在刚开始工作时,由于缺乏经验和知识,他会通过学习和实践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工作表现也会相应提高。
然而,当他达到一个水平后,他可能会陷入舒适区,不再主动学习和进步,导致进一步的发展停滞不前。
同样地,组织也会面临类似的问题。
当一个组织达到一定规模或实力后,可能会出现官僚主义、创新不足等问题,导致组织的进一步发展受阻。
定律效应大全
定律原理定律原理2017B L u s e r b11. 彼得原理 -向上爬原理2. 帕金森定律-官场病大企业病3. 墨菲定律-可能出错一定出错4. 马太效应-强者越强弱者越弱5. 巴纳姆效应-信模糊的自己6. 麦克白效应-洗脱罪恶7. 口红效应8. 亚里士多德错觉 9. 红皇后假说 10. 无毛定律 11. 时间悖论12. 艾冰斯幻觉-大小圆错觉 13. 无限猴子定律 14. 人体辉光 15. 死亡冰柱 16. 时间漏洞17. 第五态-140万pa 下固态 18. 蝴蝶效应19. 多米诺骨牌效应20. 鲶鱼效应-波动环境刺激 21. 马蝇效应-飞奔被叮懒马 22. 鲨鱼效应-先天不的海霸23. 肥皂水效应-批评夹在赞美中间 24. 美国式过马路25. 踢猫效应-坏情绪产生的恶性循环26. 霍桑效应-意识到被关注时刻意改变自身自然状态 27. 鸟笼效应 28. 拆屋效应-29. 安泰效应-适应单独模式 30. 金鱼缸效应-透明管理 31. 懒蚂蚁效应-侦查兵 32. 反木桶原理33. 手表定律-每个人不能同时挑战两种观念34. 儒弗尔定律-没有预测活动就没有决策自由,有效的预测是决策的前提。
35. 污水定律36. 比论定律-没有失败过,就未曾勇于尝试过应该把握的机会37. 贝勃定律-大刺激弱化小刺激 38. 裙长理论-裙长反映经济 39. 高跟鞋理论40.哈默定律-没有坏买卖,只有蹩脚买卖人41. 巴菲特定律-尽量走自己的路,才更有可能到达别人到不了的地方 42. 蘑菇定律 43. 飞轮效应 44. 聚光灯效应 45. 糖果效应 46. 酸葡萄效应47. 凡勃仑效应。
价高受青睐 48. 南风法则 49. 三明治效应50. 曝光效应首因效应 51. 木桶定律 52. 破窗效应 53. 毛毛虫效应 54. 野马结局。
吸血蝙蝠导致暴怒狂背而死 55. 布利斯定理。
事前想的清,做事不折腾56. 虫洞原理57. 特里原则——承认错误是力量源泉 58. 华盛顿合作定律 59. 狗鱼效应 60.冷热水效应。
管理学三大定律是什么
管理学三大定律是什么西方管理学三大定律是彼得原理、墨菲定律和帕金森定律。
墨菲定律、帕金森定律和彼德原理并称为二十世纪西方文化三大发现。
接下来,小编就为大家介绍一下著名的三大定律。
西方管理学三大定律一、彼得原理彼得原理(ThePeterPrinciple)由美国管理学家劳伦斯•彼得(Laurence.J.Peter)根据千百个有关组织中不能胜任的失败实例的分析而归纳出来,于1960年的一次研习会上提出。
其具体内容是:“在一个等级制度中,每个员工趋向于上升到他所不能胜任的地位”。
彼得指出,每一个员工由于在原有职位上工作成绩表现好(胜任),就将被提升到更高一级职位;其后,如果继续胜任则将进一步被提升,直至到达他所不能胜任的职位。
由此彼得推论出,“每一个职位最终都将被一个不能胜任其工作的职工所占据。
层级组织的工作任务多半是由尚未达到不胜任阶层的员工完成的。
”每一个员工最终都将达到彼得高地,在该处他的提升商数(PQ)为零。
至于如何加速提升到这个高地,有两种方法。
其一,是上面的“拉动”,即依靠裙带关系和熟人等从上面拉;其二,是自我的“推动”,即自我训练和进步等,而前者是被普遍采用的。
凡是置身于商业、工业、政治、行政、军事、宗教、教育各界的每个人都和层级组织息息相关,亦都受彼得原理的控制。
当然,原理的假设条件是:时间足够长,五层级组织里有足够的阶层。
二、墨菲定律墨菲是美国爱德华兹空军基地的上尉工程师。
1949年,他和他的上司斯塔普少校,在一次火箭减速超重试验中,因仪器失灵发生了事故。
墨菲发现,测量仪表被一个技术人员装反了。
由此,他得出的教训是:如果做某项工作有多种方法,而其中有一种方法将导致事故,那么一定有人会按这种方法去做。
该定律的原话是这样说的:Iftherearetwoormorewaystodosomething,andoneofthosewayscanresultinacatastrophe,thensomeo。
帕金森定律
大部门体制
所谓“大部门体制”,就是在政府内部的 机构设置中,将那些职能相近的部门、业 务范围趋同的事项,由一个部门统一管理, 最大限度的避免行政职能交叉、政出多门、 多头管理,从而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简 化行政流程,提高行政效率和行政效能, 降低行政成本。
官民比
• 所谓“官民比”,简单说就是一个国家财 政供养的公务人员人数与人口总量的比值 。 • 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显示,全国总人口 为133972.5万人。经过简单计算可以得出, 2010年我国的“官民比”应为1:194.3。 • 我国1:194.3的“官民比”很低。不过,我 国公务员中没有包括事业单位的人数,这 些人也是政府财政供养的,如果加上这部 分人数,我国的“官民比”为1:37。
“三大发现”
• 帕金森定律 • 彼得原理 • 墨菲定律
证明题:
中国现在是否陷入 帕金森定律的囹圄?
已知条件:
• 条件一:
中国地方政府患有“豪华病”
• 条件二:
中国政府改革的恶性循环
• 条件三:
中国现已“官多为患”
阜阳白宫
• 整个大楼的费用将达到3000万元,而颍泉 区的财政收入才刚刚达到亿元,一栋办公 大楼的建设费用竟然占了全年财政收入的 近三分之一,而全区农民的人均收入也不 过两千多元。 • 建设“白宫”的用地大部分都是征用高井 行政村的土地 。 • 牵扯出多个刑事案件。
政府
• 工 作 监 督 机 制 不 同 • 绩 效 考 核 体 系 不 同
企业
• 获 取 利 益 的 方 式 不 同
奥斯本:政府与企业的区别
政府组织 领导者的行为 连任,升职 动机 主要收入来源 税收 动力 考核标准 垄断 政客的喜好 企业组织 获取利益 顾客 竞争 能否获得利润
人力资源各种定律
一、“派金森定理”与“墨菲法则” 和“彼得原理”并称为二十世纪西方文化中最杰出的三大发现。
在《帕金森定律》一书中,帕金森教授对于机构人员膨胀的原因及后果给出了三种可能:“一是申请退职,把位子让给能干的人;二是让一位能干的人来协助自己工作;三是聘用两个水平比自己更低的人当助手。
”这部分阐述是《帕金森定律》一书中的精华,也是帕金森定律的主要内容彼得原理[1](The PeterPrinci ple),正是彼得根据千百个有关组织中不能胜任的失败实例的分析而归纳出来墨菲定律(英文名:Murphy's Law),亦称莫非定律、莫非定理、或摩菲定理,是西方世界常用的俚语。
墨菲定律主要内容是:事情如果有变坏的可能,不管这种可能性有多小,它总会发生的。
彼得原理,,其具体内容是:“在一个等级制度中,每个职工趋向于上升到他所不能胜任的地位”。
彼得指出,每一个职工由于在原有职位上工作成绩表现好(胜任),就将被提升到更高一级职位;其后,如果继续胜任则将进一步被提升,直至到达他所不能胜任的职位。
由此导出的彼得推论是,“每一个职位最终都将被一个不能胜任其工作的职工所占据。
层级组织的工作任务多半是由尚未达到不胜任阶层的员工完成的。
”每一个职工最终都将达到彼得高地,在该处他的提升商数(PQ)为零。
至于如何加速提升到这个高地,有两种方法。
其一,是上面的“拉动”,即依靠裙带关系和熟人等从上面拉;其二,是自我的“推动”,即自我训练和进步等,而前者是被普遍采用的。
常常被人们转载传诵,用来解释官场的形形色色。
二、二八法则80%的社会财富集中在20%的人手里,而80%的人只拥有社会财富的20%。
“二八法则”反应了一种不平衡性,但它却在社会、经济及生活中无处不在。
世界上最神奇的30个经典定律(一)
世界上最神奇的30个经典定律(一)彼得原理一、彼得原理在一个等级制度中,每个雇员都倾向于晋升到不能胜任的地位。
这就是著名的彼得原理,是关于层级组织最精辟的论述之一。
彼得原理是关于层级组织最精辟的论述之一。
这是因为组织往往倾向于根据职工目前的工作成绩,直接将职工提升到更高级的职位,而忽视了对职工进行相关考核和培训。
可事实上,职工目前的工作成绩与更高级的职位并无必然的关系,一名出色的技术骨干不一定适合做技术主管,一名优秀的销售主管不一定适合做销售经理。
其实更高级的职位需要的是更大的胆识、更强的能力、更高的素质,而不是职工在目前的岗位上做得有多么好。
破窗理论二、破窗理论破窗理论,也称破窗谬论,源于一个叫黑兹利特的学者在一本小册子中的一个譬喻(也有人认为这一理论是19世纪法国经济学家巴斯夏作为批评的靶子而总结出来的,见其著名文章《看得见的与看不见的》)。
黑兹利特说,假如小孩打破了窗户,必将导致破窗的主人更换玻璃,这样就会使安装玻璃和生产玻璃的人开工,从而推动社会就业。
美国心理学家詹巴斗曾进行过一项有趣的试验:把两辆一模一样的汽车分别停放在两个不同的街区。
其中一辆原封不动地停放在帕罗阿尔托的中产阶级社区;而另一辆则摘掉车牌、打开顶棚,停放在相对杂乱的布朗克斯街区。
结果,停放在中产街区的那一辆,过了一个星期还完好无损;而打开顶棚的那一辆,不到一天就被偷走了。
于是,詹巴斗又把完好无损的那辆汽车敲碎一块玻璃,结果刚过了几小时,这辆汽车就不见了。
以这项试验为基础,美国政治学家威尔逊和犯罪学家凯林提出了破窗理论。
他们认为:如果有人打坏了一个建筑物的窗户玻璃,而这扇窗户又得不到及时的维修,别人就可能受到某些暗示性的纵容,去打烂更多的窗户玻璃。
久而久之,这些破窗户就给人造成一种无序的感觉。
结果在这种公众麻木不仁的氛围中,犯罪就会滋生、繁荣。
从破窗理论中,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道理:任何一种不良现象的存在,都在传递着一种信息,这种信息会导致不良现象的无限扩展,同时必须高度警惕那些看起来是偶然的、个别的、轻微的过错,如果对这种行为不闻不问、熟视无睹、反应迟钝或纠正不力,就会纵容更多的人去打烂更多的窗户玻璃,就极有可能演变成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的恶果。
“墨菲定律”、“帕金森定律”和“彼德原理”
“墨菲定律”、“帕金森定律”和“彼德原理”并称为二十世纪西方文化三大发现,是著名的西方管理学三大定律。
小伙伴们对于这三大定律有没有了解呢?三大定律分别是什么意思呢?三大定律对我们的生活而言有什么意义呢?1、墨菲定律实际上,“墨菲定律”是一种心理学效应,由美国爱德华兹空军基地的上尉工程师爱德华·墨菲提出。
墨菲定律的原句是:如果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方式去做某件事情,而其中一种选择方式将导致灾难,则必定有人会做出这种选择。
根据墨菲定律,我们可以知道①任何事都没有表面看起来那么简单;②所有的事都会比你预计的时间长;③会出错的事总会出错;④如果你担心某种情况发生,那么它就更有可能发生。
2、帕金森定律帕金森定律是官僚主义或官僚主义现象的一种别称,源于英国历史学家诺斯古德·帕金森的《帕金森定律》一书的标题。
帕金森定律要产生作用,必须满足一些条件:①必须要有一个组织,其中该组织的内部管理要占有一定的地位;②这个组织中存在能力平庸的管理者,他在组织中的角色扮演不称职;③组织中不称职的管理者本身不具有对权力的垄断性;④这个组织一定是一个不断自我要求完善的、发展中的组织。
在满足以上条件后,帕金森定律对组织发展的经典描述是:在行政管理中,行政机构会像金字塔一样不断增多,行政人员会不断膨胀,每个人都很忙,但组织的效率越来越低下。
3、彼得原理彼得原理是管理心理学的一种心理学效应,是美国学者劳伦斯·彼得在对组织中人员晋升的相关现象研究后得出的一个结论:在各种组织中,由于习惯于对在某个等级上称职的人员进行晋升提拔,因而雇员总是趋向于被晋升到其不称职的地位。
对一个组织而言,一旦组织中的相当部分人员被推到了其不称职的级别,就会造成组织的人浮于事,效率低下,导致平庸者出人头地,发展停滞。
哪里有抱怨,哪里就有机会!------马云。
世界公认的三大定律
世界公认的三大定律世界公认的三大定律如下:一、墨菲定律墨菲定律是一种心理学效应,1949年由美国的一名工程师爱德华·墨菲(Edward A. Murphy)提出的,亦称墨菲法则、墨菲定理等。
根本内容是:如果事情有变坏的可能,不管这种可能性有多小,它总会发生。
二、帕金森定律帕金森定律(Parkinson's Law)是官僚主义或官僚主义现象的一种别称,被称为二十世纪西方文化三大发现之一。
也可称之为“官场病”、“组织麻痹病”或者“大企业病”,源于英国著名历史学家诺斯古德·帕金森1958年出版的《帕金森定律》一书的标题。
三、二八定律二八定律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意大利经济学家帕累托发现的。
他认为,在任何一组东西中,最重要的只占其中一小部分,约20%,其余80%尽管是多数,却是次要的,因此又称二八定律。
扩展资料:墨菲定律的意义:一、警示作用墨菲定律是一种客观存在。
要在企业管理、日常工作和生活中防范墨菲定律可能导致的恶性后果,必须从行为、技术、机制、环境等多方面因素入手,而对其在思想心理上的重视无疑要放到首位。
防微杜渐,小的隐患若不消除,就有可能扩大增长,其造成事故的几率也会慢慢增加。
这对于巨大、复杂的技术系统来说尤为可怕。
看淡压力,持平常心。
因面临压力太大而心态失常,这是导致悲剧发生的最常见原因之一。
守正安分,不图侥幸。
侥幸心理是一种不想遵循客观规律、只想依靠机会或运气等偶然因素实现成功愿望或消灾免难的心理。
它使得人们投机取巧、明知故犯、不讲因果、不守规则,变得懒惰懈怠、好走捷径。
因其只依赖偶然因素,所以它必然不遵循因果规律,轻视或放纵隐患,在现实中往往如墨菲定律预言的那样事与愿违。
二、借鉴意义在心理学上有一定根据,即负面心理暗示会对人的心态及行为造成不良影响。
要打破墨菲定律的“诅咒”,就要有坚定的自信,稳定的心态,积极的心理暗示,以肯定式的语言做表述,对自卑感等负面情绪或不良念头采取零容忍策略,一旦察觉立即打消。
彼得原理和墨菲定律、帕金森定律
彼得原理和墨菲定律、帕金森定律
彼得原理、墨菲定律和帕金森定律是现代管理学中重要的理论,它们分别揭示了组织管理、风险控制和工作效率等方面的规律。
彼得原理认为,每个人都有其适合的管理层次,而当其达到自身能力极限时,便会涉及到晋升瓶颈。
墨菲定律指出,在事情出错的时候,通常是多个因素同时起作用,而且往往是最不希望出错的时候出错。
帕金森定律则描述了工作效率的规律,认为工作的时间会随着任务的增加而增加,但效率却会相应降低。
这三个理论虽然各有侧重,但都为我们提供了一定的指导意义,使我们在组织管理、风险控制和工作效率等方面更加理性、高效。
- 1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派金森定理
一个不称职的官员,可能有三条出路:
一是申请退职,把位子让给能干的人;
二是让一位能干的人来协助自己工作;
三是聘用两个水平比自己更低的人当助手。
在《帕金森定律》一书中,帕金森教授对于机构人员膨胀的原因及后果作了非常精彩的阐述:这第一条路是万万走不得的,因为那样会丧失许多权利;第二条路也不能走,因为那个能干的人会成为自己的对手;看来只有第三条路可以走了。
于是,两个平庸的助手分担了他的工作,减轻了他的负担。
由于助手的平庸,不会对他的权利构成威胁,所以这名官员从此也就可以高枕无忧了。
两个助手既然无能,他们只能上行下效,再为自己找两个更加无能的助手。
如此类推,就形成了一个机构臃肿、人浮于事、相互扯皮、效率低下的领导体系。
这部分阐述是《帕金森定律》一书中的精华,也是帕金森定律的主要内容,常常被人们转载传诵,用来解释官场的形形色色。
彼得原理的概述
管理学家劳伦斯·彼得(Laurence.J.Peter),1917年生于加拿大的范库弗,1957年获美国华盛顿州立大学学士学位,6年后又获得该校教育哲学博士学位,他阅历丰富,博学多才,著述颇丰,他的名字还被收入了《美国名人榜》、《美国科学界名人录》和《国际名人传记辞典》等辞书中。
彼得原理(The Peter Principle)正是彼得根据千百个有关组织中不能胜任的失败实例的分析而归纳出来的。
其具体内容是:“在一个等级制度中,每个职工趋向于上升到他所不能胜任的地位”。
彼得指出,每一个职工由于在原有职位上工作成绩表现好(胜任),就将被提升到更高一级职位;其后,如果继续胜任则将进一步被提升,直至到达他所不能胜任的职位。
由此导出的彼得推论是,“每一个职位最终都将被一个不能胜任其工作的职工所占据。
层级组织的工作任务多半是由尚未达到不胜任阶层的员工完成的。
”每一个职工最终都将达到彼得高地,在该处他的提升商数(PQ)为零。
至于如何加速提升到这个高地,有两种方法。
其一,是上面的“拉动”,即依靠裙带关系和熟人等从上面拉;其二,是自我的“推动”,即自我训练和进步等,而前者是被普遍采用的。
彼得认为,由于彼得原理的推出,使他“无意间”创设了一门新的科学——层级组织学(Hierarchiolgy)。
该科学是解开所有阶层制度之谜的钥匙,因此也是了解整个文明结构的关键所在。
凡是置身于商业、工业、政治、行政、军事、宗教、教育各界的每个人都和层级组织息息相关,亦都受彼得原理的控制。
当然,原理的假设条件是:时间足够长,五层级组织里有足够的阶层。
彼得原理被认为是同帕金森定律有联系的。
“墨菲定律”(Murphy’s Law)缘于1949年美国一位名叫墨菲的上尉。
他认为他的某位同事是个倒霉蛋,不经意说了句笑话:“如果一件事情有可能被
弄糟,让他去做就一定会弄糟。
”这句话迅速流传。
在流传扩散的过程中,这句笑话逐渐失去它原有的局限性,演变成各种各样的形式,其中一个最通行的形式是:“如果坏事有可能发生,不管这种可能性多么小,它总会发生,并引起最大可能的损失。
”
经过多年,这一“定律”逐渐进入习语范畴,其内涵被赋予无穷的创意,出现了众多的变体,“如果坏事有可能发生,不管这种可能性多么小,它总会发生,并引起最大可能的损失”、“If anything can go wrong, it will.(会出错的,终将会出错)”、“笑一笑,明天未必比今天好。
”“东西越好,越不中用”、“别试图教猪唱歌,这样不但不会有结果,还会惹猪不高兴!”
“墨菲定律”的原话是这样说的:If there are two or more ways to do something, and one of those ways can result in a catastrophe, then someone will do it.(如果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选择,而其中一种将导致灾难,则必定有人会作出这种选择。
)
一、任何事都没有表面看起来那么简单
二、所有事都会比你预计的时间长
三、会出错的事总会出错
四、如果你担心某种情况发生,那么它就更有可能发生
美国爱得华空军基地的一个叫墨菲的测试工程师发明了一条著名的定理,人们就用这位悲观主义大师的名字来命名这条定理,将这条在工程建设和企业管理界名闻遐迩的定理称之为墨菲定理。
墨菲定理的表述如下:
“如果一件事情有可能向坏的方向发展,就一定会向最坏的方向发展”。
比方说有一个工具箱在收工后没有及时地收走而是被遗忘在某个高处,根据墨菲定理该工具箱一定会自行从高处落下来,工具箱不会只是在地面上摔个稀巴烂,按墨菲定理工具箱应该是落在某人的脑袋上,当然受害者不会是随随便便的什么人,墨菲定理指出受害者会是一位来视察的政界要人,接踵而至的是死者难缠的寡妇能干的律师愤怒的同僚和刻薄的记者,最后由于事发一周前人们在千里之外的首都对法律作过的一项修订,于是有关人士在巨额赔偿的同时还得面临二级谋杀的指控。
墨菲定理后来也被人们扩展到了工程建设和企业管理以外的领域。
因为人们发现
墨菲定理在其他地方也同样起作用。
某人出于侥幸偶尔有一次没有使用安全套,墨菲定理会使他收到一份结果为阳性的化验报告,化验报告倒不是说被验人怀孕了,因为被验人是男性并且报告也不是妇科医师开具的,此外墨菲定理更偏爱其他的可能性。
国家疾病防治中心沉痛地宣告被验人被证实是艾滋病病毒的携带者。
事情并没有到此为止,此人的妻子和他们夫妇各自的朋友也会相继被证实携带了艾滋病病毒。
不过有时候墨菲定理也会无能为力,本来应该出现的不愉快场面反倒没有出现,因为已经没有谁再会去在乎暴露于光天化日之下的奸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