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书有感》教学设计及教后反思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观书有感》教学设计及教后反思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与背诵课文。

2、自学生字新词,学会诗中3个生字。

3、理解诗句的意思,能借助图画,想象诗中所描绘的景象,感受古诗的语言美与意境美,领悟不断学习、不断汲取新知识的深刻内涵。

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象,指导学生通过朗读、背诵,感受诗篇的语言美与意境美,帮助学生积累丰富的语言

材料、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领悟不断学习、不断汲取新知识的深刻哲理。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走近诗人、

1、板书:朱熹(xī)指导朗读、书写

2、学生简单介绍诗人

3、教师谈话:朱熹的思想特别多成为明清两朝治国的方针,她取得如此大的成就,缘于她一生勤奋读书、积极考虑。一天她走到一个池塘边坐下来(媒体出示图),一池清水引发了她对读书的有一种考虑颇有感触的写下了如此一首诗(在上图中出示全诗)。

二、诵读诗句,感受诗篇。

1、指导朗读

A、学生自由读、指名读,指导读准字音

B、领读、齐读

2、指导背诵

A、学生闭目轻背

B、指名背、齐背

3、指导默写

A、教师谈话:光会背还不行,能默写不?还要做一些准备工作,打开书,看看那些字在书写上要注意。

B、指导写字:徘徊鉴渠

C、学生在作业纸上默写并自查(提示书写姿势,轻音乐)

三、图文结合,体味诗意。

1、媒体出示: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A、指名读

B、这“半亩放糖”好理解,“一鉴开”如何理解呀?要是“一剑开”,老师肯定明白是诗人手持利剑,一剑把半亩

方塘的水劈成两半,可这儿是“鉴”字呀?

C、理解“鉴”,出示:

鉴:a、镜子(古代用铜制成)

b照

c认真看;审查

d、可作为警戒或引为教训的事

e、旧式书信套语

D、理解“开”(打开),教师介绍:古代铜镜有镜袱盖着,用时打开。

指导理解“徘徊”(来回移动),引导串讲诗意。相机板书:清澈明净

E、教师小结:查字典、借助插图、联系上下文都是学习古诗的好方法。

2、媒体出示: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A、指名读诗句,理解“渠”(方塘)

B、诗人在问什么?(引导讲第一句诗意)。诗人有答案不?您明白答案不?(引导讲第二句诗意),相机板书:源头

活水

C、引导用“因为……因此……"、“之因此……是因为……”的句式串讲诗意。

D、教师反问:假如没有这源头活水呢?

3、二读诗句,指导读出感情

4。教师范读全诗,学生闭目想象诗中描写的景象

四、文题勾联,感悟诗情、

1、美读全诗

2、教师即兴创作《《观塘有感》,并将诗题出示在前面出示的四句诗上。(附:《观塘有感》:半亩方塘不见开,一片垃

圾在徘徊、问渠哪的脏如许?为有不人乱扔来。)

3、学生发现错误后设问:朱熹的诗中没有一处提到“书“字,都是写池水的清澈明净,我看不如就把她的诗改为《观塘有感》如何样呢?

4、引导学生辩论,教师相机点拨:这首诗以暗喻的手法告诉我们正像这源源不断的活水使方塘变得如此清澈明净那样,人的心智也是由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知识而更加敏锐,更加开豁。

5、小结:诗人将读书后的感想化为生动的形象,既富有理趣,又充满诗情。这种感受是对读书体会的,而不是对池塘的。(媒体把诗题“观塘有感”改为“观书有感”)

6、指导三读古诗,读出诗韵。

五、拓展延伸,激发诗趣。

1、媒体出示朱熹生平,指名读

朱熹: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教育家,她学问广博、治学严谨,对经学、史学、乐律以及自然科学都有不同程度的贡献、她的诗能以鲜明的形象把抽象的东西具体化,寓意含蓄,富

有哲理。

2、读明白了《观书有感》,又读了诗人的介绍,有什么话想对诗人讲呢?

3、出示学过的朱熹的《春日》,诵读

5、小结延伸:朱熹的诗作还有特别多,课后收集一下,读

一读,并背下来。

板书设计:

观书半亩方塘:清澈明净←源头活水

有感我的心智:聪明敏锐←不断读书

教后反思:

《观书有感》这首诗是借半亩方塘清澈明净的形象来譬喻读书体会的,告诉我们正像活水把池塘变得清澈明净那样,人的心智也是由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知识而变得更加敏锐、更加开豁。教学本课时,我通过引导小孩走近诗人→感受诗篇→品味诗境→感悟诗情→激发诗趣,在学生、文本、诗人之间架起一道桥梁,让学生在诵读中积淀,积淀中感悟,感悟中生成,生成中发展,发展中延伸,尽力实现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平等对话,尽力建构一个有情、有疑、有智的与谐课堂、

学习目标上突出“简”字,教学效果上体现“真"字、简明、清楚的学习目标,有助于课堂中落实,有利于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达成。能结合学生、文本的特点,制定一个简单、清楚地学习目标,教学中既重视知识、能力等显现目标的落实,又重视过程、方法、情感、态度等隐性目标的体现,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学生在品读中感悟,在感悟中升华。教学过程中,打破了原来古诗学习先理解后积累的方法,而

是在先积淀的基础上再去品味、感悟、新课开始,先指导学

生诵读,然后理解诗句、体味诗情,求变求异。全节课以诵读贯穿始终,但每一次读都有一个新的目标,分层推:一读古诗,着手于读正确、读通顺;二读古诗,着眼于读出感情,体会诗境;三读古诗着力于读出诗韵。指名读、齐读、范读、闭目赏读,不拘形式,学生多读而不厌,充分感受到古诗的语言美与意境美。新课前的情景导入,巧用插图,拉近了学生与诗人、文本之间的距离,真正实现了学生、文本、诗人、教师之间的平等对话,做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与谐统一、课的拓展有度,由《观书有感》走向《春日》,由课内走向课外,落实了课标中古诗文诵读的目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