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九一八”到“卢沟桥”:日本军部的“民族切腹”之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九一八”到“卢沟桥”:日本军部的“民族切腹”之路
从“九一八”到“卢沟桥”
1937年7月8日凌晨5点54分,日本陆军参谋本部接到了支那驻屯军的紧急电报。电报称:“因遭到射击,随即进入对敌状态,已开始要求谢罪等交涉工作。”当天早上,日本陆军省向首相近卫文麿报告了此消息。当时近卫文麿内阁刚刚成立一个月。听完内阁书记官风间章的汇报后,近卫文麿的第一反应却是:“该不会是日本陆军的阴谋吧?”近卫之所以会怀疑此事是日本陆军方面的阴谋,自然是因为近六年前的九一八事变。1931年9月18日,日本关东军制造了所谓“满洲事变”。事变之初,日本陆军方面一度无视若槻礼次郎内阁“不扩大事态”的方针,反而大举动员兵力甚至径自调动驻防朝鲜的日军驰援东北,在短短数月间几乎占领了中国东北全境。在事变期间,时任陆军大臣南次郎就曾露骨地表示:“军部希望一举解决满蒙问题。万一政府不同意军部此案,那么军部为达此目的,不惜推翻政府。”
九一八事变当夜,时任奉天特务机关长土肥原贤二发给参谋本部的电报。1931年12月,若槻内阁倒台,接任首相的老牌政客犬养毅曾派遣秘使赴华讨论和谈事宜。然而,犬养毅内阁既无法掌控前线动向,也难以贯彻其政策。到头来,日本政府只能继续追认乃至纵容军方在东北的行动。1932年,在日本陆军的一手扶持下,伪“满洲国”正式成立。面对军方立下如此惊人的“战果”,日本政府自然不可能再予以追究,因为“胜利者是不应该被指责的”。事实上,“胜利者”非但没有被指责,更获得了举国上下的支持。
九一八事变后走马上任的美国驻日本大使约瑟夫•格鲁(Joseph Grew)对此情形有过生动的描述:日本在国联等国际外交场合因九一八事变遭遇指责后,百姓倾向于将责任归咎于外务省而非军方。在军国主义宣传下,日本百姓成了支持军方冒险的民意后盾。于是,这就形成恶性循环,军队的势力愈加膨胀。在国内经济形势不断恶化的背景下,军方激进派除了对外军事冒险外,也开始采取近乎“恐怖主义”又或是武装政变的方式来刺杀政府高官。
例如,在1932年的五一五事件中,海军少壮派军人刺杀了包括首相犬养毅在内的多名政府高官。结果在审理此案时,却引发了全国范围内民众请愿求情的浪潮,数十万人写信乃至写血书、自斩手指来要求为凶手们减刑。在格鲁看来,“纵有胆大而孤立无援的自由主义者(如西园寺公望)在那里抨击军部,但结果对政府政策往往还是没有任何影响。”
日本畸形的军政体系
另一方面,日本军方之所以能够无视政府政策,擅自策划、执行类似九一八事变这样的巨大阴谋,在造成事实后又能迫使政府追认,除了个别军官
的独断专行外,更是由于当时日本异常畸形的军政体系。
明治时期制定的《大日本帝国宪法》特别规定了天皇的军事统帅大权。第11条规定“天皇统帅陆海军”。伊藤博文曾这样解释“统帅”的意义:“本条表示统帅兵马之至尊大权,专属帷幄大权。”第12条又规定“天皇决定陆海军之编制与常备军之数量”。换言之,天皇不仅握有统帅军队的指挥大权,也掌握制定日常军事政策的权限。根据这两条宪法,日本陆海军直属天皇,而独立于内阁政府之外。
《大日本帝国宪法》第11、12条成为军部独立体制的法理依据
1900年,陆军大佬山县有朋进一步制定了“军部大臣现役武官制”,规定只有现役军人才能担任陆海军大臣且需军部同意。因此某政党即便通过正常选举获得政权,但只要陆军或海军拒绝提交大臣人选,就无法组阁。此
外,如果军方不认可内阁的政策,还可以让军部大臣辞职并拒绝提名新的人选,那么内阁便自行倒台。1913年,海军大将山本权兵卫内阁时期曾一度修订“军部大臣现役武官制”,规定预备役或退役军人亦可出任军部大臣,但之后实际上仍是由“现役武官”担任陆海军大臣之职。另一方面,军部下达的任何命令均无需总理大臣签署,陆海军大臣同意即可;军事长官还能直接上奏天皇,同样无需通过内阁。“二二六事变”后,日本陆军掌权的“统制派”为预防转入预备役的“皇道派”将领出任军部大臣,再度复活了“军部大臣现役武官制”。
如此一来,日本的国家政治结构分裂为以内阁为首的政府和以陆海军省、参谋本部、海军军令部等军事机关组成的所谓“军部”。随着对外扩张步伐的加快,军部的力量愈发膨胀。按美国大使格鲁的话来说,“军部掌权太牢固了,今后亦将如此。”至“卢沟桥事变”爆发时,军部离垄断国家权力仅有一步之遥。这只名为“军部”的“怪兽”早已“暴走”(日语意为“失控”),连当初将其从牢笼中释放出来者也难以控制。
军部挟持内阁,内阁纵容军部
1937年7月8日下午6点42分,时任参谋本部第一部(作战部)部长、“九一八事变”主谋者之一的石原莞尔授意发布了参谋本部第400号临时命令,要求驻扎华北的日军“为避免事态扩大,应避免主动行使武力”。作为参谋本部第一部部长,石原莞尔对事态处理握有实际上的决定权。在他看来,日本理应集中力量巩固在伪“满洲国”的势力,随时准备对付苏联的威胁,不应再与中国发生大规模武装冲突。此外,石原认为中日开战还会影响“东方王道(日本)与西方霸道(美国)间的世界最终战争之准备”。
“九一八事变”的始作俑者石原莞尔,在“卢沟桥事变”前后却坚持“不扩大主义”,被戏称为“帝国陆军的异端儿”。1939年晋升中将,任第16师团师团长。后因与东条英机数度爆发激烈冲突,终被罢免军职,编入预备役。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审判时未被起诉,仅作为证人被传召。1949年病逝。著有《最终战争论》、《战争史大观》。
但是,日本陆军大部分将领与参谋则普遍持所谓“对支一击论”,即只要对中国猛然一击,那么整个华北乃至内蒙地区都将顺利地纳入日军的支配之下。得知卢沟桥事变的消息时,陆军省军务课长柴山兼四郎大佐抱怨:“让人头痛的麻烦事还是发生了。”立在一旁的参谋本部作战课课长武藤章大佐却冷笑着说:“是愉快的事情发生了。”
8日晚,陆军大臣杉山元召集“强硬派”军官商议对华派兵事宜。9日早上,武藤章连夜起早完成了《华北时局处理要领》,提出“如果中国军队采取
挑战的态度,那么就需向中国驻军增援必要兵力,驱除中国军队”,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