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技术报告
机器人技术毕业实习报告

一、实习背景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机器人技术已成为当今世界最具发展潜力的领域之一。
为了更好地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提升自身专业技能,我于20xx年x月至20xx年x月在XX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毕业实习。
二、实习目的1. 通过实习,加深对机器人技术的理解,掌握机器人系统的基本原理、设计方法和应用技术。
2. 提高实际操作能力,学会使用各种机器人设备,进行编程、调试和维修。
3. 了解企业生产流程,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和职业素养。
三、实习单位及环境实习单位为XX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位于我国某高新技术产业园区。
公司主要从事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以及相关配套产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
实习期间,我主要在公司研发部进行实习。
四、实习内容1. 机器人基础知识学习在实习初期,我重点学习了机器人基础知识,包括机器人结构、运动学、动力学、控制理论等。
通过阅读相关教材和参考资料,我对机器人有了初步的认识。
2. 机器人系统设计与开发在实习过程中,我参与了多个机器人项目的开发。
具体内容包括:(1)机器人硬件选型:根据项目需求,选择合适的机器人型号、控制器、传感器等硬件设备。
(2)机器人软件编程:使用机器人编程语言,编写机器人运动控制程序,实现机器人各项功能。
(3)机器人调试与优化:对机器人进行现场调试,优化机器人运动轨迹和性能。
3. 项目实施与协作在实习过程中,我参与了多个项目的实施。
具体内容包括:(1)项目需求分析:与客户沟通,了解项目需求,制定项目实施方案。
(2)项目进度管理:跟踪项目进度,确保项目按计划完成。
(3)团队协作:与同事共同完成项目任务,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五、实习收获1. 专业知识提升:通过实习,我对机器人技术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掌握了机器人系统的设计、开发和应用方法。
2. 实践操作能力增强:在实习过程中,我学会了使用各种机器人设备,具备了一定的实际操作能力。
3. 团队协作能力提高: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我学会了与同事沟通、协作,提高了团队协作能力。
机器人技术及应用实训报告

机器人技术及应用实训报告一、实训目的本次实训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了解机器人技术及应用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并能够应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通过实训,能够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实训内容本次实训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机器人基本知识:了解机器人的分类、结构和基本原理;2.机器人编程:学习使用编程语言控制机器人的运动;3.机器人传感器:了解机器人的传感器类型和使用方法;4.机器人应用:设计并制作一个具有特定功能的机器人,并进行实际应用。
三、实训过程1.机器人基本知识在实训的第一部分,我们首先学习了机器人的分类,了解了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和家用机器人等不同类型的机器人。
然后,我们学习了机器人的结构,包括机械结构、电子结构和程序结构。
最后,我们学习了机器人的基本原理,包括传感器、执行器和控制系统等。
2.机器人编程在实训的第二部分,我们学习了机器人编程的基本知识。
我们使用了一种常见的编程语言,如C++或Python,来编写机器人的控制程序。
通过编程,我们可以控制机器人的运动,使其按照我们的要求执行特定的任务。
3.机器人传感器在实训的第三部分,我们学习了机器人的传感器。
我们了解了不同类型的传感器,如光线传感器、声音传感器和触摸传感器等。
我们学习了传感器的原理和使用方法,并通过实验验证了传感器的功能。
4.机器人应用在实训的最后一部分,我们设计并制作了一个具有特定功能的机器人。
我们选择了一个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并设计了一个解决方案。
我们使用编程语言编写了机器人的控制程序,使用传感器来感知环境,并根据传感器的数据做出相应的动作。
四、实训收获通过本次实训,我对机器人技术及应用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我学会了机器人的基本原理和结构,掌握了编程语言的基本使用方法,并学会了如何使用传感器来感知环境。
通过实践,我培养了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提高了自己的团队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机器人技术实习报告

机器人技术实习报告
在过去的几年里,机器人技术一直处于快速发展的阶段。
作为一名
机器人技术专业的学生,我有幸参加了一家知名公司的机器人技术实习,并在这段时间里学到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和知识。
首先,实习的第一个阶段是对公司现有机器人产品进行了解和学习。
通过与公司工程师的交流和实地参观,我深入了解了公司的机器人产
品种类、技术原理和应用领域。
我还学习了如何对机器人进行编程和
控制,掌握了一些常用的机器人操作技巧。
在实习的第二个阶段,我参与了公司正在研发的新型机器人项目。
作为项目组的一员,我与团队成员紧密合作,共同解决了项目中遇到
的技术难题和挑战。
通过实际操作,我提升了自己的团队协作能力和
问题解决能力,也更加熟练地掌握了机器人编程和控制技术。
在实习的最后阶段,我有机会参与了公司举办的机器人比赛。
在比
赛中,我与队友紧密合作,克服了重重困难,最终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这次比赛不仅锻炼了我的机器人技术,还培养了我团队合作和应变能力。
通过这次机器人技术实习,我不仅学到了丰富的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更感受到了机器人技术的广阔前景和无限可能。
我相信,在不久
的将来,机器人技术将会给人类的生活带来更多的便利和惊喜。
我将
会继续努力学习,为实现人机共生、智能化社会的梦想贡献自己的力量。
感谢公司提供这次宝贵的实习机会,让我收获颇丰,受益匪浅。
机器人技术基础实验报告6

机器人技术基础实验报告6一、实验目的本次机器人技术基础实验的目的在于深入了解机器人的运动控制、感知与交互能力,并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掌握机器人系统的基本原理和应用方法。
二、实验设备1、机器人本体:采用了一款具有多关节自由度的工业机器人模型。
2、控制器:配备了高性能的运动控制卡和处理器,用于实现对机器人的精确控制。
3、传感器套件:包括视觉传感器、力传感器和距离传感器等,以获取机器人周围环境的信息。
4、编程软件:使用了专业的机器人编程工具,具备图形化编程和代码编辑功能。
三、实验原理1、运动学原理机器人的运动学研究了机器人各个关节的位置、速度和加速度之间的关系。
通过建立数学模型,可以计算出机器人末端执行器在空间中的位置和姿态。
2、动力学原理动力学分析了机器人在运动过程中所受到的力和力矩,以及这些力和力矩对机器人运动的影响。
这对于设计合理的控制策略和驱动系统至关重要。
3、传感器融合技术通过融合多种传感器的数据,如视觉、力和距离等信息,可以使机器人更全面、准确地感知周围环境,从而做出更智能的决策和动作。
四、实验步骤1、机器人系统初始化首先,对机器人进行了机械和电气连接的检查,确保各部件安装牢固且线路连接正常。
然后,通过控制器对机器人进行初始化设置,包括关节零位校准、运动范围设定等。
2、运动控制编程使用编程软件,编写了简单的运动控制程序,实现了机器人的直线运动、圆弧运动和关节空间的运动轨迹规划。
在编程过程中,充分考虑了运动速度、加速度和精度的要求。
3、传感器数据采集与处理启动传感器套件,采集机器人周围环境的信息。
通过编写相应的程序,对传感器数据进行滤波、融合和分析,提取有用的特征和信息。
4、机器人交互实验设计了人机交互场景,通过示教器或上位机软件向机器人发送指令,观察机器人的响应和动作。
同时,机器人也能够根据传感器反馈的信息,主动与环境进行交互,如避障、抓取物体等。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运动控制精度通过对机器人运动轨迹的实际测量和与理论轨迹的对比分析,发现机器人在直线运动和圆弧运动中的位置精度能够达到预期要求,但在高速运动时存在一定的误差。
机器人技术调研报告应用领域与发展趋势

机器人技术调研报告应用领域与发展趋势机器人技术调研报告应用领域与发展趋势1. 引言机器人技术作为现代科技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在各个领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本报告将对机器人技术的应用领域和发展趋势进行调研分析,为读者提供全面了解该领域的信息。
2. 工业制造领域机器人在工业制造领域中的应用日益普及。
它们能够完成重复性高、精度要求高的作业,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例如,汽车制造中的焊接、喷涂和装配等工作都可以通过机器人来完成。
此外,机器人还可以在危险环境中代替人类进行操作,确保工人的安全。
3. 农业领域随着人口的增长和农业生产方式的改变,机器人技术在农业领域中的应用也越来越重要。
机器人能够自动化农业生产过程,例如种植、浇水、除草和采摘等。
这不仅提高了生产效率,还减轻了人力成本和劳动强度。
4. 医疗领域机器人技术在医疗领域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
例如,手术机器人可以通过微创手术方式进行精确的手术操作,减少了手术创伤和术后恢复时间。
此外,机器人还可以用于康复训练、老年护理和紧急救援等方面,改善了医疗服务的质量和效率。
5. 服务领域机器人技术在服务领域中的应用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例如,餐厅和酒店中的服务机器人可以为客人提供点餐、送餐和清洁等服务。
此外,机器人还可以在物流领域中承担货物搬运和仓储管理等工作,提高物流效率。
6. 教育领域机器人技术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也逐渐增多。
机器人可以作为教学工具,通过与学生的互动,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动手能力。
同时,机器人还可以用于特殊教育领域,帮助有特殊需求的学生获得更好的教育。
7. 发展趋势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领域的扩大,机器人技术的发展前景广阔。
未来,机器人将会呈现以下几个发展趋势:- 智能化:机器人将会具备更强的智能和学习能力,可以更好地适应各种环境和任务需求。
- 协作性:机器人将会与人类形成更紧密的合作关系,在工作和生活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 个性化:机器人将会根据个人需求进行个性化定制,提供更符合用户需求的服务和体验。
机器人技术社会实践报告

机器人技术社会实践报告1. 引言机器人技术作为现代科技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在多个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机器人的智能化与自动化特性,使其在工业生产、医疗护理、教育培训以及日常生活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本报告将介绍我们小组在机器人技术社会实践项目中的经验和所学。
2. 实践项目背景为了更好地了解和应用机器人技术,我们小组参与了一个机器人实践项目。
该项目的目标是让学生熟悉机器人的编程和操作,并通过实践活动了解机器人在各个领域的应用。
我们小组共同合作,通过自主学习与团队合作的方式,完成了一系列项目和任务。
3. 项目内容在实践项目中,我们小组首先学习了机器人的基础知识,了解了机器人的构成和工作原理。
之后,我们进行了机器人编程的学习,在导师的指导下,掌握了编程语言和工具。
通过编程,我们能够对机器人进行指令控制,实现各种功能和动作。
除此之外,我们还参与了一系列与机器人有关的实践活动,如机器人竞赛、机器人导航等。
4. 实践经验在整个实践项目中,我们小组获得了丰富的实践经验。
首先,通过团队合作,我们发现了合理分工和沟通的重要性。
在共同的目标下,每个人发挥自己的专长,有效地完成了任务。
而良好的沟通则确保了信息的流通和工作的顺利进行。
另外,通过不断尝试和错误,我们学会了从失败中汲取经验,不断优化方案和方法。
这种反思和改进的能力对于我们的成长和进步至关重要。
5. 实践成果在机器人技术社会实践项目中,我们小组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首先,我们成功完成了一系列机器人编程任务,掌握了机器人的基本操作和编程技巧。
其次,我们在机器人竞赛中获得了较好的成绩,并受到了其他参赛者的认可。
最重要的是,通过这次实践,我们深入了解了机器人技术的应用领域和潜力,为将来的学习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6. 结论通过机器人技术社会实践项目,我们小组对机器人技术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在实践过程中,我们通过团队合作、学习编程等方式,培养了自己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机器人技术基础实验报告

机器人技术基础实验报告
1、实验目的
实验的目的是熟悉机器人技术的基础实验,包括机器人的结构特性、传动原理、机械构
件、机器人轨迹规划等方面的基础概念和知识。
2、实验内容
本实验结合相关书籍和课程,涵盖六个主要方面:
(1)机器人结构特性:包括机器人极其关节的结构特征,如关节的中心距、CAD模型的结构图、几何变换以及机器人控制体系等。
(2)传动原理:传动原理是机器人技术的核心,主要涉及传动机构的驱动原理和工作原理,包括动力学分析、轴向力和紧定力的计算、变速箱的类型及其拓扑、传动系统性能的评价以及机器人的控制技术。
(3)机械构件:机械构件是构建机器人的基础,主要包括机械构件的特性分析及应用,如凸轮轴、滚珠丝杆、电机及带轮等。
(4)机器人轨迹规划:机器人的轨迹规划是重点内容,主要涉及机器人轨迹的编程、运动学分析、示教编程、轨迹压缩、张量标定以及DSP
技术等。
(5)夹具设计:夹具设计是机器人应用中重要内容,主要涉及气压夹具结构设计及其应用,以及夹具装配技术、理论模型分析、夹紧结构动力学建模及物理实验室中用机器人进行夹具设计的实践应用。
(6)机器原理:机器原理涉及机器人控制体系的基本结构、编程思想、控制理论及应用技术,包括计算机硬件、软件架构、机器人控制技术和其他控制技术等。
3、实验结果
本实验的执行有序,基本实验项目全部完成,实验结果可按照预期得到一个有效的机器人模型,熟悉机器人技术的基础知识,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能够应用机器人技术进行实际工程应用。
机器技术总结报告范文(3篇)

第1篇一、前言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机器技术在各个领域的应用日益广泛,从工业生产到日常生活,从科学研究到国防军事,机器技术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本报告旨在对过去一年(例如:2023年)我国机器技术的研究成果、应用进展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和分析,以期为我国机器技术的未来发展提供参考。
二、研究进展1. 人工智能与机器学习(1)深度学习算法:在过去的一年中,深度学习算法在图像识别、语音识别、自然语言处理等领域取得了显著成果。
例如,我国科学家在图像识别领域提出的“残差网络”(ResNet)在ImageNet竞赛中取得了优异成绩。
(2)强化学习:强化学习在机器人控制、自动驾驶等领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我国科学家在强化学习算法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在多个应用场景中取得了成功。
2. 机器人技术(1)服务机器人:服务机器人在医疗、养老、教育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我国科学家在服务机器人技术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如自主研发的“智能养老机器人”。
(2)工业机器人:工业机器人在制造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我国在工业机器人技术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如自主研发的“协作机器人”。
3. 自动化技术(1)智能制造:智能制造是当前工业发展的热点。
我国在智能制造领域取得了显著成果,如工业互联网、工业大数据等。
(2)自动化设备:自动化设备在各个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我国在自动化设备研发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如数控机床、自动化生产线等。
4. 机器人与人工智能融合机器人与人工智能的融合是未来发展趋势。
我国在机器人与人工智能融合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如智能机器人、智能无人系统等。
三、应用进展1. 工业领域(1)制造业:机器人与自动化设备在制造业中得到了广泛应用,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了生产成本。
(2)物流行业:自动化物流系统在物流行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提高了物流效率,降低了物流成本。
2. 服务业(1)医疗领域:服务机器人在医疗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如手术机器人、康复机器人等。
智能机器人技术实训报告

一、绪论1.1 实训背景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智能机器人技术在我国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应用。
为了提高我国智能机器人技术水平,培养具备实际操作能力的专业人才,我们开展了智能机器人技术实训。
本次实训旨在让学生了解智能机器人的基本原理、组成及工作流程,掌握智能机器人的编程、调试及维护方法,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意识。
1.2 实训目的(1)使学生了解智能机器人的基本原理、组成及工作流程;(2)使学生掌握智能机器人的编程、调试及维护方法;(3)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意识;(4)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二、实训内容2.1 实训环境本次实训在智能机器人实验室进行,实验室配备了多种智能机器人设备,包括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教育机器人等。
2.2 实训项目(1)机器人基础操作与编程通过学习机器人基础操作,使学生掌握机器人的启动、停止、移动、抓取等基本操作。
同时,学习机器人编程语言,如Python、C++等,编写简单的机器人程序。
(2)机器人传感器应用学习机器人传感器的基本原理、类型及使用方法,如红外传感器、超声波传感器、视觉传感器等。
通过实验,让学生掌握如何使用传感器获取环境信息,实现机器人对环境的感知。
(3)机器人运动控制学习机器人运动控制的基本原理,如PID控制、轨迹规划等。
通过实验,让学生掌握如何控制机器人进行直线运动、曲线运动、抓取物体等。
(4)机器人任务规划与执行学习机器人任务规划的基本原理,如任务分解、路径规划等。
通过实验,让学生掌握如何为机器人分配任务,并指导机器人完成指定任务。
(5)机器人系统集成与调试学习机器人系统集成的基本原理,如硬件选型、软件配置等。
通过实验,让学生掌握如何将机器人与其他设备连接,实现系统集成。
同时,学习机器人调试方法,如故障诊断、性能优化等。
三、实训过程3.1 实训准备(1)学生分组: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每组4-5人,每组选出一名组长。
(2)实训材料:准备实训所需的机器人设备、编程软件、传感器等。
机器人技术社会实践报告

机器人技术社会实践报告1. 引言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机器人技术已经深入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为了更好地了解和应用这一技术,我们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社会实践。
本报告将详细介绍我们的实践过程、所取得的成果以及遇到的挑战。
2. 实践内容2.1 实践目标本次实践的目标是:- 了解机器人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应用领域;- 掌握机器人编程和操作的基本技能;- 探索机器人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前景。
2.2 实践过程我们的实践过程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理论学习和资料收集在这个阶段,我们通过阅读书籍、观看视频和参加讲座等方式,学习了机器人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应用领域。
同时,我们还收集了相关领域的最新资料,以便更好地了解机器人技术的最新发展动态。
第二阶段:实践操作和编程在这个阶段,我们使用了机器人编程软件进行编程,实现了简单的动作控制和任务调度。
此外,我们还进行了机器人硬件的组装和调试,熟悉了机器人各个部件的功能和操作方法。
第三阶段:项目设计和实施在这个阶段,我们根据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设计并实施了一个机器人项目。
该项目旨在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例如智能清洁机器人、配送机器人等。
3. 实践成果通过本次实践,我们取得了以下成果:- 掌握了机器人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应用领域;- 学会了机器人编程和操作的基本技能;- 成功设计并实施了一个机器人项目;- 深入了解了机器人技术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前景。
4. 遇到的挑战及解决方法在实践过程中,我们遇到了以下挑战:- 缺乏实践经验和操作技能;- 部分理论知识难以理解和掌握;- 项目设计和实施过程中遇到技术难题。
针对上述挑战,我们采取了以下解决方法:- 积极参加实践活动,向有经验的教师和同学请教;- 查阅相关资料,巩固理论知识;- 小组成员相互协作,共同解决技术难题。
5. 总结本次机器人技术社会实践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实践机会,使我们更好地了解了机器人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应用领域。
通过实践,我们不仅掌握了机器人编程和操作的基本技能,还成功设计并实施了一个机器人项目。
机器人技术报告范文

机器人技术报告范文
摘要
本报告研究了机器人技术,阐述了关于机器人技术的发展历史、机器
人结构、控制原理、感知技术和仿生技术等内容,总结了机器人技术的发
展现状和发展趋势,以及未来发展所需要克服的技术问题。
关键词:机器人技术;发展历史;机器人结构;控制原理;感知技术;仿生技术
1、绪论
机器人技术是近十几年来最受关注的新技术之一,它既具有人类想象
力的技术概念,又像是解决现实问题的真正技术。
机器人技术应用广泛,
有利于提高生产力和工作效率,节约能源和经济成本,改善企业生产环境,减轻劳动强度,改变社会风气,促进社会全面发展。
2、机器人技术的发展历史
是利用计算机技术,结合机械、电子、电气等技术来设计制造的通用
实用设备,20世纪50年代中期,欧洲和美国就开始研究机器人的技术,
60年代,有了较大的发展,70年代,又迎来新的突破,80年代。
机器人技术的社会实践报告

机器人技术的社会实践报告一、引言机器人技术的迅猛发展正在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和社会结构。
本报告将介绍机器人技术的现状以及其在不同领域的社会实践。
二、机器人技术的发展与应用近年来,机器人技术取得了巨大的突破。
从最早的工业机器人到现在的服务机器人和社交机器人,技术的不断进步为机器人在各个领域的应用提供了可能。
1. 工业领域工业机器人的应用在生产线上起到了关键作用。
它们能够完成重复、繁琐的工作,提高生产效率,减少人力成本。
例如,在汽车制造业中,机器人能够精确地焊接、组装零部件,提高生产线的效率和质量。
2. 农业领域随着全球人口的增加,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已经无法满足需求。
机器人农业技术的应用为农业生产带来了新的变革。
自动化的农业机器人能够进行精准的播种、浇水、施肥和收割,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减少对农药和化肥的依赖。
3. 医疗领域机器人在医疗领域的应用也逐渐增多。
手术机器人能够通过精确度更高的手术操作减少手术风险和创伤,提高患者的治愈率。
另外,智能助行机器人和康复机器人可以帮助行动不便的患者进行康复训练和日常生活辅助,提高生活质量。
4. 服务领域社交机器人在服务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受人们欢迎。
机器人导购员、机器人服务员等能够提供日常生活所需的各种服务。
例如,在日本,机器人可以在养老院中陪伴老人、做心理疏导和陪聊,缓解老人的孤独感。
5. 教育领域机器人在教育领域的运用也呈现出巨大的潜力。
智能教育机器人可以帮助孩子们学习各种学科,激发兴趣,开发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机器人也能够在特殊教育中发挥积极的作用,帮助儿童或者成年人克服各种学习障碍。
三、机器人技术面临的挑战与解决方案虽然机器人技术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仍面临一些挑战。
1. 道德与伦理问题随着机器人的智能化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道德与伦理问题凸显出来。
例如,机器人是否应该具备人类的道德意识和决策能力,机器人在面对紧急情况下应该如何选择行动等问题,需要进行深入的研究和讨论。
先进机器人技术实验报告

先进机器人技术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学习完《先进机器人技术》这门课程之后,在对机械手操作空间变换的知识有所掌握的基础上,通过实践中对机械手控制的操作,加深对机械手操作空间变换的认识。
二、实验仪器STAUBLI TX90机器人三、实验原理机器人的程序编制是机器人运动和控制的结合点,是实现人与机器人通信的主要方法,机器人系统的编程能力极大的决定了具体的机器人使用功能的灵活性和智能程度。
对机器人编程,要求能够建立世界模型,能够描述机器人的作业,能够描述机器人的运动,同时,也要有良好的编程环境。
机器人编程语言一般的基本功能有运算、决策、通信、机械手运动、工具指令和传感器数据处理等,常用的机器人编程语言有AL、AUTOPASS、LAMA-S、VAL、ARIL、WAVE、DIAL、RPL 等,而在本次试验中的STAUBLI TX90机器人使用的编程语言就是VAL语言。
VAL语言是在BASIC语言的基础上扩展的机器人语言,它具有BASIC式的结构,并在此基础上添加了一批机器人编程指令和VAL监控操作系统,可连续实时运算,迅速实现复杂的运动控制。
VAL语言的编程指令简明,且指令和功能均可扩展,其编程方法和全部指令可用于多种计算机控制的机器人。
在本次实验中,通过在电脑软件界面上的编程,并通过模拟机械手末端的运动对程序进行完善,最终实现对STAUBLI TX90机器人操作末端的控制,写出每一位编程人员名字的最后一个字。
本次试验的使用的编程语言是“begin”、“movej”和“end”。
四、实验过程首先打开软件VAL Studio,在操作界面中,首先在程序页编写开头文字“begin”,换行,然后输入“waitEndMove”,换行,输入“end”,然后编译。
接着,转换到data界面,在界面中,开始定义机械手末端的运动坐标点、tTool1和mdesc1,定义完毕,转换回到编程界面,使用定义的运动坐标点,编写机械手末端的操作轨迹。
机器人实验报告总结

机器人实验报告总结
第一章:引言
机器人技术作为人工智能领域的核心之一,一直以来备受瞩目。
近年来,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机器人在工业、医疗、家庭等领域的应用已经成为了不可或缺的存在。
本实验旨在通过对机器人的研究和探究,进一步了解机器人的构成、运作原理和应用场景。
第二章:机器人的构成
机器人的构成主要分为四个部分:机械部分、电子部分、传感器和控制单元。
其中机械部分包括机器人的外形和内部机械结构,包括机械臂、轮子、关节等;电子部分指机器人的电子设备,包括电路板、电机、传感器等;传感器是机器人的感知系统,包括视觉传感器、声音传感器、触觉传感器等;控制单元是机器人的大脑,它能够根据传感器所接收到的信息,对机器人的行为进行控制。
第三章:机器人的运作原理
机器人的运作原理主要分为两个部分:感知和决策。
感知是指机器人通过传感器接收外界环境的信息,包括视觉、声音、触觉等;而决策则是指机器人根据传感器接收到的信息,通过控制单元进行判断和决策,从而控制机器人的行动。
第四章:机器人在工业、医疗、家庭等领域的应用
机器人在工业、医疗、家庭等领域的应用广泛。
在工业领域,机器人可以代替人
工完成一些重复性劳动,提高生产效率;在医疗领域,机器人可以实现手术自动化、康复治疗等功能,提高治疗效果;在家庭领域,机器人可以帮助人们打扫卫生、照顾老人、保卫家庭等。
第五章:结论
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深入了解了机器人的构成、运作原理和应用场景。
机器人技术的发展将极大地推进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未来,随着机器人技术的不断发展,机器人将在更多领域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机器人技术的研究调研报告

机器人技术的研究调研报告引言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发展,机器人技术在各个领域逐渐展现出巨大的潜力。
本文旨在通过一项关于机器人技术的研究调研,探讨其应用现状、发展趋势以及对社会经济带来的影响。
一、机器人技术的应用现状机器人技术在工业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自动装配线、无人驾驶输送车和智能仓储系统等机器人应用,提高了工作效率和生产质量,减少了人为错误和劳动强度,为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
同时,机器人还在医疗、农业和服务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如手术机器人、农业机器人和家庭服务机器人等。
二、机器人技术的发展趋势1. 人工智能与机器人融合。
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为机器人技术提供了新的发展方向。
通过为机器人引入人工智能技术,可以提高机器人的自主决策能力和智能学习能力,使其更加智能化和自适应。
2. 机器人的模块化设计。
模块化设计可以提高机器人的灵活性和可扩展性,减少了机器人的制造成本和维护成本。
同时,模块化设计还能够促进机器人的标准化和工业化生产,推动机器人技术更广泛地应用于各个行业。
3. 机器人的人性化设计。
随着人们对机器人的需求不断增加,对机器人进行人性化设计也成为了一个研究热点。
通过在机器人的外观、语音和行为设计上融入人类的特点,可以增加人和机器人之间的互动性和沟通效果。
三、机器人技术对社会经济的影响机器人技术的应用对社会经济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机器人技术的广泛应用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提高。
机器人可以24小时工作,不受时间和环境限制,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
同时,机器人的精确性和稳定性也减少了错误率和废品率,促进了产品质量的提升。
其次,机器人技术的应用改变了劳动力市场格局。
一些简单重复劳动的工人可能会被机器人所取代,但同时也会为机器人的研发、制造和维护等环节提供了更多就业机会。
此外,机器人技术也催生了新兴的产业,带动了创新和创业,为经济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再次,机器人技术的应用对于提升人们生活质量和保障社会安全也起到了积极作用。
工业机器人关键技术研发及应用实验报告

工业机器人关键技术研发及应用实验报告一、引言工业机器人作为现代制造业的重要装备,在提高生产效率、保证产品质量、降低劳动成本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本实验旨在深入研究工业机器人的关键技术,并对其在实际应用中的效果进行评估。
二、实验目的本次实验的主要目的是:1、研发工业机器人的关键技术,包括运动控制、感知技术、编程与算法等。
2、测试这些关键技术在不同工业场景中的应用效果,如装配、焊接、搬运等。
3、分析实验结果,找出技术的优势和不足,为进一步改进和优化提供依据。
三、实验设备与环境(一)实验设备1、工业机器人本体:选用了具有较高精度和灵活性的六轴工业机器人。
2、控制器:采用高性能的工业机器人控制器,具备强大的运算能力和稳定的控制性能。
3、传感器:包括视觉传感器、力传感器等,用于感知机器人的工作环境和操作对象。
4、编程软件:使用了专业的工业机器人编程软件,方便进行程序编写和调试。
(二)实验环境实验在专门的工业机器人实验室中进行,具备完善的安全防护设施和良好的工作条件。
实验室配备了各种工装夹具、测试设备和工具,以满足实验的需求。
四、关键技术研发(一)运动控制技术1、轨迹规划:通过优化算法,实现了机器人在空间中的平滑、高效运动轨迹规划。
2、速度控制:采用自适应控制策略,根据工作任务的要求和机器人的负载情况,实时调整运动速度,确保运动的稳定性和精度。
(二)感知技术1、视觉识别:利用机器视觉技术,实现对工件的形状、尺寸、位置等信息的快速准确识别。
2、力觉感知:通过力传感器,实时感知机器人与操作对象之间的接触力,为精确控制提供反馈。
(三)编程与算法1、离线编程:开发了离线编程系统,通过在计算机上模拟机器人的运动,生成可直接下载到控制器的程序,提高编程效率。
2、智能算法:引入了人工智能算法,如模糊控制、神经网络等,提高机器人的自主决策能力和适应性。
五、实验过程与结果(一)装配实验1、实验过程将机器人应用于电子产品的装配任务,通过视觉系统识别零件的位置和姿态,机器人按照预定的轨迹和力控制要求进行装配操作。
机器人技术实训报告总结

一、实训背景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机器人技术已经成为现代化工业生产的重要支柱。
为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我们学校特组织了一次机器人技术实训。
本次实训旨在让学生深入了解机器人技术的基本原理、应用领域,并通过实际操作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二、实训内容本次实训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机器人基础知识:介绍了机器人的定义、分类、发展历程以及在我国的应用现状。
2. 机器人硬件组成:讲解了机器人的主要组成部分,如机械结构、传感器、控制器、驱动器等。
3. 机器人软件编程:学习了机器人编程语言,如C++、Python等,并进行了简单的编程实践。
4. 机器人应用案例:分析了机器人技术在工业、医疗、教育等领域的应用案例,使学生了解机器人的实际应用价值。
5. 机器人组装与调试: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亲自动手组装机器人,并进行调试,使机器人具备一定的功能。
6. 机器人竞赛:组织学生参加机器人竞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团队协作精神。
三、实训过程1. 理论学习:在实训初期,我们进行了系统的理论学习,掌握了机器人技术的基本知识。
通过查阅资料、课堂讲解,我们对机器人的发展历程、应用领域有了初步的认识。
2. 硬件学习:在了解了机器人的硬件组成后,我们开始学习各个组件的功能和作用。
通过实际操作,我们熟悉了机器人的各个部件,为后续的组装和调试打下了基础。
3. 软件编程:在掌握了编程语言后,我们开始进行机器人编程实践。
通过编写程序,我们使机器人具备了一定的功能,如移动、避障、抓取等。
4. 组装与调试:在老师的指导下,我们亲自动手组装机器人。
在组装过程中,我们遇到了各种问题,但在老师和同学的共同努力下,我们成功完成了机器人的组装。
随后,我们对机器人进行调试,使其具备更高的性能。
5. 竞赛实践:在机器人竞赛中,我们充分发挥团队协作精神,共同设计、制作和调试机器人。
最终,我们在比赛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四、实训收获1. 知识积累:通过本次实训,我们系统地学习了机器人技术的基本知识,为今后从事相关工作奠定了基础。
机器人技术可行性分析报告

机器人技术可行性分析报告1. 引言机器人技术近年来取得了重大突破,广泛应用于工业生产、医疗卫生、军事防务、家庭服务等领域。
本报告旨在对机器人技术的可行性进行深入分析,探讨其在现实场景中的应用潜力。
2. 技术背景机器人技术是指通过人工智能、机械工程和控制系统等综合技术,使得机器能够自主完成各种任务,模拟人类行为和思维。
近年来,机器人技术在感知能力、运动控制、自主学习等方面有了显著的进步,以至于可以在日常生活、工作和服务中发挥关键作用。
3. 可行性分析3.1 技术可行性从技术角度看,机器人技术的可行性是基础。
各种感知、定位、导航、运动控制和人机交互技术的发展,为机器人的设计和制造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各种传感器技术的不断突破,提高了机器人在环境中感知和适应的能力。
同时,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机器人能够根据不断学习和积累的经验,提高自身的智能水平。
因此,从技术角度来看,机器人技术是可行的。
3.2 经济可行性机器人技术的经济可行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成本和效益。
从成本角度看,随着技术的发展与成熟,机器人的制造成本逐渐降低。
特别是柔性机器人和协作机器人的出现,减少了传统机器人在生产线上的安装和调试成本。
同时,机器人的使用寿命也得到了大幅度延长,降低了使用成本。
从效益角度看,机器人可以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减少劳动强度、提高产品质量等。
因此,机器人在经济上是可行的。
3.3 法律和道德可行性机器人技术的发展也带来了一系列法律和道德问题。
例如,机器人的应用会威胁到部分就业岗位,需要制定相应的法律措施来保障劳动者的权益。
另外,机器人的自主决策能力也面临道德困境,需要制定合适的法律和道德准则来规范其行为。
为了保证机器人技术的可行性,相关法律和道德问题必须得到充分的重视,并与技术的发展同步推进。
4. 应用潜力机器人技术在许多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潜力。
在工业生产中,机器人能够完成繁重、单调和危险的任务,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
机器人技术实习报告

一、实习背景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机器人技术已成为我国产业升级和智能制造的重要驱动力。
为了更好地了解机器人技术在实际应用中的发展状况,提升自己的实践能力,我于2023年7月至9月在XX科技有限公司进行了为期两个月的机器人技术实习。
二、实习目的1. 了解机器人技术的发展现状和应用领域;2. 掌握机器人技术的理论知识,提高实际操作技能;3. 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4. 为今后从事机器人技术研究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三、实习单位简介XX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05年,是一家专注于工业自动化、机器人技术及智能装备研发、生产和销售的高新技术企业。
公司拥有一支经验丰富的研发团队,致力于为客户提供全方位的机器人解决方案。
四、实习内容1. 理论学习在实习期间,我重点学习了机器人技术的基础知识,包括机器人系统架构、运动学、动力学、控制理论等。
通过学习,我对机器人技术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2. 实践操作(1)机器人编程:在实习期间,我参与了公司一款工业机器人的编程工作。
在导师的指导下,我学会了使用机器人编程软件,完成了机器人路径规划、运动控制等功能。
(2)机器人调试:在导师的带领下,我参与了机器人调试工作。
通过实际操作,我掌握了机器人调试的方法和技巧,提高了自己的动手能力。
(3)机器人系统集成:在实习过程中,我参与了机器人系统集成项目。
通过与其他同事的协作,我了解了机器人系统集成过程中的各个环节,提高了自己的团队协作能力。
3. 项目总结在实习期间,我参与了一个机器人焊接项目的实施。
该项目涉及机器人焊接系统设计、编程、调试和现场应用等多个环节。
通过该项目,我全面了解了机器人技术在焊接领域的应用,为今后从事相关领域工作积累了宝贵经验。
五、实习收获1. 知识收获:通过实习,我对机器人技术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掌握了机器人编程、调试和系统集成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
2. 技能提升:在实习过程中,我提高了自己的动手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章简介主从微创手术机器人的控制部分主要由控制台系统、操作臀系统、主操作手、从操作手等构成。
手术时外科医师可坐在远离手术台的控制台前,借助三维视觉,双手控制主操作手,手部动作传达到机械臀及手术器械,完成手术操作。
这种主从控制的工作方式增加了操作的精确性和平稳性。
控制系统结构图如下:下面是达芬奇Si控制台系统,有计算机硬件及软件,其计算机硬件包括4~5个奔腾处理器,并留有扩展槽以备进一步升级。
下图是达芬奇Si臀系统图,它具有三个固定于可移动基座的机械臂,底座通过线缆和高可靠性航空插头与控制台相连。
中心机械臂是持镜臂,负责握持摄像机系统,其余机械臂是持械臂,负责握持特制外科手术器械。
每个机械臂具有一系列多位置关节和可旋转的末端关节与套管相连,这样在安装时易于摆位,并保证可达手术要求的运动空间。
第2章主从操作手的构成和运动控制2.1主操作手的构成和运动控制主操作手是医生直接操纵的部分,主要由两方面功能,第一是提供整个系统的输入信号,控制从操作手的动作;第二传递力反馈信息,给医生提供手术工具末端的力感受,提高手术的质量。
主操作手分为左右两只,对应着医生的左右手。
每只主操作手由七个自由度组成,且均为转动关节。
主操作手采用串联结构,具有较大的工作空间和高度的灵活性。
主操作手在所有方向上可实现自由独立运动,允许对器械和摄像机进行直观控制。
主操作手是由两套结构相同的关节式操作臂构成,各转动关节配有相对式数字编码器,数字编码器能发出正交的编码脉冲,脉冲的速度与转动速度成正比。
位置关节上装有力矩电机,能在系统初始化时提供位置控制,保证系统上电原点,在系统正常运行时切换为电流模式,提供临场力感觉。
机器人从操作手各关节采用伺服电机驱动。
由于主操作臂和从操作臂在系统设计时为满足末端工具的体积指标,在结构上是异构型映射,故对控制器的数据运算功能提供了较高的要求。
主手从外部接受力信号,经过码盘采集,在主操作臂控制器内进行输入信号滤波,完成主手正运动学模型计算得到主操作臂末端空间位姿,传入从控制器由位置,经速度,电流闭环完成位置控制。
力反馈部分在从操作臂上的应变片采集放大得到力信息,综合位置信息共同控制主操作臂的力感觉输出。
针对主从手应用不同,主从手安装的执行器件和传感反馈器件也有差别。
直流电机在从操作臂主要提供位置控制功能,在主臂还是力反馈的执行器。
多圈电位器是用来测量关节旋转的角度值,相对式码盘是测关节运动的相对值,无励磁刹车是通过机械固联为末端提供稳定的支撑,限位开关有两个作用,能提供系统的初始点并且可以对系统进行保护,在收到电气限位信号时电机应停止该方向的运动执行命令保证机械结构安全。
2.2从操作手的构成和运动控制从操作手包括被动部分和主动部分。
2.2.1从操作手的被动部分从操作手的被动部分,主要用于手术前对机器人进行快速定位。
从操作臂的整个被动部分由一个调节机器人高度的滑动关节,和5个转动关节组成,共六个自由度。
其中滑动关节由交流伺服电机驱动,由专门控制单元实现。
转动关节处装配有无励磁刹车和电位器,两者为同轴装配,分别用于锁死关节和提供关节的角度信息。
同时为了降低支架对扭矩的要求,在输入轴及无励磁刹车之间加入增速机。
从操作手的被动部分动作原理为:正常状态下,各关节锁死;需要进行调整时,医生通过开关量(按钮)的控制,使被动支架各关节通电,被动部分关节内的无励磁刹车松开,通过手动进行调整;此外,手术机器人的控制器除需要主动环节各关节的位置外,还需要各被动关节的位置量,用以实现立体视觉,因此在各被动关节内都装有电位器来记录各关节的绝对位置信息。
2.2.2从操作手的主动部分从操作手的主动部分由大臂部分和小臂部分组成。
操作系统的大臂部分主要是为了确定手术工具末端的位置。
大臂部分由三个自由度组成,分别由控制大臂偏转角度的旋转关节,控制前后伸缩的滑动关节,以及控制上下滑动的关节组成。
关节处安装有驱动电机,需要工作于速度模式,以实时跟随主操作手末端的位置。
同时在各个关节安装多圈电位器,用于读取初始的大臂各关节角。
为了安全考虑,在关节的机械限位处,安装接近开关,防止关节运动超出合理范围。
小臂部分由小手支撑体和小手工具组成。
小手部分是直接进入病患体内进行手术工作的实体。
它是完成医生手术动作的关键部分,手术中诸如切割,缝合等动作都与其密切相关,直接决定着手术的成败和质量。
小手部分具有四个自由度,分别是腕关节的俯仰,腕关节摇摆,工具末端(如剪子)的摇摆,还有工具末端的开合。
四个自由度由四个电机驱动完成整个运动需求。
电机和自由度之间存在耦合,需要解耦完成。
第3章主从微创手术机器人双向控制方法3.1引言基于对主从机器人控制系统的动力学分析,研究了借助力觉临场感技术实现主从医疗机器人遥操作的控制理论和设计方法。
在力和运动的双向控制中采用了新型控制方案,从理论上分析了该方案的可行性,显示了临场感技术在增强人机交互能力方面的优越性。
力临场感技术是交互技术的核心。
它一方面将本地操作者的位置和运动信息作为控制指令传递给远地的机器人,另一方面将远地机器人感知到的环境信息以及机器人和环境的相互作用信息实时地反馈给本地操作者,使操作者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机器人仿佛是操作者肢体在远地的延伸,从而操作者能够真实地感受到机器人和环境地交互状态,正确地决策,有效地控制机器人完成复杂的任务。
将力觉临场感技术应用于主从式医疗机器人是目前的研究热点之一,它通过力觉、触觉的实时反馈,使操作者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提高手术的成功率,缩短手术时间。
双向控制是指主手和从手间的运动和力觉信息的交互反馈控制,早期的遥控机器人系统采用双向位置反馈来实现力觉临场感。
基于传感器技术的提高,使我们能够采用高性能的腕力传感器实现主从手间的双向力觉反馈,为采用更先进的控制方法进一步提高遥操作性能提供了基础。
3.2 现有力反馈双向控制方法力觉临场感操作医疗机器人系统的结构,如图1 所示。
它由操作者、主操作手(简称主手)、通讯环节、从操作手(简称从手)和环境构成。
操作者的任务和动作指令通过主机械手、通讯环节和机械手作用于环境,而环境对从机械手的作用及环境信息则经过上述环节反向传输到操作者手部。
通常采用双向力反馈遥操作系统实现力觉临场感。
国内外学者对于各类型的控制方法进行了研究。
目前常用的控制方法主要包括:位置伺服型、力反馈型、力反馈伺服型、力-位置综合型等。
各种控制方法分别采用主从手两侧位置和力信息的不同组合,构成不同的控制算法,从而实现从手对主手位置的跟随,并对主手驱动机构的力进行控制,实现力觉反馈。
研究表明,适当的控制方法可以有效地抑制系统内动力学干扰。
位置伺服型通过主、从手的位置偏差进行力觉传递,不需要力检测装置,结构简单。
但是,如果不补偿惯性力和摩擦力,对于自重、摩擦力较大的主手,偏差信号将不精确。
因此,不适于重负荷、大功率操作机。
力反馈型将从手上的力/力矩直接反馈给主手,适合于重负荷,大功率场合。
但是,当从手自重很大,即使在从手没有负载的情况下,对主手的操作很困难,容易造成操作者疲劳。
力反馈伺服型在从手启动的同时,主手也根据自重产生的惯性力矩开始运转。
因此,在从手没有负载时,主手感觉不到从手惯性力矩的反作用,主手操作较轻松自如。
力-位置综合型能较好反映从手受力情况,当外负载不变时,反馈力随位置偏差的减小而减小。
主手反馈力能反映从手端力的变化。
但是,当从手自重很大,存在力反馈型同样的问题。
3.3 新型双向力反馈控制系统的动力学模型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采用邓乐等提出的一种新的控制方法来设计医疗机器人主从双向控制系统,如图2 所示。
该方法主要特征是从手由主、从手之间的力偏差和位置偏差控制,主手由二者的力偏差控制,既保证从手的控制精度,又提高了操作系统的安全性。
下面根据该方法的工作原理,建立双向力反馈系统的动力学模型。
主手的动力学方程和控制策略为:式中:Fo—操作者施加给主手的操纵力向量;Fm—主手臂上力传感器所受的力向量;Fs—从手臂上力传感器所受的力向量;τm—驱动主手的力向量;Mm—主手质量矩阵;Bm—主手阻尼矩阵;Xm—主手位置向量;Kf—力增益矩阵。
从手的动力学方程和控制策略为:式中:Fe—从手与环境之间的作用力向量;τs—驱动从手的力向量;Ms—从手质量矩阵;Bs—从手阻尼矩阵;Xs—从手位置向量;Kv—速度增益矩阵;Kp —位置增益矩阵。
对于环境有:式中:Me—环境质量矩阵;Be—环境阻尼矩阵;Xe—环境位置向量;Ke—环境刚度矩阵。
对于通讯环节,假设T1 为前向传输时延,T2 为反向时延,则有:式中:Gx—位置控制器运算函数;Gf—力控制器运算函数。
对于上述这种控制策略,当从手自由运动时,系统为开环位置控制,当接触病人开始手术操作时,力控制环闭合。
考虑主从侧都采用简便有效的PID 控制,当采用积分控制时,相当于在复平面[S]的左半平面加入一个实极点,虽然可以改善力反馈的稳态精度,但降低了系统的稳态裕度,鲁棒性差,对机器人的非线性动力学特性更为敏感,易产生超调和振荡,不利于操作者的临场感。
对于比例控制,加大比例增益可以减小稳态误差,改善系统性能,增加系统的带宽,加快系统的响应速度,减小了过渡过程时间,随着比例增益的提高,两条根轨迹将进入[S]平面的正半平面,系统将失稳。
因此,选择适当的控制器增益,就是在系统响应性能和稳定性之间的折衷。
物体的刚度的变化也对系统的稳定性和性能具有明显的影响,过高的物体刚度也会使系统变得不稳定。
微分控制能够预测偏差,产生超前的校正作用,它有助于减少超调,克服振荡,使系统趣于稳定,并能加快系统的动作速度,减少调整时间,从而改善系统的动态性能,但由于存在传感器噪声,微分作用不宜过大。
通过以上分析,这里采用PD 控制。
以上从理论上分析了新型主从双向控制方法应用在医疗机器人中的可行性,建立并分析了这种控制方法的动力学模型。
通过分析得出控制方法的各个参数、主从手的结构参数以及时延的大小之间存在互相制约的关系。
在主手结构已经确定的情况下,通过对PD 控制器参数的合理配置可以获得理想的透明性。
3.4主从手坐标变换主手的结构与从手相对应,自由度数目和运动耦合方式相同;但是,由于主从手之间运动比率的存在,不能直接通过主手各关节的运动参数信号来控制从手的各个关节的运动量,必须经过坐标变换后才能正确控制。
下面根据主从手各关节的对应关系和运动范围来建立这个变换矩阵。
主从手的自由度和运动形式相同,所以建立的坐标系也相同。
主手关节参数可表示为从手关节参数可表示为式中分别代表从手的3个转动参数;:代表轴向平动参数;分别代表主手的3个转动参数;:代表轴向平动参数。
通过设定主从手之间运动传动比率,可知主从手之间的传递矩阵而B=TA,即有第4章主从微创手术机器人手术时的机械震颤4.1 震颤的产生微创外科手术机器人在提高外科手术质量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手术操作精度和稳定性要求极其之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