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两首《观书有感》教学设计
《观书有感》教案设计
《观书有感》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观书有感》。
(2)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人对书的赞美之情。
(3)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文意境。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二、教学重点:1. 诗文内容的把握。
2. 生字词的学习与运用。
3. 诗文意境的理解与体会。
三、教学难点:1. 诗中隐喻的理解。
2. 诗歌韵律的把握。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诗文的朗读录音。
2. 生字词卡片。
3. PPT课件。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诗文朗读录音,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引导学生说出自己最喜欢的书籍,导入《观书有感》的学习。
2. 学习诗文(1)学生自主朗读诗文,注意生字词的读音。
(2)教师讲解生字词,帮助学生理解词义。
(3)学生合作探讨,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人情感。
3. 品析诗文(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中的隐喻,理解诗文意境。
(2)学生分享自己对诗文的理解和感受。
4. 应用拓展(1)学生运用生字词造句。
(2)学生尝试创作类似的诗歌,表达对书籍的热爱。
5. 总结评价(1)教师点评学生的学习表现,给予鼓励和指导。
(2)学生自我评价,总结学习收获。
6. 作业布置(1)背诵《观书有感》。
(2)写一篇关于自己最喜欢书籍的短文。
7. 板书设计《观书有感》书海无边汲取营养沉醉其中受益匪浅8.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学习《观书后感》,让学生感受到了书籍的魅力,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体会诗文意境,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通过生字词的学习和运用,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作业布置旨在让学生将所学应用于实际,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总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六、教学评价:1. 学生对诗文的朗读和背诵情况进行评价。
2. 学生对生字词的掌握和运用情况进行评价。
观书有感教学设计教案教学设计
《观书有感教学设计》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理解《观书有感》的诗意,把握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方式。
(2)培养学生欣赏古典诗词的能力,提高文学素养。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分析等方法,深入解读《观书有感》的意境和内涵。
(2)学会通过诗词表达自己的情感和体验。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2)领悟到读书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观书有感》的诗意和表达技巧。
(2)培养学生欣赏古典诗词的能力。
2. 教学难点:(1)诗中意象的把握和内涵的解读。
(2)如何通过诗词表达自己的情感和体验。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介绍作者朱熹及其作品《观书有感》。
2. 朗读感悟(1)学生齐读诗词,感受诗词的韵律美。
(2)教师引导学生体会诗中的意象和情感。
3. 分析解读(1)教师引导学生从字词、句子、意象等方面分析诗词。
(2)讨论诗中的寓意和哲理。
4. 应用拓展(1)让学生尝试创作类似的诗词,表达自己的情感和体验。
(2)进行诗词欣赏的交流活动,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
四、课后作业1. 背诵《观书有感》。
2. 写一篇关于《观书有感》的读后感。
3. 收集其他关于读书的诗句,进行欣赏和分析。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个性发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六、教学策略1. 互动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提高他们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2. 情境教学:创设相关的教学情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词的意境和情感。
3. 欣赏教学:引导学生欣赏古典诗词的美,培养他们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七、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
《观书有感》教学教案
《观书有感》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观书有感》。
(2)理解诗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领会诗文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3)掌握文学鉴赏的基本方法,提高文学素养。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观书有感》。
(2)学会通过朗读、默写等方式,体会诗文的韵律美。
(3)学会运用文学鉴赏方法,分析诗文的特点和魅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2)培养学生珍惜时光、勤奋学习的良好品质。
(3)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培养观察力和想象力。
二、教学重点1. 诗文的朗读和背诵。
2. 诗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的理解。
3. 文学鉴赏方法的运用。
三、教学难点1. 诗文意境的领会。
2. 文学鉴赏能力的培养。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2. 运用案例分析法,剖析诗文的特点。
3. 采用启发式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 利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五、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观书有感》原文及其注释、译文。
2. 学生准备:预习《观书有感》,了解诗文背景。
3. 教学设施: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朱熹及其作品《观书有感》。
(2)学生分享预习成果,介绍诗文背景。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读诗文,理解大意。
(2)学生结合注释和译文,疏通文意,解决生字词问题。
3. 合作探讨(1)教师提出探究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2)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心得体会。
4. 课堂讲解(1)教师针对诗文内容,讲解关键词语和句子。
(2)教师分析诗文意境,引导学生领略作者情感。
5. 应用拓展(1)学生运用文学鉴赏方法,分析诗文特点。
(2)学生进行朗读、默写练习,体会诗文韵律美。
6. 课堂小结七、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观书有感》。
3. 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创作一首类似题材的诗。
观书有感课堂教案
观书有感课堂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欣赏到诗歌的魅力,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2. 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诗歌,感受作者的情感表达,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
3.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交流讨论的能力,激发学生对诗歌的热爱。
二、教学内容1. 诗歌欣赏:《观书有感》2. 诗歌主题:赞美书籍,表达对知识的渴望和敬仰。
3. 诗歌作者:朱熹三、教学重点1. 让学生理解并背诵《观书有感》。
2. 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主题思想,感受作者的情感。
四、教学难点1. 帮助学生理解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2. 培养学生独立分析诗歌、发表自己观点的能力。
五、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诗歌的背景、作者、主题思想等。
2. 互动讨论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分享自己的感受和观点。
3. 实践法:让学生通过朗读、背诵等方式,感受诗歌的美。
章节一:诗歌欣赏与理解1. 导入:介绍诗歌《观书有感》的背景和作者朱熹。
2. 让学生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3. 讲解诗歌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内容。
4. 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主题思想,感受作者对书籍的赞美之情。
章节二:诗歌讨论与分享1. 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2. 邀请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鼓励他们积极思考和表达。
章节三:诗歌背诵与朗读1. 教授学生如何正确背诵诗歌,提醒他们注意语音和节奏。
2. 让学生分组进行诗歌背诵,互相监督和鼓励。
3. 选取几位学生进行诗歌朗读,评价他们的表现并提出建议。
章节四:诗歌创作与展示1. 引导学生以《观书有感》为灵感,创作自己的诗歌。
2. 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诗歌作品,互相欣赏和评价。
3. 选取几位学生的作品进行展示,给予他们鼓励和赞扬。
章节五:课堂小结与反思2. 引导学生反思自己在课堂上的表现和学习收获。
3. 布置作业:让学生回家后背诵《观书有感》,并写一篇观后感。
六、诗歌分析与解读1. 回顾《观书有感》的内容,引导学生深入分析诗中的意象和象征。
《观书有感》教学设计及教后反思
《观书有感》教学设计及教后反思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和背诵课文。
2、自学生字新词,学会诗中3个生字。
3、理解诗句的意思,能借助图画,想象诗中所描绘的景象,感受古诗的语言美和意境美,领悟不断学习、不断汲取新知识的深刻内涵。
教学重点:理解诗句,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象,指导学生通过朗读、背诵,感受诗篇的语言美和意境美,帮助学生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领悟不断学习、不断汲取新知识的深刻哲理。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走近诗人。
1、板书:朱熹(xī)指导朗读、书写2、学生简单介绍诗人3、教师谈话:朱熹的思想很多成为明清两朝治国的方针,他取得如此大的成就,缘于他一生勤奋读书、积极思考。
一天他走到一个池塘边坐下来(媒体出示图),一池清水引发了他对读书的有一种思考颇有感触的写下了这样一首诗(在上图中出示全诗)。
二、诵读诗句,感受诗篇。
1、指导朗读A、学生自由读、指名读,指导读准字音B、领读、齐读2、指导背诵A、学生闭目轻背B、指名背、齐背3、指导默写A、教师谈话:光会背还不行,能默写吗?还要做一些准备工作,打开书,看看那些字在书写上要注意。
B、指导写字:徘徊鉴渠C、学生在作业纸上默写并自查(提示书写姿势,轻音乐)三、图文结合,体味诗意。
1、媒体出示: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A、指名读B、这“半亩放糖”好理解,“一鉴开”怎么理解呀?要是“一剑开”,老师肯定知道是诗人手持利剑,一剑把半亩方塘的水劈成两半,可这儿是“鉴”字呀?C、理解“鉴”,出示:鉴:a、镜子(古代用铜制成)b照c仔细看;审查d、可作为警戒或引为教训的事e、旧式书信套语D、理解“开”(打开),教师介绍:古代铜镜有镜袱盖着,用时打开。
指导理解“徘徊”(来回移动),引导串讲诗意。
相机板书:清澈明净E、教师小结:查字典、借助插图、联系上下文都是学习古诗的好方法。
2.媒体出示: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A、指名读诗句,理解“渠”(方塘)B、诗人在问什么?(引导说第一句诗意)。
《观书有感》教学教案
《观书有感》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观书有感》。
(2)理解诗歌的字面意义,体会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3)掌握一些常用的文学鉴赏词汇和表达方式。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诗歌的主题和表现手法。
(2)学会从不同角度解读诗歌,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
(3)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热爱。
(2)引导学生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3)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提高他们的道德品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的字面意义和基本内容。
(2)诗歌的主题思想和表现手法。
(3)诗歌的朗读和背诵。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的关键字词和句子的理解。
(2)诗歌意境的体会和审美能力的培养。
(3)诗歌鉴赏词汇的运用和创新思维的培养。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作者朱熹及其作品《观书有感》。
(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2)让学生结合诗歌的注释,理解诗歌的字面意义。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诗歌的主题思想和表现手法。
(2)分享各组的学习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解析:(1)分析诗歌的结构和韵律特点。
(2)解读诗歌中的关键字词和句子。
(3)引导学生体会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5. 诗歌鉴赏:(1)让学生运用所学到的鉴赏词汇,评价诗歌的美丑。
(2)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新思维。
6. 总结拓展:(1)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
(2)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四、课后作业1. 背诵《观书有感》。
2. 结合诗歌的注释,解释诗歌中的关键字词和句子。
3. 写一篇关于《观书有感》的读后感,不少于300字。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诗歌的字面意义的理解程度。
2. 学生对诗歌主题思想和表现手法的把握程度。
《观书有感》教案及反思
《观书有感》教案及反思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能够理解《观书有感》的诗意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 能够分析并欣赏这首诗的艺术特色。
过程与方法:1. 通过阅读、讨论和写作,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2. 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和解读文学作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热爱。
2. 引导学生关注和思考生活中的真善美。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观书有感》的诗意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 诗中的艺术特色和修辞手法。
难点:1. 如何理解和感悟诗中的深层含义。
2. 如何分析和欣赏诗的艺术特色。
三、教学准备教师准备:1. 对《观书有感》的背景和作者有一定了解。
2. 准备相关的文学鉴赏和分析方法。
学生准备:1. 预习《观书有感》,了解诗的大意。
2. 收集相关的文学知识和观点。
四、教学过程1. 导入:引导学生谈论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热爱,引出本课的主题。
2. 阅读理解:让学生朗读并理解《观书有感》的大意,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3. 分析与讨论: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和解读诗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4. 欣赏与评价:分析并欣赏诗的艺术特色和修辞手法,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
5. 写作与反思: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感受,写一篇关于《观书有感》的反思文章。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观书有感》的诗意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的理解程度。
2. 学生对诗的艺术特色和修辞手法的分析和欣赏能力。
3. 学生的写作和表达能力,以及对自己生活和学习的反思能力。
六、教学拓展1. 比较《观书有感》与其他相关诗歌的异同,如《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书声》等,探讨不同诗人对读书的感受和表达方式。
2. 引导学生思考诗歌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探讨诗歌对生活的启示和影响。
七、教学活动1.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观书有感》的理解和感悟。
2. 邀请学生进行诗歌朗诵,展示对诗歌的欣赏和表达能力。
1. 对教学效果进行自我评估,分析学生的参与程度和理解程度。
观书有感教学设计教案教学设计
观书有感教学设计教案(一)教学目标:1. 通过阅读《观书有感》,使学生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人对读书的感悟。
3. 学会欣赏古诗词,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教学重点:1. 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人对读书的感悟。
2. 学会欣赏古诗词,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教学难点:1. 诗句的理解与感悟。
2. 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包括诗文内容、作者简介、图片等。
2. 学生准备《观书有感》诗文文本。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出示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图片,激发学生对诗文的兴趣。
2. 学生分享对图片的感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图片与诗文的关系。
二、作者简介(5分钟)1. 教师介绍作者朱熹,包括其生平、著作等。
2. 学生了解作者背景,加深对诗文的理解。
三、诗文解析(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朗读诗文,感受诗文的韵律美。
2. 学生自读诗文,理解诗文内容。
3. 教师逐句解析诗文,帮助学生理解诗句的含义。
4. 学生分享对诗句的感悟,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四、课堂小结(5分钟)2. 学生分享对本节课的收获和感悟。
五、课后作业(5分钟)1. 学生回家后,向家人分享所学诗文,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2. 学生书写课后感悟,加深对诗文的理解和感悟。
教学反思:观书有感教学设计教案(六)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观书有感》,使学生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人对读书的感悟。
3. 学会欣赏古诗词,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教学重点:1. 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人对读书的感悟。
2. 学会欣赏古诗词,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教学难点:1. 诗句的理解与感悟。
2. 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包括诗文内容、作者简介、图片等。
2. 学生准备《观书有感》诗文文本。
教学过程:六、课堂讨论(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诗文的理解和感悟。
2. 每组选代表进行分享,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观书有感》教案及反思
《观书有感》教案及反思一、教学目标:1. 通过阅读《观书有感》,使学生了解并掌握诗歌的基本知识,提高文学素养。
2. 帮助学生理解诗中描绘的景象,感受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与赞美。
3. 培养学生深入思考、善于感悟的能力,激发他们对文学艺术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通过阅读《观书有感》,体会诗中的意境,理解诗人的情感。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深入领悟诗中的哲理,联系实际生活进行思考。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2. 运用情境教学法,让学生在想象和感受中体验诗中的美景。
3. 利用小组讨论法,激发学生的合作意识,共同探讨诗中的意境与哲理。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观书有感》原文及其注释、翻译。
2. 学生准备:预习《观书有感》,了解诗歌的基本知识。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介诗人背景及诗歌创作背景。
2. 学生齐读《观书有感》,感受诗的韵律美。
3. 教师范读,学生跟读,体会诗中的情感。
4. 学生自读,结合注释理解诗文内容。
5. 分组讨论:诗中的景色描绘了哪些画面?诗人为何产生这样的感慨?7. 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谈谈自己对诗中景象的理解与感悟。
10. 下一节课将继续学习《观书有感》的后续内容。
六、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进行诗歌创作,模仿《观书有感》的题材和风格,创作自己的诗歌。
2. 举办诗歌朗诵会,让学生通过朗诵的方式表达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3. 推荐学生阅读其他古代诗歌,进一步扩大文学视野,提高鉴赏能力。
七、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小组讨论等方面的表现。
2. 诗歌创作评价:评价学生在诗歌创作中的创意、用词、意境等方面的情况。
3. 课后作业评价: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对诗歌理解和感悟的表达进行评价。
八、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设计:思考教学过程中是否合理,教学目标是否实现,教学内容是否难易适中。
《观书有感》教学教案
《观书有感》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观书有感》。
(2)理解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3)分析课文的主题思想和作者的观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2)通过讨论和交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诗的兴趣和热爱。
(2)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二、教学重点1. 课文的朗读和背诵。
2. 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子的理解。
3. 课文主题思想和作者观点的分析。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的古诗句的理解。
2. 课文主题思想和作者观点的把握。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究。
2. 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课文中的古诗句和作者的观点。
3. 采用讨论交流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古诗,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
(2)介绍《观书有感》的作者背景和创作背景。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受课文的韵律和意境。
(2)让学生自主翻译课文,理解课文的内容。
3. 合作学习(1)分组讨论课文中的古诗句和作者的观点。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交流和分享。
4. 探究学习(1)引导学生深入分析课文主题思想和作者观点。
(2)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情感,谈谈对课文的感悟。
5. 总结与拓展(1)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
(2)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课文内容。
6. 教学反思在课后对教学过程进行反思,总结教学中的优点和不足,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六、教学内容1. 课文《观书有感》的详细讲解,包括诗句的意义、作者的情感表达和文化背景。
2. 针对课文中的难点词汇和句子进行解释和例句分析。
3.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文学特点。
七、教学步骤1. 课文讲解:逐句讲解课文内容,解释生僻词汇和难懂句子。
《观书有感》教案及反思
《观书有感》教案及反思一、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观书有感》的诗意,感受诗歌中的意境美。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书籍的热爱,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2.1 诗歌内容的理解。
2.2 诗歌意境的感悟。
三、教学难点:3.1 诗歌中某些生僻词语的解释。
3.2 诗歌意境的深入理解。
四、教学方法:4.1 朗读法:通过朗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4.2 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意境。
4.3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作者的读书经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五、教学过程:5.1 导入:引导学生谈论自己喜欢的书籍,分享阅读的乐趣。
5.2 新课导入:介绍《观书有感》的作者背景,朗读诗歌,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5.3 诗歌解析:讲解诗歌中的生僻词语,分析诗歌的意境,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
5.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小组讨论,谈谈对诗歌意境的理解,以及诗歌对自身阅读启示。
5.5 案例分析:分析作者的读书经历,引导学生从中汲取阅读的方法和乐趣。
5.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阅读的重要性。
5.7 课后作业:让学生选取一首自己喜欢的诗歌,进行分析解析,下节课分享。
六、教学反思:在课后对教学效果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学生是否掌握了诗歌的内容和意境,以及阅读的兴趣是否被激发。
也要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看是否适合学生的学习需求,以便在下次教学中进行调整。
六、教学评估:6.1 学生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了解他们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兴趣程度。
6.2 学生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检查他们对诗歌分析的能力。
六、拓展活动:7.1 组织一次诗歌朗诵会:让学生选择《观书有感》或其他自己喜欢的诗歌进行朗诵,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和对诗歌的热爱。
7.2 开展读书分享会:鼓励学生分享自己最近的读书心得和感悟,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阅读兴趣的培养。
《观书有感》教案教案教学设计
《观书有感》教案-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观书有感》。
(2)理解诗歌中的意象、意境和表达技巧。
(3)掌握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诗歌的主题和表现手法。
(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尊重。
(2)激发学生对文学艺术的兴趣和热情。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的字词背诵和理解。
(2)诗歌的主题思想和表达技巧。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意象和意境的把握。
(2)诗句的深入分析和解读。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诗人朱熹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题目《观书有感》,激发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诗歌,体会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2)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歌中的意象、意境和表达技巧。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诗歌欣赏:(1)教师引导学生欣赏诗歌的美妙之处。
(2)学生分享自己的欣赏心得。
5.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四、课后作业1. 背诵并默写《观书有感》。
2. 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意境,谈谈自己的感受。
3. 选择一首类似的古典诗歌,进行自主学习和欣赏。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总结成功的经验和需要改进的地方,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1)利用多媒体展示与《观书有感》相关的景象,如山水、古籍等,帮助学生进入诗歌情境。
(2)教师运用生动的语言,描述诗歌所描绘的画面,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2. 互动教学:(1)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诗歌中的意象和意境。
(2)学生提问,教师解答,共同探讨诗歌的内涵。
3. 案例分析:(1)教师选取典型的诗歌案例,分析其意象、意境和表达技巧。
《观书有感》教案教案教学设计
《观书有感》教案-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观书有感》。
(2)理解诗歌中的意象、意境和表达技巧。
(3)分析诗人的思想感情及其时代背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
(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书籍、知识和文化的热爱。
(2)体会诗人勤奋好学、追求真理的精神。
(3)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培养热爱祖国文化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的字词认读和翻译。
(2)诗歌中的意象、意境和表达技巧的分析。
(3)诗人的思想感情及其时代背景的把握。
2. 教学难点:(1)诗歌的深层含义和哲理的解读。
(2)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三、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相关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诗歌的魅力。
2. 互动式教学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合作精神和表达能力。
3. 启发式教学法:鼓励学生提问、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力。
4. 案例分析法:以《观书有感》为例,分析诗歌的表达技巧和艺术特色。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深入了解《观书有感》的背景资料,熟悉诗歌的意象、意境和表达技巧。
2. 学生准备:预习《观书有感》,掌握诗歌的基本内容,准备参与课堂讨论。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诗人朱熹及其作品《观书有感》。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诗歌中的意象、意境和表达技巧。
4. 课堂讲解:讲解诗歌的字词、句式和修辞手法。
5. 情感体验: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感受诗人对书籍、知识和文化的热爱。
6. 课堂练习:布置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内容。
7. 总结拓展: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8. 课堂反馈: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为下一步教学做好准备。
《观书有感》语文教学案例优选份
《观书有感》语文教学案例优选份《观书有感》语文教学案例 11、教学内容:苏教版第十二册《古诗两首》之二《观书有感》2、文本解读:《观书有感》这首诗的作者是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
诗中不仅写了池塘的美丽的景色,还通过看到源源不断的活水流进池塘,池塘中的水才会如此清澈这一现象,联想到了“人的心智,也是由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的知识,才能更加开豁,更加敏锐”这一深刻的道理。
怎样在古诗中挖掘语言因素,何__的“三个留下”给了我启发,决定从“语言、形象、情感”入手。
3、文本与学生经验:学生较易理解诗句的意思,但对诗中蕴含的深刻哲理,却难以领悟。
如果教师直接讲给学生听,虽然学生也能明白,但印象不会太深,我决定让学生自己去发现,自己去感悟。
4、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诵古诗。
2)、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美景,感悟“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知识”的深刻道理。
3)、激发学生读书、学习的`兴趣。
5、教学设计:1)、自学为主,通过查工具书、小组合作学习等方式弄清诗句的意思。
2)、反诘题意(诗中没有写读书,不如改成《观塘有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学生主动去探究诗中蕴含的深刻哲理。
3)、通过想像在学生头脑中留下诗中所描绘的内容。
二、实施教学活动一:在学生理解了诗中的词语和诗句意思的情况下,教者看看板书的课题,看看语文课本,满脸疑惑,__:诗的题目是《观书有感》,可是。
诗中连个书字都没有,全写的是池塘和池塘中的水,我看诗题不如改成《观塘有感》你们同意吗?生:吃惊,仔细读古诗。
师:同意的举手。
(有十几位学生举手)师:举手的同学请到讲台前来,我们举行一个小小辩论赛,为了能更好地说服对方,再读读古诗。
站在讲台前的学生举手:老师,我能不能下去,我发现不能改。
(师示意可以下去,此时讲台前只剩下2名学生)师:看看谁能说服我们,你们同桌之间先练练。
生1:诗中没有提作者看书。
师:上前握手,谢谢__我。
生1:我不是这个意思。
生2:诗中没有提书和读书,可是诗人是在池塘边读书。
《观书有感》教案及反思
《观书有感》教案及反思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观书有感》。
(2)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领会课文的意境和哲理。
(3)学会欣赏古诗,提高朗读和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通过朗读、默写等方式,感受古诗的韵律美。
(3)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解读古诗,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诗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2)培养学生学会珍惜时光,勤奋好学的良好品质。
(3)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追求真善美。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观书有感》。
(2)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3)学会欣赏古诗,提高朗读和鉴赏能力。
2. 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中的抽象意境和哲理。
(2)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解读古诗。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简介诗人朱熹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受古诗的韵律美。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2)分享讨论成果,互相交流学习心得。
4. 情感体验(1)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课文的感悟。
(2)教师引导总结,升华情感。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点。
四、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观书有感》。
2. 运用课文中的诗句,写一段话,描述自己的学习感悟。
3. 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古诗,进行鉴赏和分析。
五、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目标是否达成,学生的学习效果如何。
2. 反思教学过程中是否注重了学生的自主学习与合作探讨。
3. 反思教学方法是否适合学生,是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4. 反思自己在教学中的优点和不足,提出改进措施。
5. 总结本次教学经验,为下一次教学做好准备。
六、教学准备1. 教材:《观书有感》文本。
2023年《观书有感》教案13篇
2023年《观书有感》教案13篇《观书有感》教案1一、说教材:《观书有感》是苏教版第十一册第22课《古诗二首》中的一首古诗,是南宋大学问家朱熹的一首脍炙人口的名诗。
它实写的是明丽清新的一派田园风光,实际上是借此现象告诉读者这样一个道理:一个人,哪怕已经学到了不少知识,但如果就此不再读书了,原有的知识就会慢慢枯竭、老化、思想就会僵化,只有不断学习,知识学问、思想观念才能不断地得到充实更新。
这首诗既是学生学习古文化的经典之作,又是一篇对学生进行热爱读书教育的好教材,这首诗显著的特点是用暗喻的方法来说明一个道理。
针对以上教材特点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过程与方法:自读自悟,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意,能借助图画想象诗中所描绘的意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抓主中心句(诗眼),体会诗歌所阐明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感受诗歌的意境,体会诗歌所阐明的道理。
二、说教法教学以“读”为本,让学生多读,反复品味,设计学生读书、自学、质疑、教师释疑的环节。
三、说学法:本节课是一首哲理诗,其道理较为深奥。
对本堂课我采用的就是现在我们实行的“五三三”的课堂模式。
打破古诗死记硬1背、呆板只理解诗意的教学,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全程参与走进作者,攀登作者的精神境界,达到自悟自得。
这节课是在预习的基础上进行展示、交流的。
四、说教学程序(一)出示学习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能说出这首诗所描绘的景象。
2.理解这首诗蕴含的道理,感悟自己从中受到的启发。
学习古诗,无论课堂采用什么模式、方法,读,首先是第一位的。
在读中悟诗情,悟道理!两个目标提纲挈领,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有层次。
(二)出示自学指导:1、交流本诗作者朱熹的相关资料。
2、把诗读通,读顺。
3 .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想象诗中的景象。
4.想想诗中的“半亩方塘”比喻什么?“源头活水”比喻什么?这四步是给学生一个“导航”,是通向目标的路径。
2023年《观书有感》教案13篇
2023年《观书有感》教案13篇《观书有感》教案1观书有感教学教案: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过程与方法:培养独立鉴赏诗词的能力,形成个性化的审美情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感受诗歌的意境。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师生双方教学活动方案预设预设修改或生成记录(一)导入:常常说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那读书有那些所得呢?今天我们将通过《观书有感》来学会如何赏析这些名句佳作。
(二)赏析《观书有感》教师印发《观书有感》的赏析__,让学生加以体会,并进一步展开讨论,哪些地方特别精彩?哪些地方有不同的见解或补充?《观书有感》是南宋时期理学家,教育家朱熹的作品,这是较为著名的一首。
全诗在写法上运用了比喻的手法,把抽象的思想用具体的事物表现了出来,很有特色。
如:用:半亩方塘比喻书本,用池塘的水比喻书中的知识、学问、思想;用源头活水比喻读书得来的新知识;用天光云影共徘徊来比喻读书的感受。
三、四句诗人在写法上采取了自问自答的方式,给我们揭示水如此清澈的原因:这水为什么如此清澈呢?因为源头有活水一直不停地流下来。
在一问一答中,诗人用池塘中的水比喻书本中的知识、学问、思想,用源头活水比喻读书得来的新知识。
这两句诗看似说明水清的原因,实际上是借此现象告诉读者这样一个道理:一个人,哪怕已经学到了不少知识,但如果就此不再读书了,原有的知识就会慢慢枯竭、老化、思想就会僵化,只有不断学习,知识学问、思想观念才能不断地得到充实更新。
(三)朗读训练1、在你们的学习中相信也有这样的体会?请把你的体会融入到你的朗读之中。
自由大声朗读这首诗。
2、指明学生读,大家评议。
3、齐读。
试着背一背。
(四)学生小结《观书有感》教案2一.教学目标:1.正确、流畅而有感情地朗诵古诗;2.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景物;3.感悟诗中蕴涵的深刻哲理。
二.教学过程:1.与学生交谈:同学们,大家下午好!认识大家我很高兴!我早就听说咱实验中学的学生特别善于动脑,能积极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也能大胆地提出自己的不同见解。
《观书有感》教案及反思
《观书有感》教案及反思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观书有感》。
(2)理解并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
(3)分析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书的热爱和敬仰之情。
(2)培养学生热爱阅读、珍惜书籍的价值观。
(3)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自豪感。
二、教学内容1. 课文简介:《观书有感》是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表达了诗人对书籍的热爱和对知识的追求。
2. 课文翻译:略3. 重点词语解析:略4. 句子分析:略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内容,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
(2)介绍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和内容。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受诗的韵律和意境。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解答疑惑。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手法。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欣赏:(1)引导学生欣赏课文的优美句子。
(2)让学生谈谈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5.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学生表现。
(2)强调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四、课后作业1. 背诵课文《观书有感》。
2. 完成课后练习题。
3. 写一篇关于《观书有感》的读后感。
五、教学反思1. 教学效果:(1)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程度。
(2)学生对重点词语和句子的掌握情况。
(3)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2. 教学改进:(1)针对学生的薄弱环节,加强重点词语和句子的讲解和练习。
(2)在合作探讨环节,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3)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3. 教学创新:(1)尝试采用多媒体手段,展示课文中的意象和背景。
(2)组织课堂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书籍的魅力。
《观书有感》教案4篇
《观书有感》教案4篇《观书有感》教案篇1一、教学目标:1、诵读古诗,理解古诗的意思;2、感受春日的美妙景象,感受诗人寻春的开心心情。
3、大致理解诗句中暗含的“劝学”道理,初步感知《观书有感》,激发学生读书求知的乐趣。
二、教学重难点诵读古诗,理解诗意三、教学预备教师预备:CAI课件学生预备:收集资料。
四、教学过程(一)、嬉戏导入、积存词语1、天女散花:请大家用“春”字组词,组的词的越多,地上开出的小花也越多。
2、课件出示相关词语,开火车读一读。
立春早春初春春日开春新春春风春光春色春汛春雨春花春草春耕春游春雷春潮报春春节春回大地春光明媚春风得意春色迷人春暖花开春色满园春和日丽春花怒放3、过渡:多美的词语!多美的春天!同学们,当春天到来时,人们会自然而然地想起古代诗人对春天的赞美。
他们对春天是那样痴情,那样狂放,那样观赏!古人赞美春天的诗词许多,今日我们要学习一首人们最宠爱、最推崇的古诗《春日》,这是是南宋诗人朱熹的名作。
(二)、学习古诗,享受春天1、板书课题,一齐读课文题目。
2、解题。
(在春天里、春天的日子)3、简介:学生自由沟通资料。
4、自由地、大声地读全诗。
5、读了这首诗以后,你能猜想一下诗人朱熹在春日时的心情吗?(快乐、喜悦、兴奋、开心、欢快、感动、舒服、舒坦、得意……)(将学生的感受板书在黑板两侧)6、猜想终归是猜想,假如大家能够从诗句中找出“证据”,来证明诗人当时的心情,你就可以理直气壮地说,我不是猜想,我是有理由的。
(将所找词句板书到相应的横线上)教师点拨如下:(1)胜日——节日或亲朋好友相见的日子,这里指天气晴朗的好日子,人的心情总是与天气有关系,天气好,人的心情也好。
(2)寻芳——春游,踏春,赏玩美妙的风景。
春游时心情确定很快乐。
(3)泗水滨——泗水河边。
泗水河是一条漂亮的河,是孔子讲学的地方,在如此漂亮的河边骑马、漫步、游玩,心情能不舒服吗?(4)无边——一望无际,没有边际,处处。
六年级上册《观书有感》教学设计(通用8篇)
六年级上册《观书有感》教学设计六年级上册《观书有感》教学设计(通用8篇)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学设计准备工作,借助教学设计可使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
那么问题来了,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六年级上册《观书有感》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六年级上册《观书有感》教学设计篇1教学要求:1.解释诗句中的关键词语,想象《观书有感》描绘的景象。
2.借课文的语言材料,感受古诗文字和意境的美,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童年美好生活的感情。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有感情地吟诵古诗。
二、学习《观书有感》1.按自学提纲自学古诗。
出示自学提纲:a.读一读,想一想,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景象?b.借助字典或联系诗句理解词语“鉴”“徘徊”“渠”“如许”等,并说说诗句的意思。
c.记下不懂的问题。
2.交流自学情况。
(1)配乐范读。
边听边思考: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景象?(2)学生交流读懂的内容。
学生谈对诗句的理解,教师随机指导。
重点而准确理解一些词语。
鉴:镜子。
徘徊:在一个地方走来走去,诗中指天光云影映在水塘中闪耀浮动。
渠:它,指方塘。
如许:如此。
理解“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的意思。
边读边理解边想象。
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1)看图,听录音,进一步感受诗的意境,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象。
(2)学生自由练读。
(读中领悟:正像源源不断的活水使池塘变得如些清澈那样,人要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的知识,才能变得更加聪明)(3)指名读后练习背诵。
(4)积累忆诵:劝学的词语或名言其他古诗句三、学习本课生字。
1.记忆字形,说一说你用什么方法记住“聿”“鉴”“徘徊”这几个字的。
你认为哪个容易写错,给大家提示一下。
2.练习正确书写。
四、布置作业1.背诵课文默写课文。
2.由学生推荐课外自学的古诗。
3.收集的成语、名言、古诗。
准备张贴向全班同学推荐古诗。
教学后记本课的两首诗都是围绕读书生发出的一定的道理,在朗读的过程中,一些学生能大体领悟,还有一些同学生也能由此生发出新的感悟,如书要多读,就像是拳不离手,曲不离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两首《观书有感》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能根据注释读懂诗句,了解诗歌的大意。
2. 有感情地朗读两首诗,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3. 背诵《观书有感》。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两首诗,了解大意,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教学准备
教师:搜集赞美书的名言警句。
学生:课前查阅《观书有感》的资料及朱熹和狄金森的简介。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介绍作者,引入课文
古今中外的文人墨客都喜欢读书,他们的作品也体现了他们对书的赞美。
今天我们将一同领略古诗和现代诗的不同魅力。
一首是——(生)南宋朱熹的《观书有感》,一首是——(生)美国女作家狄金森的《神奇的书》。
二、初读解词义,诗句脉络清
1. 自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
2. 抽读正音。
注意“亩”“徘徊”“渠”的读音。
3. 交流学习古诗的方法(运用工具书、诵读、联系上下诗句、看注释等)。
4. 运用喜欢的方法理解词语和诗句的意思。
先小组再全班汇报。
师生重点交流“鉴”“徘徊”“渠”等字词。
5.通过自学,你明白了什么?全班交流。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弄明白下面几个重点的词语的意思——
一鉴开:像一面打开的镜子。
(比喻)
徘徊:来回移动。
(动作理解)
渠:它,水塘。
清如许:如此清澈。
6.再读这首诗,边读边想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7.用自己的话说说你仿佛看到哪些景物。
(半亩大的池塘像明镜一样,映照着来回闪动的天光云影)。
三、设疑品诗句,寓意跃纸上
1.教师设疑问难。
诗的题目是《观书有感》,可是……诗中连个书字都没有,全写的是池塘和池塘中的水,我看诗题不如改成《观塘有感》,你们同意吗?
2.发挥想象,理解释疑。
诗人身处何地?在做什么?(当时诗人在读书,有一个地方看不明白,看到了池塘边的景色后恍然大悟,就写下了《观书有感》这首诗。
)看到了什么景色?(看到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天光和云影倒映在水面上,在水中闪耀浮动。
源源不断的活水流进池塘,所以池塘里的水才这么清。
)恍然大悟,悟到了什么?(诗人是想说明一个道理,要想知识渊博,就必须多读书。
要像源头活水不断
充实。
)
四、想象促朗读,寄情于诗间
1.师:同学们闭上眼睛,听老师朗诵一遍这首诗,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2.学生结合对诗的理解复述。
3.师:让我们边想着这美丽的景象,边吟诵这首诗。
五、话锋一扭转,现代话神奇一句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让美的境界和读书融合,让我们再去感受书的神奇。
1. 初读课文,思考问题——为什么说书是神奇的?
2. 自主交流,体会书的神奇,谈一谈你对每一小节诗的理解。
3. 激发对读书的热爱之情。
4. 有感情地朗读。
六、对比诗中意,悟出真道理
1. 谈谈学了这两首诗的感受。
2. 有感情地朗读。
3. 背诵《观书有感》。
附:板书设计诗两首观书有感神奇的书
宋朱熹美狄金森
共同点:写书
不同点:前者古诗,后者现代诗,各自感受也不尽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