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_【课堂实录】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合集下载

初中语文_【课堂实录】《天上的街市》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语文_【课堂实录】《天上的街市》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天上的街市》教学设计【教材分析】《天上的街市》是诗人郭沫若的一首新诗,读来朗朗上口,语言清新朴素,因此,本课注重学法的指导与语言的品读,引导学生结合时代背景来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学情分析】本文所写的年代距离学生较远,受自身知识和阅历所限,对作者要表达的深层含义的理解存在一定难度,所以要结合背景来体会作者的情感,难点是培养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

【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重点)2、学习本诗的写作手法(难点)3、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品味语言的意境美、韵律美。

【教学难点】理解掌握批驳谬论的方法【教学方法】朗读体会,合作探究。

【教学课时】一课时。

【课前准备】学生反复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温家宝总理曾说过:一个民族有一些关注天空的人,这个民族才有希望。

(幻灯片出示)我国现代著名诗人郭沫若就是一个喜欢仰望星空的人。

这节课,让我们跟随郭沫若先生的脚步,走进《天上的街市》,去听一听他与星空的私语。

二、作者简介师:哪位同学来为大家介绍一下郭沫若?(出示郭沫若图片)指一名学生回答。

(教师适时出示PPT)【预设】学生找到课下注释,教师点评引导学生学习时要善于借助课下注释。

若学生没找到,教师就出示白板,然后引导学生从书上找课下注释。

引导学生注意利用课下注释。

【设计意图】遇到问题,让学生首先想到借助有效的工具——课下注释来解决,教给学生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寻求有效工具,培养学生积极主动探索的学习态度。

师:首先,我们先来明确我们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请同学们齐读学习目标(出示目标)学生齐读学习目标。

过渡:心中有目标,学习就高效三、学法指导(3分钟)师:同学们拿到一篇文章最先干什么呢?生:读!师:这是一种不错的读书方法,正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现。

”不过今天老师想推荐给同学们另一种读书方法:我们从题目读起。

拿到一篇文章,初看她的题目,你能读出哪些信息?产生哪些思考?带着这些疑问去读文章,会更有针对性。

初中语文_【课堂实录】阿长与《山海经》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语文_【课堂实录】阿长与《山海经》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阿长与<山海经>》教学设计【教学年级】初二【教学目标】1、品读课文,赏析阿长的形象。

2、体会作者对阿长真挚的情怀。

【教学方法】自主思考、合作探究、交流质疑。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整体感知我们知道一代大文豪鲁迅先生没有专文写过自己的母亲,却写了一篇怀念保姆的文章。

那么鲁迅为什么要写她呢?她是个怎样的人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鲁迅先生的散文《阿长与<山海经>》,开启我们的探究之旅。

同学们,通过预习,本文主要写了什么?重点写了什么?学生交流。

【设计意图】通过设置悬念,解释题目,整体感知,导入本节课的学习。

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一)从“我”的角度,看阿长买《山海经》这件事当阿长为我买来了《山海经》,“我”有怎样的反应?学生交流,体会“我”的心情,抓住关键词“霹雳”“震悚”,明白词语的语境义。

“我”得到了最想要的《山海经》,高兴激动我们都可以理解,为什么我会全体震悚?请同学们文本中寻求答案。

3分钟后小组交流。

自主阅读,小组交流。

交流要求:用朗读结合课文的词语或句子进行交流,也可以点评同学的发言,可以提出自己的疑问.预设:1.阿长给我留下的印象不是太好,我觉得阿长就是一个长舌妇,文中“我最讨厌的是常喜欢切切察察,向人们低声絮说些什么事,还竖起第二个手指,在空中上下摇动,或者点着对手或自己的鼻尖。

”;“又不许我在走动,拔一株草,翻一块石头,就说我顽皮,要告诉我的母亲去了”,可见阿长爱打小报告;睡觉时她又伸开两脚两手,在床中间摆成一个’大‘字’,我觉得阿长相当粗俗,我母亲说她她也不听。

“一条臂膊还搁在我的颈子上”;过元旦说恭喜吃福橘,还有很多规矩,让我不耐烦,文中“梦里也记得元旦的,第二天醒得特别早,一醒,就要坐起来。

她却立刻伸出臂膊,一把将我按住。

我惊异地看她时,只见她惶急地看着我。

她又有所要求似的,摇着我的肩。

我忽而记得了——“阿妈,恭喜……。

”“恭喜恭喜!大家恭喜!真聪明!恭喜恭喜!”她于是十分欢喜似的,笑将起来,同时将一点冰冷的东西,塞在我的嘴里。

初中语文_【课堂实录】苏州园林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语文_【课堂实录】苏州园林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苏州园林》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理清文章的结构,掌握说明方法的运用。

2、把握苏州园林的特征,领略我国园林艺术的独特魅力。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州、杭州两座城市用我们刚学过和一句文言来形容——“实是欲界之仙都”(启发学生答出)。

的确如此,“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今天我们就跟随叶圣陶先生游览苏州园林,探寻它“风景如画”的奥秘。

2、介绍作者:叶圣陶(1894--1988),名绍钧,字圣陶。

现代著名作家、教育家。

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

代表作品:散文集有《脚步集》、童话有《稻草人》、《古代英雄的石像》、长篇小说有《倪焕之》。

二、且赏且话,图说苏州园林——跟叶圣陶学习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1、朗读课文,思考如下问题:(1)苏州园林的总体特征是什么?(2)设计者们为达到这一目的,是怎样做到这一点的?2、再读课文3-9段,完成测试。

(1)教师出示几组画面,学生依据阅读课文获取的关于苏州园林特点的信息,判断出每组中哪一幅是苏州园林,并说明理由。

(通过几组画面的比较,认学生更加清晰的理解作者所介绍的苏州园林的各个方面的特征。

)(2)苏州园林的假山和池沼是怎样布置的?又是怎样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的呢?假如你是苏州园林的小导游,你将怎样为大家解说一下呢?(对于苏州园林的各个方面的特征,这两方面学生不易清晰的把握,就把这两部分作为重点,采用导游解说的方式来分析,加深理解。

)3、置身于这样的园林,你会产生怎样的感受呢?(出示几幅画面,结合课文谈感受,强化理解“如一幅完美的图画”这一总体特征)三、且行且思,概说苏州园林——跟叶圣陶学习说明文的布局谋篇1、以小组为单位,划出每段的中心句。

教会学生如何找出或者概括说明文段的中心句。

(引导学生总结说明文段中心句的特征:1、抓住说明事物的特征2、简洁3、完整)2、根据中心句为全文划分结构层次。

引导学生理清全文的结构和说明顺序。

(1)、全文可以分为几大部分?各部分之间是一种什么关系?(2)、2-9段还可以划分层次吗?(3)、3-9段之间还可以划分层次吗?3-6段7-9段与之间的顺序可以调换吗?(通过合作探究把握全文“总-分-总”的结构,第2段与3-9段之间由总到分的结构,由整体到局部的逻辑顺序,3-9段又分为3-6和7-9段由主到次两个层次。

初中语文_【课堂实录】《庄子》故事两则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语文_【课堂实录】《庄子》故事两则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庄子》故事两则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积累常用的文言词语,丰富文言知识。

2.感受两则故事的趣味性,理解庄子的志趣。

3.拓宽阅读视野,增加对传统文化经典的了解。

教学重点1.理解“惠子相梁”中的故事的寓意,体会庄子的志趣。

2.感知惠子和庄子思想、性格、气质上的差异。

教学难点1.理解两则故事的寓意。

2.引导学生鉴赏庄子寓言的艺术特点。

教学方法1.朗读法。

反复诵读,培养学生的语感,体会人物的志趣。

第二篇采用对话的形式展开争辩,表现二人的差异。

2比较法。

比较惠子与庄子的思想志趣的不同3.延伸拓展法。

拓宽阅读视野。

多介绍一些有关庄子的故事,了解庄子的生平,思想。

课外读庄子的文章,进一步体会《庄子》寓言的艺术特点。

教学过程一、导入:听故事:讲述“庄周梦蝶”的故事,了解庄子诗意的生活以前庄子做梦变成蝴蝶,完全是一只欣然生动的蝴蝶,十分快活适意,全然不知道自己是庄周了。

一会儿醒来,才惊讶自己原来是庄周。

真不了解到底是庄周做梦变成蝴蝶呢,还是蝴蝶做梦变成了庄周呢?庄周与蝴蝶一定有分别。

这就是所说的物化,也就是变化同为一体,不分彼此,消除物我差别的境界。

“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二、介绍庄子和《庄子》庄子(约公元的369~公元前286),名周,战国时宋国蒙人,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

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庄子生活在一个社会矛盾极其尖锐的时代,做过漆园吏。

他不满现实,不与统治阶级合作,据传楚王曾以千金相邀为相,被其拒绝。

庄子对后人的影响主要是《庄子》一书。

《庄子》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其文汪洋恣肆,想象丰富。

气势壮阔。

《庄子》共33篇,分内篇、外篇、杂篇。

内篇7篇为庄子所作,外篇15篇和杂篇11篇一般认为是其门人和后学者的伪作。

庄子的想象力极为丰富,语言运用自如,灵活多变,能把一些微妙难言的哲理说得引人入胜。

鲁迅先生称赞“其文则汪洋辟阉,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汉文学史纲》)。

郭沫若也评价说:“以思想家而兼文章家的人,在中国古代哲人中,实在是绝无仅有。

初中语文_【课堂实录】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语文_【课堂实录】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七年级下册一、教材分析本课是初中语文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26课。

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学习描绘自然山水的优秀诗文。

要求学生在反复诵读中,进入文中情景交融的境界,并对作品的语言特色有所体会,而《答谢中书书》是一篇写景的优秀短文,作者抓住景物特征来写,注意到在不同时间内(晨昏、四季)景物的变化,并且情景交融。

体现了作者能够品味山水之美的自豪感。

学好本课,对学习本单元的诗文能起到承前启后的效果。

学生分析二、学情分析作为初级中学的七年级学生,文言文基础较薄弱,阅读能力偏低,思维能力、审美能力不高,因此在教学时,老师要指导学生疏通文意并积累重点词语,更要从恰当的角度入手,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审美意境,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和审美情操。

三、学习目标四、课前准备教学重点:有感情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培养学生感知写景类文章中作者的思想感情的能力。

四、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五、教学准备:教师:利用网络查阅有关山水美景的资料,准备课件。

学生:提前预习课文,为熟读成诵做好准备。

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明确目标。

同学们,上节课学过《三峡》,我们无不为三峡的雄奇险拔、清幽秀色所陶醉。

孔子曾经说过:“智者乐水,仁者乐山。

”自古以来许多文人墨客都喜欢游山玩水,他们给我们留下了大量的歌咏自然山水的优美诗文。

如:苏轼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更有孟浩然的“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这些优秀的诗句真是不胜枚举,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文章,更是被称为是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又是一首“流动的山水诗”,既像画又是诗,那会是一篇怎么样的文章呢?我们一起来学习陶弘景的写景小品文《答谢中书书》。

大家注意这个课题,“答谢中书书”两个“书”字连一起,这题目是什么意思啊?“书”当书信讲你还知道哪些诗句?“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曰“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古代书信多记事陈情,实用性和审美性完美结合。

初中语文_【课堂实录】关雎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语文_【课堂实录】关雎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关雎》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反复诵读,有感情地背诵这首诗。

2、理解诗意,想景悟情。

3、深入品味,探讨美点。

二、过程与方法:1、以读代讲,以读促品,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引导学生熟悉、理解、欣赏诗歌。

2、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正确理解人之性情、纯洁爱情,提高审美情趣,理解温柔敦厚的民族性情,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教学过程]一、师生互动,激趣导入。

大家可曾听过:一日不见,————;蒹葭苍苍,————,所谓伊人,————;窈窕淑女,————。

(师生互动)这些诗句都是歌颂爱情的,出自《诗经》。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诗经》,聆听三千年华夏先民吟唱,感受公元前东方文明辉煌。

二、出示学习目标:1、了解《诗经》知识。

2、反复诵读,体会《关雎》之美。

三、了解《诗经》,资料共享。

未读《诗经》,先闻其名。

《诗经》究竟是怎样一部书?哪位同学为我们介绍介绍?《诗经》的知识:(多媒体显示)《诗经》是我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它收集了从西周初到春秋中期约500年间的305篇诗歌。

在先秦古籍中,被称为《诗》、或《诗三百》。

相传孔子曾整理过这些诗并用来传授弟子,所以后来被尊为儒家的“五经”之一,称为《诗经》。

《诗经》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采用“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

老师补充:“风”又称为国风,是各地的民间歌谣,“雅”分为大雅和小雅,大部分是贵族的作品,雅是正的意思。

“颂”是宗庙祭祀用的乐歌及史诗。

在“风雅颂”中,“风”是诗歌的最高境界。

《诗经》是诗歌的源头,读着《诗经》,你会仿佛觉得步入浪漫的殿堂。

那么,大家知道冠于《诗经》三百篇之首的是哪一首诗吗?对,是《关雎》。

孔子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其声、情、文、义俱佳,足以为风之始,三百篇之冠。

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关雎》。

四、一唱三叹诵《关雎》1、读准字音,读通读顺。

孔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回顾以往的经验,你有哪些学习诗歌的方法?学生答。

初中语文_【课堂实录】走进苏轼的情感世界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语文_【课堂实录】走进苏轼的情感世界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走进苏轼的情感世界【教学目标】1.知:了解苏轼其人和写作背景。

(知人论世)2.意:明白所读之词的内容。

(整体感知)3.情:抓住关键词句,品析、感受、欣赏作者的情感、情志。

(读品悟情)(重难点)【课前准备】1.回顾初中所学苏轼词文。

2.上网了解苏轼其人其事。

【教学过程】一、聊聊苏轼(屏显苏轼画像)同学们,看,这就是苏轼。

谁能给大家介绍一下他呢?学生交流并补充:生平简介、所学诗文、诗词文书画俱佳、美食大家等看来,同学们对苏轼生平有着比较深入的了解,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走进苏轼的作品,来探究他的情感世界。

【设计意图】通过简单问题的交流,活跃气氛,起热场的作用。

二、读读苏轼(一)读《水调歌头》上学期我们学过苏轼的《水调歌头》,我们回顾,齐读一下。

(屏显)南宋文学家胡仔评价:“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

”你怎么看?预设:学生从写作内容(思念弟弟)谈到由一己离情推及天下,祝愿天下人,境界大开,豪放之极,表现苏轼心系天下、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

就词中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谈到超脱了平常(团聚的欢喜、离别的悲凄)的情感,突破了时空的界限,表达了更为深远的祝愿。

大家注意到了这首词前还有个“小序”吗?谁来读一下。

你从这个小序中又读出了什么?“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

作此篇,兼怀子由。

”交待了写词的过程,表达了对弟弟苏辙的思念之情。

但从“兼”这个字上看出不限于此,也有主次之别。

请思考一下苏轼因何而“大醉”?这里面又包含怎样复杂的情感呢?请联系写作背景说说。

(屏显)苏轼与王安石政见不合,政治上受到压抑,屡遭排挤,被迫离开京城,辗转各地为官。

此时他在密州(山东诸城),弟弟苏辙在济南,虽然相隔不远,但也七年未见。

由此可见,政治失意,理想不能实现,才能不得施展和与胞弟七年未见的思念让苏轼在这个月圆之夜酩酊大醉了。

同时他也大彻大悟了——世间之事(仕途顺逆、亲人聚离)就像这月亮有阴晴圆缺一样,同样不是尽如人意、十全十美的。

初中语文_【课堂实录】水浒传之人物赏析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语文_【课堂实录】水浒传之人物赏析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水浒传》之人物赏析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以鲁智深和李逵为例,通过相似人物的对比让学生了解掌握人物个性的方法,引导学生深入文本探究人物形象。

2、激发学生阅读《水浒传》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以鲁智深和李逵为例,通过相似人物的对比让学生了解掌握人物个性的方法,引导学生深入文本探究人物形象。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交流质疑【教学准备】PPT多媒体课件、名著相关资料【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环节】一、导入新课1、师:《水浒传》是我国古典名著中刻画人物形象最多的一部小说,明末文学评论家金圣叹是这样评价它的:别一部书,看过一遍即休。

独有《水浒传》,只是百看不厌,无非为他把一百单八个人性格,都写出来。

(PPT1出示该语段)通过前一阶段的阅读,你记住了作品中的哪些人物?你比较喜欢谁?生:交流。

(如:宋江、吴用、李逵等,并阐明自己的理由)2、师:请看这两段从作品中节选的文字,猜猜这是写的哪两个人?(PPT2)生:交流,说出自己的依据。

(师板书:鲁智深李逵)师:在你的印象中,这两个人给我们什么样的感觉?生:粗俗、暴躁等师:作为两个所谓的“粗人”,他们在作品中又是怎样的形象呢?这节课我们就从作品的字里行间去细细探究一下。

【设计意图】本环节重在以交流方式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用猜辨的方法,了解学生的对作品的认知程度,也激发学生对《水浒传》的阅读兴趣,自然导入新课。

二、分析人物(一)识外貌师:要认识一个人,首先要知道他长什么样子。

大家想一想,在你的脑海里,你觉得鲁智深和李逵应该是什么样子?(师板书:识外貌)生:交流师:作品中是这样描写他们的外貌(PPT3)师:你有什么感觉?(预设)生1:我觉得鲁智深要比李逵好看一些。

鲁智深“面圆耳大,鼻直口方”,给人一种慈祥的感觉。

李逵完全给人一种凶恶粗犷的感觉,虽然身强体壮,但面相太凶。

师:的确,从外表看,鲁智深似乎要比李逵耐看。

李逵完全给人一种凶恶粗犷的感觉。

(图片)能否从中感觉一下人物的性格如何?(预设)生2:鲁智深“上穿一领鹦哥绿丝战袍”,应该武艺不凡。

初中语文_【课堂实录】两小儿辩日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语文_【课堂实录】两小儿辩日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两小儿辩日》教学设计【导入】同学们,读书使人渊博,辩论使人机敏。

一言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雄师。

我们先来欣赏一段精彩的辩论视频。

(师出示视频)同学们看了视频后用什么感触?对,双方辩手才思敏捷,争辩激烈,这就是辩论的魅力。

今天老师就带大家欣赏一场古代的辩论会,让我们一同走进《两小儿辩日》。

【出示目标】让我们一起大声朗读本节课的学习目标!1、掌握重点文言词语的意思,疏通文意。

2、在反复的朗读中,体会对话和反问的巧妙运用。

3、学习古人的精神。

【作家知识知多少】同学们,关于列子,你了解多少?(生回答)师补充:列子,名御寇,战国前期思想家,郑国人。

思想上崇尚虚无飘渺,生前被称作“有道之士”,是老子和庄子之外的又一位道家思想代表人物。

《愚公移山》《高山流水》《扁鹊治病》等故事都出自《列子》。

《列子》共八卷,本文选自《列子•汤问》,也有人认为,《列子》一书并非列御寇所作,可能是后人假托的。

【琅琅书声传古韵】1、同学们,都说“文章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

文字是平面的,朗读是立体的。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努力做到读准字音,字正腔圆,读出古文的韵味。

2、书声琅琅,真好!老师要考考大家,请看下面这两句应该怎样读,在哪里停顿?A、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B、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你是根据什么来划分停顿的呢?(朗读指导:A、借助文言句子意思和语法结构,做好停顿。

B、根据句子长短,调整好气息。

)3、请同学们根据老师的提示再读课文,并用你喜欢的方式展示给大家。

大家都准备好了吗?哪位同学想做第一勇士?(学生展示,并评价)【悠悠古文赋涵养】1、本文短小精悍,易于理解,下面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交流分享文言字词,把你不会的文言字词标记出来。

2、好,哪位同学先来分享一下你交流的字词?学生交流,师结合学生交流补充:汤,赴汤蹈火;孰,孰是孰非3、同学们觉得非常认真,老师也要考考大家温故而知新任重而道远孰为汝多知乎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问其故而日中时远也知之为知之任以为已任4、同学们掌握的很不错,给大家两分钟的时间巩固一下刚才交流的字词,老师会出几个抢答题考考大家。

初中语文_【课堂实录】昆虫记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语文_【课堂实录】昆虫记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昆虫记》导读课课件设计——走进《昆虫记》,畅游昆虫世界教学目标:1.激发学生对法布尔《昆虫记》的阅读兴趣,生成阅读期待。

2.引导学生通过用选读法、建立昆虫档案的方法来阅读本书,初步感知法布尔《昆虫记》的知识性与文学性的统一。

教学重、难点:激发阅读兴趣,学会运用选读法、建立各种昆虫档案的方法去欣赏《昆虫记》的文学性、知识性。

教学方法:图文激趣法、分工合作法、比较阅读法、昆虫档案法课前准备:剪刀、卡纸、尺子、彩色笔。

教学过程:课前1、播放《动物世界》片尾曲,在激昂的乐曲中带学生进入昆虫的世界。

2、喊读书口号师:又到了我们的名著学习时间。

大家一起喊出我们的读书口号“读经典名著,享知识人生”。

PPT1一、你来猜A、看图识昆虫师:我们都是生活在农村的孩子,麦田守望,原野嬉戏,鸟兽虫鱼,瓜果飘香,是我们再熟悉不过的场景。

这里有几张昆虫图片,你来说说是什么?PPT3出示小图片,学生抢答B、读文辨昆虫师:看来平日里同学们对昆虫很感兴趣啊。

再来考考你(PPT4)——我们读文辨昆虫。

1、这个奇特的小家伙为了表达生活的欢愉,在屁股上挂了一只小灯笼。

夏天炎热的夜晚,有谁没有看见过它像从圆月上落下的一粒火星,在青草中漫游呢?2、尽管它们干着与粪便打交道的营生,却荣享盛誉。

一副好身材,样式简单但光泽很好的外衣。

奇特的服饰足以使它们光彩照人。

畜粪的香味刚刚散开,它们便闻味而动,全都奔向粪堆,收集储备食品。

长长的肢爪,僵硬地做着充满爆发力的动作,仿佛是在腹中机器的驱动下行走,一对橙红色的小触角,张成折扇状,透露着垂涎欲滴的焦急心态。

3、能够很容易的在穴洞内爬上爬下,对于它是很重要的,因为当它爬出去到日光下的时候,它必须知道外面的气候如何,以便很好完成蜕变。

所以它要工作好几个星期,甚至一个月,才做成一道坚固的墙壁,适宜于它上下爬行。

在隧道的顶端,它留着手指厚的一层土,用以保护并抵御外面空气的变化,直到最后的一霎那。

只要有一些好天气的消息,它就爬上来,利用顶上的薄盖,测知气候的状况,准备着在阳光下一展歌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罗布泊消逝的原因,理解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

2.培养学生的生态意识、环保意识、可持续发展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引导学生关注生态问题。

教学重点了解罗布泊的过去和现在,探究造成罗布泊消逝的深层原因,总结教训。

教学难点探究造成罗布泊消逝的深层原因。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步骤一、视听资料,激发兴趣上课前先请大家听一首歌曲,看一组图片,听后、看后,请用一句话说出你的感受。

(1)学生谈感受。

(2)是啊,当我们享受这些风光美景带给我们的愉悦时,我们更要清醒地认识到:这些美景需要我们人类保护,否则就有可能消失。

在我国新疆的罗布泊,曾是我国第二大内陆湖,被称为“世外桃源”“人间仙境”,然而在20世纪70年代,这个“人间仙境”消失了,随着科学家彭加木的失踪、探险家余纯顺的遇难,罗布泊成了一个令人恐怖的地方。

是什么造成了这样的悲剧呢?让我们一起走进吴刚的《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探寻其中的原因。

二、说说变化的过程1.请自由读文,扫除文字障碍。

萧瑟(xiāosè)和煦(hé xù)吞噬(shì)裸露(lù)沧海桑田:大海变成农田,农田变成大海。

比喻世事变化很大。

2.标出与下面内容有关的语句、语段。

过去的罗布泊是什么样子?今天的罗布泊又是怎样的景象?3.指名回答。

(1)过去的罗布泊是什么样子?(多媒体展示图片)这样美丽的仙境该用怎样的语气去朗读呢?(欢娱的、愉悦的、高兴的。

)哪位同学用欢娱的语气给我们朗读演示一下?(2)今天的罗布泊又是怎样的景象?(多媒体展示图片)文中的哪些文段可以作为这一幅图的解说词呢?这些文字该怎么朗读?哪位同学愿意示范朗读一下?重点赏析:站在罗布泊边缘,会突然感到荒漠是大地裸露的胸膛,大地在这里已脱尽了外衣,露出自己的肌肤筋骨。

站在罗布泊边缘,你能看清那一道道肋骨的排列走向,看到沧海桑田的痕迹,你会感到这胸膛里面深藏的痛苦与无奈。

“裸露”的“裸”是什么意思?“脱尽了”的“尽”又是什么意思?说“荒漠是大地裸露的胸膛”,说“大地在这里已脱尽外衣”,这究竟是指什么?作者为什么不直接说大地的植被被破坏,而要说“大地脱尽了外衣”呢?作者为什么这样写呢?同学们,这段解说词又该怎样朗读呢?有哪位同学想试一试吗?4.小结:是啊,一边是“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一边是“大漠沙如浪,寂寞无人家”。

一组是“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一组是“戈壁滩,狂风卷,不见飞鸟马不前”。

谁能想到,这天壤之别的两处景竟是同一个地方——神秘的罗布泊。

三、探探变化的原因是什么原因使罗布泊由人间“仙湖”变成了令人恐怖的戈壁滩呢?1.请自由选读文中揭示罗布泊变化原因的句子或段落。

2.请你从课文中探得变化原因整理后发布给同学们听。

3.小组交流后推荐人选,原因发布,看谁说得又准又全。

(1)人为改道和“四盲”(2)“盲目”就是目光短浅,急功近利,只图眼前利益,不懂生态平衡,没有可持续发展的意识;不懂把上游的水抽干了下游就会因缺水而环境恶化,乃至沙化。

(3)我们平常听到的都是“吸血鬼”,这里为什么不说“吸血鬼”而说“吸水鬼”?(4)文中又说“四盲”是巨大的吸水鬼,这“巨大”到底有多大?书里告诉我们了,大家找一找。

(5)具体来说,这巨大的吸水鬼对罗布泊造成了怎样的破坏呢?4.小结:罗布泊消逝的原因人多了——水少了——湖干了——树死了——沙来了四、思思变化的教训这样的悲剧仅此一例吗?(出示青海湖与月牙泉)关注我们的生活,关注身边的环境,我们周围也有类似破坏环境的事例吗?身边的水质变化:水面积缩小、水流程缩短白色污染:废物、废塑料袋遍地空气:汽车尾气排放、这些现象给了我们什么教训?五、构构变化的蓝图为使罗布泊的悲剧不再重演,为使地球生命繁荣灿烂,为使人类社会和谐、稳定、持续发展,让我们用爱心和力量,还河流以清澈、还山川以绿色,还大地以生机,还天空以蔚蓝。

同在蓝天下,共享大自然。

六、布置作业罗布泊由生命的绿洲变成了沙漠,我们还有办法让“她”“变”回去甚至变得比过去更美好吗?请上网、上图书馆搜索资料,以“环境工程师”的身份拿出一份“变回去”的具体方案。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学情分析这篇课文语言朴素,也是一篇说明文,通过对罗布泊今昔不同景象的对比描写,并根据大量的真实可靠的数据进行深入分析,告诉人们保护环境,树立环保意识,现在的学生已经基本适应了初中的学习节奏和特点,基本学会了一点学习初中语文的方法。

学生们虽然初次全面学习说明文,但对有关环境保护方面的文章接触较多,只要教师有效引导,因而理解此文不会有太大困难。

绝大部分学生已经能够自觉地查找和收集资料。

相当一部分学生拥有家庭电脑并能上网,这为查找和收集资料提供了更为广阔的途径和更为便捷的方式。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效果分析总体情况:全班66名同学,其中达标的同学有60名,还有6人没有达到要求的目标。

从学生的检测情况来看,其中比较理想的是1-2题,而第3——7小题存在较多的不足,部分同学在炼字题时意思表达不清,没有很好的掌握阅读做题技巧。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教材分析《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是八年级第二学期的一篇自读课文,是报告文学家吴刚的佳作,被评为2001年度中国最佳报告文学。

作者以饱含忧思的笔调,描述了罗布泊的今昔,揭示了罗布泊消亡的原因,以强烈的呼声,警醒世人,要树立环保意识,搞好生态保护。

本文是历史教训的总结,报告水资源的滥用怎样破坏了生态环境,今天学习这篇文章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以前车之鉴昭示西部大开发应注意的一个战略重点,就是必须抓好生态环境建设。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评测练习一、基础知识1.读准字音:罗布泊()栖()息干涸()吞噬()裸露()萧瑟()和煦()戈()壁滩2.解释词语:萧瑟:干涸:吞噬:裸露:沧海桑田:二、阅读课文选段,回答问题①罗布泊的消亡与塔里木河有着直接的关系。

②塔里木河全长1321公里,是中国第一、世界第二大内陆河。

据《西域水道记》记载,20世纪20年代前,塔里木河下游河水丰盈、碧波荡漾,河岸边胡桐丛生、林箐木壮。

1925年至1927年,塔里木河改道向北流入孔雀河汇入罗布泊,导致塔里木河下游干旱缺水,3个村庄的310户村民逃离家园,耕地废弃,沙化扩展。

解放后的1952年,因在塔里木河中游修筑轮台大坝,又将河道改了过来。

塔里木河下游生态环境得以好转,胡杨枝重吐绿叶,原来废弃的耕地长出了青草,这里变成了牧场。

③问题出在近30多年,塔里木河两岸人口激增。

人多了,各种需求亦跟着增加,扩大后的耕地要用水,开采矿藏需要水,人们便拼命向塔里木河要水。

几十年间,塔里木河流域修建水库130多座,任意掘堤引水口138处,建抽水泵站400多处,有的泵站一天就要抽水1万多立方米。

④盲目开垦耕地灌水、盲目修建水库截水、盲目掘堤引水、盲目建泵站抽水,这“四盲”像个巨大的吸水鬼,终于将塔里木河抽干了。

塔里木河的长度由20世纪60年代的1321公里急剧萎缩到现在的不足1000公里,320公里的河道干涸了,河岸边5万多亩耕地受到威胁。

断了水的罗布泊成了一个死湖、干湖。

罗布泊干涸后,周边生态环境随之发生变化,草本植物全部枯死,防沙卫士胡杨林成片死亡,沙漠以每年3米至5米的速度向湖中推进。

罗布泊很快与广阔无垠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成为一体。

⑤罗布泊消失了。

3.第③段中“水从哪里来?”一句属于什么问句?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4. 第③段中划线句子多次引用数据,有什么作用?5.第④段中的划线句子连用了四个“盲目”能否去掉?为什么?6.从罗布泊消失的原因中,我们应该吸取哪些教训?《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教学反思《罗布泊,消逝的仙湖》一课是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篇幅较长,但内容浅显易懂。

按照我原定教学设计,一节课上下来,可谓是有喜也忧。

一、注重朗读,以读观“变”,以读悟情。

在本节课中,我坚持以学生为中心,让他们自由读课文,根据提供的画面,在文中找恰当文字配解说词,使画面与文本巧妙融合,学生自主灵活地选择画面解说,又让学生互相进行解说评价,不断地读、评、读,最终得到真实的情感体验。

在读的过程中,多种形式交互进行,个人展示读、齐读相结合,朗读文本与静观画面结合,朗读文本与体验修辞效果结合,于朗读中进行无痕的知识传授,于朗读中进行震撼人心的心灵之旅。

二、教学流程清晰,结构严谨。

为让学生掌握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我设置了以下四个环节,即说说变化的过程、探探变化的原因、思思变化的教训、构构变化的蓝图四方面,我又将重点的三个方面(对比了解罗布泊前后的状况,明确其变化的原因。

)同时,我将板书和教学流程充分的结合起来,很好的呈现了课文主要内容及教学结构。

三、朗读富有层次性。

我在引导学生赏析语言时从字词入手赏析,从而深化到情感。

只是引导不够到位,还有部分同学没能很好地体会作者强烈的情感。

“新的语文教材,加强了给学生审美体验、情感熏陶的文章的选入。

这一鲜明的变化,其实也明确地提示我们:语文教育要在传统教育的基础上,更多地关注人文性,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

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对于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精妙,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这一标准也告诉我们:语文教学要既重认知又重情感,既重理性又重感性,既重工具又重人文,尤其是在阅读目标上,应纠正长期流行的理性化分析的偏差,强化感受性,强化体验性。

”纵观全课,我在新课标的把握上还欠缺很多,课堂上留给学生的时间还是不多。

对于“少教多学”这一理念实践的还不太好,后期须待继续努力。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课标分析《语文课程标准》对现代文阅读的相关要求有:1.阅读一般的现代文每分钟不少于500字。

2.在阅读中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

3.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4.阅读科技作品,注意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是八年级第二学期的一篇自读课文。

作者以饱含忧思的笔调,描述了罗布泊的今昔,揭示了罗布泊消亡的原因,以强烈的呼声,警醒世人,要树立环保意识,搞好生态保护。

本文是历史教训的总结,报告水资源的滥用怎样破坏了生态环境,今天学习这篇文章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以前车之鉴昭示西部大开发应注意的一个战略重点,就是必须抓好生态环境建设。

学生们虽然初次全面学习说明文,但对有关环境保护方面的文章接触较多,只要教师有效引导,因而理解此文不会有太大困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