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核舟记知识点整理
第11课《核舟记》知识点及练习

核舟记一句一一字字落实解析加真题再现一、文学常识【题解】《核舟记》选自清人张潮选编的笔记小说集《虞初新志》,作者魏学洢。
魏学洢(约1596—1625),字子敬,明末嘉善(今浙江省嘉兴县)人。
他的父亲魏大中在明熹宗时做过“给事中”的官,曾上疏弹劾魏忠贤,因此受魏忠贤及其党羽迫害,将他逮捕入狱。
魏学洢由家乡入京都,想营救他的父亲,可是其父终被暗害于狱中,他扶柩归乡后,继续受到迫害,不久就死了。
学洢一生未做过官,他一生好学,长于为文,著有《芜檐集》。
本文以一条核舟为对象,精细地写出了古代工艺品所达到的艺术高度和民间艺人的高超卓越的艺术才能,是古代说明文中的名篇。
二、写作背景本文选自《虞初新志》,文中所记核舟的雕刻者是明代微雕大师王叔远。
据记载:王叔远,常熟人,又名“叔明”,号“初平山人”,曾到过宁波,并创作了微型木雕天封塔。
他最著名的微雕艺术作品是“桃核舟”。
此枚明代核舟船篷一侧,有一明显为“明”字的标志,是王叔远的简称,其题款的位置与魏学洢《核舟记》中记载的“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的情况完全一致。
据传,王叔远生下来后,他父母根据乡村"抓周儿"的习俗在他面前摆了几件物品,叔远的小手偏偏抓住了那把小刀。
王叔远从小性格沉稳,平时沉默寡言。
他常常揣着小刀,跑到村北的森林里去,一去就是一整天。
那儿是他的天堂,他细心地观察各种鸟兽,把它们刻在树干上、石头上,他刀下的鸟兽栩栩如生,形态各异。
可是,毕竟刀法不娴熟,常常划破了手指。
每次回到家,爹娘见儿子指间有殷红的血迹,追问起来,他总是笑着告诉他们:"不用担心,是锯草划破的。
【真题再现】《核舟记》选自清代涨潮编辑的短篇小说集《虞初新志》。
作者是明朝的魏学洢。
三、原文逐字逐句解析【题目】核舟记【注释】1.核:果核。
2.舟:船。
3.记:记录、记述。
古代的一种文学体裁,可以记人和事,可以记山川名胜,可以记器物建筑,可以抒发情怀抱负,可以阐述某些观点。
第11课《核舟记》知识点整理

部编版:核舟记知识点整理(超全)一、重点字词及翻译1.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 mǐn)、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 wǎnɡ)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2.奇巧人:指手艺奇妙精巧的人。
以:用3.径寸之木:直径一寸的木头。
径:直径。
4.为:做。
这里指雕刻。
5. 器皿:盛东西的日常用具6.木:树木。
7.罔不因势象形:全都是就着(材料原来的)样子刻成(各种事物的)形象。
罔不:无不、全都。
因:顺着、就着。
象:模拟。
具:具有。
情态:神情姿态。
译文:明朝有个手艺奇妙精巧的人叫王叔远,他能够用直径一寸的木头,雕刻出宫殿,器具,人物,以至飞鸟走兽,树木石头,全都是就着(材料原来的)样子刻成(各种事物的)形象。
各有各的神情姿态。
2.尝贻( yí)余核舟一【倒装句】,盖大苏泛赤壁云【判断句】。
尝:古义:曾经。
今义:品尝。
【古今异义】8.贻:赠。
今义:贻误,贻害【古今异义】9.盖大苏泛赤壁云:是苏轼游赤壁(的情景)。
泛:泛舟,乘船在水上游览。
云:句末语气词。
盖:句首语气助词,表推测,“大概是”。
尝贻( yí)余核舟一【倒装句】定语后置,尝贻余一核舟译文:他曾经送给我一只用桃核刻成的船,(刻的)是苏轼乘船游赤壁(的情景)。
3.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jī),高可二黍( shǔ)许。
10.有奇:有余,多一点。
奇:零数、余数。
“有”通“又”,用来连接整数和零数【通假字】 11.高可二黍许:大约有两个黄米粒那么高。
可:大约。
今义:可以。
【古今异义】许:表示约数。
今义:答应或表猜测。
【古今异义】译文:船从头到尾大约八分多长,大约有两个黄米粒那么高。
4.中轩敞( chǎnɡ)者为舱【判断句】,箬( ruò)篷覆之。
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
12.中轩敞者为舱:中间高起而宽敞的部分是船舱轩敞:高起而宽敞。
13.箬篷:用箬竹叶做的船篷,名作状语。
【词类活用1】开:开设。
译文:中间高起而宽敞的部分是船舱,用箬竹叶做成的船篷覆盖着它。
八年级下册核舟记笔记整理

八年级下册核舟记笔记整理
《核舟记》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一篇散文,主要描述了一件小巧玲珑的核舟工艺品。
以下是关于《核舟记》的笔记整理:
1. 核舟的尺寸和形态:核舟大小只有一寸多长,但雕刻精细,船头尾及门窗都能活动。
2. 核舟的主题:主题是“大苏泛赤壁”,即苏轼、黄庭坚和佛印泛舟赤壁的故事。
3. 核舟的人物:船头三人(苏轼、黄庭坚、佛印),船尾横卧二人(船夫),共五人。
他们各自的神态栩栩如生,令人惊叹。
4. 核舟的细节:船舱上刻有对联“山高月小,水落石出”,以及篆文“初平山人”四字。
船底刻有“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字样。
5. 核舟的艺术价值:这件核舟工艺品展示了古代艺术家精湛的雕刻技艺和卓越的艺术创造力,是工艺品中的珍品。
6. 核舟的故事意义:通过核舟的故事,表现了古代工艺人的智慧和才华,以及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7. 核舟的启示:核舟故事告诉我们,人类对美好事物的追求是无穷无尽的,只有不断探索和创新,才能创造出更加美好的未来。
以上是关于《核舟记》的笔记整理,对于学习这篇文章的学生和教师都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初中文言文核舟记知识要点

初中文言文核舟记知识要点第1篇:初中语文文言文核舟记知识要点参考译文:明朝有个手艺特别精巧的人,名字叫做王叔远,(他)能够在一寸长的木头上,雕刻出宫殿、器具、人物,以至飞鸟、走兽、树木、石头,没有一件不是就着木头原来的样子摹拟某些东西的形状的,各有各的神情姿态。
(他)曾经送给我一个用果核雕成的小船,刻的是苏东坡泛舟于赤壁之下。
小船从船头到船尾长度八分多点儿,高度约摸二分上下。
中间高起而宽敞的是船舱,(刻着)用竹叶做成的船篷覆盖着它。
(船舱)旁边辟有小窗,左右各四扇,一共八扇。
推开窗户来看,雕刻着花纹的栏杆左右相对。
关上它,就见右边刻着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边刻着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用石青涂在刻字的凹处。
船头坐着三个人:中间(戴着)高高的帽子、(长着)浓密胡子的人是苏东坡,佛印坐在右边,黄鲁直坐在左边。
苏东坡、黄鲁直共同看着一轴字画手卷。
东坡的右手拿着手卷的前端,左手抚着鲁直的背脊。
鲁直左手拿着手卷的末端,右手指着手卷,好像在说些什么。
东坡露出右脚,鲁直露出左脚,各自略微侧着身子,他们紧靠着的两膝,都隐蔽在手卷下边的衣褶里。
佛印极像弥勒菩萨,敞胸露怀,抬头仰望,神情跟苏、黄不相同。
(他)平放着右膝,弯着右臂支撑在船上,而竖起他的左膝,左臂挂着(一串)念珠挨着左膝念珠可以清清楚楚地数出来。
船尾横摆着一支橹。
橹的左右两旁各有一个船工。
在右边的船工未完,继续阅读 >第2篇:初中文言文核舟记知识要点参考译文:明朝有个手艺特别精巧的人,名字叫做王叔远,(他)能够在一寸长的木头上,雕刻出宫殿、器具、人物,以至飞鸟、走兽、树木、石头,没有一件不是就着木头原来的样子摹拟某些东西的形状的,各有各的神情姿态。
(他)曾经送给我一个用果核雕成的小船,刻的是苏东坡泛舟于赤壁之下。
小船从船头到船尾长度八分多点儿,高度约摸二分上下。
中间高起而宽敞的是船舱,(刻着)用竹叶做成的船篷覆盖着它。
(船舱)旁边辟有小窗,左右各四扇,一共八扇。
核舟记 注释

核舟记注释一、重点字词1.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 奇巧人:指手艺奇妙精巧的人。
奇,奇特。
- 曰:叫。
2. 能以径寸之木- 以:用。
- 径寸:直径一寸。
3. 为宫室、器皿、人物- 为:做。
这里指雕刻。
4. 罔不因势象形- 罔不:无不、全都。
- 因:顺着、就着。
- 象:模拟,这里指雕刻。
5. 尝贻余核舟一- 尝:曾经。
6. 盖大苏泛赤壁云- 盖:表示推测的句首语气词。
- 泛:泛舟,坐着船在水上游览。
- 云:句末语气词。
7.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有奇(jī):多一点。
有,同“又”,用来连接整数和零数。
奇,零数、余数。
8. 高可二黍许- 可:大约。
- 黍:一种谷物,去皮后叫黄米。
- 许:上下,表示约数。
9. 中轩敞者为舱- 轩敞:高起而宽敞。
10. 箬篷覆之- 箬篷:用箬竹叶做的船篷。
11. 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 - 开:开设,凿出。
12. 启窗而观- 启:打开。
13. 雕栏相望焉- 相望:相对。
14. 闭之,则右刻- 之:代词,指窗户。
15. 山高月小,水落石出16.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徐:慢慢地。
17. 石青糁之- 石青:一种青翠色颜料。
- 糁(sǎn):涂。
18.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峨冠:高高的帽子。
峨,高。
- 髯(rán):两腮的胡子,也泛指胡须。
19. 佛印居右,鲁直居左- 居:位于。
20. 苏、黄共阅一手卷- 手卷:只能卷舒而不能悬挂的横幅书画长卷。
21. 东坡右手执卷端- 执:拿着。
- 卷端:指画幅的右端。
22. 左手抚鲁直背- 抚:轻按。
23. 鲁直左手执卷末- 卷末:指画幅的左端。
24. 右手指卷,如有所语- 如有所语:好像在说什么似的。
语,说话。
25. 东坡现右足26. 鲁直现左足- 同“现右足”的“现”,露出。
27. 各微侧- 微侧:略微侧转(身子)。
28. 其两膝相比者- 比:靠近。
29. 各隐卷底衣褶中- 隐:隐藏。
- 衣褶(zhě):衣服的褶皱。
30. 佛印绝类弥勒- 绝类:极像。
八下语文核舟记知识点整理

八下语文核舟记知识点整理《核舟记》是清代文学家袁枚的代表作之一,全文共分为四篇。
以下是《核舟记》的知识点整理:1.内容梗概:《核舟记》以叙事文体写作,通过主人公卫兵核舟之事,展示了自然环境的威力、忠诚、友情的重要性以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价值。
2.小说结构:《核舟记》分为“核箭ュ“乡访””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以核箭之事为主线,展示了核舟的勇敢和无私;第二部分以卫兵的乡访之行为主线,通过描写卫兵与各种人物的相遇和相处,展示了不同人物的品格与人生境遇。
3.主要人物:-卫兵:也叫卫保,乡村人,性格正直,善良勇敢,是核箭之事的主要实施者。
-克勤:卫兵的同伴,忠诚、勇敢。
-豱塘庙使:以权谋私,利用人民的好意谋取自身的利益。
-江太安:受豱塘庙使胁迫,背叛了卫兵和克勤,性格阴险狡诈。
4.形象描写:-自然景物的描写:《核舟记》通过描绘自然的美丽壮观、善良神圣的一面,如江河的浩荡、山岳的壮丽、雨水的滋润等,突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价值观。
-人物形象的描写:袁枚通过人物形象的塑造,展示了人性的善良与丑恶,如卫兵的勇敢无私、豱塘庙使的欺骗与利益追求,江太安的阴险自私等。
5.主题与艺术手法:-主题:《核舟记》通过描写核箭所带来的影响,表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
同时,通过对卫兵和克勤的塑造,展示了友情和忠诚的可贵。
6.语言特点:-《核舟记》的语言风格简练而富有力量感,运用大量的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使作品充满了戏剧性与艺术性。
-语言鲜活生动,善于运用静与动、静中有动、外与内等对比手法,以及渲染景物情感和心理变化的描写手法。
通过上述知识点的整理,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核舟记》这个文学作品,提升对作品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核舟记》 讲义

《核舟记》讲义一、作品背景《核舟记》是明朝文学家魏学洢创作的一篇说明文。
魏学洢生于明万历二十五年(1597 年),卒于明崇祯元年(1628 年),是明代著名的散文家。
这篇文章细致地描写了一件微雕工艺品——“核舟”,充分展现了我国古代民间艺人精湛的雕刻技艺。
它被收录在《虞初新志》这部文言短篇小说集中。
二、原文解读“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开头这句话介绍了王叔远这位技艺高超的奇巧人,能够在直径一寸的木头上,雕刻出各种各样的东西,并且都能依据木头原来的形状进行雕刻,使得雕刻出来的东西各具情态。
“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这里说明王叔远曾经送给作者一个核舟,这个核舟雕刻的是苏轼游赤壁的情景。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
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
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
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
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这段详细描述了核舟的大小和船舱的情况。
核舟首尾长约八分多一点,高度大约两粒黄米上下。
中间高起而宽敞的部分是船舱,上面覆盖着箬竹叶做的船篷。
船舱旁边开有小窗,左右各四扇,一共八扇。
打开窗户来看,可以看到雕刻着的栏杆相互对望。
关上窗户,右边刻着“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边刻着“清风徐来,水波不兴”,都用石青涂在刻着的字的凹处。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
苏、黄共阅一手卷。
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
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
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
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船头坐着三个人,中间戴着高高的帽子并且有很多胡须的是苏东坡,佛印在他的右边,黄庭坚在他的左边。
苏东坡和黄庭坚一起在看一幅手卷。
核舟记中文言文知识点

核舟记中文言文知识点《核舟记》是明朝文学家魏学洢创作的一篇说明文,文章细致地描写了一件微雕工艺品“核舟”,充分展现了我国古代民间艺人高超的技艺。
接下来,我们一起来梳理一下这篇文章中的文言文知识点。
一、重点字词1、奇巧:指手艺奇妙精巧。
2、罔不因势象形:罔不,无不、全都。
因,顺着、就着。
象,模拟。
3、尝贻余核舟一:尝,曾经。
贻,赠。
4、盖大苏泛赤壁云:盖,表示推测的句首语气词。
泛,泛舟,坐船游览。
5、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有奇,有余,多一点儿。
奇,零数、余数。
6、高可二黍许:可,大约。
许,表示约数。
7、中轩敞者为舱:轩,高。
敞,宽敞。
8、箬篷覆之:箬篷,用箬竹叶做的船篷。
9、雕栏相望焉:相望,相对。
10、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徐,慢慢地。
兴,起。
11、石青糁之:石青,一种矿物质的蓝色颜料。
糁,用颜料等涂上。
12、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峨冠,戴着高高的帽子。
髯,两腮的胡子,也泛指胡须。
13、佛印居右,鲁直居左:居,处于。
14、其两膝相比者:比,靠近。
15、佛印绝类弥勒:绝,极。
类,像。
16、矫首昂视:矫,举。
17、神情与苏、黄不属:属,类似。
18、珠可历历数也:历历,分明可数的样子。
19、其人视端容寂:端,正。
容,神色。
寂,平静。
20、若听茶声然:然,……的样子。
21、其船背稍夷:夷,平。
22、钩画了了:了了,清楚明白。
23、其色墨:墨,黑色。
24、曾不盈寸:曾,竟然。
盈,满。
二、通假字1、诎右臂支船(“诎”通“屈”,弯曲)2、左手倚一衡木(“衡”通“横”)3、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有”通“又”,用来连接整数和零数)4、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甫”通“父”,男子美称,多附于字之后)三、一词多义1、为为宫室、器皿、人物(做。
这里指雕刻)中轩敞者为舱(是)2、奇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奇妙)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零数、余数)3、可高可二黍许(大约)珠可历历数也(可以)4、端其人视端容寂(正)东坡右手执卷端(一头,这里指右端)四、古今异义1、高可二黍许(古义:大约。
初二文言文《核舟记》知识点整理

初二文言文《核舟记》知识点整理(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演讲稿、总结报告、合同协议、方案大全、工作计划、学习计划、条据书信、致辞讲话、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speech drafts, summary reports, contract agreements, project plans, work plans, study plans, letter letters, speeches, teaching materials, essay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Want to know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different sample essays, so stay tuned!初二文言文《核舟记》知识点整理核舟记》是魏学洢(约1596~约1625)所写的说明文言文。
核舟记的课文笔记整理

核舟记的课文笔记整理一、文学常识。
1. 作者。
2. 文体。
- 这是一篇说明文。
它细致地描写了一件微雕工艺品——核舟,采用总分总的结构,有条不紊地介绍了核舟的形状、结构、舟上的人物和题名等内容。
二、字词积累。
1. 通假字。
- 诎右臂支船:“诎”通“屈”,弯曲。
- 左手倚一衡木:“衡”通“横”,横着的。
-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有”通“又”,用来连接整数和零数。
2. 一词多义。
- 为。
- 为宫室、器皿、人物(做,这里指雕刻)。
- 中轩敞者为舱(是)。
- 奇。
-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奇异、罕见)。
-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零数、余数)。
- 可。
- 高可二黍许(大约)。
- 珠可历历数也(可以)。
3. 古今异义。
- 曾。
- 古义:竟然。
例句: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 今义:曾经。
- 左右。
- 古义:左右两边。
例句:旁开小窗,左右各四。
- 今义:方位词,左和右两方面;支配,操纵。
- 盖。
- 古义:句首语气词,表示推测,可译为“大概”。
例句:盖大苏泛赤壁云。
- 今义:器物上有遮蔽作用的东西;由上向下覆。
4. 重点实词。
- 罔不因势象形:罔,无,没有;因,顺着、就着;象,模拟。
- 尝贻余核舟一:贻,赠。
- 清风徐来:徐,慢慢地。
- 石青糁之:糁,涂。
- 其船背稍夷:夷,平。
三、句子翻译。
1. 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 全都是就着(材料原来的)样子刻成(各种事物的)形象,各有各的神情姿态。
2. 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 (他)曾经赠给我一个用桃核雕刻成的小船,(刻的)是苏轼游赤壁(的情景)。
3.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 中间(戴着)高高的帽子、(长着)浓密胡须的人是苏东坡。
4. 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 他们互相靠近的两膝,都各自隐藏在手卷下边的衣褶里。
5. 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
- 佛印极像弥勒菩萨,敞胸露怀,抬头仰望,神情和苏东坡、黄鲁直不相类似。
6. 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
核舟记 文学常识

核舟记文学常识一、课文翻译明朝有个手艺奇妙精巧的人叫王叔远,他能够把直径一寸的木头,雕刻成宫殿、器具、人物,甚至飞鸟、走兽、树木、石头,没有哪一样是不能按照这木头原来的样子刻成各种事物的形状的。
他曾经赠我一只用桃核雕刻成的小船,刻的是苏东坡乘小船游览赤壁的图案。
核舟从头到尾长约有八分多,约有两个米那么高。
中部高起而宽敞的地方是船舱,上面覆盖着箬竹船篷。
船舱旁边有小窗户,左边和右边各有四扇,总共八扇。
打开窗子看,可以看见雕花的栏杆,左右对称。
关上它,就见右边刻着“山高月小,水落石出”的句子,左边刻着“清风徐来,水波不兴”,都涂了石青色。
船头上坐着三个人:中间戴着高高的子、长着浓密胡须的人是苏东坡,佛印在右边,鲁直在左边。
苏东坡黄鲁直一同在看一轴字画手卷。
东坡右手拿着画卷的右侧,左手搭在鲁直的肩背上。
鲁直左手拿着手卷的末端,右手指着手卷,好像在说什么。
东坡露出右脚,鲁直露出左脚,各自略微侧着身子,他们两膝互相靠近,都隐蔽在手卷下边的衣褶里。
佛印极像弥勒佛,袒胸露乳抬头仰望,神情跟苏、黄不一样。
他平放右膝,曲着右臂支撑在船板上,左腿曲膝竖起,左臂挂着念珠靠在左膝上,念珠都能一粒粒清楚地数出来。
船尾横放着一个船桨。
船桨的左右两旁各有一个撑船的人。
在右边的人梳着椎形发髻,仰着脸,左手倚靠着一根横木,右手扳着右脚趾,好像在大声喊叫的样子。
左边那个右手拿着一柄蒲葵扇,左摸着炉子,炉子上放一把茶壶,那个人目光注视茶炉,脸色平静,好像在凝神倾听茶水的声音。
船的底部稍微平坦,作者的名字就题写在上面,文字是“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字迹细小得像蚊子的脚一样,一勾一画都十分清楚字体的颜色是黑的。
又用上一颗篆字印,文字是“初平山人”,字的颜色是红色。
总计这一条船上,刻了五个人,八扇窗;刻了竹篷、船桨、炉子、茶壶、手卷、念珠各一件,对联、题名和篆文,刻的字总共三十四个。
可是量量核舟的长度,甚至还不满一寸。
这原是挑选狭长的桃核雕刻成的。
核舟记知识点整理

明代有个有特殊技艺的人名字叫王书远,他能用直径一寸的细小圆形木块,雕刻出宫殿,杯、盘、碗、碟等生活用具,人物,以至飞鱼走兽,树木石头,没有一件不是依据木头原来的样子模拟那些东西的形状,各有各的神情姿态。
他曾经送给我一只用桃核刻成的船,刻的原来是苏轼乘船游赤壁。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
中/轩敞者为舱,篛篷覆之。
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
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
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船从头到尾长约八分多长,大约有两颗黄米粒那么高。
中间高起而开敞的部分是船舱,用箬竹叶做的船篷盖着它。
旁边开着小窗,左右各有四扇,共计八扇。
打开窗户来看,雕刻着花纹的栏杆左右相对。
关上窗户,就看到右边刻着“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边刻着“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用石青涂在刻着字的凹处。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
苏、黄共阅一手卷。
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
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
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
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船头坐着三个人,中间戴着高高的帽子,两腮长有很多胡须的人是苏东坡,佛印在他的右边,黄庭坚在他的左边。
苏东坡、黄庭坚共同看着一幅书画长卷。
苏东坡右手拿着书画卷的右端,左手轻按在鲁直的背上。
鲁直左手拿着画幅的左端,右手指着书画卷,好像在说什么似的。
苏东坡露出右脚,鲁直露出左脚,各自略微侧转身子,他们的互相靠近的两膝,各自隐藏在书画卷下面的衣褶里面。
佛印极像弥勒菩萨,袒着胸脯,露出乳头,抬头仰望,神态表情和苏东坡、黄庭坚不相类似。
佛印卧倒右膝,弯曲着右臂支撑在船上,并竖起他的左膝,左臂上挂着一串念珠靠在左膝上——念珠可以清清楚楚地数出来。
舟尾横卧一楫。
楫左右舟子各一人。
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
八年级下册文言文《核舟记》考点详解

八年级下册文言文《核舟记》考点详解【原文】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译文】明朝有一个手艺奇巧精妙的人,名字叫王叔远。
他能用直径一寸的木头,雕刻出宫殿、器具、人物,还有飞鸟、走兽、树木、石头,没有一件不是根据木头原来的样子模拟那些东西的形状,各自具有不同的神情姿态。
(他)曾经送给我一只用桃核雕刻成的小船,刻的是苏轼乘船游赤壁(的情形)。
【考点】〔为〕动词,读作wéi,动词,做,这里是指雕刻。
〔以至〕连词,可译为“至于”,表递进。
〔罔不〕无不,全都。
这是双重否定。
罔:读作wǎng,表示否定,无,不。
〔因势象形〕顺着样子模拟形象,这里是指顺着材料原来的样子来刻成各种事物的形象。
因:介词,顺着,就着。
势:样子,趋势;象:动词,模拟,模仿。
形:名词,形象。
成语“因势利导”:顺着事物发展的趋势而加以引导。
〔尝贻余核舟一〕(他)曾经送给我一只用桃核雕刻成的小船。
省略句,省略主语“他”,翻译的时候要补出来。
尝:副词,曾经;贻:读作yí,动词,赠送。
注意句式特点:句中数量词“一”放在中心词“核舟”的后面,“一”的意思是“一只”,做“核舟”的定语,因此,这个文言句式叫做“定语后置”,翻译的时候移到前面定语的位置,译为“一只核舟”。
〔盖〕副词,相当于“大概”,表示推测语气,即便是确定的说法,也可用“盖”,这是一种委婉的表达。
〔大苏〕指北宋著名文学家苏轼。
小苏是指苏轼的弟弟苏辙。
苏轼、苏辙与其父苏洵,并称为“三苏”。
〔泛赤壁〕乘船在赤壁游览。
泛:动词,泛舟,即乘船游览。
这是一个省略句,理解为“泛于赤壁”;也是倒装句,介宾短语“于赤壁”被放到了动词“泛”的后面,叫做介宾短语后置,也叫状语后置,翻译的时候可以提前,译为“在赤壁乘船游览”。
〔云〕语气助词,不译。
【原文】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
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
《核 舟 记》知识点

《核舟记》知识点1、本文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布局:第一段先总述王叔远技艺奇巧,引出说明对象——核舟。
第二——五段,详述核舟之“奇巧”。
其中(2)段介绍船体大小,结构布局。
(3、4)段介绍船头、船尾人物的神态和动作(5)段船背的题名、篆章和着色。
按照空间顺序细致说明。
第六段总述核舟体积小、容量大,由衷地赞美雕刻者精湛的雕刻技艺。
2、课文作者以对船头人物姿态、神情的生动细腻的描述,具体说明雕刻人“ 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的精湛技艺。
(从原文第一段文字中找)3、第三段文字为什么先介绍苏东坡,后介绍黄庭坚、佛印?答:(1)主题是大苏泛赤壁 (2)窗上刻的是东坡的文句 (3)三人位置东坡居中4、文中最后一段运用哪些的说明方法,并分析其作用。
答:列数字、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具体准确地说明核舟体积小、容量大的特点,突出雕刻者技艺的高超、构思的巧妙。
5、从文中找出船夫不在划船的依据。
(用自己的话表述)答:(1)文中有“舟尾横卧一楫”句;(2)两个舟子的四只手都无空划船。
6、王叔远在小窗上刻上“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清风徐来,水波不兴”这些文字,而不是诸如花草鸟兽之类的内容,这是因为什么?答:为了配合核舟雕刻的主题“大苏泛赤壁”。
7、该工艺品艺术的精湛主要表现在哪些地方?答:(1)用料体积小(2)所刻事物繁多 (3)刻物情态毕备8、作者在说明船的正面的时候,为什么不是从船头说到船舱,从船舱说到船尾,而是先说船舱,再说船头和船尾呢?答:因为中间船舱的位置和对联的颜色非常醒目,而且窗上的对联也暗示了核舟的背景和主题。
先写船舱,不仅可以增强浓厚的艺术情趣,而且也极其自然的引出下文中船头三人的情态的描述。
核舟记翻译重点文言文

原文:核舟记,明·魏学洢作。
舟,一叶也,其制,微雕,仅容一人坐。
舟中置一小桌,桌上有杯盘,如人间之饮食。
舟首立一童子,童子戴斗笠,斗笠下露黑发,黑发下藏一宝剑,宝剑在童子怀中。
舟尾有两人,一人为舟子,一人为舟客。
舟子右手持桨,左手扶舟,舟客坐于舟中,观舟外之景。
翻译及重点:核舟记,明代魏学洢所著。
这里的“核舟”指的是用核桃雕刻成的小舟。
舟,是指一叶小船,它的制作非常精细,只能容纳一个人坐下。
舟中放置了一张小桌子,桌子上摆放着杯盘,就像人间的饮食一样。
舟首站立着一个童子,童子戴着斗笠,斗笠下面露出黑色的头发,黑发下面隐藏着一柄宝剑,宝剑被童子抱在怀中。
舟尾有两个人,一个是船夫,一个是船客。
船夫右手拿着桨,左手扶着船舷,船客坐在船中,观赏着船外的风景。
重点翻译如下:1. 核舟记,明·魏学洢作。
- 核舟记:指用核桃雕刻成的小舟的记载。
- 明·魏学洢作:明代魏学洢所著。
2. 舟,一叶也,其制,微雕,仅容一人坐。
- 舟:小船。
- 一叶也:一叶小船。
- 其制:它的制作。
- 微雕:非常精细的雕刻。
- 仅容一人坐:只能容纳一个人坐下。
3. 舟中置一小桌,桌上有杯盘,如人间之饮食。
- 舟中:船中。
- 置:放置。
- 一小桌:一张小桌子。
- 桌上有杯盘:桌子上摆放着杯盘。
- 如人间之饮食:就像人间的饮食一样。
4. 舟首立一童子,童子戴斗笠,斗笠下露黑发,黑发下藏一宝剑,宝剑在童子怀中。
- 舟首立一童子:船头站立着一个童子。
- 童子戴斗笠:童子戴着斗笠。
- 斗笠下露黑发:斗笠下面露出黑色的头发。
- 黑发下藏一宝剑:黑发下面隐藏着一柄宝剑。
- 宝剑在童子怀中:宝剑被童子抱在怀中。
5. 舟尾有两人,一人为舟子,一人为舟客。
- 舟尾有两人:船尾有两个人。
- 一人为舟子:一个是船夫。
- 一人为舟客:一个是船客。
6. 舟子右手持桨,左手扶舟,舟客坐于舟中,观舟外之景。
- 舟子右手持桨:船夫右手拿着桨。
部编版八下语文《核舟记》知识点归纳(含最新译文)

11核舟记译文:明朝有个手艺奇妙精巧的人,叫王叔远,能够在直径一寸的木头上,雕刻出宫殿、器具、人物,以至飞鸟、走兽、树木、石头,没有一件不是就着木头原来的样子模拟某些东西的形状的,各有各的神情姿态。
(他)曾经送给我一个用桃核雕刻成的小船,刻的是苏东坡乘船在赤壁之下游览的情景。
小船从头到尾长约八分多一点,高度约二分上下。
中间高起而宽敞的部分是船舱,用箬竹叶做的船篷覆盖着它。
船舱旁边辟有小窗,左右各四扇,一共八扇。
推开窗户来看,雕刻着花纹的栏杆左右相对。
关上它,就见右边刻着“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边刻着“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用石青涂在刻着字的凹处。
船头坐着三个人:中间戴着高高的帽子,长着浓密胡须的人是苏东坡,佛印坐在右边,鲁直坐在左边。
苏东坡、黄鲁直共同看着一幅手卷。
东坡的右手拿着手卷的右端,左手抚着鲁直的背脊。
鲁直左手拿着手卷的左端,右手指着手卷,好像在说什么似的。
东坡露出右脚,鲁直露出左脚,各自略微侧着身子,他们紧靠着的两膝,都隐蔽在手卷下边的衣褶里。
佛印极像弥勒佛,敞胸露怀,抬头仰望,神情跟苏、黄不相类似。
他平放着右膝,弯着右臂支撑在船上,而竖起他的左膝,左臂挂着念珠挨着左膝——念珠可以清清楚楚地数出来。
船尾横放着一支桨。
桨的左右各有一个船工。
右边的船工梳着椎形发髻,仰着脸,左手靠着一根横木,右手扳着右脚趾,好像在大声喊叫的样子。
左边的船工右手握着蒲葵扇,左手抚着茶炉,炉上有个壶,那个人的眼睛正看着茶炉,神色平静,好像在听烧茶的声音。
那只船的顶部较平,就在上面刻着作者的题款名字,文字是“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笔迹像蚊子的脚一样细小,笔画清清楚楚,它的颜色是黑的。
还刻着一枚篆书的图章,文字是:“初平山人”,字的颜色是红的。
总计在一条船上,刻了五个人,八扇窗户;(刻了)竹篷、船桨、炉子、茶壶、手卷、念珠各一件;对联、题名和篆文,刻的字共三十四个。
可是计算它的长度竟不满一寸。
是挑选长而窄的桃核雕刻而成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核舟记
一、词译:为宫室(为:雕刻)罔不因势象形(罔不:无不;因:顺着;象:雕刻)尝贻余核舟一。
(尝:曾经。
)
(贻:赠)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奇:零数高可二黍许。
(可:大约。
)启窗而观(启:打开)石青糁之。
((糁:名词用作动词,涂上。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峨冠:名词用作动词,戴着高高的帽子)其两膝相比者(比:靠近)佛印绝类弥勒(绝:极;类:像)矫首昂视(矫:举)神情与苏、黄不属(不属:不相类似)诎右臂支船(诎:周“屈”,弯曲)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倚:靠着;历历:分明可数的样子)左手倚一衡木(衡:同“横”)若听茶声然(若:好像;然:......的样子)钩画了了(了了:清楚明白)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曾:竟然;盈:满)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简:挑选)技亦灵怪矣哉(灵怪:神奇)
二、句译
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没有一件不是依据木头原来的样子模拟那些东西的形状,各有各的神情姿态
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他曾经送给我一只用桃核刻成的船,刻的原来是苏轼乘船游赤壁。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船从头到尾长约八分多长,大约有两颗黄米粒那么高。
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打开窗户来看,雕刻着花纹的栏杆左右相对。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船头坐着三个人,中间戴着高高的帽子,两腮长有很多胡须的人是苏东坡
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他们的互相靠近的两膝,各自隐藏在书画卷下面的衣褶里面。
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左臂上挂着一串念珠靠在左膝上——念珠可以清清楚楚地数出来。
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
:左手倚靠着一根横木,右手扳着右脚趾头,好像在大声呼叫的样子
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那个人眼光正视着(茶炉),神色平静,好像在听茶水声音的样子。
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其色墨。
:字迹细得像蚊子脚,笔画清清楚楚,它的颜色是黑的。
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可是计算它的长度,竟然不满一寸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原来是挑选了一个又长又窄的桃核刻制的
技亦灵怪矣哉!:技艺也真灵巧奇妙啊!
三、问答
1.《核舟记》说明顺序:船舱——船头——船尾——船背的空间顺序。
先写核舟的中部(船体),核舟的中部是核舟最重要的部分,也是决定核舟外观的部分。
作者从核舟中部写起,可以使读者先获得对核舟的总体印象。
2.雕刻者高超的技艺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1)材料之微小:“长约八分有奇”“桃核修狭者为之”;(2)雕刻之精巧:“旁开小窗”
“启窗而观”;(3)人物情态之生动:“船头坐三人……”“楫左右舟子各一人……”;(4)文字之精细:“细若蚊足,钩画了了”。
2.写舟的正面却不是按照“船头——船尾”这样的顺序写,而是将船头和中间部分的顺次加以颠倒。
为什么要这样写?
大概有两个原因:一是核舟的中间部分是舱,高起而宽敞,十分引人注目,舱边的窗又竟然可以关闭,由此说起能够引发读者的兴趣;二是窗上又刻有苏轼《赤壁赋》《后赤壁赋》中写景的名句,可以使读者通过想像感知苏轼当年泛舟赤壁时的优美环境。
如果按正常顺序先写船头次写船舱,就不会产生这样的艺术效果。
至于最后写船尾,那两个舟子显然是用来烘托船头的三位游者的。
3.写三个人的神情主要是为了说明什么?文中哪句话赞叹了雕刻技艺的高超?
雕刻者技艺的高超“嘻,技亦灵怪矣哉”
4.“闭’字和“启”字相应,一启一闭说明了什么?
写出了介绍的顺序:由舟外到舟内再由舟内到舟外,引导读者仔细观看,并由此引出窗上的文字。
5.窗上对联为什么要刻这十六个字,而不刻别的字?
这十六个字是前、后《赤壁赋》中的名句,与上段“大苏泛赤壁”相照应,切题,而且可以启发读者联想舟外赤壁景色。
作者真切地描述它们,足以见他对核舟观察的精细。
6.文中第三段介绍苏东坡、佛印、鲁直于船头的位置,为什么先从中间的苏东坡介绍起?
因为这样写符合核舟的主题,苏东坡是“泛舟”的主角。
7.最能体现王叔远构思巧妙、技艺精湛的语句是: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8.点明核舟主题的句子是盖大苏泛赤壁云。
9.苏、黄二人的友好关系可以通过“左手抚鲁直背”一个动作和“右手指卷,如有所语”的神态看出来。
10.从对佛印的神情描写中,可以看出佛印放浪形骸、超脱尘世、豁达开朗的性格特点。
11.点明全文中心的句子是:嘻,技亦灵怪矣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