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上市公司退出机制的现状分析
我国上市公司退市制度问题与对策分析
营销与市场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我国上市公司退市制度问题与对策分析安徽大学经济学院 周文斌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增长,上市公司的发展也迈上了快车道,取得了一系列显著成绩。
然而与此同时,我国上市公司退市制度的问题也逐渐显露了出来,干扰着证券市场的平稳运行,损害了中小投资者的权益。
本文分析了我国退市制度所存在的问题,并针对问题给出了相应的对策,以使得我国上市公司退市制度得到良好的完善和落实。
关键词:上市公司;退市制度;投资者一、上市公司退市制度概述(一)退市制度的含义上市公司退市制度是我国资本市场中的一项基础性制度。
上市公司退市一般是指上市公司所发行的股票不符合上市标准或上市公司解散、破产等原因导致的退出证券市场的行为,分为上市公司主动退市和被证券交易所取消上市资格的被动退市两种途径。
上市公司退市制度可以规范上市公司、证券监管部门、证券交易所、证券服务中介机构等证券市场参与者之间的活动。
退市制度的内容包括退市标准、退市程序、风险警示、股份转让以及投资者利益保护等。
(二)我国退市制度的现状从2001年的PT水仙退市标志着我国退市制度开始发挥作用以来,到2019年仅有117家公司的股票退市,但上市公司总数已达到3000余家,每年都有大量的公司排队等待上市。
不到1%的退市比率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美国的年均退市率多年来维持在8%左右的水平,最高的一年曾达到15%,每年上市的股票和退市的股票数目基本是均等的。
我国证券市场只进不出的现象造成了上市公司质量的劣质和市场运作效率的低下。
因此分析导致我国退市制度问题产生的原因,并及时出台相关的政策法规规范证券市场的乱象,对于改善我国的退市制度进而优化我国证券市场的格局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我国退市制度的主要问题(一)退市标准不完善我国的退市标准较为单一,而且不太严谨。
我国的退市标准主要为上市公司经营不佳、发生连续亏损,几乎没有其它的退市标准。
而国外成熟的证券市场除此之外还包括资本的锐减、并购重组以及破产解散等,且基本上与上市公司的亏损呈正相关,具有多样化的特征。
关于我国上市公司退市制度的思考兼评
关于我国上市公司退市制度的思考兼评随着我国证券市场的发展,上市公司的退市制度成为了热点话题,引起了广泛关注。
然而,就目前来看,我国上市公司退市制度仍存在一些问题和改进的空间。
本文将对我国上市公司退市制度进行思考和评价,并提出一些建议。
首先,我国上市公司退市制度的存在是为了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并维护市场秩序。
退市制度的核心目标是确保市场的公平、公正和透明。
然而,在实际操作中,我们发现一些上市公司存在退市标准过低、流程复杂和执行不力的问题。
这导致一些明显不符合上市要求的公司仍然能够继续在股市中存在,对投资者造成严重的损失。
因此,对于退市制度的标准和执行力度的提高是必要的。
其次,我国上市公司退市制度在强化法律法规和监管机构的角色方面也有待加强。
退市制度的执行需要依赖相关法律法规的约束和监管机构的有力监管。
尽管我国已经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法律法规,如《上市公司退市规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但其中的一些规定仍存在模糊、歧义或不完善的问题。
此外,一些监管机构在退市制度的执行中存在不及时、不严格的情况,导致退市制度的威慑力和有效性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削弱。
因此,进一步加强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和监管机构的角色,提高退市制度的执行力度是非常必要的。
此外,我国上市公司退市制度还需要注重信息披露的规范和透明度的提升。
在上市公司的退市过程中,信息披露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它可以帮助投资者了解公司的真实情况,做出明智的投资决策。
然而,当前我国一些上市公司在信息披露方面存在不规范、不透明的问题,给投资者带来了很大的困扰。
因此,加强对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监管,并建立相关的惩罚机制,将能够推动上市公司加强信息披露,提高市场的透明度。
最后,我国上市公司退市制度还需要加强对潜在风险的预警和管理。
当前,我国金融市场面临着多种多样的风险,如财务风险、经营风险和市场风险等。
这些风险对上市公司的生存和发展都构成了严峻的挑战。
因此,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机制,并在上市公司退市制度中融入对潜在风险的预警和管理,可以帮助上市公司及时发现、识别和应对潜在的风险,提高退市制度的有效性。
上市公司退出机制研究
上市公司退出机制研究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市场的变革,上市公司退出机制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退出机制是指上市公司在特定条件下终止上市并回归非上市公司的一系列程序和规定。
本文旨在研究上市公司退出机制的现状和对市场的影响,探讨如何完善退出机制以促进市场健康发展。
一、上市公司退出机制的现状上市公司退出机制是指上市公司在特定条件下的自愿或强制退市程序。
目前,我国上市公司退出机制主要包括自愿退市、强制退市和合并重组等方式。
1. 自愿退市自愿退市是指上市公司根据自身情况和市场需求,在符合相关规定的情况下提出退市申请。
自愿退市可以分为主动退市和被动退市两种情况。
主动退市是指上市公司自愿选择终止上市状态,并按照相应规定进行退市程序。
公司可能出于多种原因主动申请退市,例如公司业绩下滑、发展遇到瓶颈、业务发展需要等。
被动退市是指在一定条件下,交易所根据相关规定决定将上市公司强制终止上市。
例如,连续亏损、违法违规行为、重组失败等情况都可能导致被动退市。
2. 强制退市强制退市是指上市公司在发生严重违规行为或其他情况下,交易所依法依规取消其上市地位的程序。
强制退市能够促使市场对不合规的上市公司进行整治,维护市场秩序和投资者利益。
3. 合并重组合并重组是指上市公司通过并购、吸收合并等方式推动资源整合和市场退出。
合并重组可以促进资源优化配置,提高上市公司整体竞争力,但也需要规范监管,避免出现反复重组等问题。
二、上市公司退出机制对市场的影响上市公司退出机制对市场具有重要影响,既有利于市场发展,也存在一定风险。
1. 促进市场健康发展上市公司退出机制可以清理市场中的不良公司,提高市场整体素质。
通过强制退市和合并重组等方式,能够有效淘汰低效益或不符合市场规则的企业,为市场提供更多优质上市公司。
2. 维护投资者合法权益上市公司退出机制可以保护投资者的利益,防止上市公司违规操作和信息不对称对投资者造成损害。
通过规范退出程序,加强信息披露和监管,可以提高投资者对市场的信心。
浅析我国上市公司退市制度
浅析我国上市公司退市制度浅析我国上市公司退市制度1. 引言上市公司退市制度是指股票市场上的上市公司因违反法律法规或者运营状况不佳而被撤销上市地位的一种制度。
上市公司退市对于维护市场秩序、保护投资者利益以及促进资本市场健康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本文将对我国的上市公司退市制度进行浅析。
2. 我国上市公司退市制度的背景和目的2.1 背景我国的上市公司退市制度起源于改革开放以来的资本市场建设。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股票市场逐渐建立起来,如何建立一个能够有效约束上市公司行为、保护投资者权益的退市机制成为了迫切需求。
2.2 目的我国上市公司退市制度的主要目的是维护市场秩序、保护投资者利益以及促进资本市场健康发展。
通过对不符合市场规则、违规操作或经营失败的企业进行退市,可以净化市场环境,提高市场效率,保障投资者的权益。
3. 我国上市公司退市制度的主要政策和措施3.1 强制退市制度我国的上市公司退市制度分为自愿退市和强制退市两种情况。
对于严重违法违规的上市公司,相关监管机构可以采取强制退市的措施,将其从股票交易市场中除名。
强制退市制度的出台有助于对市场乱象进行整治,提高市场规范性。
3.2 重大违法退市制度我国也实行了重大违法退市制度,对于严重违法违规的上市公司,由证监会决定其是否被取消上市资格。
重大违法退市制度的建立可以更加有针对性地解决上市公司违法违规问题,加强对市场不端行为的打击力度。
3.3 破产退市制度我国的破产法规定了上市公司破产退市的具体程序。
当上市公司出现破产情况时,可以通过破产程序进行退市处理。
破产退市制度可以解决一些经营困难的上市公司问题,对于市场的整体稳定很有意义。
4. 我国上市公司退市制度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方向4.1 问题目前我国的上市公司退市制度仍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强制退市和破产退市的程序复杂,执行效果不理想。
其次,对于重大违法退市的标准和实施机制还有待完善。
同时,市场认可度和透明度方面也存在一定缺失。
健全企业退出机制
健全企业退出机制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和经济环境的变化,企业退出机制的健全变得越发重要。
一个完善的退出机制可以帮助企业高效地退出市场,减少资源浪费,同时为新兴企业提供更多的机会。
本文将探讨如何健全企业退出机制,并提出一些建议。
一、背景企业退出机制是指企业自愿或被迫从市场中退出的过程和规范。
在市场经济中,企业的退出有多种原因,包括市场竞争压力、经济不景气、技术落后等。
通过建立健全的退出机制,可以帮助企业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市场效率。
二、现状分析目前,我国的企业退出机制还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退出渠道单一。
大多数企业只能通过倒闭、破产等方式退出,这导致了大量资源的浪费。
其次,法律法规不够完善。
在企业退出过程中,不少企业面临着困境,往往无法及时获得法律保护,无法依法退出。
此外,监管不到位也是一个问题。
有些企业在退出时采取了欺诈、偷逃等手段,而监管机构的力度不够,导致这些行为得不到应有的制裁。
三、建议与措施为了健全企业退出机制,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1. 建立信息公开平台建立一个透明的信息公开平台,让企业可以及时了解到市场变化和行业趋势,以便做出合理的退出决策。
通过信息公开,企业可以更好地规避风险和降低损失。
2. 完善法律法规加强对企业退出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和修订工作,为企业提供更好的法律保护和合理的退出渠道。
同时,对于欺诈、偷逃等不法行为要严惩不贷,树立起诚信退出的良好氛围。
3. 建立退出辅导机制在企业退出过程中,可以设立专门的退出辅导机构或机构,为企业提供专业指导和咨询服务。
这样可以降低企业退出的风险,帮助企业更好地规划退出策略。
4. 加强监管力度加大对企业退出过程的监管力度,建立更加严格的监管制度。
对于违规退出和侵害利益的行为要及时予以惩处,确保市场秩序良好运行。
5. 鼓励创新和创业为了推动企业退出机制的健全,我们还需要鼓励创新和创业。
通过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和政策支持,可以增加企业的竞争力,减少退出的可能性。
我国上市公司“退市难”原因及对策
我国上市公司“退市难”原因及对策近年来,我国上市公司“退市难”现象引起了广泛关注。
所谓“退市难”,是指很多公司即使经营困难,可能已经亏损多年,但仍然无法退市。
这种现象的存在,严重阻碍了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需要引起高度重视。
本文将从制度层面和市场层面两个方面分析我国上市公司“退市难”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制度层面分析1.制度缺陷引发“退市难”我国现行的退市制度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存在不足。
在我国,上市公司退市主要依据《公司法》和《证券法》进行,然而退市条件的规定比较笼统,且没有明确的时间限制。
这使得即使公司处于亏损状态,也可以利用资本市场的融资功能进行“维稳”,让公司继续存在下去,进而导致“退市难”的现象。
2.监管不力加剧了“退市难”我国上市公司监管体制存在一定问题,监管部门缺乏有效的手段和完善的制度来管理上市公司。
一方面,监管部门对于违规行为的处罚力度不够,让一些公司利用漏洞和手段逃避责任;监管部门的执法效率较低,难以及时发现和处理违规行为。
这些问题导致了对于退市企业的监管力度不够,既没有对其进行及时整改,也没有采取有效措施推动其退市。
1.投资者保护意识不强我国资本市场的投资者保护意识相对较弱,很多小散投资者对于上市公司的业绩和财务状况了解不深,容易受到虚假宣传的误导。
一些上市公司通过各种手段保护股价,掩盖真实情况,使得投资者难以准确评估风险。
这些问题导致退市风险不能通过市场机制得到有效体现。
2.资本市场运行机制不完善我国资本市场运行机制不完善,对于上市公司退市缺乏规范和具体可操作性的制度安排。
目前,我国退市只有强制退市和自愿退市两种形式,而强制退市的标准和程序并不明确,自愿退市的门槛过高。
这使得一些小微企业无法主动选择退市,在经营困难期间,只能一直依赖融资来维持运营,增加了退市的难度。
三、对策建议1.完善退市制度和监管机制针对退市难现象,应当完善我国的退市制度和监管机制。
明确退市条件和时间限制,避免公司长期停留在亏损状态下。
我国上市公司“退市难”原因及对策
我国上市公司“退市难”原因及对策我国的股票市场自1990年代开始蓬勃发展,不断吸引着大量的投资者,为企业融资提供便利。
但是,近年来,由于经济不景气、公司财务状况不佳等原因,越来越多的公司被强制退市或自愿退市。
与此同时,我们也发现,我国的“退市难”问题越来越严重,下面将从“退市难”问题的原因和解决方案两方面进行探讨。
一、“退市难”问题的原因1、政策体系不健全退市制度缺失一直是影响我国股市健康发展的一大难题。
在我国股市中,企业可以轻松地通过发行新股来筹集资金,却面对着相对松散的退市规则。
虽然我国证券法规定了公司上市撤销制度,但相对于发行审批制度而言还是不够完善的,缺失退市机制使得上市公司不再面对市场选择。
2、市场监管不力我国股市监管层面的问题也出现在了“退市难”问题之中。
监管部门没有足够的力量和资源,以保证市场的公正性。
这很大程度上导致了监管不力,无法及时发现公司违规或交易失范、市场欺诈等情况,给投资者带来了损失。
3、公司经营状况不佳“退市难”的原因也与公司经营状况不佳有关。
由于经济周期的波动,一些公司的经营状况不断恶化,财务状况也越来越糟糕。
这种情况下,经营不善或财务危机的公司如果想主动退市,就会面临极大的困难。
二、对策1、健全退市制度我们需要完善退市制度,让其能够起到应有的作用。
退市制度应打造一个严格而有效的监督机制,保证上市公司的经营和财务状况保持良好。
同时,监管部门也应加强对股票市场的监管,提高违规惩罚力度,减少虚假宣传和市场欺诈等行为。
2、拓宽退市方式除了主动退市和强制退市之外,应该拓宽退市方式。
例如,可以建立一种自愿退市的程序,适用于经济陷入困境的企业。
这种退市方式在不损害投资者利益的前提下,可以让公司更快地解决其资金和经济问题,回归到经营的正轨上来。
3、加强公司治理公司治理是上市公司经营的关键。
完善公司治理机制可有效地防范公司财务问题的发生。
我们可建立全方位、多层次的治理体系,制定出自适应性强、能够发现问题和快速实施决策的治理模式,提高公司的治理格局。
我国上市公司“退市难”原因及对策
我国上市公司“退市难”原因及对策近年来,我国上市公司“退市难”问题逐渐成为市场热议的话题。
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不断发展,上市公司规模不断扩大,数量逐渐增多,但是“退市难”的问题也随之而来。
那么,为何我国上市公司“退市难”?如何解决这一问题?本文将从“退市难”的原因及对策两个方面展开讨论。
一、我国上市公司“退市难”原因1.法律法规不完善我国上市公司的退市制度相对滞后,现行的《公司法》《证券法》对于上市公司的退市规定较为模糊,缺乏有效的操作细则和制度安排,导致退市难度较大。
2.市场交易方式不完善目前我国股票市场存在着“被套”现象,即很多上市公司的股票因为停牌或者涨跌幅限制等原因无法自由流动,从而导致股票交易方式不完善,加大了上市公司的退市难度。
3.上市公司质量不高我国上市公司存在着质量不高、信息披露不规范、管理层不完善等问题,这些因素都导致了上市公司经营不善,结构不合理,使得退市难度大大增加。
4.投资者保护不足我国的投资者保护制度相对滞后,导致了投资者权益难以得到保障,一旦上市公司遇到经营困难,投资者就会陷入被动局面,导致上市公司退市难度增大。
二、对策1.加强法律法规建设完善我国上市公司的退市制度,提出明确的退市条款和流程,建立健全的退市机制,规范上市公司的退市行为,提高法律法规的适用性和针对性。
2.健全市场交易方式建立完善的股票交易方式,提高市场的流动性和有效性,减少“被套”现象的发生,提高上市公司的流动性和交易性,为退市创造更为便利的条件。
3.提高上市公司质量进一步加强上市公司的监管工作,加大对上市公司的质量把关力度,建立健全的信息披露制度和管理规范,提高上市公司的经营水平和质量,降低退市难度。
4.加强投资者保护完善投资者保护机制,增加对投资者的保护力度,提高投资者的知情权和参与权,让投资者能够更好地了解上市公司的经营状况和风险情况,降低投资者的损失,从而减少上市公司的退市难度。
我国上市公司“退市难”问题有着多方面的原因,需要从法律法规、市场交易方式、上市公司质量和投资者保护等多个方面进行全面的对策。
我国上市公司“退市难”原因及对策
我国上市公司“退市难”原因及对策随着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和壮大,上市公司的数量不断增加。
在走向成熟的过程中,我国也面临着“退市难”的问题,即上市公司难以退出资本市场。
本文将探讨我国上市公司“退市难”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原因分析1. 认识不足我国股市的参与主体普遍缺乏对退市的认识。
对于投资者来说,更关注的是上市公司的股价涨跌和盈利情况,很少关注公司是否符合退市标准。
对于公司管理层来说,更关注的是扩大市场份额和实现增长目标,对退市问题容易视而不见。
2. 退市标准过低我国的退市标准过低,导致了很多不符合市场要求的上市公司难以退出。
目前,我国上市公司退市主要通过暂停上市、摘牌和破产清算等方式进行,这些方式都需要严格的退市标准。
当前的退市标准相对宽松,导致很多糟糕的公司能够存续下去,挤占了优质公司的资源。
3. 退市程序复杂当前的退市程序相对复杂,需要经过多个环节和程序才能完成。
暂停上市需要经过交易所的审核和相关部门的批准,摘牌则需要经过交易所和证监会的审核等。
这些程序繁琐且耗时,拖延了退市的实施。
4. 退市带来的风险退市对上市公司和投资者来说都带来一定的风险。
对于上市公司来说,退市会导致公司形象受损和资金流动性下降,给公司发展带来阻碍。
对于投资者来说,退市可能导致股票贬值和投资损失,给投资者带来经济损失。
二、对策建议1. 加强信息披露和监管应加强对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监管。
加强对上市公司财务报告的审计和核查,确保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对于不符合退市标准的上市公司,应及时公告,向投资者披露相关信息,加强对投资者的警示。
应加强对退市标准的制定和执行,提高退市门槛,筛选出不符合市场要求的上市公司。
简化退市程序,减少不必要的环节和程序,加快退市进程。
3. 设立退市基金和风险承担机制应设立退市基金,用于帮助符合退市标准的上市公司进行清理和整理工作,减少对公司的影响。
建立风险承担机制,对于不符合市场要求的上市公司,由市场主体承担相应的风险和责任,减少对其他优质公司的影响。
我国上市公司“退市难”原因及对策
我国上市公司“退市难”原因及对策一是我国现行的退市制度相对较为宽松,对于违规、经营困难或者财务状况恶化的上市公司,退市流程繁琐、程序复杂,法律法规对于退市的标准和程序并不明确,给了上市公司很大的回旋余地,导致了“退市难”的现象。
二是我国股权结构较为复杂,一些上市公司由大股东控制,并存在着利益输送、关联交易等问题。
这些大股东在一些重要的决策环节上占据主导地位,导致公司治理不规范,存在着信息不对称和利益冲突的问题,使得上市公司退市的难度加大。
三是我国金融体系中存在一定程度的资本市场短期主义倾向,上市公司追求短期效益,忽略了长期发展和企业价值的提升,使得一些企业陷入了经营困境。
投资者对于上市公司的过度追求短期利益,导致了市场上的追涨杀跌行为,使得那些本来具备长期发展潜力的上市公司在市场上失去了一些关注和支持。
一是加强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完善。
明确退市的标准和程序,简化退市流程,加快退市进程。
同时要建立健全信息披露制度,提高信息披露的透明度,减少信息不对称问题。
二是改善公司治理环境,建立健全股权结构和治理机制。
要加强对上市公司的监管,严格审查关联交易,拓宽监管范围,减少大股东对上市公司的利益输送行为。
同时要加强对大股东的监管,防止其操控市场,保证市场公平竞争。
三是优化上市公司的融资环境,提高股权融资比例,减少负债融资的压力。
同时要加强对投资者教育,提高其长期投资意识,减少市场的短期主义倾向,为上市公司的健康发展提供良好的市场环境。
四是加强对违法违规行为的打击力度,增加处罚力度,对于一些严重违法违规的上市公司要及时采取措施进行处理,避免一些企业的违法行为给市场带来不良影响。
要解决我国上市公司“退市难”的问题,需要政府、监管机构和市场各方共同努力,加强监管力度,完善法律法规,建立健全的市场机制,优化股权结构和公司治理环境,提高上市公司的质量和竞争力,为我国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
我国上市公司退市制度研究
我国上市公司退市制度研究在我国的股票市场中,上市公司的退市是一个重要的制度安排。
退市制度是指当某个公司的股票不再适合在交易所上市交易时,交易所将其从上市名单中剔除,不再提供交易和定价服务。
退市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对于保护投资者权益、维护市场秩序、促进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探讨我国上市公司退市制度的现状、问题和对策。
一、我国上市公司退市制度的现状我国上市公司退市制度的发展可以追溯到20世纪90年代末。
当时,我国推出了“退市整顿、退市整理、退市摘牌”三项政策,用于处置那些不符合上市标准或者经营不善的公司。
这些政策为我国的退市制度奠定了基础,为后续改革提供了经验教训。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国的退市制度逐渐完善。
2001年,我国证监会发布了《上市公司退市规则》,明确了退市的程序、标准和条件等。
这一规则的发布标志着我国上市公司退市制度进入正式运行阶段。
此后,退市制度不断完善和改革,形成了一套相对完整的制度体系。
目前,我国的退市制度主要包括主动退市和强制退市两种情况。
主动退市是指上市公司自愿申请退市,通常是出于自身经营情况不佳或者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
强制退市是指交易所根据规定将某个公司的股票从上市市场摘牌,通常是因为该公司不符合上市标准或者存在违规行为。
二、我国上市公司退市制度存在的问题尽管我国的退市制度已经有了不小的进步,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1. 退市标准不够明确:目前,我国的退市标准主要包括连续亏损、严重违法违规、破产等情况。
然而,这些标准仍然比较宽松,未能对那些没有真实盈利能力或者存在重大违法违规行为的公司进行及时处置。
2. 退市程序复杂繁琐:我国的退市程序存在一定的复杂性和可操作性不强的问题。
例如,退市需要经过证监会的审查和批准,程序较为繁琐。
这导致了退市决策的速度较慢,对市场秩序的影响较大。
3. 退市制度与法律法规不配套:我国的退市制度与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全配套。
例如,现行的公司法、证券法等没有明确规定退市的具体程序和标准,这给退市的操作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浅析我国上市公司退市制度
浅析我国上市公司退市制度在我国的资本市场中,上市公司退市制度是一项至关重要的机制。
它对于维护市场的健康、稳定和有效运行,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等方面都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上市公司退市,简单来说,就是指一家上市公司不再符合上市的条件或标准,从而被证券交易所强制或主动终止其股票在交易所的交易。
这一制度的存在并非偶然,而是资本市场发展的必然要求。
首先,从市场的角度来看,退市制度有助于提高上市公司的整体质量。
如果没有有效的退市机制,一些业绩不佳、治理混乱的公司可能会长期占据市场资源,导致资源配置的低效。
而通过退市制度,可以将这些劣质公司淘汰出局,为优质公司腾出更多的发展空间,从而提高市场的整体效率和活力。
其次,对于投资者而言,退市制度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保护他们的利益。
虽然上市公司退市可能会给投资者带来直接的经济损失,但从长远来看,及时清除那些存在重大问题的公司,可以减少投资者因为错误投资而遭受更大的损失。
同时,这也能够促使投资者更加理性地进行投资决策,关注公司的基本面和长期发展潜力,而不仅仅是短期的股价波动。
然而,我国的上市公司退市制度在实施过程中并非一帆风顺,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其一,退市标准不够完善。
目前的退市标准主要集中在财务指标上,如连续亏损等。
但这些指标可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容易被公司通过财务手段进行操纵。
此外,对于公司的治理结构、信息披露违规等非财务方面的问题,退市标准还不够明确和严格。
其二,退市程序较为复杂。
从决定退市到最终完成退市,往往需要经历较长的时间和多个环节,这不仅增加了监管部门的工作难度,也给了一些公司逃避退市的机会。
其三,投资者保护机制尚不健全。
上市公司退市后,投资者尤其是中小投资者往往面临着较大的损失,但目前的赔偿机制还不能充分有效地保障他们的合法权益。
为了进一步完善我国上市公司退市制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是优化退市标准。
除了财务指标外,应更加注重公司的治理水平、持续经营能力、社会责任履行等方面的考量。
我国上市公司“退市难”原因及对策
我国上市公司“退市难”原因及对策1. 引言1.1 我国上市公司“退市难”问题引起广泛关注我国上市公司“退市难”问题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公司选择走向资本市场进行上市融资。
随之而来的问题是,一旦一家公司出现经营困难或者违法违规行为,很难被清理出市场,即“退市难”现象。
这种现象不仅会损害投资者的利益,也会影响市场的健康发展。
怎样解决我国上市公司“退市难”问题已成为众多专家学者和监管部门亟待解决的课题。
在这样的背景下,探索解决我国上市公司“退市难”问题的有效方法,已成为当前资本市场改革与发展的当务之急。
【200字】2. 正文2.1 退市难的原因分析我国上市公司“退市难”的问题在于制度不完善。
目前,我国的退市制度相对滞后,导致了很多问题上市公司不愿或不敢退市。
缺乏明确的退市标准和程序,使得一些明显存在重大违法违规行为的公司依然能够挣扎求生。
这种制度上的短板,严重影响了市场规范和健康发展。
监管力度不足也是导致“退市难”的原因之一。
监管部门在日常监管过程中存在一定的盲区和漏洞,导致一些问题公司得以逍遥法外。
监管部门应该加大监督执法力度,对上市公司的违法违规行为及时进行处罚,确保市场秩序的良性运行。
市场信息透明度不足也是导致“退市难”的重要原因。
一些上市公司不愿意进行信息披露,或者信息披露不及时不准确,造成投资者无法对公司的真实情况有清晰的认识。
这种信息不对称现象,不仅给投资者带来损失,也会影响市场整体的运行效率。
我国上市公司“退市难”的问题根源在于制度不完善、监管不力、信息不透明等多方面因素的综合作用。
必须采取一系列有力措施,才能有效解决这一问题,推动市场健康、有序发展。
2.2 对策一:完善法规制度,加强监管力度要解决我国上市公司“退市难”问题,首先需要完善法规制度,加强监管力度。
目前,我国退市标准相对较低,监管机构对于上市公司的监管力度也相对较弱,这导致了一些企业出现了一些违法违规行为,却难以被及时发现和解决,从而加大了退市的难度。
中国退市制度的现状
中国退市制度的现状1.引言1.1 概述概述部分的内容可以简要介绍中国退市制度的背景和意义。
可以按以下方式写概述:中国的退市制度是指公司股票从证券交易所摘牌,不再在二级市场进行交易,使公司完全退出资本市场的制度。
退市制度的建立旨在保护投资者利益,维护市场秩序,促进公司健康发展。
它是资本市场的一项重要规则,对于提高市场透明度、规范市场行为、净化市场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经过多年的改革与发展,中国的退市制度在不断完善。
自2001年上市公司法修订以来,中国证监会逐步建立起了科学的退市制度框架,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法规、规则和指导意见,以完善退市制度的法律法规体系。
在中国的退市制度中,强制退市和自愿退市是两种常见的方式。
强制退市是指公司因违反相关法规或其他严重违法违规行为而被交易所摘牌的情况。
自愿退市则是指公司自行决定停止在证券交易所上市,通常是因为业务转型、重要股东减持或公司经营状况不佳等原因。
然而,中国的退市制度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和问题。
其中,制度标准不够统一、实施程序不够规范、监管不足等是当前退市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
同时,退市制度也需要进一步与其他市场机制配套,如破产法、债券市场等,以提高退市制度的适应性和有效性。
因此,本文将对中国退市制度的现状进行深入研究,并提出相关建议和展望。
通过分析现有问题和挑战,旨在为完善中国的退市制度提供参考和借鉴,促进资本市场的长期健康发展。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旨在为读者提供对中国退市制度的全面了解。
本文将按照以下结构来展开:第一部分是引言部分。
在引言的第一个子部分中,我们将概述中国退市制度的现状和重要性。
退市制度是一个国家证券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保护投资者权益、维护市场秩序以及促进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在引言的第二个子部分中,我们将介绍文章的结构。
通过明确文章的结构,读者能够清楚地了解文章的内容和逻辑顺序。
在引言的第三个子部分中,我们将阐述撰写本文的目的。
通过明确文章的目的,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意图和研究动机,从而更有效地阅读和理解本文。
我国上市公司“退市难”原因及对策
我国上市公司“退市难”原因及对策近年来,我国上市公司的“退市难”问题成为了业界关注的热点之一。
这一问题主要表现在退市难、退市缓慢等方面。
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市场机制不完善、法律法规不健全、监管不到位等。
针对这一问题,我们应该采取相应的对策。
完善市场机制。
目前,我国的股票市场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市场机制还不够完善。
特别是退市机制的建立和完善还有待加强。
在政府的引导下,我们应该进一步推进市场化改革,加快完善退市机制,建立健全的退市制度,为市场的良性发展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
健全法律法规。
针对“退市难”的问题,我国应该进一步加强立法工作,完善法律法规。
特别是要加强对上市公司发行、信息披露等方面的监管,强化违法立案、处罚和司法救济制度,提高违法成本,增加违法者的惩罚力度,推动上市公司依法、规范运作,为退市创造良好的法律环境。
加强监管力度。
当前,我国的监管工作存在诸多问题,如监管力度不够、监管手段不够灵活等。
我们应该加大监管力度,增加监管人员的数量和专业素质,提升监管能力。
要加强对上市公司的监管,特别是在信息披露、财务报告等方面要加强监管,及时发现问题,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确保市场的公平、公正。
加强投资者保护。
在完善“退市难”对策的我们也要加强对投资者的保护工作,提高他们的风险意识,增强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
要加强对投资者的教育,提高他们的金融知识,让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对风险。
“退市难”的原因主要是市场机制不完善、法律法规不健全、监管不到位等。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应该完善市场机制,健全法律法规,加强监管力度,同时加强投资者保护。
只有通过这些对策的综合作用,才能够有效地解决“退市难”的问题,推动我国上市公司健康发展。
我国上市公司“退市难”原因及对策
我国上市公司“退市难”原因及对策近年来,我国上市公司“退市难”问题备受关注,这一现象不仅影响了市场秩序,也给投资者带来了不小的风险。
那么,我国上市公司“退市难”问题的根源在哪里?有何对策可以解决这一问题呢?本文将通过对上市公司“退市难”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1. 监管不力监管不力是导致我国上市公司“退市难”问题的重要原因。
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快速发展,监管体系也在不断完善,但是监管力度还需要加大。
目前,我国上市公司存在着信息披露不及时、不真实等问题,监管部门在这方面的监管不足导致了一些不良上市公司没有受到应有的惩罚,从而导致了“退市难”的问题。
2. 公司治理不规范部分上市公司存在着公司治理不规范的问题,董事会成员和高管人员行为违法违规的现象时有发生。
公司内部管理不严格,导致了企业经营发展的不健康,这也成为上市公司“退市难”的一个重要原因。
3. 舞弊行为屡禁不止一些上市公司通过不正当手段,进行财务造假、股权转让等违规操作,扰乱了资本市场的秩序,这也是导致上市公司“退市难”的重要原因之一。
4. 恶意退市有的上市公司为了规避债务问题,利用“退市难”来逃避法律责任,这种行为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退市难”的问题。
5. 投资者认知不足在我国,一些投资者对于上市公司的投资风险认知不足,缺乏对市场风险的预判能力,这也为上市公司“退市难”问题埋下了隐患。
为解决上市公司“退市难”问题,监管部门需要加强对上市公司的监管力度,严格规范信息披露,加强对公司治理的监督,严厉打击舞弊行为,确保市场秩序的正常运行。
2. 完善法律法规通过完善法律法规,对上市公司行为进行规范,加大对违法违规公司的处罚力度,对于恶意退市行为给予严厉的法律制裁,以净化市场环境。
3. 提升投资者风险意识加强对投资者的教育和引导,提高他们对市场风险的认知能力,帮助他们更加理性地对待投资,减少因为投资盲目而导致的不良后果。
4. 健全公司治理结构建立健全的公司治理结构,优化公司内部管理,规范董事会成员和高管人员的行为。
我国上市公司“退市难”原因及对策
我国上市公司“退市难”原因及对策1. 高度依赖政府支持:我国上市公司普遍存在与政府关系密切的问题,政府在企业经营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角色。
许多上市公司的经营状况不佳,但由于政府的干预,仍然能够维持上市公司地位。
这导致了上市公司退市难的问题。
2. 缺乏透明度和信息披露不足:我国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不够规范和及时,导致了投资者对企业情况了解不全面和真实性的质疑。
这使得退市难,因为投资者往往对企业的真实情况了解不清楚,无法及时做出相应的投资决策。
3. 执法监管不严格:我国上市公司监管机构对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相对较小,严重违规行为未能得到及时、有效的处理。
这导致了有些上市公司出现了问题,但并未得到及时处罚,继续保持上市公司地位。
针对“退市难”的问题,可以采取以下对策:1. 改善政府干预问题:加强市场化管理,减少政府对上市公司的过度干预。
建立健全独立的监管机构,加强对上市公司的监管,减少政府对上市公司经营的影响力。
2. 完善信息披露制度:建立健全有效的信息披露机制,规范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行为。
加强信息披露的透明度和准确性,提高投资者对企业情况的了解程度。
3. 加大执法监管力度:加强对上市公司的执法监管,加大对严重违规行为的处罚力度。
建立健全上市公司违法违规行为的处罚机制,使上市公司不能逃避责任。
4. 完善退市机制:建立健全退市制度,对于业绩持续低迷、导致投资者利益受损的上市公司,及时从市场中剔除。
为市场提供合理退出的渠道,促进市场的健康发展。
解决我国上市公司“退市难”的问题,需要政府、监管机构和企业共同努力。
政府要减少对上市公司的过度干预,监管机构要加强对上市公司的监管,而企业要加强信息披露和加大企业经营风险的防范,以保证市场的透明度和投资者的权益。
《2024年上市公司退市_理论分析和制度构建》范文
《上市公司退市_理论分析和制度构建》篇一上市公司退市_理论分析和制度构建上市公司退市:理论分析与制度构建一、引言在股票交易市场中,上市公司退市是一项极为重要的制度,对于上市公司本身、投资者及市场运行具有深远影响。
本篇论文将对上市公司退市进行理论分析,同时就我国现有制度进行探讨,并提出相应的制度构建建议。
二、上市公司退市的理论分析上市公司退市,是指公司因经营不善、财务状况严重恶化等原因,无法继续维持其上市地位,被证券交易所终止上市的行为。
从理论角度来看,上市公司退市具有以下意义:1. 优化资源配置:退市制度可以引导市场资源向优质企业集中,推动企业优胜劣汰,优化市场资源配置。
2. 保护投资者利益:退市制度能够通过淘汰业绩不佳的公司,降低投资者的投资风险,保护投资者利益。
3. 维护市场秩序:退市制度有助于维护证券市场的公平、公正和透明,防止市场出现过度投机和操纵行为。
三、我国上市公司退市制度的现状及问题我国上市公司退市制度已经初步形成,包括退市标准、退市程序、退市风险警示等。
然而,在实际执行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1. 退市标准不够明确:当前我国退市标准较为模糊,导致部分公司存在争议,影响退市决策的公正性和透明度。
2. 退市程序繁琐:现行退市程序较为繁琐,导致退市时间过长,增加了公司的运营成本和市场的不确定性。
3. 投资者保护机制不足:在退市过程中,投资者的合法权益未能得到充分保护,需要进一步完善投资者保护机制。
四、上市公司退市制度的构建与完善针对上述问题,我们提出以下建议:1. 明确退市标准:制定更加明确、具体的退市标准,使退市决策更具公正性和透明度。
同时,应建立相应的申诉机制,保障公司的合法权益。
2. 简化退市程序:优化退市程序,缩短退市时间,降低公司的运营成本和市场的不确定性。
3. 加强投资者保护:建立健全的投资者保护机制,包括完善信息披露制度、加强投资者教育、建立投资者维权渠道等,保障投资者的合法权益。
我国上市公司退市制度研究
我国上市公司退市制度研究近年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上市市场不断壮大。
然而,与快速发展相伴随的是上市公司的增多以及市场风险的加剧,退市问题逐渐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为了保护投资者权益,规范市场秩序,我国也逐渐完善了上市公司退市制度。
本文将从历史背景、退市制度改革、存在问题等方面探讨我国上市公司退市制度的发展。
一、历史背景上市公司退市制度的发展离不开我国资本市场的起步和发展。
1990年代,我国开始推行股票发行上市制度,开创了我国资本市场的新篇章。
随着市场的发展,上市公司数量急剧增长,退市制度的缺失问题逐渐暴露。
二、退市制度改革为了解决退市制度的问题,我国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
首先,在法律层面,我国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等法律法规,明确了退市制度的基本框架。
其次,我国在监管层面进行了重大调整,设立了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简称证监会),加强了对市场的监督和管理。
此外,我国还成立了证券交易所,并规定了上市公司退市的条件和程序。
三、存在问题尽管我国已经对上市公司退市制度进行了不断完善和改革,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退市制度尚未形成统一的标准,不同交易所对于退市条件和程序存在差异。
这给投资者带来了困扰,也影响了市场的稳定运行。
其次,退市机制的执行力度还有待加强,违规公司退市难度仍然较大。
此外,退市制度的公平性和透明度也需要进一步提高。
四、改进方向为了进一步完善我国的上市公司退市制度,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改进。
首先,需要进一步完善法律法规,明确退市制度的标准和程序。
其次,可以加强各交易所之间的协调合作,推动退市制度的统一。
同时,要加大对于退市违规公司的处罚力度,提高退市制度的执行效果。
此外,还应该加强对于退市制度的宣传,提高投资者的知情权和保护权。
综上所述,我国上市公司退市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是我国资本市场发展的必然结果。
虽然在退市制度改革过程中还存在问题,但通过进一步的改进和完善,相信我国的退市制度将逐步趋于健全,为投资者提供更好的保护,同时也对资本市场的稳定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上市公司退市机制研究》范文
《上市公司退市机制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中国资本市场的日益成熟,上市公司退市机制的重要性愈发凸显。
退市机制是资本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有助于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市场效率,还能有效保护投资者利益,维护市场秩序。
本文将对上市公司退市机制进行深入研究,分析其现状、问题及改进措施,以期为相关政策制定和监管提供参考。
二、上市公司退市机制现状目前,中国上市公司的退市机制主要包括主动退市和被动退市两种方式。
主动退市是指公司基于自身发展需要,主动向监管部门申请退市;被动退市则是由于公司违反相关法律法规或交易所规定,被监管部门强制要求退市。
在退市过程中,上市公司需遵循严格的程序和规定,包括信息披露、风险提示、投资者保护等。
然而,当前上市公司退市机制仍存在一些问题。
一方面,部分上市公司在面临退市风险时,缺乏有效的风险预警和应对机制,导致投资者利益受损;另一方面,退市标准不够明确、执行不够严格,使得一些本应退市的公司得以继续留在市场。
三、上市公司退市机制存在的问题1. 风险预警和应对机制不健全。
部分上市公司在面临退市风险时,未能及时、准确地向投资者传递风险信息,导致投资者无法及时作出决策。
此外,公司内部缺乏有效的风险应对机制,使得公司在退市过程中难以有效保护投资者利益。
2. 退市标准不够明确、执行不够严格。
当前,中国资本市场的退市标准主要涉及财务指标、市值等方面,但具体执行过程中存在一定的人为干预和操作空间。
这使得一些本应退市的公司得以继续留在市场,影响了市场的公平性和效率。
3. 投资者保护机制有待完善。
在上市公司退市过程中,投资者的合法权益往往容易受到侵害。
因此,需要加强投资者保护机制建设,包括完善信息披露制度、提高风险提示要求等。
四、改进上市公司退市机制的措施1. 健全风险预警和应对机制。
应加强上市公司内部风险预警和应对机制建设,及时向投资者传递风险信息。
同时,监管部门应加强对上市公司的监管力度,及时发现并处理潜在的风险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当前我国上市公司退出机制的现状分析摘要:按照有效市场理论,一个比较完善的证券市场的核心功能是价格发现和资源的优化配置。
然而通过对我国证券市场近10年来运作轨迹的观察与思考,不难发现上述功能并未得到充分实现。
本文分析了我国的资本市场实行退市机制的必要性,并和国外发达的资本市场上市公司的退市机制进行了比较,在此基础上为我国的上市公司设计了一种退出模式。
关键词:上市公司;退出机制一、上市公司退出机制的背景成熟的证券市场,本来应该具备两大功能:融资功能和优化资源配置。
但是,在我国,证券市场往往只能实现它的第一种功能,更有甚者,许多上市公司为了种种目的,编制虚假的会计报表,诱导和欺诈投资者,极大的损害了投资者的利益,给我国的证券市场造成了混乱。
为了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制止过度投机,保护投资者利益,证监会和交易所推出了ST和PT制度。
这两种制度的推出,对防止过度投机起到了积极作用。
有利于释放市场风险,为稳步建立市场退出机制奠定了基础。
但是,由于ST、PT并没有最终实现绩差公司的市场退出,未能完全达到优胜劣汰的目的。
一些ST和PT公司反而加以资产重组、扭亏等概念为幌子,股份上蹿下跳,波动较大。
这种现象增加了市场风险,不利于投资者树立投资风险意识。
我国证券市场要健康发展就必须建立上市公司的退出机制,把劣质上市公司淘汰出局,同时为了给那些有着更好的发展前景的企业以更好的发展机会,这对从根本上保证上市公司的总体质量,规范和完善我国的资本市场有着积极的意义。
二、建立上市公司退出机制的原因1.有助于上市公司的“优胜劣汰”,改善证券市场主体结构,提高上市公司的总体质量。
上市公司理应是我国企业中的佼佼者,上市为其持续发展提供了催化剂,为防止劣质公司进入资本市场,设立一定的进入壁垒是完全正确的,这种进入壁垒就应该表现为较高的上市条件,同时,应该降低上市公司的退出门槛,让那些绩差公司退出证券市场,否则,容易导致良莠不分,必然降低上市公司群体的质量。
这不仅造成资源的大量浪费,妨碍资源的合理有效配置,降低了配置效率,难以实现证券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而且加剧上市公司之间的过度、无序竞争,增加竞争成本,降低竞争效率,摊薄上市公司的平均利润,影响上市公司的整体筹资效果,从而不利于提高市场的整体运作效率。
2.有助于优化上市公司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科学合理的约束和制衡机制。
目前在我国,由于银行尚无法持续直接地监控企业运作或者发挥有效的激励机制作用,因此通过内部途径来优化上市公司治理结构暂时起不到良好的效果。
而通过完善上市公司外部治理环境,以此来推动内部治理结构的健全,不仅较为现实,而且更具有可操作性。
建立健全上市公司退市制度,完善退出机制,并且辅以严厉的证券违规处罚机制,在当前具有极强的紧迫性,它能有效地防止“内部人控制”问题的发生,降低代理成本,把经理层的经营管理行为纳入法制的轨道,形成有效的约束和制衡机制,从而建立起科学合理的法人治理结构,促进上市公司运作的规范化和制度化。
3.有利于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实现证券市场的优化资源配置功能。
从证券市场成立以来,上市公司一直处于有进无出的状态。
据统计,近年来亏损公司数与上市公司数之间呈现较为显著的正相关。
人们很难想象亏损的ST、PT公司继续占有证券市场上珍贵的壳资源。
从证券市场完整的功能来看,它至少是具有融资、优化资源配置、转换经营机制、价格发现等几大部分。
因此,有必要促使资源由低效率的劣势企业向高效率的优势企业集中,促进资源的合理有效配置,以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和运作效率,这是市场发展的必然趋势,是证券市场逐步走向规范、成熟的重要标志。
4.有利于规范市场运作。
退出机制的建立使我国证券市场有了明确的上市标准和退出机制,使上市公司的行为有了参考标准和制约因素,将促进上市公司重视保护投资者的利益, 依法经营,按市场规则运作,减少违规行为的发生。
作为扭亏措施之一,亏损公司的资产重组必须在符合法律规定的前提下,按照法定程序进行,不能以“保壳”为目的搞“报表性重组”,甚至散布不切实际的重组信息来误导投资者,损害投资者的正当权益,否则将会受到法律法规的制裁,严重者将有退市的危险。
这必将有利于证券市场的规范和健康运行。
三、我国上市公司退出机制的现状1.与日美上市公司退出机制的比较。
在发达国家的成熟证券市场上,一般都规定了上市公司退市的最低标准,这些标准可以为我国确定上市公司退市条件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1)纽交所规定的上市公司退市标准。
在美国,上市公司退市的主要标准包括:股权的分散程度、股权结构、经营业绩、资产规模和股利的分配情况。
上市公司只要符合以下条件之一就必须终止上市:①股东少于600个,持有100股以上的股东少于400个;②社会公众持有股票少于20万股,或其总市值少于100万美元;③过去的5年经营亏损;④总资产少于400万美元,而且过去4年每年亏损;⑤总资产少于200万美元,并且过去2年每年亏损;⑥连续5年不分红利。
纽约证券交易所对上市公司终止上市作出比较具体的规定,这些规定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①公众股东数量达不到交易所规定的标准;②股票交易量极度萎缩,低于交易所规定的最低标准;③因资产处置、冻结等因素而失去持续经营能力;④法院宣布该公司破产清算;⑤财务状况和经营业绩欠佳;⑥不履行信息披露义务;⑦违反法律;⑧违反上市协议。
(2)东京证交所规定的上市公司退市标准。
日本东京证交所规定的上市公司退市标准主要包括:股本总额和股权结构、股权的分散程度、经营状况、股利分配情况、资不抵债情况和是否严格履行信息披露义务。
如出现以下情形之一的就必须退市:①上市股票股数不满1000万股,资本额不满5亿日元;②社会公众股东数不足1000人(延缓一年);③营业活动处于停止或半停止状态;④最近5年没有发放股息;⑤连续3年出现资不抵债情况;⑥上市公司有“虚伪记载”且影响很大。
2.我国规定的上市公司的退市标准。
我国的公司法中明确规定:凡是出现下列情形之一者,其股票将被终止上市。
(1)公司股本总额或者是股权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而不再具备上市条件,且在期限内没能消除这种情况;(2)公司不按规定公开其财务状况或者对财务会计报告做虚假记载经查实后果严重者;(3)公司有重大违法行为造成严重后果的;(4)公司最近3年连续亏损的。
2001年2月22日,证监会在其补充性文件《亏损上市公司暂停上市和终止上市实施办法》中规定:若上市公司出现3年连续亏损,自其公布第三年度报告之日,证交所对其股票实施停牌,如果在宽限期的第一个会计年度赢利,可向中国证监会提出恢复上市的申请,如果继续亏损,或者被注册会计师出具否定意见的,中国证监会则会终止其上市。
3.比较分析。
总体上来看,美、日证券交易所关于公司退出标准的规定较为宽松,这些标准可以为我国制定上市公司退出制度提出有利的借鉴和启示。
他们的证券市场并未因此而让劣质股大量充斥。
原因在于这些资本市场拥有发达、便捷的公司购并机制,绩差公司很容易就成为被廉价收购的目标,无需管理部门执行下市制度就因被收购而退出。
但我国上市公司具有股权分割的特征,由于受国家股、法人股都居于控股地位且不能流通,尤其是早几年上市的由国企改制而成的公司。
上市时就不是优质资产,财务会计报表弄虚作假,公司负债经营,资本实力不足,个人持股的限制导致外部接管的困难,地方保护主义的盛行和“壳”资源的稀缺性。
目前尚不具备公司进行大量的、市场化的购并活动的可能性,真正意义上的上市公司退出则需依靠管理层起用退出机制来进行。
四、建立上市公司退出机制的对策1.我国上市公司的退出模式设计。
笔者认为,我国应当建立以柜台交易为基础,场内交易为主导的两级交易市场结构体系,实行分阶段、双向流动的上市退市制度。
即先设立一场外交易市场,市场场外交易市场可以为拟上市的公司提供一个试验场所和过渡阶段;而当上市公司因经营业绩恶化或其它原因被摘牌时,也可为其提供一个可以继续进行股权交易的场所和整改的舞台。
实行双向流动的上市退市制度,就是要求上市公司的股票先进行柜台交易,待充分披露一段时间后若满足上市标准,再允许其挂牌上市;对于已上市的公司,若达不到有关上市标准,则可有以下退出路径:在强化信息披露的同时严格执行ST、PT制度,当PT时限届满仍不能消除退市原因的,一部分在场内(主板、二板)通过并购、重组淘汰;一部分则令其退回到场外市场,在场外实施破产、并购、重组、整改和股权转让等,通过这一过渡环节实现上市公司的平稳退出。
当前应当进一步完善我国的ST、PT制度,制定详细的ST、PT判定标准、合理的时间界限、完善的实施细则和具体的配套措施。
2.退出机制相关的制度安排。
(1)完善市场监管体系,加速证券市场的市场化进程。
目前国际上有三种主要的监管体制:集中型、自律型和中间型。
伴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各国越来越倾向于中间型的管理体制。
我国证券监管体制的发展方向也应是建立既强调政府立法管理又强调自律管理的中间型管理体制;(2)分阶段解决国有股流通问题,完善上市公司治理结构。
必须分阶段、分步骤解决国有股的流通问题,实现国有股权的人格化和国有股东“用脚投票”的权利;(3)加强对并购、重组的规范与引导,建立上市公司重整制度。
通过制定完善的并购重组法规,引导并购和重组按市场化方式进行,一方面可以防止上市公司和地方政府利用并购重组操纵利润,另一方面接管风险的存在有利于促使上市公司加强经营管理;(4)完善信息披露制度,增大惩罚力度。
充分披露制度既是保护投资者利益的必要手段,也是市场监管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充分披露可以缓解博弈参与者信息不对称局面,有助于达到相对稳定的均衡而实现“多赢”。
在完善信息披露制度的同时必须加大惩罚力度。
参考文献:1.中国证监会.中国证券法规总汇.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2.陈峥嵘.我国建立上市公司的退出机制研究.上海投资,2000,(6).3.中国证监会.亏损上市公司暂停上市和终止上市实施办法.中国证券报,2001-0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