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菲、帕金森定律和彼得原理
墨菲定律每一个定律的读后感
墨菲定律每一个定律的读后感读了这个定律,我就感觉这简直是把生活中的那些“倒霉蛋”时刻给总结得透透的。
就像我每次着急出门,家里有好几双鞋子可以选,我心里想着千万别选那双磨脚的,结果呢?脚一伸进鞋里就知道,得,又选了这双。
感觉就像是有个调皮的小恶魔在捣乱,专门引导我走向错误的选择。
这定律也提醒我,在做事情的时候得多留个心眼,不能光靠直觉或者运气,不然就很容易掉进这个“必定有人会这样做”的大坑里。
二、帕金森定律:在行政管理中,行政机构会像金字塔一样不断增多,行政人员会不断膨胀,每个人都很忙,但组织效率越来越低下。
这个定律可太真实了。
我看那些大公司或者一些单位部门,就跟吹气球似的,人越来越多。
就好比一群蚂蚁搬东西,本来几只蚂蚁就能搞定的小面包屑,结果来了一堆蚂蚁,你挤我我挤你,看着都在忙,可是面包屑半天也没挪多远。
这就像是在一个团队里,大家都忙着开会、写报告、互相沟通,可是真正干实事的时间却没多少。
要是能把那些不必要的人员和流程精简精简,估计效率能“蹭”地一下就上去了,就像给一辆装满杂物的汽车减负,车跑起来肯定就快多了。
三、彼得原理:在一个等级制度中,每个职工趋向于上升到他所不能胜任的地位。
我一想到这个原理就想笑又觉得无奈。
就像玩游戏一路升级打怪,可是到了最后一关,发现自己根本打不过。
公司里也是这样,有些人在基层的时候干得那叫一个风生水起,什么任务都能出色完成。
然后就一路高升,可是到了某个位置,就有点抓瞎了。
就好比让一个做饭特别好吃的厨师去管理整个厨房,他可能菜炒得一流,但是管人、做预算、安排采购这些事儿就干得乱七八糟。
这也让我觉得,一个人在追求晋升的时候,得先看看自己是不是那块料,公司在提拔人的时候也不能光看业绩,还得看看有没有管理之类的能力,不然就容易出现这种“赶鸭子上架”的情况。
四、破窗理论:如果有人打坏了一幢建筑物的窗户玻璃,而这扇窗户又得不到及时的维修,别人就可能受到某些示范性的纵容去打烂更多的窗户。
帕金森定律、墨菲法则、彼得原理-20世界三大发现
“墨菲法则”、“帕金森定理”和“彼得原理”并称为二十世纪西方文化中最杰出的三大发现帕金森定律帕金森定律(Parkinson'sLaw)是官僚主义或官僚主义现象的一种别称,被称为二十世纪西方文化三大发现之一。
也可称之为“官场病”、“组织麻痹病”或者“大企业病”,源于英国著名历史学家诺斯古德·帕金森1958年出版的《帕金森定律》一书的标题。
帕金森定律常常被人们转载传诵,用来解释官场的形形色色。
帕金森在书中阐述了机构人员膨胀的原因及后果:一个不称职的官员,可能有三条出路,第一是申请退职,把位子让给能干的人;第二是让一位能干的人来协助自己工作;第三是任用两个水平比自己更低的人当助手。
这第一条路是万万走不得的,因为那样会丧失许多权利;第二条路也不能走,因为那个能干的人会成为自己的对手;看来只有第三条路最适宜。
于是,两个平庸的助手分担了他的工作,他自己则高高在上发号施令,他们不会对自己的权利构成威胁。
两个助手既然无能,他们就上行下效,再为自己找两个更加无能的助手。
如此类推,就形成了一个机构臃肿,人浮于事,相互扯皮,效率低下的领导体系。
[1]帕金森得出结论:在行政管理中,行政机构会像金字塔一样不断增多,行政人员会不断膨胀,每个人都很忙,但组织效率越来越低下。
这条定律又被称为“金字塔上升”现象。
[2]具体定律定律一冗员增加原理:官员数量增加与工作量并无关系,而是由两个源动因帕金森定律中反映的官僚主义现象[7]造成的。
每一个官员都希望增加部属而不是对手(如“投票”);官员们彼此为对方制造工作(如行政审批,工商、税务、审计、公安,既得利益驱使)。
[8]定律二中间派决定原理:中间派是指对决定的内容不十分清楚的、意志薄弱、耳朵不大灵光的人,他们在组织的“票决制”议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为了争取中间派的支持,双方颇费心机进行争取,特别是双方势均力敌的情况下。
所以,不是竞争对手而是中间派成了主角。
[8]定律三鸡毛蒜皮定律:大部分官员由不懂得百万、千万元而只懂得千元的人组成,以至于讨论各种财政议案所费的时间与涉及的金额呈反比,即涉及的金额越大,讨论的时间越短,反之时间则越长,越是鸡毛蒜皮的事情越花费很多时间。
墨菲定律三大定律
墨菲定律三大定律
“墨菲定律”、“帕金森定律”和“彼德原理”并称为二十世纪西方文化三大发现,是着名的西方管理学三大定律。
小伙伴们对于这三大定律有没有了解呢?墨菲定律三大定律分别是什么意思呢?墨菲定律三大定律对我们的生活而言有什么意义呢?本期乔布简历小编就将为大家科普墨菲定律三大定律,感兴趣的小伙伴们下面就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1、墨菲定律
实际上,“墨菲定律”是一种心理学效应,由美国爱德华兹空军基地的上尉工程师爱德华·墨菲提出。
墨菲定律的原句是:如果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方式去做某件事情,而其中一种选择方式将导致灾难,则必定有人会做出这种选择。
《帕金织。
3
~
来源网络。
世界上最神奇的30个经典定律
世界上最神奇的30个经典定律在我们生活的这个广袤世界里,存在着许多令人惊叹的规律和法则,它们如同隐藏在宇宙深处的智慧密码,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工作以及人际关系等各个方面。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探索这世界上最神奇的 30个经典定律。
1、墨菲定律如果事情有变坏的可能,不管这种可能性有多小,它总会发生。
比如你担心自己会迟到,结果往往真的就会因为各种意外而迟到。
2、帕金森定律在行政管理中,行政机构会像金字塔一样不断增多,行政人员会不断膨胀,每个人都很忙,但组织效率却越来越低下。
3、彼得原理在一个等级制度中,每个职工趋向于上升到他所不能胜任的地位。
比如一个优秀的员工被提拔到管理岗位,却可能因为管理能力不足而表现不佳。
4、手表定律拥有两块以上的手表并不能帮人更准确地判断时间,反而会制造混乱,让看表的人失去对准确时间的信心。
这告诉我们,目标和标准不能太多,否则会让人无所适从。
5、破窗效应如果一幢建筑的窗户被打破了,而没有及时得到修复,那么其他人就可能受到某些暗示性的纵容,去打破更多的窗户。
这意味着,不良现象如果被放任存在,就会诱使人们仿效,甚至变本加厉。
6、木桶定律一只木桶能盛多少水,并不取决于最长的那块木板,而是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板。
这提醒我们,要关注自身的短板,因为它往往决定了整体的水平。
7、马太效应强者愈强,弱者愈弱。
富有的人会越来越富有,贫穷的人则可能越来越贫穷。
8、羊群效应在一群羊前面横放一根木棍,第一只羊跳了过去,第二只、第三只也会跟着跳过去;这时,把那根棍子撤走,后面的羊,走到这里,仍然像前面的羊一样,向上跳一下,尽管拦路的棍子已经不在了。
这就是所谓的“羊群效应”,指的是人们容易盲目跟风、从众。
9、鲶鱼效应在运输沙丁鱼的过程中,放入一条鲶鱼,鲶鱼的搅动会让沙丁鱼保持活力,不容易死亡。
这意味着适当的竞争和刺激可以激发活力,提高效率。
10、二八定律在任何一组东西中,最重要的只占其中一小部分,约 20%,其余 80%尽管是多数,却是次要的。
世界经典编辑定律法则效应定理86则
世界经典定律法则效应定理86则一、墨菲定律1949年,一位名叫墨菲的空军上尉工程师,认为他的某位同事是个倒霉蛋,不经意间开了句玩笑:“如果一件事情有可能被弄糟,让他去做就一定会弄糟。
”这句话迅速流传,并扩散到世界各地。
在流传扩散的过程中,这句笑话逐渐失去它原有的局限性,演变成各种各样的形式,其中一个最通行的形式是:“如果坏事情有可能发生,不管这种可能性多么小,它总会发生,并引起最大可能的损失。
”这就是著名的“墨菲定律”。
下面是墨菲定律的一些变种或推论。
1.别试图教猫唱歌,这样不但不会有结果,还会惹猫不高兴?2.别跟傻瓜吵架,不然旁人会搞不清楚,到底谁是傻瓜?3.不要以为自己很重要,因为没有你,太阳明天还是一样从东方升上来?4.笑一笑,明天未必比今天好。
5.好的开始,未必就有好结果;坏的开始,结果往往会更糟。
6.你若帮助了一个急需用钱的朋友,他一定会记得你——在他下次急需用钱的时候。
7.有能力的——让他做;没能力的──教他做;做不来的──管理他。
8.你早到了,会议却取消;你准时到,却还要等;迟到,就是迟了。
9.你携伴出游,越不想让人看见,越会遇见熟人。
10.你爱上的人,总以为你爱上他是因为:他使你想起你的老情人。
11.你最后硬着头皮寄出的情书;寄达对方的时间有多长,你反悔的时间就有多长。
12.东西越好,越不中用。
13.一种产品保证60天不会出故障,等于保证第61天一定就会坏掉。
14.东西久久都派不上用场,就可以丢掉;东西一丢掉,往往就必须要用它。
15.你丢掉了东西时,最先去找的地方,往往也是可能找到的最后一个地方。
16.你往往会找到不是你正想找的东西。
17.你出去买爆米花的时候,银幕上偏偏就出现了精彩镜头。
18.另一排总是动的比较快;你换到另一排,你原来站的那一排,就开始动的比较快了;你站的越久,越有可能是站错了排。
19.一分钟有多长?这要看你是蹲在厕所里面,还是等在厕所外面。
二、二八法则1897年,意大利经济学家帕列托在对19世纪英国社会各阶层的财富和收益统计分析时发现:80%的社会财富集中在20%的人手里,而80%的人只拥有社会财富的20%,这就是“二八法则”。
不可不知的73条心理定律
不可不知的73条心理定律1. 墨菲定律。
- 如果事情有变坏的可能,不管这种可能性有多小,它总会发生。
比如你担心上班迟到,结果一路遇到各种小状况最终真的迟到了。
2. 蝴蝶效应。
- 一只南美洲亚马逊河流域热带雨林中的蝴蝶,偶尔扇动几下翅膀,可以在两周以后引起美国得克萨斯州的一场龙卷风。
说明初始条件十分微小的变化经过不断放大,对其未来状态会造成极其巨大的差别。
3. 破窗理论。
- 如果有人打坏了一幢建筑物的窗户玻璃,而这扇窗户又得不到及时的维修,别人就可能受到某些示范性的纵容去打烂更多的窗户。
环境中的不良现象如果被放任存在,会诱使人们仿效,甚至变本加厉。
4. 帕金森定律。
- 在行政管理中,行政机构会像金字塔一样不断增多,行政人员会不断膨胀,每个人都很忙,但组织效率越来越低下。
例如一个臃肿的部门,大家都在忙碌但成果寥寥。
5. 晕轮效应。
- 当认知者对一个人的某种特征形成好或坏的印象后,他还倾向于据此推论该人其他方面的特征。
就像看到一个人长得好看,就会觉得他其他方面也都优秀。
6. 霍桑效应。
- 当人们在意识到自己正在被关注或者观察的时候,会刻意去改变一些行为或者是言语表达。
比如员工知道老板在观察自己工作时,会表现得更努力。
7. 习得性无助实验。
- 经过训练,狗认识到自己无论做什么都不能控制电击的终止,从而产生了一种无助感。
人在长期遭受挫折后也可能产生类似的习得性无助心理。
8. 皮格马利翁效应(罗森塔尔效应)- 教师对学生的期待会影响学生的表现。
如果教师认为某些学生有潜力,这些学生往往会朝着教师期待的方向发展。
9. 马太效应。
- 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现象。
在社会中,资源往往会向已经拥有较多资源的人或群体聚集。
比如富者越富,穷者越穷。
10. 鲶鱼效应。
- 在一群沙丁鱼中放入鲶鱼,沙丁鱼会因为鲶鱼的搅动而保持活力。
在企业中,引入竞争机制就像放入鲶鱼,可以激发员工的活力。
11. 责任分散效应。
- 当群体共同完成一项任务时,个体的责任感就会减弱。
管理学三大定律是什么
管理学三大定律是什么西方管理学三大定律是彼得原理、墨菲定律和帕金森定律。
墨菲定律、帕金森定律和彼德原理并称为二十世纪西方文化三大发现。
接下来,小编就为大家介绍一下著名的三大定律。
西方管理学三大定律一、彼得原理彼得原理(ThePeterPrinciple)由美国管理学家劳伦斯•彼得(Laurence.J.Peter)根据千百个有关组织中不能胜任的失败实例的分析而归纳出来,于1960年的一次研习会上提出。
其具体内容是:“在一个等级制度中,每个员工趋向于上升到他所不能胜任的地位”。
彼得指出,每一个员工由于在原有职位上工作成绩表现好(胜任),就将被提升到更高一级职位;其后,如果继续胜任则将进一步被提升,直至到达他所不能胜任的职位。
由此彼得推论出,“每一个职位最终都将被一个不能胜任其工作的职工所占据。
层级组织的工作任务多半是由尚未达到不胜任阶层的员工完成的。
”每一个员工最终都将达到彼得高地,在该处他的提升商数(PQ)为零。
至于如何加速提升到这个高地,有两种方法。
其一,是上面的“拉动”,即依靠裙带关系和熟人等从上面拉;其二,是自我的“推动”,即自我训练和进步等,而前者是被普遍采用的。
凡是置身于商业、工业、政治、行政、军事、宗教、教育各界的每个人都和层级组织息息相关,亦都受彼得原理的控制。
当然,原理的假设条件是:时间足够长,五层级组织里有足够的阶层。
二、墨菲定律墨菲是美国爱德华兹空军基地的上尉工程师。
1949年,他和他的上司斯塔普少校,在一次火箭减速超重试验中,因仪器失灵发生了事故。
墨菲发现,测量仪表被一个技术人员装反了。
由此,他得出的教训是:如果做某项工作有多种方法,而其中有一种方法将导致事故,那么一定有人会按这种方法去做。
该定律的原话是这样说的:Iftherearetwoormorewaystodosomething,andoneofthosewayscanresultinacatastrophe,thensomeo。
职场心理学的18个定律
职场心理学的18个定律职场心理学是研究职业生涯中人与组织相互作用的一门学科。
在职场心理学中,有许多定律被提出来描述和解释人在职场上的行为和决策。
以下是其中一些比较有代表性的定律:1. 帕金森定律:任务所需的时间会根据可用时间而扩大。
2. 鲁宾逊定律:任务永远不只是完成一半,而总是要比你想象的更复杂。
3. 墨菲定律:任何事情如果可能出错,那么就一定会出错。
4. 罗斯伯格定律:如果你喜欢自己的工作,那么你就没有一天在工作;如果你讨厌自己的工作,那么你就没有一天不在工作。
5. 彼得原理:每个人都会升到他不能胜任的职位。
6. 布鲁克斯定律:面对一个问题时,最简单的解决方案通常是最好的解决方案。
7. 塞洛定律:成功需要准备、机遇、勇气和决心。
8. 格雷特定律:事实是,我们都是非常平凡的人,但只要我们做出了非凡的努力,我们就可以创造出非凡的成就。
9. 莫特森定律:在职场上,领导者需要保持弹性和适应性,以便更好地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
10. 瑞克特斯缪勒定律:在一个团队中,最强的人并不是那个说话最多的人,而是那个真正引领这个团队向前发展的人。
11. 派克定律:在任何群体中,20%的人会做出80%的贡献,而其他80%的人只能做出20%的贡献。
12. 土豆原则:如果你想要自己的工作做得更好,那就不要把自己当成土豆,而要像洋葱一样不断剥开自己,并不断寻找提高的空间。
13. 牛顿第一定律:一个人继续前进的动力,来自于他已经积累的动量。
14. 索科洛夫教授法则:想要让别人理解你的话,就必须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问题。
15. 阿姆斯特朗定律:你的行为比你所说的话更有说服力。
16. 奇普卡定律:在职场上,成功的人能够不断学习并适应变化,而失败的人则总是把自己锁定在舒适区内,并拒绝尝试新事物。
17. 赫茨伯格双因素理论:工作满意度由工作本身和工作环境两个因素共同决定。
18. 波多尔斯基定律:人们的行为往往会在他们所期望的情况下发生。
人力资源各种定律
一、“派金森定理”与“墨菲法则” 和“彼得原理”并称为二十世纪西方文化中最杰出的三大发现。
在《帕金森定律》一书中,帕金森教授对于机构人员膨胀的原因及后果给出了三种可能:“一是申请退职,把位子让给能干的人;二是让一位能干的人来协助自己工作;三是聘用两个水平比自己更低的人当助手。
”这部分阐述是《帕金森定律》一书中的精华,也是帕金森定律的主要内容彼得原理[1](The PeterPrinci ple),正是彼得根据千百个有关组织中不能胜任的失败实例的分析而归纳出来墨菲定律(英文名:Murphy's Law),亦称莫非定律、莫非定理、或摩菲定理,是西方世界常用的俚语。
墨菲定律主要内容是:事情如果有变坏的可能,不管这种可能性有多小,它总会发生的。
彼得原理,,其具体内容是:“在一个等级制度中,每个职工趋向于上升到他所不能胜任的地位”。
彼得指出,每一个职工由于在原有职位上工作成绩表现好(胜任),就将被提升到更高一级职位;其后,如果继续胜任则将进一步被提升,直至到达他所不能胜任的职位。
由此导出的彼得推论是,“每一个职位最终都将被一个不能胜任其工作的职工所占据。
层级组织的工作任务多半是由尚未达到不胜任阶层的员工完成的。
”每一个职工最终都将达到彼得高地,在该处他的提升商数(PQ)为零。
至于如何加速提升到这个高地,有两种方法。
其一,是上面的“拉动”,即依靠裙带关系和熟人等从上面拉;其二,是自我的“推动”,即自我训练和进步等,而前者是被普遍采用的。
常常被人们转载传诵,用来解释官场的形形色色。
二、二八法则80%的社会财富集中在20%的人手里,而80%的人只拥有社会财富的20%。
“二八法则”反应了一种不平衡性,但它却在社会、经济及生活中无处不在。
左右人生的13条金科玉律
左右人生的13条金科玉律墨菲定律、二八法则、马太效应、手表定理、“不值得”定律、彼得原理、零和游戏、华盛顿合作规律、酒与污水定律、水桶定律、蘑菇管理原理、钱的问题、奥卡姆剃刀,被称作13条左右人生的金科玉律。
一、墨菲定律1949年,一位名叫墨菲的空军上尉工程师,认为他的某位同事是个倒霉蛋,不经意间开了句玩笑:“如果一件事情有可能被弄糟,让他去做就一定会弄糟。
”这句话迅速流传,并扩散到世界各地。
在流传扩散的过程中,这句笑话逐渐失去它原有的局限性,演变成各种各样的形式,其中一个最通行的形式是:“如果坏事情有可能发生,不管这种可能性多么小,它总会发生,并引起最大可能的损失。
”这就是著名的“墨菲定律”。
下面是墨菲定律的一些变种或推论。
人生哲学1.别试图教猫唱歌,这样不但不会有结果,还会惹猫不高兴?2.别跟傻瓜吵架,不然旁人会搞不清楚,到底谁是傻瓜?3.不要以为自己很重要,因为没有你,太阳明天还是一样从东方升上来? 4.笑一笑,明天未必比今天好。
5.好的开始,未必就有好结果;坏的开始,结果往往会更糟。
处世原理6.你若帮助了一个急需用钱的朋友,他一定会记得你——在他下次急需用钱的时候。
7.有能力的——让他做;没能力的──教他做;做不来的──管理他。
8.你早到了,会议却取消;你准时到,却还要等;迟到,就是迟了。
9.你携伴出游,越不想让人看见,越会遇见熟人。
爱情意义10.你爱上的人,总以为你爱上他是因为:他使你想起你的老情人。
11.你最后硬着头皮寄出的情书;寄达对方的时间有多长,你反悔的时间就有多长。
生活常识12.东西越好,越不中用。
13.一种产品保证60天不会出故障,等于保证第61天一定就会坏掉。
14.东西久久都派不上用场,就可以丢掉;东西一丢掉,往往就必须要用它。
15.你丢掉了东西时,最先去找的地方,往往也是可能找到的最后一个地方。
16.你往往会找到不是你正想找的东西。
17.你出去买爆谆ǖ氖焙颍簧掀统鱿至司示低贰?BR>18.另一排总是动的比较快;你换到另一排,你原来站的那一排,就开始动的比较快了;你站的越久,越有可能是站错了排。
帕金森定律和彼得原理
帕金森定律和彼得原理1. 引言帕金森定律和彼得原理是两个经济学和管理学领域中的理论,它们探讨了人类行为和组织管理中的一些现象和模式。
本文将对这两个定律进行详细的探讨,并分析它们的适用范围、原理以及与现实生活的关联。
2. 帕金森定律2.1 帕金森定律的定义帕金森定律是由英国学者西塞罗·诺曼·帕金森在1955年提出的,他观察到人类在工作和生活中存在一种现象:工作的时间往往会随着可用时间的增加而扩展,而工作的效率却没有相应的提高。
2.2 帕金森定律的原理帕金森定律的原理可以用一个简单的公式来表示:工作填充时间 = 工作的重要性。
帕金森认为,人们经常会将可用的时间填满工作,而不论这些工作是否真正重要。
这是因为人们在工作中存在着一种压力,他们希望通过更多的工作来证明自己的价值和能力。
然而,这种行为往往导致了工作时间的扩大,而工作效率的下降。
2.3 帕金森定律的应用帕金森定律在组织管理和个人时间管理中有广泛的应用。
在组织管理中,管理者需要注意避免“填满时间”的陷阱,而是要将注意力集中在真正重要的任务上。
在个人时间管理中,人们可以利用帕金森定律来制定合理的工作计划,避免无效的工作时间。
3. 彼得原理3.1 彼得原理的定义彼得原理是由劳伦斯·彼得和雷蒙德·赫特在1970年提出的,他们认为在组织中,员工晋升的趋势是由其在现有岗位上的表现来决定的。
换句话说,员工在工作中的能力和表现会决定他们是否能够晋升。
3.2 彼得原理的原理彼得原理认为,人们往往在一定的岗位上表现出色,但当升职后,他们往往无法胜任新的岗位,因为新岗位对他们的能力要求更高。
也就是说,员工晋升到达他们的“能力极限”,在这一点上,他们无法再胜任更高级的职位。
这是因为人的能力是有限的,每个人都有适合自己能力水平的岗位。
3.3 彼得原理的应用彼得原理在人力资源管理中有重要的应用。
管理者应该尽可能地将员工安排在其能力范围内的岗位上,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员工的潜力和能力。
帕金森定律
“墨菲法则”、“帕金森定理”和“彼得原理”并称为二十世纪西方文化中最杰出的三大发现。
帕金森定律也可称之为“官场病”、“组织麻痹病”或者“大企业病”。
它是由英国历史学家、政治学家西里尔·诺斯古德·帕金森(Cyril Northcote Parkinson)于1958年出版的《帕金森定律》一书中提出的。
帕金森得出结论:在行政管理中,行政机构会像金字塔一样不断增多,行政人员会不断膨胀,每个人都很忙,但组织效率越来越低下。
这条定律又被称为“金字塔上升”现象。
编辑本段简介帕金森定律是时间管理中的一个概念。
帕金森定律表明:只要还有时间,工作就会不断扩展,直到用完所有的时间。
是帕金森为揭露和嘲讽英国政治社会制度中官僚主义组织结构的弊端而提出的。
是帕金森在对组织机构的无效活动进行调查和分析中提出的关于组织机构臃肿低效的形成原因的定律。
1958年,英国历史学家、政治学家西里尔·诺斯古德·帕金森(Cyril Northcote Parkinson)通过长期调查研究,出版了《帕金森定律》(Parkinson's Law)一书。
他在书中阐述了机构人员膨胀的原因及后果:一个不称职的官员,可能有三条出路。
第一是申请退职,把位子让给能干的人;第二是让一位能干的人来协助自己工作;第三是任用两个水平比自己更低的人当助手。
显然,如此类推,就形成了一个机构重叠、人浮于事、互相扯皮、效率低下的领导体系。
而且这个定律不仅在官场中出现,在很多组织中都能看到这样的帕金森现象。
帕金森定律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不称职的行政首长一旦占据领导岗位,庞杂的机构和过多的冗便不可避免,庸人占据着高位的现象也不可避免,整个行政管理系统就会形成恶性膨胀,陷入难以自拔的泥潭。
这样就会在官场中形成类似的“鲜花”插在“牛粪”上的现象,鲜花就好比是那些公司中的领导职位,牛粪就是那些公司中平庸的领导者,而这种“鲜花”插在“牛粪”上的危害是极其大的。
“墨菲定律”、“帕金森定律”和“彼德原理”
“墨菲定律”、“帕金森定律”和“彼德原理”并称为二十世纪西方文化三大发现,是著名的西方管理学三大定律。
小伙伴们对于这三大定律有没有了解呢?三大定律分别是什么意思呢?三大定律对我们的生活而言有什么意义呢?1、墨菲定律实际上,“墨菲定律”是一种心理学效应,由美国爱德华兹空军基地的上尉工程师爱德华·墨菲提出。
墨菲定律的原句是:如果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方式去做某件事情,而其中一种选择方式将导致灾难,则必定有人会做出这种选择。
根据墨菲定律,我们可以知道①任何事都没有表面看起来那么简单;②所有的事都会比你预计的时间长;③会出错的事总会出错;④如果你担心某种情况发生,那么它就更有可能发生。
2、帕金森定律帕金森定律是官僚主义或官僚主义现象的一种别称,源于英国历史学家诺斯古德·帕金森的《帕金森定律》一书的标题。
帕金森定律要产生作用,必须满足一些条件:①必须要有一个组织,其中该组织的内部管理要占有一定的地位;②这个组织中存在能力平庸的管理者,他在组织中的角色扮演不称职;③组织中不称职的管理者本身不具有对权力的垄断性;④这个组织一定是一个不断自我要求完善的、发展中的组织。
在满足以上条件后,帕金森定律对组织发展的经典描述是:在行政管理中,行政机构会像金字塔一样不断增多,行政人员会不断膨胀,每个人都很忙,但组织的效率越来越低下。
3、彼得原理彼得原理是管理心理学的一种心理学效应,是美国学者劳伦斯·彼得在对组织中人员晋升的相关现象研究后得出的一个结论:在各种组织中,由于习惯于对在某个等级上称职的人员进行晋升提拔,因而雇员总是趋向于被晋升到其不称职的地位。
对一个组织而言,一旦组织中的相当部分人员被推到了其不称职的级别,就会造成组织的人浮于事,效率低下,导致平庸者出人头地,发展停滞。
哪里有抱怨,哪里就有机会!------马云。
彼得原理和墨菲定律、帕金森定律
彼得原理和墨菲定律、帕金森定律
彼得原理、墨菲定律和帕金森定律是现代管理学中重要的理论,它们分别揭示了组织管理、风险控制和工作效率等方面的规律。
彼得原理认为,每个人都有其适合的管理层次,而当其达到自身能力极限时,便会涉及到晋升瓶颈。
墨菲定律指出,在事情出错的时候,通常是多个因素同时起作用,而且往往是最不希望出错的时候出错。
帕金森定律则描述了工作效率的规律,认为工作的时间会随着任务的增加而增加,但效率却会相应降低。
这三个理论虽然各有侧重,但都为我们提供了一定的指导意义,使我们在组织管理、风险控制和工作效率等方面更加理性、高效。
- 1 -。
神奇的墨菲定律阅读练习及答案
神奇的墨菲定律阅读练习及答案神奇的墨菲定律(1)“墨菲定律”、“帕金森定律”和“彼得原理”被称为20世纪西方文化的三大发现。
发现这条定律的人不是哲学家、作家或科学家,而是工程师偶然的灵感。
⑵墨菲是美国空军基地的工程师。
在一次实验中,不可思议的事情发生了:有人竟然将十六个装置全部装在了错误的位置。
于是墨菲做出了这一著名的论断:凡事可能出岔子,就一定会出岔子。
(3)“墨菲定律”告诉我们,只要存在这种可能性,事情就会朝着你认为的不好的方向发展。
例如,你口袋里有两把钥匙,一把放在家里,另一把放在宿舍里;如果你现在想拿到家钥匙怎么办?是的,你经常拿出宿舍钥匙。
墨菲定律有着广泛的应用。
它揭示了一种独特的社会和自然现象。
它的极端表述是:如果坏事是可能的,无论可能性有多小,它们总是会发生,并造成最大可能的损害。
⑷你可能会问,这个定律对我们的现实生活有什么意义呢?其实,“墨菲定律”只是一种概率,对于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情况下,有不同的含义。
(5)例如,对于计算机用户来说,这条规则的暗示是,任何可能出错的事情都会出错。
因此,计算机并不是万能的。
不管计算机有多好,它有时也会出现问题并带来麻烦。
因此,必须备份重要数据以备不时之需。
⑹又如排队,另一排总是动得比较快。
你换到另一排,你原来站的那一排,就开始动得快了。
你站得越久,越有可能站错了排。
(7)当你看电视的时候,当你去洗手间的时候,那里有美妙的场景。
⑻打的,不需要时,满街都是空车;你有急事,等半天都没有空车;好不容易等来了一辆,又拒载。
(9)如果东西长时间无用,它们就会丢失;但是当你失去一些东西时,你常常不得不使用它。
⑽公交车站如果很多人等车,你时间越紧,车越不来,等到车来了,肯定不是你要坐的车。
你实在等不及了,狠心叫了辆的士,刚开走,你要坐的公交就来了。
(11)应该指出的是,“墨菲定律”这一看似荒谬但实际上却精辟的主张并不是一种理想主义理论,而是一个严肃的哲学命题。
它涵盖了生活、生活、爱情、工作和学习的每一个角落,具有积极的意义。
世界经典定律法则效应定理86则
世界经典定律法则效应定理86则一、墨菲定律1949年,一位名叫墨菲的空军上尉工程师,认为他的某位同事是个倒霉蛋,不经意间开了句玩笑:“如果一件事情有可能被弄糟,让他去做就一定会弄糟。
”这句话迅速流传,并扩散到世界各地。
在流传扩散的过程中,这句笑话逐渐失去它原有的局限性,演变成各种各样的形式,其中一个最通行的形式是:“如果坏事情有可能发生,不管这种可能性多么小,它总会发生,并引起最大可能的损失。
”这就是著名的“墨菲定律”。
下面是墨菲定律的一些变种或推论。
1.别试图教猫唱歌,这样不但不会有结果,还会惹猫不高兴?2.别跟傻瓜吵架,不然旁人会搞不清楚,到底谁是傻瓜?3.不要以为自己很重要,因为没有你,太阳明天还是一样从东方升上来?4.笑一笑,明天未必比今天好。
5.好的开始,未必就有好结果;坏的开始,结果往往会更糟。
6.你若帮助了一个急需用钱的朋友,他一定会记得你——在他下次急需用钱的时候。
7.有能力的——让他做;没能力的──教他做;做不来的──管理他。
8.你早到了,会议却取消;你准时到,却还要等;迟到,就是迟了。
9.你携伴出游,越不想让人看见,越会遇见熟人。
10.你爱上的人,总以为你爱上他是因为:他使你想起你的老情人。
11.你最后硬着头皮寄出的情书;寄达对方的时间有多长,你反悔的时间就有多长。
12.东西越好,越不中用。
13.一种产品保证60天不会出故障,等于保证第61天一定就会坏掉。
14.东西久久都派不上用场,就可以丢掉;东西一丢掉,往往就必须要用它。
15.你丢掉了东西时,最先去找的地方,往往也是可能找到的最后一个地方。
16.你往往会找到不是你正想找的东西。
17.你出去买爆米花的时候,银幕上偏偏就出现了精彩镜头。
18.另一排总是动的比较快;你换到另一排,你原来站的那一排,就开始动的比较快了;你站的越久,越有可能是站错了排。
19.一分钟有多长?这要看你是蹲在厕所里面,还是等在厕所外面。
二、二八法则1897年,意大利经济学家帕列托在对19世纪英国社会各阶层的财富和收益统计分析时发现:80%的社会财富集中在20%的人手里,而80%的人只拥有社会财富的20%,这就是“二八法则”。
“墨菲定律”、“帕金森定律”和“彼得原理”
“墨菲定律”、“帕金森定律”和“彼得原理”“墨菲定律”、“帕金森定律”和“彼得原理”并称为二十世纪西方文化三大发现。
墨菲定律(Murphy's Law)是什么?最简单的表达形式是越怕出事,越会出事。
(Anything that can go wrong will go wrong。
)”该定律的原句是这样的:If there are two or more ways to do some thing,and one of those ways can result in a catastrophe,then someone will do it.(如果有两种或以上选择,其中一种将导致灾难,则必定有人会作出这种选择。
)“墨菲定律”告诉我们,事情往往会向你所想到的不好的方向发展,只要有这个可能性。
比如你衣袋里有两把钥匙,一把是你房间的,一把是汽车的;如果你现在想拿出车钥匙,会发生什么?是的,你往往是拿出了房间钥匙。
墨菲定律的适用范围非常广泛,它揭示了一种独特的社会及自然现象。
它的极端表述是:如果坏事有可能发生,不管这种可能性有多小,它总会发生,并造成最大可能的破坏。
这个定律在远古的东方《晴明逸话》中就有详细记载:所有生物包括人都被各种东西束缚,束缚的存在就是自然法则之一。
人要面对“时间”这样的“枷锁”,身体是装着灵魂的容器。
也同样束缚着灵魂。
人无法摆脱束缚的枷锁,而且很多束缚的枷锁,是所有生物都有,而不是人独有的。
世界上只有一种枷锁是人独有,这个枷锁的能量很强。
语言就是人独有的最可怕最强的枷锁,人们一说出,就无法收回自己刚才说的,说出的不能当做没有发生。
如果担心坏事可能发生在内心自言自语这样坏的事情就一定发生。
帕金森定律(Parkinson's Law)是官僚主义或官僚主义现象的一种别称,被称为二十世纪西方文化三大发现之一。
也可称之为“官场病”、“组织麻痹病”或者“大企业病”,源于英国著名历史学家诺斯古德·帕金森1958年出版的《帕金森定律》一书的标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墨菲、帕金森定律和彼得原理
二十世纪西方文化三大发现:
墨菲定律
墨菲定律的原句是这样的:如果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方式去做某件事情,而其中一种选择方式将导致灾难,则必定有人会做出这种选择。
爱德华·墨菲(Edward A. Murphy)是一名工程师,这句话迅速流传。
墨菲定律是其作出的著名论断,亦称莫非定律、莫非定理,是西方世界常用的俚语。
墨菲定律主要内容是:如果事情有变坏的可能,不管这种可能性有多小,它总会发生。
帕金森定律
帕金森定律(Parkinson'sLaw)是官僚主义或官僚主义现象的一种别称,也可称之为“官场病”、“组织麻痹病”或者“大企业病”,源于英国著名历史学家诺斯古德·帕金森1958年出版的《帕金森定律》一书的标题。
帕金森定律常常被人们转载传诵,用来解释官场的形形色色。
帕金森在书中阐述了机构人员膨胀的原因及后果:一个不称职的官员,可能有三条出路,第一是申请退职,把位子让给能干的人;第二是让一位能干的人来协助自己工作;第三是任用两个水平比自己更低的人当助手。
这第一条路是万万走不得的,因为那样会丧失许多权利;
第二条路也不能走,因为那个能干的人会成为自己的对手;
看来只有第三条路最适宜。
于是,两个平庸的助手分担了他的工作,他自己则高高在上发号施令,他们不会对自己的权利构成威胁。
两个助手既然无能,他们就上行下效,再为自己找两个更加无能的助手。
如此类推,就形成了一个机构臃肿,人浮于事,相互扯皮,效率低下的领导体系。
帕金森得出结论:在行政管理中,行政机构会像金字塔一样不断增多,行政人员会不断膨胀,每个人都很忙,但组织效率越来越低下。
这条定律又被称为“金字塔上升”现象。
彼德原理
劳伦斯·彼得(Laurence J.Peter):美国著名的管理学家,现代层级组织学的奠基人,教育哲学博士。
其巨著《彼得原理》里为我们清楚地描绘了职业晋升的瓶颈问题,他指出,每个人在层级组织里都会得到晋升,直到不能胜任为止。
换句话说,一个人,无论你有多大的聪明才智,也无论你如何努力进取,总会有一个你胜任不了的职位在等待着你,并且你一定会达到那个位置。
这就是著名的彼得原理。
每个组织都是由各种不同的职位、等级或阶层的排列所组成,每个人都隶属于其中的下级。
彼得原理是由美国学者劳伦斯彼得对组织中人员晋升的相关现象研究后,得出的一个结论;
在各种组织中,雇员总是趋向于晋升到其不称职的地位。
彼得原理有时也被称为“向上爬”原理。
这种现象在现实生活中无处不在:一名称职的教授被提升为大学校长后,却无法胜任;一个优秀的运动员被提升为主管体育的官员,而无所作为。
对一个组织而言,一旦相当部分人员被推到其不称职的级别,就会造成组织的人浮于事,效率低下,导致平庸者出人头地,发展停滞。
因此,这就要求改变单纯的“根据贡献决定晋升”的企业员工晋升机制,不能因某人在某个岗位上干得很出色,就推断此人一定能够胜任更高一级的职务。
将一名职工晋升到一个无法很好发挥才能的岗位,不仅不是对本人的奖励,反而使其无法很好发挥才能,也给企业带来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