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诸葛亮的人生悲剧

合集下载

历史名人诸葛亮一生中十大遗憾的故事_名人故事素材

历史名人诸葛亮一生中十大遗憾的故事_名人故事素材

历史名人诸葛亮一生中十大遗憾的故事其一,早孤。

诸葛亮从小就死了父母,依靠自己叔父生活。

有妈的孩子像个宝,没妈妈的孩子像根草,诸葛亮小时候没能得到父母的关爱,这可能是早年诸葛亮最大的遗憾。

其二,别人不理解。

诸葛亮是个志向高远的人,淡泊明志,不过在当时好多人不理解,因为诸葛亮常常以管仲乐毅相比,这两个人都是春秋战国时有名的将相,一个协助齐桓公争霸天下,一个辅佐燕昭王。

诸葛亮以二人相比,意在表明自己有出将入相的本事,可惜当时人都说他吹大牛,不太看好他。

其三,哥哥的外出谋生。

诸葛亮的哥哥诸葛瑾过早出外谋生,当然是到东吴孙策那里去打工。

孙策很重用有本领的人,诸葛瑾是个贤能的人,不过从此兄弟俩却离多聚少,天各一方,很难再相见。

诸葛亮本身就没有亲人,如此更有寂寞之感。

其四,妻丑。

诸葛亮的妻子丑陋,或许有人说从这里更可以看出诸葛亮的与众不同。

不过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如果诸葛亮不是想着今后能有所发展,能进一步伸开手脚,不会不找一个漂亮媳妇,毕竟秀色可餐才是人生一大美事。

其五,与刘表的关系。

与刘表的关系成为诸葛亮人生中的困惑。

按理说刘表是诸葛亮妻子的姨父,是黄承彦的两连襟,这二人应该多亲多近,而且刘表早年又有知人之明,可诸葛亮娶了妻子才知道,刘表是个中看不中用的货,因此对刘表的关系有说不出的痛。

其六,错识刘备。

诸葛亮早年,对刘备的大名早已如雷贯耳,这是个让曹操很头疼的人物,当初曹操青梅煮酒论英雄,就对刘备一个劲的点赞,可惜交往后才发现刘备其实并不是自己想象的那样,有很多缺点,可是上贼船容易,下来却难。

只有死心塌地的跟着刘备。

毕竟自己三顾茅庐让刘备成为重用人才的典范。

其七,隔不开的桃园情。

刘备和关羽张飞历史上没有结拜,但誓同生死是有的,诸葛亮要想实现自己的宏图大志,就磨不开关羽张飞,可惜二人多有掣肘。

虽然诸葛亮是着名的泥瓦匠,善于和稀泥,但也往往于事无补,后来还是关羽失了荆州,破坏了诸葛亮的制定的千秋大业。

其八,与刘备的关系书上都说诸葛亮和刘备是君臣关系的典范。

诸葛亮的悲剧结尾是否早已注定?

诸葛亮的悲剧结尾是否早已注定?

诸葛亮的悲剧结尾是否早已注定,这是一个涉及历史解读和个人观点的问题。

从历史角度看,诸葛亮的一生确实充满了挑战和困难。

他作为蜀汉的丞相,承担了辅佐刘备和刘禅的重任,多次北伐,希望实现统一中原的理想。

然而,他也面临着蜀汉国力不足、人才匮乏、内部矛盾等种种问题。

这些因素无疑加大了他实现理想的难度。

此外,诸葛亮的个人性格和决策也可能对他的结局产生了影响。

他一生忠诚于蜀汉,对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有着深厚的忧虑和责任感。

然而,他的谨慎和过于追求完美的性格,也可能使他在某些关键时刻做出了并非最优的决策。

然而,要说诸葛亮的悲剧结尾早已注定,可能过于绝对。

历史的发展充满了偶然性和变数,即使是再有智慧和才能的人,也无法完全预测和控制历史的走向。

诸葛亮的结局,既有他个人和环境因素的影响,也有历史大势的推动。

因此,是否认为诸葛亮的悲剧结尾早已注定,可能取决于每个人对历史的理解和个人观点。

无论如何,诸葛亮的一生无疑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传奇,他的智慧和忠诚也为后人所敬仰。

总评诸葛亮的一生

总评诸葛亮的一生

总评诸葛亮的一生上一讲我们只讲到诸葛亮的死去,由于篇幅的关系,还没有对诸葛亮的一生进行一个整体的评价,总感觉少了些什么。

诸葛亮和司马懿是我的三国英雄传的最后一个系列了,为何把他们放在最后来写,是因为自己很仰慕他们,又顾忌自己驾驭不了他们,所以总要思虑了再三,考察了再三,才能去下笔。

这是对那些历史上的著名人物的一种尊重,也是对历史的一种尊重。

现在我们社会对历史所做的伤害的事情实在太多了,我本着还原历史的职责去写历史,这才是对历史的一种尊重。

我闲话少说。

我打算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对诸葛亮的一生进行评价,先接着上一讲来说说诸葛亮死后的一些事以及一些历史人物对诸葛亮的评价,再谈谈诸葛亮的一些性格,最后再谈谈他所为之努力的那个北伐的梦想的利弊。

诸葛亮临死时,他从诸葛瑾那里接过来的养子诸葛乔已在第二次北伐时光荣牺牲,而他真正的儿子诸葛瞻才仅仅八岁而已。

诸葛亮的一生太钟情于事业,对男女的情情爱爱似乎不太感兴趣。

他穷尽了大半生的努力都是在为刘备去打造一个美好的江山事业,但却忽略了自己的家庭。

很多人说诸葛亮娶了丑妻黄月华,是因为诸葛亮不看中长相,而看中其的家庭势力以及其的才能的缘故,与其这么说,倒不如这么说,是因为诸葛亮对男欢女爱这事不太感兴趣,所以对配偶的相貌要求不高,只要她有利于他的事业就行。

这就是政治婚姻的意义之所在。

从这一点也可以说明,为何诸葛亮娶了黄月英之后,就一直没有怀过孕的原因,更多的原因在于诸葛亮是个工作狂,而他对于他的家庭所顾忌的方面实在太少了,更不用说能有多少的机会和黄月英在谈情说爱了。

从这也可以看出,黄月英还真是好妻子,老公娶了你,把你撂在家里,但你却不在乎,默默在背后支持着你的老公,履行着自己应有的职责。

所以从这也可以解释为何黄月英为何一直没有怀孕,原因就在于他们所做的房事有可能实在太少了。

以古代观念来说诸葛亮是晚年得子可谓是喜出望外,另外对这孩子也是特别的爱护。

也难怪他会在临死前特地召来自己这位八岁的儿子,好好地嘱咐一番:“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智慧与忠义之间——论诸葛亮的“人谋”悲剧

智慧与忠义之间——论诸葛亮的“人谋”悲剧

[ 摘
要] 《 三国演义》 中的诸葛亮形 象凝 聚 了我 国古代历 史上各种 智慧和斗 争经验 , 因而具有惊人 的谋 略
和 绝世 的才能, 几乎成为智谋的化 身和代名词。诸葛 亮形 象最本质 最 突出的特征 是“ 智谋 ” 其 悲剧 在本质 上也应 ,
该是谋略 的悲剧 , 它主要 源于三个层次的矛盾 : 外层是 出处选择 时人谋和“ 最 天时” 的矛盾; 中间一层是进入 刘备集 团后人谋与 刘关张“ 义气” 的矛盾 ; 而最 内层也 最具 决定意义的是其 自身性格 中智谋和忠 义的矛盾 。
A g 20 u. 06
Vo _ No. l7 4
智 慧 与 忠义 之 间

论 诸 葛亮的 “ 谋 ” 人 悲剧
谢 遂联
( . 州大学文学院 , 1扬 江苏 扬 州 2 50 ) 2 00 (. 2 嘉兴 学院文学院 , 浙江 嘉兴 3 40 ) 100
[ 关键词 ] 诸 葛亮; 悲剧 ; 智慧 ; 天时; 气; 贞 义 忠
XI u .inI E S i1a 1
(. oeefC i s L n ug n irtr, aghuU i rt,Ynzo 20 0 1 C lg hn e aga ea dLt aue ei C ia 2 C lg Lbrl r n w, xn nvrt, 似 g34 0 ,C i ) hn ; . ol e ie ta dL e o f aA s a  ̄aigU i sy ei 凡 10 0 hn a
命 的自足 自在的系统 , 因此本文所论《 三国演义》 中
的人物 形象 一般 不涉 及历 史事 实层 面的人 物原 型 。
诸葛亮无疑是《 国演义》 三 中最重要的人物 , 以 致郑振铎先生认为《 国志通俗演义》 三 虽叙述三 国 故事 , 其实只是一部 “ 诸葛孔 明传记” ¨ 诸葛亮集 。 杰 出智慧和传统美德于一身 , 最终却落得 “ 出师未 捷身先死 , 长使英雄泪满襟” 杜甫《 ( 蜀相》 ) 诗 的悲 剧结局 , 实在令人痛惜。可以说 , 诸葛亮是《 国演 三 义》 满历 史感 的悲怆 陈说 中最 具 悲剧性 的人 物 。 充

论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悲剧形象

论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悲剧形象

论《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悲剧形象摘要:《三国演义》在尊重历史‎真实的基础‎上,通过匠心独‎运的合理虚‎构,大胆改造历‎史人物,将诸葛亮塑造成为一‎位被传统文‎化所操纵,在道德与智‎慧的激烈交‎锋中逐渐走‎向毁灭的悲‎剧英雄。

诸葛亮的悲‎剧是他自身‎的悲剧,更是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悲剧。

关键词:《三国演义》;诸葛亮;悲剧;形象。

《三国演义》所塑造的诸‎葛亮是一个‎极有才能的‎政治家、军事家,是一个近乎‎于神的人。

但正是这位‎近乎于神的‎人,作者却让他‎以一个悲剧‎的形象贯穿‎于小说之中‎。

看罢《三国演义》,掩卷细思,我却仿佛听‎到一个声音‎在不停地说‎:诸葛亮的悲‎剧是命中注‎定的。

在我看来,孔明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其忠的体‎现,也是其道德‎思想的悲剧‎;为报刘备三顾之恩,而与天命抗‎衡,是其“不得其主,亦不得其时‎”的人生悲剧‎;一生追求淡‎泊、宁静,却事必躬亲‎,是其命运的‎悲剧;身为一国之‎相,却“孤行其志”,是导致其“出师未捷身‎先死”的政治悲剧‎。

在“君尊臣卑”的历史环境‎下,他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显现出的是‎一种“儒者之统,孤行而无所‎待”的悲剧文化‎意蕴。

(一)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亮受刘‎备“三顾”之恩弃隐入‎仕,从此便开始‎了他神奇而‎又饱受沧桑‎的一生。

从智夺荆洲‎到刘备入川‎,接着是平定‎南蛮,然后六出祁‎山,最后死在五‎丈原。

他的一生,都在为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而奋斗‎不已。

他一生都在‎为刘氏尽忠,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因为‎儒家思想、传统伦理观‎是诸葛亮的‎主要灵魂。

这种伦理观‎简而言这就‎是“忠”。

无论中国古‎代的儒家,法家,墨家都强调‎“忠君”。

《论语•八佾》:“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这种君臣伦‎理观变成了‎统治中国二‎千多年的正‎统名教,当然,罗贯中所塑‎造的“忠“的诸葛亮也‎不例外。

但任何伦理‎道德不可能‎是永恒的,一成不变的‎。

它必然随着‎一定的社会‎历史阶段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而不断变化‎。

浅析《三国演义》中诸葛亮悲剧命运的根源

浅析《三国演义》中诸葛亮悲剧命运的根源
浅析 《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悲剧命运的根源
赵晓忱
( 鲁迅美术学 院
辽宁 沈阳
10 1 ) 86 1
【 摘要】 《 国演义》是我 国长篇历 史小说 的开 山之作 。 罗贯 中以深情 的笔调 ,赞 美和 鞭挞 了他 所 三 爱憎 的人物 。在整个 小说 中 ,作 为核 心 角 色出现 的诸 葛亮 ,他 的悲剧命 运表现得 最 为突 出,具有 巨大 的 艺术感 染 力。他 的悲剧有 天命 的一 面,他 的性格特质 对其 悲剧命 运产 生 了深 刻影响 ,同时微 妙 的君
命。

孤之重 ,为 了 “ 忠义 ”价值观 的完全 实现,诸葛亮竭 力忍受 身 体 上 的 疲 顿 ,克 服 精 神 上 的 劳 乏 , 为 了一 个 明知 不 可 能 完
成 的理 想 而 殚 精 竭 力 , 死 而 后 已。
( ) “ 小慎微 ”和 “ 二 谨 事必躬 亲”
“ 小 慎 微 ” 和 “ 必 躬 亲 ” 构 成 了 诸 葛 亮 个 人 悲 剧 谨 事 的两 大 难 以超 越 的事 业 人 生 障 碍 。这 也 是 由个 人 悲剧 走 向 社 会 、时代 悲剧 的津梁 。 由于诸葛亮谨 小慎微 、事必躬 亲,大 权独揽 ,忽视人才 的培养 ,造成蜀汉 人才的过度 匮乏 ,专权 而 不 放 权 ,集 权 而 不 分 权 。


诸葛亮的悲剧有天命观 的一面
在 《 国演义》 中的诸葛 亮,就是在与 宿命的不断抗 争 三 中 , 最 终 走 向毁 灭 的 。他 的悲 剧 精 神 主 要 表 现 在 三 个 方 面 : 是 知 不 能 兴 汉 而 出 山 ; 二 是 知 不 能灭 魏 而 北 伐 ;三 是 知 不 能 保 蜀 而 尽 保 蜀 之 心 。 《 国 演 义 》所 展 现 的 三 国历 史 三 进 程 带 有 浓 厚 的 宿 命 色 彩 ,这 与 作 者 罗 贯 中 的 天 命 观 思 想 密 不可分 ,罗贯中赋予 了诸葛亮 亦人亦神亦妖 的灵魂 ,他 能够 清醒地意识 到命运安排与个人 抗争 的对立 。诸葛亮虽然在 智 慧上是神或是 妖,但他在 肉体上毕竟还 是凡 人 ,他苦苦 为之 奋斗 的理想和 事业恰恰都 是违 背天命 的。诸 葛亮最后 的 日子 十分痛苦 ,在 五丈原夜观天象 ,已知 自己命 在旦夕 ,此 时的 苍凉和 内心 的孤独来 自他深 重的危机感和 强烈的使命感 ,他 清 醒 地 意 识 到 在 他 有 生 之 年 已无 力 完 成 伐 魏 兴 汉 之 大 业 。 中 国 的历 史 是 一 部 分 久 必 合 、 合 久 必 分 的 历 史 。因 此 三 国 “ 分 久 必 合 ” , 一 统 于 晋 ,是 历 史 发 展 的必 然 趋 势 ,也 符 合 当 时 社会经济 发展和生产力水平 北方高于南 方的现实 。诸 葛亮 一 人的抗争改变不 了蜀汉灭亡 的命运 。

诸葛亮人物形象分析(3)

诸葛亮人物形象分析(3)

诸葛亮人物形象分析(3)诸葛亮人物形象分析四、悲剧的英雄形象诸葛亮的一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在这成就的背后,是英雄的孤寂感,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诸葛亮的一生就是在演绎一个三国时代的悲剧:他在错误的时间里遇到了错误的人物,确立了一个错误的方向,并用一辈子的时间去努力地犯一个巨大的错误。

他一直致力于统一天下,然而自己却先倒在了五丈原。

诸葛亮身上也有着这样一种“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精神。

从“人谋可胜天时”,到“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诸葛亮早已清醒地意识到自己身上的悲剧性,然而却无一刻屈服于既定的命运、无一刻忘记最初的信念,直到生命的最后时刻。

而功败垂成的时刻,也正是他最具悲剧色彩的时刻。

1、才智上的悲剧诸葛亮虽有旷世奇才,也知人善用,但他却不能有效的使用那些人。

五虎上将中的关羽和张飞,自恃是刘备的兄弟,有点心高气傲,在处理某些事时不能虚心听取他人意见,诸葛亮没有驾驭好这两个人,导致了关羽大意失荆州,导致了张飞和刘备为关羽报仇,打乱了一统天下的战略部署。

后来蜀汉被东吴打败,诸葛亮被-迫休养生息,然而却出现了朝中无大将的局面,自己也不信任将领,尤其是对魏延的使用,甚至是马谡的悲剧。

蜀汉没有“人和”是造成失败的一个原因,这也更加反射出诸葛亮的悲剧色彩才智上的悲剧。

他事必躬亲,势必打乱朝中大小官员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的格局,最终造成大家都负责,又都不负责,一人死而废天下事的混乱局面,不仅给他自己,也给他一生为之奋斗的蜀汉事业带来了消极影响,埋下了隐患。

这一点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深思。

诸葛亮的悲剧是历史与个人共同造就的。

2、历史的悲剧顺天者逸,逆天者劳。

无论徐庶有始无终,不如不出;即如孔甲尽瘁而无,毕竟魏未灭、是未吞、济得甚事!天下之事,分久必合,魏蜀吴三足鼎立的局面不会太长久,统一已是大势所趋,但统一的重任并不适合有一个弱小的国家来完成,诸葛亮空有一腔热血,但毕竟实力悬殊,他发动的战争适得其反,非没有完成统一大业,反给蜀汉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论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悲剧形象

论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悲剧形象

论《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悲剧形象
摘要:《三国演义》在尊重历史真实的基础上,通过匠心独运的合理虚构,大胆改造
历史人物,将诸葛亮塑造成为一位被传统文化所操纵,在道德与智慧的激烈交锋中逐渐走
向毁灭的悲剧英雄。

诸葛亮的悲剧是他自身的悲剧,更是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悲剧。

关键词:《三国演义》;诸葛亮;悲剧;形象。

《三国演义》所塑造的诸葛亮是一个极有才能的政治家、军事家,是一个近乎于神的人。

但正是这位近乎于神的人,作者却让他以一个悲剧的形象贯穿于小说之中。

看罢《三国演义》,掩卷细思,我却仿佛听到一个声音在不停地说:诸葛亮的悲剧是命中注定的。

在我看来,孔明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其忠的体现,也是其道德思想的悲剧;为报刘备三
顾之恩,而与天命抗衡,是其“不得其主,亦不得其时”的人生悲剧;一生追求淡泊、宁静,却事必躬亲,是其命运的悲剧;身为一国之相,却“孤行其志”,是导致其“出师未捷身先死”的政治悲剧。

在“君尊臣卑”的历史环境下,他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显现出的是一种“儒
者之统,孤行而无所待”的悲剧文化意蕴。

不为建功,只为避祸-论诸葛亮的悲剧人生

不为建功,只为避祸-论诸葛亮的悲剧人生
维普资讯
第1 9卷
第1 期
湖 北 广 播 电秘 大 学 学报
Ju lo B i V Utvri o ma fHu e T t esy l t
V 11 N . o.9. o 1 ^ . 嗽 . m 一16 1
20 0 2年 3月
不亲 于 民。 ”
进去 , 但君臣关系还是 懂得 的。难道诺葛亮一 方面 录书《 韩非子》教后 主以政治手段 , , 而另一方面又违 反人臣之道 , 岂不 自食其果。所 以, 诸葛亮写到这里 是深怀后怕的。当写完 “ 宫中之事 ”营中之事 ” “ 之后
笔锋 一转 :
“ 贤 臣 , 小人 , 先汉 所 以兴 隆 也 ; 小 人 , 亲 远 此 亲 远贤臣, 此后 汉 所以倾 颓 也 。 ”
[ 收稿 E期】11 I —1 t 2 一1 0 3 0
显 然 ,霸业 可成 , “ 汉室 可兴 ” 兴 复汉 室 . 于 与“ 还
旧都” 之间并不同一 , 前者为霸天下 , 后者为王天下 而诸 葛亮 的理想 只是 霸天下 而 非王 天下 , 是 因为 : 这 “ 管仲 , 世所谓贤臣 , 然孔子小之。岂以为周道 衰微 . 桓公既贤, 而不勉之至王, 乃称霸哉 ! ” 孔 子对管仲使桓公 称霸不称王的否定, 诸葛亮 不可 能不 清楚 。既 自比管 仲 , 即可 断言 . 诸葛 亮没有
维普资讯
14 l
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第 l 期
站在超越管仲的高度来追 求个人的理想 , 实现霸业 才是他的宏愿 。而《 出师表》 中王天下的观点 , 是超 出诸葛亮理想之上的 , 也可 以说是诸葛亮思所不能
及、 力所不 能 及 的 。
不宜妄 自菲薄, 引喻失义, 以塞忠谏之路也。宫 中府

死的最可惜的一代人才 诸葛亮竟然是笨死的?

死的最可惜的一代人才 诸葛亮竟然是笨死的?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死的最可惜的一代人才诸葛亮竟然是笨死的?
导语:“诸葛亮是失败的一生,从其择业工作开始就注定其悲剧的一生,因为他违反了太多管理常识,虽然他会在微观上玩一些小聪明: 1,诸葛亮其第一
“诸葛亮是失败的一生,从其择业工作开始就注定其悲剧的一生,因为他违反了太多管理常识,虽然他会在微观上玩一些小聪明:1,诸葛亮其第一笨:不能坚持自己的原则。

其本躬耕于南阳,却被刘备三顾茅庐而请出来了,放弃了自己原本的人生信念和处世态度。

2,第二笨:不能审时度势,利用优势资源,做出正确的选择。

诸葛亮出山之际,天下大乱,不出山就算了,出山的时候选择了资源处于最劣势的刘备,逆势而为,苦苦经营,不仅阻碍了历史的进程,而且这个错误选择的阴影伴随其一生,导致其最后的病死,阳寿早尽!
3,第三笨:用人有疑,疑人还用
一个是当初魏延加入时,他就根据其脑后一根反骨断定其以后必反,毫无任何证据和先兆而且是人家投奔的时候这么判断纯属臆断!而且后面还大用特用。

还有一个就是马谡,马谡的故事相信大家都知道,大家都怪马谡,我觉得其根本原因是诸葛亮这个管理者没做好,事先预料到可能出现的问题还是疑人还用,最后沉重的后果他也自负了,直接导致出兵失败,从此一蹶不振。

“用人不疑,疑人不用”这个管理者最基本的常识都做不到,所以不能说其不笨!
4,第四笨:一生求稳,过于呆板,不懂得变通
我记得没错的诸葛亮是六出祁山,姜维是九出祁山伐魏,每次还都是同样的粮食问题最终撤回。

不但自己笨,还把姜维这个天才也教得和他一样笨,姜维跟他之前做了不少有名得事情,跟了他之后基本没
生活常识分享。

诸葛亮悲剧成因探微

诸葛亮悲剧成因探微

三 国 时 代 , 战 事 连 绵 , 皇 帝 的 威 信 已 名
事 、语 言文化之传 统智慧于 一身 ,这些都使 得诸葛亮 成为 了家喻户晓 、妇孺 皆知的历史 著 名人物 。然而不管 诸葛亮 多么聪 明智 慧 , 但 就其预 定终极 目标 来看 ,他 毕竟是个 失败 的英雄 ,他 的人生似 以喜剧开 场,却是 以悲 剧 落 幕 。 究其 根源 ,千 百年 来 众 说纷 纭 , 《 国 志 》 中 陈 寿 “ 天 命 有 归 , 不 可 以 智 三 盖 力争也 。”[]《 1 蜀书 》归其 悲剧 于天数 ;谭
恨 己才 用 之 不 尽 ” , 表 示 出 不 满 、 甚 或 发 发
“荆 州北 据 汉 、 沔 ,利 尽 南 海 , 东连
吴 会 ,西 通 巴 、蜀 , 此 用 武 之 国 , 而 其 主 不
牢 骚 都 是 情 理 之 中 的 事 ,谁 知 诸 葛 亮 的心 胸 邦和教授 提 出 “ 葛亮 的悲剧是其精 神世 界 偏 激 难 容 人 , 久 已 埋德 之 间 不 可 调 和 的 必 然 矛 盾 。 ” 见 , 魏 延 也 因 此 不 知 不 觉 为 自 己埋 下 了悲 剧 [ ] 之 , 诸 葛 亮 的 历 史 形 象 ,是 集 宿 命 、 2总 器 量 、将 略 、 用 人 等 方 面 的 复 合 式 的 悲 剧 形 象 , 是 其 本 身 ( 性 人 格 ) 悲 剧 和 代 表 着 刘 个 汉 正 统 民族 的 心 理 思 想 和 民族 精 神 的社 会 和 时代 悲 剧 的 复 合 。
不 能 全 其 信 义 , 以服 天 下 人 之 心 。 又 不 能 奋 其 智 谋 , 以 绝 曹 氏 之 手 足 。 宜 其 屡 战 而 屡 却 哉 ” 。 [ ] 于 诸 葛 亮 “以 弱 攻 强 ” , 宋 代 5对 苏 洵 在 《 书 》 中 就 给 予 了 否 定 : “ 葛 孔 权 诸 明 一 出其 兵 , 乃 与魏 氏角 , 其 亡 宜 也 。 取 天 下 ,取 一 国 ,取 一 阵 , 皆如 是 也 ” EJ 6 。这 是

论诸葛亮的悲剧

论诸葛亮的悲剧
c 1 8 i i c aa t h t k h g ’ f t b a t n rgcfau e T u l u n es n iga d c emet kⅡg h s h rce e n rta ma eZ u e s a e e r s ' gt i e t r . h s o r d rt dn n cn x s a / o a u a t ∞ Z u e s o l o .y b a e n te d f rn e b t e i i t l e c f e m I.b tas h g h ud n to 1 e b sd o h i ee c e we n hs ne i n e aI 8 lg d Ⅵ r u l o∞ te h
曹魏 、匡扶汉 室 的生平 宏愿 ,抱憾 而终 。这 种命 运 具有 典范 的悲剧 特征 。
l 理 想 与现 实— — “ 其 不 可 为 而 身先死 ,长使英雄泪满襟。 这种观点 忽略 了 知 ”但
收稿 ls :2 0—0 —0 a t 0l 6
作者简 介 :杨旺生 (9 卜 16
本文分析了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形象的悲剧表现悲剧根源及所蕴藏的文化意义认为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孤独的境遇性格心态的蜕变使诸葛亮的命运具有强烈悲剧性特征要全面正确地认识和评价诸葛亮不能仅仅着眼于其才智与结局的反差应全面把握分析其悲剧表现b关键词
维普资讯
第 2卷 第 1 期
20 O 2阜 3 月
南 京 工 业 职 业 技 术 学 院 学 报
J r l f aj Istt o I ut eho g cn n  ̄ a o N n t e fn s y c nl y i d rT u oⅧ来自. N . 2. o I
Ma . 2 瞳 r.0

【语文知识点】诸葛亮的人物形象分析

【语文知识点】诸葛亮的人物形象分析

【语文知识点】诸葛亮的人物形象分析诸葛亮是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发明家。

诸葛亮带有鲜明的悲剧性,具有强烈的正义感和无敌的智慧。

1.带有鲜明的悲剧性水镜先生司马徽曾经就和刘备说过:“孔明虽得其主,不得其时。

”这句话并不只是装逼范地随口一说,而是真正地表达了诸葛亮即将面临的悲剧。

在《三国演义》中,他是怎么着也不会篡夺蜀汉政权,即使阿斗在愚蠢,他也不会动丝毫歪脑筋,这就是他的悲剧所在。

六出祁山,不断北伐,总是想要荡平中原,然而他忽视了曹魏政权以及后期司马政权的强大,他没有那种休养生息,让后来人完成霸业的打算。

2.强烈的正义感这从他始终不愿在实力雄厚的曹操麾下效力,而是选择军力羸弱的刘备,就可见一斑了。

有人说,诸葛亮太善于狡辩,不管是在东吴的“舌战群儒”,还是在北伐战场上的“骂死王朗”,都让他赢得了“天下第一骂”的名头。

可实际上,正是因为诸葛亮内心始终持有的正义感,才会让他势如破竹,无往不胜。

“舌战群儒”能够一战成名,在于他认为孙刘应该结盟,而且必须结盟,他们属于正义的一;同样的,“骂死王朗”也在于,他始终认为汉室才是正统,曹氏才是篡汉。

3.无敌的智慧诸葛亮还是一个智慧过人的辅国能臣,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早就不只是“智慧过人”这么简单,而是像鲁迅说的“诸葛亮多智而近妖”,这其实很能说明问题。

诸葛亮。

字孔明,号卧龙。

是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发明家。

诸葛亮散文代表作有《出师表》《诫子书》等。

曾发明木牛流马、孔明灯等,并改造连弩,叫做诸葛连弩,可一弩十矢俱发。

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浅析诸葛亮形象的悲剧美

浅析诸葛亮形象的悲剧美

论《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人物形象学生姓名:程蕊汉语言文学专业目录引言 (4)一、诸葛亮天命观的悲剧 (4)二、诸葛亮性格的悲剧 (6)三、诸葛亮“理想与现实”的悲剧 (7)四、诸葛亮“知遇之恩”的悲剧 (11)结语: (13)参考文献: (14)浅析诸葛亮形象的悲剧美摘要:诸葛亮无疑是《三国演义》中最重要的人物,以致郑振铎先生认为《三国志通俗演义》虽叙述三国故事,其实只是一部“诸葛孔明传记”。

诸葛亮集杰出智慧和传统美德于一身,最终却落得“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杜甫《蜀相》诗)的悲剧结局,实在令人痛惜。

可以说,诸葛亮是《三国演义》充满历史感的悲怆陈说中最具悲剧性的人物。

诸葛亮的智谋悲剧主要源于三个层次的矛盾冲突:最外层是出处选择时人谋和“天时”的矛盾它规定着诸葛亮人谋的性质和施展方向;中间一层是诸葛亮进入刘备集团后人谋与刘关张“义气”的矛盾,它昭示着智慧与忠义的背离;而最内层也最具决定意义的是其自身性格中智谋和忠义的矛盾,这一层在白帝城托孤后尤其鲜明而集中地体现出来。

三个层面环环相扣,上演了一幕千古“智绝”的人谋悲剧。

关键字:《三国演义》诸葛亮形象悲剧Abstract: Zhu Geliang is undoubtedly the most important "Romance of the Three Kingdoms" in the figure, that Mr Zheng Zhenduo believes that the "Romance of the Three Kingdoms" is the story of the three countries, in fact, only a "Zhuge Kongming biography". Zhu Geliang set the outstanding wisdom and the traditional virtue in a body, but eventually end up "perishing before victory, make the hero tears full Jin" (Du Fu "having" poem) end in tragedy, it is lamentable. Can say, Zhu Geliang is the "Romance of the Three Kingdoms" is full of sense of history was the most tragic figure ". The main source of Zhu Geliang's tragedy and conflict in three levels: the outer layer is the source selection among his "days" it stipulates the nature of Zhu Geliang's people's and their direction; the middle layer is the contradiction of Zhu Geliang into the Liu Bei group later Mou and Liu closure "loyalty", it shows the deviation of wisdom and loyalty; and the inner layer is the most decisive is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wisdom and loyalty of its own character, this layer at Baidicheng wrote in distinct and embodied out. Three aspects are linked together, staged a scene of the "wisdom" of people's tragedy.Keywords: "the romance of the Three Kingdoms" image of Zhu Geliang tragedy引言《三国演义》是一部洋溢英雄主义的乱世史诗,是幅饱含着智慧和经验的历史画卷。

_出师未捷身先死_论诸葛亮悲剧成因

_出师未捷身先死_论诸葛亮悲剧成因

第13卷第2期邯郸师专学报 2003年6月Vol. 13 No.2 Journal of Handan Teachers College June 2003“出师未捷身先死” ——论诸葛亮悲剧成因周远成(衡阳师范学院法学院,湖南衡阳 421008)摘要:诸葛亮是集器量、将略、用人等方面的复合悲剧的历史形象。

他的悲剧既是个性悲剧、人格悲剧,也是社会、时代悲剧和贤人政治悲剧。

其“一生唯谨慎”、“事必躬亲”、“鞠躬尽力,死而后已”,这些既是诸葛亮自我实现的成功因素,也是其在治蜀期间的个人悲剧以及由此长期演聚的民族精神、民族心理和民间智慧文化人士的偶像与世俗人格化身的表现。

这种大成悲剧形象,不仅有其贤人政治文化的局限性和危害性,也深具经久不衰的影响力和人格悲剧魅力。

关键词:诸葛亮;悲剧;《三国志》;《三国演义》中图分类号:K234.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32(2003)02-0030-06在三国史籍中,诸葛亮的历史形象,是集器量、将略、用人等方面的复合式悲剧形象,并非三国故事“演义”者所描绘的上通天文、中通人事、下通地理的集民间智慧、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的人神化身。

历史上诸葛亮的一生是悲剧性的一生,由于他是蜀汉的丞相,代表了三国时代的上层社会悲剧和汉民族时代悲剧的双重性,究其根源:一是“一生唯谨慎”的自我保护法则,二是“事必躬亲”的执政手腕,三是杂用儒、法、道家谋略,假正统来达到自我实现特立不群的书生意气。

这既是其优点也是其事业成败的局限,更是其智慧人格影响力量的源泉。

“唯谨慎”而导致谨小慎微、心地偏狭,缺乏事业上的开拓进取精神,只谋求偏安蜀地;“事必躬亲”,既忽视人才,也不能用好人才,徒使自己操劳过度,只好“鞠躬尽力,死而后已” [1](P765);杂用谋略、假借正统,必会作出维护正统的表面文章:好大喜功、以弱攻强,明知不可为而为之。

因此,诸葛亮主持蜀汉政权,在政治外交、开发生产、发展经济等方面的政绩虽然卓著;但治蜀期间,也造成了蜀中本来不多的人才或被埋没,或被废杀(如魏延、刘封、彭羕、廖立等),再加之连年征战,劳民伤财,更加速了蜀汉的灭亡。

“令人一览泪沾襟”——诸葛亮命运悲剧的原因分析

“令人一览泪沾襟”——诸葛亮命运悲剧的原因分析
思 想 的主 导方 面是 儒 家思 想 。 “ 尝 自比管 仲 、 他 每 乐
彩 。 在 刘 备 这 里 理 想 追 求 得 到 了 实 现 , 由 于 刘 备 他 但 当时 的处境 , 实 条件 又不具 备他 “ 天下 ” 要求 , 现 平 的
“ 想 的 执 着 追 求 和 这 种 理 想 的 现 实 条 件 下 不 可 能 理
或 者 霸 主 ,而 是 做 一 个 军 师 — — 王 者 之 师 ,如 姜 子 牙 、 良 , 等 。 样 的 人 , 够 得 到 王 者 的 极大 信 张 等 这 能
在 我 国古 代 小 说 中 , 正 称 得 上 家 喻 户 晓 、 孺 真 妇 皆知 的作 品 , 怕 首先 要 数 《 国演 义 》 在 《 国演 恐 三 。 三
实 现 , 会 产 生 悲 剧 意 识 。 同于 是 , 始 了 与 刘 备 一 就 ” 开
毅 , (6 回 ) “ 战 群 儒 ”4 回 ) 他 以 “ 子 之 儒 ” ”3 ,舌 (3 闭, 君 自 居 :君 子 之 儒 , 君 爱 国 , 正 恶 邪 , 使 泽 及 当 “ 忠 守 务
道 , 业 “ 贼 兴 复” 创 讨 的艰 难 历 程 。 其 次 , 诸 葛 亮 身 上 , 使 我 们 感 动 的 , 儒 家 在 最 是 那 种 “ 其 不 可 而 为 之 ” 崇 高 的 悲 剧 精 神 。 对 悲 剧 知 的 “
说 来 , 要 的 不 仅 是 巨 大 的 痛 苦 , 且 是 对 待 痛 苦 的 紧 而
贯 中在 塑 造 诸 葛 亮 的 形 象 时 , 开 始 便 把 他 置 于 “ 一 天
时 ” “ 事 ” 对 立 冲 突 中 , 且 一 开 始 便 暗 示 了他 与 人 的 并
失 败 的 结 局 。 马徽 听 到 徐 庶 向刘 备 推 荐 了诸 葛 亮 , 司 说 : 元 直 欲 去 , 去 便 了 , 又 惹 他 出 来 呕 心 血 也 ? “ 自 何 ” (7 回 ) 后 来 见 了 刘 备 以 后 , 门 “ 天 大 笑 ” : 3 嗣 出 仰 说

汉语言文学专业论文 试论《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形象的塑造

汉语言文学专业论文  试论《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形象的塑造

论文目录内容摘要 (1)关键词 (1)正文 (2)一、超神化的描写 (2)(一)杰出的政治家 (2)(二)聪慧的智者 (3)(三)忠义的典范 (4)二、白璧微瑕 (5)(一)军事上的失误 (5)(二)用人上的失察 (5)(三)诚信的缺失 (6)三、令人扼腕叹息的悲剧性命运 (7)(一)弃隐入仕的抉择 (7)(二)壮志难酬的无奈 (7)(三)鞠躬尽瘁的付出 (8)四、大量艺术手法的恰当运用 (8)(一)艺术夸张的方法 (8)(二)衬托的艺术手法 (9)(三)细节与性格相互交融 (9)注释 (11)参考书目 (12)论文内容提要内容摘要:诸葛亮是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塑造的一个光照全书的人物形象。

自有《三国演义》中诸葛亮这一艺术形象以来,对其评价与关注,便多局限于书中对其神化的一面,认为他是一个神机妙算、足智多谋的完美人物,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是聪慧的智者、忠义的典范。

其实,《三国演义》在超神化塑造诸葛亮的优点的同时,也刻画了其人性化的缺点。

同时,《三国演义》还从不同的角度揭示了诸葛亮悲剧性的命运。

而大量艺术手法的恰当运用,也充分起到了烘托的作用。

因此,诸葛亮这一艺术形象才会更加丰满真实,更为深入人心。

我从四个方面,对《三国演义》一书塑造诸葛亮的成功经验进行了简略概括分析。

关键词:《三国演义》诸葛亮艺术形象多重性悲剧试论《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形象的塑造作为中国第一部章回体长篇历史小说,《三国演义》在艺术上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巨大成就。

其取得成功的原因之一,就是塑造了一系列个性鲜明、栩栩如生、深入人心的典型人物形象,如曹操、刘备、诸葛亮、关羽、张飞、周瑜等等。

而这里面,诸葛亮可以说是最为家喻户晓、最具“人气”,也是罗贯中着墨最多的人物了。

童谣中“曹操胡子兵马多,抵不上孔明一只脚(此处为方言,音juē)”,便可见其“知名度”。

纵观《三国演义》全书一百二十回的内容,其中涉及诸葛亮的篇幅,自第三十六回“元直走马荐诸葛”至第一百一十六回“武侯显圣定军山”,有80回之多。

历史名人诸葛亮一生中十大败迹的故事

历史名人诸葛亮一生中十大败迹的故事

历史名人诸葛亮一生中十大败迹的故事一:架空刘禅。

刘备死后,由于刘禅年幼,由诸葛亮执政。

当刘禅长大成人后,诸葛亮理应把大权移交给刘禅。

但诸葛亮没有这样干,而是把军政大权进一步控制在自己的手中。

更派人监视后主的一举一动。

令刘禅敢怒不敢言,刘禅想抢回大权,但满朝都是诸葛亮的亲信,只好信任宦官黄皓,造成千古遗憾。

二:穷兵黩武,祸国殃民。

诸葛亮在执政期间,仅为完成“先主之心愿”和他自己的“隆中对”的策略而不顾国力民力,六出祁山。

由于力量相差太远,无法收复中原,反而令国家背上一个大包袱,并直接影响他的继承人姜维,令北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三:不挖掘,吸收,培养新人才。

刘备死后,诸葛亮不挖掘,吸收,培养新的人才。

原来的老后,造成人才青黄不接,“蜀中无大将,廖化当先锋”的可悲局面,驾驶了蜀国的灭亡。

四:压抑,打击原有优秀人才。

刘备死后,很多优秀人才得不到重用。

如赵云老死赎中。

而很多虚有其表的得到重用。

五:处理内部矛盾不恰当。

对内部将士之间的矛盾,诸葛亮采用两边安抚的方法。

刘备在世时,封关羽,赵云,张飞,马超,黄忠为五虎大将,时关羽不受。

诸葛亮让费诗拍关羽的马屁,令关羽更加骄横,为失荆州埋下祸根。

对魏延和杨仪的矛盾,同样采用两边安抚的方法,使两人矛盾无法根除,为魏延造反埋下祸根。

六:不敢直言刘备过失,不敢劝阻刘备过错。

刘备调诸葛亮入川,授意留关羽守荆州。

诸葛亮明知关羽不可当大任而不让赵云代关羽守城,对失荆州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刘备东征东吴,不敢直言利害,也不要求从军,只负责后方建设,导致刘备兵败,死于白帝城。

刘备说:“若法正在,安有此败?”可见对诸葛亮失望至极。

七:错误选择继承人。

诸葛亮将自己的继承人定为只懂打仗的姜维。

费炜等只是过渡人物。

造成姜维执政后,不顾人民幸福和国力强弱,强行九伐中原而血本无归,加速蜀国亡国的痛苦局面。

八:不懂处理后事。

在五丈原,诸葛亮临终前将大权交给一介书生杨仪,而杨仪与宿将魏延有极大的矛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析诸葛亮的人生悲剧作者:李伟来源:《群文天地》2010年第06期【摘要】在中国儒家文化的熏陶之下,诸葛亮形成了其独特的文化心理特征,这种独特的心理特征让他青史留名——成了智慧的化身与忠贞的典范,然而这也造就了诸葛亮一生的悲剧:将他推向了人性毁灭的深渊!【关键词】诸葛亮;人格;人性;悲剧诸葛亮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被誉为忠贞的典范与智慧的化身,千百年来受到人们的膜拜。

然而,他却不能按照“人”的方式和要求去做人、待物、行事,没有自己独立的人格,自主、自尊、自由永远是彼岸……这种悲剧的产生,究竟是一种必然,还是一种偶然,抑或其他? 本文试就此进行探讨。

“诸葛亮字孔明,琅琊阳都人也” [1] (《诸葛亮传》),出身于一个宦官之家,“汉司隶校尉诸葛丰后也” [1] (《诸葛亮传》),深受儒家教化,儒家的那套“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经世致用思想在他的身上打下了深深的烙印。

未出隆中的诸葛亮在汉室倾颓,天下分裂之时,虽“躬耕陇亩”[1] (《诸葛亮传》),却“自比于管仲、乐毅”[1](《诸葛亮传》),“待时风翔” [1] (《杜袭传》):一旦出现“明君”,当“竭股肱之力”[1] (《诸葛亮传》),“恢宇宙而终不北向”[1] (《诸葛亮传》)!刘备的三顾茅庐为其“入世”提供了一个绝好的机缘。

刘备“王室之胄,英才盖世,众士慕仰”[1] (《诸葛亮传》),这在诸葛亮看来的确是一个可以中兴汉室的“明君”。

于是,他向刘备提出了著名的“隆中对”,“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接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使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能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1] (《诸葛亮传》)。

而刘备也是“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1] (《诸葛亮传》)。

至此,诸葛亮完成了他的“入世”过程。

至此,诸葛亮也不得不带上一副重重的枷锁:作为人臣的他不得不行人臣之礼,尽人臣之责,甚至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从此,他的命运就不再属于他个人,而是与刘备,与蜀汉紧紧联系在一起了。

他也丧失了其作为独立的个体、自由的人格这个人性中最为重要的一面,“在儒家那里,个体的特殊性不在于他是一个特殊的感性存在,因而有自己特殊的性格、兴趣、爱好、欲求和才干,而在于他处于特定的伦理关系中,因而具有特殊的身份,拥有特定的权利和负有特定的义务”[2]。

他所能做的只是尽人臣之责,“竭股肱之力”,报效汉室!出隆中的诸葛亮为刘备出谋划策:东连孙吴,北拒曹魏,西占益州之地,最后凭蜀之险与吴、魏抗衡,成三足之势。

诸葛亮为蜀汉的建立立下了不世之功,可以说,没有诸葛亮就没有蜀汉的存在!然而,蜀汉刚刚建立,诸葛亮还没有来得及实施他的第二步方针——出秦川,伐曹魏,刘备却为了他的结义兄弟关羽报仇,倾全蜀之力与东吴决战!对此,蜀国所有的人,甚至连东吴的诸葛谨,都劝刘备不要轻率行事:“国贼是曹操,非孙权也”[1] (《赵云传》)“此用心于小未留意于大者也。

试为陛下论其轻重”[1] (《诸葛瑾传》)……唯独诸葛亮没有劝。

诸葛亮何尝不知刘备的这一举动给蜀汉带来的后果,“今天下三分,中国十有其八。

吴蜀各保一州,阻山依水,有急相救,此小国之利也。

今还自相攻,天亡之也。

”[1] (《刘晔传》)那么,诸葛亮为什么还是不谏劝刘备?对此,胡三省认为: “观孔明此言,不以汉主伐吴为可,然而不谏者,以汉主盛怒而不可阻,且得上流,可以胜也。

”[3]也许,这只是其中一个方面的原因,更为重要的是:绑缚在诸葛亮身上的那一套儒家的伦理道德!儒家过分强调个体在伦理关系中的“份”,以致个体完全成为一种被各种伦理关系死死限定的存在,他的任何超出这种伦理限定的思想言行,都会被认为是不能允许的“过份”、“非份”。

有着深深儒家文化烙印的诸葛亮怎么会犯这样的错误?任何时候,诸葛亮都会牢牢记住自己的“份”,作为一个臣子的“份”:他是臣子,刘备对他再好,他也只是一个臣子,臣子是不可能与结义兄弟相提并论的。

夷陵之战后,诸葛亮感叹:“法孝直若在,则能制主上,令东不行;就复东行,必不倾危也。

”[1] (《法正传》)对此,有人言:“刘备之于诸葛亮则远不能比之于法正,他虽有‘孤之有孔明,有鱼之有水也’之言,然而,‘(亮)初说其(刘备)攻琮荆州可有而不听。

继孙权进妹固好,谓其不可入吴而不从,及狼狈逃遁而获全乃不知自省,而栩栩然,以为得计’。

及刘备临终托孤,有言‘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刘备与诸葛亮这种微妙的关系,决定了诸葛亮在刘备伐吴事件上不可能有回天之力,因而,他只能托辞孝直。

”[4]其实,法正在又能如何?刘备的大举伐吴,并不是一怒之下的孤注一掷,而是堂皇正大的捍卫神圣的信与义。

吕蒙袭杀关羽之后,曹丕曾下令群臣讨论刘备会不会替关羽报仇,群臣都说蜀汉小国,刘备没有力量东出,刘晔独曰:“蜀虽狭弱……关羽与备,义为君臣恩犹父子,羽死不能为兴军报仇,于始终之分不足。

”[1] (《刘晔传》)刘关张三人,情同兄弟,休戚与共,关张之死不能不使刘备痛断肝肠。

《三国演义》写刘备的复仇情绪时说:“二弟俱亡,朕安忍独生!”这是很符合情理的。

对此,他法正又焉有回天之力?在信与义面前,所有的一切均是渺之又渺,轻之有轻!遗憾的是,刘备在与东吴的决战中大败而归,“舟船机械,水步军资,一时略尽,尸骸漂流,塞江而下”[1] (《陆逊传》)。

不得已刘备白帝托孤,对诸葛亮说:“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

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1] (《诸葛亮传》)这是怎样的一种托孤?刘备明知后主刘禅无能,诸葛亮也决不会“如其不才,君可自取”,却还要对诸葛亮说这番话?很显然,刘备还是信不过诸葛亮,“备之命亮,乱孰胜焉!世或有谓备欲以固委付之诚,且以一蜀人之志。

君子曰,不然;苟或所寄忠贤,则不须若斯之悔,如非其人,不宜启篡逆之涂。

是以古之顾命,必贻话言;诡伪之辞,非托孤之谓。

幸刘婵弱,无猜险之性,诸葛威略,足以检卫异端,故使异同之心无自由起耳。

不然,殆生疑隙之衅。

谓之为权,不亦祸哉!”[1] (《刘先主传》)其实,刘备又怎么会“乱孰胜焉”?其真正的原因在于:因为诸葛亮太有才华了,太聪明了;而他的儿子刘禅又是那么的无能。

作为一世枭雄的刘备又怎么能够放心得下——他死后诸葛亮不会反叛?虽然,刘备与诸葛亮是那么的亲密,然而那也只是君臣之交,只是出于一种需要而已!凭此,又怎么能让刘备安心地睡去?而聪明的诸葛亮又怎么会看不出这一点?但是,他又能说什么?“臣敢竭股肱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1] (《诸葛亮传》),他也只能如此了,“人对宿命是无能为力的,主体不过是知趣一点,能预知天命,逢天行命而已”[2]!从此,这个枷锁在诸葛亮的脖子上是越套越紧了!白帝托孤,使诸葛亮完全与刘禅,与蜀汉绑在一起了——他生为刘氏,死为蜀汉了!实在地说,儒家的伦理道德最为明显的后果之一就是将人作为工具!而把人变成道德工具的基本办法则是强调和倡导自我净化,时时处处把自我当做斗争的对象,当客观与主观发生矛盾时,当社会与个人发生冲突时,当人与己发生不睦时,首先反思自己是不是符合社会道德。

礼仪被视为超越一切的绝对,个人主体在“礼”面前只有相对的意义,个人的一切言行都要以“礼”为标准。

在这样的境况下,作为身受儒家传统文化的熏陶的诸葛亮,不可能背离这个标准,他当然要沿着儒家所规定的“礼”这个轨道走下去。

其实,即使刘备不说那些话,诸葛亮也会“臣敢竭股肱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的!刘备对诸葛亮虽“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然而刘备还是不能真正理解诸葛亮,这不能不说是刘备的遗憾,诸葛亮的悲哀!白帝托孤之后,诸葛亮为报答知遇之恩,可谓全力经营蜀汉:“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1] (《诸葛亮传》)“遗使聘吴,因结和亲”[1] (《诸葛亮传》)“三年春,亮率众南征”[1] (《诸葛亮传》)……而这一切只是缘于刘备的知遇之恩,缘于“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附不效,以伤先帝之明”[1] (《诸葛亮传》),更是缘于那儒家传统的义利观!在儒家看来,所谓“义”就是符合道义的行为规范,它既是道德评价的标准,也是高层次的道德规范;所谓“利”就是利益,一般多指物质利益,有时则指个人利益。

儒家倡导重义轻利,即重道义,轻私利。

它要求人们不要因个人私利而损伤统治阶级以至全社会的整体利益,当这种整体利益与个人私利发生矛盾时,就要求丢掉个人私利——它完全忽视了作为具有独立主体和自由人格的“人”的存在!在一切存在中,“人”是一个很高贵的称呼。

人的高贵性表现在许多方面,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惟有人能够意识到自己是人,并能自觉的按照人的方式和要求去做人、待物、行事。

在哲学领域中,人不仅是生理的存在、心理的存在、精神的存在,而且更是在前者基础上的社会历史的存在和文化价值的存在。

真正的“人”是体现着人的社会和意义的人,是在历史中行动着的完整的人。

而作为人的最重要的体现者——人格,则表示:生而为人,并非就是人,只有获得人格,人才成其为人。

一个人具有独立的人格,意味着“人”从权威、等级的服从中解放出来获得“人”的自主、自尊和自由,意味着“人”从“人”的依赖关系束缚中解放出来,实现自我的真实价值,意味着“人”从生命本能的制约中解放出来,追求“人”成为“人”的超生命价值。

而作为忠贞的典范和智慧的化身的诸葛亮,不能按照“人”的方式和要求去做人、待物、行事,没有自己的独立人格,自主、自尊、自由只是可望而不可即,他只能沿着儒家规定的“礼”的轨道走下去,明知不可为而为之;这究竟是他个人的悲哀还是历史的悲剧?也许诸葛亮的这种努力有利于刘氏,有功于蜀汉;然而,对他的身心而言,那又是一种怎样的摧残?白帝托孤之后的蜀汉不但元气大伤,而且内忧外患,而要恢复这份“元气”,解决内忧外患,又需怎样的智慧与精力?否则“托附不效,以伤先帝之明”!在此,诸葛亮不得不,而且也只有成为刘氏的工具,为蜀汉“鞠躬尽瘁”!即使前面是万丈深渊,是死亡,他也得往前走,因为他没有别的选择,儒家的“义”要求他这么做,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他也只有如此了!人性,人格在这儿毫无存在的价值,这儿只有儒家的“义”,只有诸葛亮的“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至于成败利钝,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1] (《诸葛亮传》)!综上所述,在中国儒家文化的熏陶之下,诸葛亮形成了其独特的文化心理特征,这种独特的心理特征让他青史留名——成了智慧的化身与忠贞的典范,然而这也造就了诸葛亮一生的悲剧:将他推向了人性毁灭的深渊!参考文献:[1](晋)陈寿.三国志[M].北京:中华书局,1959.[2]余潇枫.哲学人格[M].北京:吉林教育出版社,1998.[3](宋)司马光.资治通鉴[M].北京:中华书局,1956.[4](三国)诸葛亮.诸葛丞相集[M].济南:齐鲁书社,1995.作者简介:李伟,男,山东高密人,西南大学文学院2008级硕士研究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