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词的翻译

合集下载

文言文常见虚词翻译

文言文常见虚词翻译

一、助词1. 之:代词,表示所指的人或事物;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例:孔子学于老子。

(孔子向老子学习。

)2. 其:代词,表示所指的人或事物;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例:吾其还也。

(我打算回去了。

)3. 而:连词,表示顺承;连词,表示转折;连词,表示递进。

例: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人固然都会死去,有的比泰山还重,有的比鸿毛还轻。

)4. 与:连词,表示并列;介词,表示跟、和。

例: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和朋友交往,说话要守信用。

)二、副词1. 焉:副词,表示疑问,相当于“哪里”;副词,表示疑问,相当于“怎么”。

例: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怎么解忧?唯有酒解忧。

)2. 莫非:副词,表示否定,相当于“不是”;副词,表示疑问,相当于“难道”。

例:莫非吾君非圣人?(难道我的君主不是圣人?)3. 即:副词,表示肯定,相当于“就是”;副词,表示时间紧迫,相当于“立刻”。

例:吾将即戎矣。

(我将立刻去参军。

)三、介词1. 以:介词,表示手段、方法;介词,表示原因、目的。

例:吾以剑击之。

(我用剑攻击他。

)2. 于:介词,表示时间、地点、范围等;介词,表示比较。

例:吾欲观于瀛洲。

(我想去瀛洲看看。

)3. 为:介词,表示目的、原因;介词,表示替代。

例:为长者折枝。

(为年长者折树枝。

)四、连词1. 且:连词,表示并列;连词,表示递进。

例:且夫天下之至美,莫若山水。

(而且,天下最美好的事物,莫过于山水。

)2. 若:连词,表示假设;连词,表示比喻。

例: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

(要想别人不知道,除非自己不去做。

)五、叹词1. 哉:叹词,表示惊叹、赞叹。

例:天哉!此之谓至德。

(哎呀!这就是所说的最高尚的品德。

)文言文虚词众多,以上仅列举部分常见虚词及其翻译。

学习文言文,掌握虚词的用法至关重要,这对于理解文意、提高阅读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18个虚词及例句翻译

18个虚词及例句翻译

18个虚词及例句翻译1.而,ér(1)连词,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①表示并列,相当于“而且”、“又”、“和”或不译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劝学》)——螃蟹有六条腿,两只大钳,除了蛇和鳝鱼的洞穴就没有地方寄居托身,是因为心思浮躁啊。

②表示递进关系,相当于“而且”、“并且”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劝学》)——君子广泛的学习,而且天天对照检查自己,就会智慧明达,行为没有过错了。

③表示承接关系,相当于“就”、“接着”或不翻译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鸿门宴》)——(把玉斗)放在地上,拔出剑来击打它,把它打破了。

④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然而”、“可是”、“却”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劝学》)——靛青,是从蓝草中提取的,却比蓝草的颜色更青。

⑤表示假设关系,连接主语和谓语,相当于“如果”、“假使”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冯婉贞》)——各位如果有这个意愿,看我的马头行事就可以了。

⑥表示因果关系,相当于“因而”遏其生气,以求重价,而江浙之梅皆病。

(《病梅馆记》)——阻碍它的生机,来谋求高价,因而江浙一带的梅都成了病态的。

⑦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和中心词,相当于“着”、“地”等,或不译视成所蓄,掩口胡卢而笑。

(《促织》)——看到成名养的那只蟋蟀,就捂着嘴吃吃地笑了起来。

(2)代词。

表第二人称,一般作定语,相当于“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你父亲回来,自然会跟你再算帐的!(3)动词,如,如同溺死者千有余人,军惊而坏都舍。

(《察今》)——淹死的有一千多人,士卒惊呼的声音如同大房子倒塌一样。

(4)复音虚词①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语气,相当于“罢了”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师说》)——懂得道理有早有晚,技艺和学问各有各的专门研究,如此罢了。

②而后,相当于“才”,“方才”如优孟摇头而歌,而后可以得志。

常见18个文言虚词用法归类-含例句翻译

常见18个文言虚词用法归类-含例句翻译

高考18个文言虚词用法归类文言虚词包括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

考纲划定18个常见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以、因、于、与、也、则、者、之。

【1、而】(一)用作连词1、表示并列关系。

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劝学》译文:螃蟹有六只脚,两只大爪子,(但是)如果没有蛇、蟮的洞穴它就无处存身。

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译文:剑门关既气象非凡,也格外高险。

一人来把守,万人难过关。

③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译文:北边援救赵国,西边打退秦军,这是五霸的功勋啊!”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译文: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对自己检查反省。

②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屈原列传》)译文:楚怀王起了贪心,并且信任了张仪,就和齐国绝交。

③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译文:是因为他们探究、思考得深邃而且广泛。

3、表示承接关系,可译尾“就”“接着”“来”。

可不译。

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来”。

可不译。

①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鸿门宴》)译文:把它丢在地上,拔出剑砍,使玉斗破碎。

②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译文:人不是一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③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

(《赤壁赋》)译文:我有些忧伤,理好衣襟端正地坐着,问那客人说。

④“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译文:学了知识然后按一定时间去复习,不也很愉快的吗?⑤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论语》译文:复习学过的知识,可从中获得新的见解与体会了。

凭借这点就可以当老师了。

”⑥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译文:要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如果看到他们的短处自己也有,就要帮助改正自己与他们一样的习惯。

"4、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文言文中18个虚词的含义

文言文中18个虚词的含义

【既···且】又···又“三军既惑且疑” 【且···且】一边···一边 “且战且退”
副词 暂且、姑且 (表时间)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石壕吏》 “誓不相隔卿,且暂还家去。” 《孔雀东南飞》
将、将要 “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 《游褒禅山记》 “且为之奈何”“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主谓之间:❶逆接关系:但是、却 “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 ❷假设:如果“相鼠有皮,人而无义,人而无义,不死何为?”
状动之间:修饰关系,不译。(“而”两边的动词关系不平等,主次关系) “弃甲曳兵而走” “(烛之武)夜缒而出”“(荆轲)倚柱而笑”
代词:通“尔”
1、顺接,就、便、那么···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劝学》
助词
1、句末,了、呢、啊(常与其他语气词联用)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六国论》
“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2、句中,表停顿,不译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否焉,小学而大遗。” 《师说》
“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赤壁赋》
3、形容词词尾,···的样子、···地 “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乎几千万落。” 《阿房宫赋》
❶作状语,可放动词前,也可放动词后(后置)。“树之以桑”
❷可省略宾语。“五十者可以衣帛”
❸宾语也可前置。“一言以蔽之”
【固定搭配】
[有以]有可以用来···的东西 [无以]没有可以用来···的东西 [可以]可以用···来 [所以]之所以···的原因 [是以]因此
两谓词间,译为:而且、并且//来、用来、不译
《过秦论》
1、动词,像,好像。 其若是,孰有御之。《孟子见梁襄王》
1. “你”“你们”;作定语时则译为“你的”。

文言文虚词解释及翻译

文言文虚词解释及翻译

一、之1. 解释:之,代词,可指代人、事物、地方等;也可作为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2. 翻译:(1)吾友之病,久矣。

(我的朋友生病,已经很久了。

)(2)楚人伐宋,宋人御之。

(楚国人攻打宋国,宋国人抵抗他们。

)二、其1. 解释:其,代词,指代前面提到的人或事物;也可作为副词,表示推测、可能等。

2. 翻译:(1)其人善战,必胜。

(那个人善于战斗,一定会胜利。

)(2)其时,天下大乱。

(那时候,天下大乱。

)三、者1. 解释:者,助词,用于句末,表示停顿,使句子完整。

2. 翻译:(1)君子者,善以言辞自辩。

(君子,善于用言语为自己辩解。

)(2)古人者,仁义之至也。

(古人,仁义的极致。

)四、以1. 解释:以,介词,表示手段、方法、原因等;也可作为连词,表示目的、原因等。

2. 翻译:(1)吾以剑舞,志在千里。

(我用剑跳舞,志向在千里之外。

)(2)以其言辞,取悦于君。

(通过他的言辞,取悦于君主。

)五、于1. 解释:于,介词,表示时间、地点、范围等。

2. 翻译:(1)吾生于乱世,难以自保。

(我生于乱世,难以自保。

)(2)其地广于中原。

(那个地方比中原更广阔。

)六、而1. 解释:而,连词,表示并列、转折、递进等关系。

2. 翻译:(1)君子而仁,小人而忍。

(君子仁爱,小人残忍。

)(2)其色悦而声哀。

(他的脸色和悦,声音哀怨。

)七、之乎者也1. 解释:之乎者也,文言文中常见的句末语气词,表示疑问、感叹等。

2. 翻译:(1)此为何物?之乎?(这是什么?哎呀!)(2)吾欲归去,其可乎?(我想回家,可以吗?)总之,文言文虚词丰富多样,了解并掌握这些虚词,对于理解文言文具有重要意义。

在阅读文言文时,要学会根据上下文来判断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从而更好地理解文意。

(完整版)18个文言虚词的课文例句及翻译

(完整版)18个文言虚词的课文例句及翻译

18个文言虚词的课文例句和翻译1.【而】(一)用作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

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螃蟹有六只脚两只钳头,然而没有蛇和黄蟮的洞穴就无处藏身2.表示递进关系。

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君子广泛地学习,并且经常把学到的东西拿来检查自己的言行3.表示承接关系。

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陈情表》)因此我离开你而旅居长安,以寻求微薄的俸禄。

②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人不是生下来就知道一切道理的,谁能没有疑难问题?4.表示转折关系。

可译为"但是""却"。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青是一种染料,从蓝草中提炼出来,但颜色比蓝草更深5.表示假设关系。

可译为"如果""假如"。

①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

(《荆轲刺秦王》)现在假如空手而去,没有什么凭信之物,那就无法接近秦王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

可不译。

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我曾经踮起脚远望,(却)不如登到高处看得广阔②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冬冬敲响战鼓,兵器刚一接触,士兵就抛下盔甲,拖着兵器向后逃跑。

7.表示因果关系,①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我也后悔,自己跟着他一起从洞里出来了,未能极尽游洞的乐趣。

8.表示目的关系,①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久久地伫立着,眺望着,希望皇帝能宠幸光临(二)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①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婆婆时常对我说:“这地方,你母亲曾经站在这儿。

”2.【何】(一)用作疑问代词。

文言文虚词例子及翻译

文言文虚词例子及翻译

一、之1. 例子:《史记·陈涉世家》:“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

”2. 翻译:之,此,这。

句意为:天下的人都苦于秦朝的统治已经很久了,我听说秦二世是皇帝的小儿子。

二、者1. 例子:《论语·学而》:“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2. 翻译:者,……的人。

句意为:孔子说:“学习并且时常温习,不是很愉快吗?”三、乎1. 例子:《离骚》:“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2. 翻译:乎,语气词,表示疑问、感叹或反问。

句意为:青青的衣领,我心情悠悠。

四、其1. 例子:《孟子·离娄上》:“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

”2. 翻译:其,代词,指代前面提到的人或事物。

句意为:君子有三种快乐,而成为天下之王并不在其中。

五、于1. 例子:《史记·项羽本纪》:“吾闻汉王使人骂我,吾亦骂之。

”2. 翻译:于,介词,表示时间、地点、原因等。

句意为:我听说汉王派人骂我,我也骂他。

六、以1. 例子:《诗经·周南·关雎》:“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2. 翻译:以,介词,表示原因、方式等。

句意为:那温柔美丽的女子,是君子所喜欢的伴侣。

七、而1. 例子:《论语·为政》:“子曰:‘君子不器。

’”2. 翻译:而,连词,表示转折、递进、因果等。

句意为:孔子说:“君子不是器物。

”八、之1. 例子:《史记·孔子世家》:“孔子自卫返鲁,自卫反鲁。

”2. 翻译:之,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句意为:孔子从卫国返回鲁国。

九、矣1. 例子:《史记·项羽本纪》:“吾欲与将军共会王,可乎?”2. 翻译:矣,语气词,表示陈述、感叹或疑问。

句意为:我想和将军一起会见大王,可以吗?十、也1. 例子:《诗经·周南·关雎》:“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2. 翻译:也,语气词,表示陈述、感叹或疑问。

句意为:那温柔美丽的女子,是君子所喜欢的伴侣。

总之,文言文虚词在句子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十八个虚词及解释

十八个虚词及解释

[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而】(一)用作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

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螃蟹有六只脚,两只大爪子,(但是)如果没有蛇、蟮的洞穴它就无处存身。

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剑门关崎岖又险要,一人守关万人攻不开。

)③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到北边去救赵国,西边击退强秦,这是五霸一般的功业啊。

2.表示递进关系。

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检查反省自己。

②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皜驳色,而皆若偻(《登泰山记》)★回首观望日观峰以西的山峰,有的被日光照着,有的没有,紫红、淡白,各种深浅不同的颜色,而且都象弯腰曲背的样子。

③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是因为他们探究、思考深邃而且广泛。

3.表示承接关系。

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祭十二郎文》)★所以才丢下你跑到京城求官做,企图挣几斗禄粮。

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鸿门宴》)★放在地上,拔出剑来把它击碎。

③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4.表示转折关系。

可译为“但是”“却”。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靛青,是从蓝草中提取的,却比蓝草的颜色还要青。

②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有这样的有利形势,却被秦国积久的威势所胁迫。

③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祭十二郎文》)★这是真的啊!我哥哥的美好品德反而使得他的儿子夭亡了啊!5.表示假设关系。

可译为“如果”“假如”。

①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冯婉贞》)★各位如果有这种意思的话,就听我的指挥好了。

②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死后如果有知觉,那我们的分离还能有多久?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

文言文虚词翻译及例句

文言文虚词翻译及例句

一、助词助词是文言文中最为常见的虚词,它们没有实在意义,主要起到辅助、连接等作用。

1. 的(de)翻译:的,表示所属关系。

例句:孔子之门,弟子众多。

(孔子门下,弟子众多。

)2. 于(yú)翻译:在,表示处所。

例句:吾于斯,见其美矣。

(我在这里,看到了它的美好。

)3. 以(yǐ)翻译:以,表示原因、目的。

例句:以其才高,故得人爱。

(因为他有才华,所以受到人们的喜爱。

)4. 而(ér)翻译:而,表示转折、递进、顺承等关系。

例句:孔子学琴于师襄,既学之,又问之。

(孔子向师襄学习琴,学完后,又向他请教。

)5. 之(zhī)翻译:之,表示代词、指示代词、助词等。

例句:吾友之死,吾痛之。

(我的朋友去世了,我感到非常悲痛。

)二、介词介词是文言文中表示时间、地点、方式、原因等关系的虚词。

1. 在(zài)翻译:在,表示处所。

例句: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孔子站在河边说:“时光如流水一般,日夜不停。

”)2. 于(yú)翻译:于,表示时间、处所、原因等。

例句:吾友于今日逝矣。

(我的朋友在今天去世了。

)3. 以(yǐ)翻译:以,表示原因、目的。

例句:孔子以礼待人,故人皆敬之。

(孔子用礼待人,所以人们都尊敬他。

)4. 于(yú)翻译:于,表示时间、处所、原因等。

例句:孔子于陈,见民之劳,欲教之。

(孔子在陈国,看到百姓劳苦,想要教化他们。

)三、连词连词是文言文中表示句子之间关系的虚词。

1. 且(qiě)翻译:并且,表示递进关系。

例句:孔子且行且歌,曰:“吾道一以贯之。

”(孔子一边行走一边唱歌,说:“我的道是一贯到底的。

”)2. 而(ér)翻译:而,表示转折、递进、顺承等关系。

例句:孔子曰:“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

”(孔子说:“有仁爱之心的人爱人,有礼貌的人尊敬人。

”)3. 故(gù)翻译:因此,表示因果、结果关系。

例句:孔子曰:“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

文言文各种虚词解释翻译

文言文各种虚词解释翻译

一、助词1.者:表示停顿,引出话题。

译:……的人、……的事物。

例:子路,曾皙,再有,公西华侍坐。

译: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陪坐着。

2.也:表示肯定、判断。

译:……啊、……呀。

例:师说:“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译:老师说道:“把书交给他,让他学习其中的句子,不是我所说的传授道理、解除疑惑的人。

”3.之:代词,表示代替前面提到的事物。

译:他、她、它、这、那。

例:吾欲之南海,何如?译:我想去南海,怎么样?4.乎:疑问代词,表示疑问。

译:谁、什么、哪儿。

例:吾欲之南海,吾将安归?译:我想去南海,我将去哪儿?5.者:助词,用于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译:……的。

例: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译:孔子说:“三个人一起行走,必定有我可以学习的人。

”二、连词1.而:表示并列、转折、递进等关系。

译:而且、但是、并且。

例: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译:青色,是从蓝色中提取出来的,但是比蓝色更青。

2.则:表示转折、递进、假设等关系。

译:但是、就、那么。

例: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译:孔子说:“学习并且时常温习,不是很高兴吗?”3.故:表示因果、结果等关系。

译:所以、因此。

例:吾闻君子之学也,亲其亲,仁也;教民予之,善也。

译:我听说君子学习,亲近自己的亲人,这是仁;教育民众,这是善。

4.以:表示手段、方法等关系。

译:用、以。

例:吾欲之南海,以告之吾友。

译:我想去南海,用这个告诉我的朋友。

三、副词1.然:表示肯定、同意等关系。

译:是的、当然。

例:师说:“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译:老师说道:“把书交给他,让他学习其中的句子,不是我所说的传授道理、解除疑惑的人。

”2.乃:表示转折、强调等关系。

译:竟然、就是。

例: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译:孔子说:“我十五岁就立志于学习,三十岁有所成就,四十岁不再迷惑,五十岁懂得天命,六十岁耳顺,七十岁随心所欲,不越过规矩。

高中文言文虚词翻译例句

高中文言文虚词翻译例句

一、助词1. 也:用于句末,表示肯定、强调或疑问。

例句: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侍坐"的意思是坐在旁边。

)2. 之:代词,表示指示、代替或取消句子独立性。

例句: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焉"的意思是那里。

)3. 的:助词,表示修饰作用。

例句: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或"的意思是有的。

)二、连词1. 而:表示并列、递进、转折等关系。

例句: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于"的意思是从。

)2. 且:表示递进、转折、假设等关系。

例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说"的意思是愉快。

)3. 虽然:表示转折关系。

例句:虽天下之大,必有小人。

("虽"的意思是虽然。

)三、副词1. 乃:表示强调、出乎意料等。

例句: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乃"的意思是竟然。

) 2. 何:表示疑问、感叹、加强语气等。

例句:何患无辞?("何"的意思是什么。

)3. 犹:表示比较、转折等。

例句:吾尝求之矣,未尝得之也。

("犹"的意思是还。

)四、介词1. 于:表示时间、地点、原因、目的等。

例句:吾友王生,家于楚。

("于"的意思是在。

)2. 以:表示手段、原因、目的等。

例句: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以"的意思是凭借。

)3. 于:表示比较、状态等。

例句: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于"的意思是在。

)以上仅为部分文言文虚词的翻译例句,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文言文虚词的用法。

在实际阅读中,还需结合具体语境进行分析,以便准确把握虚词的含义。

常见文言文实虚词翻译

常见文言文实虚词翻译

一、实词1. 名词(1)人:指人类,如“人皆曰予,予独爱异。

”(出自《论语》)翻译:人们都说我喜欢与众不同。

(2)地:指地方、地点,如“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出自王之涣《登鹳雀楼》)翻译:在这里我们分别,孤身一人去往万里之外。

2. 动词(1)行:指行走、行动,如“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出自李白《行路难》)翻译:行走之路艰难,行走之路艰难,歧路众多,如今又在哪里?(2)言:指说话、表达,如“言者无罪,闻者足戒。

”(出自《左传》)翻译:说话的人没有罪,听话的人应该引以为戒。

3. 形容词(1)大:指大小、程度,如“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出自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翻译:大江东流去,波浪冲刷尽,千古风流人物都消失。

(2)好:指美好、优秀,如“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

”(出自李白《行路难》)翻译:美好的风借着力,送我飞上青云。

二、虚词1. 介词(1)于:表示时间、地点、范围等,如“于今为始,岁在甲子。

”(出自《左传》)翻译:从现在开始,这一年是甲子年。

(2)以:表示原因、目的等,如“以吾观之,亦无不可。

”(出自《红楼梦》)翻译:在我看来,也没有什么不可以的。

2. 连词(1)而:表示转折、递进等,如“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出自《论语》)翻译:孔子说:“学习并时常复习,难道不是很愉快吗?”(2)且:表示并列、递进等,如“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出自《论语》)翻译:只学习不思考就会迷茫,只思考不学习就会陷入危险。

3. 助词(1)之:表示所属、关系等,如“孔子之徒,七十有二人。

”(出自《论语》)翻译:孔子的弟子,共有七十二人。

(2)者:表示指代、强调等,如“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

”(出自王羲之《兰亭集序》)翻译:文章,是国家的大事业,是不朽的伟大事件。

总之,文言文实虚词的翻译和用法多种多样,需要我们深入学习和积累。

通过对文言文实虚词的掌握,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古典文学的魅力。

文言文虚词整理加翻译

文言文虚词整理加翻译

一、文言文虚词概述文言文虚词是指在文言文中不表示实在意义,但具有语法作用的词。

虚词在文言文中占有重要地位,对于理解文意、掌握语法具有重要意义。

以下对文言文虚词进行整理及翻译。

二、文言文虚词整理及翻译1. 也(1)结构助词,用于句末,表示语气。

例句: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论语》)翻译:我曾经整天思考,不如片刻所学。

(2)代词,表示“这,那”。

例句:此所以学者不可不深思而慎取也。

(《师说》)翻译:这就是为什么学者不能不深思熟虑、谨慎选取的原因。

2. 而(1)连词,表示并列关系。

例句:吾欲之南海,何如?(《庄子·逍遥游》)翻译:我想去南海,怎么样?(2)连词,表示转折关系。

例句: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孔子曰:“必也正名乎?”(《论语》)翻译:子路说:“卫君等待您来治理国家,您将先做什么?”孔子说:“必须先正名。

”3. 其(1)代词,表示“他,她,它”。

例句:吾欲观其色,知其喜怒。

(《庄子·逍遥游》)翻译:我想看看他的脸色,了解他的喜怒。

(2)结构助词,用于主语后,表示强调。

例句: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诸葛亮集·诫子书》)翻译:君子的行为,静心修身,节俭养德。

4. 以(1)介词,表示手段、方法。

例句:吾以剑自随。

(《庄子·养生主》)翻译:我随身携带剑。

(2)介词,表示原因、目的。

例句:是以吾言不可不慎也。

(《庄子·逍遥游》)翻译:因此,我的话不可不谨慎。

5. 于(1)介词,表示时间、地点、范围等。

例句:吾尝游于东海之滨。

(《庄子·逍遥游》)翻译:我曾经在东海之滨游玩。

(2)介词,表示被动。

例句:吾欲与子偕亡,子将何如?(《庄子·逍遥游》)翻译:我想和你一起死去,你将怎么办?6. 于(1)介词,表示时间、地点、范围等。

例句:吾尝游于东海之滨。

(《庄子·逍遥游》)翻译:我曾经在东海之滨游玩。

文言文当中虚词翻译

文言文当中虚词翻译

一、代词1.吾:我。

如:“吾将远行。

”(我将远行。

)2.尔:你。

如:“尔何不归?”(你为什么不回来?)3.彼:他/她/它。

如:“彼童子何在?”(那个小孩子在哪里?)4.之:代词,指代前面提到的名词。

如:“吾友之书。

”(我的朋友的书。

)二、助词1.者:用于句末,表示停顿,起强调作用。

如:“人之所以能,皆因有志。

”(人之所以能够做到,都是因为有志。

)2.也:用于句末,表示语气肯定,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了”。

如:“此事已矣。

”(这件事已经结束了。

)3.之: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如:“夫子之不可及也。

”(夫子之不可及。

)三、连词1.而:表示顺承关系。

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习之后及时复习,不是很愉快吗?)2.且:表示递进关系。

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且为之者人也。

”(学习之后及时复习,不是很愉快吗?而且,学习的人是凡人。

)3.则:表示转折关系。

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则其进也。

”(学习之后及时复习,不是很愉快吗?然而,它的进步却很大。

)四、介词1.于:表示时间、地点、范围等。

如:“子于何时归?”(你在什么时候回来?)2.以:表示手段、方法、原因等。

如:“吾以学为乐。

”(我以学习为乐趣。

)3.于:表示比较。

如:“吾不如子之才。

”(我不如你的才华。

)五、语气词1.矣:表示感叹。

如:“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

”(天地啊,是万物逆向旅行的场所。

)2.乎:表示疑问。

如:“子乎,何时归?”(你啊,什么时候回来?)3.也:表示肯定。

如:“此乃吾之志也。

”(这是我的志向。

)综上所述,文言文中的虚词翻译,既要准确传达其意义,又要保持文言文的韵味。

在翻译过程中,还需注意虚词在句子中的具体语境,以做到准确无误。

以下为一段文言文及其虚词翻译示例:原文:孔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翻译:孔子说:“学习之后及时复习,不是很愉快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是很高兴吗?别人不了解我,我不生气,不是很君子吗?”。

文言文虚词及翻译

文言文虚词及翻译

一、代词1. 其:表示指代,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他/她/它”。

例句:子路,其为人也,善哉!(《论语·里仁》)翻译:子路这个人,真好啊!2. 吾:表示“我”。

例句:吾欲之南海,何如?(《庄子·逍遥游》)翻译:我想去南海,怎么样?3. 吾子:表示“您”。

例句:吾子其行乎?(《孟子·离娄上》)翻译:您要走了吗?二、介词1. 于:表示时间、地点、范围等。

例句: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荀子·劝学》)翻译:我曾经整天思考,不如短暂学习的效果好。

2. 以:表示手段、原因、条件等。

例句:孔子以道破其邪。

(《论语·颜渊》)翻译:孔子用道德来破除邪念。

3. 于:表示比较。

例句:师旷之聪,不如聋者之聪。

(《孟子·离娄下》)翻译:师旷的听力,不如聋子的听力好。

三、连词1. 而:表示转折、递进、并列等。

例句:子路,其为人也,善言而寡信。

(《论语·公冶长》)翻译:子路这个人,能说会道,但很少讲信用。

2. 且:表示递进、转折、条件等。

例句:孔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翻译:孔子说:“学习并时常复习,不是很高兴吗?”3. 乃:表示顺承、结果等。

例句:吾欲之南海,乃告之于人。

(《庄子·逍遥游》)翻译:我想去南海,于是告诉了别人。

四、助词1. 之:表示所属、关系等。

例句:孔子之门人,七十有二。

(《论语·先进》)翻译:孔子的学生,有七十二人。

2. 者也:表示语气、强调等。

例句: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为政》)翻译:孔子说:“学习而不思考就会迷茫,思考而不学习就会失败。

”3. 焉:表示疑问、感叹等。

例句: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翻译:孔子说:“学习并时常复习,不是很高兴吗?”总之,文言文虚词在句子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掌握这些虚词,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文言文,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常见虚词的文言文翻译

常见虚词的文言文翻译

1. 代词,表示指代:吾欲之南海。

(我想去南海。

)2. 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孔子之学,亦无遗余力。

(孔子的学问,也没有保留什么。

)3. 助词,用于定语和中心语之间,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夫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青色,是从蓝草中提炼出来的,但比蓝草还要青。

)二、者1. 代词,表示指代: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老师,是用来传授知识、教导学生、解答疑惑的。

)2. 助词,用于句末,表示停顿或语气:今日之事,虽不敢保,然愿竭尽所能。

(今天的事情,虽然不敢保证,但我愿意尽我所能。

)三、也1. 句末语气词,表示肯定或感叹:孔子也,大哉孔子!(孔子啊,真伟大!)2. 句末语气词,表示疑问或反诘:吾问之也,谁谓多矣?(我问这个问题,谁说得多呢?)四、其1. 代词,表示指代:其人甚贤,吾欲与共事。

(这个人很贤能,我想和他一起共事。

)2. 代词,表示所属关系:吾父其友也。

(我的父亲是他的朋友。

)3. 代词,表示推测:吾观其人,当非等闲之辈。

(我看这个人,应该不是普通人。

)五、与1. 连词,表示并列关系:吾与子立,天下为之惊。

(我和你站在一起,天下人都为之震惊。

)2. 连词,表示转折关系:吾欲与汝共事,而汝不从。

(我想和你一起共事,但你不同意。

)1. 连词,表示顺承关系:吾欲与子立,而天下为之惊。

(我想和你站在一起,而天下人都为之震惊。

)2. 连词,表示转折关系:吾欲与汝共事,而汝不从。

(我想和你一起共事,但你不同意。

)3. 连词,表示因果关系:夫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青色,是从蓝草中提炼出来的,所以比蓝草还要青。

)七、于1. 介词,表示时间:吾欲与子立,于此时也。

(我想和你站在一起,就在这个时候。

)2. 介词,表示地点:吾欲与子立,于天下。

(我想和你站在一起,在天下。

)3. 介词,表示对象:吾欲与子立,于吾友也。

(我想和你站在一起,在我的朋友面前。

)八、则1. 连词,表示顺承关系:吾欲与子立,则天下为之惊。

文言文虚词翻译整理

文言文虚词翻译整理

一、助词1. 的(de):表示所属关系。

例:此书乃吾所藏。

(此书是我所藏)2. 之(zhī):表示所属关系、代替名词。

例:吾友李生,家于长安。

(我的朋友李生,家在长安)3. 于(yú):表示在、到。

例:吾于昨晚归家。

(我在昨晚回家)4. 以(yǐ):表示因为、用。

例:吾以笔作书,以纸作画。

(我用笔写书,用纸画画)5. 于(yú):表示对于、关于。

例:子路问于孔子。

(子路向孔子请教)6. 于(yú):表示在……之中。

例:吾于山中采药。

(我在山中采药)二、连词1. 而(ér):表示并列、递进、转折等关系。

例:君子之道,仁者而爱人,智者而敬人。

(君子的道德,仁者爱他人,智者尊敬他人)2. 且(qiě):表示递进、并列。

例: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习并且时常温习,不是很愉快吗?)3. 乃(nǎi):表示结果、原因。

例:吾乃江南人,故知鱼米之乡。

(我是江南人,所以知道鱼米之乡)4. 若(ruò):表示假设、条件。

例:若不慎,必致大患。

(如果不小心,必然导致大祸)5. 所(suǒ):表示所……的地方。

例:吾所居之地,风景优美。

(我所住的地方,风景优美)三、副词1. 于是(yì shì):表示结果、原因。

例:闻君丧,吾欲吊之,于是作《吊古战场文》。

(听说您去世了,我想去吊唁,于是写了《吊古战场文》)2. 何(hé):表示疑问、感叹。

例:吾何忍见此惨状?(我怎能忍心看到这种惨状?)3. 焉(yān):表示疑问、感叹。

例:吾独何幸,得遇斯人?(我为什么这么幸运,能遇到这个人?)4. 然(rán):表示转折、对比。

例:吾虽愚钝,然不耻下问。

(我虽然愚笨,但不耻下问)四、介词1. 以(yǐ):表示用、拿。

例:吾以诗会友,以画结缘。

(我用诗会友,用画结缘)2. 为(wéi):表示为了、作为。

例:吾为吾友贺寿,故赠之以酒。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章 词的翻译(下)——虚词的翻译
[<]
2. “了”的英译 结构助词“了”的基本意义是表示动作或状态的 完成,多与过去时或完成体对应。例如: · 我给你拨了三次电话都没通。 I dialed three times but failed to get through to you. · 水位已上升到了警戒水位。 The water level has risen to the warning stage.
第五章 词的翻译(下)——虚词的翻译
[<]
五、时间状语副词的英译 前面说过,汉语主要以词汇手段表示时态, 即添加时态助词和时间副词;英语主要靠动词形 态变化表示时态。因此,很多情况下,汉语时间 副词可转换成英语时态。例如: · 这几年我们一直强调科技在农业发展中的作用。 For years we have been stressing the important rol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th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e.
第五章 词的翻译(下)——虚词的翻译
[<]
· 已经有两位中国女选手取得了100米蝶游的决赛 权。 Two Chinese women swimmers have already entered the 100-metre butterfly stroke finals. · 升旗仪式就要开始了。 The flag raising ceremony is about to start.
第五章 词的翻译(下)——虚词的翻译
[<]
3.“过”的英译 “过”表示一度或曾经发生的行为或状态,表示 主语的一种经验,多与英语现在完成体对应。例 如: · 他到过号称人间天堂的苏杭,也去过山水甲天 下的桂林。 He has been to Suzhou and Hangzhou, the renowned places called “paradise on earth”; he has also visited Guilin, a city noted the world over for its picturesque rivers and mountains. · 他经历过的世事太多了,不可能不痛感于斯。 He has seen only too much of life to feel it keenly.
第五章 词的翻译(下)——虚词的翻译
[<]
· 他竖着耳朵听外面有何动静。 He picked up his ears, trying to tell what was outside. · 那个小姑娘含着眼泪走开了。 The little girl went away with tears in her eyes. · 他闭着眼装睡。 He closed his eyes, pretending to be asleep.
第五章 词的翻译(下)——虚词的翻译
[<]
六、表示强调的语气副词的英译 这类词有“可、倒、竟、偏、也、决不、究 竟、只好、难道”等。汉译英时,除译成表示强 调的词汇外,还可借助疑问句、感叹句、倒装句 或把被强调部分置于主语或表语的位置上等手段。 例如: · 你可来了! So you are here at last.
第五章 词的翻译(下)——虚词的翻译
[<]
七、连词的英译 英语中表示转折、条件、假设、因果、并列等关系的 手段非常多,如副词、介词(短语)、分词(短语)、复合结 构、从句等。汉语连词英译的情况比较复杂。这里着重 介绍几种比较特殊的情况。 1. 译为关系从句 英语关系从句可表示转折、条件、假设等关系。关 系从句的适当运用,可使译文更自然、流畅。
第五章 词的翻译(下)——虚词的翻译
[<]
三、“着”、“了”、“过”的翻译 “着”、“了”、“过”为时态助词。由于 汉语时态标定主要依仗词汇手段,而英语基本上 借助动词形态变化,汉语时态助词英译时,主要 靠转换成动词的时态来完成。 1. “着”的英译 “着”表示持续,一般与英语进行体(现在、过 去、未来)对应。如: · 明天这个时候我在图书馆前边等着你。 Tomorrow this time I’ll be waiting for you in front of the library.
第五章 词的翻译(下)——虚词的翻译
[<]
· 由于实力差别悬殊,整场比赛中中国队自始至终 信心十足,而日本队则显得斗志不高。 There is a considerable gap in actual strength between the Chinese team and the Japanese team. Accordingly, the former was confident of winning all the time, while the latter seldom was. · 我们现在多么尊敬约翰逊教授啊,可从前总嘲笑 他。 How much we respect Professor Johnson now, whom we used to laugh at so much.
[<]
3. “得”表示程度、结果的英译 表示程度、结果的“得”英译时,方法比较多。 例如: · 她笑得肚子疼。 She laughed till her sides split. (till+状语从句)
· 例子多得不胜枚举。 Instances are too numerous to list. (too...to)
第五章 词的翻译(下)——虚词的翻译
[<]
也可以根据上下文或英语规范处理。例如: · 桃花已开过了。 The peach blossoms are over. · 我抽过烟,又戒掉了。 I smoked but kicked the habit later.
第五章 词的翻译(下)——虚词的翻译
[<]
第五章 词的翻译(下)——虚词的翻译
[<]
· 这事他做得出。 He is capable of doing such a thing. · 他这人是老虎屁股摸不得。 He is like a tiger whose backside no one dares to touch.
第五章 词的翻译(下)——虚词的翻译
第五章 词的翻译(下)——虚词的翻译
[<]
· 原来竟是她父亲。 It is her father after all. (It is no other than her father.) · 我们决不容许他人干涉我们的内政。 In no way will we have others interfere in our domestic affairs. · 你听到的正是贝多芬的《月光》奏鸣曲。 What you are listening to is Beethoven’s piano sonata entitled Moonlight.
第五章 ATION TECHNIQUES (P59) 虚词的翻译 汉英语言中都有实词与虚词之分。实词表示 人物、时间、动作、数量、性质等概念,有实在 意义。虚词无实义,只表示结构关系或在句中起 辅助作用,为功能词。 一、“的”的翻译 将汉语“的”字翻译成英文时,首先要弄清 它的功能,这是十分重要的。“的”字的功能主 要有以下三种:
第五章 词的翻译(下)——虚词的翻译
[<]
· 他可不就是白手起家的么。 Indeed, he simply built up from nothing. 本句采用了表示强调的英语词汇。 · 你既然当上了局长,可得廉洁奉公啊! Now you are the head of the bureau, mind you be honest in performing official duties. 本句采用了表示强调的英语词汇。 · 他们不仅劫持了你的钱财,还把东西都砸了呢。 Not only did they rob you, they smashed everything, too. 本句采用了倒装形式。
第五章 词的翻译(下)——虚词的翻译
[<]
二、“得”的翻译 结构助词“得”有三种基本翻译方法: 1. “得”表示许可的英译 表示许可时,多以“不得”的形式出现。一般可 译作英语情态动词,也可按照英语习惯用法来译。 例如: · 这笔钱非经批准不得动用。 This fund may not be drawn on without permission. · 非公不得入内。 No admittance except on business.
第五章 词的翻译(下)——虚词的翻译
[<]
· 不得触摸展品。 Hands off the exhibits. 2. “得”表示可能、能够的英译 汉译英时,可利用can (could), be able to, be capable of, 也可借助带后缀 -able 或 -ible 表示可 能的形容词。 · 这次踢主场,咱们可输不得。 This time we are the host team, and we can’t afford to lose the game.
第五章 词的翻译(下)——虚词的翻译
[<]
此外,“了”附加在形容词后表示既成事实,英 译时,可用比较级转换。例如: · 长大后,他出息了好多。 He became more agreeable when he grew up. · 保值储蓄 (inflation-proof savings) 推出后,该 储蓄所储户的存款(deposit) 热情高了好多。 With the introduction of inflation-proof savings service, people are more willing to deposit their money in the savings bank.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