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黄县县学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宜黄县县学记》译文

古时候的人, 从家庭居住地直到天子的京都, 都设有学校。他们从幼年直到成年, 从未从学习状态中脱离开过。学习的内容有《诗》、《书》和礼、乐、射、御、书、数这六项技能, 有演奏和朗诵各地采集上来的诗歌, 洗涤酒杯再向客人敬酒的酬答礼仪, 低头和抬头的姿势, 进来和退下的步法, 因此来使他们内心、身体、耳目和手脚的一整套符合规范的动作形成习惯。又有祭祀、乡射、养老这类典礼, 因此来使他们端庄严肃、谦逊推让形成习惯。还有进用优秀人才、区分轻重审断案件、出兵祝胜、凯旋献捷的程式, 因此来使他们对将来所要承担的职事形成习惯。通过老师和学友来解开他们的疑难问题, 凭借奖励和惩处手段来勉励他们不断上进, 令他们对不遵从教诲引起警惕。古代所订立的施教内容、方法与学规虽然像这样, 但它那要旨, 还正是在于务必让人人在各自的善良本性上自觉地来体会领悟、陶冶和提高, 不单单是防止他们邪僻放肆啊! 尽管学生存在着性情上刚强或柔弱、缓慢或急躁的差别, 却都能使他们步入不偏不倚的境地, 不再有过分或赶不上的倾向。致使他们在内心深处识见洞明, 正气充沛。这样, 一旦施用到前进、退避、表态不表态的时候, 就没有得不到最合适的处理的; 一旦把祸福死生的利害关系摆到他们面前, 也没有足可以动摇他们的意志的。既然要令他们成为天下的士子, 对他们进行身心培养的完备程度竟然到此地步。进而又让他们了解天地事物的变化、古今治乱的道理, 直至典章制度减裁增补、废止创设、先行与后续、起始与终结的关键点, 没有一处不清楚的。

他们身处堂室门户之上, 可有关四海九州的统辖大业永久保持和巩固政权的策略, 却全都了然于胸。等到步入仕途, 担当起天下的大任, 位居百官的行列中, 就会根据所施行的事项, 没有一宗应对不了的。为什么呢? 这是他们平时所学习请教到的东西造成的。大致说来, 凡属人们作息、饮食、日常活动这类小事, 直至修养好自身, 掌握治理国家天下的要领, 都从学习中得出来, 而片刻也脱离不开教导啊! 在耳目四肢要做的那些事情, 必然叫它同内心协调一致; 在起始就谨慎对待的那些方面, 必然叫它贯彻到底。用自然而然来使他们循序渐进, 用积久而成来等待他们完全合格。哎呀! 这教得多么到家啊! 因此, 那样一种风俗形成, 刑罚就搁置不用了;那样一等人才造就, 三公百官就获得足能胜任的士子了。它作为法式坚持下去, 中等资质的人就可以做到安分守己; 它深入人心, 即使经历衰败的时代, 人们也不会动乱。进行教导的极限达到这般地步, 鼓舞全天下, 但是人们却意识不到自己是在跟它走, 这哪里还用得上动用强制性的力量呢?

等到夏、商、周三代衰落以后, 圣人创设的教育制度全部被破坏。一千多年之间, 学校教育仍有留存的, 但也不是那古代的良法了。世人体现性情的举动, 只管任从他本人随意; 而居官当政、治理民众的方法, 根本就不再平时做讲求。士子具备聪明和朴实厚道的资质, 却没有教导培养的渐进过程, 结果人才就成不了本来应该成为的那副样子。拿那不曾真正学习、尚未造就的人才去做天下各地的官吏, 又承接在世道衰颓凋敝之后, 硬去治理未曾教化过的百姓。哎呀呀! 仁政之所以得不到推行, 贼寇强盗和国家刑罚之所以长期消灭不掉, 这种局面难道不是因为以上那个原因吗?

大宋兴起, 已经几百年了。庆历三年(1043) , 圣明天子谋求当世的要务, 而把兴学列为首位, 在这时, 天下各地的学校得以设立。可正值此时, 抚州辖领的宜黄县, 仍然不具备条件拥有学校。士子中求学的人, 都一个接一个寄宿在抚州州学, 大家聚集在一起, 讲论研习。第二年, 天下各地的学校

再次废止, 士子也都离散而去。但是春秋两季祭奠先圣先师的大事, 因在法令上做出过永远遵守执行的规定, 就常借孔庙祭祀孔老夫子, 孔庙又不再做修整。皇元年( 1049 ) 正赶上县令李详到任, 才头一次商议设立学校。而县中士子某某以及他的追随者, 都自以为在这时获得机会发愤求学, 没有谁不相互激励而趋向振兴地方的文教事业。因此, 所需物料不摊派还有剩余, 工匠不征调还远远超额。县学的建成, 累计起房屋建筑区共有许多处, 而门墙和先圣祭室、讲诵经典的厅堂, 供士子住宿的房间, 全都一所也不缺少。累计起器物的数目共有若干件, 而祭祀、饮水、睡觉、吃饭的用品, 全都一件也不少。校内的雕像与画像, 从孔老夫子以下, 直到陪从受祭的贤士, 全都一个也不丢失。所需的图书, 无论经典史籍、诸子百家, 还是文人墨客的文章, 没有要向外边寻借的。它择定基址, 并行施工, 从头到尾才总共用了若干天。这是多么周全又迅速啊!

正当四方学校刚要废止时, 朝廷主管部门的讨论意见坚持认为, 兴建学校, 属于人们普遍都不感兴趣的事情。及至观察宜黄县学的修建, 恰恰是在那次废止学校才几年以后, 只不过该县县令一倡导, 全县境内就群起响应, 并且谋划操办这件大事, 县民惟恐自己赶不上一般。由此来看, 当初说人们普遍对办学校不感兴趣的人, 他那种说法当真不错吗?

宜黄县求学的人, 本来就有很多优秀的士子。而李君担任该县县令, 权威得到贯彻, 仁爱得到树立, 争讼平息, 政事大有起色, 他所实行的县政, 又很好哩! 趁贤良县令在任的时候, 又随顺当地向往求学、发愤用功的习俗, 修建成在学宫堂室教诲研习的地方, 再凭仗图书、器物、用具的必需品无不应有尽有, 来培养那本来属于良才的士子。尽管古代距离今世已经很遥远了, 然而圣人的典籍都还保存着, 他们讲过的那些话仍可以考察, 他们制定的那些法则仍可以求取, 特让士子共同学习并明确它。其中礼乐方面各种仪式的详细规定, 固然存在着不能再全部照办的东西, 至于像使内心纯正, 修养好自身, 肩负起治理国家天下的重任, 就在于怎样叫士子们朝这目标迈进了。先使一个人的品行得到修明, 推广到一家去; 一家品行得到修明, 再推广到乡里邻居、同一族的亲属去, 这样, 整个县的风俗就形成了, 人才就涌现出来了。教化的推行, 道德的归属, 并不远离世人啊! 能够不劝勉吗? 宜黄县的士子前来请求说:希望有篇记文。这篇记文记于十二月的某一天。

曾巩这篇学记, 历来倍受推崇, 古文论家非常看重此文, 甚至以为“可废诸家学记”。全文始终围绕一个“学”字展开论述。先叙古人之建学, 后代之废学, 后叙宜黄之立学, 末叙勉励士子近学。行文不用间架, 每段末尾大多设撰一感叹句、反诘句或疑问句, 可谓含蕴无穷。姚鼐评此文曰: “随笔曲注, 而浑雄博厚之气郁然纸上。

题解:宜黄县,今江西省宜黄县,北宋时属抚州临川郡。县学,县里的学堂,当时在县城北面。宜黄县县令李详,治县有方,并提倡办学,修建了县学,学校建成后,有人请曾巩写了这篇学记。

曾巩写的“学记”有两篇,前人评价很高。本文广泛论述了学校教育的重要性。曾巩认为教育可以转变一个人的性情,培养大量人才,扭转一个社会的世风,以至推行仁政。文章起远及今,缓缓叙来,以大量的事实作根据,推出充足的理由,条理清楚,语言朴实,不得不令人信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