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体、补体检测.
补体检测及应用
1:4
4444 4 4 3
2
0
1:8
4444 4 3 2
1
0
1:16
4444 3 3 2
±
0
1:32
4444
3
2
±
0
0
1:64
4444 2 1 0
0
0
1:128
4210 0 0 0
0
0
1:256
3100 0 0 0
0
0
1:512
0000 0 0 0
0
0
抗原对照
0000 0 0 0
0
0
注:1、2、3、4分别表示补体结合反应强度 ; 0表示全溶血,补体结合试验阴性
(二)试验方法
1.2%-5%绵羊红细胞(SRBC)的配置
2.溶血素:抗绵羊红细胞抗体,是以SRBC免疫 家兔所得的兔抗血清。试验前要进行溶血素的 稀释和滴定。
3.稀释缓冲液:PH7.2-7.4磷酸盐缓冲液 Ca+2、Mg
+2
不同稀释度溶血素的配置
最终稀释度 稀释液(ml) 稀释度
溶血素(ml)
3
0.20
1.30
4
0.25
1.25
5
0.30
1.20
6
0.35
1.15
7
0.40
1.10
8
0.45
1.05
9
0.50
1.00
10
0,00
1.50
0.5
0.5
0.5
0.5
0.5
0.5
0.5
0.5
0.5
0.5
0.5
0.5
第18章-补体检测及补体参与试验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病因:•遗传•内分泌(雌激素(受体),催乳素、生长激素)•感染(麻疹、副伤寒、单纯疱疹、风疹、EB病毒等)•物理因素(紫外线等)•药物•免疫异常(BC功能亢进,TC失衡,CK表达异常,淋巴细胞凋亡异常)•致病机制:•机体产生大量抗细胞核样物质(DNA、RNA、核内可溶性蛋白)的抗体,形成大量IC,沉积于周身毛细血管,关节滑膜,心脏瓣膜等处,导致全身性损伤实验室检查•1.血常规:三系减少(RBC、WBC、PLT)•2.血沉:增快•3.毛细血管镜检查•4.免疫血清学检查:•狼疮细胞、类风湿因子、补体等补体检测•1.补体是什么?•2.为何要检测补体?•3.如何测?有哪些方法?第十八章补体的检测及补体参与的试验Contents第一部分 补体第二部分 补体的检测第一节 血清总补体活性测定第二节 单个补体成分的测定第三节 补体受体的测定第三部分 补体参与的试验掌握:补体的概念及其理化性质;血清总补体活性测定(CP-CH50)的实验原理;补体结合试验的原理。
熟悉:CP-CH50方法、结果判定及方法评价;单个补体成分测定。
了解:其他第一部分 补 体补体的发现1补体的生物学特性2补体系统的激活、调控3补体的生物学功能4补体与疾病的关系5Jules Bordet (1870-1961),Discoverer of Complement ( Nobel Prize for Physiology or Medicine in 1919)19世纪末,在发现抗体后不久,Bordet 通过霍乱弧菌溶菌实验发现,新鲜血清中存在一种不耐热的成分,可辅助特异性抗体介导的溶菌作用。
Ehrlich 同时独立发现了类似现象,他认为这种因子是抗体发挥溶细胞作用的必要补充条件,故将其命名为补体一、补体的发现正常豚鼠血清(溶菌)感染霍乱弧菌的豚鼠的血清霍乱弧菌菌液(溶菌)感染霍乱弧菌的豚鼠的血清56℃30分钟(凝集)(溶菌)(凝集)Presumptions:1. There is a component in the fresh serum that helps the antibody to lyse the bacteria.2. The chemical property of this component is not stable.3. This component is not antigen specific.补体(complement,C):存在于人和动物血清、组织液和某些细胞上的一组与免疫有关,但无抗原特异性,激活后具有酶样活性的,不耐热的糖蛋白。
临床医学检验技士备考资料:溶血反应的检测试剂
临床医学检验技士备考资料:溶血反应的检测试剂临床医学检验技士备考资料:溶血反应的检测试剂溶血反应的检测试剂(一)补体检测血清补体水平或补体活性时需要从受检者采血及分离血清。
做补体结合试验时多采用豚鼠血清作为实验用补体的来源。
因为补体在体外极易衰变,所以检测补体活性的血清标本和作为补体试剂的血清必须新鲜。
受检者一般做静脉采血,在动物可做心脏采血。
血清分离后应及时使用,最好在当日用完。
必须保存时采用小量分装的办法,置-70℃下可保存数月,避免反复冻融。
冻干制品可长期保存,但其活性都不同程度地比新鲜血清降低。
以豚鼠血清作补体来源时,应考虑到个体差异。
为了确保血清中补体的有效活性,必须取3只以上豚鼠的血清混合后使用。
(二)绵羊红细胞从绵羊颈静脉无菌采血,抽出血液后立即小心地注入放有璃珠的无菌干燥三角烧瓶中,充分旋摇15~20min,以除去纤维蛋白。
也可将羊血与等量或2倍量的'Alsever血液保存液混合,既有抗凝作用,又适于储存;分装后置4℃,可使用3周。
实验前,取适量抗凝血,加入8~10倍的生理盐水,轻轻混匀后2000r/min离心5min;弃上清,沉淀的红细胞用生理盐水再洗一次,这时上清为无色澄清,如显红色说明有溶血现象,应更换新鲜羊血;第三次用缓冲液洗涤,弃上清,取压积红细胞用缓冲液配制SRBC悬液,使用浓度一般为2%~5%。
为使红细胞浓度标准化,可吸取少量红细胞悬液,中入20~30倍的稀释液中,在542nm波长比浊,以吸光度为标准调整红细胞浓度。
(三)溶血素溶血素即抗绵羊红细胞抗体,多是以绵羊红细胞免疫家兔而得到兔抗血清。
一般没有必要进一步提纯抗体,但在试验前需先进行加热56℃30min或60℃3min以灭活补体。
由于补体溶血试验及补体结合试验均是比较精密的试验,其结果与溶血素的效价有关,所以试验需要滴定溶血素效价;在制备抗血清的过程中,于动物采血前和分离抗血清后也需要滴定溶血素效价。
1.溶血素稀释稀释溶血素时,要先对效价有个大概的估计,以便确定稀释度的范围。
临床免疫学补体检测及应用
第十九章补体检测及应用本章考点1.概述2.补体的活化途径3.有关补体测定的试验4.补体测定的应用补体是存在于人和脊椎动物正常新鲜血清及组织液中的一组具有酶样活性的球蛋白。
补体系统是补体加上其调节因子和相关膜蛋白共同组成一个反应系统,称为补体系统。
补体系统参与机体的抗感染及免疫调节,也可介导病理性反应,是体内重要的免疫系统和放大系统。
第一节补体系统的组成和性质一、命名根据l968年WH0命名委员会对补体系统进行了统一命名。
参与补体激活经典途径的固有成分按其被发现的先后顺序分别称Cl、C2、……C9。
Cl由Clq、Clr、Cls 三种亚单位组成;补体系统旁路激活途径及调节因子中另一些组分以英文大写字母表示,如B因子、D因子、P因子、H 因子等;补体调节成分多以其功能进行命名,如C1抑制物、C4结合蛋白、衰变加速因子等;补体活化后的裂解片段以该成分的符号后面加小写英文字母表示,如C3a、C3b等;具有酶活性的成分或复合物在其符号上划一横线表示,如、,灭活的补体片段在其符号前面加英文字母i表示,如iC3b等;对补体受体以其结合对象命名,如CLrR、C5Ar、对C3片段受体则用CRl、CR2……CR4表示。
二、分类构成补体系统包括30余种活性成分,按其性质和功能可以分为三大类:1.在体液中参与补体活化级联反应的各种固有成分;2.以可溶性形式或膜结合形式存在的各种补体调节蛋白;3.结合补体片段或调节补体生物效应的各种受体。
三、理化性质补体的大多数组分都是糖蛋白,且多属于β球蛋白,约占血清球蛋白总量的l0%;Clq,C8等为γ球蛋白;Cls,C9为α球蛋白。
正常血清中各组分的含量相差较大,C3含量最多,C2最低。
各种属动物间血中补体含量也不相同,豚鼠血清中含有丰富的补体,故实验室多采用豚鼠血作为补体来源。
补体性质不稳定,易受各种理化因素影响,如加热、机械振荡、酸碱、酒精等均可使其失活;在0℃~10℃下活性只保持3~4天,冷冻干燥可较长时间保持其活性;加热56℃30min可使血清中绝大部分补体组分丧失活性,称为灭活或灭能。
第十九章补体检测及应用
经典途径
2、补体激活的替代途径
替代途径的激活剂:某些细菌、革兰氏阴 性菌的内毒素、细菌的脂多糖、肽聚糖、 葡聚糖、酵母多糖、凝聚的IgG4和IgA聚 合物等。
激活过程:C3是启动替代途径并参与其 后级联反应的关键分子。 经典途径产生或自发产生的C3b与B因子 结合,血清D因子的作用,形成C3转化 酶( C3bBb ), 不稳定,与血 清 P 因 子 结 合 则 形 成 稳 定 的 C3 转 化 酶 ( C3bBbP ); C3转化酶水解C3,形 成C5转化酶( C3bnBb 或 C3bnBbP );
免疫调节作用 C3可参与捕捉并固定抗原,通过与抗原提呈细 胞上的CR1及CR2受体结合,使抗原易被APC处 理和提呈 作用于多种免疫细胞,调节细胞的增殖分化: C3b与B细胞表面CR1结合,促进B细胞增殖分 化 参与调节多种免疫细胞效应功能:NK结合C3b 增强ADCC作用
第二节 补体总活性测定
激活的特点: 可以识别自己与非己:C3b的中止与 激活 替代途径是补全权系统重要的放大机 制:替代途径C3转化酶对经典途径补 体的活化是一种放大机制。
3、MBL途径
激活物:病原微生物感染所诱导产生的急性期蛋白 ,如 MBL、CRP等。
激活过程:MBL与细菌的甘露糖残基结合;再与丝氨酸蛋 白 酶 结 合 , 形 成 MBL 相 关 的 丝 氨 酸 蛋 白 酶 ( MASP-1 、 MASP-2),MASP具有与活化的C1q同样的生物学活性,可 水解C4和C2,形成C3转化酶;其后过程与经典途径相同。
甘 露 聚 糖 结 合 凝 集 素 ( mannan binding tectin,MBL) 途 径 , 简 称 MBL途径:MBL结合至细菌而启动激 活的途径,此途径不依赖于抗原抗体 复合物的形成,在感染的早期就能发 挥免疫防御效应,为急性期蛋白途径。
免疫补体测定实验报告
免疫补体测定实验报告实验目的了解免疫补体测定实验的原理和步骤,掌握实验操作技巧,培养动手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
实验材料和仪器- 血清标本- 96孔板- 微量移液管和移液器- 酶标仪- 正常兔血清- 抗兔血清- 反应溶液:0.01M PBS(pH=7.4)- 辅助溶液:0.1%鸡蛋清溶液- 免疫附加试剂盒(ELISA Kit)实验步骤1. 准备工作:- 预热酶标板洗涤缓冲液至37C;- 将试剂盒中的标准品和待测标本复苏。
2. 实验操作:1. 将标准品、待测标本和对照血清按照试剂盒说明稀释,并加入96孔板中;2. 加入酶标试剂,混匀后孵育1小时;3. 倒掉孵育液,用洗涤缓冲液洗板3次,每次吸干;4. 加入显色液,避光孵育30分钟;5. 加入终止液,避光混匀。
3. 结果测定:- 使用酶标仪测量各孔的吸光度(OD值);- 计算样本中的免疫补体含量。
结果分析根据实验测得的吸光度值和标准品的吸光度-浓度曲线,可得出待测标本中免疫补体的含量。
实验结果的相关系数越接近1,说明实验结果的可靠性越高。
误差分析实验中可能存在的误差源包括:- 操作误差:如加样本和试剂时的体积误差;- 实验条件误差:如温度、湿度不稳定等;- 仪器误差:如酶标仪的测量误差。
在实验中应注意操作规范,严格控制实验条件,并使用优质可靠的仪器和试剂,以减小误差的影响。
实验应用免疫补体测定实验在临床诊断中具有广泛的应用,例如:- 检测血清中的免疫补体含量,以判断机体免疫功能的活性程度;- 鉴定自身免疫性疾病和补体相关性疾病;- 监测药物治疗的效果和疾病进展情况。
实验总结通过本次免疫补体测定实验,我们了解了实验的原理和步骤,并掌握了实验操作技巧。
实验结果与标准品的相关系数表明实验结果具有较高的可靠性。
在实验中,我们也发现了一些误差源,并提出了应对误差的策略。
免疫补体测定实验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在临床诊断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我们希望通过不断学习和实践,不断提高实验操作技能和数据分析能力。
医学免疫学:第5 第6 第19 章 补体、补体检测及细胞因子 (2)
C4bp的抑制作用(C4 Binding Protein)
结合C4b,抑制C4b与C2的结合,防止C3转化酶的组装。 促进I因子对C4b的蛋白水解
四. 补体的生物学作用
在细胞表面激活并形成 MAC,介导溶细胞效应; 激活过程中产生的水解片段,介导各种生物学效应
1. 溶菌、溶解病毒和细胞的细胞毒作用
CH50(U/ml)=1/血清用量*稀释倍数
取10只试管,分别编号,按照下表加入各试剂
试管号 BBS 1:20稀释血清 2%SRBC 2U溶血素
补体溶血活性
1 1.40
0.10
0.5
0.5
200
2 1.35
0.15
0.5
0.5
133
置
3 1.30
0.20
0.5
0.5
100
37℃
4 1.25
0.25
2. 调理作用 C3b、C4b
3. 免疫粘附 C3b
4. 炎症介质作用 过敏毒素 C3a、C5a 趋化因子 C5a
第十九章 补体检测及应用
补体总活性测定
• 补体最主要的活性是溶细胞作用 • 特异性抗体+红细胞→激活补体→溶血 • 在适当的、稳定的反应体系中,溶血反应
对补体的剂量依赖呈一特殊的S形曲线
阳性
阴性
阴性
阳性
二、方法评价
➢优 点
灵敏度高、所测定的抗体水平可达0.05μg/ml , 出现交叉反应的机率较小, 可检测的抗原或抗体范围广泛, 无需特殊设备、结果容易观察、试验条件要求不高
➢现 状
影响的因素多、各种制剂需要繁琐的稀释和滴定等, 现代化、自动化抗原抗体检测方法的不断涌现,补体结合试验逐 渐被遗弃 补体结合试验作为一种经典的免疫方法类型,其设计和原理仍对 新型免疫方法的建立有着启迪和指导作用
补体的测定及应用
正式试验
分类:小量法、微量法,以小量法常用 实验过程:
稀释和处理后的标本与已知抗原或抗体、补体温育
与指示系统共育
结果判度: 对照管: 阴性对照管:溶血 阳性对照管:不溶血 抗体或抗原对照管:完全溶血 待检血清对照管:完全溶血 绵羊红细胞对照管:不出现自发性溶血
2个单位:全溶 ➢ 补体对照管: 1个单位:全溶或略带少许红细
4、补体的性质不稳定,试验前均应进行滴定
待测标本 1、采血并及时分离血清用于检测或-20℃保存备用。 2、试验前,应先将血清56℃加热30min(或60℃3min)以灭活补体。
血清标本遇有抗补体现象时,可作下列处理: 加热灭活时提高12℃ -20℃冻融后离心去沉淀 以3mmol/L盐酸处理 加入少量补体后再行灭活 以白陶土处理 通入CO2 以小白鼠肝粉处理 用含10%新鲜鸡蛋清的生理盐水稀释血清
补体的活化途径
1、经典途径 以抗原抗体复合物结合C1q启动激活的途径,又称第一途径或传统 途径,是抗体介导的体液免疫应答的主要效应方式
2、MBL途径 MBL结合至细菌启动的途径,激活剂是机体的炎症反应急性期时 产生的MBL和C反应蛋白等
3、旁路途径 通过微生物表面等膜性物质,从C3开始,不依赖特异性抗体的形 成,在感染早期可为机体提供有效的防御。
方法学评价和临床意义
方法简便、快速,但敏感性低,补体的活性除与反应体积成反比 外,还与反应所用的缓冲液、SRBC的数量以及反应温度有关
总补体活性的参考范围为50~100U/ml
CH50增高见于: 急性炎症、组织损伤、恶性肿瘤等
CH50降低见于: 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和强直性脊柱炎 、急性肾小球 肾炎等
➢现 状
影响的因素多、各种制剂需要烦琐的稀释和滴定等, 现代化、自动化抗原抗体检测方法的不断涌现,补体结合试验逐 渐被遗弃 补体结合试验作为一种经典的免疫方法类型,其设计和原理仍对 新型免疫方法的建立有着启迪和指导作用
补体的检测及应用
• 一、CH50的测定原理
补体最主要的活性是溶细胞作用。特异性抗体与红细胞 结合后激活补体,导致红细胞表面形成跨膜小孔,使胞 外水分渗入,引起红细胞肿胀而发生溶血。补体溶血程 度与补体的活性相关,但非直线关系。在一个适当的、 稳定的反应体系中,溶血反应对补体的计量依赖呈一特 殊的S形曲线。
• 以溶血百分率为纵坐标,相应血清量为横坐标,可见 在轻微溶血和接近完全溶血时,对补体量的变化不敏 感。S形曲线在30%-70%之间最陡,几乎呈直线,补 体量的少许变动,也会造成溶血程度较大的改变,即 曲线此阶段对补体量的变化非常敏感。因此,实验常 以50%溶血作为终点指示,它比100%溶血更为敏感, 这一方法称为补体50%溶血实验,即CH50。
• ④加入少量补体后再行灭活 • ⑤以白陶土处理; • ⑥通入CO2 • ⑦以小白鼠肝粉处理; • ⑧用含10%新鲜鸡蛋清的生理盐水稀释血清。
• 三、方法学评价
• 补体结合试验是一经典的免疫技术,具有高灵敏度、可 检测的抗原或抗体范围广泛等优点。该方法无须特殊设 备,结果容易观察,实验条件要求不高,一般医院均具 备开展的条件。
• 严重肝病或者营养不良时,由于蛋白合成障碍,可不同 程度地引起血清补体水平的下降。
• 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和强直性脊柱炎等自身 免疫疾病患者,血清补体水平可随病情发生变化,表现 为疾病活动期补体活化过度,血清补体因消耗增加而水 平下降病情稳定后补体检测可用于自身免疫性疾病的诊 断,也可作为某些疾病活动期的参考指标。
二、CH50方法评价与临床意义
CH50测定补体活性,方法简便、快速,虽敏感性较低, 但可以满足对血清补体含量测定的要求。 该方法主要检测的是补体经典途径溶血活性,所得结果反 映补体C1-C9九种成分综合水平。
第18章补体检测及补体参与的试验
第四节 补体参与的试验
一、补体结合试验
反应系统:
已知的抗原(或抗体 )与待测的抗体(或 抗原)。
补体系统:
常用豚鼠新鲜血清。
指示系统:
SRBC和溶血素,常将 二者预先结合成致敏 SRBC。
二、补体结合试验
试验分两步,先将反应系统与补体系统发生反应,反应一定时间后 再加入指示系统进行反应。根据是否发生溶血来判断试验结果。
经典激活途径(经典途径) 凝集素激活途径(MBL途径) 旁路激活途径(替代途径)
补 体 系 统 三 条 激 活 途 径 示 意 图
三、补体系统的生物学功能
溶解细胞、溶解细菌和病毒的作用。 调理作用,促进吞噬细胞的吞噬。 免疫黏附作用,清除循环免疫复合物。 炎症介质作用,C5a、C3a和C4a等引起炎症反应。 参与特异性免疫应答。
引起50%溶血所需要的最小补体量为一个CH50单位(U),通过计算可 测定出待测血清中总的补体溶血活性,以CH50(kU/L)表示。
CP-CH50
当SRBC和溶血素量一定时 ,溶血程度与补体量及活性呈正 相关,为特殊的S形曲线。
在轻微溶血和接近完全溶血 时,对补体含量的变化不敏感; 在30%~70%之间几乎呈直线, 补体含量稍有变动就会造成溶血 程度的明显改变。
三、补体参与的其它试验
免疫粘连血凝试验:可检测多种病毒及其抗体。 溶血空斑试验:可检测抗体形成细胞(AFC)。 胶固素结合试验:可检测循环免疫复合物。 C1q抗体测定试验:常用ELISA法检测,多种自身免疫 性疾病患者的血清中可检测到C1q抗体,其含量与疾病病情 呈正相关。
第五节 补体测定的临床意义
Ⅲ型超敏反应性疾病可测定补体裂解产物C3a、C5a等,来了 解疾病的进展程度。
补体的检测及应用
补体的检测及应用补体是一种由肝脏产生的蛋白质,具有重要的免疫功能,包括参与溶菌作用、免疫介导细胞毒性和加强细胞杀菌作用等。
由于其在免疫系统中的重要作用,补体检测和应用已广泛应用于许多领域。
一、补体的检测:1. 补体蛋白含量检测:通过血液样本分析检测补体蛋白的含量来评估补体系统的功能。
这个方法可以简单地通过测量血清中C3、C4、C5、C6、C7和C9等成分的含量来进行。
2. 补体激活检测:可以通过补体激活的程度来评估补体系统的功能。
这个方法可以通过检测血清样本特定的补体激活产物(如C3b)或测量补体激活后的补体活性来进行。
3. 补体功能检测:通过测量血浆免疫复合物的裂解能力来评估补体系统的功能。
最广泛的方法是溶菌试验,补体可以通过特定细菌溶解来确认其功能。
二、补体的应用:1. 临床诊断:补体检测可以用于存粹定义疾病的定义、确定疾病的严重性和监测疾病的发展。
例如,C1抑制物缺乏或C1抑制物的功能障碍会导致血清中C4水平下降且导致严重的免疫复合物疾病。
另外,二十percent的SLE患者会有C1q水平下降导致疾病发展。
2. 药物研发:补体调节剂(CRs)是一类可以调节机体免疫反应的药物。
CRs可以在自然免疫原和抗体免疫原触发下调节和抑制补体剂量的形成。
最近的补体调节剂升华是Eculizumab,用于治疗补体介导的疾病(如干燥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
补体调节剂的研发和应用使得可以预防、治疗和管理炎症性疾病及其相关的严重及病症。
3. 细胞治疗:补体介导的免疫细胞杀菌作用是广泛应用于器官移植、抗肿瘤疗法、血液病学的细胞治疗的方法。
例如,火棘蛋白是细胞杀菌作用的重要成分,通过介导免疫介导的细胞毒性细胞可以对肿瘤细胞进行杀菌作用。
4. 生物防治:一些化外的细菌分泌一定的天然杀菌分子(如锈色素),从而在补体的介导下实现对常规文化法无法有效处理的耐药菌的杀菌作用。
总的来说,补体的检测和应用在现代生物学生物医学研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补体的检测
190
180 190 128 120 163
β1
β2 β2 β2 β2 γ1
1300
430~600 75 60 55 200
150
1100 93 159 88
α
180
250
C4bp I因子 H因子 S因子
β β α
50 400~480 500
二、补体的激活
经典途径
经典激活途径
激活物质 起始分子 参与补体成分 所需离子 C3转化酶 C5转化酶 生物学作用 抗原抗体复合物 C1q C1、C4、C2、C3、C5C9 Ca2+、Mg2+ C4b2b C4b2b3b 参与特异性免疫的 效应阶段,感染后期 发挥作用
补体理化性质
由肝细胞、巨噬细胞以及肠粘膜上皮细胞等多种细胞产生 均为多糖蛋白,大多数电泳迁移率属α、γ球蛋白 含量约占血清球蛋白总量的10%,其中C3含量最高、D因 子含量最低 固有成份间的分子量差异较大,其中C1q最大、D因子最 小。 对热不稳定,56°C、30min即被灭活,0~10 °C条件下 活性只能保持3~4d。 多种理化因素如射线、机械振荡、酒精、胆汁和某些添加 剂等均可破坏补体
具酶样活性、不耐热的糖蛋白 其存在与抗原性异物的刺激无关 在正常人血清中含量相对稳定 某些疾病时,含量及其活性可发生改变
一、 补体的理化特性
分 类
根据补体系统的生物学功能,可将其分为: 补 体固有成分、补体调节蛋白、补体受体 (complement receptor, CR)三大部分。
1、补体的固有成分 经典激活途径:C1q、C1r、C1s、C4、C2; MBL激活途径:MBL、MASP; 旁路激活途径:B因子、D因子; 共同末端通路:C3、C5—9 2.补体调节蛋白: 备解素、C1抑制物、 I因子、 C4结合蛋白、H因子、S蛋白等。 3.补体受体(CR): CR1~CR5、C3aR、C5aR、C1qR 等。
血清补体测定的
4
补体测定的临床相关性
临床上进行补体测定主要有以下几个目的: — 检测补体系统是否激活,如果存在低补体血症,应检测 是经典途经或旁路途经激活。 — 诊断补体系统的先天缺陷。 评估补体系统的常规检测包括CH50和C3、C4、B因子、 C1INH等。一般而言,CH50测定是一项补体活性低下的筛选 试验。它缺乏提示C3和C4浓度变化所需要的分析灵敏度。 C3和C4:为了发现补体系统的缺陷,初次测定补体系统, 应测定上述补体成份的蛋白浓度,作为CH50的补充方法。
5
高补体血症
许多补体成份,尤其是C3、C4和C1-INH属急性时相反应 蛋白。在急性炎症时,不仅肝脏产生上述成份,巨噬细 胞也产生。引起补体浓度升高的主要原因有:全身感染、 非感染性慢性炎症状如类风关、生理情况如妊娠。测定 补体水平升高对上述情况的诊断没有特别价值。然而如 果在活动性免疫复合物性疾病,补体激活时应该呈现CH50 降低或补体成份浓度降低,如果测定结果正常,应怀疑 补体成份合成增加。 C反应蛋白(CRP)是一个有用的指标,如果CRP升高,说 明系急性时相反应,补体活性或补体浓度不能作为免疫复 合物性疾病的标志。
(1)补体成分的大量消耗:可发生在血清病、链球菌感染后肾小球肾 炎、全身性红斑狼疮、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类风湿性关节炎及同种 异体移植排斥反应等。在这些疾病,除补体总量下降外,可伴有C1q、 C4、C3及C5各成分的减少;
(2)补体的大量丧失;多见于肾病综合症或大面积烧伤病人,亦可见 于外伤、手术和大出血的病人。补体成分随血清蛋白的大量丧失而丢失, 发生低补是免疫复合物性疾病以及这类疾病是否活动的 重要标志。解释低补体血症与临床的关系,须牢记以下几 点: — 许多非免疫性因素导致的疾病也可引起血清补体成份降 低。这些疾病可能以多系统疾病的形式出现并伴有补体减 少,类似免疫复合物性脉管炎的临床征象。而且,非免疫 因素导致的疾病可能发生在没有免疫复合物性疾病的基础 上,由于低补体血症,出现免疫复合物性疾病的假性激活。 — 免疫复合物性疾病补体活性也可正常,即在急性时相反 应(CRP也升高)导致补体成份增加。 — 由于遗传缺陷或营养不良导致补体缺乏、严重的肝病或 肾病综合征可出现免疫复合物性疾病的假性激活。约50% 的遗传性C3缺陷或经典途经的某种成份缺陷,临床上表现 SLE或类SLE症状。
风湿免疫功能检查项目
风湿免疫功能检查项目风湿免疫功能检查是一种通过检测患者体内免疫系统相关指标来评估风湿免疫功能的方法。
风湿免疫功能检查主要用于帮助医生判断风湿性疾病的类型、分析病情和指导治疗。
常见的风湿免疫功能检查项目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自身抗体检测:自身抗体是免疫系统异常产生的抗体,对于风湿性疾病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常见的自身抗体包括类风湿因子(RF)、抗核抗体(ANA)、抗双链DNA抗体(anti-dsDNA)等。
通过检测这些自身抗体的水平和阳性率,可以辅助诊断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风湿性疾病。
2. 补体检测:补体是免疫系统中重要的蛋白质组分,参与调节免疫反应。
风湿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等常伴随补体的异常。
补体检测项目主要包括总补体(C3、C4)和单个补体(C1q、C2、C5等)水平的检测,有助于评估补体系统的功能状态。
3. 炎症指标检测:风湿性疾病通常伴随炎症反应的发生,因此炎症指标的检测对于评估疾病活动性和严重程度具有重要意义。
常见的炎症指标包括C反应蛋白(CRP)、红细胞沉降率(ESR)等。
通过监测这些指标的变化,可以判断炎症反应的活跃程度。
4. 免疫球蛋白检测:免疫球蛋白是免疫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参与体内抗体的产生和免疫反应的调节。
风湿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等常伴随免疫球蛋白的异常。
免疫球蛋白检测项目主要包括总免疫球蛋白(IgG、IgM、IgA)和特异性免疫球蛋白(抗体)水平的检测。
5. 细胞免疫功能检测:细胞免疫功能是机体抵抗感染和肿瘤发生的重要保护性机制。
细胞免疫功能检测项目主要包括淋巴细胞亚群检测(CD3、CD4、CD8、CD19等)和NK细胞活性检测。
通过了解细胞免疫功能的状态,可以评估机体的免疫抵抗能力。
风湿免疫功能检查的意义在于通过检测各项指标的变化,为风湿性疾病的诊断、评估疾病活动性和严重程度、制定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根据检查结果,医生可以选择合适的药物治疗、调整治疗方案或者进行其他相关检查,以达到最佳治疗效果。
补体的实验原理及应用
补体的实验原理及应用1. 补体的概述补体是一组在免疫反应中发挥重要作用的蛋白质,其功能涉及细胞毒性、溶菌、炎症反应等多个方面。
本文将详细介绍补体的实验原理及其在医学和生物研究中的应用。
2. 补体的实验原理补体实验通常涉及体外实验和体内实验,下面将分别介绍。
2.1 体外实验•补体激活途径:补体激活途径包括经典途径、选择性途径和替代途径。
具体实验中可以通过添加适当的实验物质或刺激条件来激活补体。
•补体活性检测:常用的补体活性检测方法包括补体结合试验、补体溶菌试验、补体炎症反应检测等。
2.2 体内实验•补体缺陷小鼠模型:通过基因敲除技术或基因突变技术产生补体缺陷小鼠模型,以研究补体在疾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
•补体活性测定:通过测定血清或组织中的补体活性水平,评估体内补体系统的功能状态。
•免疫组化:通过免疫组化技术,检测组织中特定的补体蛋白表达情况。
3. 补体的应用补体在医学和生物研究中有多种应用,下面将分别介绍。
3.1 补体在免疫学研究中的应用•免疫检测:补体可以作为检测免疫应答和炎症反应的指标。
通过补体结合试验等方法,可以评估免疫功能的状态。
•自身免疫病研究:补体在自身免疫疾病的发生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
研究补体与自身免疫疾病的关系,有助于了解疾病的发病机制和寻找潜在的治疗靶点。
3.2 补体在炎症反应研究中的应用•炎症反应模型:补体参与调节炎症反应过程,研究补体在不同炎症条件下的变化,可以帮助我们了解炎症的发生机制。
•炎症治疗靶点:补体在炎症疾病的治疗中有一定潜力。
通过研究补体与炎症相关的机制,可以为炎症治疗的靶点开发提供新的思路。
3.3 补体在肿瘤免疫研究中的应用•抗肿瘤免疫疗法:补体在抗肿瘤免疫疗法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一些新型的肿瘤免疫疗法通过激活和增强补体系统的功能,来达到增强免疫杀伤作用的目的。
3.4 补体在感染病研究中的应用•感染病模型:通过补体参与的感染病模型的建立,可以研究感染病的病理生理过程,寻找抗感染药物的靶点。
补体实验报告.doc
补体实验报告.doc补体实验是一种检测补体系统功能的试验,本实验主要通过观察红细胞破坏率来确定补体系统功能的强弱。
本实验主要分为三个步骤:制备红细胞悬液、制备补体、进行补体实验。
以下是具体实验步骤及结果分析。
一、实验步骤1. 制备红细胞悬液选用新鲜牛血约10ml,置于离心管中,离心2min后吸取上清液,加入生理盐水至10ml。
然后分别加入1ml 3%和3%的甲醛水溶液,轻轻混匀,4℃下保存过夜后,放置室温30min,过滤除膜杂质,于4℃下保存备用。
2. 制备补体将需要检测的血清裂解于37℃下,待其充分裂解后离心,得到上清液。
再将免疫球蛋白IgG免疫到5mg/ml,加入已离心的新鲜兔血清中,混合后再离心,得到抗毒血清,保存于-80℃下。
3. 进行补体实验(1)将红细胞悬液按比例加入预先制备好的生理盐水中,制备成1%悬液。
取1.0ml 1%红细胞悬液,加入平底试管中。
(2)将0.5ml的生理盐水和0.5ml的抗毒血清混合后加入红细胞悬液中,轻轻摇匀均匀。
将试管孵育于37℃恒温水浴(或水槽)中预热10min后,向其中滴加补体,并同时也向管中滴加相同比例的生理盐水,作对照组,然后孵育45min处理。
(3)观察各组现象。
合理的补体测试要求在同一时间内进行对照测试。
由于在温度和时间的影响下,样品中的溶解效率不同,因此应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最佳的测试时间。
二、实验结果分析通过观察各组红细胞的溶解情况来判断补体系统功能的强弱。
实验结果如下:1. 原白细胞悬液组(对照组)在体外条件下,红细胞不会自行破裂。
因此,如果滴加生理盐水并进行孵育处理,红细胞不会产生溶解现象。
如图1所示。
2. 抗毒血清孵育组在添加抗毒血清并进行孵育处理后,凝集反应会发生,但红细胞未立即破裂。
如图2所示。
3. 补体孵育组当滴加补体试剂到加有抗毒血清的红细胞悬液中并进行孵育时,补体系统可激活红细胞组织损伤过程,引发红细胞破坏。
如图3所示,红细胞的膜被破坏,胞内溶液外溢,形成了一个白色的沉淀层。
补体实验的实验原理及应用
补体实验的实验原理及应用补体是一种存在于血液中的分子,是人体免疫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补体由多种蛋白质分子组成,包括C1至C9等成分,它们能够通过一系列的反应,产生一系列的效应,发挥重要的生理功能。
为了检测补体的活性和功能,在实验室中开展了一系列的补体实验,其原理和应用在医学、生物学等领域被广泛应用。
补体实验通常基于一系列的反应机制,这些反应机制包括补体级联反应、抗原/抗体反应以及炎症过程等。
在补体级联反应中,初始激活C1的补体酶产生C4b2a复合物,破坏血细胞膜表面的蛋白质和多糖,并吸引其他补体蛋白质的加入,形成复合体,从而导致细胞破裂和溶解。
在抗原抗体反应中,抗体能够结合特定的抗原,激活补体系统,形成补体-抗原-抗体复合物,从而引发一系列的生化反应,诱导炎症和细胞毒性作用。
补体实验在医学、生物学等诸多领域中得到广泛运用。
医学研究中,补体实验被用来研究免疫反应、病毒感染、自身免疫性疾病、感染性疾病、肝功能等,帮助医生诊断和治疗这些疾病。
生物学研究中,补体实验被用来研究生物膜的破坏机制、免疫细胞的激活与调节机制、表面抗原的识别与结合等,为疾病的治疗和药物研发提供了重要的科学参考。
补体实验涉及到多个标准实验方法和技术。
例如,补体溶血实验是检测血清对外源红细胞溶血作用的实验方法,可以测定补体的细胞溶解能力;补体结合实验是基于抗原抗体反应中的补体结合作用,测定补体能否与特定的抗原-抗体复合物结合;补体凝集实验是一种直观的图像化技术,测定补体是否能够串联反应形成凝集物等。
综上所述,补体实验时一种重要的实验技术,其原理和应用在医学、生物学等多个领域中得到广泛应用。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新的实验方法和技术也不断涌现,帮助科学家们更加深入地研究补体和免疫系统,为疾病的治疗和预防提供了更为可靠的理论依据和实验数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写英文字母命名(B、D、P因子等)
调节蛋白多按功能命名 裂解片断加英文小写字母作为后缀 灭活片断在前加字母i
C3→C3a+C3b
iC3b
(二)补体的理化性质
各组分均为糖蛋白,但有不同的肽链结构 各组分分子量及血清含量不一,C3含量最高 血清补体蛋白约占血清总蛋白的 5%~6% ,含 量相对稳定,疾病时可有波动
1919 for his discovery of immunity factors in blood
serum; this was a
development vital to th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many dangerous contagious diseases.
3. 活化过程
(三) 凝集素途径(MBL途径)
1. 激活物:病原体表面以甘露糖、甘露糖胺等为末端糖基的糖结构 2. 参与成分:MBL、MASP、C2~C9 3.活化过程: MBL-MASP 病原体表面糖结构 MBL构型改变 激活MBL相关的丝氨酸蛋白酶
(MBL-associated serine protease, MASP)
Medical Immunology 6th
第五章
补体系统
温州医科大学检生学院 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系
王彩虹
Belgian bacteriologist and immunologist who received the Nobel Prize for
Physiology or Medicine in
某些固有成分对热不稳定,56℃、30min即可 灭活
(三)补体的代谢
1.补体的来源:广泛、以肝细胞和巨噬细胞为主
2.补体生物合成的调节:①补体的基因表达存在组织特异
性,不同细胞各自调节其补体的生物合成②补体合成 可受多种因素调节,包括局部组织特异的因子和多种 全身激素 3.补体的分解代谢:补体代谢率极快,血浆补体每天约有 一半被更新
的经活化后具有酶活性的蛋白质,包括30余
种组分,又称为补体系统。
(一)补体系统的组成
1、补体固有成分 2、补体调节蛋白
3、补体受体
1、补体固有成分
存在于体液,参与补体激活级联反应。
参与经典激活途径的:C1、C2、C4
参与旁路激活途径的:B、D、P因子
参与MBL激活途径的:甘露糖结合的凝集素
三条激活途径的特点
比较项目
激活物
经典途径
IgM/IgG1~3与抗原 形成的免疫复合物 C1q
凝集素途径
病原体表面N氨 基半乳糖或甘露 糖 MBL、FCN MBL, MASP, C2~C9
旁路途径
细菌、真菌、病 毒感染细胞 C3 C3 、B、D、P因 子、C5~C9
Jules Bordet (1870-1961), discoverer o 菌的豚鼠的 血清 霍乱弧菌菌液
(凝集)
正常豚鼠血清 感染霍乱弧 菌的豚鼠的 血清
56℃30分钟
(溶菌)
(溶菌) (凝集) (溶菌)
Presumptions:
1. There is a component in the fresh serum that helps the antibody to lyse the bacteria.
2. The chemical property of this component is not stable.
3. This component is not antigen specific.
第一节 补体概述
补体的概念:
Complement(C)----是存在于正常人和动
物血清、组织液和细胞膜表面的一组不耐热
C1r C1s
C1qr2s2
抗
体
抗原
<40nm
抗原
IgG 分 子 结 合 抗 原 前 后 的 构 象 变 化
结合抗原之前 结合抗原之后
CH1
CH2
Fc段
C1q 结合 位点被屏 障
暴露的 C1q结合 位点
IgM CH3区,IgG CH2区
活化阶段
经典途径C3转化酶的形成
C4b2a is C3 convertase
C4b
经典途径C5转化酶的形成
C4b2a3b
is C5 convertase
b C4b
C3b
(二)旁路途径(替代激活途径)
不依赖于抗体,由微生物或外源异物直接激活C3,是最早出现 的补体活化途径,是抵御感染的非特异性防线 1. 激活物 某些细菌、内毒素、酵母多糖、葡聚糖(提供接触表面) 2. 参与成分 C3、C5-C9、 D因子、 B因子、P因子。
第二节 补体激活途径
补体固有成分以非活性形式存在于体液中,通过级
联酶促反应被激活,产生具有生物学活性的产物
三条补体激活途径
--经典途径(classical pathway) --旁路途径(alternative pathway) --凝集素途径(lectin pathway)
(一) 经典途径
1. 激活物:与Ag结合的IgG、IgM分子
2. 参与成分:C1-C9
3. 活化过程
C1(C1q→C1r→C1s)→C4→C2→C3→C5→C6→C7→C8→C9 识别阶段 活化阶段 膜攻击阶段
识别阶段
C1q
C1由一个C1q、两个C1r 和
两个C1s分子的共同组成。 C1q与2个以上Fc段结合可 发生构型改变,使与之结合的 C1r活化,继而激活C1s的丝 氨酸蛋白酶活性,启动补体活 化的经典途径。
(MBL)、MBL相关的丝氨酸蛋白酶(MASP)
共同组分:C3、C5~C9
2、补体调节蛋白
可溶性或膜型分子,调节补体活化,如C1抑制
物、C4结合蛋白、衰变加速因子(DAF)等
3、补体受体
表达于各种细胞表面,与补体活性片段结合,如
CR1-CR5、C3aR、C4aR、C5aR等
补体系统的命名原则
+
MASP有两类
活化的MASP2具有丝氨酸蛋白酶 活性,先后裂解C4、C2 形成与经 典途径相同的C3转化酶。 活化的MASP1直接裂解C3,生成 C3b,进入补体激活的旁路途径。
凝集素途径对经典途径和旁路途径的活化有交叉促进作用
(四)补体激活的共同终末过程
MAC(membrane attack complex)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