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书有感》教学设计及教后反思
《观书有感》教案
观书有感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观书有感》这本书的作者、出版时间、主要内容等基本信息;2.掌握书中所涉及的主题和观点;3.能够分析书中的观点,并提出自己的看法;4.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
二、教学准备1.一份《观书有感》的书籍;2.电子设备或投影仪等工具,用于展示相关资料;3.复印相关阅读材料,用于学生阅读和分享。
三、教学步骤步骤一:导入新课1.利用多媒体工具展示《观书有感》封面,并简单介绍书籍的基本信息,包括作者、出版时间、主要内容等。
2.引导学生思考:你们对这本书有何期待?你们认为这本书会讲述什么内容?3.学生回答问题并展开讨论,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步骤二:阅读和分享1.将阅读材料分发给学生,并要求他们阅读《观书有感》的第一章。
2.学生阅读完毕后,分小组或成对进行分享讨论:他们对书中第一章的内容有何感受?有没有碰到不理解的地方?3.各小组或成对轮流进行分享,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交流。
同时,教师可提供必要的解释和补充说明。
步骤三:探究主题和观点1.引导学生回顾书中第一章的内容,并总结出主要主题和观点。
2.将学生的回答整理在黑板上,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解释。
3.教师作为指导者,对学生的讨论进行引导,促使学生深入思考和表达。
步骤四:写作任务1.提醒学生在第一章的基础上,思考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并写一篇《观书有感》的读后感。
2.提供写作指导:读后感可以包括对书中观点的赞成与否、自己的感受和理解、与自身经历的联系等。
鼓励学生结合自身实际进行写作。
3.学生完成写作后,可以和同桌进行互评和修改,之后再逐个宣读自己的作品。
步骤五:课堂总结1.教师针对学生的表现和作品进行点评,并给予肯定和鼓励。
2.引导学生对整堂课的学习进行总结,让他们分享自己的收获和体会。
3.引入下一节课的内容,为学生营造对学习感兴趣的氛围。
四、教学反思本教案以引导学生阅读《观书有感》为主线,通过对书中主题和观点的探究,帮助学生提升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
实用的《观书有感》教案四篇
实用的《观书有感》教案四篇《观书有感》教案篇1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自学生字新词,学会3个生字“鉴”“徘”“徊。
3、能解释诗句中的关键词语,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能借助图画,想象古诗所描绘的景象。
教学重点:理解诗意,明白诗人借方塘表达的感受教学难点:体会诗人所表达的读书的感受教学过程:一、导入: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共同来学习一首古诗,谁来读课题?(2人)一起读。
2、知道吗?你知道他的哪些情况?向大家介绍一下。
3、能用“熹”组词吗?还记得“熹”的意思吗?今天我们所读的朱熹的这首诗是否也如早晨的一缕阳光,把我们的心里照得亮亮的呢?打开课本,我们来读诗。
二、正确、流利地读诗1、放声朗读,将诗多读几遍,做到读正确,读流利。
2、指名多位学生读诗。
3、检查预习情况:(1)这首诗中有3个生字,都认识了吗?指名认读。
(2)你能给“鉴”扩上一两个词吗?诗中的“鉴”又是什么意思呢?“徘徊”又怎么理解呢?三、想象画面,领悟古诗内涵。
1、读了这首诗,知道诗中是围绕哪一个事物来写的吗?(板书:池塘)什么样的池塘?2、你说得错。
同学们再读一读诗,尤其是前两行,你能把笔下的池塘说具体点吗?(1)生读诗,说给同桌听。
(2)指名说。
(知道为什么说镜子是打开的吗?)3、是的,这打开的“镜子”可漂亮了。
你的眼前出现了一副怎样的画面呢?让我们提起笔来写一写。
4、指名交流。
指导朗读前两行。
5、同学门,站在这清澈美丽的池塘前,你一定会和朱熹一起询问:为什么池塘这般清澈?你知道吗?活水生说原因(板书:池塘--------清澈),师生引读后两行。
6、同学们,学到这儿,你有什么疑问吗?(生质疑)师:对呀,是不是搞错了?小组长赶快带领组员讨论一下,这池塘和读书有什么关系?(1)小组讨论(2)指名交流(3)看来这池塘在这里是有所指的,那活水同样也有着深意。
谁再来说一说?(板书:头脑---------灵活)(4)是啊,每天的读书学习就是那池塘上流大源头活水,只有日日读书,你的头脑才会明澈如镜,才会云影徘徊。
《观书有感》教学教案
《观书有感》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观书有感》。
(2)理解诗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领会诗文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3)掌握文学鉴赏的基本方法,提高文学素养。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观书有感》。
(2)学会通过朗读、默写等方式,体会诗文的韵律美。
(3)学会运用文学鉴赏方法,分析诗文的特点和魅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2)培养学生珍惜时光、勤奋学习的良好品质。
(3)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培养观察力和想象力。
二、教学重点1. 诗文的朗读和背诵。
2. 诗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的理解。
3. 文学鉴赏方法的运用。
三、教学难点1. 诗文意境的领会。
2. 文学鉴赏能力的培养。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2. 运用案例分析法,剖析诗文的特点。
3. 采用启发式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 利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五、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观书有感》原文及其注释、译文。
2. 学生准备:预习《观书有感》,了解诗文背景。
3. 教学设施: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朱熹及其作品《观书有感》。
(2)学生分享预习成果,介绍诗文背景。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读诗文,理解大意。
(2)学生结合注释和译文,疏通文意,解决生字词问题。
3. 合作探讨(1)教师提出探究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2)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心得体会。
4. 课堂讲解(1)教师针对诗文内容,讲解关键词语和句子。
(2)教师分析诗文意境,引导学生领略作者情感。
5. 应用拓展(1)学生运用文学鉴赏方法,分析诗文特点。
(2)学生进行朗读、默写练习,体会诗文韵律美。
6. 课堂小结七、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观书有感》。
3. 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创作一首类似题材的诗。
《观书有感》教案及反思
《观书有感》教案及反思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观书有感》。
(2)理解诗歌的字面意义,领会其深刻的寓意。
(3)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2)学会通过关键词句来把握诗歌的主题思想。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热爱,培养民族自豪感。
(2)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读书观,懂得珍惜光阴。
(3)培养学生学会用心感悟生活,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好。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字面意义和深刻寓意。
2. 学会通过关键词句把握诗歌主题思想。
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一些生僻词语的理解。
2. 诗歌深层意义的领会。
3. 将诗歌中的道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观书有感》的课件和教学素材。
2. 学生预习《观书有感》,了解诗歌背景。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朱熹及其作品《观书有感》。
(2)学生分享预习过程中了解到的有关诗歌的信息。
2. 自主学习:(1)学生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学生通过关键词句,概括诗歌的主题思想。
3. 合作探讨:(1)小组内讨论,深入理解诗歌的深刻寓意。
(2)各小组派代表分享讨论成果,全班交流。
4. 教师讲解:(1)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成果,进行讲解和补充。
(2)解答学生关于诗歌的疑问。
5. 实践与应用:(1)学生尝试将诗歌中的道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6.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主题思想和现实意义。
7. 布置作业:(1)背诵《观书有感》。
(2)完成课后练习,深化对诗歌的理解。
六、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否全面、具体,是否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2. 反思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是否充实,是否涵盖了诗歌的字面意义、深刻寓意以及主题思想?3. 反思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否恰当,能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4. 反思教学效果:学生对诗歌的理解是否深刻,能否将诗歌中的道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5. 反思教学改进:针对教学过程中的不足,如何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七、学生评价:1. 学生对诗歌的理解程度。
《观书有感》教案及反思
《观书有感》教案及反思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能够理解《观书有感》的诗意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 能够分析并欣赏这首诗的艺术特色。
过程与方法:1. 通过阅读、讨论和写作,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2. 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和解读文学作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热爱。
2. 引导学生关注和思考生活中的真善美。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观书有感》的诗意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 诗中的艺术特色和修辞手法。
难点:1. 如何理解和感悟诗中的深层含义。
2. 如何分析和欣赏诗的艺术特色。
三、教学准备教师准备:1. 对《观书有感》的背景和作者有一定了解。
2. 准备相关的文学鉴赏和分析方法。
学生准备:1. 预习《观书有感》,了解诗的大意。
2. 收集相关的文学知识和观点。
四、教学过程1. 导入:引导学生谈论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热爱,引出本课的主题。
2. 阅读理解:让学生朗读并理解《观书有感》的大意,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3. 分析与讨论: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和解读诗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4. 欣赏与评价:分析并欣赏诗的艺术特色和修辞手法,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
5. 写作与反思: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感受,写一篇关于《观书有感》的反思文章。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观书有感》的诗意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的理解程度。
2. 学生对诗的艺术特色和修辞手法的分析和欣赏能力。
3. 学生的写作和表达能力,以及对自己生活和学习的反思能力。
六、教学拓展1. 比较《观书有感》与其他相关诗歌的异同,如《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书声》等,探讨不同诗人对读书的感受和表达方式。
2. 引导学生思考诗歌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探讨诗歌对生活的启示和影响。
七、教学活动1.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观书有感》的理解和感悟。
2. 邀请学生进行诗歌朗诵,展示对诗歌的欣赏和表达能力。
1. 对教学效果进行自我评估,分析学生的参与程度和理解程度。
观书有感教学设计教案教学设计
《观书有感》教学设计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观书有感》的诗文。
(2)了解诗文背景,理解诗文内容,领会诗文意境。
(3)学会通过诗文分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解读诗文。
(2)学会通过诗文中的关键词句,把握作者的情感变化。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操。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培养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情感。
(2)体会作者对书籍的热爱和对知识的渴求,树立正确的读书观念。
(3)引导学生从诗文中汲取智慧,启示学生在学习中不断追求进步。
二、教学重点:1. 诗文的背景知识及诗意解析。
2. 诗文中关键词句的品味与解读。
3. 诗文意境的体会及作者情感的分析。
三、教学难点:1. 诗文中生僻字词的理解。
2. 诗文意境的深入体会。
3. 作者情感的揣摩与分析。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诗文的译文和注释,以便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文。
2. 准备相关的背景资料,帮助学生了解诗文的创作背景。
3. 准备多媒体教学设备,以便进行课件展示。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诗文作者及背景。
(2)激发学生对诗文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诗文,理解诗文大意。
(2)学生通过注释和译文,解决生僻字词的问题。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文中的关键词句。
(2)教师引导学生从诗文中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
4. 诗文解析:(1)教师对诗文进行详细解析,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文内容。
(2)教师引导学生体会诗文意境,感受作者的情感。
5. 课堂小结:(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
(2)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读书观念,激发学生继续学习的兴趣。
6. 课后作业:(1)学生回家后背诵诗文。
(2)学生写一篇关于《观书有感》的读后感,表达对诗文的理解和感悟。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情况,包括提问、回答问题、讨论等,以评估学生对诗文的理解和兴趣。
《观书有感》教案(21篇)
观书有感教案(21篇)一、教案概述主题观书有感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和能力;2.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3.帮助学生掌握写作技巧;4.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适用对象中学生(初中和高中)教材准备1.各类书籍:小说、散文、诗歌等;2.纸和笔供学生书写。
二、教案内容第一篇:《读《红楼梦》有感》1. 教学目标通过读《红楼梦》,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思考能力,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观点。
2. 教学准备《红楼梦》一本。
3. 教学步骤1.学生阅读《红楼梦》,思考并记录自己的感受;2.学生讨论自己的观点,分享自己的感受;3.学生撰写《读《红楼梦》有感》的文章,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4.学生互相交流并修改自己的作文;5.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
第二篇:《读《西游记》有感》1. 教学目标通过读《西游记》,引导学生思考人性、友情和勇气等主题,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观点。
2. 教学准备《西游记》一本。
3. 教学步骤1.学生阅读《西游记》,思考并记录自己的感受;2.学生讨论自己的观点,分享自己的感受;3.学生撰写《读《西游记》有感》的文章,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4.学生互相交流并修改自己的作文;5.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
第三篇:《读《水浒传》有感》1. 教学目标通过读《水浒传》,培养学生的正义感和团队精神,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观点。
2. 教学准备《水浒传》一本。
3. 教学步骤1.学生阅读《水浒传》,思考并记录自己的感受;2.学生讨论自己的观点,分享自己的感受;3.学生撰写《读《水浒传》有感》的文章,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4.学生互相交流并修改自己的作文;5.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
…第二十一篇:《读《平凡的世界》有感》1. 教学目标通过读《平凡的世界》,引导学生思考生活、梦想和责任等主题,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观点。
2. 教学准备《平凡的世界》一本。
3. 教学步骤1.学生阅读《平凡的世界》,思考并记录自己的感受;2.学生讨论自己的观点,分享自己的感受;3.学生撰写《读《平凡的世界》有感》的文章,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4.学生互相交流并修改自己的作文;5.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
《观书有感》教案及反思
《观书有感》教案及反思一、教学目标:1. 通过阅读《观书有感》,使学生了解并掌握诗歌的基本知识,提高文学素养。
2. 帮助学生理解诗中描绘的景象,感受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与赞美。
3. 培养学生深入思考、善于感悟的能力,激发他们对文学艺术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通过阅读《观书有感》,体会诗中的意境,理解诗人的情感。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深入领悟诗中的哲理,联系实际生活进行思考。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2. 运用情境教学法,让学生在想象和感受中体验诗中的美景。
3. 利用小组讨论法,激发学生的合作意识,共同探讨诗中的意境与哲理。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观书有感》原文及其注释、翻译。
2. 学生准备:预习《观书有感》,了解诗歌的基本知识。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介诗人背景及诗歌创作背景。
2. 学生齐读《观书有感》,感受诗的韵律美。
3. 教师范读,学生跟读,体会诗中的情感。
4. 学生自读,结合注释理解诗文内容。
5. 分组讨论:诗中的景色描绘了哪些画面?诗人为何产生这样的感慨?7. 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谈谈自己对诗中景象的理解与感悟。
10. 下一节课将继续学习《观书有感》的后续内容。
六、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进行诗歌创作,模仿《观书有感》的题材和风格,创作自己的诗歌。
2. 举办诗歌朗诵会,让学生通过朗诵的方式表达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3. 推荐学生阅读其他古代诗歌,进一步扩大文学视野,提高鉴赏能力。
七、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小组讨论等方面的表现。
2. 诗歌创作评价:评价学生在诗歌创作中的创意、用词、意境等方面的情况。
3. 课后作业评价: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对诗歌理解和感悟的表达进行评价。
八、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设计:思考教学过程中是否合理,教学目标是否实现,教学内容是否难易适中。
《观书有感》教案及反思
《观书有感》教案及反思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理解《观书有感》这篇文章的主题和内容。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提高学生对古文的理解和翻译能力。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和写作等方式,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引导学生运用批判性思维和创造力进行文学鉴赏。
培养学生通过写作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情感。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和热爱,提高文化素养。
引导学生从文章中汲取智慧和启示,提升人生观和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简介:介绍《观书有感》的作者背景和创作背景。
简要概括文章的主题和内容。
2.2 课文解读:分析文章的结构和文体特点。
解读文章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子。
引导学生理解文章中的修辞手法和意象。
2.3 课文翻译:让学生翻译文章中的重要段落和句子。
引导学生理解古文的语言特点和表达方式。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通过引入相关的故事或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引导学生思考文章的主题和自己的阅读体验。
3.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题。
引导学生注意文章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子。
3.3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讨论和分享。
引导学生运用批判性思维和创造力进行文学鉴赏。
3.4 写作练习: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进行写作练习。
引导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情感,提高写作能力。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程度和表现。
评估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欣赏能力。
4.2 写作练习:评估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写作过程和成果。
4.3 小组讨论: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和合作能力。
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讨论过程和成果。
第五章:教学反思5.1 教学效果:反思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参与度和理解程度。
分析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的优缺点。
5.2 教学改进:根据教学反思的结果,提出改进教学的方法和策略。
《观书有感》教案及反思
《观书有感》教案及反思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并背诵《观书有感》的诗文。
能够分析并欣赏这首诗的意境和表达手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写作等环节,提升学生对古诗文的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热爱,提高文化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理解并背诵《观书有感》诗文。
难点:分析诗中的意境和表达手法。
三、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问答法、讨论法、比较法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以一个问题导入:“你们觉得读书有什么好处?”让学生思考并发表意见。
2. 讲解:讲解《观书有感》的诗文背景、作者简介、诗句意义等。
3. 阅读与讨论:让学生阅读诗文,并分组讨论诗中的意境和表达手法。
4. 欣赏与背诵:引导学生欣赏诗文,感受其意境,进行背诵。
5. 写作练习:让学生以《观书有感》为灵感,写一篇读后感。
五、教学反思:1. 教学效果:通过课堂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观书有感》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2. 教学改进: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使之更符合学生的需求。
3. 教学收获:通过本节课,学生对《观书有感》的诗文有了深入的理解和欣赏,提高了古诗文的鉴赏能力。
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热爱也有所提高。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情况,包括提问、讨论和写作等环节,评估学生的积极性和兴趣。
2. 作业与测试:评估学生的作业和测试成绩,检验他们对《观书有感》的理解和记忆程度。
3. 小组合作:在讨论环节中,观察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的表现,评估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七、教学资源1. 诗文文本:《观书有感》的原文及其注释版,用于学生阅读和理解。
2. 相关背景资料:关于作者和诗文背景的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文。
3. 写作纸张和文具:为学生提供写作所需的纸张和文具。
八、教学进度安排1. 导入与讲解:1课时2. 阅读与讨论:1课时3. 欣赏与背诵:1课时4. 写作练习:1课时5. 教学反思:0.5课时九、课后作业1. 背诵《观书有感》。
《观书有感》教案及反思
《观书有感》教案及反思一、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观书有感》的诗意,感受诗歌中的意境美。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书籍的热爱,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2.1 诗歌内容的理解。
2.2 诗歌意境的感悟。
三、教学难点:3.1 诗歌中某些生僻词语的解释。
3.2 诗歌意境的深入理解。
四、教学方法:4.1 朗读法:通过朗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4.2 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意境。
4.3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作者的读书经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五、教学过程:5.1 导入:引导学生谈论自己喜欢的书籍,分享阅读的乐趣。
5.2 新课导入:介绍《观书有感》的作者背景,朗读诗歌,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5.3 诗歌解析:讲解诗歌中的生僻词语,分析诗歌的意境,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
5.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小组讨论,谈谈对诗歌意境的理解,以及诗歌对自身阅读启示。
5.5 案例分析:分析作者的读书经历,引导学生从中汲取阅读的方法和乐趣。
5.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阅读的重要性。
5.7 课后作业:让学生选取一首自己喜欢的诗歌,进行分析解析,下节课分享。
六、教学反思:在课后对教学效果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学生是否掌握了诗歌的内容和意境,以及阅读的兴趣是否被激发。
也要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看是否适合学生的学习需求,以便在下次教学中进行调整。
六、教学评估:6.1 学生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了解他们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兴趣程度。
6.2 学生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检查他们对诗歌分析的能力。
六、拓展活动:7.1 组织一次诗歌朗诵会:让学生选择《观书有感》或其他自己喜欢的诗歌进行朗诵,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和对诗歌的热爱。
7.2 开展读书分享会:鼓励学生分享自己最近的读书心得和感悟,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阅读兴趣的培养。
《观书有感》教案及反思
《观书有感》教案及反思第一篇:《观书有感》教案及反思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能借助图画、想象古诗所描绘的景象。
3、感受古诗文字和意境美,懂得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知识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1、能借助图画、想象古诗所描绘的景象。
2、领悟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知识的重要性。
一、复习导入1、《冬夜读书示子聿》带给了我们什么启示? 师:前两天我们刚刚学习了一首关于读书的古诗《冬夜读书示子聿》,谁能说说在这首诗诗人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2、指名答3、导入新课师:它告诉我们学习要不遗余力的学,并且还要将自己所学到的用于实践当中。
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这首诗也是关于读书的,它将又会带给我们那些启示呢?一起走进(板书:观书有感)。
4、齐读课题1、学生交流2、教师总结归纳师: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一些资料(出示幻灯片)三、整体感知1、指名读古诗2、齐读古诗四、从字面上解析古诗过渡:读完了我们就该一步一步的解析古诗,以往我们都是先从古诗的题目开始,今天我们用一种不一样的解读方法来解读,我们先从诗的内容开始,首先看第一句(出示幻灯片),说有哪些字词不太好理解,1、出示: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师:说说你觉得其中的那些字词不太好理解2、重点交流“一鉴开、徘徊”师:下面我们重点来看“一鉴开,徘徊”如何理解?谁能告诉老师这里的“鉴”字如何理解?3、教师总结师:这里的鉴字是镜子的意思。
在古代的时候,镜子一般会用镜袱包起来,用的时候打开,所以这里的一鉴开指的就是一面打开着的镜子。
4、师:我们经常用镜子照美丽的小脸蛋,诗人说池塘像一面镜子,那此时谁在照呢?(天光和云影)师:他们一边照还一边徘徊呢!这里的“徘徊”怎么理解呢?(来回移动)?5、出示: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指名读。
师:说在这句中你又碰到了那些拦路虎?6、重点交流“渠、清如许、为”五、翻译全诗,悟诗中哲理过渡:诗中比较难理解的字词我们已经全部都解决了,下面请同学们试着用现代文翻译全诗,注意在保留诗意的基础上,译得优美一些。
《观书有感》教案教案教学设计
《观书有感》教案-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观书有感》。
(2)理解诗歌中的意象、意境和表达技巧。
(3)分析诗人的思想感情及其时代背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
(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书籍、知识和文化的热爱。
(2)体会诗人勤奋好学、追求真理的精神。
(3)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培养热爱祖国文化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的字词认读和翻译。
(2)诗歌中的意象、意境和表达技巧的分析。
(3)诗人的思想感情及其时代背景的把握。
2. 教学难点:(1)诗歌的深层含义和哲理的解读。
(2)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三、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相关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诗歌的魅力。
2. 互动式教学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合作精神和表达能力。
3. 启发式教学法:鼓励学生提问、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力。
4. 案例分析法:以《观书有感》为例,分析诗歌的表达技巧和艺术特色。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深入了解《观书有感》的背景资料,熟悉诗歌的意象、意境和表达技巧。
2. 学生准备:预习《观书有感》,掌握诗歌的基本内容,准备参与课堂讨论。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诗人朱熹及其作品《观书有感》。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诗歌中的意象、意境和表达技巧。
4. 课堂讲解:讲解诗歌的字词、句式和修辞手法。
5. 情感体验: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感受诗人对书籍、知识和文化的热爱。
6. 课堂练习:布置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内容。
7. 总结拓展: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8. 课堂反馈: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为下一步教学做好准备。
《观书有感》教案及反思
《观书有感》教案及反思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观书有感》。
(2)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领会课文的意境和哲理。
(3)学会欣赏古诗,提高朗读和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通过朗读、默写等方式,感受古诗的韵律美。
(3)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解读古诗,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诗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2)培养学生学会珍惜时光,勤奋好学的良好品质。
(3)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追求真善美。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观书有感》。
(2)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3)学会欣赏古诗,提高朗读和鉴赏能力。
2. 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中的抽象意境和哲理。
(2)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解读古诗。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简介诗人朱熹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受古诗的韵律美。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2)分享讨论成果,互相交流学习心得。
4. 情感体验(1)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课文的感悟。
(2)教师引导总结,升华情感。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点。
四、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观书有感》。
2. 运用课文中的诗句,写一段话,描述自己的学习感悟。
3. 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古诗,进行鉴赏和分析。
五、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目标是否达成,学生的学习效果如何。
2. 反思教学过程中是否注重了学生的自主学习与合作探讨。
3. 反思教学方法是否适合学生,是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4. 反思自己在教学中的优点和不足,提出改进措施。
5. 总结本次教学经验,为下一次教学做好准备。
六、教学准备1. 教材:《观书有感》文本。
2023年《观书有感》教案13篇
2023年《观书有感》教案13篇《观书有感》教案1一、说教材:《观书有感》是苏教版第十一册第22课《古诗二首》中的一首古诗,是南宋大学问家朱熹的一首脍炙人口的名诗。
它实写的是明丽清新的一派田园风光,实际上是借此现象告诉读者这样一个道理:一个人,哪怕已经学到了不少知识,但如果就此不再读书了,原有的知识就会慢慢枯竭、老化、思想就会僵化,只有不断学习,知识学问、思想观念才能不断地得到充实更新。
这首诗既是学生学习古文化的经典之作,又是一篇对学生进行热爱读书教育的好教材,这首诗显著的特点是用暗喻的方法来说明一个道理。
针对以上教材特点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过程与方法:自读自悟,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意,能借助图画想象诗中所描绘的意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抓主中心句(诗眼),体会诗歌所阐明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感受诗歌的意境,体会诗歌所阐明的道理。
二、说教法教学以“读”为本,让学生多读,反复品味,设计学生读书、自学、质疑、教师释疑的环节。
三、说学法:本节课是一首哲理诗,其道理较为深奥。
对本堂课我采用的就是现在我们实行的“五三三”的课堂模式。
打破古诗死记硬1背、呆板只理解诗意的教学,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全程参与走进作者,攀登作者的精神境界,达到自悟自得。
这节课是在预习的基础上进行展示、交流的。
四、说教学程序(一)出示学习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能说出这首诗所描绘的景象。
2.理解这首诗蕴含的道理,感悟自己从中受到的启发。
学习古诗,无论课堂采用什么模式、方法,读,首先是第一位的。
在读中悟诗情,悟道理!两个目标提纲挈领,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有层次。
(二)出示自学指导:1、交流本诗作者朱熹的相关资料。
2、把诗读通,读顺。
3 .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想象诗中的景象。
4.想想诗中的“半亩方塘”比喻什么?“源头活水”比喻什么?这四步是给学生一个“导航”,是通向目标的路径。
《观书有感》教案及反思
《观书有感》教案及反思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观书有感》。
(2)理解并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
(3)分析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书的热爱和敬仰之情。
(2)培养学生热爱阅读、珍惜书籍的价值观。
(3)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自豪感。
二、教学内容1. 课文简介:《观书有感》是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表达了诗人对书籍的热爱和对知识的追求。
2. 课文翻译:略3. 重点词语解析:略4. 句子分析:略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内容,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
(2)介绍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和内容。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受诗的韵律和意境。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解答疑惑。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手法。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欣赏:(1)引导学生欣赏课文的优美句子。
(2)让学生谈谈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5.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学生表现。
(2)强调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四、课后作业1. 背诵课文《观书有感》。
2. 完成课后练习题。
3. 写一篇关于《观书有感》的读后感。
五、教学反思1. 教学效果:(1)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程度。
(2)学生对重点词语和句子的掌握情况。
(3)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2. 教学改进:(1)针对学生的薄弱环节,加强重点词语和句子的讲解和练习。
(2)在合作探讨环节,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3)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3. 教学创新:(1)尝试采用多媒体手段,展示课文中的意象和背景。
(2)组织课堂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书籍的魅力。
《观书有感》教案及反思
《观书有感》教案及反思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诵古诗。
2.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美景,感悟“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知识”的深刻道理。
3.激发学生读书、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美景。
教学难点:领悟诗中蕴含的深刻哲理。
了解诗借景喻理的特点。
教学过程:今天这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古诗两首,学生读题)。
谁先来交流一下,通过上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或者说你得到了哪些启发?学生交流。
老师随机激励性地点评。
总结过度:看来上堂课同学们学的特别扎实,收获颇丰。
老师通过今天的学习,大家还会更上一层楼。
一、揭题,简介作者。
师:今天我们所学的《观书有感》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小诗。
它是南宋著名理学家、教育家——朱熹的作品。
朱熹诗的最大特点就是通过鲜明的形象把抽象的东西具体化,他的很多诗寓意含蓄,具有哲理。
那么《观书有感》,蕴含着怎样的哲理,会带给我们怎样启示呢?那就让我们用心地来品读这首小诗吧。
二、学生自读小诗。
要求字正腔圆,通顺流利。
学生展现自读的成果,老师给予肯定。
(随机强调“为”怎么读,为什么。
让学生明白遇到多音字,要根据意思,决定读音的方法)三、指导学生读准节奏。
师:一首好诗,不仅押韵,而且有鲜明的节奏,这样读起来才会琅琅上口,抑扬顿挫。
请大家根据老师标注的节奏,读出韵律美,给大家带来美得享受。
学生练读,然后展示。
老师随机激励性地点评。
四、理解重点词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语言说说诗句的意思。
师:学贵有疑,在阅读这首小诗时,有哪些字词的意思你在理解上还有哪些困难?学生提出问题,会的同学随机就帮助了这些学有困难的孩子。
(点评时引导学生在学习时要善于思考发现问题,更可贵的是自己能想法设法解决问题。
)然后老师再出示重点字词的意思。
(大大方方的给,给学生规范的语言,给学生准确的解释。
)师:扫除了字词障碍谁能用自己的语言说说诗句的意思。
(要求表达流畅,通俗易懂)(意图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表达的同时也是理解古诗的过程。
六年级上册《观书有感》教学设计(通用8篇)
六年级上册《观书有感》教学设计六年级上册《观书有感》教学设计(通用8篇)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学设计准备工作,借助教学设计可使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
那么问题来了,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六年级上册《观书有感》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六年级上册《观书有感》教学设计篇1教学要求:1.解释诗句中的关键词语,想象《观书有感》描绘的景象。
2.借课文的语言材料,感受古诗文字和意境的美,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童年美好生活的感情。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有感情地吟诵古诗。
二、学习《观书有感》1.按自学提纲自学古诗。
出示自学提纲:a.读一读,想一想,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景象?b.借助字典或联系诗句理解词语“鉴”“徘徊”“渠”“如许”等,并说说诗句的意思。
c.记下不懂的问题。
2.交流自学情况。
(1)配乐范读。
边听边思考: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景象?(2)学生交流读懂的内容。
学生谈对诗句的理解,教师随机指导。
重点而准确理解一些词语。
鉴:镜子。
徘徊:在一个地方走来走去,诗中指天光云影映在水塘中闪耀浮动。
渠:它,指方塘。
如许:如此。
理解“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的意思。
边读边理解边想象。
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1)看图,听录音,进一步感受诗的意境,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象。
(2)学生自由练读。
(读中领悟:正像源源不断的活水使池塘变得如些清澈那样,人要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的知识,才能变得更加聪明)(3)指名读后练习背诵。
(4)积累忆诵:劝学的词语或名言其他古诗句三、学习本课生字。
1.记忆字形,说一说你用什么方法记住“聿”“鉴”“徘徊”这几个字的。
你认为哪个容易写错,给大家提示一下。
2.练习正确书写。
四、布置作业1.背诵课文默写课文。
2.由学生推荐课外自学的古诗。
3.收集的成语、名言、古诗。
准备张贴向全班同学推荐古诗。
教学后记本课的两首诗都是围绕读书生发出的一定的道理,在朗读的过程中,一些学生能大体领悟,还有一些同学生也能由此生发出新的感悟,如书要多读,就像是拳不离手,曲不离口。
小学古诗《观书有感》教后反思三则
小学古诗《观书有感》教后反思三则《观书有感》教后反思一《观书有感》这是一首哲理诗,整首诗从字面上看没有提到读书,但作者巧妙地用暗喻说明正如源头活水使半亩方塘清澈明净一样,不断读书,汲取知识可以使自己心智更加聪慧。
为了突破这个教学的重点,我是这样设计的:一、紧扣诗中的关键词,理解诗意。
、我让学生先对这个方塘用诗中的一个字进行评价,学生自然找出了“清”,接着引导学生:你从诗中哪些句子体会到方塘的“清”呢?从而自然地引出对一、二两句诗的学习。
通过理解,学生对方塘的“清”留下了具体而又深刻的印象。
二、用自创的《观塘有感》与朱熹的《观书有感》对比,引导学生质疑。
我用自创的《观塘有感》与朱熹的《观书有感》对比,让学生发现其中的题目与内容的不同,接着进一步引导学生来给朱熹的诗换题,看看换题后的效果。
通过这一过程,学生知道了朱熹先生的高明之处:把深奥的读书感悟用清新的写景方式表达出来了,把道理暗藏在写景之中,轻松地突破了这一教学难点。
三、注重知识的横向联系,学以致用。
在学生明白哲理诗的特点之后,我通过特定的情境,让学生回顾之前所学所积累的古诗,达到融会贯通,学以致用的目的。
如:其实我们接触过许多这样的诗,试一试,你能回忆吗?【出示:我们常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正像一首诗中所写:( ) ,( )。
从不同的角度看事情,便有会有不同的收获,正如诗中所说:( ),( )。
当你克服了艰难险阻,取得成功时,回头再看那些困难,就会觉得,那些困难是那么的.微不足道,这正是( ),( )。
站得越高,看得越远。
书读得越多,对事物的认识会更加全面,这是( ),( )。
】通过这样高效的学习,既复习了前面的知识,又巩固了这节课的哲理诗的相关内容,同时,也让学生学会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
四、让学生学会赏析古诗。
对于六年级的学生而言,学习古诗不能只停留在熟读,会背,理解诗句的意思这个层面上,学生应对所学古诗的写作特色有一定的了解,也就是个性化的学习与理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观书有感》教学设计及教后反思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与背诵课文。
2、自学生字新词,学会诗中3个生字。
3、理解诗句的意思,能借助图画,想象诗中所描绘的景象,感受古诗的语言美与意境美,领悟不断学习、不断汲取新知识的深刻内涵。
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象,指导学生通过朗读、背诵,感受诗篇的语言美与意境美,帮助学生积累丰富的语言
材料、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领悟不断学习、不断汲取新知识的深刻哲理。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走近诗人、
1、板书:朱熹(xī)指导朗读、书写
2、学生简单介绍诗人
3、教师谈话:朱熹的思想特别多成为明清两朝治国的方针,她取得如此大的成就,缘于她一生勤奋读书、积极考虑。
一天她走到一个池塘边坐下来(媒体出示图),一池清水引发了她对读书的有一种考虑颇有感触的写下了如此一首诗(在上图中出示全诗)。
二、诵读诗句,感受诗篇。
1、指导朗读
A、学生自由读、指名读,指导读准字音
B、领读、齐读
2、指导背诵
A、学生闭目轻背
B、指名背、齐背
3、指导默写
A、教师谈话:光会背还不行,能默写不?还要做一些准备工作,打开书,看看那些字在书写上要注意。
B、指导写字:徘徊鉴渠
C、学生在作业纸上默写并自查(提示书写姿势,轻音乐)
三、图文结合,体味诗意。
1、媒体出示: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A、指名读
B、这“半亩放糖”好理解,“一鉴开”如何理解呀?要是“一剑开”,老师肯定明白是诗人手持利剑,一剑把半亩
方塘的水劈成两半,可这儿是“鉴”字呀?
C、理解“鉴”,出示:
鉴:a、镜子(古代用铜制成)
b照
c认真看;审查
d、可作为警戒或引为教训的事
e、旧式书信套语
D、理解“开”(打开),教师介绍:古代铜镜有镜袱盖着,用时打开。
指导理解“徘徊”(来回移动),引导串讲诗意。
相机板书:清澈明净
E、教师小结:查字典、借助插图、联系上下文都是学习古诗的好方法。
2、媒体出示: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A、指名读诗句,理解“渠”(方塘)
B、诗人在问什么?(引导讲第一句诗意)。
诗人有答案不?您明白答案不?(引导讲第二句诗意),相机板书:源头
活水
C、引导用“因为……因此……"、“之因此……是因为……”的句式串讲诗意。
D、教师反问:假如没有这源头活水呢?
3、二读诗句,指导读出感情
4。
教师范读全诗,学生闭目想象诗中描写的景象
四、文题勾联,感悟诗情、
1、美读全诗
2、教师即兴创作《《观塘有感》,并将诗题出示在前面出示的四句诗上。
(附:《观塘有感》:半亩方塘不见开,一片垃
圾在徘徊、问渠哪的脏如许?为有不人乱扔来。
)
3、学生发现错误后设问:朱熹的诗中没有一处提到“书“字,都是写池水的清澈明净,我看不如就把她的诗改为《观塘有感》如何样呢?
4、引导学生辩论,教师相机点拨:这首诗以暗喻的手法告诉我们正像这源源不断的活水使方塘变得如此清澈明净那样,人的心智也是由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知识而更加敏锐,更加开豁。
5、小结:诗人将读书后的感想化为生动的形象,既富有理趣,又充满诗情。
这种感受是对读书体会的,而不是对池塘的。
(媒体把诗题“观塘有感”改为“观书有感”)
6、指导三读古诗,读出诗韵。
五、拓展延伸,激发诗趣。
1、媒体出示朱熹生平,指名读
朱熹: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教育家,她学问广博、治学严谨,对经学、史学、乐律以及自然科学都有不同程度的贡献、她的诗能以鲜明的形象把抽象的东西具体化,寓意含蓄,富
有哲理。
2、读明白了《观书有感》,又读了诗人的介绍,有什么话想对诗人讲呢?
3、出示学过的朱熹的《春日》,诵读
5、小结延伸:朱熹的诗作还有特别多,课后收集一下,读
一读,并背下来。
板书设计:
观书半亩方塘:清澈明净←源头活水
有感我的心智:聪明敏锐←不断读书
教后反思:
《观书有感》这首诗是借半亩方塘清澈明净的形象来譬喻读书体会的,告诉我们正像活水把池塘变得清澈明净那样,人的心智也是由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知识而变得更加敏锐、更加开豁。
教学本课时,我通过引导小孩走近诗人→感受诗篇→品味诗境→感悟诗情→激发诗趣,在学生、文本、诗人之间架起一道桥梁,让学生在诵读中积淀,积淀中感悟,感悟中生成,生成中发展,发展中延伸,尽力实现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平等对话,尽力建构一个有情、有疑、有智的与谐课堂、
学习目标上突出“简”字,教学效果上体现“真"字、简明、清楚的学习目标,有助于课堂中落实,有利于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达成。
能结合学生、文本的特点,制定一个简单、清楚地学习目标,教学中既重视知识、能力等显现目标的落实,又重视过程、方法、情感、态度等隐性目标的体现,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学生在品读中感悟,在感悟中升华。
教学过程中,打破了原来古诗学习先理解后积累的方法,而
是在先积淀的基础上再去品味、感悟、新课开始,先指导学
生诵读,然后理解诗句、体味诗情,求变求异。
全节课以诵读贯穿始终,但每一次读都有一个新的目标,分层推:一读古诗,着手于读正确、读通顺;二读古诗,着眼于读出感情,体会诗境;三读古诗着力于读出诗韵。
指名读、齐读、范读、闭目赏读,不拘形式,学生多读而不厌,充分感受到古诗的语言美与意境美。
新课前的情景导入,巧用插图,拉近了学生与诗人、文本之间的距离,真正实现了学生、文本、诗人、教师之间的平等对话,做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与谐统一、课的拓展有度,由《观书有感》走向《春日》,由课内走向课外,落实了课标中古诗文诵读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