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教材第四单元小说单元教学设计
小说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小说单元整体教学设计小说单元是中学语文课程的重要部分,对学生培养阅读兴趣、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学素养具有重要作用。
下面是我为小说单元设计的整体教学方案。
一、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和阅读小说的习惯;2.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文学鉴赏能力;3.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和写作能力;4.通过小说中的人物、情节和主题,引导学生思考人生和价值观的问题。
二、教学内容:1.选取适合学生阅读的经典小说,如《红楼梦》、《西游记》等;2.从小说的人物、情节和主题角度出发,进行深入分析和讨论;3.让学生进行小说的阅读理解和写作练习。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导入与预习1.通过图片、短视频等方式,引导学生对小说中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等进行预习;2.讲解小说的背景知识,如作者、创作背景等;3.布置预习任务,让学生提前阅读小说的前几章,了解故事情节。
第二课时:阅读与分析1.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重点讨论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情节设计和主题;2.引导学生注意小说中的戏剧冲突和人物关系,促进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和分析。
第三课时:阅读理解与写作表达1.布置阅读理解题目,让学生对小说中的关键内容进行回答;2.组织学生进行写作练习,例如写一篇小说读后感、对作家的创作风格进行评价等。
第四课时:文学鉴赏与批评1.讲解文学鉴赏的基本概念和方法;2.引导学生对小说中的文学手法和表达方式进行分析和评价,如形象描写、语言运用等。
第五课时:综合应用与拓展1.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演讲或朗诵活动,让学生将小说中的情节、人物进行表演;2.拓展阅读,推荐学生阅读其他与小说相关的作品。
四、教学评价:1.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包括平时表现、作业、小组讨论和考试等;2.注重学生思考能力和认识变化的评价,如学生的阅读心得、思考问题等;3.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和交流,相互评价和提出建议,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
以上是我设计的小说单元整体教学方案。
通过此方案,学生将能够培养阅读兴趣,提高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同时思考人生和价值观的问题。
2024年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第四单元 综合性学习 走进小说天地
综合性学习走进小说天地设计说明通过以往的学习,学生已经具备了分析小说的能力,结合名著阅读篇目《西游记》《水浒传》等,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让同学们在熟悉的名著中,了解小说人物的丰富性,并掌握一些小说的答题技巧,从而让学生在小说的阅读中感受小说的魅力,陶冶性情,净化心灵。
学习目标1.通过“小说故事会”“小说人物大家谈”等活动,激发学生阅读小说的兴趣,体会小说巧妙的构思,拓宽阅读视野。
2.能复述小说情节,介绍小说人物,叙述自己的读书经历和感受。
3.以多种方式交流阅读小说的心得体会,提高阅读水平,陶冶高尚情操。
教学重难点1.回顾阅读过的小说,梳理精彩的情节,体会小说巧妙的构思。
2.选择典型的形象,感受鲜明的人物特征。
3.走进作品,与小说中的人物同呼吸、共命运,思考小说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尝试进行再次创作。
教学方法诵读法迁移训练法实践法资源与工具(一)资源《西游记》《水浒传》《儒林外史》。
(二)工具1.数字资源包、学习成果上传和互动的平台。
2.图书馆资源、网络搜索工具等。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一、学习情境“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是冰心老人有关读书的经验总结。
读小说是非常有益的,小说具有生动的故事、曲折的情节、鲜活的人物、多样的表现手法,就像生活的教科书,引领人们了解丰富多彩的大千世界,获得极佳的审美体验。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小说天地,感受小说的魅力!学生活动如何理解小小说的构思它们回顾自己阅小说以塑造回顾你阅读选择一人物关系、重新设定人他的他的穿越时空对续写《我的(一)小说故事会。
1.温习小说的文体知识。
小说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故事情节的叙述和环境的描写反映社会与个人生活。
小说主人公的区分不是以着墨的多少,而是以表现小说主题为依据。
小说三要素: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环境。
小说按篇幅可分:长篇、中篇、短篇及小小说。
小说的故事情节分为: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有的还有序幕和尾声。
小说的环境:社会环境、自然环境。
初中语文小说单元整体教学设计与实证研究
二、初中语文小说单元整体教学 设计
1、教学内容与目标
初中语文小说单元整体教学的内容应包括小说的基本要素、主要特点、阅读 技巧和创作方法等方面。教学目标则是帮助学生掌握小说的基本知识,提高阅读 和鉴赏小说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文学创新思维和写作能力。
Hale Waihona Puke 2、教学策略与方法整体教学策略应注重小说的整体性和系统性,从宏观的角度把握小说单元的 教学内容。可以采用主题式教学、项目式学习等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 思考。同时,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如多媒体教学、网络资源等,提高教学效 果。
2、数据收集与分析方法
数据收集包括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小组讨论表现、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水平 等方面。分析方法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式,通过对数据的统计分析,了解 实验班和对照班的教学效果差异。
3、研究结果与讨论
经过一学期的教学实验,实验班学生在课堂参与度、小组讨论表现、阅读理 解能力和写作水平等方面均显著优于对照班学生。结果表明,整体教学方式对于 提高学生的小说阅读和写作能力具有显著效果。同时,通过实证研究也发现了一 些问题,如部分学生在传统教学方式下难以适应整体教学方式,需要教师根据学 生的实际情况进行个性化指导。
1、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个性化指导,以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整体教学 方式;
2、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体验;
3、不断学习和更新教育理念和方法,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
4、与其他教师进行交流和合作,共同探讨和研究更优的教学设计和实施策 略。
参考内容
关键词:初中语文,小说单元, 整体教学,研究
初中语文小说单元整体教学设 计与实证研究
01 一、引言
03 三、实证研究
九年级第四单元教学设计
九年级第四单元教学设计一、单元主题本单元以“小说之美”为主题,选取了几部经典的小说作品,旨在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和分析小说,感受小说的魅力,提高文学鉴赏能力和语文综合素养。
二、单元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掌握小说的基本要素,如人物、情节、环境等。
学会分析小说中人物形象的特点和塑造方法。
理解小说情节的发展和结构特点。
体会小说中环境描写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自主阅读、小组讨论、课堂交流等方式,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合作探究能力。
学习运用圈点批注的方法,对小说中的精彩语句进行赏析。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小说中人物的情感和思想,体会人性的美丑善恶。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热爱,提高审美情趣。
三、教材分析本单元所选的课文包括《故乡》《我的叔叔于勒》《孤独之旅》等经典小说。
这些作品题材丰富,风格各异,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故乡》通过对故乡人事的描写,反映了社会的变迁和人性的变化。
《我的叔叔于勒》以菲利普夫妇对待于勒的态度变化为线索,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
《孤独之旅》则讲述了少年杜小康在孤独中成长的故事,展现了人物坚韧的品质。
四、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基础,但对于小说这种文学体裁的深入理解和分析还需要进一步的引导和训练。
部分学生在阅读小说时,可能只关注情节的发展,而忽视了对人物形象、主题思想等方面的思考。
五、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小说的基本知识和分析方法,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奠定基础。
2、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交流对小说的理解和感悟,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
3、朗读法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让学生更好地体会小说的语言魅力和情感内涵。
4、情境教学法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小说中的人物和情节,增强学习的趣味性。
六、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播放一段经典小说改编的影视作品片段,或者讲述一个有趣的小说故事,引发学生的兴趣,从而导入本单元的学习。
初中教材第四单元小说单元_九年级语文教案_模板
初中教材第四单元小说单元_九年级语文教案_模板教学导引1.本单元是新教材初中阶段中的第一个集中编排的小说单元。
此前,虽然学生已在1-4册课本中接触到了6篇小说,课外也或多或少做了阅读,已经初步掌握了小说的体裁知识,但是由于这些小说都散居于四册书中由不同文体的文章组合成的单元里,且有些篇目小说的特征并不突显,学生不易将相关的阅读小说知识系统起来,所以学生还未形成阅读小说的能力。
因此,本单元教学中,教师仍应继续引导学生巩固记叙文阅读的知识,引导学生掌握小说体裁的特点,帮助学生.总结归纳,将相关知识系统化,通过课堂实践转化为阅读小说的能力,形成欣赏小说的能力。
同时,也要注重探究意识的培养。
2.本单元的五篇课文都是小说。
小说是虚构的世界,但是小说中借人和事所表现的人性或者情感体验则必须是真实的,所以它们所表现的生活能够引起读者的情感共鸣。
这五篇小说都以生动鲜明的人物形象和巧妙曲折的故事情节,形象地反映了社会现实,表达了深刻的主题思想。
《故乡》通过对故乡景色和闰土前后变化的描写,揭露了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剥削压迫下的旧中国农村日益破产、农民生活日益贫困的社会现实,表达了作者对被剥削被损害的农民的深切同情与焦虑,反映了作者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
《我的叔叔于勒》反映了一个普通小市民的日常生活。
它通过主人公菲利普夫妇对亲兄弟于勒态度的前后变化,深刻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金钱至上的本质。
《麦琪的礼物》写在圣诞节前夕,一对小夫妻相互赠礼物,结果阴差阳错,彼此珍贵的礼物变成了无用的东西,但这一切都表现了他们爱的真诚。
《范进中举》围绕老童生范进中举,描述了范进及周围人等的种种丑态,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鞭挞了封建社会趋炎附势的人情世态。
《不朽的失眠》给我们讲述了一场失意人的失眠,成就了脍炙人口的诗章的故事。
阅读这些小说,汲取基中的真善美,鄙弃其中的假恶丑,尤其要引导学生摄取其中富含哲理性的东西,而不仅仅停留在被其虚构的情节所吸引的层面上。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整体教学设计:走进小说天地-搜寻成长密码
统编初中语文九上第四单元整体教学设计一、单元解读统编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包含阅读、写作、综合性学习三大板块。
阅读板块围绕人文主题“少年成长”选取了三篇小说,有通过对旧中国人民命运的深切关注引发青少年沉思社会的《故乡》,有通过揭露残酷的社会现实触发青少年辨析人性的《我的叔叔于勒》,还有借人生需要在艰苦条件中锤炼自己触动青少年启发自我成长的《孤独之旅》。
这几篇课文,内容丰富多彩,文笔摇曳多姿,既带给读者不同的审美享受,激发了读者对社会人生的无尽思索,还加深了读者对社会和人生的理解,帮助学生形成自我意识,从而更好地健康成长。
二、单元目标1.梳理小说情节,初步感知小说的叙事手法,尝试分析人物形象。
2.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理解小说的主题。
3.感受小说展示的人生经验,加深对社会和人生的理解,获得自我成长的教益。
三、核心知识1.梳理小说情节。
2.从不同角度分析人物形象。
3.结合文中环境描写,理解小说主题。
四、教学安排单元整体教学分为三个时段共6课时,以单元目标为导向,以探究主题、成长自我为核心,逐层递进,由浅入深。
第一时段“掌握方法梳情节”用2课时,学生通读小说,多角度梳理故事情节,以表格或示意图的形式展示;第二时段“分析人物解百态”用2课时,学生精读小说,建立人物档案与词汇库,品读人物;第三时段“欣赏环境蕴主题”用2课时,“一切景语皆情语”,小说中的环境描写大多是小说人物内心的折射,是小说主题的映射,教会学生透过“景语”感悟“情语”,解读文章主题。
五、课时安排:6课时五、教学流程第一时段:“掌握方法梳情节”【学习内容】教材《故乡》《我的叔叔于勒》《孤独之旅》【学习目标】学习抓时空变化、题眼线索等梳理情节的方法.【学习课时】2课时【学习过程】(一)导入新课台湾诗人席慕蓉在诗里写道:“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故乡的面貌确实一种模糊的怅望,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
”自古以来,故乡就是一个温情的字眼,故乡在外面心中是那样的美好,令人神往。
九上第四单元整体设计
九上第四单元整体设计创建小说天地,寻找成长启示统编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整体教学设计文,庄春美张秋玲【摘要】统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属于首个小说单元,选编的三篇小说围绕“少年成长”的人文主题展开叙述,或涉及少年成长这一话题,或从少年的视角观察世间百态。
为了引导学生更好地认知小说的社会意义,推动自我成长,单元整体教学设计了“建构维度,梳理情节”“选取角度,品析人物”和“比较研读,归纳主题”3个课段。
以探究主题、成长自我为核心内容,引导学生阅读小说,感悟小说,缩写小说。
【关键词】小说教学活动探究少年成长【设计意图】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包含阅读、写作、综合性学习三大板块。
阅读板块围绕“少年成长”的人文主题,选取了三篇小说:有通过对旧中国及其人民命运的深切关怀引起少年沉思社会的《故乡》,也有通过揭露残酷的社会现实触发少年辨析人性的《我的叔叔于勒》,还有借人生需要在艰苦的条件中锤炼自己引起少年启发自我的《孤独之旅》。
作为首个小说阅读单元,单元导语提示阅读本单元小说,要学会梳理小说情节,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人物形象,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理解小说主题。
写作板块要求学生学会缩写,综合性学习则以走进小说天地为内容。
根据阅读、写作、综合性学习为一体的特色,设计为“创建小说天地,寻找成长启示”。
核心任务为“创建小说天地”,以建设“书香校园”为情境,在九年级一楼连廊处划分出两大主题区,一是以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为素材来展示的“少年成长”区,二是以九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为素材来展示的“社会百态”区。
以此驱动学生研读小说文本并完成转换视角叙写故事、建构人物词汇库、写主题感悟和缩写小说等活动,旨在引导学生学习情节梳理和人物赏析的方法,表达对小说主题的看法,获得成长的启示,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单元整体教学分为三个课段,以单元目标为导向,以探究主题、成长自我为核心,逐层递进,由浅入深。
第一课段“建构维度,梳理情节”,学生通读小说,以表格或示意图的形式梳理故事情节,并学会转换视角写故事;第二课段“选取角度,品析人物”,学生精读小说,建立人物档案与词汇库,品读人物;第三课段“比较研读,归纳主题”,学生比读小说,分别归纳三篇小说的主旨,研讨三篇小说在主题上存在的共性特征,并开展“我想对您(你)说”的写信活动表达获得的成长教益,在此基础上进行小说缩写。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孤独之旅》教学设计
借“景语”还原“情语”——从《孤独之旅》走向散文化小说教学一、教材分析《孤独之旅》是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本单元是一个小说单元,单元重点是在于培养学生把握小说主题,分析人物形象,品析小说语言的能力。
这篇课文节选自曹文轩的长篇小说《草房子》,文章展示了主人公杜小康在放鸭过程中,战胜了恐惧孤独而变得成熟坚强的成长历程。
小说中出色的自然环境描写(如鸭群、芦荡、风雨)又为人物成长提供了广阔的背景。
二、学情分析通过两年的初中学习,九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文学性文本的能力,并且对小说故事情节和环境的描写有一定的分析能力,对人物塑造的方法也较为熟悉。
在学习过程中,既能扩展学生视野、丰富情感,又能激发学生比照自己的生活形态,树立奋进的信念,培养战胜困难的勇气。
同时,九年级学生即将面临中考,正在经历着学习的洗礼,可以说也是一次孤独之旅,课文中的主人公的经历一定会引起他们的兴趣。
三、教学目标1.通过朋友圈配图发文,感知杜小康的心路历程。
2.通过小组合作品读,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掌握环境描写对塑造杜小康形象的作用。
3.丰富自己的情感体验,培养战胜困难的勇气,感悟散文化小说的魅力。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感知杜小康的心路历程,赏析环境描写对人物形象塑造的重要作用。
2.教学难点:丰富情感体验,培养战胜困难的勇气,感悟散文化小说的魅力。
五、教学过程(一)波澜中的情绪推进任务一:《孤独之旅》写杜小康的成长,主要是通过他起伏的情绪和心理来完成的。
这种变化也体现在杜小康的只言片语之中。
如果你是杜小康,请你从以下任选一幅或多幅照片,并配上一段文字,来表达你在这次旅途中最为难忘的心路历程。
(二)色彩中的生命希望任务二:1、请你找出文中能体现杜小康情感波澜的环境描写,赏析其作用。
2、四人小组合作交流,分工合作。
a.多人合作朗诵(可进行创作性增添叹词、反复、男女搭配等)b.一人负责品读分享c.一人负责记录(尽量以关键词的形式呈现)(三)诗意中的文化回响1.作者选用“孤独之旅”作为文章的题目有何用意?2.杜小康的这段孤独之旅给大家带来了怎样的启示呢?3.散文化小说的含义及特点。
七(下)语文第四单元整体教学设计——梳理记事散文、小说、论述文写作思路共3篇
七(下)语文第四单元整体教学设计——梳理记事散文、小说、论述文写作思路共3篇七(下)语文第四单元整体教学设计——梳理记事散文、小说、论述文写作思路1七(下)语文第四单元整体教学设计——梳理记事散文、小说、论述文写作思路第四单元是初三语文教材的最后一单元,也是重点难点较多的一单元。
本单元囊括了记事散文、小说、论述文三种不同的文本类型。
因此,本文将从整体教学设计的角度出发,分析并探讨如何通过对这三种文本类型的梳理,帮助初三学生提高其写作能力。
一、整体教学目标通过对第四单元的教学,达到以下目标:1.能够正确理解记事散文、小说、论述文三种文本的不同特点、特征和写作技巧;2.能够熟练运用这三种文本类型的写作思路和技巧,进行作文练习;3.能够在作文中科学运用论说技巧,突出写作主题和中心思想,促进学生写作素养的提高。
二、梳理记事散文的写作思路记事散文是一种以个人经历为素材,以平实、质朴的语言传达作者心情和感受的文体。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来梳理学生的记事散文写作思路和技巧:1.开展阅读推崇活动阅读推崇活动即为鼓励学生将自己的喜爱之作分享给其他人,通过分享增强学生的阅读兴趣和自信心。
此外,阅读推崇的作品主要以记事散文为主,有利于学生了解记事散文的基本特点和特征。
2.开展记事散文写作实践通过题目设计、角色模拟、集体创作等方式,让学生切身体验记事散文写作的过程,并发散思维,突出主题和中心思想。
3.梳理记事散文写作技巧从选题、表达、叙事、描写等角度,进一步梳理记事散文的写作技巧。
帮助学生理解记事散文的要点,以及如何轻松地创作出一篇优秀的记事散文。
三、梳理小说的写作思路小说是一种以虚构的故事情节为基础,通过人物形象、语言艺术等手法传达作者主题思想的文体。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来梳理学生的小说写作思路和技巧:1.以读为主,以写为辅通过读好的小说作品,让学生感受好故事、好情节、好创意,并引导他们在阅读中感受故事的主题、情感和思想内涵。
七年级语文第四单元教案:鲁迅小说选读
七年级语文第四单元教案:鲁迅小说选读。
一、教学目标1.掌握鲁迅小说选读中的经典作品,理解其中的人物形象和情感表达。
2.了解鲁迅先生的思想、文学特点、文化背景。
3.能够对小说进行分析和评论,加深对世界观和价值观的认识。
二、教学内容本单元的教学内容主要是鲁迅先生的小说,包括《狂人日记》、《阿Q正传》、《孔乙己》、《药》等经典作品。
通过精读和分析这些小说,学生将会了解鲁迅先生的文化背景、文学特点、思想观点以及对当时社会的批判。
同时,还可以探究文学作品与现实社会之间的联系,加深对人性的探讨和思考。
三、教学过程1.引入与导入可以在课堂上播放鲁迅小说的电影或视频片段,介绍鲁迅的生平和文学成就,让学生对鲁迅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2.精读课文教师要求学生读完指定的鲁迅小说,了解故事的情节、人物形象、主题思想等方面,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感性认识。
3.分析小说教师可以通过讲解故事背景、人物性格、情节发展等方面来分析小说,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故事的内涵和主旨。
4.词语的妙用通过对小说中生动形象的词语进行点拨,引导学生加强对汉语词汇的掌握,并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敏感度和运用能力。
5.对小说进行评论和写作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特长,引导学生对小说进行评论和写作,比如写小说读后感、散文等,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6.课堂点评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对学生的表现进行点评,引导学生探究文学和人生的关系,增强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和欣赏。
四、教学评价教学评价主要是通过考试、作文等形式,对学生的理解和掌握程度进行评价。
同时,教师也可以通过课堂演讲、小组分析等形式,对学生的课外阅读和研究进行评价,并及时给予帮助和指导。
五、课后作业对于课后作业,教师可以布置读书笔记、小组讨论、摘抄佳句赏析等形式,帮助学生深入了解小说内容,拓宽学生的思路和视野。
六、教学反思在教学中,应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文化背景引导学生深入了解鲁迅小说中的情感、思想和价值观念,同时加强对汉语语言的学习和运用,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批判性思维。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小说教学设计与实践)课件
语言的字斟句酌
——看待父母
毫无疑问,父亲是被这种高贵的吃法打动了,走到我母亲和两个姐姐身边问: “你们要不要我请你们吃牡蛎?”(22)
母亲有点儿迟疑不决,她怕花钱;但是两个姐姐赞成。母亲于是很不爽快地 说:“我怕伤胃,你只给孩子们买几个好了,可别太多,吃多了要生病的。”然 后他转过身对着我,又说:“至于若瑟夫,他用不着吃这种东西,别把男孩子惯 坏了。”(23)
小说主题
孤独是痛苦的,也可能是美好的。孤独是成长的药方。 孤独之旅其实就是成长之旅。成长是一首美丽与痛苦相 交错的歌。
“成长并不仅仅是身高体重的变化。只有叩问过人生意义, 才能换来灵魂深处的觉醒。”
“突破小我,超出小我。当我们的精神超出肉体去视察世 界、处理问题,才会发现他人、家庭、社区、城市、社会、 国家、自然、宇宙这些更加复杂丰富久远深刻的客观存在。”
真实——小说的主题,即小说的创作目的
虚构——小说的艺术性 小说是怎样安排情节的? 小说是怎样塑造人物的? 小说是怎样描写环境的?
小说特殊的话语系统
故事与情节 小说的人物
国王死了,然后王后也死了。——故事 国王死了,不久王后也因伤心而死。——情节
静态性情与动态性情 扁平人物与圆形人物
小说的叙述视角
“或许对小说家来说,最难的就是决定由谁来讲故事。”
“当杜小康终于彻底清楚他已与学校无缘后,蔫了。油麻地的孩子们再 看到杜小康时,他已是一副邋遢样子”
自暴自弃
节选内容: 养鸭计划——和父亲到三百里外的大芦荡去放鸭
小说情节并不复杂,但内容却非常丰富,添加了哪些内容呢? 大量环境描写的作用是什么?聚焦片段,谈谈感受。 文中大量的描写和题目有什么关系?题目为什么叫“孤独之旅”?
我只好留在母亲身边。觉得这种不同的待遇十分不公道。我一直盯着父亲, 看他郑重其事地带着两个女儿和女婿向那个衣服褴褛的年老水手走去。 (24)
初中教材第四单元小说单元教学设计_教案教学设计
初中教材第四单元小说单元教学设计教学导引1.本单元是新教材初中阶段中的第一个集中编排的小说单元。
此前,虽然学生已在1-4册课本中接触到了6篇小说,课外也或多或少做了阅读,已经初步掌握了小说的体裁知识,但是由于这些小说都散居于四册书中由不同文体的文章组合成的单元里,且有些篇目小说的特征并不突显,学生不易将相关的阅读小说知识系统起来,所以学生还未形成阅读小说的能力。
因此,本单元教学中,教师仍应继续引导学生巩固记叙文阅读的知识,引导学生掌握小说体裁的特点,帮助学生总结归纳,将相关知识系统化,通过课堂实践转化为阅读小说的能力,形成欣赏小说的能力。
同时,也要注重探究意识的培养。
2.本单元的五篇课文都是小说。
小说是虚构的世界,但是小说中借人和事所表现的人性或者情感体验则必须是真实的,所以它们所表现的生活能够引起读者的情感共鸣。
这五篇小说都以生动鲜明的人物形象和巧妙曲折的故事情节,形象地反映了社会现实,表达了深刻的主题思想。
《故乡》通过对故乡景色和闰土前后变化的描写,揭露了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剥削压迫下的旧中国农村日益破产、农民生活日益贫困的社会现实,表达了作者对被剥削被损害的农民的深切同情与焦虑,反映了作者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
《我的叔叔于勒》反映了一个普通小市民的日常生活。
它通过主人公菲利普夫妇对亲兄弟于勒态度的前后变化,深刻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金钱至上的本质。
《麦琪的礼物》写在圣诞节前夕,一对小夫妻相互赠礼物,结果阴差阳错,彼此珍贵的礼物变成了无用的东西,但这一切都表现了他们爱的真诚。
《范进中举》围绕老童生范进中举,描述了范进及周围人等的种种丑态,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鞭挞了封建社会趋炎附势的人情世态。
《不朽的失眠》给我们讲述了一场失意人的失眠,成就了脍炙人口的诗章的故事。
阅读这些小说,汲取基中的真善美,鄙弃其中的假恶丑,尤其要引导学生摄取其中富含哲理性的东西,而不仅仅停留在被其虚构的情节所吸引的层面上。
苏教版:八下(第四单元):小说之林教学设计思路
2. 学习者分析
小说巧妙地通过多重对比和以笑衬悲来达到揭示这一主题目的,充分反映了鲁迅作为文学大师对社会 的洞察力和小说笔法高超的表现技巧。
3. 学习目标确定
1.了解文章背景,梳理小说的情节结构,体会社会环境描写的作用。 2.掌握文中人物描写的方法,把握人物性格特点。 3.把握文章主旨,了解封建科举制度的腐朽和病态社会的冷酷。
母亲永丰盛的饭 父亲边看母亲晾
主要情节
车礼物回家
食“招待”做生意 晒衣物。边看“我
亏本的父亲
们“玩耍,然后安
然入睡
“我”的心理 A
有些难过
C
D
2. 选文第③段为什么不能删去?(了解段落的作用,学会从结构和内容上分析)
3. 分析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掌握关键词在文中的作用) 周围无数双眼睛都被它镀.亮.…… 4. 请从修辞角度赏析选文第⑥段划线的句子。(学会如何赏析句子:方法+内容+情感)
整体教学背景下的小说单元设计—以部编本九上第四单元为例
整体教学背景下的小说单元设计—以部编本九上第四单元为例【摘要】小说教学备受关注,本文探讨整体视野下的小说单元教学,试图架构“单元起始课——教读课——小结课——自读课——课外阅读”的兼顾“愉、鱼、渔、喻”教学目标的教学模式。
【关键词】小说教学单元教学整合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按照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双线组织教学单元,在同文体的不同单元中,文本的用途不同,语文能力的培养要求也不同。
如七八年级学习的《社戏》等小说,不同于作为学习小说阅读方法和策略的范例文本的《故乡》、《我的叔叔于勒》等,更多是服务于单元人文主题。
但这些小说单元之间的语文要素又是彼此联系,具有层次性,如想落实九上第六单元中国古典小说的学习目标,学生必须将第四单元的现当代小说学习要求都内化完全。
但当前不少老师忽视单元教学的整体性,割裂教读课、教读课和自读课的联系,漠视多个小说单元的内在关联,形成程序化的教学思路。
学生只能就文论文,无法实现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与时代对话、与自我对话。
笔者认为小说单元教学需要架构“单元起始课——教读课——小结课——自读课——课外阅读”的兼顾“愉、鱼、渔、喻”教学目标的教学模式,在活动化、情景化、任务化的教学中趣味阅读,激发学习兴趣,以课文为基点,由整体感知到单篇阅读,再由单篇阅读到小结感悟,从课内延伸至课外,让课外带动课内,不断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感受小说的魅力。
笔者选取部编本九上第四单元进行教学实验。
一、基于感受,愉悦“开”读——单元起始课开启小说阅读之门若想使学生领略到小说世界的多姿多彩,激发兴趣,需要单元起始课热场。
教师应以开放式的阅读交流为主要环节,如谈谈最喜欢的一部小说,了解小说塑造多样的人物,设计曲折的情节,描写各种环境,还有触碰心灵或警醒世人的主题等,自然引出小说的题材知识。
在此基础上,就三篇课文概括“小说三要素”,学生互相补充。
再鼓励学生谈对这三篇小说的看法,可以表达喜恶,也可以提出质疑。
如果有难以回答的问题,可以作为教读课或自读课的思考。
八年级语文(上)第四单元小说单元说课稿
八年级语文(上)第四单元小说单元说课稿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语文版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小说单元。
这个单元有四篇课文,他们分别是《鲁提辖拳打镇关西》、《范进中举》、《选举xxx》、《山米与白鹤》。
整个说课我将分三部分进行讲述,分别是说课程目标、说教材、说教学策略与方法。
(一)在说课程目标这一部分中,我将按照学科目标、单元目标、每课目标三个目标来完成。
ø学科目标“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欣赏文学作品”,“能设身处地地体验和理解作品”,“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作出自己的评价”,“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就是为具体落实这些目标要求而编排的。
ø单元目标【知识与能力】1、着重培养学生阅读和欣赏小说的能力,进一步理解小说多样化的艺术风格。
2、注意小说体裁的特点,了解人物、情节、环境等要素。
着重掌握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进而把握小说的主题。
3、注意揣摩小说的语言,从中得到启发,并不断积累、提高语言的实际运用能力。
【过程与方法】1、进一步认识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环境描写是小说的重要组成部分。
2、了解小说多样化的表现手法和艺术风格。
3、体会心理描写、细节描写对表现人物的作用。
4、对关键的语段反复品读,精彩赏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小说中人物所表现的思想感情,结合生活经验体味小说的内涵与主题。
2、通过整体阅读走进作者描述的世界,深入体会感悟,达到情感的共鸣与升华,形成积极的人生观。
ø每课目标:《鲁提辖拳打镇关西》的目标:1、学习通过重要情节和语言动作描写来表现人物性格。
2、了解在正义与邪恶斗争中鲁达的性格,学习其精神。
《范进中举》的目标:1、学习通过对话、对比、细节等刻画人物性格写法。
2、欣赏本文的讽刺艺术。
《选举xxx》的目标:1、了解故事情节,把握人物个性。
2、对照小说的人物描写,调整自己的生活心态。
部编本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大单元备课教案教学设计
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青春年少一、教材分析(一)单元特色分析: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为小说单元,三篇课文——《故乡》《我的叔叔于勒》《孤独之旅》,围绕“少年”成长的感悟和人生体验展开。
在尊重学生的“根性”体验,将读写结合,实现读写共创的基础上,使语文核心素养落地生根。
鲁迅先生的《故乡》,解构了人和人之间心灵的“隔膜”;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以少年视角触摸了人情的冷暖;曹文轩的《孤独之旅》,以少年在暴风雨中的经历揭示成长的主题。
这些文章文笔摇曳多姿,内容丰富多彩,在带给读者不同审美享受的同时,也激发了读者对人生和社会的无尽思索。
学习本单元,要学会梳理小说情节,从不同角度分析人物形象,并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理解小说主题。
(二)单篇文章分析:结合单元特点分析每篇文章的特色,分析每篇课文的教学侧重点(分篇列出)《故乡》以“我”回故乡的活动为线索,通过“我”的视角展现出故乡人事的一幅幅画面,举目所见,呈现的是一派萧条、破败、沦落的景象,与其形成对比的,则是由“闰土”这一人物勾连出的“我”的少年回忆,“现在”与“过去”的强烈对比寄寓着作者对旧中国及其人民命运的无限关切与深沉思索。
借助课后的助读系统,让学生以故乡的“变化”为突破口,梳理小说的故事情节。
其次,小说着重描写了闰土和杨二嫂两个典型人物形象。
少年闰土的天真、纯净与中年闰土的畏缩、麻木形成了对比;年轻时并未给人留下“恶感”的杨二嫂与眼前的自私、势利、贪婪形成了对比:写出了人物身上的变化与复杂。
这也恰恰可以教学生试着从不同角度分析人物形象,体会人物身上的弱点,引导学生理解小说结尾部分“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
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的含义,进而理解作者对现实的强烈不满和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
《我的叔叔于勒》以“我”成年后回忆往事的形式叙事故事,写了少年的“我”的所见所闻,也隐含着成年的“我”的立场与判断,所以,我们既可以从实际事件的发展顺序入手讲故事,也可以从小说的叙事顺序讲故事,还可以从原因到结果,甚至从悬念到结局等不同角度梳理小说的故事情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教材第四单元小说单元教学设计教学导引1。
本单元是新教材初中阶段中的第一个集中编排的小说单元。
此前,虽然学生已在1-4册课本中接触到了6篇小说,课外也或多或少做了阅读,已经初步掌握了小说的体裁知识,但是由于这些小说都散居于四册书中由不同文体的文章组合成的单元里,且有些篇目小说的特征并不突显,学生不易将相关的阅读小说知识系统起来,所以学生还未形成阅读小说的能力。
因此,本单元教学中,教师仍应继续引导学生巩固记叙文阅读的知识,引导学生掌握小说体裁的特点,帮助学生总结归纳,将相关知识系统化,通过课堂实践转化为阅读小说的能力,形成欣赏小说的能力。
同时,也要注重探究意识的培养。
2。
本单元的五篇课文都是小说。
小说是虚构的世界,但是小说中借人和事所表现的人性或者情感体验则必须是真实的,所以它们所表现的生活能够引起读者的情感共鸣。
这五篇小说都以生动鲜明的人物形象和巧妙曲折的故事情节,形象地反映了社会现实,表达了深刻的主题思想。
《故乡》通过对故乡景色和闰土前后变化的描写,揭露了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剥削压迫下的旧中国农村日益破产、农民生活日益贫困的社会现实,表达了作者对被剥削被损害的农民的深切同情与焦虑,反映了作者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
《我的叔叔于勒》反映了一个普通小市民的日常生活。
它通过主人公菲利普夫妇对亲兄弟于勒态度的前后变化,深刻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金钱至上的本质。
《麦琪的礼物》写在圣诞节前夕,一对小夫妻相互赠礼物,结果阴差阳错,彼此珍贵的礼物变成了无用的东西,但这一切都表现了他们爱的真诚。
《范进中举》围绕老童生范进中举,描述了范进及周围人等的种种丑态,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鞭挞了封建社会趋炎附势的人情世态。
《不朽的失眠》给我们讲述了一场失意人的失眠,成就了脍炙人口的诗章的故事。
阅读这些小说,汲取基中的真善美,鄙弃其中的假恶丑,尤其要引导学生摄取其中富含哲理性的东西,而不仅仅停留在被其虚构的情节所吸引的层面上。
3。
本单元所选的五篇课文,从时代看,古代作品一篇,现代四篇;从类别看,古代白话章回体小说节选一篇,短篇小说四篇;从作者看,中国小说四篇,外国小说一篇。
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故事情节和社会背景学生都不熟悉,但学生对小说容易产生兴趣,且通过课内外阅读小说已有一定的阅读能力,教师可以根据课文的深浅难易采取不同的教法,关键是要适当介绍小说的文体特点,要组织好精彩段落的教学。
对学生而言,重点应放在理解人物性格和课文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上。
对课文塑造人物形象的肖像描写、语言行动描写、心理活动描写、环境描写应该重点把握,以提高记人叙事的能力。
在学习中把握小说特点,提高鉴赏能力。
鲁迅作品学生已接触不少,特别是第四册对《鲁迅自传》的学习,大大加深了学生对鲁迅其人的认识,扩大了对鲁迅作品的阅读面。
《我的叔叔于勒》和《麦琪的礼物》的作者分别为法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莫泊桑和美国小说家欧?亨利,虽然他们在世界文学史上颇有建树,但对于阅读甚少的当今初中生来说,他们在很多学生脑海中的印象几乎是零。
所以教师应该要求学生对他们有所了解,并课外阅读两位作者的其他代表性作品,以了解作者的创作风格,深入理解课文。
《范进中举》选自古代名著,教师应要求学生课外阅读原著,了解课文前后的有关情节,以便更好地学习课文。
同时这也扩大了知识面,体现了“课文不过是个例子”,教学是为了让学生认识到语文是生活的反映,从而将学生的视野引向更远,扩得更宽。
4。
建议将本单元的阅读教学与第七单元“自由写作实践”结合起来进行。
读不是为了写,而读写结合则是语文教学中被普遍认同的“共识”,所以说“读”好是基础,“读”好是关键,因此教师一定要先在“读”上引导学生下功夫,不仅读懂小说的字、词、句,更重要的是读得情节曲折于脑海之中,人物形象凸显于纸面之上,为学生的有感而发、评论小说做好铺垫。
教学设计Ⅰ阅读故乡[教法]A。
朗读法本课是鲁迅小说中的名篇,篇幅较长,有一定的深度和难度,为了使学生在课堂中能够较快地进入角色,有必要注重朗读训练。
诗歌教学无疑要加强朗读训练,但小说教学也应该重视这一教学环节。
学习这篇小说仍要以读为本,特别是重点语段的朗读,可以使学生体会到作者深沉而强烈的思想感情。
要加强指导,培养学生的朗读兴趣,让学生通过朗读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并形成良好的语感。
B。
创设情境法这篇小说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距离极远,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必须注重创设与课堂学习相适应的情境,如用多媒体课件或资料片介绍20世纪初中国的社会状况,印发文字资料或布置学生课前自查资料、课内介绍交流等,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特别是要创设最佳提问情境,鼓励学生钻研课文,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真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与口头表达能力。
避免教师一人的讲读分析代替学生活动,使学生处于被动听讲地位。
C。
比较法这篇小说运用了多方面的对比。
其中故乡前后景色的对比,突出了农村经济日益凋敝;闰土形象的前后对比,突出农民生活的日趋贫困;“我”和闰土前后关系的对比,突出了封建等级观念对人的毒害;“我”和闰土关系与宏儿和水生关系的对比,反映了作者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愿望。
在这多方面、多层次的对比中,小说的主题突显出来。
教学中可以抓住这一特点,用填表格对比、分角色表演对比等方法来比较学习,领会作品的主题。
[学法]A。
预习法这是一篇鲁迅写于1921年的作品,学生不了解小说的背景,难以在课堂学习中进入小说的情境,所以一定要布置预习。
除了常规的要求外,还要指导学生上网或去图书馆查有关资料,还可以要求学生在预习中编写结构提纲,理清小说的情节。
B。
朗读法学生可采用以个人朗读为主、分角色朗读和集体朗读为辅的方法。
对话部分分角色,以求突出人物性格;重点段宜集体朗读,在浑厚的气势中理解小说中议论的作用,去把握小说的主题。
朗读的同时也是在创设情境,有利于学生迅速进入小说描述的情境中,将自己换位于其中某个角色,投入阅读。
C。
探究法学习这个学习过程将由课内延伸到课外。
①在课堂教学中,经讨论形成若干研究性课题;②学生基本上由四人组组成研究小组;③各小组确定课题;④教师分别按课题特点合理进行研究方法的指导;⑤学生课后通过查资料、研讨等方式研究;⑥安排自习或写作课、活动课进行全班交流,分组完成研究报告。
[导入]可以用回顾《鲁迅自传》导入,也可以用多媒体课件介绍写作背景导入,还可以从人与故乡的关系导入。
举例:我们每个人都有故乡,每个人也都无比眷念和热爱养育自己的故乡。
古往今来有多少文人墨客写下了无数有关故乡的诗文。
其中,有的赞美故乡的风土人情,有的抒发对故乡的离愁别绪,也有的抒写回到久别的故乡的激动与喜悦。
鲁迅先生于1919年底回到了离别20多年的故乡,他的心情如何呢?[突破]这篇小说主要的写作手法就是对比。
作者在小说中展开了多方面多层次的对比以突出主题,教学中应抓住这一写作手法,主要分析故乡的变化和故乡人的变化,兼及其他。
在抓两个变化时尤其要突出闰土这一人物形象的变化,可以从其外貌、动作语态、对“我的态度、对生活的态度四个方面去感受其变化之大,再究其根源。
由闰土入手,在形象的对照中分析人物形象,在形象对照中层层揭示出作品的主题,把握课文的主要艺术特点,应是教学本课理想的突破口。
[探究]A。
“我的母亲很高兴,但也藏着许多悲凉”,母亲为什么会“悲凉”,又为什么“藏着”?B。
灰堆里的碗碟是闰土埋的吗?C。
“我”想到希望,为什么会“害怕起来”?[实践]利用节假日回故乡看看或者去一个熟悉的地方故地重游,试着用对比的手法写出那里景与人的变化。
[拓展]建议课外阅读鲁迅的《呐喊》中的作品。
我的叔叔于勒[教法]A。
进行这篇小说的教学,可以从整理故事情节入手,也可以从分析人物形象开始,还可以从找出菲利普一家对于勒的不同评价着手,选择哪一种,应视不同程度的学生情况来决定。
前两种是小说教学的一般教法,易于操作,也有利于学生由浅入深地学习,其不足之处是教学过程呈块状,缺乏整体性。
后一种如果把握得好,等于抓住了小说的纲,可以由此引导学生阅读、分析、讨论,使学生对人物形象、情节结构和语言文字都有全方位的理解,有利于学生整体感知和感体把握。
B。
围绕解题来把握主题。
教师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小说题目叫“我的叔叔于勒”,可是小说中并非对于勒作正面描写,那么重点描写的是谁?作者为什么这样安排?学生读课文后再分组讨论,教师适时点拨,小说的主题就会突出起来。
[学法]A。
朗读法学习这篇小说,主要采用个人朗读为主、分角色朗读为辅的方法,分角色朗读“船上巧遇于勒”部分,读得有情有味,突出人物感情变化的曲折。
B。
形象再造法这篇小说虽是一篇外国小说,距离现在已一个多世纪,讲述的故事也是学生所陌生的,但它所表现的人与人的关系是处于商品经济社会的今天的学生们并不陌生的,这就有利于在学习中用形象再造法来准确把握人物形象。
阅读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边读边结合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展开教学,使小说中的人物,特别是菲利普夫妇的形象活起来。
还可以在请两位同学分角色朗读“巧遇于勒”一部分时,请同学们闭上眼睛,耳听心思,使小说中的人物浮现于脑海之中。
在这一过程当中,学生自然而然会对人物形成评价,情意素质也就得以提升。
[导入]可以由简介莫泊桑生平创作及创作风格导入,也可开门见山,直奔切入点。
例如: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法国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作家莫泊桑的短篇小说《我的叔叔于勒》。
我们先来阅读课文,看看“我”的一家是怎样称呼于勒、怎样评价于勒的。
[突破]抓住一个“盼”字,带动全篇阅读。
先对菲利普夫妇“盼”于勒的情节加以复述,突出小说设置的悬念;对菲利普夫妇“盼”于勒的原因加以复述,突出插叙,造成对比。
再引导学生联系小说中大量的细节进行分析,有助于学生深刻地理解小说的主题。
[探究]A。
这篇小说和《故乡》都运用了第一人称,其作用是否只是增强故事的真实性?B。
小说中菲利普夫妇的性格都具有唯钱是亲的特点,在这总的性格特征下两人是否也有不同呢?[实践]写片断练习。
A。
观察你周围的人,选择一位,将他的言语动作及外表写出来,表现他的性格特征。
B。
观察一次活动,将其中某一场面写出来。
[拓展]读下面这篇俄国短篇小说巨匠契诃夫的小说,想想它与《我的叔叔于勒》在写作上有什么相同之处。
胖子和瘦子[俄]契诃夫在尼古拉叶夫斯基铁路的火车站上,有两个朋友,一个是胖子,一个是瘦子,碰见了。
胖子刚刚在车站上吃完饭,嘴唇上粘着油,发亮,跟熟透的樱桃一样。
他冒出白葡萄酒和fleurd\'orange(法语:香橙花)的气味。
瘦子刚刚跳下火车,拿着皮箱、包裹、硬纸盒。
他冒出火腿和咖啡渣的气味。
他背后站着一个长下巴的瘦女人,那是他妻子;还有一个眯起一只眼睛的、高个子的男学生,那是他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