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训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训练
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
1.名著阅读。
(1)看人物。
看下面含“闹”的回目,从中选一个,结合具体情节,谈谈你对人物的认识。
(回目列举)《西游记》
第十七回孙行者大闹黑风山观世音收伏熊罴怪
第二十五回镇元仙赶捉取经僧孙行者大闹五庄观
《水浒》
第三回赵员外重修文殊院鲁智深大闹五台山
第四回小霸王醉入销金帐花和尚大闹桃花村
第七回林教头刺配沧州道鲁智深大闹野猪林
人物:________(填孙悟空或鲁智深)
认识:________
(2)品艺术。
讽刺手法的运用使小说更具艺术效果。请赏析《围城》或者《格列佛游记》的讽刺艺术。
我选作品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孙悟空;孙悟空大闹五庄观,他完全不顾事情的原委就把人家的果树推倒,也不思考自己有没有实力保护好身边的师徒们,而且对于对手的实力评估十分不准确,不思后果,最后才导致要前去寻找菩萨帮助。这体现了孙悟空做事冲动、鲁莽、做事不计后果的特点。(悟空上山寻妖索要袈裟,与黑汉熊精相斗。悟空在洞外打死一小妖,得到请贴,变为老住持赴会。因被识破,只好请来观音才要回袈裟。这体现了孙悟空爱显摆、好胜的性格。)
(2)《围城》;《围城》里运用比喻进行讽刺分地方很多。书中有句话说:“这一张文凭,仿佛有亚当、夏娃下身那树叶的功用,可以遮羞包丑;小小一方纸能把一个人的空疏、寡陋、愚笨都掩盖起来。”文凭本是一个读书人的学历的证明,作者将它比喻为“遮羞布”,讽刺了当时社会不重真才实学、追求留洋“镀金”、弄虚作假的教育状况。
【解析】【分析】(1)要求学生仔细阅读含“闹”的回目,选择自己最熟悉的一章。简单的概述情节。然后结合情节内容,评价人物的性格即可。如:鲁智深在拳打镇关西后,为了避祸出走了,可是又遇到了金老父女,他就在金老女婿的关照下入五台山当了和尚,可是在寺里却全不尊僧人规矩,处处惹祸,这体现了他直率、不受拘束、敢作敢当、天不怕地
不怕性格特征;林冲被发配沧州,途中险遭解差谋害,鲁智深跟至野猪林相救,体现了他见义勇为嫉恶如仇,粗中有细的性格,尽显英雄本色。
(2)结合小贴士中的讽刺方法,选择《围城》或《格列佛游记》,结合其具体内容,分析讽刺手法的运用即可。《格列佛游记》中夸张的讽刺手法,如:在小人国,其国王只是比其他臣民高出一个指甲的高度,而他却把自己任命成宇宙界最神圣、最高的统治者。然而,小人国的臣民想要升官,采用的方式则是跳绳。也就是说跳绳的高度是和职位成正比的。如:对于一个部长来说,并不是要求他有多少的才能,而只要身手敏捷即可。通过主人公游历小人国的经历,作者是在讽刺18世纪英国政府的平庸和无能。
故答案为:⑴孙悟空;孙悟空大闹五庄观,他完全不顾事情的原委就把人家的果树推倒,也不思考自己有没有实力保护好身边的师徒们,而且对于对手的实力评估十分不准确,不思后果,最后才导致要前去寻找菩萨帮助。这体现了孙悟空做事冲动、鲁莽、做事不计后果的特点。(悟空上山寻妖索要袈裟,与黑汉熊精相斗。悟空在洞外打死一小妖,得到请贴,变为老住持赴会。因被识破,只好请来观音才要回袈裟。这体现了孙悟空爱显摆、好胜的性格。);
⑵《围城》;《围城》里运用比喻进行讽刺分地方很多。书中有句话说:“这一张文凭,仿佛有亚当、夏娃下身那树叶的功用,可以遮羞包丑;小小一方纸能把一个人的空疏、寡陋、愚笨都掩盖起来。”文凭本是一个读书人的学历的证明,作者将它比喻为“遮羞布”,讽刺了当时社会不重真才实学、追求留洋“镀金”、弄虚作假的教育状况。
【点评】⑴这是一道人物形象分析的题目,人物性格分析注意从小说的情节入手,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或其它的侧面描写进行分析总结.注意各点之间不要重合、不要相互包含,答题不要只简单的回答性格特征;
⑵本题考查名著艺术手法。解答此题,要结合选文分析《格列佛游记》和《围城》的讽刺艺术。结合名著相关内容来解答。
2.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后面小题
江行
[宋]严羽
瞑色蒹葭外,苍茫旅眺情。
残雪和雁断,新月带潮生。
天到水中尽,舟随树梢行。
离家今几宿,厌听棹歌①声。
【注】①棹歌:行船时船工所唱的歌。
(1)尾联一个“厌”字写出了作者那种________、 ________的情感。
(2)发挥想象,试描绘出“天到水中尽,舟随树梢行”这一联所写的景与情。
【答案】(1)思乡心切;厌倦漂泊生活
(2)在舟中远眺,天在水中,水与天接,江天一色,彼此不分;小舟起起伏伏慢慢前行,树杪隐隐约约,缓缓后退。天无尽,水亦无尽,而行舟又悠悠,这样的行旅何日是尽头呢?
【解析】【分析】(1)“离家今几宿,厌听棹歌声”。离家的日子,诗人是每天都在心头盘
算的。天天盘算着,日子一长也就茫然了,“今几宿”的疑问,一则说明诗人离家之久,二则表明诗人心中盘算着回家的次数之频。桨声一如游子心中的离家悲歌,一声声、一阵阵,把心都敲碎了,更敲倦了。
(2)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天”“江水”“舟”“树”的特点,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天到水中尽,舟随树杪行”。舟中远眺,天在水中,水与天接,江天一色,彼此不分;小舟起起伏伏慢慢前行,树杪隐隐约约缓缓后退。天无尽,水亦无尽,而行舟又悠悠,真不知这样的行旅何日是尽头。景中寓情,作者把羁旅之情、思乡之感寄寓于“舟行所见”之景中,情与景完美地交融在一起,表达了漂泊在外的乡愁与孤单。
故答案为:⑴思乡心切;厌倦漂泊生活
⑵在舟中远眺,天在水中,水与天接,江天一色,彼此不分;小舟起起伏伏慢慢前行,树杪隐隐约约,缓缓后退。天无尽,水亦无尽,而行舟又悠悠,这样的行旅何日是尽头呢?【点评】⑴本题考查诗歌鉴赏的炼字。考生要读懂诗歌,了解诗歌的内容,感悟诗人的情感,要结合诗句进行分析理解。
⑵本题考查诗歌意境的理解能力。考生要抓住诗歌中的意象特点,进行描绘。语言要生动形象,忠于原诗,运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要表达出诗人的情感。
3.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小题。
春夜洛城闻笛
(唐)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中秋闻笛
(宋)朱淑真
谁家横笛弄轻清,唤起离人枕上情。
自是断肠听不得,非干吹出断肠声。
(1)两首诗前两句都写笛声,李诗写出笛声“________”的特点,朱诗写出笛声“________”的特点。
(2)两首诗都抒发了因笛声产生的情感,内涵却不同,请作分析。
【答案】(1)清越、穿透力强、悠扬、袅绕、隐约、不真切;轻柔、清脆
(2)李诗主要是通过《折柳曲》引发了思乡之情,而折柳曲本身就是与思乡相关的内容,诗人触景生情。而第二首是则不同,是因为诗人本身就忧愁,孤独,恰逢中秋这个合家团聚的节日,听着外面热闹的笛声,更反衬出作者的哀怨。
【解析】【分析】(1)分析诗歌内容,提取笛声的特点。李诗:是谁家精美的笛子暗暗地发出悠杨的笛声,随着春风飘扬,传遍洛阳全城。可知笛声的清越、穿透力强、悠扬、袅绕、隐约、不真切。米诗:是谁在吹着横笛,传来了阵阵轻快的乐声。我躺在床上凝听着,触动了离情别绪,心潮难平。可知笛声轻柔、清脆。
(2)第一首此诗抒发了作者客居洛阳夜深人静之时被笛声引起的思乡之情,其前两句描写笛声随春风而传遍洛阳城,后两句写因闻笛而思乡。全诗扣紧一个“闻”字,抒写自己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