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聚落及民居中的道家美学观
道家“天人合一”思想与中国古建筑
道家“天人合一”思想与中国古建筑老子提出“天人合一”观点,认为人为自然界的组成部分,主张顺应自然。
这一观念同样影响了建筑的聚落选址、总体布局、室内外环境设计布置,直至取材及营造技术各方面。
中国古代房屋以“负阴抱阳、背山面水”为选址的基本原则和格局。
古代风水学中,认为山体是大地的骨架,也是人们生活资源的天然库府,水域是万物生机之源泉。
背负高山,面对江河,坐北朝南,享受最充足的阳光,是修建房屋的最佳的位置,这也体现了人渴望与自然相融合,从而达到天时、地利、人和的最佳的居住环境。
“黄帝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古人认为宇宙万物是由阴阳二气的交互作用所生成,由此决定了宇宙万物无不包含着阴阳的对立统一。
“夫宅者,乃是阴阳之枢纽。
”(《黄帝工经》),阴阳是生命的核心,住宅是生命的载体,中国民居正是以阴阳合成的观念,塑造了以院落为中心和单元的基本平面格局,建筑空间外为阳,内为阴,高为阳,平为阴,屋宇为阳,院落为阴。
在房屋室内设计中,院落承接阳光雨露、日月精华,纳气通风,具有“通天接地”的功能。
以过厅、穿堂把院落和室内联在一起,由于木结构框架系统的优点,使墙不承受上部结构的压力,就可以任意开窗,特别是在南方,通向庭院的一边,常常开满一排落地长窗,一打开,使室内外的气流完全贯通。
在密集的居住状态下,成功地协调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合理地解决了日照、通风、保温、隔热、反光和防噪等等问题。
在取材方面,中国的古建筑是唯一以木结构为主的建筑体系,木材是自然界的产物,是天然的,还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人们返朴归真、回归自然、融合自然的心理需求,木材较之石土更具有生命力,它本来就有自然的纹路,而且坚韧,便于加工,适合做房屋的各种构件,这还很好的和中国中庸的传统思想相契合。
中国古建筑的外部造型也尽量表现出与自然协调的意念。
他有虚有实,轮廓柔和,曲线丰富,在稳重中呈现出一定的变化。
道家美学思想课件
企业管理与领导力
总结词
道家美学倡导无为而治,强调领导者的内在素质和修 养,对现代企业管理与领导力培养具有借鉴意义。
详细描述
道家认为,领导者应当具备高尚的道德品质和内在修 养,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来影响和带动团队。在现代 企业管理中,领导者需要注重培养自己的素质和修养, 以身作则,树立良好的榜样。同时,道家思想中的“ 无为而治”理念也可以为企业管理提供有益的启示, 即通过合理的管理制度和激励机制,让员工自我管理、 自我激励,从而实现企业的持续发展。
道家美学的主要观点
01
02
03
自然之美
道家美学主张自然之美, 认为自然无为是最高的审 美境界,强调顺应自然、 回归自然。
虚静之美
道家美学强调虚静之美, 认为虚静能使人超脱于世 俗之外,达到心灵的自由 和解放。
简约之美
道家美学追求简约之美, 反对过度装饰和繁琐的工 艺,推崇朴素、自然的美 感。
道家美学与其他学派的关系
05
道家美学的影响与启示
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内涵
道家美学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独特的哲学思想和审美观念,丰富 了中华文化的内涵和多样性。
与儒家、墨家等思想相互影响
道家美学思想与儒家、墨家等思想流派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共同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 基本格局。
传承和发展了中国古代艺术
03
道家美学在艺术中的体现
绘画艺术
要点一
总结词
道家美学思想在绘画艺术中表现为追求自然、简约、意境 深远的美学理念。
要点二
详细描述
道家美学强调与自然和谐相处,认为美存在于自然之中, 因此绘画艺术追求表现自然之美。同时,道家美学思想倡 导简约,反对过多的装饰和繁复的技巧,强调以最简单的 形式和色彩表现内在的真实。此外,道家美学还强调意境 的深远,通过画面营造出一种超越物象本身的深远意境, 使观者能够感受到画作所传达的内在精神。
浅论中国道教建筑的美学思想
就建筑来说,在山明水秀的地方,我们若于适当
〔作者简介〕 续昕,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博士研究生,四川大学艺术学院讲师,四川 成都 610064。
三、“天地为庐” 的时空观念 道教建筑以自然天地作为参照的大尺度空间观念,与 中国传统建筑对于空间的理解是不一样的。中国传统建筑 较重视建筑内部空间的营造,这种室内空间形式是将人的 活动与自然分离开来,有意排除大自然,在独立的室内空 间进行完全属于人自身的、与自然相对无关的活动,这点 其实在某种程度上是与道教 “法自然” 的理念相违背的。 道教建筑在空间上更多的是将建筑的概念推向一个更广阔 的范围,是一种以 “天地为庐” 的观念,将道教建筑置 于天地之中,将建筑与天地的界限模糊,构成一种更为神 秘、玄妙的 “大空间”。从这点来说,道教建筑较为完整 地继承了 “坛” 这种古人祭祀场所的空间想象力。而这
一。起初这是道教中人的一种修炼方法,后来也渐渐成为 了道教中人的一种生活态度、生活方式。既然是一种生活 态度和生活方式,那么为其修炼、生活提供空间场所的建 筑也应具有这种思想内涵才能与之协调。宗白华在 《略谈 艺术的 “价值结构”》 一文中说: “世界唯有最抽象的艺 术形式———如建筑、音乐、舞蹈姿态、中国书法、中国戏 面谱、钟鼎彝器的形态与花纹——— 乃最能象征人类不可 言状的心灵 姿 式 与 生 命 的 律 动。”〔9〕道 教 建 筑 可 以 说 最 能 象征道教信徒的心灵与 “生命的律动”。道教建筑在营建 过程中以道教信徒修炼、生活的需要为指导进行,而这种 需要也是以道教 “返朴归真” 的美学思想为基础的。通 过物化的转换,使得道教 “返朴归真” 的美学思想逐步 渗透、体现在道教建筑中。因此,道教建筑不仅要满足道 教中人在修炼、生活中物质与精神方面的需要,而且更是 要将这种蕴含在道教建筑中 “返朴归真” 的美学思想通 过建筑表达出来,通过审美过程中所体悟到的建筑美学思 想进一步深入地体悟到道教的哲学思想。宗白华先生说得 好: “( 形式) 不只是化实相为空灵,引人精神飞越,超 入美境。而尤在它能进一步引人 ‘由美入真’,深入生命 节奏的核心。”〔10〕要达到 “由美入真” 的目的,这就需要 道教建筑具有特殊的美学思想———返朴归真。
中国建筑与道家文化
中国建筑与道家文化1、儒家的"中和"、"中正"之美与道家的"自然"之美中国传统建筑中大多有清楚的南北中轴线、整齐的东西对称,形成了"中正"之美。
像四合院把父母的卧室放在中间一样,出于尊崇,中国常将地位最高的建筑放在正中,其他建筑环绕在两侧。
这就形成了中国传统建筑中大多遵循的一种结构:清楚的南北中轴线、整齐的东西对称。
俯视故宫与强调社会群体间的关系相应,儒家形成了对"中正"、"中和"之美的追求,这种美学观含有浓厚的道德价值判断因素。
例如,故宫里的地名,通常有"仁"、"和"、"中"、"安"等字,如天安门、太和殿等,这些字代表着中国儒家思想的理念。
宫府体现儒家的思想意识:追求对称、整齐与秩序;园林体现道家的思想意识:追求变化、生动与自然。
而中国的园林则与讲究"中正"的民居、宫府完全不同,显示出对变化、生动、自然的追求。
尤其是江南园林,正是在努力避免对称、整齐与秩序。
这是因为前者体现的是儒家的思想意识,而后者产生在道家思想的影响力日益上升的时期,表现出道家逍遥自由、无为顺应的追求。
拙政园2、园林产生的道家文化背景道家思想更重视个体的生命价值,与重视人的群体价值的儒家文化互补。
在魏晋(公元220-公元420)时期得到了长足发展,形成了中国儒道互补的文化格局。
道家思想与儒家几乎同时产生,但它更重视个体的生命价值,这与重视人的群体价值的儒家文化互补,在中国也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汉(公元前202-公元220)末的战乱与瘟疫,让中国的知识分子们更多地思考生命的意义等终极问题。
国家法纪的混乱,大大削弱了儒家道德的约束力,张扬个体生命价值的道家思想的影响力不断增加。
晋代(公元266-公元420),道家思想对儒家思想形成了强有力的竞争与挑战。
浅析中国传统建筑中的“儒道“文化
浅析中国传统建筑中的“儒道“文化中国传统建筑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真实写照,它承载着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和丰富多彩的精神内涵。
在这些古老的建筑中,蕴藏着丰富的哲学思想,其中就包括了儒家和道家的文化。
儒家和道家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两大流派,对中国传统建筑的设计和布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建筑布局、装饰艺术和精神内涵等方面,浅析中国传统建筑中的“儒道“文化。
一、建筑布局和空间布置在中国传统建筑中,儒家和道家的文化思想在建筑布局和空间布置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儒家文化中,强调“礼乐”的思想,主张社会秩序和伦理道德。
在建筑布局上,会注重进深有序,分门别类。
在宫殿、寺庙等建筑中,往往会有前殿、中殿、后殿等依次排列的布局。
这种布局能够体现出儒家思想中的等级和秩序观念,传达出一种尊卑有序的社会伦理。
而道家文化则强调自然和谐,主张顺应自然,追求自然界的无为而治。
在道家文化的影响下,中国传统建筑也会注重与自然的融合,布局上更加注重对景观的体现。
在园林式的建筑中,往往会利用周围的山水环境来进行布置,形成“借景造境“的手法,体现出道家追求自然和谐的理念。
二、装饰艺术和材料选择在中国传统建筑的装饰艺术和材料选择上,也能够看到儒家和道家文化的痕迹。
在儒家文化中,礼仪和孝道是非常重要的,这在建筑的装饰上也得到了体现。
比如在宫殿和庙宇中,往往会使用金碧辉煌的琉璃瓦和彩绘画来装饰建筑,这些装饰都体现了儒家文化中对尊贵和庄重的追求。
而在道家文化中,崇尚自然和谐,建筑的装饰更多的是从自然界中获取灵感。
在园林建筑中,常常会使用假山、溪流、假山等自然元素作为装饰,以达到与自然融为一体的效果。
在材料选择上,也更加注重对自然材料的利用,如原木、石头、竹子等,以表达对自然之美的追求。
三、精神内涵和文化传承中国传统建筑所体现的儒家和道家文化,也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内涵的一种传承。
在儒家文化的传承中,中国传统建筑多会反映出儒家思想中的孝道、忠诚等价值观念。
道家美学总结分享
道家美学总结分享引言道家美学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受古代道家思想的影响。
它强调自然、简朴和心灵的和谐,是一种独具特色的审美观念。
本文将对道家美学进行总结分享,从道家哲学的基本理念、审美观念和实践等方面进行探讨。
道家哲学的基本理念道家哲学以道为核心,强调宇宙万物的根本规律是“道”,而非由人类意志驱动的。
道家认为,宇宙万物自有其本性和运行规律,人类应当顺其自然,与之和谐共处。
根据道家的思想,审美观念也受到这一基本理念的影响。
道家美学的基本概念自然道家美学强调回归自然,认为自然是最完善、最具美感的存在。
自然的美在于其自身存在的本真与自由,传达着自然本然的智慧和真理。
在道家美学中,人们应当追求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感知自然之美,并通过与自然的互动来提升自身的审美能力。
简朴道家美学注重简朴,反对浮华和繁杂。
道家认为,过度的繁杂与物质追求会分散人们的注意力,使人们无法真正领略事物本身的美。
而简朴则能够让人们专注于事物的本质,更能感受到其中蕴含的美感。
心灵和谐道家美学认为,审美体验的核心在于心灵的和谐。
心灵的和谐是指人们的内心与外界事物之间的一种平衡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人们能够与美感的对象产生共鸣,并从中获得愉悦和满足感。
道家美学倡导通过修身养性、悟道明心来达到心灵的和谐,从而提升审美体验的质量。
道家美学的实践诗词诗词在道家美学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以其简练的语言、精妙的意境和深邃的哲理,传达了道家美学理念。
通过欣赏和创作诗词,人们能够提升自己的审美力量,感受到道家美学的魅力。
园林艺术园林艺术是道家美学的重要载体之一。
中国古代园林追求自然与人工的和谐统一,注重营造具有诗意和哲理的景观。
通过园林艺术的鉴赏和参与,人们能够体验到道家美学中自然、简朴和心灵和谐的价值。
茶道茶道作为一种传统的道家文化表达方式,也是道家美学的实践之一。
茶道强调品茶的过程是一种修身养性的行为,通过专心致志地品味茶的味道,以达到心灵的宁静与和谐。
道家思想与中国建筑(三)
道家思想与中国建筑(三)审美标准——意境美中国园林最根本、最核心的是意境美,造园格调是最终追求。
所谓意境,即通过有限物象来实现无限意象的空间感觉,“境生于象为”,使观临者获得象外之象、景外之景,从而使物象给人情感体验和理念升华。
唐代诗人孟郊有诗云:“天地入胸臆,吁嗟生风雷。
文章得其微,物象由我裁”。
意境美即含蓄美或恍惚美。
“道之为物,惟恍惟惚”,让人在若有若无、若实若虚的恍惚之中触景生情,由“象”到“精”,去悟“道”的最高境界,得到最高的精神享受。
园林意境设计关键在于“虚”字。
“致虚极,守静笃,吾以观复”,虚明而静。
得“虚”之法有三。
一是实景虚构,对景物进行有机分割、延伸、交溶、流转,如分景、隔景、框景、借景,扩大丰富空间,虚幻莫测产生幻觉效应;二是虚景罗织,把色香味声、光影、节令感受组织到景物之中深化主题,如扬州可园就是利用节令变化的典例;三是诗文启迪,通过诗文题刻匾额使古典园林与诗文意境相映生辉,营造浓厚的诗意氛围和艺术境界。
意境的哲理是意境美的心灵升华。
道家的美学思想最终追求的是“折理察全”,对于现实人生并不是完全回避消极的,不乏对人生态度、历史责任、社会理想、宇宙大化的思考。
范仲淹《岳阳楼记》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就是最好的例证。
总之,园林意境美的有无高低是成功与否的标准,与道家思想的指导和灌注是分不开的。
园林手法的八大“道术”法无定式,园林构景手法多种多样。
但万变不离其宗,“宗”即“阴阳之道”,“道生之,势成之”是园林艺术的总论。
道者,造化之根;德者,造化之术。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合,前后相随”是基本法则,概括为“阴阳合德之术”。
“矛盾”双方互换,但“阴阳”有质的规定,其相对性是有条件的,不能易位。
如上为阳,下为阴,二者不可互换。
道家更为青睐“阴”。
“阳中有阴,阴中有阳”的辩证思维原理,也是中国园林技术处理的民族特色。
中国古代匠师在运用园林建筑艺术语言表达自己的阴阳哲学观念方面,可以说达到了出神入化、炉火纯青的境界。
道家思想和谐观与中国传统民居
道家思想和谐观与中国传统民居作者:李玲李俊来源:《读书》2012年第09期古代先贤在天演地形中探究自然之规律,对自然的认识,经历了长期的探讨、争论,乃至实践;对“天”这个既有形又无形的概念,历经敬畏、无奈、顺从、亲近的反反复复,终于落脚于尽可能的“和谐”相处。
“天”本身含义有些模糊,有时似乎是有意志的上帝,有时似乎是一种有智力、有意志的大自然,有时又似乎是客观物质存在的和“地”相对的事物。
正是这种对“天”的多种理解,在古人眼里,“天”有时似乎简单到虚无,有时又似乎是复杂到神秘。
基于这种认识,古人赋予“天”一种不可抗拒的威力,这样,在“天”这个无垠的空间里,所发生的种种自然力的现象,都被看做“天”的意志或神力,而在这种意志或神力笼罩下的自然智慧之一——“人”在遭遇到来自所谓“天”的种种虐害之后,逐渐意识到“天”和“人”的关系,应该是并行不悖、亲近和谐的关系。
认为只有这样,人类才能够安全、顺利地生存和发展,况且很多事实和现象也都证明了这一点。
于是,道家的“天人合一”理念在众多哲学流派中,历经诸子百家争鸣,应运而生。
道家的风水术认为,“天”、“地”相通,是一个整体,天分星宿,地列山川,认为地球上的山形与天上的星体相合。
天空星座分东、南、西、北、中即“五宫”,“地”有“五岳”,东、南、西、北、中,上下对应,相契相合。
尽管有些牵强附会,但反映的是古人的“天地合一”、“上下和谐”的理念。
至于“人”和“地”的关系,更是十分密切。
“人”生于“地”,“人”存于“地”,“人”向大地汲取五谷万物。
“人”通过建筑,植根于大地,“人们择地而居,选择较好的地理环境,实际上是选择较好的生态环境……地灵则人杰,宅吉即人荣”(杨文衡:《中国风水十讲》,华夏出版社二○○七年版,120页)。
更是对人、地之间的和谐关系做了最好的注脚,深刻地揭示了“人”、“地”之间不可分割的亲密关系。
古人已认识到三者同等重要,“人”与“天”、“地”并称“三才”。
四川民居建筑中的道家思想体现
猱艺科枚Journal of Gree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第12期2019年6月四川民居建筑中的道家思想体现魏益军(四川大学建筑与环境学院,四川成都610041)摘要:指出了四川是道教的发源地,受到道教思想的彩响较大。
道教生态意识、美学思想彩响着四川人民对自然的认识,这些在民居建筑中得到了明显的体现。
基于此,分析了四川民居建筑的特点,并对比了四川民居建筑和道教建筑的相似性,重点阐述了"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素朴淡真”等道教思想对于四川民居建筑的彩响。
关键词:道教生态;美学思想;四川民居建筑中图分类号:TU98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9)12-0208-021引言在中国传统宗教思想中,道教源远流长。
而四川是道教的发源地之一,长期受到道教文化及其美学思想的浸染。
道教追求“道法自然”、“朴素”、“天人合一”等思想意识,极具地域特色。
而这些宗教思想以文化的形式深深的影响着四川人民的思想意识。
民居建筑是文化和思想的物质载体,也是审美思想的固态反映。
在这样的背景下,道教思想意识对四川民居建筑的影响较为深远,从内容上对我国传统建筑艺术的范畴进行了拓展。
四川民居体现了人与环境相互依存,反映了“道法自然”的道家精神。
2四川民居建筑的特点分析2.1布局灵活,空间变化有序受到气候、地理位置、文化、材料和经济等因素的影响,四川民居建筑体现出了汇融南北的特点。
由于四川地区夏季炎热且降雨较多,所以民居的主要形式包括大出檐、四合头、平顶瓦房。
四川民居的平面布局十分灵活,空间变化又井然有序,有着明显的中轴线,但是又不受中轴线的制约。
四川民居建筑打破了传统的、严谨的对称格局。
通过对副轴、曲轴的使用,让民居建筑随着地形的特点而蜿蜒多变,极富自然情趣四川民居建筑在修建时十分重视与室外空间的相互交融,充分的利用了室外空间,使民居建筑空间向自然环境中自由的延伸,让自然环境与人工建筑相映增辉。
从汉水流域传统建筑看中国传统思想的融合
从汉水流域传统建筑看中国传统思想的融合
中国传统思想的融合在汉水流域的传统建筑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汉水流域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其中建筑是最直观的反映。
这些建筑融合了儒家、道家和墨家的思想,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
汉水流域的传统建筑也融合了道家思想。
道家思想强调自然与人的和谐相处,主张顺应自然,不强求,以达到心灵的宁静。
传统建筑通常采用木结构和青石建材,依山而建,融入了自然环境。
武汉的两广茶坊,是一座典型的湖北传统民居,建于明代末年,以传统的土木结构为基础,布局合理,与周围的湖光山色相得益彰。
这种建筑方式体现了道家思想中追求天人合一和平静心态的哲学观念。
汉水流域的传统建筑还融合了墨家思想。
墨家思想主张兼爱,反对战争和暴力,提倡和平。
传统建筑在设计和装饰上也传达了墨家崇尚和平的理念。
湖北恩施的土家族木屋,坚固耐用、简约实用。
这种建筑结构的简洁和内外部装饰的素雅,都体现了墨家思想中追求简朴和谐的价值观。
从汉水流域传统建筑的融合来看,中国传统思想在建筑中的体现是多方面的,它们相互交融、互相补充,形成了丰富多样的建筑风格。
这些建筑不仅是中国古代思想的具体表现,更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有力传承。
汉水流域的建筑不仅仅是一种建筑形式,更是一种思想的传递和文化的传承。
通过欣赏和研究这些传统建筑,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感受中国传统思想的伟大魅力。
浅析道家养生思想与传统民居环境设计
要 :道 家 养 生思 想 以 颐 养 ‘ 精 气神 ’ ’为 基 础 ,吸 收 了阴 阳 、五 行 、 天人 感应 等 学说 ,体 现 出 了
的整 体 意识 、 平衡 硼 和 生 积 极 的态 观 。作 为 中 国传 统 文 化 重 要 的 细 成部 分 ,道 家的 这 种 养生 思 想对 于 中 国 传 统 氏居 环 境 设 计 从指 导 思 想 到 设计 手 法 都 产 生 了一 定 的影 响 ,并 且仍 具 有 相 当的 现 实意 义。
o f He a l h t Ca r e o n Ch i n e s e Ta o i s m h a v e h a d n a i mp o r t a n t i mp a c t o n he t e n v i r o n me n t d e s i g n o f t r a d i t i o n a l c h ne i s e r e s i d e n c e s wi h t t h e g u i d ng i p r i n c i pl e nd a d e s i g n i n g me ho t d . S t i l l i t wa s o f g r e a t s i g n i ic f a n c e i n mo d e m t me i s .
t h e t h e o r y o f” Yi n Ya n g . ” , ” Fi v e El e me n t s ” a n d” Co r r e s p o n d e n c e b e t we e n Ma n nd a He a v e n” , e ma na t i n g n a a d v a n c e d v i s i o n o f Un i t y Co n s c i o u s n e s s , Ba l a n c e d Vi e w nd a p o s i t i v e Ec ol o g i c a l Co n c e p t . As b e i n g n a i mp o r t a n t p a r t o f Chi ne s e t r a d i t i o n a l c u l t u r e , t h e t h o u g l h t Ca r e ; Tr a d i t i o n a l Chi ne s e Re s i d e n c e s
浅谈中国传统美术作品中体现的道家思想
浅谈中国传统美术作品中体现的道家思想作者:陶欣来源:《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5年第04期摘 ; 要:在中华民族的思想中,老庄的思想虽然理性思辨,但是究其出发点还是有着舍厚的人文关怀。
对于现实人生的关怀,契合于士人阶层从现实的礼法中抽身出来而且还能自得其乐的境界,其境界开放出的奇葩之一便是水墨山水画,元四家之一的倪瓒便是众多皈依道教的画家中的一员,他的作品所体现的道家思想很具典型性,《渔庄秋霁图》是倪瓒中年力作,该作品虽具倪氏的典型程式感,但也有一定程度上的创新,对后世的影响颇深。
关键词:道家;思想;倪瓒;渔庄秋霁图中图分类号:J205 ; ; ; ;文献标识码:A ; ; ; ;文章编号:1005-5312(2015)11-0173-01在中华民族的思想中,老庄的思想虽然理性思辨,但是究其出发点还是有着舍厚的人文关怀。
对于现实人生的关怀,契合于士人阶层从现实的礼法中抽身出来而且还能自得其乐的境界,其境界开放出的奇葩之一便是水墨山水画,画家不见得必须是以信奉道教著称,但一画山水树石,其道家意味总浮现其中,一切外在的色彩都被淡化,而在这淡的本真状态中显出自然的最高境界的“浓”,这正映照了老子所说的“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唐代著名美术理论家张彦远在解释水墨画的意蕴时说“夫阴阳陶蒸,万物错布。
玄化亡言,神功独运。
草木敷荣,不待丹碌之彩;云雪飞扬,不待铅粉而白;山不待空青而翠,凤不待无色而綷。
是故运墨而五色具。
意在无色,则物象乖矣。
”①就如同太极八卦图一样阐释着宇宙由无极而太极,以至万物化生,将世间一切归类于阴阳之别以及表与里的两面,两两既相对立又相统一。
纵观中国美术史,自唐宋至元明清,投身于水墨山水画(并非指仅作水墨山水)的画家明显地具有三个特点:其一,都属于士人阶层;其二,都是士人阶层中偏向于释道趣味者;其三,文学素质深厚,内心世界丰富。
倪瓒便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之一。
②倪瓒,元代著名画家、收藏家,在其39岁时,受其兄影响,跟随金月岩学道,正式成为全真教徒。
中国传统园林景观美学的哲学渊源以及道家哲学影响下的美学法则
中国传统园林景观美学的哲学渊源以及道家哲学影响下的美学法则背景:日期:2012-3-17 作者:无忧论文网编辑:xiaoch 点击次数:15销售价格:免费论文论文编号:lw201203171643134331 论文字数:论文属性:职称论文论文地区:中国论文语种:中文收藏: google书签雅虎搜藏百度搜藏新浪vivi 和讯网摘poco网摘天极网摘qq 书签饭否mister-wong365网摘LiveDiggDiglog关键词:道象哲学传统园林景观美学园林学哲学渊源道家哲学中国论文职称论文Abstract:Through the research on Taoistic philosophy of Lao Zi, the author introduces the theoretical source of landscape aesthetics of Chinesetraditional garden, proposes several aesthetic rules of Chinese traditional garden under the influences of Taoistic philosophic thoughts, and dis-cusses the relationships and development process between theory and practice, in order to offer some design instructions for garden builder.Key words:Taoistic philosophy, traditional garden, landscap e aesthetics摘要:通过对老子道家哲学的研究追溯了中国传统园林景观美学的理论渊源,提出在道家哲学思想的影响下中国古典园林的若干美学法则,探索了理论与实践的辨证关系与发展过程,从而为造园师提供了一些设计指导。
天人合一,雅居之美——浅谈中国传统居住设计美学思想
113作者简介:易明媚,中国社会科学院2017届美学专业在职研究生,研究方向:美学。
天人合一,雅居之美——浅谈中国传统居住设计美学思想天人合一,雅居之美——浅谈中国传统居住设计美学思想易明媚(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 100732)摘要:本文从天人合一的环境之美、和谐统一的建筑之美、情景交融的空间之美、书香雅致的陈设之美四个方面,讲述中国传统设计美学。
关键词:中国传统居住设计美学 环境 建筑 空间 陈设中图分类号:J5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9)06-0113-02中国传统居住设计,将建筑与山水之意相结合,将自然融于居住环境。
在基于居住本质的便利舒适的设计之上,通过引入自然要素的园林和庭院等,体现居住者的审美意境。
一、天人合一的环境之美中国传统文化的儒释道三家对中国建筑和居住的影响深远。
在中国哲学思想里,自然充满了人格特征。
人们可以在对自然山水的观照中,获得对自身道德意志和人格力量的审美经验。
儒家孔子美学,是探讨审美和艺术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并将自然美与人的精神和道德情操联系起来,对中国传统居住美学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建筑除了实用性的功能之外,还是使人明白伦理次序的重要手段,从皇帝的皇宫及皇家园林,到文人士大夫的宽门大宅,到平民百姓的四合院,不同等级的人依据礼制的不同居所规制,体现了礼乐相辅、情理相信的审美情趣。
佛教的释家美学,不仅深刻影响了寺院的建制,其追求的意境美,发展为建筑的禅意,“空灵”的韵味成为古时文人雅士所崇尚的主流美学趣味。
禅意在园林设计和室内陈设中被极大地发展了,使居住不仅仅是为了实用性的考虑,更是为了逃避喧嚣的社会,在静静的感知中获得沉思默想的乐趣。
以老子和庄子为代表的道家,提出了“天地有大美”的美学命题和“天乐”的观念,只有与“天和”,才会进入到与“道”合一的“坐忘”审美状态。
这种浑然忘我的境界,在现代的审美研究中就是人的情感的对象化和对象和情感化,把人和自然的关系升华到物我两忘,主客同体的高度。
中国传统建筑的庙宇与道观
中国传统建筑的庙宇与道观庙宇与道观是中国传统建筑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表着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精髓。
经过千百年的演变与发展,中国的庙宇与道观形成了独特的建筑风格与特点。
本文将从建筑风格、布局设计以及意义象征等方面探讨中国传统建筑的庙宇与道观。
1. 建筑风格庙宇与道观的建筑风格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的独特特点。
庙宇通常以屋顶的翘角和斗拱构造为主要特色,屋顶采用特殊的斗拱结构,雕梁画栋,多有飞檐翘角。
而道观则注重以清净自然为主题,建筑简洁、朴素,以木材为主要结构材料。
两者在建筑风格上都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注重天人合一、尊崇自然的思想。
2. 布局设计庙宇与道观的布局设计非常讲究,体现了对宇宙和天地的理解与崇拜。
庙宇通常分为进庙门、山门、殿堂和后殿等部分,布局构造合理、层次分明。
而道观则注重独立性与平衡性,采用对称的布局,通过回廊和天井的设计,体现出均衡与和谐的空间感。
3. 意义象征庙宇与道观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重要的意义象征。
庙宇代表着人们对神明的崇拜与祭祀,是对信仰的具体体现。
同时,庙宇还承载着社会、历史和文化的记忆,是人们凝聚感情、传承文化的重要场所。
道观则是道教信仰的聚集地,代表着追求自然、平衡与和谐的精神追求。
总结起来,中国传统建筑的庙宇与道观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它们的独特建筑风格、布局设计以及意义象征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的精髓与特点。
随着时代的变迁,庙宇与道观的功能逐渐与社会的需求相结合,融入到当代社会中,成为人们旅游观光、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
在保护与传承的同时,我们也要注重创新与发展,使其在新的时代中焕发出新的活力,为我们的文化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
明式家具设计与中国道家美学风格
明式家具设计与中国道家美学风格作者:陈桃来源:《青年文学家》2010年第11期中国古典美学之道家美学精髓道家思想,由老子所创,他遗留下来的著作《道德经》是用韵文写成的一部哲理诗。
道家思想的核心是“道”,认为“道”是宇宙的本源,也是统治宇宙中一切运动的法则。
道家思想是中国最为重要也是最有影响力的哲学思想之一。
至于道家文化在中国艺术、绘画、文学、雕刻等各方面的影响,则是占据绝对性的优势主导地位,即使说中国艺术的表现即为道家艺术的表现亦不为过。
老庄哲学“道”的理解和确立,特别是“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对中国文化美学产生深远的影响。
在道家看来,真正的美不是世俗人们所追求的感官声色的愉快享受或权势欲望的恣意满足,也不是儒家虚伪的仁义道德的实现,而是一种同自然无为的“道”合为一体、超越人世的利害得失、在精神上不为任何外物所奴役的绝对自由的境界。
什么是美?“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淡然无极而众美从之”才是美,美在于超功利的自然无为。
道家把个人生命的价值、个体与他人的互不相争的自由发展放在最高的位置,主张对人世的利害、得失、是非、荣辱、祸福采取一种听其自然,不容于心的超越态度。
道家美学在明式家具的体现简洁的造型——虚无之美“致虚极,守静笃。
万物并作,吾以观复。
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
”既然万物都要回到最初的出发点,就以一种简单的方式表达一切。
明式家具在造型上注重委婉含蓄,干净简朴之曲线,若有若无、若虚若实,给人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体现了虚无空灵的禅意。
如:官帽椅和架格的造型洗练,不繁琐,不堆砌,落落大方。
简,在道家看来也是一种返璞归真、趋达本性之真的审美境界,明式家具的结构直接来源于中国传统的木结构建筑,采用横断面很细的硬木材榫接,很少用块材,与西方古代家具相比,显得很轻巧。
由横竖线材而不是块材来制作家具就留下了大片的空间,也划出了大大小小的空间,空与空的对比、穿插、铺排,呈现出虚实结合的意境。
它们并不是无意义的抽象存在,而是被明式家具的使用者和制作者赋予了深刻的含义,道家所追求的虚静之心,使艺术家进行艺术创作的目的并不是以实就实,而是空睹一切,以实就虚,容纳万景的境界。
浅析中国道教建筑的美学思想
浅析中国道教建筑的美学思想作者:刘明来源:《现代交际》2017年第16期摘要:道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道教建筑作为道教文化的物质载体和外化形式,不仅承担着修行、祭祀、举行斋醮仪式等宗教功能,还有传达道教美学思想的重要作用。
本文试从道教文化和道教建筑的形成发展入手,从五个方面阐释道教美学思想在道教建筑中的涵义,旨在让更多的学人了解道教文化这一宝贵的民族遗产,深入发掘、提炼其精华所在,为未来的研究工作抛砖引玉。
关键词:道教建筑自然之美返璞归真天人合一重柔中图分类号:B2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7)16-0094-02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其内容广大深邃,曾对中国的文学、艺术、建筑、雕刻等都产生过深刻的影响。
道教建筑作为道教文化的物质载体和外化形式,除满足休息、住行等物质功能外,还承担着祭拜、修行、举行斋醮仪式等宗教功能,因此了解道教建筑的文化内涵和美学思想,对传承道教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道教及道教建筑概述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是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形成的。
道教最初起源于民间巫教,至殷周时期渐由民间占卜发展演变成祭祀仪式,春秋战国时期被奉为“显学”,魏晋时期逐渐由民间宗教转向了官方道教,汉代时期为便于皇权统治,儒学逐渐宗教化,并与阴阳术、黄老思想等流派相融合,道教由此形成。
唐宋时期,道家文化发展达到巅峰,原本是宫廷建筑的“宫”和“观”也开始成为道教建筑的名称。
明清以后,随着统治者尊佛弃道,曾经盛极一时的道教开始逐渐转衰。
纵观历史可以发现,作为道教文化的物质载体和外化表现形式,道教建筑是随着道教文化的发展,而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又因道教自身对建筑所蕴含的精神价值理念的重视,而被赋予神圣的象征意义。
可以说,道教建筑既是修行者休息、修行、祭祀的场所,也是道教文化和美学思想的具体体现。
二、道教美学思想渊源探究道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枝奇葩,它是在悠久的中国文化基础上逐步产生并发展起来,并在这一过程中逐步形成道教美学思想的。
谈中国传统居住设计美学思想
谈中国传统居住设计美学思想时代在进步,就如石器时代装饰饰物的出现一样,随着生活条件的提高,人们的对美的欣赏层次逐步提升。
其中房屋是建筑里实形式的最主要之一,既是与人们最密切的居住场所,也是目之所及生活中最常见的建筑外在表现形式,是其美学思想的集中体现。
不同时代、不同时期、不同地方的风土人情都不尽相同,当地的人对于居住的房屋也有着不同的认识和审美,因此房屋建筑之间也随之具有一定的差异化,特色不一,风格也是多种多样。
但如果其美学思想的来源是同一的,那么建筑设计在怎么变化,也是万变不离其中,而中国传统居住设计美学就很好的体现了这一点,除了部分少数民族外,中国传统居住设计基本围绕“一” 来展开。
中国传统居住设计中表现出的美学思想,其核心便是“儒道释”三家的哲学思想上,从中我们也可以了解到古人的审美理念。
首先是“儒”。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即天地人三者合于中,从而真正实现“天人和一”,这里的中不仅仅指地理方位上的概念,而是指中以外的双方都在相适应的范围内发展处于平衡之中。
礼既是规定社会秩序的法规,也是制约伦理道德的规范,大到房屋组群、宫殿庙宇、亭台楼阁,小到门檐、窗台、斗拱等都是“礼”在建筑形式上的象征。
将房舍与礼扯上关系,从而制定严格的建造与居住标准,根据不同的社会地位,建造规模大小、豪华程度不等的居住场所。
因此通过封建社会的“礼” 构建了中国传统居住设计审美上的整体和谐统一。
而与儒家思想相对立的就是“道释”。
中国古代在建造房屋时着重体现闹中取静的田园生活,尤其是士官阶层,既然无法隐入山林,那么就把“自然”建造在身边,这追求的便是隐士思想,实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古代文人雅士最高的人生追求,是古人所追求居住美学的建筑体现。
这是对道和释的结合,虽结庐陋室,但不失赤子情怀,依旧坚持自身的理想和情操,从而获得人与自然的统一,达到心灵的平静。
儒家主张人与社会的和谐,道家讲究人与自然的统一,佛家提倡人与内心的闲适共同构成了中国传统居住设计美学思想的来源。
浅析道家思想在中国古村落建筑中的体现
浅析道家思想在中国古村落建筑中的体现
姚金秀
【期刊名称】《城市建筑》
【年(卷),期】2014(000)029
【摘要】本文从道家思想的核心内容、道家“道法自然”思想影响下的中国古村落建筑哲理及道家思想在中国古村落建筑中的体现三方面,对古村落建筑中体现的文化哲学思想进行了推敲和探索,以便让我们更好地读懂中国古村落建筑的内涵。
【总页数】1页(P134-134)
【作者】姚金秀
【作者单位】广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浅析礼制观念在中国古建筑中的体现——以北京四合院为例 [J], 刘佳;许杰
2.试论道家思想在中国传统建筑中的旅游审美体现 [J], 苏欣慰;何巧华
3.浅析美学在中国古建筑中的体现——以佛光寺为例 [J], 郑思远
4.浅析礼制思想在中国传统建筑设计中的体现 [J], 程瑶;张慎成;秦琼
5.浅析中国传统山水画中的意境及其在现代建筑中的体现 [J], 朱俊柳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国古代建筑--道家思想的体现 ppt课件
PPT课件
24
PPT课件
25
实例分析:武当山道家建筑装饰纹样
• 屋顶装饰:正脊以陶雕龙纹,中间是道教 暗八仙的葫芦纹样,正脊装饰以“卧凤” 镂雕纹样,“卧凤”代表坤道,还有凤仪 为造型的凤吻飞檐。在瓦当上可以看到回 纹“菊花”的装饰纹墙。“回纹”连绵不 绝,寓意大吉祥;“菊花”作为长寿和隐 逸者的象征。
PPT课件
22
PPT课件
23
实例分析:武当山道家建筑装饰纹样
• 影壁装饰:影壁是设立在一组建筑群大门 里面或外面的一堵墙。武当山的影壁现存 有紫霄宫大门和太子坡复真观内,主要以 牡丹莲花与蔓草植物装饰内容。这都与道 家思想有关,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是洁净 的标志,象征着道家的清静无为的思想, 也是道教八仙之一的象征。在武当山的影 壁的岔角上还采用菊花为装饰纹样,菊花 被作为长寿的象征和花中逸者,象征道家 的隐身逸心之地。
PPT课件
13
“风水古城”------阆中
PPT课件
14
“借水西行”------西递
村
PPT课件
15
PPT课件
16
“四水归堂”------徽州民居
PPT课件
17
老子认为,万物始于元气,元气分解为阴阳二 气,阴、阳二气与元气“中和”造成天地,再与五 行相行造成万物。“无极图”常常作为一种象征道 家自然观的图饰而在道教建筑商出现。
PPT课件
12
风水学中所说的理想 环境应该是背靠主山,左 有青龙,右有白虎,二山 相辅,前景开阔,远处有 案山相对;有水自山间流 来,呈曲折绕前方而去; 四周之山最好有多层次, 即青龙白虎之外还有护山 相拥,前方案山之外还有 朝山相对;朝向最好座北 朝南;如此既形成一个四 周有山环抱,负阴抱阳, 背山面水的良好地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硕士课程论文论文题目:传统聚落与民居中的道家美学观课程名称:传统聚落与民居年级:2012级专业:建筑学一级学科姓名:一力学号:12081007指导老师:周觅传统聚落与民居中的道家美学观(一力12081007 建筑学院)摘要:道家“天人合一”“道法自然”追求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及其天然真趣之境界。
用道家的经典来分析中国传统聚落与民居建筑所蕴含的美学特质,对理解传统建筑中承载的历史含量、文化支撑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道家美学观传统聚落民居建筑中国传统美学容丰富,风格独特,儒家美学、道家美学和禅宗美学对中国传统建筑艺术影响最为巨大。
正是这三者的不断冲撞与融汇,影响和决定着中国传统建筑思想、审美趣味的不断变化与发展,形成了“中国式”的建筑美学精神。
中国之纯美艺术精神原出于道家,尤其是庄子的精神。
“道法自然”哲学思想的建构从精神境界渗到审美境界,蕴涵深厚,为中国美学中审美理论的丰富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对艺术的影响深远。
道家思想与传统音律 老子云游 阴阳相生、相克宏村聚落景观 凤凰古镇罗城古镇——旱码头构筑实体和具有特定社会文化习俗的人所成的有机整合体,社会文化在其涵和外延上都具有主导作用,它不仅决定了人们的生活态度及生活方式,并且支配、控制着聚落的空间形式。
传统聚落中儒道表现出的“天人合一”的价值取向和美学思想在中国的传统聚落与民居因其所处的地理位置、气候特征、特定人群的生活习俗的差异,在建筑美学形态上呈现出不同的视觉构成。
在这些丰富多彩的建筑形态背后,蕴含着深厚的中国文化积淀,其中道家美学思想对于传统聚落与民居形态的影响明显、深厚。
道家“自然无为”的天道观,在其的外部环境的选择、处理及内部意境的表达中有着直接的体现。
一、道家美学与中国传统聚落“聚落”作为一个由自然环境、建基点上是相融相通、互为补充的。
立足于聚落的实质环境中,道家的主题精神与儒家注重建筑环境对人的道德教化作用不同,它强调在聚落环境中人与自然、建筑与环境的和谐统一,在与山水的契合中追求自然质朴之美。
具体表现在选址、风水及其空间组合、景观布置等方面,透射出“美”与“真”和谐统一的审美理想,表现出自然适应性、社会适应性和人文适应性等审美文化特征。
1、聚落选址聚落选址上,道家推崇“不以人助天”、“无以人灭天”的观点,表达其思想中对自然的尊崇和顺应;“择吉择中”而居传达出建筑的社会意义和精神功能。
这种“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自然”美标准反映到选址上——自然的因借和山水的契合,强调人与自然、建筑与环境的和谐及其天然真趣的境界。
永嘉县芙蓉村因其西南山上有三座高崖,其色白里透红,状如三朵含苞待放之芙蓉,因而得名。
置于自然,也与整体环境相呼应,整个聚落形态构成抽象的“自然物”。
芙蓉村聚落布局风貌鸟瞰村口风水树2、风水之术聚落环境的选址相地过程中,哲学思维的巧妙运用处处可见“风水之术”中道家建筑文化因子。
“风水术”的选址方式不仅表现出传统社会人们对自然的顺应和对宗族兴旺、田园耕读文化生活的理想和向往;更重要的是风水术中“藏风得水”的理念所蕴涵的生态观。
藏风就是避风,得水便是聚水,藏风得水的结果就是形成一种平静而滋养的生存环境,从而有利于万事万物的生长。
阆中风水以负阴抱阳为形,以蕴藏生气为本。
作为一种独特的意象类型,阆中风水对古镇居民而言,影响最多、最大的其实是心理上的感应。
风水模式的层层护卫形制会缓解心理场的紧,形成封闭的防卫空间。
阆中风水布局江边景观天心十字3、空间布局自然因素:传统聚落空间布局自由灵活,不拘一格。
强调对山水的因借和避让,使得建筑与环境相互渗透,表现出相生相栖的和谐美。
福宝聚落景观四川福宝古镇三面环水,地山脊,聚落基址狭窄而陡峭,整个古镇顺应山脊布置,和自然山水相融相依。
巧用山势,使古镇呈现“五龙抱珠”的独特地理形制和自然空间格局。
社会因素:传统聚落空间布局方式富有人文寓意,一方面从安全防御的角街巷与地势方面受中国传统文化重血缘关系、宗族聚居思想的影响,聚落常常表现为以宗祠为中心的布局形式。
围绕宗祠,按尊者居中的原则,聚落空间层层展开,主次分明、分区明显。
其聚落文化中强烈的归属感、秩序感便在建筑布局中突现。
省黟县“桃源洞”便因战乱等社会因素而选着这般独特的“避世”空间环境。
桃源洞入口聚落风貌聚落水体景观4、景观布置聚落中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乃至物体都不自觉地纳入人们对住区环境的整体规划中。
这些自然之物的点缀深刻地反映着人们的审美情趣和精神涵。
中国古代美学素有“仁者,知者乐水”之说,并由此开启了以自然之物比德的审美情趣。
反映到聚落环境中,常以荷花出淤泥而不染的属性喻清正廉洁的品德,以青松翠柏岁寒不凋的属性喻坚贞不屈的精神。
在提升着居住环境的文化涵的同时,形象生动的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展望。
江南河网与民居古城婺源菜园景观二、道家美学与中国传统民居建筑道家美学认为,美在于自然。
道家提倡自然全美的境界,讲求客观的全美,注重非人为,要求返璞归真,追求一种潇敬觉远的自然之美。
道家“天人合一”的和谐理念、“道法自然”的和谐原则深刻影响着古代中国的环境意匠,它一方面表现为追求一种模拟自然的淡雅质朴之美,另一方面表现为注重对自然的直接因借,与山水环境的生态契合。
1.空间中国传统民居建筑庭院空间——仿照自然。
传统民居注重整体空间结构的丰富多变和部空间的开敞流动。
庭院作为人工与自然相结合的环境构成天、地、人和谐统一的场所,院落围合的形态构成相对封闭独立的空间,相对于传统民居封闭单调的外立面,院落空间更显通透优美,空间外的强烈对比反映了道教思想注重心修为而不扬的特征。
传统民居庭院空间形态的构成基础出发点是使用主体对“微气候”的需要。
为了适应不同的气候,而产生了不同形态的建筑空间。
不管是北方的庭院还是南方的天井,都是以有效排除外界干扰,保持安静的部环境,满足部空间的采光、通风等为目的。
以四合院空间的“四正思维”构成一对阴阳关系,在整体上是一个序列布局完整的八卦空间。
从外空间层次演进上看同样体现阴阳组合关系。
从东南位置的宅大门→垂花门→中院正房→院后房→后罩房,不仅反映出等级尊卑的礼制观念,而且“每一级组合成为一个递进层次,形成一个层级的阴阳关系”。
四合院方位布局空间格局院景观客家土楼特殊的围合形制形成“绝无仅有天地间”的空间感受,并在在建筑中以图象或符号表现道家的自然哲学概念。
再如客家围龙屋,其前后两端的龙池与龙台这一山一水的具体形态构成了微型的土楼部空间天、地、人空间联系自然世界。
山水、阴阳,正是围龙屋所包裹的内涵,恰如浑沌之中包孕的阴阳和天地一样。
而且,前后的龙池与龙台环抱中间的人居空间,根据道家“崇效天,卑法地”的象征原则,人居处于天地的环抱中,从而构成天、地、人——“三才”相合的宇宙图景。
故“龙池”、“龙台”与人居表现天、地、人的图景。
2.景观中国传统民居建景观布置——复刻自然。
在庭院、天井种植花草树木,点缀石景,嵌入水体、引入自然、再造自然,把室外景观引入室,延伸空间,使室外在视觉感受上相互衔接,意在补偿人们与大自然环境的相对隔离而人为创设的“第二自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代替大自然环境来满足人们生理和心理方面的各种需求。
道家思想对传统民居的景观空间影响深远的,其哲学思想便是其重要理论支撑。
道家的景观美学观的核心涵就在于“境生象外”的意境魅力,它的根本特征便是“无”“虚”“空”,这与道家“无中生有”“有无相生”哲学思想的基础理论不谋而合。
“景”与“室”彼此阴阳相对、虚实相合,使自然意境给人启示和遐想。
这些审美意趣的表达方式都淋漓尽致地体现了道家对生命的态度、处理问题的方式方法以及毕生追求的终极目标。
3.选材中国传统民居建筑选材——取于自然。
传统民居建筑,多就地取材,兼顾经济实用。
选取时,首选原生的土、石、木而且注重材料本身的色彩、花纹、质地等的表现;使用时,尽量保持材料的原貌。
这种择取使用原则无疑是对“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无为而无不为”思想的反馈——顺应自然,无扰自然。
若要更深层次的剖析传统民居建筑选材中道家元素,可从两方面入手:一、建筑与人的物质互动,在适度使用前提下,土、木可谓“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且物理属性较好,可塑性强,能满足农业社会“短期、简易”的使用需求;二、建筑与人的心理互动,土、木皆具自然生命特征,宛如生长于。
这种模拟自然又融于自然的淡雅质朴之美,正是道家“天人合一”的体现。
湘西劳庄土家族聚落地处武陵山区,木材、石材、粘土砖在民居中应用最为普遍,其中民居悬吊的木结构阳台、吊廊等是顺应木材天土家族全木结构转角楼 民居吊脚楼 4.色彩中国传统民居建筑色彩——融于自然,并基于庄子“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辩”的审美思想。
故此,民居建筑的色彩运用,不同于宫殿建筑的金碧辉煌,它以黑白为主色调,崇尚自然本色,大气而朴实,以黑、白、灰色层次变化形成的整体色调有一种绚烂之极,归于平淡的美感。
传统民居黑白相间的色调体系有着深厚的文化渊源。
首先,阴阳学为基础的宇宙观。
“阳”为日光,即白;“阴”为黑夜,即黑,黑白关系也即“一阴一阳谓之道”是世界最根本的关系。
老子的“五然表现力的典型力作。
木结构的吊脚楼对于湘西阴雾潮湿的气候和山中野兽虫蛇的侵扰无疑具有很好的适应性。
此外,就地取材,其材质质感既丰富多变又协调统一;色彩清新素雅,天然石材、木材、青砖、灰瓦,造就了与自然界浑然一体的建筑形象,建筑与周围山区环境融为一体。
色令人目盲”认为过于看重色彩是对“真”的破坏,妨碍人们对本质的认识,使人浮躁不安,达不到真正的艺术境界。
其次,排斥色彩的文化观念。
中国古代文人对“形而上”的道孜孜以求,天生便具有一种有别于“形而下”的雅正之气体现在审美价值取向上,更偏爱朴素无华的平淡天真,把“好色”做为不好的品行。
徽派民居黑白之色徽派民居马头墙 5.装饰中国传统民居建筑色彩——象征自然。
老庄“观物取象”美学思想,偏重去想和幻想,充满着浪漫情怀。
“自然本源”、“虚静”的精神修养主在一定程度和意义上出现在以抽象的线条、体积为审美对象的建筑装饰艺术中。
道家的象征性思直接映射到传统民居装饰装修上,可总括为—— “图必有意,意必吉祥”。
广大的民居建筑,多以福禄喜庆、长寿、戏文故事、花草纹样为题材,往往通过某种自然现象的比喻关联、寓“青瓦出檐长,马头白粉墙”,这是传统徽州民居的特点写照,也道出了其典型的建筑色彩,即粉白和青黑。
从外部看来,建筑的色彩组合简单,线条洗练,都由黑白二色构成。
加上岁月的冲蚀,黑、白、灰互相融合,构成了中国山水画、水墨渲染的奇妙效果。
再次黑白灰的色彩序列呼应皖南地区特有的山区、田园景色,给人强烈的艺术冲击。
意双关、谐音取意、传说附会等形式,使人联想到神话传说、谚语古语、历史典故、民间习俗等容,从而抒发祈求吉祥、消灾弭患的愿望,表达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平安吉祥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