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文言虚词复习

合集下载

2025届高考语文复习:18个文言虚词课件

2025届高考语文复习:18个文言虚词课件
(9)“何得”:怎么能。例:生之者甚少 而靡之者甚多,天下财产何得不蹶?
(10)“何加”:有什么益处。万钟于我何 加焉!
(11)“何其”:多么。例:何其衰也!
2.情势为“如 …… 何”译为 “把…… 怎么样”。①如太行、王屋何?
②其如土石何? 【无何】译为“不久”“没多久” 如:抚军不忘所自,无何,宰以卓异闻,宰 悦,免成役
1.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 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
⑴而已:放句末, “罢了”。 1.未几而摇头顿足者,得数十人而已。 2.我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 控于地而已矣。
⑵而后:以后,后来。 1.假诸人而后见也。 2.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⑶而况:“何况”,更何况。 1.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
(2)“若夫”:是用在一段话的开头、引起论述的词。 近似“要说那”、“像那”的意思。 例: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 (3)“若定”:心中有数,从容不迫。指挥若定
(4)“若干”:约计之词,相当于“几许”、“多少”。 例:车后若干递送夫。 《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 就是车子后边有几个递茶送水的人。
塞翁失马——选自《淮南子》
通“伪”,假装 假装
①安有为天下阽diàn危者若是而上不惊者? 哪里有治理天下,(已经)危急到这般地步,可 是主上不震惊的呢? 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动哉! 治理国家的一国之君不要使自己被积威所胁迫啊! ③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 ①此何遽不为福乎? • 这怎么就不能变成一件好事呢?
• ②处遂改励,终为忠臣。 • 周处听后就改过自新,终于成为一名忠
臣。
①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这不是离人远看起来小而近看起来大的道理吗? ②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城。 带着峨冠(峨冠是宋朝士子比较流行带的一种帽子, 那种高高的帽子)、而且长着很多胡子的就是苏东 坡。

18个高考文言虚词专项复习资料

18个高考文言虚词专项复习资料
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游褒禅 用在判断句中,译为“是”“就是”等。 山记》
(二)用作代词。 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 序》 第二人称代词,译为“你的”;也作主语, 译
为“你”。
阿母谓府吏:“何乃太区区?”
用作指示代词,译为“如此”,“这样”。
复音虚词
府吏再拜还,长叹空房中,作计乃尔立。 (《孔雀东南飞》) 何其相似乃尔。
本义:“乃”“汝”“尔”“若”、 【4乃】 “而”等字同源,充当第二人称代 (一)用作副词。 词,假借义。 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情理上的顺承或时间上的紧接。译为“才”“这才”、 “就”等。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师说》) 强调行为出乎意料或违背常理,译为“却”“竟然”“反 而”等。 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项羽 本纪》 表示对事物范围的限制,译为“只”“仅”等。
(一)兼词:
(二)代词: 1.犹且从师而问焉。(《师说》) 相当于“之”。 2.未知生,焉知死?《论语》 哪里,怎么。 (三)语气词或助词 : 1.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六国论》 句末语气词,“啊”。 2.或师焉,或否焉,小学而大遗。《师说》 作句中语气词,表示停顿,相当于“也”。 3.盘盘焉,囷囷焉。《阿房宫赋》 助词,作词尾,相当于“然”,译为“……的样子”“…… 地”。
【1而】
1.用作连词,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蟹六跪而二螯《劝学》 (一)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二)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而且”。 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 (三)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四)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 (五)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 吾尝终日而思矣《劝学》 (六)修饰关系。可译为“地”,可不译。

高考18个文言虚词整理

高考18个文言虚词整理

18个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一.【而】(一)用作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

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③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2.表示递进关系。

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②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屈原列传》)③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皜驳色,而皆若偻(《登泰山记》)④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3.表示承接关系。

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陈情表》)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鸿门宴》)③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4.表示转折关系。

可译为\"但是\"\"却\"。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②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③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陈情表》)5.表示假设关系。

可译为\"如果\"\"假如\"。

①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冯婉贞》)②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

可不译。

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②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③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鸿门宴》)7.表示因果关系,①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②表恶其能而不用也(《赤壁之战》)8.表示目的关系,①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②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二)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高考文言文18个虚词

高考文言文18个虚词

高考文言文18个虚词【1、而】1、表示并列关系。

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3、表示承接关系,可译尾“就”“接着”“来”。

可不译。

4、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5、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

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

7、表示因果关系。

8、表示目的关系,【2、何】(一)用作疑问代词1、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可译为“哪里”“什么”。

一般来说在译时,“何”要后置。

(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做宾语,这是宾语前置。

)2、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

3、单独作谓语,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

①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译文:为什么这样呢?是为了尊重大国的威严而表示恭敬啊。

(二)用作疑问副词1、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怎么”。

2、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怎么”“多么”“怎么这样”。

(三)通“呵”,喝问。

(四)固定结构:何如、奈何、若何,表示疑问或反问,译为“怎么样”“怎么办”“为什么”。

【3.乎】1、表疑问语气。

可译为“吗”“呢”。

2、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吗”“呢”。

3、表测度或商量语气,可译为“吧”。

4、用于感叹句或祈使句,可译为“啊”“呀”等。

5、用在句中的停顿处,不译。

6、词尾,译为“……的样子”“……地”(二)用作介词,相当于“于”,在文中有不同的解释【4.乃】1、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顺承或时间上的紧接,可译为“于是”“就”“便”等。

2、表条件:结果,才。

3、强调某一行为出乎意料或违背常理,可译为“却”“竟然”“反而”等。

4、用在判断句中,起确认作用,可译为“是”“就是”等。

5、表示对事物范围的一种限制,可译为“只”“仅”等。

(二)用作代词。

用作第二人称,常作定语,译为“你的”;也作主语,译为“你”。

高考文言文复习18个常用虚词详解

高考文言文复习18个常用虚词详解
五、其 ㈠[qí] ⑴代词。1、相当于“我(们)的”、“你(们)的”、“他(们)的”、“它(们)的”。例:品~ 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汝来省吾,止一岁,请归取~孥|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足而置 之~坐|断~喉,尽~肉,乃去。
2、相当于“他(们)”。例:见~发矢十中八九|余嘉~能行古道。 3、相当于“自己”。例:余悔~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4、相当于“这”、“那”。例:有蒋氏者,专~利三世矣|~人视端容寂。 5、相当于“其中的”。例:一狼径去,~一犬坐于前|于乱石间,择~一二扣之。 ⑵副词。1、表示估计、推测。相当于“大概”。例:先生~此类乎? 2、表示希望。相当于“应当”、“还是”。例:诸君~筹之|吾~还也。 3、表示反问。相当于“难道”。例:且行千里,~谁不知? 4、表示强调。例:如~克谐,天下可定也。 5、表示动作发生在未来。相当于“将要”。例:我今不乐(行乐),日月~除(逝去)。 ⑶连词。1、表示选择。相当于“还是”。例:~真无马邪?~真不知马也! 2、表示假设。相当于“如果”、“假如”。例:~济,君之灵也;不济,则以死继之。 3、表示承接。相当于“至”。例:~在高宗,时旧劳于外。 4、表示转折。相当于“然则”、“那么”。例:先君若问与夷,~将何辞以对? ⑷助词。1、作发语词。例:~以沛为联汤沐邑。 2、作语助,表示限定。例:若是~甚与(像这样地严重么)? 3、作语助,无义。例:予之及于死者,不知~几矣!⑸名词。姓。 ㈡[jī]助词。作语助,表示疑问。例:夜如何~? ㈢[jì]助词。作语助,无义。例:彼~之子。
十二、矣[yǐ] ⑴助词。句末语助词。1、表已然。相当于“了”。例:使人索扁鹊,已逃秦~。
2、表将然。相当于“了”。例:事急而不断,祸至无日~! 3、表必然。相当于“了”。例: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 4、表命令或祈使。相当于“吧”。例:状河伯留客之久,若皆罢去归~。

2025届高考专题复习:文言文虚词

2025届高考专题复习:文言文虚词

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
第三人称 之、其、彼、厥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
人称复数 辈、侪、属、族、众、类、徒 若属皆且为所虏
指示代词
分类
示例
例句
近指代词 是、此、斯、兹、之、然
弘兹九德
远指代词 彼、夫、其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旁指代词 他,译为“别的,其他的”
备他盗出入之非常也
虚指代词 或、某
某所,而母立于兹
无指定代 莫,译为“没有谁、没有什么、没 他植者虽窥伺效慕,莫能
表仅限
唯、特、徒、独、直、第、但、仅, 译为“只,仅仅”
第以今日事势观之,天 灾可以死
表共同
共、同、并、相、相与,译为“共同、 互相”
相与枕藉乎舟中
时间副词
(1)过去、一向:表示动作、行为已经发生或者曾经发生。
分类
示例
例句
表示“已经、曾经” 既、已、曾、尝
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
表过示去“”以前、当初、向、初、始、曩、昔 表向示来“”常常、经常、素、雅、恒
表示“突然、急忙、遽、卒(同“猝”)、
立刻”
立、即、猝然
北亦未敢遽轻吾国
时间副词
(2)正在、变化:表示动作、行为正在进行或发生变化。
分类
示例
例句
表示“将要、接近”
将、且、行将 若属皆且为所虏
表示“终于、终归”
终、卒、竟
有志者,事竟成
语气副词
分类
示例
例句
表肯定、确认
必、诚、信、果、固,译为“一定,实 在,果真”
兼词 诸
用法
例句
相当于“之于”。“之”, 代词;“于”,介词。
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

高考复习:文言文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高考复习:文言文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高考复习:文言文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常见的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之】(一)助词1.放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例: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邹忌讽齐王纳谏》)解析:本句中的“之”是助词,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因此本句可译为:我的客人称赞我没,是因为他有求于我。

2.放在倒置的动(介)宾短语之间,作为宾语提前的标志。

例: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

(《师说》)解析:本句中的“之”是宾语前置的标志,因此本句可译为:不通晓句读,不能解决疑惑,有的向老师学习,有的却不向老师学习。

3.定语后置标志.为了强调定语,常把定语放在中心语的后面。

例:马之千里者.(韩愈《马说》)解析:“之”在这里即为定语后置的标志,因此本句可译为: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有时吃完一石粮食。

(二)动词,到……去。

例:吾欲之南海,何如?(《为学》)解析:本句中的“之”后面跟地点性的名词,所以为动词,翻译成“到……去”。

因此本句可译为:我想要到南海去,怎么样?【而】(一)连词1.表示递进关系。

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例: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解析:本句中的“而”连接“博学”和“日参省”表示强调,是”而且“的意思,表递进关系。

因此本句可译为:君子广泛地学习,并且经常把学到的东西拿来检查自己的言行。

2.表示假设关系。

可译为“如果”“假如”。

例: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冯婉贞》)解析:本句中的“而”表示假设,可译为“如果”。

因此本句可译为:诸位如果有意,看我马头的指向就好了。

3.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

可不译。

例: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解析:本句中的“而”表示修饰关系,在这里可以不用翻译。

因此本句可译为:我曾经踮起脚尖往远处看,不如登上高处看到的范围广。

4.表示因果关系。

例:表恶其能而不用也(《赤壁之战》)解析:本句中的“而”,表示因果关系,可以不译,或者译为“因而”,因此本句可译为:刘表厌恶刘备的贤能,不能够重用他。

2024届高考文言文专项复习——虚词、特殊句式+课件43张

2024届高考文言文专项复习——虚词、特殊句式+课件43张
勿。 教考 ①烟涛微茫信.难求(《梦游天姥吟留别》) 信:实在。 融通 ②殆.有神护者(《项脊轩志》) 殆:恐怕,可能。
③得之则生,弗.得则死(《鱼我所欲也》) 弗:没有。
(二)代词
代词是用来代替词、短语或句子的词,它的作用是避免重复,使文章简洁。具
体用法和例句如下:
用法辨析
教考融通
(1)人称代词。第一人称代词,例如: 吾、余、予。第二人称代词,例如:女、 汝、尔、而、乃、若。第三人称代词,例 如:之、其、厥、彼。表人称复数的词, 例如:若属、吾辈。
(三)语法分析法 很多文言虚词在句子结构中有着特殊的语法功能,因此根据语境认定这些虚词 的特殊语法功能,就可以推断出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下面以“之”为例结合例 句作具体分析:
位置及用法
例句及分析
如果处于谓语位置,可视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鸿门宴》)
为动词。
之:动词,到。
如果处在宾语部分的两个 名词之间,则译为指示代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愚公移山》)
(3)疑问代词。例如:孰、何、奚、 胡、恶、安、焉。
⑤沛公安.在(《鸿门宴》)安:哪里。
(三)连词
连词是连接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短语或句子,表示它们之间的某种关系
的词。具体用法和例句如下: 用法辨析
教考融通
(1)表示并列关 系。例如:以、且、 而。
(2)表示递进关 系。例如:而、且。
①命如南山石,四体康且.直[《孔雀东南飞(并序)》] 且:表并列,并且。 ②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而:表递进,而且。
活动一 了解五类常见文言虚词 (一)副词 副词是用来修饰动词、形容词或其他副词,表示程度、范围、时间、语气等的 词。一般作句子的状语或补语。副词按用法可以分为四类: 1.表程度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言虚词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言虚词
1.介词表“和、跟、同”VS连词表“和、跟、同” “与”译为“和、跟、同”时是连词还是介词,可以这样辨别: (1)当“与”作介词时,前后内容不是并列关系,二者位置不能 互换,若互换,基本意思会发生改变,且在句中前面可以加入状语等 其他成分,如“当与秦相较”中的“与”作介词。 (2)当“与”作连词时,前后内容为并列关系,二者能够互换位 置而基本意思不变,且在句中作同一种成分,此时“与”前面不能增 加状语成分,如“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中的“与”作连词。
(四)焉
代词或兼词VS语气助词 如何区分“焉”是代词或兼词还是语气助词?我们只要注意辩别,就有 规律可循。只要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句尾的“焉”字即为语气助词,否 则就是代词或兼词。
1.主语是表示处所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时,句尾的“焉”字为语气助 词。
如“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石钟山记》)中的“焉”表陈述语气。 2.主语是代替表示处所、范围、方位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的代词时,句 尾的“焉”为语气助词,如“此之谓三有礼焉”(《孟子·离娄下》), “此”为代词,指前文所说的三个方面的事情,“焉”表陈述语气。
C.连词,表承接,可不译;表转折,意为“却”。句意:而范文正等先生又接着为 此写下诗歌。/靛青是从蓝草里提取的,可是比蓝草的颜色更深。 D.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句意:但苏武得以生还。/是为了防备其它盗 贼的进出和意外变故啊。故选D。
12.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考其意制,中分一物而两之,授者、受者各执其半以待参 验,则符瑞圭璋亦其物也。
3.表修饰VS表顺承
前者侧重“而”后面的动词,“而”前面的词作状语, 修饰后面的动词;后者强调先后关系。例如: (1)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鱼我所欲也》) “而”表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后面的动词,一般不译。 (2)广起,夺而杀尉。(《陈涉世家》) “而”表顺承关系,不译或译为“就,接着”

高考15个文言虚词复习

高考15个文言虚词复习
21
3、放在倒装的动(介)词宾语之间,作为宾语提前 的标志。
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信陵》
4、放在倒装的定语与中心语之间,作为定语后置的 标志。
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屈原》
5、用在时间词或动词(多为不及物动词)后面,凑 足音节,没有实在意义。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 人之于国也》 22
(4)指示代词,表示远指,可译为 “那”“那个”“那些”“那里”。 1、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游》 (5)指示代词,表示近指,可译为 “这”“这个”“这些”。 1、今存其本不忍废。《〈指南录〉后序》 (6)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 数词。 1、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石》
二、副词: (1)加强祈使语气,相当于“可”“还是”。 1、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烛》 (2)加强揣测语气,相当于“恐怕”“或许” 等。 26 1、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庄暴》
7
“与”的用法:
一、介词: (1)和、跟、同。 1、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鸿》 2、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 《促织》 (2)比,和……比较。 1、吾孰与徐公美?《邹忌》 2、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六》
二、连词,连接并列关系的成分。 “和”“跟”“同”。 1、然谋臣与爪牙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勾》 8 2、勾践载稻与脂于舟以行。 《勾》
练习:
1、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 开。《蜀》 2、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 《信陵》 3、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屈》 4、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降 皓驳色,而皆若偻。《登》 5、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鸿》 6、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
6

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虚词课件

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虚词课件

(2)连词,连接分句,表示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等
祥符中,因造玉清宫,伐山取材,方有人见之。 因为 (《雁荡山》)
(7)介进动作行为到达的地 点,可译为“到”。
(8)介进事物比较的对象, 可译为“比”。
(9)介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 可译为“被”。
10、吴之民方痛心焉,于是乘 其厉声以呵,则噪而相逐。 (《五人墓碑记》) ①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 (《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遂墨以葬文公,晋于是始墨。 (《殽之战》)
8、其
(1)代词
1、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师说》)
2、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 固请。(《廉颇蔺相如列传》)
3、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 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 记》)
①用作第三人称,表示领属关 系,相当于“他、她、它(们) 的” ②用作第三人称,一般代人, 用在动词或形容词前,作主谓 短语中的小主语。相当于“他、 她、它(们)” ③活用作第一人称。可用作定 语或小主语,相当于“我 (的)”、“自己(的)”
1介进动作行为产生的时间, 可 译为“到”“在”“从”等。
2介绍动作行为产生的地方, 可 译为“到”“在”“从”等。
3介绍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 可 译为“由于”。
4、莫若遣腹心自结于东, 以共济世业。(《赤壁之 战》)
5、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师说》)
6、事急矣,要求救于孙将 军。(《赤壁之战》)
2、寿毕,请以剑舞,因击 ②表示动作行为产生所借助的 沛公于坐。(《鸿门宴》) 时机,可译为“趁着”
3、如楚,又因厚币用事 者臣靳尚。(《屈原列 传》)
③表示动作行为所借助的事物, 可译为“凭借”“依靠”
4、廉颇闻之,肉袒负荆,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④表示动作行为旁及的对象, (《廉颇蔺相如列传》) 可译为“通过”“经由”

2025届高考语文文言虚词

2025届高考语文文言虚词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 学也。(《劝学》)
上一页 下一页
高考总复习
返回目录
类型
常用词语及意义
对接教材
疑问 代词
代人:谁、孰——谁、哪一个
吾孰与徐公美?(《邹忌讽齐王 纳谏》)
代事物:何、胡、奚、曷、盍—— 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什么、哪里
表处所:安、恶(乌)、焉——哪里 沛公安在?(《鸿门宴》)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 花源记》)
表反诘:岂、其、庸、巨(讵)、宁—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难道、哪里、怎么
(《师说》)
上一页 下一页
高考总复习
返回目录
类型
常用词语及意义
对接教材
指代性 相:互指、偏指——相互、我、他
久久莫相忘。(《孔雀东南飞 并序》)
副词 见:动作行为的接受者——自己、 生孩六月,慈父见背。(《陈
第、直——只、仅、只是
(《蜀道难》)
程度 副词
表少非深、常度 殊 、: 、 分稍 外很、,、微稍极、微、略、甚略、——微绝很、、至太、、良极、、颇特、别酷、, 于 而是 歌饮 之酒 。乐(《甚赤,壁扣赋舷》) 表比较:益、弥、尤、愈、加、滋——更加、 圣益圣,愚益愚。
尤其、更、越
(《师说》)
上一页 下一页
高考总复习
返回目录
类型
常用词语及意义
对接教材
表方式:俱、并、间、微、窃、固——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
一起、暗中、坚决
祠中。(《陈涉世家》)
情态
表速度:遽、卒(猝)、立、即、旋、暂, 如听仙乐耳暂明。(《琵
副词 稍、渐、益——立刻,暂且,逐渐、稍 琶行并序》)

高考必背文言虚词18个

高考必背文言虚词18个

文言虚词1、而(1)连词。

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①表示并列关系。

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蟹六跪而.二螯。

(《劝学》)②表示递进关系。

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③表示承接关系。

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

(《石钟山记》)④表示转折关系。

可译为“但是”或“却”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劝学》)⑤表示假设关系。

可译为“如果”“假如”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冯婉贞》)⑥表示因果关系。

相当于“因而”遏其生气,以求重价,而.江浙之梅皆病。

(《病梅馆记》)⑦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或译为“地”吾尝终日而.思矣(《劝学》)吾恂恂而.起(《捕蛇者说》)(2)代词。

第二人称,一般作定语,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而.翁长铨,迁我京职,则汝朝夕侍母。

(《记王忠肃公翱事》)(3)复音虚词“而已”。

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口技》)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2、其(1)代词,又分几种情况①第三人称代词。

可代人,代事物,用在名词之前,领属性定语,可译为“他的”“它的”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

(《廉颇蔺相如列传》)②第三人称代词。

应译为“它”“他”不能加“的”秦王恐其.破璧。

(《》)③活用为第一人称。

视句意译为“我的”或“我自己的”今肃迎操,操当以肃还付乡党,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

(《赤壁之战》)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游褒禅山记》)④指示代词,表远指。

作定语,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则或咎其.欲出者。

(《游褒禅山记》)⑤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

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

(《石钟山记》)(2)副词。

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测度、反诘、婉商、期望等语气,常和放在句末的语气助词配合。

视情况译为“大概”“难道”“还要”“希望”等或省去。

高考复习:18个文言虚词用法例释

高考复习:18个文言虚词用法例释

高考复习:18个文言虚词用法例释古典诗文05-15 0931高考复习:18个文言虚词用法例释〖1.而〗(1)连词1)表并列,今译为:而且、又例释:①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③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④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⑤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

《过秦论》注:并列关系连词两侧的词语可以调换,调换后语意不发生变化2)表顺承,今译为:就、才、接着。

例释: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陈情表》)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鸿门宴》)③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④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

《战国策》⑤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石钟山记》。

3)表递进,译为:并且、而且。

例释: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劝学》。

②亚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鸿门宴》。

4)表折,今译为却、但。

例释: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

②有如此之势。

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

③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呼(《祭十二郎文》)。

④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归去来兮辞》。

⑤郦元之所见闻。

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石钟山记》5)表假设,今译为:如果,假使。

例释:①诸君而有意。

瞻予马首可也。

(《冯婉贞》)②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

③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为政》④秦以城求壁而赵不许,曲在赵《廉颇蔺相如列传》6)表因果,今译为:因而、所以。

例释:①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②表恶其能而不用也(《赤壁之战》)。

③玉在山而草木润。

渊生猪而崖不哭。

《劝学》。

④微波入焉。

涵淡澎湃而为此也《石钟山记》7)表修饰,今译为:着,地。

①吾尝跂而望矣。

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②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③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逍遥游》。

④念天地之悠悠,独沧然而涕下《登幽州台歌》。

2025届高考语文复习:十八个常见文言虚词 课件

2025届高考语文复习:十八个常见文言虚词 课件
(三)多么
吏呼一<zzd>何</zzd>怒!妇啼一何苦!(《石壕吏》)
(四)固定用法
①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zzd>何</zzd>。(《过秦论》)——何:通“呵”,呵斥、斥责。 ②阿母谓府吏:“<zzd>何乃</zzd>太区区!”(《孔雀东南飞并序》)——何乃:怎能。

3.表示顺承关系,可译为“就”“接着”“然后”。①人非生<zzd>而</zzd>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②置之地,拔剑撞<zzd>而</zzd>破之。(《鸿门宴》)
4.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①青,取之于蓝,<zzd>而</zzd>青于蓝。(《劝学》)②有如此之势,<zzd>而</zzd>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③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zzd>而</zzd>见者远。(《劝学》)
3.表推测,可译为“吧”。 ①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 ②将军岂有意乎?(《荆轲刺秦王》)
4.表感叹或呼告,可译为“啊”“呀”。 ①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归去来兮辞并序》) ②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离骚》)
5.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假如”“如果”。①今以秦之强<zzd>而</zzd>先割十五都予赵。(《廉颇蔺相如列传》)②死<zzd>而</zzd>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
7.表示因果关系,可译为“因而”“因此”“所以”。①而余亦悔其随之<zzd>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②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④今君乃亡赵走燕。
• 3.可表示对事物范围的一种限制, 可译为“只”“仅”等。 ①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 乃有二十八骑。《项羽本纪》 4.用在判断句中,起确认作用,可 译为“是”“就是”等。 ①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 ②道士,乃人也。《柳毅传》
(见《金太阳》)
十、焉
• (一)兼词。

山记》) ②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师
说》)
• 见<金太阳>
谢谢观看! 2020
• 2.表近指,相当于“这”“这样”“如此”。
• (三)用作连词。 • 天若有情天亦老:如果
十二、也
• (一)句末语气词, • ⑴表示判断语气。
①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 ⑵句末语气词,表示陈述或解释语气。 • ①至激与义理者不然,乃有所不得已也《报
任安书》(因为他们有不得不如此的缘故啊) ②雷霆乍惊,宫车过也。(《阿房宫赋》)
•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用 来······的凭借(表手段和目的)
•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的缘故(表原因)
Hale Waihona Puke •4 母立于兹(《项脊轩志》)
(处所,地方,名词)
• 5、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 见《导学大课堂》
八、者
• (一)助词。 1.指人、物、事、时、地等。“……的”,
“……的(人、东西、事情)”。 ①
1.相当于“于之”、“于此”、“于彼”。
①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在其中)。(《论
语》)
②积土成山,风雨兴焉(从这里)。(《劝
学》)
③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子被逮,激于义而
死焉(在这件事情上)者也。(《五人墓碑记》)
2.相当于“于何”。译为“在哪里”“从
哪里”等。
①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 (二)代词。 1.相当于“之”。 ②犹且从师而问焉。(《师说》) ③去今之墓而葬焉,其为时止十有一
⑶用在句中或句末,表示肯定、感叹的语气。 ①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 非天下也。
• ⑷用在句末,表示疑问或反诘语气。
也? • 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
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 • ⑸用在句末,表示祈使语气。
①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 (《崤之战》)
• (二)用在句中,表示语气停顿。 ①是说也,人常疑之。(《石钟
①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②顷之,烟炎张天,人马烧溺死者甚众
• 5.放在主语后面,引出判断,不必译出。 ①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
• 6.用在“今”“昔”等时间词后面,不必译出。 ①近者奉辞伐罪。(《赤壁之战》) ②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 ③远者数世,近者及身。
• 2.用在数词后面,译为“……个方面”“……样东 西”“……件事情”。 ①或异于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
(两种情况)
• 3.用作“若”“似”“如”的宾语,译为“……的样 子”。 ①言之,貌若甚戚者(《捕蛇者说》)
②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黔之驴》) 4.放在后置的定语后面,相当于“的”。
理上的顺承或时间上的紧接,可 译为“才”“这才”“就”等 ①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
• ②悉使蠃兵负草填之,骑乃得过。
• ③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 2.强调某一行为出乎意料或违背 常理,可译为“却”“竟 (然)”“反而”等; ①问今是何世,乃不知不汉。
• ②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 ③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 2.作句中语气词,表示停顿,相当于“也”。 ①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否焉,小学而
大遗 ②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 3.作词尾,相当于“然”,译为“……的样子”“…… 地”。 ①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乎几千万落
• ②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 • 见<金太阳>
十一、若
• (一)动词
• 1、像,好像。
①视之,形若土狗,梅花翅,方首,长胫 《促织》
②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像,似
2、比得上
• 曾不若孀妻弱子:及,比得上
• (二)用作代词。 1. 表第二人称,相当于“你”“你们”; “你 的”。
①若入前为寿 ,寿毕 ,请以剑舞

②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③更若役,复若赋……
• 7.放在分句的句末,引出原因。 ①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 ②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 (二)语气词。 1.放在疑问句的句末,
表示疑问语气等。
• ①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 也
• ②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鸿门宴》)
• 完成《金太阳》8—11题
九、乃
• (一)用作副词。 1.表承接.表示前后两事在情
• 2.疑问代词:哪里,怎么。 ②割鸡焉用牛刀(《论语》) ③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
• (三)语气词。 1。句末语气词,了,啊,呢。
• ①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六国论》) ②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齐桓晋文之事》) ③寒暑易节焉,始一反焉?(《愚公移山》
• (冬夏换季,才往返一次呢。 )
高考文言虚词 复习
七、所
• 1.所+动词 表……的人(事、物、 地方)
•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 臣所过屠者朱亥 • 此陵宿夕所不忘也《苏武传》 • 2.为+所 表被动 • 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 • 为婢仆所惑
• 3.所以
• 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 ······的原因
• 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 ······的原因 (表原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