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三个案例分析及答案

合集下载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分析报告3篇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分析报告3篇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分析报告3篇比较分数大小”案例分析在这个案例中,老师引导学生讨论了比较分数大小时常见的情形,并要求学生分别举例子。

学生们提出了同分母、同分子和分母和分子都不相同的情况,并分别介绍了比较大小的方法。

其中,有学生提出了先约分再比较和先化成同分子再比较的方法,这些方法都很科学有效。

学生们在合作与交流中,充分发挥了“研究共同体”的作用,把自己的数学研究实践经验表述出来,使同伴们更清晰地区分比较分数大小的不同类型和多种方法。

这个案例体现了建构主义的教学理念,即知识的获得不是由传递完成的,只有在综合的研究情境中被交流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师:你们喜欢这个活动吗?生:喜欢!师:好,现在___要考考我们,他说:“你能把形状相同的物体放在一起吗?”师强调:请小朋友们合作分一分相同形状的物体,并在分的过程中比较哪个小组合作得更好。

动手吧!在学生已有的研究生活经验中,引入___这个熟悉的机器人,以此作为起点和切入点,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使学生能够自觉地参与到研究过程中去。

二、初步感知,形成表象,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1、分物体1)、小组活动(老师巡视并参与进去)2)、汇报师:这个组的小朋友已经分好了,而且做得非常好。

请问勇敢的小朋友,你们是怎样分的?学生汇报:我们把肥皂、药盒、牛奶盒、小积木放在一起;把魔方、骰子、化妆品盒子放在一起;我们把茶叶盒、易拉罐、小木棒放在一起;我们还把乒乓、皮球、玻璃珠放在一起。

师:这个小组分得真好,他们把相同形状的物体放在一起!其他小组和他们分得一样吗?生:一样。

师:我们来看看___是怎样分的。

(出示课件)大家和他分得一样吗?这样让学生尝试按自己的标准分一分,然后提出质疑,不仅发散了学生的思维,还使学生对这几种形状的物体有了初步的认识,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官能力,使学生在做中学到了数学。

2、揭示概念(出示课件)小朋友们,为了能区分它们,谁来给它们取个好听又好记的名字呢?师出示问题:起个什么名字?生:长方体。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分析3篇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分析3篇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分析3篇“比较分数大小”案例分析〖案例〗师:比较分数的大小时,常会遇到哪几种情形?大家能分别举一个例子吗?生1:同分母的分数相比较。

如和。

生2:同分子的分数相比较。

如和。

生3:分母和分子都不相同的分数相比较。

如和。

师:请大家分别说出这三种类型的分数大小比较的方法。

(小组讨论,指名汇报。

)生4:同分母分数相比较,分子较大的分数大。

如>。

生5:分子相同的分数,分母较小的分数大。

如>。

生6:分母和分子都不相同的分数,要先通分,变成同分母的分数,再比较大小。

如和,=,=,因为,所以>。

生10:我觉得分母和分子都不相同的分数,不一定要先通分或约分再比较。

如和,因为比单位“1”少,而比单位“1”少,因为>,所以>。

(师和生共同为他鼓掌。

)生11:分母和分子不相同的数,还可以先化成同分子的分数再比较。

如和,=,=,因为<,所以<。

(学生们不约而同地为之鼓掌)师:刚才三位同学提出了比较分母和分子都不相同的分数的独特方法,你们觉得这些方法,哪种最简便?生12:能约分的,先约分再比较,显得简便。

生13:有些分数不能先约分再比较。

我认为先化成同分子的分数再比较,显得简便。

如和,化成和,比通分成和,数目显得小,因此来得简便。

生14:既然先化成同分子的显得简便,那么为什么课本上都讲先通分,再比较呢?……〖评析〗建构主义认为,知识的获得不是由传递完成的,知识只能在综合的学习情境中被交流。

从上面的教学过程中可以看到,学生在自身的数学学习实践中都已积累了一定的数学活动经验,在合作与交流中充分发挥了“学习共同体”的作用。

在合作与交流中,学生把自己对分数大小比较时积累的感性经验表述出来,使同伴们具体、清晰地区分比较分数大小的不同类型和多种方法,尤其是有几位学生还提出了与书本上介绍的方法不相同,却也十分科学、有效的方法。

如课本中对分子和分母都不相同的分数大小比较,一般采用通分的方法,而学生们经过讨论与交流,根据自己的学习经验分别提出了先约分再比较,先把分子化相同再比较以及联系分数意义逆向思考来比较等等富有创造性的方法。

案例分析

案例分析

案例分析题材料1:某教师讲授一个新的单元,按以下几步走:(1)先给基础有缺漏的同学补一些没有学好的知识,填平知识缺陷,使他们达到班内的平均水平,以利于接受新的知识。

(2)课内讲授新知识时,照顾班内大多数学生的水平。

(3)在教了一段时期之后,同学中出现的新的差距。

就根据实际情况,依据教材内容,把学生分成两组,进行复式教学。

对理解力好的同学只要提一提、点一点,由他们自己看书,做题目;而理解力差的同学则加强辅导,领着他们一起做题目,让他们慢慢学会自己走路。

(4)在进行复式教学之后,还有一小部分学生跟不上,就给他们进行课外辅导。

(5)单元测验后,如还有个别学生跟不上,就把他们请到办公室来一个一个地进行具体辅导。

最后每个学生都能达到合格水平了。

材料2:教学过程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既要体现教的过程,更要体现学的过程。

要摒弃满堂灌的陋习和过于重视结论教学的倾向,加强过程教学,面向全体学生,兼顾个体差异,给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和思考的时间。

要根据教学实际和个体差异,选用恰当的教法,因材施教;要加强学法指导,引导学生围绕学习任务,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主动参与教学过程。

1.学生个体的身心发展遵循着某些共同的规律,这些规律制约着我们的教育工作,遵循这些规律,利用这些规律,可以使教育工作取得好的效果。

个体身心发展也存在着个别差异性,个体差异性在不同层次上存在。

其次,个别差异表现在身心的所有构成方面。

其中有些是发展水平的差异,有些是心理特征表现方式上的差异,需要说明的是,个体发展水平的差异不仅是由于个人的先天素质、内在机能的差异造成的,它还受到了环境及发展主体在发展过程中的努力程序和自我意识的水平、自主选择的方向的影响,在教育工作中发现和研究个体间的差异特征,做好因材施教工作是非常重要的。

在班级教学时,教师要同时面对四五十名学生上课,同一班级的学生,虽然年龄相近,但他们个别差异是明显存在的,教师传授的教材内容和采用的教学方法、技术,只有兼顾到学生的个别差异,教学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教学案例分析与解决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教学案例分析与解决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教学案例分析与解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学案例的分析与解决是提升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

通过深入研究教学案例,教师可以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问题所在并寻找相应的解决方法。

本文将通过分析几个典型的小学数学教学案例,总结出一些常见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思路。

一、案例分析:学生对数字大小概念理解不准确某小学二年级数学课上,教师进行了一个关于数字大小的练习。

练习内容是将一组数字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

然而,一些学生在排列时出现了错误,将较大的数放在了前面。

分析原因:学生对数字大小概念理解不准确。

数字大小是数学中的基础概念,对于小学生而言尤为重要。

一些学生可能还没掌握好数字的比较规则,或者在操作时容易出现混淆。

解决思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字大小概念,教师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 利用实际物品进行比较,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数字大小的差异;2. 引导学生观察数字的位数和位值,帮助他们理解数字的大小规律;3. 设计一些趣味性的活动,让学生在游戏中锻炼数字比较的能力。

二、案例分析:学生对小数的概念理解困难某小学五年级数学课上,教师进行了一个关于小数的计算练习。

练习内容是计算一些小数的加减乘除运算。

然而,一些学生在计算时出现了困难,容易出错。

分析原因:学生对小数的概念理解困难。

小数是一个相对抽象的概念,对于学生来说,可能存在理解上的困难。

一些学生可能没有掌握好小数的位数和位值,或者在运算过程中容易出现粗心错误。

解决思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小数的概念,教师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 通过实际的生活场景引入小数的概念,让学生理解小数与整数之间的关系;2. 利用具体的例子进行小数的加减乘除运算,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计算过程;3. 设计一些带有趣味性的练习题,激发学生对小数运算的兴趣。

三、案例分析:学生在解决应用问题时困惑某小学四年级数学课上,教师进行了一个关于应用问题的训练。

练习内容是解决一些与日常生活相关的数学问题,但一些学生在解题时表现困惑,容易出现思路混乱。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案例分析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案例分析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案例分析人人学习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须的数学。

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要对一些知识进行归纳分析才能更有利于课堂教学的开展。

那么,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要怎么进行总结反思呢?以下小编为大家整整理了一些对《认识角》《三角形的面积》《统计》三课的教学案例进行分析。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案例分析篇一:《认识角》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普遍运用的一种教学形式。

它的主要功能有:促进学生思考,激发求知欲望,发展思维,及时反馈教学信息,提高信息交流效益,调节课堂气氛,培养口头表达能力。

课堂提问是一种最直接的师生双边活动,也是教学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教学手段,更是教学成功的基础。

教师的课堂提问行为却存在很多不足,如提问方式单一、内容简单、只针对少数学生,课堂中我们经常听到的是教师简单、随意、重复的提问,学生则是不敢或不愿回答问题,或不能、不善于回答问题。

有些教师的提问得不到学生的配合,学生要么答非所问,要么答者寥寥,造成课堂教学的冷场,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案例】某教师教学《认识角》为了让学生感知数学与生活的联系,配合教师设计的“我们去旅游”的情景线索,出示了一系列与交通标志相关的实物:出口指示牌(长方形),转弯指示牌(三角形)和限速警示牌(圆形),手巾(正方形)等,让学生比较它们的不同(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都有角,而圆形没有角)。

师:这些是什么?生:交通标志师:它们有什么不同?生1:有些是圆的,有些是方的师:还有吗?生2:它们表示的意义不同师:什么不同?生:转弯指示牌表示……, 限速警示牌表示……,生2:我不同意…..接着学生争论起来。

在这种“满堂问”的课堂里,教学气氛是活跃了,甚至显得有些热闹,但学生受益不多。

我们老师总是想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千方百计创设情景,再引出问题;在这些情景的渲染下,教师有意无意地会抛出一些无关的问题,并且认为完全尊重学生的所有问题和兴趣才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当生1已经讲到要害时,教师的那句“还有吗?”,本是想让更多的学生来叙述,提高课堂的参与度。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分析【十篇】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分析【十篇】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分析【十篇】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分析(篇1)一、回顾再现,以旧引新1.课前师生进行“说话接龙”游戏。

教师说出一个物体名称,要求学生说出长度(或厚度)要短(或薄)的物品,引出“测量”概念。

2.师生回顾已经认识的长度单位(米、厘米),学生说出所知的其他长度单位(毫米、千米)。

二、参与活动,学习新知第一部分:认识毫米1.认识毫米师:估一估这个回形针有多长?(学生估数)把你估的数记在心里,怎样才能知道我们估得对不对?用厘米做单位实际测量。

(巡视时进行测量方法指导:要用直尺的0刻度线对准测量物体的一端,然后对齐直尺读出另一端的刻度是多少。

)师:在小组内交流一下你遇到的问题和自己的想法。

(集体交流,测量结果是在2~3厘米之间。

)师:曲别针比2厘米长一些,比3厘米短一些,也就是说不能用整厘米来表示,怎么办呢?这就产生了一个比厘米小的长度单位。

(课件演示:厘米尺)这是一把厘米尺,为了便于大家看清楚,把这一段直尺放大了。

你能找到1厘米吗?生1:0到1之间就1厘米。

师:还有吗?生2:4到5之间也是1厘米。

生3:2到3之间也是1厘米。

师:观察刻度线0~1之间,你看到了什么?生4:有短的竖线。

生5:还有长一点的竖线。

生6:有格子。

师:格子的大小怎样?生(齐):差不多一样吧,一样大,一样宽。

师:一格一格地指一指。

这些刻度线把1厘米的长度平均分成了这样的小格,数一数,有多少个小格?生(指着课件一起数):10个小格。

师:其中这一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

(课件演示:认识1毫米)(师与生问答:两小格是多长?5小格呢?7毫米有几小格?10毫米是哪到哪?18毫米呢?)2.认识毫米和厘米的关系师:拿出自己的直尺,找到1厘米,用铅笔尖指着数一数,看1厘米里有几个1毫米?生1:都是10小格,就是10毫米。

生2:我知道了6—7之间也是10毫米。

生3:1厘米中有10个小格。

生4:20个小格就是2厘米。

生5:50毫米就是5厘米。

师:从大家汇报的结果来看,无论哪一段1厘米里都有10个1毫米,说一说你知道了什么?生1:10毫米就是1厘米。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分析(精选5篇)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分析(精选5篇)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分析(精选5篇)教学随笔小学数学案例篇一一、速度、时间、路程三者之间的`关系的整合教学:1、口算这一节,过去已经多次接触,本班大部分学生都已经熟练掌握,两课时的教学时间过于充裕;另外,为了更充分地利用主题图的资源,我将速度、时间、路程的概念及速度的表示法提前教学,并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第一次初步渗透三个量之间的关系。

2、笔算教学置于具体的问题情境中,利用学生熟悉的交通工具的速度为媒介,引出笔算内容,学生自主探索笔算方法后,重新审视问题,对比问题,从而发现共同点:速度×时间=路程。

至此,教材上还没有出现这三者之间的关系。

二、积的变化规律,早在三年级时,教材上曾见过类似规律的探索,但当时学生的发现只限于表面现象的观察,由于没有明确的引导,学生的思考不能得以深入,这可能就是初次接触。

本单元在教学这一内容之前,教材上安排了两道有关练习。

练习之初,放手让学生自我发现,但效果不尽人意,为了能解决这个问题,我利用照样子写一写的形式,让学生先写后说,两次练习后,学生虽然还没有形成完成的知识块,但有不少学生已经会用自己的发现去解决新的问题。

面对教材提供的资源,重新整合教材进行教学,我感到这样处理有一些好处:一、节省了教学时间,增大的课堂教学容量,本单元教材上安排了9课时的教学时间,可进行整合后,如今我只用了7课时就基本完成了这一单元的教学任务,省下的时间就可以对一些内容进行深入拓展:比如,速算是一个学生非常感兴趣的内容,考虑到学生的兴趣,教学中我就另外安排了一节课进行速算规律的探索。

二、利于学生系统的掌握知识,教材编排本身就已经考虑到这一因素:系统呈现知识,但在具体的单元内,为了体现知识的先易后难、循序渐进的特点,有些知识点在编排上系统性不太强,教学起来总感到知识间是一块一块的呈现的,但进行整合后,不少知识点都融合在一起,形成密不可分的知识链。

三、利于了解学生“原生态”的思维情况,孩子虽小,但班上总有一些孩子学习习惯特别好,每天都能提前预习新的内容,这样一来,课堂上每教学一个新的内容,这些学生就成了老师的代言人,课堂也容易从教师讲滑向优生讲,不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小学数学三年级第三章案例分析

小学数学三年级第三章案例分析

小学数学三年级第三章案例分析案例一:“小明的苹果”小明有3个苹果,他想要平均分给他的两个朋友:李华和小红。

他应该如何公平地分配这些苹果呢?解析:小明有3个苹果,他想要平均分给他的两个朋友,即每个人平均分得多少?我们可以通过数学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

首先,我们把3个苹果分成2份,每一份有多少苹果呢?这里可以用到除法运算。

3 ÷ 2 = 1余1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小明可以把3个苹果平均分给他的两个朋友,每个人分到1个苹果,还剩下1个苹果。

这样,李华和小红各自得到1个苹果,而小明自己也得到1个苹果,大家都是公平的。

案例二:“小红的贴纸”小红有20张贴纸,她想要把这些贴纸平均分给她的4个朋友。

每个人能分到多少张贴纸呢?解析:小红有20张贴纸,她想要平均分给她的4个朋友,即每个人平均分得多少张贴纸?我们同样可以用除法来解决这个问题。

20 ÷ 4 = 5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小红可以把20张贴纸平均分给她的4个朋友,每个人分到5张贴纸。

这样,每个人都能公平地得到5张贴纸,没有多余或不足。

案例三:“小华的数学题”小华在做数学题时,遇到了这样一个问题:3 × 4等于多少?解析:小华需要计算3 × 4的结果。

我们可以使用乘法运算来解决这个问题。

3 ×4 = 12因此,3 × 4的结果是12。

小华可以通过将3加3加3,或者将4累加3次,都可以得到12这个结果。

案例四:“小明的几何图形”小明在学习几何图形时,遇到了这样一个问题:正方形的边长为3厘米,它的周长是多少?解析:小明需要计算正方形的周长,而正方形的边长为3厘米。

我们知道正方形的周长可以通过将正方形的边长乘以4来计算。

3 ×4 = 12因此,正方形的周长是12厘米。

小明可以将正方形的边长分别加起来,也可以将正方形的边长乘以4,都可以得到12这个结果。

案例五:“小红的数字排序”小红有一些数字需要排序,这些数字是:12、9、5、17、3。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分析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分析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分析(一)情景引入1、今天我们教室来了一个聪明的人,你们想知道他是谁吗?(出示阿凡提卡通图像)谁认识他?2、师概述阿凡提扣“生”“死去”签下的故事。

(阿凡提就是古时候一个很精明的人,他讨厌协助老百姓。

所以,大家很讨厌他。

但古时候的国王和缺钱的坏人都很害怕他,一直想陷害他,就打听个罪名把他第一关出来。

当时,这个国家有个条例,处决罪犯时必须使他扣“生”“死去”签下,如果抽到“生”签下,就不必死去。

国王为了必须阿凡提死去,就把2个字都译成“死去”,有人把这件事说阿凡提。

第二天,当国王使阿凡提扣“生”“死去”签下时,他不慌不忙地把一个纸团吃掉,大家很惊讶他为什么这样搞,阿凡提说道:“整颗的签是我的,恳请关上剩的签下,如果就是‘死去’,那我的就是‘生’。

)阿凡提用他的智慧躲过了一劫。

今天,他走进我们教室里,想要看一看同学们与否和他一样用智慧去解决问题。

二探究新知1.掏出一个箱子,放入一个红色的球和一个黄色的球。

师:阿凡提说:“我拿了一个球,你们猜会是什么颜色的?”(学生有的说是红色的,有的说是黄色的),学生上来试一试。

师:为什么可以这样呢?如果阿凡提说你们,他“拎的不是红色的球”,那你们晓得他拎的就是什么颜色的吗?你怎么想要的?2.师:阿凡提夸你们说得很好,他想和同学们一起做游戏。

(请2个小朋友上来,一个拿数学书,一个拿语文书,把书藏在背后。

)(1)xx同学说道:“我拎的不是数学书,恳请大家猜一猜,我拎的就是什么书?”(2)同桌交流。

(3)汇报。

(建议有条理,讲出推理方法)3.师:阿凡提带来3张动物卡片。

它们是:兔、狗、猫,准备送给3个小朋友。

(出示p101页第3题,并帮3个小朋友取名字)(1)恳请学生...图中小朋友说道的话,说道说道和刚才猜书游戏存有什么相同?(2)小组交流.要求每个学生都要说说怎样想的。

(3)汇报(特别注意鼓励有条理的推理小说)4.游戏(1)3人一组,恶搞课本p100页的基准3,分配不好角色,像他们那样说一说,猜一猜。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分析题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分析题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分析题1《带分数乘法》教学片断:⒈学生根据应用题“草坪长5米,宽2米,求草坪的面积。

”列出算式:5×2⒉算式一出现,教师就立即组织四人小组交流算法。

其中一个组,在小组交流时,由于三位同学还没有想出方法,整个合作过程只好由一位同学讲了三种方法:①(5+)×(2+)②5.8×2.5③×,其他同学拍手叫好而告终。

请你根据上述教学片断进行反思(主要从合作交流与独立思考的层面分析)。

答:以上现象是教师在使用小组合作时经常出现的一种问题。

就是没有处理好小组合作和独立思考的关系。

教师要处理好合作学习与独立思考的关系强调合作学习不是不要独立思考。

独立思考应是合作学习的前提基础,合作学习应是独立思考的补充和发挥。

多数学习能通过独立思考解决的问题,就没必要组织合作学习。

而合作学习的深度和广度应远远超过独立学习的结果。

当然,宜独宜合,应和教学情景、学生实际结合,择善而用,才能日臻完美。

我们在设计学生合作学习时,能否认真的思考以下三个问题:学生在合作交流前,你让学生经历过独立思考吗?学生在合作交流时,他们有充分的时空吗?学生在合作交流时,有否进行明确的角色分工呢?》》》更多小学数学教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分析题2记得那是一节顺利而精彩的课,上课内容是“分数的意义”。

在课的结尾,教者没有安排学生围绕知识点去小结,而是让学生在小组内、班里用分数表述一下自己这节课的学习情绪。

令人难忘的是有一位学生在小组里的表述:“我把整节课的学习情绪看成单位‘1’,高兴的占了3份,即3/4高兴,遗憾的占了一份,即1/4遗憾。

因为面对这么多的老师听课,我们班的同学一个个都正确地回答了老师的提问,展示了我们班的风采,为班级争了光,我为我们班而自豪,感到十分高兴。

我之所以遗憾,是因为整堂课我一直认真思考,积极举手,许多问题又不难,但老师没有给我一次机会,我感到很遗憾……”下课后我找到这位同学了解情况:问:小朋友,你知道老师为什么没让你发言吗?答:老师有可能没有看到我举手,也有可能怕我回答不准确吧,因为数学这门课我学得不太好。

小学数学教学10个案例分析

小学数学教学10个案例分析

小学数学教学10个案例分析在黑板上画一个直角,让学生观察。

师:这是什么角?学生:直角。

师:怎么判断的?学生:有一个90度的角度。

师:好!再画一个锐角和一个钝角。

让学生观察。

师:这两个角分别是什么角?学生:锐角和钝角。

师:怎么判断的?学生:锐角小于90度,钝角大于90度。

师:好!现在,让我们来玩一个游戏。

我会说一个角度,如果是直角,你们就举手,如果不是直角,就不要举手。

开始。

师:30度。

学生:不举手。

师:60度。

学生:不举手。

师:90度。

学生:举手。

师:110度。

学生:不举手。

师:好!现在让我们来玩一个更难的游戏。

我会说一个角度,如果是直角,你们就举手,如果是锐角,就摆手,如果是钝角,就不要动。

开始。

师:120度。

学生:摆手。

师:45度。

学生:摆手。

师:90度。

学生:举手。

师:好!现在让我们来检验一下。

我会在黑板上画出这些角度,你们来判断。

师在黑板上画出各种角度,学生进行判断。

分析:本案例教学中,教师采用了游戏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游戏的过程中,掌握了角的初步认识。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改进这个教学案例:1、增加角的实际应用。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引入更多的实际应用,让学生知道角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在实际生活中是如何应用的。

例如,可以让学生观察周围的建筑物和道路,找出其中的直角、锐角和钝角。

2、增加角的计算方法。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引入更多的计算方法,让学生掌握如何计算角的度数和大小。

例如,可以让学生研究三角函数和角度制和弧度制的转换。

3、增加角的深入研究。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引入更多的深入研究,让学生了解角的更多性质和定理。

例如,可以让学生研究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和外角和定理。

通过对教学案例的改进,我们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角的概念和计算方法,提高他们的数学素养和综合能力。

老师在本节课中安排了小组研究,让学生们分享和交流角的知识。

这种合作交流不应该仅限于教学环节,而应该在整个课程中得到充分的应用。

用游戏提高数学水平小学数学游戏化教学实践案例分享与解析

用游戏提高数学水平小学数学游戏化教学实践案例分享与解析

用游戏提高数学水平小学数学游戏化教学实践案例分享与解析用游戏提高数学水平:小学数学游戏化教学实践案例分享与解析引言:数学作为一门抽象的学科,常常让小学生感到困惑和枯燥。

传统的教学方法往往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主动学习的动力。

然而,通过游戏化教学方法,我们可以将数学融入到有趣的游戏当中,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他们的数学水平。

本文将分享几个小学数学游戏化教学的实践案例,并对其进行解析。

案例一:游戏——“数学迷宫”游戏介绍:在这个游戏中,学生需要控制一个角色穿过迷宫,每到一个节点都会出现一个数学题目。

学生需要解答正确才能继续前进,否则将返回起点重新尝试。

实践过程与效果:在实践中,我们通过设置不同难度级别的迷宫和题目,鼓励学生在游戏中动手解题。

不论是基础的加减乘除,还是复杂的平方根和方程式,学生都能在游戏的环境中更加积极主动地思考和学习。

通过分析学生的游戏表现和解题过程,我们发现学生的数学技能得到了明显的提升。

他们不再畏惧数学,反而愿意主动寻找解题方法并探索更深层次的数学知识。

解析:游戏化教学方法的优势在于它通过创设情境和设定挑战来增强学习的积极性。

学生面对游戏中的数学题目时,往往更愿意去思考并积极寻找答案。

此外,游戏还可以提供实时反馈,让学生在错误中学习和成长。

通过游戏化教学,学生不仅能在游戏中获得成就感,还能在数学学习中持续进步。

案例二:游戏——“数学竞赛”游戏介绍:这个游戏是一个数学竞赛的模拟,学生可以与其他同学进行数学题目的较量。

游戏中设置了不同的赛制和题目类型,学生需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参与。

实践过程与效果:通过这个数学竞赛游戏,我们激发了学生之间的竞争欲望,激发了他们在数学学习上的主动性。

通过与其他同学角逐,学生们不断学习和思考如何解决更复杂的数学问题。

我们注意到学生们在游戏中通过与他人的竞争,不断探索新的解题方法和策略,并在实际应用中提高了数学能力。

解析:游戏化教学的另一个优势在于激发学生的竞争心理,从而推动他们更深入地学习数学。

小学数学课堂案例分析

小学数学课堂案例分析

小学数学课堂案例分析一、引言二、案例分析1. 案例一:解决实际问题在一堂小学数学课堂中,教师提出了一个求解实际问题的数学题目:“小明有8个苹果,他分给小红和小华,每人吃了几个苹果?”孩子们在解答这个问题的时候出现了一些困难,他们不知道如何使用数学知识来解决这个实际问题。

分析:在这个案例中,可以看出孩子们对于如何将数学知识和实际问题相结合还存在困难。

可能是因为他们缺乏实际问题解决能力的训练,以及对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不够熟练。

解决方法:教师可以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问题解决能力,通过举一些实际的例子来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还可以通过分析实际问题的解决过程,引导学生将数学知识和实际问题相结合起来,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综合运用能力。

2. 案例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一堂小学数学课堂中,教师设计了一道寓教于乐的数学题目:“小明有10个苹果,他分给小红和小华,小华分到2个苹果,小红分到多少个苹果?”这道题目是用故事情节来引出一个简单的数学问题,以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分析:通过这个案例可以看出,教师通过设计寓教于乐的数学题目,成功的激发了学生对于数学的学习兴趣。

学生们在解答这道题目的时候表现出了积极的参与和学习态度。

解决方法:教师可以通过设计更多寓教于乐的数学题目,结合小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数学学习中来。

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还可以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培养他们对于数学的兴趣和热爱。

3. 案例三: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三、结论通过以上的案例分析可以看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着学生对于数学知识和实际问题结合的困难、学习兴趣不够以及逻辑思维能力培养的问题。

针对这些问题,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设计寓教于乐的数学题目以及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来解决这些问题。

通过这些努力,可以提高学生的数学综合运用能力,激发学生对于数学的学习兴趣,并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小学三年数学案例分析

小学三年数学案例分析

小学三年数学案例分析第一篇:小学三年数学案例分析小学三年级数学案例分析一、案例描述“派车”的教学片断:(1)出示问题:老师组织了一次去外校参观的活动,我们班将组织25名学生进行进行参观,学校安排面包车、小轿车两种车接送。

其中面包车每辆限乘8人,小轿车每辆限乘3人。

假如你是老师,你将如何派车?(2)学生独立思考后并在小组内交流。

(3)学生汇报:生1:派3辆面包车和一辆小轿车,3×8=24(人),小轿车坐一人。

师:掌声鼓励!生2:派4辆面包车,留7个坐位放行李。

算式:8×4-7=25(人)生3:派5辆面包车。

师:说说你的理由。

生3:每辆面包车坐5人,留3个坐位放行李,算式:5×5=25(人)生4:派2辆面包车和3辆小轿车,算式:2×8=16(人)3×3=9(人)。

师:也可以!生6:派6辆面包车,其中5辆面包车每辆坐4人,一辆坐5人,空位放行李。

…… 课堂看似活跃,学生回答问题也很积极主动。

学生只管说出自己的想法,而教师不管学生如何回答,都一一加以肯定,只是说:好,好,不错等语言。

以示教学的民主,体现“鼓励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大约过了15分钟,学生讲出了11种派车方案,教师小结并布置了练习:同学们真能干,想出了这么多的方案,每种方案都有自己的特色。

老师说:都有自己的特色。

而特色在哪儿?接着老师说:如果增加4位教师,共有29人,你又会怎样派车呢?……二、案例分析从这段教学注活动中,教师目的是注重培养学生解题策略的多样化,发展学生的多向思维能力.但我认为解题策略的多样化不是教学的主要目的,不能片面的只追求形式化,应注意以下几点:1、要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机会。

教师要舍得放手,要相信学生,让每一个学生在面对数学问题时独立思考,尽可能自己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这一点该教师已做到了。

2、解决问题并不要求每一个学生都能用几种不同的方法解决,这不同于“一题多解”。

“一题多解”是学生个体能力的表现,是对每个学生提出的学习要求,是一种很高的学习要求,在某种程度上是很难达到的要求。

小学数学教学三个案例分析及答案

小学数学教学三个案例分析及答案

小学数学教学三个案例分析及答案某小学教材中,学习小数乘法选择了以下五个例题。

例1:一个风筝3.5元,买3个风筝多少钱?例2:0.72x5=例3;给一个长2.4m,宽0.8m的长方形宣传栏刷油漆,每平方米要用油漆0.9kg,共需要多少kg 油漆?例4: 0.56x004例5:非洲野狗的最高速度是56千米肘,鸵鸟的最高速度是非洲野狗的1.3倍,鸵鸟的最高速度是多少千米/时?56 x1.3(1)请说出每个例题的编写意图;(2)如何引导学生概括出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参考答案:(1)编写意图:例1中,从具体生活实例出发引出3.5x3,即小数乘整数的计算,这是学生在学习了整数乘整数的基础上教学的,从具体生活的意义帮助学生解决这个问题, 3.5元化为35角,然后再乘3,此时是整效澡整数,然后再由角化为元。

借助具体的元角换算.让学生用整式来尝试解决这个问题。

例2的意图是继续深入探究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此时是2位小数乘整数,还有小数点后末尾是0的时候,可以省略,例2是在创1的基础上进行数学。

例3是实际问题的应用,不仅考查学生的计算能力,而且考查其对问题情境的理解能力,是对学生综合应用能力的一种考查。

例4是两位小数乘两位小数的计算,是在小数乘整数的基础上,总结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是更进一步的学习,让学生握小数乘小数也需转化为整效乘整数,再注意积的小数点的位置,例5是借助问题情境帮助学生理解倍数关系,锻炼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2)引导学生概括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的重点在于让学生经历整个算法的形成过程深入理解算理。

首先从小数乘整数入手,转化为整数乘整数,乘数扩大多少倍,积相应缩小对应的倍数。

学习是一步一步逐渐深入的过程,先是整数乘1位小数,再是整数乘2位小数。

然后是教学1位小数乘1位小数,让学生在已有的基础上去探究,理解乘数的变化,积的变化规律和小数点的移动规律。

四、案例分析下面是人教版二年级上册《退位减法》复习课的一个教学片段,一位教师创设了这样的情景: (1)直接大方地出示了6道题目,其中2道退位题。

7个小学数学教学案例解析

7个小学数学教学案例解析

7个小学数学教学案例解析案例一:加法与减法的教学本案例讲述了在小学数学课上如何教授加法和减法概念。

教师采用了简单的策略,通过使用实物和图形来帮助学生理解加法和减法运算。

教师在课堂上进行了互动式的教学,让学生参与到问题解决中来。

这种教学方法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概念,并提高他们的计算能力。

案例二:乘法口诀的教学本案例介绍了一种有效的教授乘法口诀的方法。

教师利用游戏和竞赛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帮助他们记忆乘法口诀。

通过反复练习和复习,学生能够熟练地记住乘法口诀,并能够灵活运用于实际问题中。

案例三:几何图形的认识本案例讲述了如何教授小学生认识和辨别几何图形。

教师采用了直观的示例和实际物品,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比较来认识各种几何图形。

教师还引导学生思考几何图形的特征和性质,帮助他们建立起几何图形的基本概念和分类能力。

案例四:分数的教学本案例介绍了一种引人入胜的分数教学方法。

教师通过实际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体验到分数的概念和应用。

教师还设计了一些游戏和小组活动,让学生在合作中学习分数的计算和比较。

这种教学方法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分数运算能力。

案例五:时间的教学本案例讲述了如何教授小学生关于时间的知识和技能。

教师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示例和实际情境,让学生理解时间的概念和表示方法。

教师还设计了一些练习和游戏,帮助学生掌握时间的读写和计算。

这种教学方法能够提高学生对时间的敏感度和时间管理能力。

案例六:数据分析的教学本案例介绍了一种引人入胜的数据分析教学方法。

教师利用图表和实际数据,让学生学习如何收集、整理和分析数据。

教师还引导学生思考数据的含义和应用,帮助他们培养数据分析的能力和思维方式。

案例七:问题解决的教学本案例讲述了如何培养小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教师通过提供一系列的问题和挑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解决方法。

教师还鼓励学生进行合作和讨论,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和创新思维能力。

这种教学方法能够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年级数学教学案例分析(精选5篇)

三年级数学教学案例分析(精选5篇)

三年级数学教学案例分析(精选5篇)第一篇:三年级数学教学案例分析2014-2015第一学期三年级数学教学案例除法的初步认识学生被分为六人一小组,每人手上有6根小棒。

A教学:师:大家手上都有6根小棒。

平均分成三份,每份是多少呢?生动手操作。

师:好!把刚才操作的过程在小组中交流一下。

B教学:师:大家手上都有一些小棒,试着按要求进行平均分操作。

要求是:平均分成1份,2份,3份,4份,5份,6份,并且不能损坏小棒。

看那组最迅速。

学生开始分。

有的很快地分好,有的开始小声议论。

师:有困难吗?生1:平均分成4份不好分。

生2:平均分成5份也不好分。

师:是啊!有的多,有的少,不是平均分。

最好怎么办呢?(生……)师:好!同组内的小棒可以相互借调。

再试试看。

第二篇:《数学广角》教学设计案例分析三年级数学三年级数学《数学广角》教学设计案例分析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上册第112页、113页及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践等活动,找出简单的事物的组合数。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推理能力以及有顺序地思考问题的意识,体会符号化思想。

3、体验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知识,尝试用数学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进行有序思考,掌握搭配的方法。

教学难点:渗透不重复又不遗漏以及符号化思想。

教学准备:课件、衣服卡片。

设计理念:在数学课程改革深入实施的今天,数学教学活动必须由书本数学走向生活数学,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找数学、学数学、用数学,学习有价值的数学和必需的数学。

课堂伊始,教师找到贴近学生的情境——组织学生旅游,提出衣服的搭配问题,让学生结合亲身经历,获取数学信息,提取本课的教学素材。

这种取材于学生生活的实例,对学生来说有亲切感和真实感,利于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探索新知。

在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教师不能忘记自身的主导作用。

对学生进行肯定,“你是一个很会合作学习的学生”、“按顺序思考问题确实是一个好办法。

小学教学案例分析(共10篇)

小学教学案例分析(共10篇)

小学教学案例分析(共10篇)小学教学案例分析(一): 小学数学案例分析题及答案小学数学案例分析1、[案例描述]《带分数乘法》教学片断:⒈学生根据应用题“草坪长5米,宽2米,求草坪的面积.”列出算式:5×2⒉算式一出现,教师就立即组织四人小组交流算法.其中一个组,在小组交流时,由于三位同学还没有想出方法,整个合作过程只好由一位同学讲了三种方法:①(5+)×(2+)②5.8×2.5 ③×,其他同学拍手叫好而告终.请你根据上述教学片断进行反思(主要从合作交流与独立思考的层面分析). 答:以上现象是教师在使用小组合作时经常出现的一种问题.就是没有处理好小组合作和独立思考的关系.教师要处理好合作学习与独立思考的关系强调合作学习不是不要独立思考.独立思考应是合作学习的前提基础,合作学习应是独立思考的补充和发挥.多数学习能通过独立思考解决的问题,就没必要组织合作学习.而合作学习的深度和广度应远远超过独立学习的结果.当然,宜独宜合,应和教学情景、学生实际结合,择善而用,才能日臻完美.我们在设计学生合作学习时,能否认真的思考以下三个问题:学生在合作交流前,你让学生经历过独立思考吗学生在合作交流时,他们有充分的时空吗学生在合作交流时,有否进行明确的角色分工呢2、[案例描述]记得那是一节顺利而精彩的课,上课内容是“分数的意义”.在课的结尾,教者没有安排学生围绕知识点去小结,而是让学生在小组内、班里用分数表述一下自己这节课的学习情绪.令人难忘的是有一位学生在小组里的表述:“我把整节课的学习情绪看成单位‘1’,高兴的占了3份,即3/4高兴,遗憾的占了一份,即1/4遗憾.因为面对这么多的老师听课,我们班的同学一个个都正确地回答了老师的提问,展示了我们班的风采,为班级争了光,我为我们班而自豪,感到十分高兴.我之所以遗憾,是因为整堂课我一直认真思考,积极举手,许多问题又不难,但老师没有给我一次机会,我感到很遗憾……”下课后我找到这位同学了解情况:问:小朋友,你知道老师为什么没让你发言吗答:老师有可能没有看到我举手,也有可能怕我回答不准确吧,因为数学这门课我学得不太好.问:平时课堂上,老师都叫哪些同学发言呢答:差不多都是成绩较好的同学.[案例反思](可以从面向全体的角度分析):答:这是我们数学课堂中存在的普遍想象,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如何来面向全体学生呢只有最大限度地尊重个体,才有可能真正面向全体,这样的道理已经很难在传统的教学组织形式下得以落实.我们想,我们可以采用开展小组合作交流,让学生的个人想法在小组内得到展示,在小组内得到表现.…3、案例描述师:今天,在学习小数的加减法之前,请你们独立解决一个问题:笑笑在书店买一套《中国儿童百科全书》花了148元,还剩下53元,笑笑带了多少钱师:淘气跟笑笑一起到书店买书,也有一个问题,看谁有办法帮他解决淘气在书店买一本《童话故事》,花了3. 2元,他又买了一本数学世界,花了11. 5元.淘气一共花了多少元(鼓励学生迎接挑战,认真审题,先列出算式,教师巡堂,再到黑板前列出算式:3.2+11.5=)师:(指着算式)这是我看到的一些同学所列的算式,有没有列式和这个不同的(学生还可能列出11.5+3.2=教师也把它写到黑板上,给予肯定)师:为了帮淘气解决付钱的问题,大家都列出了正确的算式.可我们都没有尝试过两个小数怎么相加.现在就来试一试看谁能独立发现小数加法的算法.(1)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2)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小组交流.(3)看一看教材中三位小朋友是怎么计算的.其中哪种算法和你的一样,哪种你没想到你还有不同的算法吗(4)小组讨论:教材中的三种算法各有什么特点和相同之处小数相加时,为什么智慧老人特别强调“小数点一定要对齐”(5)全班围绕“为什么小数点一定要对齐”交流,教师归纳小结,明晰小数加法的算理.师:多位数相加时,个位数字一定要对齐.这是为什么呢因为相同数位(单位)上的数才能相加;个位对齐了,所有的数位也都对齐了.小数相加时,小数点一定要对齐也是这个道理.只要小数点对齐了,所有的数位也都对齐了.教材中前两种算法的共同特点是化去小数点,把小数相加变成整数相加,但“相同单位的数才能相加”的算理没有变.所以,只要小数点对齐了,小数加法的计算与多位数加法的计算就没有什么不同了.问题讨论(1). “小数加法”这一课,教材是让学生直接进行尝试的,本案例中教师引入时先安排了整数加法的内容,你对此有什么看法直接安排学生尝试,对学生理解小数加减法是否有帮助(2)、教师在学生讨论完之后,安排了看书的环节,你认为有必要吗为什么(3)、书中三种算法的共性是什么为什么要让学生讨论这个问题案例分析(围绕上述问题分析)4、案例《9加几》前半节课的教学过程:⒈创设9+5的情境,列出数学算式.⒉学生合作交流9+5=⒊比较算法多样化,得出“凑十法”.⒋教师布置学生以四人小组的为单位,通过摆小棒计算9+6=9+7= 9+4= 9+3=笔者仔细观察各小组的活动情况,大多数小组同学先写出得数,再摆小棒,有一个组的同学纯粹在玩小棒.为什么会这样呢为了弄清原因,于是我又出了一些9加几的算式让学生口答,每人5题,抽测了十位同学,只有一人算错了1题.问他们怎样算的,多数同学回答,想出来的,在幼儿园里就会算了.位数不少的同学能把“凑十法”的过程说得头头是道、明明白白.思考题:1、摆小棒计算时学生为什么先写得数再摆小棒2、我们应如何对待书中所安排的动手操作案例分析:5、设计一个你认为较理想的问题情境,并加以分析.6、、案例描述:这样的合作有效果吗场景1一位教师在教学“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一课时,在学生根据情境列出16-7这样一个算式之后,马上让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应该怎样计算16-7.场景2某校四年级六班有56名同学,老师在教学实践活动课“秋游计划”一课时,在让学生合作制订购买秋游所需物品及所需钱数之后,又设计了一个活动——乘车与买门票.“一辆大客车可坐50人,每辆300元;一辆中型客车可坐30人,每辆200元.个人票每人10元,团体票每人8元(10人为一组).”让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这些数据,讨论交流应该怎样租车、怎样购买门票比较合理(在第二次合作学习时,有的学生在继续计算买哪些吃的更好,有的在互相玩计算器).场景3 .一位教师在教学二年级数学课“克和千克”一课时,让小组合作称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在小组汇报时,有一个学生说:“我称的是竖笛,它的重量是8克.”老师问道:“是8克吗”坐在旁边的学生提醒了一下:“它的重量是85克.”这名学生终于说出了合理的答案.思考题:场景1的合作缺少了什么场景2在第二次合作学习时,有的学生在继续计算买哪些吃的更好,有的在互相玩计算器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场景3中为什么会出现第一次说是8克而第二次说是85克的情况呢“5的加法”新授课.教材是这样编写的:教材编写的意图是:渗透算法多样化的理念,鼓励学生独立思考.那么老师又是怎样理解使用教材的呢师:算出一共5只,是用什么方法算生1:4+1=5.生2:4和1组成5.师:为什么用加法生:(无人举手)师:昨天学习加法,把两个数合起来,用加法.现在,要把4只和1只合起来,所以该用——加法.师:算式4+1=5中的4、1、5表示什么生:(略)师:5只鸟,可能用什么方法算出来生:(脱口而出)用加法.(教师想要的方法没出来,于是教师要求学生讨论)师:请四人小组讨论.生:(学生讨论)师:谁来汇报“5只鸟,可能用什么方法算出来”生1:用加法.生2:想组成分解.(这时教材上列举的三种方法,学生只想到“组成”这一种.于是,教师继续引导)师:有不同的想法吗你是怎么想的生3:心里想的.生4:5-0=5(这时,学生有点“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师:请你说一说怎样想出等于5生5:4和1组成5.生6:跟他一样是心里想的.(学生仍然想不出“数数”的方法,这时教师干脆直截了当地“导”)师:在心里怎样算先数几生7:先数4.师:再数几生7:再数5.(至此,“用数数的方法来计算4+1=”终于出来了)【评析】为了启发学生说出数数的方法,整个教学过程用了十几分钟.在这当中学生有什么收获呢学生为什么不会想到数数的方法实际上城市的一年级新生几乎100%接受幼儿园教育.目前,许多幼儿园都在教学10以内加减法,而且为了更好地与小学“接轨”,他们教孩子用想组成分解的方法来计算加减法,还让学生天天练习.因此,相当一部分学生在幼儿园期间对10以内的加减法已达到了提取事实的阶段(即脱口而出的程度),早已超越用数数得到计算结果的阶段.也就是说学生经验中早就淡忘了数数的方法,所以学生想不到数数的方法也就成其自然了.教师用这么长的时间想达到什么目的呢为什么千方百计地非要学生说出用数数的方法计算“4+1=”呢因为这种方法教材上出现了.有些教师以为教材提倡算法多样化,就必须让学生掌握教材中的每一种方法.这说明教师对数学课程标准的理念尚未理解,仍然是“以教材为本”、“以教案为本”.学生在这十几分钟里知识无增,认知水平降低,只有失败的体验.这样的教学,无论是从教学目标的哪个维度来衡量,都不利于学生的发展,反而阻碍了学生的发展.课改的基本理念是:教育要以人为本,教育要促进人的发展,要关注学生、关注过程、关注发展.而要体现这个基本理念,非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不可.那么如何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呢根据《数学课程标准》,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可在“五个字”(调、改、增、组、挖)上下功夫.调:调整认知目标,调整教学内容,调整练习题;改:改变情境(问题情境、游戏情境、活动情境……)、改变例题、习题;增:增加让学生探索创造的活动;组:重组教学内容;挖:挖掘教材中可发展学生创新思维的因素.像前面举的这个例子,当学生列式计算之后,教师可让学生说一说:“4+1=5,你是怎么想的”学生能想出几种就几种,勿强求.接着教师可创设这样的问题情境:笑笑也在学习5以内的加法,可2+3=他给忘了,你能帮他想办法算出这题的得数吗然后可设计游戏和一些有助于发展学生思维的练习.还可以引导学生联系实际,说说生活中哪些事可以用5的加法来表示……如果班级学生的基础较好,可以把5以内的加减法合在一起上,甚至也可以不教学这部分内容.这样的设计,是站在学生的角度,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以及他们的发展需求,较好地体现教学为学生的发展服务的理念.7.[案例描述]《带分数乘法》教学片断:⒈学生根据应用题“草坪长5米,宽2米,求草坪的面积.”列出算式:5×2⒉算式一出现,教师就立即组织四人小组交流算法.其中一个组,在小组交流时,由于三位同学还没有想出方法,整个合作过程只好由一位同学讲了三种方法:①(5+)×(2+)②5.8×2.5 ③×,其他同学拍手叫好而告终.请你根据上述教学片断进行反思(主要从合作交流与独立思考的层面分析). 答:以上现象是教师在使用小组合作时经常出现的一种问题.就是没有处理好小组合作和独立思考的关系.教师要处理好合作学习与独立思考的关系强调合作学习不是不要独立思考.独立思考应是合作学习的前提基础,合作学习应是独立思考的补充和发挥.多数学习能通过独立思考解决的问题,就没必要组织合作学习.而合作学习的深度和广度应远远超过独立学习的结果.当然,宜独宜合,应和教学情景、学生实际结合,择善而用,才能日臻完美.我们在设计学生合作学习时,能否认真的思考以下三个问题:学生在合作交流前,你让学生经历过独立思考吗学生在合作交流时,他们有充分的时空吗学生在合作交流时,有否进行明确的角色分工呢8.[案例描述]记得那是一节顺利而精彩的课,上课内容是“分数的意义”. 在课的结尾,教者没有安排学生围绕知识点去小结,而是让学生在小组内、班里用分数表述一下自己这节课的学习情绪.令人难忘的是有一位学生在小组里的表述:“我把整节课的学习情绪看成单位‘1’,高兴的占了3份,即3/4高兴,遗憾的占了一份,即1/4遗憾.因为面对这么多的老师听课,我们班的同学一个个都正确地回答了老师的提问,展示了我们班的风采,为班级争了光,我为我们班而自豪,感到十分高兴.我之所以遗憾,是因为整堂课我一直认真思考,积极举手,许多问题又不难,但老师没有给我一次机会,我感到很遗憾……”下课后我找到这位同学了解情况:问:小朋友,你知道老师为什么没让你发言吗答:老师有可能没有看到我举手,也有可能怕我回答不准确吧,因为数学这门课我学得不太好.问:平时课堂上,老师都叫哪些同学发言呢答:差不多都是成绩较好的同学.[案例反思](可以从面向全体的角度分析):答:这是我们数学课堂中存在的普遍想象,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如何来面向全体学生呢只有最大限度地尊重个体,才有可能真正面向全体,这样的道理已经很难在传统的教学组织形式下得以落实.我们想,我们可以采用开展小组合作交流,让学生的个人想法在小组内得到展示,在小组内得到表现.……小学教学案例分析(二): 山西省小学语文教学实例及分析这门课,我是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在《小学语文教学实力及分析》中,语文教学实例及分析之写话习作给我的帮助最大.传统的作文教学,大多是命题或是半命题的作文,其内容老化、枯燥、脱离生活.所以作文一般拘泥于课本,从句式到文章结构,模仿的居多,雷同的居多.在传统课堂上,写作被限制在课堂里,100%属于课堂教学.学生在课堂上的写作过程大体上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一是思维阶段,包括审题、立意、选材构思;二是书面表达阶段,包括起草和修改.教学中,又由于一些教师思维定势,致使学生作文千人一面,毫无新意可言.长时间的传统教学中,学生一直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以致“谈写色变” .案例讲述的作文教学体现了课改后的新作文教学观.从写作教学的内容和方法看,新课标倡导“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 ,倡导学生“自主写作” ,“减少对学生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提倡学生自主拟题,少写命题作文” .从写作教学的过程看,教学不在局限与课堂,而是为学生“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 ,在写作前体验生活,“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 .案例中的教师抓住了写作教学的规律,选用了“学烧菜”为写作内容,素材直接来自生活.教学时,教师先以“老师要到菜烧得最好的同学家过端午节”为由,不觉中给学生布置了学烧菜的任务.这是引导在写作前先对生活实践进行体验,在体验中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表达的能力.到了写作课上,教师先通过充满智慧的谈话引导学生说说做菜的过程,然后借口方便老师比较让学生书面写作.因为每个学生都想请老师做客,所以整堂课上,虽然教师只字未提“作文”二字,可学生们却在宽松、和谐的气氛中积极主动地完成了写作.从教学片段中,我们可以看到,学生一直处于主动学习状态,个个都充满了表达的欲望.可以说这则作文教学真正做到了“让学生易于表达,乐于表达” ,“说真话、实话、心里话” .这个案例,让我们这些语文教师明白了:写作来源于生活;写作描写生活;学生只有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思考生活的基础上才能表现生活,只有在像生活一样的环境中才“易于表达,乐于表达” .\x0c小学教学案例分析(三):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百分数应用题的练习课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通过知识的综合应用,巩固解答百分数应用题的方法,提高解答应用题的能力;2、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灵活解题.3、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用数学方法解决问题的意识.教学重点\x09能抓住关键句,准确地分析、理解数量关系教学难点\x09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教具准备课件、答题纸.教学过程:一:结合学生实际训练引入,感受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1、计时一分钟口算. (4分钟)交换订正.计算自己做题的正确率,正确率为100%的举手,没举手同学说一说你的正确率.全班的正确率应该怎样算呢同学们,数学知识是人们在实际生活中产生的,我们学好它也是为了更好地为生活服务.今天我们一块上一节分数应用题的练习课.(板书课题)分析:(从口算引入,一方面能够加强口算训练,另一方面可以使学生应用百分率知识解决问题,另一方面更体会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实际,学数学是为了应用数学,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2、解答分数应用题的方法是什么(1分钟)解答百分数应用题的方法是什么抓住分率句;找准单位“1”;画图来分析;列式不必急.分析:(开门见山,给学生明确地分析应用题的过程和思路,为解答应用题做好必要的准备.)二、练习:(一)热热身:我们解答百分数应用题都是抓住关键句也就是分率句进行分析的,先让我们一块分析几个关键句:(5分钟)读句子,找出标准量①白兔只数比黑兔多30%.2、现在产品的成本比原来降低了15%3、男生人数比女生多20%;4、期中考试的优秀率为86%小结:标准量× 分率=比较量分析:(分析好关键句是解答应用题的基础,也是训练的关键一环,学生通过关键句获得了信息,就能够解答应用题了.在(3)中安排了对比的一组练习,既能使学生掌握两类应用题的区别联系,又进行了最基本的训练).(二)小试身手:李良子小学有男生16人,女生28人, (5分钟)口答,补充条件并列式.可能会出现以下答案.(1)男生是女生的百分之几(2)女生是男生的百分之几(3)女生比男生多百分之几(4)男生比女生少百分之几(5)男生是男女生总人数的百分之几(6)男生是男女生差的百分之几小结::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分析:(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题目是百分数应用题的重要一种,学生有时容易找不好除数,通过这组发散练习,即对比了知识,又训练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使学生思维深刻性、解题技巧多样性的表现.)(三)初步展示(5分):师:老师想向大家了解一些情况,你们愿意提供吗你的体重是多少2、设问:你知道自己体内大约有多少血液在流动吗3、提供资料:人体中血液的质量约占体重的7%.试算自己体内的血液.4、反馈:我的体重是千克,体内大约有血液千克.你是怎样计算的分析:(掌握画图方法,对于解答应用题,尤其是较复杂的应用题大有帮助.但画图也使学生的不易掌握的一项技能,通过这种快速的训练,要求学生能够快速分析,掌握好分析思路,经常训练,可以提高学生的画图能力.这样做也是避免学生磨磨蹭蹭,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四)亲临“沙场”:(只列式不(6分钟分析:(学生能够正确地进行分析,通过多样的练习进行巩固.通过选择正确答案,即复习了个人所得税问题和成熟问题的解答方法,使练习不显单调,又训练了学生的快速分析能力.)只列式不(1)饲养场有白兔60只,灰兔比白兔少20%,有灰兔多少只(2)饲养场有白兔60只,比灰兔少20%,有灰兔多少只(3)饲养场有白兔60只,灰兔比白兔多20%,有灰兔多少只(4)饲养场有白兔60只,比灰兔多20%,有灰兔多少只1、生画示意图2、分小组合作讨论说说相同点,不同点()分析:(这使学生真刀真枪的展示,也是学生容易混淆的题目的对比练习,通过这种专门对比训练,找出学生存在的问题,更好地掌握分析方法.添加音乐是为了舒缓学生紧张的心情,投入到思维当中来.)(六)思如泉涌:看图编百分数应用题(6分钟)学生自由发言分析:(这道题有多种解决方法,是对学生综合能力的一种训练,也是对解题多样性的训练,在难度上有所增加,对于学生更好的理解对应关系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既是对好同学能力的提高,又是对学困生的引导和帮助).(七)学以致用:(6分钟)有一天,老师带了5000元钱到家电市场买电器,看见有一款家电组合,TCL彩电2023元,比音箱的价钱贵60%. DVD的价钱是彩电的80%,请你帮老师预算一下,老师带的钱够吗分析:这道题有两种分析思路,一种是举例的方法,通过计算答案进行比较,也是较易理解的一种方法,要求每名学生必须掌握.另一种方法是从意义去考虑, (2)是对知识和方法的再次应用,巩固学生的分析方法,使学生更好的掌握知识,并能够合理应用所学知识.分小组合作讨论后完成分析:这类题目是考查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也是对百分数理解的一种检验,学生要全面地考虑问题,才能正确解答,对提高学生思考的深刻性和全面性帮助很大.三、总结收获.(2分钟)说说这节课可你有什么收获.这节课构思:这节课中,为了不断的激励学生,为学生安排了七个层次的练习,采用步步深入的方法,知识从易到难,得到了全面的训练,得到了综合能力的训练.利用有趣的题目:热热身、小试身手、初步展示、亲临“沙场”、思如泉涌、勇攀高峰等环节,给学生带来兴趣,激励他们不断的战胜以一个问题,到达知识的高峰.在这节课当中,为了舒缓学生紧张的心情,能够更加投入的进行思考,小学教学案例分析(四): 小学课堂教育案例分析多种案例小学课堂教育案例分析悬赏分:0 - 离问题结束还有 12 天 15 小时多种案例小学教学案例分析(五):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案中的学情分析应该怎么写学情分析全班共有27人,其中女生11人,男生16人.他们活泼好动天真烂漫,对学校的一切充满好奇,大多数人思维活跃,学习的兴趣较浓,但是他们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通过一学期的学习,大部分学生能认识常用的汉字,能识记字的基本笔画、笔顺和偏旁部首.但是,由于识字量的不断增加,音近字、形近字的大量出现,学生经常会出现混淆,识字的准确性不够,在作业中经常出现错别字.一学期来,大部分学生已经自觉地养成了自觉学习的习惯,比如,认真书写的习惯、认真完成作业的习惯、自觉的阅读习惯、一定的积累习惯、大声的朗读习惯等.通过一学期的练习,学生的拼音和识字有了一定的提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某小学教材中,学习小数乘法选择了以下五个例题。

例1:一个风筝3.5元,买3个风
筝多少钱?
例2:0.72x5=
例3;给一个长2.4m,宽0.8m的长方形宣传栏刷油漆,每平方米要用油漆0.9kg,共需要多少kg 油漆?
例4: 0.56x004
例5:非洲野狗的最高速度是56千米肘,鸵鸟的最高速度是非洲野狗的1.3倍,鸵鸟的最高速度是多少千米/时?56 x1.3
(1)请说出每个例题的编写意图;
(2)如何引导学生概括出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
参考答案:
(1)编写意图:例1中,从具体生活实例出发引出3.5x3,即小数乘整数的计算,这是学生在学习了整数乘整数的基础上教学的,从具体生活的意义帮助学生解决这个问题, 3.5元化为35角,然后再乘3,此时是整效澡整数,然后再由角化为元。

借助具体的元角换算.让学生用整式来尝试解决这个问题。

例2的意图是继续深入探究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此时是2位小数乘整数,还有小数点后末尾是0的时候,可以省略,例2是在创1的基础上进行数学。

例3是实际问题的应用,不仅考查学生的计算能力,而且考查其对问题情境的理解能力,是对学生综合应用能力的一种考查。

例4是两位小数乘两位小数的计算,是在小数乘整数的基础上,总结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是更进一步的学习,让学生握小数乘小数也需转化为整效乘整数,再注意积的小数点的位置,例5是借助问题情境帮助学生理解倍数关系,锻炼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2)引导学生概括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的重点在于让学生经历整个算法的形成过程深入理解算理。

首先从小数乘整数入手,转化为整数乘整数,乘数扩大多少倍,积相应缩小对应的倍数。

学习是一步一步逐渐深入的过程,先是整数乘1位小数,再是整数乘2位小数。

然后是教学1位小数乘1位小数,让学生在已有的基础上去探究,理解乘数的变化,积的变化规律和小数点的移动规律。

四、案例分析
下面是人教版二年级上册《退位减法》复习课的一个教学片段,一位教师创设了这样的情景: (1)直接大方地出示了6道题目,其中2道退位题。

请你看一看,你能不能一眼就看出哪些是退位的,哪些不是退位的?
(2)动笔做,互相检查。

我们也来开个儿童医院,请你们把最容易得病的算式拿上来,我们一起来会诊,最后请同学们给得病的算式开个小处方。

在这里老师提了个要求:
用一句话来告诉病人应该注意什么
(3)自己出一道退位减法题给同桌做.
(4)老师出题: 45-28-,再请每人写一道题…
【问题】
(1)本案例教师值得借鉴的方面有哪些?
(2)结合本案例,谈谈你对“数学来源于生活”的理解
(3)在数学教学实践中,你会怎样利用创设情境来进行教学?
参考答案:
(1)教师巧妙的创设了教学情境,体现了创设情境的有效性,情境只有为教学服务适合学生需要的才能叫做好情境,如果只是为了情境而创设情境则不能为教学服务,是没有意义的,该教师第一步的教学可以培养学生对数学较为敏感的知觉能力和计算观察能力;第二步改情题的呈现方式有很多,这里用的是“治病情境”,老师没有停留在热用的场景中,而是专往于让学生总结错误的原因和改错的方法,该教师的整个教学环节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吸引学生的兴趣,把握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关系,激发学生探究新知的获望。

①情境创设的趣味性②情境创设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③创新思维的培养④以学生的已有知识水平为出发点,关注学生的学习起点。

(2)数学源于生活、根植于生活,数学教学就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己有的知识点出发,联系生活讲数学,使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

通过创设“治病情境",在教学过程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学生深刻体会到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是解决生语问题的钥匙,从而增强学习数学的趣味性
(3)①创设的情境要充分考虑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
在创设的情境时,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相应的经验,罢了解学生已经率报了什么,掌程的程度如何,他们有什么样的生活经历等,一个真去、源于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的教学情境,往往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②创设的情境要从教学目标出发,不能脱离学科.
教学情境是为教学服务的,教学不能脱离学科.情境的创设要紧密围绕教学,服务于课程标准三个维度的要求,这要求教师一方面要从生活情境中及时提炼教学问题,切是在情境中“流连往返”,另一方面不能“浅会辄止”,把情境的创设作为课堂教学的“摆设".
③教学情境要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和成长的情境因素
良好教学情境的创设可以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充满自信地投入到学习之中,使学生的认知活动和情感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
④教学情境要具有趣味性、开放性和思考性、挑战性.
案例三:四、案例分析
下面是某教师关于义务教育课程教料书《数学》二年级下册(人教版)中-平移和旋转(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片段
一、观察现象,初步感知
1.多媒体显示:升降的电梯、移动的风车和电扇。

2.教师让学生对上述的运动方式进行分类。

3.使学生初步感知-平移和旋转。

.
二、联系生活,实践体验
1.问题拓展,引导联想
师:请举例说明,你还见过哪些类似的运动现象?
①汽车在水平的路面上行驶②商场中的旋转门.
2.亲身实践,体验平移和旋转
①对教室的们进行“开与”“关”②上下(或左右)推拉黑板。

三、演示现象,揭示概念
1.多媒体呈现电梯图片(用小正方形表示》和网络图师:你能演示一下电梯是怎样运动的吗?小组讨论.
2.师生共同演示,全班交流
3 揭示概念。

①像电梯的升降这样的运动称为平移.
②像风车和电扇这样统着一个固定的点转动的运动称为旋转
针对上述教学设计片段,结合《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的教学建议,回答下列问题:
(1)对情境设计的教学环节进行评析
(2)对所采用的教学方法进行评析,并指出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对于培养学生能力的重要性。

参考答案:
(1)教师将生活中的实例引入数学课堂教学,使学生进入学习状态,并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也应用于生活.
(2)该教学过程设计了探索性的教学活动,以学生为主体,启发学生观察,发现问题的一般媒律。

把“引导”与“探索”有机结合,促进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学生数学思维的创造性。

例如,在创设问题情境后,提出相关现象的分类问题,给学生留下独立思考的空间,引导学生思考与探索.
再如,较师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表达“平移和旋转"现象,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培养学生合作意识,促进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去解决相关问题,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