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学考试范围

合集下载

宏观经济学考试复习资料。

宏观经济学考试复习资料。

◆ 名词解释● 失业:指在当前工资水平下愿意工作的人无法找到工作。

● 摩擦性失业:来自于劳动力市场正常变动的失业。

● 结构性失业:这一类失业来自于经济结构的变动导致的特定地区或行业就业机会的减少。

● 周期性失业:由于经济扩张步伐变慢或者经济周期而产生的失业。

● 充分就业:指的是工作机会与失业人口数量相同的状态。

● 国内生产总值(GDP ):是一定时期内一国境内所产出的全部最终产品和服务的价值总和。

● 国民生产总值(GNP ):是一国公民在一定时期内所产出的全部最终产品和服务的价值总和。

●GDP 消胀指数:是给定年份的名义GDP 与实际GDP 之间的比率。

GDP 消胀指数=100⨯GDPGDP实际名义(>1是通货膨胀,<1是通货紧缩)● 黄金律水平:在索洛模型中,长期消费水平最高的稳态资本存量被称为资本积累的黄金律水平。

● 通货膨胀:是指普遍的、持续的价格上涨,它是一国平均价格水平的上升。

● 通货紧缩:是指普遍的、持续的价格下跌,它是一国平均价格水平的下降。

● 古典两分法:将名义变量与世纪变量分割开来犹如泾渭分明,互不影响,这种观点被称为古典两分法。

● 恶性通货膨胀:一般是指月通货膨胀率超过50%的通货膨胀。

●实际汇率:是指两国间商品的相对价格。

*P P e=ε ● 总需求(AD ):是指社会在一定价格水平下所愿意购买的产品和服务的总量,也就对实际国内生产总值(GDP )的需求。

AD=C+I+G+NX ● 总供给(AS ):是指在任一价格水平下,企业所愿意提供的产品和服务的总量,因此,总供给曲线反映了价格水平和总供给量之间的关系。

● 流动性偏好:流动性就是指持有货币在交易过程中的便利性,而人们愿意持有货币以保持这种便利性的倾向,就被称作流动性偏好。

它就是对货币的需求。

● 利率的传导机制:货币供给的增加使利率下降,从而导致投资的增加,最终引起收入的上升,这被称作利率的传导机制。

《宏观经济学》考试大纲

《宏观经济学》考试大纲

教学内容
一、国民经济总流程
重点和知识点:分别存在二、三、四部门的国民经济循环运行的条件
一、 国民收入的概念
重点和知识点:国民收入、国民生产总值、国民生产净值等概念的含义
二、 国民收入的计算方法
重点和知识点:产品支出法、收入法、部门法及其它们的计算结果的货币价值的调整。
三、 国民收入核算中主要指标及其相互关系
课程编号: 1011007
《宏观经济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课程考试标准
学时:48学时 学分:3学分
一、课程性质与考试基本要求
《宏观经济学》是经济学、管理学等专业的必修课,是学好其它专业课的基础理论课。通过学习该课程,要懂得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掌握其基本理论、原理和定理等,并能应用它们来分析国内外经济运行的一般规律和特殊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一些宏观调控的政策措施。同时,还要求学生要正确认识宏观经济学的历史发展和作用。
二、考试方法
本课程一般采用闭卷方式进行考试,考试时间一般为120分钟。也可采用笔试与口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考试。
三、试题类型
本课程可采用以下题型中的若干题型命题:名词解释;填空题;选择题;判断题;简答题;计算题;论述题。
四、课程考试内容及要求
第一章
教学目标
要求学生掌握国民经济各总量指标的概念及其它们的核算方法。
重点和知识点:国民生产总值、国民生产净值、国民收入、工人收入和个人可支配收入的
相互关系。
第二章
教学目标
使学生了解古典宏观的基本观点,掌握凯恩斯的有效需求不足定律和三大基本心理规律。
国民经济核算理论 消费与投资理论

2024年江苏专转本财经类考试大纲

2024年江苏专转本财经类考试大纲

2024年江苏专转本财经类考试大纲一、考试范围1.宏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及分析框架-国民经济核算和宏观经济平衡-货币与银行-政府调控与市场经济-国际经济与全球化2.微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市场结构与价格理论-生产成本与企业利润-市场失灵与政府干预-消费者行为与福利经济学-生产者行为与市场供给3.会计学-会计基本概念-会计业务与账务处理-财务报表分析-会计信息系统与内部控制-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财务报告分析与决策4.财务管理-财务管理的基本理论-资本预算与投资决策-资金管理与资本结构-现金管理与经营资金-公司价值与股票估值-风险管理与金融衍生品5.金融学-金融市场与金融机构-利率与汇率-金融工具与金融产品-金融风险与金融创新-金融监管与金融改革-个人理财与金融规划6.经济法学-经济法基本概念-合同法与公司法-财产权与知识产权-企业法律风险与法律合规-金融法律与金融监管-国际经济法与国际贸易法二、考试形式1.笔试:主要测试考生对财经类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能力,包括选择题、填空题和简答题等。

2.实践能力测试:要求考生利用财经类专业知识对具体问题进行分析和解决能力,如案例分析、报告撰写等。

三、考试要求1.掌握基本概念:考生要熟练掌握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会计学、财务管理、金融学和经济法学等领域的基本概念和理论知识。

2.运用理论知识解决问题:考生要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对实际财经问题进行分析和解决。

3.实践能力:考生要具备一定的实践能力,能够进行数据分析、财务报表解读、投资决策等实际操作。

四、考试重点1.财经领域基础理论知识2.财务报表分析和财务管理3.会计信息系统与内部控制4.金融市场和金融产品5.经济法基本概念和法律风险防范五、考试参考书目1.马克思、恩格斯:《资本论》2.张国忠:《金融学》3.梁小民:《经济法学》4.韩天军:《管理会计学》5.张勇:《财务管理》六、考试目标1.要求考生具备较强的财经领域基础知识和理论基础2.考察考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考核考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如数据分析、财务报表解读等七、考试评分标准1.回答准确全面:对问题的回答准确并且全面深入2.逻辑清晰:文章结构和逻辑思路清晰,表达准确清晰3.实践能力: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财经问题4.写作规范:语言规范,表达清晰,无错别字、语法错误八、结语本大纲旨在规范财经类专业转本考试的内容、形式和要求,希望考生认真学习,全面复习,按照大纲要求有条不紊地进行复习准备,取得优异的成绩。

中级宏观经济学 考试重点

中级宏观经济学 考试重点

希望大家认真复习、全面复习。

考试题型有名词解释、作图分析、计算、简单和论述。

关于论述,重点关注失业的经济效应;1、失业者的私人成本——收入上的减少,等于以前的工资与任何失业救济之间的差额2、失业的社会成本:产出损失,等于现实产出和潜在产出之间的差额。

这包括失业引起的除失业者以外的其他经济主体的损失(1)政府损失了税收收入,还要增加相应的支出 (2)企业损失了在充分就业情况下所能赚取的利润(3)其他工人损失了国民产出较高时本应挣得的额外工资 如果联系价格变量,货币需求曲线是什么?根据PQ=MV ,价格越大高货币需求越大。

如果联系利率变量,货币需求曲线又是什么?不要M 部分反通货膨胀政策的主要内容; 新古典增长模型的假设条件;技术水平不变;规模报酬不变;封闭经济;劳动增长率等于人口增长率且为常数;储蓄是收入的函数;人均收入函数符合“稻田”条件“稻田”条件:有y=f(x),f(0)=0,f'(x)>0,f"(x)<0∞=→)('lim 0x f x ,0)('lim =→∞x f x解释稳态增长条件的内容;稳态增长是经济呈均衡状态S=I 时的增长设S :储蓄率,Y :人均收入,S 〃Y :人均储蓄 人均储蓄的用途,“资本广化”n :劳动力(人口)增长率,k :人均资本,δ:折旧率 资本广化=(n+δ)〃kk k n y S ∆=⋅+-⋅)(δ稳态条件的增长要求Δk =0 ∴k n y S ⋅+=⋅)(δM/L运用索洛模型,说明为什么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的持久动力。

①技术进步使单位资本产出增加或单位产出不变节约资本。

技术进步使y =f (k )上移②经济稳态增加条件为k n y S ⋅+=⋅)(δ,由于技术进步,在稳态点不变下,人均收入也会增加*-+=y y y n y *1'③结论:技术进步是推动经济增长的持久性因素。

GDP 的缺陷和有关绿色GDP 问题 ;GDP 是用来反映经济的福利水平与资源利用状况的。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806经济学(宏、微观)考试大纲解析-宏观经济学(第十二~十六章)【圣才出品】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806经济学(宏、微观)考试大纲解析-宏观经济学(第十二~十六章)【圣才出品】

第二部分宏观经济学第十二章国民收入核算12.1考纲要求一、宏观经济学的概念、研究对象与特点二、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的区别和联系三、凯恩斯宏观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四、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和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五、GDP、GNP、DPI的概念六、名义GDP、实际GDP、GDP平减指数(GDP deflator)七、生产法与收入法核算GDP八、收入循环模型12.2考点难点归纳考点一:宏观经济学的概念、研究对象与特点★1.宏观经济学的概念宏观经济学是使用国民收入、经济整体的投资和消费等总体性的统计概念来分析经济运行规律的一个经济学领域。

2.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宏观经济学研究的是社会总体的经济行为及其后果,即对经济运行的整体,包括整个社会的产量、收入、价格水平和就业水平进行分析。

测量宏观经济运行情况的最重要指标有国民收入及其增长率、失业率、物价水平及其变动即通货膨胀率。

其他比较重要的指标还有政府财政预算赤字及贸易赤字的变动、利率等。

3.宏观经济学的特点(1)宏观经济学的加总法宏观经济学研究的是社会总体的经济行为,因而不能像微观经济学那样运用个量分析方法,而要用总量分析方法,即从个量分析的加总中引出总量的分析方法。

宏观经济学运用经济加总法时有以下几点值得注意:①宏观分析中有些总量变化可以从微观分析的个量中直接加总(大部分是加权平均加总)而得到,因为微观是宏观的基础。

②有的时候微观经济学中一些个体变量尽管可以加总,但是这种加总却达不到研究整个社会经济行为的目的。

可见,尽管微观是宏观的基础,但总体经济行为并不是个体经济行为的简单加总。

对微观经济是正确的东西,对宏观经济未必也是正确的,其原因除了经济个体与经济总体所追求的目标不同以外,还在于某些行为对经济个体之所以正确或真实是因为假定了其他情况不变,即假定某一经济个体的行为对其他个体不产生影响,但宏观经济涉及的是经济总体,即所有的经济个体,因而再不能假定同一类别的其他个量不变。

宏观经济学复习10下

宏观经济学复习10下
去年存款10万今年还剩几何 本金:10万元 利息:2790元
扣利息税:314元 本息所得:
10万元+2790元-314元=102476元 实际购买力(今年3月CPI8.3%): 102476元-102476元×8.3%=93970元
损失: 10万元-93970元=6030元
13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产净值(NDP)、国民收入(NI)、个人收入(PI)及个人可支配
收入(DPI)。
单位:亿美元
—————————————————————
净投资
125
净出口
15
储蓄
25
资本折旧
50
政府转移支付
120
企业间接税
75
政府购买
200
社会保险金
130
个人消费支出
500
公司未分配利润
100
公司所得税
50
个人所得税
总产出 ≡ 总收入 ≡ 总支出 1)产出=收入。产出增值=投入要素的收入。 2)产出=支出。最终销售=最终支出。
三、 国民收入核算中的恒等式
1、两部门经济中的收入流量循环模型与恒等关系 I=S
2、三部门经济中的收入流量循环模型与恒等关系 I+G=S+T
3、四部门经济中的收入流量循环模型与恒等关系 I+G+X=S+T+M
在国民收入决定理论中,在均衡产出水平上, 计划产出=计划支出,y=E, 非计划存货投资等于零。
主要内容
一、简单国民收入决定模型——总支出
决定国民收入
二、消费理论 三、两部门收入决定理论及相关乘数 四、三部门收入决定理论及相关乘数
均衡产出
根据假设,经济社会的产量或者说国民收入就决定于总需求。

宏观经济学期末考试重点(个人整理)

宏观经济学期末考试重点(个人整理)
经济危机产生的原因:有效需求不足
萨伊定律核心思想:供给决定需求
1.3 流量与存量分析
流量:指一定时期测算的量值 存量:指一个时间点测算的量值
关系:流量来自于存量,流量又归于存量之间
e.g:资本是存量
2 政府的经济作用与宏观收入再分配
2.1 公共产品
概念:与私有物品相对,一个人的消费不减少其他人的消费,由政府提供,又称公共财产。
GDP价格矫正指数:名义GDP与实际GDP的比率,反映通货膨胀的物价指数。
消费者物价指数CPI:反映居民生活有关的商品及劳务价格统计出来的物价变动情况。=(一组固定商品按当期价格计算值/该固定商品按基期价格计算)*100%
P.S:一般CPI上涨大于3%时,称为通货膨胀,而当上涨大于5%称为严重通货膨胀。
消费
投资
政府购买
进出口
⑵收入法(要素报酬法)
含义
3.3 GDP的矫正(理解GDP价格矫正指数和消费品价格指数)
GDP价格矫正指数的定义
消费者物价指数CPI的概念
4 国民收入的决定
4.1消费与储蓄
消费函数的定义和表达式
掌握消费函数曲线
四个倾向(储蓄倾向和重点掌握消费倾向其的概念、取值范围和公式)
4.2 国民收入决定论
3 国民收入的统计
3.1 经济总流程(理解两、三、四部门经济循环及流程图的含义,注意论述部分)
两部门经济
假设:①只有厂商和居民户两个经济部门的经济;②所有收入花光,企业所得收入用于购买生产要素。
对总产出核算即可用上半部分(总收入)也可用下半部分(总支出)
经济均衡:总产出=总收入=总支出
投资储蓄恒等式:从总支出角度看,总产出=C+ I;从总收入去向看,总产出=C+S.

南京财经大学宏观经济学期末考题范围整理

南京财经大学宏观经济学期末考题范围整理

南京财经大学宏观经济学期末考题范围整理判断题(全为正确的)1.一个国家的总产出和总收入是相等的。

2.国内私人总投资就是国内私人经济在一年中所生产的资本品的综合。

3.国内私人净投资就是国内私人总投资乘以资本消耗优惠后的余额。

4.总投资不可能将就是负数。

5.存货的增加是一种净投资。

6.公司总收入税就是公司在分配利润前向政府交纳的税。

7.间接税是厂商支出的成本之一,它将构成产品价格的一部分。

8.居民挣得的收入不是他们都能拿到的。

9.居民拿到的收入不一定都是他们挣得的。

10.从公司债券获得的利息收入,应计入国内生产总值。

11.消费开支大于岗位数总收入,意味著储蓄就是负数。

12.如果边际消费女性主义递增,平均值消费女性主义也递增。

13.假定可支配收入不变,平均消费倾向越大,消费支出就越大。

14.在短期内,居民的消费支出有可能大于可支配收入。

15.假如居民在相同的岗位数收入水平上都减少消费开支,消费曲线将向上移动。

16.消费曲线的斜率等同于边际消费女性主义。

17.假如居民在不同的可支配收入水平上都减少储蓄,消费曲线将向上移动。

18.在同一个座标平面内,消费曲线的边线和形状一旦确认,储蓄曲线的边线和形状随之确认。

19.在某一可支配收入水平上,如果消费曲线与45度线相交,储蓄曲线一定与横轴相交。

20.如果只考虑自发投资并假定政府支出和净出口不受国民收入影响,总需求曲线与消费曲线平行。

21.如果同时考量自发性投资并假设政府开支和净出口不受到国民收入影响,总需求曲线的斜率大于消费曲线。

22.某居民把节省下来的收入锁在衣柜里,这种行为是储蓄。

23.某公司留存部分利润的犯罪行为就是储蓄,把这部分未分配利润用作出售崭新设备的犯罪行为就是投资。

24.国民收入不仅有可能,而且往往就是在失业的情况下构成平衡。

25.在二部门经济中,当总需求等于总供给时,投资支出一定等于储蓄。

26.在二部门经济中,如果投资支出大于储蓄,总需求将大于总供给。

2023中级经济师经济基础考试大纲

2023中级经济师经济基础考试大纲

2023中级经济师经济基础考试大纲经济基础是中级经济师考试的一部分,是考核考生对经济学基本原理、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本文将从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两个方面,对2023中级经济师经济基础考试大纲进行详细解读。

一、宏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是研究整体经济运行规律和宏观经济调控的学科。

在2023中级经济师经济基础考试中,宏观经济学的内容主要包括经济增长、经济循环和经济调控等方面的知识。

经济增长是宏观经济学的核心内容之一。

考生需要了解经济增长的定义、测算方法和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

经济增长的测算方法包括生产总值(GDP)和国内生产总值(GNP)等指标的计算,考生需要掌握这些指标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经济循环是经济发展中的周期性波动。

考生需要了解经济循环的起因、特征和影响。

经济循环通常包括繁荣期、衰退期和复苏期等阶段,考生需要理解各个阶段的特点和原因。

经济调控是宏观经济学的重要内容。

考生需要了解经济调控的目标、手段和影响。

经济调控包括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等方面的内容,考生需要掌握这些政策的基本原理和实施方法。

二、微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是研究个体经济主体和市场行为的学科。

在2023中级经济师经济基础考试中,微观经济学的内容主要包括供求关系、市场结构和市场失灵等方面的知识。

供求关系是微观经济学的基础知识。

考生需要了解供求关系的定义、影响供求关系的因素和供求关系的调节机制。

供求关系的理解对于分析市场行为和预测市场变化非常重要。

市场结构是微观经济学的重要内容。

考生需要了解市场结构的分类、特征和影响。

市场结构包括完全竞争市场、垄断市场和寡头垄断市场等,考生需要理解各个市场结构的特点和影响。

市场失灵是微观经济学的核心问题之一。

考生需要了解市场失灵的原因、类型和解决方法。

市场失灵包括外部性、公共品和不完全竞争等方面的内容,考生需要掌握这些失灵类型的特点和解决方法。

总结起来,2023中级经济师经济基础考试大纲主要包括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两个方面的知识。

宏观经济学考试大纲

宏观经济学考试大纲

宏观经济学考试大纲一、考试目的宏观经济学考试旨在考察学生对宏观经济学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以及运用宏观经济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经济问题的能力。

二、考试范围(一)国民收入核算1、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定义、计算方法和局限性。

2、国民收入的其他衡量指标,如国民生产总值(GNP)、国内生产净值(NDP)、国民收入(NI)、个人收入(PI)和个人可支配收入(DPI)。

3、名义 GDP 与实际 GDP 的区别和换算。

(二)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1、消费函数和储蓄函数的概念、形式和特点。

2、均衡国民收入的决定,包括两部门、三部门和四部门经济中的均衡条件。

3、乘数理论,包括投资乘数、政府购买乘数、税收乘数和转移支付乘数的计算和作用。

(三)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一般均衡1、 IS 曲线的含义、推导和移动。

2、 LM 曲线的含义、推导和移动。

3、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同时均衡的利率和收入的决定,以及均衡的调整过程。

4、凯恩斯的基本理论框架。

(四)宏观经济政策1、财政政策的工具、作用机制和效果。

2、货币政策的工具、作用机制和效果。

3、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混合使用及其效果。

4、宏观经济政策的局限性。

(五)总需求总供给模型1、总需求曲线的含义、推导和移动。

2、总供给曲线的含义、类型和推导。

3、总需求总供给模型的应用,解释经济波动和通货膨胀。

(六)通货膨胀与失业1、通货膨胀的定义、类型和原因。

2、通货膨胀的经济效应。

3、失业的类型和原因。

4、菲利普斯曲线的含义、演变和政策含义。

(七)经济增长和经济周期1、经济增长的含义、衡量指标和决定因素。

2、新古典增长模型的基本内容和政策含义。

3、促进经济增长的政策。

4、经济周期的含义、阶段和特征。

5、经济周期的理论解释。

(八)开放经济下的宏观经济学1、国际贸易理论和政策。

2、汇率的决定和影响。

3、国际收支平衡表的内容和平衡关系。

4、开放经济下的宏观经济政策效果。

三、考试形式和题型(一)考试形式考试采用闭卷、笔试形式。

宏观经济学考试题型及题目

宏观经济学考试题型及题目

宏观经济学考试题型及题目一、单项选择题(10题20分)二、名词解释题(6题30分)1.挤出效应挤出效应指一个相对平面的市场上,由于供应、需求有新的增加,导致部分资金从原来的预支中挤出,而流入到新的商品中。

挤出效应:指政府支出增加所引起的私人消费或投资降低的效果。

2.宏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是使用国民收入、经济整体的投资和消费等总体性的统计概念来分析经济运行规律的一个经济学领域。

3.均衡产出4.自动稳定器5.投资乘数6.需求不足型失业三、简答题(3题30分)1.为什么计入GDP的是进出口而不是出口?答案:GDP是一个国家和地区在一定时期的,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

GDP是一个国内的概念,净出口可理解为国外要素净支付。

指本国国民在他国国内生产的商品和劳务,他国国民在我国国内生产的商品和劳务。

出口是表示的是外国人购买本国产品的支出,增加的是本国的购买量,使得收入从国外流入本国,要计入GDP。

进口则相反,是我国对外国生产的商品和劳务的支付,所进口的商品并不是在我国境内生产的,因此必须从GDP 中扣除,所以GDP的计算需要用进口和出口的差额即净出口。

2.恶性的通货膨胀对经济的影响?1.皮鞋成本,在通货膨胀时,货币贬值,货币的购买力在下降,为了减少损失,人们会更倾向于持有更少的现金而将更多的钱存入银行,如此当要使用现金时,就需要去银行取款,持有现金少了就意味着需要增加跑银行的次数,这种多去几次银行所花费的时间和精力被经济学家称为皮鞋成本——多磨点鞋底。

2.菜单成本指零售商对价格调整时所产生的成本负担。

通货膨胀增加了企业必须承担的菜单成本。

在恶性通货膨胀期间,企业甚至必须每天变动价格,或者更经常地变动价格,以便与经济中所有其他物价保持一致。

而此时,它必须把新的产品的价格报表打印,然后发送到客户手中,并且解释提价的原因,这一系列行为带来的成本。

3.对于固定收入人群来说,工资工资是他们的主要收入,恶性通货膨胀会使他们的工资不随物价变动或工资上涨慢于物价上涨,这些人会在通货膨胀中蒙受损失。

宏观经济学考试范围

宏观经济学考试范围

宏观经济学考试范围宏观经济学是一门研究整体经济现象的学科,包括经济增长、通货膨胀、失业、国际贸易等方面。

以下是宏观经济学考试可能涉及的主要范围。

一、国民收入核算这部分通常会考察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定义、计算方法和局限性。

学生需要理解支出法、收入法是如何核算 GDP 的,以及 GDP 平减指数与消费者价格指数(CPI)的区别和用途。

还会涉及到国民收入的其他指标,如国民生产总值(GNP)、国内生产净值(NDP)、国民收入(NI)、个人收入(PI)和个人可支配收入(DPI)等概念及其相互关系。

二、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重点是凯恩斯的消费理论,包括消费函数和储蓄函数的概念、特点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

此外,还会考察两部门、三部门和四部门经济中的国民收入决定模型,理解乘数的概念和计算,如投资乘数、政府购买支出乘数、税收乘数和转移支付乘数等,并能够运用这些知识分析政策对经济的影响。

三、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一般均衡要掌握 IS 曲线和 LM 曲线的推导、含义和移动。

理解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同时均衡的条件,以及利率和国民收入之间的相互关系。

对于凯恩斯的流动性偏好理论,需要清楚货币需求的动机和货币需求函数,以及货币供给的影响因素。

四、宏观经济政策包括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目标、工具和效果。

学生要能够分析不同的财政政策(如政府购买变动、税收变动等)和货币政策(如公开市场操作、调整法定准备金率、调整再贴现率等)对经济的影响,以及政策的局限性和时滞问题。

还会涉及到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混合使用,以及宏观经济政策在不同经济形势下的选择。

五、总需求—总供给模型了解总需求曲线和总供给曲线的推导和含义。

总需求曲线会涉及到财富效应、利率效应和汇率效应等影响因素。

对于总供给曲线,要掌握短期和长期总供给曲线的区别,以及劳动市场均衡和工资刚性在总供给曲线中的作用。

能够运用总需求—总供给模型分析经济波动的原因和政策的效果。

六、通货膨胀与失业这部分会考察通货膨胀的类型、原因和经济效应,如预期到的通货膨胀和未预期到的通货膨胀的影响。

宏观经济考试试题题库

宏观经济考试试题题库

宏观经济考试试题题库宏观经济学是一门研究经济总体运行规律和经济总量问题的学科。

以下是一份宏观经济考试试题题库,旨在帮助学生复习和准备考试。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宏观经济学研究的主要对象是:A. 企业B. 家庭C. 政府D. 经济总体2. 总需求不足会导致:A. 通货膨胀B. 通货紧缩C. 经济过热D. 经济衰退3. 根据凯恩斯理论,以下哪项不是影响总需求的因素:A. 投资B. 政府支出C. 出口D. 进口4. 货币乘数的大小取决于:A. 准备金率B. 利率C. 货币供应量D. 通货膨胀率5. 以下哪项不是货币政策工具:A. 公开市场操作B. 调整利率C. 调整准备金率D. 财政支出6. 经济增长的源泉包括:A. 资本积累B. 技术进步C. 劳动力增长D. 所有以上选项7. 经济周期的四个阶段是:A. 繁荣、衰退、萧条、复苏B. 繁荣、增长、萧条、复苏C. 增长、衰退、萧条、复苏D. 增长、衰退、萧条、稳定8. 以下哪项不是开放经济的特征:A. 国际贸易B. 国际投资C. 封闭市场D. 跨国公司9. 根据菲利普斯曲线,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之间的关系是:A. 正相关B. 负相关C. 不相关D. 无规律10. 以下哪项不是财政政策的目标:A. 充分就业B. 物价稳定C. 经济增长D. 收入分配二、判断题(每题1分,共10分)1. 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的主要区别在于研究对象的不同。

(对)2. 宏观经济政策的目的是实现经济的长期稳定增长。

(对)3. 货币政策只影响利率,不直接影响货币供应量。

(错)4. 财政赤字是指政府支出超过政府收入。

(对)5. 经济全球化是指全球范围内的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的日益紧密和相互依赖。

(对)6. 菲利普斯曲线表明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之间总是存在稳定的负相关关系。

(错)7. 货币乘数的大小与银行系统的准备金率成反比。

(对)8. 经济增长总是伴随着资源的过度消耗和环境的破坏。

宏观经济学考试重点

宏观经济学考试重点

宏观一、名词解释1、GDP:经济社会(一国或一地区)在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所有最终产品(物品或劳务)的市场价值2、非意愿存货:(非计划存货)指厂商想卖却没有卖掉的存货。

(企业自愿不出售的产品为计划存货)而实际存货超过计划存货的部分是非计划存货,是非自愿保留,属于供给过剩。

3、凯恩斯陷阱:当利率极低时,人们会认为利率不可能下降,或者说有价证券市场价格不大可能在上升而只会跌落,人们不管有多少货币都愿意存在手中,亦称“流动性陷阱”、“流动偏好陷阱”4、货币创造乘数:中央银行新增一笔原始货币供给将使活期存款总和(货币供给量)扩大为这笔新增原始货币供给量的1/rd倍,1/rd即为货币创造乘数,用K表示,rd是法定存款准备金率5、投资乘数:指收入的变化与带来这种变化的投资支出的比率。

亦称凯恩斯乘数,发挥总用的前提是社会中存在闲置资源投资和储蓄的决定相互对立货币供应量的增加适应支出增加的需要6、货币幻觉:只看到货币的面值而不注意货币的实际购买力,所以他们抵抗价格水平不变的情况下的货币工资的下降,但不会抵抗货币工资不变下价格水平的提高7、边际消费倾向:增加的消费与增加的收入的比率,即增加1单位收入中用于增加消费的部分的比率8、边际储蓄倾向:储蓄增加与收入增加的比率9、挤出效应:是指政府支出增加会引起私人投资的减少10、货币需求:是指人们想要持有的现金和活期存款之和交易需求:(交易性货币需求)是指人们为了日常交易而形成的对货币的需求预防需求:(预防性需求)为了应付日后未曾料到的支出或未曾料到的收入延误,持有货币以备不时之需(人们为了应付意外事故而形成的对货币的需求)投机需求:(投机性货币需求)是人们为了能够利用市场上可能出现的获利机会而形成的对货币的需求。

(是由于未来利息率的不确定,人们为了避免资本损失或增加资本利息,及时调整资产结构而形成的货币需求)11、货币供给:是一个存量概念,它是一个国家,在某一时点上所保持的不属于政府和银行所有的硬币、纸币、和银行存款的总和狭义的货币供给是指硬币、纸币、和银行存款的总和M1),加上定期存款便是广义的货币供给M2,再加上个人和企业所持有的政府债券和流动资产或货币近似物便是意义更广泛的货币供给M3.12、菜单成本:企业调整价格的成本被称为菜单成本13、固定汇率:一国货币与另一国家货币的兑换比率基本固定的汇率14、浮动汇率:是固定汇率的对称,根据市场供求关系而自由涨跌,货币当局不进行干涉的汇率15、失业自愿失业:工人不愿意在现行工资率下工作而出现的失业非自愿失业:工人愿意在现行工资率下工作却找不到工作而形成的的失业摩擦性失业:在生产过程中由于难以避免的摩擦而形成的短期的局部性的失业结构性失业:劳动力的供给和需求不匹配所造成的失业,特点是既有失业又有职位空缺周期性失业:经济周期中的衰退和萧条时期,因需求下降而造成的失业。

宏观经济学考试试题

宏观经济学考试试题

宏观经济学考试试题中南财经政法大学200 C200 学年第学期期末考试试卷课程名称:《宏观经济学》A卷课程代号:__-__ 考试形式:闭卷、笔试使用对象:一、填空题:(共10题,每题1分)。

2、IS曲线是描述产品市场达到均衡时,线。

3、IS-LM模型是说明同时达到均衡的模型。

4、5、新古典经济学家的总供给曲线以假说为基础,凯恩斯总供给曲线则以假说为基础。

6、繁荣的最高点是。

二、选择题:(A、B、C、D四个中选一个正确答案,共15题,每题1分))后就得到国内生产净值A、直接税B、间接税C 公司未分配利润D折旧2、短期消费曲线的斜率为()A、平均消费倾向B、与可支配收入无关的消费的总量C、边际消费倾向D、由于收入变化而引起的投资总量3、边际储蓄倾向若为0.25,则边际消费倾向为()A、0.25B、0.75C、1.0D、1.254、在其他条件不变时,货币供应量的增加会使()A、LM曲线向左上方移动B、IS曲线向左上方移动C、AS曲线向右上方移动D、AD曲线向右上方移动5、下述哪一项不属于总需求()A、税收B、政府支出C、净出口D、投资6、三部门经济国民收入恒等的条件(公式)是()A、C+I=C+SB、I+G=S+XC、I+G=S+TD、I+G+(X-M)=S+T+Kr7、永久收入的消费函数理论由()提出A、杜森贝里B、希克斯C、莫迪格利安尼D、弗里德曼8、税收乘数和转移支付乘数最显著的区别是()A、税收乘数总比转移支付乘数小1B、前者为负,而后者为正C、两者互为相反数D、后者是负的,而前者为正。

9、LM曲线成垂直状的区域被称为()A、古典区域B、凯恩斯区域C、中间区域D、以上都不是10、在下述哪种情况下,挤出效应比较大()A、投资对利率不敏感B、存在货币的流动性陷阱C、投资对利率敏感度较大D、货币对利率敏感度较大11、其它条件不变,国际石油涨价,会引起短期总供给曲线()A、向左移动B、向右移动C、保持不变D、变为水平线12、现代理性预期学派的最主要的代表人物是()A、萨缪尔森B、弗里德曼C、卢卡斯D、拉弗13、基钦经济周期是一种()A、长周期B、中周期C、短周期D、混合周期14、凯恩斯等认为经济周期波动的根源是()A、投资过度B、消费不足C、心理因素的变化D、政治周期15、因政府支出水平提高等引起的通货膨胀也称为()通货膨胀。

宏观经济学考试重点

宏观经济学考试重点

宏观经济学名词解释1.GDP是指一定时期内在一国(或地区)境内生产的所有最终产品与服务的市场价值总和。

2.GNP是经济社会(一国或地区)成员在一定时期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和服务的市场价值。

3.名义GDP是用生产产品和服务的当年价格计算的全部最终产品和服务的市场价值。

4.实际GDP是选定某一时期作为基期,然后以基期价格核算出的某年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与服务的市场价值。

5.国民收入(简称NI)是指一国全部生产要素在一定时期内提供服务所获得的报酬的总和,即工资、利息、租金和利润的总和。

6.消费价格指数(简称CPI),是对城市消费者购买一组固定的消费性产品与服务所支付平均价格的度量指标。

7.摩擦性失业是指由于正常的劳动力周转所造成的失业。

8.结构性失业是指由于技术或经济结构变化导致工作所需技能或工作地域变化所带来的失业。

9.季节性失业是指由于季节性的气候变化所导致的失业。

10.周期性失业又称需求不足性失业,是指一个经济周期内随经济衰退而上升,随经济扩张而下降的波动性失业。

11.均衡产出是指与总支出或总需求相等的产出。

12.平均消费倾向(APC)是指任意一个收入水平的消费支出在收入中所占的比率。

13.边际消费倾向(MPC)是指每增加1单位收入中用于增加消费的部分所占的比率。

14.资本边际效率(记作MEC)是一种贴现率,这种贴现率正好使一项资本品在使用期内各预期收益的现值之和等于这项资本的供给价格或者重置成本。

15.平衡预算乘数指政府收入和政府支出同时以相等的数量增加和减少时,国民收入变动对政府收支变动的比率。

16.IS曲线代表产品和服务市场共同达到均衡时投资与储蓄相等时的一条曲线。

17.货币需求就是人们在不同条件下出于各种考虑而愿意持有一定数量货币的需求。

18.交易动机。

指个人和企业需要货币是为了进行正常的交易活动。

19.预防动机(谨慎动机),指人们需要货币是为了预防经济生活中预料之外的支出。

宏观经济学名词解释考查范围

宏观经济学名词解释考查范围

宏观经济学名词解释考查范围1.国内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是指经济社会(即一国或一地区)在一定的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物品与劳务)的市场价值。

2.总供给函数:总供给函数是指总产量与一般价格水平之间的关系。

3.总供给曲线:总供给函数是指总产量与一般价格水平之间的关系。

在以价格水平为纵坐标,总产量为横坐标的坐标系中,总供给函数的几何表达即为总供给曲线。

4.均衡产出:均衡产出是指和总需求相等的产出。

5.边际消费倾向:边际消费倾向是指增加1单位收入中用于增加消费部分的比率6.自然失业率:自然失业率为经济社会在正常情况下的失业率。

7.资本边际效率:资本边际效率是一种贴现率,这种贴现率正好使一项资本物品的使用期内各预期收益的现值之和等于这项资本品的供给价格或者重置资本。

8.再贴现率:再贴现率是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的放款利率。

9.IS曲线:一条反映利率和收入间相互关系的曲线,这条曲线上任何一点都代表一定的利率和收入的组合,在这样的组合下,投资和储蓄都是相等的。

10.谨慎动机:谨慎动机是指为预防意外支出而持有一部分货币的动机。

11.存货投资:存货投资是企业掌握的存货价值的增加(或减少)。

12.菲利普斯曲线:菲利普斯曲线是菲利普斯根据现实统计资料所给出的反映货币工资变动与失业率之间相互关系的曲线。

13.货币需求:货币需求是指人们在不同条件下出于各种考虑对持有货币的需求。

14.货币创造乘数:货币创造乘数指中央银行创造一单位的基础货币所能增加的货币供应量。

15.挤出效应:指政府支出增加所引起的私人消费或投资下降的经济效应。

16.总需求:所谓总需求,是指整个经济社会在每一个价格水平对产品和劳务的需求总量,它由消费需求、投资需求、政府支出和国外需求构成。

17.最终产品: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并由其最后使用者购买的产品和劳务就称为最终产品。

18.自动稳定器:自动稳定器,是指经济系统本身存在的一种会减少各种干扰对国名收入冲击的机制,能够在经济繁荣时期自动抑制通胀,在经济衰退时期自动减轻萧条,无需政府采取任何行动。

2024年公务员考试经济学基础内容

2024年公务员考试经济学基础内容

2024年公务员考试经济学基础内容经济学是公务员考试中的重要科目之一,它在教育与就业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在2024年的公务员考试中,经济学基础内容将继续是被广泛关注的热点。

本文将就2024年公务员考试经济学基础内容展开探讨。

一、宏观经济学基础知识宏观经济学是经济学的重要分支,研究整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运行、经济增长、宏观调控等方面的知识。

在2024年公务员考试中,考生应掌握以下宏观经济学基础知识:1. 国内生产总值(GDP):考生需要了解GDP的概念、计算方法,以及其在衡量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增长率中的作用。

2. 通货膨胀与价格指数:考生应掌握通货膨胀的定义、影响因素,以及价格指数的计算和解释。

3. 失业率与就业:考生需要了解失业率的概念、测算方法,以及失业对经济和社会的影响。

4. 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考生应熟悉货币政策的基本内容和工具,以及财政政策在促进经济增长、调控经济周期中的作用。

二、微观经济学基础知识微观经济学是经济学的另一个重要分支,研究个体经济单位(如家庭、企业)的经济行为和市场交易等方面的知识。

在2024年公务员考试中,考生应掌握以下微观经济学基础知识:1. 供给与需求:考生需要理解供给与需求的概念和关系,以及市场价格的决定因素。

2. 市场结构:考生应了解不同市场结构(如垄断、寡头垄断、完全竞争)对市场竞争和价格形成的影响。

3. 生产成本与效率:考生需要掌握生产成本的分类、计算和分析方法,以及效率的定义和测算。

4. 税收与公共产品:考生应熟悉税收的种类和作用,以及公共产品的特点和供给方式。

三、国际经济学基础知识国际经济学研究国际间的经济关系和国际经济交流等方面的知识,对于公务员考试也有一定的要求。

在2024年的公务员考试中,考生应掌握以下国际经济学基础知识:1. 国际贸易理论:考生需要了解比较优势理论、绝对优势理论和新贸易理论等,以及它们对国际贸易的解释和对策的影响。

2. 汇率与国际支付:考生应了解汇率的定义,以及汇率对国际支付、贸易和资本流动的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宏观经济学考试围单选20'辨析题20'简答20'作图分析题10'计算题15'论述15'第九章、第六章三四节、第七章三四节不考。

第三、四、五十章是重点,约占70%左右。

考试题型:单项选择20分,辨析题20分,简答题20分,作图分析题10分,计算题15分,论述题15分。

第一章占5%以下,估计考选择题;第二章占10%左右,掌握用收入法及消费法算国民收入,一二三四节比较重要;第三章占10%左右,掌握凯恩斯消费函数,怎样求均衡GDP,节俭悖论;第四章与第十章结合考,占40%,考察投资函数,IS、LM曲线,货币需求理论,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的效果(对IS-LM曲线的移动作用),古典主义的极端情况,凯恩斯主义的极端情况,流动偏好性的缺陷,财政。

货币政策的运用;第五章同样结合第十章考,总需求曲线的斜率不考,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对曲线的移动作用,求均衡国民收入,均衡物价水平,模型与政策的结合;第六章占10%左右;第七章,第八章占15%小题。

反正重点是三大模型,大家有什么别的消息多多补充哈!宏观经济学考试容第一章<=5’第二章<=10’国民收入概念,GDP、GNP、NI及其相互关系,收入法/支出法第三章<=10’凯恩斯的消费函数,如何计算均衡国民收入,节俭悖论,乘数原理第四章投资函数,货币需求,流动性偏好(twice),IS曲线,LM曲线的三大区域,求均衡国民收入,IS-LM模型(货币政策、财政政策的工具及配合使用,凯恩斯极端、古典极端)第五章需求曲线的移动(财政、货币政策),古典和凯恩斯的总供给曲线,求均衡国民收入与物价水平,AS-AD Model下的政策分析第六章<=10’第一节、第二节(三、四节不考)第七章第一节、第二节(三、四节不考)第八章<=15‘第九章不考第十章容包含在第四、五章中注:第四、五章约有55’,分数加总肯定是100分的哈。

题型:单选20’辨析20’简单20’作图10’计算15’论述15’宏观经济学大题答案(到17章)第十三章简答题:1.分别利用45°线法和投资—储蓄法,分析均衡国民收入的形成。

如图,横轴表示收入,纵轴在消费曲线上加投资曲线得到消费投资曲线c+i,也就是总支出曲线。

总支出去曲线与45°线相交于E点。

这时,家庭部门想要有的消费支出与企业部门想要有的投资支出的总和,正好等于收入,即产出。

如果经济离开了这个均衡点,企业部门销售额就会大于或小于他们的产出,从而被迫进行存货负投资或存货投资,这就会引起生产的扩大或收缩,直到回到均衡点为止。

如图,横轴表示收入,纵轴表示储蓄和投资。

投资曲线和储蓄曲线相交于E点,与E点想对应的收入为均衡收入。

若实际产量小于均衡收入水平,表明投资大于储蓄,社会生产供不应求,企业存货意外地减少,企业就会扩大生产,使收入水平向右移动,直到均衡收入为止,企业生产才会稳定下来。

反之则反之。

2.为什么厂商非意愿存货为零是国民收入达到均平的条件?在国民收入核算中,实际产出等于计划支出加非计划存货投资。

但在国民收入决定理论中,均衡产出是指与计划需求相一致的产出。

因此,在均衡产出水平上,计划支出和计划产出正好相等。

因此,非计划存货投资等于零。

3.按照凯恩斯主义观点,增加储蓄对均衡收入会有什么影响?如图,交点E决定了均衡收入水平y*。

假设消费函数是,则储蓄函数为。

则增加储蓄也就是减少消费,即减少消费函数中的、值。

变小,意味着储蓄曲线向上移;变小,意味着储蓄曲线以A为圆心逆时针转动。

这两者均会导致均衡点E向左移动。

也就是均衡收入下降。

4.作图分析政府支出变动、税收变动对均衡国民收入的影响?政府支出变动,假定政府支出减少,i+g曲线下移;政府税收变动,假定税收增加,s+t 曲线上移;分别形成新的均衡点。

从上图可看出,政府支出减少,税收增加均使得均衡国民收入减少。

(i+g=s+t)第十四章简答题:1. 分析IS曲线和LM曲线移动的因素。

IS曲线移动的因素:①投资需求变动。

②储蓄函数变动。

③政府购买支出变动。

④税收变动。

投资需求变动:在同一利率水平上投资需求增加,即投资需求曲线向右移动,IS曲线向右移动,移动量等于投资需求曲线的移动量乘以投资乘数。

储蓄函数变动:假定人们的储蓄意愿增加,储蓄曲线向左移动,IS曲线向左移动,移动量等于储蓄增量乘以乘数。

政府购买变动:政府购买支出增加,IS曲线向右移动,移动量等于政府购买的变化量乘以政府支出乘数。

税收变动:税收增加,使得投资减少,居民消费支出减少,从而使得IS曲线左移,移动量为税收变化量乘以税收乘数。

LM曲线移动的因素:①名义货币供给的变动。

②价格水平的变动。

(LM曲线的移动,不是转动,因此假定LM曲线斜率不变,即假定k 和h不变。

LM曲线的移动只能是实际货币供给量m变动。

)名义货币供给M的变动:M增加,LM曲线右移。

③价格水平的变动:价格水平上升,实际货币供应量减少,LM曲线左移。

2. 分析研究IS曲线和LM曲线的斜率及其决定因素有什么意义?分析研究IS曲线和LM曲线的斜率及其决定因素,主要是为了分析有哪些因素会影响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效果。

通过分析IS和LM曲线的斜率以及它们的决定因素就可以比较直观地了解财政政策效果的决定因素:使IS曲线斜率较小的因素(如投资对利率较敏感,边际消费倾向较大从而支出乘数较大,边际税率较小从而也使支出乘数较大),以及使LM曲线斜率较大的因素(如货币需求对利率较不敏感以及货币需求对收入较为敏感),都是使财政政策效果较小的因素。

在分析货币政策效果时,通过分析IS和LM曲线的斜率以及它们的决定因素就可以比较直观地了解货币政策效果的决定因素:使IS曲线斜率较小的因素以及使LM曲线斜率较大的因素,都是使货币政策效果较大的因素。

3. 位于IS曲线左右两边的点以及LM曲线左右两边的点各表示什么?这些IS曲线以外的点以及LM曲线以外的点是通过什么样的机制向IS曲线或LM曲线上移动的?IS曲线左边的点所表示的收入和利率的组合反映的是产品市场过度需求的情况,即投资大于储蓄。

即现行的利率水平过低,从而导致投资规模大于储蓄规模。

投资大于储蓄,导致收入上升,从而储蓄增加,最后达到投资等于储蓄的均平。

IS曲线右边的点所表示的收入和利率的组合反映的是产品市场过度供给的情况,投资小于储蓄,即现行的利率水平过高,从而导致投资规模小于储蓄规模。

投资小于储蓄,收入减少,导致储蓄减少,最终投资等于储蓄。

LM 曲线右边的点,表示L>m,即现行的利率水平过低,从而导致货币需求大于货币供给。

货币需求大于货币供给导致利率上升,从而趋于均衡利率,L=m。

LM曲线左边的点,表示L<m,即现行的利率水平过高,从而导致货币需求小于货币供给。

货币需求小于货币供给使得利率下降,货币需求增加,最终达到L=m。

4. 什么是交易的货币需求?什么是投机的货币需求?影响它们的基本因素是什么?交易的货币需指人们为了进行日常的交易所需要持有的货币数量,交易性货币需国民收入的增函数。

影响交易需求的因素是收入。

投机的货币需指人们持有的准备用于购买债券,进行投机活动的那部分货币。

投机性货币需利率的减函数。

影响投机需求的因素是利率。

论述题1. 凯恩斯的基本理论。

(P509)国民收入决定与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总需求):消费由消费倾向和收入水平决定。

国民收入增加时,短期看消费也增加,但在增加的收入中,用来增加消费的部分所占比例可能越来越小(边际消费倾向递减)消费倾向比较稳定。

经济波动主要来自投资的变动。

投资的增加或减少通过乘数引起国民收入的变动额数倍于投资的变动。

投资由利率和资本边际效率决定,投资与利率呈反方向变动关系,与资本边际效率呈同方向变动关系。

利率决定于流动偏好和货币数量资本边际效率由预期收益和资本资产的供给价格或者说重置成本决定。

2. 当产品市场与货币市场处于非均衡的条件下,市场是怎样实现均衡的?(P507)以Ⅲ区域C点为例S<I,存在超额产品需求,导致Y上升,致使C点向右移动。

L>M,存在超额货币需求,导致利率上升,致使C点向上移动。

两方面的力量合起来,使C向右上方移动,运动至IS曲线,从而I=S;这时L仍大于M,利率继续上升,C上移;利率上升导致投资减少,收入下降,C左移,最后C沿IS调整至E。

3. 查找近十年中国的投资资料,谈谈对这种状况的看法。

第十五、十六章简答题:1.财政政策效果与IS和LM曲线的斜率有什么关系?为什么?财政政策的效果是指政府支出或税收变化对总需求从而对国民收入和就业的影响。

拿增加政府支出和减少税收的扩性财政政策来说,这种财政政策的效果总的来说主要取决于两个方面的影响:第一,扩财政会使利率上升多少。

在其他情况不变时,若利率上升较多,财政政策的效果就小一些,反之,则大一些。

而扩财政会使利率上升多少,又取决于货币需求对利率的敏感程度,即货币需求的利率系数(h),这一利率系数决定LM曲线的斜率,h越小,LM越陡,则扩性财政会使利率上升较多,从而政策效果较小。

第二,取决于财政扩使利率上升时,会在多大程度上“挤出”私人部门的投资。

如果投资对利率很敏感,即投资的利率系数(d)很大,则扩财政的挤出效应就较大,从而财政政策效果较小,而在其他情况不变是,d较大,表现为IS曲线较平缓。

总之,当LM较陡峭,IS较平缓时,财政政策效果较小,反之,则较大。

2.货币政策效果与IS和LM曲线的斜率有什么关系?为什么?货币政策的效果是指中央银行变动货币供应量对总需求从而对国民收入和就业的影响。

拿增加货币供给的扩性货币政策来说,这种货币政策的效果的大小主要取决于这样两点:第一,增加货币供给一定数量会使利率下降多少。

如果货币需求对利率变动很敏感,即货币需求的利率系数h很大,则LM曲线较平缓,那么,这是增加一定数量的货币供给只会使利率稍有下降,在其他情况不变条件下,私人部门的投资增加得就少,从而货币政策效果就比较小。

第二,利率下降时会在多大程度上刺激投资。

如果投资对利率变动很敏感,即IS曲线较平缓,那么,利率下降时,投资就会大幅度增加,从而货币政策效果就比较大。

总之,当LM较陡峭,IS较平缓时,货币政策效果较大,反之,则较小。

3.IS曲线和LM曲线怎样移动才能使收入增加而利率不变?怎样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混合才能做到这一点?一般而言,如果仅仅采用扩性财政政策,即LM曲线不变,而向右移动IS曲线,会导致利率上升和国民收入的增加;如果仅仅采用扩性货币政策,即IS曲线不变,而向右移动LM 曲线,可以降低利率和增加国民收入。

考虑到IS曲线和LM曲线的上述移动特点,如果使IS、LM曲线同方向和同等幅度的向右移动可以使收入增加和利率不变。

如图3。

通过IS1曲线向右移动至IS2使收入从增加到Y2,利率由r1上升至r2,但与此同时向右移动LM曲线,从移至LM2,使利率从r2下降至r1以抵消IS曲线右移所引起的利率上升而产生的“挤出效应”,使国民收入更进一步向右移动至Y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