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 课题 2《元素》教案设计一
人教版(2024新版)九年级上册化学:第四单元 课题2《水的组成》教案教学设计
人教版(2024新版)九年级上册化学:第四单元课题2《水的组成》教案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课题对水的认识进入分子层面,历史上人类对水的组成的认识是从水的生成和分解两方面进行的,教材在这里就以人类认识水的组成的简要史实引入并展开。
水的组成内容的呈现则是模拟史实的研究过程,有水的生成和水的分解两部分,在此之前首先介绍了氢气及相关的性质,这既是后续学习的必要知识基础,也是模拟水组成研究的开端。
水的分解部分是一个水电解的实验探究。
经过水生成和水分解两部分的实验与分析,认识水的组成已是水到渠成。
这样既能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和分析推理的思维能力,又能让学生学习到从宏观到微观,从定性到定量,进行科学研究的方法和过程。
从而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探索,培养良好的科学素养,为后面内容的学习提供了一个合理的思维模式。
然后第二部分进行了物质的简单分类认识分类是化学学习的重要思想和方法。
二、学情分析1、学生对生活中的水有一定的了解,通过小学科学和中学物理课的学习以及生活中经验的积累,不仅知道水是我们身边最常见的物质之一,而且能说出水的物理性质及用途。
但对于化学角度,水属于哪—类物质以及水的组成并不完全了解,只从表面上知道水是由元素组成的。
2、学生在《元素》一课所学的“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是本课学习的基础。
通过第二单元《分子和原子》的学习,学生知道了“化学变化的实质是分子分裂,原子重组的过程”,但没有具体地认识和理解。
通过水电解的微观过程,让学生感受化学变化实质的具体应用,加深了对化学变化实质的理解。
通过氢气和氧气反应生成水,组成这两种物质的元素都转化到水中,从而得知水是由氢、氧元素组成的。
利用反应物推测水的组成学生比较容易理解。
但如何利用生成物来确定水的组成学生不太清楚。
在探究过程中,学生可能会出现这些问题:“如何让水分解”“水分解的产物是什么”“怎样检验水电解产生的气体”“水真的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吗”等疑问,这些都是需要在课堂上解决的问题。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元素》第一课时教案-新版
课题3元素(第一课时)【显示PPT5】两瓶蒸馏水(怡宝、恒大冰泉)。
【提问】两瓶水,一瓶产自广东深圳,一瓶产自吉林长白山,里面装的水是一样的吗?【回答】一样的。
利用本地身边的资源,为概念的建构准备。
复习物质微观构成的知识为元素概念的构建准备。
【提问】水是由什么构成的?【提问】水分子是由什么构成的?【回答】水是由大量的水分子构成的。
【回答】水分子是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的。
【提问】氢、氧原子还能构成哪些物质的分子?【任务】请同学在黑板用磁贴显示氢、氧的原子能构成的物质分子并写出相应的符号。
【评述】可以构成氧分子、氢分子、水分子、过氧化氢分子,还有臭氧分子。
【小组讨论,黑板演示并书写符号】【提问】这些不同物质的分子中都分别有氧原子和氢原子,这些氧原子和氢原子一样的吗?【显示PPT6】【回答】一样的【讲述】物质的基本成分是元素,化学上不论何种物质,不论物质产自何地,构成这些物质中的分子中凡是质子数为8的一类原子统称氧元素,凡是质子数为1的一类原子统称氢元素。
【显示PPT7】化学元素是指什么?【思考】从不同角度为构建元素的概念提供具体的素材。
【任务】根据素材讨论,同种元素的电子数、中子数、电子数哪些是相同的?元素的种类由什么决定的?【板书和显示PPT8】一、元素:1.定义:质子数(即核电荷数)相同的一类原子的总称【显示PPT8】☆质子数:决定元素种类;【显示PPT8】☆一类原子:质子数相同,电子数和中子数可能不同;【提问】同学们判断一下:课室内有50个人民,这句话对吗?为什么?【显示PPT8】☆总称:许多个同一类原子的集合,宏观概念(只讲种类,不讲个数)。
【讲解】元素是同一类许多个原子的集合,是个宏观的概念,有种类没有个数的概念,所以元素只讲种类,不讲个数。
【小组讨论,回答】同一种元素原子的质子数相同。
同种元素原子的中子数可以不同。
化学变化中元素原子会有电子会得失。
【回答】不对,人民是集合的概念,不讲个数,引导学生建构元素概念,了解区分元素本质是原子的质子数。
4.2元素周期律(第2课时)教案
《元素周期律》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了元素之间的内在联系,是学习、研究和应用化学的一种重要工具。
我们可以为元素周期表中的相似元素进行分区,以此更好的分析和观察不同元素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讲授新课第二节元素周期律一、元素周期表元素周期表虚线左下方是金属元素,虚线右上方是非金属元素,最右一个纵列是稀有气体元素。
由于元素的金属性与非金属性之间没有严格的界限,位于分界线附近的元素既能表现出一定的金属性,又能表现出一定的非金属性。
主族元素从上到下,从左到右,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存在着一定的递变规律。
一般情况下,元素的化合价和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有一定的关系。
1、主族元素的最高正化合价等于它所处的族序数,因为族序数与最外层电子数相同。
例如:C的最高正化合价是+4,与它所处的族序数是4相等。
2、非金属元素的最高正化合价,等于原子所能失去或偏移的最外层电子数;而它的负化合价,则等于使原子达到8电子稳定结构所需得到的电子数。
砷等元素在周期表中位置靠近,对这个区域内的元素进行研究,有助于制造出新品种的农药。
元素周期律的应用案例案例三:人们还在过渡元素中寻找制造催化剂和耐高温、耐腐蚀合金的元素。
门捷列夫的预言门捷列夫在研究元素周期表时,科学地预言了11种当时尚未发现的元素,为它们在周期表中留下空位。
例如,他认为在铝的下方有一个与铝类似的元素“类铝”,并预测了它的性质。
1875年,法国化学家发现了这种元素,将它命名为镓。
门捷列夫的预言门捷列夫还预言了锗的存在和性质,多年后也得到了证实。
:【练习】1、填空虚线左下方是______元素,虚线右上方是_______元素,最右一个纵列是_________元素。
虚线左下方是金属元素,虚线右上方是非金属元素,最右一个纵列是稀有气体元素。
【练习】2. 下列各组元素中,按最高正价递增顺序排列的是( )A.C、N、OB.Li、Na、KC.Cl、Br、ID.Na、Mg、Al在主族元素中,元素的最高正化合价与其族序数相等(O、F元素除外),同一周期元素,元素最高正化合价随着原子序数的增大而增大(O、F元素除外),同一主族元素,其最高正化合价相等(O、F元素除外),A.C、N的最高正化合价分别为+4、+5,但O元素的最高正化合价与其族序数不等,不符合题意,故A错误;B.Li、Na、K元素属于同一主族元素,其最高正化合价都是+1价,不符合题意,故B错误;C.Cl、Br、I属于同一主族元素,其最高正化合价都是+7价,不符合题意,故C错误;D.Na、Mg、Al最高正价分别为+1、+2、+3,所以符合题意,故D正确。
高中化学新人教版必修1第4章 第1节(第1课时)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 教案_06
第一节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微观角度探索元素之间的内在联系,进一步认识了元素性质及其递变规律,并通过研究粒子间的相互作用,认识化学反应的本质;逐步建立了结构决定性质的观念。
教师:元素周期表揭示了元素间的内在联系,使元素构成了一个较为系统的体系。
元素周期表的建立成为化学发展史上的重要的里程碑之一。
教师提问:20世纪初,原子结构的奥秘被揭示后,人们对元素周期表的认识更加完善。
那么,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之间有怎样的关系呢?教师:引出本节课学习内容在老师的带领下,对问题进行思考。
引出本节课内容。
简单的思维训练能够让学生不害怕对本节课知识点学习,感悟本节课的知识点。
讲授新课教师利用多媒体设备向学生投影出下面【新课讲解】原子结构教师: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
记录笔记,认真倾听。
通过书写和口述帮助学生对知识点进行记忆。
【新课讲解】质量数【新课讲解】原子结构教师:在含有多个电子的原子力,电子分别在能量不同的区域内运动。
把不同的区域简化为不连续的壳层,也称作电子层。
(有人把这种电子层模型比拟为洋葱式结构)。
分别用n=1,2,3,4,5,6,7或K、L、M、N、O、P、Q来表示从内到外的电子层。
【新课讲解】原子结构中的电子层【思考讨论】教师:在多电子原子中,电子的能量是不相同的。
那么在离核较近的区域内运动的电子能量较低,在离核较远的区域内运动的电子能量较高。
由于原子中的电子是处在原子核的引力场中,电子总是从内层排起,当一层充满后再填充下一层。
那么,每个电子层最多可以排布多少个电子呢?答案:根据Na元素的核外电子排布,我们可以发现,K层最多可以排布2个电子,L层最多可以排布8个电子。
记录笔记,认真倾听。
老师和同学一起讨论,思考问题。
老师和同学一起讨论,思考通过书写和口述帮助学生对知识点进行记忆。
通过讨论,帮助同学对知识点的掌握。
通过讨论,加深对知识点的印【思考讨论】下表是稀有气体元素原子的电子层排布,根据表格回答问题。
高中化学元素教案模板
高中化学元素教案模板
教学目标:
1. 掌握化学元素的概念和基本特征;
2. 理解元素周期表的组织原理和元素周期律规律;
3. 掌握部分重要元素的性质和用途。
教学重点和难点:
1. 元素的基本概念和性质;
2. 元素周期表的组织原理;
3. 元素周期律规律的理解。
教学准备:
1. 教案;
2. 元素周期表;
3. 相关实验器材和药品;
4. 多媒体设备。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5分钟)
通过展示一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元素和元素的应用,引起学生对化学元素的兴趣。
二、学习元素的基本概念(15分钟)
1. 介绍元素的定义和基本性质;
2. 让学生通过观察现象,理解元素的不同性质和用途。
三、学习元素周期表(20分钟)
1. 讲解元素周期表的组织原理和构成;
2. 让学生通过分析元素周期表的结构,了解元素的排列规律。
四、学习元素周期律规律(20分钟)
1. 讲解元素周期律的概念和规律;
2. 让学生通过练习题和实验,掌握元素周期律的应用和实际意义。
五、总结和评价(10分钟)
通过让学生回答问题和分享学习心得,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并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
六、作业布置(5分钟)
要求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进一步了解元素的性质和用途,并写一份关于元素的小结。
教学反思:
本课程设计通过引入化学元素的基本概念和元素周期表的组织原理,让学生初步了解元素之间的关系和规律,激发学生对化学元素的兴趣和好奇心。
同时,通过学习元素周期律规律,让学生理解元素的排列规律和性质,提高学生的化学知识和实践能力。
元素教案初中
元素教案初中教学目标:1. 了解元素的概念,掌握元素的基本性质。
2. 能够识别常见的元素及其符号。
3. 理解元素在自然界中的分布和人类生活中的应用。
4.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教学重点:1. 元素的概念及其基本性质。
2. 常见元素的识别和应用。
教学难点:1. 元素符号的记忆和书写。
2. 元素在自然界中的分布和应用。
教学准备:1. 实验室用具:试管、试剂、显微镜等。
2. 教学课件或黑板。
3. 元素周期表。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通过展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物品,如金属、矿物、食品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物品是由哪些物质组成的。
2. 提问:你们听说过元素吗?元素是什么?二、新课导入(10分钟)1. 讲解元素的概念:元素是指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2. 介绍元素的基本性质:元素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单位,具有独特的物理和化学性质。
3. 讲解元素符号的表示方法:元素符号通常用元素的英文名称的第一个字母(大写)来表示,如氢元素表示为H,氧元素表示为O。
三、元素的应用(10分钟)1. 讲解元素在自然界中的分布:元素广泛存在于地壳、生物体内等。
2. 举例说明元素在人类生活中的应用:如铁元素在制造钢铁、铜元素在制作电线等。
四、实验室实践(15分钟)1. 引导学生观察实验室中的试剂,识别其中的元素。
2. 让学生通过实验操作,观察元素的化学反应。
五、总结与复习(10分钟)1. 复习元素的概念、符号表示方法及其应用。
2. 提问学生:你们学会了哪些元素?它们的应用是什么?六、课后作业(课后自主完成)1. 复习元素的概念、符号表示方法及其应用。
2. 观察身边的物质,识别其中的元素。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思考日常生活中的物质组成,引入元素的概念。
通过讲解元素的基本性质、符号表示方法以及应用,使学生掌握元素的基本知识。
实验室实践环节培养了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观察身边的物质,识别其中的元素,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语文第四单元教案
学习与生活的苦,每一个人必须选择一个。
不管你选择了哪一个,都应该尽最大的努力做到最好,只有做到最好,人生才会在不留遗憾。
老一辈教育我们,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吃得人中苦,方为人上人;吃亏是福,在学习的年龄不要贪图享乐;认认真真听课,勤勤恳恳学习,美好的未来可以值得可期。
单元整体设计
单元名称第四单元
一、单元教材分析
主要由《桥》、《穷人》两篇精读课文和《在柏林》一篇略读课文组成。
《桥》描写了老支书在洪水袭来的时刻,镇定指挥全村人过桥撤离,舍己为人的故事;《穷人》记叙了一个动人的故事:桑娜和渔夫在自己家生活十分贫穷的情况下,收养了邻居家的两个孤儿。
课文赞美了穷人心地善良,乐于助人的美好品德;《在柏林》为我们描述了一个令人凄楚的故事:一位后备役老兵已经在战争中失去了三个儿子,但还是被迫把妻子送进疯人院后再去参战。
习作《笔尖流出的故事》以本单元的三篇课文为例,引导学生根据已提供的环境和人物展开丰富的想象,创编虚构的故事。
《语文园地》学习运用语言、动作、心理活动描写和情节描写刻画人物,通过环境描写来凸显人物形象。
了解情节描写的作用,了解关键词语在句子中的作用,尝试写出人物忐忑不安或犹豫不决时的心理活动。
积累古诗《回乡偶书》。
二、单元教学目标:
1.教学内容: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小说。
单元主备人:。
九年级化学元素教案设计
教学内容:元素及其性质教学目标:1.理解元素的基本概念;2.掌握元素的分类方式;3.了解元素的性质及周期表的结构。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元素的基本概念和分类方式;难点:元素的性质及周期表的结构。
教学准备:1. PowerPoint课件;2.实验器材:若干种元素及其化合物;3.相关教学资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元素周期表的图片,引导学生了解元素的概念,以及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并提出相关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元素?元素在周期表中是如何排列的?二、讲解元素的基本概念(15分钟)1.介绍元素的定义:元素是由同一种原子构成的物质,具有独特的物理和化学性质;2.讲解元素的原子结构,包括原子核、质子、中子和电子的概念;3.引导学生理解元素符号的含义,如H代表氢元素,O代表氧元素等。
三、讲解元素的分类方式(20分钟)1.介绍元素的分类方式: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和过渡金属元素;2.分别介绍各类元素的性质和特点,引导学生准确区分;3.通过实验展示不同元素的性质,比如金属元素的导电性和非金属元素的化合物易燃性等。
四、讲解元素的性质及周期表的结构(25分钟)1.介绍元素的性质包括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如密度、熔点、沸点、导电性、反应性等;2.通过展示周期表的结构,介绍周期表中元素的排列规律及周期性性质;3.强调元素周期性表中的横向周期性和纵向周期性,让学生掌握元素性质变化的规律。
五、小组讨论及总结(15分钟)1.学生分组进行讨论,总结所学内容,并讨论元素周期表中的相关问题;2.老师引导讨论,澄清学生对元素的概念丶分类和性质的理解;3.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确保学生掌握。
六、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作业:让学生选择一个元素进行研究,要求写出该元素的基本性质和化学反应,并做一个简单的展示。
七、课堂反思(5分钟)评估学生本节课的学习情况,总结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反思改进。
教学资源:1.《化学科学》九年级教材;2.元素周期表的图片和资料;3.实验器材和化学品;4.课堂PPT课件。
初中化学一等奖教案:元素教学设计
初中化学一等奖教案:元素教学设计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题3《元素》(第1课时)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课是初中化学“双基”的重要组成部分,元素的概念是初中化学核心概念。
课程标准指出,初中化学基础知识和基础技能是构成学生科学素养的基本要素,是为学生的终身研究和将来适应现代社会生活打好基础所必需的。
本课题包括元素、元素符号和元素周期表简介三部分内容。
此前学生已经了解元素是组成物质的基本单位,已研究了原子的结构。
因此本课题就从微观的角度对它下了一个比较确切的定义,从而把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认识统一起来。
由于学生没有同位素的知识,因此元素的概念是教学的难点,实际应用中容易将其与原子混淆。
2.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了解元素的概念,初步掌握元素与原子的联系和区别。
②掌握元素符号所表示的意义,学会元素符号的正确写法,记住一些常见元素符号。
(2)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研究,联系生活和地壳中元素知识,加深对元素概念的理解,引导学生体验探究过程。
(3)情感立场与价值观:①进一步建立科学的物质观,增进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构成的认识。
②发展善于合作,勤于思考,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培养关心社会,关心自然的情感和意识。
3.教学重难点及突破重难点的方法:重点:元素的概念,元素符号及其表示的意义。
难点:元素的概念,元素符号表示的意义。
突破重难点的方法:从熟悉的例子切入,通过与原子的对比,归纳出元素的定义,并组织好讨论,使学生真正认识到: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以发生变化,而元素不发生变化。
二、学情分析对于九年级的学生来说,颠末一段时间的研究,他们对于化学知识以及物质的宏观组成已经有了肯定积累,但对于物质的微观结构还没有太深切的熟悉,学生在化学学科中的逻辑思维能力另有待提高。
这一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有激烈的好奇心,处于形象思维向笼统思维过渡的阶段,因此,教学过程中多采用直观方法指导学生研究。
《元素》教学设计
《元素》教学设计元素是化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
随着学习程度的深入,学生需要逐渐掌握多种元素的基本概念和相关性。
设计一节好的元素教学课程,对于学生理解整个化学概念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介绍一种基于实验教学和多元素贴图的教学课程设计。
一、引入本教学课程将从学生生活中常见的元素入手,例如铁、碳等,引起学生的兴趣。
通过展示每个元素的图片和具体应用场景,引导学生思考元素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和对生活的影响。
二、实验教学在教学的中间环节,本教学课程将注重实验教学的方式。
实验教学不仅瞄准学生的好奇心,而且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各种元素的属性。
例如,通过硫酸铜水合物变化的颜色,呈现出铜元素在人类生活中的显著作用。
此外,通过给学生一个包括各种元素的混合物,设置不同的实验目的,并指导学生根据不同的元素的特征进行分离,以便更好的理解各个元素的属性。
三、多元素贴图本教学课程还将用多元素贴图的方式进行教学设计。
以碳为例,我们可以绘制出一张以碳为核心的贴图。
在贴图中,嵌入各种元素的属性并与碳进行联系,如碳元素在地球上的分布、化学性质、生命系统和工业应用等。
教师也可以利用这张图开启课堂的多元素探究,帮助学生彼此分享知识。
例如,学生可以详细描述石墨、金刚石、全球碳排放、甲烷水合物和两性草甸等,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各个元素的属性和特点。
四、教学结束当我们到达教学结束的点时,对学生的知识进行一个综合性的展示和总结。
教师可以选择复习对每个元素的理解,以及展示每个学生的元素课程的最终质量。
此外,通过调查问卷等方式反馈对教学设计的评价,以根据学生的评价来不断调整和改进课程设计。
这将有助于教师根据课程反馈来设计更实用的课程和强化教学。
以上就是本教学课程的设计,该课程以实验教学和多元素贴图为主要手段,希望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并让学生在学习化学方面获得更具体和深入的理解。
希望这个课程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元素的概念并为他们未来的学习生涯奠定基础。
元素的教案初中优秀
元素的教案初中优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常见元素的名称、符号、原子序数、电子排布等基本知识。
2. 培养学生对化学元素的分类、周期表的认识和应用能力。
3.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探究等方法,深入理解元素周期律的规律。
教学内容:1. 元素的概念及基本性质2. 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和分类3. 常见元素的性质和应用4. 元素周期律的探究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通过展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化学现象,如金属的腐蚀、颜色的变化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现象与化学元素之间的关系。
2. 学生分享自己的思考和疑问,教师总结并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化学元素。
二、元素的概念及基本性质(10分钟)1. 教师通过PPT或板书,介绍元素的概念、原子序数、电子排布等基本知识。
2. 学生跟随教师的讲解,记录重点知识。
3. 教师通过举例,让学生了解元素的基本性质,如金属、非金属、半金属的特性。
三、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和分类(10分钟)1. 教师介绍元素周期表的横行(周期)和纵列(族)的划分,以及周期表的分类,如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稀有气体元素等。
2. 学生跟随教师的讲解,学会在周期表中查找元素的位置。
3. 教师通过PPT或板书,展示一些典型元素的周期表位置,让学生进行识记。
四、常见元素的性质和应用(10分钟)1. 教师选取一些常见的元素,如氢、氧、铁、碳等,讲解它们的性质和应用。
2. 学生跟随教师的讲解,了解这些元素在日常生活和工业中的重要作用。
3. 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验证元素性质的规律性。
五、元素周期律的探究(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探究等方法,发现元素周期律的规律。
2.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
3.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实验结果,得出元素周期律的规律。
六、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元素的概念、周期表的结构、元素的性质和应用、元素周期律的规律等。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和感悟。
《元素》教案设计
案例名称课题2 元素(第一课时)科目化学教学对象九年级提供者杨万岳课时一课时一、教材内容分析本节课是初中化学“双基”的重要组成部分,元素的概念是初中化学核心概念。
课程标准指出,初中化学基础知识和基础技能是构成学生科学素养的基本要素,是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将来适应现代社会生活打好基础所必需的。
本课题包括元素、元素符号。
此前学生已经了解元素是组成物质的基本单位,已学习了原子的结构。
本节内容的学习是在学生掌握了水的组成、原子构成的基础上进行的。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将引领学生把对物质的宏观组成和微观构成的认识统一起来,为今后学习化学式、化学方程式打下基础。
同时元素作为“双基”知识,是构成学生化学素养的基本要素,是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所必需的。
因此,这部分知识对学生十分重要。
二、教学目标(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知识与技能1.认识元素的存在,形成元素的概念。
2.形成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认识观。
3.知道元素的表示方法,并能书写元素符号。
过程与方法1.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自学,对比归纳出元素的概念。
2、学习运用寻找规律性和特殊性的方法处理信息3.通过学生积极主动地相互交流讨论、合作探究得出元素的书写规律。
情感态度、价值观形成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认识观。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在序言中,我们曾经把元素当成组成物质的基本成分介绍,现在他们已经学习了原子结构,就应该从微观的角度对元素下一个比较确切的定义,从而把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识统一起来。
元素概念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因为它比较抽象,而且对于“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中的“一类原子”这一定义,在没有同位素知识准备时,学生难以理解。
这部分内容比较抽象,远离学生的生活经验,再加上前三个单元学生学到的元素化合物知识不多(主要是空气、氧气和水),感性知识不充分,这就给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基于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借助多媒体,采用了“讨论探究、引导点拨、合作归纳”教学模式,以学为主,切实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元素教案设计
元素教案设计引言:元素是化学中最基本的物质,化学学习的基础也是对元素及其特性的深入了解。
因此,元素教案设计在化学教学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介绍如何设计一份有效的元素教案,通过合理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元素的特性和重要性。
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a. 掌握元素的定义、性质和分类方法。
b. 理解元素周期表的组成和结构。
2. 能力目标:a. 掌握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和平衡。
b. 能够根据元素周期表的信息预测元素的性质和行为。
3. 情感目标:a. 培养学生对元素及其重要性的兴趣和好奇心。
b. 培养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和科学探索精神。
二、教学内容:1. 元素的定义和性质:a. 什么是元素?元素的基本特征和性质。
b. 元素的分类方法:金属、非金属和半金属元素。
2. 元素周期表的组成和结构:a. 元素周期表的基本结构和排列方式。
b. 元素周期表的分类:主族元素、过渡元素和内过渡元素。
3. 元素的化学方程式和平衡:a. 化学方程式的基本要素和书写规则。
b. 化学方程式的平衡方法和原则。
三、教学策略和方法:1. 概念解说法:通过简洁明了的语言解释元素的定义和性质,帮助学生建立起对元素的基本概念。
选择一些典型的元素案例,比如氧气、氢气等,从实际生活角度出发,引导学生了解元素的性质和重要性。
3. 演示实验法:选择一些简单有趣的元素实验,如金属与非金属之间的反应等,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让学生亲身体验元素的性质和变化过程。
4. 小组讨论法: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面对一个元素案例,从不同的角度展开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思考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举例等方式让学生了解元素的概念和重要性。
2. 知识讲解:使用概念解说法,对元素的定义、性质和分类进行详细讲解,并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和提问。
选择几个典型的元素案例,让学生进行案例分析,并进行小组讨论。
4. 实验演示:进行一些有趣的元素实验,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让学生深入理解元素的性质。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教学方案 第四单元 课题2水的净化第2课时示范教案1
《课题2 水的净化》第2课时◆教材分析本课题围绕着水的净化问题,将吸附、沉淀、过滤和蒸馏等净化水的方法有序地串联起来,还加进硬水与软水的区别、硬水软化的方法等内容。
因此本课题实验内容丰富,而且贴近学生生活,这为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活动提供了很好的素材。
◆教学目标1.了解硬水与软水的区别。
2.了解硬水的危害和硬水软化的方法。
3.初步学会蒸馏的基本操作方法。
4.学会运用比较、归纳、总结等方法得到信息,能用文字、化学语言表述有关信息。
5.学习运用比较、归纳、总结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
6.把学到的知识用以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缩短理论与实践之间的距离。
7.逐步树立珍惜资源、爱护环境、合理使用化学物质的观念。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认识蒸馏净水的方法;硬水与软水的区别以及硬水软化的方法。
【教学难点】蒸馏的操作方法。
◆课前准备◆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提问】为什么有些地区用井水、河水或泉水洗衣服,放很多肥粉,衣服仍洗不干净?用井水、泉水烧水时,为什么常有水垢出现?【讲解】这是由于这些地区的水中溶有较多的可溶性钙和镁的化合物,在水中加热或长久放置时,这些化合物会生成水垢。
二、讲授新课知识点一硬水和软水【讲解】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沉淀、过滤、吸附等净水方法,经过这样处理我们主要除去的是水中不溶性杂质,水中还含有许多可溶性的杂质。
1.概念:(1)含有较多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的水,叫硬水。
(2)不含或含有较少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的水,叫软水。
【提问】那么我们怎样来区分硬水和软水呢?【实验4-3】把等量的肥皂水分别滴加到盛有等量的软水、硬水的试管中,振荡,观察两试管中产生泡沫的情况。
(1)锅炉用硬水,易使炉内结垢,不仅浪费燃料,而且易使炉内管道变形、损坏,严重时,可引起爆炸。
(2)用硬水洗衣服既浪费肥皂,又不易洗净,时间长了还会使衣服变硬。
(3)饮用硬水口感不好,且对人体健康有害。
硬水软化的方法:生活中:常用煮沸的方法降低水的硬度。
初中化学上册元素教案
初中化学上册元素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元素的定义和性质;2. 掌握元素符号、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3. 能够根据元素的性质进行分类。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元素的定义和性质;2. 元素符号、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3. 元素的分类。
三、教学内容1. 元素的概念和定义;2. 元素的性质;3. 元素符号和相对原子质量;4. 元素的分类。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观察一些常见物质,引导学生思考物质的组成是什么,引出元素的概念;2. 讲解元素的定义和性质,帮助学生理解元素是由相同类型的原子组成,具有独特的化学性质;3. 讲解元素符号和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引导学生了解如何表示元素及其质量;4. 学生小组讨论:根据元素的性质进行分类,讨论各类元素的共同特点;5. 师生互动:对学生的分类进行讨论和补充,加深对元素分类的理解;6. 练习:设计一些练习题,巩固学生对元素的相关概念和分类;7.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梳理,让学生明确本节课所学内容。
五、教学展示1. 利用多媒体展示元素的结构和性质;2. 利用实验展示元素的某些性质,并引导学生观察和总结;3. 利用互动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和练习。
六、教学评价1. 课堂教学中进行随堂测评,及时发现学生的问题;2. 设计作业,巩固学生对元素的理解和分类能力;3. 不定期进行小测验,检验学生对元素知识的掌握情况。
七、教学反思1. 反思本节课教学效果,找出存在的问题;2. 分析学生学习情况,针对性进行下节课教学设计;3. 不断完善教学内容和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元素试讲教案初中
元素试讲教案初中【知识与技能】1. 掌握元素的概念、元素符号的写法及其意义。
2. 了解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及其应用。
3. 掌握元素的质量数、质子数、中子数之间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1. 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方法,让学生深入了解元素的本质特征。
2. 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的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合作意识及对化学学科的兴趣。
2. 引导学生认识元素与人类生活、健康的关系,提高学生的生命观念。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1. 元素的概念、元素符号的写法及其意义。
2. 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及其应用。
【难点】1. 元素的质量数、质子数、中子数之间的关系。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原子结构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通过展示一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质,让学生思考:这些物质是由哪些元素组成的?(二)新课导入(15分钟)1. 介绍元素的概念,让学生了解元素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单位。
2. 讲解元素符号的写法及其意义,强调学生要熟练掌握。
3. 介绍元素周期表的结构,讲解周期表中的各个区域及其含义。
4. 讲解元素的质量数、质子数、中子数之间的关系,让学生通过计算理解三者之间的关系。
(三)课堂互动(15分钟)1. 学生分组讨论:根据元素周期表,分析同一周期、同一族元素的性质变化规律。
2.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3. 举例说明元素在人类生活中的应用,如铁元素在血红蛋白中的作用等。
(四)课堂练习(10分钟)1. 发放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2.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巡回指导。
3. 讲解练习题,总结学生掌握的情况。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元素的概念、元素符号的写法及其意义。
2. 强调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及其应用,提醒学生注意元素的质量数、质子数、中子数之间的关系。
四、课后作业1. 复习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元素的概念、元素符号的写法及其意义。
初中化学《元素》教案
初中化学《元素》教案1、了解元素的概念,将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识统一起来;2、了解元素符号所表示的意义,学会元素符号的正确写法,逐步记住一些常见的元素符号;3、初步认识元素周期表,知道它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的工具,能根据原子序数在元素周期表中找到指定元素和有关元素的一些其他信息。
二、重点、难点:1、元素的概念、元素符号的书写和意义2、元素概念的形成,元素符号的书写和意义,元素周期表的排规律和相关信息。
三、课时安排:2课时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元素周期表挂图、实物模型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情景导入:1、复习提问:什么是分子?什么是原子?它们有什么区别?2、讲解:分子是由两个或多个原子通过化学键连接在一起构成的,而原子是物质的最小单位,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
二、讲授新课:1、元素的概念(板书)讲解: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例如,碳元素的原子核电荷数都是6,所以无论是木炭中的碳原子还是二氧化碳分子里的碳原子,它们都属于碳元素。
2、元素符号的书写和意义(板书)讲解:元素符号是用来表示元素的简写,通常由一个或两个字母组成。
例如,碳元素的符号是C,氧元素的符号是O。
元素符号不仅可以表示一个元素,还可以表示一个原子。
3、元素周期表的认识(板书)讲解:元素周期表是化学中用来分类元素的表格,它按照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排列元素。
元素周期表中有118种已知元素,它们分布在不同的周期和族中。
4、课堂练习让学生在元素周期表中找到一些常见的元素,如碳、氧、氢、氮等,并说出它们的符号和意义。
第二课时:一、复习提问:1、什么是原子相对质量?2、元素的概念是什么?二、讲授新课:1、元素周期表的排列规律(板书)讲解:元素周期表的排列规律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周期性,即同一周期内的元素具有相同的外层电子数;二是族性,即同一族内的元素具有相同的化合价。
2、元素周期表的应用(板书)讲解:元素周期表是化学中非常重要的工具,它可以用来查找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电子排布、化合价等信息。
初中元素化学教案
初中元素化学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元素的基本概念和性质;2. 掌握元素的分类方法和周期表的结构;3. 了解元素的化学符号和原子结构。
教学重点:1. 元素的定义和性质;2. 元素的分类和周期表的结构;3. 元素的化学符号和原子结构。
教学难点:1. 解释元素的分类方法和周期表的结构;2. 掌握元素的化学符号和原子结构。
教具准备:1. 电子层模型图;2. 周期表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介绍元素是化学物质的基本单位,无法分解为其他物质的物质,告诉学生今天要学习元素的基本概念和性质。
二、讲解元素的基本概念和性质(10分钟)1. 介绍元素的定义和性质,包括原子核、质子、中子和电子的概念;2. 展示电子层模型图,讲解元素的原子结构。
三、讲解元素的分类和周期表的结构(15分钟)1. 介绍元素的分类方法,包括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和过渡金属元素;2. 讲解周期表的结构,包括主族元素、副族元素和周期数的概念。
四、练习元素的化学符号和原子结构(15分钟)1. 讲解元素的化学符号和原子结构的表示方法;2. 练习学生对几种元素的化学符号和原子结构进行填写。
五、小结与评价(5分钟)回顾今天的课程内容,检查学生对元素化学的掌握程度,鼓励学生努力学习。
六、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作业:完成一份关于元素分类和周期表的小结,复习今天学习的知识点。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元素的基本概念和性质有了初步的了解,对元素的分类方法和周期表的结构也有了一定的认识。
在以后的教学中,需要加强对元素化学知识的综合性讲解,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相关知识。
元素的教案初中
元素的教案初中教学目标:1. 了解元素的概念和基本性质;2. 能够识别和记忆常见元素的符号和名称;3. 掌握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和应用;4.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教学重点:1. 元素的概念和基本性质;2. 常见元素的符号和名称;3. 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和应用。
教学难点:1. 元素符号的记忆;2. 元素周期表的应用。
教学准备:1. 实验室用具:元素模型、元素卡片、周期表海报等;2. 教学用具:PPT、黑板、粉笔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通过实验现象,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元素;2. 学生分享对元素的理解,教师总结并板书元素的概念。
二、探究元素的基本性质(15分钟)1. 学生分组实验,观察不同元素的物理性质;2. 学生汇报实验结果,教师总结并板书元素的基本性质。
三、学习元素符号和名称(15分钟)1. 教师展示元素卡片,引导学生记忆元素符号和名称;2. 学生分组游戏,加深对元素符号和名称的记忆;3. 教师抽取学生回答,检查记忆效果。
四、学习元素周期表(15分钟)1. 教师讲解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引导学生理解周期表的排列规律;2. 学生自主探究周期表中的特点,如周期性、族别等;3. 教师举例讲解周期表的应用,如查找元素、判断化合物类型等。
五、实践操作(10分钟)1. 学生分组实验,使用元素模型进行组合,形成化合物;2. 学生汇报实验结果,教师点评并指导。
六、总结与反思(5分钟)1. 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分享自己的收获;2. 教师点评学生的表现,提出改进意见。
教学延伸:1. 课后作业:绘制元素周期表,标注常见元素的位置;2. 拓展阅读:了解元素发现的历史,学习相关科学家的故事。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游戏等方式,引导学生认识元素、学习元素符号和名称、掌握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和应用。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第三单元课题3元素》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初中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元素》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本课教学目标旨在使学生掌握元素的基本概念、符号表达及其分类方法。
通过教学,期望学生能够理解元素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形态,认识到元素周期表的基本框架和意义,并能够初步运用元素知识解释一些简单的化学现象。
同时,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兴趣和严谨的化学实验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在于使学生掌握元素的定义及符号表示法,了解元素的分类及其在周期表中的排列规律。
教学难点则在于帮助学生理解元素周期表的实质性意义,以及如何将元素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中。
为突破这一难点,将通过实验演示和案例分析的方式,加深学生对元素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三、教学准备为确保《元素》第一课时的教学顺利进行,需准备以下教学材料:化学元素周期表挂图、元素符号卡片、相关化学实验器材、多媒体教学设备等。
同时,教师需提前熟悉教材内容,准备相应的教学课件和教案,确保课堂上能够灵活应对各种教学情况。
此外,还需布置好化学实验室,准备好必要的实验用品,以备学生进行实验操作。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在课堂的开始,教师可以通过展示一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元素化合物实例,如水、氧气、二氧化碳等,来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元素。
让学生感知元素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以及其在物质构成中的重要性。
然后通过简短的讲解,帮助学生回忆上节课的知识点,为学习新内容做好铺垫。
二、知识讲解1. 元素概念及分类在讲解元素的概念时,教师可以通过图表和实例相结合的方式,详细解释元素的定义和分类。
同时,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物或图片,理解不同元素的颜色、状态、气味等特性。
通过讨论和交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
2. 元素周期表元素周期表是化学学习的重要工具。
教师可以通过投影仪或电子设备展示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和特点,让学生了解元素在周期表中的排列顺序和规律。
同时,结合具体的元素实例,讲解元素周期表中的符号、原子序数、电子排布等信息。
三、实验操作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元素知识,教师可以设计一些简单的实验操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单元课题 2《元素》教案设计一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初步掌握元素的概念;
2.会写、会读常见元素的名称、符号并了解元素符号所代表的意义;
3.在讲清元素概念的基础上,建立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构成。
[能力目标] 1.加深学生对元素的理解,学会元素符号的书写及意义。
2. 统一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构成的认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进一步建立科学的物质观,增进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构成的认识。
2.发展善于合作,勤于思考,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1.元素的概念;
2.元素符号的读法及意义。
【教学方法】讲授法、读书指导法、讨论法。
【教学用具】小黑板
【教学过程】
组织教学:略
复习提问:说明以下物质是怎样构成的?
评:这样的复习提问不仅复习了物质的组成及构成分子的微粒,重要的在于引导学生去探讨:构成这些物质分子的微粒里都有氧原子,很自然的引入元素概念的教学。
新课引入:构成以上这些物质分子的微粒里都有氧原子,不管构成哪种分子的氧原子,它们都有8个质子,带8个单位的正电荷。
我们把这些氧原子总称为“氧元素”。
同样把具有6个质子(核电荷数为6)的原子称为碳元素。
此外,还有铁元素、氯元素、钾元素等等。
〔板书〕一、什么叫元素?
阅读元素概念的有关内容。
(画出概念中的关键词句):
〔讲述〕无论在氧气分子、二氧化碳分子,还是水分子中的氧原子,都具有相同的结构。
其核电荷数都是8,即核内都有8个质子。
所有原子核内有8个质子的这一类原子,就统称为氧元素。
所以说氧气、二氧化碳和水中都含有氧元素。
同样硝酸铵分子、尿素分子中都含有氮原子,所以说它们都含有氮元素。
评:有计划地、有目的地培养和指导学生看书,画关键词句,这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起始方法。
强调:1.计量核电荷数时不管中子数。
2.只要质子数相同的同种原子就是同一种元素。
〔板书〕1.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1)元素是一个宏观的概念只讲种类不讲个数。
(2)元素组成物质。
(3)元素的种类是由核内质子数或核电荷数决定的。
〔讲述〕元素概念包括三个要素①具有相同核电荷数②同一类原子③总称,这就明确元素是一个建立在微观概念基础上的宏观的集合概念。
也表明了元素只论种类而没有个数的特点。
例如说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也可以说水是由大量水分子组成的。
但却不能说水是由两个氢元素和一个氧元素组成的。
也不能说水是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组成。
〔讲述〕世界上的一千多万种物质都是由元素组成的。
但到月前为止,人类发现的元素仅有112种,这112种元素怎样组成形形色色的物质这是化学课长期学习的问题。
这一百多种元素的差别,就是原子中核电荷数不同。
〔板书〕2.地壳中各元素的含量
氧、硅、铝、铁、钙……………
教会同学们会看“地壳里所含各种元素的质量分数”图。
记住地壳里含量最多的前四种元素,还可介绍宇宙、地壳、水、生物体、空气里含量最多的元素,指导阅读选学材料。
〔板书〕二、元素符号
〔讲述〕目前知道112种元素,组成世界上成千上万种的物质。
为了应用和交流的方便,化学元素除各国语言文字的名称外,化学上还确定了一套统一的符号来表示不同的元素。
在古代各个国家,甚至各人都自用一些符号来表示元素。
这样很不便于科学文化的交流。
19世纪道尔顿用园圈内加各种符号来表示不同元素,但由于元素不断发现,这种符号也不能适用了。
后来1860年世界各国的化学工作者大会制定了国际统一的符号来表示不同的元素。
这种符号就叫做化学元素符号。
(1)用该元素拉丁文名称的第一个大写字母来表示。
如氧、氢、氮、碳元素就依次用O、H、N、C来表示等。
(2)若几种元素名称的第一个字母相同时,可再附加一个小写字母加以区别。
如C表示碳元素,Ca表示钙元素,Cu表示铜元素等。
〔板书〕1.写法、读法
(1)1—20号元素是按质子数1—20排列的。
(2)写法一大二小。
(3)读法:看课本P
的表格,教师领写。
73
〔讲述〕书写元素符号“一大二小”的原则必须牢牢掌握,否则不仅达不到交流的目的,还闹出笑话来。
如钴的元素符号是Co,如果写成CO,就不是钻元素而表示化合物一氧化碳了。
评:把元素符号按元素周期表(短周期)的排列进行教学,这是教师有计划,有目的地为后面,原子结构示意图的画法,化合价、离子化合物、共价化合物的教学作准备,使学生初步形成“周期”的概念,为高中学习做铺垫。
这种方法不会增加学生负担。
掌握这些基本上能满足初中阶段正确书写物质的化学式和化学方程式的需要。
〔板书〕2.元素符号的意义
(1)表示一种元素,如O表示氧元素;
(2)表示该元素的一个原子,如O表示一个氧原子。
练习:说明H、K、Cl、O、Al代表的意义?
(3).系数:5个氢原子如何表示?
练习:写3个氢原子,10个硫原子,5个铝原子……
〔板书〕3.元素和原子的比较
〔讲述〕元素和原子是属于两个不同层次的概念,但它们又有着密切的联系。
为帮助同学们进一步的理解它们的区别和联系可将下表制成投影软片进行投影和讲解。
[小结]
本节课重点:
1.元素的概念。
2.熟记、会写会读27种元素名称和元素符号。
3. 元素和原子的比较
布置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