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比例的意义教案
六年级下册数学人教版比例的意义优秀教学案例
3.运用比例知识解决问题:举例讲解如何运用比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购物时如何计算折扣后的价格等。
(三)学生小组讨论
1.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比例知识的应用和问题解决方法,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一)导入新课
1.利用生活实例引入比例概念:如购物时商品打折,原价与折后价的对比;烹饪时食材的比例搭配等。引导学生关注比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设计有趣的数学游戏:如“比例接力赛”,让学生在游戏中理解和掌握比例知识,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
(二)讲授新知
1.讲解比例的概念:引导学生理解比例的定义,明确比例是由两个比相等的式子组成的。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掌握比例的概念,理解比例的基本性质,能够正确列出比例式。
2.培养学生运用比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3.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利用生活实例引入比例概念,让学生感受比例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
2.小组竞赛:设置小组竞赛环节,鼓励小组成员共同努力,争取优秀成绩,增强学生的团队精神和竞争意识。
(四)总结归纳
1.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总结比例的概念、基本性质及应用,巩固所学知识。
2.强调重点难点:引导学生明确比例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提醒学生注意比例计算的准确性。
(五)作业小结
1.布置作业:设计富有挑战性和趣味性的作业,让学生在课后巩固所学知引导学生主动提出问题并寻求解决方法:如在探索比例性质的过程中,鼓励学生提问:“比例有哪些基本性质?如何证明这些性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质疑精神。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比例的意义说课(推荐3篇)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比例的意义说课(推荐3篇)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比例的意义说课【第1篇】"比的意义"这节课是开启课,“比的意义”说课设计。
是"比和比例"这一单元的知识核心,对以后的学习有深远的影响。
这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六年制第十二册第47~48页,是该单元的开端。
讲好本节课,可以影响一大面,使教师一开始就掌握教学的主动。
"比的意义"是由除法发展而来的,与除法,分数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正因为如此,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如下:理解并掌握比的意义,学会比的读写方法,比的各部分名称;会求比值;能理解比和除法、分数的关系;向学生渗透转化思想。
教学重点:掌握比的意义。
教学难点:把两种量组成比以及在此基础上,进行求比值。
教学关键:理解比和除法的关系。
针对上述教学目标,可对教材做如下处理:一、复旧迁移,导题定向复旧迁移。
主要抓住新旧知识的最佳连结点。
即:复习了用除法计算的应用题,为知识的迁移。
为学习"比的意义"平坡架桥。
然后由除法转化为另外一种比较两种数量的方法,自然导题定向,提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具体做法是:1.回答:(1)分数和除法有什么关系?(2)除数能否为零?分数的分母能否为零?2.列式解答:(生口述,师板演)(1)一面红旗,长3分米,宽2分米。
长是宽的几倍?宽是长的几分之几?(2)一辆汽车,2小时行驶100千米。
平均每小时行多少千米?(3)引入新课刚才复习的这两道题(指板演),都是两种数量进行比较,都是用除法进行计算的,同学们掌握得很好。
但是,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两种数量进行比较,还有另外一种方法。
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内容,(板书"比")这节课我们要懂得比的意义,会求比值。
(板书"比的意义")二、探索发现,总结规律探索发现,是指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变重讲轻练为边讲边练,让学生动手、动脑、动口,多种感官参加学习数学知识的活动,实现两次飞跃:一次是从感*到理*的飞跃;一次从理*到实践的飞跃。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教案:第四单元第1课时比例的意义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教案:第四单元第1课时比例的意义教案: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1课时——比例的意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第一课时,主要涉及比例的意义。
教材通过生动的实例,引导学生理解比例的概念,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并能够运用比例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比例的概念,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能够运用比例解决实际问题。
同时,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理解比例的概念,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
难点在于如何引导学生运用比例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我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入本节课的学习:“小明和小华一起去超市购买水果,小明买了2个苹果和3个香蕉,小华买了4个苹果和2个香蕉。
请问,他们两个人买的水果数量之间是否存在某种关系?”2. 自主探究:让学生独立思考,观察小明和小华购买的水果数量,引导学生发现比例的奥秘。
学生可以通过举例来说明他们发现的比例关系。
3. 小组交流:学生分组进行交流,分享自己发现的比例关系,并讨论比例的定义和基本性质。
通过小组交流,学生可以进一步理解和巩固比例的概念。
4. 讲解与示范:我通过PPT展示比例的定义和基本性质,并进行讲解和示范。
同时,利用教学卡片和实际例子,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比例的应用。
5. 随堂练习: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例如,给出两个比例,让学生求解缺失的数值;或者给出一个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比例解决。
6. 板书设计:在黑板上书写比例的定义和基本性质,以及一些典型的例子,方便学生随时查阅和复习。
7. 作业设计:布置一些相关的作业题,让学生回家后进行练习。
例如,给出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比例解决;或者设计一些创新性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
作业题目:1. 小明和小华一起去超市购买水果,小明买了2个苹果和3个香蕉,小华买了4个苹果和2个香蕉。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比例的意义优秀教案(推荐3篇)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比例的意义优秀教案(推荐3篇)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比例的意义优秀教案【第1篇】设计模式:“激趣—自主—创新实践”教学模式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人体的基本结构;身体各部分之间的比例;成年男女体形的差异。
2、能力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培养学生的探索、实践、创新能力;通过临摹、写生锻炼学生的人物速写能力。
3、态度情感价值观: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美术的兴趣,通过了解人体的完美,感化学生的情感世界,陶冶情操,让学生在完美中感受现实世界。
教学分析1、教材地位与作用:本节课为绘画课,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美术课不在仅仅传授知识,更重要是用艺术美净化灵魂和审美、美术感受及绘画能力的培养。
本节课主要以测量实验、临摹写生为主,教材在本节课中起辅助作用。
2、重点和难点:重点:解人体的基本结构;身体各部分之间的比例;成年男女体形的差异。
锻炼学生的人物速写能力。
难点:人物速写技法、技巧及速写线条的把握。
3、教学方法与手段:以学生为主体,通过以多媒体演示、欣赏、测量、比较、临摹、写生与教师示范相结合,创造性参与活动的综合形式结合教学,指导学生在参与测量实验活动中获得人体结构与比例的知识,从欣赏中获得美的感受,从临摹写生中锻炼学生的人物速写能力,体现以学生的主体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教学用具:直尺、挂图、铅笔、橡皮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思考激发兴趣1、教师出示脑筋急转弯小题目:“有一种动物早晨四条腿,中午两条腿,晚上三条腿。
”2、由学生的回答“人”导入新课,“我们这节课就来研究一下有关人的问题。
”“人是社会活动的主体,也是美术作品的主要表现对象。
”3、通过多媒体出示多幅中外有关人体的绘画作品,教师并简单讲解。
4、教师引导“这些作品中的人物都十分完美,那么人体为什么这么完美呢?”5、“人体之所以完美是因为人体的各部分都是按照和谐对称和严格的结构、比例关系组合而成的”师生问好二、讲授新课自主探究、互动交流1、出示人体图片,让学生观察并分组讨论人体可以分为几部分?2、教师对学生的答案进行点评,总结出正确的人体结构。
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比例的意义教学设计
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比例的意义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比例的意义”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比例的概念、比例的基本性质、求比例的方法以及比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使学生理解比例的含义,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分数、小数四则运算的基础知识,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但在学习比例时,部分学生可能对比例的概念和比例的基本性质理解起来比较困难,需要教师耐心引导,通过具体例子使学生感受比例的实际意义。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比例的概念,理解比例的基本性质,学会求比例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积极思考、勇于探索的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比例的概念、比例的基本性质。
2.难点:比例的实际应用,求比例的方法。
五. 教学方法1.采用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例引入比例的概念,使学生感受比例的实际意义。
2.采用合作学习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共同探究比例的基本性质。
3.采用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问,学生思考,引导学生主动发现规律,总结方法。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生活实例,如购物、行程等问题。
2.准备比例的图片或模型,帮助学生直观理解比例的概念。
3.准备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一个购物实例,引入比例的概念,让学生观察、思考,引导学生发现比例的实际意义。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比例的图片或模型,引导学生直观理解比例的含义。
同时,介绍比例的基本性质,让学生共同探究、发现规律。
3.操练(10分钟)教师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运用比例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如:甲、乙两地相距120公里,甲地出发骑自行车前往乙地,每小时行驶15公里,问几小时可以到达乙地?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比例的意义优秀教案(推荐3篇)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比例的意义优秀教案(推荐3篇)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比例的意义优秀教案【第1篇】知识结构重难点分析本节的重点是线段的比和比例线段的概念以及比例的性质.以前的平面几何主要研究线段的位置关系和相等关系,从本章开始研究线段及相关图形的比例关系――相似三角形,这些内容的研究都离不开线段的比和比例性质的应用.本节的难点是比例性质及应用,虽然小学时已经接触过比例性质的一些知识,但由于内容比较简单,而且间隔时间较长,学生印象并不深刻,而本节涉及到的比例基本性质变式较多,合分比性质以及等比性质学生又是初次接触,内容不但多,而且轻易混淆,作题不知应用哪条性质,不知如何应用是常有的.教法建议1.生活中比例的例子比比皆是,在新课引入时最好从生活实例引入,可使学生感觉轻松自然,轻易产生爱好,增加学生学习的主动性2.小学时曾学过数的比及相关概念,学习时也可以复习引入,从数的比过渡到线段的比,渗透类比思想3.这一节概念比较多,也比较轻易混淆,教学中可设计不同层次的题组来进行巩固,非凡是要举一些反例,同时要注重对相近概念的比较4.黄金分割的内容要求学生理解,主要体现数学美,可由学生从生活中寻找实例,激发学生的爱好和参与感5.比例性质由于变式多,理解和应用上轻易出现错误,教学时可利用等式性质和分式性质来处理教学设计示例1(第1课时)一、教学目标1.理解线段的比的概念.2.通过与小学知识到比较,初步培养学生“类比”的数学思想.3.通过线段的比的有关计算,培养学习的计算能力.4.通过“引言”及“例1”的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爱好,对学生进行热爱爱国主义教育.二、教学设计先学后做,启发引导三、重点及难点1.教学重点两条线段比的概念.2.教学难点正确理解两条线段的比及应用.四、课时安排1课时五、教具学具预备股影仪、胶片、常用画图工具六、教学步骤复习提问找学生回答小学学过的比、比的前项和后项的概念.(两个数相除又叫做两数的比,记作或a:b,其中a叫比的前项,b 叫比的后项)讲解新课把学生分成三组,分别以米、厘米、毫米作为长度单位,量一下几何教材的长与宽(令长为a,宽为b).再求出长与宽的比.然后找三名同学把结果写在黑板上.如:等.可以看出,在同一长度单位下,两条线段长度的比就是两条线段的比.一般地:若a、b的长度分别是、n(单位相同),那么就说这两条线段的比是 ,或写成 ,和数的比一样,a叫比的前项,b叫比的后项.关于两条线段比的概念,教学中要揭示它的实质,即表示a是b 的倍,这是学生已有的知识,较易理解,也轻易使学生注重到求比时,长度单位要一致.另外,可组织学生举例实际生活中两条线段的比的问题,充分调动学生联系实际和积极思维的能力,对活跃课堂气氛也很有利,但教师需注重尺度.就刚才三组学生做过的练习及问题回答,在教师启发和点拨下,让学生讨论或试述两条线段的比应注重的问题,归纳出: (l)两条线段的比就是它们的长度的比.(2)比与所选线段的长度单位无关,求比时,两条线段的长度单位要一致.(3)两条线段的比值总是正数.(并不都是正数)(4)除了a=b之外, . 与互为倒数.例1 见教材P202.讲解完例1后:(l)提问学生AB是的多少倍, 是AB的多少倍,以加深学生对线段比的逾义的理解.(2)给出:比例尺= ,就例1的图上,若图距是8c的两地,实际距离是多少?另外,还可鼓励学生课后根据地图上的比例尺,测量并计算出你所在省会与首都北京的直线距离,从而丰富了知识,激发了学习爱好.例2 见教材P202.讲解完例2后:(l)可改变线段AB的长度,或给出AC、BC的长度,再求这些比,使学生熟悉这种三角形中边的比与长度无关.(2)常识1:有一锐角是30°的直角三角形中,三边(从小到大)的比为 .常识2:等腰直角三角形三边(从小到大)的比为1:1: .学生把握了这些常识可有两点好处:①知道例2中“”以及习题5.l第2题(1)中“边长为4”.(2)中的“对角线AC=a”这些条件实际上都是多余的.②这些题目若改成“填空题”,可避免一些不必要的计算.从而提高做题速度.这样不仅培养了能力,而且在考试中也受益匪浅.因此,今后如碰到和此常识有关的知识要反复渗透,反复给学生强调,让它扎根于学生的下意识中。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比例尺的意义人教版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比例尺的意义人教版教案:比例尺的意义一、教学内容1. 比例尺的定义:比例尺是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例关系,用来表示地图、设计图等图形上的距离与实际距离之间的比例。
2. 比例尺的计算:根据实际距离和图上距离,计算比例尺的方法有扩大比例尺和缩小比例尺。
3. 比例尺的应用:通过比例尺,可以进行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相互转换,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目标1. 理解比例尺的概念,掌握比例尺的计算方法。
2. 能够运用比例尺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3. 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提高学生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比例尺的计算方法,特别是扩大比例尺和缩小比例尺的计算。
2. 教学重点:比例尺的概念,比例尺的计算方法,以及比例尺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地图、设计图、直尺、计算器等。
2. 学具:练习本、铅笔、橡皮、直尺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展示一幅地图,让学生观察地图上的距离和实际距离之间的关系。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表示这种关系。
2. 讲解比例尺的概念:介绍比例尺的定义,解释比例尺的意义和作用。
3. 讲解比例尺的计算方法:讲解扩大比例尺和缩小比例尺的计算方法,并通过示例进行演示。
4.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比例尺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例如,根据地图上的距离,计算实际距离。
5. 例题讲解:通过具体的例题,讲解比例尺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例如,根据比例尺,计算地图上的距离对应的实际距离。
6.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彼此的比例尺应用经验,互相学习和交流。
六、板书设计1. 比例尺的定义2. 比例尺的计算方法3. 比例尺的应用示例七、作业设计1. 题目:根据地图上的距离,计算实际距离。
答案:实际距离 = 图上距离× 比例尺2. 题目:根据实际距离,计算地图上的距离。
答案:地图上的距离 = 实际距离÷ 比例尺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如何,学生是否掌握了比例尺的概念和计算方法,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比例尺教案(推荐3篇)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比例尺教案(推荐3篇)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比例尺教案【第1篇】《比例尺》教学设计【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第四课时【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情境,体会比例尺产生的必要性,理解比例尺的意义,能看懂线段比例尺,学会求平面图的比例尺和根据比例尺求出图上距离。
2、通过操作、观察、思考等数学活动,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3、结合问题情境,使学生体验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能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与快乐体验。
【教学重点】结合具体情境理解比例尺的意义。
【教学难点】根据比例尺的意义掌握求比例尺和图上距离的方法。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引出新课。
师:课前,老师先给同学们出一个脑筋急转弯,大家来猜一下。
前两天老师去西安,乘坐的是从宝鸡到西安的动车,大约要一个小时左右。
可是一只小蚂蚁厉害了,从宝鸡到西安只用了5秒钟,你们知道是为什么吗?生:小蚂蚁是在地图上爬的。
师:没错。
地图一般是将生活中的实际距离缩小后画到图纸上,那么在画时要注意什么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
【设计意图】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课堂伊始,通过让学生猜脑筋急转弯,一方面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课堂,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另一方面选取题材与本课研究内容息息相关,顺势引出新课,达到课始趣生的目的。
二、自主探究,理解新知。
(一)比例尺产生的必要性。
1、师:淘气、笑笑分别根据下面的信息画了图,以便给新同学介绍他们学校及附近场所的位置关系。
请同学们仔细看一看,你认为他们画得合理吗?想一想,先和你的同桌交流一下。
图片图片图片同桌交流完毕,指生全班交流。
生:淘气画得不合理。
因为淘气画的三条线段看上去一样长,虽然标注了实际距离,但不能表示实际距离的差别。
而笑笑画的三条线段有长有短,能表示出这三个地方到学校的实际距离差异。
师:同学们再量一量笑笑画的三条线段的长度,看看你有什么发现?生:邮局到学校笑笑画了1厘米表示实际100米,超市到学校画了2厘米表示实际200米,书店到学校画了3厘米表示实际300米,三条线段都是按照图上1厘米表示实际100米来画的,所以笑笑画得合理。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比例的基本性质教案(推荐3篇)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比例的基本性质教案(推荐3篇)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比例的基本性质教案【第1篇】第一课时比例的意义教学内容:比例的意义(教材第40页的内容)教学目标:1、理解和掌握比例的意义。
2、了解比和比例的区别与联系。
2、能用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教学重难点:1、认识比例,理解比例的意义。
2、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结合实例引出新的知识。
教具准备:情景图、多媒体课件、习题卡。
教学过程:一、导入出示课题:比例看到课题你想到了以前学过的什么知识?(生1,生2等回答)我们已经了解了比的这些知识,请做下面练习。
求下面各比的比值。
18:453:52.7:4.5求完比值你觉得哪些比有联系?【设计意图:通过复习比单关的有关知识。
唤起学生对已有知识的回忆,为新知的学习做好准备。
】“例”在汉语词典里的解释为符合某种条件。
今天这两个比的比值一样,能不能用等号连接呢?师:相机板书:3:5=2.7=4.5?今天我们将深入学习比例的意义,看到课题你想了解什么知识呢?板书完整课题:比例的意义二、揭题示标。
预设:生:1、比例的意义是什么?生:2、比例的意义有什么作用?(师趁机板书在黑板右上角)【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读课题,提问题,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做到有的放矢。
同时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
】本节课我们就来完成这两个目标:三、自主探索出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国旗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标志和象征,神圣不可侵犯,你在什么地方见过国旗?【设计意图:对学生同时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和爱国教育】生各抒己见。
你知道下面这些国旗的长和宽是多少吗?它们有大有小,都符合要求吗?今天我们一起来探讨。
自学指导:1、请每位同学任选两面国旗,分别计算出它们长与宽的比值和宽与长的比值。
2、发现了什么有趣的现象?3、把你的发现尝试用算式写下来。
(5分钟后,期待你精彩的分享)【设计意图:充分利用教材中的主题图设计教学情景,设置悬念,国旗为什么形状相似却大小不一,这其中的奥秘何在?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能让学生通过形象的感受大小不同的国旗的变化。
小学六年级数学教案 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9篇
小学六年级数学教案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9篇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1教学内容:课本第1~2页例1、例2,练习一第1、2、3题。
教学目的:1.理解和掌握,认识比例的各部分名称。
2.培养学生自主参与的意识、主动探究的精神;培养学生进行初步的观察、分析、比较、判断、概括的能力,发展学生思维。
3.使学生进一步受到“实践出真知”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
教学重点:理解。
教学难点:应用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并能正确地组成比例。
教学关键:观察众多的实例,概括出比例意义的过程;找出在比例里两个内项的积与两个外项的积相等的规律。
教具:投影片、小黑板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创设情境(一)教师出示投影,结合画面谈话引入。
师:同学们看了我们祖国各地的风景图片,美吗?我们的祖国方圆960万平方公里,幅员之辽阔,却能在一张小小的地图上清晰可见各地位置;科学家在研究很小很小的生物细胞时,想清楚地看见细胞各部分,就要借助显微镜将细胞按比例放大。
这些,都要用到比例的知识,我们今天就来学习有关比例的一些知识。
教师板书课题:。
(二)让学生完成教材第1页复习题,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板书:10:6=4.5:2.7。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一)教学比例的意义1.合作互动,探求共性。
先让学生在小组活动中完成“活动内容1”。
活动内容1:(1)根据表中给出的数量写有意义的比。
(2)观察写出的比,哪些比能用等号连接,为什么?(3)根据比与分数的关系,这样的式子还可以怎样写?然后让学生汇报活动情况。
结合学生回答,教师任意板书几个比例式。
(如80:2=200:5,=,2:5=80:200,5:200=2:80……)并指出这些式子就是比例。
2.抽象概括,及时巩固。
(l)教师指导学生观察以上比例式,概括出共性。
(2)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比例的意义。
并板书: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3)完成第2页“做一做”,并说明理由。
(4)让学生自己举出两个比例,并说明理由。
小学六年级数学《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教案三篇
小学六年级数学《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教案三篇小学六年级数学《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比例的意义,认识比例各部分名称,能通过观察、猜想、验证等方法得出分数的基本性质。
2、能根据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正确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3、培养学生猜想与验证、观察与概括的能力。
4、让学生经经历探究的过程,体验成功的快乐,收获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教学重点: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能正确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教学难点:自主探究比例的基本性质。
教学准备:投影片、练习纸三案设计:学案一、自学质疑[探究任务一] 比例的意义1、投影出示几组比,让学生写出各组的比值,二、比例的基本性质教案一、回顾旧知、孕伏新知:1、谈话:同学们,我们已经学过了比的许多知识,说说你已经知道了比的哪些知识?(生答:比的意义、各部分名称、基本性质等。
)还记得怎样求比值吗?能很快算出下面每组中两个比的比值吗?2、师板书题目:(1)4:5 20:25 (2)0.6:0.3 1.8:0.9(3)1/4: 5/8 3:7.5 (4)3:8 9:27[评析:开门见山,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入手,方便快捷,循序渐进,为新课做好准备。
因为这些题目还要用到,所以不惜费时板书——有效的呈现方式]二、丝丝入扣,深挖比例的意义(一)认识意义1、指名口答每组中两个比的比值,在比例下方写上比值。
师问:你们有什么发现吗?(三组比值相等,一组不等)2、是啊,这种现象早就引起了人们的重视和研究。
人们把比值相等的两个比用等号连起来,写成一种新的式子,如:4:5=20:25师:最后一组能用等号连接吗?为什么?数学中规定,像这样的一些式子就叫做比例,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比例(板书:比例)[评析:通过口算求比值,不经意间学生就有了发现,有三组式子比值相等,一组不等,如行云流水般引出比例。
有效的课堂教学,就需要像这样做好新旧知识的完美衔接。
]3、同学们想研究比例的哪些内容呢?(生答:想研究比例的意义,学比例有什么用?比例有什么特点……)4、那好,我们就先来研究比例的意义,到底什么是比例呢?观察黑板上这些式子,你能说出什么叫比例吗?(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抓住关键点板书:两个比比值相等) 同学们说的比例的意义都正确,不过数学中还可以说得更简洁些。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正比例教学设计(推荐3篇)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正比例教学设计(推荐3篇)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正比例教学设计【第1篇】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解比例的意义.2.使学生掌握解比例的方法,会解比例.教学重点使学生掌握解比例的方法,学会解比例.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将比例改写成两个内项积等于两个外项积的形式,即已学过的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教学过程一、复习准备(一)解下列简易方程,并口述过程.2 =8×9(二)什么叫做比例?什么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三)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下面哪一组中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6∶10和9∶15 20∶5和4∶1 5∶1和6∶2(四)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将下列各比例改写成其他等式.3∶8=15∶40二、新授教学(一)揭示解比例的意义.1.将上述两题中的任意一项用来代替(可任意改换一项),讨论:如果已知任何三项,可不可以求出这个比例中的另外一个未知项?说明理由.2.学生交流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如果已知比例中的任何三项,就可以把它改写成内项积等于外项积的形式,通过解已学过的方程,就可以求出这个比例中的另外一个未知项.3.教师明确: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如果已知比例中的任何三项,就可以求出这个比例中的另一个未知项.求比例中的未知项,叫做解比例.(二)教学例2.例2.解比例 3∶8=15∶1.讨论:如何把这个比例式变为已学过的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并求出未知数的解.2.组织学生交流并明确.(1)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可以把比例改写为:3 =8×15.(2)改写时,含有未知项的积一般要写在等号的左边,再根据以前学过的解简易方程的方法求解.(3)规范并板书解比例的过程.解:3=8×15=40(三)教学例3例3.解比例1.组织学生独立解答.2.学生汇报3.练习:解下面的比例.=∶ = ∶三、全课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解比例.想一想,解比例的关键是什么?(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将比例式转化成已学过的简易方程),然后再解简易方程即可.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正比例教学设计【第2篇】教材分析:正比例应用题这部分内容是在教学过比例的意义和性质,成正、反比例的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是比和比例知识的综合运用,数学教案-正比例应用题。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4.1.1 比例的意义》1-人教版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4.1.1 比例的意义》1-人教版一、教学目标1.了解比例的定义及其意义。
2.能够根据实际情境应用比例进行计算。
3.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比例相关的教学素材和实例。
2.学生每人准备一台计算器。
3.准备黑板、彩色粉笔等教学工具。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简要介绍什么是比例,比例在我们生活中的应用,并通过几个生活场景引出本节课内容。
2. 讲解比例的定义讲解比例的定义,介绍比例的表示方法,并通过具体的例子让学生加深理解。
3. 比例的意义1.提出问题:为什么比例在我们生活中很重要?2.让学生分组讨论,并找出比例在生活中的具体应用,如食谱中的配方、地图的比例尺等。
3.引导学生结合日常生活中的例子,感受比例的实际意义。
4. 练习1.教师出示一些比例题目,让学生在小组中讨论解答。
2.学生完成练习后,教师引导学生逐个讨论解题步骤,并展示解题思路。
5. 拓展1.提出一个拓展问题:如果一张世界地图的比例尺是1:1000,那么地图上1厘米和实际地面上多远?2.让学生尝试通过计算来得出答案,并引导学生思考比例的强大作用。
四、教学总结本节课主要讲解了比例的定义和意义,通过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深入理解比例的运用。
比例是数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希望同学们能够在日常生活中更加灵活地运用比例,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课堂作业布置一些练习题,巩固学生对比例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以上就是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希朇能夠帮到您。
新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比例的意义5篇
新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比例的意义新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比例的意义精选5篇(一)教学目标:1. 理解比例的意义。
2. 能够解释比例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3. 能够根据比例关系进行计算。
教学步骤:步骤一:导入新知通过一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比例例子来引起学生的兴趣,例如:- 一本书的宽和高的比例。
- 一辆汽车的轮胎和车身的比例。
- 一次混合果汁的水和果汁的比例。
步骤二:讲解比例的意义1. 比例是指两个或多个具有相同或相似特性的事物之间的关系。
2. 比例可以用来描述两个事物之间的数量关系、形状关系或者其他特点关系。
3. 比例可以用来解决实际问题,例如购物中的优惠折扣、食谱中的配料比例等。
步骤三:比例的表示方法1. 比例用两个数或两个量之间的冒号“:”表示,例如1:2、2:3。
2. 比例也可以用分数表示,例如1/2、2/3。
步骤四:比例的计算1. 如果已知一个比例中的一项和比例的另一项,可以通过分析得到未知项目的值。
例如,已知比例2:3,其中2的值是4,可以通过分析得到3的值是6。
2. 如果已知一个比例和比例的一个项的值,可以通过计算得到比例的其他项的值。
例如,已知比例2:3,其中一个项的值是4,可以通过计算得到另一个项的值是6。
步骤五:练习和巩固通过一些实际问题的练习来巩固比例的意义和计算方法,并进行课堂讨论和解答。
步骤六:总结和反思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和反思,确保学生对比例的意义和计算有清晰的理解。
解答学生的疑问,并鼓励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多多应用和发现比例。
新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比例的意义精选5篇(二)教学目标:1. 理解负数的概念,掌握负数的大小比较方法;2. 能够用不等式比较法进行负数的大小比较;3. 通过练习,提高对负数大小比较的能力。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或黑板、白板;2. 教学素材(包括正负数的数轴、练习题等);3. 学生练习册。
教学过程:Step 1:引入负数的概念(5分钟)1. 要求学生回顾正数的概念,让学生举例说明正数表示什么。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4.1.1 比例的意义》18-人教版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4.1.1 比例的意义》18-人教版一、教学目标1.了解比例的概念及比例在生活中的应用;2.能够理解比例的意义,运用比例解决实际问题;3.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比例的概念及意义;2.比例在生活中的应用。
三、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2.教具:黑板、彩色粉笔、教学课件;3.学生:学习积极性高,课前预习基础知识。
四、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1.讲解比例的概念,引入比例在生活中的应用。
2.展示几个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思考其中的比例关系。
第二步:学习比例的意义1.介绍比例的意义,比例的特点及比例的表示方法。
2.给出几个练习,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找出其中的比例关系。
第三步:实际问题解决1.带领学生应用比例解决实际问题,如购物打折、食谱调配等。
2.分组进行实际问题的讨论和解答,加深对比例的理解。
第四步:课堂练习1.布置课堂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所学内容。
2.检查学生课堂练习的答案,分析常见错误。
五、课堂总结1.针对比例的概念、意义及应用进行总结;2.引导学生总结学习方法,加强对比例的理解。
六、作业布置1.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进一步巩固比例的知识;2.提醒学生按时完成并认真对待作业。
七、教学反思1.分析本堂课的教学效果,总结教学中的亮点和不足;2.记录学生学习情况和表现,为下节课的调整作准备。
以上是本节课《4.1.1 比例的意义》的教案内容,希望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比例的概念及应用。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比例尺教案(推荐3篇)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比例尺教案(推荐3篇)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比例尺教案【第1篇】比例尺教学目的:使学生理解比例尺的含义,会应用比例的知识求平面图的比例尺。
教学重点:理解比例尺的意义;教具准备:教师准备一些比例尺不同的地图或本校、本地的平面图。
教学过程:一、复习1.复习提问:长度单位:千米、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间的进率及化聚方法。
1米=( )分米=( )厘米=( )毫米1千米=( )米=( )厘米2.什么叫做比?3.化简下面各比。
12 :8 10厘米:100厘米2米:140厘米 3米:15千米 16厘米:90千米二、新课教师:前面我们学习了比例的知识,比例的知识在实际生活中有什么用途呢?请同学们看一看我们教室有多大,它的长和宽大约是多少米。
(长大约8米,宽大约6米。
)如果我们要绘制教室的平面图,若是按实际尺寸来绘制,需要多大的图纸?可能吗?如果要画中国地图呢?于是,人们就想出了一个聪明的办法:在绘制地图和其他平面图的时候,把实际距离按一定的比例缩小,再画在图纸上,有时也把一些尺寸比例小的物体(如机器零件等)的实际距离扩大一定的倍数,再画在图纸上。
不管是哪种情况,都需要确定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
这就是比例的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一种应用。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比例尺知识。
1.教学比例尺的意义。
(1)设计一座厂房,在平面图上用10厘米的距离表示地上10米的距离。
求这幅图的比例尺,让学生读题。
指名回答:“这道题告诉我们什么?”(在平面图上用10厘米的距离表示地面上10米的距离。
)“要我们做什么?”(求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
)板书:图上距离 :实际距离“图上距离知道吗?实际距离也知道吗?各是多少?”继续板书如下:图上距离 :实际距离10厘米 : 10米请你独立尝试一下,全班交流,校对答案。
教师总结:注意把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单位化成同级单位,然后化简。
然后说明:因为在绘制地图和其他平面图时,经常要用到“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我们就给它起一个名字叫做“比例尺”。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4.1.1 比例的意义》2-人教版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4.1.1 比例的意义》2-人教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理解比例的概念,能够用比例来描述实际问题。
–掌握比例的计算方法,能够解决比例相关的问题。
2.过程与方法:–锻炼学生观察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会学生用图形或其他形式表示比例。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掌握比例的定义,能够应用比例解决实际问题。
–了解比例的性质,掌握比例的计算方法。
2.教学难点:–学生理解比例的概念,具体到实际问题的应用。
三、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课件、教学PPT–准备好与比例相关的实际问题–笔、纸、板书等教学工具2.学生准备:–学生需要提前复习比例相关的知识–准备纸笔进行课堂练习四、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举例引入比例的概念,让学生了解什么是比例。
第二步:讲解比例的定义(15分钟)教师详细讲解比例的定义,让学生理解比例的概念。
通过简单的例题帮助学生掌握比例的计算方法。
第三步:实战练习(20分钟)教师让学生自己动手解决几个比例相关的实际问题,锻炼学生的应用能力。
第四步:总结(5分钟)教师带领学生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化学生对比例的理解。
五、课堂作业1.完成课后练习题。
2.思考如何将比例运用到日常生活中。
六、教学反思通过这节课的教学,发现学生对比例的理解还比较表面,需要更多的练习来加深对比例概念的理解。
下一节课可以增加更多实际问题的讲解,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比例相关知识。
以上就是本节课的教案内容,希望能够对学生的学习有所帮助。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比例的意义-人教版 (1)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比例的意义-人教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比例的意义,能够辨识比例;(2)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能够运用比例的性质解决相关问题。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分析、归纳,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求知欲;(2)培养学生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内容1. 比例的意义(1)比例的定义: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2)比例的表示方法:a:b=c:d(a、b、c、d为不为0的数);(3)比例的性质: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
2. 比例的辨识(1)辨识比例的方法:根据比例的定义,判断两个比的比值是否相等;(2)辨识比例的注意事项:注意区分比例与比的关系,避免混淆。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复习比的意义和性质,为学习比例的意义打下基础;(2)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如何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关系?2. 探究比例的意义(1)学生自主探究,发现比例的意义;(2)师生共同总结,明确比例的定义和表示方法;(3)举例说明,加深对比例意义的理解。
3. 探究比例的性质(1)学生自主探究,发现比例的性质;(2)师生共同总结,明确比例的性质;(3)举例说明,加深对比例性质的理解。
4. 比例的辨识(1)学生自主尝试辨识比例;(2)师生共同总结,明确辨识比例的方法和注意事项;(3)练习辨识比例,巩固所学知识。
5. 小结(1)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梳理比例的意义和性质;(2)强调比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四、作业布置1. 课后练习:完成教材相关练习题;2. 预习下一节课内容:比例的应用。
五、板书设计1. 板书比例的意义和性质;2. 示例题目及解答过程。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使学生掌握了比例的意义和性质。
在教学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适时给予指导和提示,帮助学生理解比例的本质。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比例的意义教案
边板书。
)
(3)比较“比”和“比例”两个概念。
教师:上学期我们学习了“比”,现在又知道了“比例”的意义,那么“比”和“比例”有什么区别呢?
引导学生从意义上、项数上进行对比,最后教师归纳:比是表示两个数相除,有两项;比例是一个等式,表示两个比相等,有四项。
三、巩固练习。
1、用手势判断下面卡片上的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
6:3和12:6 35:7和45:9 20:5和16:8 0.8:0.4和
0.3:0.6
学生判断后,指名说出判断的根据。
2、做P33“做一做”。
让学生看书,不抄题,直接把能组成比例的两个比写在练习本上,教师边巡视边批改,对做得不对的,让他们说说是怎样做的,看看自己做得对不对。
3、给出2、3、
4、6四个数,让学生组成不同的比例(不要求举全)。
4、练习六的第1~2题。
对于能组成比例的四个数,把能组成的比例写出来。
组成的比例只要能成立就可以。
第4小题,给出的四个数都是分数,在写比例式时,也要让学生写成分数形式。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比例的意义
长的比 9.6:6.4 9.6:6.4 = 6:4
宽的比6.4:4 6.4:4 = 9.6:6
布置作业:
A类
阳光小区9号楼模型的高度是6分米,与实际高度的比是1∶50,楼房的实际高度是多少米?
(考查知识点: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能力要求:灵活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比例的意义》 人教版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比例的意义》人教版一. 教材分析《比例的意义》是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材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理解比例的概念,掌握比例的表示方法,以及比例的性质。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运用比例解决实际问题,为后续学习比例的应用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分数、小数等基础知识,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
但是,对于比例这一概念,学生可能初次接触,需要通过实例和操作来加深理解。
此外,学生对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还需提高。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比例的概念,掌握比例的表示方法,了解比例的性质。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例和操作,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比例的概念,比例的表示方法,比例的性质。
2.难点:比例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五. 教学方法1.实例教学:通过具体的例子,让学生了解比例的概念和应用。
2.操作教学: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加深对比例的理解。
3.问题解决:培养学生运用比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合作学习,共同探讨比例的性质。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实例材料。
2.学具:学生手册、笔记本、文具。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简单的实例,如购物时发现商品打折,原价与现价之间的比例关系,引出比例的概念。
提问:什么是比例?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
2.呈现(10分钟)呈现一组具体的数据,如身高和体重之间的关系,让学生观察并发现其中的比例关系。
引导学生用比例表示这组数据,并解释比例的意义。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进行实例操作,选取一些实际问题,如行程问题、浓度问题等,引导学生运用比例解决。
每组选一个问题,进行讨论和解答,然后分享给全班同学。
4.巩固(10分钟)针对每组实例,老师提出一些问题,如比例的表示方法、比例的性质等,让学生回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比例的意义
教学内容:人教版六年级(下)P40“比例的意义”。
教学目标:
1、理解和掌握比例的意义。
2、了解比例和比的区别。
3、能根据比例的意义正确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4、探索国旗中蕴含的数学知识,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理解比例的意义。
教学难点:应用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目标认同
1、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上学期我们学过的比的知识,谁能说说什么叫做比?并举例说明什么是比的前项、后项和比值。
教师把学生举的例子板书出来,并注明比的各部分的名称。
2、我们知道了比的前后项相除所得的商叫做比值,你们会求比值吗?教师板书出下面几组比,让学生求出它们的比值。
12:16
3/4: 1/8
4.5:2.7
10:6
学生求出各比的比值后,再提问:你有什么发现?
(4.5:2.7的比值和10:6的比值相等。
)
教师说明:因为这两个比的比值相等,所以这两个比也是相等的,我们把它们用等号连起来。
(板书:4.5:2.7=10:6)
[设计意图:在学习比例之前,就强调了两个比的比值相等,为学习新知识提供了“最佳关系”和知识的“固定点”。
]
二、自主探究,构建新知
1、学生观察课本情境图,激发爱国情操。
四幅情境图分别呈现的是什么情景?
天安门升国旗仪式
校园升旗仪式
教室场景
签约仪式
师:四幅不同的场景,都有共同的标志——五星红旗,五星红旗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象征;这些国旗有大有小,你知道这些国旗的长和宽是多少吗?
2、板书国旗的长和宽,并提出问题。
天安门升国旗仪式:长5米,宽10/3米。
校园升旗仪式:长2.4米,宽1.6米。
教室场景:长60厘米,宽40厘米。
签约仪式:长15厘米,宽10厘米。
师:这些国旗的大小不一,是不是国旗想做多大就做多大呢?是不是这中间隐含着什么共同点呢?
师生交流,得出每面国旗的大小不一,但是它们的长和宽隐含着共同的特点,是什么呢?
3、学生探索,发现问题。
师:每面国旗的大小不一样,但是它的长和宽中却隐含着共同的特点,是什么呢?
学生自主观察、计算,发现国旗的长和宽的比值相等。
(1)比较学校操场上和教室里的国旗长与宽的比值。
2.4:1.6=3/2 60:40=3/2
2.4:1.6=60:40
(2)在这四面国旗的尺寸中,你还能找出哪些比可以组成比例?学生回答,教师板书(说明:四面国旗的大小不同,但因为是按照一定的比制作的,它们的长与宽的比值是相等的。
)
像这样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设计意图:为学生提供四个实际情境图,创设这个情境有五方面的考虑:一是使学生通过现实情境体会比例的应用;二是“四面国旗的大小不同,但因为是按照一定的比制作的,它们的长与宽的比值是相等”,由此引入比例意义的教学;三是依据四面国旗长与宽可以组成多个比例式,为比例意义的教学提供较多的资源;四是为以后学习图形的放大与缩小做
铺垫;五是有助于在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注重了“数学化”和“生活化”的结合,使这节概念课不是对知识简单的复述和再现,恰恰是通过教师的“再创造”,为学生展现出了“活生生”的思维活动过程,让学生自己观察比较,总结得出比例的意义。
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分析、思考、概括出了较为简洁的数学概念,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参与课堂的主动性被充分调动。
]
4、我们也学过不同的两个量也可以组成一个比,如:
一辆汽车第一次2小时行驶80千米,第二次5小时行驶200千米。
列表如下:
时间(时) 2 5
路程(千米)80 200
指名学生读题。
教师:这道题涉及到时间和路程两个量的关系,我们用表格把它们表示出来。
表格的第一栏表示时间,单位“时”,第二栏表示路程,单位“千米”。
这辆汽车第一次2小时行驶多少千米?第二次5小时行驶多少千米?(边问边填写表格。
)
“你能根据这个表,分别写出第一、二次所行驶的路程和时间的比吗?”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第一次所行驶的路程和时间的比是80:2
第二次所行驶的路程和时间的比是200:5
让学生算出这两个比的比值。
指名学生回答,教师板书:80:2=40,200:5=40。
让学生观察这两个比的比值。
再提问:你们发现了什么?”(这两个比的比值都是40,这两个比相等。
)
教师说明:因为这两个比相等,所以可以把它们用等号连起来组成比例。
(板书:80:2=200:5)像这样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设计意图:应用上面的方法,在学生原有知识的基础上提出新问题,使学生由感性认识过渡到理性认识。
引导学生自己思考解决问题,用自己理解后的语言叙述比例意义,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既长知识又长智慧。
]
指着比例式,引导学生观察得知,比例是由几个比组成的?这两个比必须
具备什么条件?因此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关键是看什么?
5、比较“比”和“比例”两个概念。
教师:上学期我们学习了“比”,现在又知道了“比例”的意义,那么“比”和“比例”有什么区别呢?
比一个式子两数相除有两项比例一个等式两个比相等有四项
三、练习反馈,巩固新知
做P33“做一做”。
让学生看书,不抄题,直接把能组成比例的两个比写在练习本上,教师边巡视边批改,对做得不对的,让他们说说是怎样做的,看看自己做得对不对。
[设计意图:通过这一组题的练习,增强了新知识的清晰度与稳定性,有利于学生掌握比例的意义,层次清楚。
]
四、拓展迁移,升华新知
1、填空。
5:2=80:( )
2:7=( ):5
1.2:
2.5=():4
[设计意图:此题有了数的形式的变化,兼备有意设难、激发挑战、活跃气氛的功效。
]
2、下面每组中的四个数能组成比例吗,把组成的比例写出来。
(能写几个就写几个)
(1)4,5,12和15
(2)2,3,4和6
[设计意图:边讲边练逐步延伸了知识。
提出条件让学生自己组成比例,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调动学生思考的积极性。
同时培养了思维的深刻性和灵活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