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多芬田园交响乐(学案)
田园交响曲教案
田园交响曲教案教案标题:田园交响曲教案教案概述:本教案旨在通过学习和欣赏贝多芬的田园交响曲,帮助学生了解交响乐的基本概念、乐器和演奏技巧,并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欣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教案适用于中学音乐课程,适合初学者。
教学目标:1. 了解交响乐的基本概念和特点;2. 了解田园交响曲的背景和创作意图;3. 学习田园交响曲的乐器编制和演奏技巧;4. 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欣赏能力和表达能力;5.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创造力。
教学准备:1. 音乐教材和录音设备;2. 田园交响曲的乐谱和演奏录音;3. 乐器模型或图片;4. 学生练习乐器所需的乐器。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1. 向学生介绍田园交响曲的背景和贝多芬的创作意图;2. 播放田园交响曲的片段,让学生感受音乐的氛围;3. 引导学生谈论他们对田园交响曲的第一印象。
核心教学(30分钟):1. 介绍交响乐的基本概念和特点,如乐团编制、乐章结构等;2. 向学生展示不同乐器的图片或模型,并解释它们在交响乐中的作用;3. 向学生演示田园交响曲中的主要乐器的演奏技巧,如小提琴、大提琴、长笛等;4. 分发田园交响曲的乐谱,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乐器选择适合的乐谱进行练习;5. 分组让学生合作演奏田园交响曲的片段,并指导他们在演奏中注意节奏、音准等要素。
拓展活动(15分钟):1. 让学生分组进行创作,以田园交响曲为灵感,创作自己的小型交响乐曲片段;2. 让每个小组轮流演奏自己的作品,并向其他小组介绍他们的创作思路和乐器运用;3. 引导学生互相欣赏和评价彼此的作品,鼓励他们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观点。
总结(5分钟):1. 回顾学生在本节课中学到的知识和技能;2. 引导学生分享他们对田园交响曲的新认识和体会;3. 鼓励学生继续学习和欣赏交响乐,并提供相关资源和建议。
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参观交响乐团的演出,亲身体验交响乐的魅力;2. 推荐学生进一步学习其他经典的交响乐作品,如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莫扎特的交响曲等;3. 组织学生参与学校音乐会或社区音乐活动,展示他们的音乐才华和成果。
辽海版音乐四年级下册《第六(田园)交响曲》教案
辽海版音乐四年级下册《第六(田园)交响曲》教案一. 教材分析《第六(田园)交响曲》是辽海版音乐四年级下册的一首经典作品。
该交响曲由德国作曲家贝多芬创作,是一部描绘乡村生活、表现大自然美好景色的音乐作品。
全曲分为三个乐章,分别为“在乡间”、“溪边”和“收获”。
通过这首交响曲,学生可以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好、田园生活的宁静以及劳动的喜悦。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音乐基础,对旋律、节奏等要素有一定的认识。
但在欣赏古典音乐方面,部分学生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注重引导学生感受音乐的美感,激发他们对古典音乐的兴趣。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第六(田园)交响曲》的创作背景、结构及风格特点。
2.培养学生对古典音乐的兴趣,提高他们的音乐审美能力。
3.通过欣赏、分析、实践等环节,提高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和表现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感受并分析《第六(田园)交响曲》的旋律、节奏、和声等特点。
2.理解古典音乐的表现手法,如主题发展、情感表达等。
3.引导学生主动参与音乐实践,提高他们的音乐表现力。
五. 教学方法1.欣赏法:通过反复聆听、对比分析等手段,让学生感受《第六(田园)交响曲》的音乐魅力。
2.分析法:引导学生从旋律、节奏、和声等方面分析作品的特点。
3.实践法:学生进行合唱、器乐演奏等实践活动,提高他们的音乐表现力。
4.讨论法:鼓励学生发表自己对作品的看法,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包括《第六(田园)交响曲》的乐谱、图片、视频等资料。
2.教学乐器:钢琴、小提琴、长笛等。
3.音响设备:音响、耳机等。
4.练习册:用于学生课后练习。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第六(田园)交响曲》的乐谱、图片和视频,让学生对作品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同时,简要介绍贝多芬及其创作背景。
2.呈现(10分钟)播放《第六(田园)交响曲》全曲,让学生完整地欣赏作品。
在聆听过程中,引导学生关注作品的旋律、节奏、和声等特点。
高中语文 《贝多芬田园交响乐》三合一精品教案鲁教版必修1
鲁人版必修一《贝多芬田园交响乐》精品三合一教学目标1.学习描写音乐形象的手法,培养联想和想像能力。
2.品味作品的语言,欣赏本文所描写的音乐形象。
3.了解本文所蕴涵的思想感情,培养欣赏音乐作品的能力和鉴赏评价能力。
聚焦重点1.学习作者用比喻、想像等修辞手法描述音乐的技巧。
2.理解文章的结构思路,把握每一个音乐阶段的特点。
教学建议1.本文是以想像和联想来描写音乐的优美散文,作者以形绘声,生动地表现了贝多芬田园交响乐的美妙意境,状难言之物如在目前。
学习文本时,教师可以先给学生播放贝多芬的《田园交响乐》,让学生展开想像的翅膀,进入音乐的世界,广泛地进行联想,身临其境地领略《田园交响乐》的美妙旋律。
也可以让学生把自己听到的旋律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
2.在学习文本之前,教师可以到阅览室或登陆因特网先查阅贝多芬创作《田园交响乐》的有关背景材料,给学生进行介绍,如《田园上的贝多芬》就十分具体地介绍了这首著名的乐曲的创作情况,这样能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3.通过联想和想像表现音乐的形象是本文的重点,教师要落实好这一教学目标,必须先充分熟悉文本,在学生初读原文后,教师应该离开原文的语句,让学生用生动的语言再现音乐的形象,避免对原文的语句进行不必要的分析,破坏了整体的感受。
1.正字音聆.( )听 和煦.( ) 焦躁.( ) 嶙峋..( ) 震撼.( ) 窒.( )息2.辨字形燥(z ào )撕(s ī)躁(z ào ) s ī)臊(s āo ) 嘶(s ī)融(r ïng ) 缥(pi āo )熔(r ïng ) 飘(pi āo )溶(r ïng )3.释词义穹顶:指天空。
和煦:形容温暖。
静穆:形容安静庄严。
心慌意乱:形容心神惊慌忙乱。
焦躁:着急而烦躁。
如焦躁不安、心里焦躁。
垂顾:敬辞,指对方(多指长辈和上级)对自己的关心和照顾。
窒息:因外界氧气不足或呼吸系统发生障碍而呼吸困难甚至停止呼吸。
高中语文 《贝多芬田园交响乐》自主学习活动学案 鲁人版必修1
高中语文鲁人版必修一《贝多芬田园交响乐》自主学习活动设计一、鉴赏园地音乐是付诸时间的艺术,就如绘画和雕塑是付诸空间一样。
几百年来,没有什么人可以改变这一事实,直到爱迪生发明了留声机。
当初,爱迪生发明留声机目的是为了把声音暂留,但自从德国人柏林纳发明圆形唱碟(Disc)后,就大大丰富了这一做法。
录音成为音乐作品,现场演出不再是人们获得音乐的唯一途径。
人们可以在任意时候通过唱片,听到他们想要听的作品或乐团的演出,这些都为欣赏音乐提供了极大的方便。
本单元的学习活动之一就是对艺术作品的鉴赏,音乐当然是其中的一种。
除此之外,对文学、戏剧、绘画都可以进行鉴赏活动。
教材所给的鉴赏内容都是紧扣本单元的阅读文本的,该活动栏目的设计目的主要是引导学生充分感受文本内容,理解文本的音乐描写,把握作者通过音乐描写所表现出来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的文本阅读能力和艺术鉴赏能力。
活动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文本,谈出自己的阅读感受,提出自己阅读过程中认为比较重要的问题,与其他同学共同分析解决,力求在合作研讨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初步的艺术鉴赏能力。
另外,《琵琶行》是传统的名篇,务必指导学生熟练背诵。
本次活动所给出的题目的具体解答如下。
1.结合注释反复诵读《琵琶行》和《贝多芬田园交响乐》,仿照以下示例每人设计几个问题,向其他同学征求答案。
示例:①“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为我们描述了一个怎样的琵琶女形象?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是流传很广的千古佳句。
“干呼万唤”和“半遮面”等词组描绘了琵琶女羞答答的样子,写出了琵琶女自惭身世的心态、矛盾复杂的心情。
同时也暗示着这是个饱经风霜、深受磨难的不幸艺人。
②“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两句,是诗人抒发的深沉的感慨,它高度概括了琵琶女和诗人自身的遭遇,表达了诗人对琵琶女的深切同情,同时也控诉了封建社会对人才的摧残。
高一语文《贝多芬田园交响乐》教案
高一语文《贝多芬田园交响乐》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贝多芬及其《田园交响乐》的背景知识。
2.分析《田园交响乐》的音乐特点及其在音乐史上的地位。
3.培养学生对交响乐的欣赏能力,激发学生对音乐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贝多芬及其《田园交响乐》的背景知识,音乐特点。
2.教学难点:《田园交响乐》的音乐分析,培养学生对交响乐的欣赏能力。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播放《田园交响乐》片段,引导学生初步感受音乐的美。
(2)介绍贝多芬及其《田园交响乐》的背景。
2.贝多芬及其《田园交响乐》背景介绍(1)贝多芬简介:德国作曲家,浪漫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被誉为“乐圣”。
(2)《田园交响乐》创作背景:贝多芬在创作这部作品时,正值他双耳失聪,但他依然坚定地追求音乐创作,表现了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畏。
3.《田园交响乐》音乐特点分析(1)播放《田园交响乐》第一乐章,引导学生感受音乐主题。
(2)分析第一乐章的音乐特点:旋律优美、宁静,表现出大自然的宁静与和谐。
(3)播放《田园交响乐》第二乐章,引导学生感受音乐的变化。
(4)分析第二乐章的音乐特点:旋律激昂、紧张,表现出大自然的狂风暴雨。
(5)播放《田园交响乐》第三乐章,引导学生感受音乐的情绪变化。
(6)分析第三乐章的音乐特点:旋律抒情、温馨,表现出大自然的美好与宁静。
(7)播放《田园交响乐》第四乐章,引导学生感受音乐的高潮部分。
(8)分析第四乐章的音乐特点:旋律激昂、热烈,表现出大自然的壮丽与辉煌。
4.培养学生对交响乐的欣赏能力(1)讲解交响乐的基本知识,如乐队编制、乐器特点等。
(2)引导学生关注交响乐的结构特点,如乐章、主题等。
(3)分享一些交响乐欣赏技巧,如如何聆听、如何理解音乐内涵等。
(2)拓展延伸:介绍其他著名的交响乐作品,如《命运交响乐》、《英雄交响乐》等。
四、课后作业1.了解贝多芬的其他音乐作品,并简要介绍其特点。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贝多芬及其《田园交响乐》的讲解,让学生了解了贝多芬的音乐风格和《田园交响乐》的音乐特点,培养了学生对交响乐的欣赏能力。
鲁教版高中语文《贝多芬田园交响乐》教案
鲁教版⾼中语⽂《贝多芬⽥园交响乐》教案 《贝多芬⽥园交响乐》是⾼中语⽂必修⼆课本中的⼀⽂,下⾯是店铺给⼤家带来的鲁教版⾼中语⽂《贝多芬⽥园交响乐》教案,希望对你有帮助。
⾼中语⽂《贝多芬⽥园交响乐》教案 导⼊新课: ⾳乐不分年龄,不分国别,是⼈类共同的财富。
有的⾳乐哀婉低沉,有的⾳乐激昂慷慨,它让我们或悲伤,或喜悦。
今天,我们将⼀起学习法国作家乔治·桑的《贝多芬⽥园交响乐》,让我们徜徉于⾳乐的海洋,感受⾳乐的魅⼒。
初步鉴赏: 播放阿炳(华彦钧)的乐曲《⼆泉映⽉》,学⽣同桌之间或前后桌之间讨论,从⾳调、旋侓、感情三个⽅⾯加以鉴赏,初步领会鉴赏⾳乐的⽅法。
学⽣讨论后,教师给出参考答案: ⾳调:低沉旋律:舒缓 感情:幽愤、哀痛 出⽰⽬标: 1、学习本⽂作者运⽤形象化的景物描绘⾳乐的⽅法。
2、了解⾳乐家丰富、复杂的精神世界,提⾼⾳乐欣赏的能⼒。
3、理解本⽂蕴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课⽂分析: 播放《贝多芬⽥园交响乐》,布置任务,将全班同学分为四组,确定四个题⽬: 1、贝多芬的交流 ①这⾸交响乐的节奏是如何变化的? ②通过交响乐可看出贝多芬对⽥园有何感情? 2、给乔治·桑的⼀封信 ③⽂中写到了哪些⽥园风光?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 ④通过景物描写,可以看出作者的感情有何变化? 学⽣作答: 学⽣分组讨论后,写出60—100字的书⾯⼩⽂章,推举⼀⾄⼆名同学发⾔,其他组同学可修改、补充,达成共识,教师在此过程中可适当点拨。
学⽣作答成熟后,教师明确给出参考答案。
①节奏的变化: 不太快→很快→快→快→较快 总之,即欢快、悠扬、明澈。
②贝多芬对回归⽥园的感情 到达乡村的愉快→独坐河边,聆听⾳响→参加舞会,兴⾼采烈→暴⾬突降,惊⼼动魄→愉快和感恩的情绪。
总之,即⽤⼼感受⽥园、感受⾃然,感受乡村。
③景物及特点 平原:空荡平坦光线:变化莫测 天空:阴暗低沉飞鸟:漫天舞动 暴风⾬:疯狂猛烈 ④作者感情的变化 迷惘→孤独→抗争→幸福(“变成⽩⾊的天使,成为了前者,满含着感激与欣慰赞美上帝。
《贝多芬田园交响乐》教案
《贝多芬田园交响乐》教案篇一:田园交响曲教案贝多芬: F大调第六交响曲“田园”教学对象:初一教学时间:30分钟教学目的(1)了解贝多芬及其主要代表作品,提高学生对音乐的感知能力(2)通过欣赏作品,使学生了解古典主义音乐的基本特征(3)通过欣赏作品,体会贝多芬在完全失聪的情况下对大自然的依恋之情教学重点:欣赏作品,使学生领略人的精神世界和人对生活现象与自然现象的感触教学难点:理解作品中的音乐主旨和情感教学过程(1)导入同学们都知道哪些音乐家?好,同学们都回答的很棒,那今天我们要了解的音乐家是贝多芬及赏析他的作品(2)贝多芬简介(请同学们说说“你所知道的贝多芬”)德国最伟大的音乐家和钢琴家之一,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也是最后一位与海顿,莫扎特一起被后人称为“维也纳三杰”。
他是集古典主义于大成,开浪漫主义于先河的音乐巨人,他的音乐与时代和命运紧密相连,他对世界音乐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被尊称为“乐圣”(3)作品创作背景作于1807-1808年,这首交响曲表现了贝多芬细腻的情感和对人生的挚爱。
贝多芬从1792年从波恩来到维也纳,在这里生活了35年,直到1827年去世,他的全部重要作品几乎都在这里写成。
贝多芬在维也纳多次搬家,他的墓葬也在维也纳。
在值得纪念的贝多芬生活遗迹中,有一处是著名的“贝多芬小路”,这条小道之所以著名,不仅是因为贝多芬常在这里散步,他的第六交响曲就是在这里产生灵感并构思的。
(4)乐曲特点F大调第六交响曲是贝多芬交响乐中唯一的标题音乐。
所谓标题音乐是指音乐具有故事性,情节性,表现文学概念或绘画场面。
贝多芬的F大调第六交响曲被认为是标题音乐的典范。
贝多芬对这部交响乐加的标题是“田园生活的回忆”,他在总乐谱的扉页上特别注明,“主要是感情的表现,而不是音画”。
贝多芬怕人们误解他的音乐,更明确地说:“交响曲不是绘画,而是表达乡间的乐趣在人心里所引起的感受”,他强调的是人的精神世界而不是临摹自然。
贝多芬作品田园赏析教案
贝多芬作品田园赏析教案教案标题:贝多芬作品《田园》赏析教案目标:1. 使学生了解贝多芬作品《田园》的背景和意义。
2. 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欣赏能力和音乐表达的理解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创造力。
教学准备:1. 贝多芬作品《田园》的音乐录音或视频资源。
2. 与贝多芬作品《田园》相关的图片或视频资源。
3. 简要介绍贝多芬和他的音乐作品的资料。
4. 学生需要准备纸和笔。
教学过程:引入:1. 向学生介绍贝多芬作品《田园》的背景和意义。
解释该作品是贝多芬所创作的第六交响曲,是一部以田园风光为主题的音乐作品。
2. 播放贝多芬作品《田园》的音乐录音或视频,让学生感受音乐的美妙。
探究:1.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就以下问题进行讨论:a. 你们对这首音乐有什么感受?b. 这首音乐中有哪些乐器的声音?它们给你的感觉是什么?c. 这首音乐中有哪些音乐元素(如节奏、旋律、和声等)?d. 这首音乐中有哪些部分让你觉得特别动听或有意思?2. 分享讨论:每个小组选出一位代表,向全班分享他们的讨论结果。
其他学生可以补充或提出问题。
拓展:1. 学生完成一项创作任务:要求学生根据自己对贝多芬作品《田园》的理解和感受,创作一幅画或写一篇短文,表达对这首音乐的理解和感受。
总结:1. 提醒学生贝多芬作品《田园》所表达的主题和情感。
2. 强调音乐是一种艺术表达方式,不同人可能有不同的感受和理解,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评估:1. 教师观察学生在讨论和分享过程中的参与度和表达能力。
2. 对学生的创作作品进行评价,看是否能准确表达对音乐的理解和感受。
拓展活动:1. 邀请学生自行寻找并欣赏其他贝多芬的作品,然后写下自己的感受和理解。
2. 组织学生参观音乐会或音乐厅,亲身体验音乐的表演和欣赏过程。
注意事项:1. 确保教学过程中有足够的互动和合作机会,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和分享。
2. 尊重学生的不同观点和感受,鼓励他们发表自己的意见。
音乐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田园交响曲》教案
第四单元田园交响曲第一课时一、教学内容欣赏《F大调第六(田园)交响曲》第一乐章复习《田野在召唤》二、教学目标1.有想象地欣赏“田园”,能辨别乐器的音色、感受乐曲的情绪与速度等音乐要素,能随乐哼唱主题旋律,加深对乐曲的印象。
2.能用弹跳、欢快活泼的声音演唱歌曲《田野在召唤》,准确地把握断与连的演唱技巧。
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有想象地欣赏“田园”,感受乐曲的情绪与速度等音乐要素。
难点:准确地把握断与连的演唱技巧。
四、教学准备课件、电子琴五、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二)导入1.交流贝多芬的故事或音乐作品。
2.揭示课题。
(三)欣赏《田园》1.初听乐曲,体会贝多芬创作乐曲时的心情,感受乐曲的情绪。
2.聆听主部主题,感受辽阔的田园风光。
3.欣赏动画《田园》,感受乐曲表达的情况。
4.介绍《田园》的其他乐章。
(四)复习《田野在召唤》1.演唱歌曲2.纠错,唱好切分节奏和半拍休止、顿音、重音等。
3.用弹跳、欢快活泼的声音跟着音乐演唱歌曲。
(五)课堂小结今天,同学们,今天我们欣赏了《美F大调第六(田园)交响曲》的第一乐章,复习了《田野在召唤》。
最后让我们在《田野在召唤》的歌声中结束今天的音乐课。
六、教学反思第二课时一、教学内容欣赏《致春天》《踩花山》复习《红蜻蜓》二、教学目标1.能用亲切、优美的声音演唱《红蜻蜓》,表达对童年生活的向往。
2.听赏钢琴小品《致春天》,能区分段落,熟悉主题,能对比欣赏,并能举例说出旋律与色彩的特点。
3.欣赏《踩花山》,对当代电子音乐及其表现的本土田园风情感兴趣。
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用亲切、优美的声音演唱《红蜻蜓》难点:二声部的和谐统一。
四、教学准备课件、电子琴五、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二)欣赏《致春天》1.介绍挪威作曲家格里格。
2.完整欣赏,交流感受。
3.分段聆听音乐,感受音乐带来的不同情绪。
(三)欣赏《踩花山》1.介绍电子合成音乐《踩花山》。
2.聆听全曲,音乐让你联想到怎样的场景?3.乐曲中有你熟悉的旋律吗?试着边听边哼唱。
贝多芬田园交响乐说课稿
《贝多芬田园交响乐》说课详案沂源二中高一语文组邢春瑜(一)导语音乐不分年龄,不分国别,是人类共同的财富。
有的音乐哀婉低沉,有的音乐激昂慷慨,它让我们或悲伤,或喜悦。
今天,我们将一起学习法国作家乔治·桑的《贝多芬田园交响乐》,让我们徜徉于音乐的海洋,感受音乐的魅力。
(二)明确教学目标1、识记乔治·桑和贝多芬的相关知识。
2、阅读文本,了解文本内容,初步感受音乐艺术的魅力。
3、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品味具有艺术表现力的文本语言,感悟文本的丰富内涵。
4、学会借鉴文本对于音乐的感受表达。
5、理解贝多芬田园交响乐中所蕴涵的思想情感。
(三)点击作者(首先让学生根据自己了解自主发言,“我眼中的贝多芬(乔治·桑)”。
)(教师展示课件)贝多芬,是德国著名的作曲家,钢琴大师,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
贝多芬一生坎坷,没有建立家庭。
二十六岁开始耳聋,晚年全聋,只能通过谈话册与人交谈。
但孤寂的生活并没有使他沉默和隐退,1789年法国资产阶级革命进步思想意识给他许多启发,奠定了他人文主义世界观的基础—人类平等、追求正义和个性自由,憎恨封建专制的压迫。
他曾说:“一年的自由比一百年的专制主义对人类有用得多”。
贝多芬一生的作品虽然不太多,但他却被公认为是世界上最伟大的音乐家。
之所以赢得如此高的声誉,关键在于他集卓越的音乐天赋和热情奔放的性格于一身,有崇高的理想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有坚韧不拔的意志和不屈不挠的毅力。
他以深刻、锐利的眼光,敏感地把握住了时代和社会的脉搏,他的作品不仅体现了他巨人般的性格,而且反映了人民的苦难、奋斗和希望,因而具备了鲜明的社会性和深刻的哲理性。
他为人类留下了一笔永恒的宝藏,对世界音乐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被尊称为“乐圣”。
乔治•桑,法国女小说家。
1804年7月1日生于巴黎。
1876年6月7日逝世。
乔治•桑属于最早反映工人和农民生活的欧洲作家之一,她的作品描绘细腻,文字清丽流畅,风格委婉亲切,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鲁教版必修一《贝多芬田园交响乐》教案2篇
“相似联想”。
当我们提到被父母遗弃的孤儿时,会自然想到我们在父母身边的幸福,这就是“对比联想”。
我们看到一位慈祥的女教师时,往往会想到妈妈,因为她们在某些方面相近,对我们都是一样的关怀、体贴,这就又是“相近联想”了。
由此可见,“相关”“因果”“相似”“对比”“相近”,就是一事物与另一事物的联系,这种联系就是“联想的桥梁”。
例如:东晋著名的政治家谢安有一次和他的家人一起吃午饭,窗外纷纷扬扬下起了雪,这么大的雪南国还是少见的,孩子们都瞪在眼睛向外看着。
谢安乘机问道:“你们看这飘飘的雪花像什么?”他的侄子谢朗说:“撒盐空中差可拟。
”他的侄女谢道韫说:“未若柳絮因风起。
”谢朗与谢道韫的联想哪一个更好一些呢?相信很多同学都感觉到了,沉甸甸的盐粒除了形状颜色与雪花相似以外,再无共同之处,谢朗的联想非常之一般。
而“柳絮因风起”则传神地描绘出了雪花轻柔飞旋之状,轻灵而美丽,谢道韫的联想的确深刻独到。
(相似联想)想像,是人们在原有形像的基础上创造出新形像的活动,是一种有目的、创造性的思维活动。
想像是利用我们头脑仓库中所存储的已有的信息,构筑新的形像的心理活动。
比如,当你看完一本科幻小说,被其中惊险迷离的情节所吸引,仿佛自己也乘坐宇宙飞船来到茫茫宇宙中和外星人交谈;当你听到一首优美的乐曲,你会想到美丽的草原、蓝蓝的天空,这时你头脑中的形像,就是你想像的结果;由一个圆,你可以把它想像成一个车轮,一面镜子,一潭池水,一轮明月等。
有的作文,比如状物抒情的作文,比如升国旗时想到一些事情,就必须使用联想的方法。
有的作文,比如童话故事、看图作文,就必须使用想像的方法。
2、交流评析。
以下从学生的评析文字中选取3-5段(每班2-3段)。
鉴赏文章生动精彩的语言. 文质兼美的文章,字。
外,还在于文本生动精彩的语言。
1面都能找出几个例子,采用评点法加以赏析。
2、班级交流。
1教后感悟读秋一卷卷秋诗摊摆在夏晚的绿地涨破的意境润湿了叹惋与苍凉隐遁的双眸一位年逾半百的老人抹把额头的汗滴甩向夏夜逝去的背景长成一片没有标题的秋意金黄与洁白交替的季节青春的热烈换作成熟后老练的日子总是一条让人迷惘的路而他却把一双炽热的眼神交给每一本秋的记忆读秋读一片真诚读一片豁达读一部德高望重的诗卷交给天高云淡的编辑等待发表(1991年第5期《校园文艺》)贝多芬田园交响乐【法】乔治·桑教学目标:1.了解本文所蕴涵的思想感情。
初中音乐《第六(田园)交响曲》教学设计
初中音乐《第六(田园)交响曲》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欣赏《第六(田园)交响曲》,体会作曲家对大自然的热爱,感受身处田园的愉悦与满足。
【过程与方法】学习过程中运用聆听、表现、合作等方法,学生能够赏析乐曲并能提升音乐鉴赏能力。
【知识与技能】了解交响曲的概念,掌握各段主题的情绪和情感,能够描绘各段主题的画面。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能够分段赏析乐曲,并了解各乐器的音色特点,能对应乐器所扮演的角色【难点】能够感受并说出各段乐曲所描绘的情绪与画面。
三、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教师创设情境,展示贝多芬的图片,并播放《第九交响曲》的片段。
提问学生:图中人物是谁?乐曲的名称是什么?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总结:刚才老师所播放的是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今天我们要欣赏的乐曲同样也是贝多芬的作品。
引入课题《第六(田园)交响曲》。
(二)感受体验1.初听音乐分段聆听音乐并设问:“听到了哪些音乐情绪?”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总结:有“愉悦”、有“轻松”、有“紧张”、有“舒畅”。
在创作田园交响曲时,贝多芬已经双耳失聪,《田园交响曲》便是他展现自己对大自然热爱的一部回忆作品。
2.复听音乐,结合感受到的音乐特点,了解作者贝多芬学生自由交流。
教师总结:路德维希·凡·贝多芬,出生于波恩,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欧洲古典主义时期作曲家。
贝多芬在父亲严厉苛刻的教育下度过了童年,造就了他倔强、敏感激动的性格。
22岁开始终生定居于维也纳,他的音乐作品通过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和宏伟气魄,将古典主义音乐推向高峰,并预示了19世纪浪漫主义音乐的到来。
贝多芬一生创作题材广泛,重要作品包括9部交响曲、1部歌剧、32首钢琴奏鸣曲、5首钢琴协奏曲、多首管弦乐序曲及小提琴、大提琴奏鸣曲等。
因其对古典音乐的重大贡献,对奏鸣曲式和交响曲套曲结构进行发展和创新,而被后世尊称为“乐圣”。
(三)分段赏析1.教师分段播放歌曲,并请学生感受并描述乐曲各段所描绘的画面;学生自由回答。
《贝多芬田园交响乐》教案
《贝多芬田园交响乐》教案【教学目标】.欣赏本文所描述的音乐形象,解本文所蕴涵的思想感情;2.学习文描述音乐形象的手法;3.培养联想和想象能力,提高艺术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目标2、3【教学方法】阅读法、讨论法【教学辅助】多媒体【教学时数】1时【教学过程】一、导入由贝多芬耳聋仍创作音乐的故事导入文。
二、整体感知.介绍贝多芬。
贝多芬(1770~1827),伟大的德国作曲家、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对世界音乐的发展(从古典主义时期到浪漫主义时期)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被世人尊称为“乐圣”。
2.介绍乔治•桑。
(师生共同回忆。
)乔治•桑(1804~1876),法国小说家。
她一生写了100卷以上的文艺作品,20卷的回忆录《我的一生》以及大量书简和政论。
她的小说创作大致可分四个阶段:早期作品被称为激情小说,代表作有《印第安娜》《瓦朗蒂娜》《莱莉亚》等,都描写爱情上不幸的女性,对生活感到失望,不懈地追求独立与自由,充满了青春的热情与反抗的意志。
第二阶段作品为空想社会主义小说,代表作有《木工小史》《康苏爱萝》《安吉堡的磨工》等。
在这些作品里,她提出了资本主义社会中妇女的命运问题,尽管没能明确地指出解放的道路,但作品毕竟揭露了当时社会的罪恶,攻击了资本主义的财产制度和婚姻制度,进而提出空想社会主义的理想。
第三阶段作品为田园小说,代表作有《魔沼》《弃儿弗朗索瓦》《小法岱特》。
乔治•桑的田园小说以抒情见长,善于描绘大自然绮丽的风光,渲染农村的静谧气氛,具有浓郁的浪漫色彩。
第四阶段作品为传奇小说,代表作有《金色树林的美男子》。
她的作品描绘细腻,文字清丽流畅,风格委婉亲切,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3.介绍“田园交响乐”。
《田园交响乐》是音乐巨人贝多芬在他双耳完全失聪的情况下写成的。
贝多芬不仅热爱人民、热爱生活,并且热爱大自然。
他曾经对朋友说过:“周围树上的金翅鸟、鹑鸟、夜莺和杜鹃是和我在一起作曲的。
山东省泰安市肥城市第三中学高一语文 贝多芬田园交响乐教学案
总之,即用心感受田园、感受自然,感受乡村。
四、总结提升:
写作特色
五、拓展·延伸
作者介绍:
乔治·桑(1804~1876),法国女小说家。她原名奥罗尔·杜邦,1804年7月1日生于巴黎,父亲是第一帝国的军官。她从小由祖母抚养,13岁进入巴黎的修道院,18岁时嫁给杜德望男爵,但她对婚姻并不满意,1831年到巴黎,开始独立生活。
作品共分五个乐章,其中第三、四、五乐章连续演奏:
第一乐章,不太快的快板,表达了“初到乡村时的愉快感受”,F大调,2/4拍子,奏鸣曲式。由双簧管呈现出明亮的第一主题,充满着浓郁而清新的乡间气氛,使人们感受到贝多芬投身到大自然后的喜悦心情。
第二乐章,很快的行板,描写的是“溪边小景”,降B大调,12/8拍子,奏鸣曲式。这是一个描写静观默想的乐章,在形如小溪潺潺流水的第二小提琴、中提琴与大提琴的伴奏下,第一小提琴所呈现的第一主题显得悠扬而且明亮、清澈。
3、揭示和描写下层人民的悲惨生活和命运的。著名的作品有:《瞎子》(1884)、《马丹姑娘》(1885)、《穷鬼》(1885)等,以《马丹姑娘》最佳。
莫泊桑的小说思想深刻而富有教育意义。他擅长从平凡琐屑的事物中截取富有典型意义的片段,以小见大地概括出生活的本质。他的短言精采生动,故事结尾耐人寻味。
聆( líng )听和煦( xù)焦躁( zào )
嶙峋( lín xún )震撼(hàn )窒( zhì)息
二、自主合作探究
(1)①这首交响乐的节奏是如何变化的?
提示:节奏的变化:
不太快→很快→快→快→较快
总之,即欢快、悠扬、明澈。
(2)通过交响乐可看出贝多芬对田园有何感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贝多芬田园交响乐(学案)
一、教学目标:
1、初步感知交响乐《田园》。
2、了解贝多芬。
二、教学过程。
1、了解贝多芬:
贝多芬(1770—1827),出生在莱茵河畔波恩城的一个音乐世家里,是伟大的德国作曲家、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
贝多芬一生坎坷,没有建立家庭。
26岁开始耳聋,晚年全聋,只能通过谈话与人交谈。
但孤寂的生活并没有使他沉默和隐退,1789年法国资产阶级革命进步思想意识给了他许多启发,奠定了他人文主义世界观的基础:人类平等、追求正义和个性自由,憎恨封建专制的压迫,他曾说:“一年的自由比一百年的专制主义对人类有用得多。
”
尽管出生于音乐世家,而且从小就开始学习钢琴和提琴,但贝多芬并非莫扎特式的神童,他的创作并非一挥而就,而是孜孜不倦地修改草稿直至感到满意为止。
其早期作作品具有海顿和莫扎特的风格,但后来发展成了一种完全属于他自己的形式,其作品个性鲜明,较前人有很大的发展。
在音乐表现上,贝多芬几乎涉及当时所有的音乐体裁,大大提高了钢琴的表现力,使之获得交响性的戏剧效果;又使交响曲成为直接反映社会变革的重要音乐形式。
贝多芬一生作品虽然不太多,全却被公认为是世界上最伟大的音乐家。
之所以赢得如此高的声誉,关键在于他集卓越的音乐天赋和热情奔放的性格于一身,有崇高的理想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有坚忍不拔的意志和不屈不挠的毅力。
他以深刻、锐利的眼光,敏感地把握住了时代和社会的脉搏,他的作品不仅体现了他巨人般的性格而且反映了人民的苦难、奋斗和希望,因而具备了鲜明的社会性和深刻的哲理性。
他为人类留下了一笔永恒的宝藏,对世界音乐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被尊称为“乐圣”。
贝多芬的主要作品是交响音乐,家喻户晓的作品有《英雄》、《命运》《田园》、《月光》、《春天》。
2、作者简介:乔治·桑(1804~1876),19世纪法国女作家。
她以妇女问题为主要题材进行文学创作,她认为爱情和婚姻问题关系到妇女的解放,她把这个问题看得高于一切。
其主要的创作有长篇小说《康素爱萝》、《安吉堡的磨工》。
法国伟大作家雨果在《悼念乔治·桑》中,对其作了高度评价:“她用‘善良’点燃了文明的圣火,迎来了真正的光明;她是真理、正义的化身,在那个时代具有独一无二的地位,是本世纪的光荣、法兰西的骄傲。
”
在乔治·桑的作品中,女性对于独立自由的追求是一个个性的主题。
3、欣赏《田园》,聆听交响乐《田园》
第六交响曲。
德国作曲家贝多芬作于1807—1808年。
贝多芬酷爱大自然,他在维也纳时,常到郊区的森林、草地或河边的榆树下倾听大自然的声音,思索万物的生命实质。
他还经常聆听乡村乐师的演奏,收集奥地利民谣。
《第六交响曲》正是对大自然和乡村生活景象的描绘,“表现了人们在乡村引起的愉快感情或乡村生活的某些情趣”(作者语)。
整部作品情景交融,格调清新,音乐语言优美多姿,具有鲜明生动的民间特点。
全曲共由五个鲜明生动的民间特点。
全曲共由五个乐章构成,每个乐章都有小标题。
第一乐章“到达乡村时的愉快感觉”,奏鸣曲式,充满和谐纯朴、明朗愉悦的田园风味,展现了一幅恬静和平的乡村画卷:阳光明媚、空气清新、流水淙淙、鸟语花香。
充满民歌风味主部主题由小提琴奏出,副部主部主题动机发展而来,描绘出辽阔无边的田野风光。
整个乐章贯穿了安宁平静的气氛。
第二乐章“溪边景色”,奏鸣曲式。
低音弦乐奏出潺潺的溪水声,在此背景上出现小提琴演奏的主部主题,断断续续音调使人联想到作者坐在溪边凝神静思的情景。
副部主题是一个美丽温暖的乐句,情绪变得活跃起来。
尾声中长笛、双簧管和单簧管分别模仿夜莺、鹌鹑和杜鹃的鸣叫声,使乐曲更添情趣。
第三乐章“乡民欢乐的聚会”。
是一首快乐的乡村舞曲,可分三部分:开头是活泼的三
拍子舞曲,表现了兴高采烈的舞蹈场面;中间是三拍子的农民舞曲,粗犷健壮,富于农村气息;最后是第一部分的再现。
当集会达到高潮时,突然传来雷鸣声,人们匆匆离去,集会被打断。
第四乐章“暴风雨”。
弦乐低音部的震音表现出远方的雷鸣,突然乐队以全奏的音响营造出乌云笼罩的恐怖气氛,低音提琴混浊的音响如狂风呼啸的一般,音乐逐渐发展到高潮。
这时从高音区迸发出的半音阶段进行及不协和和弦描绘出一场大雨倾盆而下的景观,长号和定音鼓更加强了暴雨的声势……音乐逼真地刻画出这一威力无比的现象。
但暴风雨很快过去,雨过天晴,田野里传来了牧笛声。
第五乐章“牧歌,暴风雨过后愉快和感激的情绪”。
暴风雨后,天空架起一道彩虹,树梢上缀满水珠,草地散发出阵阵清香。
乐曲从柔和的牧笛声开始。
接着小提琴引出宁静甜美的第一主题,这是一支牧歌式的感恩歌,表达了从内心深处流露出的幸福、安宁的感觉,没有丝毫夸张和虚假。
第二主题活泼愉快,仿佛人们从生机勃勃的大自然中吸取了新的力量。
整个乐章充满舒适安谧的氛围。
尾声的赞美歌好像是农民在为幸福美满的未来祈祷、祝福。
4、读课文,理清脉络结构。
文章写出了作者感受贝多芬《田园交响乐》的过程,这一过程大至可以分为几个阶段?每个阶段的音乐各有什么特点?
一个美丽温暖的乐句,情绪变得活跃起来。
尾声中长笛、双簧管和单簧管分别模仿夜莺、鹌鹑和杜鹃的鸣叫声,使乐曲更添情趣。
第三乐章“乡民欢乐的聚会”。
是一首快乐的乡村舞曲,可分三部分:开头是活泼的三拍子舞曲,表现了兴高采烈的舞蹈场面;中间是三拍子的农民舞曲,粗犷健壮,富于农村气息;最后是第一部分的再现。
当集会达到高潮时,突然传来雷鸣声,人们匆匆离去,集会被打断。
第四乐章“暴风雨”。
弦乐低音部的震音表现出远方的雷鸣,突然乐队以全奏的音响营造出乌云笼罩的恐怖气氛,低音提琴混浊的音响如狂风呼啸的一般,音乐逐渐发展到高潮。
这时从高音区迸发出的半音阶段进行及不协和和弦描绘出一场大雨倾盆而下的景观,长号和定音鼓更加强了暴雨的声势……音乐逼真地刻画出这一威力无比的现象。
但暴风雨很快过去,雨过天晴,田野里传来了牧笛声。
第五乐章“牧歌,暴风雨过后愉快和感激的情绪”。
暴风雨后,天空架起一道彩虹,树梢上缀满水珠,草地散发出阵阵清香。
乐曲从柔和的牧笛声开始。
接着小提琴引出宁静甜美的第一主题,这是一支牧歌式的感恩歌,表达了从内心深处流露出的幸福、安宁的感觉,没有丝毫夸张和虚假。
第二主题活泼愉快,仿佛人们从生机勃勃的大自然中吸取了新的力量。
整个乐章充满舒适安谧的氛围。
尾声的赞美歌好像是农民在为幸福美满的未来祈祷、祝福。
4、读课文,理清脉络结构。
文章写出了作者感受贝多芬《田园交响乐》的过程,这一过程大至可以分为几个阶段?每个阶段的音乐各有什么特点?
贝多芬田园交响乐(学案)
第二课时设计:乔秀兰
审核:隋涛
一、教学目标:
1、欣赏本文的描述的音乐形象。
2、学习描述音乐形象的手法,培养联想、想像能力。
二、教学过程:
(一)1、订正字音:聆.听()和煦.()焦.躁()嶙峋
..()震撼.()窒.息()
bēn 奔波奔驰奔走疲于奔命jìn 干劲劲头
奔劲
bèn 投奔奔头儿jìng 强劲刚劲劲拔疾风劲草
sāi 瓶塞塞车塞尺
塞sài 边塞要塞塞外塞翁失马
sè塞音塞责堵塞
2、辨析字形
袅()袅娜姿()丰姿悼()悼念
枭()枭雄恣()恣行无忌绰()绰绰有余
损()损失诅()诅咒
陨()陨石咀()咀嚼
殒()殒命沮()沮丧
(二)课文朗读:
1、①如何理解“空中发生了强烈的震动,犹如军号的一声巨响撕裂了我所在的天地”?
②第一段体现了《田园交响乐》怎样的特点?
③这一部分体现了贝多芬《田园交响乐》怎样的感情?
2、①写“我又一次堕入我不知是什么的无名的深渊之中,黑暗在其中迎接我,像裹尸布一样把我紧紧包住”。
反映出乐曲什么特点?
②为什么说:“这可怕的声音却具有一种令我放心的、庄严凝重的意味”?
③“突然,响起一声号角。
这是大天使的号角,是最后审判的信号”有什么含义?
④结合文题考虑,所选文段的思路是怎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