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脓性脑膜炎诊疗指南
最新化脓性脑膜炎诊断及医治标准流程
化脓性脑膜炎(2021年版)一、化脓性脑膜炎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化脓性脑膜炎(ICD-10︰)。
(二)诊断依据。
按照卫生部“十二五”计划教材、全国高等学校教材《传染病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21,第8版,李兰娟、任红主编),《儿科学》第8版(卫生部“十二五”计划教材,主编王卫平,人民卫生出版社)。
1.临床表现:发烧、头痛、精神萎靡、疲惫无力等。
脑膜刺激征,颅内压增高,可有惊厥、意识障碍、肢体瘫痪或感觉异样等。
2.辅助检查:外周血白细胞总数增高,分类以中性粒细胞为主。
脑脊液外观浑浊,压力增高,白细胞总数增多,多在500-1000×106/L以上,中性粒细胞为主,糖和氯化物明显降低,蛋白质明显增高;涂片、培育可发现致病菌。
(三)医治方案的选择。
按照卫生部“十二五”计划教材、全国高等学校教材《传染病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21,第8版,李兰娟、任红主编),《儿科学》第8版(卫生部“十二五”计划教材,主编王卫平,人民卫生出版社),《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2021年版)(《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修订工作组,国卫办医发〔2021〕43 号)。
1.病原医治:选用敏感的抗菌药物,遵循初期、足量、足疗程、敏感、易透过血脑屏障的原则。
2.一般及对症医治:做好护理,预防并发症。
保证足够液体量、热量及电解质。
高热时可用物理降温和药物降温;颅内高压时给予20%甘露醇,应用进程中注意对肾脏的损伤。
3.重症患者,可给予糖皮质激素,减轻炎症反映,降低颅内压,减少炎症粘连,减少神经系统后遗症。
4.并发症的医治。
(四)标准住院日为21-28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需符合ICD-10︰化脓性脑膜炎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如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置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住院期间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2)腰椎穿刺脑脊液常规+生化、细菌培育、抗酸染色、墨汁染色+涂片等;(3)肝肾功能、电解质、心肌酶谱、血凝实验、血糖;(4)血培育、CRP、PCT;2.按照患者病情可选择的检查项目:血气分析、遗传代谢病筛查、自身免疫检查。
化脓性脑膜炎治疗指南
purulent meningitis
精选ppt
1
概述
1.由各种细菌引起的以脑膜炎症为主的中枢 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 2.主要临床表现是发热、头痛、呕吐、惊厥、 意识障碍、局灶性神经系统症状及脑脊液 化脓性改变等。 3.死亡率和致残率较高。
精选ppt
2
临床表现
一、发病
多数起病急,常先有发热、畏寒等上感症状 早期有易激惹、目光呆滞 脑膜炎双球菌所致者可呈暴发型起病,24 小时 内危及生命。
三代头孢
氯霉素、头孢吡肟、美罗 培南、氟喹诺酮类 头孢吡肟、美罗培南、氨 曲南、氟喹诺酮类、复方 新诺明
14
不同致病菌的抗菌疗程
致病菌 脑膜炎奈瑟菌 流感嗜血杆菌 肺炎链球菌 无乳链球菌 需氧革兰阴性杆菌 单核细菌增多性李 斯特菌
疗程(天) 7 7
10-14 14-21
21 >21
精选ppt
15
地塞米松治疗的意义
➢ 抗菌治疗效果较好时不建议常规复查腰穿 以证实细菌清除情况及生化参数是否改善
➢ 抗菌治疗48小时疗效不明显应再次行CSF 分析
➢ 尤其对于耐青霉素和头孢菌素的肺炎链球 菌脑膜炎,且接受地塞米松治疗者,更有 复查腰穿指征
➢ 新生儿革兰阴性杆菌脑膜炎必须重复腰穿 证实CSF细菌清除效果
精选ppt
17
CSF涂片镜检找菌、 脑脊液和血培养 。 (CSF涂片找菌阳性率取决于细菌量 革兰染色找不到者可用丫啶橙将细菌 染色,用荧光显微镜观察。)
精选ppt
8
(四)脑CT或MRI:
不作常规,当颅压明显增高、治疗 不顺利、头围增大疑有并发症者可作CT。
精选ppt
9
诊断
1、好发于婴幼儿、儿童及老年人 2、起病急骤,有前驱感染症状 3、有颅内压增高表现 4、外周血白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明显增高 5、脑电图弥漫性慢波 6、脑脊液特征性改变
化脓性脑膜炎的诊断和治疗
18
脑 水 肿
脑 水 肿
脑回变平, 脑沟变浅
19
脑 水 肿
20
镜下:
蛛网膜血管高度扩张、 蛛网膜下腔脓性渗出, 脉管炎和血栓形成, 出血性梗死
21
五、临床表现
临床分型
暴发型:骤发起病,迅速出现休克、皮肤 瘀点瘀斑、意识障碍、DIC等,多为脑膜 炎双球菌。 亚急性:多为流感嗜血杆菌、肺炎链球菌 “断头”化脑:治疗不彻底化脑
32
增殖期(发病3天治疗后)
以单核一吞噬细胞反应为主。在有 效的抗生素治疗以后,脑脊液中细胞 总数,特别是嗜中性粒细胞计数急剧 减少。多数嗜中性粒细胞处于退化状 态,胞核分叶较多和更趋稠密。单核 样细胞明显增多,多数已经演变为吞 噬细胞,并对细菌具有强大的吞噬作 用。后期尚能吞噬粒细胞,胞浆内含 有较多的空泡,呈泡沫吞噬细胞
6
2、原发性或源于邻近感染(鼻旁窦/中耳炎) 的化脓性脑膜炎和脑脓肿
先天发育畸形:脊膜膨出、鼻窦漏、皮肤窦道等。
菌种分布: 链球菌(60%-70%) 类杆菌(20%-40%) 肠杆菌科(25%-33%) 金葡菌(10%-15%) 罕见奴卡菌,李斯特菌。
7
3、机体免疫状态
营养不良(重度)、恶性肿瘤(白血病)、
34
辅助检查
(3)病原学检查:涂片检查找病原菌或脑脊液培养致 病菌。 (4)血清学检查:特异性抗原检测,提供快速病原体 诊断。 对流免疫电泳:流脑快速诊断,特异性高,流 感杆菌和肺炎球菌也可,阳性率80%。 乳胶凝集试验:用于B组溶血链球菌、流感嗜血 杆菌、脑膜炎球菌和肺炎球菌。 免疫荧光试验:多种病菌均可,特异性和敏感 性均高 (5)脑电图检查:可有改变,但非特异性。 (6)头CT和MRI检查可发现局灶性病变及并发症。 35
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诊疗常规
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诊疗常规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是由各种化脓性细菌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常继发于败血症或为败血症的一部分。
多由革兰阴性菌引起,如大肠杆菌、副大肠杆菌等,此外尚有金黄色葡萄球菌、B组溶血性链球菌、铜绿假单胞菌。
病死率高,幸存者多有中枢神经系统后遗症。
其发生率约占活产儿的0.02%-0.1%,早产儿可高达0.3%,其临床表现很不典型,颅内压增高征出现较晚,又常缺乏脑膜刺激征,故早期诊断困难。
一般认为在败血症患儿凡有以下任何表现:意识障碍、眼部异常、可疑颅内压增高症或惊厥者均应立即作脑脊液检查。
一、诊断(一)临床表现1、一般表现拒奶、呕吐、嗜睡或烦躁、皮肤青紫或苍白、反应差、体温升高或不升、呼吸暂停,其表现常与败血症相似,但常常更重,发展更快。
2、特殊表现①神志异常:激惹,可忽然尖叫、感觉过敏或嗜睡;②眼部异常:双眼无神,双目发呆,双眼凝视,眼球可上翻或向下呈日落状,斜视,眼球震颤,瞳孔对光反射迟钝或大小不等;③颅内压增高:前囟紧张、饱满隆起已是晚期表现,可出现进行性颅骨缝增宽,甚至颅骨分离;④出现抽搐:可为眼睑或面部肌肉小抽动如吸吮状,或为四肢及全身抽搐,可表现为呼吸暂停和面色改变;⑤败血症的较特殊表现:如黄疸、肝大、瘀点、腹胀、休克等可同时出现。
李斯特菌脑膜炎患儿的皮肤可出现典型的红色样小丘疹,主要分布于躯干,皮疹内可发现李斯特菌;⑥晚期可见角弓反张、颈项强直、昏迷;⑦早产儿症状更不典型,可仅表现为不吃、不哭、反应差、肌张力低下、体温不升、面色苍灰,而无明显神经系统症状。
故凡有感染征象,而不能用已知的感染灶来解释其症状时应怀疑有化脓性脑膜炎的可能。
3、其他若临床上出现①治疗期间脑脊液检查好转,而体温持续不退或退而复升,临床症状不消失;②前囟饱满或隆起;③硬膜下穿刺有黄色液体,细胞数增加,涂片及培养可发现细菌,应考虑硬膜下积液的可能。
(二)实验室检查1、脑脊液检查临床上凡怀疑脑膜炎或重症败血症者应做脑脊液检查。
(完整版)急性细菌性脑膜炎诊疗指南
急性细菌性脑膜炎诊疗指南【概述】急性细菌性脑膜炎引起脑膜、脊髓膜和脑脊液化脓性炎性改变,又称急性化脓性脑膜炎,多种细菌如流感嗜血杆菌(haemophilus influenzae) 、肺炎链球菌 (streptOCOCCus pneumoniae)、脑膜炎双球菌或脑膜炎奈瑟菌(nisseriameningitidis) 为最常见的引起急性脑膜炎者。
【临床表现】(一)一般症状和体征呈急性或暴发性发病,病前常有上呼吸道感染、肺炎和中耳炎等其他系统感染。
患者的症状、体征可因具体情况表现不同,成人多见发热、剧烈头痛、恶心、呕吐和畏光、颈强直、 Kemig征和 Brudzinski征等,严重时出现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如嗜睡、精神混乱或昏迷。
患者出现脑膜炎症状前,如患有其他系统较严重的感染性疾病,并已使用抗生素,但所用抗生素剂量不足或不敏感,患者可能只以亚急性起病的意识水平下降作为脑膜炎的唯一症状。
婴幼儿和老年人患细菌性脑膜炎时脑膜刺激征可表现不明显或完全缺如,婴幼儿临床只表现发热、易激惹、昏睡和喂养不良等非特异性感染症状,老年人可因其他系统疾病掩盖脑膜炎的临床表现,须高度警惕,需腰椎穿刺方可确诊。
脑膜炎双球菌脑膜炎可出现暴发型脑膜脑炎,是因脑部微血管先痉挛后扩张,大量血液聚积和炎性细胞渗出,导致严重脑水肿和颅内压增高。
暴发型脑膜炎的病情进展极为迅速,患者于发病数小时内死亡。
华一佛综合征(Watcr-hoLlse— Friderichsen syndrome) .发生于 10%~20%的患者,表现为融合成片的皮肤淤斑、休克及。
肾上腺皮质出血,多合并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DIC),皮肤淤斑首先见于手掌和脚掌,可能是免疫复合体沉积的结果。
(二)非脑膜炎体征如可发现紫癜和淤斑,被认为是脑膜炎双球菌感染疾病的典型体征,发现心脏杂音应考虑心内膜炎的可能,应进一步检查,特别是血培养发现肺炎球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时更应注意:蜂窝织炎,鼻窦炎,肺炎,中耳炎和化脓性关节炎;面部感染。
化脓性脑膜炎诊疗常规
化脓性脑膜炎诊疗常规化脓性脑膜炎(Purulent Meningitis,以下简称化脑)是小儿、尤其婴幼儿时期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化脓性细菌的感染性疾病。
临床以急性发热、惊厥、意识障碍、颅内压增高和脑膜刺激征、以及脑脊液脓性改变为特征。
随诊断治疗水平不断发展,本病预后已有明显改善,但病死率仍在5%一15%间,约1/3幸存者遗留各种神经系统后遗症,6月以下幼婴患本病预后更为严重。
【诊断要点】一、临床表现90%的化脑为5岁以下小儿,1岁以下是患病高峰,流感杆菌化脑较集中在3月-3岁小儿。
一年四季均有化脑发生,但肺炎链球菌冬春季多见,而脑膜炎球菌和流感杆菌分别以春、秋季发病多。
大多急性起病。
部分患儿病前有数日上呼吸道或胃肠道感染病史。
典型临床表现可简单概括为三个方面:(1)感染中毒及急性脑功能障碍症状:包括发热、烦躁不安和进行性加重的意识障碍。
随病情加重,患儿逐渐从神萎、嗜睡、昏睡、昏迷到深度昏迷。
30%以上患儿有反复的全身或局限性惊厥发作。
脑膜炎双球菌感染易有瘀癍、瘀点和休克。
(2)颅内压增高表现:包括头痛、呕吐,婴儿则有前囟饱满与张力增高、头围增大等。
合并脑疝时,则有呼吸不规则、突然意识障碍加重或瞳孔不等大等征兆。
(3)脑膜刺激征:以颈强直最常见,其他如Kemig征和Brudzinski征阳性。
年龄小于3个月的幼婴和新生儿化脑表现多不典型,主要差异在:①体温可高可低,或不发热,甚至体温不升;②颅压增高表现可不明显。
幼婴不会诉头痛,可能仅有吐奶、尖叫或颅缝开裂;③惊厥可不典型,如仅见面部、肢体局灶或多灶性抽动、局部或全身性肌阵挛、或各种不显性发作;④脑膜刺激征不明显。
与婴儿肌肉不发达,肌力弱和反应低下有关。
二、实验室检查1.脑脊液检查脑脊液检查是确诊本病的重要依据,参见表16-2。
典型病例表现为压力增高,外观混浊似米汤样。
白细胞总数显著增多,≥1000/mm3,但有20%的病例可能在250/mm3以下,分类中性粒细胞为主。
化脓性脑膜炎诊疗指南
化脓性脑膜炎诊疗指南【概述】化脓性脑膜炎(简称化脑)是小儿时期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以发热、颅内压增高、脑膜刺激征、以及脑脊液脓性改变为主要临床特征。
80%以上的化脓性脑膜炎由脑膜炎双球菌、肺炎链球菌和B 型流感嗜血杆菌所致。
我国新生儿化脑的主要病原菌仍是革兰阴性肠杆菌及金黄色葡萄球菌,B群链球菌脑膜炎的发病率也在逐渐增加。
5岁的儿童,肺炎链球菌和脑膜炎萘瑟菌仍是化脑最主要的病原菌。
院内获得性脑膜炎革兰阴性杆菌所占比例明显上升,以大肠杆菌、克雷白杆菌、铜绿假单胞菌为主。
各种细菌所致化脑的临床表现大致相仿,临床表现与患儿的年龄相关。
儿童时期发病急,有高热、头痛、呕吐、食欲不振及精神萎靡等症状。
体检可见患儿意识障碍、脑膜刺激征阳性。
婴幼儿期起病急缓不一。
由于前囟尚未闭合,骨缝可以裂开,使颅内压增高及脑膜刺激症状出现较晚,临床表现不典型。
常出现易激惹、烦躁不安、面色苍白、食欲减低,哭声尖锐、眼神发呆、双目凝视等。
前囟饱满是重要体.征。
及时使用有效的抗生素是治疗化脑的主要措施。
目前化脑的死亡率<10%,10-30%遗留后遗症。
早期诊断、合理治疗是改善预后的关键。
【病史要点】1. 起病方式,各主要症状如发热、头痛、呕吐、意识障碍和惊厥的特点、发生和发展过程。
2. 院外接受抗菌治疗的药物、剂量和疗程。
3. 有无诱因,如病前中耳炎或其他呼吸道感染史,使用免疫抑制剂或其他免疫缺陷状态。
新生儿分娩异常,如羊膜早破,产程延长、手术助产或妊娠后期母体感染等。
【体检要点】1、意识水平和生命体征判断,是否合并休克表现。
2、对前囟未闭的婴儿,记录前囟大小、有无隆起、张力及波动感。
有无颅缝裂开,头围进行性增大。
3、脑膜刺激征、锥体束征和局限性定位体征。
4、眼底检查:本病急性期多无明显眼底乳头水肿,但遇有局限性体征或脑疝征象时应作眼底检查。
5、耳、鼻、咽、肺和其它部位有无感染灶。
【辅助检查】1. 脑脊液检查:测脑脊液压力,送常规和生化。
化脓性脑膜炎诊断及治疗标准流程
化脓性脑膜炎(2016年版)一、化脓性脑膜炎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化脓性脑膜炎(ICD-10︰G00.901)。
(二)诊断依据。
根据卫生部“十二五”规划教材、全国高等学校教材《传染病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第8版,李兰娟、任红主编),《儿科学》第8版(卫生部“十二五”规划教材,主编王卫平,人民卫生出版社)。
1.临床表现:发热、头痛、精神萎靡、疲乏无力等。
脑膜刺激征,颅内压增高,可有惊厥、意识障碍、肢体瘫痪或感觉异常等。
2.辅助检查:外周血白细胞总数增高,分类以中性粒细胞为主。
脑脊液外观浑浊,压力增高,白细胞总数增多,多在500-1000×106/L以上,中性粒细胞为主,糖和氯化物明显降低,蛋白质明显增高;涂片、培养可发现致病菌。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卫生部“十二五”规划教材、全国高等学校教材《传染病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第8版,李兰娟、任红主编),《儿科学》第8版(卫生部“十二五”规划教材,主编王卫平,人民卫生出版社),《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2015年版)(《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修订工作组,国卫办医发〔2015〕43 号)。
1.病原治疗:选用敏感的抗菌药物,遵循早期、足量、足疗程、敏感、易透过血脑屏障的原则。
2.一般及对症治疗:做好护理,预防并发症。
保证足够液体量、热量及电解质。
高热时可用物理降温和药物降温;颅内高压时给予20%甘露醇,应用过程中注意对肾脏的损伤。
3.重症患者,可给予糖皮质激素,减轻炎症反应,降低颅内压,减少炎症粘连,减少神经系统后遗症。
4.并发症的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21-28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需符合ICD-10︰G00.901化脓性脑膜炎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如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住院期间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2)腰椎穿刺脑脊液常规+生化、细菌培养、抗酸染色、墨汁染色+涂片等;(3)肝肾功能、电解质、心肌酶谱、血凝试验、血糖;(4)血培养、CRP、PCT;2.根据患者病情可选择的检查项目:血气分析、遗传代谢病筛查、自身免疫检查。
化脓性脑膜炎诊疗指南
化脓性脑膜炎诊疗指南【概述】化脓性脑膜炎(简称化脑)是小儿时期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以发热、颅内压增高、脑膜刺激征、以及脑脊液脓性改变为主要临床特征。
80%以上的化脓性脑膜炎由脑膜炎双球菌、肺炎链球菌和B型流感嗜血杆菌所致。
我国新生儿化脑的主要病原菌仍是革兰阴性肠杆菌及金黄色葡萄球菌,B群链球菌脑膜炎的发病率也在逐渐增加。
5岁的儿童,肺炎链球菌和脑膜炎萘瑟菌仍是化脑最主要的病原菌。
院内获得性脑膜炎革兰阴性杆菌所占比例明显上升,以大肠杆菌、克雷白杆菌、铜绿假单胞菌为主。
各种细菌所致化脑的临床表现大致相仿,临床表现与患儿的年龄相关。
儿童时期发病急,有高热、头痛、呕吐、食欲不振及精神萎靡等症状。
体检可见患儿意识障碍、脑膜刺激征阳性。
婴幼儿期起病急缓不一。
由于前囟尚未闭合,骨缝可以裂开,使颅内压增高及脑膜刺激症状出现较晚,临床表现不典型。
常出现易激惹、烦躁不安、面色苍白、食欲减低,哭声尖锐、眼神发呆、双目凝视等。
前囟饱满是重要体征。
及时使用有效的抗生素是治疗化脑的主要措施。
目前化脑的死亡率<10%,10-30%遗留后遗症。
早期诊断、合理治疗是改善预后的关键。
【病史要点】1. 起病方式,各主要症状如发热、头痛、呕吐、意识障碍和惊厥的特点、发生和发展过程。
2. 院外接受抗菌治疗的药物、剂量和疗程。
3. 有无诱因,如病前中耳炎或其他呼吸道感染史,使用免疫抑制剂或其他免疫缺陷状态。
新生儿分娩异常,如羊膜早破,产程延长、手术助产或妊娠后期母体感染等。
【体检要点】1、意识水平和生命体征判断,是否合并休克表现。
2、对前囟未闭的婴儿,记录前囟大小、有无隆起、张力及波动感。
有无颅缝裂开,头围进行性增大。
3、脑膜刺激征、锥体束征和局限性定位体征。
4、眼底检查:本病急性期多无明显眼底乳头水肿,但遇有局限性体征或脑疝征象时应作眼底检查。
5、耳、鼻、咽、肺和其它部位有无感染灶。
【辅助检查】1. 脑脊液检查:测脑脊液压力,送常规和生化。
化脓性脑膜炎诊断和治疗方案
1)有效抗生素下发热不退;惊厥和意识障 碍不改
善;进行性加重的颈强+角弓反张 2)脑脊液无法正常化 3)脑室扩大(CT) 4)确诊依据:侧脑室穿刺 —csf WBC≥50×106/L;Pr > 0.4g/L; GLU1.6mmol/L 化脓性脑膜炎的诊断和治疗方案
化脓性脑膜炎的诊断和治疗方案
渗出期(发病3天内、未经治疗)
细胞计数可高达2000或更多,以嗜中性 粒细胞反应为主。最高可占白细 胞计 数的90%以上,且以杆状核细胞多见(很 快成为分叶核),尚可见少量淋巴样细胞, 浆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单核样细胞.
化脓性脑膜炎的诊断和治疗方案
增殖期(发病3天治疗后)
近年来,随着新的抗菌药物的不断研发及临床应用,化脓性脑膜炎的治 愈率显著提高,但病死率仍相对较高。尽早诊断和治疗,非常重要!
化脓性脑膜炎多发生于婴幼儿、儿童及老年人等免疫功能不全或者免疫 功能低下者,成年发病者相对较少见。
化脓性脑膜炎的诊断和治疗方案
二、病因及流行病学:
❖ 不同时期各种细菌 在病因学上所占地位不同。 也存在明显的地理差异。
修复期(发病10天治疗后)
以淋巴细胞反应为主。在有效抗生 素治疗数天后,脑脊液白细胞总数接近 正常,嗜中性粒细胞完全消失,吞噬细 胞数量减少和老化,如吞噬活动减弱, 胞浆和胞核出现凹痕,胞浆中有较多的 空泡形成。细胞正常化的首先标志为不 活跃的小淋巴细胞增多和单核细胞的增 多,当两者的比例正常化,所有病理细 胞完全消失和白细胞总数正常时,提示 修复完全。
4)细胞酸性磷酸酶染色是细胞内的 水解酶颗粒,染色可区别病脑和化脑。
化脓性脑膜炎的诊断和治疗方案
八、诊断和鉴别诊断
化脓性脑膜炎治疗指南ppt课件
如发热、头痛、精神萎靡、全身瘀点瘀斑等。 重者DIC、休克。
三 、颅压增高表现:
头痛、呕吐、前囟饱满、血压升高、嗜睡、 昏迷、惊厥、脑疝
四、脑膜刺激征:颈强直
Kernig征 Brudzinski征阳性。
五、视神经、动眼神经、面神经和听神经
受累时有相应功能障碍。
六、脑动脉受累:
症状持续时间越长,预后不良可能性越大 英国感染病协会推荐:对所有怀疑细菌性脑膜炎
的成年患者,接诊后应立即静脉给予抗菌药物 美国新近研究表明:给予抗菌药物阻止病情进一
步恶化可以改善预后 细菌性脑膜炎是神经病学急症,一旦诊断应尽早
给予适当治疗
目前尚无前瞻性临床研究证实
针对性抗菌治疗方案
化脓性脑膜炎
purulent meningitis
概述
1.由各种细菌引起的以脑膜炎症为主的中 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 2.主要临床表现是发热、头痛、呕吐、惊 厥、意识障碍、局灶性神经系统症状及脑 脊液化脓性改变等。 3.死亡率和致残率较高。
临床表现
一、发病
多数起病急,常先有发热、畏寒等上感症状 早期有易激惹、目光呆滞 脑膜炎双球菌所致者可呈暴发型起病,24 小时内危及生命。
已接受抗菌治疗的成年患者则不必再使用地塞米 松,因为此时应用地塞米松未必改善预后
其他致病菌引起的脑膜炎是否使用地塞米松证据 尚不充分
反复腰穿的指征
抗菌治疗效果较好时不建议常规复查腰穿 以证实细菌清除情况及生化参数是否改善
抗菌治疗48小时疗效不明显应再次行CSF分 析
尤其对于耐青霉素和头孢菌素的肺炎链球 菌脑膜炎,且接受地塞米松治疗者,更有 复查腰穿指征
诊治流程
化脓性脑膜炎诊疗指南
化脓性脑膜炎诊疗指南【概述】化脓性脑膜炎(简称化脑)是小儿时期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以发热、颅内压增高、脑膜刺激征、以及脑脊液脓性改变为主要临床特征。
80%以上的化脓性脑膜炎由脑膜炎双球菌、肺炎链球菌和B型流感嗜血杆菌所致。
我国新生儿化脑的主要病原菌仍是革兰阴性肠杆菌及金黄色葡萄球菌,B群链球菌脑膜炎的发病率也在逐渐增加。
5岁的儿童,肺炎链球菌和脑膜炎萘瑟菌仍是化脑最主要的病原菌。
院内获得性脑膜炎革兰阴性杆菌所占比例明显上升,以大肠杆菌、克雷白杆菌、铜绿假单胞菌为主。
各种细菌所致化脑的临床表现大致相仿,临床表现与患儿的年龄相关。
儿童时期发病急,有高热、头痛、呕吐、食欲不振及精神萎靡等症状。
体检可见患儿意识障碍、脑膜刺激征阳性。
婴幼儿期起病急缓不一。
由于前囟尚未闭合,骨缝可以裂开,使颅内压增高及脑膜刺激症状出现较晚,临床表现不典型。
常出现易激惹、烦躁不安、面色苍白、食欲减低,哭声尖锐、眼神发呆、双目凝视等。
前囟饱满是重要体征。
及时使用有效的抗生素是治疗化脑的主要措施。
目前化脑的死亡率<10%,10-30%遗留后遗症。
早期诊断、合理治疗是改善预后的关键。
【病史要点】1. 起病方式,各主要症状如发热、头痛、呕吐、意识障碍和惊厥的特点、发生和发展过程。
2. 院外接受抗菌治疗的药物、剂量和疗程。
3. 有无诱因,如病前中耳炎或其他呼吸道感染史,使用免疫抑制剂或其他免疫缺陷状态。
新生儿分娩异常,如羊膜早破,产程延长、手术助产或妊娠后期母体感染等。
【体检要点】1、意识水平和生命体征判断,是否合并休克表现。
2、对前囟未闭的婴儿,记录前囟大小、有无隆起、张力及波动感。
有无颅缝裂开,头围进行性增大。
3、脑膜刺激征、锥体束征和局限性定位体征。
4、眼底检查:本病急性期多无明显眼底乳头水肿,但遇有局限性体征或脑疝征象时应作眼底检查。
5、耳、鼻、咽、肺和其它部位有无感染灶。
【辅助检查】1. 脑脊液检查:测脑脊液压力,送常规和生化。
化脓性脑膜炎诊断及治疗
化脓性脑膜炎化脓性脑膜炎(purulentmeningitis, 简称化脑),系由各种化脓菌感染惹起的脑膜炎症。
小儿特别是婴少儿常有。
自使用抗生素以来其病死率已由50%~90%降至10%以下,但还是小儿严重传染性疾病之一。
此中脑膜炎双球菌惹起者最常见,可以发生流行,临床表现有其特别性,称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简称流脑),是由脑膜炎双球菌惹起的化脓性脑膜炎。
常见于冬春天,小孩发病率高。
脑膜炎双球菌为革兰氏阴性菌,由呼吸道侵入人体,在上呼吸道生殖产主大批内毒素,在抵抗力低下时病原体侵入血液,既而侵入脑膜,形成化脓性脑膜炎。
病因化脓性脑膜炎最常有的致病菌是脑膜炎双球菌、肺炎球菌和B型流感嗜血杆菌,其次为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大肠埃希杆菌、变形杆菌、厌氧杆菌、沙门菌、铜绿假单胞菌等。
大肠埃希杆菌、B组链球菌是重生儿脑膜炎最常有的致病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或铜绿假单胞菌脑膜炎常常继发于腰椎穿刺、脑室引流及神经外科手术后。
最常有的3种脑膜炎致病菌本源于鼻咽部,其能否在宿主组织中生计取决于能否有抗吞噬夹膜或表面抗原。
但对携带者多次检查表示,脑膜传染不行能所有由鼻咽部菌群惹起。
最常有的门路是菌血症惹起脑膜炎。
一旦发生了菌血症,肺炎球菌,流感嗜血杆菌和脑膜炎双球菌最易惹起脑膜炎,可是这些微生物是经过脉络丛还是经过脑膜血管侵入脑脊液尚不十分清楚。
推测细菌进入蛛网膜下隙与外伤、循环内毒素或脑膜自己存在病毒传染破坏了血-脑脊液屏障相关。
临床表现本病潜藏期1~7日,一般2~3日,临床上按病情及表现分为四型:①一般型:占病例的90%。
急性起病,上呼吸道传染症状,如咽痛、流涕,进入败血期后出现高热、畏寒、寒战。
70%的病例皮肤粘膜出现暗或紫红色大小不等、分布不匀的瘀点、瘀斑。
1~2往后进入脑膜炎期,出现颅内高压,表现为头痛加剧,呕吐屡次(呈发射状)及脑膜刺激症(即颈项强直,角弓反张克、布氏征阳性),血压高升,常有怕光、狂燥甚至呼吸衰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