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体检测及应用
补体结合试验的原理及应用
补体结合试验的原理及应用1. 原理介绍补体结合试验是一种常见的实验方法,用于检测血清或体液中的溶菌酶的活性。
其原理基于抗原-抗体反应和补体激活的过程。
在一个完整的补体结合试验中,通常需要包括三个基本步骤:补体激活、免疫复合物的形成和补体结合。
1.1 补体激活补体是一组血浆蛋白,在机体的免疫防御机制中起着关键的作用。
当体内存在抗原时,抗原与特异性抗体结合形成免疫复合物。
这些免疫复合物可以激活补体系统。
补体分为经典途径和替代途径,其中经典途径是由免疫复合物激活补体的主要途径之一。
1.2 免疫复合物的形成免疫复合物是由抗原与抗体结合形成的复合物。
当抗原与抗体结合形成免疫复合物后,免疫复合物会引起补体激活。
1.3 补体结合补体结合是指补体成分与免疫复合物结合的过程。
当补体的C1q成分与免疫复合物结合后,C1q会激活补体的经典途径,进而引发连续的级联反应,最终形成一个膜攻击复合物(MAC),导致细胞膜的破坏。
2. 应用领域补体结合试验在医学检验、疾病诊断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以下是一些补体结合试验的应用领域:2.1 免疫疾病的诊断补体结合试验可用于检测自身免疫性疾病和某些免疫缺陷病的诊断。
例如,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血清中的补体结合活性通常较低。
2.2 感染性疾病的诊断补体结合试验可用于检测某些感染性疾病的诊断,如流行性感冒、风疹、百日咳等。
在感染过程中,补体会参与抗体介导的免疫反应,通过补体结合试验可以检测到相关抗体和免疫复合物的形成。
2.3 肿瘤标志物的检测补体结合试验对某些肿瘤标志物的检测也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例如,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是早期发现前列腺癌的一个重要指标,通过补体结合试验可以检测血清中的PSA水平。
2.4 药物敏感性的评估补体结合试验可以用于评估药物的敏感性。
例如,某些抗肿瘤药物的疗效可能与补体结合试验的结果相关,通过补体结合试验可以评估药物对免疫复合物的效应。
3. 结语补体结合试验作为一种重要的实验方法,可以应用于医学检验、疾病诊断等多个领域。
补体检测及应用
1:4
4444 4 4 3
2
0
1:8
4444 4 3 2
1
0
1:16
4444 3 3 2
±
0
1:32
4444
3
2
±
0
0
1:64
4444 2 1 0
0
0
1:128
4210 0 0 0
0
0
1:256
3100 0 0 0
0
0
1:512
0000 0 0 0
0
0
抗原对照
0000 0 0 0
0
0
注:1、2、3、4分别表示补体结合反应强度 ; 0表示全溶血,补体结合试验阴性
(二)试验方法
1.2%-5%绵羊红细胞(SRBC)的配置
2.溶血素:抗绵羊红细胞抗体,是以SRBC免疫 家兔所得的兔抗血清。试验前要进行溶血素的 稀释和滴定。
3.稀释缓冲液:PH7.2-7.4磷酸盐缓冲液 Ca+2、Mg
+2
不同稀释度溶血素的配置
最终稀释度 稀释液(ml) 稀释度
溶血素(ml)
3
0.20
1.30
4
0.25
1.25
5
0.30
1.20
6
0.35
1.15
7
0.40
1.10
8
0.45
1.05
9
0.50
1.00
10
0,00
1.50
0.5
0.5
0.5
0.5
0.5
0.5
0.5
0.5
0.5
0.5
0.5
0.5
临床医学检验技术(师):补体检测及应用试题及答案二
临床医学检验技术(师):补体检测及应用试题及答案二1、单选灭活补体需要多少度,30分钟()A.37℃B.42℃C.56℃D.78℃E.100℃正确答案:C参考解析:灭活补体需要56℃,30分钟。
2、单(江南博哥)选可使靶细胞膜发生轻微损伤的补体组分是()A.C3bB.C567C.C5678D.C9E.C56789正确答案:B参考解析:膜攻击阶段形成膜攻击复合物使靶细胞溶解,三分子复合物为C567。
3、单选在补体活化过程中,产生具有趋化因子活性的片段是().A.C3bB.C2aC.C5aD.C4bE.iC3b正确答案:C参考解析:C3a、C4a、C5a是中性粒细胞和单核-巨噬细胞的趋化因子。
4、单选Raji细胞技术检测非抗原特异性CIC是由于()A.Raji细胞表面Fc受体可与Ig结合的性质B.Raji细胞表面有大量补体受体,这些补体受体与结合补体的循环免疫复合物结合C.Raji细胞可作为指示系统表现溶血现象D.Raji细胞培养容易,性能稳定E.操作简便正确答案:B参考解析:Raji细胞是从Burkin淋巴瘤患者分离的一种B细胞株,表面有大量C1q、C3b和C3d受体,但无表面免疫球蛋白;因此Raji细胞能与带有补体的免疫复合物结合。
先在塑料管中加入一定量的Raji,再加入待检血清,充分作用后离心洗涤;最后加入荧光素标记的抗人IgG,洗涤后细胞表面显现荧光为试验阳性;但荧光法只能做定性检测。
或加入同位素标记的抗人IgG,离心洗涤后检测沉淀细胞的放射活性;以热聚合IgG做参考标准,可绘制出CIC含量与放射活性的标准曲线,从而求得待测标本中CIC的含量。
Raji细胞法敏感性高、特异性强、方法简单、不受DNA与内毒素的影响;但Raji细胞表面还有Fc受体,因此被检血清中的游离IgG通过Fc段与Raji细胞结合,造成假阳性。
在待检标本中有抗淋巴细胞抗体时也可导致假阳性。
再则,维持Raji细胞的培养较困难,培养条件的变化可改变Raji细胞表面受体的数目及亲和性,影响检测敏感性。
补体结合试验原理
补体结合试验原理补体结合试验是一种常用的实验方法,用于检测抗原与抗体之间的相互作用。
它基于补体系统的活化和补体蛋白与抗原-抗体复合物的结合反应。
本文将介绍补体结合试验的原理及其在科学研究和临床诊断中的应用。
一、补体系统的概述补体系统是机体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由多种血清蛋白组成。
补体系统能够通过一系列酶促反应产生溶菌酶、炎症介质等,参与机体的免疫防御和炎症反应。
补体系统的活化途径主要有经典途径、替代途径和凝集素途径。
在这些途径中,C3和C4是常用的检测指标,其水平变化反映了补体系统的活性。
二、补体结合试验的原理补体结合试验是一种体外实验,用于检测抗原与抗体结合的程度。
其基本原理是:当抗原与抗体结合后,会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
在补体结合试验中,将待测抗原与已知抗体混合,然后加入补体蛋白。
如果抗原与抗体结合,复合物将激活补体系统,导致C3和C4的降解和活化。
通过检测C3和C4的变化,可以确定抗原与抗体是否结合。
三、补体结合试验的应用1. 免疫学研究:补体结合试验可以用于研究抗原与抗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探索免疫应答的机制。
例如,可以利用该方法鉴定特定抗原的抗体水平,评估免疫反应的强度和效果。
2. 诊断传染病:补体结合试验在传染病的诊断中具有重要意义。
例如,肝炎、风疹、风湿热等疾病的诊断可以通过检测相应病原体的抗体水平来完成。
3. 自身免疫性疾病:补体结合试验还可以用于自身免疫性疾病的诊断。
例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的诊断可以通过检测抗核抗体的结合情况来确定。
4. 药物研发:补体结合试验在药物研发中也有广泛应用。
例如,可以用该方法评估新药对特定抗原的结合能力,筛选具有抗体结合活性的药物候选物。
四、补体结合试验的优缺点补体结合试验具有一定的优点和缺点。
其优点包括:实验简单、操作方便、结果可靠。
同时,补体结合试验也存在一些缺点,如需要大量的血清样本、结果受其他因素影响较大等。
补体结合试验是一种常用的实验方法,通过检测补体系统的活化来评估抗原与抗体结合的程度。
临床免疫学补体检测及应用
第十九章补体检测及应用本章考点1.概述2.补体的活化途径3.有关补体测定的试验4.补体测定的应用补体是存在于人和脊椎动物正常新鲜血清及组织液中的一组具有酶样活性的球蛋白。
补体系统是补体加上其调节因子和相关膜蛋白共同组成一个反应系统,称为补体系统。
补体系统参与机体的抗感染及免疫调节,也可介导病理性反应,是体内重要的免疫系统和放大系统。
第一节补体系统的组成和性质一、命名根据l968年WH0命名委员会对补体系统进行了统一命名。
参与补体激活经典途径的固有成分按其被发现的先后顺序分别称Cl、C2、……C9。
Cl由Clq、Clr、Cls 三种亚单位组成;补体系统旁路激活途径及调节因子中另一些组分以英文大写字母表示,如B因子、D因子、P因子、H 因子等;补体调节成分多以其功能进行命名,如C1抑制物、C4结合蛋白、衰变加速因子等;补体活化后的裂解片段以该成分的符号后面加小写英文字母表示,如C3a、C3b等;具有酶活性的成分或复合物在其符号上划一横线表示,如、,灭活的补体片段在其符号前面加英文字母i表示,如iC3b等;对补体受体以其结合对象命名,如CLrR、C5Ar、对C3片段受体则用CRl、CR2……CR4表示。
二、分类构成补体系统包括30余种活性成分,按其性质和功能可以分为三大类:1.在体液中参与补体活化级联反应的各种固有成分;2.以可溶性形式或膜结合形式存在的各种补体调节蛋白;3.结合补体片段或调节补体生物效应的各种受体。
三、理化性质补体的大多数组分都是糖蛋白,且多属于β球蛋白,约占血清球蛋白总量的l0%;Clq,C8等为γ球蛋白;Cls,C9为α球蛋白。
正常血清中各组分的含量相差较大,C3含量最多,C2最低。
各种属动物间血中补体含量也不相同,豚鼠血清中含有丰富的补体,故实验室多采用豚鼠血作为补体来源。
补体性质不稳定,易受各种理化因素影响,如加热、机械振荡、酸碱、酒精等均可使其失活;在0℃~10℃下活性只保持3~4天,冷冻干燥可较长时间保持其活性;加热56℃30min可使血清中绝大部分补体组分丧失活性,称为灭活或灭能。
免疫球蛋白补体检查项目及临床意义
免疫球蛋白补体检查项目及临床意义
常见的免疫球蛋白补体检查项目包括以下内容:
1.补体总量测定:用于评估患者补体的整体水平,包括C3和C4等成分。
补体总量的减少可能提示免疫缺陷或自身免疫性疾病。
2.单项补体成分测定:通过测定补体成分C3、C4、C1q等单项指标的
浓度,可以评估补体特定组分的异常与否。
例如,C3浓度降低可能与肾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疾病相关。
3.补体功能测定:评估补体系统的功能状态,以及与疾病相关的异常。
常见的补体功能测定方法包括溶血试验、免疫球蛋白沉淀试验等。
1.诊断和监测自身免疫性疾病:免疫球蛋白补体检查可以帮助诊断和
监测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等。
这些疾病的
补体成分和功能常常出现异常。
2.感染性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感染性疾病常常伴随着免疫系统的变化,包括补体的异常。
通过检测免疫球蛋白补体可以帮助评估感染的严重程度
和疗效,指导抗生素的使用和治疗方案的制定。
3.评估免疫功能的改变:一些疾病或治疗方法可能导致免疫功能的改变,如免疫抑制剂的使用、器官移植术后等。
免疫球蛋白补体检查可以评
估机体免疫功能的改变,帮助医生调整治疗方案。
4.评估预后和疾病进展:一些疾病的严重程度和预后与补体的变化相关。
通过定期监测免疫球蛋白补体的变化,可以评估患者的预后和疾病进
展情况。
总之,免疫球蛋白补体检查是一种简单且重要的临床检查方法,可用于评估机体免疫功能的变化以及一些疾病和感染的诊断和治疗效果。
通过充分理解免疫球蛋白补体检查项目及其临床意义,能够更好地指导临床工作,改善患者的诊疗效果。
第十九章补体检测及应用
经典途径
2、补体激活的替代途径
替代途径的激活剂:某些细菌、革兰氏阴 性菌的内毒素、细菌的脂多糖、肽聚糖、 葡聚糖、酵母多糖、凝聚的IgG4和IgA聚 合物等。
激活过程:C3是启动替代途径并参与其 后级联反应的关键分子。 经典途径产生或自发产生的C3b与B因子 结合,血清D因子的作用,形成C3转化 酶( C3bBb ), 不稳定,与血 清 P 因 子 结 合 则 形 成 稳 定 的 C3 转 化 酶 ( C3bBbP ); C3转化酶水解C3,形 成C5转化酶( C3bnBb 或 C3bnBbP );
免疫调节作用 C3可参与捕捉并固定抗原,通过与抗原提呈细 胞上的CR1及CR2受体结合,使抗原易被APC处 理和提呈 作用于多种免疫细胞,调节细胞的增殖分化: C3b与B细胞表面CR1结合,促进B细胞增殖分 化 参与调节多种免疫细胞效应功能:NK结合C3b 增强ADCC作用
第二节 补体总活性测定
激活的特点: 可以识别自己与非己:C3b的中止与 激活 替代途径是补全权系统重要的放大机 制:替代途径C3转化酶对经典途径补 体的活化是一种放大机制。
3、MBL途径
激活物:病原微生物感染所诱导产生的急性期蛋白 ,如 MBL、CRP等。
激活过程:MBL与细菌的甘露糖残基结合;再与丝氨酸蛋 白 酶 结 合 , 形 成 MBL 相 关 的 丝 氨 酸 蛋 白 酶 ( MASP-1 、 MASP-2),MASP具有与活化的C1q同样的生物学活性,可 水解C4和C2,形成C3转化酶;其后过程与经典途径相同。
甘 露 聚 糖 结 合 凝 集 素 ( mannan binding tectin,MBL) 途 径 , 简 称 MBL途径:MBL结合至细菌而启动激 活的途径,此途径不依赖于抗原抗体 复合物的形成,在感染的早期就能发 挥免疫防御效应,为急性期蛋白途径。
补体检测及应用练习题
补体检测及应用一、A11、CH50试验测定的是A、总补体量B、总补体浓度C、总补体溶血活性D、总补体体积E、单个补体2、补体结合试验的指示系统包括A、特异性抗体和补体B、特异性抗原和补体C、红细胞和溶血素D、加热灭活的病人血清E、特异性抗原和抗体3、以免疫黏附作用清除免疫复合物的补体活性片段是A、C3aB、C2aC、C3bD、C5bE、Clq4、MBL激活途径发生在A、感染刚刚形成B、抗体产生之后C、脂多糖的激活D、感染早期的急性期反应E、感染恢复期5、不属于血清学反应的是A、凝集反应B、溶血反应C、溶菌反应D、补体结合反应E、Ⅳ型变态反应6、补体受体4(CR4)是哪一种受体A、C4bB、C4aC、iC3bD、C5aE、C1q7、可抑制MAC形成的补体膜调节因子是A、S蛋白B、H因子C、DAFD、MCPE、HRF8、C1多聚体复合物形成时,必须有下述哪种无机离子参与A、Ca2+B、Mg2+C、Cu2+D、Fe3+E、Fe2+9、总补体活性测定试验的原理属于A、溶血反应B、凝集反应C、沉淀反应D、补体结合反应E、中和反应10、以下哪项与补体结合试验无关A、抗原B、抗体C、补体D、溶血素E、酶11、补体活化过程中,产生具有趋化因子活性的片段是A、C3aB、C5aC、C4aD、C4bE、ic3b12、补体经典途径的激活顺序是A、C3→C5→C9B、C1→C2→C4→C3→C5→C9C、C1→C4→C2→C3→C5→C9D、C1→C2→C3→C4→C4→C9E、C1→C3→C2→C4→C5→C913、在总补体活性测定时,所测定的是A、红细胞与补体结合的能力B、补体溶解红细胞的活性C、补体溶解致敏红细胞的活性D、溶血素与补体结合的能力E、特异性抗体与红细胞结合的能力14、补体经典途径的主要激活物是A、免疫复合物B、酵母多糖C、细菌脂多糖D、肽聚糖E、凝聚的IgA15、补体结合试验的叙述,下列哪项是错误的A、新鲜豚鼠血清作为补体B、补体、SRBC和溶血素应预先定量C、出现溶血反应即为反应阴性D、不出现溶血反应即为反应阳性E、待测定系统中的抗原与抗体相对应,形成复合物激活补体,出现溶血16、下列补体组分中参与吞噬调理作用的是A、C1qB、C1C、C3b+C4bD、C5E、C1γ17、检测总补体活性,采用50%溶血试验是因为A、50%溶血试验比100%溶血试验简单B、以50%溶血作为终点较100%溶血作为终点更敏感C、以50%溶血作为终点较100%溶血作为终点可节约时间D、以50%溶血作为终点较100%溶血作为终点更为节省成本E、50%溶血作为终点好判断18、关于补体旁路激活途径的叙述,错误的是A、激活物质是细胞壁成分B、从C3激活开始C、发挥效应比经典途径早D、亦有激活效应的扩大E、旁路途径在感染后期发挥作用19、补体结合试验结果阴性时出现A、血凝B、血凝抑制C、溶血D、不溶血E、沉淀20、在经典激活途径中,补体识别的亚单位是A、C1B、C2C、C3D、CAE、C921、关于补体的叙述,下列哪项是正确的A、血清中大多数补体成分均以无活性的酶前状态存在B、多数补体分子属于γ球蛋白C、补体固有成分对热稳定D、补体的含量因抗原刺激而增加E、补体各成分均由肝细胞合成。
补体结合实验的原理及应用
补体结合实验的原理及应用补体结合实验是一种重要的免疫学实验方法,用于检测和分析体内是否存在补体结合抗原或抗体。
该实验基于补体系统的特性,通过补体的激活和结合来检测特定的抗原抗体反应,从而可以诊断疾病、研究免疫反应机制和评价疫苗效果等。
补体系统是人体免疫系统的一个重要部分,通过一系列的酶解反应参与机体的免疫防御和炎症反应。
补体分子主要由补体蛋白C1至C9及其他一些辅助蛋白组成,其中关键的酶解反应包括:免疫复合物形成、补体激活、补体蛋白C3和C5的裂解和形成膜攻击复合物等。
补体结合实验的基本原理是,通过将需要检测的抗原和抗体与补体体系相结合,利用补体活性变化的特性来检测抗原抗体结合情况。
主要可以分为免疫沉淀法和溶血试验两种方法。
免疫沉淀法是在试验体系中加入补体体系和待检测的抗原抗体反应物质,通过观察补体的激活和沉淀来检测抗原抗体结合情况。
一般使用的试剂有天门冬氨酸-苏氨酸盐缓冲液(VERONALTAMATE)和尿话藤素盐酸盐(PORCIMAERIN HYDROCHLORIDE)。
实验中,当抗原和抗体结合后形成免疫复合物时,会激活补体系统并发生酶解反应,导致沉淀形成。
通过观察沉淀的形成程度,可以判断抗原和抗体的结合情况。
溶血试验是通过测量红细胞发生溶血的程度来评估抗原抗体结合情况。
在试验中,待检测的抗原与抗体发生结合,形成免疫复合物后,加入补体体系和靶标红细胞,补体激活后会引发红细胞溶解现象。
通过测量补体激活所导致的红细胞溶解程度,可以评估抗原抗体结合的阳性与否。
补体结合实验在临床医学和科研方面有广泛的应用。
在疾病诊断方面,补体结合实验常用于检测体内的抗体水平,如乙型肝炎、风湿热、系统性红斑狼疮等疾病的诊断与鉴定。
同时,补体结合实验还可用于评估药物或疫苗的免疫效果,通过观察抗原抗体反应产生的补体结合情况,来判断药物或疫苗的治疗效果。
此外,补体结合实验还被广泛应用于免疫学研究领域,用于研究免疫反应机制、筛查特异性抗原和抗体等。
ch50的检测原理及其临床应用
ch50的检测原理及其临床应用1、背景介绍Ch50(Complement 50)是一种用于检测补体系统活性的指标。
补体系统是人体免疫系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参与调节免疫反应并对病原体进行攻击和清除。
Ch50的检测可以评估补体系统的功能是否正常,对许多免疫性疾病的诊断与治疗起着重要的作用。
2、Ch50的检测原理Ch50的检测基于补体系统的活性,主要评估补体系统经典途径的活性。
具体检测过程如下:•步骤1:将待测血清与已知浓度的抗原反应,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
•步骤2:加入补体,并与抗原-抗体复合物发生反应。
•步骤3:检测补体活化所产生的成分。
•步骤4:根据检测结果计算Ch50的值。
3、Ch50的临床应用Ch50的检测结果在许多免疫性疾病的诊断与评估中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列举了一些常见的临床应用:•自身免疫性疾病的诊断: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等会导致补体系统的异常激活或损害,Ch50的检测可以帮助确定这些疾病的诊断。
•免疫复合物病的评估:某些疾病如免疫复合物病会导致补体系统过度激活,Ch50的检测可以评估补体系统的活性,从而帮助评估疾病的严重程度和预后情况。
•定期监测治疗效果:对于接受免疫调节治疗的患者,定期检测Ch50的值可以监测治疗效果,并调整治疗方案。
4、Ch50检测的注意事项在进行Ch50的检测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血清采样:血清采样应避免出现血液污染,以免影响检测结果。
•检测方法选择:根据不同的疾病类型和临床需要,可以选择不同的Ch50检测方法和试剂盒。
•结果解读:Ch50的正常值范围可能因不同的实验室和试剂盒而有所差异,需要结合临床背景综合评估结果。
5、总结Ch50是一种用于评估补体系统活性的指标,对许多免疫性疾病的诊断与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检测Ch50的值,可以评估补体系统的功能是否正常,从而辅助临床诊断和治疗决策。
在进行Ch50的检测时,应注意血清采样和检测方法的选择,结合临床背景综合解读检测结果。
免疫荧光补体法
免疫荧光补体法免疫荧光补体法是一种常用的实验技术,用于检测体内特定抗原和抗体之间的相互作用。
该方法基于抗原与抗体结合后形成的免疫复合物能够与补体相互作用,从而产生可观察的荧光信号。
本文将介绍免疫荧光补体法的原理、操作步骤以及应用领域。
免疫荧光补体法的原理是基于抗原与抗体之间的特异性结合。
在免疫反应中,抗原与抗体结合后形成免疫复合物。
为了观察和检测这些免疫复合物,研究者通常会将抗体或抗原标记上荧光染料。
当标记有荧光染料的抗体与抗原结合后,形成的免疫复合物可以通过荧光显微镜观察到荧光信号。
然而,为了增强检测的灵敏度和准确性,免疫荧光补体法还需要将补体引入实验中。
免疫荧光补体法的操作步骤如下:1. 样本制备:从实验对象中收集所需的组织或细胞样本,并将其固定在载玻片上。
固定方法通常包括冷冻、乙醛或乙酸等。
2. 抗原或抗体标记:将所需的抗原或抗体标记上荧光染料。
这一步骤可以使用特定的标记试剂盒,根据试剂盒提供的操作步骤进行标记。
3. 标本处理:将标记有荧光染料的抗原或抗体加入到固定的样本上,使其与目标分子结合。
4. 洗涤:用缓冲液洗涤样本,去除未结合的抗原或抗体。
5. 补体反应:加入补体试剂,使其与样本中的免疫复合物相互作用。
补体与免疫复合物结合后,会触发一系列的补体反应,产生可观察的荧光信号。
6. 观察和分析:将样本置于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并通过图像分析软件进行图像处理和荧光信号的定量分析。
免疫荧光补体法在生物医学研究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它可以用于检测和定位特定抗原或抗体在组织或细胞中的分布情况。
例如,在免疫组织化学中,免疫荧光补体法可以用来鉴定和定位特定的蛋白质或细胞标记物。
此外,免疫荧光补体法还可以用于检测和鉴定自身免疫性疾病、感染性疾病以及肿瘤等疾病的标志物。
免疫荧光补体法是一种重要的免疫学实验技术,通过标记荧光染料的抗原或抗体与补体的相互作用,可以实现对特定抗原或抗体的定位和检测。
该方法操作简单、结果准确,被广泛应用于生命科学研究和临床诊断中。
补体的检测及应用
• 一、CH50的测定原理
补体最主要的活性是溶细胞作用。特异性抗体与红细胞 结合后激活补体,导致红细胞表面形成跨膜小孔,使胞 外水分渗入,引起红细胞肿胀而发生溶血。补体溶血程 度与补体的活性相关,但非直线关系。在一个适当的、 稳定的反应体系中,溶血反应对补体的计量依赖呈一特 殊的S形曲线。
• 以溶血百分率为纵坐标,相应血清量为横坐标,可见 在轻微溶血和接近完全溶血时,对补体量的变化不敏 感。S形曲线在30%-70%之间最陡,几乎呈直线,补 体量的少许变动,也会造成溶血程度较大的改变,即 曲线此阶段对补体量的变化非常敏感。因此,实验常 以50%溶血作为终点指示,它比100%溶血更为敏感, 这一方法称为补体50%溶血实验,即CH50。
• ④加入少量补体后再行灭活 • ⑤以白陶土处理; • ⑥通入CO2 • ⑦以小白鼠肝粉处理; • ⑧用含10%新鲜鸡蛋清的生理盐水稀释血清。
• 三、方法学评价
• 补体结合试验是一经典的免疫技术,具有高灵敏度、可 检测的抗原或抗体范围广泛等优点。该方法无须特殊设 备,结果容易观察,实验条件要求不高,一般医院均具 备开展的条件。
• 严重肝病或者营养不良时,由于蛋白合成障碍,可不同 程度地引起血清补体水平的下降。
• 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和强直性脊柱炎等自身 免疫疾病患者,血清补体水平可随病情发生变化,表现 为疾病活动期补体活化过度,血清补体因消耗增加而水 平下降病情稳定后补体检测可用于自身免疫性疾病的诊 断,也可作为某些疾病活动期的参考指标。
二、CH50方法评价与临床意义
CH50测定补体活性,方法简便、快速,虽敏感性较低, 但可以满足对血清补体含量测定的要求。 该方法主要检测的是补体经典途径溶血活性,所得结果反 映补体C1-C9九种成分综合水平。
补体结合实验的原理和应用
补体结合实验的原理和应用1. 原理介绍补体结合实验是一种用于研究补体系统功能的实验方法。
补体系统是一组血浆蛋白酶,它在机体的免疫应答中发挥重要作用。
补体系统能够通过一系列活性酶的激活和相互作用,最终导致细菌的破坏或产生炎症反应。
补体结合实验的基本原理是利用补体结合能力来检测不同抗原或抗体的特异性反应。
在实验中,一个标记物(通常是荧光染料或放射性同位素)与待测物(常为抗原或抗体)结合,并在给定条件下与补体结合。
通过检测补体结合标记物的数量或强度,可以间接评估待测物与补体的相互作用。
2. 实验步骤补体结合实验的一般步骤如下:1.准备试样:待测物中的抗原或抗体需要纯化或稀释到一定浓度,以便进行后续实验。
同时,补体也需要准备好。
2.标记待测物:将待测物标记上荧光染料或放射性同位素,使其具有可检测性。
3.混合试样:将标记的待测物和补体一起加入到一个反应体系中,并进行充分混合。
4.适当条件下孵育:为了促使补体结合反应发生,通常需要在适当的温度和时间下对反应体系进行孵育。
5.分离未结合的标记物:通过离心、洗涤等方式,将未结合的标记物从反应体系中分离出来。
6.检测结合的标记物:将分离后的标记物进行检测,常用的方法包括光度计、荧光分析仪或放射计等。
7.数据分析:根据检测结果,评估待测物与补体的结合能力,并进行数据统计和解释。
3. 应用领域补体结合实验在免疫学和生物医学研究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3.1 免疫疾病的诊断补体结合实验可以用于检测免疫疾病的诊断,例如系统性红斑狼疮和类风湿关节炎等。
通过检测患者血清中的抗体与补体结合的能力,可以评估免疫系统的功能状态,从而辅助医生进行病情判断和诊断。
3.2 药物研发补体结合实验可以用于评估药物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研究人员可以使用补体结合实验来研究新药物对特定疾病相关蛋白的结合能力,从而评估药物的作用机制和潜在疗效。
此外,补体结合实验还可以用于评估药物对正常细胞的毒性,以及了解药物在体内的代谢和排泄情况。
补体的检测及应用
补体的检测及应用补体是一种由肝脏产生的蛋白质,具有重要的免疫功能,包括参与溶菌作用、免疫介导细胞毒性和加强细胞杀菌作用等。
由于其在免疫系统中的重要作用,补体检测和应用已广泛应用于许多领域。
一、补体的检测:1. 补体蛋白含量检测:通过血液样本分析检测补体蛋白的含量来评估补体系统的功能。
这个方法可以简单地通过测量血清中C3、C4、C5、C6、C7和C9等成分的含量来进行。
2. 补体激活检测:可以通过补体激活的程度来评估补体系统的功能。
这个方法可以通过检测血清样本特定的补体激活产物(如C3b)或测量补体激活后的补体活性来进行。
3. 补体功能检测:通过测量血浆免疫复合物的裂解能力来评估补体系统的功能。
最广泛的方法是溶菌试验,补体可以通过特定细菌溶解来确认其功能。
二、补体的应用:1. 临床诊断:补体检测可以用于存粹定义疾病的定义、确定疾病的严重性和监测疾病的发展。
例如,C1抑制物缺乏或C1抑制物的功能障碍会导致血清中C4水平下降且导致严重的免疫复合物疾病。
另外,二十percent的SLE患者会有C1q水平下降导致疾病发展。
2. 药物研发:补体调节剂(CRs)是一类可以调节机体免疫反应的药物。
CRs可以在自然免疫原和抗体免疫原触发下调节和抑制补体剂量的形成。
最近的补体调节剂升华是Eculizumab,用于治疗补体介导的疾病(如干燥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
补体调节剂的研发和应用使得可以预防、治疗和管理炎症性疾病及其相关的严重及病症。
3. 细胞治疗:补体介导的免疫细胞杀菌作用是广泛应用于器官移植、抗肿瘤疗法、血液病学的细胞治疗的方法。
例如,火棘蛋白是细胞杀菌作用的重要成分,通过介导免疫介导的细胞毒性细胞可以对肿瘤细胞进行杀菌作用。
4. 生物防治:一些化外的细菌分泌一定的天然杀菌分子(如锈色素),从而在补体的介导下实现对常规文化法无法有效处理的耐药菌的杀菌作用。
总的来说,补体的检测和应用在现代生物学生物医学研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临床医学检验技术(士):补体检测及应用必看考点(题库版)
临床医学检验技术(士):补体检测及应用必看考点(题库版)1、单选与If、Hf缺陷的疾病()A.肾小球肾炎B.遗传性血管神经性水肿C.严重感染D.CIC清除障碍E.阵发性夜间血红蛋白尿正确答案:A参考解析:与C3缺陷相关(江南博哥)的疾病是导致严重感染;C1抑制物缺乏与遗传性血管神经性水肿相关;细胞表面CR1缺陷与CIC清除障碍相关;DAF缺陷与阵发性夜间血红蛋白尿相关;If、Hf缺陷与肾小球肾炎相关。
2、单选不能通过经典途径激活补体的Ig是()A.IgMB.IgG3C.IgAD.IgG1E.IgE正确答案:E参考解析:经典途径是以结合抗原后的IgG或IgM类抗体为主要激活剂,此外非特异性凝集的免疫球蛋白也可以激活,IgE为单体结构,不能通过经典途径激活补体。
3、单选总补体活性测定试验中,溶血素用量为()A.0.5单位B.1.0单位C.1.5单位D.2.0单位E.4.0单位正确答案:D参考解析:总补体活性通过溶血试验测定,溶血素为定量,采用两个溶血素单位。
4、单选测定补体C3成分的常用方法为()A.酶免疫测定B.免疫比浊C.放射免疫测定D.发光免疫测定E.免疫电泳技术正确答案:B参考解析:补体C3属于球蛋白,免疫原性很强,可制备特异性抗体。
特异性抗体与血清中C3结合形成浊度,通过比浊即可测定血清中C3含量。
5、单选关于补体的理化特性正确的是()A.血清中不具有酶样活性、耐热的糖蛋白B.补体性质稳定C.在4℃活性可保持3~4天D.加热56℃30分钟灭活E.不易受各种理化因素的影响正确答案:D参考解析:补体是血清中具有酶样活性、不耐热的糖蛋白。
补体性质不稳定,易受各种理化因素的影响。
在-10℃活性可保持3~4天,加热56℃30分钟灭活,故补体活性检测应尽快进行。
6、单选识别抗原抗体复合物的补体是()A.C1qB.C1rC.C1sD.C2E.C1qrs正确答案:E参考解析:C1qrs可识别抗原抗体复合物。
补体的实验原理及应用
补体的实验原理及应用1. 补体的概述补体是一组在免疫反应中发挥重要作用的蛋白质,其功能涉及细胞毒性、溶菌、炎症反应等多个方面。
本文将详细介绍补体的实验原理及其在医学和生物研究中的应用。
2. 补体的实验原理补体实验通常涉及体外实验和体内实验,下面将分别介绍。
2.1 体外实验•补体激活途径:补体激活途径包括经典途径、选择性途径和替代途径。
具体实验中可以通过添加适当的实验物质或刺激条件来激活补体。
•补体活性检测:常用的补体活性检测方法包括补体结合试验、补体溶菌试验、补体炎症反应检测等。
2.2 体内实验•补体缺陷小鼠模型:通过基因敲除技术或基因突变技术产生补体缺陷小鼠模型,以研究补体在疾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
•补体活性测定:通过测定血清或组织中的补体活性水平,评估体内补体系统的功能状态。
•免疫组化:通过免疫组化技术,检测组织中特定的补体蛋白表达情况。
3. 补体的应用补体在医学和生物研究中有多种应用,下面将分别介绍。
3.1 补体在免疫学研究中的应用•免疫检测:补体可以作为检测免疫应答和炎症反应的指标。
通过补体结合试验等方法,可以评估免疫功能的状态。
•自身免疫病研究:补体在自身免疫疾病的发生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
研究补体与自身免疫疾病的关系,有助于了解疾病的发病机制和寻找潜在的治疗靶点。
3.2 补体在炎症反应研究中的应用•炎症反应模型:补体参与调节炎症反应过程,研究补体在不同炎症条件下的变化,可以帮助我们了解炎症的发生机制。
•炎症治疗靶点:补体在炎症疾病的治疗中有一定潜力。
通过研究补体与炎症相关的机制,可以为炎症治疗的靶点开发提供新的思路。
3.3 补体在肿瘤免疫研究中的应用•抗肿瘤免疫疗法:补体在抗肿瘤免疫疗法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一些新型的肿瘤免疫疗法通过激活和增强补体系统的功能,来达到增强免疫杀伤作用的目的。
3.4 补体在感染病研究中的应用•感染病模型:通过补体参与的感染病模型的建立,可以研究感染病的病理生理过程,寻找抗感染药物的靶点。
补体结合实验的原理及应用
补体结合实验的原理及应用1. 原理补体结合实验是一种常用的实验方法,用于检测抗原与抗体之间的结合情况。
补体是一种由血浆中的多种蛋白质组成的体液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参与了机体的非特异性防御反应和特异性免疫反应。
补体结合实验主要包括补体结合免疫沉淀实验和补体结合裂解实验两种常见方法。
1.1 补体结合免疫沉淀实验补体结合免疫沉淀实验是通过观察抗原与抗体结合后,补体与免疫复合物结合并沉淀的现象来判断结合是否发生。
该实验常用于检测血清中的抗体,可以用于诊断某些疾病和监测免疫应答。
具体步骤如下: - 将待测抗原添加到含有抗原特异性抗体的试管中; - 孵育一段时间,使抗原与抗体发生结合; - 加入新鲜补体,孵育一段时间,补体与免疫复合物结合,形成沉淀; - 观察是否有沉淀产生,证明抗原与抗体发生了结合。
1.2 补体结合裂解实验补体结合裂解实验是通过观察抗原与抗体结合后,是否能引起补体的激活与溶解来判断结合是否发生。
该实验常用于研究免疫复合物的免疫学特性和机制。
具体步骤如下: - 将待测抗原添加到含有抗原特异性抗体的试管中; - 孵育一段时间,使抗原与抗体发生结合; - 加入补体,并孵育一段时间,观察有无溶解现象; - 观察是否有溶解现象产生,证明抗原与抗体发生了结合。
2. 应用补体结合实验在临床实践中广泛应用于免疫学研究和临床诊断,具有以下应用价值:2.1 诊断疾病补体结合实验可以用于诊断多种疾病。
例如,在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诊断中,可以通过补体结合实验检测血清中的抗原与抗体的结合情况,进而发现是否存在病毒感染。
2.2 监测免疫应答补体结合实验可以用于监测机体的免疫应答情况。
补体是免疫反应的关键组成部分,参与了机体的免疫防御和免疫调节过程。
通过补体结合实验,可以评估机体的免疫功能是否正常,从而提供临床诊断和治疗的参考依据。
2.3 研究免疫复合物的特性及机制补体结合实验也可以用于研究免疫复合物的特性及机制。
通过观察抗原与抗体结合后补体的激活与溶解情况,可以深入了解免疫复合物与机体免疫系统的相互作用过程,为研究免疫学机制提供重要的实验手段。
补体实验的实验原理及应用
补体实验的实验原理及应用补体是一种存在于血液中的分子,是人体免疫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补体由多种蛋白质分子组成,包括C1至C9等成分,它们能够通过一系列的反应,产生一系列的效应,发挥重要的生理功能。
为了检测补体的活性和功能,在实验室中开展了一系列的补体实验,其原理和应用在医学、生物学等领域被广泛应用。
补体实验通常基于一系列的反应机制,这些反应机制包括补体级联反应、抗原/抗体反应以及炎症过程等。
在补体级联反应中,初始激活C1的补体酶产生C4b2a复合物,破坏血细胞膜表面的蛋白质和多糖,并吸引其他补体蛋白质的加入,形成复合体,从而导致细胞破裂和溶解。
在抗原抗体反应中,抗体能够结合特定的抗原,激活补体系统,形成补体-抗原-抗体复合物,从而引发一系列的生化反应,诱导炎症和细胞毒性作用。
补体实验在医学、生物学等诸多领域中得到广泛运用。
医学研究中,补体实验被用来研究免疫反应、病毒感染、自身免疫性疾病、感染性疾病、肝功能等,帮助医生诊断和治疗这些疾病。
生物学研究中,补体实验被用来研究生物膜的破坏机制、免疫细胞的激活与调节机制、表面抗原的识别与结合等,为疾病的治疗和药物研发提供了重要的科学参考。
补体实验涉及到多个标准实验方法和技术。
例如,补体溶血实验是检测血清对外源红细胞溶血作用的实验方法,可以测定补体的细胞溶解能力;补体结合实验是基于抗原抗体反应中的补体结合作用,测定补体能否与特定的抗原-抗体复合物结合;补体凝集实验是一种直观的图像化技术,测定补体是否能够串联反应形成凝集物等。
综上所述,补体实验时一种重要的实验技术,其原理和应用在医学、生物学等多个领域中得到广泛应用。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新的实验方法和技术也不断涌现,帮助科学家们更加深入地研究补体和免疫系统,为疾病的治疗和预防提供了更为可靠的理论依据和实验数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九章补体检测及应用补体是一组存在于人和脊椎动物血清、组织液或某些细胞膜上的具有酶样活性、不耐热的糖蛋白。
补体不是单一成分,其在功能效应上是以连续反应的程序进行的,故又称补体系统。
补体系统广泛参与机体的抗感染防御反应及免疫调节,也可介导免疫病理的损伤性反应,是体内具有重要生物学作用的效应放大系统。
补体的存在与抗原性异物的刺激无关,在正常人血清中,其含量相对稳定,但在某些疾病发生时,补体的含量及其活性可发生改变。
因此,补体含量与活性的检测,对机体免疫状态的评价和疾病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第一节概述一、补体成分的含量与理化特性(一)补体成分的含量:补体大多为糖蛋白,属于β球蛋白,C1q、C8等为γ球蛋白,C1s、C9为α球蛋白。
C3含量最高。
a为小片段,b为大片段,但C2a 为大片段,C2b为小片段。
补体各成分活化后不参与溶细胞过程的裂解片段,同样具有其他对机体利弊兼有的生物学活性,故裂解片段的测定,一方面可反映机体补体的活性状态,另一方面也是某些疾病诊断不可或缺的指标。
补体系由非均一的细胞群体产生,在排除补体消耗太多的前提下,补体缺陷也可反映这些细胞的状态。
体内合成补体成分的部位和细胞有多种,以肝脏、脾脏、小肠等组织和巨噬细胞、上皮细胞、血小板等细胞为主。
(二)补体的理化特性:补体的性质不稳定,易受各种理化因素的影响,加热、紫外线照射、机械振荡、酸碱和酒精等因素均可破坏补体。
在-10℃活性保持3~4天,冷冻干燥可较长时间保持其活性,加热56℃30分钟灭活(灭能),故补体活性检测应尽快进行。
标本保存应置于-20℃以下。
二、补体的活化途径补体蛋白通常以活化蛋白前体存在于体液中,在不同激活物的作用下,补体各成分可循不同的途径依次被活化,形成一系列级联反应,表现出生物活性,最终导致溶细胞效应。
1.经典途径:以抗原-抗体复合物结合C1q启动激活,是抗体介导的体液免疫应答的主要效应方式。
2.MBL途径:是甘露聚糖结合凝集素(MBL)结合至细菌启动的途径。
其诱导物或激活剂是机体的炎症反应急性期时相性蛋白产生的MBL和C反应蛋白等,后者与病原体结合而启动绕过C1的MBL途径。
3.旁路途径:是通过微生物表面等膜性物质,从C3开始,由B因子、D因子参与激活过程,也称第二途径、旁路途径。
这种激活方式不依赖于特异性抗体的形成,在感染早期可为机体提供有效的防御机制。
特异性抗体产生时,经典途径方可发挥作用。
第二节补体总活性测定血清补体总活性的测定,是对激活后补体最终效应的检测方法,可借此反映补体的整体功能。
以红细CP-CH50。
CP-CH50是临床常规进行的补体总活性检测项目。
通常述及的CH50系指CP-CH50。
一、CH50测定法的原理补体最主要的活性是溶细胞作用。
特异性抗体与红细胞结合后可激活补体,导致红细胞表面形成跨膜小孔,使胞外水分渗入,引起红细胞肿胀导致溶血。
补体溶血程度与补体的活性相关,但非直线关系。
溶血反应对补体的剂量依赖呈一特殊的S形曲线。
以溶血百分率为纵坐标,相应血清量为横坐标。
S形曲线在30%~70%之间几乎呈直线,即曲线此阶段对补体量的变化非常敏感。
因此,实验常以50%溶血作为终点指标,它比100%溶血更为敏感,这一方法称为补体50%溶血实验,即CH50。
二、CH50测定方法1.红细胞浓度的调整2.溶血素滴定3.稀释缓冲液:磷酸缓冲液或巴比妥缓冲液等均可用于溶血试验。
4.50%溶血标准管:做CH50试验时,应同时配制50%溶血标准管。
5.50%溶血总补体值的计算三、方法评价与临床意义CH50测定补体活性,方法简便、快速,虽敏感性较低,但可以满足对血清补体含量测定的要求。
影响补体活性测定结果的因素较多,诸如反应所用的缓冲液、SRBC的数量和状态、反应温度、pH、离子强度以及反应容器的洁净程度等。
该法主要检测的是补体经典途径的溶血活性,所得结果反映补体C1~C9等9种成分的综合水平。
如果CH50测定值过低或者完全无活性,应考虑补体缺陷;可再通过C4、C2、C3和C5等单个补体成分的检测,区别是否因某一成分缺乏所致,以便做出确切的实验室诊断。
严重肝病或营养不良时,由于蛋白合成障碍,引起血清补体水平的下降。
而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和强直性脊柱炎等自身免疫病患者,疾病活动期补体活化过度,血清补体因消耗增加而水平下降;病情稳定后补体水平又反应性增高。
因此,补体检测常可用于自身免疫病的诊断,也可作为某些疾病活动在细菌感染,特别是革兰阴性细菌感染时,常因补体旁路途径的活化而引起血清补体水平的过度降低;而心肌梗死、甲状腺炎、大叶性肺炎、糖尿病、妊娠等情况下,血清补体水平常见升高。
第三节单个补体成分的测定C3、C4、C1q、B因子和C1酯酶抑制物等,常被作为单个补体成分的检测指标。
常用免疫溶血法检测单个补体成分的活性;基于抗原抗体反应的血清学法(免疫化学法)测定其含量。
目前应用自动化免疫散射比浊法可准确测定体液中C3、C4等多个单一的补体成分。
一、免疫溶血法该方法中抗原为SRBC,抗体为兔或马抗SRBC的抗体(IgG、IgM型),即溶血素。
试验中有两组补体参与,一组缺少待测成分的试剂(R试剂)。
加入致敏SRBC(检测经典途径补体成分用)或兔红细胞RRBC齐全,产生溶血。
溶血程度与待测补体成分活性有关,仍以50%溶血为终点。
采用免疫溶血法检测待测标本中某一单个补体成分是否缺乏,可以帮助诊断补体某个成分缺失或其含量正常但无溶血活性的先天性补体缺陷。
无需特异仪器与设备,快速,但敏感性较低,影响因素多。
该法二、免疫化学法分为单向免疫扩散、火箭免疫电泳、透射比浊法和散射比浊法。
后两种方法可通过仪器对补体的C3、C4、B因子等单个成分进行自动化测定。
待测血清标本中的成分,经适当稀释后与相应抗体反应形成复合物,反应介质中的PEG可使该复合物沉淀,仪器对复合物产生的光散射或透射信号进行自动检测,该法是借助补体的抗原性和与相应抗体反应的前带原理建立的补体单个成分定量检测法。
利用前带原理必须以过量的抗补体抗体保证准确测定的质量。
因其简单、特异、重复性好、自动化程度高而颇受使用者欢迎。
自动免疫比浊法可反映所测补体成分的绝对量,并能进行标准化流程管理与质量控制,是目前国内外临床免疫检测中的主要检测方法。
第四节补体结合试验(CFT)将免疫溶血作为指示系统,用以检测另一反应系统中抗原或抗体的传统方法。
该方法并非用于补体的一、试验原理包括①反应系统:已知抗原(或抗体)与待测抗体(或抗原);②补体系统;③指示系统:SRBC与相应溶血素预先结合,成为致敏绵羊红细胞。
反应分两步进行。
首先是反应系统与补体的作用;第二步是指示系统利用剩余补体的反应。
如反应系统中有抗体或抗原,则形成免疫复合物而固定和消耗补体,使后加入的SRBC-抗SRBS指示系统无多余补体可利用,则无溶血反应发生,反之亦然。
不溶血为补体结合试验阳性,而溶血为试验阴性。
试验中将反应系统的待测抗原(或抗体)作系列倍50%不溶血作为判断终点。
二、试验方法(一)试剂的准备1.抗原或抗体2.补体:采用豚鼠血清为补体。
3.待测标本:及时分离血清用于检测或-20℃保存备用。
试验前,应先将血清56℃加热30分钟(或60℃3分钟)以灭活补体。
血清标本遇有抗补体现象时,可作下列处理:①加热灭活时提高l2℃;②-20℃冻融后离心去沉淀;③以3mmol/L盐酸处理;④加入少量补体后再行灭活;⑤以白陶土处理;⑥通入CO2;⑦以小白鼠肝粉处理;⑧用含l0%新鲜鸡蛋清的生理盐水稀释血清。
(二)正式试验:小量法较为常用。
三、方法评价补体结合试验是一经典的免疫技术,具有灵敏度高、可检测的抗原或抗体范围广泛等优点。
该方法无需特殊设备,结果容易观察,试验条件要求不高,一般医院均具备开展的条件。
第五节补体受体的测定补体受体存在于多种细胞,是清除免疫复合物、净化机体内环境的重要膜性成分。
在若干补体成分中,C3是各活化途径的交汇点,且含量最多,故C3受体为测定的重点。
第六节补体测定的应用补体的单个成分及总补体活性的测定,对于评价机体免疫功能、诊断与治疗疾病、流行病学调查等均有重要的意义。
同时,可根据补体的溶细胞活性和级联反应的性质,用于抗原或抗体的检测、免疫复合物的测定等。
1.补体相关试验用于诊断梅毒螺旋体感染的华氏反应(已淘汰)。
2.补体含量和活性检测反映总补体活性的CH50试验;用于检测补体单个成分及其裂解产物和补体受主要包括:(2)与补体有关的遗传性疾病(3)高补体血症:偶见于感染恢复期和某些恶性肿瘤患者,如C2、C3、C4的升高。
急性病毒性肝炎、(4)补体含量显著降低的疾病:继发性补体降低常见于下列情况:①消耗增多,如SLE、冷球蛋白血体的大量丢失,主要见于大面积烧伤患者、失血及肾脏病患者;③补体合成不足,常见于肝脏疾病患者或营养不良的患者。
此外,细菌(特别是G-)感染时,常因补体替代途径的活化使补体水平暂时降低。
补体总活性测定采用A.凝集法B.沉淀法C.溶血法D.电泳法E.标记法『正确答案』C『答案解析』补体总活性测定常采用的是CH50试验。
补体结合试验的指示系统是A.特异性抗体和补体B.特异性抗原和补体C.红细胞和溶血素D.加热灭活的患者血清E.补体和溶血素『正确答案』C『答案解析』补体结合试验试验原理:包括①反应系统:已知抗原(或抗体)与待测抗体(或抗原);②补体系统;③指示系统:SRBC与相应溶血素预先结合,成为致敏绵羊红细胞。
下列物质中,不参与溶血反应的是A.羊红细胞B.抗红细胞抗体C.补体D.溶血素E.抗补体抗体『正确答案』E『答案解析』免疫溶血法中抗原为SRBC,抗体为兔或马抗SRBC的抗体(IgG、IgM型),即溶血素。
试验中有两组补体参与,一组缺少待测成分的试剂(R试剂)。
加入致敏SRBC(检测经典途径补体成分用)或兔红细胞RRBC(检测替代途径补体成分用)后,不发生溶血。
另一组为待测血清中的补体,当加入待测血清,补体成分齐全,产生溶血。
溶血程度与待测补体成分活性有关,仍以50%溶血为终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