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我国主要土壤类型及改良

合集下载

我国土壤类别

我国土壤类别

我国土壤类别
我国土壤类型丰富多样,主要有砂质土、黏质土和壤土等。

其中,红壤、棕壤、褐土、黑土、栗钙土、漠土、潮土(包括砂姜黑土)、灌淤土、水稻土、湿土(草甸、沼泽土)、盐碱土、岩性土和高山土等都是中国的主要土壤类型。

此外,中国六大土壤类型自南而北有砖红壤、赤红壤、红黄壤、黄棕壤、棕壤(或褐土)、暗棕壤,自东而西有灰黑土、黑钙土、栗钙土、棕钙土、以至灰漠土和灰棕漠土带。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需更全面准确的信息,可查阅关于我国土壤类别的研究文献或咨询专业的地理学家。

第四节土壤类型

第四节土壤类型
❖ 主要诊断层;(1)盐积层,为在冷水中溶解度大于石膏的 易溶性盐类富集的土层,厚度大于等于15厘米,干旱地区盐 成土含盐量大于等于20g/kg其他地区盐成土含盐量大于等于 10g/kg(2)盐积层,为一交换性钠含量高的特殊淀积粘化 层,呈拄状或棱状结构,土体下部40cm范围内某一亚层交 换性钠饱和度大于30%,ph>=9.0表层土含盐量小于5g/kg.
土壤
人为土:
定义:人为耕作灌溉和施 肥培育的土壤。
在我国的分类:1.水耕土 2.旱耕土
灰土:
定义:具有螯合淋浴溶作用,土表至60厘米 范围内有灰化层的土表。
分布范围:俄罗斯、北欧和加拿大等地。我 国面积小见于大兴安岭北端,长白山北坡 和青藏高原东南端。
它的主要诊断层具备两个条件:1,厚度大于 等于2.5厘米。一般位于漂白层之下。2, 大于85%灰化淀积物物质组成,ph<5.5
中国土壤划分如下
变性土、盐成土、潜 育土、均腐土、雏形土
淋溶土、富铁土、 富铝土
有机土、人为土、灰 土、铁铝土、火山灰土、 干旱
有机土:
定义: 它是富含有机质的土壤。
它的分布范围:全球地势低洼处,生长以莎草科为主的植被, 土体通气条件差有机质不能充分分解,形成1~2米或更厚的 有机土壤物质。
形成条件:土体中物质还原作用强,剖面一定部位现灰兰色或 灰色浅育层,有机土壤物质为主要诊断层,土表至石质或准 石质接触面范围内有机土 壤物质占总土层厚度的2/3或更厚, 若有矿质土层,其总厚度小于10厘米,大多数年份每年有六 个月或更多时间被水饱和而且其上界位于土表于40厘米范围 内。
(13)雏形土
➢ 概念:发育程度低而具雏形层的土壤. ➢ 分布范围:世界土壤图列系统,美国和西欧土壤分类

我国主要土壤类型及改良利用

我国主要土壤类型及改良利用
脱盐化过程是指盐渍土中可溶性盐在降水、 人为因素等作用下降低或排出土体或迁移到下 层的过程。
6 碱化、脱碱化过程
碱化过程是指土壤胶体上吸持较多交换性钠,使 土壤呈碱性反应,并引起土壤物理性质恶化的过程。 结果在土壤底层形成具碱化层的碱化土,pH值大于 9.0。
脱碱化过程是指通过淋洗和化学改良,从土壤吸 收性复合体上除去钠离子的过程。
我国的地势是西部高,东部低,由西向
东倾斜并呈阶梯状逐渐下降。
分为东西两大部分,大体上以大兴安岭、 阴山山脉、贺兰山和青藏高原的东部边缘为 界。西部多为高大的山岭、高原和大盆地; 东部主要是平原、低山和丘陵。 山地的海拔越高,山体越大,分异也越显著。
气候
水热状况直接参与母质风化和物质淋溶, 很大程度上控制植物和微生物生长,影响土 壤有机物质积累、分解,决定营养物质的生 物学循环速度和范围。如,气候对土壤风化 作用影响;影响土壤有机质形成;影响土壤 矿物迁移等。
土壤矿物质源于土壤母质并在土壤发育过程中进一土壤矿物质源于土壤母质并在土壤发育过程中进一步风化步风化土壤母质的机械组成决定了土壤的机械组成土壤母质的机械组成决定了土壤的机械组成母质透水性对成土作用有显著影响母质透水性对成土作用有显著影响总而言之土壤母质与土壤矿物质的矿物组成和化学总而言之土壤母质与土壤矿物质的矿物组成和化学组成土壤机械组成有着先天的关系同时也影响到组成土壤机械组成有着先天的关系同时也影响到土壤成土作用

东部,是受到东南季风和西南季风影响
较强的地区,自然植被以森林植被为主。

西北部,夏季风无影响,气候干旱,为
荒漠草原、荒漠植被类型。

青藏高原和西部的高山上,则广泛分布
着高寒草甸、草原、荒漠及垫状植被类型。

第4章我国主要土壤类型及其分布

第4章我国主要土壤类型及其分布

第4章我国主要土壤类型及其分布第一节土壤的形成发育过程及影响因素一、自然土壤的形成发育过程二、土壤剖面的发育三、影响土壤形成的因素四、土壤的基本成土过程五、土壤分类一、自然土壤的形成发育过程土壤统一形成学说的主要内容为:(1)土壤的本质是土壤肥力,土壤的形成发育过程也就是土壤肥力的形成变化过程,土壤的形成和发展变化是地质大循环和生物小循环的统一。

(2)土壤肥力的变化决定于大小循环的强弱对比,这种对比关系决定于以生物为主导,包括母质、气候、地形、时间五大自然成土因素。

(3)随着土壤肥力的发展,土壤类型也不断更替,土壤类型更迭是土壤肥力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是和土壤生物的演化更迭相统一的。

1、地质大循环地壳表层的岩石矿物经过物理、化学风化,形成细小的颗粒,同时有一部分元素溶于水,这些岩石矿物的风化物随流水进人海洋,在海洋中经过长期的地质作用重新形成各种沉积岩,这一过程我们称之为地质大循环。

2、地质小循环土壤中的生物,特别是绿色植物选择吸收各种矿质养分,通过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当生物体死去之后,生物残体通过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各种养分又重新释放出来,供给土壤生物循环利用,这一周而复始的过程称之为生物小循环。

在生物小循环过程中土壤养分得到固持富积。

3、地质大、小循环的关系二者共同构成土壤发生的基础,没有地质大循环,生物小循环不能进行;没有生物小循环,土壤难以形成。

两种循环过程相互渗透,不可分割,同时同地进行,通过土壤相互连接在一起。

二、土壤剖面的发育土壤剖面是指从地面向下挖掘而暴露出来的垂直切面。

土壤有着统一的形成过程,其土体构型也有共同的规律性。

自然土壤土体构型一般模式如下页图:三、影响土壤形成的因素自然土壤是在母质、气候、生物、地形、时间及人为因素的综合作用下逐渐发育形成的。

(一)母质母质为土壤形成提供最基本的原料,土壤的某些性质是从它的母质那里继承过来的,二者之间存在着“血缘”关系。

1土壤矿物质源于土壤母质,并在土壤发育过程中进一步风化2土壤母质的机械组成决定了土壤的机械组成3母质透水性对成土作用有显著影响4总而言之,土壤母质与土壤矿物质的矿物组成和化学组成、土壤机械组成有着先天的关系,同时也影响到土壤成土作用。

中国主要土壤类型

中国主要土壤类型

中国主要土壤类型砖红壤海南岛、雷州半岛、西双版纳和台湾岛南部,大致位于北纬22°以南地区。

热带季风气候。

年平均气温为23〜26℃,年平均降水量为1600〜2000毫米。

植被为热带季雨林。

风化淋溶作用强烈,易溶性无机养分大量流失,铁、铝残留在土中,颜色发红。

土层深厚,质地粘重,肥力差,呈酸性至强酸性。

赤红壤滇南的大部,广西、广东的南部,福建的东南部,以及台湾省的中南部,大致在北纬22°至25°之间。

为砖红壤与红壤之间的过渡类型。

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

气温较砖红壤地区略低,年平均气温为21〜22℃,年降水量在1200〜2000毫米之间,植被为常绿阔叶林。

风化淋溶作用略弱于砖红壤,颜色红。

土层较厚,质地较粘重,肥力较差,呈酸性。

红壤和黄壤长江以南的大部分地区以及四川盆地周围的山地。

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区。

气候温暖,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16〜26℃,年降水量1500毫米左右。

植被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黄壤形成的热量条件比红壤略差,而水湿条件较好。

有机质来源丰富,但分解快,流失多,故土壤中腐殖质少,土性较粘,因淋溶作用较强,故钾、钠、钙、镁积存少,而含铁铝多,土呈均匀的红色。

因黄壤中的氧化铁水化,土层呈黄色。

黄棕壤北起秦岭、淮河,南到大巴山和长江,西自青藏高原东南边缘,东至长江下游地带。

是黄红壤与棕壤之间过渡型土类。

亚热带季风区北缘。

夏季高温,冬季较冷,年平均气温为15〜18℃,年降水量为750〜1000毫米。

植被是落叶阔叶林,但杂生有常绿阔叶树种。

既具有黄壤与红壤富铝化作用的特点,又具有棕壤粘化作用的特点。

呈弱酸性反应,自然肥力比较高,棕壤山东半岛和辽东半岛。

暖温带半湿润气候。

夏季暖热多雨,冬季寒冷干旱,年平均气温为5〜14℃,年降水量约为500〜1000厘米。

植被为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和针阔叶混交林。

土壤中的粘化作用强烈,还产生较明显的淋溶作用,使钾、钠、钙、镁都被淋失,粘粒向下淀积。

我国土壤类型分类体系

我国土壤类型分类体系

我国土壤类型分类体系
红壤是我国南方地区常见的土壤类型,其呈红色或棕红色,富
含铁、铝等氧化物,适宜于茶叶、甘蔗、柑橘等作物的生长。

黄壤
则主要分布在黄土高原地区,土壤呈黄色或黄棕色,贫瘠但肥沃,
适宜于小麦、玉米等作物的种植。

棕壤分布在黄淮海平原和长江中
下游地区,土壤呈深褐色,富含有机质和养分,适宜于水稻、小麦
等作物的种植。

黄棕土分布在我国南方地区,土壤呈黄色或黄棕色,适宜于水稻、棉花等作物的种植。

黑土主要分布在东北地区,土壤呈黑色,
肥沃适宜于大豆、玉米等作物的种植。

白土则分布在西南地区,土
壤呈白色或灰白色,贫瘠但适宜于茶叶、橡胶等作物的生长。

盐渍
土主要分布在西北地区,土壤富含盐分,适宜于盐碱地的改良和利用。

沙土、砂壤和泥土则分别以其砂粒、砂粒和泥粒的含量为特征,分布在不同的地区并适宜于不同的作物种植。

我国土壤类型分类体系的建立,有助于科学地认识和利用土壤
资源,为农业生产、生态环境保护等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和技术
支持。

在未来,我们需要进一步完善土壤类型分类体系,加强土壤
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促进农业的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的改善。

第四章 土壤类型(课堂PPT)

第四章 土壤类型(课堂PPT)
盐基和二氧化硅淋失作用十分强烈。 2 铁铝层的厚度在30厘米以上。
15
第四章
中 国 土 壤 系 统 分 类 中 14 个 土 纲 检 索 简 表
16
第四章
(二)形态特征
1 腐殖质层 2 铁铝层 3 母质层
17
第四章
五 分类
(一)砖红壤 1 砖红壤 2 红色砖红壤 3 黄色砖红壤
(二)砖红壤性红壤
1 砖红壤性红壤 2 黄色砖红壤性红壤
18
第四章
(三)红壤 1 红壤 2 黄红壤 3 褐红壤 4 紫红壤
(四)黄壤 1 黄壤 2 表潜黄壤
19
第四章
主要富铝土在我国的分布
砖红壤:北纬22°以南的雷州半岛、海南 岛、台湾、云南的南部;
砖红壤性红壤:北纬22°至 25°,包括滇 南的大部、广西、广东的南部、福建的东 南部及台湾的中南部;
富铝土分布区的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成土母质为 各种酸性和基性岩,并以富铝风化壳为主。
12
第四章
三 成土过程
富铝土是脱硅富铝化过程和生物富集过 程这两方面共同作用的。 (一)富铝化过程 特点: ① 硅酸盐、铝硅酸盐原生矿物强烈分解, 产生以高岭石为主的次生粘土矿物和铁、 铝氧化物。脱盐基-脱硅-富铁铝 ② 不同热量带的富铝化程度不一样。
教学重点
1. 掌握富铝土和淋溶土的形成条件、主导成 土过程。
2. 了解富铝土和淋溶土的诊断特性及在世界 的分布。
3. 掌握富铝土和淋溶土在中国的分布。
6
富铝土
本纲土壤是在热带和亚热带湿润气候条件下,土 体中的铝硅酸盐矿物受到强烈分解,盐基不断淋失,而 氧化铁、铝在土壤中残留和聚集所形成的土壤,其 中氧化铝的稳定性最强,因而称之为富铝土。

我国常见土壤 问题及养护措施

我国常见土壤 问题及养护措施

我国常见土壤问题及养护措施一、沙质土壤问题及养护措施沙质土壤是指颗粒粗大、结构疏松的土壤,水分保持能力、肥力较差,容易发生风蚀和水蚀。

常见的沙质土壤问题包括水分短缺、养分缺乏、通气性较强等。

1.水分短缺:沙质土壤的水分保持能力较差,容易出现干旱状况。

对沙质土壤的养护措施包括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结构、施用保水剂和合理灌溉。

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可通过施用有机肥、绿肥和秸秆来实现,以提高土壤保水能力。

改善土壤结构可以通过施用石灰、腐殖酸、石膏等物质来改善土壤的结构,增加其保水能力。

施用保水剂可增加土壤的含水量,并改善水分季节分配,减少干旱时期的水分短缺问题。

合理灌溉措施包括滴灌、喷灌等,可以提高用水利用率,降低水分的浪费。

2.养分缺乏:沙质土壤由于颗粒粗大,通透性较好,养分容易流失。

养护措施包括合理施肥、增加有机质含量和改善土壤酸碱度。

沙质土壤通常缺乏氮、磷、钾等养分,应根据作物需要进行科学合理的施肥。

增加有机质含量可以通过施用有机肥、绿肥和秸秆等来实现,以提高土壤肥力。

改善土壤酸碱度可以通过施用石灰、石膏等来调节土壤pH值,提供适宜的酸碱环境,有利于植物养分的吸收利用。

3.通气性较强:沙质土壤种植作物通气性较强,导致土壤容易干燥并且通透性好,养分容易流失。

养护措施包括增加有机质含量、利用植物搭建遮荫、保湿覆盖等。

增加有机质含量可以改善土壤结构,减少土壤干燥,提高土壤保湿能力。

利用植物可以搭建遮荫架或种植多年生乔木,以减少土壤的通气性,保持土壤湿润。

保湿覆盖可采用覆盖草屑、薄膜等方式,减少土壤蒸发,保持土壤湿润。

二、黏土土壤问题及养护措施黏土土壤是指颗粒较细、黏性较强的土壤,容易出现积水、坚硬等问题。

常见的黏土土壤问题包括排水不畅、土壤坚硬、养分不易释放等。

1.排水不畅:黏土土壤的颗粒细小,颗粒间隙小,排水性差,容易积水。

养护措施包括改善土壤结构、增加土壤通气性和改善地势。

改善土壤结构可以通过施用有机质、石灰、石膏等来改善土壤结构,增加其通透性。

第4章 我国主要土壤类型及改良利用 PPT课件

第4章 我国主要土壤类型及改良利用 PPT课件
(5) 土族:是基层分类单元,它是在亚类范围内反映 与土壤利用管理有关的土壤理化性质发生明显分异的 续分单元,同一亚类的土族划分是地域性成土因素引 起土壤理化性质变化在不同地理区域的具体体现。。
(6)土系:最低级别的基层分类单元,它是发育在相同 母质上由若干剖面形态特征相似的单个土体组成的聚 合土体所构成,其性状的变异范围较窄,在分类上更 具有直观性和客观性。
上图为棕钙土剖面
棕钙土 :温带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 荒漠草原与草原化荒漠下,弱腐殖质 积累过程与与弱粘化和铁质(红化) 过程形成的干旱土壤。土壤呈碱性, 有机质积累很少。
土地利用:植被为临近干草原的荒漠 草原和向荒漠过渡的草原化荒漠两个 亚地带;农业利用方向以牧为主,有 少量灌溉农业。
灰钙土 :暖温带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
第三节 土壤分布的规律性
☻ 一、水平地带性 ☻ 二、垂直地带性 ☻ 三、土壤分布的区域规律
★ 一、水平地带性
★ 土壤在水平方向上随生物气候带而演替的规 律性称为水平地带性。我国土壤水平地带性 分布规律主要受水热条件的控制。
在我国东部,形成湿润海洋土壤地带谱,由 北而南依次分布着:
暗棕壤 棕壤 黄棕壤 红壤与黄壤 赤红壤与砖红壤。
黄壤:暖热阴湿气候下,氧化铁高度 水化形成针铁矿,使土壤产生“黄化 过程”,同时生物积累过程和富铁铝 化过程明显。土壤鲜黄色,强酸性, 有机质含量高,开垦后迅速下降。
上图为黄壤剖面
上图为黄壤景观
土地利用:天然植被是亚热带湿润常绿阔 叶林与湿润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林内 苔藓类和和水竹类生长繁茂;次生植被为 马尾松、杉木、栓皮栎和麻栎等;农业利 用以旱作粮食作物为主,以及茶叶和蚕桑。
燥红土:热带与南亚热带干旱稀树草 原景观下,淋溶过程和铁质(红化) 作用下形成的半淋溶土。土壤红褐色, 酸性到弱酸性,块状结构。

土壤的组成和性质..

土壤的组成和性质..
(4)除此之外,由于土壤空气经常被水汽所饱和,在通气不良 情况下,厌氧细菌活动产生的少量还原性气体如CH4、H2S、 H2也积累在土壤空气中。
(5)、土壤空气各成分的浓度在不同季节和不同土壤深度内变 化大。
土壤通气性
1、土壤空气与大气不断进行气体交换的能力称为土 壤通气性。
2、土壤通气性调节方法: A、深耕结合使用有机肥料 B、客土【外地土】掺沙掺黏 C、深耕或雨后及时中耕 D、灌溉结合排水 E、科学施肥
1、土壤质地
定义:由不同的粒级混合在一起所表现出来的土壤粗细状 况,称为土壤质地(或土壤机械组成)。
4、 土壤中的空气
土壤是一个多孔体系,在水分不饱和的情况下,孔 隙中充满空气。土壤空气主要来自大气,其次来自土 壤中的生物化学过程。
土壤空气是不连续的,它存在于被土壤固体隔开 的土壤孔隙中,其组成在不同位置是有差异的。
土壤空气的含量和组成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土水 关系。在土壤孔隙里贮存的水分和空气,它们的相对 含量经常随自然条件的改变而变化。
土壤质量含水量=
土壤水质量
×100%
烘干土质量
土壤水分含量
土壤水分类型——吸湿水、膜状水、毛管水、重 力水等。
土壤水分有效性——为植物生长创造一个良好的 水、气、热环境,增加土壤水分的入渗,减少土 壤水分的非生产性消耗和提高土壤水分的利用率。
土壤水分管理的主要措施—— a、农田基本建设合理化; b、合理灌溉和排水; c、合理耕作保墒; d、正确覆盖,保水保温;
矿物质 90%以上 有机质 10%以内
土壤中的水分 及其水溶物 (包括气体)
孔隙中充满空气
土壤构成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微观】
【1】、土壤是由各种大小不同的矿质土粒 组成的,它们单独或相互团聚形成土粒聚 合体。大小不同的土粒的物理、化学性质 不同,对土壤肥力的作用也不同。

第4章 我国主要土壤类型及改良

第4章 我国主要土壤类型及改良

(一)以矿物风化为主的成土过程
原始成土过程 岩石或其风化物
表面上着生低等
植物或微生物并
开始形成
原始土壤。
•原始成土过程
湖 北 初 育 土
黄棕壤粘膜
•粘化过程
土体中粘土矿物的生 成和聚集过程。
富铝化过程 土体中二氧化硅淋 失,铁铝相对富积 的过程。多在热带 亚热带高温多雨地 区。
富铝化过程
红壤剖面
•种植绿肥,增施有机肥;
•施用石灰,改良土性;
•积极推行免耕少耕技术;
•轮间套作,提高复种指数;
•因土施肥,经济用地;
红壤剖面
黄壤剖面
土纲
土类
盐碱土 草甸盐土 (盐土的盐化过程,碱土的碱化和脱 漠境盐土 碱化过程) 滨海盐土 酸性硫酸盐土 寒原盐土、碱土
干旱地区盐土景观
干旱地区盐土剖面
海滨盐土景观 海滨盐土剖面
盐碱土存在问题及其利用改良??
盐土:含有过多的易溶性盐
碱土:土壤胶体吸附有显著数量的 交换性钠,均能对作物产生危害。
①开沟排水,排走土壤中的盐分,降低或控制 地下水位,防止土壤返盐; ②井灌井排;③灌溉洗盐;④种稻洗盐; ⑤种植绿肥:
增加土壤的有机质,改善土壤结构和水分物理性质, 同时,由于绿肥覆盖地面,可减少水分蒸发,抑制土壤返盐;
Fe、Mn有机络合、 螯合物形成,导致Fe、 Mn淋溶,伴有原生、 次生矿物的分解、合 成 灰白色层
灰化层
(六)以人为因素为主的成土过程
熟化过程 在人为合理耕作、利用改良
及定向培育下,使土壤向着
肥力提高的方向发展。
土壤旱耕熟化过程
一、土壤的分类 (一)前苏联的发生学分类(定性)
进行土壤分类的着眼点是气候和植被

我国的土壤类型.

我国的土壤类型.

我国的土壤类型砖红壤我国的砖红壤主要分布在海南岛的雷州半岛、西双版纳和台湾省最南部,大致位于北纬20度以南地区。

地处热带,年平均气温为23~26℃,>10℃的积温在7500~9500℃之间,年平均降水量为1500~2000毫米。

冬季少雨多雾,夏季多雨,具有高温多雨干湿季节变化较明显的季风气候特点。

原生植被为热带雨林或季雨林,树种繁多,林内攀缘植物和附生植物发达,而且有板状根和老茎开花现象。

砖红壤一般分布在低山、丘陵和阶地上。

母质为各种火成岩、沉积岩的风化物和老的沉积物。

因经长期高温高湿的风化,有的已形成厚达几米甚至几十米的红色风化壳。

在湿热气候作用下,土壤中铝的富集作用高度发展。

这种铝的富集作用,在土壤学上称为富铝化作用。

赤红壤赤红壤过去称为砖红壤性红壤,是砖红壤与红壤之间的过渡类型。

主要分布在我国南亚热带地带即滇南的大部,广西、广东的南部,福建的东南部,以及台湾省的中南部,大致在北纬22至25度之间。

赤红壤地区的生物气候特点是:气温较砖红壤地区低,年平均气温为21~22℃,>10℃的积温在6500~8000℃之间,年降水量在1290~2000毫米之间,全年雨量分配比较均匀,干湿季节变化不很明显。

天然植被为南亚热带季雨林,沟谷内常有部分热带植物,且向南逐渐增多。

林内也有攀缘植物及附生植物。

目前,赤红壤上的天然林大部分已被破坏,成为疏林草地。

赤红壤富铝化作用弱于砖红壤。

红壤红壤在我国分布范围广阔,大体包括湖南、江西、浙江三省的大部分,云南、广西、广东、福建、台湾五省区的北部,以及湖北、安徽、贵州三省的南部。

红壤形成于中亚热带的生物气候条件下。

气候温暖、雨量充沛,无霜期长(240~280天),年平均气温16~26℃,>10℃的积温5000~7500℃,年降水量1500毫米左右。

原生植被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红壤的地形条件一般为低山丘陵,但在云南为高原,成土母质在低丘陵多为第四纪红色粘土,高丘陵和低山多为千枚岩、花岗岩、砂页岩等。

第4章 我国及宁夏主要土壤类型(第1、2节)2013..

第4章 我国及宁夏主要土壤类型(第1、2节)2013..

第二节 我国主要土壤类型 概述
富铁土与铁铝土土纲 淋溶土土纲
雏形土土纲
均腐土土纲
人为土土纲
盐成土土纲
一、富铁土与铁铝土土纲
富铁土(ferrisols):具有诊断层—低活性 粘粒富铁层的土,相当于部分红壤、黄壤、 燥红土。 铁铝土(ferralisols):具有高度富铁铝化 作用形成的诊断层,相当于部分砖红壤、赤 红壤。
(一)潮土(fluvo-aquic soil) 1、分布:主要分布在黄淮海平原,长江中下
游平原也有分布。。
2、自然植被:草甸草本植物
3、成土母质:直接发育在河流冲积物上,受
地下水影响,经耕种而成的旱耕地土壤。
4、特点:剖面中有
明显的沉积母质的质
地层次,棱块状结构,
有锈纹斑,有的全剖 面有石灰反应,土壤 多呈中性至碱性反应 pH7.0-8.5。有机质 易遭分解,积累量少, 养分含量不高。
二、淋溶土土纲
淋溶土(luvisols):在温带和亚热带气候 条件下形成,诊断层为明显的粘化层和粘盘 层,土壤结构面上覆有淀积粘粒的胶膜,包 括部分黄棕壤、黄褐土、棕壤、褐土、暗棕 壤、白浆土等土类。
(一)黄棕壤(yellow-brown soil)
1、分布:北亚热带湿润地区的土壤,包括陕西南部、
叶林、落叶阔叶和常绿阔叶混交林、常绿阔叶林、季 风雨林、雨林。 2、草原:广泛分布于大兴安岭以西、内蒙和黄土高原 北部以及青藏高原等地的半干旱区,多为生长期短的 草本植物,常使土壤形成深厚的有机质层,盐基饱和 度高,自然肥力较高。
3、荒漠植被:大致分布于蒙、新、甘、宁、青、藏、 等处的干旱区,多为深根性、抗蒸腾的草本灌丛植
5、利用改良:发展灌溉,注意水土保持,逐年加深 耕层,增施有机肥料,种植绿肥,掺沙或施细煤灰 渣、砻糠酒糟等。黄褐土可辟作农田,发展桑园、 桃园、种植木本绿肥紫穗槐或造林。

我国主要土壤类型及其分布

我国主要土壤类型及其分布

生物圈
4.1.1 土壤圈(pedosph质、水空气和生物组成、具 有肥力且能生长植物的未固结层。
土壤圈是覆盖于地球表面和浅水域底部的土壤构成的一种连 续体或覆盖层。
土壤圈的功能主要有: (1)对生物圈(biosphere):支持和调节生物过程; (2)对气圈(atmosphere):影响大气圈的化学组成,水分
小孔隙中有机质进行嫌气分解,速度慢而使养分得以保存。 ③能稳定土壤温度,调节土壤热量状况;
④团粒结构降低了土粒间的粘着性、粘结性,减少了耕作阻力,提高了耕作质量, 土壤耕性好;
⑤有利于作物根系的伸展和生长; 团粒间较疏松,根系穿插容易;团粒内部相对紧密,有利于根系的固着;
5、土壤耕性:土壤在耕作时所表现的特性。 内容:①耕作时的难易程度; ②耕作质量的好坏; ③适宜耕作时间的长
特点:土壤圈是岩石圈最外面一层疏松的部分,其上面 或里面有生物栖息。土壤圈是构成自然环境的五大圈 (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土壤圈、生物圈)之一, 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一种环境要素。土壤圈的平均厚 度为5m,面积约为1.3×108km2,相当于陆地总面积 减去高山、冰川和地面水所占有的面积。
研究意义:旨在从地球表层系统的角度,研究土壤圈的 结构、成因和演化规律,以达到了解土壤圈的内在功 能,在地球表层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及其对人类与 环境的影响的目的。
a.土壤形成 因素
①母质因素:
(一)风化作用使岩石破碎,理化性质改变,形成结构疏松的风化壳,其上部可称 为土壤母质。如果风化壳保留在原地,形成残积物,便称为残积母质;如果在重力、 流水、风力、冰川等作用下风化物质被迁移形成崩积物、冲积物、海积物、湖积物、 冰碛物和风积物等,则称为运积母质。成土母质是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和植物矿质养 分元素(氮除外)的最初来源。母质代表土壤的初始状态,它在气候与生物的作用下, 经过上千年的时间,才逐渐转变成可生长植物的土壤。母质对土壤的物理性状和化学 组成均产生重要的作用,这种作用在土壤形成的初期阶段最为显著。随着成土过程进 行得愈久,母质与土壤间性质的差别也愈大,尽管如此,土壤中总会保存有母质的某 些特征。

农民技能培训作业指导书

农民技能培训作业指导书

农民技能培训作业指导书第1章农业基础知识 (3)1.1 土壤类型与改良 (3)1.1.1 土壤类型概述 (3)1.1.2 土壤改良方法 (3)1.2 气候条件与农作物生长 (4)1.2.1 气候因素对农作物生长的影响 (4)1.2.2 主要气候类型及适宜农作物 (4)1.3 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与维护 (4)1.3.1 农田水利设施概述 (4)1.3.2 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与维护要点 (4)1.3.3 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与维护中的注意事项 (4)第2章耕作技术与种植模式 (4)2.1 耕作方式与设备选择 (5)2.1.1 耕作方式概述 (5)2.1.2 设备选择 (5)2.2 作物轮作与间作套种 (5)2.2.1 作物轮作 (5)2.2.2 间作套种 (5)2.3 种子处理与播种技术 (5)2.3.1 种子处理 (5)2.3.2 播种技术 (5)第3章病虫害防治 (6)3.1 常见病虫害识别 (6)3.1.1 病害识别 (6)3.1.2 虫害识别 (6)3.2 生物防治与化学防治 (6)3.2.1 生物防治 (6)3.2.2 化学防治 (6)3.3 病虫害预防与管理 (7)3.3.1 预防措施 (7)3.3.2 管理措施 (7)第4章农药与化肥使用 (7)4.1 农药种类与使用方法 (7)4.1.1 农药分类 (7)4.1.2 农药使用方法 (7)4.2 化肥种类与施用技巧 (7)4.2.1 化肥分类 (7)4.2.2 施用技巧 (8)4.3 农药化肥减量增效技术 (8)4.3.1 农药减量技术 (8)4.3.2 化肥减量技术 (8)第5章农田灌溉与水分管理 (8)5.1 灌溉方式与设备选择 (8)5.1.1 灌溉方式概述 (8)5.1.2 设备选择 (9)5.2 水分需求与灌溉制度 (9)5.2.1 水分需求 (9)5.2.2 灌溉制度 (9)5.3 节水灌溉技术与措施 (9)5.3.1 节水灌溉技术 (9)5.3.2 节水措施 (9)第6章农产品收获与储藏 (9)6.1 收获时间与方法 (9)6.1.1 确定收获时间 (9)6.1.2 收获方法 (10)6.2 储藏设施与条件 (10)6.2.1 储藏设施 (10)6.2.2 储藏条件 (10)6.3 储藏病害防治与保鲜技术 (10)6.3.1 储藏病害防治 (10)6.3.2 保鲜技术 (10)第7章农业机械使用与维护 (11)7.1 常用农业机械操作技巧 (11)7.1.1 耕作机械操作技巧 (11)7.1.2 播种机械操作技巧 (11)7.1.3 收获机械操作技巧 (11)7.2 农业机械维护与保养 (11)7.2.1 日常维护 (12)7.2.2 定期保养 (12)7.3 农业机械化发展趋势 (12)7.3.1 精准农业 (12)7.3.2 智能化农业 (12)7.3.3 环保型农业机械 (12)7.3.4 多功能农业机械 (12)第8章农业信息化与智能化 (12)8.1 农业信息技术应用 (12)8.1.1 农业信息采集技术 (12)8.1.2 农业信息传输技术 (12)8.1.3 农业信息处理与分析技术 (13)8.2 智能农业设备与系统 (13)8.2.1 智能农业设备 (13)8.2.2 智能农业系统 (13)8.2.3 农业 (13)8.3 农业大数据分析与应用 (13)8.3.2 农业大数据分析方法 (13)8.3.3 农业大数据应用案例 (13)8.3.4 农业大数据发展前景 (13)第9章农业市场营销与品牌建设 (13)9.1 农产品市场分析与预测 (13)9.1.1 市场分析概述 (14)9.1.2 市场预测方法 (14)9.2 农产品营销策略与渠道 (14)9.2.1 营销策略制定 (14)9.2.2 营销渠道拓展 (14)9.3 农业品牌建设与推广 (14)9.3.1 品牌建设原则 (14)9.3.2 品牌形象塑造 (14)9.3.3 品牌推广策略 (14)9.3.4 品牌维护与管理 (14)第10章农业政策与项目申报 (14)10.1 农业政策解读与分析 (14)10.1.1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政策 (15)10.1.2 农业科技创新政策 (15)10.1.3 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政策 (15)10.1.4 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政策 (15)10.2 农业项目申报与实施 (15)10.2.1 农业项目申报流程 (15)10.2.2 农业项目申报注意事项 (15)10.2.3 农业项目实施要点 (15)10.3 农业补贴政策与申领流程 (15)10.3.1 农业补贴政策概述 (16)10.3.2 农业补贴申领流程 (16)10.3.3 农业补贴申领注意事项 (16)第1章农业基础知识1.1 土壤类型与改良1.1.1 土壤类型概述土壤是农业生产的基础,不同类型的土壤具有不同的特性和肥力。

种植技术实践指南

种植技术实践指南

种植技术实践指南第1章基础知识 (4)1.1 土壤类型与改良 (4)1.1.1 土壤类型 (4)1.1.2 土壤改良 (4)1.2 气候与季节适应性 (4)1.2.1 气候因素 (4)1.2.2 季节适应性 (4)1.3 常见病虫害防治 (5)1.3.1 常见病害防治 (5)1.3.2 常见虫害防治 (5)第2章育苗技术 (5)2.1 种子处理与催芽 (5)2.1.1 种子选择 (5)2.1.2 种子处理 (5)2.1.3 催芽 (6)2.2 营养土配制 (6)2.2.1 配制原则 (6)2.2.2 配制方法 (6)2.3 秧苗培育与管理 (6)2.3.1 播种 (6)2.3.2 浇水 (6)2.3.3 光照 (6)2.3.4 温度 (6)2.3.5 通风 (6)2.3.6 间苗与定植 (6)第3章播种技术 (7)3.1 直播技术 (7)3.1.1 选种与处理 (7)3.1.2 播种时间 (7)3.1.3 播种方法 (7)3.1.4 播种深度 (7)3.1.5 覆土与镇压 (7)3.2 移栽技术 (7)3.2.1 移栽时间 (7)3.2.2 移栽前准备 (7)3.2.3 移栽方法 (7)3.2.4 移栽密度 (7)3.2.5 移栽后管理 (8)3.3 播种密度与排列方式 (8)3.3.1 播种密度 (8)3.3.2 排列方式 (8)3.3.3 调整播种密度与排列方式 (8)第4章灌溉管理 (8)4.1 灌溉方式与设备选择 (8)4.1.1 灌溉方式概述 (8)4.1.2 设备选择依据 (8)4.1.3 设备选型建议 (8)4.2 灌溉制度制定 (8)4.2.1 灌溉制度概述 (8)4.2.2 灌溉制度的确定 (8)4.2.3 灌溉制度的调整 (9)4.3 灌溉水质处理 (9)4.3.1 灌溉水质要求 (9)4.3.2 灌溉水质检测 (9)4.3.3 灌溉水质处理方法 (9)4.3.4 灌溉水质保障措施 (9)第5章施肥技术 (9)5.1 基肥施用 (9)5.1.1 选择合适的基肥 (9)5.1.2 施肥时间 (9)5.1.3 施肥方法 (9)5.1.4 施肥量 (9)5.2 追肥施用 (10)5.2.1 选择合适的追肥时期 (10)5.2.2 追肥种类 (10)5.2.3 施肥方法 (10)5.2.4 施肥量 (10)5.3 叶面肥喷施 (10)5.3.1 选择合适的叶面肥 (10)5.3.2 喷施时间 (10)5.3.3 喷施浓度 (10)5.3.4 喷施方法 (10)第6章病虫害防治 (11)6.1 常见病害识别与防治 (11)6.1.1 真菌性病害 (11)6.1.2 细菌性病害 (11)6.1.3 病毒病 (11)6.2 常见虫害识别与防治 (11)6.2.1 食叶性害虫 (11)6.2.2 刺吸性害虫 (12)6.2.3 蛀干性害虫 (12)6.3 农药安全使用 (12)第7章修剪与管理 (12)7.1 修剪原则与方法 (12)7.1.1 修剪原则 (12)7.2 植株调整与支撑 (12)7.2.1 植株调整 (13)7.2.2 植株支撑 (13)7.3 果实管理与采收 (13)7.3.1 果实管理 (13)7.3.2 采收 (13)第8章设施栽培 (13)8.1 设施类型与结构 (13)8.1.1 设施类型 (13)8.1.2 结构特点 (13)8.2 环境调控技术 (14)8.2.1 温度调控 (14)8.2.2 光照调控 (14)8.2.3 湿度调控 (14)8.3 水肥一体化技术 (14)8.3.1 灌溉技术 (14)8.3.2 肥料选择与施用 (14)8.3.3 水肥一体化管理 (14)第9章转基因植物种植 (14)9.1 转基因植物安全性评价 (14)9.1.1 转基因植物的定义与分类 (14)9.1.2 转基因植物安全性评价原则 (15)9.1.3 转基因植物安全性评价内容 (15)9.2 转基因植物种植技术 (15)9.2.1 转基因植物育种技术 (15)9.2.2 转基因植物种植管理 (15)9.3 转基因植物检测与监管 (15)9.3.1 转基因植物检测技术 (15)9.3.2 转基因植物监管政策 (15)9.3.3 转基因植物监管措施 (16)第10章种植技术创新与发展 (16)10.1 新型种植模式探讨 (16)10.1.1 精准种植模式 (16)10.1.2 生态种植模式 (16)10.1.3 设施农业种植模式 (16)10.2 智能化种植技术 (16)10.2.1 农业物联网技术 (16)10.2.2 无人机技术在种植领域的应用 (16)10.2.3 基因编辑技术 (16)10.3 种植业可持续发展策略 (17)10.3.1 政策支持与引导 (17)10.3.2 技术研发与创新 (17)10.3.3 人才培养与培训 (17)第1章基础知识1.1 土壤类型与改良土壤是植物生长的基础,不同类型的土壤对植物生长有着重要影响。

三农田土地改良操作指南

三农田土地改良操作指南

三农田土地改良操作指南第1章土地改良基础知识 (4)1.1 土壤类型与特性 (4)1.1.1 沙土 (4)1.1.2 粘土 (4)1.1.3 壤土 (4)1.1.4 盐碱土 (4)1.2 土地改良的目标与原则 (4)1.2.1 目标 (4)1.2.2 原则 (4)1.3 土地改良的主要方法 (5)1.3.1 物理改良 (5)1.3.2 化学改良 (5)1.3.3 生物改良 (5)第2章土壤物理性质改良 (5)2.1 土壤质地改良 (5)2.1.1 砂土质地改良 (5)2.1.2 黏土质地改良 (5)2.2 土壤结构改良 (6)2.2.1 增加有机质含量 (6)2.2.2 调整土壤酸碱度 (6)2.2.3 优化施肥结构 (6)2.3 土壤排水与保水改良 (6)2.3.1 土壤排水改良 (6)2.3.2 土壤保水改良 (6)第3章土壤化学性质改良 (6)3.1 土壤酸碱度调整 (6)3.1.1 土壤酸碱度测定 (7)3.1.2 酸性土壤调整 (7)3.1.3 碱性土壤调整 (7)3.2 土壤有机质提升 (7)3.2.1 增施有机肥 (7)3.2.2 深耕翻土 (7)3.2.3 覆盖作物残体 (7)3.3 土壤养分平衡 (7)3.3.1 土壤养分测定 (7)3.3.2 合理施用化肥 (8)3.3.3 优化施肥结构 (8)3.3.4 深耕改土 (8)第4章土壤生物学性质改良 (8)4.1 土壤生物群落构建 (8)4.1.1 增加有机质投入:通过施用有机肥料、绿肥、作物残体等,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为土壤生物提供丰富的食物来源。

(8)4.1.2 优化土壤结构:通过深翻、松土、轮作等耕作措施,改善土壤通气性和渗透性,为土壤生物提供良好的生存环境。

(8)4.1.3 保持土壤湿度:合理灌溉和排水,保持土壤适宜的湿度,有利于土壤生物的生长繁殖。

(8)4.2 增加土壤微生物多样性 (8)4.2.1 多样化轮作:采用多种作物轮作,增加土壤微生物的多样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以矿物风化为主的成土过程
原始成土过程 岩石或其风化物
表面上着生低等
植物或微生物并
开始形成
原始土壤。
•原始成土过程
湖 北 初 育 土
黄棕壤粘膜
•粘化过程
土体中粘土矿物的生 成和聚集过程。
富铝化过程 土体中二氧化硅淋 失,铁铝相对富积 的过程。多在热带 亚热带高温多雨地 区。
富铝化过程
红壤剖面
《 中国土壤系统分类》。
中国土壤分类系统
1992年确立了12个土纲、29个亚纲、61个土类和231个亚类。
在发生学原理指导下,以土壤属性(比较稳定的 土壤剖面形态和理化性质)作为土壤分类的依据。
七级分类制:
土纲—亚纲 —土类—亚类—土属—土种—变种
★ 中国土壤系统分类
◆ 依据 :
以诊断层、诊断特性和诊断现象作为划 分土壤类别的依据。共分出33个诊断层和 25个诊断特性。
土纲
土类
干旱土 棕钙土 (钙化过程,有机质累积过程,漠境 灰钙土 成土过程) 漠土 灰漠土 (石灰表聚作用,石膏和易溶盐累积,灰棕漠土 砂砾化作用,铁质化作用,地表结 棕漠土 皮的发育) 盐碱土 草甸盐土 (盐土的盐化过程,碱土的碱化和脱 漠境盐土 碱化过程) 滨海盐土 酸性硫酸盐土 寒原盐土、碱土
CaCO3(淀积) + CO2 + H2O = Ca(HCO3)2
Ca(HCO3)2形成引起脱钙,CaCO3形成导致积钙。
黑钙土钙积层
盐渍化过程
盐渍化过程 土体上部易溶性盐类 (钠、钾)的聚集过程。 多在地下水位较高,气候 干燥、蒸发力强地区。
• 盐渍化过程
在干旱及高山寒漠地区, 地表水、地下水及母质所含易 溶性盐分,在蒸发作用下于地 表或土体中聚积形成盐化层。
盐碱土存在问题及其利用改良??
盐土:含有过多的易溶性盐
碱土:土壤胶体吸附有显著数量的 交换性钠,均能对作物产生危害。
①开沟排水,排走土壤中的盐分,降低或控制 地下水位,防止土壤返盐; ②井灌井排;③灌溉洗盐;④种稻洗盐; ⑤种植绿肥:
增加土壤的有机质,改善土壤结构和水分物理性质, 同时,由于绿肥覆盖地面,可减少水分蒸发,抑制土壤返盐;

盐成土 潜育土 均腐土 富铁土 淋溶土 雏形土 新成土

Halosols Gleysols Isohumisols Ferrisols Luvisols Cambisols Entisols
土纲
土类
亚类
铁铝土 砖红壤 砖红壤、黄色砖红壤、 (脱硅富 褐色砖红壤 铝化作 用,生 赤红壤 赤红壤、黄色赤红壤、 物富积 赤红壤性土 作用) 红 壤 红壤、黄红壤、棕红壤、 山原红壤、红壤性土
Fe+3、+4
Fe+2、Mn+2
水位下降后出现 “红棕色锈层” 水位上升后形成“兰灰色层” (3)白浆化 滞水还原 Fe+3、Mn+ 4 Fe+2、Mn+2(淋失) 白色脱Fe、Mn层
(高价不溶)
(低价可溶)
(五)以淋溶为主的成土过程
灰化过程
在 寒 温 带 针 叶 林 地 区 。
的 淋 溶 和 淀 积 过 程 。
土壤的垂直地带性
★土壤的垂直地带性 山区的土壤随着
海拔高度的变化而呈现有规律的更替。
一是海拔100米/0.6℃
二是植被分布随之变化
土壤是成土因素作用的产物。
土壤正、负向垂直地带性
基带
基带
正向垂直
负向垂直
★土壤垂直分布与水平分布的关系(如下图):
(二) 隐地带性土壤和非地带性土壤
在相同的土壤带内(生物气候带内),
土纲 水成土 (沼泽化过程) 半水成土 (腐殖质累积作用,潴育化过 程,人为熟化作用)
土类 沼泽土 泥炭土 草甸土 潮土 砂姜黑土 林灌草甸土 山地草甸土
人为土 (人为熟化作用,可分为淤灌 熟化过程和水耕熟化过程。)
水稻土 灌淤土 灌漠土
土纲
土类
高山土 高山草甸土 (有机残体积累强而 亚高山草甸土 腐殖质积累弱,元素 高山草原土 有一定的移动和积聚,亚高山草原土 冻融较频繁。) 山地灌丛草原土 高山漠土 亚高山漠土 高山寒漠土
(二)美国的系统分类(定量) 以诊断层作为分类的依据,各级分类的
基础是野外可以定量和查核的土壤性状
(三)中国现行的土壤分类制
20世纪30年代至解放初期,受美国土壤 分类的影响 解放后至20世纪80年代,全面学习苏联的土壤分类 1992年,确立 《 中国土壤分类系统》。(第二次土
壤普查)
1995年,借鉴美国和其他国家的经验,拟定了
•种植绿肥,增施有机肥;
•施用石灰,改良土性;
•积极推行免耕少耕技术;
•轮间套作,提高复种指数;
•因土施肥,经济用地;
红壤剖面
黄壤剖面
土纲
土类
盐碱土 草甸盐土 (盐土的盐化过程,碱土的碱化和脱 漠境盐土 碱化过程) 滨海盐土 酸性硫酸盐土 寒原盐土、碱土
干旱地区盐土景观
干旱地区盐土剖面
海滨盐土景观 海滨盐土剖面
黄 壤 黄壤、漂洗黄壤、表潜 黄壤、黄壤性土
砖红壤剖面
土纲 淋溶土 (强烈的淋溶作用,淀积 粘化过程,生物累积过程)
土类 黄棕壤、棕壤 暗棕壤 白浆土、黄褐土 棕色针叶林土 漂灰土、灰化土 半淋溶土 燥红土 (钙化过程,残积-淀积粘 褐土 化过程,有机质累积过程) 灰褐土、黑土 灰色森林土 钙层土 黑钙土、栗钙土 (钙化过程,腐殖质累积 栗褐土、黑垆土 过程,石膏化、盐化及弱 粘化过程)
(一)以矿物风化为主的成土过程:
原始成土过程、富铝化过程、粘化过程
(二)以生物积累为主的成土过程:腐殖质化过程、 泥炭化过程 (三)以盐分聚积为主的成土过程:钙化过程、盐渍化过程、碱化过程
(四)以氧化还原为主的成土过程:潜育化过程、潴育化过 程、
白浆化 过程
(五)以淋溶为主的成土过程:灰化过程
(六)以人为因素为主的成土过程:熟化过程
Fe、Mn有机络合、 螯合物形成,导致Fe、 Mn淋溶,伴有原生、 次生矿物的分解、合 成 灰白色层
灰化层
(六)以人为因素为主的成土过程
熟化过程 在人为合理耕作、利用改良
及定向培育下,使土壤向着
肥力提高的方向发展。
土壤旱耕熟化过程
一、土壤的分类 (一)前苏联的发生学分类(定性)
进行土壤分类的着眼点是气候和植被
• 碱化过程
在季节性积盐和脱盐频繁交 替作用下,土壤吸收复合体上 钠的饱和度很高,水解后,呈 强碱性反应,并引起土壤物理 性质恶化的过程。
干旱地区盐土景观
海滨盐土景观
(四)以氧化还原为主的成土过程
潴育化过程 土体中地下水位季节性 升降变化,氧化还原 交替进行,产生锈纹、 锈斑的过程。 潜育化过程 土体长期淹水使变价元素 还原产生灰色至深灰色 土层的过程。
土壤诊断层和诊断指标
诊断层: 用于鉴别土壤类别, 在性质上有一系列 定量说明的土层。
红壤剖面
诊断特性: 用于鉴别土壤类别, 有定量说明的土壤性质。
有机土 Histosols 人为土 Anthrosols 灰土 Spodosols 火山灰土 Andisols 铁铝土 Ferralisols 变性土 Vertisols 干旱土 Aridisols
⑥耕作和施肥;等等。
土纲 初育土 (原始成土 过程,缺乏 其它土纲的 诊断层和诊 断特性。)
土类 石灰土
亚类 黑色石灰土、红色石灰 土
紫色土
火山灰土
酸性紫色土、中性紫色 土、石灰性紫色土
黑色石灰土
红色石灰土
紫色土剖面
第三部分:土壤的分布
(一)地带性土壤
★ 地带性土壤(zonal soil)
由生物气候条件决定而发育的土壤。
第四章 我国主要土壤类型 及改良利用
教学目标与要求:
掌握土壤形成的实质、土壤形成的主要影响
因素以及主要的成土过程;
了解诊断层和诊断特性的概念;
了解土壤分类和土壤分布的基本情况
掌握红壤、盐碱土的改良与利用方法
第一部分:土壤的形成 母质 岩石 土壤
土壤
母质
岩石
土壤形成的实质是营养物质的地质大循环和 生物小循环的矛盾与统一
土纲 初育土 (原始成土 过程,缺乏 其它土纲的 诊断层和诊 断特性。)
土类 石灰土
亚类 黑色石灰土、红色石灰 土
紫色土
火山灰土
酸性紫色土、中性紫色 土、石灰性紫色土
铁铝土存在问题及其利用改良??
酸度过高;质地粘重;结构差;
矿质养分缺乏;有机质分解快; 土壤保肥能力差;水土流失严重等。 •修筑梯田,保持水土,增厚土层;
这种土壤是广域(广大空间)分布的土 壤(黄壤、棕壤、暗棕壤…)
★ 地带性土壤分布的函数表达式:
S=f(w
纬度地带性 经度地带性
j
g)
垂直地带性
★我国的土壤水平分布规律,基本 上
棕色针叶林土(漂灰土) 是由以下两个地带谱构成: 棕漠土 灰漠土 灰钙土 棕钙土 栗钙土 黑钙土 暗棕壤 棕 壤
黄棕壤 红壤、 黄壤 赤红壤 砖红壤
四川紫红砂岩紫色土
(二)生物因素
• 动物:破碎、疏松土壤等 • 植物:草本、木本 • 微生物
(三)气候因素
(四)地形因素
通过控制母质、气候及生物因素,对土 壤发育产生间接影响。
高度
坡度
坡向
(五)时间因素
土壤相对年龄
土壤绝对年龄
(六)人为因素
耕作土壤
黑土
白土
黄 土
青土
红土
二、主要的成土过程
铁 铝 与 腐 殖 质 形 成 络 合 物
土 体 亚 表 层 二 氧 化 硅 残 留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